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0
- 101
- 102
- 11
- 12
- 13
- 1984
- 2008香港電影回顧
- 2009香港電影回顧
- 2011香港電影回顧
- 2012香港電影回顧
- 61chi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0臺北
- 80臺北×90香港:漫漫畫雙城
- 81
- 82
- 83
- 84
- 85
- 85期
- 86
- 86期
- 87
- 87期
- 88
- 88期
- 89
- 90
- 90期
- 90香港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771819917001
- 9771819917018
- 9771819917025
- 9786263140707
- 9786263142848
- 9786263534094
- 9786267149447
- 9786267184363
- 9786269544578
- 9786269702329
- 9787301311431
- 9789579199513
- 9789620445118
- 9789620449376
- 9789620451232
- 9789624592573
- 9789628271283
- 9789628271795
- 9789628959785
- 9789628993284
- 9789628993826
- 9789628993949
- 9789863235057
- 9789863526919
- 9789869214193
- 9789882372658
- 9789882372757
- 9789887481188
- 9789887487128‘
- 9789887500209
- 9789887575818
- 9789887575825
- 9789887575849
- 9789887575962
- 9789887575979
- 9789887602200
- 9789887602224
- 9789887602231
- 9789887602248
- 9789887602255
- 9789887602262
- 9789887602279
- 9789887602309
- 9789887602316
- 9789887602323
- 9789887602330
- 9789887602354
- 9789887602378
- 9789887802198
- 9789887916710
- 9789887988953
- 9789887991816
- 9789888759507
- 98
- 99
- A Full Load of Moonlight
- Alison Hui
- A版
- Carnival of Animals
- Chopsticks: A Cultural and Culinary History
- David Bordwell
- David lunde
- EL
- Hong Kong
- Hong Kong Literature
- Hong Kong Siumai Concern Group
- Hsinyi Fu
- Idea Editorial & Design Team
- iwontburnmybra
- Justin Sau
- kubrick
- LAST MINUTE香城史
- Lo’s Psychology
- Mary M.Y. Fung
- Oppa看風景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 prose
- PYRO
- pyro 2
- SAMPLE樣本
- Watershed Hong Kong
- 《字花》100 期
- 《字花》第102期
- 《字花》第74期
- 《字花》第75期
- 《字花》第76期
- 《字花》第77期
- 《字花》第78期
- 《字花》第79期
- 《字花》第81期
- 《字花》第82期
- 《字花》第83期
- 《字花》第84期
- 《字花》第85期
- 《字花》第86期
- 《方圓》09期
- 《方圓》09期「Time Folds」
- 《方圓》:05期「睡眠」
- 《方圓》:06期「游離」
- 《方圓》:07期「收拾」
- 《方圓》:08期「重置」
- 《方圓》:10期「1984」
- 《方圓》:11期「正午」
- 《方圓》:12期「劫」
- 《方圓》:13期「敵」
-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 《維摩經》哲理通析
- 「一〇〇‧從零到一」
- 【他们在岛屿写作二】他们的文学时代:新世代创作者眼中的大师
-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 一〇〇
-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
- 一切閃耀都不會熄滅: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三聯
- 三聯書店
- 上下卷
- 不曾移動瓶子
- 世界是你們的還是我們的
- 中友圖書
- 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哲學常識
- 中式點心
- 中華書局有限公司
- 九龍公園
- 也斯
- 也斯影評集
- 亂翻書·樂無窮
- 二〇二二年香港小說學會文集
- 二〇四六出版
- 二犬十一咪
- 五四運動史
- 五四運動史(上)
- 亞文諾
- 亞然
- 亦蜿蜒
- 亮光
- 亮光文化
- 人在天涯
- 人在天涯——南渡
- 人文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生種種
- 人類學好野
- 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
- 人體雕塑
- 何家輝
- 何幸兒
- 何慧玲
- 何故
- 何曼盈
- 何福仁
- 余婉蘭
- 余振
- 佛教
- 來找人間衛斯理:倪匡與我
- 保家不必衛國
- 修辭立其誠 ──周策縱訪談集
- 倖存者言
- 倪匡
- 倪匡妙語連珠
- 倪匡短篇
- 假如我再次健全
- 傳記
- 傳說
- 光輝歲月‧香港百年II
- 光輝歲月‧香港百年II:追星、炒樓、錢錢錢,那段繁榮發展與創造奇蹟的黃金年代
- 光隱於塵
- 兒女經
- 兒童繪本
- 兩種習作在交流
- 八尺雪意
- 六四
- 其他
- 凶宅
- 出神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別人的歌+我的詞
- 利志達
- 創作
- 創作,你也能
- 劇本
- 劉以鬯
- 劉偉成
- 劉偉霖
- 劉再復
- 劉再復自傳之一
- 劉再復自傳之三
- 劉再復自傳之二
- 劉再復自傳之四
- 劉嶔
- 劉樹華
- 劉銳業
- 动物嘉年华
- 動物
- 動物嘉年華
- 動物詩
- 勞國安
- 勵志
- 包周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島
- 區肇龍
- 十二月初夏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項全能
- 半畝集
- 半簿鬼語
- 半蝕
- 卓男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參差杪
- 又一個時代
- 古事尋源
