-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The Waste Land" and the Poetic Art of T. S. Eliot
- 006
- 2015
- 2019臺灣詩選
- 50首
- 63
- 64
- 65
- 9786269686919
- 9789570866537
- 9789863234838
- 9789864779024
- 9789865933166
- 9789869827638
- 9789887916710
- A Book Of Hims
- A Full Load of Moonlight
- A Luxury: Omnibus Edition
- Ace Khong
- After You
- AFTERIMAGE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 Anthology of Poems based on Artworks from the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 AN EPIC OF DURABLE DEPARTURES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nnaliza Bakri
- Anne Carson
- Anything but Human
- ARIA AND TRUMPET FLOURISH
- aw seow pooi
- Below: Absence
- BookActually
- B群
- CATHY BIG
- chan kok peng
- Charles Bukowski
- Charlotte S
- CHASING CURTAINED SUNS
- cheryl julia lee
- Christina Rossetti
- Christine Chia
- chuah soon soon
- Collected Poems of Rabindranath Tagore
- Cyril Wong
- Daryl Lim
- David lunde
- denon lim
- eL
- 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
- Footnotes on Falling
- Genevieve Wong
- Goblin Market and Other Poem
- Grace Chia
- Jack Gilbert
- Jamais vu
- Jason Wee
- Jerrold Yam
- Joshua Ip
- Jr.
- kelly chong
- Lana Del Ray
- Landmark Books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lo-fi
- LOUD POEMS FOR A VERY OBLIGING AUDIENCE
- Louise Glück
- Love and Life at the Gallery
- Margaret Atwood
- Mary M.Y. Fung
- Math Paper Press
- Mother Of All Questions
- Mr. Pizza
- National Gallery Singapore
- Nelly Sachs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Ng Yi-Sheng
- onerios
- Ow Yeong Wai Kit
- Paul Celan
- peter chow
- Rabindranath Tagore
- Rizal Avenue
- Rizal Avenue:菲律賓詩記
- Rizal Avenue:菲律賓詩記(2007—2009)
- Rodrigo Dela Peña
- Rupi Kaur
- satori blues
- Scattered Vertebrae
- Short Talks
- SIKIT-SIKIT LAMA-LAMA JADI BUKIT
- Singapore Book Council
- Sonnets From The Sonnets
- Stray birds
- T. S. Eliot
- tan yu xin
- Tania De Rozario
- Tanikawa Shuntaro
- TENDER DELIRIUM (3RD PRINTING)
- The Crescent Moon
- The Law of Second Marriages
- THE MONSTERS BETWEEN US
- The Sun and Her Flowers
- The Waste Land
- The Wild Iris
- Tilting Our Plates To Catch The Light
- ting kheng siong
- translations to the tanglish
- UNINTERRUPTED TIME
- University of Canberra
- Unmarked Treasure
- Violet Bent Backwards Over The Grass
- wang mun kiat
- 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 Werner Ko
- What Happened: Poems 1997-2017
- Wislawa Szymborska
- Wisława Szymborska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ou Get So Alone at Times It Just Makes Sense
- yvonne tham
- 《什麼?!詩刊》第一期至第五期
-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 一個乾淨明亮的地方
- 一個時刻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一座星系的幾何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一首詩的時間
- 丁威仁
- 三十三間
- 三民
- 三采
- 上下卷
-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下雨的人
- 不可一世
- 不可預期
- 不曾移動瓶子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 不要溫馴地踱入,那夜憂傷
- 世界上距離陸地最遙遠的小島
- 世界的聲音
- 世紀
- 世紀詩人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學
- 之間詩社
- 九歌
- 也斯
- 乳頭上的天使
- 乳頭上的天使:陳克華情色詩選,1979-2013
- 亂髮
- 二十四節氣的詩詞密碼
- 二魚文化
- 五十首
- 亞文諾
- 交換日記
- 交替時刻
- 亮孩
- 亮語文創
- 人工擁抱
- 人民文學出版社
- 什麼
- 什麼詩刊
- 什麼?詩刊
- 仁愛路犁田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1
- 以前巴冷刀.現在廢鐵爛:馬來班頓
- 任性無為
- 任明信
- 伊格言
- 伍政瑋
- 伍木
- 似陌生感
- 何啟良
- 何志良
- 何杉
- 余光中
- 余光中美麗島詩選
- 余婉蘭
- 余秀華
-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
- 你是我最艱難的信仰:凌性傑詩文選
- 你是穿入我瞳孔的光
- 你沒有更好的命運
- 你的名字是甜
- 保家不必衛國
- 保羅.策蘭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偽博物誌
- 偽所羅門書
- 偽詩集
- 傑克‧紀伯特
- 傳奇
- 傾向出版社
- 像看花一樣看著你
- 像那天
- 允晨文化
- 光天化日
- 光觸媒
- 光隱於塵
- 克里斯提娜·羅賽蒂
- 兩種習作在交流
- 八尺雪意
- 八方文化
- 六四
- 其他
- 兼職詩人
- 冷月
- 冼文光
- 凌性傑
- 出鬼
- 初安民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利文祺
- 到海巢去
- 創世紀
- 創意圈出版社
- 劉偉成
- 劉定騫
- 劉曉波
- 劉桂蘭
- 劉育龍
- 動物詩
- 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北島
- 十二月初夏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項全能
- 半簿鬼語
- 南方家園
- 印刻
- 印卡
- 厚·重
- 原來女孩不想嫁給阿北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可能的花蜜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台灣文學
- 史後生物
- 司徒畢
- 同在一個屋簷下
- 同志
- 同時代人:劉曉波紀念詩集
- 吞火
- 吳介民
- 吳俞萱
- 吳偉才
- 吳岱穎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吳芬
- 呂志鵬
- 呂育陶
- 告白
- 周予寧
- 周天派
- 周昭亮
- 周清嘯
- 周漢輝
- 周維介
- 周若濤
- 唯出版
- 商周出版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津
- 問津:時間的支流
- 啟明
- 啟明出版
- 善遞饅頭
- 喧囂過後
- 嘴臉
- 四月練習
- 四月風雨
- 回家
- 因為風的緣故
- 因爲風的緣故
- 困難
- 國立中山大學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圖解詩經
- 在你背後
- 在我萬能的想像國
-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
- 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小令詩集3
- 地犬
- 地球之島
- 城市書房
- 壯兔
- 夏宇
- 夏簷
- 外文
- 夜光拼圖
- 夜行性動物
- 夢中書房
- 大塊文化
- 大家出版
- 大家出版社
- 大將出版社
- 大河的雄辯
- 大田
- 大田出版社
- 大象班兒子
- 大象班兒子,綿羊班女兒
- 大陸
- 天微明時我是詩人
- 天微明時我是詩人:潘正鐳詩集
- 天毯
- 天毯:潘正鐳詩集
- 天河創思出版社
- 太陽正走過半個下午
- 太陽與她的花
- 失去論
- 失重練習
- 奈莉·沙克絲
- 奶浮
- 她是青銅器我是琉璃
- 她的小舌尖時時救我
- 好讀
- 如果上帝有玩Tinder
- 如果人間煉獄中有你
- 如果時間尚未磨損
- 如此歲月
- 妖獸
- 婀薄神
- 媽媽+1
- 媽媽+1:二十首絕望與希望的媽媽之歌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孟浪
- 孤星子
- 孫得欽
- 孫梓評
- 安·卡森
- 宋子江
- 寫給我62個男人的備忘錄
- 寫給我62個男人的備忘錄(1984-2020)
- 寶瓶文化
- 寺山修司
- 寺山修司 少女詩集
- 尋找最舒適的坐姿
- 尋歡記
- 對號入座
- 小三
- 小令
- 小冰
- 小妖魔市
- 小寧
- 小西
- 小說
- 小鄺
- 少女詩集
- 尖端
- 尹雯慧
- 尼加拉瓜詩選出版委員會
- 尼加拉瓜詩集
- 島之肉
- 島國
- 島嶼派
- 島/國
- 崎雲
- 崔舜華
- 川貝母
- 工作記事
- 左邊
- 巫術掌紋
- 巫術掌紋:陳大為詩選1992-2013
- 巴瓏
- 市場,去死吧
- 布勒
- 希望之島
- 帝鄉
- 幫我換藥
- 平裝
- 廖伟棠
- 廖偉棠
- 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廖雁平
- 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 廿九几
- 張偉男
- 張家綺
- 張承堯
- 張秋明
- 張純禕
- 張芬齡
- 張詩勤
- 張錦忠
- 張默
- 律銘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培晃
- 徐珮芬
- 復始之地:馬華文學專題系列鄉土篇
- 微塵
- 心裡勵志
- 忘記了給新界東北
- 恐懼先生
- 恣睢麻利
- 情系狮城
- 情系狮城: 五十年新华诗文选
- 惡意的郵差
- 愛之病
- 愛情的52種面貌
- 愛情的52種面貌〈中英對照賞析版〉:悸動、低泣與思念的心:西洋經典情詩選
- 愛是來自地獄的狗
- 愛特伍
- 愛與寂寥都曾經發生
- 成君
- 我們不知道的歸類
- 我們的戒菸失敗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 我只擔心雨會不會一直下到明天早上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
- 我會像青草一樣呼吸——顧城詩選
- 我殺了一隻長頸鹿
- 我沒有飼料喂你的鳥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紛紛的情欲
- 我緊緊抱你的時候這世界好多人死
- 我與我的幽靈共處一室
- 我街道
- 我這樣說……
- 所有悲哀是眼睛,喜歡光
- 把你的心跟肺挖出來帶回鄉下餵狗
- 把砒霜留給自己
- 拉娜·德芮
- 指認與召喚
- 指認與召喚:詩人的另一個抽屜
- 掙扎的貝類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攝影
- 攝影詩集
- 故事
- 散文
- 散文詩
- 文化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7
- 文學島語006
- 文學島語007
- 文學島語系列
- 文學評論
- 文學雜誌
- 文滴
- 文集
- 斑馬線
- 斑馬線文庫
- 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 新世紀20年詩選
- 新加坡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外文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文潮文學社
- 新經典文化
- 新華文學
- 方明
- 方路
- 方路詩選
- 方路詩選I:1993-2013
- 旁觀生活
- 旅行的困境
- 旋木
- 日光綿羊
- 日子持續裸體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昨日之蛇
- 時代精神
- 時代精神書屋
- 時光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差繁衍
- 暴民之歌
- 暴雨使我安睡
- 暴雨使我安睡——顧城詩選
- 書
- 書林出版有限公司
- 曹疏影
- 曾國平
- 曾淦賢
- 曾珍珍
- 曾筠恩
- 最後
- 最後一堂創作課
- 最快樂的一天
- 會飛的手
- 月光的合金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人
- 有人出版社
- 有時你會寂寞但那並非沒有道理
- 有鹿文化
- 木心
- 木焱
- 木馬
- 木馬文化
- 未知的星宿
- 未知的星宿——童常詩集
- 本地
- 本體夜涼如水
- 朱亞君
- 朱珺
- 李宗舜
- 李智良
- 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 李氣虹
- 李永平
- 李永平、曾珍珍紀念文集
- 李淑
- 李維怡
- 李翠瑛
- 李豪
- 李長青
- 李集慶
- 杜國清
- 杜順吉
- 東華創英所
- 林偉傑
- 林健文
- 林增如
- 林夢媧
- 林婉瑜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林澄
- 林理惠
- 林禹瑄
- 林蔚昀
- 林達陽
- 林韋地
- 林餘佐
- 枚綠金
- 果實微溫
- 枯毫
- 柏森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查爾斯・布考斯基
- 柯思仁
- 柳亨奎
- 柳向阳
- 柴柏松
- 栗子文創工作室
- 格物寻人
- 格物尋人
- 梁秉鈞
- 梁秉鈞五十年詩選
- 梁莉姿
- 梁雅媛
- 楊小濱
- 楊智傑
- 楊牧
- 楊薇薇
- 樂園輿圖
- 樂天島
- 模糊式告白
- 橘書
- 歌詞
- 歐筱佩
- 歷史
- 殺蟲劑
- 每天都在膨脹
- 毛毛之書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
- 水煮魚文化
- 水葬
- 水裡的靈魂就要出來
- 永無止境的現在
- 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
- 江蘇鳳凰文藝出版社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沈嘉悅
- 沈璧浩
- 沒有名字的世界
- 沒用的東西
- 沿道尋回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泰戈爾
- 泰戈爾詩集
- 洛夫
- 洛楓
- 洪均榮
- 洪曉嫻
- 洪範
- 活人拳
- 浮蕊盪蔻
- 海外
- 海明威
- 海明威短篇傑作選
- 海浪文化
- 消滅眾神
- 淺談
- 渡海以後
- 游以飄
- 游俊豪
- 游善鈞
- 游書珣
- 游靜
- 溫任平
- 溫健騮
- 溫敏喻
- 溫綺雯
- 漂木
- 漫遊者文化
- 潔癖
- 潘多拉
- 潘家欣
- 潘朵拉的任意門
- 潘柏霖
- 潘正鐳
- 潘正鐳詩集
- 火山口的音樂
- 火鳳凰的預言
- 灰矮星
- 為了測量愛
- 烈火
- 無法分類
- 無法歸類
- 無邊之城
- 焰
- 煮雪的人
- 爵士詩選
- 爵士詩選(Warm n’ Cool: A Jazz Poetry Anthology)
- 爸爸是怎樣練成的
- 爾雅
- 牛油小生
- 狩野岳朗
- 王哲
- 王天寬
- 王志元
- 王芃
- 玻璃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琉璃脆
- 瑋業出版社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生如夏花
- 生如夏花˙泰戈爾新月集&漂鳥集
- 生如夏花˙泰戈爾新月集&漂鳥集【中英對照|絕美精裝版】:復刻印度名家彩色插畫|譯者導讀泰戈爾生平與作品
- 用白紙做的小孩
- 田原
- 異質詩社
- 當代愛情詩選
- 當代文學
- 病例
- 瘦骨嶙峋的愛
- 白童夜歌
- 白象文化
- 白餐布
- 皮囊下的底頻寫真
- 盧勁馳
- 目色文化
- 直到世界反映了灵魂最深层的需要
- 眾神與野獸
- 瞇
- 短舌
- 短詩300首
- 石室
- 石室之死亡
- 石頭
- 石馨文化
- 神在
- 神神
- 神秘之歌
- 禪詩集
- 禪魔共舞
- 禪魔共舞:洛夫禪詩‧超現實詩精品選(平裝版)
- 秀威
- 秀威資訊
- 秀陶
- 究竟
- 章雪峰
- 童常
- 符志修
- 第二緝
- 筆記
- 策蘭詩選(增訂典藏版)(精裝)
- 簡政珍
- 簡玲
- 簡體
- 精神病院
- 糜文開
- 糜榴麗
- 純粹夏天
- 結痴
- 給我的詩
- 經典
- 綿羊班女兒
- 編年台北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罅隙
- 罗智成
- 羅智成
- 羅曼史作為頓悟
- 羅樂敏
- 羅毓嘉
- 羅泰柱
- 羈魂
- 群像
- 翁靈文
- 翁靈文訪談集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人之書
- 而又彷彿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聯經出版公司
- 聲韻詩刊
- 肉與肉的相遇
- 胡清朝
- 脆弱練習
- 臉書
- 臟器外陋
- 致美好的灰色
- 致那些我深愛過的賤貨們
- 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
- 與謝野晶子
-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 舊房子
- 艾略特
- 艾略特詩選
- 艾略特詩選:〈荒原〉、〈四重奏〉及其他觀察
- 艾禺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英培安
- 英文
- 英語
- 范静哗
- 草川
- 草根
- 草根書室
- 荒原
- 荒涼糖果店
- 莊元生
- 菀彼桑柔
- 華文
- 萬卷樓
- 萬有醫始
- 葉維廉
- 葉英傑
- 葉雨南
- 董啟章
- 蔡仁偉
- 蔡欣洵
- 蔡炎培
- 蔡穎英
- 蔡翔任
- 蕭蕭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拉娜・德芮詩集
- 藍朗
- 藍色獸
- 蘇偉貞
- 蘭臺
- 蘭臺網絡出版
- 虛構的海
- 蝴蝶的重量:奈莉·沙克絲詩選
- 衣冠南渡:溫任平詩集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裴普賢
- 西班牙三棵樹
- 西西
- 記號
- 許多無名無姓的角落
- 許悔之
- 許悔之詩文選
- 許赫
- 評論
- 詞語
- 詩
- 詩在途中
- 詩在途中——黃遠雄詩選
- 詩字
- 詩控城市
- 詩控餐桌
- 詩歌論
- 詩精
- 詩經
