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09
- 10月
- 10月號
- 10月號/2018
- 10月號/2021
- 10月號/2022
- 11
- 110
- 111
- 112
- 113
- 114
- 115
- 116
- 117
- 118
- 119
- 11月
- 11月號
- 11月號/2018
- 11月號/2019
- 11月號/2020
- 12
- 123
- 126
- 127
- 128
- 129
- 12月
- 12月VERSE(12月號/2023)(第21期)
- 12月號
- 12月號/2021
- 12月號2019年
- 12月號/2020
- 13
- 130
- 131
- 133
- 14
- 15
- 17
- 18
- 19
- 1984
- 1月
- 1月號
- 1月號2018年
- 1月號2021年
- 20
- 2017
- 2022
- 2023
- 2023年6月號
- 2023超新星
- 2024
- 2024年
- 2024青年超新星文学奖 小说的时光胶囊
- 2024青年超新星文學獎 小說的時光膠囊
- 2025
- 2025年
- 21
- 229期
- 230期
- 232
- 233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5
- 246
- 248期
- 249
- 24期
- 252
- 258期
- 259
- 28
- 2月
- 2月號
- 2月號/2022
- 2月號/2020
- 2月號/2021
- 33
- 3月號2024
- 3月號/2020
- 3月號/2021
- 434
- 436
- 437
- 443
- 444
- 445
- 447
- 448
- 449
- 45
- 450
- 452
- 453
- 454
- 455
- 456
- 458
- 459
- 463
- 464
- 465
- 466
- 468
- 470
- 471
- 4711132389159
- 471113238915901
- 471113238915903
- 471113238915904
- 471113238915907
- 471113238915908
- 471113238915909
- 471137837026305
- 471137837026306
- 471137837081202
- 4712977740136
- 471297774055604
- 4712977740853
- 471297774085302
- 471410268964801
- 471410268964803
- 471410268964804
- 471410268964807
- 471410268964808
- 471410268964812
- 472期刊
- 474期
- 475
- 476
- 477
- 480
- 481
- 483
- 485
- 4月號
- 4月號/2020
- 4月號/2022
- 57
- 5月
- 5月號
- 5月號/2020
- 5月號/2021
- 6
- 63
- 64
- 65
- 69
- 6月號
- 6月號/2022 第440期
- 6月號/2018
- 6月號/202
- 6月號/2021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7月2023
- 7月號
- 7月號2021
- 8
- 81
- 82
- 83
- 834
- 836
- 84
- 85
- 85期
- 86
- 86期
- 87
- 87期
- 88
- 88期
- 89
- 8月
- 8月號
- 8月號/2020
- 8月號/2021
- 90
- 90年代末
- 90期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77101937700107
- 977101937700109
- 9771019912004
- 977101991200401
- 977101991200404
- 9771819917001
- 9771819917018
- 9771819917025
- 9771819917032
- 9771819917049
- 9771819917056
- 9771819917063
- 9771819917070
- 9771819917094
- 9772664322149
- 9772664322200
- 977278990800612
- 98
- 99
- 9m88
- 9月
- 9月號
- 9月號/2019
- 9月號/2020
- Avatar:The Way of Water
- A版
- Breakazine 074 邊一個發明了性別
- Breakazine創作小組等
- ChatGPT
- Crown
- C³offee 咖啡誌 4月號/2023 第40期
- INK
- June 2023
- K書
- K書:試刊號?
- Meta
- POST
- R030082246
- SAMPLE樣本
- SEAL
- SEAL(第二期至第七期)
- THE FIRST SLAM DUNK
- Travellution
- UNITAS
- verse
- VERSE 10月號 /2021(第8期)
- VERSE 10月號 /2022(第14期)
- VERSE 12月號 /2021(第9期)
- VERSE 12月號 /2022(第15期)(當性別開始流動版)
- VERSE 12月號 /2022(第15期)(陳亞蘭版)
- VERSE 28
- VERSE 2月號 /2022(第10期)
- VERSE 2月號/2025 第28期
- VERSE 4月號 /2022(第11期)
- VERSE 6月號 /2022(第12期)
- VERSE 8月號 /2021(第7期)
- VERSE 8月號 /2022(第13期)
- Verse第4期
- verse第一期
- Verse第二期
- verse第四期
- Verse(10月號/2020)(第2期)
- VERSE(10月號/2023)(第20期)
- Verse(12月號/2020,第3期)(桂綸鎂版)
- Verse(2月號/2021,第4期)
- Verse(2月號/2021,第4期)(詹宏志版)
- Verse(4月號/2021,第4期)(告五人版)
- VERSE(4月號/2023)(第17期)
- VERSE(6月号/2024)白日版(第24期)
- Verse(6月號/2021,第6期)(張西版)
- Verse(6月號/2021,第6期)(董陽孜版)
- Verse(6月號/2021,第6期)(邱澤版)
- VERSE(6月號/2023)(第18期)
- VERSE(6月號/2024)夜晚版(第24期)
- VERSE(6月號/2024)白日版(第24期)
- VERSE(8月號/2020,第一期)唐鳳版
- VERSE(8月號/2023)(第19期)吳念真
- vibes
- VIBES(1月號 /2023)(第1期)(吳青峰版)
- VIBES(1月號 /2023)(第1期)(蔡健雅版)
- VIBES(1月號 /2023)(第1期)(黃宣版)
- VIBES(3月號 /2023)(第2期)
- VIBES(5月號 /2023)(第3期)
- VIBES(7月號 /2023)(第4期)
- WhyNot
- WOW! SCREEN 12月2022第646 期
- YOASOBI
- 《1624》
- 《字花》100 期
- 《字花》103期「通關者密語」
- 《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 《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 《字花》108期“编集日常”
- 《字花》108期「編集日常」
- 《字花》109期“空间观察指南”
- 《字花》109期「空間觀察指南」
- 《字花》NO. 105
- 《字花》NO. 107
- 《字花》NO. 108
- 《字花》NO. 111
- 《字花》NO. 112
- 《字花》第102期
- 《字花》第74期
- 《字花》第75期
- 《字花》第76期
- 《字花》第77期
- 《字花》第78期
- 《字花》第79期
- 《字花》第81期
- 《字花》第82期
- 《字花》第83期
- 《字花》第84期
- 《字花》第85期
- 《字花》第86期
- 《方圓》09期
- 《方圓》09期「Time Folds」
- 《方圓》:05期「睡眠」
- 《方圓》:06期「游離」
- 《方圓》:07期「收拾」
- 《方圓》:08期「重置」
- 《方圓》:10期「1984」
- 《方圓》:11期「正午」
- 《方圓》:12期「劫」
- 《方圓》:13期「敵」
- 《方圓》:14期「元/Meta」
- 《方圓》:15期「後/POST」
- 《方圓》:16期「復/RE」
- 《方圓》:17期「卡夫卡・審判」
- 《方圓》:18期「卡繆・異鄉人」
- 《方圓》:19期「曹雪芹・紅樓夢」
- 《方圓》:20期
- 「一〇〇‧從零到一」
- 【預購】聯合文學(3月號/2021)(第437期)
- 一〇〇
- 一起吃鍋的日子
- 一頁文化
- 不為什麼
- 中友圖書
- 亞洲文化
- 亞洲文化——第45期
- 京恋爱 源氏物语的千年絮言
- 京戀愛 源氏物語的千年絮言
- 人文文學
- 人文社科
- 今夜不說晚安
- 伍佰
- 作家的焦慮同好會
- 作家的焦虑同好会
- 傷心歌單
- 元/Meta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冼文光
- 出神
- 列維
- 創作者的副本修煉
- 創刊號
- 創新
- 劉冠廷版
- 南國的一天
- 南方學院
- 卡夫卡
- 卡繆
- 印刻
- 印刻文学生活
- 印刻文学生活志 (3月号/2025/第259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11月号/2024/第255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2月号/2024)(第246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2月号/2025)(第25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5月號/2022 (第22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6月號/2022(第22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3月號/2025/第25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5第257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4/第25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4)(第25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4)(第24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5)(第25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3)(第23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4)(第24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3)(第237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4)(第24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6月號/2023)(第23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7月號/2023)(第23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3)(第24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0)(第204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2)(第22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巴代特輯(7月號/2022/第227期
- 古早
- 召喚斷裂的現場
- 台三線版
- 台灣
- 台灣美食
- 同志
- 同志與跨性別研究
- 吳青峰
- 告五人
- 周渝民
- 咖啡
- 哲學
- 哲學思想
- 唐鳳版
- 啊!這很小日子耶
- 問卜
- 嗅熱鬧
- 四月
- 夏洛克・福爾摩斯 倫敦殺人觀光
- 夜晚版
- 大人的漫畫
- 大俠胡金銓
- 好想去約會
- 字花
- 字花95
- 字花96
- 字花97
- 字花98
- 字花第101期
- 字花第99期
- 字花編輯部
- 孟小冬
- 客家
- 審判
- 封面人物:梁綉怡、洛駽
- 封面人物:梁绣怡、洛駽
- 封面标题:初发 Debut
- 封面标题:台南再发现:艺术、酒吧,偶尔还有爵士乐
- 封面标题: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罗》
- 封面標題:初發 Debut
- 封面標題:台南再發現:藝術、酒吧,偶爾還有爵士樂
- 封面標題: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羅》
- 封面標題:追憶、整理,與告別
- 小心感电,被捕捉的Lemon气味。
- 小心感電,被捕捉的Lemon氣味。
- 小日子
- 小日子07
- 小日子100
- 小日子101
- 小日子102
- 小日子104
- 小日子105
- 小日子106
- 小日子109
- 小日子110
- 小日子112
- 小日子113
- 小日子74
- 小日子77
- 小日子91
- 小日子94
- 小日子95
- 小日子96
- 小日子97
- 小日子特輯NO.004:美好滋味,台灣《飲食特輯 》
- 小日子:傷心歌單(12月號/2019)(第92期)
- 小日子:前往仲夏的海洋 捕捉與大海一起生活的日子
- 小日子:南國的一天(8月號/2022)(第118期)
- 小日子:啊!這很小日子耶(12月號/2022)(第120期)
- 小日子:在神祕學裡 我找回自己
- 小日子:在秋日裡 大口吃下島嶼日常
- 小日子:失眠的人
- 小日子:寫一封信給(7月號/2021)(第111期)
- 小日子:從廟口開展的生活風景
- 小日子:微醺的風土記錄 臺灣地酒手帖
- 小日子:我們和貓與狗的小日子(1月號/2017)(第57期)
- 小日子:我們喜歡吃早餐
- 小日子:我想一個人去這些地方(一個人特刊)
- 小日子:改變一生的冒險(8月號/2023)(第124期)
- 小日子:新世代職人的工作日常(1月號/2018)(第69期)
- 小日子:極簡生活
- 小日子:歡迎光臨 我的房間
- 小日子:消失在地圖上的祕密店
- 小日子:深夜裡的小酒館
- 小日子:為了一間店 我們去(2月號/2022)(第115期)
- 小日子:為自己讀詩
- 小日子:無論如何 都要愛下去
- 小日子:現代漢方生活指南
- 小日子:理想的週末
- 小日子:生命裡果然還是 要有咖啡店
- 小日子:留住時間的古器物
- 小日子: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4月號/2024)(第128期)
- 小日子:纸本杂志存在的理由
- 小日子:背起理想和孤獨 一人工作的生存之道
- 小日子:致孤獨者
- 小日子:臺北女生(4月號/2022)(第116期)
- 小日子:與山海共存 把生活過成自然的樣子
- 小日子:謝謝泡麵
- 小日子:讓心鬆弛的咖啡館(6月號/2023)(第123期)
- 小日子:這樣懶散是我的一種浪漫
- 小日子:香港藝文漫步(2月號/2025)(第133期)
- 小日子:點♡時刻(6月號/2022)(第117期)
- 小說
- 川端康成·美麗與哀愁
- 巴代
- 幽默感
- 張惠妹
- 張愛玲
- 張西
- 張鐵志
- 彼得•漢德克
- 後/POST
- 復
- 復/RE
- 心理勵志
- 思想實驗室
- 性別
- 性別研究
- 怪談
- 恐懼
- 愛上花蓮的20個理由
- 愛文
- 憂鬱
- 我參加了一場不存在的葬禮
- 托爾金、魔戒,以及奇幻文學
- 推理香港
- 搖滾
- 收拾
- 整理然後重新出發
- 文化
- 文学杂志
- 文学,就是我的武器
- 文學
- 文學中的命理與神秘
- 文學營
- 文學雜誌
- 文學,就是我的武器
- 文訊
- 文訊(1月號/2024)(第459期)
- 文訊(4月號/2023)(第450期)
- 文訊(9月號/2023)(第455期)
- 新加坡
- 新加坡雜誌
- 新寶島曼波
- 新文潮
- 新文潮文學社
- 斷捨離
- 方圓
- 方圓第1期
- 方圓第2期
- 方圓第3期
- 方圓第4期
- 方圓第5期
- 方圓第6期
- 方圓第7期
- 方圓第8期
- 方圓:01期「出神」
- 方圓:02期「恐懼」
- 方圓:03期「憂鬱」
- 方圓:04期「隔離」
- 旅讀中國 5月號/2020 第99期
- 旅遊
- 旅遊指南
- 日子:好想去約會(12月號/2021)(第114期)
- 日本
- 日本小說之女
- 时间的形状
- 春田花花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是枝裕和
- 時間的形狀
- 暢遊行
- 暢遊行 Travellution
- 暮色詩心版
- 書展
- 曹雪芹
- 最後一期
- 朱和之
- 李卓風
- 村上春树A to Z
- 村上春樹A to Z
- 林予晞
- 林予晞版
- 林依晨
- 林徽因
- 桂綸鎂
- 梁朝偉
- 梁朝偉A版
- 楊富閔
- 楊牧
- 歷史
- 民國女子
- 民國女子畫報
- 水煮魚文化
- 永續海洋版
- 海外
- 游離
- 潘迪華
- 澤宇文化
- 灌籃高手
- 為了一間店 我們去
- 爛人絮語
- 爱上花莲的20个理由
- 牛油小生
- 王定國
- 理想的週末
- 瑪莎
- 環友文化
- 甄拔濤
- 生活
- 異鄉人
- 當代思潮
- 當代解讀
- 當性別開始流動版
- 瘂弦
- 白光歌夢版
- 皇冠
- 皇冠 9月
- 皇冠 9月號
- 皇冠 第799期
- 皇冠 (10月號/2023)(第836期)
- 皇冠 (5月號/2023)(第831期)
- 皇冠 (6月號/2023)(第832期)
- 皇冠 (8月號/2023)(第834期)
- 皇冠 (9月號/2020)(第799期)
- 皇冠7月號2022
- 皇冠第821期
- 皇冠第831期
- 皇冠雜誌
- 盧巧音
- 盧廣仲版
- 睡眠
- 石馨文化
- 禮物盒版
- 秋刀魚
- 秋刀魚(9月號/2021)(第33期)
- 第100期
- 第102期
- 第103期
- 第104期
- 第105期
- 第106期
- 第107期
- 第109期
- 第10期
- 第110期
- 第112期
- 第113期
- 第119期
- 第11期
- 第120期
- 第121期
- 第122期
- 第12期
- 第13期
- 第14期
- 第15期
- 第1期
- 第204期
- 第242期
- 第243
- 第244期
- 第247期
- 第2期
- 第3期
- 第431期
- 第433期
- 第434期
- 第436期
- 第437期
- 第443期
- 第469期
- 第473期
- 第4期
- 第5期
- 第6期
- 第78期
- 第79期
- 第7期
- 第80期
- 第823期
- 第832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89期
- 第91期
- 第92期
- 第93期
- 第94期
- 第95期
- 第96期
- 第97期
- 第一期
- 第七期
- 第三期
- 第九期
-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二期
- 第二期
- 第五期
- 第八期
- 第六期
- 簡文彬
- 簡體
- 米津玄师
- 米津玄師
- 米蘭·昆德拉
- 紅樓夢
- 紅眼
- 經典
- 編輯
- 繁体
- 繁體
- 美好滋味
- 美紙
- 美紙 12月號/2021 ISSUE 8 張愛玲
- 美紙 5月號/2023 ISSUE 17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2/第456)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4/第480期)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2/第457期)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4/第481期)
- 联合文学(2月号/2025/第484期)
- 联合文学(3月号/2025/第485期)
- 联合文学(7月号/2024/第477期)
- 联经出版公司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月號 2023 第459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5第483期
- 聯合文學3月號第461期
- 聯合文學7月號2022第453期
- 聯合文學9月號
- 聯合文學第431期
- 聯合文學第433期
- 聯合文學第434期
- 聯合文學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1)(第444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2/第456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3/第468期)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4/第480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1)(第445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3/第469期)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4/第481期)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2/第458期)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3/第470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4 第471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2)(第447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1,第436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2/第448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4/第472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5/第484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2/第449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4/第473期)
- 聯合文學(3月號/2025/第485期)
- 聯合文學(4月號 / 2023)(第462期—超級美食文學)
- 聯合文學(4月號/2022/第450期)
- 聯合文學(4月號/2024/第474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2)(第451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3/第463期)
- 聯合文學(5月號/2024/第475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2/第452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3/第464期)
- 聯合文學(6月號/2024/第476期)
- 聯合文學(7月號 / 2023)(第465期)
- 聯合文學(7月號/2024/第477期)
- 聯合文學(8月號/2022/第454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0)(第431期)
- 聯合文學(9月號/2021)(第443期)
- 聯經
- 聯經出版公司
- 聲韻詩刊
- 胡金銓
- 臺北女生
- 英語
- 莫子儀
- 華文
- 董陽孜
- 蔡健雅
- 蔡康永
- 蔣勳
- 蕉風
- 蕉風——491期
- 蕭紅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藝術雜誌
- 蘇青
- 虹影
- 袁兆昌
- 視影實業股份有限公司
- 角色版
- 詩
- 詩人的女兒
- 詹宏志
- 詹宏志版
- 誠品獨家封面
- 讓心鬆弛的咖啡館
- 賀淑芳
- 超級高中生寫作學校
- 跑步
- 进击的巨人
- 連明偉
- 進擊的巨人
- 那天,下着微雨
- 那天,下著微雨
- 那天,他们没有回家
- 那天,他們沒有回家
- 邱妙津
- 邱澤
- 鄭宗龍版
- 鄭宜農
- 鄭秀文
- 鄭秀文A版
- 鄭秀文B版
- 鄭蘋如
- 鄭麗君
- 重置
- 鍾文音
- 阿凡達:水之道
- 阿爆
- 陈义芝
- 陳亞蘭
- 陳義芝
- 陸小曼
- 隔離
- 雙月刊
- 雙語
- 雜誌
- 零雨
- 電影
- 電影雜誌
- 韓國文學熱愛者的記憶法
- 飲食特輯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外譯實況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法庭電影
- 馬來西亞
- 馬華文學
- 鹽分地帶文學
- 鹽分地帶文學(9月號/2021)(第94期)
- 鹿苹
- 鹿苹的小說
- 黃宣
- 黃秋生
- 黑潮文化
- 黑眼睛文化
- 點♡時刻
- 8月號