- 古事尋源——殖民地以外你要知道的事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古典詩
- 古文名篇賞析
- 古蒼梧
- 另起爐灶
- 台灣
- 史後生物
- 同志小說
- 向河居書事
- 吳洛曦
- 吳煦斌
- 呂少龍
- 呂志鵬
- 周國偉
- 周國偉文集
- 周思中
- 周承人
- 周漢輝
- 周潔茹
- 周策縱
- 周策縱序文集
- 周策縱論詩書
- 周錫䪖
- 命子
- 哲學
- 哲學問題論集
- 唐傳奇小說集
- 啤酒罐與花生殼
- 嗅熱鬧
- 四季裡的港式湯水圖鑑
- 四季裡的港式湯水圖鑑:從食補身,常民餐桌上的養生湯水良方與飲食故事
- 四月練習
-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
- 圖畫書
- 圖解香港燒賣
- 坍塌的樂園
- 城市回眸
- 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
- 城市日記
- 城市日記:未來故事永續香港
- 壞時代心理學
- 壹元大照相館
- 夏簷
- 夕拾朝花
- 夕陽正好
- 夜海
- 夢:散文集
- 大塊文化
- 大師們的小說課
- 大時代
- 大自然療癒:以香港鄉郊實景為背景創作故事
- 大衛博維爾
- 大辣
- 天地圖書
- 天堂舞哉足下
- 天愈黑,星愈亮
- 天愈黑,星愈亮:反修例運動的人和事
- 天窗出版社
- 失聲香港
- 失重練習
- 奇幻
- 奇緣
- 好青年哲學讀本:人生種種
- 好青年荼毒室
- 好黑
- 妖魔鬼怪
- 字花
- 字花95
- 字花96
- 字花97
- 字花98
- 字花第101期
- 字花第99期
- 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
- 孤獨的小船
- 安卓珍尼
- 安哲
- 安娜
- 宋子江
- 宗教
- 客棧倒影
- 宣希
- 家園何處是
- 家安的棒棒糖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專業
- 尋找最舒適的坐姿
- 對倒
- 小莊
- 小西
- 小說
- 尼加拉瓜詩選出版委員會
- 尼加拉瓜詩集
- 岑幸富
- 島之肉
- 崑南
- 市場,去死吧
- 帝鄉
- 帶本哲學書上街去
- 年粵日
- 幸福文化
- 幽默
- 床前:10分
- 廖偉棠
- 廖偉棠2017-2019詩選
- 廖小英
- 廿九几
- 弟弟
- 张健德
- 張偉男
- 張偉雄
- 張國榮
- 張婉雯
- 張岪與木心
- 張岪與木心——背負死亡,陳丹青將木心送到陽光下
- 張惠
- 張愛玲
- 張燕珠
- 律銘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殖民食物與愛情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子雲
- 從書影看香港文學
- 復刻版
- 心
- 心理學
- 忘記了給新界東北
- 思想實驗室
- 性別研究
- 恐懼
- 悉尼隨想
- 悶雷
- 情動於中:生死愛慾的哲學思考
- 惟得
- 愛妻
- 愛的紀念
- 慕容羽軍
- 憂鬱
- 戀戀光塵
- 戀戀光塵──我和電影的二三事2
- 我不會上街燒胸罩
- 我不會上街燒胸罩#2
- 我們都是這樣在屋邨長大的
- 我和電影二三事
- 我和電影的二三事
- 我將你的頭殼打開了
- 我的世紀
- 我的寫作史
- 我的寫作史(劉再復自傳之一)
- 我的心靈史
- 我的心靈史(劉再復自傳之二)
- 我的思想史
- 我的思想史(劉再復自傳之三)
- 我的童年
- 我的童年:上水妹仔手繪本(粵語版)
- 我的錯誤史
- 我的錯誤史(劉再復自傳之四)
- 我這樣說……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或序或散成圖
- 戲緣
- 所有悲哀是眼睛,喜歡光
- 手民出版社
- 打邊爐
- 拉撒路:盧因小說第二集
- 招祥麒
- 捕捉時光,留住晴天:英明選集
- 探訪時間
- 擠迫之城的戀愛方法
- 收拾
- 放風
- 政治寓言
- 故事
- 教科書不會教的36個香港歷史人物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學
- 文學單身動物園
- 文學小說
- 文學星座
- 文學理論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阡陌
- 文學雜誌
- 文滴
- 文藝星座馬戲團
- 文集
- 斑駁日常
- 新加坡
- 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
- 新加坡與中國新移民:融入的境遇
- 新經典文化
- 新蒲崗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新詩餘話
- 方圓
- 方圓第1期
- 方圓第2期
- 方圓第3期
- 方圓第4期
- 方圓第5期
- 方圓第6期
- 方圓第7期
- 方圓第8期
- 方圓:01期「出神」
- 方圓:02期「恐懼」
- 方圓:03期「憂鬱」
- 方圓:04期「隔離」
- 方生方死:被遺忘的專業
- 於是我坐下
- 施友朋
- 施志明
- 旁觀生活
- 旅遊
- 旅遊指南
- 日常生活
- 明媚如是
- 明月與賞月的人
- 明窗出版社
- 明窗出版社有限公司
- 星座
- 星斗闌干
- 春夏秋冬
- 春山出版
- 春田花花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昨夜風未冷:馬覺詩選三集
- 時代的行動者:反修例運動群像
- 時代革命
- 時報出版
- 時差繁衍
- 時日悠悠
- 曝光
- 書
- 書話集
- 書鄉夢影
- 曾淦賢
- 曾繁裕
- 月光燈燈
- 木心
- 木馬文化
- 未來簡史
- 未知的星宿
- 未知的星宿——童常詩集
- 本體夜涼如水
- 朱珺
- 朱華
- 李以莊
- 李卓賢
- 李嘉儀
- 李慧詩
- 李智良
- 李洛霞
- 李浩榮
- 李焯桃
- 李照興
- 李立峯
- 李維怡
- 李華川
- 李華川文集
- 李逆熵
- 杜杜
- 東亞
- 東方哲學
- 松木
- 林夕
- 林姿呈
- 林嶺東
- 林嶺東 嶺上起風雲
- 林曉敏
- 林紋沛
- 林馥
- 果實微溫
- 枯毫
- 柳家巷的女人
- 格物寻人
- 格物尋人
- 梁偉強
- 梁朝偉
- 梁朝偉A版
- 梁秉鈞
- 梁莉姿
- 梁雅媛
- 梓人
- 棗田
- 楊映輝
- 楊興安
-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 樹心邊.新蒲崗
- 樹邊心
- 橘書
- 機器與憂鬱
- 欽天監
- 歌與詞
- 步
- 步出夏門行
- 歷史
- 歷史裏的斷章
- 殘破集
- 殯儀館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
- 水煮魚文化
- 水葬
- 江思岸
- 江迅
- 汪精玲
- 沉默發條
- 沐羽
- 沿道尋回
- 波希米亞行路謠
- 洛楓
- 洪曉嫻
- 洪範
- 流行文化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角·孤舟
- 消遣繁華
- 渡日若渡海
- 港式
- 港識多史
- 游俊豪
- 游離
- 游靜
- 溫健騮
- 漫畫
- 潘啟聰
- 潘國靈
- 潘明珠
- 潘金英
- 火鳳凰的預言
- 灰花
- 点子编辑室
- 烏亮如夜
- 無一不野獸
- 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
- 無法歸類
- 無遮鬼
- 煙街
- 燒賣
