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購】天長地久:給美君的信◎龍應台
平常價 $35.00人生裡有些事,就是不能蹉跎……
我們出生在山河破碎的時代裡,
你們讓我們從滿目荒涼中站起來,
志氣滿懷走出去。
現在你們步履蹣跚、不言不語了——
我們,可以給你們什麼呢?—龍應台
禁語行禪時龍應台瞬間決定:放下一切,回鄉陪伴失智的母親,開始寫信。
十九封信 是對生命信念的親身實踐
是對上一代的感恩致敬,是對下一代的溫柔提醒。
有告白、反省、不捨或喃喃自語……
美君 觸發每個生命的故事
牽引 世代間的依戀與不捨
35篇大河圖文
個人情感烙在時代的大河圖像上,既是微觀的熾熱,又是巨觀的冷靜。
走過1920~2020一世紀的生命風景。1925年美君出生,列強瓜分中國;1935年,日本殖民下的台灣,禁止牛車走在馬路上;1946年明星花露水,香氣渡海來台;1963年梁祝旋風,創造850萬票房,美君最愛的電影明星,正是凌波;不曾參與的過去,只有透過照片一頁頁回顧,封裝父母的生命記憶,不讓他們的故事隨風而逝。
此時此刻
1993~2017,跨越24年,龍應台與兒子們的世代對話
在老去的單行道上 世代交融之必要
每個人只有一個父親、一個母親。
父親母親也只會死一次,所以父親母親的死,是獨一無二的經驗。
不會說,因為你經歷過祖父母的死,所以就上過課了。 ______安德烈
一本跨代凝視的親密讀本
【預購】 龍應台演講集套書(共2冊):沙漠玫瑰,怎麼開花|因為殘酷,所以傾聽◎龍應台
平常價 $62.00第一套演講集
從北京到吉隆坡到雪梨,從台北到溫哥華到紐約,為什麼成千上萬的人,聆聽她的聲音……
牽動華文世界各地無數聽眾的心,為不同記憶與情感、不同立場與世代,搭建一個人文思想的溝通平台。
龍應台寫作四十年來,應邀至兩岸三地,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社區,發表過逾百場演講。面對每一次演講,她必做大規模的準備功課,了解現場聽眾來自何方,調整不同切入主題的方法。這是她對來聆聽演講的人表達尊重的方式,亦是她演講感染力極強的原因。
《龍應台演講集》由作家費心梳理、一一檢視,捨棄了百分之八十,留下的講稿是經時光淘洗後,讀來意義非但不減,反而相當程度見證了世局的氛圍轉變,為過往時空畫出許多重要的歷史剪影、也為不確定未來提供思索問題的關鍵,一篇篇可深思可慢讀的好文章,結集成上、下兩冊。
我們太需要傾聽了。
我們需要傾聽不同世代的人,需要傾聽大海對岸的人,
需要傾聽自己不那麼喜歡、不那麼贊同的人,需要傾聽從來不曾拿正眼瞧過的人。
演講,其實就是濟濟一堂燈光下「真誠惻怛」的相互傾聽。──龍應台
作者簡介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為照顧母親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與母親移居台東都蘭山中,開始在太平洋畔生活。

【預購】走路:獨處的實踐(精裝)◎龍應台
平常價 $35.0018幅親手電腦繪圖 40則自然思索
▎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做一件沒做過的事▕
走路,就不會是觥籌交錯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掛在網上、陷入其中的時候。
即便是熙攘擁擠的市集,只要是走路,也是我帶著「自己」在熱的喧鬧中以冷靜聽、靜觀、靜思,更何況是行走山中野路,明月照亮青苔,溪水攪動碎星。
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新的一年,無論如何忙碌,每天走路,而且走路時,全神貫注,心無罣礙:
1.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2.去菜市場,跟十個人說話
3.去墳場走走
4.在路邊一棵樹下,坐著
5.找到沒有光的地方
6.了解一種作物
7.走進一方田
8.跟著水聲走
9.了解一個動物
10.了解一株樹
11.踏入一片空曠田野
12.認識一個從前不認識的人
13.去一個沒去過的村
14.跟一條溪流,往上游走,往下游走
15.問一個以前沒想過的問題
16.親手寫封信,走到郵局寄出
17.發現一件驚奇的事
18.進入一片森林
19.窗口有一隻貓,凝視
