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570532296
- 9789570533620
- 9789570533866
- 9789570534016
- 9789570534184
- 9789570534344
- 9789570534658
- Anna Burns
- Cait Stevenson
- Dave Goulson
- Deirdre Mask
- Future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the Imagination
- Milkman
- One Plastic Bottle at a Time
- Paul Dobraszczyk
- Silent Earth: Averting the Insect Apocalypse
- Will McCallum
- 世界歷史
- 中世紀
- 人子:从9岁到99岁都适读的寓言故事集
- 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 保羅·多伯拉茲克
- 其他
- 凱特·史蒂文森
- 台湾商务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台灣文學
- 命理
- 哲學
- 塑膠
- 如何成为屠龙英雄?魔法、修道士、怪兽,神秘中世纪的历史与传说
- 如何成為屠龍英雄?魔法、修道士、怪獸,神祕中世紀的歷史與傳說
- 威爾·麥卡拉姆
- 安娜‧伯恩斯
- 寂靜的地球
- 寂靜的地球:工業化、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昆蟲消失如何瓦解人類社會?
- 小說
- 尼采
- 悲劇哲學家
- 愛護大自然
- 戴夫·古爾森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學小說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
- 書
- 未來城市
- 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 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 歷史
- 氣候變遷
- 泰國史
- 泰國史(增訂版)
- 洪慈敏
- 海外
- 海洋生物
- 海龜
- 減塑生活
- 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 How to Give Up Plastic: A Guide to Changing the World
- 牛奶工
- 王念慈
- 環境科學
- 生肖
- 盧相如
- 社會議題
- 繁體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自然科普
- 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
- 華文
- 詩
- 謝瑤玲
- 譯者:謝珮琪
- 迪兒德芮.麥斯葛
- 門牌下的真相
-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 陳克華
- 陳鴻瑜
- 陳鼓應
- 韓翔中
- 鹿桥
- 鹿橋
- 黃啟方

【預購】人子:從9歲到99歲都適讀的寓言故事集◎鹿橋
平常價 $29.00承載生命百態,探尋自我
多所高中大學老師的指定讀物
《未央歌》作者鹿橋另一長銷經典
特別收錄 周夢蝶/應鳳凰 王文進 翁文嫻 學者名家專文評論
人生航道的每個轉折點,孕育著不同的契機
單篇閱讀可啟發自我,逐篇閱讀能探索多重視角
關於〈汪洋〉
我們一生之中,多少重大的決策都是在知識不充分時,就不得不勉強拿定的!
關於〈幽谷〉
在這千千萬萬應時盛開的叢花裏,他找到一株美好的枝梗,擎著一個沒有顏色、沒有開放,可是就已經枯萎了的小蓓蕾。
關於〈人子〉
人間已經沒有罪惡了。過了河那邊就是陰間。陰間的事與人間完全相反,你還能分辨善惡嗎?
關於〈靈妻〉
等到她氣息平定了,她才想起這整個時光都是緊閉著雙眼。她就要微微閃開眼來看看她自己眷愛的神靈。但是她睜不開眼來!
關於〈花豹〉
他或是覺出有的雌豹子太接近他了,或是發現他們之中有些目的是在邀他注意而不是在一同領略這賽跑的美感,他就忿忿地直衝前去
關於〈宮堡〉
他就越走越遠,走到面貌怪異的國家,言語不通的地區。到處他都一點也不感陌生,祇覺得所有的地方都像是這同一個世界的不同色相。
關於〈皮貌之美貌〉
那一種繚人情思,勾人魂魄,那些她不自覺,又無法自制的神情、體態,就都隨了那一層美麗的皮膚被揭去了。
關於〈皮貌之皮相〉
老法師自此就漸漸看穿了所交往的朋友的皮相,而直接與他們的精魂做朋友。
關於〈鷂鷹〉
他是要教她知道怎樣竭盡她的天賦,並且做一個最有靈性的鷂鷹。
關於〈獸言〉
猩猩們很注重快樂,所以他曾到人間去經歷,希望能在人間找到猩猩們所未曾享有的至樂。但是他在人間所得到的不是甚麼快樂,而是新奇的知識。
關於〈明環〉
這兩個球在他混身上、下、前、後、左、右,團團地滾。他的兩手只輕輕地推送著,那兩個球好像是懂事一樣繞著他玩。
關於〈渾沌〉
心智就明白在他與那清明的意象之間有這層層旋轉的白翳障,各層依了自己的方向旋轉,窗子的開闔也因之變化無窮。
關於〈不成人子〉
生而為人,是很幸運的事。要常常記住自己難得的機遇,珍惜這可寶貴的身世,也要嚐嚐想念著那些不得生而為人子的萬眾生靈。
《未央歌》完稿的30年後,鹿橋帶著幾十年的人生感悟和思想淬煉,創作13則看似互不相關、卻又緊密相連的短篇故事,隱含多重探問。從「汪洋」啟航,並在「渾沌」代表著所有故事的結束,也在此開啟無限的可能。最後講一則鄉野傳奇反照全書作結,編織成有滋有味的「人間」。
聯合推薦
宇文正 作家/聯副主編
紀金慶 臺灣師範大學與海洋大學兼任助理教授
劉安婷 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創辦人
(依姓氏筆畫排列)
「在鹿橋前輩的文學裡,人與文字的相遇是如此的質樸、自然而優美。在這樣的小說裡,文字完全沒有斧鑿的痕跡,一切都像是生命經驗中最核心的內裡向外在世界徐而悠遠的輕柔流露,而任何深遠的思辯自在其中。」——紀金慶
作者簡介
鹿橋
本名吳訥孫,1919年生於北京,2002年於美國波士頓逝世。在天津南開中學求學時代多次或偕伴或獨自作長途徒步旅行,以認識都市以外之大中華。1942年畢業於昆明西南聯合大學留校為助教一年,考取自費留美。1945年完成長篇小說《未央歌》,之後入耶魯大學研究院,1954年得博士學位專修美術史。
歷年任教於美國舊金山州立大學、耶魯大學。1984年自密蘇里州華盛頓大學以麻林可德、優異校座教授榮休。
學術論文多以英文出版,或譯成德.義、日文。中文文學著作有《未央歌》、《人子》、《懺情書》、《市廛居》等。名列美國名人錄、世界名人錄(Marquis, Who’s who in America/ Who’s who in the World),1997年並獲美國中西區華人學術研討會特別頒贈「傑出學人獎」。

【預購】悲劇哲學家尼采◎陳鼓應
平常價 $23.00內容簡介
「我的時間尚未來到,有些人要死後才出生。」——尼采
近代霸權主義猖獗,生存意識糾結紛亂,為了建立自我強大的內心,我們可以從尼采的思想中汲取能量。從成長背景到膾炙人口的作品,作者陳鼓應從尼采原著著手,以淺顯的文字讓我們重新認識尼采。
尼采一生與病痛糾纏,激發出超凡思想;出身宗教家庭,卻創造查拉圖斯特拉宣稱「上帝已死」;憂慮時人頹喪,恐懼文化沒有未來,因此疾呼人類要再創造中提升自我,以求奔向「超人」的境界。儘管人們笑他狂傲,但他仍充滿自信,暢談自己在享受孤獨。他在宗教、哲學、科學、甚至心理學,都有過跨足的痕跡,留下的批判和論述,對哲學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哲學大家陳鼓應深受尼采啟發,結合自身的時代與感觸,以尼采的生平為脈絡,講述尼采從希臘悲劇中感悟,對當時停滯不前的學術發出吶喊,關懷人類的處境,發揚人文精神,重視生命價值,以境遇內化為自己的哲學。特別附錄作者選譯尼采兩部重要作品的精彩章節。
★尼采思想的偉大在於把人的力量看成一切創造的本源,他不但強調人性尊嚴,更重視生命價值!因此尼采的著作不但是人人都可讀、更是人人都該讀!
