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玄奘絲路行(Xuanzang: A Buddhist Pilgrim On The Silk Road)◎莎莉·哈維·芮根斯(Sally Hovey Wrigging)(譯者:杜默)
平常價 $23.001300多年前,玄奘大師從長安出發前往印度取經,開啟了中印佛教文化交流的序幕,並立下誓言:寧可西去一步死,不願東退半步生。
玄奘是一位中世紀的求法僧人,他是偉大的探險家、哲學家兼外交家。本書敘述了身為探險家的他,不但橫渡了凶險絕地的塔克拉瑪干大沙漠,更跋涉亞洲三大最高山脈間的冰山,穿越印度次大陸及熱帶叢林區……歷經重重地危難,為中國及印度兩大文明古國,首開文化交流的門戶,在亞洲可說是家喻戶曉,成就正如西方的馬可波羅無人不知。
這是一本可讀性甚高的傳記,被譽為中印文化之光的玄奘大師為求真理走大漢、越峻嶺,展現大無畏的精神;膽識中有慈悲,圓融中有堅持。作者能夠採循玄奘大師取經之路,實地走訪,並且旁徵博引資料,對比東西人物,通俗中見嚴謹,使讀者彷彿親炙大師風采,不啻為現代版的《大唐西域記》。
如果沒有《西遊記》,「唐僧取經」應該不可能成為中國幾乎人人知曉的故事。小說里的妖魔鬼怪在現實當中的確是沒有的,但當年「唐僧」,也即玄奘的西行求法,其傳奇色彩和艱苦程度較之小說中不但並無遜色,可能猶有過之。玄奘西行五萬餘里,歷時17年,行經當時的110個國家。雖然從嚴格意義上說, 他並不算是一位真正的地理學家,他的西行也是藉助了當時已經開闢的路線,但他留下的《大唐西域記》仍然是今人認識古代中印交通的重要參考文獻。
為西行取經「偷渡」出境
在《西遊記》中,玄奘父母在船上被奸人所害,剛剛出生的他也差點遭滅口,多虧母親偷偷將他放入木盆順江漂走,在漂過金山寺時被法明和尚所救,才有了後來的一代高僧。那麼真實情況究竟如何呢?
玄奘俗名姓陳,據說為東漢名臣陳寔的後代,曾祖陳欽曾任太守,祖父陳康為北齊國子博士,父親陳惠在隋代曾任江陵縣令,大業末年辭官隱居,此後潛心儒學。他有三個哥哥,二哥陳素,早年於洛陽凈土寺出家,以講經說法聞名於世,號長捷法師。玄奘年少聰慧,也很早就聞名鄉里。
玄奘西行求法的原因究竟是什麼呢?
當時是中國由繁榮的學派佛教向宗派佛教的過渡時期。他發現當時佛教界對同一經典的詮釋存在著巨大的差異,因而歧義百出,所以立下了到天竺去求取佛教原典的志向。而在他之前,中國西行的僧人已有不少,其中晉代法顯的成功及其所撰寫的《佛國記》的巨大影響,激發了他的決心。
《西遊記》 中,玄奘出發前唐太宗李世民親自送行,並有兩人結拜之舉,故而書中稱其為「御弟」。其實歷史上並非如此。初唐時期國家尚未完全安定,邊界地區尤其不穩,國人出境受到嚴格限制。玄奘幾次申請「通關文牒」都未獲批准。貞觀三年(629年),長安大災,官府允許百姓「隨豐就食」,也即到有糧食的地區去找飯吃。玄奘就混在災民的隊伍中,出長安,過天水,到達了涼州(今甘肅武威)。
涼州是古絲綢之路的要衝,也是軍事要地。玄奘在此住了幾天,就踏上西行之旅。但涼州都督李大亮嚴格執行邊境管理制度,派人將他追回。既然走不了,玄奘就在涼州為僧俗講解佛法,影響甚大。聽眾中有當時的河西佛教領袖、涼州慧威法師,他有感於玄奘的決心和宏願,遂密派兩位弟子趁夜偷偷送玄奘出關,到達今甘肅安西縣東。此時涼州都督的飛騎也趕到了,讓瓜州刺史李昌攔截玄奘。但瓜州刺史李昌崇信佛教,帶著公文,到玄奘住處當面將之撕毀,並向他詳細介紹了西出玉門關的情況,又資助了一匹白馬。一個月後,玄奘乘著白馬,獨自踏上西行之路。
17年後,玄奘返國再次經過涼州時,受到的則是「國禮」的待遇。在這裡他再次見到了自己的老朋友慧威法師。雖是世外高人,但久別重逢,想必也難免噓唏。而他抵達長安之後,也終於獲得了李世民的隆重接待。
極大促進了中外交通的開拓
研究者指出,中國古代對外交通路線的形成和發展與佛教文化交流的關係十分密切。特別是在中古時期(漢至唐),佛教僧侶西行求法,東來傳教,或陸路或海路,往返於中國本土與域外諸國之間,是古代東、西方交通往來的重要內容,客觀上促進了中古中國對外交通路線的開拓和發展。
按照陝西師範大學歷史學博士介永強的說法,佛教傳入之初,東漢末年即有外國僧人來華譯經。隋唐時期,佛法經像盛於中國,可查的唐代外來高僧就多達五六十人。
而西行求法之第一人,為曹魏時期的朱士行。他當時抵達了西域的于闐。到了東晉南朝之際,法顯的西行最為著名。他從長安出發,經過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到達印度。
介永強指出:「有唐一代,中國僧人掀起西行求法運動的新高潮,西行人數之多,遊歷地區之廣, 空前絕後。其中,成就最高、影響最大者首推玄奘法師。」
介永強認為:「中古時期,佛教高僧大德或逾越流沙,或泛漾洪波, 『投命於不必全之地,以達萬一之冀』,著其先鞭,導夫先路,極大地促進了中古中外交通的開拓和發展。中古中外交通路線的承前啟後,繼往開來,論其功績,除了商人,無出緇流沙門之右者。」
玄奘西行誕生了兩部重要的著作:《大唐西域記》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前者記述了玄奘西行親身經歷的110個以及傳聞聽說的28個城邦、國家、地區的歷史地理,其中對地理位置、山川地形、城鎮都邑、道路關隘的記載,成為後世學者研究中西交通路線時比定地名的指針。後者則按玄奘經行的路線記述,更清楚地反映了唐代中外陸路交通路線的脈絡。
加上之前的《法顯傳》、《宋雲行紀》,幾部著作在時間上連續性的記載, 對於後世比較完整地研究古代中國對外交通等問題都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
回程抄了近路4年回國
雖然關於玄奘西行的線路仍有很多地段難以確鑿考證,但大的路線還是可以勾勒出來的。據介永強的考證,玄奘西行及返程的線路為:從長安出發,經隴山古道,歷秦州、蘭州、涼州、瓜州,出玉門關後,渡莫賀延磧,到伊吾,至高昌,從高昌繼續西行,至「阿耆尼國……西南行……至屈支國……西行六百餘里,經小沙磧,至跋祿迦國……西北行三百餘里,度石磧,至凌山。此則蔥嶺北原,水多東流矣……山行四百餘里,至大清池……清池西北行五百餘里,至素葉水城。城周六七里,諸國商胡雜居也……自素葉水城,至羯霜那國……素葉城西行四百餘里,至千泉……千泉西行四五十里, 至怛邏私城……」
怛邏私即今哈薩克斯坦江布爾,玄奘從此出發又經過赭時(今烏茲別克斯坦之塔什干)、康國(即撒馬爾罕)、羯霜那國(今烏茲別克斯坦之沙赫里夏勃茲),又西南行200多里至鐵門(今烏茲別克斯坦恰克恰里山口),再循東南方向渡阿姆河,經吐火羅斯坦至印度。他是先沿著絲路東段關隴南道西行,然後在西域境內依絲路中段中道, 最後循著絲路西段北道前行。
貞觀十六年(641),玄奘起程回國,他溯恆河西北行,渡印度河上游,經今阿富汗喀布爾河流域進入吐火羅國故地,再穿過瓦罕走廊達摩悉鐵帝國(瓦罕之南)、東行至波謎羅川(即瓦罕河谷)越過蔥嶺, 至揭盤陀國(今新疆塔什庫爾干),但未從絲路中段西域南道東行,而是經烏鎩國(今新疆莎車),繞道佉沙國(今新疆疏勒)、斫句迦國(今新疆葉城)到達瞿薩旦那國(今新疆和田),由西域南道,經尼壤(今新疆民豐)、折摩馱那國(今新疆且末)、納縛波故國(今新疆若羌),到達羅布泊地區,再到敦煌,沿絲路東段南道,於貞觀十九年(645年)回到唐長安。
莎莉‧哈維‧芮根斯 (Sally Hovey Wrigging)
作家、教師,曾兩度旅居斯里蘭卡,夫婿為美國駐斯里蘭卡前任大使。
芮根斯女士在斯里蘭卡隨高僧學佛,而她對玄奘大師的興趣起於1977年,英文版《西遊記》問世之時。
此後,她便開始以玄奘大師取經的歷程撰文多篇,並刊豊於《Archaeology》與《Orientations》上。
譯者簡介
杜默
資深文字工作者,曾任出版社主編、雜誌執行副總編輯,歷任首都、自立、中晚、中時等報國際組,現為報社國際新聞中心撰述委員,譯作有《聖經密碼》、《我家小孩的前世》、《毒菌與美食》、《東方與西方》、《行銷學》、《海洋之歌》等。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所名譽教授 腓德烈•摩特
第七世紀時,大唐僧人玄奘為了窮本溯源,深人經藏,遂西遊天居二長達十六年,在戒日三時代的印度求法,這是人類史上的一大盛事,不僅照亮了一段中印文化交流史,對中華文化臻於成熟輝煌,也產生了最深遠的影響,更刻畫出大乘佛教經中國傳人亞洲內陸與束亞的沿革,為人釆佛教史揭開一頁新猷。我們一從書中親炙玄奘,佛教信仰和書中陳述這位求法僧人和他在中國 、 中亞與印度途中遇合的一人一物,便立刻了然於胸。全書本著共嗚和敘事技巧,栩栩如生地呈現作者莎莉‧哈維‧芮根斯 雖然對佛教信仰沒有特別的鑽研,仍不免深受激盪,亟欲瞭解這位偉人的過人之處;玄奘的故事深深觸動作者心弦,各位讀者想必也會心有戚戚焉。作者以生花妙筆將玄奘行誼傳達給讀者,令人開卷難忘,可說是本書的一大成就。
苒根斯女士撰寫本書的手法,有幾點特別值得一提。其中之一是,她蒐集了大量的圖表,從她自已實地拍攝,乃至翻拍地圖、攝自藝術作品和建築的照片等,不一而足,都與她的敘述有直接的關聯,兩者可說是相得益彰。另外一點則是,她循著玄奘西遊的路線,把在中國、中亞、阿富汗和印度實地觀察所得,再做別出心裁的運用;她為讀者描繪出最令她印象鮮明的人物和自然景觀,重現一千四百年前玄奘在這些地方的所見所聞。她往往著墨於一般市井小民的生活景象 , 乍看之下似乎無關閎旨,實則藉此提醒讀者,主人翁大勇行徑中的人性層面。
她在引領讀者融人場景的情境之餘,對於相關的輔助學問也有很精闢的敘述。因此,讀者在如臨現場之際,對學者專家所看重的玄奘西遊記的重要性,也能稍有領會。當然,她不是以專家專論的手法,鉅細靡遺或嬋精竭智地追究所有的學術細節。相反的,在這曉暢易解的作品中,她是以最通俗的學術寫作模式,善用文獻,萃取其中菁華,提醒我們史實和各家詮釋的根本重點所在。我認為,她負責的態度比起在這一門學問上卓然有成的前輩不遑多讓,這一點是足堪嘉許的。事實上,她的前輩們所留給我們的玄奘形象,稱不上完整圓滿,而本書字裡行問對這位「求法宗師」的描述,卻能把我們對玄奘形象的瞭解和評價帶進嶄新的境界。
碰到這麼一位個人成就非凡,在人類文化史上舉足輕重的人物,我們也許會問,若是少了他,歷史是否會改寫。雖然歷史是「據實而錄」,但這種非歷史性的問題,卻有助於我們更正確地評估史實。少了玄奘,所謂的佛教仍然會逐漸在中華文化裡扮演主流角色,這是毋庸置疑的0 因為,公元五九六的發展也臻於最高舉。大唐開國時,佛教已在中土落地生根了六百年,而且,它從一開始就是庶民宗教,往往跟中原本土的道教混同,並逐漸普獲認同,儼然成為千餘年前發源於華北的宗教和思想上的一大體系。在玄奘以前的數百年問,就有不少中原人士以求法僧的身分,從陸路或束南亞水路前往印度、或印度所控制的中亞地區,直接學習佛法。此外,也有許多印度和中亞地區的高僧前來中原,把佛典和修行法門傳人中土 。中原和各地商人往來於束西亞或南亞的商路上,其中更有許多 熱忱的佛門弟子 ,從西北地方循內地絲路等不同路徑進人北印度。中土百姓護持日漸勃興的僧 、 院、寺、社已有相當時日,使得宗教社團得以維繫。少年玄奘之所以會興起前往佛教源頭求法的念頭,實是因為前人在把佛陀的真理傳人中土百姓之問,已經卓然有成的綠故。
不過,即使在這種歷史背景下,我們仍不得不承認,若是少了玄奘,中國佛教的性格必會大異其趣。他求法的結果,以及他身兼宗師、翻譯家與學者的身分,最能顯示他歷史地位的成就 ,’ 包括下列幾項•
【預購】十三個墓地,十三個奇想故事:為了思索「如何活」?一個CEO策略顧問走訪馬克思、蕭邦到自己的墓地筆記◎王賽
平常價 $22.00【預購】張愛玲: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一本書讀懂文壇奇女子張愛玲◎ 大風文創編輯部
平常價 $18.00走進她多彩的筆下,共譜一場華麗與蒼涼!
