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9570530667
- 9789570533248
- 9789570534870
- 9789570534948
- 9789570534955
- Lyndsie Bourgon譯者:何修瑜
- Mona Eltahawy
- The seven necessary sins for women and girls: A manifesto for disrupting
-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
- Wendy Mitchell
- disobeying and defying patriarchy
- 亞洲史
- 亞洲文化
- 亞洲歷史
- 人文社科
- 八旗
- 台湾商务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哲學
- 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
- 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 What I Wish People Knew About Dementia: From Someone Who Knows
- 女人与女孩的原罪
-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
-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以滿口髒話、粗魯行為訴諸憤怒,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
- 女性的角色
- 寵物
- 心理勵志
- 性別研究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新加坡史(增訂本)
- 星國
- 書
- 林添貴
- 森林
- 楊雅筑
- 歷史
- 海外
- 溫蒂·蜜雪兒
- 獅城
- 环境科学
- 琳希‧布尔冈
- 琳希‧布爾岡
- 環境科學
- 盗木贼:直击森林犯罪现场,揭露底层居民的困境与社会问题
- 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 真邊將之
- 砍伐樹木
- 社會議題
- 繁體
- 翻譯
- 聞翊均
- 自然科普
- 臺灣商務
- 莊子
- 莊子思想散步
- 莫娜·艾塔哈維
- 華文
- 藝術
- 記錄
- 貓
- 貓走過的近現代
- 貓走過的近現代: 歷史學家帶你一窺日本人與貓的愛恨情仇
- 醫療保健
- 關懷社會
- 陈鸿瑜
- 陳嫻若
- 陳鴻瑜
- 陳鼓應

【預購】失智症患者想告訴你的事:從感官、環境到情緒,我與失智症共處的日常 What I Wish People Knew About Dementia: From Someone Who Knows◎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譯者: 楊雅筑 )
平常價 $3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第一本由失智症患者本人撰寫,囊括食衣住行的失智症全書!
★《星期日泰晤士報》暢銷書
★亞馬遜分類榜榜首
在臺灣,65歲以上的老人中,每13人就有一位患有失智症。我們對這個疾病一如所知,只知道恐懼以及各種偏方,但是失智症真的那麼可怕嗎?
本書作者溫蒂.蜜雪兒在58歲被診斷出患有早發性失智症,一如我們所有人,她在那個瞬間經歷了所有情感浪潮:恐懼、無助,以及對即將死亡的認知席捲而來。9年後,溫蒂走過了對疾病的刻板印象、學習在失智的情況獨自生活,她清楚明白疾病帶來痛苦,但重點是選擇如何活著。
▲最感動人心的患者親身經歷,呈現失智症的「真實情境」
溫蒂從失智症如何影響到味覺、嗅覺、觸覺與視覺開始描寫,細膩的分享失智症患者的世界如何染上不同的顏色,為何看到我們熟悉的電視螢幕會讓失智症患者害怕?為何放在白色盤子上的雞蛋或馬鈴薯無法喚起失智父母的食慾?為何患者會堅信自己看到已死之人、甚至聞到燒焦、尿味而激動不已?
世人常常以為失智症只有影響到記憶,但溫蒂想說:失智症患者的世界早已全然不同!
▲接受自己「從未改變」,讓陪病家人和患者都「與病共存」
如果大腦是一座城市,失智症就是在城市中四處施工的調皮鬼,他讓原本順暢的道路無法通行,讓城市的運作遇上「車禍」而卡關!然而,失智症沒有改變我們的家人,他們的大腦依然會找出得以通行的道路、找到新的解決方法,體諒,才是與病共存的起點。
我們會發現,原來只要一點小動作就可以重新找回患者的自尊;只要換個碗盤就可以讓父母吃起飯來更開心;只要善用現代科技,也可以讓患者出門散散步、找到生命中的美好。溫蒂認為,很多人罹患了失智症後,就被視為「完全不同的人」,甚至遭受彷彿監禁式的照護,但這樣的作法,可能會讓加快失智症加劇的速度!