★從尼采的生平到作品,本書讓你一窺尼采思想的奧妙,洞悉《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中的思想精華!
★長銷60年的作品,打破過往對尼采的誤解。從而發現我們賴以生存的世界,未必好壞分明,需以強健的生命力自己判斷。
作者簡介
陳鼓應
一九三五年出生於福建長汀,一九四九年隨父母赴台,一九五六至一九六三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悲劇哲學家 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預購】寂靜的地球:工業化、人口爆炸與氣候變遷,昆蟲消失如何瓦解人類社會?Silent Earth: Averting the Insect Apocalypse◎戴夫·古爾森 Dave Goulson(譯者: 盧相如)
平常價 $32.00作者簡介
【預購】減塑生活:與塑膠和平分手,為海洋生物找回無塑藍海 How to Give Up Plastic: A Guide to Changing the World, One Plastic Bottle at a Time◎威爾·麥卡拉姆 Will McCallum(譯者:王念慈)
平常價 $22.00塑膠的殺傷力驚人,海洋首當其衝,
愛海洋不只拒絕一根吸管,你還可以做得更多!
作者邀所有愛海洋的讀者,一起行動。
「那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這本書正提供最佳解答。
海洋中的塑膠垃圾有一天會比所有魚類還要多?
這已不是假設,我們必須採取行動,避免這一天的加速到來。
本書榮登英國亞馬遜環保暢銷書第一名,
全球最實用手冊——由英國綠色和平海洋部主任
收錄最新研究和建議,
以實用、有趣和簡易方法教你日常生活減用塑膠!
每一年,大約都有1,270萬公噸的塑膠進入海洋系統,奪走超過一百萬隻海鳥和十萬頭海洋哺乳類動物的生命。到了2050年,海洋裡的塑膠總重,甚至會多過所有魚群。塑膠汙染是我們這個世代的環境大患,身處這個世代的「你」又可以做些什麼,反轉這股趨勢?
《減塑生活》是本淺顯易懂的日常減塑指南,站在反塑運動最前線的作者,透過本書,告訴你如何經由生活中的小小改變,為這個世界帶來大大的不同。舉凡買個可重複使用的咖啡杯,或是自發性清掃自家附近公園或海灘環境等簡單的小動作,都可以輕易改變我們生活的整個大環境。
作者威爾.麥卡拉姆是英國綠色和平海洋部主任,他不僅收錄最新研究與實用建議,以及相關領域科學家的軼聞,還有全球各地社區的成功案例,使這本書能成為一本實用手冊,教導人們如何在自家、社區和工作場所,開始終結對塑膠製品的依賴。書中提出的建議從用環保杯買咖啡等簡單動作,到較鮮為人知的方法:例如用洗衣袋裝衣物,減少洗衣過程中衣物纖維釋出等,無所不包。此外,本書也引導讀者一同監督大型機構如企業和政府等,迫使他們擴大施行減塑措施,為生活帶來最大的改變。
我們必須動員數十億人跟我們一起行動,以聚沙成塔的力量,將這股減塑的風潮推及世界的每一個角落。本書要給世界各地每天為這股塑膠汙染浪潮奮戰的每一個你!
這本書是喚醒大眾守護環境的一記警鐘——
希望能藉此串連起世界各地的力量,
終結人類對塑膠的依賴。
本書特色
‧本書榮登英國亞馬遜環保暢銷書第一名,以實用、有趣和簡易方法教你日常生活減用塑膠!
