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號
- 2022
- 229期
- 230期
- 232
- 233
- 235
- 25週年紀念版
- 471410268964801
- 471410268964803
- 471410268964807
- 471410268964812
- 52赫茲的鯨魚們
- 9789863870593
- 9789863873754
- 9789863873785
- 9789863874331
- 9789863874881
- 9789863875888
- 9789863875987
- 9789863876151
- 9789863876281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9789865933524
- 9789866873607
- 9789866873621
- 9789867810403
- 9789868030169
- Andreas Walther
- INK
- Karl Marx
-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 Marcel Proust
- SONOKO MACHIDA
- 七等生
- 三十三年夢
- 三十三年梦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 且在人間
- 世界的聲音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大陸
- 亂髮
- 云與樵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人生四書
- 人生四書 代共讀 闔讀組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倒立看《金刚经》:社会科学的解析 郑自隆
- 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鄭自隆
- 倪匡
- 偽所羅門書
- 傅國湧
- 傳記
- 傾聽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八二三注
- 八尺雪意
- 其他
-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
- 到海巢去
- 劇本
- 劉森堯
- 十種寂寞
- 半簿鬼語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6月號/2022(第22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2)(第22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巴代特輯(7月號/2022/第227期
- 古都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吳介民
- 周芬伶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哲學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困難
- 地犬
- 夢之眼
- 大俠胡金銓
- 大山大海一九四九
- 女同志
- 宗教命理
- 小兒子
- 小說
- 小說家者流
- 小说家者流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國
- 巫言
- 巴代
- 巴瓏
- 廖偉棠
- 張愛玲
- 張愛玲課
- 張芬齡
- 張鐵志
- 您好,馬克思先生
- 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
- 惡女書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紛紛的情欲
- 戰爭小說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故事許願機
- 故事許願機:你許一個願,我用一個真實人生故事回答你
- 散文
- 散文集
- 散步去黑橋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青之死
- 新經典文化
- 旋轉門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時光隊伍
- 書
- 最好的时光
- 最好的時光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有所思,乃在大海南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 朱和之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朱西甯
- 林幸謙
- 楊小濱
- 楊照
- 歡樂時光
- 江迅
- 沉默之島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火山口的音樂
- 猎人们(二版一刷)
- 獵人們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国
- 王定國
- 王蘊潔
- 王蘭芬
- 王鼎鈞
- 瓊美卡隨想錄
- 瓦貓
- 生存
- 田原
- 电影
- 町田苑香
- 白色畫像
- 短詩300首
- 神來的時候
- 租書店的女兒
- 簡媜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繁體
- 美麗的權利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金銓
- 與謝野晶子
- 色戒愛玲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葛亮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登山
- 蘇偉貞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親愛的安德烈
- 計程車司機
- 評論
- 詩
- 詩經演
- 謝曉陽
- 謫花:再詳張愛玲
- 豹變
- 貓
- 賴香吟
- 跳水的小人
- 那城那人那貓
- 邱妙津
- 邱妙津日記
- 邻女
- 鄰女
- 野火集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陳丹青
- 陳家帶
- 陳少
- 陳淑瑤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雜誌
- 雲山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電影
- 靈/性籤
- 音樂
- 風雨任平生:倪匡傳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馬克思
- 馬塞爾·普魯斯特
- 駱以軍
- 高博倫
- 魏可風
- 魚麗之宴
- 鱷魚手記
- 黃寶蓮
- 黃秋生
- 黑眼珠與我
- 龍應台
【預購】52赫茲的鯨魚們◎町田苑香 SONOKO MACHIDA(譯者: 王蘊潔)
平常價 $32.00町田苑香 SONOKO MACHIDA
生於1980年,高中時開始創作,曾擔任理容師,婚後再度開始寫作。2016年以《喀麥隆的藍魚》(暫譯)獲得新潮社「女性寫給女性的R-18文學獎」,2021年以首部長篇小說《52赫茲的鯨魚們》榮獲本屋大賞第一名。
著有:《魚卵》、《美麗山丘上的不幸之家》(暫譯)、《52赫茲的鯨魚們》等多部作品。
譯者簡介
王蘊潔
走過近三十年的翻譯歲月,
經手數百本書籍,
轉換過數千萬文字,
持續在翻譯的世界探索。
臉書交流專頁:綿羊的譯心譯意
【預購】三十三年夢◎朱天心
平常價 $35.00「三三」成為歷史,《三十三年夢》從「三三」的灰燼中升起,紀錄了一個人如何忠實、忠誠地穿過多變的時代,穿過不變的京都地景,尋找並看守自我靈魂「自由」的過程。——楊照
我第一次來京都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
儘管昨天傍晚才來過,我走在通常無人、但它不管濃蔭的夏天或蕭索的冬日都同樣泛著青光的石板路(只路邊灌木叢中終年有一家子貓),總是心內既波動又安定,彷彿從沒離開過。
寧寧道上人影幢幢,我看到在愁煩心事、在想著自己進行中的小說的三十出頭那時以為自己好老人生已走到盡頭現在看去多麼年輕的自己,我看到牽著女兒、彎下身子與大頭妹說話的唐諾。我看到二十二歲時穿著長襖打兩條及胸辮子、出神出世的天文,我看到因疾走而長袍角揚起的胡蘭成爺爺。
我看到盛年時的父母,我看到宏志宣一倆牽著阿朴的背影,大春美瑤和兩歲的張容,丁亞民盧非易杜至偉黃宗應這些少年友人,老焦焦雄屏的比我還愛進玻璃小店,一僧一道也似的吳繼文和黃 錦樹,當時的好友蕭維政老蕭,當時我最喜歡的以軍鄭穎,正益小鄭一家,麗文乃菁馬各,最能走最會看的俊頴,侯子……,更別說坐在嬰兒推車裡專注兩眼不言不笑的盟盟。
我清楚記得他們的身影,他們的笑語。
我第一次來京都(一九七九)至今,櫻花已開過三十三次了。
一九七九年開始,二○一三年重回京都故地,幾次盤桓漫遊京都時空中。京都,說是故地,其實早已自初履後幾次再臨流連,再加諸回憶與情感的重量,對它的熟悉已僅次於居住的台北。
那裡的街道、佛寺神社、一叢叢櫻花與嫩芽、迎面的相識臉孔,如同另一個故里。這個他方,經由朱天心自身的疊覆揉合,被她漸次回想梳理收進。回望三十三年,從中再看過往歲月,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物,幾番出入,這才發現,記憶深刻、情感強烈執拗,不因時間而流損。
【預購】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謝曉陽
平常價 $25.00「與其當女神,不如當個能反擊的人」
香港詩人謝曉陽,亦為模特兒、演員、策展人,行為藝術家,作品風格鮮明、大膽且直接。其詩作可視為一次行動藝術的展演,句中常見各種陰性力量,衝擊出被侷限、隱藏在習以為常的有形和無形的界線。在《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她像社會觀察家,描繪對關係、愛的不安,以及生活上的各種渴求,猶如手術刀,下筆犀利切入、快速縫合,最後更帶點自我解嘲。
「你仍是一個打電話來就害我
搞錯列車方向的男人
——魅力指數:三個站」
「相信我
沒有靈魂伴侶這回事
真的
你叫他去洗碗
如果他立刻去洗
就已是你的靈魂伴侶」
「他是一齣買了票卻沒去看的
恐怖片」
「人生是一座精神病院
一個男友就是
一間病房
所以
最好選有冷氣的」
本書特色
‧她的詩是警語,亦是一種通行。新生代香港詩人謝曉陽,用詩來為女人發聲暢言。
特別推薦
黃秋生|演員
吳 芬|詩人
謝曉陽,我稱她米蘿(milo),好像身分挺多的。模特兒、演員、策展人、行為藝術家,現在又以詩人身分登場。
我是在我的演技班中認識她,印象中是多話、好辯、思路怪異和性感的雙唇。
多年來其實沒很多的交集,只在年度的學生聚會中見面,偶爾互通短訊。從有的沒的話題中發掘出她思路和性格獨特的蛛絲馬跡。
一直以來難以將她定位,我認為,所有的模特兒,策展人等等,只可算是她從事過的職業而已,還好她沒從事過餐飲業,不然再.另加一項侍應生。
直至有天她發給我她的作品,是的,是作品,絕對不是一堆模糊不清,概念詞彙含混的堆砌。
我雖不懂寫作,但我懂得欣賞。正如老饕不需有高妙厨藝一樣。
再分析再介紹下去也是枉然,藝術這種東西是要自己感受的,由其是詩,只是有一點要提醒各位,曉陽的詩,對男性來說,由其是那種自以為是的雄性動物來說,是種衝擊!小心!──黃秋生(演員)
曉陽的詩非常生活化,讀起來真切,自然容易走入許多人的內心,特別是作為女性讀者,都應該將她的作品供在床頭,日夜翻閱,以致粉碎每個人生活當中、愛情裡外的各項哀愁。她就像是個社會觀察家,將一些狗屁倒灶的事,利用自成一格的荒誕手法加以詮釋,使苦辣的百態有著鮮豔的糖衣,準確達到五味雜陳之觀感。令人為之一亮的更有她通透徹底的坦誠,字裡行間皆如利器般存在,之於自己成就檢視、回放,之於讀者則作為利刃,剖開一道道紊亂的傷疤,再以獨具的幽默感將之縫合,讓人宛如置身手術台,起身後逐一回望那些歷歷在目的生活,進而重新拾起對它們的熱愛。──吳芬(詩人)
謝曉陽(Milo Tse)
於香港大學畢業,主修比較文學,後於澳洲墨爾本皇家理工大學修畢純藝術,以「Milosophy」和「謝豬」之名於雜誌及網上平台發表短篇小說和詩歌,並於立場新聞撰寫評論。同時參與藝術創作及擔任廣告模特兒。未婚,未絕育。
IG:milosophy__
【預購】且在人間◎余秀華
平常價 $20.00詩人崔舜華、陸穎魚 推薦
婚姻與愛情,造就了不幸的人。
一張結婚證書,把一個陌生男子理直氣壯地甩到她的床上。
為了有個落腳點,他付出了結婚代價。
因為愛得太深太痛,她選擇了一起走向滅亡……
「我不會屈服於一個骯髒的男人!」
「反正一個廢人,不死就行!」
「你說愛情是什麼樣子?」
「我覺得愛情的樣子就是我們現在的樣子啊!」
「我們會長長久久的。」
感情和生命一樣,有的會被橫腰斬斷,有的出了事故,有一些則是無疾而終。四名男女如同深陷沼澤裡的魚,在愛的語言暴力下,不成人樣……
不成詩,便成魔。余秀華的小說有著魔魅的力量,將我們吸進她一手構築的敘事漩渦,在漩渦的中心,是勉強裝盛於一具殘疾肉身的巨大靈魂的掙扎、扭曲、喊叫。這些聲音構成了小說的主旋律,像是蹲棲在最暗最髒的俗塵角落的一雙眼睛,朝向這繁麗世界射出來的炯炯的光亮。──詩人崔舜華
本書特色
詩人余秀華第一本自傳體小說,撕開愛與婚姻的冷暴力。
余秀華
一九七六年生,湖北鐘祥市石牌鎮橫店村村民,因出生時倒產、缺氧造成腦癱,因此行動不便,高中畢業後賦閒在家。一九九八年開始寫詩,《詩刊》編輯劉年在她的博客上發現她的詩,驚豔她的詩中深刻的生命體驗,於二○一四年第九期刊發了她的詩,之後《詩刊》微信號又從中選發了幾首。農民,殘疾人,詩人,三種身分引爆了大眾對她的熱議,然而她卻對自己的出名感到意外,在博客中說自己的身分順序是女人、農民、詩人。「我希望我寫出的詩歌只是余秀華的,而不是腦癱者余秀華,或者農民余秀華的。」
【預購】世界的聲音◎陳黎
平常價 $28.00打開電腦或手機,一卷《世界的聲音》在手
古今四方最好的音樂,立刻
入耳,悅目,動心!