從味覺嗅覺的改變、人際關係的修正、溝通模式的建立到面對疾病的態度,全書分成六大部分,細緻分析失智症患者的生活起居,並結合了患者軼事、研究成果。書中筆調樂觀,將多數患者會碰到的不安或令人沮喪的經歷、尤其是外界對待失智症患者的方式,轉向光明,扭轉了失智症便是死刑的恐怖判決,讓好好活著不只是目標,更成為得以實踐的可能。
聯名推薦
失智症權威‧前臺北榮總一般神經內科主任 劉秀枝醫師
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培寧醫師
精神科醫師 鄧惠文
「這本書透過作者親身的真摯敍述,將失智者的經歷帶到了我們眼前,使讀者自然的體會到失智不僅僅是記憶的喪失,更造成了感官和環境適應能力的改變。這些變化不僅身旁的人難以理解,他們本身也感到困惑。這本書不僅讓我重新省思對失智者的了解,更讓我欽佩失智者的勇氣和堅韌。」──臺北榮總神經內科主治醫師 王培寧醫師
「這是一本引人入勝、充滿希望的讀物。蜜雪兒標誌性的溫暖和樂觀精神幾乎在每一頁都閃耀著光芒。」──《愛爾蘭時報》(Irish Times)
「這本書想將絕望轉化為希望……就像給失智症患者和照顧者的教學指南。書裡的架構實際又冷靜:先介紹一種困難,然後找出克服的方式。大家都應該知道的建議背後傳達出更深層、攸關存在意義的訊息,這個訊息適用於所有人,無論老少,無論生病與否:要善良,要體貼,要有韌性,面對變化要隨機應變而不是心灰意冷;連結,原諒,接受,擁抱。好好活著。」──尼奇.傑拉德(Nicci Gerard),《觀察家》(Observer)
「對於失智症患者、支持他們的人、在該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員和任何「好奇的人」來說,這是一本必不可少的讀物……。她給那些被診斷為失智症的人的資訊是,永遠不要放棄自己。」──《星期日泰晤士報》(Sunday Times Magazine)
「這是一本令人信服的手冊,同時也是對這一疾病採取更有同情心和知情權的宣言。即使是那些自己的生活尚未被失智症和其他形式的疾病所觸及的人,也一定會對這本描述人類精神在最艱難的環境中生存的振奮人心著作作出反應。」──《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一本必讀書目。它為讀者提供了一個實用的、真正誠實的老年失智症診斷後的生活指南。對於任何開始這段旅程的人來說,我必須推薦此書。」──邁克爾.鮑爾(Michael Ball),BBC廣播2台
「大開眼界。有很多關於失智症的書都集中致病原因、子型分類、社會面向、對照顧者和家屬的影響等。但是,由失智症患者自己寫的回憶錄卻很少。蜜雪兒的書加入了正在興起的醫學回憶錄文學的行列,就像最好的旅遊寫作或報告文學一樣,將讀者帶到另一個世界,而他們有一天可能會或可能不會去那裡。」──《泰晤士報》(The Times)
「目前,全世界有5000萬失智症患者;據估計,到2050年,這一數字將增加到1.52億。因此,我們最好都買下這本天賜的書。溫蒂.蜜雪兒是一位救世主。」──法蘭西斯.威爾遜(Frances Wilson),《The Oldie》。
「這是一本鼓舞人心的書,它表明當人們失去記憶時,並不是所有的東西都失去了。」──《星期日郵報》(The Mail on Sunday)
「充滿了智慧、誠實和溫暖……。這本書讓我瞭解了很多關於失智症患者的生活……一本絕對必要的讀物。」──楊.卡森(Jan Carson)
「蜜雪兒利用她令人印象深刻的接觸範疇,用其他病人的故事來補充她自己的經驗,為這種無情的疾病描繪了一幅全面的圖畫。」──《Tablet》
作者簡介
溫蒂.蜜雪兒(Wendy Mitchell)
在英國國民健保署當了二十年的非臨床團隊主管,直到二〇一四年七月,五十八歲的她診斷出早發性失智症。她很意外大家竟然那麼不了解這種病,無論是社會大眾或是醫療人士皆是,因此下定決心努力提高大家對於失智症的認識,鼓勵其他人看到即使罹患失智症也能繼續過生活。現在她是英國非營利組織阿茲海默氏症社群(Alzheimer’s Society)的大使。為感謝她對研究的貢獻,布拉福大學於二〇一九年授予溫蒂.蜜雪兒榮譽衛生博士學位(honorary Doctor of Health)。她有兩個女兒,住在英國約克郡。
❖部落格:www.whichmeamitoday.wordpress.com
❖推特:@WendyPMitchell
譯者簡介
楊雅筑
專職譯者,從事字幕翻譯及各類文件翻譯。
個人網站:lennyxlenny.com

【預購】女人與女孩的原罪:以滿口髒話、粗魯行為訴諸憤怒,是女性可以擁有的嗎?(The seven necessary sins for women and girls: A manifesto for disrupting, disobeying and defying patriarchy)◎莫娜·艾塔哈維 (Mona Eltahawy)(譯者:聞翊均)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莫娜‧艾塔哈維─
榮獲全球先鋒獎,全球代表性女權分子,以自己的故事,敘說現代女性應有的權利。
當女性遇到傷害時,難道不能如同男性一般大聲咆哮、使用暴力拿回主導權?!