- 詩經演
- 詩選
- 詩集
- 語凡
- 誤認晨曦
- 諸天的眼淚
- 諸子之書
- 謝予騰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陽
- 謝淏嵐
- 謝顥
- 譚光雪
- 譯者:孟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豈有不懂戀愛的菩薩
- 象形
- 貓
- 貓住在一座熱帶原始森林
- 貓影偶爾出現在歷史的五腳基
- 負子獸
- 費勇
- 賀爾
- 賀綾聲
- 賴殖康
- 赤地藍圖
- 赤道風
- 走了一萬一千里路
- 走了一萬一千里路——顧城詩選
- 走動的樹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趙文豪
- 趙文豪、崎雲、謝予騰、林餘佐
- 趙曉惠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辛金順
- 迴路詩集
- 迷宫书店(修订新版)
- 迷宮書店(修訂新版
- 追奇
- 追奇作品套書
- 追奇作品套書《任性無為》+《這裡沒有光》+《結痂》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一切都是幻覺
- 這裡沒有光
- 造夢者
- 造夢者:吳岱穎絕版詩作精裝復刻
- 過客書
- 達瑞
- 遠景
- 邢詒旺
- 邢詒旺、周若濤
- 那些最靠近你的
- 那個字太殘忍我不敢說
- 郭強生
- 郭慕義
- 郭詩玲
- 郵政櫃檯的秋天
- 都市錄
- 鄒芷茵
- 鄧小樺
- 鄧阿藍
- 鄭哲涵
- 鄭振鐸
- 鄭景祥
- 鄭林林
- 鄭琬融
- 鄭羽倫
- 鄭聿
- 鄺偉雄
- 釀出版
- 采實文化
- 野人
- 野原KURO
- 野鳶尾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鍋巴鸚鵡在哭泣
- 鍾國強
- 鍾秀玲
- 長河
- 關天林
- 阮文略
- 阿布
- 阿廖
- 阿米
- 阿芒
- 附近有人笑了
- 陳克華
- 陳可揚
- 陳夏民
- 陳大為
- 陳子謙
- 陳宇昕
- 陳家帶
- 陳少
- 陳文慧
- 陳昌遠
- 陳榮彬
- 陳湘陽
- 陳滅
- 陳牧宏
- 陳繁齊
- 陳義芝
- 陳育虹
- 陳雨汝
- 陳麗儀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陽光失了玻璃窗
- 陽光失了玻璃窗 史上第一本人工智慧詩集
- 隱匿
- 雜音標本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雪
- 雪樓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零極限
- 露伊絲‧葛綠珂
- 露易丝·格丽克
- 露琵·考爾
- 靡靡Tiny
- 韓國
- 韓祺疇
- 頹城裝瘋
- 顏嘉琪
- 願你明瞭我所有虛張聲勢的謊
- 顧城
- 顧城的詩
- 顧城詩選
- 風依然狂烈
- 食字餐桌
- 餘生
- 香港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蕉戲碼
- 馬來文
- 馬來西亞
- 馬尼尼為
- 馬若
- 馮啟明
- 騷夏
- 高儕鶴
- 鬼入門
- 鬼入門:陳克華詩集
- 鬼火與人形
- 魔歌
- 鯨向海
- 鴉夏天
- 鴻鴻
- 鹽
- 鹽:短詩和現代俳句集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麥穗
- 麥穗出版有限公司
- 黃子明
- 黃岡
- 黃德偉
- 黃文傑
- 黃柏軒
- 黃遠雄
- 黃震南
- 黃龍坤
- 黎漢傑
- 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
- 黑白的拼圖
- 黑眼睛文化
- 黑色城市
- 黑色的歌
- 黑色鑲金
- 黑雨將至
病例◎洪均榮(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18.00眾多海內外學者、詩人、作家極力推薦,是新加坡文學裡獨一無二的新一代文學寫手。
- 均榮善於掌握詩的形式,甚至在詩中嬉笑怒罵,成就了他獨特的風格。不論在安排節奏,長短鏡頭、蒙太奇的轉換與連接,或選擇意象時,都能出其不意,空城退敵,以無招勝有招。
- 好詩人,必定是好的讀者與觀察者。在均榮的作品中,處處都是他閱讀與涉獵藝術、文化,乃至洞悉生活的痕跡——刻意留下許多互文,使讀者產生共鳴的當兒,還不失懷舊與玩味的意趣。
- 物慾橫流的大都市是均榮熟悉的遊樂場,有諸多現象與事物都在詩中成為他批判的對象,但他卻深深眷戀著這一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不時流露出獨在家鄉為異客之感,在揶揄和荒謬的各種場景裡,常使他不斷地檢視自己的身份認同。
內容簡介
《病例》是洪均榮(筆名空·龍貓)的第一本詩集,收集了三十五首「案例」,企圖以疾病為隱喻,並建立起一本檔案去探索一座城市繁華表徵下的各種「病症」。宗宗「病例」無不是日常所見所聞,有的已病入膏肓卻諱疾忌醫,有的無病呻吟,有的連自己「病」了也渾然無知。詩集將這些「病例」記錄在案,有意引起讀者反思,去探究病因,最好尋找與炮製解藥,最後「久病成良醫」。因為關心這座城市病例的不應只是醫生,也應該包括這座城市所有的人們。
作者簡介
洪均榮,筆名「空·龙猫」,1991年生于新加坡,现任新文潮出版社的創社編輯。曾擔任《WhyNot不為什麼》主編,也編有《一首詩的時間》(2015與2016)、《不可預期——詩精50首》、《短舌》等。深信寫詩/創作要像張無忌,越忘得徹底,招式越打得厲害。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和學者誠意力薦:游俊豪教授、奚密教授、許維賢教授、潘正鐳、蔡深江、陳黎、煮雪的人、周昭亮、冼文光、許通元
- 現代性的發展進程,產生主體與體制,分出異質與非體制。詩集《病例》的推出,可見空·龍貓(洪均榮)不屑於文藝青年的吟唱,但致力於文學作家的深刻。他的詩,給非常態與非主流贖回了聲音,復原了應得的位置。——游俊豪教授,新馬著名詩人、作家、學者
- 刀子刺入人心只為刺探,吞下化學劑並非自殺,屍體想瞑目卻發現沒有眼珠……均榮善佈局,批判性的詩思,就在這些看似不正常反而正常、看似怪嚇人的反而是不甚驚駭的情境裡。這冊詩集,顯露詩人正努力創造自我風格的都市場景。——潘正鐳,新加坡著名詩人、資深媒體人
- (序,節選)《病例》讓我們讀到熱情和思慮。因為有熱情,所以詩人對他所處的世界既關切又不滿。因為勤思考,所以詩人對這個世界提出一次又一次的「症候式閱讀」。——奚密教授,美國著名學者
- (跋,節選)詩集充滿企圖,是年少出手必要的架勢,挑釁著諸多成見。我在石塊之間飛快跳躍,避開了落水的遲疑。——蔡深江,新加坡著名詩人、資深媒體人
- 洪均榮以灰色的筆觸解剖小紅點或新或舊的「常態」,列舉洋洋三十五首《病例》,道出如血般的灑灑診斷。從中均榮挎問在繁榮背後詼諧的嘔吐、頭暈、心悸、抑鬱和慌張,成熟地處方一縷煙似的隱喻,讓讀者重生,再生活。——周昭亮醫生,新加坡詩人
- 《病例》詩集籠罩著冰冷蒼鬱氛圍,要把此類題材寫得讓讀者——特別是被城市/國家統化了而不自知的人——生出絲絲暖意得以閱讀下去絕非容易。
但,想那許多人雖淺顯地認同「表面看到的是『疾病』,實則看到的是高登(Gotham)城市更深層所埋藏的問題」,卻也不會「拿出包包裡的煙頭,把剩餘的日子都抽掉」。
就精神層面而言,現代城市幾乎人人都有病,「但這不代表我們都需要帶著這個病症,繼續草草殘生」——因為還得持續「要聽話,要對社會有貢獻,當個好公民」呀!
洪均榮《病例》詩集語言似火針刺探人們冰冷蒼鬱的神經,熾熱得心腦惑然陣醒。——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工作者
- 倘若容許我挑選空·龍貓的代表作,我會特別推薦〈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身為晴天,我很髒〉、〈筆墨〉、〈超現實主義〉、〈7個隱喻〉和〈我的小宇宙〉。這些詩能看到他無所為而為的情趣、狡黠的幽默,以及自得其樂的世界。——許維賢教授,新馬著名作家、學者
- 讀這本詩集彷彿在凝視一支遊行隊伍,看著精煉語句構築出的現代病徵,以寓言之姿通過眼前。我們搖頭嘆息於寓言的露骨,納悶著:「這個世界應該有更美好的一面吧?」但是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也在遊行隊伍之中。——煮雪的人,台灣詩人、《好燙詩刊》主編
- 疾病的隱喻。均榮想以疾病、語言為主入詩思考從個人、社會,甚至伸進內心的世界。島國身影重重疊疊,文字的玩味,形式的試探,展現新世紀新華詩人的另一面風景。——許通元,馬來西亞詩人、作家、《蕉風》執行編輯
作品節選
〈華山論劍〉
花了上半輩子,學
九陰真經
花了後半輩子,學
九陽神功
受幫主之邀
參加華山論劍
幫主的降龍十八掌
我以萬佛朝宗,頂
旁邊卻擋不住
太極劍、九陰白骨爪
帶著滿身的重傷
最終只能裝瘋賣傻
倒練九陰真經
再假傳武林聖火令
〈狙擊〉
嗙!
一聲巨響
狙擊槍射出一粒7.62mm
Impact in 5s
*
5
還記得幾十年前
我們都是愛國的
國慶日人人高掛國旗
足球隊都是熟悉的面孔
鄰居還會互相問好
4
幾天前參加了朋友的喪禮
發現每個人都忙著
說話
顧白金1
唯獨沒人守著那句屍身
3
小時候記得媽媽的囑咐
要聽話,要為社會奉獻
長大後發現
再大的奉獻
也不夠滿足
那些黃膚的假鬼子
2
這城市的人的確很有錢
積金戶口都是六位數
等等
為何死亡證書沒有提取的選擇
1
死後真的可以瞑目?
聽說現在
死人也得
搬家
*
啪!一聲
人體變成了屍體
倒在地上
鮮血沾滿了白色的襯衫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不會等待王子救贖。
她會自告奮勇為民除害,報效祖國。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小矮人只會有六個。
六個是朋友聚會。七個是非法集會。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伐木的大叔不會通風報信。
他會殺了白雪公主,殺了巫婆,殺了整片樹林,再自建高樓。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不會吃了巫婆的蘋果。
她會假裝吃了毒蘋果,然後一輩子不清醒。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的衣裙會是赤紅的,頭上會戴著五顆黃星的皇冠。
衣櫃全是純白的禮服。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鏡子會對她說:
「要聽話,要對社會有貢獻,要當個好公民。」
〈病例〉
病例A
人名:王小明
性別:男
歲數:23
病例:對人性過敏,身體生瘡
治療:打麻痺針,讓病人對人性麻木
病例B
人名:陳明
性別:女
歲數:0
病例:無。但有產生華人性的可能性
治療:打EL11281預防針,以避免華人性入侵
病例C
人名:Joel
性別:男/女
歲數:40
病例:國族性的消失
治療:心理輔導——強迫閱讀愛國書籍,限制只能穿紅/白色的衣物
〈在未來詞窮的時代,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再積極學習的時候應做出的反應——參考了諸多科學家與調查總結的成果,並由國家領導推薦的最佳方針〉
無
序/跋
序一
這城市的人们都有「病」◎洪均荣
關於Joker
幾天前剛看了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電影《小丑》(Joker),除了讚歎他的演技之外,更多的是開始上社媒關注不同的影評和留言。有些人對於電影中展現的精神病主角表示同情,也有人譴責了社會對於「異類」缺乏包容性、甚至有人把電影當成目前香港抗爭的一種「互文」。
於我,《小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對疾病的深刻隱喻。主角亞瑟(Arthur)患有精神病,這種病使他神經失控,並在非常不適當的公共場合裡發出狂笑。這不僅吸引了許多不友善的目光,各種鄙夷,更甚者,還被一些人霸凌、毆打。因此,我們通過亞瑟看到的不僅是他令人同情的遭遇,更是他周遭環境所衍生出的各類問題。表面看到的是「疾病」,實則看到的是高登(Gotham)城市更深層所埋藏的問題。
城市病
有鑑於此,本詩集《病例》收集了35首個案,亦嘗試通過這些「案例」去探索一座城市繁華表徵下的病症。
詩中的人事物都潛在著自己獨特的「病情」,有的已經發病,有的則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透過這些個案去聯繫這座城市的「病」就更加昭然若揭。例如〈新浪潮電影式的詩〉,字面上描述的是一名女生在公園裡行走的過程,過後便坐在凳子上不停地哭泣。這個簡單的描述,其實想要強調城市人內心的無助與孤獨。一名女生在一座這麼大的城市,這麼大的公園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因此,她只能自己停止哭泣,「拿出包包裡的煙頭,把剩餘的日子都抽掉」。
當然,也有些詩作是直接把城市與個人的遭遇聯繫起來的。例如,〈病例〉展示出三位不同病人的病例,嘗試去探討我們本地遇到的一些問題。病例B的病患都還未出世,就已經先被貼上「產生華人性的可能」,因此,必須「打EL1128預防針」。EL1128是O水準英語考卷的編號,用以隱喻本地的孩子在未出生前就已經被打入「英語」的預防針。所以是他們沒有放好心思去學習「華文」,還是他們出生之前的大環境間接壓制和消匿了他們可能產生的「華人性」?
由此可見,身為城市的一份子,我們的遭遇、性格其實是與城市發展、政策等息息相關的。從我們的身子上看得到城市的影子,城市也塑造、籠罩、同化了我們。這層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正是這些詩作想呈現的病例。
平行世界裡的無病呻吟
另一類詩作看似和城市的主題沒有什麼干係,甚至詩作裡的情節、人設都好似發生在平行世界裡。例如〈灰色地帶〉中,「後來飛來了一個多事的救世主/宣誓要解放群眾/用噴色器把漂白劑/澆進漆黑的瞳孔/連天上飛過的無辜烏鴉/也被捉了下來/強制漂成熱愛和平的鴿子」。這段情節看似與現實生活毫無關係,但是若我們把想像力放寬,把救世主當成權力、把漂白劑當成媒體、再把烏鴉當成實事,就不難發現,其實這則故事可以變成當今社會,權力機構為了達到其目的,而利用媒體把事實美化或者淹沒的例子。放眼看看各國的選舉狀況就可以證實這則寓言。
另,〈華山論劍〉表面上是寫了一個人窮極一生去成為「武林霸主」,還參加「華山論劍」的「比武總決賽」,最後卻躲不過九陰白骨爪,「只能,裝瘋賣傻/倒練九陰真經/再假傳武林聖火。」同樣的,若我們把這首詩當成一個人的成長史來解讀,從他皓首窮經地參透武林秘籍(唸書),到比武(出社會工作),到工作上遇到不如意(躲不過九陰白骨爪),都是與詩作的情節形成兩條互相對照的平行線。因此,最後的結局是裝瘋賣傻,草草殘生。
當然,詩的解讀是開放且多元的,我的解讀也只是一家之言。或許詩文是「虛構」的,但內容卻是實在而現實的。重點是,讀者必須自己進入這個世界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和解讀。
病例
結集了這麼多「病例」(與詩),除了凸顯出城市的「病症」外,同時,也想引起讀者的反思。猶如亞瑟的狂笑,詩集中的想像都是我們城市共通的病症,也因此必須尋覓良方醫治。
亞瑟走上了歇斯底里/反抗的道路。但是這不代表讀者需要做出同樣的選擇。身為讀者,你有這個權力去做出各種解讀,並通過這些病案,找到自己的共鳴與故事,再做抉擇。或許,這城市的人都有病,但這不代表我們都需要帶著這個病症,繼續草草殘生。
序二
城市太極圖——遺忘成招的狙擊手◎汪来昇
一
讀均榮的詩,必須學會「遺忘」,遺忘舒適的環境,遺忘安逸的生活,遺忘一切話語(discourse)所堆砌起來的認知。唯有與他的詩氣「心氣合一」時,方能領略他在平鋪直述中,刻意暗藏在隱蔽遠方的狙擊手,在不及掩耳時狙擊。詩集裡的每首詩都是他瞄準了對像後,一槍斃命的產物。
他開篇便巧妙地以〈創世紀〉為引,開宗明義地全盤托出他最為關心的三件事,國族性、民族性和人性。而作為城市長大的孩子,他迫切渴望生活中的「大冒險」,期待那種相忘於江湖的豪情,但卻在煩悶不堪、規律尋常的日子裡打滾,日復日地走在被安排好的坦途上。他著實厭惡那樣的生活。
他對於生活細膩的觀察和感受,時常迫使他去閱讀、去深入挖掘,帶著好奇心去填補自己無法填滿的求知欲。而寫詩便是他凝結了所思所想後,轉化為實踐力量的藝術行為。
他的詩,在字裡行間都滲透出「江湖味」,有的是裝傻扮瘋、反叛壓迫者的,有的是遊戲人間、戲謔荒謬的,而更有沉澱靜穆、浪子回頭的等。對他而言,人生不是規律順坦的,更何況是詩集——生活是雜亂任意的,思考也是無以名狀的。唯有對於他的思路有了基本的了解後,閱讀他的詩時,才不會感到手足無措,摸不著頭腦。
二
認真地閱讀均榮的詩作,時常會讓讀者交錯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裡,就像是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中的「五維空間」裡遊蕩,而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眼前各種景象交替交替再交替。唯獨他佇立在市中心的廣場上,以靜制動地耍著太極劍法,去窺探和隱喻這五花八門、霓虹電光的世界。
緩緩慢慢地,以暗藏的劍式,在敵人身上劃小傷口的作品包括〈夜〉、〈吧台上的對話〉、〈墳場〉等。以〈吧台上的對話〉為例,「用高跟鞋刺死他的心臟/用名牌包包刻進他的腦海裡/用胸罩裹緊他的頸項/然後再把直男的血液/放進乳溝裡痛飲一番」,他放慢了詩的速度,呈現出一系列濃烈的意象群,深度刻畫出城中的「慾念」。這般看似緩慢的溫柔劍,卻一道道都是在不察覺間割人咽喉,要人性命。
當敵人察覺到痛楚想要反擊時,他的劍式又忽然轉快,迅速地刺入要害,正如〈狙擊〉一樣,瞬間就能夠擊倒對方,在這思考周全地數秒內使人斃命。待敵人察覺時,已然是「啪!一聲/人體變成了屍體/倒在地上/鮮血沾滿了白色的襯衫」。而使用「白色」作為一種隱喻,說明一種看似潔白的表面下隱藏的齷齪與不堪,在這座城市裡更貼切不過了。 〈刺探〉的「白色刀子」、〈發春的文明〉裡「卻被精子洗白了/比精子還要白」、〈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裡「衣櫃全是白色的禮服」等,全都充滿了顏色、氣味隱喻的氛圍。
對於流浪在這深深令人迷失與眷戀的江湖裡,「身份」是人重要的認證,更是面對這花花世界重要的依歸,對此,均榮用了諸多墨筆。其中,有城市認同的作品有〈來(回)〉、〈冷氣房裡的島國〉、〈酒滴的奏樂〉、〈我的小宇宙〉、〈Great Singapore Sale〉等,而民族認同,特別是探討「華人性」(Chinese-ness)的作品,則有〈吞沒〉、〈身份販賣機〉、〈病例〉等。在此,我認為〈病例〉最具有代表性。作品以三位不同病人的病例,深入淺出、直指人心地探討了語文政策,對於現代家長、學子學習華文的態度表示痛心疾首,以「EL1128」考試代號當作是預防針,打入後則讓孩子再也無法產生「華人性」。
三
看似逍遙放蕩的浪子,均榮其實俠骨柔腸,對於各種不公不義的現象、事件往往都具有強烈的批判,在這個道德標準灰濛蒙「假傳武林聖火令」(〈華山論劍〉)的世道裡,摸索出自己恩怨黑白分明的脈絡。
誠然,他是糾結的——糾結如何自處,糾結幫人,糾結如何與這個世道相處,怎樣才能尋獲使他內心平靜一下來、能夠卸甲耕讀的世外桃源。或許,這是每一位世人都在尋找的烏托邦,更是城市人永恆尋找的悲劇意義。
且不論如何,這座城市已然成為了均榮在詩集裡繪出的太極圖,招招劍劍都是他「遺忘成招」的劍式。最終,他必然再遺忘,再化整為零,走在充滿刺激的旅途。
這篇序避開了詩集定下的主題,而選擇了結合我對他的認知,重新進行剖析。我期待他文學上的成長,期待他下一本詩集,期待他用更精銳綿密的語言,去刺痛每一張虛偽道德的臉孔,並建構起自己相忘於江湖的武林盛世。
2019年9月30日,還是這座城市
序三
「第七個隱喻」:《病例》詩集序◎奚密
《病例》讓我們讀到熱情和思慮。因為有熱情,所以詩人對他所處的世界既關切又不滿。因為勤思考,所以詩人對這個世界提出一次又一次的「症候式閱讀」。
整體而言,這本詩集是對大敘述的後現代式反諷與顛覆。如〈狙擊〉裡的倒數扣扳機,詩人的槍口對准著權威——國家體制,父母師長,資本主義……。整齊的四字詞組暗示權威既陳腔濫調又難以撼動,諸如「奉公守法」、「為民服務」、「報效祖國」、「非法集會」等等。〈神話〉用諧音、對稱、循環構成一個封閉的句型:「神話話神神化化神神話化神」,暗示意識形態的牢籠,具體體現在「體制的長鞭,罰款的恐嚇,美滿幸福的假想」。在新加坡這個什麼都有的國家,詩人卻著眼於無:「我帶著青春、希望、熱誠來/卻什麼也帶不回」(《來(回)》)。這不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生存虛無感,更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而是在特定的時空語境下的真切感觸。在中西雜糅的「灰色地帶」,在強大的市場經濟和法治民主國家裡,詩人不止一次提出人性、國民性、華人性。
深夜裡,為人性
國民性
華人性
無聲吶喊的
孩子
詩人反寫魯迅《狂人日記》的經典結尾:「救救孩子」,想用孩子純真而無聲的方式來拯救這個世界。在國家機器的運作裡,在這經濟利益的盤算中,在功利主義的心態下,人性、國民性、華人性被扭曲了。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會假裝吃了毒蘋果,然後一輩子不清醒」。
因此,詩人沒有顧城文革後的那份樂觀:「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他看到的是:
那無法透視心靈深處的
全黑眼睛(《灰色地帶》)
在他的國度裡,「一切消失在絢麗的虛無中」。「絢麗」和「虛無」並列的詞組顛覆了令人欽羨的「新加坡模式」。但它又何嘗不是今天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寫照呢?