【預購】小日子:生命裡果然還是 要有咖啡店(1月號/2021)(第105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生命裡苦的那些 其實都是甜的
「有人對我說你可以選擇 一杯熱咖啡或是快快死去」
── 〈一個恐慌症患者的早晨〉 凌性傑
咖啡是我們百做不厭的題目,這期跟著不同的帶路人重新品嘗咖啡這個題目。無論海角還是天涯,都會有咖啡館存在,沒有絕對的好跟壞,就像生活時空的縮影,人人都有心中對咖啡館的想望。別人心中所喜愛的,不一定是你想窩著的地方。不過就是只有某個咖啡館,能讓某個人感到如此安逸,咖啡跟咖啡館就是如此神祕且命定的存在。
夏野豆行的老闆Hank 說對咖啡的熱情跟味道的呈現很重要,詩人陳繁齊說水的味道跟書櫃上的收藏是關鍵,插畫家Ming 覺得老闆的人文特質會帶動整間店的風格,小日子副總編豆子喝咖啡的口味很廣,偏好是柔軟又溫暖的地方可以躲藏。每個人看咖啡店的眉角不同但都很精彩。
接著找到這些我們所喜歡的人喜歡的咖啡館主人來說說自己的堅持與故事。這次我們走訪了大華車站、附近只有幾戶人家的與路咖啡;位在大稻埕、浸泡在文學跟音樂之中的幻猻家珈琲;及兩家位於臺南,一間是日式街邊風格的他她咖啡,另一間是充滿店主二哥生活感的浮游咖啡。
接下來回到在家手沖的時間,描繪咖啡在生活裡扮演的各種角色。最後回到原點,認識在臺灣生長的咖啡豆。臺灣精品咖啡在長年發展下,有了自己的性格與樣貌。編輯團隊此次一路奔波至南投、阿里山,探訪了「極品莊園咖啡」,到豆子產地與咖啡教室一探究竟。本期的專欄作家也寫了咖啡的主題,黃威融老師的〈一起吃早餐喝咖啡的伴,無價〉,馬世芳老師的〈關於咖啡:所謂大人,就是懂得自討苦吃〉,兩篇寫人生寫咖啡寫音樂寫愛,搭配著專題服用,回味無窮。
這個月是張曼娟老師在小日子的最後一篇專欄:〈未老須還香〉,老師在文章裡細數一開始寫專欄至今五年多的種種。讓我回想起,從一開始跟老師邀約專欄,我還是個大腹便便的孕婦,至今孩子都已五歲,這好幾年間,老師用溫柔且極富生命力的文章,伴我走過每個月,伴我走過許多好的與不好的時光,伴隨著小日子日漸茁壯。小日子全體在此對曼娟老師致上深深的感謝,希望老師天天都是平安順心的小日子。