‧ 受國際熱烈回響與矚目,甫出版即售出15,000冊以上,版權至少售出十一種語文。
‧ 作者說他倡導減少塑膠污染,最常被問的問題是:「那我可以做些什麼?」這本書正提出解答。
‧ 從自己家裡和社區開始改變,人人都能保護海洋不受塑膠危害。
各方推薦
RE-THINK重新思考 創辦人 黃之揚
財團法人綠色和平基金會
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 張卉君
荒野保護協會 第九屆理事長 劉月梅
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局長 劉和然
真情推薦
「面對繼氣候災難之後的海洋塑膠危機,我們該如何採取行動?這本書提供系統性的方法,讓你我一起創造改變、站在減塑最前線。」——財團法人綠色和平基金會
「從生活中減塑,無塑藍海的美景就在前方。」——荒野保護協會 第九屆理事長劉月梅
「創造與毀滅往往是一體的兩面。塑膠製品大量生產廣推尚不到百年的時間,卻可能成為遺留在自然環境裡數百年以上的餘毒;然而所有的「材質」都是中性的,如何被使用才是關鍵。本書從每個人的行為改變提出行動指南,讓生活中的減塑從消費選擇開始,從現在起就為海洋養成好習慣吧!」——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 執行長張卉君
「呼應本書作者推動的減塑生活,政府部門的確責無旁貸。這幾年新北市推出『環保兩用袋』、『袋袋相傳reBAG平台』、『不塑之客友善店家』、『新北Ucup』等,努力讓市民朋友減少使用一次性塑膠製品。環保和教育一樣,都是在做未來的事,期待有更多人關注環境議題,使環保行動成為必然的生活習慣。」——新北市政府環境保護局 局長劉和然
作者簡介
英國綠色和平組織海洋專案的負責人。過去三年,他一直在反塑膠運動中扮演核心角色。他常常拜會政府和各家公司機構,懇求他們協助處理這場塑膠危機。他還領導全球的綠色和平組織,在南極洋創立世界最大的保護區。近年他和他的團隊在南極洲駐守了一個月,打算了解塑膠汙染是否已經入侵這個星球最偏遠的地區。他熱愛長跑,也常常划海洋獨木舟探索英國海岸。他認為他之所以會如此鍾愛大自然和戶外活動,都是受到他祖父母、兒童文學《杜立德醫生》(Doctor Dolittle)影響,和英國BBC自然紀錄片之父大衛.艾登堡(David Attenborough)影片的啟蒙。
譯者簡介
王念慈
熱愛文字與閱讀,人生中途轉了個彎,從學術臨床走進了天天與文字為伍的譯者世界。享受做中學的翻譯生活,更希望透過文字傳遞正面能量,使世界更美好。譯有《優雅的告別》等。
Facebook交流專頁:蔓遊世界www.facebook.com/heyallofu
【預購】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 ◎黃啟方
平常價 $27.00
【預購】門牌下的真相:地址,能告訴你什麼?一場橫跨身分、種族、貧富和權力的反思◎迪兒德芮·麥斯葛Deirdre Mask(譯者:韓翔中 )
平常價 $33.00《科克斯書評》2020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2020年度十大好書
《衛報》、《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書評》等國外媒體齊聲讚譽
地址不僅標記你的地理位置,更定位了你的身分、財富、階級與自由!
你能想像現在的世界若沒有地址,外送或包裹如何送到我們手中?發生緊急事件又該如何趕往正確的地點?作者迪兒德芮‧麥斯葛要告訴你地址不僅僅是用來標示位置的工具,更成為權貴炫耀財富的方式、政府控制社會的利器、醫生追蹤傳染病的關鍵。她走訪加爾各答的貧民窟、曼哈頓的繁華街區,以及聖路易斯的金恩博士大道等地,揭露了地址被發明的歷史、造成的影響及其背後代表的真相!
本書特色
1.見微知著:透過隨處可見的地址,引領我們思考背後的身分、階級、種族等社會議題。
2.全球視野:橫跨美、歐、非、亞各洲不同國家的門牌號碼,展現各地的文化和風俗民情。
3.取材多元:從歷史資料到口述訪談,描繪出許多彷彿讓人身歷其境的故事。
好評推薦
洪廣冀 國立臺灣大學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葉 浩 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依橙 「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顏擇雅 作家/出版人
「本書對於世界各地街道名稱起源的研究令人印象深刻……是一個對地點、權力和身分之間交會點的嚴厲審視,透過作者引人入勝和發人深省的觀點,將三者聯繫在一起。」《時代雜誌》2020年度百大必讀好書(Time, “100 Must-Read Books of 2020”)
「這是一場有趣的探索,旨在追訴我們所居住的道路名稱起源與涵義……作者那令人生畏的訪談中看到許多鼓舞人心的好管閒事者,他們的憤慨、好奇心和雄心壯志促使他們去面對那些被冷漠官僚機構所忽視的問題。」――《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作者的迷人研究充滿了對於地址如何影響全世界人們的洞察力。」――《衛報》(The Guardian)
「在一個過分強調不存在階級差異的國家所出版,一本批判階級差異的重要著作。」――《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一本令人印象深刻的書,回答了我們當中很少有人考慮過的問題:『為什麼街道地址很重要?』在她的第一本書中,作者將深入的研究與巧妙的寫作、令人印象深刻的軼事相結合,闡明了街道地址的巨大影響,以及沒有地址帶來的負面效應……在這本讓人大開眼界的書中,作者清楚了表明投遞包裹只是地址的重要性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不僅僅是今日,而是整個人類歷史上皆如是。」――《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一本非常有趣、內容廣泛的出道作……作者流暢的敘述和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揭示了大多數人認為理所當然的日常生活其中一個面向的重要性。她介紹了一系列了不起的社會運動人士、歷史學家和藝術家,這群人的工作與街道地址的演變和意義產生交集。這部令人回味的歷史用全新的視角展現其主題。」――《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迪兒德芮.麥斯葛的書就在我的大街、小巷、大道和林蔭大道上。一部經典的命名法歷史――內容豐富、錯綜複雜、引人入勝。」――賽門‧加菲爾(Simon Garfield),《地圖的歷史:從石刻地圖到Google Maps,重新看待世界的方式》(On the Map: A Mind Expanding Exploration of How the World Works)作者
「我曾希望這本書能改變我對日常生活中經常被忽視、看似平淡無奇的事物的思考方式。我不知道它竟能如此改變我對生活本身的思考方式。」――湯姆‧范德比爾特(Tom Vanderbilt),《品味選擇題:隱藏在Netflix、Spotify播放列表、亞馬遜評分中,推薦「你可能也喜歡」的思維演算祕密》(You May Also Like: Taste in an Age of Endless Choice)作者
作者簡介
迪兒德芮.麥斯葛(Deirdre Mask)
來自北卡羅萊納州,以最優等的成績畢業於哈佛學院,後來回到哈佛大學法學院擔任《哈佛法律評論》(Harvard Law Review)的編輯,並在國立愛爾蘭大學(National University of Ireland)完成寫作的碩士課程。她曾先後任教於哈佛大學和倫敦政經學院,並於《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大西洋》雜誌(The Atlantic)、《衛報》(The Guradian)發表文章。現在與丈夫和女兒們一起住在倫敦。
譯者簡介
韓翔中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歷史所碩士;臺灣大學哲學所博士生。譯作有《英倫視野下的歐洲史》、《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數位時代的人權思辨》、《知識大百科》、《城牆》等書。

【預購】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譯者:謝珮琪 )
平常價 $43.00性交易,是邪惡的溫床、穢亂的起始,還是安穩的根基?