20.斷網,坐在黑暗裡,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畔、台東都蘭山中生活。

【預購】走路:獨處的實踐(平裝)◎龍應台
平常價 $29.0018幅親手電腦繪圖 40則自然思索
▎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做一件沒做過的事▕
走路,就不會是觥籌交錯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把心分給他人的時候。
走路,就不會是掛在網上、陷入其中的時候。
即便是熙攘擁擠的市集,只要是走路,也是我帶著「自己」在熱的喧鬧中以冷靜聽、靜觀、靜思,更何況是行走山中野路,明月照亮青苔,溪水攪動碎星。
只要走路,就一定是我的身體和我的「自己」單獨有約。
新的一年,無論如何忙碌,每天走路,而且走路時,全神貫注,心無罣礙:
1.走一條沒走過的路
2.去菜市場,跟十個人說話
3.去墳場走走
4.在路邊一棵樹下,坐著
5.找到沒有光的地方
6.了解一種作物
7.走進一方田
8.跟著水聲走
9.了解一個動物
10.了解一株樹
11.踏入一片空曠田野
12.認識一個從前不認識的人
13.去一個沒去過的村
14.跟一條溪流,往上游走,往下游走
15.問一個以前沒想過的問題
16.親手寫封信,走到郵局寄出
17.發現一件驚奇的事
18.進入一片森林
19.窗口有一隻貓,凝視
20.斷網,坐在黑暗裡,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開始在太平洋畔、台東都蘭山中生活。

【預購】大武山下(繽紛版書封)◎龍應台
平常價 $35.00虛實交錯的文學古徑,尋找一個有光的地方……
龍應台以孩童似的無止盡的好奇、田野調查者追根究柢的執著、文學家時而空靈婉轉、時而深沉大氣的文字,刻畫出大武山的世界,既是煙火人間,又是冷月無聲。
自覺身心「脫臼」的不知名作家,彷彿命運牽引,回到闊別五十年的鄉間,與一位停格在十四歲的失蹤少女相遇。一段光影交織的魔幻旅程,讓生命和土地、植物、動物、歷史,相互因緣見證。一樁塵封的謀殺案,把遺憾和思念、擁抱和捨下,層層打開,像打開一條密密折疊、藏著香氣的手帕。
深山有野獸,小鎮有鬼神,
植物有記憶,動物有靈魂,
《大武山下》,是一次對於愛和生命的思辨跋涉……
「書中所有的人物都是虛構的,唯一真實的是人物的精神,所以不必對號入座。只是下回走進任何一個鄉間小鎮,你知道,馬路上走著的、市場裡蹲著的、田裡頭跪著的,斗笠和包頭布蒙著的,皮膚黑到你分不出眉目的,每一個人,都有他生命的輕和重、痛和快,情感負荷的低迴和動盪。」 ──龍應台
本書特色
★ 本書為龍應台的首部長篇小說,超越政治與社會議題,直探生命的本質。
★ 本書所描述的動、植物多為台灣特有種與原生種,是龍應台最貼近土地的創作。
★ 本書插畫為龍應台親筆手繪,呈現創作軌跡與多元的創作能量。
★ 本書推出【遠山版書封】、【繽紛版書封】兩款封面。並特別製作遠山版書封的【限量精裝版】加贈作者手繪黃金雨花透卡書籤。
★ 此款為【繽紛版書封】。
龍應台
作家。首任台北市文化局長、首任文化部長。2014年12月辭官。2015年香港大學禮聘為「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生活,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

【預購】親愛的安德烈◎龍應台、Andreas Walther
平常價 $24.00三年,真的不短。回頭看,我還真的同意你說的,這些通信,雖然是給讀者的,但是它其實是我們最私己、最親密、最真實的手印,記下了、刻下了我們的三年生活歲月──我們此生永遠不會忘記的生活歲月。──安德烈
華人世界最坦率動人的世代對話,最機智幽默的母子交鋒
跨越年齡、國籍、文化與世代價值觀
扭轉百萬家庭親子溝通模式的三十六封家書
新增成長記憶照片,映照兩代人的十八歲,一路的思辯與追尋。
締造紀錄
‧2007年 中國時報開卷美好生活書獎
‧2007年 亞洲週刊年度十大好書
‧2007年 香港書獎
‧2009年 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津圖書獎」
龍應台
高雄大寮的自來水廠裡出生,南部的漁村農村長大。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生活在香港九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是一支獨立的筆,也是陪美君散步的雨兒,被安德烈和飛力普不留情面犀利調侃的MM。