【預購】小日子:好想去約會(12月號/2021)(第114期)
平常價 $18.00編者的話
這是一則徵友啟事
「約會」原本不在今年主題清單上,但年中加入的編輯家豪提議時,身為純血純種的戀愛動物,我立刻止不住地點頭同意,沒錯!冬天最適合約會了!(雖然夏天也還是要約會的,不不,這應該是四季的事)於是我們熱絡地討論起了約會,然後由單身多年但依然懷著一顆少女心的亞涵擔任本期責任編輯,盡情發揮她的想像力。
約會有很多種面貌,每個人對約會的定義不相同,喜歡的形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在我的年紀,多數人不是結婚了就是非常穩固地交往著,像我這樣遭到命運捉弄始終在單身和交往關係的旋轉門裡進進出出的同類,身邊並不多,雖然偶爾還是忍不住會有對於談戀愛感到疲勞和失落的時候,可是依然,非常喜歡約會。跟這期的受訪者們不太一樣的是,可能是喜好獵捕的天性,我最迷戀於有點確定對方心意但又還有點模糊空間時的約會,貪婪地收集著相處的細節,在腦海裡一一辨別跟分析,想拼湊出對方喜歡自己的明確證據,讓這個懸案以愛作結。
這次終於訪到了列在人生清單中的E.SO 瘦子(謝謝我的工作跟老闆們),年輕時手到擒來,現在約會是穩定交往中重溫情感的方式;情歌使者HUSH 認為約會無論好壞都是清晰對方的過程,重點在尋覓一個實力相當的愛情對手;模特兒與演員雙棲的王真琳,覺得熟悉之後得以展現真實自我的約會最為舒服,能將生活圈相容的團聚則最完美;作家追奇記憶裡深邃的都是沒有目的的突發約會,不需刻意安排,日常的相處最能明暸彼此。
為了讓讀者進入各種階段的約會情境裡,我們首先走了一天的行程,模擬兩人從不清楚到能接收雙方心意的關鍵時刻,接著跟隨熱戀中的甜點師黃偈與心愛的女友小馬鈴薯一起來度過即將到來的聖誕約會,挑選花、買食材、隔天早起打點、交換禮物,照進來的光是玫瑰色,空氣都是粉紅粉紅的。同時也要替單身的讀者著想,為了讓大家節慶前能找到合適的人敲定約會,也是Tinder 資深使用者的我,強烈支持由兩位高手來對談,行銷女王張嘉玲與約會實驗實踐者連謙從男女雙方的角度來給予如何有效使用交友軟體的中肯建議。
你正在認識誰嗎?還是在一段長期的關係中呢?或者單戀著誰,每天與自己晚餐約會時想著那個人,無論你在哪個階段,希望我們把滿滿的心跳與悸動傳遞給你,讓你也生出一點期待和盼望,無論生活有多貧乏,都有我們愛你,期待你也感受到!對了,我也沒忘記自己,總之,這是一則徵友啟事。

【預購】小日子:這樣懶散是我的一種浪漫(5月號/2021)(第109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無所事事的甜美
講到世界上最擅長耍廢的民族,大概會想到法國人或義大利人。之前去義大利旅遊,在平日的下午兩三點就看他們成群在路邊曬太陽喝espresso。義大利文裡面有一句dolce far niente,意思就是無所事事的甜美、什麼也不做的小確幸。這句話的歷史已難以追溯,但能確定的是義大利人至今仍身體力行,也是Instagram上熱門的hashtag 之一。
本期小日子將懶散頹廢當作一門學問來研究。我們訪問了心理師小妻,以較為科學的角度去解析無所事事的心理因素;訪問了「廢物女友」的創作者踢那,跟阿嬤阿霞同住的她,祖孫倆完美示現似乎一直在偷懶卻又有作為的生活:「我的廢不是毫無邏輯,重要的事記得,其他的能拖就拖、不必太用力。」「當討厭的事物再次將我拉下,無所事事就是修復和切換,讓自己待在舒適的狀態裡。」
作家黃麗群出過數本極受讀者歡迎的書,也很早就發現自己受到任性之神的召喚:「寫得越深越久,得克服的就不只是技巧或才華這類具體的東西,當我意識到必須用洪荒之力去糾纏,現在我就寫得很懶散了。」「跨域了四十歲的門檻,很多事情早已看開,如果不喜歡就沒有勉強的必要,因為我知道人生免不了要吃屎,既然如此,要配什麼醬料很重要。」
(得過金鐘獎最佳主持人)廚房廢寶、新一代廚房男神Soac,平日見他就是一副準備去海邊曬太陽喝酒(但其實昨夜的酒也還沒醒)的樣子,讓他來談這個話題最適合不過,「以往總是一直注意業界的動態,希望所有事情都能照著自己的方式和標準,後來新陳代謝下降,意識到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世界也不會因此崩塌。」「當廢懶成為了自己的人設,外界的紛紛擾擾再與自己無關,不期不待,這個世界就不會對你造成傷害。
海豚刑警的伍悅,整個人散發著懶廢的光圈:「不做什麼、不積極擬定的時光,讓未知有了發展的空間,也是這些游離的、散逸的時刻,能夠去認識自己。」
放眼現在全市場上的媒體,最適合談論這個話題的就是我們了,畢竟我們一直被視為小確幸跟廢青的始作俑者,捨我其誰。不知道你有沒有發現,我們訪問的這些懶廢代表,在工作上其實都蠻有表現的呢,這是不是很奇妙呢?

【預購】小日子:失眠的人(11月號/2019)(第91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走進黑夜 擁抱變成碎片的自己
詩人許悔之在詩作《我的強迫症》裡面這樣寫著:
「 涼風起時 我是迷路的狐狸 在山丘上定定看著太陽落下 昏月升起
我不斷的撥打電話 撥給來生 撥給前世 撥給今生的你
你的音聲 你的白髮 你終究會老去的身體 都是我的強迫症 」
對於像我這樣的資深失眠者來說,這首詩給我的意象很像失眠的心境,太陽落下,昏月升起,眾多纏繞的念頭彷彿無人應答的電話。失眠有時是一種無奈,但有時候是一種選擇,《小日子》91 期訪問了眾多不眠的男孩們。Mary See the Future 的主唱兼吉他手Josh 對於失眠很坦然,「就像面對黑暗,壓抑甚至去否定,有很大的機率會扭曲成不健康的樣子,有時候只是一線之隔,不急著走出來,就和它共處。」
演員巫建和很早就習慣每天都只睡四小時,將清晨這段灰濛濛的時光,用來沉澱跟累積養分,「這樣特別的時間,城市有了橫縱更深的理解,每個時段都能切割成不同的風景。」臺南的資深失眠人攝影師Tim Wu 覺得,「失眠雖然痛苦,卻是完美的個人時間。」他重拾吉他、縫皮件、做陶。
《聯合文學》雜誌資深編輯Eliot 則被不同的負面情緒侵蝕,有時是孤獨,有時是焦慮,有時是想起過往的失落,不快樂的事情潛伏著,深夜特別容易突襲,但他在長年的無眠中顯得從容,「我與其共處,懷抱著它們度過一個又一個夜晚。」
除了迷人的失眠男孩之外,我們這一期還準備了番外篇。訪問了深夜節目主持人馬克與瑪麗,他們陪伴眾多睡不著或半夜必須醒著的人,度過無數深夜,「有時想想不太公平,只要在節目時間打來,我們都會在,比男朋友還好找耶。」
暗角咖啡總是收留著大批夜行性動物,深夜開著的咖啡館像是城市中的平行時空,打破日常生活的規律。小7 大夜班的唐瑞琦說,「大夜班服務的主要是人,不是產品。」開了一間深夜理髮廳的Lukas,開著小夜燈,點著精油,理髮理到半夜三點。這些在深夜裡亮著燈的地方,讓夜行如鬼的人們,有了依歸。也或許,有時你不太需要跟大家過一樣的生活秩序,反而更能做自己。

【預購】小日子:深夜裡的小酒館(11月號/2018)(第79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我很好。我喝點酒就好了」
做這期的時候,腦海中一直浮現貓下去快閃店裡牆壁上的一句話:「我很好。我喝點酒就好了。」這句話是貓下去老闆阿寬的心頭好,語出美國作家F. Scott Fitzgerald。小酒館文化早已是臺北生活的精髓,是努力逞強、生命中卻不能沒有浪漫的臺灣人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這次訪問到的幾位調酒師,都打了一個共同的比喻:「調酒師就像醫生。」傾聽客人的心事,吧檯內外只是浮世中萍水相逢的緣分,卻將心情完全託付給對方。我有時覺得調酒師更像說故事的人,就如同得過世界級調酒大賽亞洲第一的冠軍調酒師阿凱所說,他將土地、文化、信念、回憶等等,會影響人思想及個性的元素,用調酒的方式說了出來。
原本是資訊工程師的Eason 在喝過日本雞尾酒教父上田和男的作品後「一杯入魂」,工作辭了、車子賣了,飛去日本拜師學藝,回來臺灣到大稻埕開了小城外。Eason 的故事跟喝酒這件事有異曲同工之妙,很隨興,有點瘋狂且需要創意,「夜晚的小酒館裡有酒,有人,也有故事,我想,調酒師與酒客們所創造的酒場文化,正是生活裡最美的模樣。」
這一期還走訪了位於新竹東門市場內的小酒館東市1001,東門市場近年冒出許多有意思的小店,一邊喝酒可以一邊把其他市場小店的食物拿過來吃,市場中的小通道同時也通行機車,所以在東市1001 就是在一邊可能被撞死,但一邊有可能會喝死或吃到撐死的命懸一線狀況下飲酒,不過,客人們倒是相當怡然自得呢,這就是小酌最放鬆的態度吧。
阿凱在講述現在AHA 酒單時,援引了漫畫《20 世紀少年》的典故,酒單中的兩杯酒向這部作品致敬。這部同時也是我最喜歡的漫畫,阿凱說:「這是一本感覺很熱血,但我覺得有點悲傷的作品,在現實生活中,小時候的夢想長大後不一定會實現,自己也不見得會長成當初想成為的大人。」
多有趣的比喻啊。人生總是悲喜交織,再仔細點看,悲總是比喜的時候多,看似熱血但其實悲傷,更多的時候是不願意但不得不前進,那要怎麼辦呢?對酒當歌,人生幾何,「我很好。我喝點酒就好了。」人生好苦,但能夠逞強地說著我很好,然後小酌幾杯跟過去道聲再見,也是一種長大啊。