為何從古至今皆有人主張,「性交易」是撫慰男性性衝動、保護「良家婦女」的最佳解方,甚至主張設置黃燈區、性交易專區?法國近代公衛專家帕宏—杜夏特雷醫師曾將娼妓比喻為下水道、道路及垃圾場,卻又指出她們有助於維護社會秩序與安寧,這一說法又是如何奠定近代法國的賣淫政策,甚至直到今日仍有不少國家仿效這種「法國體系」來處理社會中淫穢的需求?
從古至今,性交易一直是光明社會避談的主題,彷彿只要假裝它不存在,就可以忽視陰暗角落裡不斷滋生的髒亂、性病與汙穢。在富含城市美學的巴黎,也成為賣淫的最佳溫床,來自法國各省不同階級的妓女與嫖客聚集於此,建構了一個可以滿足任何階級的買春聖地!然而,當十九世紀公共衛生議題譁然而起,公衛專家、政府官員迫於輿論壓力,不再能忽視這股陰暗力量,起而設立賣淫專區,甚至管理妓女健康,試圖扳回輿論風向、扭轉「國族因性病而滅種」的危機。
當光明面的警察機構,碰到在城市內四處流竄的妓女與嫖客,卻激起了火爆的政治爭論:賣淫到底是維持社會必要之惡,還是壓榨女性性自主的邪惡結構?宣揚管制理念的人士高喊,賣淫紓解了男性性衝動、撫慰性苦悶,當男性都能從妓院中得到滿足,上層階級婦女就可以好好擔任「良家婦女」,免去婚姻責任;另一方面,主張社會主義的廢娼人士,卻大肆批評警察執法過當、汙名化性病導致妓女難以痊癒,是加劇階級撕裂的根本原因!
究竟,所謂的「法國體系」的管制賣淫方法,又是如何執行,又因何原因飽受批評?而作為賣淫體系最關鍵的「妓女」又是來自何方?她們如何被大眾認識,又是為何被大眾排斥?現在,就讓感官史巨擘阿蘭‧柯爾本,帶領讀者一探從古延綿至今的性產業,如何雜揉了公衛理念、階級思想與政治思潮,最終成為形塑十九世紀歐洲社會中的階級、公共衛生的關鍵因素!
好評推薦
秦曼儀 臺灣大學歷史系副教授
陳美華 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盧省言 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系專案助理教授
戴麗娟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依筆畫順序排列)
「本書爬梳十九世紀以來巴黎娼妓治理的轉代過程,對於國人思考本地性工作與娼妓治理的課題相當有啟發性。」──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
「首次以政治與經濟角度有條不紊地剖析法國性交易……氣勢恢弘的創新觀點。」──《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一本挑戰與挑釁兼具的書,是該領域的經典之作……柯爾本完全證明賣淫在現代法國社會歷史中的核心地位。」──《時代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真知灼見……柯爾本掌握大量精湛數據,以獨具匠心的嚴謹與超然態度,戮力研究這個往往晦澀難懂卻又富含感情的主題。」──《倫敦書評》(London Review of Books)
「一本引人入勝的故事,滿載婦女真實生活的親密細節。」──《女性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
「深入淺出地介紹妓女的生活以及賣淫商業的運作,同時闡析管制主義式的「法國體系」在法國引起的持久辯論。非常樂見《歡場女孩》對於英國歷史學所帶來的重大貢獻,對於各類研究法國史的人而言,無論從何種切入點,都是不可多得的參考資料。」──《現代與當代法國》(Modern and Contemporary France)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1936年生於法國奧恩省,先後曾於法國康城大學(Université de Caen)、巴黎第一大學(Université Paris I)等大學擔任教職。也獲選為法國大學科學院(Institut universitaire de France)院士。他被認為是專精於研究人們感覺(情緒、情感)的歷史學家,極力發掘過去的感官世界,大部分的作品著重於分析性、愛、恨與身體對歷史研究所帶來的影響,而研究焦點則放在人們對感覺的使用,以及法國社會和社會想像中所呈現的文化形式。此外,他亦曾為文探討「表象史」(history of representation)在歷史書寫中的理論基礎。著有多本感官歷史的專書:《歡場女孩》、《惡臭與芬芳》(Le miasme et la jonquille: L’odorat et l’imaginaire social XVIIIe-XIXe siècles)、《大海的誘惑》(Le territoire du vide: L’occident et le désir de rivage)等。
譯者簡介
謝珮琪
臺灣大學政治系學士與巴黎第一大學政治系碩士,曾任法文系講師多年,目前旅居巴黎,為自由寫手與譯者,傾力鑽營異鄉人於文化夾縫中的視野。譯有《我的威士忌生活提案》、《我的啤酒生活提案2》。
臉書專頁 :以身嗜法。法國迷航的瞬間 www.facebook.com/peggyetseb
部落格 :J’hallucine peggyetseb.blogspot.fr

【預購】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Future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the Imagination)◎保羅·多伯拉茲克(Paul Dobraszczyk )(譯者:韓翔中)
平常價 $23.00然後你會發現,生活沒有那麼多風浪,大多時候只是你戲太多……
身為大人,有些憋你要吞、有些苦你得吐、有些活你得搶、有些樂你要享,
這不代表你是好人或壞人,很多時候只說明了,你是個成年人。
社會課,是你無法避免的人生課。
「聊癒系」作家郝慧川告訴你,如何在成人世界擺好姿態的30堂社會課,
字字詼諧,句句到肉!
☆特別收錄!
‧郝慧川隨機但不隨便的35條生活建議:江湖在走,慧川給你的防身武器要有!
‧慧川的課後相談室:為廣大善男信女解決各種職場與人生煩惱!