二〇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辭官,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安德烈 Andreas Walther
一九八五年冬天在台北出生,住在淡水。八個月大時到了瑞士,三歲時遷往德國法蘭克福。香港大學畢業,現在香港工作。愛喜劇、愛電影、愛嘲諷、愛思辯。
逝水行船 燈火燦爛 龍應台
《孩子你慢慢來》寫了八年,《親愛的安德烈》寫了三年,《目送》寫了四年,《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從起心動念算起,走了二十年。如果時光是匆匆逝水,我們就是那疾行船上的旅人,而人生的疾行船只有一個不許回頭的方向。眺望逝水滾滾,來時路層層漸漸籠罩於蒼茫,可是回首船艙內,燈火燦爛、人聲鼎沸,與江上不斷後退的風景光影交錯。
其實我們都活得熾熱,因為誰不明白那逝水如斯、那行船如光。所有的愛和懸念,所有的怨和不捨,所有的放棄和苦苦尋找,都因為是在逝水上、行船中發生,所以熾熱。
《孩子你慢慢來》看見天真、欣喜、驚詫的啟航,《親愛的安德烈》看見中段對江山起伏、雲月更迭的思索,《目送》是對個人行深情的注視禮,在他步下行船之際,在他的光即將永遠熄滅、化入穹蒼的時刻。《大江大海一九四九》則是對我們最虧欠恩情的一整代人的脫帽致敬。可以想像落日平野大江上百萬艘行船朦朧中沉浮,無聲、無光,只有風聲濤聲,我們發誓要認識他們,用認識向一個時代告別。
我是個隨性的旅人,隨著江上風景想寫就寫,向來沒有規劃寫作這件事。二十年後回頭,才赫然發現,喔,四本書之間竟然是同一個逝水行船、燈火燦爛的脈絡,從生到離,從死到別,從愛到惆悵,從不捨到放下,從小小個人到浩蕩家國,從我到你。
行船如光,滅在即刻。所以,四本書,如果在船行中點上一盞燈,三代人燦爛燈火下並肩共讀,就著時間的滔滔江水聲,那真是好。
後記
在時光裡 龍應台
這是一個以美、繁華、浪漫為世人愛慕的城市。我們在地鐵站,想買兩張三天有效的地鐵票。自動賣票機似乎故障,我們來到服務台的窗口。玻璃窗裡面,一個體態肥滿的女人,坐在舒適的旋轉椅上,用她的體重往後壓,垂眼看著我們,像一個俯瞰的彌勒佛。
我們隔著玻璃比手劃腳向她說明,她抬起下巴,用下巴指向自動賣票機。她懶得說話,她懶得舉起她的手指。她全身的肉就那麼放鬆地沉陷在那旋轉椅上。
我很火。拿個人沒辦法,於是就詆毀她的國家,說:「你看吧,說是最浪漫的國家,果然又爛又慢!」
這時,飛力普轉頭看我。
一百八十四公分的他,看站在他身邊的我,也是低頭俯瞰。二十三歲的人,稜角分明如刀削的石雕,但是濃密的睫毛下清澈的眼睛,依舊是我記憶中的嬰兒。
他說,「媽,你為什麼不這樣想:低收入的她一定住在離市區很遠的郊外,來這地鐵站上班可能要轉很多次車,所以今天下冰雨,她可能天還黑就出門了。她的煩惱一定很多,可能房租都付不起,她可能很累。」
我們站在搖晃行駛中的車廂裡,肩並肩一起研究路線圖;今天的目的地是國家美術館,先搭二路,到聖母教堂站搭十二路,兩站就到。
地鐵門打開,湧進一大群人。飛力普低聲說,「你把背包抱前面吧,這裡的扒手很有名,會割你皮包。」
和安德烈在香港會面。好幾個月不見,我熱情澎湃用力地擁抱他。
他忍受著我的擁抱—他很高,我很矮,擁抱時,我的頭只到他的胸,看不見他的臉,但可以想像他無奈的表情。
他說,「媽,你真小題大作,不就才幾個月嗎?一副分離好幾年的樣子。」
我說,「人生無常,每一次相聚都可能是最後一次啊!」
他說,「又要談生老病死?饒了我好不好?活,就是活著吧。」
在餐廳裡,侍者久久不來,來了之後,乒乒乓乓把碗筷幾乎用丟的拋在桌上。終於上菜了之後,端上來的是別人的菜。我火氣上來了,對侍者說,「可以請你小心點嗎?」
安德烈坐在對面,雙手環抱胸前,不動聲色。二十七歲,他有一種深邃的氣質,淡淡的,好像什麼事都看過了,只有在笑的時候不小心流露出我熟悉的稚氣,帶點小男孩的害羞。
他問,「你知道馬克.吐溫怎麼說的嗎?」
「怎麼說?」我看著那侍者的背影,他的白色衣袖上有一塊油漬。
「馬克.吐溫說,」安德烈拿起一粒綠色的橄欖,放進嘴裡,似乎在品嚐,然後慢條斯理地說:「我評論一個人的品格,不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高的人,我看他如何對待比他地位低的人。」

【預購】美麗的權利◎龍應台
平常價 $21.00同性婚合法有何不可?