【預購】小日子:一起吃鍋的日子(2月號/2023)(第121期)
平常價 $18.00「愛的鍋」
Q:若臺灣食物裡面只能選一樣存活下來,你的選擇是?
我毫無疑問地回答是火鍋。只因火鍋的豐富性太吸引人,從北到南各式各樣的湯底、上山下海各異的食材,林林總總加乘起來,成為三百六十五天怎麼樣也吃不膩的食物;但火鍋也能很簡易,每每聚餐想不到要吃什麼時,總會有人為火鍋發聲。火鍋不勞費油煙爆炒,也不講究廚藝,只需一鍋好的湯底(現在超市甚至湯底包都厲害得驚人),等爐中的湯水滾沸冒出逼人的香氣,眾人圍著一口鍋是涮肉、又倒酒、邊說來來來這剛燙好的丸子有夠好吃,酣暢地吃上一整晚好不滿足,彿圍爐中間的這一口大湯真有魔力,讓在座每個人的心都緊緊地被牽連在一起,於是火鍋不再只是飽腹之物,更是關乎情感和群體記憶的食物。
而我腦海裡第一想到的是歌手洪申豪的歌曲〈一起吃鍋的朋友〉,這首歌已是每年秋冬必定會在同溫層裡被分享,彷彿真的是在輕聲喚你想起那些久違見面的朋友。也似乎是冥冥中牽引,2023 年〈一起吃鍋的朋友〉邁入發行第十年,趁著專題的機會,我們(還真的)去找了洪申豪,在(小火鍋店)裡聊他過去十年的生活,面對成長、面對曾經一起吃鍋一起玩音樂的朋友的來去,他是如何學會接受與理解。
我自己也遠赴花蓮,拜訪如今回鄉定居的YouTuber 阿翰和他的團隊,在酒香四溢的薑母鴨店,聊阿翰與導演Yen 相遇後,從人生的創作低谷重新被拉起的過程。我們從白日聊到黑夜,儘管跟他們是第一次見面素昧平生,卻因著圍爐的場合,在那幾小時的時間裡,神奇地感到自己好像也是他們的一份子被接納著。
當然,臺灣的火鍋宇宙何其精彩,編輯部也難分難捨地(太多遺珠了!)選了五家皆獨具特色的火鍋店:有傳承自姑丈手藝的臺北老牌酸菜白肉鍋;兄弟一家人用堅持手工炒製的沙茶,製作的汕頭牛肉火鍋;隱藏在民宅二樓,口味來自兒時香港的咖哩打邊爐;取自花蓮自然,將鮮摘的野菜用燙石煮熟的阿美族式石頭火鍋;還有坐落高雄港都,在新潮摩登空間享用的泰式火鍋。
我也完全地同意如陳雪老師所說,在火鍋席上,大夥總會各司其職,有人涮肉、有人講話,也有人就只是默默吃著。也真的,要夠親密的朋友才能一起吃火鍋。想到我總是那號召大夥來家裡吃鍋的人,不知道是害怕寂寞的個性還是喜歡熱鬧,但這件事總能帶給我無比的安心感,讓我知道我有歸屬,愛的人都在身旁。
最後,祝大家兔年快樂,紅包滿滿,打麻將都會贏。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西城兩鍋論 酒足飯飽恰恰好
掀開疫情的鍋蓋 讓我們進入「大音樂節時代」
由衷感謝有土鍋的日子 得以讓世界無傷料理有愛
總是著迷於製物人的創造過程 被工藝召喚的旅行
在溫柔飽滿的時間裡 祝我們永遠勇敢健康
插畫家創作日記
劉思妤:無法預知生命故事的結局 踏出的每一步仍滿懷堅定
專欄
馬世芳:火鍋雜憶
陳雪:當我們一起吃火鍋
說說話
姚國禎:當獨角戲有了觀眾
封面故事
Let ’s have Hot Pot, My Friend
Part 1 一起吃鍋的朋友
接受生命裡不可抗的分別 或許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
在如夢似幻的一年 我們一起組隊打怪
Part2 火鍋朋友啊!我該怎麼認識你
細火慢熬的酸菜白肉鍋 守護姑丈一輩子的執著
入山尋覓珍饈野草 口口都是大自然的美味餽贈
大鍋翻炒的古法沙茶 凝煉超過一甲子的家族歲月
在大港邊的摩登世界 感受酸辣勁爽的迷人泰湯
隱身二樓的私宅打邊爐 重現經典兒時回憶
SP 火鍋小知識 鍋我什麼事喔!?
SP 臺灣火鍋地圖 編輯部嚴選火鍋食材二十種
租屋是種姿態
在老屋把心安下 一步步實踐理想
我們喜歡的店
泡在看不完的漫畫堆裡 和南澳的山海一起睡去
小吃風景
來老街想吃點不一樣的 且聽在地囡仔這麼說……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理想的週末(10月號/2022)(第119期)
平常價 $18.00「週末的法國吐司」
在早午餐(Brunch)一詞還沒有深植進全臺人民心中的我的小時候,週末到臺北仁愛圓環的双聖美式餐廳吃早餐是我始終印象鮮明的家族回憶。二面蘸滿蛋液的帶邊薄切吐司,放在充滿奶油的煎檯上煎到金黃表皮出現淺淺焦褐色斑紋,端上桌時再把裝在小瓷盅的楓糖漿淋上吐司,甜滋滋地讓眼睛都吃出了星星,想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美好的發明,默默感謝著二千年前羅馬人那份珍惜食物的心(註)。
但開始工作之後,法式吐司便吃得少了,倒也不是它難得,而是一種生活裡難以言說的推力,讓你一直錯過它。譬如總是睡遲、譬如無法隨心所欲地在想吃法吐的週日早晨找著理想的吐司(能做到的人勢必得昨日便計畫好。再者,理想吐司也絕非樓下便利店可得之貨。)又譬如真心付出努力在地圖上找到了早午餐店,也未必能滿足心裡渴望,所以某種程度上,週末乍看自由,卻不一定能過得理想。
於是,懷抱著有點忌妒卻羨慕的心,編輯部探訪了八組在各自的生活裡擁有著理想週末模式的人們:
攝影師叮咚與妻子秝緁練習在生活裡找到大人與小孩能一同放鬆的出口;臺南糯夫米糕的老闆雨樵乘著心愛的老車,在全然專注的駕駛中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旅遊作家下港女子在熟悉又陌生的小鎮裡發掘新的樂趣;戶外愛好者阿泰和呆呆選擇往山裡去,沉浸在和自然的獨處時光;飲食作家盧怡安喜愛隨興穿梭在遠方或是朋友的餐桌上,遁入專屬的休日模式;專職主婦Alvita 與老公以音樂開啟週末早晨,在聲音流動下輕盈地享受親子時光;攝影師Kris 和作家dato 二位city boy 從漫畫與黑膠起頭,大聊新世代的男子休日風景;最後也跟著歌手鄭興穿梭到中國成都,一同在珍貴休假縫隙裡尋覓創作靈感。
他們擁抱自己的愛好,理解自己的形狀,在不斷的練習裡,找到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於是能在長大成人後,在每一週唯一抓得著的短暫時光裡,試著讓自己得到修補,重新將血量HP 灌飽,再繼續投入到下一個生活週期內。
本期也告別了工作室單元,由全新的「小吃風景」單元接棒,前往每座城市找尋最deep 的醍醐味。我們首發高雄,由飲食作家郭銘哲帶路,一窺他兒時戀戀不忘的攤家與食物們。希望你們會喜歡。
好的,不多說了,我要先去煎吐司了,最後祝福各位週末愉快。
註:法式吐司的製作技巧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把吃剩下乾掉的麵包透過浸泡蛋液牛奶來讓口感起死回生,是誕生於珍惜食物的心。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在風停留的地方 察覺自然捎來的消息
女人我最大 (邦查版)
在一上午靜謐時光裡 感受歲月在洋房裡流轉
插畫家創作日記
Rai:The Show Must Go On
專欄
馬世芳:自由工作者的週末
陳雪:有貓的午後
說說話
安溥:我的青春就在那裡了 沒有任何人事物需要我去榮耀
封面故事
叮咚:生活總是無法預期 心安定了就是最好的休息
糯夫米糕雨樵:Drive My Car 與老車在無際的移動裡感受自由
阿泰呆呆:和伴侶在山裡享受獨處時光 讓自然將心的稜角揉平
dato×Kris Kang:開關off 的那一刻 我的休日就開始了
下港女子:讓城市裡的習以為常 再次成為旅途中的不可思議
盧怡安:去很遠的所在或有人為我做飯 不需細想菜單就是最好的時光
Alvita:讓喜好與興趣適得其所 居家便成為身心的避風港
鄭興:在風景裡移動 於城市的浮隙裡捕捉創作靈光
租屋是種姿態
在自己心裡放個雛形 不知不覺就化成想像的家
我們喜歡的店
在鹽埕地帶的無盡摸索 用愛孕育出的蔬食綠洲
小吃風景
大港埔周邊 不斷循環出現的 戀戀兒食路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留住時間的古器物(10月號/2021)(第113期)
平常價 $18.00編者的話
致不滅的你們
距離八月號發行過後,過了整整兩個月,做雜誌的人,對時間的流逝有時很茫然,一年的光陰常常被以一個月、兩個月的單位切割,然後在每期製作裡,一件事接著一件事地,不知不覺就把那個月使用完了,抵達下半年度時,因為分秒流逝得太快,我一點感覺也沒有,好似我的身體已經先到了時空的彼方,但我的意識還被留在上半年,停滯在雜誌反覆作業流程中的某一處了。
無論人類如何頑強地抵禦時間,都沒辦法阻止祂在身上留下的傷痕、鑿印或者老去的跡象,但器物不一樣,被創造者賦予人的精神,接著再去到擁有者的家中,與人們共同生活的過程中逐漸捏塑出物的靈魂,代代活過的軌跡、時光游動的波紋,都被我們眷戀、愛惜的物件銘記,經過漫長歲月淬鍊的老物,彷彿有生命之火在內裡無聲而熱烈地燃燒著,在未曾停止的點滴暗流中,持續不滅。
不知是否如此,收藏、販售古物的人都篤信著「物件會選擇自己的主人」,老物店像中途站,暫時收留這些不屬於店家的器物,好好照顧、修整,讓其再與有緣的人相遇,回到自己的故事線裡,繼續延展它的命運。繁華宇宙的萬千種器物,都各有惜物之人在垂憐、關愛著,這期小日子收羅了以五金為特色的Homework Studio、無所不收從原住民文物到老熊娃娃的Hiplease Antique、家具為主的引体向上、專售古董珠寶飾品的荏苒以及從經典設計師腕錶出發的南瓜鐘錶。
不僅從戀物為起點,變成為物件找主人的愛爸愛媽存在般的古物店店主們之外,替不同物件修補、復原的工藝職人,觀察、觸摸著器物的傷口、裂痕與瘡疤,撢去灰塵然後彌補起這些缺漏與遺憾,從維修古畫、雕像的南藝大古物維護研究所副教授吳盈君、今年奧運以百年漆扣聞名,但也一直專研金繼的光山行賴信佑、廖書瑋與從自學修復攻略本變成立體繪本、辭典、聖經等都能復原的琴葉古本屋陳炳宏,這些各具心意和手藝的修繕者,彌合歷史、密縫情感、留存了回憶。再來邀請到古董小姐與鳥飛古物店店主葉家宏,各自介紹老件的收購與保養,還有只能先在紙上帶大家拜訪一趟的日本古物市集巡遊。
最後,諸君一定納悶,怎麼都沒有介紹任何古著店呢?其實本期Julia 吳卓源做為特別來賓,為我們穿上三套由A.PRANK:DOLLY 搭配,結合各種年代的服裝,在新舊匯聚的赤峰街展演出穿越過去超脫現在的美麗。而在敲打出這些文字時,我的月份額度又要被用罄,時間也許又漠然地在我身上加諸些印記,然則永恆,都體現在這第一次的雙月刊,所有被注入愛的器物當中了。