在語言上,《病例》呈現了多種話語的雜糅。從政治和金融到性別和電影,從西方童話與日本神話到中國武俠小說——詩集裡的詞彙和指涉相當多元,富於互文性和對前輩作品的致敬。文字的神來之筆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倒練九陰真經」(《華山論劍》),「身為晴天,我很髒」(同名詩),「文明的大便/還是大便」(《發春的文明》),五十八個字長的題目只有一個字的內容等。
在她的經典文論裡,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犀利地批判了西方文明的疾病隱喻。但更根本的問題是,隱喻是否是人類認知、思維、表意的一種基本模式?其實,我們既避免不了疾病,更無法脫離隱喻。詩人用疾病的隱喻介入現實,用藝術的方式抵抗現實:只有當病人知道自己有病才有病癒的可能。《病例》裡的《7個隱喻》呈現了隱喻的多層意涵。在明朗和晦澀之間,在社會政治的條條框框之外,我們看到了詩:
只有第七個隱喻
埋藏在詩句裡
不隱也不明
成了詩
2020年12月30日,加州戴維斯市
跋
順著樹影離開◎蔡深江
均榮的憨厚全在詩中,全心全意端著,定神看著夕陽落海,用內斂鋪墊、用江湖鑄字,穩住了氣流。讀詩,於是有了山雨欲來的氣定神閒。
讀詩的樂趣,全是山林奔跑的來回意象,明明掉以輕心了,复而事在人為。詩不算多,鋪陳開來,足以飽滿胸臆。
「有了路燈,以為/天不會黑」(夜)。轉角精巧,有路過的驚喜,才氣不張揚,凝聚成事,詩該
怎樣就怎樣了,一切好辦。那也是多美的誤會,有了掌聲,天地就理所當然起來。
讀著均榮的詩,林耀德的《銀碗盛雪》猛然跳了出來,霸氣攔道。我不認為是他遺留的詩風糾結蔓延,更不是詩斧鑿痕,藤索著牽絆。兩人的文字與風格互異,卻有一種韻味遠遠呼應著。我不必問均榮是不是喜歡林耀德;那不重要。想起林耀德,可能就是均榮在詩句之間的粗曠和牽引,讓我迷失在山林倥傯的氣韻裡,依戀著一些想像。是的,是美好的記憶與飛翔。
年輕真好,年輕寫詩多了正義。那是漸漸會失去的熟悉,宇宙那樣遙遠卻記住了彼此,到後來明明一張臉龐準確浮現了始終想不起是誰,正義就是那聲嘆息。用《7個隱喻》成詩,亮出厲害的含蓄,有種透視和得意,每一次的嘆息,幻化出不同的氣度。
詩集充滿企圖,是年少出手必要的架勢,挑釁著諸多成見。我在石塊之間飛快跳躍,避開了落水的遲疑。
均榮認真寫詩,我不確定寫詩跟認真之間有關係嗎?但認真是好的,讓人放心,也讓詩有了存心去一趟旅行的決心。不過認真,對詩來說,見外了,但均榮放膽,也夠了。
2019年10月29日,在路上
目錄
序一 這城市的人都有「病」◎ 洪均榮
序二 城市太極圖 ◎ 孤星子
序三 「第七個隱喻」:《病例》詩集序 ◎ 奚密
- 一人一半
- 來(回)
- 華山論劍
- 夜
- 吧台上的對話——和李邪〈光頭女人的酒話〉
- Pleasure Sins
- 狙擊
- 凡人的神話
-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
- 灰色地帶
- 表裡不一
- 餘溫
- 新浪潮電影式的詩
- 神話
- 冷氣房裡的島國
- 刺探
- 身為晴天,我很髒
- Great Singapore Sale
- 病例
- 塑膠瓶
- 發春的文明
- 在未來詞窮的時代,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再積極學習的時候應做出的反應——參考了諸多科學家與調查總結的成果,並由國家領導推薦的最佳方針
- 超現實主義
- 吞沒
- 墳場
- 酒滴的奏樂
- Replaceable Citizens
- 我的小宇宙
- 初戀的感覺
- 給未來的肢體
- 身份販賣機——仿陳黎〈為懷舊的虛無主義者而設的販賣機〉
- 筆墨
- 七個隱喻
- 國度
- Parallel Worlds:After 劉以鬯《對倒》
跋 順著樹影離開 ◎ 蔡深江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4-8894-8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104頁
短舌◎黃文傑(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16.00內容簡介
《短舌》是黃文傑最新的詩集,講究「精短」、「凝練」與「即興衝擊」。顧名思義,「短舌」可指涉口齒不清、溝通障礙,無以自辯等,因此每首詩形成了它獨一無二的邏輯,也變成近距離發射的飛刀——中刀時有點刺痛,卻也能令人會心一笑。新加坡文壇不乏「能言善道」之詩人,但卻少了像黃一樣直言不諱的耿直個性。黃不僅僅是為新華文壇增添多一本詩集,它還為許多晚生後輩開啟了另一種寫作手法,另闢蹊徑,確確實實地以鏗鏘有力且厚實的聲音,披荊斬棘,作為新路的先鋒。
作者簡介
黃文傑,1967年出生,新加坡人,曾用筆名華英。自新加坡理工學院畢業後,一直從事工程行業,現於泰國曼谷工作。業餘參與文學社團,80年代開始接觸詩歌創作,作品多見於新加坡文學雜誌和《聯合早報》副刊。 2013年獲頒新加坡金筆獎,同年出版首本個人詩集《夜未央》,次年詩集入圍新加坡文學獎。
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詩人團誠意推薦:陳志銳博士、張森林博士、周昭亮醫生、游鍫良、成君、陳維彪、歐筱佩、黃嘉一、語凡、無花——
☞ 「文傑的極短詩如載著刺點(punctum)的詩光,照耀著忽明忽暗的周遭知面(syudium)。」——陳志銳博士,新加坡詩人、學者
☞ 「跡近遊俠的個性,以文字拌著獅島的天空與土壤,書寫一種不羈的浪子血液,且不屬於傳統的詩性江湖。」——張森林博士,新加坡詩人
☞ 「從不錯過黃文傑的詩,他的詩啓蒙我對了詩意的理解。《短舌》再一次顯露文傑兄『每一行都可獨立成詩』的造詣。」——周昭亮醫生(筆名小昭)、新加坡詩人
☞ 「精準用字,完美意象,緊密的結構。以生活為背景書寫生命的要義。一本值得信賴,閱讀,收藏的好詩集。」——游鍫良,台湾诗人
☞ 「黃文傑針砭時局的巧妙手法,令人拍案叫絕!」——成君,新加坡文藝協會會長、新加坡詩人
☞「詩貴情真。我讀文傑的詩,字字鏗鏘,句句率直。恨與愛,旋風般,在他的詩中來回拉扯、轉折、辯證與呼應。」——陳維彪,新加坡詩人
☞ 「文傑的詩磨出了嘲諷與關懷的聲音。〈皇帝的新鳥〉、〈小人物語言〉、〈2050年的夏季〉,僅僅三行便流露地域性的語言、社會現像到生活瑣碎。詩人不做作是他待詩的一種態度,他告訴讀者的是他寫了什麼,而不是讓讀者以所謂他詩人的身份來裁定他該以什麼姿態來創作。『他不是瘋癲的蠻牛,而是有血有肉的磨刀石。』文傑這部《短舌》磨出來的文字短而見真章。推薦老少百姓加入磨刀行動,一同體驗『這裡鳥一下/那裡鳥一下/生活——盡花香』。」——歐筱佩,馬來西亞詩人
☞ 「《短舌》中邂逅2003-2005年間憤世嫉俗的、酷酷的、玩世不恭的黃文傑。昏鴉旁的老樹搖晃著『孤』藤;被黑夜扶正了的蝙蝠與黑夜同色;忐忑、踟躕、自忖:讓作者落枕的那些太重的夢會隨著晨露的消散而消散嗎?」——黃嘉一,新加坡詩人
☞ 「黃文傑《短舌》裡的詩都是短詩,因為他不喜歡多餘的文字,意象。詩雖短但他要讀者思考,了解他藏在詩裡的深意,常常換來會心一笑。你不一定都同意他的觀點,但你會喜歡他的獨特思維和犀利語言。」——語凡,新加坡詩人
☞ 「作品中拿捏得度的筆調,彰顯短詩的巧與險。」——無花,馬來西亞詩人
序
精光閃爍的匕首◎游俊豪
游俊豪副教授,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主任,兼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眾多文學種類當中,詩應屬最短。儘管新詩有的洋洋數百行,但總不及小說的篇幅。以短詩的體裁,經營新詩的景觀,嘗試發展短中之短,可得考量功底的深厚。就好像武器千百種,應該挑選哪一種器械、應該發揮哪一門武藝,也是需要經過一番細細的掂量。
武器,也有短中之短。譬如匕首,用到極致之處,不比長劍大刀弱勢,也不比花槍蛇矛遜色。短兵相接的時候,匕首最利於近身肉搏,「一寸短一寸險」就是它的特色之一。特色之二是,它最便於隱藏潛伏,關鍵時候才亮出攻擊,這曾在「圖窮匕見」的典故里發生。
黃文傑的短詩,讓人想到匕首,以及匕首的長處。
聽聽那鋒利的破空聲,在他的〈番薯泥的製作過程〉:「先削去外層五千年方塊/尤其左側那邊/再刀刀把客家切片/高溫殺死廣東所有基因/用時間醃洋味/最後加入所有世界,690克」。以短詩來出擊,批評文化傳統的變質,毫不退讓,詞語尖銳而迅速,完全達到了短距離咄咄逼人的攻勢。隔了一行,詩的結尾進行了回身的嘲諷:「看我/更爛更香」。如此短小,卻想句句致命。
此外,有的詩作寓意是隱蔽的。例如〈夜央之後〉,有這樣的一句:「早晨用青春洗了把臉/把鏡子內的椰樹給嚇倒了」。文化研究者,肯定會不禁疑惑,猜測「椰樹」到底是何符徵,其符旨又是如何。這首詩裡,黃文傑接著再放下一層迷罩「有效/應該跨出去/嚇嚇鋼鐵深林裡窩藏的鴕鳥」。「鴕鳥」是何符號,已是誘人的意象。可以說,詩人深諳詩的類似匕首的功能,幾乎綿里藏針了。
尤為精彩的是〈醉〉。上一段「我在南半球/用吸管/喝北半球的酒」,下一段寫道:「物理學說荒繆,太遠/文學說/乾杯」。精彩的下一段,是精光閃爍的匕首,在最後的部分昭然若揭,音韻無窮,為文學攻下一城,為詩性扳回一局。
所以,小心黃文傑的詩,那是匕首。
接下來,他可能還會放出襲擊黑夜的暗器,拿起開合世間的神兵呢。
二〇一六年三月十日
目錄
序:精光閃爍的匕首◎游俊豪
- 皇帝的新鳥
- 驅逐
- 番薯泥的製作過程
- 同類
- 變心
- 爭執
- 我的意見
- 正宗
- 學好華文的一億個理由
- 不是粗話
- 生殖器
- 國民服役
- 迷戀
- 報失
- 排泄
- 真的不是旅遊
- 2050年的夏季
- 還不飽
- 熱度
- 現代啟示錄:愛情
- 現代啟示錄:辦公樓電梯
- 現代啟示錄:週末
- 現代啟示錄:智能手機
- 兩腿之間的問號
- 催眠
- 全球化
- 人文?
- 地鐵搖滾曲
- 錯思
- 現代之人文
- 現代之道德
- 現代之考試
- 現代之正義
- 現代之斷層
- 現代之傳承
- 蝙蝠
- 立場
- 數據
- 極端
- 真?
- 夜央之後
- 拒絕悶騷
- 補
- 數你萬遍也不厭倦?
- 新鱷魚文
- 鄉音
- 國慶五十週年之重慶美女
- 游魚
- 缺席了
- 不知所謂
- 麻醉
- 無語
- 燈
- raw
- 聚會
- 孝
- 那九天被壓著的草坪
- 冷靜日的烹調方式
- 主觀
- 放蕩
- 交流
- 黑函
- 對手
- 保證
- 小人物語
- 這樣寫詩
- 知音
- 凡人牢騷
- 利尼阿誇維特Linie Aquavit——海洋烹調的酒
- 讚的潛意識
- 醉
- 對四十八歲而言
- 安全鞋
- 芝麻綠豆
- 房間
- 是,或不是
- 鬥
- 悲劇
- 為何江湖
- 落枕
- 傳統
後記◎黃文傑
後記二◎吳韋才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4-8893-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1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48mm (H) x 105mm (W),128頁
萬有醫始◎周昭亮(新加坡限量簽名版)
平常價 $18.00詩集融匯貫通了各地華語,誠然是一部最佳的「華語語系讀本」!
榮獲新加坡詩歌節優異獎,由二〇一五至今,周昭亮醫生以新鮮詩人的面孔不斷地在新加坡與區域的平台裡嶄露頭角,成為不同報刊、雜誌、出版社力捧的新手。《萬有醫始》多次精選,為第一本個人詩集。
- 日間行醫,夜間寫作的文人醫生,閱過無數彌留與詩文,見證了一次次熱淚盈眶的感動,以及令人無奈嘆惋的悲愴。周昭亮醫生遊歷多國,最終選擇了新加坡定居;可謂是一部活生生「華語語系」與「多元身份認同」的不二讀本。
- 一本兼具感性與理性的詩集,以最親和溫柔的筆調,書寫出身為老人科醫生最生猛的觀察,並譜寫出各個生命面貌的最終樂章。
- 詩集夾雜了原鄉香港廣東話,以及新加坡式用語,無疑創造出了嶄新的「詩的語言」(poetic diction)。(詩集裡包含一些特別名詞的註釋,方面世界華文讀者閱讀!)