張愛玲一生如戲劇般跌宕起伏,原生家庭的不幸和兩段失敗的婚姻造就了她與生俱來的孤絕,也成就了她文字中獨樹一格的悲涼與犀利。
★震懾人心!張愛玲經典賞析
精選《傾城之戀》、《半生緣》、《紅玫瑰與白玫瑰》等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並摘錄相關佳句,看張愛玲如何洞悉人世滄桑,寫盡愛恨嗔癡的眾生百態。
★文學之旅!張愛玲聖地巡禮
張愛玲的故居在哪裡?與胡蘭成初次相遇之地?《色戒》初稿是在哪個公寓完成?走進上海這座城,感受張愛玲創作生涯最璀璨的吉光片羽。
★全面網羅!你所不知道的張愛玲
張愛玲不僅用文字驚艷了整個文壇,她敢愛敢恨、勇於做自己的鮮明個性,更是為人所稱道,一展她的叛逆、優雅與落寞。
◇人生第一筆稿費不是靠小說,而是靠畫畫!
◇與蘇青因一個男人互不往來,終結一段閨蜜情!
◇衣如其人,被作家埋沒的服裝設計師!
本書特色
◎文壇奇女子跌宕人生:追溯成長背景、戀愛史,挖掘張愛玲創作祕辛
◎才女軼事大公開:揭露張愛玲不為人知的小故事,一睹她的真誠與寂寞。
◎張愛玲生平大事記:收錄人生各階段及作品,一手掌握作家大小事。
【預購】朕來了!皇帝尬聊室:坐過龍椅的都來_宇宙第一群(422)◎趣哥
平常價 $33.00〔 秦始皇贏政邀請您加入「坐過龍椅的都來_宇宙第一群」 〕
\如果把中國歷代422位皇帝拉進一個群組裡,他們會聊些什麼?/
公眾號200萬追蹤者 × 累計閱讀量破億 × 單篇閱讀量1200萬+
「史無前例」的聊天群組——宇宙第一群,誕生!
以下謎題,你答對幾題?
猜一皇帝?
Q1滿手人才,強勢霸占國文課本半壁江山
Q2唐代金錢豹aka梨園KTV老闆
Q3政績超防腐,科舉制流傳千年
Q4這畫朕甚是喜愛,蓋些章當作按讚~
Q5宇宙第一群裡第一個吃鴛鴦鍋的人
猜一朝代?
Q1最強美食代購王朝
Q2命最硬的朝代,國都6陷、天子9逃還續命近300年
沒答對沒關係!
讓大咖皇帝們開群組直播尬聊現身說法,
吃瓜群眾還不快來卡位斗內!
★最強皇帝CEO!
家族企業經營超過400年!群組搶紅包人多勢眾、一言不合就撂後代洗版刷存在,中國史上國祚最長的朝代是?
★一起當個有文化的吃貨~
你知道你的蚵仔麵線上面那坨香菜,是在中國的哪一個朝代傳入的嗎?(反香菜聯盟:出來!我保證不打死你!)
★皇帝也愛玩Cosplay?!
中國的這位皇帝竟然是「Cosplay鼻祖」?地味萬聖節什麼的朕早就玩過了~順便告訴你,去年我扮的是「走到江邊腳有點痠,來泡個腳」的斗笠阿北啦!
★登基兩個小時就「下線」……
繼位不到兩個小時就被蒙古滅國,史上在位時間最短的皇帝是誰?(才剛儲值VIP會員就到期,真實的歷史好殘酷)
用現代人最熟悉的「群組聊天」,寫透中國的千年歷史
為每位皇帝注入靈魂,一次讀懂422位皇帝的性格和軼事
內容跨遍朝代更替、貨幣、國庫盈虧、文學、藝術、政績等13大主題
創作時參照史實史料,絕不瞎掰!
# 霸氣收錄「宇宙第一群_帝王繼承系譜」【雙面全彩超大海報】
# 聊天畫面大圖搭配知識小筆記,隨時補充歷史知識,左右對照好清晰!
嗨翻推薦
Cheap |歷史YouTuber
江仲淵 |「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吳宜蓉 | SPECIAL教師、著有《OSSO~歐美近代史原來很有事》
金老ㄕ |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專欄作者
陳啟鵬 | 媒體專訪歷史名師、著有《不宮鬥也能強大》
張美蘭(小熊媽) | 親職、繪本作家
莊德仁 | 建中歷史老師
敏鎬的黑特事務所 | 《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
曾培祐 | 教學吸睛技巧設計師
達達山姆爾 | 歷史YouTuber
楊明 | 「羊咩老師的追劇國文課」版主
厭世哲學家 | 《厭世講堂》作者
(依照筆畫順序排列)
趣哥
本名吳軍鋒。資工碩士畢業,本是一個穿格子襯衫的IT理工男。後來走偏成為一個內容創作者,創立了百萬級粉絲知名微信公眾號「趣哥」。
熟讀中國史,尤愛鑽研歷代皇帝的起伏人生。在2019年,嘗試用「群聊體」的形式介紹中國歷代422位皇帝,憑藉原創文章《如果把中國422位皇帝放在一個群裡,他們會聊些什麼》一舉成名。該系列文章閱讀量篇篇20萬+,單篇最高閱讀量超過1200萬人次,總閱讀量超過一億人次。
從膠園到國會:李美花的故事◎洪偉喜
平常價 $21.00《從膠園到國會— —李美花的故事》的中英文版都出自洪偉喜之手。畢業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主修中文英文,她曾因熱愛背包旅行,辭去新聞室的工環遊世界作,一走就是好幾年。此後她出版了兩本英文遊記——《500天看世界》和《500天看世界II》。第一本書在502天內走過40個國家,而第二本書則記錄了她在南美五年的冒險經歷。
【預購】希特勒神話的意象與真實:德國人民眼中的元首 The ’Hitler Myth’ : Image and Reality in the Third Reich◎伊恩·克蕭( Ian Kershaw)(譯者:黃妤萱)
平常價 $45.00翁稷安/暨南國際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聯合推薦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杜子信/中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蕭育和/國科會人社中心博士級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
seayu /即食歷史部落客
黃哲翰/文史工作者、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推薦語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布魯明頓校區歷史系助理教授Indiana University Bloomington
這是重要的經典著作,除了深化對納粹德國與中歐現代史的認識之外,也為台灣一般讀者與學界同仁,示範如何對於現代獨裁政治與極權社會的運作,進行有憑有據的分析,與立足於社會史眼光的反省。尤其在世界各地右翼民粹政治力量崛起的時刻,本書分析魅力型領導(charismatic leadership)下,二十世紀最惡名昭彰的個人崇拜式政治運動,如何平地而起,又如何維持與擴大民意基礎,甚至吸引捕捉原本輕視或敵視該運動及領導人的建制派社會力量 。作者特別關注納粹時期,民眾對於希特勒的腦補與自發性由下而上的想像與行為,而不只是強調由上而下的形象建構與操弄。本書論證對台灣讀者深具啟發之處,在於希特勒及納粹黨不但有下而上的草根支持,而且成功地擴大民意基礎,並不只是依賴單方向的暴力、恐懼或陳腔濫調的宣傳來維繫政權。透過對多樣史料的細緻理解,深入淺出重建德國常民心態,作者提醒我們納粹的極端政治是由「一般人」共同參與創建。而讓納粹政治成為可能的條件、技術與情境,在其他現代社會中仍然存在。
作者簡介
伊恩·克蕭(Ian Kershaw)
英國歷史學家,牛津大學歷史學博士,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皇家歷史學會會員,專長是二十世紀的歐洲史、德國史,也是當代納粹德國跟希特勒研究權威,代表作是兩卷本《希特勒傳》(2000年沃爾夫森歷史獎得獎作品),以及二十世紀歐洲百年史《地獄之行》與《激盪時代》。
克蕭師從德國歷史學家馬丁.布羅薩特(Martin Broszat),早年的他原本投入歐洲中世紀研究,關注當時的德國農民。1972年克蕭拜訪巴伐利亞,在慕尼黑的咖啡館和一位老人聊天,老人對他說:「你們英國人實在太愚蠢了,你們應該跟我們站在一起打敗布爾什維克主義,統治地球。」接著老人又補了一句:「猶太人就像人身上的蝨子!」由於這件事讓克蕭開始熱衷於了解為何德國一般民眾會支持納粹主義,他的研究取向也轉向近現代德國社會史,進而成為研究納粹主義、希特勒的頂尖學者。
譯者簡介
黃妤萱
畢業於臺灣大學翻譯碩士學位學程,本地化領域譯者、《BBC知識》國際中文版合作譯者、自由譯者。目前書籍譯作多見於歷史領域,但仍喜歡透過翻譯拓展新知。
譯作包括《什麼都別說》(合譯)、《解構薇薇安.邁爾》(合譯)、《東歐百年史‧冊2:共同體的神話》等。
譯作賜教、工作邀約請洽:yhh.trans2020@gmail.com
【預購】巨流河◎齊邦媛
平常價 $45.00 苦難時代的信史 文學救贖的詩歌
一部反映中國近代苦難的家族記憶史
一部過渡新舊時代衝突的女性奮鬥史
一部台灣文學走入西方世界的大事紀
一部用生命書寫壯闊幽微的天籟詩篇
「當我記下了今生忘不了的人與事,好似看到滿山金黃色的大樹,在陽光中,葉落歸根。」——齊邦媛
書的記述,從長城外的「巨流河」開始,到台灣南端恆春的「啞口海」結束.........
