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號
- 12月號
- 1月
- 1月號
- 2022
- 2023
- 2023超新星
- 2024
- 2024年
- 229期
- 230期
- 232
- 233
- 235
- 236
- 237
- 238
- 239
- 240
- 241
- 242
- 245
- 246
- 248期
- 249
- 252
- 25週年紀念版
- 2月
- 3月號2024
- 450
- 455
- 459
- 471410268964801
- 471410268964803
- 471410268964804
- 471410268964807
- 471410268964808
- 471410268964812
- 4月號
- 5月
- 6月號/2022 第440期
- 8月號
- 9771019912004
- 977101991200404
- 9789628959785
- 9789863875987
- 9789865933166
- 9789865933180
- 9月
- Andreas Walther
- INK
- Les Plaisirs et les jours
- Marcel Proust
- 《1624》
- 不安厭世與自我退隱
- 不期然而然的個人成長史
- 不要在我月經來時逼迫我
- 且在人間
- 世界的聲音
- 世紀末的華麗
- 中國大陸
- 亂髮
- 云與樵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人生四書
- 人生四書 代共讀 闔讀組
- 今野敏
- 余秀華
- 作家傳記
- 倒立看《金刚经》:社会科学的解析 郑自隆
- 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鄭自隆
- 倪匡
- 偽所羅門書
- 傅國湧
- 傳記
- 傾聽
- 像我這樣的一個拉子
- 八尺雪意
- 其他
- 其實應該是壞掉了
- 到海巢去
- 劉森堯
- 十種寂寞
- 半簿鬼語
- 印刻
- 印刻文学生活
- 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学生活志(2月号/2024)(第24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 6月號/2022(第22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4)(第24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3)(第236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4)(第24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3)(第237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4)(第24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6月號/2023)(第238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7月號/2023)(第23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3)(第24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2)(第229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巴代特輯(7月號/2022/第227期
- 召喚斷裂的現場
- 台灣
- 同婚十年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期
- 吳介民
- 周芬伶
- 哥倫比亞的倒影
- 商禽
- 商禽詩全集
- 問卜
- 困難
- 地犬
- 大俠胡金銓
- 大山大海一九四九
- 女同志
- 宗教命理
- 封面人物:梁綉怡、洛駽
- 封面人物:梁绣怡、洛駽
- 封面标题:初发 Debut
- 封面標題:初發 Debut
- 小兒子
- 小說
- 山裡山外
- 島國
- 島/國
- 巫言
- 巴代
- 巴瓏
- 廖偉棠
- 張愛玲
- 張愛玲課
- 張芬齡
- 張鐵志
- 彼得•漢德克
- 惡女書
- 愛文
- 愛默生家的惡客
- 我們靜靜的生活
- 我為你灑下月光
- 我紛紛的情欲
- 推理小說
- 搖搖晃晃的人間
- 故事許願機
- 故事許願機:你許一個願,我用一個真實人生故事回答你
- 散文
- 文学杂志
- 文學
- 文學中的命理與神秘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營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訊
- 文訊(1月號/2024)(第459期)
- 文訊(4月號/2023)(第450期)
- 文訊(9月號/2023)(第455期)
- 文青之死
- 新寶島曼波
- 旋轉門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时间的形状
- 明窗出版社
- 易文及同代南來文人
- 時光隊伍
- 時間的形狀
- 書
- 月光落在左手上
- 木心
- 木心談木心
- 未來還沒被書寫:搖滾樂及其所創造的
- 朱和之
- 朱天心
- 朱天文
- 林幸謙
- 林謹瓊
- 楊富閔
- 楊小濱
- 楊牧
- 歡樂時光
- 江迅
- 沉默之島
- 流浪者張德模
- 海外
- 火山口的音樂
- 獵影伊比利半島
- 獻給被愛神附身的人
- 王定國
- 王蘭芬
- 王鼎鈞
- 瓊美卡隨想錄
- 田原
- 白色畫像
- 短詩300首
- 神來的時候
- 科幻小說
- 租書店的女兒
- 窺夢人
- 第242期
- 第243
- 第244期
- 第247期
- 簡媜
- 純真的擔憂
- 素履之往
- 緋華璃
- 繁體
- 缺席
- 美麗的權利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肥瘦對寫
- 胡人說書
- 胡金銓
- 與謝野晶子
- 色戒愛玲
- 華文
- 董啟章
- 蒙馬特遺書
- 蔡康永
- 蔡登山
- 蘇偉貞
- 衛斯理系列
- 衣錦夜行
- 被黑洞吻過的殘骸
- 西班牙三棵樹
- 親子關係
- 親愛的安德烈
- 計程車司機
- 評論
- 詩
- 詩人的女兒
- 詩經演
- 謝曉陽
- 謫花:再詳張愛玲
- 變幻
- 豹變
- 貓
- 賴香吟
- 跳水的小人
- 連鎖
- 那城那人那貓
- 那天,他们没有回家
- 那天,他們沒有回家
- 邱妙津
- 邱妙津日記
- 野火集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庸傳
- 長鏡頭下的張愛玲
- 陈义芝
- 陳丹青
- 陳家帶
- 陳少
- 陳淑瑤
- 陳義芝
- 陳雪
- 陳黎
- 陳黎跨世紀散文選
- 陳黎跨世紀詩選
- 雜誌
- 雲山
- 雲雀叫了一整天
- 靈/性籤
- 青空文化
- 音樂
- 顏崑陽
- 風雨任平生:倪匡傳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馬塞爾·普魯斯特
- 馬華文學
- 駱以軍
- 高博倫
- 魏可風
- 魚麗之宴
- 鱷魚手記
- 鹿苹
- 鹿苹的小說
- 黃寶蓮
- 黃秋生
- 龍應台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4)(第252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8月號
那天,他們沒有回家
他們從
最高的工地
墜落
二○○二年三月三十一日,於花蓮外海發生震央芮氏規模六‧八的強震,那時還未更名為「台北101」的台北國際金融中心正建造到第五十六樓,因為強震來襲,高樓的塔吊斷裂墜毀,正在作業中的五名工人因此失去了他們的生命。
當時任職於工作傷害受害人協會的顧玉玲,從事發當時就全程參與工殤事件的後續協商,在二十年後的現在,高樓已然矗立,她持續追蹤後續,更偕年輕創作者再次訪談工殤家屬與相關人員,透過一次次的提問與反思的過程,重新梳理當年的事發經過,聚焦在逝者的生命故事以及後續的關懷。
編者的話
每天
執行主編/蔡俊傑
有時會想,也許大多時候,我們都太習慣生活,有太多視之理所當然,但日常的建立,或者說,形成生活和日常的基礎,其實是習慣的重複,建立一種固定的模式,從目標開始延伸,四周相關的細節,小物,環境,身分的觸及與容換,相趨近的同調,或者是容錯率,接受一種頻繁的重複形成規律。常常都是到了後來,脫離了當下,才能讓自己更沉澱下來,不斷地去思考,那些隱於慣習之中的問題。
有時與其說是受限於篇幅,倒不如說,更受限於時間。而這些過程,要怎麼去找到讀者有興趣的,找到讀者想看的,甚至是,找到讀者。每次在編輯的過程,總不免想著,那些被讀者期待著的,以及我們所能給出的,兩者相符的成分有多少?這其實始終是個很大的挑戰,可想而知的,那些期待必然包含太多太多,每個人的喜好與憧憬。而我們能做的,也只能是盡力做好,完成自己堅持的,也讓自己可以努力的堅持下去,讓讀者可以找到我們,也讓我們自己堅定地確認,不會混淆了方向。
這期專輯標題「那天,他們沒有回家」,光是被說出來,就覺得悲傷。有時不免會想,到底是我們依賴了時間,還是時間依賴著我們?有個說法是「都過了多少年了,重新去提起那麼久的事情,有什麼意義嗎?」確實過去都過去了,但過去了不代表不存在。在這麼多年之後,重新去追索二十年前的那一場工殤意外的意義是什麼?我覺得仍然還是時間與記憶,是關於一些留下來的人,以及沒有留下來的人的故事,而故事總可以從很久很久以前開始說起,也可以在經過很久很久之後,接著說下去。
對於記憶的置放,每個人都有自己獨特的方式,有些人是深藏,放進上鎖的箱子,收在情緒的夾層,外顯露出的是淺浮在見光層的輕微物事,那些沉重的一開始就在底層,以及非得吐露出全身的氧氣,讓時間的水分逐漸飽滿著自己,緩緩地侵浸自身,代換掉預留的緩衝空隙。或者讓各種堆疊而來的新的東西覆蓋上去,彷彿地層般隨著年代累積,或者在自己的記憶廊道中放滿了各種記憶的多寶格。
而傷害成為一道裂縫,時間越久,越是侵襲既有的穩固,也許可以找到方式共處,但卻無法忽視,日日夜夜,當天氣陰雨,當烈日苦悶,當人被回憶浸泡得過度軟弱,那些裂縫會滲出濃稠的過往時光,沿著空隙緩緩地,侵蝕那本以為堅固的遮蔽與阻隔。時間不一定聰巧,但它善於觀察脆弱處,它會從內部開始瓦解,瓦解情感、裂解並鬆動關係,記憶開始紋上一道道霧氣,猙獰的水氣拔高了生命邊角的菌絲,餵養著那些,一開始就知道,即便成為往日,也必然無可承受的,驟然劇慟。
我們總以為時間可以撫平傷痛,覺得可以沉澱記憶,讓我們可以在生活中,依循著每個人對記憶的負重能力,擁有累積經歷與淡忘傷害的不同彈性。時間在走,那些曾因為各種原因,讓自己慢下來細數的時間,終會駐留在自己身上,成爲忘不掉的時光。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4)(第249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5月號
- 封面標題:白的嚴色──1949~1992
「如果現實一再重複卻沒有人難為情,那麼思想在面對不斷重複的現實時終究會沉默下來。」這是昆德拉的話,亦是《殘骸書》的引文之一,似是艱難回看與質問之後的依恃,若迴避面對是人類天性,那麼,還需要再討論下去嗎?
價值選擇和決心,之於這整個國家社會到底是什麼?
1949~1992,這四十三年間被白色掩蓋的青春與生命,該如何被這個世界記憶?行政院核定「519白色恐怖記憶日」之後,他們的故事,以及故事之後更長遠的思索,逐漸清晰。濃霧總有散去的時候。
【編輯室報告】
回看
在四月三日上午七點五十八分,發生了全台有感的芮氏規模七‧二的地震,震央在台灣東部海岸靠近花蓮沿海,最接近的花蓮也發生了大樓倒塌,還有人員的傷亡與失聯,包括交通道路的中斷和搶通,相關的影響層面,從空間延展開來,更被時間拉長,直至今日,四月剩下最後幾天,幾乎整個月的時間,全台灣每天都在晃動著。那些有感與無感的餘震,如夢似幻,藉由體感的知覺,不斷地提醒著我們每個人,那個無可抗拒的,只能接受,甚至當下還來不及反應的巨大搖晃,好像是已然是曾經,卻又似乎貼近在身邊,與生活挨擠著,熟悉的日常被加上了一層,或者是一層又一層的不可測。
明確的困礙和難題,都可以預想到解決的方法和面對的心理準備,唯有那種不知何時會發生的,當事情無可預測時,它就彷彿一直在發生,就好像恐怖箱的測試,只要把視覺遮蔽起來,或把手伸進某個封閉的空間裡,這時感官會被超頻放大,像走入一團迷霧,所有接觸到的輕重觸感都被陌生化。而這樣陌生的恐懼只要入侵生活,寄居在日常的記憶裡,無關多少,只要在那邊就好了,那股灰霧就可能會緩緩吞噬掉,那些以為會不斷蔓延重複下去的生活。
我想到,在《殘骸書》出版前,製作的「巨大的容恕」專輯。當時陳列與甫卸任人權館館長的陳俊宏對談,兩人提到「有些事情,只有文學可以處理。」也許就是因為,面對著傷痛,要抵忍住第一層的痛,也唯有文學的迂迴內斂的推進和退後,就好像聲波般,相互泛起的漣漪,去探循著那些意識深海的起伏,柔軟無礙地,喚起潛躲在人心中最裡層的那些情感。
而那時陳列也反覆說著,對於自己這樣的書寫意義的猶豫和存疑。關於個人的疼痛和苦難,是無法比較的,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遭遇和承受,那無法被量化,各自的存在也無法被抵銷。而我們後來都知道,那個意義其實就是,經過梳理和確認後,無論大小,只要是相關的,那些記憶被書寫下來的這件事。因為記憶的積累,才是組成我們自身存在的,最踏實的地層。而藉由更多人的記憶的地層被連結起來,才會成為更廣泛,或者說,才能還原成原本可能的,那廣泛的面貌,建構起那些該有的複雜度和更趨近於完整。也唯有如此,在延續的生命時間中,在變與不變的日常空間裡,那些攀附在記憶裡的傷痛褶皺才有可能緩緩開展,擴散出去,直到被撫平。
這次的「白的嚴色1949-1992」專輯,受限於雜誌的篇幅,卻也算是微微的掀開了一個關於記憶的小角。那些別人的,以及漫淹出來更多的,與我們自己相關的。有些事情,沒看見不代表沒有。就如同我們回去查看那些歷年的強震時,可以看到許多基本的資料和數據,時間、地點、強度,代表性的照片和相關損傷的新聞標題。我們要如何在面對一個巨大的事件時,在已然過渡的迢遠時間中,耐心地去細究,那些身處當下的人事。要如何把那些經歷,把那些記憶,恰如其分地還給個人?
我想到那些持續的餘震,就好像那些曾遭受劇力的記憶,在往後的日子裡,每日每日承受著只有自己感知到的晃動,真真切切,迴盪在自己的時刻中,猶疑地凝滯自困,又期望著,有一天可以讓時間繼續下去。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4)(第248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4月號
- 封面人物:梁綉怡、洛駽
- 封面標題:初發 Debut
作為一位書寫者,寫作,一直是極其私我,同時也是將自我一層層剝除、直抵內核的揭露過程。在紙面落下第一個字開始,便註定了必須不斷地逼近、直視,那更為隱晦的,未曾知悉的自己。是怎樣的心念,讓寫字的人決意以文字展開內在追索,成為文學的信徒?又如何才能夠穿透重重迷陣,準確抵達心中期許的彼岸?