【預購】小日子:致孤獨者(5月號/2020)(第97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有幾種人,就有幾種孤獨」
因應疫情的防範,這個地球上不知道有多少人被關在某個空間裡面,單獨經歷了不知道多久的時光,「悶得發慌」是共同心得,「一個人能做的各種事情」變成顯學。其實不管疫情不疫情,獨處,是永恆不變的學習課題。
97 期的《小日子》,請到了各行各業的人來跟我們分享所謂孤獨跟獨處。「青青的島」島主斐柔說:「孤獨像一個老朋友,當他到來,我們深談,然後談到某一個時間點,他也就自然而然地離去。」寵物溝通師春花媽說,野生動物世界裡幾乎沒有孤獨的概念,對動物來說,孤獨是一種自然狀態,在家豢養的寵物因為被疼愛,一旦關係不如預期,產生的落差就會令牠們覺得孤獨。
Foodpanda 外送員巴頓說:「外送這份孤寂感,我其實是享受的,一個人騎著車,跟著訂單到了許多沒有去過的地方。多數時候,是送往獨自一人的家,孤獨與孤獨的相遇,每晚不停地發生。」離婚的樂器製造師阿丹說,離婚最大的孤獨,來自於「不認識自己」,因為當你失敗或搞砸了,才發現原來你不了解自己。
薄霧書店創辦人蔡南昇說:「整個空間只有我,需要關心的只有我的思考,還有周遭環境的變化,這種感覺和寂寞略有不同,寂寞通常需要藉由他者映照,但孤獨這件事是絕對的私有。」
這一期也請到了好久不見的莫子儀,他是編輯群心中跟孤獨感連結度最高的演員,他說:「問我享受孤獨嗎?我想我是接受,接受所謂孤獨真實地存在生命裡。身為一個資深的孤獨者,走過20 年的混沌不明,很想輕聲地跟還在迷霧森林裡的人說,面對各種負面情緒都無所謂,最重要的是不要討厭那樣的自己。」
還有「獨角獸計畫」發起人李惠貞、CN Flower 創辦人凌宗湧、四分衛樂團主唱阿山的三篇專訪,藉由這些我們眼中的生活大師,去分析他們內心最私密的「孤獨學」,一窺藉由孤獨這件事,如何內化在他們的日常及工作之中。
致孤獨者:這世界上有幾種人,就有幾種獨處。我們的編輯群裡有會一個人跑去坐圓桌吃薑母鴨的怪妹,也有沒人陪就不想吃飯的怪咖。其實怎樣都好,只要你接受自己的樣貌,就是一種令人愉悅的孤獨。

【預購】小日子: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4月號/2024)(第128期)
平常價 $20.00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紙本式微的現今,為何還堅持做紙本雜誌呢?近幾年許多刊物宣布停刊,總有種末日之感,好似從電影《沙丘》中的海洋星球卡樂丹,來到黃沙遍野的厄拉科斯星,說是危機意識也好,這期小日子想探討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我們將問題遞向了編輯者,前時尚雜誌《GQ》總編輯杜祖業、《地味手帖》主編董淨瑋、新世代編輯人黃銘彰、日本生活設計雜誌《Pen》編輯群,這些有本事製作出好內容的創作者們,是如何看待紙本雜誌的未來?另外,還有來自各行各業雜誌讀者的心內話,對他們來說,究竟紙本雜誌的魅力為何?
編輯群和記者們出海航行,捕獲受訪者口中的字句:「紙本以實體姿態,可能出現在任何你我都沒有預料到的地方。」「把紙本當成是有內容的物件,保留適當的空間展示出來,也是紙本書發展的方向。」「目前日本有一本雜誌《Halmek》每一期都賣超過30 萬本,內容充滿了各種驚喜。」「當我們看到紙本雜誌陸續收攤,許多知名品牌反而開始出版雜誌。」「印在紙張上的影像、色調的變化,感覺很像是去看畫展,眼前的作品會帶給你想像空間。」
閱讀了這些字句,頓時有種在幽暗隧道中前行,而盡頭有光。
旅遊經歐美、日本國家,仍然看到人手一書或刊物翻閱著,無論通勤、曬日光浴,在何時何地紙本閱讀都能帶給他們一席寧靜之地,我們也特別搜羅世界雜誌,從雜誌中窺探不同文化。臺灣市面上許多刊物仍然持續產出好內容,並且因應時代調整轉變。
小日子生日了,面對數位與科技浪潮襲捲而來,越是喧囂的時代,有一個令人安心的存在,是很可貴的事,如同家附近開著的小店鋪,下了班,總可以和老闆聊上幾句,2024 年的我們,希望仍能堅守崗位,創作出一本本溫暖用心的雜誌。
一件事
主業興趣兩頭緊抓 取捨與遺憾的日常
鬧中有靜 西市羊肉
言情小說 一定要乘載女性主義嗎?
為孩子共同做一張桌子
環島催眠 讓催眠走入人們的生活
插畫家創作日記
房子 Fangtzu:用畫筆捕捉有光的所在
專欄
駱亭伶:來自小細胞的暗號
黃豪平:「其實你沒錯過什麼」 這句話的必要性評估
彭巧如:人生就是平淡又荒謬地過 書店也是
說說話
劉俊謙:放下控制我變得更真實了
封面故事
Mystery of Printed Magazines
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Part I 我們認為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在虛擬當道的年代 人們需要更有「存在感」的事物
紙本是一個 突破同溫層的媒介
因為紙本雜誌的存在 擁有了現在趨近理想的生活
Part II
《Pen》編輯室的真心話老實說
Call in 讀者心內話
Part III
我們經歷過的美好雜誌時光
Part IV
世界雜誌特蒐
Part V
出版人的十個崩潰時刻
租屋是種姿態
Miki Wei:有花的空間 是好好生活的最佳證明
小日子×非常木蘭 開箱地方進行式
霧台:雲霧繚繞的神之鄉
小日子享生活誌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讓心鬆弛的咖啡館(6月號/2023)(第123期)
平常價 $18.00▎▎No.123《讓心鬆弛的咖啡館》My life Oasis
推開門,店內的咖啡香混雜著現烤的三明治香氣讓人安心,選擇坐在靠窗的角落翻開書或是打開電腦,舒適的椅子讓人感到被好好包覆著,店貓店狗時不時在你的腳邊蹭蹭,伸著腰打個懶欠,你一邊驚喜地聽著店內輪播著自己私愛許久的歌手專輯,一邊吃著今日限定的水果戚風,確實是生活中微小的幸福,但也拯救了被工作或人際緊繃著的自己。
有人戲稱,臺灣一半是海一半是咖啡店。但仔細回想,我們在城市裡日常使用的卻總是那幾家,能銘刻在你記憶裡的也幾乎是同個雛形,小日子六月號將試圖在多元且分眾的臺灣咖啡文化裡,探尋我們喜愛上一間咖啡店的理由。
Part1 為何要在山海之間開咖啡館 Nowhere but here?
因興趣與理念誕生的周末限定山間咖啡所|金山山中客廳
改造小學舍,創造出一個看海的空間|白日夢Tea & Cafe
依樹建造,恆春生態導覽員的心之所向|開門見山樹屋咖啡
Part2 在島嶼移動的咖啡館
移動咖啡車Jimny
Part3 我的城市咖啡館
見證高雄咖啡藝文的發展史|步道咖啡
如何打造獨具街角特色的城市咖啡館|Louisa café
Café Inn
Cama逗留文青
Part4 沖出讓我心滿意足的一杯咖啡
徐詩媛(WCE世界盃沖煮大賽冠軍)
Part5 如何捕捉咖啡店的食物與氛圍
Part6 咖啡開啟地方生活,也結交興趣朋友
鼴鼠cafe × 二子咖啡 聊聊天
Part7 有那麼一間咖啡館是我出國的目的