巨流河,
位於中國東北地區,是中國七大江河之一,被稱為遼寧百姓的「母親河」。
南濱渤海與黃海,西南與內蒙內陸河、河北海灤河流域相鄰,北與松花江流域相連。
這條河古代稱句驪河,現在稱遼河,清代稱巨流河。
影響中國命運的「巨流河之役」,發生在民國十四年,當地淳樸百姓們仍沿用著清代巨流河之名。
作者齊邦媛的父親齊世英──民國初年的留德熱血青年,九一八事變前的東北維新派,
畢生憾恨圍繞著巨流河功敗垂成的一戰,
渡不過的巨流像現實中的嚴寒,外交和革新思想皆困凍於此,從此開始了東北終至波及整個中國的近代苦難。
作者的一生,正是整個二十世紀顛沛流離的縮影。
本書嘔心瀝血四年完成,
作者以邃密通透、深情至性、字字珠璣的筆力,記述縱貫百年、橫跨兩岸的大時代故事。
獻給──所有為國家獻身的人。
一九二四年生,遼寧鐵嶺人。國立武漢大學外文系畢業,一九四七年來台灣。
一九六八年美國印第安那大學研究,一九六九年出任中興大學新成立之外文系系主任,一九八八年從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任內退休,受聘為台大榮譽教授。
曾任美國聖瑪麗學院、舊金山加州州立大學訪問教授,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客座教授。教學、著作,論述嚴謹;編選、翻譯、出版文學評論多種,對引介西方文學到台灣,將台灣代表性文學作品英譯推介至西方世界。
【預購】橫濱瑪麗:日本最傳奇街娼的崛起與沒落,獨自背負戰後代價的女性身影,一段不為人知的橫濱滄桑史◎中村高寬(譯者: 柏樂)
平常價 $39.00一位與日本戰後繁榮錯身而過的煙花奇女子,
日本時代變遷巨輪下的陰暗縮影,令人無比動容的都市傳奇。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茂呂美耶|作家
梁允睿|紅潮劇集 藝術總監
潘文慧|日本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研究博士
感動推薦
塗成雪白的臉,配以深濃的眼影與口紅,
還有一襲純白蕾絲洋裝,恍若一尊人形妖物,佇立於橫濱街頭。
得獎紀錄片《橫濱瑪麗》導演親述,幕後紀實首度公開!
最珍貴的第一手訪談資料 × 拍攝歷程揭祕!
走訪橫濱街廓的考察記行,重現戰後由酒家和黑市所撐起的日本樣貌、橫濱風月場所的興衰起落,挖掘出影像難以捕捉的,瑪麗小姐的「真實」!
★瑪麗小姐究竟是誰?為何走入賣春一途?
★瑪麗小姐最後去了哪裡,晚年境況如何?
★除了橫濱之外,竟也出現了「不同版本」的瑪麗?
在橫濱,「瑪麗小姐」是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多年來皆以賣春為生。關於她的來歷,坊間流傳著各種謠言。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日本戰敗後,她受政府召募加入慰安行列,後又因機構關閉,只得成為阻街的私娼。在美貌最盛時,她曾跟一名美國軍官互許終身,但最後只餘下她痴痴守候的身影,凝結成橫濱當地永恆的一景。在虛實交錯的傳言之下,在「真實」與「事實」的渲染之間,瑪麗小姐活成了橫濱的地標。她的一生,貫穿了橫濱的現代化歷程;她的凋零,象徵了老橫濱的逝去。當瑪麗小姐從城市中銷聲匿跡,舊時代的美好與醜惡也正式宣告落幕,消失於歷史洪流中。
從區區娼妓一躍而成橫濱地景,同時又被視為必須排除的不潔存在,瑪麗小姐從城市黯然淡出,亦揭露了橫濱是如何逐漸失去「戰後記憶」。透過本書導演兼作者中村高寬的文字,「戰後」性風俗產業下的女性身姿一一躍然紙上,也顯現出橫濱這個華麗港都的近現代變貌。
中村高寬
一九七五年生。電影導演,一九九七年在松竹公司大船片廠開始職業生涯,參與多部影視劇作品。二○○六年完成導演處女作《橫濱瑪麗》,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參加釜山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等。在日本獲橫濱文化獎文化.藝術獎勵獎、神奈川文化獎未來獎、文化廳紀錄電影單元優秀獎等十個獎項。二○一七年,時隔十一年完成第二部作品《禪與骨》。
譯者簡介
柏樂
熱愛日本文化,目前專職翻譯。
【預購】成為西蒙波娃(Becoming BEAUVOIR: A Life)◎凱特·寇克派翠(Kate Kirkpatrick)(譯者:張葳)
平常價 $48.00【預購】金庸傳◎傅國湧
平常價 $40.00有人說他是郭靖,有人從他身上看到陳家洛,有人說他是韋小寶的化身。
他說:我肯定不是喬峰,也不是陳家洛,更不是韋小寶,我做事嚴謹,不可能這樣瀟灑風流……
首部全方位描述一代報人、武俠小說家金庸。
實地考察金庸生平、挖掘創立《明報》的辛酸、詳細評論金庸社論、
結合武俠小說撰寫時間,深入描述作家金庸著述的背後思維。
金庸,是我們這個時代的神話,有人說他是「文壇俠聖」,
有人稱他為香港「良知的燈塔」,但也有人認為他一錢不值。
其實,媒體和大眾眼中的金庸都是神壇之上的金庸。
作者善用第一手大量詳實可信的檔案與史料,挖掘出不少鮮為人知的珍貴資訊,除了矯正金庸生平的許多訛誤外,更完整收錄金庸對於一九八九年「天安門事件」的社論,揭開籠罩在金庸身上的重重迷霧,重新賦予金庸面貌——出類拔萃的武俠小說家、報業鉅子,以及備受爭議的社會活動家。
他不是俠,不是聖,他是人,人性中的高尚與卑微、天才與平庸、堅韌與軟弱、謙遜與傲慢……都可以在他身上找到。
武俠小說只是金庸生命的一部分,《明報》在他生命中占有更重要的地位。在20世紀香港乃至中華文化圈,他獨具特色的武俠小說和《明報》王國樹立了兩座高峰。他成為政要和大眾眼中共同的明星,文學史上恐怕還沒有一個作家擁有的讀者數量能與他比肩。文學就是文學,現在給他的作品下結論,也許還為時過早,是否是傳世的經典,百年之後才能見分曉。——傅國涌
作者簡介
傅國湧(1967年1月-)
生於浙江樂清,畢業於溫州教育學院,曾任鄉村中學教師,現居杭州,為獨立撰稿人。1999年至今在《書屋》、《隨筆》、《東方》、《老照片》、《炎黃春秋》、《南方周末》、《文匯讀書周報》等數十家報刊雜誌發表大量文章,並出版多部著作。文字主要關注中國近代史,特別是百年言論史和中國知識分子等。
目錄
引言
第一篇 生逢亂世
第一章 海甯袁花
第二章 亂世求學
第三章 初入報界
第二篇 南下香港
第四章、「南來白手少年行」
第五章、金庸出世
第六章、電影編劇
第三篇 創立《明報》
第七章、《明報》初創
第八章、《明報》崛起
第九章、查良鏞社評
第十章、《明報》集團
第十一章、字條治報
第四篇 兩岸三地
第十二章、臺灣之行
第十三章、大陸,永遠的故鄉
第十四章、香港,數十年來家園
第十五章、三次婚姻
第十六章、人生如棋
第五篇 是耶非耶
第十七章、一九八九
第十八章、出售《明報》
第十九章 是耶非耶
結語:「金庸神話」
後記
參考文獻
序
從一九八一年到二○○二年,北京十月文藝出版社的「中國現代作家叢書」已出了二十二種,素有口碑。如果不是因編輯之約,我不可能去寫《金庸傳》,雖然從小熟讀金庸的武俠小說,但我並不是金迷,只是當作一種休閒娛樂,放鬆身心而已。《明報》因為隔得太遠,我那時並不了解。對於武俠小說家的金庸,老實說,我的興趣並不大。
十年前的盛夏,此書初版,金庸在杭州接受央視《新聞夜話》的專訪,主持人將《北京日報》的一篇書評念給他聽,稱新版的《金庸傳》說他「口才遲鈍,作為老闆他摳門,然後為人吝嗇,狡詐、多計謀,商人似的斤斤計較,他身上有濃厚的大中國主義的情結,還有他對有權勢的人是依附的。」(其實這是書評的概括,書中沒有這樣簡單的下結論,而是用材料說話。)他當場就不高興地說:「我不推薦讀,我不認識這個人,他也不認識我。」「不論什麼,連篇謊話,我何必來去看它?」
因為傳主的不高興,此書一問世即引起了廣泛的關注和一些爭議,最大的爭議是傳主還活著,作者沒有採訪過傳主。我的看法是,我寫的是傳記,不是報導,不一定要採訪傳主。傳主是個公眾人物,有大量的作品公開行世,有關他的記錄、回憶、報導也不難搜集,只要我採用的材料是可信的,我下筆是客觀、持平的,就無須理會傳主的感受。我是以平視的眼光看待他,將他看做是一個真實的人,是者是之,非者非之。由於掌握材料的有限,我對他生平的把握會有一些空白點,但傳紀本身就是可以剪裁,有所取捨的。我不曾與傳主有過親身接觸,也沒有經過傳主的同意,成稿後也沒有給他看過,自始至終不受傳主態度的任何影響。這是失,也是得,得遠多於失。
我沒有採取仰視的視角(在我之前,幾乎所有的相關傳記都仰視傳主),更不想討傳主的歡心,傳主是否認可,是否喜歡,跟我無關。我只想抱持嚴謹的態度,最大限度地恪守客觀、中立,以平實的語言,將傳主真實的人生、心路歷程和畢生的事業寫出來,並在他的命運遭遇中,寫出一個時代的起起落落、波詭雲譎。