色情片真是好主意……
潑辣胡美麗,是嚴肅龍應台的女性聲音
一樣認真
「美麗的權利」是有意識地爭取來的。如果永遠故作可愛狀,你可能就永遠被當作一個小「可愛」。可愛藏著什麼涵義呢?它藏著人格的弱化、性的被動、身體的玩物化、主權的繳械、自我的壓縮……
卡哇伊是要付出代價的。
龍應台
一九八五年以本名「龍應台」寫「野火集」,以筆名「胡美麗」寫「美麗的權利」。前者針砭政治國事,行文嚴肅懇切,後者挑戰性別觀念,筆調潑辣張狂。風格迥異,以致讀者長期不知胡龍實乃一人。
二○一六年,龍應台重訪胡美麗,期以觀照三十年來社會性別觀念之進退。
卡哇伊是要付出代價的
胡美麗與龍應台的獨自對話
胡美麗:《美麗的權利》專欄其實是與一九八五年的《野火集》專欄同時寫、同步發表的,但是後來大家都知道你龍應台,忘記了我胡美麗。
龍應台:沒有真的忘記。你知道,一九九九年我踏進台北市政府到人事處去報到的時候,我在人事表格恭恭敬敬寫下「龍應台」三個字,一旁的人事官員立刻糾正說,「公務員要寫真名,不能寫筆名龍應台,你要寫真名胡美麗。」他哪知道你才是假的。
不過你寫完了胡美麗的專欄之後就消失了,而且文章放了八年到一九九四年才出版。這真的很奇怪,稿子冷凍八年,尤其是你寫專欄的時候每篇都很受矚目,讀者反應蠻大的。
胡:那是因為專欄文字結束的時候,一九八五年底,我生孩子了。孩子一出來,我馬上發現胡美麗所鼓吹的兩性平權大受挑戰。譬如我餵母奶,我發現丈夫身上竟然沒有奶,我沒法要求他平等地和我一樣半夜起來去哺乳——用奶瓶就不是一回事!他的條件和我的不一樣,所以我想像的「平權」,顯然需要更細的計算。為了誠實,稿子就擱了八年。
我不是衛生紙
龍:三十年後重讀《美麗的權利》,還是覺得很「刺激」,很好笑,有時候「啼笑皆非」。恐怕今天的年輕人都不知道原來在三十年前,台灣還有不成文的「單身條款」——很多機關和公司要求女人結婚就辭職。三十年前,台灣的國籍法還規定孩子的國籍只能跟著父親,凡是跟外國人結婚的女人就沒有資格讓自己的孩子做中華民國國民。
最好笑的是你諷刺台北縣警察局,他們開會時派給女警察的任務是拿茶壺倒水,伺候男警察。胡美麗說:
縣警察局若事前設想周到,就應該讓這些女警換上兔女郎裝……就是緊身露胸的小衣,屁股上再綴上一團大絨球,穿上鏤空的黑色絲襪與高跟鞋。別忘了,頭上還得綁個特大號的花蝴蝶結。
那是台灣的一九九三年。
胡:我記得啊。結果竟然有「一群女警察」認真生氣了,投書罵我,說我侮辱了女警察,怎麼可以叫她們穿兔寶寶裝。
龍:那時公家機關譬如國父紀念館還會請女員工結婚就辭職。我記得你那篇叫作〈我不是衛生紙〉。你說:
「結了婚就得辭職」的真正涵義是說,對你而言,我是一張茅廁紙、一朵花、一個有可能征服的身體——你雇用我。一旦結了婚,在你眼中,我就成為一張擦髒了的茅廁紙、一朵殘敗的花、一個已經被人家「用」過的肉體——所以你要我離開……你不覺得自己可恥嗎?
三十年前,社會對你挑釁的哪些問題反應比較大?
胡:對於強暴反應最大。當時的普遍社會心態是,如果一個女人被強暴了,大家會覺得是因為那女的自己不檢點,或者穿著太暴露,媒體用一種「都是你不小心」的暗示語言報導,警察用一種「你自找的活該」姿態辦案,基本上就是說,只有女人自己賤才會招來強暴。對強暴者反而不太譴責,好像「老天就是會下雨所以你不帶傘就是活該」的那種觀念。
龍:找到這一段了。你說:
這是什麼狗屁邏輯?