大人的世界不可怕,但它像個江湖,少不了幾幕刀光劍影。
裡頭很多規則,或根本不是規則,只是人性。
想要活得開闊,有時你要硬一些,有時要軟一點,有時需要一點狡猾、幾分演技。
「聊癒系」作家郝慧川用30篇社會摸爬滾打血淚分享(告誡),
告訴你身為成熟大人應該具備的學問、心機、手段與技能。
在大人的世界,除了前進,有時還要懂得放手後退。
當你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你就成了真正溫暖的大人。
PART 1 成為一個大人沒有學問
認識自己、搞懂自己的人設,你才能看起來不費力氣。
PART 2 成熟大人必須擁有的好東西
手段、心機和危機意識。
PART 3 身為大人的放手與和解
走到最後不是你能多用力抓住什麼,而是你能放下多少。
深陷人生沼澤中,即便無法出淤泥而不染,
染了一身也要髒得有品味。
名人推薦
★陳庭妮、邵雨薇、威廉、凱特王、李瑜(Tatler 總編輯)、楊茵絜 (ELLE總編輯) 真心推薦
「慧川的社會課淺入深出,在醜陋的世界裡一笑置之的技能人人必修。」——精神科觀察日記‧威廉
「光看目錄就產生顱內高潮的一本書。」──時尚觀點自媒體人/作家‧凱特王
「最貪婪的OS,無冷場的警世語,慧川超Chill的社會生存學。」──ELLE總編輯‧楊茵絜
「出門在外與其明爭暗鬥,不如靠幽默制霸。」──Tatler雜誌總編輯/時尚KOL‧李瑜
郝慧川
自踏入職場便與文字為伍、待過時尚媒體產業,以筆名「郝慧川」寫過一陣子穿搭單元,因為俏皮幽默的文字意外受到關注。2018年意外遇到伯樂,出版第一本書《跌到沒關係,沒人看見就好》。相信人生三分靠長相、六分是努力,剩下一分是大大小小的意外。現在身處科技產業,依舊靠文字吃飯。2020年寫了《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成功脫離「一片歌手」魔咒。
Faceboook:郝慧川
Instagram:haohuichuan

【預購】泰國史(增訂版)◎陳鴻瑜
平常價 $36.00自1932年成為君主立憲國家以來,長期陷入軍人執政局面,
在文人執政期間,亦經常受黨爭之患,憲政民主之路跌宕起伏。
本書將略述在泰國領土內所進行的早期考古發現,並根據中國古籍對泰國境內早期王朝的興滅作一簡單敘述。泰國在建國過程中,歷經各種對緬甸、柬埔寨和寮國的戰爭,由於次數很多,本書無意對各次戰爭進行描述,僅簡略介紹幾次重要戰爭的時間和經過。同樣地,泰國跟其他君主制國家一樣,經常發生王位爭奪現象,本書也僅作簡略介紹。對於重大政治變革,例如拉瑪四世蒙固特的開始西化運動、拉瑪五世朱拉隆功的現代化改革運動、1932年軍事政變、披汶首相的國家主義運動、塔信首相引發的政治動亂、以及蒲美蓬國王的君主立憲角色等,則作了較為詳細的描述和分析。
新增一段敘述2014年泰國再度爆發軍事政變的情況。
此外,泰國是一個佛教國家,採政教分離政策,佛教是由政府管理,但國王卻非宗教的領袖,只是保護人;佛教界另有佛教領袖,泰王、佛教和國家構成三位一體,這也是泰國政治文化特出之處;本書特有專章討論此一問題。
本書也另闢一章專門討論泰國的文化和風俗習慣。
關鍵特色
★筆者以數十年教授東南亞史之經驗,將泰國歷史之研究心得整理完成此書。
★本書偏重政治史,另專列文化一章,對於經濟、外交等歷史僅約略論述。
★新增一節敘述2014年泰國再度爆發軍事政變的情況。
陳鴻瑜
臺灣花蓮縣人,1948年生
現職:淡江大學亞洲研究所教授。
學歷: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
經歷: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
著作:《新加坡史》、《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延伸閱讀
《新加坡史》、《從鐵血宰相到新鐵娘子:德國總理列傳》、《生活在德國》
當本書第一版印刷後,泰國再度爆發軍事政變,各種政治勢力重歸馴服,偃旗息鼓,示威抗爭各街道重現車水馬龍,不再像過去數年在街頭上吶喊、鬥毆的肅殺景象。泰國重新在泰王和軍人共治的體制下運轉,政黨和政客靠在一旁,這已成為泰王蒲美蓬治下的特殊政治模式,蒲美蓬憑其特殊的政治魅力和精神感召,才能在政變、頒佈新憲、民選國會、動亂、再度軍變的循環中治理,因此,很難想像往後在沒有蒲美蓬之情況下泰國會變成什麼模樣?
至今帕拉育執政已一年多了,社會恢復秩序,工商業開始復甦,觀光客回流,整體而言,泰國正在恢復國家元氣之中。由於黃衫軍和紅衫軍的殘餘勢力尚在,只是暫時避風頭,養精蓄銳,以待再度國會選舉之機會,故帕拉育不會貿然推出國會選舉,否則會再度引發兩股勢力較勁。近年引發政治動亂的塔信家族,已暫告退出政治舞台。只要蒲美蓬國王在位一天,流亡在外的塔信就無返泰之日。
臺灣讀者對於泰國情有獨鍾,對於其歷史文化特感興趣,本書才能獲讀者青睞。值此再版之際,再對泰國政治作一簡評,敬請讀者諸君指教。
2015年8月8日
筆者想寫泰國史已醞釀十多年,皆因諸事耽擱而未能完成,今完成初稿,謹贅數語以記之。
關於泰國之早期史料,中文歷史文獻應是最為豐富者之一,為筆者撰寫泰國古史時主要參考來源。惟中文古文獻偏重泰國對中國的朝貢關係,且屬斷代的紀錄,對泰國內政歷史之發展較少著墨。在英文文獻中,對泰國史則有較為詳盡和完整的記載,因筆者不諳泰文,故主要參考文獻是英文資料。
在撰寫過程中最感困難者,乃泰國早期歷史跟其他東南亞國家之早期歷史一樣,缺乏信史,以致於人名、地名和歷史事件之內容,不僅中文文獻和英文文獻記載的人名拼音不同,而且每本英文著作記載的人名拼音也不同。其次,在這些文獻中,經常會將人名和官銜混用,以致於官銜被誤認為人名,最明顯的是曼谷王朝的建造者昭披耶卻克里是官銜。第三,對於歷史事件的描述,各書也出現差異性記載。本書將這些不同的記載寫在註釋中,俾讓讀者參考索查。
造成寫作泰國歷史之困難的原因,是泰國缺乏早期歷史文獻,不是被戰火所毀,就是沒有保存文獻的機構。最嚴重的一次文獻毀滅性浩劫是1767年緬甸軍隊佔領及焚燒阿瑜陀耶城,使得許多文獻失傳。以後曼谷王朝穩固統治後才逐步修史,因為佐證資料有限,有些歷史事件就憑史官(史家)記憶或少許的碑文記載重新整理撰述,就造成彼此差異及不連貫的現象。
筆者參考的文獻是英文作品,而有些英文作品是從泰文轉譯而來,在轉譯之間難免有語意不清楚的地方,對於若干名詞或泰國歷史有疑義之處,請國立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碩士、目前在泰國卜蜂集團(CP)正大管理學院(Panyapiwat Institute of Management)擔任專任講師的林漢發幫我查詢泰文的記載,特此一併致謝。
筆者以數十年教授東南亞史之經驗,將泰國歷史之研究心得整理完成此書,本書偏重政治史,專列文化一章,對於經濟、外交歷史僅約略述及。
本書如有疏漏之處,敬請博雅讀者諸君不吝賜教。
2014年1月29日

【預購】牛奶工(Milkman)◎安娜‧伯恩斯(Anna Burns)(譯者:謝瑤玲)
平常價 $26.00「他們充滿創造力的想像,聽在我耳裡無疑是最大的毀謗」
我從沒想過,看似無傷大雅的「邊走邊看書」,
竟成了影響他人感官的嚴重威脅。
從遊民到2018年英國布克獎(Man Book Price)得主、北愛爾蘭首位獲獎作家──安娜‧伯恩斯最具實驗性的代表巨作!