- 遊歷多國的見聞、感知與見識,使其書寫豁然開朗,往往一葉一微笑可見如來。即便如此,周醫生的書寫也十分嚴謹內斂,以內省觀反觀外相,以平凡彰顯慾望,在必要的人生轉折時,也曾向命運低頭,並於此重生。
內容簡介
《萬有醫始》是周昭亮醫生的第一本詩集,精心挑選出2015至2019年之作品,並將他移民新加坡、工作(老人科)、遊學等經歷,通過詩意的轉化,細緻地呈現出生命的奏鳴曲,作品內容更跨越了香港、新加坡、蘇格蘭等。他日間行醫,晚上寫詩,希望用仁心仁術,格物觀人,將一把含蓄卻宏亮的聲音,醞釀出宅心仁厚的詩篇,並將文學和生活聯繫得更為緊密。
作者簡介
周昭亮醫生,1978年在香港出生長大,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及後移居新加坡工作,融入獅城生活和文化,認識了本地作家後,嘗試以詩記錄種種體會和經驗。作品多見於本地和香港的文學雜誌,2018年獲得新加坡詩歌節優異獎。
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各地著名詩人誠意力薦:陳克華、廖偉棠、蔡欣洵、陳可揚、曾淦賢、宋子江、黃文傑、張國強、歐筱佩、周錦聰
- 詩人小昭的作品反映了一位醫者柔軟的仁心,細膩入微而兼具大愛,並體現了作者在白色巨塔裡的日常與情境,同時是一位詩人和醫者的筆意,甚為難得。——陳克華,台灣詩人
- 作為醫生,周昭亮能接觸到生死邊緣的溫度,作為離鄉者,小昭能咀嚼時空距離帶來的虛實。兩者在詩中並沒有衝突,倒是讓它擁有新詩難得的理性與冷靜。這裡我們看到的不只是熱帶的憂鬱,在南洋琳琅的意象聲樂以外,是苦吟的執著與耿耿。——廖偉棠,香港詩人
- 昭亮的詩有一種粵語的優美,帶出他悲天憫人的情懷。不花俏的文字,誠懇地帶領我們走入他的人生,使之悸動與感動。——蔡欣洵,新加坡詩人、作家、講師
- 以詩作為生活的方式,在尋常事物中尋找詩意,是詩人的日常活動,周醫生出版《萬有醫始》是階段性總結,也為我們打開一扇門,歡迎我們進入他詩的世界。——陳可揚,新加坡文字工作者
- 詩人小昭在詩集中的種種叩問反射了當代人對生命的疑問,並毫無保留地向讀者交出自己的答案。《萬有醫始》細膩地切入現實,讀者可以分享內裡深藏的種種情緒,在冷峻與熱烈之間的觀察點徘徊:面對世界時既有靜默抽離的省思與批評,又有面對各種身分時坦誠的內心自白的作品。小昭提醒了我寫作的真誠,我在內裡聽到一種充滿生命力的回聲。——曾淦賢,香港詩人
- 《萬有醫始》記錄了小昭行吟香港、新加坡和愛丁堡的軌跡。在字距之間、詩行之間、綿密的意象之間、多變的節奏之間,醫者之心以詩音療愈疫世……——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
- 十八首詩,是醫生詩人的自我療程,是交付給讀者的聽診器,殘酷中夾著溫柔又捎帶風霜的字句,如〈生命〉「從頭頂出來/掉落一公升流言蜚語/放下血肉模糊的毒箭/曾幾何時連綿回眸」,若親眼目睹著心驚肉跳的降生;而結尾以「頭頂先出來/吸入第一口六月燒煙/迎接六十億人的大話荒謬/當時舉家慶賀快高長大/和我麻醉後的清醒之間/只是一剎那」就把直接新生命的所有期盼和即將面對的真相濃縮在一剎那,那是醫者父母心的慈愛與詩人尖銳刺骨的矛盾。如果說詩的形狀是綿里藏針,那這針隱隱約約地在詩人的詩集裡刺著靈魂的眼角,不小心會溢出血滴,酸酸地時而顫抖,然後我就在麻醉後清醒了,只是不知是在何時、何地。——黃文傑,新加坡詩人,最新著作《短舌》
- 讀周醫生的詩總讓我想起他的職場專業。醫生面對病毒、疾病和創傷,都得以理性和科學精神來對待,醫生在面對病人時,也要有感性和憐憫之心來撫慰病人心理的苦難。兩者不可缺,同時又會干擾對方,如走鋼絲般只能如履薄冰,得時時警惕自己。——張國強,新加坡小說家
- 繞過生命中迂回的泥與水迹,暗中排遣悶騷或邊緣的誤差,直至晝夜身份的形體消失爲止。這是作者給予讀者初夜的小確幸。——歐筱佩,馬來西亞詩人
- 周昭亮文字清雅,淡淡的哀愁中,情感飽滿。他情感之具象的重要形式之一,是場景的設置。也就是說,其「具體的情感」,是在特定的場景中生成、醞釀出來的。其中,非常鮮明個性的場景是:城市。詩人何以選擇「城市」呢?這涉及「現代性」。這是現代環境壓迫下的一種條件反射,是一種自然的心靈展現。詩人在人際疏遠的城市,透過寫詩,批判,抒情與療傷。——周錦聰,馬來西亞詩人
作品節選
〈存亡〉
你把我帶到一個不知名城市
那裡沒有風沒有光
山上墳墓無視細碎腳步
樹下蟋蟀在炎夏無聲發夢
然而汗水在大雨中傾斜
畢竟大海無緣見到日夜顛倒的工作
亦無法理解不能逾越鹹度的生死
大廈孤寂地站在浮動想像
只能領悟住在當中的人
無神無主地
拿著手術刀為自己的生活
剖開糾結
再用自動溶解針線
牢固縫合
樓下交感神經上車輛亂竄
在迷宮中惟有用身上剩下的藥丸
投放地上引路
為無痛的日子灑下苦味
記載那段沒有目錄的青春
你死亡消去
我存活過來
〈栽花〉
前天,塔羅牌洩漏桃花香氣
昨天,紫微斗數亦作動了紅鸞
今天,星座結語竟是情色凶兆
我惟有乞求菩薩
啓示無奈是七言絕句
我不是詩人
說話文字既無詩亦無意
或許他在苦笑勸勉
還請閣下努力咀嚼佳作
拼寫一盤一盤的玫瑰
往事盡然花開花謝花落
現實中野獸的血腥在匍匐
抽一張命運彷彿允許窺探未來
你說一字一言除了情深
更要動人
記下你的一筆一橫
經營鳥語為了等待玫瑰結果
花香無力消散刺血的缺陷
所有預言
只剩下一堆果陀
〈不知道〉
你不知道我的晚上比你的長
雖然我們同在獅城
你不知道我吃的宵夜比你的苦
雖然我們生活在白沙鎮
你不知道我回家比你更晚
雖然我們同住一座組屋
你不知道我的期望比你的小
雖然我們的家同在一層
你不知道我的愛比我知道你的恨更遲
因為我們同睡一張床
〈白與黑〉
剛剛搬進新組屋
長方形標準尺寸
裡外粉刷奇白,不大不小
只可放入幾個棺材
旋轉吊扇不停催眠
白天靈魂出竅,浮入地鐵
好不容易擁擠到鬧市
烈陽下匆匆演出一天的戲劇
人永遠不停,樹永遠不動
畢竟是生產把人類自動化
聽說鄭和沒有帶寶貝同行
我想,漂下西洋,或會若有所失
人海一浪一浪地衝蝕孤魂
著實心不在焉——
漂泊是我的家園,終歸
帶著矛盾向前行
終於圍起一枱炎熱的午飯
靈魂各說各自的故事
汗水化不了碎事,還要加辣加醋
不知是麻辣還是痳醉
倏然詩人打破方格的規限
把所有裝滿禁忌的瓶罐打翻——
開了。破了。流了。掉了。
臭了。爛了。沈了。化了。
走了。過了。毀了。滅了。
消了。算了。沒了。忘了。
然後,就全都黑了
自序
一
世界其實一點也不小。
盤古初開,宇宙一直膨脹。星宿獨自發育,在既定軌跡恆常運行;萬有引力下,每個星體亦與鄰近星體互相牽制,互相支持,偶然擦身而過,星火亦可燎原。
有趣地,人們的生活也跟星宿相差不遠。二十一世紀,我們很多人成長後,背上行囊,獨自在世界各地游走,以四海為家。同時,我們又透過現代通訊科技,與萬里以外的親朋戚友保持聯繫,以語言文字去反抗寂寥。
站在浩瀚的全球舞台上,我們以自己熟悉的語言去認識陌生的話語,用既有的思考模式參透別國的文化;生活在異國的城市,由自身的角度去看待當地事物人情,既融入社會,亦同時誔生出新穎的想法。
我在香港成長,移居新加坡十多年。當既有的基礎,遇上地域差異的刺激,剛開始時火花併發,繼而沉殿,逐漸走入自身的語言思維。把它們用文字記錄下來,這樣就孕育出一種文學。
二
撰寫這篇序時,我正在蘇格蘭享受著重返校園的生活。時間往往是充滿巧合,或冥冥中早有安排的。行醫多年,終於可以有一年的時間,重拾書本研讀法律;同時讀詩寫詩也有四年了,可以在這個時候出版第一本詩集,正逢今年四十歲,作為進入人生另一個階段的紀錄。
詩集取名《萬有醫始》有幾重意義。
醫生是我的第一份工作,十多年來,從香港到新加坡,在忙碌的臨床經驗中,看到、聽到、想到大量的故事和體會,確實有「血」有「淚」。我需要一種形式去記載,予以沉澱過去和重新瞭解,現代詩就順理成章成為這個載體,同時,行醫的領悟亦滋養了詩歌的內涵。所以,第一本詩集與我的工作背景實在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
再則,在華語裡「醫」和「一」是同音的,所以「萬有醫始」留下了第一本詩集初試啼聲的印記。而且,「一」也衍生自另一個更重要的根本:這本詩集和我第一次寫詩的起源。
二〇一五年六月以前,我並不會讀和寫現代詩。跟大部分在香港長大的人一樣,只是在中學背誦唐詩宋詞(當然要感謝在天國的父親,是他啓發我背誦白居易的《長恨歌》),至於現代詩,只記得那時在學校讀過兩首五「四年」代的新詩罷了。因此要再次感謝「新文潮文學社」舉辦的「一首詩的時間」,在臉書一天寫一首現代詩,連續三十天;就這樣,我開始寫人生的第「一」首詩了。
在臉書群組中,那三十天與各位新來的和資深的詩人互動,啓發了我瞭解現代詩的美學:節奏感的基礎,運用意象的天馬行空,和最重要的在內容和風格上,以反映當代入世的角度去重看已有的態度和意識。就這樣,我就走了一個比大觀園更宏大更瑰麗的現代詩空間。
從網絡回歸真實,與很多詩人成為朋友,加深對現代詩的研究;更進一步開始大膽投稿到華語世界的詩刊和文學雜誌,榮幸地受到編輯們的青睞,漸漸地令「小昭」之筆名得到認識。
三
道家認為世間萬物萬有的本質、生成和變化是跟隨「道」的規律,因此有「無為」和「無不為」去因循自然。這些年來,走過的路總是充滿變化,多變早已成為永恆的現象,我亦要不斷學習在「無為」和「無不為」之間拿捏分寸。在現代詩的路途上,有順應機遇的時候,也有主動出擊的日子,一步一腳印,成就了第一本個人詩集的出現。
因此,詩集的編排也跟隨這個生成的過程。詩集分為五個部分,由關於多年行醫的感受,而且很幼嫩的詩開始「望聞問切」;接著是關於情感的「情深欲淺」;第三部分收錄在各地詩刊文學雜誌發表的「初次登場」;最後走入第四和第五部分,以比較熟練的手法去描述我對香港、新加坡和蘇格蘭「城市倒影」的情意,和對 「生活日常」的詩意。
在香港長大,於獅城工作定居,今年到蘇格蘭愛丁堡進修;由讀醫行醫、寫第 「一首詩」、到第一本詩集,一切似乎是偶然,更是忻然。這個故事,同時證明並沒有什麼是太遲開始的,人到中年,第一本詩集,第一篇自序,得以能夠實現,請讓我再次感謝新文潮,感謝新加坡。
世界果然一點也不小,本地的文學領域更加不小,你與我其實並不孤單。
周昭亮
二〇一九年六月,寫於蘇格蘭
目錄
自序
一、望聞問切
- 深切
- 白色房間
- 傷口
- 眼淚
- 絕症
- 手術前後
- 生命
- 回答不了的問題
- 誰
- 日與夜
二、情深欲淺
- 嘗辣
- 存亡
- 第一章
- 夜了
- 泡沫
- 情動
- 摘花
- 軌跡
- 風塵
- 觸及
三、初次登場
- 第一交響樂國
- 藥石無靈
- 下班後,茶几上的情書
- 大掃除,茶几上的鑰匙
- 廿年
- 對倒
- 似非而是
- 百年以前
- 蘇格蘭微涼
四、城市倒影
- 餘恨中的雨痕——重回香港2014-2018
- 白布鞋
- 五點鐘
- 不知道
- 還是遺忘
- 大寒
- 第一故鄉
- 白與黑
- 移民前請選擇性失憶
- 平行的備忘錄
五、生活日常
- 致生活日子
- 夜曲
- 練習
- 虔誠的詩
- 雨季
- 故事新編
- 鬼影
- 小確幸的溫度
- 樹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4-8895-5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3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128頁
罅隙◎歐筱佩(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0.00-
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
-
歐筱佩幾乎未曾是「新進詩人」,一開始便直接是「成熟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舉重若輕,飽滿不沉溺,充沛不濫情,任何讀者細細品來時皆頗有滋味。
-
歐善於陌生化生活裡的各種意象,再寄語於「隱含對象」到達詩該擁有的無限張力。不論是鳥獸蟲魚,又或景物與靜物,詩人都能很游刃有餘地糅合自然與人工意象,賦予萬物皆有靈,自身獨特的存在意義。
- 歐的詩善於在迷惘中尋找堅毅,在失語時堅守自己,不畏懼日常生活的繁瑣與不安,深知「入場」有時,「退場」也有時。對與更沉重的課題,例如身份認同、語言政策、國家族群等,一一都化入看似平實的詩句中,閱讀時若不是孤獨,只有更孤獨。
內容簡介
《罅隙》是歐筱佩的首部詩集,收錄於近三年來的創作。顧名思義的裂縫(罅隙),等於人在日常裡穿梭的每一道痕,皆是活過的跡象。作者覺得日復一日,疑似相似,剩下的餘數卻在遞減;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是對倒的方向,沒有完整亦沒有永恆的附屬,所以才有了詩集裡的「入場與離場」。他認為曾經與當下的記憶都會瓦解,而未來的都不過是一座「未過之橋」,寫下的每一字都是生與死的隱喻。
作者簡介
歐筱佩生長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目前蝸居獅城。他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等。作品偶爾發表於新馬中港台報章或刊物。最美的記憶,是在某個晨霧中撫摸過馬來貘的屁屁。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明、方路、沈眠、宋子江、呂育陶、林得楠、莫哈默·賽普丁、張寶瓊、曾國平、溫任平、隨庭、 歐陽煒傑、關天林
- 詩作充滿對世情的疑惑,在身心兩端盪出懾慴與盼望。詩人用自我的哲思行文在簡潔且張力的句子裡,與眾生殷切對話。——方明,台灣旅法作家,《兩岸詩》社長
- 歐筱佩為自己的詩找到了新語境,一種介於熟悉和陌生持久對峙後產生的煉金字,這在詩的書寫和呈獻發揮了重大的意義。她處理形而上的課題、日常生活、真實的情感,也有抽象的張力,展示飽和的詩意,形成獨特的新氣息。——方路,馬來西亞作家、資深記者
- 不妨這麼說,《罅隙》實為筱佩以詩歌完成、描繪靈魂移動的個人性公路電影,其語言平靜和緩,淡然講述人生中各種細微難曉的傷害,一個個為自身沉默、深邃檢視的幽微時光。——沈眠,台灣詩人、作家
- 歐筱佩的詩不經意間將外在的現象收納進內心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包羅萬象。恬靜的文字適當地滲出憂傷,浸潤詩中萬物;抽象的書寫令人若有所思,邀請讀者慢讀細味。讀完《罅隙》,彷彿走過一道憂思的門檻,帶著敏感的眼光去看待門檻之外的物事人情。——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翻譯家、《聲韻詩刊》主編
- 筱佩使用清新的語言,繪畫我們熟悉的城市,讓我們的思考找尋新的方向。—— 呂育陶,馬來西亞詩人,深耕文學創作導師
- 看書眼如月,罅隙靡不照。筱佩既嘗試穿透人事物的罅隙,也意圖在生死的「入口」與「出口」之間探索生命。他以略帶說故事的風格勾勒日常中既深沉又無羈的體悟與冥想, 也善於以鳥獸蟲魚營造詩的哲理。——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詩人
- 詩人在〈靈魂罅隙〉詩篇中所言:「我是大地罅隙上/未盡思考的蟋蟀」,彷彿是為《罅隙》這本詩集所作的最佳註解。詩人善用萬物之間的「通感」手法,於靜謐、詭譎的意境之中,寄託日常感悟以及孤獨生命的思考,令人讀後,雖覺得不可理喻,卻又被她的真實和深邃所折服。——莫哈默·賽普丁博士,馬來西亞詩人,講師
- 我流覽了她看似隨心所欲,卻功力深厚的文字。她,已然一位詩人的架勢,遣詞用字遊刃有餘。在詩歌的領域裡,她難得的從容淡定,拿捏著內心的情感波濤,一派波瀾不驚的好整以暇。——張寶瓊,馬來西亞教育工作者
- 歐筱佩有非凡駕馭文字的能力。她的詩有奇幻的想像,百無禁忌的題材和獨特的語言風格。你當然也能讀出粵語的句法,不停跳動的畫面,在罅隙中展開的大千世界。——曾國平,新加坡詩人
- 作者憑藉著某種出色的段落與句子的亮照,顯現出人與物和事件的輪廓。讀者咀嚼前後,心總懷有一絲懸念。如果佳句都衍長成為佳篇,哪將會是怎樣的景象。——溫任平,馬來西亞作家,《天狼星詩社》創辦人
- 筱佩的詩展示着她敏銳得令人心驚的目光,直視神、大地、身份與死亡,卻也看見了她柔和的另一顆心。詩歌中不避諱地展示絕境,又以近乎野蠻的生命力,強韌地宣稱「不存在的答案比生命還大」。「我拒絕哀悼,哀悼卻起了作用。」這作用在讀者身上起效。讀筱佩的詩,就是跟隨她的信念餘數,溫柔地替我們「更新孤獨」。——隨庭,中國與獅城作家,小說導師
- 作者以細膩入微的觀察及沉著的情感,深入地探討了人事物,揭示了生活中的「罅隙」,為讀者的想象空間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閱讀其詩句都深有感觸,讓人反覆回味及思考背後帶來的涵義。——歐陽煒傑,新加坡詩人
- 《罅隙》的詩,不少都是以智性,與感性相濟,投入跳脫的異想,語調和句意也重視連接、轉折的清晰度,因而具備一種縝密的抒情,當中難免出現張力,但有時也恰好加強了表達,傳遞出更微妙的痛。——關天林,香港詩人、學者、《字花》雜誌總編輯
目錄
序一:迷宮裡的飛鳥與床蝨◎關天林
序二:在這裡能領悟神祇之心◎沈眠
Entrance
那個住旅館裡的
- 海馬男孩
- 菸灰
- 紙孩子
- 床蝨
- 逃難者
- 食蟻獸
- 牆壁上的魚
- 鞋子
信念的餘數
- 信念(組詩三首)
- 微言離語(組詩两首)
- 廢墟
- 我們的 神
- 如此死去是幸運的
- 遷徙的胚胎
- 舌根(組詩三首)
- 從我身上移走了的海水
- 我可以看見的樣子
- 靈魂罅隙
- 傾斜的塔
闊別的鐘聲
- 老鐘上的孩子的心
- 回程的柳丁
- 做一個客人
- 每當我打開房門
- 撤退黑暗的蝴蝶
- 我不像個有記憶的人
- 倖存(組詩兩首)
- 淺嚐(組詩五首)
- 氣球
- 紙燈籠
- 松鼠看山鬼
- 當我們靜止的時候
路過的小插曲
- 青木戀人(組詩七首)
- 沒有魚的水族館
- 用以前沒有的時間來傾聽一隻兔子
- 你是我的一本科幻小說
- 輕聲再見
未過之橋
- 魚骨的秘密
- 逆游的時間
- 橋上的雨
- 橋下的鼓手
- 惡魔的春天
- 從生到死的隱喻都是一種陽光
- 窗外的霧是窗內一生逐漸消失的物體
- 虛構的目的地
Exit
後記一:做一個客人◎歐筱佩
後記二:別班的學生◎張寶瓊
_________
ISBN:978-981-18-5330-2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預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08頁
Short Tongue 短舌 (Bilingual Edition)◎Wang Mun Kiat 黄文杰(Translated By: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平常價 $18.00Short Tongue is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poet Wang Mun Kiat’s second collection of poetry, representing a distinct change in style from his previous work. The poem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deceptively short and seemingly simple, but they belie deep reservoirs of irony, wit and social commentary. The title, Short Tongue, hints at an ambiguity and a refusal to define oneself. You can think of each poem as a dagger — that both wounds and tickles.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in simplified Chinese and English, in hopes of bringing Wang Mun Kiat’s surprising poetry to a new audience of readers, as well as promoting exchang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literatures in Singapore.