本期專題由即將揚帆啟航的兩位新秀──洛駽與梁綉怡領銜,分享他們求索文學並付諸創作的過程中,對個人生命經驗的深掘、抽離、再折返;還有在這反覆的練習與迫近下,最終揉塑成形之所得。並由詩人吳懷晨和小說家高翊峰從引航者的角度,析解年輕寫作者一路的成長與茁壯。同時也邀請何致和、陳麗娟、吳緯婷、吳佳駿等前行的創作者,以不同探看的觀點和視野,呈現新寫者多樣的層次與面貌。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4)(第247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3月號 【封面故事】
終於有一塊立足之地 不再被問從何來 也不再往那裡去
出川,離亂,恨別,人生的無盡之歌不曾停歇。詩人陳義芝為父親以及與父同代的民國人,寫下了悲切深沉的長詩〈遺民手記〉。時間使生命磨滅,時間也餽贈永恆,使記憶綿長,六百行的長篇史詩抒噫,是半世紀的追尋,是刻骨銘心的同理,使傷痛的殘骸長回血肉,銘記的,不只是一個人的流離與憾惘,而是被迫總與所謂主流逆反,無可奈何的遺民心境。
本期雜誌完整刊登陳義芝最新詩作〈遺民手記〉,以及與詩作相互對話延伸的自述;並邀請詩人向陽對談長詩創作的時空闊度與人文情懷;同時收錄崔舜華專訪,以及唐諾、簡媜、唐捐、洪淑苓等評論家、散文家的細讀與解析。
有時深夜自己待在辦公室,開著小燈看著桌面上印著各種文字的凌亂紙堆,一旁散落著習慣用的筆,微微抬頭,螢幕上開著的那些大大小小、不斷重疊交錯的文件夾和檔案,一樣一樣替換著處理,這邊卡住了,那邊眼花了,該怎麼轉換,該怎麼順利的藉由字詞的跨接抵達下一步?儘管時常緊湊忙亂,但這些極為瑣碎的事情累加上來,對於整件事情的安排和執行,還是有一種較為習慣的節奏感。
寫這篇時,正值書展開始,每年的這幾天都得轉換上班地點,往這城的另一個方向出發,到書展現場,從搬字的編輯,暫時變成不稱職的,搬書的書店店員。這其實滿有趣的,離開圍困著自己的桌面和稿件,抵達現場,像是一種被偷換掉的日常。特別是書展這種場合,我們堅守的文學,於其中只是一種類別,有時候我們以為的別無選擇,對更多人來說,可能也只是其中一種選擇,甚至從來都不是選擇。脫離原本習慣的讀者群和環境,想一想,或者應該說,不只是停留在想,當眼前看到更多人來來去去,好奇拿著那些我們投注時間精力編輯和創作出來的作品,或慎重翻讀,或隨意放下,或無視走過……
有時作者和編輯都會猜想,什麼樣的書、怎麼樣的內容才會吸引讀者的目光?才會被注意到?大賣或暢銷,可以直接用數字量化的被看見。而那個看見是什麼?吸引人的到底是故事?還是說,除了故事之外,還有沒有更多的什麼,觸動著我們內心的感性與好奇?因為期待,總忍不住給予更多的想像,預設了許多的前提想要去召喚回應。始終還是又回到了自己,但其實都是自己,也總隔著自己。因為我們無法完全的去意會他人,唯有盡可能地揣測,依靠經驗,歸納推斷,甚至是期望,我(們,每個人)所遭遇的,所面臨的,都可能會有的類似感受和反應。
這期雜誌的製作時間,某種程度上來說,籌備時間拉得很長,因為二月恰逢春節和書展,編輯部從去年底便嚴陣以待,除了當期的內容須按時就定位完成,也不斷趁空趕上預定的進度。慌亂中,經過了一個春節假期,回家了一趟,明明一直是很緊湊的節奏,忽然放了空,因此,很多懸浮的思緒,以及這陣子更密集地閱讀著文字的感觸,也有了可以沉澱下來的時間和空間。
本期封面層疊如山巒海流,又彷彿潮浪漫踏,一步推著一步,而詩人凝望,懷想遠方,風塵僕僕,人影飄渺。陳義芝長詩〈遺民手記〉,敘寫父親當年跨越山河,橫渡洋海,凝聚著記憶存底滋養,故事的血肉從此不斷蔓生,循著詩句鋪成的路徑,回溯一趟迢遠曲折的,離去與歸來的旅程。
人真的是一種很有意思的,流動的生命。人對於情感的依賴和耽溺,進而留戀那些發生在自己身上的(永遠錯身的)時間,衍伸成對於記憶根源的追索和再造。時間沒有邊際,但我們能去到的也都只是邊際,那些不捨得,又想要留下的,也只能在想望的淹漫中找到著力,再鑿成脈絡存證,盡可能趨近,並猜想可能的抵達。
有時候是這樣,事情如果抽開個別看,常常理不出個頭尾,直到連結在一起,才能漸漸圈出一個形貌,那為什麼我們需要那個形貌?因為唯有擁有一個固定不再變動的形貌,得以寄存時間和記憶,才足以成為往後的延續。而這就是那些日後,我們一再回頭看望的,關於往日,關於那些時間的記憶,曾經的殘骸,留給我們的樣子。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2月號/2024)(第246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2月號 【封面故事】(雙封面隨機出貨)
A版
摒除勞俗,讀一首楊牧的詩,進入文學的星圖,時辰的練習曲還在虛空召喚神祕;時代前進,也依舊有人問起公理和正義的問題;學院的樹倒下,而人們沒忘記在書頁裡擁抱,緊靠著文字。驀然回首,見詩人仍伏案,朝向一首詩的完成。
詩人離世四年後,收錄五卷共三十冊的楊牧全集完整面世,這龐大縝密浩繁的工程,收納了其一生的智慧與語彙。而記憶踩著時間的腳步追逐,遠去的身影,深拓的印象,詩人留下的所有字句,是託付給未來,持續思索的底氣。
B版
《1624》以壯闊的海洋史觀,演繹臺灣身世。
一六二四年,荷蘭人在大員建熱蘭遮城,歐洲甲板船、大明國帆船、日本朱印船等各國船隻在此交會,臺灣躍上世界舞臺。
西拉雅先民在荷蘭長官、日本商人和海上梟雄鄭芝龍之間周旋,鍛鍊出合縱連橫的智慧,在日本船長濱田彌兵衛的安排下,新港長老理加前往江戶向幕府將軍獻地圖。當嶄新的世界在眼前展開,部落的少年將如何做選擇?
《1624》劇照提供:國立傳統藝術中心
流動的時間感會產生不同的反應效益,同樣時間,卻往往被不同質量的物事分別,多了這個,來了那個,臨時更動是常態,很多狀態無法被量化,時間永遠都不夠用。其實每個月一本動輒十二萬字以上的文學雜誌,都得要花費很多力氣去準備和消化,而時間不等人,我們每每努力搶救,總冀望著能在手腳可及之處,完成更多一點的成果。
馬上就過年了,年後接著書展(總感覺去年書展才剛結束不久),從去年底開始的所有準備和規劃,都在慌亂中撐持著條理前進,擔心遺漏任何細節,惶惶檢視著各落稿件,尤其被迫壓縮的截稿期,總需倚靠積累的經驗與直覺,調校細微的誤差,試圖沖淡匆忙的焦慮。然而,在一個冷極的濕雨夜,燈光曝亮的大辦公室,空調風聲呼呼在耳邊轉,我重讀起新砌入版的楊牧詩句,時間變慢,感官放大(或者說被清理乾淨了),那一首首,一行行,一字字,像潮浪,引著溪流,坐落成遠方的山巒。而那句話這麼說:「因為山就在那裡。」
因為楊牧就在那裡。
從二○○九年一月,印刻第一次製作楊牧專輯「在人生行旅的中途」;之後在二○二○年三月得知詩人逝世,當時加緊作業,在四月推出紀念專輯「一生詩的完成」;而在四年後,隨著《楊牧全集》的完成與出版,也再一次製作「奇萊傳奇──楊牧」,重溫奇萊山下,詩與人的傳奇。
每次製作人物專輯,包括最重要的,當時期創作者最新的作品發表,以及人物對談裡關於創作的自述和解讀,搭配他者的評論憶述,可以在這紙與鉛字搭建的舞台上耐得住開闔,展露盡可能多的,部分的完整。而這樣保存著那些當下,在時間之流中成為一種標定,對於一位作家,或者說創作者,在不同時期的專輯內容,可以看見本人顯現的樣貌,傳遞的話語,交付的作品,那是關於一個人想要傳達什麼,以及希望怎麼被理解。不管是自我,還是花費了無比心力完成的作品,都是一段期待被善待的,屬於「我」的時間。這其實很難,我是指被理解,但也不是無法做到,至少我們可以讓閱讀成為起點。
除此之外,在這樣的編輯經驗中,更具挑戰的,是另一種觀看的角度,創作者已經不在,而當下的我們,要怎麼去描述,去記得這個人?每個人的經驗和記憶,釋放出去的感受與接收的回饋都是獨特的,我們唯一能做的,便是循著他留下來的作品,那些被記錄下來的話語,在字裡行間獨自完成一段靜默的對話。
所以所謂的我們記得,其實就是每一個我記得。
本期也特別推出雙封面,除了許多年輕詩人的「起點」楊牧特輯之外,也製作了「1624」特輯,回到一六二四年的台灣,早在大航海時代,世界各國的船隻就在這座島嶼交會。那時這座島有很多名字,每一個經過的人都搶著指認。在那樣的時代背景下,成為台灣進入海洋視野的一個起點。四百年之後,我們終究還可以在流逝的時間中,尋找,重建,關於那些我記得,或者說,我們應該要記得的歷史。
祝大家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文訊(1月號/2024)(第459期)
平常價 $20.00【本期專題】問卜:文學中的命理與神祕
本期重點
世界其實是一個幻象。西班牙艦隊到達美洲前,從海上開過去,印地安人之間沒有人能看見,他們的生活中一直以來只有小船。只有巫師,透過占卜知道艦隊來了,他觀測到異常,起先是海面上的水波蕩漾,殘影逐漸成形,隨他仔細講給其他人聽,人們極目搜索的眼中才逐漸浮現巫師口中,那像房子一樣高的黑船,一艘艘駛來。
告別2023癸卯兔年,進入2024甲辰龍年,按照天干序列,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干支紀年的循環反覆又重新回到「甲」的開始,而甲年的四化「廉貞化祿、破軍化權、武曲化科、太陽化忌」,有些命理師以「太陽化忌」為解盤焦點,提醒男性最好別太「直男症」,倘若不注意兩性平權,尊重包容,恐怕會出事;談及「甲」的初始,倒是令人格外期待,世界將有新的格局,新的光年,超出常規未必是壞事,反而是促使世界運轉的契機。
透過占星、面相、馬雅曆、紫微斗數、靈擺、塔羅牌、人類圖、生命靈數⋯⋯看看啊,打開2024年的鑰匙竟然就有這麼多把,可見絕不只有一道門,而是無限隱藏的迷宮入口。
編輯室報告
【記得蔡淑玲】
這是一個相當常見的中文名字,可能是一位護理師、教師、會計或早餐店姐姐?也常常剛好是某位朋友的媽媽、表姐、阿姨、姑姑。一個常見的名字,猶如一個巧妙的手法,把一枚樹葉藏在一整座森林裡。一個名字可以指涉一片群體,明明相同,卻如此不同,像星座一樣。我所記得的蔡淑玲,也是她們之一,曾經在淡江大學法文系任教,她帶給二十年前的淡江學生(比如桂綸鎂)波特萊爾、左拉、西蒙波娃、莒哈絲、莎岡、安妮艾諾……,學生問她星座,她說:「我才不要告訴你們。」讀《西蒙波娃回憶錄》的第一句話,波娃以精準的文法,告訴全世界她出生的時間、地點,使人相信她記得一切細節,並且絕對是摩羯座的。有些讀者,可以一邊讀回憶錄,一邊讀她的星盤。
說到讀星盤,本期專題「問卜:文學中的命理與神祕」由楊隸亞客座主編,邀請各派路數寫作者,出入神祕視域,窺探採集,以「命」換字:「導言」中楊隸亞自陳新名字已使用十載,彷彿重啟人生的心情;「占卜者的動作」語出羅蘭巴特,展示梁靧和傅筱婷分別自科技、諮商領域跨界,向命理取徑;「觀象:占星術」白樵以凱龍星自癒、蔡曉玲九宮的金星帶她去往遠方的豐盛;「觀象:面相」中科技影響了皮相觀點,翟翺寫醫美除疤改命、陳栢青將交友app上的動物形象喻寫如童話;「古老的計算:馬雅曆」是騷夏學習十三月亮曆的筆記;「古老的計算:紫微斗數」盛浩偉和蔣亞妮從紫微裡領悟哲思;「物的隱喻:靈擺」崔舜華寫下與礦石之間的緣與夢;「物的隱喻:塔羅牌」吳曉樂與陳又津分別為問卜者與占卜者,她們在塔羅牌的暗示中領略人生;「人生說明書:生命靈數」黃子揚和林徹俐,一個3號人、一個9號人,一個富有創意、一個接連神祕;「人生說明書:人類圖」李筱涵和江鵝面對自己天賦的「原始設定」,找回自我;最後收束在袁瓊瓊和周紘立的講座,星盤與塔羅牌或許提供了藍圖、方向,但終須透過認識自己後,成為自己。
袁瓊瓊曾為中譯本卡爾維諾《命運交織的城堡》導讀,談到榮格與塔羅牌、神祕學的關係,她說:「榮格解夢,傾向於發掘人的可能性。」甚至是榮格在無意識領域的研究中提出「共時性」(synchronicity)之說,主張「命運的偶然性,其實早已存在於人的內心中。」占卜,並非隨機或偶然的結果,而是深層心理所透露出的預示。卡爾維諾藉塔羅牌反應著當代集體無意識的心靈。如是,初醒時必須趁著記憶猶新,將夢或卜寫下。
而「記得」往往是因為「無關」,那些與日常太過密合,太合情合理的事,其實非常容易被遺忘。會被記住的,多半是那些奇異之處,那些歧出、古怪、脫離、意外、活潑、扞格的地方。「記得」讀研究所時某次回到淡江找朋友,他邀我重溫旁聽蔡老師的課,我當然樂意,沒想到當周原本的教材,竟臨時換成了波娃的文章,課後我和蔡老師聊起此事,她笑說:「那是個sign。」sign這個字簡直太好,可以是符號、象徵、簽名、手勢、暗號、跡象、徵兆,甚至星座,攪拌符徵符指旋轉甚至飄浮起來。其後,我寫了一個關於波娃的研究計畫考取了博士班,才獲知錄取,就在臺北金山南路附近的公車站巧遇蔡老師,我和她分享喜悅,我們散步閒聊,她說搬到附近,然後告訴我她開始喜歡老花布料,我們坐在路旁試著玩手機濾鏡自拍,那是個歧出日常的美好下午,我甚至記得那陽光,她說過的話:「喜歡一件事,要真正去投入它,否則就只是扮演,那樣的話,和自己是有距離的。」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1月號 —— 時間的形狀