「以獨特的敍事方式挑戰傳統文學思維和模式,令人意外又彷彿身歷其境。」──布克獎評委
「這是一個以辛辣、諷刺語言,串起的有關殘酷人性、性侵和抵抗的故事。」──布克獎評委
少女無情地揭露了一個,長期視暴力、沉默、虛偽不公且殘酷為常態的社會真相──
「我和牛奶工的謠言,為什麼該由我來驅逐?由我來駁斥顯然是由造謠的人說出且對他們的謠言被否認會很不高興的人?」
在1970年代一個充滿暴力且戰亂的無名城市中,一位十八歲的少女遭已婚權威人物「牛奶工」的覬覦與騷擾,牛奶工利用權威與地位逼迫威脅少女。少女獨自吞下恐懼、不安與內心煎熬。然而,在這個城鎮中,流言蜚語發酵竄出,少女從一個受害者成了破壞家庭的第三者,也成了他人眼中不正常且令人困擾的女孩。
安娜‧伯恩斯以急促、意識流的寫作方式,透過主人翁少女或自信、或不知所措、或迷惘的口吻,描述一個極度壓抑的社會,導致多數的沉默大眾,以及特意的「無作為」社會氛圍。同時本書也點綴著黑色幽默,時而強烈譴責強暴文化以及女人在這樣的社會氛圍下如何被偏見看待,滿含難以隱藏的憤怒與危險。
得獎紀錄
2018年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
諾貝爾文學獎潛力得主!
Amazon現代文學書排行榜第3名、年度百大第45名!
各界推薦
專文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系教授
文壇頂尖作家一致推薦──
宇文正・作家
何致和・作家
胡淑雯・作家
盛浩偉・作家
陳又津・小說家
陳雪・小說家
童偉格・小說家
葉佳怡・作家
駱以軍・小說家
(按姓氏筆畫排序)
各界好評
「牛奶工」儼然是性與政治暴力的象徵,正值花樣年華的敘述者的經歷反映了女人孤立無援的共同生命情境與命運。即便如此,我們還是能從書中看到敘述者如何透過閱讀、上課、日常生活細節的觀察與感受,建立個人的生存策略和生命世界,在看似陰暗的小說世界裡散佈一些救贖的光,不論有多麼微弱。──黃涵榆(摘自推薦序,全文收錄書中)
「在階級、種族、性別、以及性暴力的交叉點上,本書以貝克特式的幽默,論述壓迫與權勢,透過一個少女的思緒完整且新穎地呈現北愛爾蘭的抗爭時期。本書極具實驗性,有時候在一個句子中可以從大眾生活的場面進入內心的親密場景,令人震驚。」──布克獎評審
「令人讚佩⋯⋯證實安娜‧伯恩斯是我國文學界的明日之星。」──《愛爾蘭時報》
「連串精彩的文字敘述,急切且引人入勝。」──《週日快報》
「至為卓越──每個時代僅出現一本的小說。」──葛藍,帕特森,《其他人會跟進》(The Rest Just Follows)作者
「這本黑色喜劇的小說,背景是七〇年代,一個『一觸即發的社會』充滿炸彈驚嚇、劫持、和壁畫──但沒有列出任何名稱:貝爾法斯特市,愛爾蘭共和軍,甚至敘述者的名字。書中的玩笑,跟情節一樣,都有一種強烈的扭曲。」——《每日電訊報》,「夏季讀物」
「本書是一部絕妙又令人悚然的小說⋯⋯可能是十年以來有關北愛爾蘭的小說中最傑出的一本,以驚人的坦率剝除隱密宗派主義的表皮,讓人忍不住不斷地喝采。」達米安‧史密茲,北愛爾蘭藝術委員會文學主席,《貝爾法斯特電訊報》
「安娜‧伯恩斯隸屬貝爾法斯特女性作家所建立的一個新運動⋯⋯《牛奶工》不但是一個貝爾法斯特與該市獨特罪惡的故事,也是一個可能發生在任何地方的故事。」——《愛爾蘭時報》
「《牛奶工》從一開始便以令人屏息、急速、璀璨如急流的步調展開,而且沒有一刻放慢⋯⋯安娜‧伯恩斯急促、意識流的寫作方式類似於艾蜜兒‧麥克布萊和弗藍‧歐布萊恩,只要緊隨不放,就會得到豐富的回饋⋯⋯她以四姊極有自信的口吻呈現整個環境的脈絡和政治的大小格局,精確又細微地描述北愛爾蘭的社會景觀。但《牛奶工》不僅是這樣而已,也是一本成長小說,點綴著黑色幽默,但有時也強烈譴責強暴的文化和女人在像這樣的社區裡如何被看待。因此《牛奶工》有力且迫切的書,滿含難以隱藏的憤怒。」——《愛爾蘭獨立報》
「在六〇和七〇年代的貝爾法斯特成長引起我強烈的共鳴。安娜‧伯恩斯在《牛奶工》一書中,巧妙地挖掘語言的空隙去解說偏見和脅迫的狡猾詭計。她描述那些通常不會被描寫的事物──那些由隱密、腐蝕性,且難以說出的傷痛所創造出的處於邊緣境地的經驗,然後繼續停駐在絕對之間的空間裡。最難能可貴的是,伯恩斯明瞭人們仍可感受到這事件遺留下來的惡果。」——蜜雪兒‧佛比斯,《鬼月》(Ghost Month)作者