近200首歌劇、清唱劇、
藝術歌曲、古典與現代民歌、
爵士樂等經典名曲歌詞,完整譯出。
德語、法語、英語、義大利語、俄語、捷克語、
葡萄牙語、拉丁語、希臘語等原作,清楚對照呈現……
陳黎
本名陳膺文,1954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辛波絲卡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2005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2012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2014年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畫」。2015年受邀參加雅典世界詩歌節,新加坡作家節以及香港「國際詩歌之夜」。2016年受邀參加法國「詩人之春」。
【預購】亂髮:短歌300首◎與謝野晶子 (譯者: 陳黎, 張芬齡)
平常價 $25.00而她,是他心中純潔的白百合。
白萩,真心的代表;白百合,偉大的愛。
二女一男間的友情/愛戀,愛的嫉妒、吶喊、悲憫、狂喜、無奈……,化成一篇篇動容的短歌,收錄在這本魅力四射的選集裡。這是一部熱情,大膽,靈巧,迷人,讓你一讀難忘的日本現代與古典女性短歌集。本書收錄了與謝野晶子兩百三十首劃時代短歌集《亂髮》裡的名作,以及小野小町、紫式部、和泉式部等七十首古典女詩仙經典之作——
她們是日本詩歌史裡的「辛波絲卡」們,每一個都是秀異、獨特,不世出的偉大女詩人!
詩人陳黎與張芬齡以十年時間精心譯成。中日文對照。字字珠璣的短歌,如螢火般飛過萬古長夜,以美與哀愁的綠光,誘人不眠……
陳黎
本名陳膺文,一九五四年生,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詩集,散文集,音樂評介集凡二十餘種。譯有《辛波絲卡詩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等二十餘種。曾獲國家文藝獎,吳三連文藝獎,時報文學獎敘事詩首獎、新詩首獎,聯合報文學獎新詩首獎,台灣文學獎新詩金典獎,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等。
二〇〇五年,獲選「台灣當代十大詩人」。
二〇一二年,獲邀代表台灣參加倫敦奧林匹克詩歌節。
張芬齡
台灣師大英語系畢業。著有《現代詩啟示錄》,與陳黎合譯有《萬物靜默如謎:辛波斯卡詩選》、《精靈:普拉絲詩集》、《聶魯達詩精選集》、《拉丁美洲現代詩選》、《致羞怯的情人:四百年英語情詩名作選》等二十餘種。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散文獎、小品文獎,並多次獲梁實秋文學獎翻譯獎。
【預購】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鄭自隆
平常價 $37.00 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預購】偽所羅門書: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木心
平常價 $20.00 每日向晚遙觀紅日緩緩沉下平線
悲壯無言,生命如浪花,而我還活著
我是兩度海灘的倖存者,深明海的啟示
愛海要在陸地上愛,登高山,瞭望大海
愛人亦然,萬全處,方可率性狂戀--摘自〈與米什萊談海〉
《偽所羅門書--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可說是木心半個世紀廣闊的成長史,他擷取世界文學大師的文句、意象,種種瞬間片段,構造無以倫比的紙上奇美旅程,成此書。
全書多以地名:黎巴嫩、匈牙利、開羅、瑞士、黑海、在保加利亞;或人名:艾倫、屠格涅夫;或物名,汗斯酒店、兩瓶敏托夫卡、六百萬馬克,此三類為篇名,關乎人生的篇章較少。這是木心尋著成長的軌跡,一點點回到過去的「點」,又從「點」擴大到具體的「面」,沒有太多關於自己的筆墨,沒有人與事的評論,卻是一個個具體的事件,流連光景惜朱顏,盡情滿足感官之欲,千迴百轉,交織出一幅幅旖旎風光。風雅、幽默、多情的異國風情,貪婪地走進他的生命。
作者簡介
木心
本名孫璞,字仰中,1927年2月14日生於浙江烏鎮,自幼迷戀繪畫與寫作。十五歲離開烏鎮,赴杭州求學,1946年進入劉海粟創辦的「上海美專」學習油畫,不久師從林風眠門下,入「杭州國立藝專」繼續探討中西繪畫,直到十九歲離開杭州去上海。五○至七○年代,任職上海工藝美術研究所,參與人民大會堂設計。畫餘寫作詩、小說、劇作、散文、隨筆、雜記、文論,自訂二十二冊,「文革」初期全部抄沒。「文革」中期被監禁期間,祕密寫作,成獄中手稿六十六頁。1982年遠赴紐約,重續文學生涯。1986至1999年,台灣陸續出版木心文集共12種。1989至1994年,為旅居紐約的文藝愛好者開講「世界文學史」,為期六年,陳丹青為其學生。2003年,木心個人畫展在耶魯大學美術館、紐約亞洲協會、檀香山藝術博物館巡迴,畫作受大英博物館收藏,這是二十世紀中國畫家中第一位作品被該館收藏,2006年,木心文學系列首度在大陸出版,同年,應故鄉烏鎮邀請,回國定居,時年七十九歲。年底,紐約獨立電影製片導演赴烏鎮為其錄製紀錄片。2011年12月21日凌晨三時,在故鄉烏鎮逝世,享年84歲。
【預購】傾聽◎龍應台
平常價 $28.00龍應台二十年演講精粹
用溫柔傾聽穿透高牆
從泥土的根到世界的我
從心靈座標到開啟對話
門一開,聽見整個華文世界
龍應台
高雄大寮的自來水廠裡出生,南部的漁村農村長大。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生活在香港九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是一支獨立的筆——在壓抑靜默的時代,她高舉野火;在眾聲喧譁的時代,她寧守沉靜。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辭官,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牽動
對於演講,我很「龜毛」。
有一次是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邀請演講。一千多人的大廳,晚上七點鐘開講。回家後接到一個讀者來信,告訴我:「為了聽你演講,我先搭船,然後開車,從出家門到站在演講廳的門口,路程總共花了八小時。」
他站在那個厚重的大門前,大門已經關上,而且不准許他進去。他晚到了五分鐘。
在另一場海外的演講,講後有簽名的安排。排隊的人龍很長,在街角轉好幾個彎。雖然是低頭簽名,我還是聽見了人龍中突然的騷動——有人排隊太久,暈倒了。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
邀請我演講的人都會知道我的「龜毛」要求:請盡量讓到場的讀者,不管他有沒有事先報名,或是否晚到幾分鐘,都可以進去,席地而坐也可以。請特別照顧身障者,請不要讓老人排隊……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聽眾知道我是誰,因為他們在來到之前早就做了很多功課--讀我寫的書,那是最親密的默契和理解。我也必須做功課,了解聽眾是誰,聽眾的歷史脈絡和集體記憶不同,他的立場、他的成見、他的痛點就會非常不同,我就得思考,一件事情要怎麼說才不會被他錯置、誤解?我要舉什麼例子才能勾起他的記憶、翻動他的情感,挑戰他的舊有思維,打動他的心?
我對來聽演講的人表達尊重的方式,就是對每一次的演講做大規模的準備功課。題目選定了之後,從哪裡切入,在哪裡結束。有什麼影片能讓他頓時明白?放什麼歌曲或者錄音可以讓他感同身受?有什麼故事是他一定親身經歷過的?歷史上的、國際上的什麼事件他很容易作為參照?
因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所以我很少答應演講。三十年來,也從不曾整理過演講的文字記錄。這本書是三十年的累積。
演講的魅力在於當下。如同演唱會,演唱者出現,她的聲音,她的神情,她的眉眼靈動之間與轉身飄袂之際,無處不是情感的含蓄或奔放。演講時,作者活生生站出來,她本來隱藏在文字後面的性格無所逃遁,就在眼前。聲音、語調、表情、視線相對時的瞬間微波,全部飽滿流動在一個廳堂的空間裡。
我記得在香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放問答時,一個大學生舉手說:「對一個每天一醒來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活的年輕人,你會說什麼?」
我心裡一驚,但是發現我用淡淡的聲音在問全場的人:「誰可以馬上上網找到香港的生命線電話號碼?」
上千的人群像一陣微風稻浪,一陣窸窣動作後馬上此起彼落地喊出一個號碼。
「你聽見了嗎?」我對那個舉手發問的學生說,「請你幫你剛剛說的那個人——不管他是誰——記下這個號碼,而且請你務必告訴他:他一個人的命運其實牽動我們所有的人。」
演講化為文字,其實就少了現場的音色流動,但是流動凝固為文字,可深思可慢讀。三十年的演講,終於放在一個素白清淨的瓷盤裡端了出來;化繁為簡二月花,我刪掉了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文 字。在爬梳文理、修剪蕪雜的過程中,印刻的同仁汗流浹背地跟我一起工作,園丁的辛苦歷歷在目。我想送他們一人一支白玉色的玫瑰花。
【預購】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陳雪
平常價 $25.00我知道她是女孩,我一點也沒感覺到什麼不對勁。
小說家陳雪最誠摯、揪心的告白
現在如果我自稱為「拉子」,這個美麗的詞,已不再是僵固的「血統證明」,不是一個「緊箍咒」,更像是身分認同,是一個我可以選擇、自願穿戴的美麗花環。
——「拉子」,這個最早出現於邱妙津《鱷魚手記》裡的詞,可能是從Lesbian轉化而來,後來普遍成為女同志間彼此的暱稱,對我來說,「拉子」一詞,記錄了我自己性別意識的轉變,與漫長自我覺醒的歷程。
從青春無邪的單戀、初戀的狂喜,到暗黑無盡的漩渦,經歷性別的認同、愛欲的掙扎、相戀的困難、精神疾病的折磨,例數前半生愛慕、追尋、欲望、恐懼的日子,她刻記下無數與每任戀人相處的時光,每一個事件、一張照片、一條街道、一個影子,從年少到中年,仔細攤開在你面前……
時光侵蝕了一切,卻也還原了所有。
那真是一段美如夢幻的往事,透明如水晶、清澈如湖水,一無所求,或一無所知的愛,關於女孩,或者一種非常男孩氣的女孩,我生命愛戀的原型。
漫長的探觸與試煉使我明白,成為自己是最艱難、也最重要的事。
作者簡介
陳雪
一九七○年生。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畢業。〈蝴蝶的記號〉由香港導演麥婉欣改編拍攝成電影《蝴蝶》,二○○四年以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獲《中國時報》開卷十大好書獎,二○○九年以長篇小說《附魔者》入圍台灣文學獎長篇小說金典獎,隔年同時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與第三十四屆金鼎獎,二○一三年以長篇小說《迷宮中的戀人》入圍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小說類年度之書。部分作品獲得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寫作計畫補助,並翻譯成英文與日文於海外發表。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於二○一一年由日本現代企劃社發行日文版。著有《我們都是千瘡百孔的戀人》、《摩天大樓》、《戀愛課》、《台妹時光》、《人妻日記》、《迷宮中的戀人》、《附魔者》、《她睡著時他最愛她》、《無人知曉的我》、《天使熱愛的生活》、《只愛陌生人》、《陳春天》、《蝴蝶》、《橋上的孩子》、《愛上爵士樂女孩》、《惡魔的女兒》、《愛情酒店》、《鬼手》等。