我之所以願意寫這本傳,最大的用意不是要為傳主樹碑立傳,而是想通過一個人的命運,呈現他所棲身的時代,以一個具體個案來清理二十世紀中國曲曲彎彎的歷史脈絡。金庸生於一九二三年,經歷「五四」以後中國社會的大動盪、大變局,卻在民國教育環境中得到成長,小學、中學教育奠定了他的知識根底和精神氣質。他也有幸進入「文人論政」典範的《大公報》,受到前輩報人的薰陶。一九四八年以後定居香港,處兩岸三地之間,一面守護著他喜愛的故國文化,一面熱切的關注著時局動態。他自創《明報》,在數十年間指點國是,激揚文字,並以充滿想像的武俠作品贏得廣泛的讀者群。他的命運遭遇,在每一重要歷史關頭的選擇,都值得細細斟酌。作為一個讀書人,他對大時代的回應,和大時代帶給他的獨特機遇,都是可以長久探討的命題。
他自謙只是個小人物,「不值得寫傳記,沒什麼大價值。」又說,「我雖然是小人物,但是我生活非常複雜的」,「我這一生經歷極複雜,做過的活動很多,興趣非常廣泛,我不相信有人能充分了解我而寫一部有趣而真實的傳記。」他一生的經歷確實「極複雜」,他是個極為複雜的人,在他的個人隱私中,無論涉及情感,還是涉及政治,往往都是外人很難知道的。他說,不願意與大眾分享自己的內心秘密,他認識的人很多,也不方便公開談論。他在香港辦報三十多年,他的政治態度,他在兩岸三地之間的立場選擇,他內心的複雜,這一切都是毋庸置疑的。他受到兩岸政要的青睞也不是偶然的。(比如,與他熟悉的郝明先生就清楚他一段不為人知的經歷,郝明原是中國社科院《新建設》雜誌編輯,七○年代赴港,後移居紐約,曾將他們之間的淵源、糾葛親口告訴范岱年先生。)
好在我更關心作為公眾人物的他,每個階段他的表現都是世人看到的。因他晚年的表現引來了許多非議,但我依然認定他在大是大非面前,至少就我目前掌握的材料來看,還是無虧的。錢穆先生曾對弟子辛意雲教授說:「看歷史要有能力從歷史大事去把握,評價歷史人物主要看他在歷史大事中的作為,以及對大事的影響,不能只看小事。」我想這就是「同情之理解」,對金庸同樣要這樣看。因為某種原因,我無法將他在一些歷史大事中的表現如實寫出來,這可能會影響讀者對他的公允評價。
在我之前,張圭陽的《金庸與報業》對《明報》有出色的研究,提供了許多珍貴的材料。此書初版十年來,我繼續收集有關的材料,期間有兩次到香港中文大學、香港大學訪學,瀏覽了《明報月刊》、《明報》(縮微膠捲)、《明報週刊》等他手創的報刊,他的下屬石貝女士等人的回憶也提供了許多新的具體材料,她們對他的生活習慣、個性、口才等都有第一手的具體回憶。此次修訂,我增添了大量新材料,極大地豐富了他一生黃金時代的內容(1959—1989),對於解讀他生平的一些重大抉擇能做出更具說服力的回答。對他早年在衢州中學、在《東南日報》、《時與潮》半月刊、《大公報》的學習、工作,也有許多新收穫。另外,全書在篇幅上也有大增大刪,刪去的章節主要是他賣掉《明報》以後的晚年歲月,此時他享受盛名、鮮花和聚光燈,對時代已沒有產生多少影響,時代在他身上也少有印痕,雖然他始終是媒體關注的對象,對於傳記來說卻是無足輕重的。我不知道,十年後完成的修訂本,是否已真實地寫出了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命運,但我已盡力。錯誤和不足之處,我完全負責,請方家和讀者朋友隨時指正。
感謝金鐘兄、董炯明兄、錢鋼兄、蔡詠梅大姐及樊百華兄、陳遠煥兄、余國明兄、應輝兄、巫少飛兄等師友為我提供的珍貴幫助,感謝丁東老師和丁甯大姐,感謝老大公報人的後人王芝琛先生、許乃玲女士幫我複印內刊《大公園地》,如今王芝琛先生去世已有六年半。感謝百歲老人章克標先生為我答疑解難,他是傳主初一時的數學老師,如今他去世已有五年半了。我還要感謝董晉之在港大給我的幫助,感謝浙江省檔案館、杭州市檔案館、衢州市檔案館、浙江省圖書館古籍部、香港大學圖書館、香港中文大學中國研究服務中心提供的服務。感謝我的妻子曹麗蓉和兒子傅陽一直以來給我的愛與理解,這本書的初版和修訂版之完成,當然離不開你們,我對此充滿感恩,願耶和華祝福你們。
二○一三年六月十四日改定於杭州西子湖畔
一、與梁羽生同事
在《新晚報》時期,與同事陳文統等下圍棋成為查良鏞業餘的一大樂趣。陳是廣西蒙山人,生於一九二四年三月二十二日,一九四九年畢業於嶺南大學經濟繫,有深厚的舊學根基,詩詞對聯無不精通。他們在《大公報》就是同事,一九四九年夏天,陳文統經校長陳序經推薦,投考香港《大公報》翻譯,總編輯李俠文委託查良鏞做主考,他覺得英文合格,就錄取了,沒想到陳的中文比英文好得多。他們最初同在編譯組,翻譯英文電訊稿。幾個月後陳轉到副刊版,他仍在國際版(期間,他曾一度辭職北上)。一九五二年,他們兩人先後調到《新晚報》編副刊,陳文統編的是《天方夜譚》版,在干諾道一二三號樓下同一間辦公室。這段時間他們兩人交往最多、關係最密切,他們談得最多的是武俠小說,從還珠樓主的《蜀山劍俠傳》、白羽的《十二金錢鏢》到朱貞木的《七殺碑》經常談得眉飛色舞。他們都認為,文筆是白羽的好,《十二金錢鏢》乾淨利落,人物栩栩如生,對話言如其人;但《蜀山》內容恣肆汪洋,作者異想天外,談到書中的異派人物時,他們還會加上自己的不少想像,非常合拍。同室的陳凡、高學達等人武俠小說造詣遠遠不如他倆,通常插不上話,聽了一會,只好各自工作去了。
每天下午,陳文統往往去買二兩孖蒸、四兩燒肉,以助談興,一邊飲酒,一邊請他吃肉,興高采烈。他不喜歡吃孖蒸和燒肉,有時只好開一瓶啤酒和他對飲。那時,他們誰也沒想過不久以後,自己也會操筆上陣寫起武俠小說來。
他們還有一個共同嗜好就是圍棋,常在一起對弈,殺得天昏地黑。作家聶紺弩時任香港《文匯報》副總編輯,每天要寫社評,最大的興趣卻是找這兩個年輕人下圍棋。「三人的棋力都很低,可是興趣卻真好,常常一下就是數小時。」三個人旗鼓相當,有輸有贏,他們兩個經常聯手對付聶紺弩,殺得難分難解,從下午一直下到晚上,有時甚至下到天亮,聶紺弩乾脆就打電話給《文匯報》,說今天沒有社評。兩個棋迷在報上寫的「棋話」也互爭雄長,不相上下,深受棋迷歡迎。不同的是,陳文統圍棋、象棋都喜歡,他只愛圍棋。
比武觸動了新華社香港分社主管左派報紙宣傳工作的金堯如,腦海中閃過一個念頭,既然市民對比武的興致如此高漲,何不趁熱打鐵,在左派報紙推出武俠小說連載,招徠讀者,擴大發行量呢?一九四九年以後,武俠小說以其荒誕無稽在大陸被禁。他認為,左派報紙如果能打破清規戒律連載武俠小說,必可吸引大量港澳讀者,以改變銷路的困境。他在新華社宣傳會議上提出以武俠小說吸引人民來接受「愛國主義思想教育」的建議,與會者均表支持,宣委會作出決定,由《新晚報》先作為試點去辦。當時《新晚報》的羅孚和《文匯報》的廖一原等都在座。
此前,《新晚報》「天方夜譚」欄目連載唐人(嚴慶澍)的《金陵春夢》,「下午茶座」連載其另一部小說《人渣》,吸引了大量讀者,但從未登過武俠小說,羅孚找到陳文統。一月十九日,即比武結束第三天,《新晚報》就在頭版顯著位置刊出「本報增刊武俠小說」的預告。二十日,《龍虎鬥京華》就在「天方夜譚」開始連載了,署名「梁羽生」。這是梁羽生的處女作,也是成名作,標誌著新派武俠小說的誕生。小說一共連載了七個月,在讀者中引起意想不到的熱烈回響,梁羽生一炮走紅,《新晚報》銷量看漲。
從梁羽生的《龍虎鬥京華》到《草莽龍蛇傳》,查良鏞都是忠實讀者,他從未想過自己也要上陣。一九五五年二月初,羅孚和「天方夜譚」的編輯忽然向他緊急拉稿,說《草莽龍蛇傳》已連載完了,必須有一篇武俠小說頂上,而梁羽生顧不上,寫稿之責非落在他的頭上不可。當時,他從來沒寫過武俠小說,甚至連小說也沒有寫過,遲遲不敢答應。禁不起他們的勸說,他只好答應了,打電話到報館,報了個題目《書劍恩仇錄》,但從哪裡寫起,他還沒想好。
二月七日,發稿的日子到了,編輯派了一個老工友上門來等,無論如何在當夜九點前要一千字的稿子,否則明天的報上就有一塊空白了。老工友觸發了他的靈感,他便從塞外古道上一個「年近六十,鬚眉皆白,可是神光內蘊,精神充沛」的老者寫起,先把這個工友打發走再說。所以他說,「如果我一開始寫小說就算是文學創作,那麼當時寫作的目的只是為做一件工作。」
二月八日,《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天方夜譚」版開始連載,署名「金庸」,每天一段,直到一九五六年九月五日,共連載了五七四天。
「鏞」字拆成兩半就是「金庸」,他自稱「沒有什麼含意的」。金庸橫空出世,從此世人往往只知金庸而不知查良鏞。
作為武俠小說家的金庸從一九五五年二月八日出場,這一年他已年過而立。雖然早就離開了故鄉,但故鄉在他的夢裡夜夜縈迴,母親、父親、兄弟姊妹,故鄉的風物人情、民間傳說深埋在一個漂泊異鄉的遊子心中。遙望江南,那是他永遠的愛和痛,「如果你到過江南,會想到那些燕子,那些楊柳與杏花,那些微雨中的小船。」正是他落筆寫《書劍恩仇錄》時的心境。當他初次執筆寫下第一部武俠小說時,他想到的是遙遠而親切的故鄉,海寧潮、母親和從小熟悉的傳說。
他的故鄉一直流傳,乾隆皇帝本是海寧陳閣老的兒子,雍正皇帝生了個女兒,用偷梁換柱的調包計換去了陳家的兒子,乾隆實際上是漢家的血脈,這傳說越數百年而不衰,從小銘刻在他的心裡。故事輪廓由此而來,從家國恨到兒女情,江湖、江山、英雄美人、民族恩仇一一展開。他對母親的思念情不自禁,陳閣老夫人的名字最初連載時叫「徐惠祿」,與他母親的名字僅一字之差,以後修改出版時改為「徐潮生」。