以中篇小說為創作獎項的台積電文學賞,至今已進入第七屆,自二○一一年開始至今,共選出了二十一名得主,其中也有許多人陸續出書,在小說創作上走出自己的路線和風格。從關注自身成長,回看家族的脈絡,摸索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聯繫和變化的可能,身處的環境對自己內在的拉扯與影響,但凡過往時間和經歷的累積,都是創作者的養分與發揮的空間。除了書寫題材選擇之外,中篇小說須著重的結構設計,以及相應細節的處理,也挑戰著創作者對於小說的思考和發揮。
本屆台積電文學賞,邀請複審連明偉、蔣亞妮、朱嘉漢、陳淑瑤、黃麗群、盛浩偉,選出九件作品晉級決審,再由周芬伶、紀蔚然、張貴興、楊照、鍾文音進行決審。選出本屆得獎者:
正賞:孔曉莉〈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
副賞:路成偉〈瘋土〉,陳致安〈六月雪〉
恭喜三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時間的形狀/總編輯 初安民
適值2023年杪,接著便是嶄新的2024了。時間真快,回顧過往,總覺得歲月流逝太快,時間的形狀是一塊一塊的奔馳競飛,許多夢想未及兌現便又得面臨重設夢想的時刻。
•
「台積電文學賞」迄今已臻七屆十四年,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之間,中篇小說在篇幅上,有著「中繼」的銜接特色,足供有志於小說創作途中,可以持續與稍歇的思考、醞釀、錘錬,在布展形式結構與開拓視野空間的書寫過程中,堪稱馬拉松賽程前必然的中距離鍛練。「台積電文學賞」的出現,其目的即在此種理念而設立,允為目前文學獎中少有的獎項,這些年來,連明偉等堅實作家皆於此獎項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至今蔚然成家,佳作連連。也為全球華人年輕作家提供了可供驅馳的舞台,受到廣泛關注。𧫴此特向支持本獎項的「台積電」致以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
本次得獎的三篇作品,正賞〈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敘事者我遊走於時間之河,從母親與父親如何從孩稚時開始,與山的根土相互依存,在山村裡活成各自的模樣。後來一家三人遷離山村,走出大山,卻在城市裡陷入另一種更艱難生存景況。時間如洪水漫淹,人事遷移,寄望著下一處新地,唯等待陽光澆長;副賞〈瘋土〉寫生長在東北縣城的主角和他身邊好友,在高三寒假的晃蕩時光,看似被困滯在生活的百無聊賴,其實是年輕人困在面對未來的虛無,以及內心積累的焦躁瘋闖。對映身處縣城的環境和風土,在人與地的交纏中,誰也不確定最後迎來的是新生,還是另一道厚繭;副賞〈六月雪〉,從聲音著手,不管是深受異音襲擾的三十歲男子,或是可以在夢中切斷生命絲線的十七歲少女,彼此的相遇,虛實之間使得那些藏匿在內心深處,卻又不斷向外滿溢的自我孤絕,有了一個相互迴盪,理解共鳴的交會。
•
近期以來,關於理工與人文教育的岐異觀點,甚或文言與白話的爭議討論,其視角無非是「實用」與「無用」,價格和價值的追論。厠身文學雜誌與出版四十年來,似乎也是在探索這個命題而不可得,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最不該放棄的東西?
•
謝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文學的支持與鼓舞,文學能提供的是,讓理想的脆弱燈火依然閃爍著,在愈趨寒冷的世界。
•
2024
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3)(第244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1月號 —— 召喚斷裂的現場
朱和之的筆,從三百七十年前開始寫。首部歷史小說三卷《鄭森》,以六十萬字細筆還原一位身扛家國血恨青年的憂鬱,而後又追加了一部史詩級戰爭記錄《逐鹿之海》,這時的他,身與心彷彿都活在十七世紀,那時代的飢餓與痛苦,都烙印在他的文字裡。隨著時日挪移,他循著島嶼的稜線與聲線分頭走,一線是承載慘烈死難的《樂土》,一線是召喚不羈者魂靈降歸的《風神的玩笑》與《南光》,全心浸淫其間,正如他埋首學習的暗房沖洗,將潛意識裡的光,一幀一幀調度出影。而今,敘事終於走到戰後,一樁空難暨山難恰落在朝代更迭的縫隙裡,觸動牽連族群情結與人志追求的矛盾,大崩壁下的陰影深重,彷彿是前述追索的總和,他再次往山裡走,迷途、繞路、輾轉曲折,終於看見哈因山裡的,太陽。朱和之的筆,從三百七十年前開始寫。首部歷史小說三卷《鄭森》,以六十萬字細筆故事,帶著血肉,回到了現代,我們面前。
【編輯室報告】尚,無人知曉的/執行主編 蔡俊傑
每次都是開頭最難。
我發現也許是因為編輯室報告的這個「報告」,讓我覺得這件事有一種冷漠的距離感,它會把現場變成一種嚴肅、相對制式化的場景設定,好像應該有什麼內容是一定要說的,好像不能太過隨興,不然就會變成編輯室聊聊。
但為什麼不能編輯室聊聊呢?沒有為什麼,也沒有不能。
我記得在這次專輯對談當天,我們約在一處要從大馬路彎繞進去的,舊公寓的三樓房間,那空間被打理得乾淨明亮,有一整面嵌木邊框的窗戶,那日天空積著薄雲,陽光時而灑落,時而掩濛,和善地像是在配合著恰轉涼爽的溫度。我們坐在窗邊的長桌,陽光如霧緩緩壟著午後的時間,對談兩人不時對著放置桌上的地圖筆劃,從這邊到那邊「當時從哪條路線……」、「後來又是如何……」,一再再銜接起過去的時間和空間。時間感又一次變得曖昧模糊,小說家穿針引線,從田野調查的資料,到事件發生的,那無人聞見的深山裡的實地踏查,一陣迷霧散去,又迎來另一陣迷霧。就好像談話中的提問引出更多提問,聽與說,就像人的腳步輪踏,在山上起步,不由得會想往更深處前去,想找到那些荒煙蔓草中的故事小徑。就算對尚未發生的一切仍是未知,沒有把握,但總有一種直覺,在某處,一定會找到答案,或者說,一種回答。即便不是對應著原本的問題,可能到那時候,問題是什麼已經不是重點了,重點是找到,或者說,(平安)帶回了什麼樣的故事。
我想,不管是怎樣的故事,都有一種期望被說與被聽的引力。這些說故事的人無不是從某處祕境或杳無人跡的荒墟回來,他們在諸多預期中揭開簾幕,開場,燈光音效,導演指示,演員就定位,攝影機遠近鏡頭切換,選擇聚焦顯現。
朱和之在小說《當太陽墜毀在哈因沙山》中,發揮小說家填補失落細節的能力,召喚現場,重回一九四五年三叉山事件發生的前後,當時台灣社會主要三大族群原住民、漢人與日本人之間的相處景況,藉由一巨大災難收束,深入人性之幽微深刻。而在時間的前後延展中,歷史變成鋪陳在桌面的墊布,時人其事彷若吸飽了水氣般,從乾癟的文字史料中飽脹了起來,長出人的血肉,搭起鄉鎮屋房,並且回到那至今沉穩深邃的山林之中,再回到人的身上。而現在的我們,始終有一種彷若觀棋者的悠緩餘裕回看當時,那些幽祕難解的細微思緒,游絲細線纏繞牽扯著每一個人。
而有趣的不僅僅是故事,還有故事選擇的現場。就好像這次朱和之執著的山,不論懷抱著怎樣的心思,只要進入了山,對於人之渺小,都給予同樣的反饋。而不同的人有各自的狀況和影響,體力、腳步、負重,以自身為軸,輻射出更多人與事的關係網。比如說,上山的前一天,他正發生著什麼?也許與人爭執?也許與親愛之人開心度過美好時間,或者遭遇到挫折,甚至可能正醞釀著更大的麻煩和苦難,或者是,一個簡單的告別,一個擁抱,或只是一如往常勞作,吃著家常熱騰的飯菜。然後,在更往前推一些,上山的前幾日、前幾週、前幾月,甚至是更早之前……。當某個特殊的時間節點被劃開來了,自此往前後數看,都會從日常浮現,或者說是析篩出一層層相關聯的意義。
我覺得很多時候,我們在前往某處的行進過程,會容易太過信任自己,或者說,太專注在自己身上,而錯失某些重要的關鍵路口。但也往往因為這樣的錯失,因為迷路,所以才有機會抵達另一處,隱藏在路線之外的豐美景致。而且慶幸的是,大多數時候,我們仍可循著原路,一次又一次的發現、確認,並且把那些都收納成自己的經驗,還有時間。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3)(第243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1月號 —— 新寶島曼波
耗時六年,楊澤自編自導的紀錄片《新寶島曼波》,由北唱到南,虛實交錯的台灣漫興圖景終於完成。鏡頭前,這位另類的傳主不居主位,不告訴你他的生平與經歷,只執意記下,他深愛且擁抱歌頌的一切。
詩人在詩句和山海大地之間,以如夢如幻的影像和旋律,為自己珍愛的事物作見證,從詩與歌,人與人,進入夢中夢、書中書,反覆繚繞的歌聲、反覆呼喊的名字,喚醒觀者的感受力,領略那不雕琢的質樸,犯傻,甚至是可愛到痴狂。
而那些相濡以沫的人,在每個靈光乍現的瞬間,從舊町老街,到海天遼遠,詩人記錄了萌發、漫興與浸洗的歷程,試圖打破疆界,回返浪漫的直觀,就是去聽,去感受,一起並肩,踏上悠悠的追尋之路。
【編輯室報告】瞬間/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最一開始,是聽說他們去很多很美的地方,那裡有山林,有野茶,有鐵路小鎮,有草綠密長的荒野殘墟,還有更遠一點的,他們說還有海,潮浪拍擊著岩石濺開白漾的水花,水花推送著另一邊的夕陽……。我問說,後來呢?他們總說,後來我們就走了,去了另一處地方。
「他們在島嶼寫作」紀錄片,第三系列最後上映的,楊澤的《新寶島曼波》,從數年前計畫籌拍開始,中間又遇到疫情停拍。期間幾次與詩人碰面時,總聽他提起近期又帶著哪些人去了哪邊,哪個山上的午後陽光甚好,或是又遇到怎樣的奇人逸事,常常手上一杯茶還未喝完,就好幾個故事翻了過去。詩人聊一聊,總會捎上一句,下次有空,帶你一起去。而後來,我總沒那個恰好,每個下次屁股還是黏在昭和町的某張板凳上,邊吹涼啜飲手上的熱茶,邊聽著眼前的詩人,繼續說著他一趟趟漫遊的路線和人事。
我覺得泡茶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包括熱水的溫度,茶葉的個性,以及沖浸的時間急緩,甚至不同材質的茶壺和杯子,也都會影響到茶湯入口的口感和香氣的蘊藏。它可以很複雜繁瑣,但同時也可以很簡單,就是隨意的一個可以盛裝茶葉的杯碗,澆上熱水,濾過茶葉即可隨意飲用,茶湯即便沒有層次細緻,但也還是析透出時間的韻味。在與詩人的那一杯杯茶的時間裡,我總想著,這些遊歷的人事景物,會否如同每年的不同雨水氣候的茶葉採收,在經歷過一道道挑選精製的過程後,各自烘托出獨特的茶色與口感。
我很喜歡電影裡面帶出的人物角色,包括昭和町那種被送進廊簷外側的,陽光中飄動的塵屑如結界壟罩的慢緩時光,那是物的靜置與時的蔓長,多多少少的,擺進那緊鄰的小店面,就彷彿一格一格敞開抽屜般的多寶格,恰小卻深邃,裡頭藏放的不只是物件,還有生活其間的人情日日。那裡總像是一種,夏日的午後,近黃昏,但太陽太遠,總落不盡似。我記得有幾次,黃昏期間從旁經過,看到幾家備著簡易的鍋爐,就地埋鍋造飯,炒鍋被勺刮得嗑嗑作響,香氣四溢,明明是路邊騎樓,卻又好像是被我們闖入打擾的日常,而他們自在閒散,有一種,我過好我的日子,而你當然走你的時間的味。
所以,這到底還是關於人的故事,關於別人的故事。甚至是,你得把自己放輕放下,意會到,連自己都是他人,這樣的故事,不,這樣的話說從頭。
每個人都有他自己的歷史、傷害、故事,但生命如河入海,有分支、有細流,會逐漸乾涸,或者集流匯聚,所謂人生,有絕大部分都是那些細瑣重複的,其實不值得一提的微末小事。而這些小事,這些錯身而過的每一個別人的瞬間,若沒有特別去留意,沒有任何一絲與己的聯繫,那這東西幾乎就是帶過就沒了,被淹沒在時間裡。
有時候會想,紀錄片的用意到底是什麼?或者說,到底有什麼是真的可以被這樣藉由曾經的影像和聲音紀錄下來的?對於我們想要去瞭解的人或事,在時間的河流中,我們可以在每個當下、每個瞬間,搶下些什麼,甚至是,搶下夠多的什麼,才足以讓我們在以後,能夠再一次,又一次的清楚辨識,那些已跑得遠遠的聽說。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3)(第242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10月號 —— 2023超新星