陳雪臉書粉絲專頁www.facebook.com/chenxue1970
【預購】八二三注◎朱西甯
平常價 $60.00 那是一場奇怪的戰爭。許多不尋常的歷史因素才塑造出這樣一場世界戰史上絕無僅有的戰爭。在台海分裂、國府退守台灣以及國際冷戰架構確立的外在環境下,一九五八年的「八二三砲戰」,中共持續四十四天、發射將近五十萬發砲彈攻擊金門的軍事行動,全書以一九五八年七月十六日南下運兵列車為場景拉開序幕,結尾於一九五八年的十月二十五日。朱西甯以六十萬字巨著記錄了三個月零十天間的事。朱西甯自述道:「為……可敬的母親和他們無名英雄的兒子寫下值得紀念的東西」,而透過《八二三注》,朱先生也為時代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一代文豪朱西甯最具代表性的戰爭小說巨著,以文學之筆,為決定台海對峙的歷史性戰役,留下時代的印記。
二○○三年三月二十三日,適逢朱先生辭世五周年,INK印刻謹以【朱西甯作品集】的出版,紀念並重溫朱先生一生致力於華文文學的豐碩成果。
本書特請名評論家楊照先生撰序導讀,書後附錄朱先生作品出版年表及相關評論、訪談索引;並以軟皮精裝方式呈現,極具典藏及閱讀價值。作者簡介
朱西甯
本名朱青海(1927-1998),山東臨朐人。青少年時期適逢對日抗戰,戰後就讀杭州藝專。一九四九年棄學從軍來台,從上等兵至上校退役。
曾任《新文藝》月刊主編、黎明文化公司總編輯,四十六歲離開軍職以專志寫作;曾在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兼任教職。
一九四七年,在南京《中央日報》副刊正式發表第一篇短篇小說〈洋化〉,一九五二年出版第一本小說《大火炬的愛》。作品有長篇小說《貓》、《旱魃》、《畫夢紀》、《八二三注》、《華太平家傳》,短篇小說集《鐵漿》、《狼》、《破曉時分》、《冶金者》、《春城無處不飛花》,散文集《朱西甯隨筆》、《微言篇》等三十餘部作品,無論質量,皆極為可觀,允為當代台灣最重要小說家之一。
遺作《華太平家傳》,耗費十八年寫作,傾其畢生功力,多次易稿修改。此書深受台灣文壇肯定,更榮獲二○○二年時報文學推薦獎、中國時報‧開卷年度中文創作類十大好書、聯合報‧讀書人年度文學類最佳書獎,以及金鼎獎等。
【預購】其實應該是壞掉了◎高博倫
平常價 $25.00十則後青春時期關於「性」與「衰老」的故事,
偶爾溫暖,偶爾黑暗,偶爾帶著痛感……
這一切沒什麼不正確,他已準備好,
聲音消失了,未來清楚浮現。
他開始明白那聲音始終來自他的腦袋,就是耳鳴,吞了口水也止不了的耳鳴。久久不去的聲音即將要撕裂他的大腦,他隱隱約約感到胸口煩悶,頭也開始作疼,他坐在料理台的椅子上,幫自己弄了杯水,覺得自己病懨懨,也許年紀大了,各種慢性病都要來了吧,這就是初老的感覺?過了某個年紀,人都會忘記自己的實際年齡。
好多年前,故事裡的眾主角們隱藏在城市一角掙扎活著,他們被逼視恐懼、回憶苦痛;陷於霸凌和反霸凌、家暴、傷害的反覆迴圈裡。他們說原諒容易,但忘記很困難;他們不怕不愛,只怕不懂得愛。
倘若人生是行駛在坡道不平穩、滿路坑疤泥濘,另一頭天空還烏雲密布,依舊嚮往出口處陽光激烈炙熱。愛與婚姻、性別與認同;青春和蒼老對話、死亡和新生交纏……探索之芽從暗處鑽出縫隙,在看不到的地方發光,直到亮光散去,沒入黑暗。
「你想丟到水裡面,對不對?」我聳聳肩。
「好,丟下去之前要許個願望。」
「你許了什麼願望?」我們不約而同問對方。
我們笑了很久,沒有人想要先開口回答。
封面設計怎麼想
由於內容上多屬於較自身、私密的內心挖掘,畫面多聚焦於自我,就像是一幅幅特寫鏡頭般的敘事影像。因此感覺書名配其他有場景的圖都不太適合。之前和編輯、作者討論到的關鍵字是「性、青春、一體兩面」等,以及故事最後都予人希望之感,就像最終跟自己和好如初,因此採用擁抱動作作為設計發想,象徵著希望的幼苗,用簡單線條勾勒,不用完整插畫,讓整體有一體兩面的對比。
此外,擁抱也可以解讀成「性」,藉由螢光粉紅去傳達「性」這件事。提案時,顏色上曾嘗試銀色底與螢光粉紅,以及黑色底的版本,自己原本比較喜歡黑底,不全然暗的氛圍,後來覺得銀色底的印刷效果會比較明顯。
最後,用紙採用大亞進口日本紙,紙張的微塗效果可以讓銀色與螢光粉顯色更劇,全書衣採用雙特色印刷,不另作燙或打凸加工,單純用紙張特色來呈現。(謝捲子)
本書特色
九年級新世代的寫作爆發力,從地域出發,書寫青春與世情。
名人推薦
祁立峰 專序 蔣亞妮 導讀
朱嘉漢 李欣倫 言叔夏 陳雪 陳思宏 驚豔推薦(依照姓氏筆畫排列)
高博倫
1992年生於台北市。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現就讀東海大學中文所文學創作組。曾獲教育部文藝創作獎小說優選、中興湖文學獎小說首獎等,並曾獲國藝會創作補助。作品散見媒體。
聽說飛碟回來過
我認識博倫是在東海大學周芬伶老師領讀的讀書會上。那是一個如毛玻璃折射,光影迷幻的場景。一群寫作資優、靈光襲襲如馥郁花朵盛放的大學生、研究生,宛如降靈會般群聚分享自己的成品或半成品。如今線上幾位卓爾而立的寫作者,據聞也都是此讀書會的成員。
在此之前,我也曾修習過類似的創作課,但可不是如此這般。通常就是作品講授,按照派別,年代,肌理,拳拳學院派模組,將之別類分殊。界門綱目,從科從屬,差不多如此,創作課的業就卒了畢了。但參與這場讀書會卻是全然不同的體驗。每次一位寫作者輪流分享作品,全體成員就在投影機前的負片暗室,靜悄悄從頭讀到末尾。只聽到滑鼠格登格登的清脆敲擊聲,群眾裡輕微的呼吸聲,傍晚的教室斜陽被遮光簾切割成斷片截面,如神在如天啟,光景瀲灩,不容逼視。
有人認為教文學談寫作不能依憑通靈通感、天人相應,但不得不說回《文心雕龍》〈神思〉那一套,這回東海的創作課分享會,還真有點「凝然寂慮,思接千載;悄焉動容,視通萬里」的氣氛美學。
我當時已經不太寫純文學的散文小說了,即便純與不純這可是個文學史大哉問,或說引戰導火的燃素。所以我其實滿欽羨像博倫以及其他的讀書會成員,他們尚年輕時就找到了寫作這樣的興趣,有同好彼此品讀鑑賞。且更重要的是,在這樣閱讀受眾蕭條,文學書市急凍的時代,還願意堅持著這樣可能孤寂的寫作。
那些沒來由卻純粹、厚重的小說,生命的褶曲、複雜與困頓,對時代對場所,對一切不明所以不知所謂的抵抗,或記載,或純粹就是將之保留下來放進培養皿。任憑實驗無止盡延宕下去。
我由衷羨慕。自己就像日本圍棋或將棋漫畫裡,曾懷抱著職業棋士幻夢,卻早已離開棋士學院,另謀生計出路、跑去電視台解說盤面大局觀的貴圈邊緣者,零餘者,看那些一生懸命不懈的棋手鏖戰到最後的頭銜賽,本因坊,棋聖,龍王……那般義無反顧。
而博倫在《其實應該是壞掉了》裡的其中一兩個短篇,我曾在上述這場降靈般的讀書會裡,率先拜讀過了,譬如〈三角龍〉其實寄託了原鄉部落的議題,或〈轉彎,再轉彎〉裡對都會與鄉城的折射。而我未曾讀過的作品裡,〈吉原店〉處理特種行業題材,〈飛碟離開了這座城市〉以金沙飯店這個台中知名地景寫家庭寫母子關係,都意銳筆新,以一種機巧的視野既精準又踩線地刺穿刺出這些題材與質素。
如果在文學獎匿名競賽的羅馬競技生死鬥,博倫的作品也不難脫穎而出。雖然不是類型不求故事婉轉,但他善於經營意象,轉場流暢,對白自然,該凝縮時凝縮,該跌宕時跌宕。那種無以名狀與沒來由的敘事動力結構,看似承繼的是現代主義格體,卻空際轉身,在厭世與嫉俗裡延異出了一種獨特的腔調與聲線,澀澀冷冷,卻餘味悠長。
這其實是一種獨特的短篇小說餘韻,尤其《其》的幾篇故事收尾,我覺得值得特別一書,像〈三角龍〉結尾的「你們兩個真的很雞掰」;像〈轉彎,再轉彎〉的「我剛剛明明知道為什麼,可是又好像忘了」,故事突然地收束,嘎然而止,簡直就像網紅Youtuber「反正我很閒」影片到最後,樂咖面攤的問號臉,實際上卻又止於所當止,將黑洞退坍縮在一荒謬卻恰如其分的回聲之內。
這些短篇我最喜歡的大概是〈飛碟離開了這座城市〉,博倫寫出了一個我不曾經歷過的台中故事,在站前,在遭祝融燒毀又重建的金沙百貨。那些地景並不是為了所謂的空間書寫,但卻成為小說敘事軸線的一部分。當初我自己寫了兩本與台北有關的書,爾後許多訪談都問到台北這個空間對於我創作的意義。這其實又是學院派是研究者視野下的方法論,將作品以世代建檔,以空間歸類,以議題群分。
但事實上寫地景空間或城市,最終要寫的無非是世情與青春。一座城市決定了一種生活姿勢的樣態,將我們變成本來才是或不是的模樣。因此我覺得未來城市書寫的譜系論述得更縝密,將金沙大火,飛碟旋轉餐廳等作為台中繫年,那當真不該跳過博倫的這篇作品。
我終究沒成為這樣的小說寫作者,第一手天元般珍視著每著棋,但我可以透過轉播看他們的對弈,讀他們的小說。很多人說什麼作品若出版沒有讀者,不如孤芳自賞,我覺得錯了。作品不是為了非被誰讀到而存在,作品就在那裡。用更古典的意象來說,「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當寫作者將之謄寫下來的時候,一切就熠熠有光了。
(本文作者中興大學副教授,著有《台北逃亡地圖》、《巨蛋》等)
導讀
浦島太郎的玉手箱壞掉了
是這樣的,浦島太郎救了一隻海龜,因而到了龍宮遊歷,在不同的神話版本裡,他或許與龍宮公主乙姬、或許與海龜化身為的神女龜姬結婚,有時則是根本沒有成婚,結婚總是無甚新意的故事安排,我喜歡看到浦島太郎,不過耗擲了一段魔幻時間,海底浪流連。不管浦島有沒有太太,幾年後,他總會因為想起陸地上年老的母親,決意返歸,故事的「玉手箱」才被開啟⋯⋯過往的時間被贖回,即使半點也不是我們索求的時間,因為時間只催人老、逼人渾濁。女孩的消亡若是從無價寶珠到魚眼珠子,男孩的老更殘忍,是玉手箱開啟後,瞬間返還的幾百歲容顏,疊疊繞繞,少年瞬老。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就是高博倫「男孩體」的玉手箱。
法國的神話學者杜美季勒(Georges Dumézil)曾說過:「失去神話的民族,將失去其命脈。」我們當然還有神話,不過大約已如尼爾蓋曼《美國眾神》、《北歐眾神》裡一般,網路成新神、媒體如美神、世界(全球化)是新的宙斯。神話都成了美劇,天女可以跨性別、男神當然也會喜歡男孩。浦島太郎,就像是大和民族的伊雅克斯(Iacchus),伊雅克斯也被稱為歐伯多,是少年之神,他的生命一直在少年狀態輪迴,藉由大地之母的力量,總能由死亡不斷重生,永遠年輕。日本心理學大師河合隼雄,曾寫過一本書《日本人的傳說與心靈》,也談到了浦島太郎與少年神伊雅克斯的關聯,青春也似新的神話。
高博倫是九○後的第一代,談青春當然夠格,這一代的青春共相是,學院的延長、參與社運的積極以及大量的跨國文化影響,能動性足夠的便交換、訪學、留洋……高博倫以十篇短篇,面對即將到來的三十歲,面對(可能是)傳說中青春的盡頭。其實應該是種告別,〈三角龍〉便像是一群好友的成年式,畢竟成年並不代表成為了「大人」,大人的成年式,總要透過其他洗禮,於是高博倫洞悉的替角色寫下:「我們大學畢業了,三個人去京阪神畢業旅行,阿肯在銀閣寺前向沛嘉求婚,我知道他們在交往但也還是被嚇到。他們辦了一場自以為是社會主義式的婚禮,地點選在濱海公路上的台式餐館,國際歌樂隊配上社運旗海,都是當時的流行。然後蜜月旅行去了莫斯科,被打劫了幾萬塊,手機不見。接著維維出生,然後學走路,長大,開始學寫字學算術。」可阿肯與沛嘉的兒子維維終究沒有長大,於是他們,也停在長大前的一步,不再年少卻永遠年輕。
河合隼雄,也是首位取得「榮格分析師」的日本人。他看浦島太郎,便以榮格學派的分析家們「永恆少年」一說為基,再多加增補。「永恆少年」當然能跨越年齡,不輕易死去,河合隼雄認為:「稍微頑強一點的少年不會就這麼死去,他們會在突然沉淪之後,暫時過著沒有作為的生活,但是一轉眼又會以新型態往上升。他們會今天談馬克斯,明天談佛洛伊德,穿梭於各種華麗的活動中。」老去即死去,多麼顯而易見的道理,高博倫又怎會不知?〈轉彎,再轉彎〉或許也是討厭老去,於是才會寫下:「『你覺得我有變老嗎?』」、「我想跟你住在永遠不會變老的街,永遠沒有老店,坐在同樣的窗邊用餐,看對面我們住的公寓,看著行人來來去去,然後餐廳會一直換,一直換,換呀換,只要住得夠久,活得夠久我們就能吃遍世界各國的美食。」所以小說裡的人們似乎總離開不了校園,校園旁連美食街都不會老去,那麼一直留在附近,人們是不是也會被時間忘記?