「伯恩斯擅於描繪在持久的衝突中現形的奇特生態體系⋯⋯《牛奶工》令人想到愛爾蘭文學中幾部開創性的作品⋯⋯但相形之下,《牛奶工》有它自己的能量和它自己的聲音⋯⋯儘管超寫實,書中的一切卻都是真實不虛的⋯⋯《牛奶工》的敘述者並非透過政治、英雄之舉,或暴力反抗去打破現狀,而是因為她有原創性,滑稽,隱晦卻解人疑慮,且獨特不凡。本書也具有相同的特點。」——《衛報》:克蕾兒‧齊爾洛
「有獨創性,引人思考⋯⋯有多部小說描述北愛爾蘭的反抗時期,但我為生於貝爾法斯特的安娜‧伯恩斯喝采;她深具洞察力,使本書擺脫了一般的陳腔濫調和敘述⋯⋯伯恩斯巧妙地比較一個教派社會的虛偽不公,和一個青春少女困擾且被誤解的經驗。然後她以刀鋒般敏銳的機智、溫暖的幽默和極端的悲憫成功地完成嚴肅的任務更是令人讚佩。本書值得保存。」──《大誌雜誌》
「有時令人驚愕,有時引人深思,《牛奶工》具有非常獨特的風格⋯⋯透過一個少女的想法,以獨創性的手法描述北愛爾蘭的反抗時期⋯⋯厲害。」——布克獎評審團
「反覆無常。深奧、好笑、高明。我等了三十年才等到一本像這樣的書。」——易昂‧麥克納米,《時尚》(The Vogue) 作者
安娜‧伯恩斯 Anna Burns
1962年出生於北愛爾蘭貝爾法斯特,寫作逾20年,伯恩斯是第一位獲得布克獎(Booker Prize)的北爾蘭小說家。她至今出版過三本小說,第一本為2001年出版的《沒骨氣》(No Bones),該小說於2001年獲得溫妮芙德‧霍特比紀念獎(Winifred Holtby Memorial Prize)。她的第二本小說《小建設》(Little Constructions)出版於2007年,而第三本小說《牛奶工》(Milkman)於2018年出版,並成為了該年英國布克獎、美國國家書評人協會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 for fiction)之得獎作品。
譯者簡介
謝瑤玲
美國伊利諾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東吳大學英文系及政治大學教授。從事翻譯工作超過三十年,譯著超過兩百本,代表作為《玫瑰的名字》《蘇菲的抉擇》、《娃娃屋》、《美聲俘虜》、《一本書完全貼近莎士比亞》《布萊森之英文超正典》、《絕美情史》、《手術刀與靈魂》、《你用對專注力了嗎?》等,另編譯《最動人的英文》一書。近年來多以中譯英為主,為台灣多部代表性的京劇和歌仔戲翻譯劇本與字幕,並持續為國家劇院、傳統戲曲藝術中心的演出進行翻譯。現仍致力於翻譯、教學與著述,從不中斷。

【預購】與騎鯨少年相遇:陳克華的「詩想」◎陳克華
平常價 $20.00關於詩的最高境界,寫詩的紀律,「詩人」的心事與煩憂,乃至過敏的靈魂,
都盡在此了。
詩人不斷以各種角度剖析自己,審視自己與詩的關聯,這本以詩為發想與叩問的散文,如詩純粹,也是詩人珍貴的創作自剖。
在詩人談「詩」的路上,更包含各種對生活與創作的感悟,對詩創作的回眸或反覆探問的哲思,如雪花飄散,落地的聲響,既輕也重:「讀者沿高潮退卻後的沙灘行過,發現了許多碎散的貝殼與海草,魚屍與水母,便以為那就是詩。」抑或「一株只結蔭,不結果的樹。」甚至說詩乃「靈魂的性高潮」……,而「誤讀本身有一種俗世的親切況味。」都是為詩卸下的美好註腳。
本書為詩人在《聯合報》副刊的「詩想」專欄集結,近兩百則,更附有席慕蓉的精采回聲。作者不僅為台灣最重要的詩人之一,更在流行音樂的詞領域有豐碩的成果,他持續豐富的寫作經驗,繪畫與歌詞創作等,勇於剖析自身情感的切面,更以藝術的視角,顛覆一切可能,展現個人獨特的創作魅力。
在他多元的藝術創作中,詩的獨特魅力,尤其令人矚目,所有親近詩的秘方,詩的秘語,都收錄在這本書裡,他頻仍叩問自身的詩觀與自剖,以最簡練的文字,如詩靈光乍現般的好文,探索對詩與創作的無盡追尋,與讀者分享難得且私密的創作時光,也是最接近詩,又不亞於詩的閃光。
本書特色
•最毫無保留的詩美學,關於詩的哲思,解讀詩的秘密。
•台灣重要詩人更是流行音樂詞人、全方位藝術家陳克華,關於詩創作的自剖,完整「詩路」大公開!
•最親近詩的創作秘方:本書篇幅短小,詩意盎然。
•名家的創作美學,對寫作渴求的讀者,公開寫詩的秘密。
•附有詩人李進文推薦文、席慕蓉的回聲一文。
•《聯合報》專欄最新、最完整之結集。
•作者詩創作四十載,豐美的總回顧!
