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傾聽◎龍應台

【預購】傾聽◎龍應台

平常價 $28.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僅存數量 0 !
  但是現在是二十一世紀了,離戰爭結束也七十年了,新一代人在前人血汗交織所種下的樹蔭中長大,現在是溫柔傾聽的時刻了。傾聽自己身邊的人,傾聽大海對岸的人,傾聽我們不喜歡、不贊成的人,傾聽前面一個時代殘酷湮滅的記憶。
 
  龍應台二十年演講精粹
  用溫柔傾聽穿透高牆
  從泥土的根到世界的我
  從心靈座標到開啟對話
  門一開,聽見整個華文世界
 
作者簡介

龍應台

 
  高雄大寮的自來水廠裡出生,南部的漁村農村長大。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生活在香港九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是一支獨立的筆——在壓抑靜默的時代,她高舉野火;在眾聲喧譁的時代,她寧守沉靜。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辭官,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自序

牽動
     

  對於演講,我很「龜毛」。

  有一次是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邀請演講。一千多人的大廳,晚上七點鐘開講。回家後接到一個讀者來信,告訴我:「為了聽你演講,我先搭船,然後開車,從出家門到站在演講廳的門口,路程總共花了八小時。」

  他站在那個厚重的大門前,大門已經關上,而且不准許他進去。他晚到了五分鐘。

  在另一場海外的演講,講後有簽名的安排。排隊的人龍很長,在街角轉好幾個彎。雖然是低頭簽名,我還是聽見了人龍中突然的騷動——有人排隊太久,暈倒了。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

  邀請我演講的人都會知道我的「龜毛」要求:請盡量讓到場的讀者,不管他有沒有事先報名,或是否晚到幾分鐘,都可以進去,席地而坐也可以。請特別照顧身障者,請不要讓老人排隊……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聽眾知道我是誰,因為他們在來到之前早就做了很多功課--讀我寫的書,那是最親密的默契和理解。我也必須做功課,了解聽眾是誰,聽眾的歷史脈絡和集體記憶不同,他的立場、他的成見、他的痛點就會非常不同,我就得思考,一件事情要怎麼說才不會被他錯置、誤解?我要舉什麼例子才能勾起他的記憶、翻動他的情感,挑戰他的舊有思維,打動他的心?

  我對來聽演講的人表達尊重的方式,就是對每一次的演講做大規模的準備功課。題目選定了之後,從哪裡切入,在哪裡結束。有什麼影片能讓他頓時明白?放什麼歌曲或者錄音可以讓他感同身受?有什麼故事是他一定親身經歷過的?歷史上的、國際上的什麼事件他很容易作為參照?

  因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所以我很少答應演講。三十年來,也從不曾整理過演講的文字記錄。這本書是三十年的累積。

  演講的魅力在於當下。如同演唱會,演唱者出現,她的聲音,她的神情,她的眉眼靈動之間與轉身飄袂之際,無處不是情感的含蓄或奔放。演講時,作者活生生站出來,她本來隱藏在文字後面的性格無所逃遁,就在眼前。聲音、語調、表情、視線相對時的瞬間微波,全部飽滿流動在一個廳堂的空間裡。

  我記得在香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放問答時,一個大學生舉手說:「對一個每天一醒來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活的年輕人,你會說什麼?」

  我心裡一驚,但是發現我用淡淡的聲音在問全場的人:「誰可以馬上上網找到香港的生命線電話號碼?」

  上千的人群像一陣微風稻浪,一陣窸窣動作後馬上此起彼落地喊出一個號碼。

  「你聽見了嗎?」我對那個舉手發問的學生說,「請你幫你剛剛說的那個人——不管他是誰——記下這個號碼,而且請你務必告訴他:他一個人的命運其實牽動我們所有的人。」

  演講化為文字,其實就少了現場的音色流動,但是流動凝固為文字,可深思可慢讀。三十年的演講,終於放在一個素白清淨的瓷盤裡端了出來;化繁為簡二月花,我刪掉了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文  字。在爬梳文理、修剪蕪雜的過程中,印刻的同仁汗流浹背地跟我一起工作,園丁的辛苦歷歷在目。我想送他們一人一支白玉色的玫瑰花。

     二〇一六年四月六日

買了此商品的人,也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