愛美,是我的事。我的腿漂亮,我願意穿迷你裙;我的肩好看,我高興著露背裝。我把自己妝扮得嫵媚動人,想取悅你,是我尊重你,瞧得起你。你若覺得我美麗,你可以傾家蕩產地來追求我。你若覺得我難看,你可以搖搖頭,撇撇嘴,說我「醜人多作怪」、「馬不知臉長」,但是你沒有資格說我「下賤」。而心地齷齪的男人若侵犯了我,那麼他就是可恥可棄的罪犯、兇手,和我暴露不暴露沒有絲毫關係。你若還認為我「自取其辱」,你就該讓天下所有的女人都來打你一記耳光,讓你醒醒。
胡:問題在「性」。
女人的貞操,是被看作財產的,而男人被當作潛在的買主或者強盜。被強暴了,覺得是自己錯,東西被搶走了。如果女兒或妻子被人家給「睡」了,那麼就要人家出「遮羞費」。你記得嗎?三十年前媒體上三天兩頭有「遮羞費」的社會新聞。所以有一篇就叫「遮羞費」,我說的是,幹嘛啊,性是男人女人都愛的事,如果雙方同意,哪兒有「羞」需要「遮」,而且,憑什麼就是男人給女人錢來遮她的陰部,為什麼不是女人給男人錢來蓋他的陽具呢!性是取悅,是享受,怎麼做完之後就把它當作懲罰的理由、求償的工具、羞恥的標的呢?
這代表女人在假裝說,性的享受是男人的專利,女人是犧牲者、受難者。哪有這回事?
可是龍應台不是也忍不住談到性了嗎?
龍:我哪有?我都談大江大海國家大事,要不就目送安德烈,談心靈和素養。我跟你不一樣,我不談性。
胡:你在二○一三年三月十四日禮拜四的行政院院會上說了什麼?
龍:呃……
胡:說!
封建的道德怪獸
龍:那一天,法務部提出「國家人權報告」,重點在台灣簽署了兩個世界人權公約之後落實的情況。我聽得很認真,然後實在忍不住要問一個問題。說「忍不住」代表平常是忍得住的。每週一次的院會,所有的部會首長都在,時間只有二到三小時,目的是讓首長們知道一些平常沒有太多接觸的其他部會的業務,更重要的是很多重大決策或要送立法院的法案必須在這個會議裡正式通過才真正成為決策。
因此時間寶貴,若非必要,不要囉嗦。
可是這一次我沒有忍住,實在是因為,碰到了一個我一向關心的議題,本來應該是胡美麗你會跳起來大聲嚷嚷的題目,但是你已經消失多年。
簡報結束之後我就舉手問:
在國外求學、工作的幾十年中,有兩個台灣的法條是讓我長期覺得羞愧的,一個是當年控制思想言論的刑法一百條,一九九二年修訂了,一個就是現在還存在的刑法二三九條,通姦者處一年以下有期徒刑。我無法想像,到了二十一世紀,台灣還用刑法來管理人民私人的情感和身體。請問對於通姦,法務部是否已經有了除罪的準備?
胡:好好笑,法務部怎麼說?
龍:當然是沒有。但是院會後法務部的主管來跟我說,其實問卷做過很多次,每一次都有高達百分之八十五以上的民意反對通姦除罪。法務部如果真的推動的話,可能會被轟死。
我一下子就明白了。問題不在法務部,保守的是社會大眾,是人民自己。
沒多久,和台灣難兄難弟的南韓也廢除了通姦刑罰,台灣就只有和全世界的穆斯林國家同盟了。當然,還有一些美國的州,但是,跟那些州同盟可不是光榮的事啊,美國有些方面是極端落後的。
胡:告訴你,刑法二三九條是什麼?就是國家當祕密警察,手裡拿著一副手銬、一串鑰匙,站在你的結婚典禮上,在你交換戒指和誓言的時候告訴你:簽約了喔?今天起你這一輩子只能跟這一個人性交,做不到就腳鐐手銬去坐牢,鑰匙帶來了。
結婚就是性交易吧?結婚就是簽了壟斷條款的性交易吧?
連娼妓我們都在說身體要有自主權,只要排除剝削,讓男人女人決定要怎麼用自己的身體。但是婚姻,我們卻把穿著制服的警察和法官帶進臥房來,讓他監視我們跟誰做愛、做幾次、有沒有插入?