乾隆在他的家鄉海寧修建海塘,全力以赴,直到大功告成,造福當地百姓。他筆下將乾隆皇帝寫得很不濟,他有時感到有些抱歉。他說,乾隆的詩寫得不好,本來也沒多大相干,只是小時候在海寧,後來在杭州,到處見到他的御詩石碑,心中實在反感,現在見到好多名畫,也到處是他的題字,不諷刺他一番,悶氣難消。寫到後面,他更是禁不住大發議論,說皇帝的話不可相信。這番話和小說的主線沒有多大關聯。
《書劍恩仇錄》在《新晚報》開始連載的兩、三個星期,反映平淡,沒有引起特別的轟動,刊載一個多月後,情況逐漸發生變化,曲折、起伏的情節,打破了平淡的局面,深深吸引著讀者,一路追著讀下去。一九五○年南下香港、在上海《申報》做過編輯的董千里則說,「書劍」最初在報上連載時,我從頭到尾均未錯過,深佩作者之才,由此結識。
金庸收到大量讀者來信,幾乎每天都有,如果當天他擺了一個烏龍,次日的來信一定會多些,他寫到言伯乾與文泰來大戰,不經意用了「雙目如電」,此後三天收到七封信,都說言伯乾的一隻眼已被余魚同射瞎了。有地址的讀者來信,他會陸續回覆。
電影界的朋友、中聯公司總經理劉芳與太太天天爭著看《新晚報》上的連載,中聯很想把它改編成電影。緬甸仰光的讀者來信說,當地有好幾位說書人以「書劍」為壓軸,頗得聽眾的歡迎。海外有兩家中文報紙逐日轉載。
繼梁羽生之後,金庸將武俠小說推向一個高潮,而且大有後來居上之勢,不僅在香港大有讀者,東南亞一帶也有很多人爭相閱讀。「遊戲文字,居然有人喜愛」,令他意想不到。他最初答應羅孚只是試試而已。
在《書劍恩仇錄》的主角陳家洛身上,隱約可以看到近代以來幾個海寧籍歷史人物蔣百里、徐志摩的影子,他說海寧不出武人,即使是軍事學家蔣百里,也只會講武,不大會動武。他們性格中都有一些憂鬱色調和悲劇意味,也都帶著幾分不合時宜的執拗。其實,在陳家洛身上也可以看出作者的一些性格。在這個虛構人物的身上,寄託了作者的某些理想。「又要做讀書人,又要做革命首領,又要做政冶家,既是富家公子,亦是草莽英雄,又重事業,又重愛情,即使在感情問題上,愛姊姊還是愛妹妹也糾纏不清」的陳家洛—
不是一個成功的人物,但是他反映了許多知識分子的理想、抱負、幻想、幻滅;反映了他們的天真心態,可取之處與弱點。
從此,金庸—一個深受中國傳統文化薰陶的讀書人,在經歷動盪亂世之後,獨自在異鄉通過武俠小說展開他對人性無限豐富的獨特理解。他的出現幾乎改變了武俠小說難登大雅之堂的宿命。
三、《碧血劍》:亂世情結
和他談起《書劍恩仇錄》或寫信給他的人中,有銀行經理、律師、大學的講師,也有拉手車的工人,有七八十歲的老婆婆,也有八九歲的小弟弟小妹妹。在南洋許多地方,它被作為電台廣播與街頭說書的題材。
《書劍恩仇錄》受到的歡迎出乎他的意料,動筆之前,他從未想過將來要做一個武俠小說家。世事難料,刻意追求的不一定開花結果,無心插柳倒是柳成蔭。一九五五年的一天,《書劍恩仇錄》還在《新晚報》連載,劉芳和李晨風等電影界朋友在茶樓上談起,如果將這個小說拍成電影,應該怎樣拍,忽然想不起書中某個人物的綽號了,茶樓的女招待和鄰座的茶客紛紛插口進來告訴他們。
他想起十幾年前在石梁讀高中的歲月,在《碧血劍》中虛構了一個「石梁派」,出生在石梁的女主角溫青青,衢江、石梁,以及爛柯山的風光都是他熟悉的:
石梁離衢州二十多里,他腳步迅速,不消半個時辰就到了。石梁是個小鎮,附近便是爛柯山。相傳晉時樵夫王質入山採樵,觀看兩位仙人對弈,等到一局既終,回過頭來,自己的斧頭柄已經爛了,回到家裡,人事全非,原來入山一去已經數十年。爛柯山上兩峰之間有一條巨大的石梁相連,鬼斧神工,非人力所能搬上,當地故老相傳是神仙以法力移來,石梁之名,由此而起。
第五回「山幽花寂寂,水秀草青青」,依稀就是石梁的春天:
兩人緩步向後山上行去。那山也不甚高,四周樹木蔥翠,四下裡輕煙薄霧,出沒於枝葉之間。良夜寂寂,兩人足踏軟草,竟連腳步也是悄無聲息。將到山頂,轉了兩個彎,一陣清風,四周全是花香。月色如霜,放眼望去,滿坡盡是紅色、白色、黃色的玫瑰。
他當年所見的也許不是玫瑰,只是滿山五顏六色的山花。
《碧血劍》的歷史感很強,政治性極濃厚,崇禎皇帝、李自成、皇太極都出現了,只是主角袁承志的形象有點單薄,人物性格的挖掘和感情的刻畫都不夠,文學性不如前一部作品。(他對此很不滿意,隨後做過兩次大的修改,增加了五分之一左右篇幅。)
【預購】我對真理的實驗:甘地自傳 GANDHI: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穆罕達斯·卡朗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譯者:王敏雯)
平常價 $31.00應當謙卑到被塵土所踐踏。
唯有如此,人們才得以瞥見真理。
本書為甘地親筆撰寫的自傳,以平實的文字敘述他傳奇的人生歷程。
甘地以他的出生、成長為起點,詳述自己的家庭生活和求學生涯,一直記錄到他後來參與的政治活動,完整闡述了他的人格特質與其堅守的理念。
書中隨處可以見到他對於「真理」信念的追求及實踐:他誠實寫下自己曾經犯過的錯誤,並且為自己的過錯深感懺悔,包括說謊、貪圖情慾、違背誓約、眷戀物質等等。
甘地在書中表示,他的價值觀只有簡單的兩個詞:真理,非暴力。他談論了自己的挫折和信念,闡述了自己「非暴力」的思想,為他的非凡人生留下擲地有聲而不斷流傳的見證。
透過書中的記載,讀者能深入了解甘地的信念是如何形塑而來,看見甘地如此溫和而謙卑的人,竟飽含無比強大的力量,帶領整個國家獨立,並運用他的道德力量改變了整個世界。
本書影響了後世眾多民權運動人士,包含達賴十四世、南非的曼德拉與屠圖主教、緬甸的翁山蘇姬、美國的馬丁‧路德‧金恩博士、菲律賓的班尼格諾‧艾奎諾二世、波蘭的華勒沙等。他們遵循甘地的理想,學習他的人生哲學,按照著他的故事實踐理想,帶領自己的國家和追隨者脫離強權的壓迫和歧視,獲得更自由獨立的生活。
溫和且堅定推薦
沈芯菱╱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
吳家德╱NU PASTA總經理、職場作家
林薇╱NGO小紅帽&月經博物館創辦人
楊斯棓╱醫師、《要有一個人》作者
鄺麗君╱美國非暴力溝通認証培訓師
全球菁英一致推薦
★甘地名言:「成為你想看見的改變」影響我的人生。但如何改變?答案就在書裡面。——沈芯菱╱2022年諾貝爾和平獎被提名人
★ 在紛亂的世界裡,甘地終其一生的追求,驗證了以愛取代對抗的希望。——林薇╱NGO 小紅帽&月經博物館創辦人
★基督給了我們目標,而甘地提供了方法。——馬丁‧路德‧金恩博士
★我很清楚,如果不是甘地以及他向美國與世界分享的訊息,或許今天,我就無法以美國總統的身分站在這裡。——美國前總統歐巴馬於2010的演講
★後代的人一定很難相信,世界上竟然真的出現過這樣的血肉之軀。他沒有任何政治頭銜,卻飽含偉大的精神。——愛因斯坦
★全人類良知的代言人。是他,使謙遜與真理的力量超過了強權的力量。——美國前國務卿馬歇爾
★他說自己追求的真理是根植於對神的奉獻;因為他希望能夠更接近這股神聖的力量,於是他選擇用簡單的生活尋求純淨,選擇沒有暴力的人生。所以他將這本書命名為《我對真理的實驗》,也讓追隨他腳步的人能夠有所依循、參考。——亞馬遜網路書店
作者簡介
穆罕達斯‧卡朗昌德‧甘地(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1869年出生於印度西部,19歲時赴倫敦大學主修法律,畢業後在孟買執業,後至南非工作,目睹當地印度移民權利遭到剝奪,逐漸形成公民不服從以及非暴力抵抗的意識,從此展開社會政治運動。
一戰結束後他參與印度國大黨的獨立運動,以不服從、不合作、絕食抗議等方式引起國際關注,多次遭到英國政府逮捕。1930年,為了抗議殖民政府的食鹽公賣制,甘地率領抗議民眾徒步從德里走到艾哈邁達巴德海邊,許多印度民眾寧可走到海邊取鹽,也不願意繳稅給政府。這是甘地發起的抗議遊行中最有名的一次。
1947年,他與英國駐印度最後兩任總督合作制定印度獨立與分治方案,並於8月15日公佈,印度也正式獨立,此時開始有追隨者尊稱他為聖雄。政權交接那天,甘地沒有慶祝,而是獨自為了印度與巴基斯坦的分治而傷心。許多人對分治方案不滿,將其怪罪給甘地。1948年1月30日,一名印度教狂熱份子朝他開槍,結束了甘地偉大的一生。他中彈倒地時,仍然以手勢表示寬恕兇手,貫徹了自己的信念。
譯者簡介
王敏雯
台灣師範大學筆譯組畢業。
Tony Tan Keng Yam: My Political Journey (Paperback)◎Leslie Koh
平常價 $41.00A lecturer turned banker, Dr Tony Tan Keng Yam never expected to become a politician, much less a president. Challenged to join Singapore’s nation building efforts in 1979, he set aside personal ambitions for a quiet life to serve the nation, beginning a political career that would eventually span nearly four decades and take him to the nation’s highest post at the Istana.