- 爛人絮語
- 牌藝
- 牛津大學
- 牛津大學出版社
- 狮城佛光
- 狮城佛光——新加坡佛教发展百年史
- 玉屑金針
- 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
- 王家卫
- 王家衛
- 王晴佳
- 王潤華
- 王芷茵
- 王賡武
- 王錚
- 王麗明
- 現代詩
- 琉璃脆
- 瑋業出版社
- 環友文化
- 甄拔濤
- 生存
- 生死
- 生活
- 生活休閒
- 电影
- 瘂弦
- 瘂弦回憶錄
- 白卷出版社
- 盛世
- 盧勁馳
- 盧卓倫
- 盧因
- 盧巧音
- 盧文敏
- 目宿媒體
- 看牛集
- 看路開路
- 看路開路——慕容羽軍香港文學論集
- 眷村
- 眷村雜誌
- 睡眠
- 矜憫護航
- 矜憫護航: 廿五年臨床護理管理工作經驗分享
- 短篇小說
- 石頭與桃花
- 石馨文化
- 石龜島傳說
- 社會
- 社會寫實
- 社會議題
- 社運
- 神秘
- 禪詩集
- 秀實
- 秀實、雲影、紫凌兒
- 科幻小說
- 空白的一百年
- 空白的一百年——教科書不會告訴你的香港歷史
- 突然獨身
- 突破出版社
- 童常
- 童書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
- 第43屆青年文學獎文集
- 第7期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89期
- 第91期
- 第92期
- 第93期
- 第94期
- 第九期
- 第二十三期
- 第二十二期
- 第四版
- 筷子
- 筷子:飲食與文化
- 簡體
- 米哈
- 粵語
- 精裝
- 紅月亮
- 紙藝軒出版有限公司
- 經典
- 經典200
- 經典200——最佳華語片二百部
- 經典小說
- 經典文學
- 綠騎士
- 維多利亞港的今與昔
- 維摩經
- 網絡危情
-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 縫身
- 總有些時光在路上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羅卡
- 羅樂敏
- 羅青
- 羈魂
- 美紙
- 美紙 12月號/2021 ISSUE 8 張愛玲
- 群芳譜
- 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
- 翁靈文
- 翁靈文訪談集
- 翻譯
- 而又彷彿
- 聯合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聲音與象限
- 肥瘦對寫
- 肺像
- 胡燕青
- 胡適
- 自傳
- 自由如綠——香港作家植物書寫合集
- 致寧
- 興之美學
- 色.情男女全面睇:從兩性大戰到琴瑟和諧
- 花已盡:十人小說選
- 苏涛
- 苦天使
- 苦集滅道
- 英文
- 范永聰
- 范詠誼
- 荷悅
- 莊元生
- 菀彼桑柔
- 華文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華文現代詩
- 華語電影
- 葉德平
- 葉志偉
- 葉李華
- 葉英傑
- 董啟章
- 董鳳衛
- 蒲鋒
- 蔡炎培
- 蔡炎培詩選
- 蔡益懷
- 蔬菜的政治
- 蕭欣浩
- 蕭輝楷
- 藍色獸
- 藝術
- 蘇朗欣
- 蘇苑姍
- 虛詞
- 蜂鳥出版
- 蜂鳥出版有限公司
- 蝴蝶一生花裏
- 蝴蝶一生花裏:八百年前姜夔情詞探隱
- 行人文化实验室企画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 街區味道
- 街區味道:青年創作文集
- 衛城出版
- 衛斯理回憶錄之乍現
- 衛斯理系列
- 衣錦夜行
- 袁偉然
- 裸命
- 製造香港──本土獨立紀錄片初探
- 西西
- 解構滋味
-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 記錄
- 許定銘
- 許榮輝
- 許源泰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人的黃昏:唐代詩人的素描
- 詩意空間
- 詩歌讀本
- 詩經選
- 詩集
- 誤認晨曦
- 謝旭昇
- 謝旭昇詩集
- 謝曉虹
- 謝淏嵐
- 謝越芳
- 譚以諾
- 譚福基
- 譚秀牧
- 譚蕙芸
- 費正華
- 賀綾聲
- 赤地藍圖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走過那遙遠的路
- 趙向陽
- 趙曉彤
- 路上觀察學入門
- 路從書上起
- 路雅
- 身上的每道傷疤
- 辛上邪
- 迅清
- 迷失的摩登
- 迷失的摩登——香港戰後現代主義建築25選
- 通俗與經典
- 連鎖
- 遇見
- 遊記
- 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
- 遺體
- 那城THAT CITY
- 那段年粵有多好
- 那段年粵有多好——還好我們有廣東歌
- 邱剛健
- 郎天
- 郭麗容
- 鄒芷茵
- 鄧小樺
- 鄧阿藍
- 鄭傳鍏
- 鄭啟泰
- 鄭政恆
- 鄭秀文
- 鄭秀文A版
- 鄭秀文B版
- 鄭超
- 酒徒
- 醉一生一世
- 醉書小站
- 醫療保健
- 醫療概論
- 重回舊地
- 重置
- 重要的人
- 野外春曉
- 野村雜話
- 金庸
- 鍾國強
- 長廊的短調
- 長河
- 長篇小說
- 開明出版社
- 閱讀我城
- 閱讀我城——文學評論集
- 關天林
- 阮文略
- 阿勉
- 阿推
- 阿果
- 陳丹青
- 陳俊賢
- 陳冠中
- 陳千憓
- 陳子謙
- 陳彥蓓
- 陳志華
- 陳慧
- 陳滅
- 陳潔開
- 陳煒舜
- 陳苑珊
- 陳麗儀
- 陸潤棠
- 隔離
-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
-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邱剛健編導電影劇本集
- 雙原子創意及製作室
- 雜音標本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雪姬
- 雯彬
- 電影
- 電影通識行
- 電影通識行—給中學生的4節模擬課及其他
- 靈異
- 非凡出版
- 非凡出版社
- 非常讀:董啟章隨筆集
- 非常風景
- 韓祺疇
- 韓麗珠
- 音樂
- 頹城裝瘋
- 願望猴神
- 風雨任平生:倪匡傳
- 風雨蘭
- 風雲時代
- 颱風季
- 食字餐桌
- 飲江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飲食文學
- 飲食魔幻錄
- 餡餅盒子
-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香港作家植物書寫合集
- 香港保衛戰紀
- 香港保衛戰紀——十八個需要記住的香港故事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古事記
- 香港城市大學出版社
- 香港字
- 香港寻味
- 香港尋味
- 香港尋味:吃一口蛋撻奶茶菠蘿油,在百年老舖與冰室、茶餐廳,遇見港食文化的過去與現在
- 香港故事:金庸小說的誕生
- 香港文学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書目續編1996-2016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文學館主編
- 香港文學:醉一生一世(增訂版)
- 香港烧卖关注组
- 香港燒賣關注組