【預購】小日子:我想一個人去這些地方(一個人特刊)(2017)
平常價 $21.00編者的話
一個人旅行 內心像潺潺流動的小河
「旅行的最佳人數就是單槍匹馬,這時對世界沒有界線和防備,能敞開心胸,迎接旅程所有的美好。」這是宜蘭山田山宿主人歐舟,坐在民宿屋頂,訴說20歲一個人騎單車橫跨歐亞所體悟的一段話。
受到讀者喜愛的《小日子》一個人特刊,今年夏天再度重版出來。我始終相信,不管是不是一個人過日子,在繁忙的日常中,藉由旅行與閱讀,有意識地讓自己回到「一個人」的狀態,是一個人內心保持獨立自由的重要關鍵。
找家適合一個人旅行的民宿,嘗試不同於以往的單人旅行;鑽進祕密書室,凝神專注地閱讀。當周遭少了雜訊連線,心情有了「餘裕感」,會找回忘卻的感性,讓所見所悟很不一樣。看著《小日子》編輯和作者群旅行回來所寫下的句子,心也一起飛到旅途的彼端。
一個人的旅行,不必跟誰約時間,想走,就走。
偶爾一個人,跟異境保持曖昧的關係,進或退由自己決定。
停泊日常靜巷中,找到一個人的同類。
一個人旅行,像河底的小石子,安靜單純地沉澱。
有人喜歡樓下是咖啡館,樓上是客房的民宿,一早用咖啡香將自己喚醒。有人偏愛僻靜山野,整天在民宿放空。也有人選擇背包客棧,與各路旅人分享彼此某一部分的人生。這次所挑選的20家民宿和五間書室,都是對單人旅行友善,一個人能夠自在獨處的空間。在迎接旅人的靜謐氣氛中,蘊含著在地生活感與主人的深刻理念。
出發吧,只要內心像潺潺流動的小河,不管到那裡都好。懷抱著清朗喜悅的心情,請帶著《小日子》,一邊旅行,一邊翻閱未知的風景。
Part 01 一個人的民宿、書室篇
咖啡館民宿
老屋隔絕城市紛擾 享世外桃源的家庭溫暖
書香與美食料理 交織出旅途協奏曲
小幫手的第二個家 勞動中找到溫暖撫慰
城市中微光幸福 有音樂相伴的微醺感
住進咖啡店二樓房間 遇見在地生活慢步調
清幽放空民宿
臥躺閣樓榻蓆上看星星 絕對自然派的旅行驛站
老房子裡自由晃蕩 重溫兒時阿嬤家記憶
融入漁港氣息的安靜風景
霧濛中亮點 黃金山城裡的避風港
躺在草皮上聽海數星星 享受佳樂水山海的美好
背包旅棧
適合獨旅共宿的青年旅店 交換心情中哺育夢想雛形
故事插畫般的洋樓 有女孩兒安心的背包客房
停泊於日常靜巷 不經意找到一個人的同類
跟著愛上縱谷的朋友 感受最宜居小鎮生活
攝影師經營的背包客棧 院子裡有披薩烤爐
望鄉的港口 脫下靴子好好睡上一覺
人狗貓相依的日式時光旅店
桂樹巷裡生活靜好 有不定期的小市集
離群索居 在山城小鎮找回自己
拉開客房的大紅花布 感受百年老厝的人文歷史
個性書室
在民謠吉他音樂中 到設計圖書館找尋生活靈感
繁華街市隱藏祕密空間 實驗100種讀書方法
帶本書窩在夜市樓上 分享祕密和空間
以分計費的計時圖書館 享受安靜閱讀的私旅行
拜訪日光植栽書屋 無所事事也開心
Part 02 獨處的美學
聊聊天
溫貞菱×曹晏豪 一個人跑步和收工後的放空 是最孤單也是最幸福的時候
鄧九雲×盧凱彤 一個人旅行 遇見未曾見過的自己
宋冬野 一個人在家 音樂和貓是最好的陪伴
黃健瑋 想念一個人專心閱讀 沉浸在另一個世界的樣子
乱彈阿翔 做木工玩音樂 靈感總是在生活不經意時刻浮現
張曼娟 以詩詞為友與經典談心 是最好的陪伴與療癒
一個人的音樂 閱讀 電影 戲劇選單
馬世芳 一個人上路 音樂決定了我的人生路線圖
駱亭伶 一個人敲打鍵盤像在孤島上 這些書給人力量
楊芷菡 在夏日啤酒氣泡消退前 適合一個人重新回味的電影
鄭雅文 大白天或漆黑深夜 一個人窩在家看的劇集

【預購】小日子:我們和貓與狗的小日子(1月號/2017)(第57期)
平常價 $16.00封面故事
Meow and Bow-Wow
Part 1 和貓狗一起工作的生活
熱情陽光的暖暖陪伴 有了愛 浪浪可以不再孤單
唱片行有汪汪聲 帶狗狗去散步 是上班最期待的事
辦公室裡的貓職員 各司其職 為工作畫上美妙逗號
閑靜幸福的甜味時光 在小鎮 古樸書店裡 和貓孩子相依
Part 2 創作過程有貓狗的陪伴
跟貓咪一起旅行 用羊毛氈編織出生活的樣子
用衣服的圖案說想說的話 有狗兒的日子 我學會了適度放鬆
跟著好奇的雙眼四處探索 我的世界因為你開闊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一澤信三郎的布包哲學
在奈良跟隨當地人生活與呼吸
剝除層層疊疊的蠟 染出屬於自己的顏色
奶油和巧克力 是甜味與苦澀的完美結合
將溫暖的南風吹向遠方角落
循著街角香氣 巧遇百年糕餅老店
專欄
馬世芳:那些洗腦的K-Pop金曲,來自北歐的作曲工廠
劉梓潔:札幌一日,以搭錯車終結
張曼娟:記得要烘底
聊聊天
李焯雄 ╳ 許悔之:
相異與相似的你我他都是同名同姓的人
北臺灣旅人日記
越陳越香的海港記憶
工作室日常
燈光道具一切到位 進入電影場景般的工作空間
人物專訪
王若琳:沒有任何事能超越音樂帶來的美感
創意現場
盧建彰:優雅的掙扎
藝文事物
黃麗群:寫不出稿子來的時候 跑去讀書
小日子享生活選
編者的話
讓我淚流滿面的一期
每期最後階段寫編者言的時候,我都很認真地把編輯們殫精竭慮的企劃,用引經據典的方式介紹出來,但這期不那麼複雜了,小日子2017 年開春第一期,做了我們從未嘗試過的題目〈我們和貓與狗的小日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嘗試與動物相關的企劃,也是我第一次讀小日子讀到淚流滿面,感謝我們這次企劃中所有採訪到的主角,他們都是這個城市中最美麗的人。
我們不鼓勵養寵物,也絕對不希望讀者在看完這期之後去購買貓狗回來飼養。我們希望藉由本期七篇封面故事傳達的,不僅是七個工作空間及職人的工作心情,也是11 隻貓狗主角的「人生故事」。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每個生命都有獨特且被珍視的價值。經由主人們口述毛孩子的過去及現在,明顯感覺出當付出愛的時候,毛孩們生命力的強大轉變;透過牠們的眼睛,經歷了種種不同觀看的視角,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常態,因為牠們的加入,而變得多麼有趣。
「浪浪別哭」的譚柔說起現在的店草班班,溫柔中帶著幽默:「十足的暖男性格,照顧店裡所有的浪浪,又因為長得帥,粉絲常說是狗界的彭于晏。」風和日麗唱片行的托托每天忠實地在唱片行裡守護,因為知道托托在等待,大家總是帶著期待的心情上班;掌生穀粒裡的四個喵星人,用家人一般的陪伴,釋放了職場的工作壓力;Yinke 品牌主理人可潔遇見阿波之前,原本是個工作狂,甚至身體都出問題,因為必須帶著阿波外出休息運動,反而改善生活的節奏。我們常常覺得我們拯救了浪浪,但其實好像是浪浪拯救了我們比較多呢。
這一期我們進行了小日子創立四年多以來首次大型改版,跟我們的設計師空白地區彭星凱以及編輯們在細節上反覆討論,做了大規模的翻修。小日子這兩年多以來嘗試過許多新的實驗,建立官網、線上平臺、開店、製作自有商品⋯⋯每一步都讓外界驚訝,然而改版其實是讓我們最緊張也思考最久的規劃。
小日子的設計風格深植人心,這一年來銷量也很好,一般媒體不會選在這個時間點冒險地改變。但在圖文的搭配及呈現上,我們認為還有更多可嘗試的表現空間。我們總是不斷在進步,在自己建立的風格上往前革新,這是我們2017 年誠心地送給讀者最大的禮物,希望你們喜歡。
【預購】小日子:南國的一天(8月號/2022)(第118期)
平常價 $18.00「在那應許之地 山與海會留下你」
用一間餐廳 溫柔接住 那些也在生命裡陷落的旅人
在這裡誰不是為了愛 愛把我們黏在恆春
好要分享給所有人 就用歌聲傳遞我的所有
有家有愛有麵包 是順應機緣給我的餽贈
從空間到生活器具 讓日子更貼近理想的樣子
在野餐的時光裡重新體驗古城 拍下美景也停駐了心
移居到島嶼南端 找回剛剛好的歸屬與溫暖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點♡時刻(6月號/2022)(第117期)
平常價 $18.00編者的話
「糖是靈魂的養分」
大概兩年前,我戒了一年左右的糖,期間最喜歡的手搖飲直接放棄,甜點幾乎不吃,但完全想不起來哪天開始,總覺得人生何必對自己如此苛刻,我又開始一點點地吃起甜食,直到前陣子,生活與工作巨大的壓力讓我每天都異常焦慮,好幾天下午我都直接蠻橫地吃掉一整個淋滿糖霜的肉桂捲,接著我就知道,我這輩子應該都不會再回去戒糖了,甜度,就是人生的救贖。
這期是入社即將滿一年的編輯家豪擔任責編,既用心也用力,由於很會煮飯,所以他進編輯部後幾乎每做完一期,我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辦法跟他蹭飯,家豪就是這樣,會煮也懂吃,所以在規畫之初,他就有許多想法,資深編輯亞涵也差不多有這樣愛吃擅煮的人設,於是這期製作,被其實不一定很文青,但確實都嗜甜又好吃的編輯部懷抱著熱切的心展開了。也因為如此,才剛做完有史以來訪最多人的封面故事「臺北女生」,到了「點心時刻」這期依然覺得工作量很大,我們三個花費許多時間分別去不同地方買了各六家的蜂蜜蛋糕、蛋捲和克林姆麵包,並且請廚房廢寶索艾克以及飲食工作者毛奇搭檔評審,由於品項眾多,到底哪家拔得頭籌請往下見分曉。我只是想說,那天為了消耗拍照完的三種甜點,從早上的興致勃勃到結束時的相見發愁,我那天真是害怕極了,沒想過自己竟然有對摯愛的克林姆麵包吃到心生厭倦的一天。
編輯部各有自己兒時深愛的味道,我們也好奇大家都喜歡怎麼樣的臺灣點心,買了受訪者喜愛的甜點,帶上這些伴手禮四處訪問,以冰品連結著家族回憶的黑嘉嘉、臺南名店移動的鍋子,從臺北嫁過去的主廚星星愛上獨特的臺南甜,尤其鍾愛江水號的八寶冰、給孤獨者書店老闆偉民,純粹的糖水豆花直接引向了他最美好的童年片段、定居臺灣的日本作家青木由香,在日本時不愛和菓子卻情迷臺式豆泥類點心、民宿與選物店NORIMORI 負責人羊小如,則透過每週的甜點時光凝聚一家,全家則都愛吃宜蘭才有的阿桶嬤糬、甜點師/作家陳穎覺得雞蛋糕是不僅個人,更是一種令人安心的集體記憶,以及大學時一起在臺大附近練團,因此金雞園糕點就象徵了青春的宇宙人小玉、阿奎、方Q。
而各式經典臺派味道,也從傳統老店訪到新潮小店,芝玫蛋糕店、李亭香餅店、有時候紅豆餅跟魚刺人雞蛋糕,在每個採訪聞到的滿室甜香,讓人想起小時候只要能得到一顆奶油餅,就能讓整個下午熠熠生光的單純時刻。算了,到底何必戒糖呢?不能預知命運會帶來多少痛苦,至少吃甜這件事永遠可以自行作主。