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邁入第十年,十年之前埋下的芽苗,如今漸漸長成樹的樣子。蔭下有風,搖動了台灣各大學校園內的文學果,形貌各異,青紅燦黃,數算下來至今已推選出五十位得獎者,不只是新,不只青春,而是蓄積的能量將要迸發,如擔任評審的陳栢青所說:「革命已經發生。」
今年共計三十一件作品入圍,邀集作家巴代、朱和之、陳栢青、楊富閔、劉梓潔等人擔任決審委員,選出首獎一名、優等四名。
獲得最高票數的黃冠維〈不能的自由〉,以日常的歧異點切入,讓概念在形式中游刃有餘;涂瀞尹〈忘記帶錢的痞子〉透過動畫人偶的建構,對映家庭記憶與衝突;林冠彣〈SW33T REVE-793.AVI(本文由ChatGPT產生)〉藉狂放的奔想,激生出一個恣意自由的世界;李祐晴〈給我一顆鈕扣〉架空背景,由一顆鈕扣連結關於少女的,愛與被愛的想像;陳紀孝〈潁川病院〉以歷史為骨幹,描述戰亂中一位台灣醫師在滿州國的流離與失所。
恭喜五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而我正前往某處的路上/執行主編 蔡俊傑
最近開始,我試著用極為緩慢的速度想要改變一些自己的生活習慣,比如說多吃青菜,多咀嚼,放慢吃飯的速度;或者為了避免久坐,慣用的杯子通常也只裝半滿的水,一次喝完就起身裝水,讓自己盡可能多走動一下;或者嘗試著早睡,然後早起,當然,這個項目是目前為止最快失敗放棄的,要從夜籍改成晨籍,也不是這麼一點小決心可以改變的。其實說改變,大概也都是些與自己糾纏的,僅限於自身偏好的小事情,也就因為是小事,所以常常都是難度不高,可以相對輕易被做到。有時真的把一些念頭上心,即便再小再細微的事情,也都會不自覺地被提到更優先的順序。在自然而然做出常態的決定之前,就會出現一股空白的遲疑,好像少了一個步驟,少了一顆螺絲,一個想不太起來長什麼樣子的小零件,直到確認了看似缺少,卻又是多出來的事情被想起了,違和感退去,當下變得踏實了起來。
而真的說起來,重點其實不是事情的大小,而是關於改變這件事情。更改和變動的起心動念,無論主動還是被迫,都讓自己有機會得從當下的現實跳開……至少一小步吧。就好像找到空檔,鬆動了自己的慣習,把身上那些糾結的,凝滯結塊的時間緩慢地研磨,讓至今為止,甚至將臨的種種,包括自己,變成更細微的粉末,再分批填補回日常的漏縫,補土鋪平,重新粉刷,成就順暢,過得去就有更多可能可以指望。而所有的填補都只是期望再履──我們(再)重新開始吧──好。只是每次相比,總又多了一點點的不同差異。
不論是改變或是差異,這樣在確定與確定之間的,正前往某處的路上,這種原本可以沒有,但確實因為各種緣由而被創造出來的空隙區間,像一列漲潮時漫過鐵軌的海上火車,或是行過昏黃時刻,闃暗的車廂窗框抹過一閃一閃的天邊霞光,或者追趕,或者等待,或者抵達,那不僅僅是想像,更是一段只有自己反覆思考斟酌才經歷過的旅程,而小說永遠都是那一件被遺忘在車廂上的行李。
今年青年超新星文學獎邁入第十屆,這個獎特殊的基礎在於,把當年度各大學文學獎的小說首獎再集中評比。同樣的作品,遭遇到不同的對手和評審組合,再一次,又一次的閱讀和斟酌下,激起什麼不同的效應和觀看的視角。每一次在評審現場,都可以感受到對每一位評審都是很大的挑戰,而那個挑戰更多來自於,創作者與創作者之間的欣賞或對峙。年輕本身就是一種迷人的天賦,可以衝動和恣意放縱,可以冒險凌空,嘗試各種高難度的跳躍和迴旋,或者是在進取之外,因為沒有安全感而內斂裹足,改以小巧安穩的前行,我們都邁著自己的步伐,在前往某處的路途上。無論是哪一種,在各自交出的作品所顯露的性格中,彷彿對鏡般,映照著創作者自身。而小說中那些圍繞牽扯的人情世故,包裹著來不及被人心的黑洞吞滅的細屑,一併留存下來,成為光的影拓。在或輕或重的拂壓之間,顯於用記憶為介質所投映出的現世,藉以從時間漫漶的稀薄之海中,盡可能安穩地重新再造出一道道熟悉卻又殊異的景觀。
恭喜五位得獎者。而旅途中的所有抵達,都是下個階段的起始,也期盼日後能繼續書寫,持續綻放光芒。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文訊(9月號/2023)(第455期)
平常價 $20.00本期重點
多數屏東人都有個向北的青春夢想,返家或離家都是從一條溪開始。記得以前搭火車回家的時候,我們通常是在火車經過高屏溪、哐啷哐啷地駛過高屏舊鐵橋的時候,便會開始挪動位置、整理行李,好像從火車越過高屏溪的那一刻起,家就開始了。
在那個鐵路電氣化尚未進入屏東的年代,如果要搭火車到屏東,必須在高雄站換車,當年的深夜班次少,往往一等就三、四十分鐘,過年過節,當大家都離去時,高雄站裡總還有一個月台站滿了提著行李的屏東人,彷彿我們要返回另一個國度。
現在南北的距離已拉近許多,車過高屏溪反而像是一個前往屏東的儀式,大家還是會在這一刻開始整裝、深呼吸,車上的廣播會在此刻放送「屏東到了」,接著大武群山還會在橋的那一端大開展,氣勢凜凜地宣告,屏東來了。
這幾年屏東出現了不少新風景,總圖書館、縣民公園、屏菸1936文化基地、勝利星村創意生活園區等,外地人都說屏東變了,但那個溫潤質樸的屏東並沒有變,一如畫家鄭開翔於本期雜誌開門頁的畫作,不論清晨黃昏,在屏東人的日常裡,始終會有北大武山靜靜相伴,離家再遠,都不會影響我們對風箏這一端的眷戀,這裡依然是色彩流動的南方、依然是人文與地景交織的豐美之地,如此熱帶,如此南方。
很多北部的朋友常會以為屏東就是墾丁,其實那僅是一部分的屏東而已,本期專題希望以各種對屏東的記憶,包括山海的、客家的、原鄉的、影像的、文學的、古道的、飲食的,觀光的,匯聚成屬於島南屏東的完整樣貌。
編輯室報告
【走在大街的女子】
號稱「到哪都像觀光客」的我,與「以都會女子形象示人」的某友,是在臺北認識的。某天他拿鳳梨果乾請我,說是親戚家的產品,我一看包裝,赫然發現地址前半段與外婆家一模一樣—他的父系來自客家庄,我的母系來自福佬村,自此我們都向人戲稱「阮keh-piah庄--ê。」我們的相認之依據除了石獅公、鹹湯圓和吃到吐的鳳梨,還有去鄰近的三地門排灣部落玩的兒時印象。
以上種種,足證屏東的族群繁多、物產豐饒;而外婆家的村落其實更是平埔族世居地,且除了鳳梨,蓮霧、棗子也是完全不怕吃只怕你吃不完的海量。
《文訊》1991年底以「臺灣各縣市藝文環境調查」巡迴全臺,一個月走訪一縣市,首站即是屏東。三十年後「文學島行ㄏㄤˊ」,我們依然以屏東作為起始地。屏東有山有海有城有鄉,還「超級南」,但我們覺得東臨太平洋、西臨臺灣海峽、南臨巴士海峽的屏東,「三海交會」還是它獨步全臺的特色。(老實說我不久前才意識到這件事,畢竟外公外婆到我媽這輩,一直自豪的是傍山靠山吃山的生活哲學,更不要說觀光客最熟的墾丁,那可是距離我們兩小時車程的地方!)感謝翁禎霞擔下「三海交會的傳奇:屏東」客座主編重任,她所經營的永勝5號書店是屏東文藝愛好者、創作者的星聚點,這次她號召各路好朋友,以美好的筆調,從不同領域寫屏東。更親自採訪屏東縣政府傳播暨國際事務處處長鄞鳳蘭、文化處處長吳明榮,細數屏東這幾年來的改變。
串起記憶的包括:楊翠在本期「談文論藝」專欄寫到楊逵文學館因緣—我想起中學時代回外婆家的誘因,還包括去新化玩。我們會特地路行東北,往新化方向去,先到老街附近新成立的楊逵文學紀念館,再買齊瓜瓜園的地瓜酥,接著上國道三號往南走。翁禎霞說以前屏東人坐火車,過高屏溪舊鐵橋的時候,家就開始了。同是高屏溪,我認的是更北的斜張橋,橘紅色的鋼索擎起60層樓高的橋塔,在橋上可以看得很遠很遠。那是外婆家的記憶裡,繞不開的風景。
外婆家位屬屏東最北,隔著高屏溪上游的荖濃溪,與美濃對望。那也是本期「資深作家」吳錦發的原鄉。文中一幀照片,記錄與文友曾貴海推動綠色運動的狂熱年代,曾貴海屏東佳冬出身,在高雄展開行醫與社運之路;吳錦發高雄美濃出生,曾任屏東文化處處長,開展文人政事。如此這般,高屏相輔也相依,屏東人的親友裡,幾乎都找得到一絲半毫的「高雄經驗」。(文學史上的名例,還有我們隔壁隔壁庄的鍾理和。)
人的流動如水,奔流到海也許不再復回。歌詞裡唱「走在大街的女子/是不是都有一些些心事」,都會女子看似腳不沾地,那是因為沒人問客從何處來。交友軟體上令人翻白眼的「我有酒,你有故事嗎?」come on,走在大街的女子,不但自備酒,還有很多(不一定想講給你聽的)故事。
內容簡介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3)(第241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9月號 —— 彼得•漢德克
「人們在自己的意識中,看見自己所做的動作被其他無數人重複著,於是這些動作形成一種運動的節奏──生活也藉此得到一種既被保護且又自由的形式。」彼得‧漢德克在《夢外之悲》曾如此描述人與群體經驗,他相信寫作不是回憶,而是對記憶持續的大驚小怪,並與自己保持距離。疏離、冷靜,層層拆解意念,直至書寫真正開始,他的創作與引發爭議的特立獨行,如其即將在台出版的最新譯作《在漆黑的夜晚,我離開了我安靜的房子》,執意岔出的異境,探看語言能至多遠。
然而,這樣一位作家,在路上偶遇他的讀者(詳見陳文芬的遇見),卻又顯露靦腆與純真,不免讓人開始想像,收藏在他鑲金本子裡的更多的奧祕。
【編輯室報告】緩慢的悠晃/執行主編 蔡俊傑
另一種碰觸的方式
執行主編 蔡俊傑
不知道從何時開始,對於社群媒體的使用,已然沒有那麼熱絡,不過真要說熱絡,也許打從一開始就沒有。也是因為對於自我的彆扭,所以一直以來即便花了很多時間黏著在社群媒體上,但也都是掛網看看那些別人的動態,自己反倒是很少發文和分享。雖然說以資訊量大爆炸的現代,即便你每天產出,好吧,可能是每幾個小時都能產出有趣的內容,也不見得可以吸引到太多的瀏覽目光。因為最後還有一個無時無刻變化的演算法大神,像一座不斷擴大的機械生產線工廠,蒐集、分類、分配。面對源源不絕的訊息湧出,有時真的會有點無力感,有時甚至會種錯覺,以為那些穿過眼前窄小的窗框,被端送到面前,甚至粗魯地貼著鼻頭準備餵養你的種種,會不會就是自己以外的,那個更多人來來去去,自己還未及參與的更大世界?抑或是,其實那也只是一處被塞滿了各種好壞雜物的,更大一點的抽屜罷了。
即便如此,最近我倒是滿喜歡「限時動態」這個功能。相較於一般發文於海量的訊息中被無視和拋棄,限時動態中的限時,至少確定了貼文消失的時間,反倒像是終於要回一點點的決定權,也更貼近此刻與此在的意味。
自從決定這期要做彼得‧漢德克,就想起之前看過他的紀錄片《彼得漢德克:我在森林,晚一點到》,記得這位身形硬朗的白髮老人,獨自穿梭在森林裡,在葉隙撒落的陽光中,悠悠哉哉地漫步,並且透著鍾愛的眼神,不時巡梭路徑上的各種蕈菇,驚呼著那些奇巧可愛的外型,以及他所嘗過令人留戀的味道。這樣一個每天都到森林中漫步,而且如此認真地迷戀蕈菇的老先生,給了我很深刻的印象。
後來有天,真的臨時起意跑上山一趟,就想再去探看深藏在山林裡的山中池。但我太久沒上山了,林子裡確切的路線已經記不太清楚,沿路有點沮喪,想著自己像是被遺棄的小孩似覺得委屈,但明明在這趟路上,無情遺忘的那人是自己。記得當時花了很多時間找路問路,卻總不得其徑而入。直到午後,山裡開始飄起了雨,彷彿雨水注入了活力,山裡的一切都像是鬧動甦醒了起來。想著身上只有一件不像樣的簡單雨衣,天雨路滑,憑感覺找路沒個盡頭,最後還是決定趁早下山。有趣的是,一決定下山,身旁所見的景物都變得細緻有趣,可愛了起來,心裡對那座不知可不可見的山中池也不再特別眷戀。那天回來之後,我幾乎每天都會發一則當天在山上,或者是以前某次走過森林的照片在我的限時動態,直到它不斷地消失。
這次做漢德克的專輯,重新查找了關於他的評論和爭議。他曾因為在前南斯拉夫內戰的問題上,對塞爾維亞的迴護引發極大的爭議;也曾在二○一四年批評說要廢除諾貝爾文學獎,不應該讓這個獎項把作者,甚至是把文學給限制住了,只剩下鎂光燈和一時的關注。然而,回到作品本身,還是可以在他的文字中感受到靜謐與孤獨。我常常在想,到底什麼樣才是作家的樣子?或者說,拉更遠一點,到底文學是什麼?當然根據自己微薄的經驗,還是可以知道,有時候問題越簡單,答案就會越複雜。彼得‧漢德克堅定地走在自己選擇認定的路上,其中或也可以感受到,一位寫作者如何抵拒外在的侵擾,如何完成作品以作為自己的發聲,並以他者的眼睛探看關於自己,如同一道浮靈般,以極為逼近的他者角度,逐一細緻剝離那些自身膚層底下的,無可遮掩的真實感受。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3)(第240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8月號 創刊20週年 面對AI年代的再文學