-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 香港製造
- 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
- 香港都市傳說大百科
- 香港銀幕左方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2013
- 香港電影2014
- 香港電影2015
- 香港電影2016
- 香港電影2017
- 香港電影2018
- 香港電影2020
- 香港電影2021
- 香港電影王國
-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香港點心
- 馬吉
- 馬淑茵
- 馬若
- 馬覺
- 馮偉才
- 馮志明
- 駱以軍
- 高俊傑
- 鬼火與人形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麥樹堅
- 麥欣恩
- 麥田出版
- 麥穗
- 麥穗出版有限公司
- 麥華嵩
- 黃仁逵
- 黃伶
- 黃坤堯
- 黃德偉
- 黃心村
- 黃志輝
- 黃念欣
- 黃怡
- 黃愛玲
- 黃沐恩
- 黃照達
- 黃駿
- 黎漢傑
- 黎穎詩
- 黎雋維
- 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
- 黑白的拼圖
- 黑雨將至
- 點子編輯室

【預購】《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時代革命》團隊
平常價 $33.00法國FIPADOC最具影響力紀錄片大獎《時代革命》電影人物精采訪談紀錄☆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增訂版)◎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譯者:何慧玲、李焯桃)
平常價 $48.00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香港增訂版,現已上架。2001年香港中譯第一版早已絕版多年,增訂版新加了兩章及兩個附篇(「無間道」三部曲及杜琪峯專論),全書共364頁,內頁插圖幾乎全部轉為彩色,極盡精美。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情有獨鍾,對香港電影七十年代至今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國際影壇的貢獻分析入微。全書旁徵博引,圖文並茂,喜歡香港電影的影癡必讀。
「大衛博維爾是美國最重要和最可讀的電影學者。他為香港電影作為傑出的娛樂,有時甚至是傑出的藝術,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
—— 羅渣伊拔(美國殿堂級影評人)
「本書理論層次既深且廣,電影學者將如獲至寶;博維爾在各章之中穿插大量真情流露的趣聞軼事,手法漂亮,影癡會看得興高采烈;他逐格菲林分析香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時刻,極有啟發性,電影人定會大感興奮。 」
—— 詹姆斯夏慕斯(《臥虎藏龍》與《色,戒》編劇兼監製)
「大衛博維爾這部表揚香港通俗電影的新作,堪稱電影評論的里程碑。以他這般地位的學者,從評述小津與德萊葉,到如今來肯定香港電影的通俗美學,箇中意義重大。他洞悉愈來愈多人明白的一個道理——香港電影有純美學的要素,值得認真研究和評論。他的批評理論能與時並進,實是一項突破。 」
—— 張建德(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作者)
「大衛博維爾早於九年前已用電子書形式出版了本書的第二版,增添了新的內容,插圖也由黑白轉為彩色。初版中譯本當年面世不久便告售罄,翻譯這個增訂版應該有一定的意義。非常感謝作者首肯之餘,還為我們新寫了一篇後記,補充了一些他對成書八年來香港電影的看法。我們也趁此機會,把第一至第九章再校訂一次。 」
—— 李焯桃
【長期訂閱:《字花》文學雜誌】
平常價 $120.00 優惠價 $108.00【訂閱須知】長期訂閱,一次下訂為六期(雙月刊),以下訂時出版的最新一期為準。六期共SGD $108,此優惠僅限給新加坡訂戶。其他國家和區域的訂戶,若有意長期訂購,歡迎聯繫contact@trendlitpublishing.com。
注:《字花》雜誌將以新加坡郵政局一般郵件寄出。
《字花》簡介
《字花》創刊於2006年4月,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創刊之初,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不可能的文學雜誌 ——《字花》發刊辭
香港文學如何可以在更良好的土壤上開出更出人意表、令人不敢逼視又難以漠視的花朵,數十年來無數關懷文學的人均念茲在茲。2006年,《字花》正式誕生,並致力以更張揚鮮明而大規模的方式去建設香港文學——是的,我們年輕而且微小,卻抱持重要、真切而且合理的願望。《字花》的編輯及設計人員,均是出生於七十年代末,未滿三十的年輕人。在組成《字花》之前,我們都只是零散的散兵游勇。而我們願意結集在一起,其原因有二:一,在創作及學習文學的過程中,我們找到了讓自身得以呼吸生長的空間,並收穫了豐盈幽微莫可名狀的樂趣,這樂趣甚至維持多年而不見褪減——是以我們企望,其他人也可以在文學中體味到類似——或迥然不同——的樂趣。同時,我們也發現這社會比以前更需要文學,因為我們看到,愈來愈多平板虛偽、似是而非、自我重複的話語滲入無數人的生命,同時香港社會的隔膜與割裂愈來愈大,各種無形宰制日趨精微而無所不在。而文學,正是追求反叛與省察、創意與對話的複雜的溝通過程,我們的社會需要文學的介入。
與香港藝術發展局的資助目標吻合:《字花》將是一本高質素的綜合性雜誌,我們將竭力以自身所知所學所感所能,將高水準的作品呈現於讀者眼前。我們相信,創作應該是多元的美麗,評論應該是尖銳的交流,設計風格不是外在的末節而是表達態度的核心之一——三者聚合一起,連綿地碰撞我們自身與社會及時代的局限。《字花》力圖打破各種局限,如果年輕是代表勇於嘗試和更新,我們願意宣稱自己是年輕的;然而惟望各位相信,年輕不等於幼稚,活潑不等於輕率。高質素的文學雜誌不等於某種自以為高人一等的拒人千里,始終希望以跳脫活潑的形象,與讀者及作者一同向未知的世界伸手、探入。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我們與我城的人一樣,在城市中浮游:思考、行街、唱k、論辯、運動、購物、抗議、設計微小的裝置以觸發自我的流動。你可以想像幾乎已經不年輕的年輕人,以非常嚴謹的要求為基礎,去表現恣肆的活潑嗎?其實,這樣弔詭的文學工作者在歷史上不可勝數,是他們的弔詭,繪出了文學的豐富。因此,《字花》是具有野心的:我們會以自身的最大能量去推動幫助我們成長的文學藝術之發展,立足於我們成長的城市和時代,主動尋求兩岸三地的思想和作品交流,面向具體地多元變易的全球世界,指劃一個更具能量的未來。《字花》更將盡力照顧本土出版事業,關注發行與推廣;因為,對本來與文學並不親密的陌生人,我們將會花最多心力,以試圖拉著他們的手。
《字花》知道這些目標之巨大與我們力量之微小。然而,《字花》知道,《字花》並不是在一無所有的貧土上成長。因為我們心中所想的,恰如許多先於我們站出來建設文學的先行者。在這個意義上,《字花》從不孤獨,而且相信連結——各位的支持,《字花》銘感於心。《字花》輕快地笑著,說:我們會做得比你們所想的更加多,我們並不止於你所看見的樣子。《字花》是一個「不可能」的嘗試,但正是因為我們實際地考察各種具體的需要,才會要求看來不可能的東西。我們的努力,終會在無邊際的天空裡,造成持久的爆炸。一切已經開始。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鄧小樺、梁雅媛編