【預購】小日子:臺北女生(4月號/2022)(第116期)
平常價 $18.00編者的話
「十年前的女孩未曾想過」
2012 年,12 月21 日據說是馬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已經是延畢仔的我,因為算錯選修學分,要多上暑修補足,拖到九月才順利拿到畢業證書,一個月後找到第一份雜誌編輯的工作,十月總算可以說是真正出了社會,彼時作為一個社會新鮮人以及從零開始的編輯,已聽聞過《小日子》這本雜誌,當時不會知道,那年年底終結的光景未曾降臨,整個宇宙如常運轉,而《小日子》會存活到今日,然後現在我還未婚。
我從小在雙北長大,大學去臺南念五年書又回來,在這座城市長到32 歲,無論外表還是內在,自認都是很臺北女生的樣貌,可是,認真想想,這到底是個怎麼的定義或者標籤?最初,編輯家豪說十週年時來做臺北女生吧,對於一直以來最支持小日子的群體做出致敬,接著一起在小日子三年多的亞涵提問:「如果小日子是個人,他會是怎樣的?」「絕對、一定是個臺北女生。」我這麼肯定地回答。於是這期有了個清晰的方向,我們想透過性格、外表、喜好不同的受訪者,形塑出小日子這個臺北女生,也向支撐著這本雜誌的眾多臺北女生回報我們的愛。
起點,是寫出《臺北女生》的許菁芳以及創造《台女》這本攝影散文集的李昭融對談,她們受到臺北女生的啟發,也是這期靈感的來源。接著,是眾多臺北女人、女孩的群像記錄,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歌手鄭宜農、創業家理科太太、導演阮鳳儀、作家黃麗群、洪愛珠、食評家高琹雯、演員蔡嘉茵、舞者劉奕伶、同志運動家呂欣潔、YouTuber 阿卡貝拉、條通媽媽桑席耶娜、藝術家Fanko 以及健身女子 May。從各自的視角與觀點,談論在這座城市的生活,以及從母親、女兒、愛人或者創辦人、革命分子、創作者這些身分當中裡體會到的多種感受。
許多人都有提到的一點是,臺北有著乍看冷漠的距離,可是這個人與人之間互留的空間,反而給了更多事物自由發展的餘裕,在面具以及裝甲之下,其實有著無限的溫柔,如果你想奇特,你可以當最奇特的,如果你想平凡,你也可以平凡到極致,臺北女生的獨特性就在於,這裡實在有太多種不一樣的女生,只要你想要,你就能成為一種分類。
小日子十歲了,2012 年的女孩無法知曉,2022 年她已經換了好幾個工作,分手數次又反覆陷入戀愛,她長成了自己還算滿意的女人,不過偶爾還是會憎恨或哀憐自己,陷入今後是否能在世間留下或成為什麼的恐懼當中,但她在小日子做了36本雜誌,這些是她最愛的作品、也是她深愛的孩子,唯獨這是,肯定的事情。

【預購】小日子:為了一間店 我們去遠方(2月號/2022)(第115期)
平常價 $18.00編者的話
「我們逃走吧 如果你也曾這樣想」
我是一個汐止人。這意味著,出社會之後(其實從更早之前)每當我要進入臺北都心地區上班、採訪、社交、約會,就需要搭臺鐵到南港、松山或臺北車站再轉乘,人們聽到我先透過鐵路轉乘時總是會很驚訝,「火車啊,我以為那是出去玩才會搭的」「我上次搭火車是要去畢業旅行的時候吧」,大抵會聽到類似的回答,其實某種程度上我也是這樣想的,尤其搭到莒光號或者自強號時,那搖搖晃晃的節奏和駛過鐵軌的金屬聲響中,總是有種要遠行的幻覺,工作之後那種渴求變得更加具體而強烈,當思索著好不想上班哪的同時看到列車的終點是嘉義、潮州,總是會有聲音告訴自己,就這樣坐下去吧,到某個遙遠的地方,訪談、寫稿、聯繫或任何職務都拋棄、丟掉。但我,一次都沒有付諸行動。
我依然在那幾站下了車,轉乘捷運,返回例行的日常,我從來沒有逃脫過。所以這期就像是在完成一個從來沒有實行的願望。不一定是長長的遠行,即使很短暫,僅僅是一個下午,去個陌生的地方,把顧慮的、依戀的、焦慮的、不捨的,甚至是「自己」,都暫時落在熟悉的城市,我在遠方待一下,晚點就回去。
我的念念不忘,雜誌必有迴響,這期編輯部四散到各處,去了嘉義阿里山腳拜訪Bless 淺山房的發哥,聽他說佛法跟著他散步林間,他的店不設任何限制接受各種緣分到來;到雲林虎尾的眷村裡喝白水咖啡泉哥烘出來的豆子,泉哥隨心所欲,有時候丟著店就到處閒晃,在最愛的土地上,什麼都覺得有趣;赴往花蓮到小和好點的聚落,被Wynn、Claire、Eason 還有狗狗們熱烈接待,停靠山邊保留許多過往痕跡的小村,他們用自己的步調過日子;也去大肚山上帆偉的三合院老家作客,看他修復自家古宅,讓一斤面包每個過客彷彿回到朋友家般自在;然後從北市中心一路開進霧中風景,在安靜的魚寮路上找到寬哥那裡,看哥哥彼得、弟弟仔仔和爸爸寬哥三人在三貂嶺緩慢的步調中坦率地做著自己喜歡又擅長的事。
重複又重複的生活,你也有會有想坐在咖啡店裡,看著人來人往和時間移轉,但心情不屬於咖啡的時候嗎?為了自己這樣的任性,我一口氣去了四間店,為了祕製肉燥飯、布丁、香料蔬菜咖哩跟達克瓦茲,在別所、溫度、Sunday Morning 和半夏生裡因為好吃的東西,短暫地放逐塵世離苦得樂。
你也會有嗎?那種突然只想離開的慾望?不需要立刻就踏上遠大的征途,我為你找了無數個小小的理由,希望你哪天突然有個念頭,出發去我未曾前往的冒險。

【預購】小日子:前往仲夏的海洋 捕捉與大海一起生活的日子(6月號/2021)(第110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海一直在那裡,餘波帶來的遠超過想像
我是2018 年底到小日子的,其他同事也是差不多時間進來,這兩年每到夏日,總部的老房子開始被烈陽曬得悶熱了起來,就會有人悠悠地問:要不要來做個海的題目呢?也不乏有熱烈討論,但最後總是有默契地放著,然後就去了秋冬。回頭看,上次小日子企畫與海有關的題目,已是好久好久以前的事。我想海太純粹了,越簡單的東西,越困難。
然而也是因為這樣,挖掘到的故事更能觸碰內心深處,每個人對海的情感有所不同,熱情或畏懼,有人潛到海裡,感受被包覆的治癒;有人在岸上遠觀,看著遼闊就有了力量。或許這不是最美麗的海,但卻承接著許多人的夢想。
小琉球的民宿老闆吳浩,從小島的海出發走向世界,最後把所有養分再次帶回來,將興趣結合民宿開了自由潛水的專門旅店,「進到了海裡,很多事情變得很小很小,因為身體會知道世界很大,大到無須去在乎那些瑣碎;也會感受到自己的小,小到要抓住當下的快樂。」從小在海邊長大的《透南風》總編輯余嘉榮大哥,年輕時在外做社區營造,回鄉後才從在地音樂祭牽起了土地的連結,進而發現靠海的家鄉才是最適合深耕的地方。文字工作者李昀諭兒時在漁光島長大,過了二十年,看過世界各地的海,循著記憶裡外公的木屋回到島上,為漁光島書寫記錄,「這片隱蔽在防風林之後的海岸線,怎麼說都不是最美的,卻是我唯一能將心靈寄託於此的。」
人稱虎哥的導演袁緒虎,從潛水看見海洋困境,帶著鏡頭拍下作品《海人魚》與《東經北緯》,「等待,是大海教會我最重要的事,不論生活還是拍攝工作,卡關了不要硬撐,無須著急,一定會等到一切都最合適的時刻。」前年十月搬進金山磺港的潘虹妮,原本只是想定居在一個如同家鄉滿州般寧靜的地方,卻意外從漁港的澡堂揭開了海港人的時光隧道⋯⋯。
跟山相比,我一直都是比較喜歡海的,身為海的子民,每座城市與海的距離總是近得令人欽羨,尤其幾年前學會了潛水,從岸上看著浪花的女孩,成了在水下二十米晃蕩的潛客,突破一開始的恐懼後,剩下都是跟自我對話,那是能直搗靈魂深處的魔幻時刻。當我們走向海,潛入海,靠近海,從更寬廣的視角面對它,才發現海總在那裡,而餘波帶給我們的遠超過想像。這是我在小日子的最後一個月,用兩年多來一直想做的海洋畫下句點,我想,沒有比這更好的事了。