Written from Dr Tan’s point of view, this book offers a personal perspective of policy- and decision-making on a national level, giving a behind-the-scenes look at key decisions and policy changes in the fields of education, finance, security and defence through his years in government and public service.
Among other things, he reveals the deliberations behind the 1979 overhaul of the education system, the scrapping of the graduate mothers’ priority scheme, the 1986 Central Provident Fund rate cut, the management of investment losses at GIC, and his entry into the 2011 presidential race, while sharing his personal insights on the lessons learnt in the journey of building and growing a nation.
Neither Civil Nor Servant◎Peh Shing Huei
平常價 $38.00Philip Yeo is unlike any civil servant. He prefers action over talk, cartoons over words and speed over due process. The maverick was blunt, direct and not afraid to challenge the status quo, earning him a reputation not only as one of Singapore’s most accomplished government officials, but also among its most colourful bureaucrats.
Neither Civil Nor Servant captures the half a century career of the former Economic Development Board chairman, telling the stories of brilliant achievements almost unparalleled in the history of the Singapore civil service. Philip Yeo was the man who turned Batam into a household name in Singapore, created Jurong Island from seawater and put the country on the biomedical map globally with its iconic Biopolis. The famous rule breaker bulldozed his way through the bureaucracy he was a part of, blazing new paths in a manner more akin to an entrepreneur than a civil servant. In the process, he offended more than a few and was never afraid to challenge naysayers publicly, regardless of status and background.
In the hands of acclaimed journalist and author Peh Shing Huei, this authorised biography brings out Philip Yeo the private man behind the public figure and uncovers the behind-the-scene stories of some of Singapore’s biggest post-independence military, economic and political adventures. Neither Civil Nor Servant is an engaging and enthralling book, offering fascinating insights into one of Singapore’s most unconventional pioneer civil servants.
楊榮文 凝思集:第一輯◎雲大篪(採訪)、周蘊儀(翻譯)(簡體)
平常價 $31.00在為期半年、每周兩三個小時的對話中,新加坡前外交部長楊榮文與資深媒體人云大篪和研究助理葉思誠廣泛思考了不同課題。楊榮文回答時參考筆記,以自己和對新加坡的期許為起點,再跨越時空山海,廣泛討論各種主題——從人類多 元化的重要性以及新加坡的內省和對世界的反思。到歷史、政治、經濟、哲學、太極功和宗教。
他闡述了對印度、中國、東協、歐洲、美國和世界其他地區的看法,以及新加坡的歷史和命運與這些國家的關聯。全書採用對話體,穿插了不少逸聞趣事。
楊榮文說:《凝思集》如其名,就是凝想與思辨。《凝思集》共三輯,本書為第一輯。有些主題貫穿全書,反映了楊榮文的人生觀,但並不是什麼高深理論。他並不期待人人對他的所有反思都感興趣,但希望大家都能從中發現一些趣味。
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李瑋玲(簡體)
平常價 $35.00一個客家女子的新加坡故事:作為女兒、醫生、愛國的新加坡人的心路歷程 新加坡建國總理李光耀之女、新加坡現任總理李顯龍之妹李瑋玲肺腑之作 揭開顯赫的新加坡「*家族」神秘面紗 50餘張珍貴照片首次面世,記錄李光耀家族的日常生活點滴。
此書內容凸顯了她的個性、專業、情感和執著,也反映了她 對人生、新加坡和世界、以及至親和摯友的種種觀察。書中根據不同的 主題組成章節,而後記則以六篇文章概括了兩件對作者個人,甚至也對 新加坡人影響至深的事件:作者父母的逝世。
作者簡介
李瑋玲醫生,客家裔新加坡華人,神經科醫生,前國立神經科學研究所顧問。她是新加坡第一任總理李光耀之女。曾在新加坡《海峽時報》發表題為《我為什麼保持單身》的文章。
一人一半◎林海燕(簡體)
平常價 $27.00曾是記者,婚後是家庭主婦兼編導的林海燕,把她和從政丈夫馬 炎慶26年婚姻中的你我他們寫個遍,登場的有已故資政李光耀伉儷,向她透露當年志願的政要們,不失浪漫的「馬車夫」,還有夫 妻倆分別經歷癌症和失語症的惡夢。
《一人一半》全書五章,展現了作者人生中的五個「我」:喜歡采 訪的寫作人,經常突發奇想的編劇,見識官場的官太太,愛玩的 媽媽,享受爬山潛水的旅人。想知道如何「幸福直到永遠」嗎?書中,儘是線索。
劇場人林海燕將過去17年的50篇文章結集為《一人一半》,涉及婚姻、個人、社會觀察、健康和旅遊等,與讀者分享婚姻之道與生活點滴,鼓勵大家積極勇敢地跨越人生的高山低谷,活出自己。
【預購】追憶上海:一部關於名媛、學者與浪子的家族回憶錄 Remembering Shanghai: A Memoir of Socialites, Scholars and Scoundrels◎趙孫樹瑩, 趙芝潔( Isabel Sun Chao, Claire Chao)
平常價 $42.00王家衛的電影世界◎張健德(譯者:蘇濤)簡體書
平常價 $27.00本書剖析了王家衛所受到的電影和文學方面的影響(從馬丁·斯科塞斯到希區柯克,從曼努埃爾·普伊格到村上春樹),並且審視了王家衛如何超越這些影響。著名電影學者達納·伯蘭認為:“張建德尤其擅長分析加諸王家衛影片的各種不同的美學影響,王家衛通過將這些影響納入其影片的肌理,從而將其變成自己的。值得稱道的是,張建德準確地指出,王家衛影片背後的互文場域所牽涉的並非單一門類的靈感來源:他解釋了王家衛所指涉、挪用的其他藝術家和藝術門類的美學實踐為何如此重要,以及它們如何建構了王家衛影片的獨特面貌和敘事特性。
張建德(Stephen Teo)
現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資訊學院副教授,除本書外,譯成中文的著作有《杜琪峰與香港動作電影》(2013)、《胡金銓與<俠女>》(2014)、《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第2版)》(2017)等,其他主要著作還有Chinese Martial Arts Cinema: The Wuxia Tradition(2009),Asian Cinema Experience:Styles, Spaces, Theory(2012),Eastern Westerns:Film and Genre Outside and Inside Hollywood(2017),Eastern Approaches to Western Film: Asian Reception and Aesthetics in Cinema(2019)等。
譯者簡介
蘇濤
電影學博士,現為中國人民大學文學院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華語電影歷史及批評,著有《浮城北望:重繪戰後香港電影》(2014),《電影南渡:“南下影人”與戰後香港電影(1946—1966)》(2020),合編有《順流與逆流:重寫香港電影史》(2020),譯有《民國時期的上海電影與城市文化》(2011)、《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簡體版2017、繁體版2018)等。
【預購】日本刀劍物語:58把名刀縱覽日本刀基本知識與歷史◎月翔
平常價 $31.00從基本知識、發展進程、歷史傳說,到鑑賞方式、鍛造技術、聖地導覽……
搭配圖解,提供最全面的日本刀劍導覽
動漫電玩迷必看!熱愛日本文化者也不容錯過
從刀劍歷史傳說,展開一場穿梭時空的刀劍之旅
日本刀是祭神的神器、戰場上的武器、武士的身分象徵,如今更是藏家爭相收藏的美術工藝品,可說是日本文化的代表性符碼,如日本研究經典著作《菊與刀》就舉出日本刀作為日本人本質的象徵。
歷經千年歷史,在科技昌明的現代社會,我們也能在《神劍闖江湖》、《鬼滅之刃》等知名動漫作品中見到日本刀的活躍,甚至化身為俊美男子的模樣,發展出《刀劍亂舞》這個具有龐大魅力與經濟影響力的IP。
——由物講述故事,故謂「物語」——
日本刀同時也像是一把啟動時光機的鑰匙,從其在歷史上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演變,可以一窺遠古戰事的形式流變、當權者的興衰流轉,甚至在十九世紀明治時代的廢刀令之後發生過傳承危機,最後從武器轉變為美術品。
存在於神話中的「天叢雲劍(草薙劍)」、日本刀之父「小烏丸」、斬鬼之刀「童子切安綱」、源氏武士的家傳寶刀「髭切&膝丸」、代表戰國時代三天下人的權威之刀「宗三左文字」、新選組土方歲三的愛刀「和泉守兼定」……本書透過58把名刀,從神話時代、平安時代、鎌倉時代、戰國時代至江戶時代,跟著日本刀一同見證日本史的發展進程。
▎「天叢雲劍」常是電玩遊戲中的SSR神劍,現代卻無人能一睹其真面目?
▎真實版日輪刀「童子切安綱」,究竟留下了什麼樣的殺鬼傳說?
▎是什麼樣的遺憾,讓日本史上出了一個鍛刀成痴的天皇?
▎留下無數傳說的「妖刀村正」,真的是德川家的剋星嗎?
作為世界冷兵器的巔峰傑作,日本刀隱含的鍛冶技術、歷史傳承、藝術價值、以及背後的傳說文化,正是日本刀在當代受到工匠與藝術鑑賞家青睞的原因。
本書以刀劍相關的歷史傳說為主軸,介紹刀劍基本知識、刀劍演變史、流派,以及刀劍鑑賞要點,並規劃刀劍巡禮地圖,帶給各位讀者一場穿梭時空的刀劍之旅。
本書特色
★第一本從台灣人角度撰寫的刀劍入門書,沒有日本歷史基礎也能輕鬆閱讀!
★刀劍演變圖、基本構造圖、刃文&地肌圖解……7大圖表+珍貴館藏實物照片,快速掌握刀劍鑑賞要點
★收錄近30幅古典圖繪,一窺歷史傳說中的刀光劍影、歷史流轉的關鍵場景
拔刀推薦
Cheap(歷史Youtuber)
柯睿信(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主編)
洪維揚(『幕末.維新史』系列作者)
蔡亦竹(實踐大學應日系助理教授)
「最具專業的日本刀劍百科,一本了解日本刀劍知識與各大流派」——Cheap
「一如鍛造刀劍的繁複,本書對日本刀介紹之細緻完備,令人嘆為觀止」——柯睿信
「喜歡《鬼滅之刃》的讀者可在月翔兄的大作得到相關的知識。」——洪維揚
作者簡介
月翔
醉心日本歷史與武士文化的日語領隊導遊,日本國考通譯案內士。曾企劃「關原合戰祭觀戰團」等歷史旅行,斜槓經營YouTube頻道「月翔的戰國淺度旅行」與Facebook同名粉絲頁。著有《日本戰國這樣讀》,譯有《真田三代》等作。
FB:月翔的戰國淺度旅行
YouTube頻道:月翔的戰國淺度旅行
【預購】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含劇照+李滄東執導手記◎李滄東(譯者:胡椒筒)
平常價 $41.00 電影原著劇本《生命之詩》中文版首度問世!