平常價 $22.00以詩為鑑
紀念六四事件22週年《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經已出版
由本地青年文學雜誌《字花》出版的《一般的黑夜一樣黎明──香港六四詩選》,集合了64位中港台作家為六四事件而寫的詩歌共130首,寄託了22年來詩人對事件所付出的心力與關懷,亦是《字花》本年度的重要編著。
22年以來,人們一直以各種形式去紀念及反思六四事件,因應而生的詩作更是海量。不少關於六四的詩作已經散佚、絕版,是次重新結集,為歷史下了重要的註腳。這亦見證了文學界以至社會對八九民運的認同,決意延展六四的意義,堅持對理想的執著、對真相及民主的追尋。
本書收編來自殿堂級的知名學者與作家,包括北島、也斯、葉輝、飲江、西西、黃碧雲等的詩作,此外亦特別收錄了一批80後年輕詩人的作品,他們循著六四的軌跡,投入社會追求公義的激越之聲,是為傳承民運心志的象徵。此外,我們更可循詩作探究六四在香港「本土化」的過程:我城以怎樣的身份去構成六四的一部份,港人如何從旁觀角色轉化為執著的主體,去回應和延續對公義和真理的探問。
香港是現時在世界上最執著及勇於紀念六四的地方;在九九年的《打開》中,梁文道就曾說過,要把六四視為香港的本土事件。本書便是意欲體現這種態度。

【預購】我香港,我街道◎香港文學館編
平常價 $37.00以文學留住記憶中的香港
用文字守住自己的街道
胡晴舫、張曼娟專文推薦
本書源自香港文學館歷時三年的「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計劃,收錄五十四位香港作家書寫香港街道的文章,內容依地區劃分為港島、九龍、新界三章,文類涵蓋小說、散文、詩,不僅寫街道故事,更寫香港的歷史、集體記憶與常民生活,建構出一個風貌繁複的香港,讓讀者得以深入認識這座城市的表象與內裡。
作家跨世代、作品跨文類,能讀到台灣讀者熟悉的作家西西以細緻工筆描繪居住多年的土瓜灣道,作家韓麗珠寫童年記憶而勾勒出昔日香港社區樣貌,也可讀到作家鄧小樺、鍾耀華描寫反送中運動的香港街道催淚彈布袋彈胡椒槍齊發的實況與感受。
本書作者(依文章順序排列):顏純鈎、崑南、劉偉成、關天林、黃怡、蔡炎培、方太初、鍾國強、呂永佳、伍淑賢、何秀萍、曹疏影、黃燦然、蘇苑姍、王良和、梁璇筠、陳滅、陳慧、黃裕邦、鄧小宇、韓麗珠、謝傲霜、西西、唐睿、鄭政恆、陳麗娟、池荒懸、胡燕青、余婉蘭、鄧小樺、查映嵐、葉輝、王樂儀、梁莉姿、陳苑珊、陳曦靜、李維怡、廖偉棠、袁兆昌、馬國明、劉綺華、麥樹堅、鄧阿藍、可洛、洪曉嫻、陳德錦、淮遠、王証恒、周漢輝、張婉雯、樊善標、盧勁池、鍾耀華、李智良。
本書作者年齡由八十多歲至二十多歲,風格各異,有現代主義者如崑南,平白天然如西西,傳統古雅文風如陳德錦,概念跳脫如黃裕邦,考究如劉偉成,奇詭如廖偉棠,多變如關天林,九十後青年作者如王証恒、王樂儀、梁莉姿特別能呈現出他們的生存狀態;部分人如葉輝、鍾國強、胡燕青等早有累積大量地方書寫的經驗,也有池荒懸、李智良等以抽象、「非地方」的概念性先鋒作品。能讀到鄧小宇、何秀萍、韓麗珠、袁兆昌等著名作者不常提起的昔日記憶;也可以在伍淑賢、張婉雯、可洛、劉綺華等的小說中,進入香港平民紛繁的生活甘苦。
各界推薦
言叔夏、胡晴舫、崔舜華、馬家輝、張曼娟、董啟章、蔡珠兒、楊佳嫻
台港作家共同推薦
香港人有多愛香港?過去幾個月來發生的事,已經說明一切。《我香港,我街道》這本書,會讓你也愛上香港,愛她的歷史,她的氣味,她的榮光。——張曼娟
當夜空籠罩我城,皎潔月光沿著彌敦道漫流,流入維多利亞港灣,粼粼照耀海水,每個在天星小輪回望我城的人都不免有個錯覺,是的,香港屬於我。此刻當下,將進入永恆。——胡晴舫
這是一部在城市的高原景觀中長出根莖的精神地圖史。以過去的記憶作為路標,以此時此刻的街衢作為戰壕。讀這本書,有時我會依沿著街巷斜坡的傾斜角度,彈珠一樣地被滑進一個隱密的密室,觀看一個全景幻燈的香港。——言叔夏
打從讀第一個字開始我就想香港了。往日走過的街闀書店茶餐廳寫字樓,跑馬燈一樣在腦海裡冒泡泡。我想著旺角中國冰室的凍鴛鴦和黑白磁磚地,想著凌晨深水埗蒸氣騰騰的粥麵攤,想灣仔山坡路上的藍屋美味燒臘滑膩粥品,想北角地鐵出來整排壓進眼眶的唐樓,想著中環半山手扶梯上的王菲,雙舟橫擺的蕩蕩漾漾南生圍。想得欲淚欲笑,思念成灰。《我香港,我街道》藉著虛構的(小說)、紀實的(散文與地誌)、隱喻的(詩)各種路徑,重新抵達一個意識豐滿血肉飽滿的香港,一個擁抱無數故事空間與生活碎角的香港。那是一座任憑怪手暴警催淚瓦斯橡膠子彈也無法須臾摧毀動搖的金剛不壞之城,只要我們還擁有記憶,只要我們維持住呼吸,此城便永在而無敵。——崔舜華
香港文學館
香港文學館有限公司由一群香港作家、學者、文化人、藝術家、媒體人組成,自 2014 年香港文學生活館開設以來,每年舉辦不同活動、課程及展覽等,並與多個機構合作企劃,為社會提供文學相關的服務。香港文學館是一個正努力茁壯成長的文學藝團,立足文學本位,同時謀求拓展文學的邊界,現時擁有全職員工十多人;自家所創文學節慶「第一屆香港文學季:書在人在」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分別獲得 2015 及2018年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推廣獎。近期籌辦之活動及計劃包括:賽馬會「過去識」本土文學普及教育計劃、「虛詞.無形」文學發表媒體平台、《方圓》文學及文化季刊、「我街道,我知道,我書寫——社區書寫計劃」及西九自由約等。

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限量版書套)◎卓男、蒲鋒主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
平常價 $43.00 由影評人執筆,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新舊交替,新浪潮之後更冒起了新一代的女星群。當中有實力派、女神、性感尤物、打女、樂壇天后、玉女、女笑匠、壞女孩、恐怖女王等,為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添上豐富的色彩。
本書以不同角度評析四十三位有地位的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透視女星的身形、外貌、性格特質、演技造詣,如何結合個人經歷、合作導演、時代精神等,投射為銀幕上教我們心動神馳的聲色光影形象。
作者簡介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3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旨在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本會每年年初均舉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大會,透過理性的交流和討論,表揚香港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的成就。從1995年舉辦第一屆開始,一直未有間斷。近年更致力舉辦電影座談、學生電影教育工作坊、電影評論工作坊及影評比賽,並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合作舉辦「影評人之選」推介經典電影。