在不斷展延的時間線上,從二○○三年八月開始,至二○二三年八月,《印刻》迎來第二百四十期雜誌出刊。
二十年是什麼?是網路及各式科技載體的發展變化劇烈,默默影響、置換了生活模式;也是人們逐日撿拾生活,累積厚實經驗和回憶,足以讓自己成為某種「樣子」的時長。
我們思考著如何擬定內容以處理「二十年」的跨度,最後決定用樸實直接的方式,將這些雜誌上的篇幅,交託當代創作者,以他們的作品,以及評論者的問詰思深,直面瞬變的流量。儘管時代以超乎預想的速度在翻頁,但文學是長遠之事,畢竟唯有閱讀才能進入,以文字召喚共感,老老實實疊築磚瓦,落實這穩固的文學地基。
【編輯室報告】再文學──兼記創刊二十年 / 總編輯 初安民
二十年過去了,回顧過往,彷彿只是昨晚的一場大夢,醒來,竟也是七千多個日子一揮而過,益感歲月威猛。
二○○三年吧,原本預期春天推出完全由自己打造的一本文學雜誌,然而SARS來攪局,打破了預先設定的出版日期。那時,整個台北在封城的傳言中,人心惶惶,遂不得不無限期展延原定的計劃,SARS的恐怖氛圍比預期的消散來得快,但未定的驚魂卻始終在腦海裡纏繞不去,使得我猶豫的心情,遲遲推不出創刊的時間表。
鼓起勇氣,再度打起精神。彷彿在沙灘建立城堡般的我,又開始展開了這一生我最大膽的冒險旅程。一份二十年來首度出現的文學月刊雜誌,我沒有多少人手,只與當時的主編張清志兄兩人裡外奔波,數度深夜為著等待美術部分的若干細節處理,在金山南路的音樂廚房直到打烊,屢屢在更深的夜裡,我們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八月上旬的夜是炎熱還是冰涼,已經不復記憶。
創刊前號如期在八月十五日出版,封面人物是適逢雲門舞集三十週年的林懷民,而在末尾的最後一篇,我特別選了關於李小龍的討論文章當作壓卷,當時的心情是我要像李小龍般堅毅不拔的精神,雖然李小龍與文學毫無關係,但我要學習他的勇、壯、快,這是我當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我從小生長在比較艱難的時代,文學雜誌都是滿版滿版的文字,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會凌駕在一切價值之上。然而時代究竟變了,文字已經不能主宰所有人們的想像,從圖像到影像以迄於今天的AI年代,從前無法想像的,現在都可以成為真實,面對這樣的時代來臨,我們追求的經典的定義,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都得面臨幻象變真的現實,我們疼惜過往更珍重未來,無論時代怎麼改變,作為文學界的一份子,文學終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與依靠。今天,文學除了發現自己也得開發讀者,這是一種革命與認識。再文學一次,AI的狂風潮湧而來的時刻。
二十年來,世界變化得真快,如果當初預估到面世不是很久的手機發展成現在模樣的話(起初一直認為手機不過無線長途電話而已),我很可能沒有勇氣或者至少會對創辦文學雜誌考慮再三的(手機研發的現在已經超乎我所有想像的不知多少倍)。頭越洗越令人心驚膽跳,從前過往認知的載體,迄今已然全盤更新,紙本閱讀越來越像回不去的鄉愁,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更大的是文學生態丕變,如一座迷宮的地圖,陌生而不遙遠,但我們只能日益戰戰兢兢的面對與克服。
二十年來我們大約刊登了近30,000,000字的文學作品,期間的辛酸痛苦,喜悅與快樂,實難筆墨形容。我們滿懷感激,感謝所有的朋友與工作伙伴們,在每個不同時期對我們的鼓勵、協助與支持,並且不斷推動著我們前進的步伐,如果不是這股力量,我們很難想像一本純粹的文學雜誌,在這個艱困的世界,如何能屹立不搖的存續下去。
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記在我的內心深處。
創刊二十週年的這一時刻,我們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性的活動,但願,時間是我們最高的讚禮與勳章。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7月號/2023)(第239期)
平常價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七月號 文學六重唱/奏
因疫情而不得不暫別三年的全國台灣文學營,七月初即將在淡水恢復三天兩夜的營隊活動,從小說、散文、新詩、電影、影視劇本創作及表演藝術等六個領域,邀請近六十位的作者和講者,在這難得的時空中相聚,交織不同創作領域的靈光發想,一起談論文學,以及不同創作體現的可能與想像。
也因為久違的再現,本輯特別邀請楊照、童偉格、楊富閔、高翊峰、吳曉樂、曹馭博、葉天倫、侯季然、徐華謙,各自聊聊印象中的文學營經驗,以及從此延伸的,我們以後可能會不斷說起的,那些與文學相關、或者與某些遇見相關的,關於夏天的故事。
【編輯室報告】緩慢的悠晃/執行主編 蔡俊傑
夏天總有一種奇異的身體感,即便處在當下,卻又總好像身不在當下。也許是因為夏天的陽光特別咬人,空氣中的顫動蒸騰恍惚,毛細孔冒出的汗珠凝結在皮膚表層滑落的濕膩,照耀所及,人的意志和耐性都容易顯得蒼白薄脆。而每每後想,對於燥熱可以這麼容易削弱人,還是覺得有點不可思議,但又在每一次遭遇之後,切身地理解。
趁著端午連假,挑了其中兩天回南部家裡住了一晚,雖然是很趕的行程,卻也還是拉開了一段久違的悠晃,從出門、搭上高鐵、轉區間車,從城市到鄉村,廣播到站,車速趨緩,直到一陣機械煞車的嘎磨聲響慢下,車門開啟、左側開門,半天時間抵達那位處於田野邊緣的無人車站。後來的新式車型都是兩側滑開的自動門(但難免有點懷念以前舊式車款的摺疊式拉開的車門,也許是自己習慣設下的儀式感,從此地終於抵達彼地,最後仍需要一種具體周折的轉換),車門打開外頭的熱空氣湧動,一跨步出去,就好像馬上找回暫留在這處空氣味道中的體感經驗,再一次成為這裡的人。再一路閒晃散步,穿越過路旁檳榔樹林,熟練地接上田間小路的捷徑,沿途經過一落落掛滿塑膠套袋等待採收的蕉園,園子一旁有間鐵皮簡易搭建,近乎頹圮的小工作間,斜角陰影處趴踞著一條老狗憊懶地抬頭看了眼,便轉頭舔舐著身旁的水盆。路上還有幾棵野長的,恰高過人堪以暫時遮蔭的檸檬樹,葉隙擾動,析篩著光陰的交疊遞換,像趕著路程奔走的步伐,像招手引人駐留,像被踩踏而過的碎葉沙塵在背後揚飛然後落定。
其實我很喜歡這樣的移動時間,從這裡到那裡的之間,某種程度上,是與他者相連結,卻又是完全獨屬於自己,不會被打擾的時空。就好像不曉得從何時開始養成的習慣,就是騎車時會邊分心放想著各種事情,有時也不一定真的會想出什麼進展來,但就像是扯開繩子打了陀螺般,在某一處空曠的地方循著中心軸旋轉著,再把注意力聚焦在陀螺尖端與底面的接觸點上,由大到極為渺小,旋轉包裹的本體好像被速度融化成一坨揪緊的細線,力道用盡便放倒,彷彿剛剛的施力未曾發生過。
即便是真的沒發生過,那也無所謂,畢竟有更多時候是,什麼都沒想的放空。通常這時候,會開始隨意四處張望,看路邊走過的人們,確認觀看聚焦的目標後拉近放大,然後便是迎面而過,繼續轉移下一個焦點。而在這樣的移動過程中,考慮到速度以及隨時注意的路況,能分神出去的餘裕有限。只有在深夜到曦微之前的那段時間,人們進入休眠,而城市街道就只是城市街道,這時候像個域外者般地闖入,彷彿穿繞在諸多藏匿在暗影裡的巨大生物之間,靜悄悄地從它們發散溫熱氣息的粗糙外殼邊緣經過,成為一個無礙、也不會打擾到誰的存在。
而這個所謂無礙、也不會打擾的存在,只是張開各種感官細緻觀察,一直都是我從第一次參加文學營擔任輔導員,一直到後來每年擔任工作人員的感覺。想想,這其實是一個挺奇幻的時光,六個組別,分八個班,會有近六十位作家、導演、演員等創作者,以及相關領域的專業工作者,在這三天兩夜期間(終於又可以)齊聚在一起,與來自不同地方、對文學、創作,對藝術領域有興趣的人,一起談論文學、電影、戲劇表演,一起聽說故事,交換某部分的自己與之外。這其實有點像是一種奢侈的夢境,而經驗告訴我們的是,恍若如夢是因為夏天熱烈恍惚的炙陽,事實上,我們確實可以擁有這麼奢侈的,我們的時間。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6月號/2023)(第238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
【內容簡介】
電影之外
巨匠胡金銓的遼闊世界
未完待續。通常指的是故事還會接續下去,如一千零一夜的預告,明天還有無限可能,在尚未宣告完結之前,它始終是新的,不會老去。還有一種情況是,故事只講到一半,說故事的人卻不在了,然而他點起的火,仍悶悶燒,人們對待續的渴望逐漸聚攏成強大的懸念,使之得以被保存、珍惜。去年十二月我們企劃「大俠胡金銓」專輯時,發現胡導演在電影之外,藏留更多豐沛精采的手稿,有小說、漫畫、書畫、動畫腳本等等,靈動的詞彙和清麗的用色,直至今日看來依然滾燙,他的天馬行空與自由奔放,一如創意寶礦,值得深深掘索。
028封面專輯
電影之外
巨匠胡金銓的遼闊世界
〔小說〕
030唐陶馬
〔動畫〕
060《張羽煮海》故事
〔漫畫〕
090世界經濟衰退中的宋小山先生
098天師捉妖
〔手稿展〕
104人物、時事畫
114素描水彩
126書畫作品
140舞台劇:《蝴蝶夢》
〔文稿〕
146武俠
150中國歷史上最殘酷的太監
154金庸先生與我
156金正日與申相玉
〔其人其事〕
160胡金銓的文學藝術底蘊 胡維堯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5月號/2023)(第237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
鹿苹的小說
鹿苹
鹿苹曾在小說集《左手之地》中,藉由文字的回看和小說敘事的可能,把她在敘利亞內戰前,在當地旅行的見聞和經驗保留下來,作為一種時間的存記。而這次她迎著加勒比海小島上的海風,逐踏獸跡與浪痕,緩緩將曾暫居的遠方收納成貼在眼前的人生,肉豆蔻、可可果、樹薯湯以及島嶼過於清亮的天空、難捱的旱季、多舛的命運,記憶釀藏,凝縮光景,耐心裁織出讓人無法停止追讀的《甜麵包島》,憂傷有時,沉吟無盡。
【目次】
編輯室報告
012那些曾經以為太遠的地方 蔡俊傑
030封面專輯
詩人的女兒‧鹿苹的小說 鹿苹
〔小說〕
032腰果灣 鹿苹
〔自述〕
046某處與彼處 鹿苹
〔QA〕
050在自己寫的故事裡找到知音──洪愛珠對鹿苹的十則提問
〔評述〕
060病變的(未)完成──小說《甜麵包島》 蘇偉貞
065靜靜的大海 阮慶岳
068遠方的沉默、旁觀與落空:讀鹿苹小說《甜麵包島》 黃資婷
072異國風情的記憶之書──《甜麵包島》 張淑麗
075無間回轉,孤寂流離,人與自然共生為救贖之徑──讀鹿苹《甜麵包島》 劉雪珍
080島陸之間──有關家園、族群、瘋狂的抗殖民群島想像 梁一萍
專欄:顏觀點
086螢火蟲燒掉柴房 顏擇雅
專欄:小屋筆記
094棋逢對手 賴香吟
專欄:我們的時代
100海明威與我 林宜敬
專欄:拉波德氏亂數
102失蹤者 童偉格
一瞬之光
110坂本龍一:如何思考音樂,就如何思考人生 馬欣
【編輯室報告】
那些曾經以為太遠的地方
執行主編 蔡俊傑
一晃眼就到了五月了,忙亂起來,時間就被忽略了,像一回神便已撞進日常的灰霧中,只有依靠伸手可觸的定點來確認當下的位置,不管是可預見的各種工作進度和成果,桌上散落的稿子,許許多多的作者名字,長長短短的文章標題,未接來電,已讀未讀的訊息,還有好像永遠填不完的行事曆……。
其實日常這兩個字挺好的,好像站在線的一邊,只要不要跨越,就會很安全,或者說,安好。只是這樣的安好,蘊藏太多瑣碎繁雜的物事,很多時候想想就過了,但真的直面應對時,又得慢慢的一件件處理完成,重點還是在於,該如何把每件事情做好,做到滿意。而構築日常的那些不斷運轉的巨大齒輪,很容易把時間輾在生活中,一不小心便會讓人看不見更遠的地方。
我們都習慣對遠方投以豐厚的想像,彷彿回應著彼端如漣漪般波蕩開來的細微訊息,那些片段的畫面,厚薄的氣溫,陽光的深淺與潮浪的來去,更偏好從旅行者的口中聽取遙遠日常。而所有以里程計算的,終有抵達的可能和方式,唯有心裡的期待,只能無限地趨近滿足,但也有可能是越趨近,就越覺遙遠。