媒體推薦
宇文正(聯合副刊主編)、姚謙(音樂人、文字人、收藏家)、席慕蓉(詩人)、唐捐(詩人)、楊澤(詩人)/真心推薦
李進文(詩人)/專文推薦
在這幾年間,詩人寫了一篇又一篇的「詩想」,只因它隨生隨長,又不斷地變幻。我喜歡並且羨慕這種自由。──席慕蓉
陳克華的詩想,像神奇的仙女棒點擊萬物的核心。詩的小精靈,紛紛探出頭來。這是千百種與詩共舞的方法,也是精神畫廊裡一場絕妙的特展。──唐捐
他從各個角度切入,透過很多對照、頡頏,讓讀者一起撞擊出更多不一樣的「詩想」。所以《詩想》是一部自體再生的有機體。──李進文
陳克華
1961年生於台灣花蓮市。祖籍山東汶上。畢業於台北醫學大學醫學系,美國哈佛醫學院博士後研究(1997-2000年,從事眼角膜內皮細胞的基礎研究)。日本東京醫科齒科大學眼科交換學者。現任台北市榮民總醫院眼科部眼角膜科主治醫師。
曾任《現代詩》主編,文學藝術創作範圍包括新詩、歌詞、專欄、散文、視覺及舞台。現代詩作品及歌詞曾獲多項全國性文學(新詩)大獎,出版近四十本文學創作,包括詩集《騎鯨少年》、《美麗深邃的亞細亞》等,與散文集《愛人》、《無醫村手記》等。作品並被翻譯為德、英、日文等多國語言,並出版日文詩集《無明之淚》,德文詩集《此刻沒有嬰兒誕生》。有聲出版「凝視」(2006年)及「日出」(2017年)。歌詞創作有一百多首,合作歌手從蘇芮、蔡琴、齊豫,到張韶涵及趙薇等。著名代表作有〈台北的天空〉(此專輯獲金鼎獎最佳專輯獎)、〈沉默的母親〉(獲金鼎獎最佳歌詞獎)及〈蝶衣〉等流行歌曲。近年創作範圍擴及繪畫、數位輸出、攝影、書法及多媒體。作品挑戰禁忌且風格多元。
詩的開放空間
李進文
陳克華認為:「真正一首好詩,是因為你覺得他說得『對』。臟腑覺得對。靈魂覺得對。」我想,詩無論如何都是個人獨一無二而美好的偏見,寫詩和讀詩都是一種「有訓練的直覺」,直覺寫對了,比寫好了重要。
詩不只是一瞬之光、不只是言志、也不只是一種勞苦的技藝。詩可以是生活態度,也可以是哲學、玄學、醫學、物理和化學,詩可以把不可能的東西開發出來,甚至「想和外星人說說話,那語言就只能是詩。」陳克華賦予詩的詮釋和想像空間絕對巨大,其美學概念又絕對細緻。
他的《詩想》本身又可視為詩句,或詩句的延伸,一種詩之外更自由的文體。可貴的是,《詩想》更是陳克華身為詩人經驗的總集,微言大義,隨意翻閱即有靈犀躍動,意在言外的想像。
我們可以從這部《詩想》去了解,詩在每一個詩人心中如何團聚與化散,又如何捨與不捨,他的文字時有悲憫與洞見。他不是要形成一套理論,他說:「關於詩,忍不住要借用克里希那穆提的一句話:『我沒有任何理論,我為什麼要有理論? 』」他只是在進行一場漫長的提問,像信仰,追索的不是答案。他對詩提問,亦正是對自己提問,從各種角度和時空提問,最終詩人自己和讀者各取所需地得到理解和澄清。是的,「問」是一門重大學問,比解答要來得煞費苦心。
在《詩想》中,也可以讀到陳克華的個人經驗,以及故事,或種種引經據典的譬喻。這種隨筆式的自由文字,寫幾則容易,因為人人有自己的詩觀(詩想)。但要寫到接近二百則,就有很多值得深思玩味的,譬如,詩的概念假若一以貫之,那麼讀來就會單調,所以不能以「詩觀」視之,個人詩觀必須是短的,最好一句話把真理說盡。他採取的是,從各個角度切入,透過很多對照、頡頏,讓讀者一起撞擊出更多不一樣的「詩想」。所以《詩想》是一部自體再生的有機體。
以陳克華三、四十年來詩、小說和散文兼具的創作質量,跨類型藝術創作(繪畫、歌詞),醫生的科學背景,或同志身分,他所涉獵、所經驗的人生和藝術足夠「雜」才能寫出《詩想》,其《詩想》不是學院的一家言,是一個開放空間,讓詩的美學更加奇趣和豐饒。
作者序
關於「詩想」
陳克華
「詩想」一路寫了幾年,我想談的,表面上也許是詩,但其實是人。人的品質。
寫詩的人,應否具備某種程度上的「詩的美德」——既然詩人在許多時候並不抗拒享有社會名聲、地位,甚至金錢,和來自大眾的榮寵?
但何謂詩?何謂詩人?又何來詩的「美德」?
梁實秋引西哲的話說歷史裡的詩人看似神聖,但住在隔壁的詩人往往只是個笑話。這個「笑」裡,除了可能的有趣、怪誕,可還藏有幾分輕蔑和不屑?
大詩人李白詩風高曠不拘,但一連娶的幾個老婆皆是宰相之女,其魚躍仕進之野心昭然若揭。而屈原「憂國憂民」的詩篇讀來口吻更像是楚王的棄婦。
西方印象派始祖藍波一生短短,廿歲即停筆,之後極有可能幹的是走私軍火和販賣人口的勾當。而大詩人龐德竟有數十年住在精神病院裡「裝病」避罪。顯然繆思女神在選擇她人間的代言人時,有其不為人知的標準。
莎士比亞說唯詩人與瘋子不屬於這紅塵俗世。但我們看到的當代詩人,卻有不少比例是比販漿引車之流的市井小民更加「俗世」的。
既然詩無法被清楚定義,詩人也各式各樣,詩的「美德」自然也無從具體,但總私心寄盼「詩人」起碼在「詩」的狀態時,一切是美好的。
我真的真的這麼希望。
即使只是在詩完成的那一剎那的美好。
在「人人可寫」現代詩的今天,詩創作與欣賞的那把尺似乎越來越難以掌握——文章果然是千古事?而得失真的「寸心知」?
詩想完了,這些也都應該與我無關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