卓男
原名王麗明,電影文化工作者。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主修比較文學。曾任《電影雙周刊》編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行政經理及編輯、香港電台電視節目《百年夢工場》資料搜集、《香港電影》雜誌助理總編輯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等。多年來從事藝術行政及與電影相關的編輯、資料搜集、宣傳、統籌及策劃工作。曾統籌香港電台「香港特區十周年電影選舉」頒獎禮、香港國際電影節「向動作指導致敬」晚會等。參與策展的主題展覽超過廿個,包括「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開疆拓宇——邵逸夫電影王國」及「娛樂智多星——新藝城的光輝歲月」等。編輯書籍有《電影工作室創意非凡廿五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特刊》、《佈景魔術師——陳其銳、陳景森父子的佈景美學》、《童星同戲——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童星》、《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與李展鵬合編)等。著有《李小龍 Bruce Lee My Brother——李振輝回憶錄》。曾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及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蒲鋒
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編有《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合編)、《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合編)、《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合編)、《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等;並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出版的《戲園‧紅船‧影畫——源氏珍藏「太平戲院文物」研究》(2015)之文稿審訂;亦為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串圖成戲:香港電影分鏡圖展》(2016)之客席策展。

文學單身動物園◎虛詞編
平常價 $27.00 網上發表平台「虛詞」以文學為中心,旁及電影、劇場、視藝、音樂等文藝範疇,觸及社會時事,提供大量文藝創作、評論、專欄、訪問、報導,緊貼文藝脈博,連結華語創作界。另有紙本刊物《無形》。
涉事主角:卡夫卡、佩索亞、福婁拜、艾蜜莉.狄金生、呂碧城、珍.奧斯汀、冼玉清、齊克果、多麗絲・萊辛、梭羅、施濟美、周夢蝶、蘇曼殊、安徒生、西蒙娜.薇依、叔本華、惠特曼、康德、林逋、普魯斯特、荷爾德林、西蒙.波娃、約瑟夫.康奈爾、屠格涅夫、海子、宮澤賢治。
《於是搬石伏匿匿躱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甲版)◎飲江
平常價 $91.00飲江最新詩集《於是搬石伏匿匿躱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甲版)
我的心略大於整個宇宙
我的悲傷略大於那裡
——飲江
飲江詩以其複沓、諧謔、俚俗而顯睿智,時而狡黠時而沉吟,博君一笑。《於是搬石伏匿匿躱貓貓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精選12年來曾發表作品,加上編輯團隊及作者私心舊作選,共112首,飲江粉絲必藏之選。
詩集將分甲乙兩版,並率先推出甲版。甲版裝幀言在書外,吹到上天,跌咗落地。印刷手工交纏,機械複製自毀成粗糙手作,書票豈止暫作,歷盡波劫夾硬嚟,蟲洞編號,永劫回歸,舊時月色,幽人眠否?一一等你,點會想你知?等你,發現(或發現唔到﹗)玩味、附會妄想、嘆喟柴台。
作者簡介
飲江,原名劉以正,1949年12月生於香港,70年代開始新詩創作,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職青文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獎等詩歌創作獎項。 1987年與朋友創辦《九分壹》詩刊,並參與早期編輯工作。 歷任多屆香港中文文學獎詩歌獎評委,並多次參與香港青年文學獎、工人文學獎、大學文學獎、秋螢詩獎、李聖華詩獎等評審工作。著有《於是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於是搬石你沿街看節日的燈飾》。

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蒲鋒主編
平常價 $39.00 門緩緩打開,Mark哥與仇敵小汪對上了眼,槍聲劃破了片刻的寧靜,子彈奏出了男性情義的浪漫曲,也轟出了香港黑幫片之後長達三十多年的繁榮。「奔波的風雨裡,不羈的醒與醉,所有故事像已發生飄泊歲月裡……」鄭伊健的歌聲帶點蒼涼,訴說的已不止是古惑仔的悲哀。《英雄本色》、《旺角卡門》、《跛豪》、《古惑仔》系列、兩集《黑社會》等一部部黑幫片經典,構成香港電影傳統的一個重要部分,也塑造出香港電影在華語電影中一個獨特形象。在各地的華語電影中,只有香港發展出這樣豐富多元的黑幫片類型,即使未至於只此一家,但也說得上一枝獨秀。
▍目錄
前言
第一章 美國黑幫片的歷史經驗
第二章 中國的幫會文化及香港的幫會活動
第三章 忠奸分明的日本黑幫片
第四章 尚待成形的香港黑幫片
第五章 張徹對黑幫片類型的開拓
第六章 實錄揭秘式黑幫片的出現
第七章 《英雄本色》和浪漫黑幫片
第八章 黑幫片的跨越類型發展
第九章 《跛豪》與梟雄傳奇
第十章 《古惑仔》系列與「反黑幫片」
第十一章 杜琪峯對黑幫片領域的拓展
第十二章 黑白難分的臥底黑幫片
第十三章 香港黑幫片的式微
第十四章 「大佬」與「二哥」──香港黑幫片的一個分析架構
附錄1 《大決鬥》和吳宇森《英雄本色》
附錄2 圈出圈入──「大圈仔」在香港黑幫片的敍事功能
附錄3 香港黑幫片的「夜壺論」的來源
作者簡介
蒲鋒
蒲鋒曾主編《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2014)一書,並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2010)及《閒尋舊蹤跡:華語文藝電影源流考》(2022)。本書以大量黑幫片的觀看經驗作分析研究基礎,作者不單觀看人所共知的香港黑幫片經典,也觀看少為人知不受注視的香港黑幫片,更上溯美國和日本的黑幫片經典,從而理清香港黑幫片的來源、特色及發展脈絡,為讀者建立對香港黑幫片一個初步而通盤的認識。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3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旨在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本會每年年初均舉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大會,透過理性的交流和討論,表揚香港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的成就。從1995年舉辦第一屆開始,一直未有間斷。近年更致力舉辦電影座談、學生電影教育工作坊、電影評論工作坊及影評比賽,並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合作舉辦「影評人之選」推介經典電影。