年輕也不總是好的,換句話說,年輕時我們總會告訴自己,等長大就好了。可如果偏偏沒有長大呢?〈狗的音樂〉裡,錦句一般寫著:「年輕的時候可以同性之愛。」原來少年少女幾千年來,依然困於同性之愛,那樣的困頓恆久,就像曬衣怕急雨、三十歲必得立出什麼一般,總有些希望,我們會將它壓在未來:「可是到了某個年紀我們還是會回到異性之愛。喜歡同性是因為愛的不成熟,當愛還在慢慢發芽時,我們會迷戀同性,可能是為了獲得某種認同,漸漸的我們越來越大時,愛真正成熟了我們就會恢復到兩性之間的愛情。」、「以前就有人說過,高中時期的情慾容易迷茫,時間過了我們自然會回到男女情愛的正常軌道。我相信這樣的話,所以我就比較安心地每天都去泳池看立武學長。我知道我有一天會恢復正常。」但你我心如明鏡,所謂的正常,那個正常的閥域,究竟是統一的標準值,還是每個人的原廠設定?我不給答案,也輪不到我給答案。
那些同性的愛欲與進退,我選擇在這本小說裡放淡來看。畢竟這是新的神話,一切都沒有什麼值得驚怪。我們早該在吳繼文、紀大偉或是陳思宏走過的路上,一驚一乍完了。這本小說的母題,是高博倫一代的成長曲線。
母題是成長,同樣的,母題也是母體(Matrix),談成長繞不過的還有「母親」,在〈我的Big Brother〉裡,除了是「長大之後」一切都沒有變,沒變好、沒變壞的作答,更是高博倫透過小說中母親的兩個兒子去談「少年與母」,種種母子間的失望與背離,都不脫親情的枷鎖。你逃到遠方,仍帶著鎖鍊,鍊不一定時時存在,只在某些緊要又不緊要的片刻,拉扯了你:「我在台北無時無刻都好餓。和母親一樣,她餓我也餓。」饑餓透過血緣的臍帶,穿越時間線與空間,原來相連之處,是少年少女未剪淨的隱形臍帶。
河合隼雄談以浦島太郎衍生出的不死少年,也提到這份與母親的強烈心理連結,與之共伴的是「同性相戀」的傾向:「他們在女性身上尋找具有母親力量的女神,雖然找了一個又一個對象,但是當他們知道對方只是普通的女性時,會為了繼續尋找女神而不得不再去找其他的女性。換言之,當他們落空時,就會在同性團體中尋找安定,透過得到同性伴侶而獲得滿足。」
當然,心理學無法包括所有人類,也無法定義文學,它只是提供了一個可能的身世,就像我們都愛知道命運、前世、今生或星座命盤這些「我之為人」的所有可能來處。只是現實是,你得習慣宇宙萬物,並不是萬般皆有源。
高博倫從來處抽身,談成長、談老去、談女神也談欲望,〈神木〉是我私人品味中,偏愛的其一,他將上述所有元素壓縮,化成一場兩個男性的漫長對話,千言萬語都成了一句「我好餓」。他以食物替代情話:「我壓低聲音,『我想吃紅燒獅子頭,我想要把奶油塗在烤麵包上然後大口咬下去然後感覺奶油在嘴巴裡化開來。』我親吻他的後頸,然後在他耳邊繼續喃喃我想要吃烤牛排,撒上玫瑰海鹽,然後要吃鮭魚親子丼,還想吃炸雞,薯條,洋芋片,我說我要到夜市去,義無反顧每家攤販都吃,吃到月亮高掛天邊,吃到月亮分泌出它內裡甜甜的蜜餡,烤香腸,烤魷魚,章魚小丸子,我還吃炒麵麵包,然後一路吃到早上,到市場再喝一碗牛肉湯配豬血糕。」
食物果然是最華麗的情話,高潮之處更為人生智慧:「我戒掉苦瓜,戒不掉你。」或是最濃豔一句:「我愛你,愛到可以讓你的每個精子都願意為我成為卵子。」這不就是張國榮在電影《金枝玉葉》裡對男裝袁詠儀說的那句:「男也好,女也好,我只知道我喜歡你。」高博倫的私語版本嗎?文末裡,男孩對另一個男孩說:「我從來沒有這麼餓過。」如果可以,我想翻譯作為:「我從來沒有這麼愛過。」因為愛,才終於能說出一起「變老」。
高博倫一如小說般,在他腦裡的情感記憶間時空旅行,從台中、台北跨越來到不知時空背景的「摩登上海」,〈摩登上海NPNC〉裡,接承他的「慾說」,寫著:「食慾和性慾都是肉慾。」、「所以我不想做愛。」、「傳統的華人不愛聊性,可是傳統上他們必須吃美食,而且是跟人分享美食。」也替讀者問答了自身的創作與表述:「如果食慾和性慾差不多,我們也能這樣大方表現自己的性慾嗎?」我尚不得知其他人可不可以,但高博倫以萬言自證,他可以。
〈摩登上海NPNC〉寫的是現代交友情狀,從交友軟體到約炮,寫的更是他的城市觀與交錯的時間觀,比如一場夜夢,夢見的對象竟是張愛玲:「我是醒來才意識到夢裡的女人是張愛玲。那女人全身光溜溜地在我的床上寫字,稿紙攤在床上,她拿著常見的三菱筆在紙面簌簌寫字。」高博倫的「新」裡,總包裹著復古,再試著以復古思考現代。如果他存在於完全的新穎之中,那麼也許他便寫不出來、察覺不出,相對於新世界的不是舊,而是「壞」。
成住壞空,人生有劫。高博倫第一本小說的同名篇章〈其實應該是壞掉了〉,粗淺看來,說的是跨性別者與總被耳鳴困擾的異男故事,故事裡壞去的是儀器、是設備,卻也是小說的主基調,我們是不是都如同被操壞的器具,在不覺間,整組壞光了?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選擇不去修好一切,把壞掉的東西丟棄,壞掉的人則要緊緊抱緊,所以才能寫下:「他緊緊擁抱女人,他不在乎女人怎麼想,他也不在乎自己怎麼想,他不在乎,什麼都不。」
事到如今、讀到這裡,我們知道永恆是不可能與無理的,懂得永恆後,我們誰都沒進化成更好的人。再說,進化也只是為了生存,而不是變好。浦島太郎的故事裡,有這麼一個結尾,總被忽略與遺忘,因為我們總是過於害怕看見百年後的老去,那樣殘忍,直逼心神。雖然,浦島太郎打開了玉手箱,在冒出的白煙之中,龍宮幾百年的時光都被返還,少年成了蓬頭歷齒的老人。可最後的最後,浦島太郎還是化作仙鶴,飛向遠空。壞也好、錯也好,甚至遺忘也好,請你與我一起看完故事,故事是這樣的,玉手箱被留在原處,少年振翅。
蔣亞妮
(本文作者為散文家,著有《請登入遊戲》、《寫你》、《我跟你說你不要跟別人說》)
推薦語
翻開高博倫《其實應該是壞掉了》,大多以第一人稱展開的小說,給予讀者一種異樣的情調。其異樣處,落在情節、人物、文字穩定與風格、敘事節奏之外,屬於一種特殊的情調。情調本身有異質性,差異性,可以靠近,卻又無法完全親近。像是一再地操演,讓每個「敘事者我」,在與人的互動、在世界中的行動裡的作為與被動反應,皆使這個「我」與「世界」之間更加陌生化,卻又同時取得一種看似徒勞卻重要的理解與清晰感。
彷彿,透過書寫,使得自己具有的異樣感變得具體,卻也同時贖回話語,填補了深陷在這世界、過於黏膩靠近時的失語哀愁。
以第一本作品而言,小說裡角色對話的頹廢感、厭世感,卻又帶有溫度,足以讓人放心祝福於未來的寫作。謹以此短語,祝福啟程。
推薦語
這部小說以精準的結構,抽離的筆調,為當前世界的廢墟標記了註腳:日蝕過後,恐龍還在那裡。世界暗了又亮。但小說寫作者鋪墊著一個望向未來的目光,告訴我們:那不是壞掉,而是新世界即將降臨的暗示。
推薦語
羨慕高博倫的青春書寫,身體碰撞變形,情慾勾牽拉扯,故事瀰漫不安的騷動,視覺聽覺嗅覺都齊了。作者為這些故事打造了許多魔幻場景,山林、城市、網路、校園,青春在其中與性別、性向、政治角力,光燦或者昏暗,這些身體都流螢翻飛,在文字裡發光。
陳思宏
【預購】十種寂寞◎簡媜
平常價 $27.00【預購】半簿鬼語◎廖偉棠
平常價 $20.00為新生的未來舒展淋漓之筆
以詩代酒,借文字聚光
敬流亡者、被囚禁者、失蹤者、餓死者、枉死者、被自殺者,以及初生者
他在南方的島嶼想起北方的風雪,在北方的機場遙念喜馬拉雅的童聲,為家國、為勞動者、為受難者、為埋葬於黃土大地的無名死者發聲,他寫下「比什麼都黑!我是一個磚窯,燒著全世界的血肉,給你吃!」「請直呼我賤民之名,在雷暴中雷我/把我趕出地下室、信訪辦、鳥巢和水蛋/因為我的賤妨害你的夢想。」字字句句濺血剝魂,彷彿一縷縷鬼魅自陰暗處起身,卻怔住不動,靜默哀憐他們卑微的命運。並以〈錄鬼簿〉組詩,獻給所有死於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的青年。
叩問國事,湧現無盡憐憫與悲憤,回到家中,兒子的誕生則讓詩人有了新生的力量,〈小催眠曲〉、〈致二十一世紀少年〉流露初為人父的溫柔呵護,「無暇寫詩,僅為你旋轉不已 /生命中最重要莫過另一生命因己存在 」「孩子,大氣是磅礴之石,我願為刀/未來是淋漓之筆,我願為墨/雲海從你的額髮開始舒卷。」縱然歷史的漩渦黑暗無情,但未來永遠是希望之鄉。
廖偉棠
一九七五年出生於廣東,後遷徙香港,並曾在北京生活五年,現暫居香港大嶼山島,四出遊歷。全職作家,兼職攝影師、攝影雜誌《CAN》主編、文學雜誌《今天》詩歌編輯。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香港中文文學獎;台灣的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馬來西亞花蹤世界華文小說獎及創世紀詩獎。曾出版詩集《永夜》﹑《隨著魚們下沉》﹑《花園的角落,或角落的花園》、《手風琴裏的浪遊》、《波希米亞行路謠》、《苦天使》、《少年游》、《黑雨將至》、《和幽靈一起的香港漫遊》、《八尺雪意》,攝影及雜文集《波希米亞中國》(合著)、《我們從此撤離,只留下光》、《衣錦夜行》,攝影集《孤獨的中國》、《巴黎無題劇照》,小說集《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等。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平常價 $21.00 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九年來持續關注校園與年輕世代,讓脫穎自全國大專院校的小說首獎作品,重返賽場、跨校角逐。今年共計三十一件作品入圍,經決審甘耀明、高翊峰、張亦絢、劉梓潔、鍾文音選出首獎一名,優等四名。
首獎陳莉文〈水生〉藉空間與身分的移換,描繪女人與水的相生交融;優等作品:葉儀萱〈印象〉在細細刻劃主角反覆猜疑、被動探索的過程中完成;黃慎華〈是很美麗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交換視角,虛構的景象在真實中發生;楊沛容〈無人樂隊的最後一首歌〉寫理想或現狀,二十五歲的集體焦慮;葉奇濤〈野狗〉叩問同志之性及愛的抵達之處。
恭喜五位得獎者。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3)(第242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0月號 —— 2023超新星
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邁入第十年,十年之前埋下的芽苗,如今漸漸長成樹的樣子。蔭下有風,搖動了台灣各大學校園內的文學果,形貌各異,青紅燦黃,數算下來至今已推選出五十位得獎者,不只是新,不只青春,而是蓄積的能量將要迸發,如擔任評審的陳栢青所說:「革命已經發生。」
今年共計三十一件作品入圍,邀集作家巴代、朱和之、陳栢青、楊富閔、劉梓潔等人擔任決審委員,選出首獎一名、優等四名。
獲得最高票數的黃冠維〈不能的自由〉,以日常的歧異點切入,讓概念在形式中游刃有餘;涂瀞尹〈忘記帶錢的痞子〉透過動畫人偶的建構,對映家庭記憶與衝突;林冠彣〈SW33T REVE-793.AVI(本文由ChatGPT產生)〉藉狂放的奔想,激生出一個恣意自由的世界;李祐晴〈給我一顆鈕扣〉架空背景,由一顆鈕扣連結關於少女的,愛與被愛的想像;陳紀孝〈潁川病院〉以歷史為骨幹,描述戰亂中一位台灣醫師在滿州國的流離與失所。
恭喜五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而我正前往某處的路上/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最近開始,我試著用極為緩慢的速度想要改變一些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說多吃青菜,多咀嚼,放慢吃飯的速度;或者為了避免久坐,慣用的杯子通常也只裝半滿的水,一次喝完就起身裝水,讓自己盡可能多走動一下;或者嘗試著早睡,然後早起,當然,這個項目是目前為止最快失敗放棄的,要從夜籍改成晨籍,也不是這麼一點小決心可以改變的。其實說改變,大概也都是些與自己糾纏的,僅限於自身偏好的小事情,也就因為是小事,所以常常都是難度不高,可以相對輕易被做到。有時真的把一些念頭上心,即便再小再細微的事情,也都會不自覺地被提到更優先的順序。在自然而然做出常態的決定之前,就會出現一股空白的遲疑,好像少了一個步驟,少了一顆螺絲,一個想不太起來長什麼樣子的小零件,直到確認了看似缺少,卻又是多出來的事情被想起了,違和感退去,當下變得踏實了起來。