「通姦」當然是不好的,因為夫妻之間的親密信任一破就很難復原,代價太大了。但是人和人的信任,怎可能由法律來管呢?而且用刑法來規定我們的身體,你不覺得這反而是對婚姻的褻瀆嗎?對愛的忠誠和信任,要依靠國家、警察、刑法來維持,你不覺得是對愛情的侮辱嗎?
龍:不要激動。
胡:怎麼能不激動!女人沒有女人意識是最落後的人類品種。二三九條款落到實際上就成為女人傷害女人的法律。
可是大陸也很恐怖。它看起來比台灣文明,至少沒有把通姦入罪,但是網路上大家最愛瘋傳的就是原配怎麼在大街上剝光了第三者羞辱毒打的暴虐鏡頭,而圍觀的路人和網民則享受著道德的裁判優越感和沒臉說出來的心底的各種變態意淫。
台灣把國家刑法帶進個人的道德領域,是最違反現代民主原則的,可是一談到原配、小三這種詞,最封建的道德怪獸就「吼」——抓狂了。
我非常不能忍受看見女人踐踏女人,真的。不管是捉姦、訴訟還是當街凌虐,都是部落式的野蠻。
龍:《美麗的權利》出版到今天的三十年間,你覺得台灣的女權有進步嗎?
胡:制度上的進步真不小,我覺得幾十年來婦運界的人很了不起。在這三十年中,國籍法修了,我的「雜種」小孩終於有權利做中華民國國民了。夫妻財產的分配、兒女遺產的繼承公平了;做子女的也可以選擇冠母姓或父姓了。
龍:還有,男女同工同酬的方面,也有進步。二○○五年,台灣全職男人掙一百元,女性的工資比男性少十九塊八毛,二○一五年只少十四塊五毛,比美國、日本、韓國都好,跟英國差不多。
胡:中國大陸呢?
龍:大陸很奇怪,資本主義進來之後,男女平權反而是大倒退的。他們的統計分城市和農村居民。城市,在一九九○年,女人的工資是男人的百分之七十七‧五,到了二○一○,卻只有百分之六十七‧三,同樣的工作,男人賺一百塊,女人少得三十二塊半。
鄉村就更嚴重了。在一九九九年,女人比男人少二十一塊,到了二○一○,少了足足四十四塊。
胡:也有些地方是女人「贏」的——中國大陸女人的自殺率可是男人的好幾倍!
台灣在制度上是進步了,但是只要是跟「性」有關的,觀念的進步就不大。
你很卡哇伊嗎?
龍:胡美麗,幾個問題,我快問你「快答」,不遲疑,不閃避。
胡:來啊,怕你啊。
龍:你贊不贊成同性婚姻合法化?
胡:贊成。既然生殖後代已經不是婚姻的主要或者唯一目的了,對很多人它不過就是一種過日子的組織模式,同性婚姻為何不能合法?
龍:你贊不贊成不婚生子?
胡:如果自己經濟獨立,贊成。我有一個三十六歲的女性同仁,她又想有孩子又焦慮找不到男友,我跟她說,趕快去做兩件事:一,把卵子存起來;二,找一個身體不錯的男人,跟他說你要跟他做愛懷孕。做完就散,請他認真辦事。
龍:你贊不贊成女人看色情片?
胡:舉雙腳贊成。只不過問題是,現在的色情片多半是以男人視野出發,以控制對方肉體為主流意識,以粗暴作為誘發元素,非常不健康。我覺得女性導演或者有女性意識的男導演應該認真去開發健康的、有情感的、美好的色情片。好的色情片是一個沒有被開發的產業,沒有被好好培養的文化。
龍:就是美國的Gloria Steinem所說的 pornography 跟erotica 的差別。
胡:正是。我也希望看到台灣會出現二十四小時色情電影院,專門播放好的色情片……
龍:情人、夫妻、好友攜手踏進色情電影院如同一起去做足底按摩或唱卡拉OK一樣?
胡:對。
龍:寫《美麗的權利》的時候你才三十歲。三十年以後,你最希望跟現在二、三十歲的人說什麼?
胡:我想談影后珍妮佛勞倫斯跟布萊德利古柏。你知道他們是誰嗎?