《字花》NO.93
平常價 $16.00《字花》93期「朝2016流」是回顧過去五年的一個小停頓。2016年是非常特別的一年,有不少關於大眾媒體的轉變悄悄在這個年份裡發生,接續影響著我們的當下。可是在訊息爆炸的年代,去追溯、回想非常不易,於是新一期《字花》希望尋找2016以及過去五年來,潮流的脈絡和波動,尋訪那些發生過又消失在大家眼前的亮點、熱潮,還有那些仍存在大家眼前,在過去五年不斷受到挑戰的人與事物——他們如何抵得住潮流的湧退。
- 今期隨書附贈西西最新出版《土瓜灣敘事》,西西對土瓜灣的情意結甚深,有不少作品也是以土瓜灣為起點。這次的《土瓜灣敘事》是西西對土瓜灣的情書,多年來的連結亦可與其他西西作品作對照,西西書迷不可錯過﹗更有朱少璋先生為此書的評論,讓讀者可以整全地閱讀西西壓箱之作﹗
- 專訪2016年成立的「好青年荼毒室」,他們在過去五年迅速進佔大家眼球,更與多方合作,成為新生代十分受歡迎的哲學偶像﹗他們以一貫幽默的風度,為讀者分享出道到現在的辛酸、奮鬥、有趣的故事,少不了以哲學的角度批判哲學潮流。
專題訪問香港著名填詞人周耀輝及王樂儀,師徒一起大談香港樂壇轉變,幕後音樂人的狀況,揭露行業秘辛﹗
當代流行文化尤其在意資訊創生者的真性情、幽默感和開放程度,時勢與英雄互相造就,於2016年成立的好青年便恰好把看似艱深離地的哲學,透過十三太保的率性、創意與願力,帶入拒絕大台、拒絕虛假和迎合眾聲的時代。——《純粹好青年荼毒室批判》
精彩內容包括:
專題「朝2016流」
- 著名學者/出版人譚以諾及導演/演員小野,一同探討香港電影的轉變、困境與可能。
- 評論人鄧正健暢談香港最流行的論壇之一的「連登」,探討「連登」如何以討論區的方式,在港人示威運動裡擔當重要角色及其局限。
- 邀請六位文字人書寫2016年他們經歷的「潮」,新海誠、BLACKPINK、風車草劇團《阿晶想旅行》等,回憶殺之餘,還有滿滿的共鳴。
- 這期「漫漫」邀請港台插畫家柳廣成、Michun,以「偏執」為題,不同風格激撞出新的視覺盛宴。
- 曹疏影專欄「香港偏偏見」登場,每期以一張黑白照片對照,人在異地,偏偏就要把香港的風景掛在心頭……
物語
- 《字花》邀請各路人馬,思考生活的萬物,以記憶、故事和藝術詮釋人與物的關係。
- 游靜的《巴比塔的照片》由照片冊開始,從攝影切入與父母的關係,書寫一段兒時的記憶。
- 唐睿的小說《周作與歲數神算173》,在存在與物件之間拉扯,讀者將會陷入一個有趣的猜謎故事。
- 顏峻《吉他》展現他對聲音實驗的視野,打開音樂與不同媒介的諸種可能。
- 紅眼專欄《黑太子與他的夥伴》來到第三回,真相漸漸浮面,究竟一切數據的背後,隱藏了甚麼陰謀?
起格
- 陳諾諺以極短篇的形式,書寫一種無形的威脅,人在危險前的抉擇,可能是不由自主,也可以是一時的軟弱……
- 這次「起格」有不少詩人寫詩,作品都十分精彩,詩人包括廖偉棠、陳李才、枯毫、李曼旎、村正等等。
- 浪曉文的作品,將實驗性的藝術創作過程帶到大家眼前,就像以全新角度理解藝術作品的意義。
- 這次「解像」為大家帶來在疫情下仍默默工作的藝文工作者,除了有藝術展覽的介紹外,還有浪人劇場譚孔文的分享,讓讀者在文字記錄下了解到這些被忽略了的思索和探索。
- 這次「香港文學開引號」介紹香港作家舒巷城,他有不少成為經典之作,曾被人兩度抄襲奪獎,其作品時至今日也毫不過時;還有《續航指南——筆訪董啟章、韓麗珠》,兩位作家各對台灣得獎有不同見解,可能會為大家帶上寫作路上的一點啟示。
- 更多精彩內容:勞緯洛細讀王証恒《南歸貨車》的評論、鍾耀華的散文……
「另外,我亦留意到喺疫症期間,有表演團體利用網上資源,創作新嘅表演模式,亦有人構思一啲冇表演者嘅演出,我覺得,呢個時候係一個好嘅契機去重新思考劇場,喺舊有嘅模式尋找出新嘅吸引力,以回應呢個時代。」——譚孔文《當「劇場」成為「瘟疫」──2021的另一個「阿陶」》

林嶺東:嶺上起風雲◎卓男、張偉雄主編
平常價 $43.00凌厲震撼的動作實感 危機城市的暴力美學
港產動作片一代名導 荷里活導演參考典範
-重量級影人專訪:周潤發、杜琪峯、徐克、麥嘉、任達華、劉青雲、
深度評論及介紹
-長篇評論文章:張偉雄、蒲鋒、卓男、葉七城、鄭政恆等
-電影作品介紹
風雲叱吒,凜然難犯,作風嚴謹、實而不華的林嶺東導演,
《林嶺東 嶺上起風雲》是繼《王家衛的映畫世界》和《許鞍華 電影四十》後,

【預購】中國哲學常識(典藏本)◎胡適
平常價 $38.00 本書是解讀中國哲學家們思想精髓的中國哲學入門書,涵蓋了從古代到近現代時期的百家哲學思想,以聖哲為主線,在立足各哲學家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其哲學思想的精髓。胡適最先採用西方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梁啟超、蔡元培、馮友蘭、顧頡剛、李敖等推崇備至。
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蔡元培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
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後改名胡適,字適之,曾用筆名希彊、臧暉等。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倡導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1917年回國任教北大,參與編輯《新青年》《努力周報》《獨立評論》等雜誌,先後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胡適文存》等書,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預購】香港尋味:吃一口蛋撻奶茶菠蘿油,在百年老舖與冰室、茶餐廳,遇見港食文化的過去與現在◎Alison Hui
平常價 $31.00但那些美好,卻會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深刻印記。
街邊大牌檔的小炒鑊氣、推著餐車叫賣的茶樓風景、為街坊上班族供應元氣的冰室平價下午茶、堅持手沖的絲襪奶茶香氣……
這些因時代改變而逐漸消逝的地道美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更是值得你前來探尋的美味與香港情懷。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香港人手繪紀錄的經典港食文化書
歷時一年走訪研究,帶你重溫大牌檔、冰室、茶餐廳、咖啡館、茶樓、蛇舖、涼茶舖、港式甜品的飲食文化與由來,感受百年老舖代代相傳的人情與港式情懷。
◆搞懂餐牌術語、秒懂港式飲食文化,帶你吃最正宗的香港美食!
你知道大牌檔裡的點餐術語嗎?
「冬央」=凍鴛鴦
「C06」=凍檸檬可樂
「茶走」=不加砂糖、不加淡奶,改加煉奶的奶茶
你知道茶餐廳裡的點餐/用餐術語嗎?
「堂食」=在餐廳內享用
「腿通」=火腿配湯通心粉
「加底」=雙倍份量的麵或飯
◆帶你找尋香港人最愛的「鑊氣」,50-90年代美食原汁原味呈現!