而真的說起來,重點其實不是事情的大小,而是關於改變這件事情。更改和變動的起心動念,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都讓自己有機會得從當下的現實跳開……至少一小步吧。就好像找到空檔,鬆動了自己的慣習,把身上那些糾結的,凝滯結塊的時間緩慢地研磨,讓至今為止,甚至將臨的種種,包括自己,變成更細微的粉末,再分批填補回日常的漏縫,補土鋪平,重新粉刷,成就順暢,過得去就有更多可能可以指望。而所有的填補都只是期望再履──我們(再)重新開始吧──好。只是每次相比,總又多了一點點的不同差異。
不論是改變或是差異,這樣在確定與確定之間的,正前往某處的路上,這種原本可以沒有,但確實因為各種緣由而被創造出來的空隙區間,像一列漲潮時漫過鐵軌的海上火車,或是行過昏黃時刻,闃暗的車廂窗框抹過一閃一閃的天邊霞光,或者追趕,或者等待,或者抵達,那不僅僅是想像,更是一段只有自己反覆思考斟酌才經歷過的旅程,而小說永遠都是那一件被遺忘在車廂上的行李。
今年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邁入第十屆,這個獎特殊的基礎在於,把當年度各大學文學獎的小說首獎再集中評比。同樣的作品,遭遇到不同的對手和評審組合,再一次,又一次的閱讀和斟酌下,激起什麼不同的效應和觀看的視角。每一次在評審現場,都可以感受到對每一位評審都是很大的挑戰,而那個挑戰更多來自於,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欣賞或對峙。年輕本身就是一種迷人的天賦,可以衝動和恣意放縱,可以冒險凌空,嘗試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和迴旋,或者是在進取之外,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內斂裹足,改以小巧安穩的前行,我們都邁著自己的步伐,在前往某處的路途上。無論是哪一種,在各自交出的作品所顯露的性格中,彷彿對鏡般,映照著創作者自身。而小說中那些圍繞牽扯的人情世故,包裹著來不及被人心的黑洞吞滅的細屑,一併留存下來,成為光的影拓。在或輕或重的拂壓之間,顯於用記憶為介質所投映出的現世,藉以從時間漫漶的稀薄之海中,盡可能安穩地重新再造出一道道熟悉卻又殊異的景觀。
恭喜五位得獎者。而旅途中的所有抵達,都是下個階段的起始,也期盼日後能繼續書寫,持續綻放光芒。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2)(第231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不憂 不懼 不惑
他說自己是失敗者。但與其說這是他個人經歷的失敗,不如說,他恰恰如鏡子一般,折射了整個二十世紀,前半葉全球社會主義實驗的興起與失敗,後半葉新自由主義一統天下,而後帶來新的分崩離析、危機四伏。如尼采所言,他讓自己實踐在這些思潮起伏之中,活出時代的矛盾。一個「失敗者」,為人類歷史中不斷擺盪的大型思想實驗,留下一個勇敢的註腳。(張潔平)
編者的話
橫流忍問安身處
總編輯 初安民
七○年代時,曾經偶爾見到香港的《七十年代》雜誌,那是在日本東京的一家書店。知道這本雜誌是帶不回台灣,所以就定定站在書店𥚃,從頭看到尾,然後默默離開。
我是訝然讀完的,就好像第一次在東京羽田機場看到「中國民航」,彷彿遙遠到只能憑想像的事物,竟然活生生出現在眼前。
更小的時候,家裡有訂閱卜少夫先生港版《新聞天地》,但這本《七十年代》卻迥異於幼年時期所讀的任何雜誌。他的內容刊載著甚多與我所被教育灌輸的任何思想理路截然不同,更挑戰了我彼時認知。
《九十年代》進入台灣之後,幾乎是期期必讀刊物,他的中立和獨立的視角,客觀針砭批判兩岸三地的時政;無異的,在苦悶年代,他開啟了一扇窗。
華文世界中,《九十年代》是少數中的少數,他更擦亮了香港言論自由的高度,風起雲湧的年代,他是一座言論自由的指標。而李先生一生從左到右的心路歷程,不啻是現今知識分子,從夢想、實踐到幻滅的追求之路,何其辛酸,何其漫長,又何其天地無情。
九○年代中葉,第一次見到李怡先生,他頎長的身軀,深邃的眼神,文雅的微笑,令人感到既神祕又遙遠,而現實就貼近眼前。
三十年後在李先生台北宅邸見到他時,我已六十開外,而李先生白髮容顏,見證了時間的無情,依然不變的是對前輩的孺慕之懷,英雄總也不老。
接獲李先生辭世的消息是一個微雨的早上,我隨即出門到他居住的大樓(與我的住處甚近)望著樓上,怔怔不已。
這世界沒有變得更好,時局仍然混亂不堪。他一生不憂、不懼、不惑的夢想追求著自由途中,怎麼會不憂,怎麼會不懼,又怎麼會不惑呢?做為現今知識分子,他不悔的勇往直前,一枝筆,一直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扺抗的意志從未稍歇,瞑目時刻,遠方依猶兵燹不斷。
在華人世界,他是暗夜的火炬,言論自由的明燈。
他的離去,令我們千般不捨,更令我們懷念不已。
特誌。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3)(第243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1月號 —— 新寶島曼波
耗時六年,楊澤自編自導的紀錄片《新寶島曼波》,由北唱到南,虛實交錯的台灣漫興圖景終於完成。鏡頭前,這位另類的傳主不居主位,不告訴你他的生平與經歷,只執意記下,他深愛且擁抱歌頌的一切。
詩人在詩句和山海大地之間,以如夢如幻的影像和旋律,為自己珍愛的事物作見證,從詩與歌,人與人,進入夢中夢、書中書,反覆繚繞的歌聲、反覆呼喊的名字,喚醒觀者的感受力,領略那不雕琢的質樸,犯傻,甚至是可愛到痴狂。
而那些相濡以沫的人,在每個靈光乍現的瞬間,從舊町老街,到海天遼遠,詩人記錄了萌發、漫興與浸洗的歷程,試圖打破疆界,回返浪漫的直觀,就是去聽,去感受,一起並肩,踏上悠悠的追尋之路。
【編輯室報告】瞬間/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最一開始,是聽說他們去很多很美的地方,那裡有山林,有野茶,有鐵路小鎮,有草綠密長的荒野殘墟,還有更遠一點的,他們說還有海,潮浪拍擊著岩石濺開白漾的水花,水花推送著另一邊的夕陽……。我問說,後來呢?他們總說,後來我們就走了,去了另一處地方。
「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第三系列最後上映的,楊澤的《新寶島曼波》,從數年前計畫籌拍開始,中間又遇到疫情停拍。期間幾次與詩人碰面時,總聽他提起近期又帶著哪些人去了哪邊,哪個山上的午後陽光甚好,或是又遇到怎樣的奇人逸事,常常手上一杯茶還未喝完,就好幾個故事翻了過去。詩人聊一聊,總會捎上一句,下次有空,帶你一起去。而後來,我總沒那個恰好,每個下次屁股還是黏在昭和町的某張板凳上,邊吹涼啜飲手上的熱茶,邊聽著眼前的詩人,繼續說著他一趟趟漫遊的路線和人事。
我覺得泡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包括熱水的溫度,茶葉的個性,以及沖浸的時間急緩,甚至不同材質的茶壺和杯子,也都會影響到茶湯入口的口感和香氣的蘊藏。它可以很複雜繁瑣,但同時也可以很簡單,就是隨意的一個可以盛裝茶葉的杯碗,澆上熱水,濾過茶葉即可隨意飲用,茶湯即便沒有層次細緻,但也還是析透出時間的韻味。在與詩人的那一杯杯茶的時間裡,我總想著,這些遊歷的人事景物,會否如同每年的不同雨水氣候的茶葉採收,在經歷過一道道挑選精製的過程後,各自烘托出獨特的茶色與口感。
我很喜歡電影裡面帶出的人物角色,包括昭和町那種被送進廊簷外側的,陽光中飄動的塵屑如結界壟罩的慢緩時光,那是物的靜置與時的蔓長,多多少少的,擺進那緊鄰的小店面,就彷彿一格一格敞開抽屜般的多寶格,恰小卻深邃,裡頭藏放的不只是物件,還有生活其間的人情日日。那裡總像是一種,夏日的午後,近黃昏,但太陽太遠,總落不盡似。我記得有幾次,黃昏期間從旁經過,看到幾家備著簡易的鍋爐,就地埋鍋造飯,炒鍋被勺刮得嗑嗑作響,香氣四溢,明明是路邊騎樓,卻又好像是被我們闖入打擾的日常,而他們自在閒散,有一種,我過好我的日子,而你當然走你的時間的味。
所以,這到底還是關於人的故事,關於別人的故事。甚至是,你得把自己放輕放下,意會到,連自己都是他人,這樣的故事,不,這樣的話說從頭。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歷史、傷害、故事,但生命如河入海,有分支、有細流,會逐漸乾涸,或者集流匯聚,所謂人生,有絕大部分都是那些細瑣重複的,其實不值得一提的微末小事。而這些小事,這些錯身而過的每一個別人的瞬間,若沒有特別去留意,沒有任何一絲與己的聯繫,那這東西幾乎就是帶過就沒了,被淹沒在時間裡。
有時候會想,紀錄片的用意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到底有什麼是真的可以被這樣藉由曾經的影像和聲音紀錄下來的?對於我們想要去瞭解的人或事,在時間的河流中,我們可以在每個當下、每個瞬間,搶下些什麼,甚至是,搶下夠多的什麼,才足以讓我們在以後,能夠再一次,又一次的清楚辨識,那些已跑得遠遠的聽說。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大俠胡金銓
林靖傑導演歷時四年籌備《大俠胡金銓》紀錄片,帶著觀眾融入胡金銓的電影世界,看日光透出葉隙、芒草飄搖,而白煙輕籠中,有人走過河床,走過山谷、竹林,朝客棧行去。胡金銓的電影顯現超前時代的美感與技術,他開啟新式武俠片的先河,從此澆灌、啟發了一代電影人。即便現在再看,仍然有其難以超越與無可取代的獨特性。本期邀請林靖傑與藍祖蔚對談關於胡金銓的壯闊與哀愁,擷錄鄭佩佩、石雋、徐楓、洪金寶、徐克、吳宇森等紀錄片受訪親友的動人懷想,還有鍾玲專文追憶,以及馬欣、林保淳等多位影評與學者的深度解析,完整呈現胡金銓導演的藝術生涯全貌。
編者的話
一方世界
執行主編 蔡俊傑
這次在整理稿件的時候,被拉進胡金銓光影變幻、林霧瀰漫的武俠世界,也同時沉浸在許多受訪的導演、演員、影評人各自懷想各自年輕時,與胡金銓導演相識相遇,甚至一起拍電影的時光。《大俠胡金銓》紀錄片的首映會上,寬廣的螢幕聚焦於一位位受訪者臉上,他們談論胡導演時的表情和反應,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總說,在當時、那時候,在那個時代……,記憶的浮想如電影中的白煙一般瀰瀰漫布,而他們所說的那個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一點遙遠。即便如此,當我們想去談論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對你的影響與否,眼神裡的靈光仍是無可遮掩的。
每天加班處理稿件的時候,總有一種既視感,除了那些被後來的導演們延伸使用,已成經典的武俠片元素。還有另外一種,我後來才想起的,就是那些睡不著的安靜夜裡,看著電視上播放的那些老電影,不像現在電影那麼飽和的色彩,也許是時間的刷舊,螢幕上沒有密集頻繁的聲光效果,相對緩慢卻不會停滯的步調,讓情緒和思緒安穩下來。當然這也只是個人感受,但似乎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可以體會那種對某一個時代、時期的美好懷念,而那種懷念並不是說真的以前比現在好還是怎樣,而是有些對你彰顯意義的東西,剛好落在那個時間點上,所以覺得親切,覺得那是遙遠的,卻仍有聯繫的一部分自己。
我記得片中提到胡導演在拍攝電影時,特別在意對於布景和人物身上的衣著器物的做舊,很在意呈現出來的生活感,就好像他的鏡頭只是揭露了某個存在他想像已久的世界片段,細節的堆疊是為了要還原某一種狀態。即便現在各種拍攝技術越趨成熟,成品也更為完美漂亮,但藉由紀錄片一一還原當時拍攝的環境和技術,怎麼去克服侷限、如何讓手腳跟上思考的動作、如何充分利用當下資源等狀況,對於後來的觀眾來說,確實會感到好奇與嚮往,比起無瑕,那種經過磨礪的質感,更顯得活氣。
其實平時也不太有機會可以看到一個導演構思、製作電影的過程,但回頭細想,要去坦露創作者的創作過程,要避免流於過多的表演性質和戲劇性,又要盡可能貼近那個創作當下的瞬間,這得在意識到被看與不看中間,不斷地拿捏。