在這期專輯裡,鹿苹談到小說集《甜麵包島》的寫作緣起。她在加勒比海小島旅居三年,島嶼善變,感受的刻度被劃分得更為細緻,空氣裡的氣味、天邊雲霞、晨昏正午之間陽光的熱度、風的濕膩觸覺,還有人身上的味道和陰影。海浪去過太多太遠的地方,任何一道漣漪都是獨一無二的曲折,層層往前推進,彷若每一處末端的邊緣都早已是可供預想的結果,不用刻意拼湊,一回神自己已經融入其中,故事已經在招手。只是海可以把這些結果帶到多遠的地方?而多遠,都是一種相對應的感受,就好像人與人之間的間距,還有自己與自己內心的間距。從海島離開之後回到加拿大,她在城市裡感受到的急促和困窘也被放大了,而那些在海島上(更遙遠)的記憶,隨著時間流洗,如同空氣中逐漸增加的水氣,滲透到了身邊所有不經意的細微處。
故事就是這樣一小撮一小撮的慢慢撿回來。
那些住在島上的人、短暫行經島嶼的人,還有懷抱著自己的目的向島索求的人,彼此之間牽引來去,最終,即便可能有誰曾抵達過任何一處遠方,始終也都是他方。所以也可以說,大部分的開展,都是從離開開始。很多時候真得要從某地(甚至是某人)離開的時候,才得以藉由距離和時間給出的餘裕,進一步發覺其人事時地相對於自身的意義是什麼。島與人的孤立和破碎,以及各自的完整與孤單,不同的島嶼上所蘊藏的豐厚可能,不論是相互理解還是衝突推拒,人們都得要學著在可能裡生活。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文訊(4月號/2023)(第450期)
平常價 $20.00本期重點
台灣時間3月4日的周末上午,在台馬華小說家張貴興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受頒紐曼華語文學獎時說道:「如果我一輩子留在婆羅洲的話,我可能早已放棄文學創作。」張貴興20歲以前的散文多刊於馬來半島的《學生周報》,文筆清新,頗受讀者青睞,中學畢業後赴台深造,參加文學獎屢有斬獲,遂以小說家身分冒現台灣文壇。
跟張貴興同時在《學生周報》發表的商晚筠,來台後受到文學獎肯定,成為小說家,出版頗獲佳評的《癡女阿蓮》。比張貴興年長的李永平,或比他年輕的黃錦樹、陳大為、鍾怡雯、吳龍川、賀淑芳、馬尼尼為、梁金群、吳道順,或更年輕的鄧觀傑、馮垂華,他們「在島嶼寫作」,他們當然是MIT,既是台灣製造(Made in Taiwan),也是在台馬華文學(MahuaLit in Taiwan)。
這些馬華作家,不管是否在馬時已開始寫作,或來台後成為創作者,台灣與台灣文學對他們的影響,都是強大的。台灣文學對他們的影響,日後轉化爲對馬華文學的影響。馬華文學場域的台灣影響,至少可從幾個面向來檢視:台灣文學對華文閱讀與創作的影響;馬華寫作人赴台後持續創作,延續書寫志業;馬華文青在台起步書寫,修練成為文學創作者。這些面向即構成本期《文訊》馬華文學專題的五個區塊:(一)台灣文學的影響;(二)馬華文學創作場域;(三)馬華文學出版與市場觀察;(四)「我們在台那些年」——馬華書寫者來台求學、參與文學活動與在台出版歷程;以及(五)在台作者的雙重文化視野。這也是五種觀看馬華文學的方式。而想怎麼看馬華文學,跟馬華人想讓非馬華讀者看到什麼,其實一樣重要。
編輯室報告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因緣際會下,我入手了一臺電子閱讀器。簡直進入嶄新的世界,工作、睡覺以外,幾乎都能用來讀,好比說等捷運的幾十秒時間,通常不太可能拿實體書出來(首先你得要有空著的雙手,抓緊時間趕快翻到要閱讀的頁面,還要注意別讓書籤噴出去,人潮中慌忙撿書籤的狼狽相光想就……),但如今不同的電子裝置互相同步,單手划划手機就打開一本書,人群空隙間,感覺自己正在用破碎的時間抵抗時間的破碎,好不得意。
也入手了一直覺得大部頭以致於只能正襟危坐閱讀的《南洋讀本》電子書。缺點是不如實體書翻頁查找來得便利,按回目錄嫌麻煩,索性隨著編排閱讀下去,一下現代詩一下古典詩,那些迢遙陌生的物事使判斷力發澀,小說散文也混沌不明了,反倒顯出一種獨特的樂趣。書中不但文類、文白不拘,所收作品廣泛觸及「南洋」此一概念裡450萬平方公里的水域和地形,只以主題劃分,不同地域的文本散落各輯,一如島嶼的星羅棋布。這樣的安排我想對應的是編輯策畫之核心—對抗華語語系研究的反離散概念,凸顯風土人情不斷互動與互生,展示其在文本中的自然流淌。這與錦忠老師起的專題名呼應—即便落地不生根,也能開出一朵花來。
「Bunga Raya:落地開花的馬華文學」專題原名「我們這班留臺生」,客座主編自然要邀請留臺的學長之一,出身馬來半島彭亨州、現為中山大學外文系約聘研究員的張錦忠教授擔任;然而臺灣的影響力實超過留學這一路徑,兼以希望放入對馬華文學之原鄉的關注,討論後遂擴大企畫主軸。
《文訊》既是立足臺灣、服務臺灣讀者為多的雜誌,自然先要指認臺灣文學與馬華文學的連結紐帶,子單元「邂逅臺灣文學」有請留臺學長姐李有成、鍾怡雯撰文,以及「沒留臺的」莊若分享在網路的史前時代,臺灣的出版品、流行文化如何隔著海影響馬華文藝青年。「我們的園地」盧姵伊談《什麼?!詩刊》、蔡曉玲談花踪文學獎、許通元談《蕉風》、梁靖芬談《星洲日報》的文學副刊,相較此地,彼方馬華文學的編輯們,多了不只一點的毅力和使命感。「島與半島:馬華文學出版觀察」同樣先聚焦臺灣與馬華文學的接口,特別是現今的出版成果及背後契機,資深出版人胡金倫綜觀為文、有人出版社總編輯曾翎龍特別談到如何將書「反推銷」到臺灣,葉福炎提出實際數字,指出當地的馬華文學出版生態及困境。「在臺文學因緣」則收錄四篇抒情文字,呈現各樣的疏離感,黃昏星李宗舜懷想流星般的神州詩社和永難追回的文青歲月、在臺馬華健筆黃錦樹,那堅持的姿態有如自家園中,即便落地生根卻不結果的榴槤蜜和紅毛丹。龔萬輝以領文學大獎的一次「返臺」經歷,寫出某種包括在外的悵然。雖然與生活的臺北有各種格格不入,馬尼尼為點出創作補助足以支撐專職寫作,這是在原鄉所不能。最後,邀請來臺時間各有長短、不同世代的三位馬華作者,分享他們思考上、閱讀上、生活上現在式的臺灣經驗。
值得注意的是,馬華作家分享的清一色是臺北經驗(除黃錦樹寫了南投家中的果樹),鄧觀傑說「發現自己對臺北的掌握已超越了許多臺灣北漂青年」,我確實比他更不熟臺北。鍾怡雯在〈北緯五度〉說「時間和空間拉開距離。因為離開,才得以看清自身的位置」,甫獲2023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的張貴興則說「如果我一輩子留在婆羅洲的話,我可能早已放棄文學創作。」有時離開才更容易回去,飄零的花果注入異方風物,日久天長,也能長出繁花與盛果來。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4月號/2023)(第236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
楊富閔
二○一○年楊富閔出版第一本小說集《花甲男孩》,後來陸續被改編成電視劇和電影,獲得熱烈的回響。之後楊富閔持續創作,出版多部散文集,期間也積極與不同領域的創作者合作,讓文字被改編成不同的樣貌。而他也藉這些機會,反覆試驗著說故事的各樣可能。
而這次睽違許久,楊富閔交出了全新的小說《愛文》,時間回溯到一九九九年的世紀之交,回到小學的校園裡頭,跑出形形色色的有趣人物,交織出一個個熱鬧又挾帶餘韻的故事。在本輯對談中,鍾文音直說楊富閔就是一個從小活在故事裡頭的人。也許對他而言,「說」的欲望是天生的,而想說什麼的念頭早已成形,一路上他在尋找的,是如何找到合適的容器,用最恰好的方式,安放那些精采故事。
【目次】
編輯室報告
008祕密基地 蔡俊傑
024封面專輯 愛文
楊富閔
〔對談〕
026消失的時光,留下來的故事 楊富閔vs.鍾文音
〔小說〕
050愛文 アップルマンゴー 楊富閔
〔評述〕
074「慢慢來」的活潑書寫──楊富閔與他的《愛文》 石曉楓
078送迎的詩學 鍾秩維
082如何靠近楊富閔《愛文》 陳栢青
086好笑作為一種天賦 劉梓潔
089愛文愛文 言叔夏
專欄:小屋筆記
092在紊亂的時代 賴香吟
專欄:我們的時代
098人工智慧時代的媚俗經濟學 林宜敬
專欄:拉波德氏亂數
102去見國父 童偉格
特稿:懷念西西
110角色 西西
126八月浮槎 西西
130西西:其人其事 何福仁
文學延長線
140記憶稅與愛的利息 林徹俐vs.蕭詒徽vs.沈信宏
四月小說
154滿租 黃茵
【編輯室報告】
祕密基地
執行主編 蔡俊傑
日本漫畫家浦澤直樹的漫畫《怪物Monster》中,有一本繪本《沒有名字的怪物》,說到從前從前,有隻沒有名字的怪物,他很渴望想要有名字,所以他展開旅程去尋找名字,但世界太大了,他決定分裂成兩個自己,朝著不同的方向出發。其中一隻怪物在旅途中遇到很多人,與他們交換條件,並藉由住到他們身體裡面,來獲得他們的名字。而時間日久,那個住到身體裡的怪物長得越來越大,肚子餓的怪物會說「看看我!看看我!我身體裡面的怪物已經長這麼大了喔!」就從身體裡面把那個人吃了。至此他又變回沒有名字的怪物,接著繼續啟程,去找尋下一個人願意把自己給他的人,直到肚子餓得受不了,再把那個人,或說那個名字給吃了。有一天,這個怪物遇到一個小男孩,因為他太喜歡這個小男孩的名字了,所以即便再怎麼飢餓,也還是忍耐著,最後他真的無法忍受了,小男孩只好把身邊的所有人都吃進肚子裡。後來這個小男孩遇到了自己,那個當初分裂的另一個怪物,他開心的說著自己有一個好聽的名字。但另一個怪物卻說「我沒有名字也很快樂,因為我們本來就是沒有名字的怪物。」然後小男孩就把另一個自己也吃了。
開場白有一點太長了。這繪本最後說,雖然小男孩(怪物)好不容易得到了名字,但從此卻再也沒有可以叫他的人了。與此不同的是,楊富閔的故事,卻是從那些被他記得的名字中增長出來。這次專輯楊富閔帶來香氣四溢,活潑生動的小說《愛文》,愛文是芒果,是即將來臨的夏天,是一間山村小學,更是楊富閔心裡醞釀已久的祕密基地。而楊富閔在這裡藏了許許多多的自身養成的風土人情,有好幾個滿滿的,他的故事盒,還有那些牽引回憶情感的各種場景物件。
也許,每次的書寫念頭起始,都是創作者渴求完滿的一趟旅程,而所謂的完滿始終是不可能的抵達,也因此,才會有下一趟旅程的展開。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蔡康永的異想世界
蔡康永擁有多重身分,可以在其中穿梭自如,
不論拾起哪個身分,總能獲得廣大的認同與回響,
前不久他辦了「蔡康永創作展 - 我一直替你好好收著」,
來看畫的人潮更是從藝廊排到捷運站,
展覽雖已落幕,但在本期封面專輯,他延續其創作的討論,
並找來「國師」唐綺陽,從辦展的初衷談起,
接著深聊關於「信念」、「服務」、「人生引導」,
他希望將這些說出來,讓那些恰好看到這些文字的人可以作為人生參考。
本期收錄:
●蔡康永畫作選
●蔡康永VS.唐綺陽對談(18000字)
●蔡康永專訪(4000字)
●創作技術夥伴鄭以琦的心路
●評述:李桐豪、張禮豪、蕭紫菡、謝盈盈
每當提起蔡康永,總會想起他時尚的著裝、在肩上相伴的烏鴉、知性的談話與恰到好處的幽默。他主持過數檔知名節目,以既精準又聰慧的說話方式備受肯定。他曾是影評人、專欄作者、深夜電台DJ、雜誌總編輯;後來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演說家、電影導演、暢銷書作家。他在各種身分中穿梭自在,而在本期封面專輯中,他是藝術創作者,剛辦完個人創作展的他,延續著關於這次創作的討論。他說這些不是為了展現自己,而是為了文字本身、也是為了「剛好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們」。推動他去實踐的力量是信念,是關於服務和人生引導的方法,這也是他在本輯與唐綺陽對談的核心。「把期望放在為別人所做的事情上,會得到很多驚喜和回報,最終它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的。」他如是說。
【編輯室報告】
伏流
執行主編 蔡俊傑
知道要做這次的專輯,找時間看了在白石畫廊舉辦的「我一直替你好好收著」蔡康永創作展。平日的下午展場已經擠滿了人潮,進到裡面看到一撥撥的人圍著牆上或大或小的畫作,畫上簡潔的字句襯著強弱的色彩,或鮮明顯現,或模糊隱匿。用創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彷若召喚靈魂的符咒般,觀看的人們各自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字,並且默默在心裡繼續完成屬於自己的句子。原來整個展覽本身,是要誘引一場獨屬於「你」的創作,也點醒每一個你的記憶中,最私密貼己的心事。
所以我在想,怎麼樣才可以用一個開始,去開啟另一個開始?