【預購】小日子:與山海共存 把生活過成自然的樣子(9月號/2020)(第101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跟喜歡的人 一起去山間海邊
「 從明天起, 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 劈柴, 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 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 春暖花開 」
—— 節錄自〈面朝大海,春暖花開〉海子
秋天即將來臨,秋季期間會有一段溫暖如春的天氣,民間有一說為「小陽春」,在這段日子裡,我們應將自己置身大海之前、山林之間、田野之中,聆聽自然傳來的耳語、呼吸山海土地的氣息、感受自身與所有事物的共鳴。
生長在四面環海的島,我們卻少有機會與山海與土地真正生活在一起。這期我們要去很遠的地方,去看海、去看山、去看稻浪,去到民宿主人的生命裡,深深望進他們選擇落腳的一方天地,探查那些故事,關於人如何放棄一切,選擇與自然糾纏,成為彼此的一部分,再以腳步爬梳民宿主人熱愛的世界一方,親身體會只屬於他們,只被他們發現的日常風景。
我們此次拜訪了位在宜蘭的 Norimori Shop & House,他們是有兩個女兒的一家四口,婚後毅然搬到了冬山鄉,住在田中間,三年前開始一天接待一組客人,為來訪的人做了「自然生活」最好的註解。我們去了九份的山茶雅舍,位於蜿蜒山城迷霧裡,像時空膠囊一樣,保存了舊時歲月,讓人憶起老臺灣的生活風情,「山上最多的就是時間,陪伴家人,觀察自然,能隨心所欲是最大的恩賜。」
修繕老厝的鍾士為,讓黑膠樂音穿透遠山霧嵐,在美濃山腳下傳承了四代的圓滿,民宿內處處是貫穿時空的生活痕跡。民宿主人的生活也不全然是自在,鍾士為說:「睜眼閉眼都在維護民宿,不浪漫且必須繃緊,但看著山頭跟環境,除了幸運跟幸福,我想不出還有什麼能言喻。」 從臺南移居臺東的凱力,為孩子打造了傍海而居的生活,房子蓋了三年,洗澡要燒柴熱水,「搬過來後沒有一刻感到辛苦或後悔,晚上除了滿天星星,還看得到月光海。」移居到金門的 N 腦闆說,湛藍如畫的自然背景、祕境與廢墟,在這樣的環境喝咖啡或看書,看似很矯情,在小島上其實不太矯情,「因為自由的時間實在太多了」。
特別篇裡,我們訪問了民宿主人的一日,去捕捉那些慣常裡的不思議。找個時間跟喜歡的人去山間海邊吧,把自己交給喜歡的人,與山海共存。

【預購】小日子:我們喜歡吃早餐(8月號/2020)(第100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100期了 我們還是喜歡吃早餐
2012年4月,《小日子》雜誌以「我們喜歡吃早餐」第一期正式出現在大家面前,距今八年又五個月,中間歷經數次失意的時刻,終於,我們跨進100期了。
創刊號在時任總編輯黃威融帶領下,開創了臺灣雜誌的新風格,我總是形容威融確立「無聊變有趣」、「見微知著」的特色,就是小日子一路走來的風格。我們把生活中那些習以為常的事情,當成一門學問在研究,不聊大事大道理,專注在日常中的一個點、一件事,描繪這些小小的美好。
有人說我們無聊,也有人說我們很廢,這都無所謂,我們在第一期就回答過了,生活的小事都是重要的大事。從睜開眼的早餐,到你過生活的方式,你的餐具、你烹飪的方式、你房間長的樣子、你的午餐、你的晚餐、你看待自己生活的角度……你過的日子,是你心中喜歡的日子嗎?還是別人眼中期待的樣子?生活是一門值得讀了又讀的學問,所以,第100期了,我們仍舊研究著生活,仍舊喜歡吃早餐。
第100期我們復刻了創刊號的題目,一方面向我們的創刊號團隊致敬,一方面帶著讀者看看這八年又五個月,早餐歷史的沿革。我們在版面上盡力追求跟第一期長得很像,在相似的設計裡放進了不同的人物,有我們喜歡的作家許菁芳、導演宋欣穎、夜行性動物代表是調酒師Kero(江湖人稱調酒界的阮經天)等等,我們跟著他們去生活,去尋訪他們喜歡的早餐。
在特別篇的部分,編輯把戰線拉得很長,基隆、臺中、臺南、屏東、蘭嶼的早餐們,以及街頭巷尾、非常親民的臺式早餐店麥味登、呷尚宝、 Q Burger等等。這是編輯嚴重過勞的一期,端出誠意十足的100期,是給一路陪伴我們長大的讀者的獻禮。
大家在外面場合多半看到的是我(發行人冠吟),小日子有一個更重要的推手,就是我的學長,籌資源、拓人脈、到處奔波,一步步推我們走到今天。我問, 100期了你有什麼感想?他說,從零開始,今年終於百花齊放,雜誌越做越好、設計上百種自有商品、有了七間小日子商号、還開了小日子麵屋,下半年還有其他計畫正在展開。
「我們還要繼續過好每個小日子。」學長說。

【預購】小日子:消失在地圖上的祕密店(4月號/2020)(第96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拿著地圖也找不到的安身之處
《小日子》本期就八週年了。這八年來報導的店家沒有上千應該也有好幾百,誠心地感謝這些店及店主們,他們用盡真心誠意地生活,才造就了這處處都是風景的城市。《小日子》的副標是「在我們的城,天天都想過小日子」,有這些店跟有所堅持的老闆,我們才得以凝聚這個風格。
這一期我們訪問了超級難找、消失在地圖上、就算走到門口你可能也不太敢進去的店。深入在臺灣的角落、隱身在城市裡,低調不張揚的生活風情。
在臺南巷弄內的「靑苔」,老闆子昂細心修整超過半世紀的三合院,將自己喜愛的古物及古著展示在老宅裡 ,是個開著導航也難到的地方。「來我的店可以放空,可以品味,或者遙想當年古宅的風景,都是我想像在靑苔裡的樣子。」
同樣在臺南、由Cherry 開設的甜甜圈店,開店至今在Google Maps 仍然找不到,既不顯眼又位於三樓,客人常常因為怕誤闖民宅而在外一直繞圈迷路。當初不想被店租追著跑而選擇了靜僻的地點開店,Cherry 堅持連酵母都自己養,不賣隔夜的甜甜圈,用非常自我的方式快樂地經營著自己的店。
窩在爸爸雜貨店一角、沛芸的文具及插畫角落,原本在Instagram 上分享自己的創作跟房間收納,隨著慕名而來的人越多,就棲身在樓下爸爸雜貨店,成為臺北市繁華區裡古早味雜貨店中的神祕一角,真正融合在生活中創作的趣味。同樣在鬧區的「小吉市場」,老闆小韓跟愛犬夥伴波波一起守護。在頻繁都更的區域裡,小韓說:「小吉是剛剛好滿足的狀態,不必奢望更高更大,幾年後小吉還會不會繼續存在是個未知,但對於後天菜色都不確定的我,過好改建前的每一個日子,這樣就足夠了。」
這次也採訪了不同於《小日子》以前會採訪的咖啡館類型,由退役軍人賴育正所開設位於南投埔里的「反思咖啡」,大叔改造了小時候的家,位於曲折巷弄內,不論是裝潢設計、杯具、店內播放的音樂,都洋溢著率真的大叔風格。相較於時下流行裝潢重本、口味其次的網美咖啡館,「反思」倒顯得誠意十足。
在繁忙的生活步調裡,你有能讓自己愉悅的安身之處嗎?那或許不在眾人趨之若鶩的美景或名店,甚至不在地圖裡,而要緩下腳步,才能留心發覺。

【預購】小日子:從廟口開展的生活風景(3月號/2020)(第95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廟口是神與人同在的地方
我從小開始跟著阿嬤拜拜,信仰彼時就在生活裡,卻沒有深刻意識,直到大學獨自負笈前往臺南,踏上了一條不甚順遂的感情路,時時被迷惘與不安籠罩,都靠著求神來渴望一條出路、一個解答。這期有提到的東港鎮海宮線上求籤,當時就是我的苦海明燈,也是我總是在線的張老師,那時為了明確捕捉所有七王爺給予的訊息,爬遍各種解籤文章,解籤也算略懂略懂,許多看似上上的籤意,其實針對不同事件也各有解讀,比如六十甲子籤第45 籤:「花開今已結成果,富貴榮華終到老,君子小人相會合,萬事清吉莫煩惱。」若是求復合,這籤詩就是告訴你「不可能!」因為兩人的緣分已經有了結果,這件事的終點就是「分手」。若要說到求籤心得,套句黃總編的話:「那肯定又是另一篇文章的主題了。」
雖然對求神問卜甚為熱衷,不過對於廟口的情感竟是直到出社會之後,在各個工作之間輾轉才撥雲見日,有機會在慈聖宮前喝排骨湯,又去過被嘉義東市場藏在內裡的雙忠廟,才深刻體會神與人之間的距離,其實並不像我們所說「天聽」那般遙遠,神就與人生活在一起,看著我們哭、看著我們笑、在我們需要的時候賜予指引,而基於同樣的虔誠信念,人們聚攏在神的附近,在每個地方發展出同時有著生命力與在地性格的廟口文化。
於是這期我們四散到全臺,新北蘆洲找來以書寫湧蓮寺拿下林榮三文學散文佳作的洪愛珠,走一趟四處延展著大家族生命軌跡的廟邊菜市場;臺南我去訪了自己的偶像王浩一,聽他述說土地的歷史與人民的故事,在湛藍的島南天空底下穿越人聲鼎沸的鴨母寮市場到寧靜如凝結時間的三老爺宮;新竹則有讓人不斷以新視角發掘這座風城的《貢丸湯》見域工作室負責人陳虹羽,因為城隍爺的庇祐讓她在異鄉長出了依歸;比較常被人遺忘的古都彰化,也請前紅葉食趣的負責人Ivy,帶我們見證開化寺前那些對於歲月更迭依舊不為所動的老工夫;最後則有超級高雄通郭銘哲,秀了一趟庶民卻華麗的小吃之旅,竟然用大腸小腸切盤和冰啤酒做結,簡直過分!
每座城市都必然有自己的廟與廟口,許多地方個性也是透過這些食物流露,甚至許多流動、變遷與移轉,都默默地在廟宇與廟口留下痕跡,人情的風景和文化的脈流環繞著神與信祂的人而生,請跟我們深入不曾去過的廟宇,在那些陌生場景的最核心,是關於人們也關於他們所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