有時候「時代」兩個字,似乎可以概括一切的不言而喻,和說來話長,但若細想,自能意會很多人與事,其獨有的意義無法簡單帶過。林靖傑導演的專文提到「是胡金銓不合時宜,還是時代對胡金銓不合時宜」,合於時宜與否,是一個創作者必須時時面對的問題。要在餵養自己的大環境裡,重新披植嶄露新的氣象,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要如何在多數人喜好的潮流和趨勢之中,堅持保有、保護自己的風格和想法,沒有一點執拗是不可能的。而這樣的執著產生的碰撞,所附帶的損耗難免,妥協與否從來都是關鍵的課題,一切都是為了使作品臻於完美吧。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3)(第244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1月號 —— 召喚斷裂的現場
朱和之的筆,從三百七十年前開始寫。首部歷史小說三卷《鄭森》,以六十萬字細筆還原一位身扛家國血恨青年的憂鬱,而後又追加了一部史詩級戰爭記錄《逐鹿之海》,這時的他,身與心彷彿都活在十七世紀,那時代的飢餓與痛苦,都烙印在他的文字裡。隨著時日挪移,他循著島嶼的稜線與聲線分頭走,一線是承載慘烈死難的《樂土》,一線是召喚不羈者魂靈降歸的《風神的玩笑》與《南光》,全心浸淫其間,正如他埋首學習的暗房沖洗,將潛意識裡的光,一幀一幀調度出影。而今,敘事終於走到戰後,一樁空難暨山難恰落在朝代更迭的縫隙裡,觸動牽連族群情結與人志追求的矛盾,大崩壁下的陰影深重,彷彿是前述追索的總和,他再次往山裡走,迷途、繞路、輾轉曲折,終於看見哈因山裡的,太陽。朱和之的筆,從三百七十年前開始寫。首部歷史小說三卷《鄭森》,以六十萬字細筆故事,帶著血肉,回到了現代,我們面前。
【編輯室報告】尚,無人知曉的/執行主編 蔡俊傑
每次都是開頭最難。
我發現也許是因為編輯室報告的這個「報告」,讓我覺得這件事有一種冷漠的距離感,它會把現場變成一種嚴肅、相對制式化的場景設定,好像應該有什麼內容是一定要說的,好像不能太過隨興,不然就會變成編輯室聊聊。
但為什麼不能編輯室聊聊呢?沒有為什麼,也沒有不能。
我記得在這次專輯對談當天,我們約在一處要從大馬路彎繞進去的,舊公寓的三樓房間,那空間被打理得乾淨明亮,有一整面嵌木邊框的窗戶,那日天空積著薄雲,陽光時而灑落,時而掩濛,和善地像是在配合著恰轉涼爽的溫度。我們坐在窗邊的長桌,陽光如霧緩緩壟著午後的時間,對談兩人不時對著放置桌上的地圖筆劃,從這邊到那邊「當時從哪條路線……」、「後來又是如何……」,一再再銜接起過去的時間和空間。時間感又一次變得曖昧模糊,小說家穿針引線,從田野調查的資料,到事件發生的,那無人聞見的深山裡的實地踏查,一陣迷霧散去,又迎來另一陣迷霧。就好像談話中的提問引出更多提問,聽與說,就像人的腳步輪踏,在山上起步,不由得會想往更深處前去,想找到那些荒煙蔓草中的故事小徑。就算對尚未發生的一切仍是未知,沒有把握,但總有一種直覺,在某處,一定會找到答案,或者說,一種回答。即便不是對應著原本的問題,可能到那時候,問題是什麼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找到,或者說,(平安)帶回了什麼樣的故事。
我想,不管是怎樣的故事,都有一種期望被說與被聽的引力。這些說故事的人無不是從某處祕境或杳無人跡的荒墟回來,他們在諸多預期中揭開簾幕,開場,燈光音效,導演指示,演員就定位,攝影機遠近鏡頭切換,選擇聚焦顯現。
朱和之在小說《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中,發揮小說家填補失落細節的能力,召喚現場,重回一九四五年三叉山事件發生的前後,當時台灣社會主要三大族群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相處景況,藉由一巨大災難收束,深入人性之幽微深刻。而在時間的前後延展中,歷史變成鋪陳在桌面的墊布,時人其事彷若吸飽了水氣般,從乾癟的文字史料中飽脹了起來,長出人的血肉,搭起鄉鎮屋房,並且回到那至今沉穩深邃的山林之中,再回到人的身上。而現在的我們,始終有一種彷若觀棋者的悠緩餘裕回看當時,那些幽祕難解的細微思緒,游絲細線纏繞牽扯著每一個人。
而有趣的不僅僅是故事,還有故事選擇的現場。就好像這次朱和之執著的山,不論懷抱著怎樣的心思,只要進入了山,對於人之渺小,都給予同樣的反饋。而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狀況和影響,體力、腳步、負重,以自身為軸,輻射出更多人與事的關係網。比如說,上山的前一天,他正發生著什麼?也許與人爭執?也許與親愛之人開心度過美好時間,或者遭遇到挫折,甚至可能正醞釀著更大的麻煩和苦難,或者是,一個簡單的告別,一個擁抱,或只是一如往常勞作,吃著家常熱騰的飯菜。然後,在更往前推一些,上山的前幾日、前幾週、前幾月,甚至是更早之前……。當某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被劃開來了,自此往前後數看,都會從日常浮現,或者說是析篩出一層層相關聯的意義。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前往某處的行進過程,會容易太過信任自己,或者說,太專注在自己身上,而錯失某些重要的關鍵路口。但也往往因為這樣的錯失,因為迷路,所以才有機會抵達另一處,隱藏在路線之外的豐美景致。而且慶幸的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仍可循著原路,一次又一次的發現、確認,並且把那些都收納成自己的經驗,還有時間。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依然永遠——邱妙津的愛與文學
不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名字,不只是華文文學經典,而是一個渴愛而善感的靈魂,如何以文字撼動性別疆界,試探瘋狂險境,臻至世界的迴聲與共鳴。一九九五年,當邱妙津往彼岸行去,《蒙馬特遺書》留了下來,代小說家遞送永恆的意念。二○一四年英文版面世,艾琳‧邁爾斯悟感其巨大的愛與悲慟;二○一八年法文版出版,她的老師艾倫‧西克蘇以序續師徒緣;二○一九年導演陳耀成完成紀錄片《蒙馬特之愛與死》的拍攝,繼而追索擴延出更深廣的文學網絡,愛與時間都無止盡:它經得起一讀、再讀、不斷重讀。
編者的話
完成與未完成的
執行主編 蔡俊傑
總是在結束和初始之際,應該還有些什麼東西可以銜接,而相較於即將展開新的一年的未知與期待,不曉得為什麼,好像會先用上更多的氣力,去回顧過去這一年來,發生的種種記憶和事件。這樣的回想,大都會先從近期的開始增生細節,或者是那些更為深刻的,攀鉤在身上搖盪不墜的的所有牽連和變化。時間自顧自的澆淋,很多時候與其說形成養分吸收成長,更像是積累成一堵厚實的地面,把我們推著往上挪動,然後逼迫著自己得快速生長延展各種根莖,以適應當下的立足之地。
彷彿不斷地在追趕著,有時候有點疑惑,從年輕時開始,因為除了時間,好像什麼都沒有,急著索求更多的未知未識,對所見聞的新舊事物,充滿了命名的渴望,從自己出發,憑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去看待,甚至覺得是對抗世界,並更直觀的去接受回饋,無論是炙熱,還是冷冽,都感受到燒灼的痛楚。那些焦慮的急躁感,因循著時間的手掌覆掩,曾經有段時日逐漸顯得安定,但又往往在以為明瞭一點運行的規則時,才又驚覺有太多物事無法取決於己。其實躁動一直都存在著,只是被更多世故,更多無奈何,更多已然可以接受的空虛和悲傷所安撫,原來時間所賦予的另一種更大的寬慰,是讓我們有更和緩的餘裕,慢慢地告訴自己,也沒關係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啊。
不知為何,去年時間的過速彷彿被調快了,儘管疫情趨緩,似乎歸於日常了,但對生活的運行,還是感到些微地違和感,好像每天都加快了那一、兩秒,但整體的時間是沒有變化的,那些佚失的,好像都是自己說不出、也不為人知的一部分。
在一年的交際,第三次在編輯室的頁面留下同樣的問句給自己:我們交換的,是怎樣的未來?我記得最一開始是疑問,後來是期待,現在則是自我提醒。而這期專輯,是另一個被延續的未來,《印刻》在二○○五年六月,作了邱妙津辭世十周年的紀念專輯,當時的標題是「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從那時候到現在,邱妙津的離世,早已跨過了她那凍止的二十六年。時間於她已無礙,她早已跨進另一條河道,開始另一個漫長又漫長的旅程。而今重新製作專輯,再一次閱讀邱妙津的愛與文學,也讓留下來的人們,憑藉作品文字追念線索,一步步地走到今天,並且倚靠著自身的經驗,以另一種形式,補足曾經的未完成。
有時候閱讀就是一種照映,難免會被勾引起一些自以為的想法,如果那些提早離去的人們,如果有機會生活在後來的這個世界,會不會有機會更好?但好又是什麼?是那些可以更進一步的如願以償?還是有力量能僅守在自身,不偏移不惡壞,不被世間的醜惡和呆笨給推倒碰傷?但其實這些猜想所蘊含的更大意義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應該要珍惜這個當下,我們所在的現在。
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1月號 —— 時間的形狀
以中篇小說為創作獎項的台積電文學賞,至今已進入第七屆,自二○一一年開始至今,共選出了二十一名得主,其中也有許多人陸續出書,在小說創作上走出自己的路線和風格。從關注自身成長,回看家族的脈絡,摸索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聯繫和變化的可能,身處的環境對自己內在的拉扯與影響,但凡過往時間和經歷的累積,都是創作者的養分與發揮的空間。除了書寫題材選擇之外,中篇小說須著重的結構設計,以及相應細節的處理,也挑戰著創作者對於小說的思考和發揮。
本屆台積電文學賞,邀請複審連明偉、蔣亞妮、朱嘉漢、陳淑瑤、黃麗群、盛浩偉,選出九件作品晉級決審,再由周芬伶、紀蔚然、張貴興、楊照、鍾文音進行決審。選出本屆得獎者:
正賞:孔曉莉〈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
副賞:路成偉〈瘋土〉,陳致安〈六月雪〉
恭喜三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時間的形狀/總編輯 初安民
適值2023年杪,接著便是嶄新的2024了。時間真快,回顧過往,總覺得歲月流逝太快,時間的形狀是一塊一塊的奔馳競飛,許多夢想未及兌現便又得面臨重設夢想的時刻。
•
「台積電文學賞」迄今已臻七屆十四年,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之間,中篇小說在篇幅上,有著「中繼」的銜接特色,足供有志於小說創作途中,可以持續與稍歇的思考、醞釀、錘錬,在布展形式結構與開拓視野空間的書寫過程中,堪稱馬拉松賽程前必然的中距離鍛練。「台積電文學賞」的出現,其目的即在此種理念而設立,允為目前文學獎中少有的獎項,這些年來,連明偉等堅實作家皆於此獎項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至今蔚然成家,佳作連連。也為全球華人年輕作家提供了可供驅馳的舞台,受到廣泛關注。𧫴此特向支持本獎項的「台積電」致以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
本次得獎的三篇作品,正賞〈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敘事者我遊走於時間之河,從母親與父親如何從孩稚時開始,與山的根土相互依存,在山村裡活成各自的模樣。後來一家三人遷離山村,走出大山,卻在城市裡陷入另一種更艱難生存景況。時間如洪水漫淹,人事遷移,寄望著下一處新地,唯等待陽光澆長;副賞〈瘋土〉寫生長在東北縣城的主角和他身邊好友,在高三寒假的晃蕩時光,看似被困滯在生活的百無聊賴,其實是年輕人困在面對未來的虛無,以及內心積累的焦躁瘋闖。對映身處縣城的環境和風土,在人與地的交纏中,誰也不確定最後迎來的是新生,還是另一道厚繭;副賞〈六月雪〉,從聲音著手,不管是深受異音襲擾的三十歲男子,或是可以在夢中切斷生命絲線的十七歲少女,彼此的相遇,虛實之間使得那些藏匿在內心深處,卻又不斷向外滿溢的自我孤絕,有了一個相互迴盪,理解共鳴的交會。
•
近期以來,關於理工與人文教育的岐異觀點,甚或文言與白話的爭議討論,其視角無非是「實用」與「無用」,價格和價值的追論。厠身文學雜誌與出版四十年來,似乎也是在探索這個命題而不可得,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最不該放棄的東西?