這時我還是想到我自己。剛開始編雜誌時,一進來就被編輯前輩交託了當期雜誌的介紹文字,當時對於要面對著所謂他人的說明介紹,即便是使用文字,我也根本毫無經驗與準備。問了前輩是否有什麼訣竅,或者應該注意的地方?他聽完我的問題後,馬上拉開了一臉的微笑,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的表情,就差沒伸手拍拍我的肩膀,他說:「都可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真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想想要怎麼跟你朋友說,你這個月都在忙什麼。放輕鬆一點,加油。」我當時心想,眼前這人有說等於沒說啊。後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回過頭再把手邊的內容再看過一次,再多想一下,轉換了角度,才看到許多在忙碌急促的過程中,沒注意到的有趣之處。
其實我很感謝當時前輩的不說,他的「不說」使得我得去多想,才會跳出預設的前提,更自在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在執行的角色上,作為一個介質去轉換、協調,疏導引流接收到的內容,再把這些訊息和資訊傳遞給更多人,卻又往往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再一次獲取了更多的,那些早已知曉,卻又被日常損毀模糊的最基本的事情。雖然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面對著螢幕敲打著鍵盤上的方塊,但實際上整件事情背後,真正得越過想像去面對的,是更多殊異的創作者和讀者,或者說,更多的別人。要怎麼樣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要如何才可以讓別人理解想說的,怎樣才能讓別人願意聽下去。
後來我慢慢理解,有些事的發生和深入,重點不在於誰開始了什麼,而是開始這件事只要被啟動了,就會有持續進行的機會。我想到以前在大學的小說創作課堂上,我的小說家老師花了好幾堂課的時間,跟還留在座位上,那些打瞌睡之外的倖存者們,說著關於文字,甚至是語言陌生化的必要性。要重新觀看、想像,關於文字和語言本身,及其延伸展現出來的,置於日常之外的可能性,還有被相異理解的間隙,與觸及到個人經驗記憶深處的意涵。
文字和話語的存在,因為需要而被造就,也因此它不僅僅是主觀的陳述說明,還需要被理解之後,才能算是完成。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給予更多的線索去理解,卻忽略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察覺、判斷,多依賴自己,試著找出更多的感受。
話語的伏流潛藏在語氣中,說話的聲響如同潮浪,來去之間激起的都是情緒的起伏,而碎花潑濺,之後仍續沉浸回水平之下,語意波瀾,心流迴繞,每個人都是一片大海。而文字是相對精準的提取,也因為準確,所以我們會挑選,會知曉有更多藏匿在深處的,那些不想說、不與人說,不知如何說的東西被掩蓋在日常人情的維繫表面,之下。這次蔡康永的創作,藉由文字的伏流,去接連起心底那些深藏的記憶和情感,那些曾經被摁掉的燭心還是被找了出來,再一次點上,有時候還是得伸手接過了火,放心裡來暖亮自己。
以上大概就是,我想說的,這個月都在忙些什麼。這時我還是想到我自己。剛開始編雜誌時,一進來就被編輯前輩交託了當期雜誌的介紹文字,當時對於要面對著所謂他人的說明介紹,即便是使用文字,我也根本毫無經驗與準備。問了前輩是否有什麼訣竅,或者應該注意的地方?他聽完我的問題後,馬上拉開了一臉的微笑,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的表情,就差沒伸手拍拍我的肩膀,他說:「都可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真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想想要怎麼跟你朋友說,你這個月都在忙什麼。放輕鬆一點,加油。」我當時心想,眼前這人有說等於沒說啊。後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回過頭再把手邊的內容再看過一次,再多想一下,轉換了角度,才看到許多在忙碌急促的過程中,沒注意到的有趣之處。
其實我很感謝當時前輩的不說,他的「不說」使得我得去多想,才會跳出預設的前提,更自在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在執行的角色上,作為一個介質去轉換、協調,疏導引流接收到的內容,再把這些訊息和資訊傳遞給更多人,卻又往往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再一次獲取了更多的,那些早已知曉,卻又被日常損毀模糊的最基本的事情。
雖然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面對著螢幕敲打著鍵盤上的方塊,但實際上整件事情背後,真正得越過想像去面對的,是更多殊異的創作者和讀者,或者說,更多的別人。要怎麼樣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要如何才可以讓別人理解想說的,怎樣才能讓別人願意聽下去。
後來我慢慢理解,有些事的發生和深入,重點不在於誰開始了什麼,而是開始這件事只要被啟動了,就會有持續進行的機會。我想到以前在大學的小說創作課堂上,我的小說家老師花了好幾堂課的時間,跟還留在座位上,那些打瞌睡之外的倖存者們,說著關於文字,甚至是語言陌生化的必要性。要重新觀看、想像,關於文字和語言本身,及其延伸展現出來的,置於日常之外的可能性,還有被相異理解的間隙,與觸及到個人經驗記憶深處的意涵。
文字和話語的存在,因為需要而被造就,也因此它不僅僅是主觀的陳述說明,還需要被理解之後,才能算是完成。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給予更多的線索去理解,卻忽略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察覺、判斷,多依賴自己,試著找出更多的感受。
話語的伏流潛藏在語氣中,說話的聲響如同潮浪,來去之間激起的都是情緒的起伏,而碎花潑濺,之後仍續沉浸回水平之下,語意波瀾,心流迴繞,每個人都是一片大海。而文字是相對精準的提取,也因為準確,所以我們會挑選,會知曉有更多藏匿在深處的,那些不想說、不與人說,不知如何說的東西被掩蓋在日常人情的維繫表面,之下。這次蔡康永的創作,藉由文字的伏流,去接連起心底那些深藏的記憶和情感,那些曾經被摁掉的燭心還是被找了出來,再一次點上,有時候還是得伸手接過了火,放心裡來暖亮自己。
以上大概就是,我想說的,這個月都在忙些什麼。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3)(第233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依然永遠——邱妙津的愛與文學
不只是一個刻骨銘心的名字,不只是華文文學經典,而是一個渴愛而善感的靈魂,如何以文字撼動性別疆界,試探瘋狂險境,臻至世界的迴聲與共鳴。一九九五年,當邱妙津往彼岸行去,《蒙馬特遺書》留了下來,代小說家遞送永恆的意念。二○一四年英文版面世,艾琳‧邁爾斯悟感其巨大的愛與悲慟;二○一八年法文版出版,她的老師艾倫‧西克蘇以序續師徒緣;二○一九年導演陳耀成完成紀錄片《蒙馬特之愛與死》的拍攝,繼而追索擴延出更深廣的文學網絡,愛與時間都無止盡:它經得起一讀、再讀、不斷重讀。
編者的話
完成與未完成的
執行主編 蔡俊傑
總是在結束和初始之際,應該還有些什麼東西可以銜接,而相較於即將展開新的一年的未知與期待,不曉得為什麼,好像會先用上更多的氣力,去回顧過去這一年來,發生的種種記憶和事件。這樣的回想,大都會先從近期的開始增生細節,或者是那些更為深刻的,攀鉤在身上搖盪不墜的的所有牽連和變化。時間自顧自的澆淋,很多時候與其說形成養分吸收成長,更像是積累成一堵厚實的地面,把我們推著往上挪動,然後逼迫著自己得快速生長延展各種根莖,以適應當下的立足之地。
彷彿不斷地在追趕著,有時候有點疑惑,從年輕時開始,因為除了時間,好像什麼都沒有,急著索求更多的未知未識,對所見聞的新舊事物,充滿了命名的渴望,從自己出發,憑自己的理解和角度去看待,甚至覺得是對抗世界,並更直觀的去接受回饋,無論是炙熱,還是冷冽,都感受到燒灼的痛楚。那些焦慮的急躁感,因循著時間的手掌覆掩,曾經有段時日逐漸顯得安定,但又往往在以為明瞭一點運行的規則時,才又驚覺有太多物事無法取決於己。其實躁動一直都存在著,只是被更多世故,更多無奈何,更多已然可以接受的空虛和悲傷所安撫,原來時間所賦予的另一種更大的寬慰,是讓我們有更和緩的餘裕,慢慢地告訴自己,也沒關係的,我們就是這樣的人啊。
不知為何,去年時間的過速彷彿被調快了,儘管疫情趨緩,似乎歸於日常了,但對生活的運行,還是感到些微地違和感,好像每天都加快了那一、兩秒,但整體的時間是沒有變化的,那些佚失的,好像都是自己說不出、也不為人知的一部分。
在一年的交際,第三次在編輯室的頁面留下同樣的問句給自己:我們交換的,是怎樣的未來?我記得最一開始是疑問,後來是期待,現在則是自我提醒。而這期專輯,是另一個被延續的未來,《印刻》在二○○五年六月,作了邱妙津辭世十周年的紀念專輯,當時的標題是「完成與未完成的生命寫作」,從那時候到現在,邱妙津的離世,早已跨過了她那凍止的二十六年。時間於她已無礙,她早已跨進另一條河道,開始另一個漫長又漫長的旅程。而今重新製作專輯,再一次閱讀邱妙津的愛與文學,也讓留下來的人們,憑藉作品文字追念線索,一步步地走到今天,並且倚靠著自身的經驗,以另一種形式,補足曾經的未完成。
有時候閱讀就是一種照映,難免會被勾引起一些自以為的想法,如果那些提早離去的人們,如果有機會生活在後來的這個世界,會不會有機會更好?但好又是什麼?是那些可以更進一步的如願以償?還是有力量能僅守在自身,不偏移不惡壞,不被世間的醜惡和呆笨給推倒碰傷?但其實這些猜想所蘊含的更大意義是,對於今天的我們來說,應該要珍惜這個當下,我們所在的現在。
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2月號/2022)(第232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大俠胡金銓
林靖傑導演歷時四年籌備《大俠胡金銓》紀錄片,帶著觀眾融入胡金銓的電影世界,看日光透出葉隙、芒草飄搖,而白煙輕籠中,有人走過河床,走過山谷、竹林,朝客棧行去。胡金銓的電影顯現超前時代的美感與技術,他開啟新式武俠片的先河,從此澆灌、啟發了一代電影人。即便現在再看,仍然有其難以超越與無可取代的獨特性。本期邀請林靖傑與藍祖蔚對談關於胡金銓的壯闊與哀愁,擷錄鄭佩佩、石雋、徐楓、洪金寶、徐克、吳宇森等紀錄片受訪親友的動人懷想,還有鍾玲專文追憶,以及馬欣、林保淳等多位影評與學者的深度解析,完整呈現胡金銓導演的藝術生涯全貌。
編者的話
一方世界
執行主編 蔡俊傑
這次在整理稿件的時候,被拉進胡金銓光影變幻、林霧瀰漫的武俠世界,也同時沉浸在許多受訪的導演、演員、影評人各自懷想各自年輕時,與胡金銓導演相識相遇,甚至一起拍電影的時光。《大俠胡金銓》紀錄片的首映會上,寬廣的螢幕聚焦於一位位受訪者臉上,他們談論胡導演時的表情和反應,讓我印象很深刻。他們總說,在當時、那時候,在那個時代……,記憶的浮想如電影中的白煙一般瀰瀰漫布,而他們所說的那個時代,距離現在已經有一點遙遠。即便如此,當我們想去談論一個人的時候,這個人對你的影響與否,眼神裡的靈光仍是無可遮掩的。
每天加班處理稿件的時候,總有一種既視感,除了那些被後來的導演們延伸使用,已成經典的武俠片元素。還有另外一種,我後來才想起的,就是那些睡不著的安靜夜裡,看著電視上播放的那些老電影,不像現在電影那麼飽和的色彩,也許是時間的刷舊,螢幕上沒有密集頻繁的聲光效果,相對緩慢卻不會停滯的步調,讓情緒和思緒安穩下來。當然這也只是個人感受,但似乎隨著年歲漸長,越來越可以體會那種對某一個時代、時期的美好懷念,而那種懷念並不是說真的以前比現在好還是怎樣,而是有些對你彰顯意義的東西,剛好落在那個時間點上,所以覺得親切,覺得那是遙遠的,卻仍有聯繫的一部分自己。
我記得片中提到胡導演在拍攝電影時,特別在意對於布景和人物身上的衣著器物的做舊,很在意呈現出來的生活感,就好像他的鏡頭只是揭露了某個存在他想像已久的世界片段,細節的堆疊是為了要還原某一種狀態。即便現在各種拍攝技術越趨成熟,成品也更為完美漂亮,但藉由紀錄片一一還原當時拍攝的環境和技術,怎麼去克服侷限、如何讓手腳跟上思考的動作、如何充分利用當下資源等狀況,對於後來的觀眾來說,確實會感到好奇與嚮往,比起無瑕,那種經過磨礪的質感,更顯得活氣。
其實平時也不太有機會可以看到一個導演構思、製作電影的過程,但回頭細想,要去坦露創作者的創作過程,要避免流於過多的表演性質和戲劇性,又要盡可能貼近那個創作當下的瞬間,這得在意識到被看與不看中間,不斷地拿捏。