從路邊檔攤、冰室/茶餐廳餐點,到涼茶、蛇湯、腸粉、缽仔糕、菠蘿包,
以及揚名國際的雞蛋仔、絲襪奶茶,除了好吃的美味店家指南,更有好看的美食典故與故事。
快打開你對食物與文化的探索好奇,
跟著本書搞懂餐牌術語,走進香港人心中那些最美好的街食回憶。
土生土長香港人。
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修藝術。
自第一次出國旅行後,
便開始了寫旅行日記的習慣。
喜歡背著大背包,
帶上畫筆跟手帳旅行,
邊走邊將有趣的食物、建築、人和事記錄下來。
深信每一趟旅行,
都是為了增加對世界的認識,
而每次一期一會都不盡相同。
希望透過畫作和文字,
讓自己用不同角度,
去看待生活、旅行和文化,
從而發掘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
作品見於
2014 - 2016 信報副刊旅遊版(撰文)
2015 《傘下速寫》(畫作提供)
2016 中南美旅行繪本《擁抱不確定》(個人著作)
2018 《郵歷香港》(畫作提供)
Facebook / IG專頁:A.H.inkpen

《字花》NO. 99
平常價 $18.00 《字花》No. 99➡以貌取書
書籍封面設計是要引起探索、互動、關心與觸碰。──Chip Kidd
今期《字花》以「以貌取書」為題,細述書籍設計的故事,回看經典的本地文學書設計、訪問書籍設計師及書店店長等等。
內容簡介:
書籍是立體的形式,盛載著內外,其存在就是一個故事。只是對於電子形式,臉的意義其實不大。書放久了變色,不小心碰傷,正如人也會老去,說的始終是實體,和那雙手。負荷、美感、分寸,來自人與人之間,也回到人與人之間。──關天林〈有度未為書〉
封面繪畫│柳廣成
設計│Trilingua Design

【預購】香港字:遲到一百五十年的情書◎董啟章
平常價 $32.00(香港字:第一副以中文製作的鉛字)
「這是一個愛情故事,
一個愛人、愛字、愛香港的故事,
也是一本讓我寫到流淚的書。」──董啟章
★特別收錄:作者簽名印刷扉頁+香港版畫家劉家俊原創版畫12幀
★台北書展大獎小說類得主暨三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得主最新作品
★馬家輝、陳雪、陳國偉、廖偉棠、鄧小樺 珍愛推薦
史料沒有記載的,不代表沒有發生
離開的,會再回來;失落的,會再被發現
香港的歷史,由我們來傳承。
19世紀初,英國傳教士來華,
為了印刷聖經宣教,引入西式的中文鉛字印刷。
著迷文字的少年戴福,
在西人開辦的書院第一次遇見栗髮白膚的少女幸兒,
那時他還無從得知,
這段長達二十年的苦戀將如何掀起歷史的狂瀾;
同時,香港第一副中文鉛字「香港字」,
歷經二十年歲月終於打造完成,
卻於戰火中失傳。
近兩個世紀後,
自殺未遂後失憶的少女賴晨輝,
將揭開少年戴福的故事,
重拾自己家族與「香港字」的關鍵記憶……
【關於「香港字」】
「2020年10月,我在香港文化博物館看了『字裡圖間——香港印藝傳奇』展覽。見到『香港字』真身的那一刻,我實實在在地被震撼了。也因而著了魔,彷彿有聲音呼喚我,把它的故事寫出來。」──董啟章
19世紀,當中國還流行木刻雕版,香港已率先出現第一副中文鉛字。打造過程歷時二十年,這副鉛字在馬六甲開始鑄造,最後在香港完成,後世稱為「香港字」(Hong Kong Type)。「香港字」失傳已久,早已不為人知。2018年,荷蘭人發現一副1858年政府購自香港英華書院印刷所的活字和字模,向香港版畫工作室查詢,再次揭開「香港字」身世的追尋。
【關於本書】
「與其說這是一部歷史小說,不如說它是一個創造神話,或者神話的創造。當然,最樸素的讀法是,這是一個愛情故事。」──董啟章
本書分為三部分:〈活字降靈會〉、〈復生六記〉、〈晨輝遺書〉。
〈活字降靈會〉是「香港字」的歷史敘述,採用降靈的對話形式,由「字靈」向小說女主角賴晨輝講述「香港字」的故事。〈復生六記〉是發生於1842至1873年間,少年戴福(戴復生)對少女黎幸兒的一段苦戀。戴福曾就讀於香港英華書院,之後加入書院印刷所當排版工,見證了「香港字」的發展。〈晨輝遺書〉是2019年7月至2020年12月間的當代故事。女生角賴晨輝自殺未遂,陷於精神困境中,通過協助籌備「香港字」展覽,重構自己的家族故事,進行靈魂的尋根。
作者簡介
董啟章
1967年生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現專職寫作,寫作生涯接近三十年。1994年即以〈安卓珍尼〉獲聯合文學小說新人獎中篇小說首獎、〈少年神農〉獲同屆短篇小說推薦獎,令當時從未懷疑過這兩篇皆出自「同一人」之手的評審們為之讚嘆。他的寫作從虛擬到現實,似真似幻,卻又寫入家庭、妻子與兒子,並以自身的寫作語言回應世界。「精神史三部曲」、「自然史三部曲」為其著名系列。其《體育時期》改編成舞台劇,並售出國外電影版權;《地圖集》也已翻譯成多國語言。近年於長篇小說創作大有突破,從《愛妻》再到《後人間喜劇》,拓展更加貼近大眾的寫作路線。
2006年《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榮獲第一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2008年再以《時間繁史‧啞瓷之光》榮獲第二屆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2013年《地圖集》獲國際「科幻&奇幻翻譯獎」(Science Fiction & Fantasy Translation Awards)長篇小說獎。
2014年被選為香港書展年度作家。
2019年《愛妻》獲台北國際書展大獎;2020年此作令他三度獲紅樓夢獎決審團獎。
著有《安卓珍尼:一個不存在的物種的進化史》、《地圖集:一個想像的城市的考古學》、《體育時期》、《天工開物‧栩栩如真》、《時間繁史‧啞瓷之光》、《夢華錄》、《繁勝錄》、《博物誌》、《名字的玫瑰:董啟章中短篇小說集Ⅰ》、《心》、《神》、《愛妻》、《後人間喜劇》等多部短篇集、長篇小說及各類文集。
目錄
晨輝遺書一
活字降靈會上
晨輝遺書二
活字降靈會中
晨輝遺書三
活字降靈會下
晨輝遺書四
復生六記上
晨輝遺書五
復生六記下
晨輝遺書六
後記:從歷史到傳奇,從傳奇到神話
「香港字」名稱的來由
關於版畫
參考書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