•
謝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文學的支持與鼓舞,文學能提供的是,讓理想的脆弱燈火依然閃爍著,在愈趨寒冷的世界。
•
2024
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4)(第246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2月號 【封面故事】(雙封面隨機出貨)
A版
摒除勞俗,讀一首楊牧的詩,進入文學的星圖,時辰的練習曲還在虛空召喚神祕;時代前進,也依舊有人問起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學院的樹倒下,而人們沒忘記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驀然回首,見詩人仍伏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詩人離世四年後,收錄五卷共三十冊的楊牧全集完整面世,這龐大縝密浩繁的工程,收納了其一生的智慧與語彙。而記憶踩著時間的腳步追逐,遠去的身影,深拓的印象,詩人留下的所有字句,是託付給未來,持續思索的底氣。
B版
《1624》以壯闊的海洋史觀,演繹臺灣身世。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在大員建熱蘭遮城,歐洲甲板船、大明國帆船、日本朱印船等各國船隻在此交會,臺灣躍上世界舞臺。
西拉雅先民在荷蘭長官、日本商人和海上梟雄鄭芝龍之間周旋,鍛鍊出合縱連橫的智慧,在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的安排下,新港長老理加前往江戶向幕府將軍獻地圖。當嶄新的世界在眼前展開,部落的少年將如何做選擇?
《1624》劇照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流動的時間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效益,同樣時間,卻往往被不同質量的物事分別,多了這個,來了那個,臨時更動是常態,很多狀態無法被量化,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其實每個月一本動輒十二萬字以上的文學雜誌,都得要花費很多力氣去準備和消化,而時間不等人,我們每每努力搶救,總冀望著能在手腳可及之處,完成更多一點的成果。
馬上就過年了,年後接著書展(總感覺去年書展才剛結束不久),從去年底開始的所有準備和規劃,都在慌亂中撐持著條理前進,擔心遺漏任何細節,惶惶檢視著各落稿件,尤其被迫壓縮的截稿期,總需倚靠積累的經驗與直覺,調校細微的誤差,試圖沖淡匆忙的焦慮。然而,在一個冷極的濕雨夜,燈光曝亮的大辦公室,空調風聲呼呼在耳邊轉,我重讀起新砌入版的楊牧詩句,時間變慢,感官放大(或者說被清理乾淨了),那一首首,一行行,一字字,像潮浪,引著溪流,坐落成遠方的山巒。而那句話這麼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因為楊牧就在那裡。
從二○○九年一月,印刻第一次製作楊牧專輯「在人生行旅的中途」;之後在二○二○年三月得知詩人逝世,當時加緊作業,在四月推出紀念專輯「一生詩的完成」;而在四年後,隨著《楊牧全集》的完成與出版,也再一次製作「奇萊傳奇──楊牧」,重溫奇萊山下,詩與人的傳奇。
每次製作人物專輯,包括最重要的,當時期創作者最新的作品發表,以及人物對談裡關於創作的自述和解讀,搭配他者的評論憶述,可以在這紙與鉛字搭建的舞台上耐得住開闔,展露盡可能多的,部分的完整。而這樣保存著那些當下,在時間之流中成為一種標定,對於一位作家,或者說創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專輯內容,可以看見本人顯現的樣貌,傳遞的話語,交付的作品,那是關於一個人想要傳達什麼,以及希望怎麼被理解。不管是自我,還是花費了無比心力完成的作品,都是一段期待被善待的,屬於「我」的時間。這其實很難,我是指被理解,但也不是無法做到,至少我們可以讓閱讀成為起點。
除此之外,在這樣的編輯經驗中,更具挑戰的,是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創作者已經不在,而當下的我們,要怎麼去描述,去記得這個人?每個人的經驗和記憶,釋放出去的感受與接收的回饋都是獨特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循著他留下來的作品,那些被記錄下來的話語,在字裡行間獨自完成一段靜默的對話。
所以所謂的我們記得,其實就是每一個我記得。
本期也特別推出雙封面,除了許多年輕詩人的「起點」楊牧特輯之外,也製作了「1624」特輯,回到一六二四年的台灣,早在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國的船隻就在這座島嶼交會。那時這座島有很多名字,每一個經過的人都搶著指認。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台灣進入海洋視野的一個起點。四百年之後,我們終究還可以在流逝的時間中,尋找,重建,關於那些我記得,或者說,我們應該要記得的歷史。
祝大家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蔡康永的異想世界
蔡康永擁有多重身分,可以在其中穿梭自如,
不論拾起哪個身分,總能獲得廣大的認同與回響,
前不久他辦了「蔡康永創作展 - 我一直替你好好收著」,
來看畫的人潮更是從藝廊排到捷運站,
展覽雖已落幕,但在本期封面專輯,他延續其創作的討論,
並找來「國師」唐綺陽,從辦展的初衷談起,
接著深聊關於「信念」、「服務」、「人生引導」,
他希望將這些說出來,讓那些恰好看到這些文字的人可以作為人生參考。
本期收錄:
●蔡康永畫作選
●蔡康永VS.唐綺陽對談(18000字)
●蔡康永專訪(4000字)
●創作技術夥伴鄭以琦的心路
●評述:李桐豪、張禮豪、蕭紫菡、謝盈盈
每當提起蔡康永,總會想起他時尚的著裝、在肩上相伴的烏鴉、知性的談話與恰到好處的幽默。他主持過數檔知名節目,以既精準又聰慧的說話方式備受肯定。他曾是影評人、專欄作者、深夜電台DJ、雜誌總編輯;後來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演說家、電影導演、暢銷書作家。他在各種身分中穿梭自在,而在本期封面專輯中,他是藝術創作者,剛辦完個人創作展的他,延續著關於這次創作的討論。他說這些不是為了展現自己,而是為了文字本身、也是為了「剛好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們」。推動他去實踐的力量是信念,是關於服務和人生引導的方法,這也是他在本輯與唐綺陽對談的核心。「把期望放在為別人所做的事情上,會得到很多驚喜和回報,最終它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的。」他如是說。
【編輯室報告】
伏流
執行主編 蔡俊傑
知道要做這次的專輯,找時間看了在白石畫廊舉辦的「我一直替你好好收著」蔡康永創作展。平日的下午展場已經擠滿了人潮,進到裡面看到一撥撥的人圍著牆上或大或小的畫作,畫上簡潔的字句襯著強弱的色彩,或鮮明顯現,或模糊隱匿。用創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彷若召喚靈魂的符咒般,觀看的人們各自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字,並且默默在心裡繼續完成屬於自己的句子。原來整個展覽本身,是要誘引一場獨屬於「你」的創作,也點醒每一個你的記憶中,最私密貼己的心事。
所以我在想,怎麼樣才可以用一個開始,去開啟另一個開始?