《短舌》的黄文杰诗风转变之作,以精短凝练的文字,让读者拨云见月。顾名思义,“短舌”可指涉口齿不清、沟通障碍,无以自辩等,因此每首诗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逻辑,也变成近距离发射的飞刀——中刀时有点刺痛,却也能令人会心一笑。本次以简体华文与英文(双语对照版)出版,希望给更多的读者惊喜,以及拓展新加坡文学的多元可能与想象。
Author and Translator Bio
Wang Mun Kiat 黄文杰 (Author 作家)
Wang Mun Kiat is a Singaporean writer born in 1967. He is currently an engineer and lives in Bangkok, Thailand. Wa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poetry and writing in the 1980s. His works were mostly published in Singapore's literary journals and Lianhe Zaobao. Wang was awarded the Singapore Golden Point Award in 2013,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Singapore Literary Award in 2014. His poetry collection includes Not Yet Midnight and Short Tongue.
黄文杰,1967年生,新加坡人,现为工程师,于泰国曼谷定居。80年代开始接触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新加坡文学杂志和《联合早报》副刊。 2013年获颁新加坡金笔奖,2014年入围新加坡文学奖。著有诗集《夜未央》与《短舌》。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Translator 译者)
Daryl Lim Wei Jie is a poet, translator and literary critic from Singapore. His latest collection of poetry is Anything but Human (2021), which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2022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 His poetry won him the Golden Point Award for English Poetry in 2015.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POETRY Magazine, Poetry Daily, The Southwest Review and elsewhere.
林伟杰,是新加坡(英语)诗人、译者与文学评论者。最新诗集《Anything but Human》(除了人,2021)入选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曾获2015年新加坡金笔奖(英文诗歌组)。作品刊登于《POETRY》(诗歌)杂志、《Poetry Daily》(诗歌日志),及《The Southwest Review》(西南评论季刊)等。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出版资料
ISBN 国际书号: 978-981-18-6965-5
Publisher 出版社: Rosetta Cultures | 罗塞塔文化
Date of Publication 出版日期: April 2023 | 2023年4月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建议分类: Poetry, Comtemporary Literature, Translated Literature | 现代诗、当代文学、翻译文学
Format 规格:19cm (H) x 13cm (W),144pages | 19厘米(高)x 13厘米(宽),144页
(Please note that the final cover of the collection might differ slightly from the cover shown. 预购封面仅提供参考,最终封面会有些许的调整或修正。)
曾國平◎查無此人(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2.00內容簡介
《查無此人》是一部可以用來演繹(Performance Poetry)的詩集,收錄了六十首詩人對於父親的敬畏、懷念與記憶。通過父親及家族史,試圖還原「下南洋」後的物換星移,並開始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文化。
詩人堅持「老派之必要」,希望在文明與歷史的恒河裡挖掘共鳴——六十首詩皆無題目,可連綿成為「史詩」,首首亦可「獨立成篇」。以家族的移民史作為敘事脈絡,回望與拼湊歷史洪流裡的大人物、小人物,乃至無名可考者。好多歷史問題,可以沒有答案,或是多種答案,甚至是永恆的拷問——沒有題目的詩對應著已然模糊的臉龐,給自己和「查無此人」留下文字的深深烙印。
作者/詩人簡介
曾國平,筆名語凡,新加坡文藝協會副會長,《新加坡文藝報》主編,新加坡《赤道風》文藝雜誌副主編,現於私人企業從事會計師工作。曾經出版六本詩集,一本散文詩集。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詩文發表在新加坡、中港台、印尼等。
__________
- 洋洋灑灑的六十篇組詩,史詩般的波瀾壯闊,從移民、離散、國族、族群等,重新譜寫南洋和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記憶;並以尋找父親在歷史洪流裡的足跡,反觀與檢視自己的族群、文化身份認同。
- 《查無此人》在藝術表現上,採取了篇篇皆無題目的方式,有企圖地發揮詩的無限可能與特性。散文化的句式為詩歌演繹(Performance Poetry,又譯口語詩)提供了更大空間與韌性——不論靜態閱讀、舞台表演,能靜能動,寧願「詩」的力量和影響力能有更深遠的傳播。
- 曾國平之作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等。
__________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紀小樣、冼文光、林高、秀實、林廣、陳志銳、游以飄、喜菡、無花、鴻鴻、簡政珍
- 如果人如螻蟻之生,那麼戰亂應該就是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了。《查無此人》成詩的諸多意象片段,無非告訴我們: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台灣著名詩人
- 《查無此人》流淌一種難得的淡然的傷懷;似於新加坡河畔遊思水中魚的一瞬或一生。以長篇組詩探問父親(歷史)且沒有落於「僵化的南洋臉孔」刻板框架,實乃詩人的高明之處。——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 《查無此人》是一首長篇組詩,由六十首詩組成。作者從親情出發,逆溯時空,書寫自己和父親對居地與故土的感懷,是一本具有歷史格局的詩集。詩集溫潤的筆觸與厚實的感情,首首令人動容。詩集中寫出了「代溝」,但也看到「和解」;看到時間的裂痕,也看到歷史的傳承。希望也有讀者帶著探源的心,一步一步走入書中的時空。——林廣,台灣著名詩人
- 在近年回歸新華詩壇的國平,憑著堅毅不懈、如火山迸發式地書寫,一躍成為詩踪處處的一支新華健筆,本書乃又一力證。詩集從「個人的父親」渺小卻重要的故事,以及私密卻不私藏的小歷史為起點,層層構架起家族的父輩、國族的祖輩、乃至華族的先輩之大歷史。充滿詩意的文字娓娓梳理間中千絲萬縷的情感血脈,與離散開枝的深刻因緣。其龐大的企圖心穿越古今中外,讓一首上承神話傳說,下接當下在地的長詩,壯麗又動人地於焉完成。——陳志銳,新加坡著名詩人,博士生導師
- 《查無此人》軸線圍繞與延伸的範圍,涉及華人移民、離散族裔、歷史文化等脈絡,涵蓋多個地理空間。曾國平的詩人之手,巧妙串連不同的圖景,上下追溯父輩、祖輩的踪影,其實就是考究個人與族群的存在意義,以文學力量叩問有無的懸念,深邃而不淺薄,遼闊而不狹隘。——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 思父想父再循著父親走過的線,尋尋覓覓一顆種子就好,竟是查無此人。以父為名,何嘗不是作者對家族歷史的追索省視?亦旁敲自身行過的路途以鏗鏘的情感,以強化對父之種種苦與甜的情懷。——喜菡,台灣著名詩人,詩刊主編
- 我們身上留下多少祖輩的鄉音和輪廓?時代的遷徙濃縮成一本族譜,抑或一冊父子未完成的對話和筆錄?唯有文字,能橫跨時間的永夜,「他的聲音是火 / 身體是石頭」。這是一部勇敢的作品,一場精彩的魔術秀。看詩人如何不露痕跡,把兔子、白鴿和玫瑰,一件一件從讀者的帽子內,傾倒而出。——無花,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 枕著歷史,一面遙想過往,一面覓路前行。自我疊影先人的生存,於是歷史也成了自我成長的路徑。其中不確定處,卻開啟了更多想像的歧路,詩的可能。——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 國平這本新詩集,幾乎翻轉了我過去對他詩作的印象。他過去一向擅長短詩,語言表象平凡(正如他的筆名:語凡),但出入人間,經常觸及人生的痛處、微妙處。這本詩集則呈現了非常不同的面向。
「父親與查無此人」這組詩是時間與空間的歷程。明晰提到的歷史有唐宋明清;讓詩中人感到驕傲的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空間則是上海、北京、西安、台灣。所有的時空經由歲月的沖刷都淡化成一片朦朧,讀者從中感受到的是蒼茫與無奈。表象是寫父親,但無數的臉孔真正留在意識的幾乎是「查無此人」。
綜觀詩作,雖然一反過去語凡詩作給人的印象,但在山河歲月的流變中,讀者仍然不時在時空的縫隙裡「撞見」動人的詩行。——簡政珍,台灣著名詩人、學者
__________
目錄
序一
隱藏與悖論◎秀實
序二
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
父親與查無此人 (1至60)
跋
尋找昨天的你和我自己◎曾國平
_________
ISBN:978-981-18-3443-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2年3月
類別: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 007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80頁
左邊◎賀爾(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18.00「太陽底下依然沒有新鮮詩,卻有前仆後繼的青春熱血。」——賀爾〈自序〉
- 華文詩,從古代到現代,歷經千年的累積,是否還能產生「新鮮詩」?這是不少詩人的焦慮,也是賀爾的焦慮。他透過生活,不斷地尋找「意義」,將所思所想幻化成文字——將焦慮與期望賦予「現在」。
- 賀爾的作品中,不時閃現他對於佛道儒思想與經典的喜愛。他深切知道世間事物皆「不可得」,因此「當房貸終於還清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去流浪了」這樣的生活反諷才能如此淡然,榮辱不驚。
- 如艾略特(T. S. Eliot),賀爾肯定了「文學傳統」,但在創作形式上,完全捨棄了「封閉式」的古典體系,更去蕪存菁地將創作專注於「現存性」,以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透過小敘事(small narratives)的轉化,營造一種「賀爾式」的開放式解讀。
內容簡介
左邊需要依賴右邊才能找到自己舒適的位置,反之亦然。詩要有個性才好讀,然而太鋒利則刺眼,無法凝視,若面面俱到就沒了棱角,圓融也成了缺陷。那就靠左邊站一些。有人說那個位置更靠近心臟。
作者簡介
1976年出生,新加坡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位,目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大學期間就喜歡寫詩,並自印詩集贈友,視寫詩為一種激烈的文字遊戲。大學畢業後曾有十年時間未動筆,但後來有臉書的緣故,又開始創作。《左邊》收集了過去8年發表於臉書的作品。如今出版詩集,只為尋回文字落在紙上的溫度。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誠意推薦:鴻鴻、范俊奇、梁海彬、陳維彪、林道錦、林容嬋、郭詩玲、黃瑞汝
- 詩要讀出聲音,才讀得出踏踏馬蹄以外的欣欣向榮。賀爾的詩,一讀,就讀出他敘事的欣欣向榮,翠綠而倔強,所有的情感上的雪一般的崩塌,不是屈服,倒是溫柔。而他用他的句詞來承載的詩界,往前朝後,都是記憶的未來。——范俊奇,馬來西亞著名作家
- 讀賀爾老師的詩是一個好玩的過程,因為讀者不再是一個被動,等著接受資訊的角色。他把自己對於某些事物的觸動與感發,化為了文字。他的詩句錯落有序,有時溫暖纏綿,有時鏗鏘有力。在咀嚼詩意時,不時會被他的巧思打動到內心的那一根弦,引起共鳴。詩,有標準答案嗎?賀爾老師在「左邊」這首詩裡,其實就講明:我喜歡有人說他不大肯定答案是什麼/我不喜歡這是唯一答案的答案。這本詩集《左邊》,正是如此,沒有標準答案,但卻是最靠近左邊心房的一本詩籍,把詩的感動傳達給讀者們。——李俊賢,最新出版《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教育工作者
- 左邊的賀爾漫遊在一場乾淨潔白的新雪下:
好喜歡詩人賀爾的詩,每一首都是一場驚豔之旅,寥寥幾字勾勒出大意境,叫人意猶未盡,讓人流連忘返。閱讀之時,總忍不住輕輕吟唸出口,為了感受字句在舌尖上輕柔滾動的韻律與觸感。在他筆下,短小的詩可以無盡衍生出一片絕大的宇宙,大氣的文字堆疊下自有其細膩雋永的精巧;他的詩有叫人忍俊不住的幽默,也有讓人在荒謬中體察世事的幾番覺悟。賀爾好浪漫,以後我都會往左邊走,為了期望和他相遇。——梁海彬,新加坡作家,最新小說集《大海的人》
- 讀賀爾的詩需要耐性,明明詩並不長,但是反覆推敲,才會充分感受到詩的張力,如苦茶的回甘。——阮文略,香港著名詩人
- 賀爾的文字猶如音符不斷地敲打著我的玻璃窗,把我包圍在其抑揚頓挫的思緒裡。於是,我肆意放飛青春的氣球(〈青春〉)、惦記冰箱已發霉的水果(〈下班時段〉),並熱切地感受生命大大小小的雪崩(〈讖語〉)。在這個多雨的季節,感謝他的文字的陪伴,而我將「耐心等待這場煙火絢爛後的下一場」(〈如何〉)。—— 林容嬋,新加坡作家、講師
- 逝去的:遺憾,鬆手,回味
還沒/已經。
未來的:忐忑,無奈,浩瀚宇宙
賀爾是時間的旗手,以詩在戰陣助威,文字擊鼓,迎風低訴:美好的。
——陳維彪,新加坡詩人
- 賀爾把此詩集取名為「左邊」,耐人尋味。為何不是「右邊」?想起旅行途中的自己,在走出旅館的那剎那,常為了該往哪邊走而舉棋不定,深怕選擇走向左邊,會錯過右邊的風景。我帶著旅行的心情翻開「左邊」,看見了一道道美麗風景,也願你在他的詩裡,找到你喜歡的那一邊。——林道錦,馬來西亞旅遊作者、攝影人
- 閱讀字裡行間,作家的所思所想躍然於紙上;讀一本新書,就像交到一位新朋友。誠摯推薦您閱讀賀爾老師的匠心之作,願您能與我同樣幸運,透過閱讀,認識這位溫柔細膩,胸懷四海的書香好友。 ——黃瑞汝,中華民國書香關懷協會創會長,傾洪荒之力推薦
作品節選
〈無題〉
1
販賣時間
不斷投幣也掉不出來
2
若有所選擇
我願做驅魔人
把繆斯當魔鬼
交換
一輩子安眠
3
追求知識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過程,
越追就發現眼前展開的岔路越多,蔓延無度。
你停駐,喘氣,回頭看是斷崖,
前方是錯落掌紋。
4
他興高采烈地告訴另一半:
當房貸終於還清的那一天
我們就可以去流浪了。
〈左邊〉
我喜歡早上磨咖啡豆的聲音
我喜歡葉子和小雨搭在一起的旋律
我喜歡街角轉彎時遇見朋友的驚喜
我喜歡看別人打開飯盒時的表情
我喜歡回頭看
我喜歡有風景的窗口
我喜歡背影,但我不喜歡影子
我喜歡跟比我老的人聊天,小孩子除外
我喜歡人類的複雜,但我不喜歡人類的狡詐
我喜歡少數服從多數,但我不喜歡人多欺負人少
我喜歡伯仲之間
我喜歡左邊多過右邊
我喜歡有人說他不大肯定答案是什麼
我不喜歡這是唯一答案的答案
目錄
序
詩與黑洞:讀賀爾詩集《左邊》◎ 郭詩玲
自序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詩 ◎賀爾
- 無題
- 傾斜
- 逃生
- 奈何
- 虛擬城市
- 什麼娘
- 唇讀
- 冥王星
- 針與線
- 陪跑者
- 走鋼線者
- 不在我身邊
- 追憶
- 筏
- 讖語
- 鑄字
- 食月
- 伏虎
- 新謠
- 吃藥
- 女王
- 愛
- 前後順序
- 纏繞
- 青春
- 如何
- 前世
- 主和派
- 海豚失誤演出
- 句號
- 迷宮
- 後知
- 有常
- 世界上沒有完美犯罪
- 滑行
- 刺客
- Haiku石爛(兩組)
- 不聚
- 下班時段
- 對角戲
- 左邊——仿辛波斯卡〈種種可能〉
- 錯位
- 殊不知
- 下一場新雪
- 說夢已經很長長得必須執一端
- 蚊子文字
- 他方
- 肉票
- 天宮一號
- 張淑華
- 2018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2449-4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48mm (H) x 105mm (W),約88頁