龍:知道,只是我娛樂新聞看得比較少……
胡:好。二○一四年底索尼影業被駭客攻擊,內部郵件曝光。珍妮佛才知道在以她為第一主角的片子《瞞天大佈局》裡,她的片酬比布萊德利古柏低很多。這件事也暴露出來原來好萊塢的男星與女星真的是制度性的、普遍性的同工不同酬。有意思的是,珍妮佛在檢討這件事的時候,她並沒有指責索尼影業,反而說,最該檢討的是她自己。
她說:
……知道索尼給我的錢比那些有「懶葩」的幸運者少的時候,我沒對索尼生氣,我對我自己生氣。
跟索尼談酬勞時,我並沒有力爭,原因,老實說,因為我害怕別人覺得我「難搞」或者「嬌寵」。一直到看見別人的酬金數目了,我才想到,跟我一道拍片的那些男人,沒有一個人會傷腦筋去想別人會不會覺得他「難搞」或「嬌寵」……我不會是唯一的女人有這種顧慮吧?我們是被社會「教」成這樣的吧?……我們大概還是習慣性地認為,表達自己看法的時候不要讓男人覺得不舒服或是把他們嚇到了?
我終於不再試圖用「可愛」的方式說我的看法了,我不再希冀讓男人「喜歡」我了。幹!男人要跟我說話的時候,他根本不會想要用什麼可愛的方式我才會喜歡……
然後那個有點尷尬的布萊德利古柏說話了,他說他以後會公開他的片酬,不然女演員無從得知自己得多了還是少了。他說,男性也要支持同工同酬,否則制度的歧視是沒法改善的,男人也有責任。
我想對今天二十、三十歲的女人說,「美麗的權利」是有意識地爭取來的。如果永遠故作可愛狀,你可能就永遠被當作一個小「可愛」。可愛藏著什麼涵義呢?它藏著人格的弱化、性的被動、身體的玩物化、主權的繳械、自我的壓縮……
卡哇伊是要付出代價的。
我想對二十、三十歲的男人說,所謂女人,就是你的母親、你的妻子、你的孩子的母親,還有你將來的女兒。這麼一說你就知道,善待她讓她健康,給她力量讓她強大,鼓勵她奔放成長做大樹不要做盆栽,對你自己的生命會是多麼大的獲得啊。
二〇一六年三月八日

【預購】注視——都蘭野書(平裝)◎龍應台
平常價 $44.00 都蘭山中,太平洋畔
身體力行的田野文字
讓你對純真嚮往,對脆弱不安
從此學會了「注視」……
在一個最平凡、最細微、最接近野草泥土的地方,
我終於看見了紅狐狸的眼睛,
那神采,
於「木漏」光影中驀然出現……
離開城市,到沒有房子、沒有車聲、甚至沒有人的語言的地方,
想讓光著的臂膀直接曬到熾熱的太陽,
想讓腳板踩在柔軟濕潤、土味瀰漫的爛泥巴上,
想讓耳朵聽見夜鳥的呼叫,
想讓眼睛注視一片葉子、葉片上的梗、梗上的一隻螳螂、螳螂腿上一根一根的刺……
想知道,不以「人」為中心的世界可能長得怎樣?
想發現,自己跟這顆星球上不懂人語的,譬如氣候、海水、泥土、風和樹,蟬和蜜蜂,關係是什麼?
把自我變小、放空,謙卑而真誠地深深注視,找回五歲的「天真驚喜」能力,就會發現,尋常生活中,處處是秘密,日日是奇蹟,生命的美麗,只能說:不可思議。
●
「整個海岸山脈都是野豬的家,從山這邊到山那邊,就是在他自己家裡走來走去。我跟你說,山是野豬的家,是你把你的水管放到人家家裡去了啦……」
「我被蜂螫了。能怪他嗎?……我的拇指蓋住了洞口,遮住了他的光。如果我是他,出口突然被什麼龐然大物堵住,一片漆黑,也一定拿刀去砍吧?」
「我只是湊巧走過池塘,看見蛇在午餐,那麼,為什麼我會在一看到她的當下,反射動作就是要立刻把她除去?我為什麼不讓她在那陽光下、池塘邊,從容地用餐,自在地走開?」
「讓我這『雞農』告訴你,雞有多可愛。他們可以『人臉辨識』到一百個人。芝麻她們當然尤其認得我,當我出現時,她們從遠方用『拔腿飛奔』的姿勢連飛帶跑趕過來,像孩子一樣圍繞在我身旁,抬頭期待地看著我。」
●
龍應台的山林野居,透過「注視」,將自然與人緊密聯繫,並從中挖掘出更深層的思考,從山林美好到荒野滅絕,從生命的脆弱到一草一木、一蟲一獸的神奇,無不揭示對生活以及存在的深刻扣問。
本書特色
★特別收錄作者七幅手繪插圖、手寫筆記,大山大海大景,圖文並茂,呈現都蘭野書的完整豐富樣貌。
作者簡介
龍應台