這時我還是想到我自己。剛開始編雜誌時,一進來就被編輯前輩交託了當期雜誌的介紹文字,當時對於要面對著所謂他人的說明介紹,即便是使用文字,我也根本毫無經驗與準備。問了前輩是否有什麼訣竅,或者應該注意的地方?他聽完我的問題後,馬上拉開了一臉的微笑,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的表情,就差沒伸手拍拍我的肩膀,他說:「都可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真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想想要怎麼跟你朋友說,你這個月都在忙什麼。放輕鬆一點,加油。」我當時心想,眼前這人有說等於沒說啊。後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回過頭再把手邊的內容再看過一次,再多想一下,轉換了角度,才看到許多在忙碌急促的過程中,沒注意到的有趣之處。
其實我很感謝當時前輩的不說,他的「不說」使得我得去多想,才會跳出預設的前提,更自在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在執行的角色上,作為一個介質去轉換、協調,疏導引流接收到的內容,再把這些訊息和資訊傳遞給更多人,卻又往往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再一次獲取了更多的,那些早已知曉,卻又被日常損毀模糊的最基本的事情。雖然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面對著螢幕敲打著鍵盤上的方塊,但實際上整件事情背後,真正得越過想像去面對的,是更多殊異的創作者和讀者,或者說,更多的別人。要怎麼樣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要如何才可以讓別人理解想說的,怎樣才能讓別人願意聽下去。
後來我慢慢理解,有些事的發生和深入,重點不在於誰開始了什麼,而是開始這件事只要被啟動了,就會有持續進行的機會。我想到以前在大學的小說創作課堂上,我的小說家老師花了好幾堂課的時間,跟還留在座位上,那些打瞌睡之外的倖存者們,說著關於文字,甚至是語言陌生化的必要性。要重新觀看、想像,關於文字和語言本身,及其延伸展現出來的,置於日常之外的可能性,還有被相異理解的間隙,與觸及到個人經驗記憶深處的意涵。
文字和話語的存在,因為需要而被造就,也因此它不僅僅是主觀的陳述說明,還需要被理解之後,才能算是完成。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給予更多的線索去理解,卻忽略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察覺、判斷,多依賴自己,試著找出更多的感受。
話語的伏流潛藏在語氣中,說話的聲響如同潮浪,來去之間激起的都是情緒的起伏,而碎花潑濺,之後仍續沉浸回水平之下,語意波瀾,心流迴繞,每個人都是一片大海。而文字是相對精準的提取,也因為準確,所以我們會挑選,會知曉有更多藏匿在深處的,那些不想說、不與人說,不知如何說的東西被掩蓋在日常人情的維繫表面,之下。這次蔡康永的創作,藉由文字的伏流,去接連起心底那些深藏的記憶和情感,那些曾經被摁掉的燭心還是被找了出來,再一次點上,有時候還是得伸手接過了火,放心裡來暖亮自己。
以上大概就是,我想說的,這個月都在忙些什麼。這時我還是想到我自己。剛開始編雜誌時,一進來就被編輯前輩交託了當期雜誌的介紹文字,當時對於要面對著所謂他人的說明介紹,即便是使用文字,我也根本毫無經驗與準備。問了前輩是否有什麼訣竅,或者應該注意的地方?他聽完我的問題後,馬上拉開了一臉的微笑,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的表情,就差沒伸手拍拍我的肩膀,他說:「都可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真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想想要怎麼跟你朋友說,你這個月都在忙什麼。放輕鬆一點,加油。」我當時心想,眼前這人有說等於沒說啊。後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回過頭再把手邊的內容再看過一次,再多想一下,轉換了角度,才看到許多在忙碌急促的過程中,沒注意到的有趣之處。
其實我很感謝當時前輩的不說,他的「不說」使得我得去多想,才會跳出預設的前提,更自在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在執行的角色上,作為一個介質去轉換、協調,疏導引流接收到的內容,再把這些訊息和資訊傳遞給更多人,卻又往往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再一次獲取了更多的,那些早已知曉,卻又被日常損毀模糊的最基本的事情。
雖然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面對著螢幕敲打著鍵盤上的方塊,但實際上整件事情背後,真正得越過想像去面對的,是更多殊異的創作者和讀者,或者說,更多的別人。要怎麼樣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要如何才可以讓別人理解想說的,怎樣才能讓別人願意聽下去。
後來我慢慢理解,有些事的發生和深入,重點不在於誰開始了什麼,而是開始這件事只要被啟動了,就會有持續進行的機會。我想到以前在大學的小說創作課堂上,我的小說家老師花了好幾堂課的時間,跟還留在座位上,那些打瞌睡之外的倖存者們,說著關於文字,甚至是語言陌生化的必要性。要重新觀看、想像,關於文字和語言本身,及其延伸展現出來的,置於日常之外的可能性,還有被相異理解的間隙,與觸及到個人經驗記憶深處的意涵。
文字和話語的存在,因為需要而被造就,也因此它不僅僅是主觀的陳述說明,還需要被理解之後,才能算是完成。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給予更多的線索去理解,卻忽略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察覺、判斷,多依賴自己,試著找出更多的感受。
話語的伏流潛藏在語氣中,說話的聲響如同潮浪,來去之間激起的都是情緒的起伏,而碎花潑濺,之後仍續沉浸回水平之下,語意波瀾,心流迴繞,每個人都是一片大海。而文字是相對精準的提取,也因為準確,所以我們會挑選,會知曉有更多藏匿在深處的,那些不想說、不與人說,不知如何說的東西被掩蓋在日常人情的維繫表面,之下。這次蔡康永的創作,藉由文字的伏流,去接連起心底那些深藏的記憶和情感,那些曾經被摁掉的燭心還是被找了出來,再一次點上,有時候還是得伸手接過了火,放心裡來暖亮自己。
以上大概就是,我想說的,這個月都在忙些什麼。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4)(第247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3月號 【封面故事】
終於有一塊立足之地 不再被問從何來 也不再往那裡去
出川,離亂,恨別,人生的無盡之歌不曾停歇。詩人陳義芝為父親以及與父同代的民國人,寫下了悲切深沉的長詩〈遺民手記〉。時間使生命磨滅,時間也餽贈永恆,使記憶綿長,六百行的長篇史詩抒噫,是半世紀的追尋,是刻骨銘心的同理,使傷痛的殘骸長回血肉,銘記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流離與憾惘,而是被迫總與所謂主流逆反,無可奈何的遺民心境。
本期雜誌完整刊登陳義芝最新詩作〈遺民手記〉,以及與詩作相互對話延伸的自述;並邀請詩人向陽對談長詩創作的時空闊度與人文情懷;同時收錄崔舜華專訪,以及唐諾、簡媜、唐捐、洪淑苓等評論家、散文家的細讀與解析。
有時深夜自己待在辦公室,開著小燈看著桌面上印著各種文字的凌亂紙堆,一旁散落著習慣用的筆,微微抬頭,螢幕上開著的那些大大小小、不斷重疊交錯的文件夾和檔案,一樣一樣替換著處理,這邊卡住了,那邊眼花了,該怎麼轉換,該怎麼順利的藉由字詞的跨接抵達下一步?儘管時常緊湊忙亂,但這些極為瑣碎的事情累加上來,對於整件事情的安排和執行,還是有一種較為習慣的節奏感。
寫這篇時,正值書展開始,每年的這幾天都得轉換上班地點,往這城的另一個方向出發,到書展現場,從搬字的編輯,暫時變成不稱職的,搬書的書店店員。這其實滿有趣的,離開圍困著自己的桌面和稿件,抵達現場,像是一種被偷換掉的日常。特別是書展這種場合,我們堅守的文學,於其中只是一種類別,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別無選擇,對更多人來說,可能也只是其中一種選擇,甚至從來都不是選擇。脫離原本習慣的讀者群和環境,想一想,或者應該說,不只是停留在想,當眼前看到更多人來來去去,好奇拿著那些我們投注時間精力編輯和創作出來的作品,或慎重翻讀,或隨意放下,或無視走過……
有時作者和編輯都會猜想,什麼樣的書、怎麼樣的內容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才會被注意到?大賣或暢銷,可以直接用數字量化的被看見。而那個看見是什麼?吸引人的到底是故事?還是說,除了故事之外,還有沒有更多的什麼,觸動著我們內心的感性與好奇?因為期待,總忍不住給予更多的想像,預設了許多的前提想要去召喚回應。始終還是又回到了自己,但其實都是自己,也總隔著自己。因為我們無法完全的去意會他人,唯有盡可能地揣測,依靠經驗,歸納推斷,甚至是期望,我(們,每個人)所遭遇的,所面臨的,都可能會有的類似感受和反應。
這期雜誌的製作時間,某種程度上來說,籌備時間拉得很長,因為二月恰逢春節和書展,編輯部從去年底便嚴陣以待,除了當期的內容須按時就定位完成,也不斷趁空趕上預定的進度。慌亂中,經過了一個春節假期,回家了一趟,明明一直是很緊湊的節奏,忽然放了空,因此,很多懸浮的思緒,以及這陣子更密集地閱讀著文字的感觸,也有了可以沉澱下來的時間和空間。
本期封面層疊如山巒海流,又彷彿潮浪漫踏,一步推著一步,而詩人凝望,懷想遠方,風塵僕僕,人影飄渺。陳義芝長詩〈遺民手記〉,敘寫父親當年跨越山河,橫渡洋海,凝聚著記憶存底滋養,故事的血肉從此不斷蔓生,循著詩句鋪成的路徑,回溯一趟迢遠曲折的,離去與歸來的旅程。
人真的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流動的生命。人對於情感的依賴和耽溺,進而留戀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永遠錯身的)時間,衍伸成對於記憶根源的追索和再造。時間沒有邊際,但我們能去到的也都只是邊際,那些不捨得,又想要留下的,也只能在想望的淹漫中找到著力,再鑿成脈絡存證,盡可能趨近,並猜想可能的抵達。
有時候是這樣,事情如果抽開個別看,常常理不出個頭尾,直到連結在一起,才能漸漸圈出一個形貌,那為什麼我們需要那個形貌?因為唯有擁有一個固定不再變動的形貌,得以寄存時間和記憶,才足以成為往後的延續。而這就是那些日後,我們一再回頭看望的,關於往日,關於那些時間的記憶,曾經的殘骸,留給我們的樣子。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3)(第236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
楊富閔
二○一○年楊富閔出版第一本小說集《花甲男孩》,後來陸續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獲得熱烈的回響。之後楊富閔持續創作,出版多部散文集,期間也積極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讓文字被改編成不同的樣貌。而他也藉這些機會,反覆試驗著說故事的各樣可能。
而這次睽違許久,楊富閔交出了全新的小說《愛文》,時間回溯到一九九九年的世紀之交,回到小學的校園裡頭,跑出形形色色的有趣人物,交織出一個個熱鬧又挾帶餘韻的故事。在本輯對談中,鍾文音直說楊富閔就是一個從小活在故事裡頭的人。也許對他而言,「說」的欲望是天生的,而想說什麼的念頭早已成形,一路上他在尋找的,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容器,用最恰好的方式,安放那些精采故事。
【目次】
編輯室報告
008祕密基地 蔡俊傑
024封面專輯 愛文
楊富閔
〔對談〕
026消失的時光,留下來的故事 楊富閔vs.鍾文音
〔小說〕
050愛文 アップルマンゴー 楊富閔
〔評述〕
074「慢慢來」的活潑書寫──楊富閔與他的《愛文》 石曉楓
078送迎的詩學 鍾秩維
082如何靠近楊富閔《愛文》 陳栢青
086好笑作為一種天賦 劉梓潔
089愛文愛文 言叔夏
專欄:小屋筆記
092在紊亂的時代 賴香吟
專欄:我們的時代
098人工智慧時代的媚俗經濟學 林宜敬
專欄:拉波德氏亂數
102去見國父 童偉格
特稿:懷念西西
110角色 西西
126八月浮槎 西西
130西西:其人其事 何福仁
文學延長線
140記憶稅與愛的利息 林徹俐vs.蕭詒徽vs.沈信宏
四月小說
154滿租 黃茵
【編輯室報告】
祕密基地
執行主編 蔡俊傑
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的漫畫《怪物Monster》中,有一本繪本《沒有名字的怪物》,說到從前從前,有隻沒有名字的怪物,他很渴望想要有名字,所以他展開旅程去尋找名字,但世界太大了,他決定分裂成兩個自己,朝著不同的方向出發。其中一隻怪物在旅途中遇到很多人,與他們交換條件,並藉由住到他們身體裡面,來獲得他們的名字。而時間日久,那個住到身體裡的怪物長得越來越大,肚子餓的怪物會說「看看我!看看我!我身體裡面的怪物已經長這麼大了喔!」就從身體裡面把那個人吃了。至此他又變回沒有名字的怪物,接著繼續啟程,去找尋下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給他的人,直到肚子餓得受不了,再把那個人,或說那個名字給吃了。有一天,這個怪物遇到一個小男孩,因為他太喜歡這個小男孩的名字了,所以即便再怎麼飢餓,也還是忍耐著,最後他真的無法忍受了,小男孩只好把身邊的所有人都吃進肚子裡。後來這個小男孩遇到了自己,那個當初分裂的另一個怪物,他開心的說著自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但另一個怪物卻說「我沒有名字也很快樂,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沒有名字的怪物。」然後小男孩就把另一個自己也吃了。
開場白有一點太長了。這繪本最後說,雖然小男孩(怪物)好不容易得到了名字,但從此卻再也沒有可以叫他的人了。與此不同的是,楊富閔的故事,卻是從那些被他記得的名字中增長出來。這次專輯楊富閔帶來香氣四溢,活潑生動的小說《愛文》,愛文是芒果,是即將來臨的夏天,是一間山村小學,更是楊富閔心裡醞釀已久的祕密基地。而楊富閔在這裡藏了許許多多的自身養成的風土人情,有好幾個滿滿的,他的故事盒,還有那些牽引回憶情感的各種場景物件。
也許,每次的書寫念頭起始,都是創作者渴求完滿的一趟旅程,而所謂的完滿始終是不可能的抵達,也因此,才會有下一趟旅程的展開。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4)(第248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4月號
- 封面人物:梁綉怡、洛駽
- 封面標題:初發 Debut
作為一位書寫者,寫作,一直是極其私我,同時也是將自我一層層剝除、直抵內核的揭露過程。在紙面落下第一個字開始,便註定了必須不斷地逼近、直視,那更為隱晦的,未曾知悉的自己。是怎樣的心念,讓寫字的人決意以文字展開內在追索,成為文學的信徒?又如何才能夠穿透重重迷陣,準確抵達心中期許的彼岸?
本期專題由即將揚帆啟航的兩位新秀──洛駽與梁綉怡領銜,分享他們求索文學並付諸創作的過程中,對個人生命經驗的深掘、抽離、再折返;還有在這反覆的練習與迫近下,最終揉塑成形之所得。並由詩人吳懷晨和小說家高翊峰從引航者的角度,析解年輕寫作者一路的成長與茁壯。同時也邀請何致和、陳麗娟、吳緯婷、吳佳駿等前行的創作者,以不同探看的觀點和視野,呈現新寫者多樣的層次與面貌。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