何杉◎一個時刻(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1.00內容簡介
《一個時刻》是一個起點。大學畢業後的二十年間,何杉未曾動筆寫過作品,直到二〇一五年的某個深夜,在臺北西門町的旅店,深夜裡他寫了《後巷》。自那以後,由於各種變故,他穿梭上海與新加坡,出入各種病房,人們的各種遭遇使一些篇章漸漸地浮現出來,因此有了詩集中的「人間」、「病院」;二〇一九年,疫情讓他有更多的動機去思考廣泛意義上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於是有了「斷續歌」、「在流放地」。詩人言道,「此刻我不知道疫情何時進入尾聲,如同我不知道生命中還有什麼變故在等著我,而我能做的——只是書寫當下這個唯一的時刻。」
作者/詩人簡介
何杉(原名王哲,曾用筆名平湖),畢業于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修讀漢語言文學。畢業後從事教職,一九九九年底抵達新加坡,受雇於教育部擔任中學教師。之後一度返滬,二〇〇八年再度返回新加坡,重回教育部擔任教職,同時,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教育戲劇在華文教育中的應用」。
閱讀將各個世界的門向人們打開,寫作則是與內在自我的對話,更是一種自我拯救的方式。
「雖然寫作並不能讓我抵達何處,但是我相信一件事:如果沒有寫作,我早就毀了。」
__________
- 榮獲2021年新加坡金筆獎(詩歌組)季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
- 書寫成為了逆境中的自我救贖。在嘈雜擾攘的大城市裡,詩人只能夜裡反思、沉澱,回顧無數個「自己清楚」的經歷和場景。
- 《一個時刻》中刻意讓諸多「語境」(context)缺失,以場景描繪、濃烈的意象,刻畫出條理分明的思路,幾乎看不到鑿痕的情況下,築建出刻骨銘心的記憶碎片;其中,夾帶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之感。
- 閱讀何杉的詩,如同空腹飲酒,會燒出灼熱感,但卻令人強行清醒著,一杯接一杯。有些記憶並不足為外人道也,有些痛處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歷歷在目,有些詩只有讀過了才能從此強忍歡笑,捨棄虛華的光環,當起城市的隱者。
__________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宋子江、余弦、宋琳、范靜嘩、崔勇、游俊豪、雷平陽、廖偉棠、鴻鴻、霍俊明、羅樂敏
- 寫詩最忌詩人觀念先行,詩來源於詩人對生活的觀察。何杉的第一本詩集《一個時刻》便體現了他成熟的詩歌寫作,通過書寫生活的片刻,重建內在的自我,為詩建構容讓自我且照亮他人的空間,讓詩中事物有意義地對話和生長。——宋子江,香港詩人、譯者、學者。
- 一個夜幕中凌厲的沉吟者!字詞句以果敢而無情的節奏,敲擊沒有冗餘語義的詞語,給虛無以潰散之力,為真相唱幻象之歌。遠離故土的漢語,依然能探測到最堅硬的礦脈! ——余弦,中國詩人,上海資深媒體人,曾任《外灘畫報》執行總編、《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
- 何杉的詩給我沉著、敏銳、悲涼的印象,由於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破碎世界保持憂慮和關切,他的與呼吸節律同步的詞語音樂遂閃爍著悲智的微光。他也善於將反諷微妙地改造成對沉淪和短暫之物的撫慰,最好的詩篇甚至呈現出宗教般的詩性觀照的瞬間——這無疑是當代詩中稀有的品質。 ——宋琳,中國詩人
- 閱讀《一個時刻》,是穿行於一條進入靈魂深處的崎嶇旅程。這本詩集五個部分構成了作為感受主體的詩人的行踪。這位敏感敏銳的靈魂,具有著銳利的靈視,以刀斧般的語言,給我們表現了一幅良知之旅的沿途景象。——得一忘二(范靜嘩),中國詩人、學者
- 詩人自覺地實踐了漢語寫作者的世界性。這可能也是國境線以外的寫作者優勢,他們在放棄浪漫主義鄉愁之後,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和明確地加入到「世界題材」中去……——崔勇,中國詩評家、學者
- 在一片輕率的花草藤蔓之中,詩人落力開墾,致力於詩的合適建築,以及理想工程,做出凝重的敲打。不能漠視現實,《一個時刻》演示了詩的道理。——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
- 為歷史召魂,為當下定音,向世界擲出毫不保留的提問,卻也立志當世界的最後一人,記錄下每個卑微的瞬間。何杉的詩用溫柔融化了嘲諷,喚醒讀者深埋的感情,和靈魂。——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及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 何杉的詩讓人看見一個在城市裡沉默地觀察一切變化的側影,他在觀察中深思、反省,即便未有結論,也以寬慰的心看待世間的乖謬。字裡行間並沒有憤懣,倒是留有空間,讓讀者細思種種轉折。——羅樂敏,香港作家、編輯
__________
目錄
序一:優秀的詩拷問正常◎得一忘二(范靜嘩)
序二:凝重的敲打◎游以飄(游俊豪)
人間
- 在港灣
- 光與影嬉戲的花園
- 花園盆栽
- 花園盆栽之二
- 幻象
- 我們一無所有
- 空白
- 語法常識
- 節慶即景
- 推銷員在融化中
- 貧者、裸者和死者
- 星期六下午,遇見陽光
- 黎明
短章
- 一棵樹
- 短歌
- 午後什麼也沒有
- 是光
- 有時候
- 想象
- 失卻
- 我一隻耳朵聽著世界
- 夢境
- 霍珀風格
- 單排座位麵館
- 街角
- 我們
- 謀殺博物館
- 舞曲
斷續歌
- 人們說
- 那些殘舊的事物
- 穿越信仰的風暴
- 海島沈思
- 雜語
- 波羅納茲舞曲病了
病院
- 午夜機場
- 哦,此刻
- 惡魔預知死亡
- 惡魔預知死亡之二
- 逝者
- 迷牆
- 很久不見
- 一個病人
- 塵肺病人
- 兩個左右相鄰的房間
- 老年,與其他
在流放地
- 蜂群
- 致K
- 坐著他的馬車
- 我走出熟悉的土地
- 正常
- 在流放地
- 暗水
- 我以為世界仍有微光
- 年輪
- 十二月的雨
- 傷膝河,带我上路
- 真實生活一章
- 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 虛擬旅行
- 一個時刻
跋:我看見人馬星座正在升起......◎崔勇
__________
ISBN:978-981-18-3445-5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2年3月
類別:現代詩、當代文學、華文文學
系列:他山之石 00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52頁
不可預期——詩精50首◎孤星子、洪均榮、陳文慧主編
平常價 $19.00 優惠價 $18.00《不可預期》是對於過往的敬意,現在的奮鬥,以及未來的期待。半個世紀,五十首精選,時長兩年的整理、梳理,解構又重新建構下,清晰譜出現代詩歌的本土傳統與承繼。欲興文學,詩必先鋒,詩人敏銳的洞悉與感知能力,往往為生活環境印刻下「當下」的見證,不僅讓後者有跡可尋,亦讓不同的「當下」在輪迴中找到知音。五十首充滿前瞻性、趣味性的作品,有意開闢讀者對於新華詩作的新想像,並將閱讀的心帶回到最初的悸動與感動。
——孤星子、洪均榮、陳文慧主編《不可預期——詩精50首》(新加坡:Ethos Books,2018)。
用白紙做的小孩◎伍政瑋(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18.00-
新加坡土生土長的九〇後詩人,以文學的初心,展開了文字的冒險旅程,呈現出躍躍欲試的才情,以詩人敏感與細微的觀察,對城市景觀進行了檢視與叩問。
-
面對生活大課題時,詩人有意識地經營寫作題材與意象,再以舉重若輕之姿,轉化為文字和圖像,首首皆揮發出詩人獨有的特質與靈魂。
-
詩中對「麻醉」和「疼痛」的分解,是他藥劑師與詩人互通身份捕抓生活的感知;亦是九〇後現代的零碎線索與節奏,讓人在平淡的日常體味作者「構詩」的巧妙。
內容簡介
《用白紙做的小孩》是伍政瑋首本詩集,也是這位九〇後詩人的「長成記」,記錄了他二〇一八至二〇二二年的詩作,試將求學、畢業、工作與生活的日常熔煉成一行行的詩句。在變幻莫測的新時代裡,詩人解析了他對於美醜、對錯,個人與集體經驗的各種矛盾,並從中成長的各種躁動不安裡,以文字來撫慰與寬容。詩人內心的孩子,純淨如白紙,希望他能包容生命即將灑下的艷麗與灰黑。
詩人簡介
伍政瑋,一九九五年,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藥劑系畢業,從事醫療工作,業餘寫詩。熱愛在生活日常中尋找一點一滴的「藥效」,進一步濃縮成一首詩。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周昭亮、林偉傑、洪均榮、黃文傑、曾國平、蔡欣洵、歐筱佩
- 文字直接,意象準確。句子簡短,沒有忸怩,詩集中其他作品亦沒有太多贅肉,而地道語反映新加坡人民和生活最精確的「定義」。——周昭亮,新加坡詩人、醫生
-
政瑋的首本詩集,通過形式與圖像詩的實驗,將華文詩賦予新生命,調皮且充滿趣味,引人入勝。而譏諷與批判性質的作品,看似輕描淡寫,但卻深藏著對社會與人世的洞察,掐著要害。——林偉傑,新加坡作家、詩人
-
讀政瑋的詩,會被他直率和獨特的洞察力所吸引,甚至對一些較為特殊的意象和表現方式會心一笑。然而,靜下心來反思後才會驚覺於詩句背後對於現實輕輕的戲謔。 ——洪均榮,新加坡詩人、新文潮創社編輯
-
這是政瑋第一本華文詩集。短詩如匕首,要快狠準。讀政瑋的短詩,能感受到其中的鋒芒。有的詩句能把人的心臟刺得酸痛,有的文字則表現出他非凡的巧思與內涵。——黃文傑,新加坡詩人
-
政瑋的詩靈動多變,嘗試不同主題技巧和形式,愛思考而不給讀者壓力。他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詩。因為有一顆年輕乾淨的童心,因此語言也是清新乾淨的。 ——曾國平,新加坡詩人
-
新詩,是自由的。政瑋在他的第一本詩集就以不同的手法,甚至是圖表、圖像,來表達年輕人對於當代現象的看法和感受,讓人眼前一亮。——蔡欣洵,新加坡作家、詩人
-
詩歌裡的真,是鬧市種出的鮮花,錯過了現在的初初,他日便摘不回來。政瑋文字如在實驗中過濾餘留後的自己,自由地剖析另一個失重的世界。——歐筱佩,馬來西亞詩人
目錄
序:白紙上的塗改液◎周昭亮
十分痛
- 寫字
- 圓圈
- 萊佛士花
- 孔雀
- 肖像
- 寵壞
- 病了要吃藥
- 如影
- 實驗
- 雨傘
- 十分痛
- 自問自答
- 墨中找字
- 人的三重死亡
- 排隊號碼
- 一布一布來
- 想對蝴蝶說
- 鑽石
- 一點點
- 太極圖
- 播種
- 用白紙做的小孩
微雨之城
- 莫蘭迪色系
- 致小學作文的小明
- Mamak Shop
- 畢業的惡作劇
- 清理電郵箱
- 壁虎
- 繁華都市
- 路人
- 是雨拯救了這座城市
- 一線生機
- 慶生儀式
- 吃👍過日子
- 自投羅網
- 人與人之間
- 電腦不識字
- 時間的摸樣
- 夜晚有他自己的規則
- 豐衣足食
- 煙花
- 地球儀
- 羅本島望桌山
- 風雨不改
鳴謝
_________
ISBN:978-981-18-4941-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 010
規格:190mm (H) x 130mm (W),80頁
詩托邦◎蔡欣洵(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6.00-
繼暢銷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後,作家搖身成為詩人,推出首本詩集《詩托邦》,「把詩讀到自己心裡去」,以更立體的聲音和令人動容的詩句,呈現出人間煙火裡歷練的果實。
-
欣洵的詩句切膚痛惜,點到即止;將體驗人生的認知、領悟與生活的對話,交換了一座「烏托邦」——一氣讀罷,使我們甘願蝸居這烏托邦國度,因為它除了深刻還有包容。
-
詩人確信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所有喜怒哀樂都能幻化成任何一種形式和面孔來投射種種的存在。詩人是清醒並且自由的漫遊者,引領讀者在閱讀的旅途中,感受一路生活皆是詩。
作家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現為新加坡公民,來自吉打州。著有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曾獲得2021年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以及入圍臺灣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目前為理工學院的高級講師。
內容簡介
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在這個空間裡,人生得以不同的形式投射 —— 悲痛可以長成花;渴望可以穿過任意門變成青蛙。蔡欣洵的詩集《詩托邦》,把過去幾年間對於生命的透徹、美好與不美好,歷練成冷靜卻有力量的長詩、短詩、截句等形式,呈現一幕幕視覺景象,讓人生在詩歌的時空裡構建成一座「詩托邦」。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路、宋子江、何惠祿、范俊奇、張麗珠、馮啟明、潘正鐳
-
蔡欣洵的詩藝成熟,風格抒情,具備良好的敘述條件,以不同的成長環境、際遇寫出了不同階段的詩作,也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在私域領航探索到的認知、領悟和冥冥中與詩結緣、滋生情感的命運,這些經歷在詩人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醞釀成豐富的詩果實,以生命的詩托邦,兌現心靈的烏托邦,只有詩才能抵達的彼岸。——方路,馬來西亞詩人、作家
-
蔡欣洵的詩善於捕捉日常細節繼而觀照內心,與其微言深意的散文相映成趣。難得在其現代詩質,情感表達並不濫觴,幽靜節制之下釋出哲思。讀這本詩集猶如沿著幽思小徑穿過一座詩意花園。——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
-
欣洵遞給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首感人的詩篇〈阿爸的收藏品〉——文字的駕馭、意象的掌控,以及內容流動之外,該詩的「總體詩力」再而三地扣人心弦!在「詩」氾濫的年代,遇到一首優質詩作是一種美的邂逅,而這首詩就藏在她的新詩集裡。當我接到她的《詩托邦》的電子詩稿時,如接過一箱滿滿的珍珠!驚喜之餘,自己反而思考如何一首一首捧來欣賞?於是,我決定每次探手隨機抽取兩三首,在凌晨時刻慢慢揣摩,享受閱讀的愉悅!我答應自己在詩集付梓後,必會順序再讀一遍。如果您也是愛詩之人,這冊詩集就不容錯過了!——何惠祿,新加坡詩人
-
詩有時候是詩人的自畫像,描繪她生活的輪廓,勾勒她內心的線條……在《詩托邦》緊密的詩質裡,我讀到了今昔交映,蔡欣洵的詩在素雅中前進,細膩而靜謐地,召喚想象,和歲月糾纏。——范俊奇,馬來西亞作家
-
記憶中的欣洵,總遺留在少女時代。相隔多年再見,原來不管身在何處,處於什麼年歲,欣洵一直把詩帶在身邊,從沒停止把生活寫進詩裡。欣洵的詩,溫柔有力。行行的重心,是歷練生活裡開出的花。花有一股讓人安定下來的香味。——張麗珠,馬來西亞城視報主編、島讀書店主人
-
一部不動聲色卻令人震撼的詩集。詩集堅定不移地審視了生活裡不可思議的流逝、異化,以及逐漸不忠實的記憶。其筆觸言簡意賅、情感細膩,並在驚覺於生活中光怪陸離且令人慟容面孔與形式後,創作變得更無忌憚。如此不絕於耳,是我近十年閱讀的詩集中,最流連忘返的「詩聲」。——馮啟明博士,新加坡詩人、作家、翻譯家、學者
-
日常生活中,沾在一張紙巾上或混在會議記錄本裡,蔡欣洵習於利用隨身的便利留下一瞬間的詩想。猶如在風過處,伸手抓一把鳥聲蟲鳴,不去驚動誰。這「詩密」的種子, 茁長來自心靈的「聽寫」。樹未必一定要長成樹的樣子,這是創作迷人的地方。——潘正鐳,新加坡詩人
目錄
序一 把稻穗,腐化成餘生的護身符◎范俊奇
序二 樹未必一定長成樹的樣子◎潘正鐳
卷一:時間旅人
- 氣味博物館導覽
- 第四期彌留
- 夢魘
- 願你心中長出一首詩
- 葬禮
- 胎隕
- 跨越
- 搬家
- 魚
- 結婚週年紀念日
- 寂寞的老狗
- 油漆未乾
- 少年遊
- 人生清單
- 一天
- 七宗罪
- 左撇子的小確幸
- 時間旅人
- 耄耋之年
- 如何一個人吃晚餐
- 阿爸的收藏品
- 日常詩人
- 我想念你的30件事
- 有鹿
卷二:歷史學家之死
- 發現美人魚
- 病詩四首
- 熱賣的季節連記憶真心愛情都廉價了
- 鳥人鳥事
- 上一堂歷史課
- 遺言
- 復仇者聯盟
- 鄉愁
- 收藏家
- 空閨
- 失眠
- 日正當中
- 有人
- 歷史學家之死
- 結婚這件事
卷三:荒謬日記
- 小王子
- 殺人犯自白書
- 蛇
- 板橋的荒謬日記
- 攝氏三十五度
- 一房一廳
- 進化
- 午夜理髮店之WHY· NOT
- 運動員之死
- 演說家之死
- 螞蟻之死
- 518號巴士
- 囤積者
- 走廊有棵石榴樹
- 生病記
- 我家的娃娣
- 身為女人
- 元旦
- 常年健康檢查
- 居家上課
- 世界一如你所想
- 烏托邦
後記
此生,一座孤島◎蔡欣洵
_________
ISBN:978-981-18-7142-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9月(預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2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68頁
【預購】夜光拼圖◎林禹瑄
平常價 $20.00 我們是比較快樂一點的
那種悲劇。
生活碎片,微光青春,
城市的喧譁沉默,盡皆成金
☆收錄楊佳嫻與林禹瑄紙上密談!