作家。2012-14年為台灣首任文化部長。2015年為香港大學「孔梁巧玲傑出人文學者」。2017年為照顧母親移居台灣屏東潮州鎮,開始鄉居,行走於鳳梨田、香蕉園、大山大海之間,與果農、漁民、獵人、原住民為伍。2021年移居台東,開啟她在都蘭山中、太平洋畔的生活。

【預購】大江大海一九四九(新裝珍藏版)◎龍應台
平常價 $49.00
【預購】傾聽◎龍應台
平常價 $28.00龍應台二十年演講精粹
用溫柔傾聽穿透高牆
從泥土的根到世界的我
從心靈座標到開啟對話
門一開,聽見整個華文世界
龍應台
高雄大寮的自來水廠裡出生,南部的漁村農村長大。留學美國九年,旅居歐洲十三年,生活在香港九年;台北市首任文化局長、中華民國首任文化部長。是一支獨立的筆——在壓抑靜默的時代,她高舉野火;在眾聲喧譁的時代,她寧守沉靜。
二○一四年十二月一日辭官,回到「文人安靜的書桌」。
牽動
對於演講,我很「龜毛」。
有一次是溫哥華的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邀請演講。一千多人的大廳,晚上七點鐘開講。回家後接到一個讀者來信,告訴我:「為了聽你演講,我先搭船,然後開車,從出家門到站在演講廳的門口,路程總共花了八小時。」
他站在那個厚重的大門前,大門已經關上,而且不准許他進去。他晚到了五分鐘。
在另一場海外的演講,講後有簽名的安排。排隊的人龍很長,在街角轉好幾個彎。雖然是低頭簽名,我還是聽見了人龍中突然的騷動——有人排隊太久,暈倒了。是個八十多歲的老人家。
邀請我演講的人都會知道我的「龜毛」要求:請盡量讓到場的讀者,不管他有沒有事先報名,或是否晚到幾分鐘,都可以進去,席地而坐也可以。請特別照顧身障者,請不要讓老人排隊……
演講就是面對面的溝通,雙向的傾聽和傾訴。聽眾知道我是誰,因為他們在來到之前早就做了很多功課--讀我寫的書,那是最親密的默契和理解。我也必須做功課,了解聽眾是誰,聽眾的歷史脈絡和集體記憶不同,他的立場、他的成見、他的痛點就會非常不同,我就得思考,一件事情要怎麼說才不會被他錯置、誤解?我要舉什麼例子才能勾起他的記憶、翻動他的情感,挑戰他的舊有思維,打動他的心?
我對來聽演講的人表達尊重的方式,就是對每一次的演講做大規模的準備功課。題目選定了之後,從哪裡切入,在哪裡結束。有什麼影片能讓他頓時明白?放什麼歌曲或者錄音可以讓他感同身受?有什麼故事是他一定親身經歷過的?歷史上的、國際上的什麼事件他很容易作為參照?
因為這樣的自我要求,準備一場演講的負擔可能遠超過一篇文章的寫作,所以我很少答應演講。三十年來,也從不曾整理過演講的文字記錄。這本書是三十年的累積。
演講的魅力在於當下。如同演唱會,演唱者出現,她的聲音,她的神情,她的眉眼靈動之間與轉身飄袂之際,無處不是情感的含蓄或奔放。演講時,作者活生生站出來,她本來隱藏在文字後面的性格無所逃遁,就在眼前。聲音、語調、表情、視線相對時的瞬間微波,全部飽滿流動在一個廳堂的空間裡。
我記得在香港大學的一次演講,開放問答時,一個大學生舉手說:「對一個每天一醒來就覺得這個世界不值得活的年輕人,你會說什麼?」
我心裡一驚,但是發現我用淡淡的聲音在問全場的人:「誰可以馬上上網找到香港的生命線電話號碼?」
上千的人群像一陣微風稻浪,一陣窸窣動作後馬上此起彼落地喊出一個號碼。
「你聽見了嗎?」我對那個舉手發問的學生說,「請你幫你剛剛說的那個人——不管他是誰——記下這個號碼,而且請你務必告訴他:他一個人的命運其實牽動我們所有的人。」
演講化為文字,其實就少了現場的音色流動,但是流動凝固為文字,可深思可慢讀。三十年的演講,終於放在一個素白清淨的瓷盤裡端了出來;化繁為簡二月花,我刪掉了幾乎百分之九十的文 字。在爬梳文理、修剪蕪雜的過程中,印刻的同仁汗流浹背地跟我一起工作,園丁的辛苦歷歷在目。我想送他們一人一支白玉色的玫瑰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