未公開劇照╳導演訪談紀錄 獨家收錄
最會寫劇本的導演,最會拍電影的小説家!
創作《密陽》、《綠洲曳影》、《燃燒烈愛》等多部賣座片
李滄東導演最大膽的原創電影《生命之詩》
驚喜執筆:
馬欣│作家
鴻鴻│詩人、導演
感動推薦:
一頁華爾滋Kristin│影評人
石知田│演員
吳俞萱│作家
吳繼文│作家
林婉瑜│詩人
林強│音樂工作者
張硯拓│影評人、《釀電影》主編
盛浩偉│作家
黃以曦│影評人
詹正德│影評人、有河書店店主
廖偉棠│作家
廖瞇│作家
聞天祥│影評人
劉梓潔│作家、編劇
鄭秉泓│影評人
瞿友寧│導演
藍祖蔚│國家影視聽中心董事長
(依照姓名筆劃排序)
「不能把這部電影拍得太美、太漂亮。
必須最大限度地去除視覺上的美感。
電影應該如實呈現出我們如同洗碗槽般的日常生活,
好讓觀眾自己去尋找『真正的美好』。
假若那種美好存在的話……」
在女兒離婚後,美子與外孫相依為命,靠領取國家的生活補助金為生,偶爾也會到有錢人家幫半身不遂的老人洗澡賺點零用錢。但某天,突然得知自己罹患阿茲海默症的美子,開始將自己活著的希望寄託在寫詩上。在詩裡,她可以遠離殘酷的現實,感受到久違的溫暖和慰籍。
因外孫涉及社會案件,美子陷入了被「美詩」與「惡世」拉扯的困境。美子想遠離「惡世」,但其他加害者的家長卻不斷將她拽入深淵。外孫的麻木與不知懺悔、共犯家長的自私和涼薄、有錢人家子女的冷漠無情……所有的一切都在將美子一步步推入「惡世」。但她抓住了「詩」這根救命稻草艱難地走上了自贖之路。
當美子艱難地逃離深淵,遠離「惡世」以後,才將匯聚在生命裡的感受凝聚成了一首詩。六十五歲的美子,寫下了人生裡唯一的一首生命之詩。
作者簡介
李滄東Lee Chang Dong
二〇〇二年憑藉《綠洲曳影》榮獲第59屆威尼斯影展最佳導演獎,二〇〇七年憑藉《密陽》榮獲第2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二〇一〇年憑藉《生命之詩》榮獲第63屆坎城影展最佳劇本獎、第五屆亞洲電影大獎最佳導演及第四屆亞太電影大獎最佳導演等多項大獎。二〇一八年憑藉《燃燒烈愛》榮獲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大獎。
他曾出任盧武鉉政府的大韓民國文化體育觀光部長,擔任過釜山影展評審委員會委員、坎城影展國際影評人週評審委員、金馬獎決選評審等職務。
相關著作:《【李滄東限量親簽版】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含劇照+李滄東執導手記》《【贈李滄東給台灣的問候卡】生命之詩:李滄東原創劇本書,含劇照+李滄東執導手記》
譯者簡介
專職譯者,帶著「為什麼韓劇那麼紅,韓國小說卻沒人看」的好奇心,闖進翻譯的世界。譯有《謊言》、《您已登入N號房》、《最後一個人》、《朴贊郁的蒙太奇》、《如果我們無法以光速前進》等。
敬請賜教:hoochootong@gmail.com
Instagram:@hoochootong.translator
【預購】「灌籃高手完全版」SLAM DUNK 電影上映紀念套書(全24冊)◎井上雄彥 (譯者:何宜叡 )
平常價 $618.00湘北先發5人組前進大銀幕,全新樣貌再次躍然紙上!
讓我們重溫當年的青春熱血吧——
■台灣獨家 《灌籃高手完全版》電影上映紀念套書 重磅登場■
套書限定①▸▸「全員集合!」豪華收藏書盒(共三盒)
特別將湘北、陵南、海南、翔陽、豐玉及山王集結的超美彩圖一分為三,打造高質感收藏書盒。
人氣角色帶你重溫當年看各校激戰的熱血心情!
套書限定②▸▸「THE FIRST SLAM DUNK」防潑水海報
特別申請「THE FIRST SLAM DUNK」電影同款主視覺,製成台灣獨家防潑水海報。
搭配微透光的PVC材質,湘北5人組在聚光燈下閃耀回歸球場。
套書限定③▸▸24集完全版封面全部重新構思
井上老師設計的線條搭配指定使用的雷射標準字,
是本次套書的限定款書衣喔!!
【劇情簡介】
在中學時期創下五十次失戀紀錄的著名壞學生櫻木花道,進入了縣立湘北高中。
然而才剛開學不久,就遇到了一位改變他未來的美少女赤木晴子,
櫻木深深為她著迷,也因為她的鼓勵,加入了湘北籃球隊……
本書特色
✧井上雄彥最為人熟知的代表作品,累計發行量超過1.2億冊
✦高質感收藏書盒3套同時推出,收藏慾望一次滿足!
✧全套內文均重新編排、校對。
※ 套書會由特製紙箱包裝運送。紙箱僅屬於運送包材,若運送過程中有損傷,恕無法更換或退貨。
1967年1月12日出生於鹿兒島縣。1988年以《紫色的楓》出道。1990年開始連載的作品《灌籃高手》,於2004年在日本國內發行突破一億冊。後來,1998年發表以宮本武藏為題材的漫畫《浪人劍客》,隔年1999年再推出以輪椅籃球競賽為題材的《REAL》,其中,《浪人劍客》更獲得了日本文化廳媒體藝術祭漫畫部門大賞,以及手塚治虫文化賞漫畫大賞等獎項,堪稱為日本當代漫畫大師。
作者官網www.itplanning.co.jp/
譯者簡介
何宜叡
專職譯者,譯有《REAL》、《灌籃高手完全版》等作品。
【預購】哲學怪傑尼采:當你凝視深淵的時候,深淵也在凝視你,與愚昧戰鬥一生,潦倒癲狂而去◎蔣耀江, 邊豔豔
平常價 $25.00【預購】別人的歌+我的詞◎林夕
平常價 $36.00再者,當寫關於寫歌詞的一些雜事,因為時代久遠,說著的,寫下的,彷彿都是別人的歌。如同他的自述:
「今日的我重遇當年的我,換了一個人似的,說是別人的歌太傳神了。」
誠如序中寫道:「張愛玲說過,忙著談戀愛,就沒空戀愛,忙著寫歌詞,就沒時間也沒心情講歌詞。比如寫小說的人,很少會說寫小說之道,太理性的腦袋,孕育不了自然順產的生命;想太多寫太多構思橋段的竅門,作品也會流於機械化,缺少靈氣。至少,為了保持傲嬌孤冷有型的形象,還是少說為妙。」
一個寫了三十多年歌詞的詞人,現在還很努力地寫;在『我的詞』這章裡,回顧自己寫的一批國語歌詞;林夕說文章「是超越旋律,在歌詞未曾盡情處追加:延伸、補白、聯想、註釋、眉批,我手眉批自己的詞,這舉動未必絕後,肯定空前。」。
本書更難能可貴的是,還刊有林夕那些年,寫在原稿紙上的歌詞手稿多幅。
不敢說,這是林夕寫歌詞的唯一,但,編入書的,仍然可貴。
畢業於香港大學文學院,主修翻譯,曾任港大中文系助教、快報編輯、亞洲電視節目部創作主任/節目部副經理、音樂工廠創作總監/總經理、商業電台廣告創作及製作部主管/商業電台創作顧問/商業電台顧問。現全職寫字。
【預購】近鄉情悅:幽默大師林語堂的台灣歲月◎洪俊彥
平常價 $28.00為戒嚴時代的台灣帶來一陣透心涼的清風。
林語堂來自漳州,負笈上海,留學歐美,致力於東西文化的交流,成為西方讀者最熟悉的中國作家。晚年落腳台灣,發現此地風土民情竟是故鄉的翻版,讓他雀躍不已。
1937年,林語堂的英文著作《生活的藝術》進入《紐約時報》每週暢銷書排行榜,之後更高踞第一名達五十二週之久。這位來自中國的洋博士,以美國人都讚嘆不已的優雅英文,為西方人介紹了中國文化自在閒適的生活情調,幫他們在繁忙的工業時代氛圍中打開了另一種人生視野,這是華人作家首次在西方獲得巨大的成功。
1966年,在兩岸對峙的局勢中,住在美國的林語堂選擇了台灣做為晚年定居之處,在這個跟他故鄉福建龍溪(漳州)僅一水之隔的島嶼上,大師渡過了愉快的十年光陰。
他在這裡嚐到了懷念的故鄉小吃,大啖台南阿霞飯店的海鮮,聽到了熟悉的鄉音,見到了跟故鄉一樣的景物風情,寫閩南語詩,提倡幽默文化,開專欄,打筆仗,過得不亦樂乎,也為台灣文化注入了不同情調的活力。
1975年,大師接替川端康成擔任國際筆會副會長,同年國際筆會全數通過推薦他角逐諾貝爾文學獎,繼1940年與1950年在美國時獲得提名,這已是他第三次在這個世界文學殿堂中受到矚目。
1976年大師過世後長眠陽明山故居後園,他親手設計的典雅屋舍現為文學紀念館,展示一代文豪生前文物風華,為台灣記錄了一段大師與這塊土地的難得因緣。
關於林語堂
一八九五年,清廷與日本締結馬關條約,正式將台灣割讓給日本。就在這一年,海峽對岸漳州龍溪縣的小山村中,一個牧師的家庭裡有位小男嬰呱呱墜地,牧師父親為男嬰取名和樂。這個位於窮鄉僻壤的人家大概沒想到,小和樂未來竟成了一位名聞海內外的大文豪。和樂,就是幽默大師林語堂的乳名。
林語堂從小展現過人天賦,在父親的用心栽培下出洋留學,相繼在美國哈佛大學及德國萊比錫大學取得碩博士學位,在吸收西方的文化思潮後,回到了對許多現代觀念尚未熟悉的中國,積極運用所學啟蒙國人。他將Humor譯為「幽默」,試圖將歐美文化中至為精妙之處介紹給廣大的中國讀者,這是「對中國人講外國文化」。而赴美後,林語堂又致力於「對外國人講中國文化」,宣揚中國文化的精粹,特別強調近情與閒適的態度,代表作從《生活的藝術》到《京華煙雲》都曾經膾炙人口,對西方讀者產生莫大影響。
當他年逾古稀,這位國際級的大師開始想家了。但一九四九年以後的台海政治鉅變,使得「回家」成為遙不可及的幻夢。就在迷途中,他尋到了一方近似故鄉風土民情的樂土台灣來落腳,在這裡,他展開了人生的最後階段。
名家推薦
佛光大學中國文學與應用學系副教授 / 朱嘉雯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 / 李瑞騰
文訊雜誌社社長兼總編輯 / 封德屏
中央大學中文系退休兼任教授 / 康來新
東吳大學英文系主任 / 曾泰元
(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專文推薦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胡適紀念館主任 / 潘光哲
林語堂故居主任 / 蔡佳芳
作者簡介
洪俊彥
1982年生於台北。大學時期開始在林語堂故居擔任導覽員。就讀中央大學中國文學碩士班時,以林語堂作為研究主題,探討他晚年來台灣之後的發展,完成論文《近鄉與近情:論林語堂在台灣的啟蒙之道》。由於擔任導覽員的緣故,對於文化推廣以及將學術大眾化的工作深感興趣,曾任「東張西望:林語堂生活展」的撰稿者、故居常態播放記錄片「語堂走過人間」的協力策劃,並著有《林語堂生平小傳》(與岑丞丕合著)。
【預購】伊莉莎白女王:一位現代君主的傳記◎ 莎莉·貝德爾·史密斯 SALLY BEDELL SMITH(譯者:廖素珊)
平常價 $57.00從她在二十五歲時登基那刻開始,
伊莉莎白二世就一直是人們無以倫比的欽佩對象,並承受難以言喻的放大鏡檢視。
在層層魅力和八卦迷霧的籠罩下,我們如何真正觸及這位世界上最聞名遐邇的君主?