有時候「時代」兩個字,似乎可以概括一切的不言而喻,和說來話長,但若細想,自能意會很多人與事,其獨有的意義無法簡單帶過。林靖傑導演的專文提到「是胡金銓不合時宜,還是時代對胡金銓不合時宜」,合於時宜與否,是一個創作者必須時時面對的問題。要在餵養自己的大環境裡,重新披植嶄露新的氣象,本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更別說要如何在多數人喜好的潮流和趨勢之中,堅持保有、保護自己的風格和想法,沒有一點執拗是不可能的。而這樣的執著產生的碰撞,所附帶的損耗難免,妥協與否從來都是關鍵的課題,一切都是為了使作品臻於完美吧。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文訊 11月號/2022 第445期
平常價 $20.00 自上個世紀末起,詩壇陸續出現過幾種「世代」說,譬如羅青「第六代詩人」、林燿德「新世代詩人」、須文蔚「X世代詩人」皆在其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各詩社組織之代表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皆大不如前,詩社的同仁性格已徹底被詩人的個體表現給取代,「世代說」至此又見新變。過往詩人會呼籲「世界太過寒冷」而有「集會結社之必要」,今日換成了電郵往返、網路聯繫、臉書相見,在往網路虛擬空間裡,詩社/詩刊的價值跟之前已完全不同。因此上個世紀尾聲如《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1986)與《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1998),這類「同屬一個世代」的詩社同仁詩選,幾不復見。但以參與詩人之性質(而非世代)為標準的詩選集則依然延續,如1996年由古添洪等八位詩人發起的「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自1997年至2007年間共出版了七冊詩選集,成員也增加到17位。他們有著教育養成、職業身分跟生存環境上的相似性;但在各個參與成員之間,仍是世代混雜,詩風大異。無論採取世代抑或性質作為區別,都是為了有助於理解歷來新詩之發展,俾利掌握詩潮走向與趨勢變化。
自1923年《臺灣民報》刊出施文𣏌中文詩作〈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渡南洋〉,與1924年《台灣》刊出追風日文詩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至今恰滿百年。值此「台灣新詩一百年」的特殊時刻,不宜也不該只關注過往台灣新詩的輝煌,停留在捕捉歷來詩潮走向與主流詩風遞嬗。目光應該對準之處,是二十一世紀以降、迄今逾二十年間,逐漸成長茁壯的台灣最新世代。跟許多上世紀便開始寫作,早已取得文學史入場券的五、六年級詩人相較,《文訊》本次專輯只邀約七、八年級詩人執筆,他們是:林宇軒、廖亮羽、李蘋芬、李桂媚、楚狂、曹馭博、陳建男、蕭上晏、廖啟余與林佑霖。很期待這些一九八○至九○年代間出生的作者,未來能成為下個「台灣新詩一百年」的主將。
內容簡介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1月號/2022)(第231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主題:不憂 不懼 不惑
他說自己是失敗者。但與其說這是他個人經歷的失敗,不如說,他恰恰如鏡子一般,折射了整個二十世紀,前半葉全球社會主義實驗的興起與失敗,後半葉新自由主義一統天下,而後帶來新的分崩離析、危機四伏。如尼采所言,他讓自己實踐在這些思潮起伏之中,活出時代的矛盾。一個「失敗者」,為人類歷史中不斷擺盪的大型思想實驗,留下一個勇敢的註腳。(張潔平)
編者的話
橫流忍問安身處
總編輯 初安民
七○年代時,曾經偶爾見到香港的《七十年代》雜誌,那是在日本東京的一家書店。知道這本雜誌是帶不回台灣,所以就定定站在書店𥚃,從頭看到尾,然後默默離開。
我是訝然讀完的,就好像第一次在東京羽田機場看到「中國民航」,彷彿遙遠到只能憑想像的事物,竟然活生生出現在眼前。
更小的時候,家裡有訂閱卜少夫先生港版《新聞天地》,但這本《七十年代》卻迥異於幼年時期所讀的任何雜誌。他的內容刊載著甚多與我所被教育灌輸的任何思想理路截然不同,更挑戰了我彼時認知。
《九十年代》進入台灣之後,幾乎是期期必讀刊物,他的中立和獨立的視角,客觀針砭批判兩岸三地的時政;無異的,在苦悶年代,他開啟了一扇窗。
華文世界中,《九十年代》是少數中的少數,他更擦亮了香港言論自由的高度,風起雲湧的年代,他是一座言論自由的指標。而李先生一生從左到右的心路歷程,不啻是現今知識分子,從夢想、實踐到幻滅的追求之路,何其辛酸,何其漫長,又何其天地無情。
九○年代中葉,第一次見到李怡先生,他頎長的身軀,深邃的眼神,文雅的微笑,令人感到既神祕又遙遠,而現實就貼近眼前。
三十年後在李先生台北宅邸見到他時,我已六十開外,而李先生白髮容顏,見證了時間的無情,依然不變的是對前輩的孺慕之懷,英雄總也不老。
接獲李先生辭世的消息是一個微雨的早上,我隨即出門到他居住的大樓(與我的住處甚近)望著樓上,怔怔不已。
這世界沒有變得更好,時局仍然混亂不堪。他一生不憂、不懼、不惑的夢想追求著自由途中,怎麼會不憂,怎麼會不懼,又怎麼會不惑呢?做為現今知識分子,他不悔的勇往直前,一枝筆,一直寫到生命的最後一刻,扺抗的意志從未稍歇,瞑目時刻,遠方依猶兵燹不斷。
在華人世界,他是暗夜的火炬,言論自由的明燈。
他的離去,令我們千般不捨,更令我們懷念不已。
特誌。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巫言◎朱天文
平常價 $29.00 朱天文 最新長篇小說創作《巫言》
熬鍊七載,終成形魄 千禧年開筆,跋涉二十萬言!
「朱天文最『滑稽』的一部小說──過往朱天文的小說並不如此,比較嬌矜,比較知書達禮,不苟這樣的契訶夫言笑。」(唐諾語)
《巫言》,大致上使書寫於這樣後預言的、自由了但也捉摸不定的心緒裡,置身劫毀事外的米亞變回了包含在普遍死亡中的朱天文自己,那些或化為象徵或只能捨棄的自身細碎事物遂復原為實事實物,歷歷在目的重新得著意識。
……如此,小說之巫,「巫」的意義,對昔宛如神姬。那種素淨安定絕美。便被推回到最原初、創世紀秩序之前,那種李維史陀所說和科學同源且平行、一樣用以認識世界認識周遭萬事萬物一切現象和人自身處境、知識本質的巫術。
以巫為名,並以此言志,說明了這部小說不可能是單純的寫實小說。小說家可以棄絕這一輪人生,這一層頹敗的現實,這一眼望去糟糕的人糟糕的一切,但一個巫師不如此,他們會如卡爾維諾所說有「另一個感受層面」,並由此尋找改變現實面貌的力量。
巫者,巫的文字語言,巫師這門行當最重要的工具或說技藝,喚醒萬事萬物的靈魂,改變現實的面貌……──節錄自唐諾〈關於《巫言》〉
曾於一九九四年以《荒人手記》拿下時報百萬小說大獎後,留下一句經典名言:「寫作是奢靡的實踐」的小說家朱天文,繭居十餘年,極少公開露面,讓曾經顛倒迷戀她筆下幻美絕倫,華麗頹靡的「荒人」迷們望眼欲穿。惶惑其在《花憶前身》末章那句:「水仙已乘鯉魚去,一夜芙蕖紅淚多。」竟成為偈語般(像張愛玲)連小說亦棄絕。
二○○○年六月,這位將文字臻至「奇花異卉,色授魂予的哀愁凝結裡,後世只能從湮滅的荒文裡依稀得知其存在過魔幻之境」,影響九○年代台灣小說風貌甚鉅的傳奇小說家,終於起筆長篇《巫言》。小說預計二十萬言,預計於二○○七年十二完成全書。
作者簡介
朱天文
山東臨朐人,1956年生於高雄鳳山。淡江大學英文系畢業。出身文學家族,高一即開始寫作,曾主編《三三集刊》、《三三雜誌》,並任三三書坊發行人,現專事寫作。
1982年,朱天文因為在報刊發表小說〈小畢的故事〉而與陳坤厚、侯孝賢結識,從此與台灣「新電影」導演、編劇、影評人往來頻繁,多方參與新電影的發展。自1983年與侯孝賢合作《風櫃來的人》之後,成為長期的合作夥伴,期間不斷出版和新電影導演所合作的電影劇本及原著小說,與電影各自成為獨立的作品。
曾獲聯合報第一屆小說獎第三名、中國時報第五屆時報文學獎甄選短篇小說優等獎,1994年並以《荒人手記》獲得首屆時報文學百萬小說獎。著有小說集《喬太守新記》、《傳說》、《小畢的故事》、《最想念的季節》、《炎夏之都》、《世紀末的華麗》、《朱天文電影小說選》、《花憶前身》,散文集《淡江記》、《三姐妹》、《下午茶話題》,電影劇本《戀戀風塵》、《悲情城市》、《戲夢人生》、《好男好女》、《千禧曼波》、《珈琲時光》、《最好的時光》、《紅氣球的旅行》等。
【預購】倒立看《金剛經》:社會科學的解析◎ 鄭自隆
平常價 $37.00 第一本用社會科學方法詮釋《金剛經》的科普著作
佛教經典深藏傳播學與廣告學的實用智慧,教你跳脫框架,真正做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讀《金剛經》要一本正經,從佛學的角度來看它嗎?其實不用,以現代社會科學的學理來讀它,更能扣連時代脈動,彰顯其價值;這也是社會科學的科普化,用不同角度,跳脫窠臼框架,以學理檢視、獨立思考,宗教是感性,科學是理性,「感性+理性」成了「理智的浪漫」豈不更美。
本書分A、B兩卷及結論,A卷是《金剛經》的完整譯文與重要名詞的說明,稱〈金剛經.辨〉,「辨」指區隔,逐句解析五千字原典;B卷是要義精進版,稱〈經剛經.辯〉,「辯」指討論,提出18 個《金剛經》重要觀念的現代性詮釋。
《金剛經》的命名隱含行銷法則「第一定位」的要求。
《金剛經》是門徒記錄整理的稿子,也是人為智慧的產出,就是「有為法」。
「色聲香味觸法」幻術,也是政治傳播和商業直銷常用的招式,都是假相,為佛陀排斥的。
滅度是消除舊認知、植入新觀念的過程,用現代的語言說,就是強制學習,類似洗腦。
降伏其心要去除的其實是人在「社會化」後的灰色價值。
理解「見象非相,似相亦象」就知道假新聞是怎麼回事。
《金剛經》雖為佛典,但倒比較像2500餘年前古印度的智慧,內容慧黠有趣,然而2500年的時空阻隔、文明進步,如果還將《金剛經》當作聖經,不能批評,這可違背了佛陀的教誨,佛陀要我們「無住相(象)」,不拘泥禮法表象,也提醒我們「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包含《金剛經》在內一切人為智慧,都是可以被討論、質疑或挑戰的。
◎本書採「偽」雙封面設計,封面是木頭人倒立看《金剛經》,但《金剛經》在哪裡?封面可一個字也沒有,《金剛經》有字,就是有為法的「象」,囿於框架規矩;沒字的《金剛經》,才是「相」,因無所住,故能生其心。
封底似另一個封面,一塊文案隨著封面正看,另一塊要隨標題倒過來看。
插圖是李幸潔《忘塵》,正看積極,倒看又是一番想像。所以啦,倒立看世界,世界真的不一樣。
因此用社會科學理論詮釋《金剛經》,才會開啟另一扇窗。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平常價 $21.00 青年超新星文學獎九年來持續關注校園與年輕世代,讓脫穎自全國大專院校的小說首獎作品,重返賽場、跨校角逐。今年共計三十一件作品入圍,經決審甘耀明、高翊峰、張亦絢、劉梓潔、鍾文音選出首獎一名,優等四名。
首獎陳莉文〈水生〉藉空間與身分的移換,描繪女人與水的相生交融;優等作品:葉儀萱〈印象〉在細細刻劃主角反覆猜疑、被動探索的過程中完成;黃慎華〈是很美麗的〉照顧者與被照顧者交換視角,虛構的景象在真實中發生;楊沛容〈無人樂隊的最後一首歌〉寫理想或現狀,二十五歲的集體焦慮;葉奇濤〈野狗〉叩問同志之性及愛的抵達之處。
恭喜五位得獎者。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9月號/2022)(第229期)
平常價 $21.00【封面人物:王定國】
我們活著,日子被我們平凡地拆解著,想要安定,然總有厄難,命運那般如影隨形。有人拚命反抗或藏匿,卻也有那種,不知為何甘於縮進陰影裡任其纏身的人。王定國最新小說《鄰女》主角即是後者,小說家直言:「有個東西是我一直想要闡述的,那就是有關生命中的退讓。」他珍視他筆下這些生命,「讓他們去闖,去穿越人生的迷惘,去讓我相信原來只要有心就能走出黑暗。」王定國不曾也不想使他們真正碎裂殆盡,他們的時間只是暫停了,只要願意往前踏一步就能知道,壞掉的錶早已修復好,並不拒絕被人撥正。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連鎖(衛斯理珍藏版)◎倪匡
平常價 $21.00 衛斯理受託於印度動物學家,把垂死的珍罕眼鏡猴越洋交給日籍好友健一救治。
身為探員的健一卻受大商家神秘被殺案困擾,衛斯理於是仗義協助調查。
遽料,商家之死竟不可思議地跟某神秘印度傳說,以及眼鏡猴有關!
任何看來沒有關係的事物,原來可用一連串看不見的鎖鏈串連起來……
許許多多無關的人,無關的事,聯結了起來,成為連鎖,而每一個人又有一個內心深處的化身,《連鎖》的故事,情節變化之多,衛斯理故事中,堪稱第一。—— 倪匡(衛斯理)
作者簡介
倪匡
倪匡,原名倪聰,字亦明,筆名包括:衛斯理、沙翁、岳川、魏力、衣其、洪新、危龍。倪匡是知名的科幻小說作家及編劇,寫作範圍甚廣,科幻小說外,還寫過怪異小說、武俠小說和三百多部電影劇本,被譽為「香港四大才子」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