世界分作兩堤,我們對坐
逐日擺渡小小的死亡和夢
那時屋簷對坐屋簷,窗對坐窗
沒有暴雨穿行而過,一雙眼睛
看見了彼此,始終沒有擁抱
──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作品〈對坐〉
翻開《夜光拼圖》,也走進了所有無人窺視的生活場景。裡頭記錄了流動而恍惚的時光,以及城市最安靜喧囂的轉角中,每張無心或有意的側臉。
在林禹瑄筆下,詩如同一則又一則的無聲預言,揭示人心的向光面與陰暗面。
2009年,林禹瑄出版了第一本詩集《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在《夜光拼圖》中,詩人蒐集隨處散落的日常,拼貼出人們方格般的居所,透過林禹瑄的詩,城市與人彷彿一片片拼圖,被撿拾,被小心安置,並還原到初始的模樣。
本書特色
※ 收錄第34屆時報文學獎新詩評審獎作品〈對坐〉,第8屆宗教文學獎首獎作品〈夜中病房〉。
※ 收錄楊佳嫻與林禹瑄紙上密談!
作者簡介
林禹瑄,1989年生,台南人。曾獲時報文學獎、宗教文學獎、台積電青年學生文學獎等。第一本詩集《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2009年角立出版。
部落格【此來】www.wretch.cc/blog/mulings
推薦一
內斂的青春旗手 陳芳明
她是我所認識最年輕也最早慧的詩人。七年級後段班,一九八九年出生。今年二十三歲,詩齡已近九年。害羞,靦腆,卻充滿自信,這是林禹瑄給人的最初印象。她善於靜靜觀察外面那世界,藉著外物反射她內在的風景。騷動的靈魂,飄搖不定,浮現於詩句時,則凝止如一瓶靜物。她唱出的歌,低調,知性,疏離,淡漠。意象不停替換,讓讀者以為已經捉住,瞬間立即又溜走。她不是抒情歌手,但肯定是青春旗手。對於情愛,從不熾熱擁抱,而是獨自在心靈底層細細反芻咀嚼。她吞噬憂愁,吐出的則是明亮心情。對於她所生存的時代,不發一語。寫詩時,則勇敢以筆干涉。她很少喧譁,只是用銳利眼光掃射粗礪現實。
她這個世代,往往被詬病沒有特色與風格。這種評語,完全是因為我們品詩的脾性已經受制於前行代美學。台灣新詩的現代主義運動始於一九五○年代,到達林禹瑄時,半世紀已經過去。累積起來的藝術成就,足以睥睨漢語詩的世界。這個運動投射下來的長影,遮蔽了後來的多少詩人。文學史也許證明,後來的創作者並不必然就比前人優秀。或者說,影響焦慮往往使年輕詩人走投無路。長期生活在這傳統下,讀詩似乎也養成了一套既定的欣賞標準。林禹瑄受到議論,說她頗像某一詩人,卻又無法指出如何相似。對於新世紀的台灣新世代,不宜這樣遽下論斷。他們畢竟才出發不久,還在尋找自己的語言,還在確認自己的節奏,也還在學習如何掙脫前世代的陰影。如果以較為寬鬆的態度看待,應該是觀察他們現階段具備怎樣的創作潛能,無須性急地以既定標準給予苛求。
七年級的她,能夠被看到,並不是獲獎無數,而是她辛勤書寫,毫不間斷。十七歲就以〈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一詩獲得台積電首獎,但那才正要預告她後來創作的起點。得獎作品,便成為她第一冊詩集的書名。辛勤,不是抽象的形容詞,她總是專注於一個主題,反覆求索,渲染成為巨幅連作。收入第一本詩集的「寫給鋼琴」系列詩作,利用聲音演奏,敲打出幽微的情緒。現在這第二冊詩集《夜光拼圖》,也是密集營造與書名同題的詩作,連續二十二首,分布在書中四輯。像是練習曲,又像是舞曲,在篇幅有限的詩行裡,掌握一定的感覺,順利完成簡單或複雜的素描。她不貪多,卻維持不滅的火苗,等待恰當時機星火燎原。寫詩已經不純然是仰賴才情,她具有一份傲慢的意志,堅決抵抗時間,讓意念轉化成意象,終於釀造成詩句。在年輕世代的行列裡,她是卓然成家的罕見少數。
正在出發的這位年輕詩人,令人特別重視的理由,就在於她孜孜不倦嘗試翻新各種句式與語法。她可能在夏宇那邊獲得些微啟悟,但又不盡然相同。夏宇的詩行有些狡黠,文字盡量切斷,造成巧思,引起聯想。禹瑄也是該斷則斷,把不同意象羅列起來,製造語義上的衝突,簡潔而耐人尋味。「夜光拼圖」系列,以都市為中心,以青春為主軸,環環相扣,描繪著躊躇不安的寄居場景。如果年齡是流離失所的象徵,青春就是無可駐足的驛站。在啟蒙歲月中,有太多的惆悵,也有過剩的忐忑。在不斷告別過去時,面對的是不確定的未來,而且無法遁逃。來自南部小鎮的林禹瑄,落入不眠的都市夜晚,必須反覆咀嚼懷舊病與烏托邦。她以各種相生相剋的意象概括內心的矛盾。例如第七首:「發癢的義肢∕新漆的牆∕一個不斷漏水的杯子」,堆疊出沒有感覺,難以收束的處境。或者第十三首說:「我們是比較快樂一點的∕那種悲劇」,以矛盾語法創造出豐富想像。或者第四首:「喧譁,黏膩,於今盤桓∕在你後頸,安安靜靜∕蛻成一只蛇皮」,從生氣勃勃到死氣沉沉,僅僅三行,就完成過渡。這些生動的實例,足以證明她並不耽溺於文字鍛鑄,而是乞靈於悖反語意的銜接。
「夜光拼圖」是青春成長期的蛛絲馬跡,對於愛情的追求與幻滅,夢想與願望的乍起乍落,讀來有時不免感傷。她的詩行一直是在風塵僕僕的旅路上,時間與空間的旅行相互交錯,心理與地理的流動未嘗稍止。在持續移轉的歲月裡,她反而選擇緩慢的節奏呈現內在世界。她善於使用跨句,使過多情感可以分散。她是年少詩人群中,擅長讓情感受到節制的少有者。稱她是知性詩人,是因為她相當警覺不讓情緒過於氾濫。
她到達柏林圍牆時,正好二十歲。出生於一九八九年的詩人,未及參與那個時代的關鍵轉變。民主之風席捲了亞洲到歐洲,也拆解了看見的與看不見的鐵絲網。直到青春年華盛放之際,她才踏上歐洲之旅,到達柏林,終於與傳說中的歷史相遇。當她撫摸那倒塌的圍牆磚塊,心情想必激動不已。詩集裡的長詩〈牆外──於柏林圍牆倒塌二十週年〉,典型表現了她的內斂風格。當年柏林城市的孤立,她以如下詩行鮮明地彰顯出來:「還記得嗎,那道牆∕穿過三座森林、十條河流∕和五百個荒蕪的陽台∕將嘆息與陰影分開∕把光和自由圈養起來」。在中間,她有意置入「五百個荒蕪的陽台」,為的是不要淪為地景的純粹描繪,陽台之所以荒蕪,是因為光與自由已經遭到隔離。數字五百,看似精確,卻帶著嘲弄。
對於激情的歷史,許多人習慣用節慶或狂歡來詮釋。但是,她寧可抱持旁觀的態度。林禹瑄的冷靜,於此更加清楚,當她寫出這樣的詩行:「他們拆除了所有昨天∕並為此創建了眾多節慶與花園∕而我們仍舊逐日醒來,逐日∕被困在一個個太美麗的明天」。這是此詩最強悍有力的地方,她不願與眾人一起歌頌歷史,因為不想被困綁在太過美麗的許諾。這正好呼應了詩的開頭:「他們說:所有真理都曾是∕太過堅實的謊言」。美麗的夢想,會不會是另外一種謊話?在這裡,她又一次恰如其分地流露出知性的思維。她並不感情用事,詩的睿智與銳利,於此形成它邏輯嚴謹的結構。
類似的思考方式,也表現在「夜光拼圖」第二十首:「彷彿攤開報紙,一千輛坦克∕轟轟壓過眼前」。用誇示的句法,表示對政治與時事的關心。她藉由寫詩來干涉現實,較諸同世代的年輕人有過之而無不及。政治並非庸俗,而是如何以恰當態度介入。她與戀人「談論年代與廣場∕鮮血與花∕想像一些過盛的死亡」,足以反襯她對時代的觸覺仍然保持非常敏感。在詩行之間,她的關切極為雍容,完全不落俗套。
受到更多議論的〈對坐──給Y〉,寫的是感情的疏離。每當涉及愛情,林禹瑄總是顧左右而言他。她把細微、瑣碎、片段的事物不斷插入詩中,好像要分攤過重的感情。對情人來說,對坐,自然就是相望。但也只是相望,並未構成纏綿悱惻。心靈深處的對話,在實際生活裡反而是對峙。「那時我們仍保有各自的疾病∕和一些隱喻,保有幾行對白∕談論天氣與愛情、晚餐與饑荒∕尚未顯得拘謹」,顯示相處的兩人,猶各懷心機,毫無交集。細節的鋪排,可以體會詩人盡量避開敏感議題,再三偏離兩人所關切的主軸。這首詩,是否記錄著情人之間的由熱入淡,頗費猜疑,但可以確認的是,這場戀愛已經步入冷卻。就像詩的最後五行,暗示了情感的沒落:「世界分作兩堤,我們對坐∕逐日擺渡小小的死亡和夢∕那時屋簷對坐屋簷,窗對坐窗∕沒有暴雨穿行而過,一雙眼睛∕看見了彼此,始終沒有擁抱」。她旁觀世界,也旁觀自己。站在一個抽離的位置,好像可以從事哲學分析,完全解構自己。這正是林禹瑄詩學最迷人也最惱人的地方。
身為台大牙醫系的學生,她的知識訓練與藝術實踐好像也是相互對坐。這可能是她未來創作的資產,永遠站在相對的觀點,處理醫學與詩學,可以相互牽動,也可以避免相互干擾。她可能不會成為文字魔術師,只是專注在遮蔽的技藝。她的語言明朗而開放,當新世代詩人被批評沒有自己的語言,林禹瑄的作品當可勝任成為最佳雄辯。抒情傳統一直是戰後台灣現代詩的主流,知性詩學似乎未受到重視。早期的方思、黃荷生、吳望堯,都是值得重新評估的寫手。林禹瑄可能有她的師承,夏宇也許是可疑的啟蒙者,但又不是那麼確切。或者說,她綜合所有閱讀的經驗,自我消化並釀造之後,逐漸開出屬於自己的格局。對於一個甫臻二十三歲的詩人,不必過於迫切給她壓力。容許她在時間淘洗中緩緩成熟,當她告別青春,告別學院,她將握有一支富有自信的詩筆。詩壇的寫手,都是她的前輩。但是,作為一個青春旗手,她所創造的藝術特質,卻是前輩無可比擬。她擁有熾熱的心,吐露出來竟是內斂冷酷的語言,唯有她具備這種獨門技法。
陳芳明
二○一三年七月十一日
加州聖荷西旅次
推薦二
敏感如一顆疼牙 陳育虹
波蘭詩人Anna Swir覺得詩人必須敏感如一顆疼牙,主修牙醫的禹瑄正是這樣一顆疼牙。精緻的筆觸,彷彿隨手拈來的意象,是構成禹瑄許多好詩的顯性因子;但她的詩另有更重要的支撐:音樂性──禹瑄的「絕對音感(absolute pitch)」與對「彈性速度(rubato)」的掌握,讓她的文字像是,可以這麼說嗎,蕭邦或德布西的小品。
推薦三
詩是世界的拼圖 郭哲佑
常聽到有人說新世代面目模糊,我總不免覺得憤恨不平,而又啼笑皆非。君不見處於這個世代,詩集一年可以出版一百本,各種光怪陸離的詩觀與詩文本一再挑戰讀者,詩作本身幾乎退居其次,更重要的反而是其所展現的個人臉譜,標舉的某些生活品味,詩集彷彿百花齊放的博覽會,每個人都在自己的主義裡找到意義。於是弔詭的是,詩的真摯既被推崇,又被淹沒,若不標新立異爭取曝光,製造一套專屬自己的陌異化語言,往往被部分詩人目為安全無趣,難有啟發。風格究竟在哪裡?如果只談風格而迴避美學,那麼,許多將近似於網誌心情文集結成冊、自費出版的年輕作者們,也往往驚天動地鋪排了一些文壇難見的創意作品;另一方面來說,讀詩越多、寫詩越久的用功詩人,受到四面八方的影響焦慮也越深,面對自己的作品更常覺得眼高手低,動輒得咎。七年級詩人廖啟余曾寫:「我能寫什麼詩呢?∕我有何才華∕配得上初初寫詩那些人∕的勇敢?」(〈完成〉),勇敢與魯莽是一線之隔,這首詩不知說中多少夜半撚鬚苦吟的才子們。
相較各種跨界於小說、戲劇的詩創作,禹瑄正統且正式,她的詩仿如高中教科書的範本,善造意象,善做修辭,一首詩就是展示「詩語言」應當如何的舞臺;從而,禹瑄也因此奪下了許多文學獎。但新生代中最被前輩詩人期待的才女,卻有著兩面的評價,安全無趣不多說,更多時候「得獎體」彷彿是種原罪,讓她承受了不少壓力;不只一次,我曾聽聞有人批評禹瑄詩作技巧非凡,短短幾行之內牽扯拉引,運用修辭如特技馬戲一般,實際上卻難見其內容的精粹何在,也沒有獨出的創見或辭庫。這樣的批評,顯然建立在對文字技藝的偏見上,禹瑄專熟於精煉而富意象的詩語言,正巧與當代許多權威詩論相合,卻因此成為她身為「新生代」的陰影,這實在有些不公平;為何對文字負責,可以是一位作家的累贅?雖然,我也必須承認,在上一本詩集裡,禹瑄善於自我反省,又徘徊於各種生活瑣事顯現的靈光,時常顧左右而言他,許多私密的心事的確難為外人道;再加上禹瑄文字功力一流,彷彿又上了一層大鎖,不用功的讀者往往只看見炫目的七寶樓臺,卻難見樓中還有詩人在光影裡流連輾轉,煉石造像。
相信禹瑄絕對明白自己的處境,從上一本詩集《那些我們名之為島的》一路看下來,禹瑄標立的「本格」詩藝更加完整與精熟,但同時,幾個寫作策略的改變卻讓她由虛轉實,彷彿駛離狹仄的孤島,由四通八達的航道進入宇宙中心。首先可以討論的是在轉化修辭的使用上,這方面禹瑄向來得心應手,在上一本詩集中,隨處可得「整夜我們的孤寂晾在床頭」、「我小小的鼾息正藏起影子」、「你踏著沉默越轉越遠」等句子,而在新詩集中,禹瑄卻開始迴避太過輕易的情物連結,而傾向於選擇塑造情境,讓概念融入情節之中,如:
在夜裡傾聽你的鼻息,彷彿
一列火車自遠而近,輪軌摩擦
時間發出金屬的高音
然後淡去,如同為你熬煮的草葉
在滾水中慢慢舒開蜷曲的肢體
——〈夜中病房〉
最大的改變就是物件的增多,概念的減少,抽象的思想或情緒不是被詩人運用修辭牽連在物之上,而是在物與物之間相應而生。如將鼻鼾喻為輪軌之聲,又將輪軌喻為時間,「金屬的高音」是火車行駛途中的軋然作響,也是生命(鼻息)過程的種種艱困與阻礙;隨即這個「高音」又被詩人轉寫為滾水,困境原來可以舒展彼此掩蔽的陰暗面,儘管帶有痛楚,攤開之後,學會的卻是諒解與體貼,仿如一杯苦而回甘的熱茶。在這幾句詩裡,禹瑄已經不走將概念形象化的路子,物件是實在的,脈絡是完整的,修辭不是為了補足概念與現實的落差,而是成為了思想本身。於是,如果思想就是最美的修辭,也就不難了解禹瑄為何這樣寫:
我們新生的島嶼,得以擁有形狀優美的草原
或者盆地,讓過多的石頭得以安置
而不再逗留每扇上鎖的門前
讓所有屋頂敞開,比一隻鴿子
更接近日出與日落,更通曉星圖
並藉此預知了沒有大霧
也沒有大雨的季節,在島上
……
——〈新生之島〉
島、房間在禹瑄的第一本詩集中就是關鍵字,然而若對照〈在我們整建中的暗室〉、〈在我們共同索居的城市〉等舊作,〈新生之島〉則顯得非常乾淨俐落,少了恣意奇想的句子,現在的禹瑄更願意透過景物來說話,用平易的語言營造大千世界的種種面貌,讓讀者明白所有人都身處其中。這個轉變不是突然的,在〈寫給鋼琴〉的系列組詩裡,禹瑄已經嘗試擺脫過多的先行概念,一首短詩就是一個生命場景的側寫,不需要額外解釋;延續到這本《夜光拼圖》,同名組詩顯然有同樣的企圖,不過更冷靜,同時更破碎支離。
這就可以連結到禹瑄寫作策略的另一個轉向。禹瑄的詩向來以迂迴曲折著稱,這自然相當程度的源自於華麗的語言技藝,但更深層的原因恐怕還在於禹瑄總是不斷的尋找更「良好的比方」。在《七年級新詩金典》的詩人小評中,我曾說過禹瑄有關注細節的傾向,其實迂迴的緣由,或許源自於禹瑄對於核心的存在與否感到惶惑不安,選擇鋪排與之相關的瑣碎生活片段,希望能從中收攏、輻輳而隱約畫出其可能的輪廓,卻不敢大言生命究竟有何意義。生活的制約、未來的茫然本來就是禹瑄重要的詩作主題,而在《夜光拼圖》一書,除了同名組詩,禹瑄也保留了〈讓我為你跳這樣的芭蕾〉一輯,延續對自我生活的反省。可注意者,在於禹瑄對此類題材的寫作有兩個轉變;首先如上述,禹瑄詩中的物件增多,於是更可以透過羅列表達情緒的疏離:
穿越整座城市的晴雨
穿越頭版新聞、股市、手機簡訊
我們沉默、低頭
像懷著一個共有的秘密
排隊度日:今天的香水
蓋上昨天,穿同一雙鞋
遇見同樣陌生的臉
——〈方格旅行〉
新聞、股市、簡訊、香水,在詩中很難說是絕對不可替換的,但這些東西構成了一首詩實在的情境,模擬出一座疏離城市的氛圍氣韻;換言之,這些羅列的事物本身就是形塑情境的構件,仍然要透過讀者自行「由實轉虛」。只不過,把個人情緒放大到外在環境來談,使得整體而言禹瑄詩作的格局顯然更開闊了──此處的開闊同時還有關懷層面的意義。同樣書寫生活,在上一本詩集裡,看到的是年輕詩人的游移徬徨,每首詩作雖然題材不同,但幾乎都從詩人敏銳而幽微的情感出發,表達對世界的無能為力;而在《夜光拼圖》裡,同樣的主題依然存在,卻可以看到禹瑄開始走向「陽台」,發現離開房間,「一切自然更為寬廣」:
話題得到整頓,姿態修正
可疑的記憶都將再次
擁有複雜嶄新的位址
於今蜷縮門口,安安靜靜
如一張飛過大洋的明信片
篤定、輕盈、無有時差
——〈流徙〉
這並不是對現實的屈服妥協,相反的,是對現實有更深的洞悉,明白自我對話無法得到完整的解答,透過抽離後再次介入,這些昔日的困境像是「明信片」,寄件人就是收件人,但當中的內容已經經過時空的洗鍊,折射出不同面貌,人也從中獲得了體悟。於是,把個人放回時間,把時間放回歷史,歷史則兼帶有空間意義的轉變,禹瑄遂可以完成〈牆外〉、〈三七仔〉、〈醒來之前〉、〈車過嘉南〉等作品,且重要的是,禹瑄強調的已經不只是世界的無常與人們的渺小,身在其中不只有寂寥虛無,還有種種寬慰與諒解。
最後,從一個小小的地方也可以看見禹瑄書寫策略的轉變。在第一本詩集中,禹瑄最常使用第二人稱,幾乎每一首詩都是從「你」的角度出發,時而有「我們」穿插其中,反而少見「我」的聲音。可以說,作品中的「你」既是指讀者,也是指作者,企圖用旁觀、冷淡的視角交代情節,其實也顯露了主角的羞怯與糾結不安;而在新詩集中,禹瑄顯然願意打開心結,第二人稱為主的作品大量減少,「我」開始參與其中,在詩裡經歷每一個思考的轉折,曝露心神的交疊拉鋸,以更真誠也更誠實的面目對待世界。
我和禹瑄相識已久,有著「革命情感」;但其實我們二人作品風格差異不小,詩觀也不完全一致,以上種種想法,或許也只是美麗的誤讀。禹瑄是用功的,透過精煉的技藝,她的詩實現了詩歌語言的理想典範;而透過題材的擴張、書寫策略的改變,禹瑄也讓自己證明了「詩之所以為詩」之必要,不只在於風格,還在精神。一首詩,不是文字遊戲,也不只是標舉個人姿態的工具,而是詩人生命中不可或缺的拼圖,由內而外,對應世界的殘缺。這些拼圖,彷彿為我們指出許多失落的心靈孤島,串連起來,就是暗夜行路中的一點星光。
消滅眾神◎孤星子
平常價 $16.00簡介
《消滅眾神》是孤星子最新的詩集,精心挑選出32首令你熱血沸騰,想開始質問生活的衝動。他的語言剛直、樸實,生猛地將生活的各橫切面擺在你的眼前;而反對那些濫用語言藻飾空洞內容,胡謅吟詠卻理直氣壯的作品。孤星子擁有一把嘹亮的聲音,希望將詩帶到充滿人眼的地方。他不斷鼓勵年輕人向文學靠過來,更為新一代的新華文學創作者開闢了另一種想像。
作者簡介
新加坡新生代寫作人。生於1987年,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現為教育工作者。 2012年創辦新文潮文學社與主編文學雜誌《WhyNot 不為什麼》。創作形式多元,作品多見於新馬、中港台等地報刊。著有《喧囂過後》(2014)與《消滅眾神》(2016),主編《一首詩的時間2015》等。積極推動文學文化活動,希望將文學帶到更有人煙的地方。
【預購】錯視與幻聽◎伍政瑋
平常價 $21.00-
繼《用白紙做的小孩》後,政瑋以更敏銳的「詩意」,配合更多新式的手法和意象,從多元語言和文化,再到圖像詩等,給讀者煥然一新的視覺享受。
- 政瑋企圖消化人間的期待與失落,在真實和虛幻之間創作出一場「錯視與幻聽」的詩歌演繹。同時,詩人將慾念、追逐和迷惘安頓於詩,提煉出自己的「詩域」,如夢似幻的人世間裡求安身立命。
- 後疫情時代的節奏是焦慮、是壓抑,更是一場場生活的蹦極跳。政瑋費心經營的意象與鋪陳,企圖以詩抗衡,並直視這世界的一切真與假,還有傷痛來自我療愈——而不難發現他早已「從自己瞳孔裡發現了求生的叛逆」。
詩人簡介
伍政瑋,一九九五年,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藥劑系畢業。詩是安慰劑,是無法根治生活的病態,但至少能讓一切沒那麼難挨。曾獲新華青年文學獎詩歌賽優秀獎(2023),偶有詩作發表於新馬港台刊物。著有詩集《用白紙做的小孩》(2022)與《錯視與幻聽》(2024)。
內容簡介
這時代患上了「過動症」,而政瑋以詩抗衡,並在凝神思索之下,進行著一場詩與時代的深入對談。本詩集收錄了詩人更為狂放的實驗,從各種現實與虛幻交織的場景中,探討著人與自我、世界、文字和時間的關係。詩人只求一度清醒,有意識地活在這如夢似幻的人世裡。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
伸懶腰小姐、周昭亮、雨曦、陳偉哲、嚴瀚欽、蘇俊儀、蘇紹連
-
讀政瑋的詩能看得到詩裡的故事。一篇篇好似日常的訴說,但其實是一個時代的呢喃。九〇後的回憶、現實、未來,濃縮在如彈丸的詩句裡,讓人迫不及待地一顆接著一顆快速咀嚼,火藥爆裂後繼而享受硝煙反應。——伸懶腰小姐,新加坡作家、插畫家,著有小小說集《都市求生記》
-
我身為X世代,就像處於沙漏中間的部份,年長一代的遺產往下流到青年,夾縫中看得觸目驚心。政瑋第二本詩集,再次以藥劑況味和地道意象,銳利地告訴我們尚在成長一代在承接世界時,「在麈埃之間/我在風的直線中/是散了又聚的粉末/分不清/我的形狀」(見〈離線地圖〉)——叩問他們存在於這個紛亂時代的形式。——周昭亮,新加坡詩人、醫生,著有《萬有醫始》
-
政瑋的詩是剖析社會議題中帶著創意,在描述一種屬於他詩的叛逆,以圖像、文字擴展至結構寫法是過往從未出現的遊戲詩。他的詩充斥著反傳統,否定現今一脈的敍事詩,如直白的手術刀割掉陋習,又如夏宇〈降靈會〉、〈連連看〉那般單純且使人迷戀。——雨曦,港台詩人
-
Out of the box!初次接觸政瑋的文字,讓我看到詩歌巨大的可能性。他打破詩該有的格局,納入種種玩味且引人深思的哲學。從社會學、生物學、醫藥乃至科技,他運用適量的文字表達一位年輕人的心聲。即使是即將進入中年的我,都能從詩句中深刻體驗時代感並吸取不同的人生養分,一讀再讀,根本不厭。——陳偉哲,馬來西亞詩人、安全工程師
-
前面五輯羅列了政瑋感受到的時間流變、現實落差、存在和愛情的迷惘、網絡世界的各種錯視和幻聽,在最後一輯便有了醒悟之感,於是決心用詩捕捉這種思覺和感知上的混亂,讓自己在時間的洪流中立足,得以釋懷自己和讀者。——嚴瀚欽,香港詩人,著有詩集《碎與拍打之間》
-
詩人𡕷虹說:「不敢入詩的/來入夢」,而政瑋這本《錯視與幻聽》,更像是一位詩人的囈語,在半夢半醒、如夢如幻之間,放膽地讓文字翩翩起舞:中文挾雜著英文、方言、甚至Emoji,皆自然地從他筆下流瀉而出⋯⋯——蘇俊儀,新加坡教育工作者
- 從詩集中看見伍政瑋有非常敏銳的創作體質,他把詩當成生命的一種渴望,鍛鍊出對抗現實的能力,並循著時代的軌道前進,寫出許多變化的形式和多樣的題材,呈現了新穎的詩貌。這本詩集,有可能成為他未來新作品的基調。——蘇紹連,台灣資深詩人
推薦序
詩歌作為下意識的庇護所
——代序伍政瑋詩集《錯視與幻聽》◎嚴瀚欽
「知覺的懲罰和恩澤之一是我們每天醒來都會意識到未來無法預測,意識到宇宙的根基建立在一種難以理解的逐漸遠去和消退之上,意識到迷惘、反覆無常和不可知是我們生命中最忠實的伴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似乎只有通過編造故事才能繼續生活下去。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故事能一勞永逸,令人滿足……成為人就是成為不確定性。如果詩歌的目的是深化我們的人性,那麼詩歌也將是不確定的 。」——簡·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第五章:除不盡的餘數:詩歌與不確定性〉,見《十扇窗:偉大的詩歌如何改變世界》(Ten Windows: How Great Poems Transform the World)
政瑋在《錯視與幻聽》(以下簡稱《錯》)的〈自序〉自稱「九〇後的我們……是這時代的迷路者之一」。我雖非身處新加坡,但特殊時代的特殊地緣讓此句的「我們」把遠在香港的我也囊括其中——生存於大都市,初出社會,親眼見證疫情、戰爭等尚未休止的國際劇變,並且在當下選擇寫詩,這一切似乎注定了我們(至少會以文字的形式)相遇。因此我十分好奇南洋(註一)對岸這位尚未謀面的同齡寫作人,對詩歌有怎樣的理解。
於是我同時拜讀了政瑋三年前的《用白紙做的小孩》(以下簡稱《紙》)。作為首本詩集,其主題包含了求學、畢業、工作與生活日常,甚至不乏對社會的諷喻,豐富程度自不必說。此外,他還善於運用靈動俏皮的語言揭穿所洞察到的深刻世相,嘗試讓多種地道方言進入詩歌,甚至以圖像詩的形式對詩進行視覺上的實驗;作為處女作,無疑是相當精彩的結集。不負眾望的是,諸多優點成功地遺傳給了第二本詩集。在《錯》中,我們仍可以找到批判戰爭的〈憤怒體質〉,找到對現實倍感無力的〈NPC日記〉,找到諷刺房屋政策的〈自由〉,也可以找到圖像實驗的〈鏡裡的怪獸〉等。
那麼,一個尖銳嚴苛的追問便是,從第一本詩集到第二本詩集,詩人發生了哪些蛻變?他的文學身份是否更趨完善?他是不是僅僅在重複過去的自己?值得欣慰的是,我在《錯》中看到了以下的自白:
「詩從現實中提煉,濃縮了現實,有時也超越現實,把許多複雜的『當下』提煉出一個由語言、情感、思維、現實融會貫通的體系。」
「我希望我們的故事,除了社媒呈現的那個面相,也能容許這幾首詩,替我們與時代對話。」
「我生怕我們的『故事』此後會在華文詩壇中缺席。」
這看似簡單的三句自白,不經意間回答了每個詩人必須直面的三個核心問題——詩是什麼?詩對誰說話?為什麼寫詩?
或許得益於醫療工作的身份,他尤其注重文字的「藥效」。他在《紙》的〈病了要吃藥〉中提出這樣的設問:「有沒有一種藥/口服,心也服」,背後的答案想必他比任何人更清楚。在經歷了三年疫情、俄烏戰爭、國際政治氣氛緊繃、AI普及化,以及隨之加速易變的市場劇變後,他在第二本詩集中更堅定地向讀者宣稱:這種能夠治療心病的藥,就是詩歌。於是在《錯》的不少詩作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敘事者的形象:沉迷夜色卻為失眠所困(如〈安眠〉),關注社會卻對現實敏感(如〈口〉),有初出茅廬的稚嫩和純真卻又具備洞穿世事的成熟與老辣(如〈遊戲〉);在現實面前無限放大自己,同時又無限地壓縮自己(如〈汽水〉),因而漸漸對生活感到無力,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如〈NPC日記〉)。
但有趣的是,上述種種問題都以書寫作結,經歷現實種種拷打最終導向的,是他在詩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例如〈熱帶氣候〉的結尾是「拜託穿上/這幾行破碎的文字/織給你的薄夢」,〈手術〉的結尾是「為安全起見/一切/在詩的麻醉下進行」,〈浮游生物〉的結尾是「我吸收你的枯燥/分泌我的字/讓一切的存在/不至於結束」……這個模式亦存在於整本詩集的編排上,前面五輯羅列了他感受到的時間流變、現實落差、存在和愛情的迷惘、網絡世界的各種錯視和幻聽;在最後一輯便有了醒悟之感,於是決心用詩捕捉這種思覺和感知上的混亂,讓自己在時間的洪流中立足,得以釋懷自己和讀者。巧合的是,整本詩集的最後一首正是直接以〈醒在一首詩裡〉為題。這種導向彷彿成了政瑋的肌肉記憶,一種下意識的逃逸方向。
相較於《紙》的用文字「從日常提煉詩」(孙靖斐語),《錯》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以詩作為自己下意識的庇護場所。這是相當自給自足的寫作模式,而這正是我的一點點擔憂。借用〈手術〉裡的詩句,這種下意識固然「安全」,但我擔心的是,它畢竟容易讓作者「麻醉」。這關乎他寫作動力的來源,關乎詩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關乎他詩藝如何再一步精進。簡言之,若詩只停留在對來自現實傷害的療愈,那麼當無傷可療了,詩該如何繼續存在?
這斷然不是在千多字的短序裡可以解答的問題,又或者,正如政瑋在第一首詩所說的那樣,上述的一切不過也只是我(一名讀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重組成的形狀。無論如何,讀畢《錯視與幻聽》,可以確信的是,政瑋的詩藝在持續進步,創作野心和視野在持續拓張。那個習慣把傷疤淡忘在塗改液下的白紙小孩,已經能夠在現實的洪流之中,書寫出一個自己的世界。
註一
南洋:是東南亞地區的舊稱,一般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序者簡介/嚴瀚欽,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著有詩集《碎與拍打之間》(石磬文化),另有作品散見於港、台刊物。曾獲新詩獎冠軍、文學評論獎冠軍、散文獎亞軍、古典詩獎甲等獎。
目次
推薦序
詩歌作為下意識的庇護所
——代序伍政瑋詩集《錯視與幻聽》◎嚴瀚欽
自序
九〇後的我們◎伍政瑋
一、夢的前奏
手術
熱帶氣候
鏡裡的怪獸
二、活成一隻怪獸
自我的介紹
憤怒體質
自卑體質
嫉妒體質
焦躁體質
遊戲
借Beat Saber打心魔
安眠
未答
口
娛樂天地
NP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