透過無數訪談和從未揭露的文獻,廣受好評的傳記作家莎莉.貝德爾.史密斯拉開簾幕,鉅細靡遺地描繪這世上最令人傾倒的女性之一,並展現其神秘的公私生活兩個層面。
在《伊莉莎白女王傳》中,我們見到一位年輕女孩在她伯父放棄王位時,突然成為「准王儲」。我們也看見,年輕的女王在恪守盡職和作為兩位幼小子女的母親角色間,掙扎著力求平衡。我們得以窺見女王的日常生活慣例,以及與她結褵六十四年的丈夫菲利普親王之間的私人關係。而菲利普親王是女王的此生摯愛。我們還能讀到女王與她孩子間的關係起伏,她對後者災難連連的婚姻的反應,以及她如何對待孫子和朋友。
經過一絲不茍的研究而寫成的《伊莉莎白女王傳》讀來令人不忍釋卷,提供這位活潑、優秀和堅毅的女性之近身觀察。若不是有此書,讀著將只能從遠處仰望她。此書並打開一扇魔法般的窗戶,通往這個最後一位偉大君主的人生大戲。
伊莉莎白女王重要事件
1.伊莉莎白二世從西元1952年即位至今,是英國史上最長壽和在位時間最長的君主。
2.在她即位後獲得獨立國家地位有十二國:牙買加、巴貝多、巴哈馬、格瑞那達、巴布亞紐幾內亞、所羅門群島、吐瓦魯、聖露西亞、聖文森特和格林納丁斯群島、貝里斯、安地卡及巴布達及聖基茨和尼維斯。
3.女王一生中的重要事件包括:
其子女、孫子女和曾孫子女的出生及婚嫁,其加冕禮(1953年)
登基銀禧紀念(1977年)
金禧紀念(2002年)
鑽禧紀念(2012年)
父親的早逝,菲力浦親王之舅蒙巴頓勳爵遇刺(1979年)
其子女婚姻的破裂(1992年)
前王儲妃戴安娜的過世(1997年)
其母后伊麗莎白王太后和王妹瑪格麗特公主的過世(2002年)。
4.雖然國內仍存在一定共和主義,對英國王室時有批判,但伊莉莎白個人仍受到民眾的廣泛歡迎,表現出君主本身的特殊性。
好評推薦
「一本研究徹底,文筆流利,充滿許多有趣的新資訊的傳記。」──《英國電訊報》
「(伊莉莎白二世)在莎莉.貝德爾.史密斯其文筆精彩的新傳記中宛如躍於紙上,呈現她的驚人能力,為信念勇敢奮戰,在她漫長又波瀾壯闊的六十年治期中提供堅定如磐石的領導……此書顯示伊莉莎白人性一面的無數軼事讓記述鮮活動人。」──《波士頓週日全球報》
「為一位卓越出色的女性所仔細繪製的精密畫像……書內流露淵博的知識,並充滿娛樂性十足的軼事──讀來絕對會讓讀者愛不釋手。」──《每日郵報》
「引人入勝……即位六十年後,英國女王仍舊以其嚴肅的撲克臉,而非機智或輕鬆魅力聞名於世。但在傳記家莎莉.貝德爾.史密斯的《伊莉莎白女王》中,女王陛下的這兩面都閃耀動人。」──MORE
莎莉.貝德爾.史密斯(SALLY BEDELL SMITH)
莎莉.貝德爾.史密斯的七本傳記,包括《紐約時報》暢銷書Diana in Search of Herself、Grace and Power,以及Elizabeth the Queen,都是在描寫世界舞台上的偉大人物。她最新的作品,Prince Charles: The Passions and Paradoxes of an Improbable Life,出版於二○一七年四月四日,立即成為《紐約時報》、《華爾街日報》和《華盛頓郵報》暢銷書。這是超過二十年以來,查爾斯親王的第一本重要傳記。此書栩栩如生地描繪一位真實男性,呈現他所有的矛盾、複雜和野心──一位擁有強烈獨立精神的人,卻花費超過六十年時間等待他的命定角色降臨。史密斯這本有關伊莉莎白二世的傳記贏得二○一二年華盛頓歐文優秀文藝獎和二○一二年Goodreads讀者選擇獎的歷史傳記最佳讀物。而在那年,史密斯也是劇作家彼得.摩根的得獎戲劇《女王召見》的顧問,此齣戲劇由海倫.米蘭主演,後來發展成Netflix《王冠》熱門影集。她育有三個小孩,與丈夫史蒂芬.史密斯住在華盛頓特區。
譯者簡介
廖素珊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美國明尼蘇達雙子城校區比較文學研究所肄業。
現專事翻譯。譯有人文、歷史、小說等方面書籍五十餘冊。
【預購】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淳子
平常價 $29.00張愛玲的一生大致可以分為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是上海的張愛玲(1920—1952)
關鍵字:顯赫家世、問題少女、背叛家族、香港求學、公寓女作家、瞬間繁華、亂世姻緣、黯然離場。
第二階段為美國的張愛玲(1955—1995)
關鍵字:文藝營閃婚、紐約墮胎、重訪邊城、詞語事件、垃圾事件、人蟲大戰、中秋辭世。
寫作對於張愛玲或許就是一種滿足。然而自踏上美國的那一刻起,張愛玲在上海的輝煌,就此宣布過期作廢。
四十年輾轉於舊金山、紐約、波士頓、洛杉磯,此期間遇見賴雅,再婚,墮胎,喪偶,創作,纏身的疾病與蟲子……
每當命運發生變化,張愛玲的第一反應便是空間移動——搬家,上海如斯,美國四十年,張愛玲更是瘋狂逃逸,搬家一百多次,搬得家徒四壁。這本張愛玲傳記,便是循著張愛玲的形跡,循著她的平金繡花鞋展開去的。
當代知名海派作家淳子女士,跨海親自走訪張愛玲赴美四十年生活與工作的足跡:學校、同事、鄰居和街道,從東岸到西岸,以張愛玲的各個停駐之所,串連起她的人生故事:與丈夫的親情、和夏志清等友人的友情,及她在英語世界跌撞的文學夢等。
在這本書中,淳子以大量的第一手資料,輔以歷史照片、踏訪紀錄,再現了一個獨特而生動的張愛玲,展示了她最人性、最真實、最隱祕的一面,以及,張愛玲的氣息。
淳子
上海女作家,張愛玲研究專家,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上海作家協會會員、國家一級文藝編輯、復旦大學特約研究員、復旦大學海派文化研究社副社長、上海社科院國際文化交流學會理事、原上海東方廣播電台主持人、美國路易斯安那州首府巴頓魯治榮譽市長、澳大利亞雪梨旗袍協會榮譽會長等。
出版作品有《花開:張愛玲上海三十年》、《花落:張愛玲美國四十年》、《民國瑣事》(以上皆立緒文化)、《旗袍》、《口紅》、《民國風雅》、《白天睡覺的女人》、《上海閒女》、《上海老房子裡,點點胭脂紅》、《前天》、《與名人約會》、《名人訪談》等共計500萬字。曾獲廣電部優秀編輯獎、中國廣播電視協會金筆獎、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優秀節目獎、上海作家協會優秀作品獎以及省市級、行業協會各類獎項二十多種。
遇見夏丏尊:愛·教育·文學的一生◎王利民
平常價 $35.00二.文中摘錄夏丏尊一封封的書信,從中可窺見當年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學者們如何以所學之長奉獻教育,努力灌溉閱讀和教育的幼苗。
三.文學兼具歷史的描寫手法,既富文學性又可一窺那個年代的背景和事件,是一本適合青年學子和一般社會大眾品讀的人物誌。
配合國文教科書延伸精選的人物誌,用教育彩寫人生的大師!
作者王利民從主人翁夏丏尊童年開始著墨,以平鋪直述、簡淺不繁雜的字句描摹大師的一生。夏丏尊(一八八六年~一九四六年四月二十三日),本名夏鑄,字勉旃,號悶庵,浙江上虞松廈人。中國近代教育家、出版家、文學家。五四運動時期,夏丏尊與劉大白、陳望道、李次九等人積極支持新文化運動,被譽為「四大金剛」。一九二一年,上虞富商陳春瀾捐資興辦春暉中學,夏丏尊、朱自清、朱光潛、豐子愷等人都到此任教。其生平著有《平屋雜文》、《文章作法》、《現代世界文學大綱》、《閱讀與寫作》、《夏尊選集》、《夏尊文集》,譯有《愛的教育》、《文心》、《近代日本小說集》。其中,《義大利作家亞米契斯的名著《愛的教育》譯本,是夏丏尊為了探究並實驗新的教育理念,在一九二三年翻譯的青少年讀物,出版後成為廣受歡迎的優良讀物。
從文中可窺夏丏尊是一位淳樸、謙遜、治學紮實的學者,他集出版家、教育家、文學家於一身, 本人物誌切實地反映了夏丏尊的一生,弘揚大師的精神,使其流芳於後世,成為激勵人們奮鬥進取的動力,其對中學生影響甚深遠,譯作「愛的教育」成為中學生最佳的文學食糧、精神導引的明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