王玥好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書中所揭示:解套社會文化對女孩所套上的「溫順」約束衣,是瓦解性暴力的關鍵,台灣也應如此反省與實踐。
杜瑛秋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社工師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是本讓女性獲得充權,讓男性借鏡反思的書籍。女性主義者和#METOO運動者莫娜.艾塔哈維透過自身性暴力經歷和國際性/性別暴力/歧視事件,引導讀者看見父權主義、階級制度、種族主義,如何透過政治、語言、法律,媒體、戰爭、暴力等操控女性,以及她和抗爭者不畏強權,勇於挑戰、反抗和拆解父權主義的故事。
林靜如 律師娘
這本書顛覆你對性別角色的認知,讓閱讀它的人重新思考性別的存在意義。
周芷萱 女性主義者
本書不溫柔、充滿憤怒,它告訴我們「你可以憤怒」。那其實也是一種溫柔。
穆斯林女性不用誰來拯救,無論是男人還是其他世界的女人,她們擁有自己的力量。
陳潔晧 藝術家/《不再沉默》作者
許多人因為不願相信而否認性侵害的存在,使受害人陷入孤立無援的狀態。此書提醒我們聆聽受害者的聲音,共創一個安全與自由的社會。
羅珮嘉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不論是為了避免持續受到集體式的性別壓迫,或是為了享有身體與思想的自主權,「勇於挑戰」和 「突破改變」都是實踐理想的最核心價值。莫娜‧艾塔哈維帶領女孩們衝撞父權的那些不被主流社會認同的路徑,正是女性主義運動的初衷與意義。
──你的沉默不會保護你
不論男女都要有發出怒火的勇氣,這是在這個世界的必要生存工具。想要得到自由,不能做個無聲之人。
本書特色
1. 全球知名女權分子出面反抗父權主義
2. 從自身經驗為例,喚醒女性價值
3. 教導女孩要有自己的脾氣,反思女性受到的教育
勇敢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玥好 勵馨基金會執行長
杜瑛秋 婦女救援基金會執行長/社工師
林靜如 律師娘
周芷萱 女性主義者
陳潔晧 藝術家/《不再沉默》作者
賴芳玉 律師
羅珮嘉 台灣女性影像學會秘書長暨台灣國際女性影展策展人
蘇絢慧 諮商心理師/ 作家
各界讚譽
「莫娜.艾塔哈維的《女人與女孩的原罪》是一部令人震驚、勇敢、極其不陰柔又生逢其時的作品。盛行各地的『我也是』 (MeToo)運動對父權主義喊出最根本也最深入的一句『到此為止』 。閱讀此書將使你獲得自由,而跟著本書展開行動將使我們全都獲得自由。」── 葛蘿莉亞.斯泰納姆(Gloria Steinem),作家暨女性主義者
「莫娜.艾塔哈維提醒了我,我還年輕時將之稱作女性的自由主義:她是為了你的自由而來,為每一位女人與女孩的自由而來,從努納福特到納米比亞。《女人與女孩的原罪》是一本宣言之書,勉勵並提倡女人心懷更多自信、進行更清晰的思考、更瞭解自己的價值觀與權利,並擁有更多愉悅與喜樂。這本書充滿榮耀的、積極的、橫衝直撞的文句,而這些文句將會啟發更多相似的文句,因為好的事物向來具有感染力。」── 芮貝卡.索尼特(Rebecca Solnit),《男人向我說教》( Men Explain Things to Me)作者
「由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主義者之一所寫的《女人與女孩的原罪》是一份煽動性的尖刻宣言。莫娜.艾塔哈維帶著堅持與熱忱書寫下世界各地的女人,她高聲呼喊著要我們放下自我質疑與羞愧心態──這個社會從我們的孩提時代開始教導我們的種種特質──要我們注意到她對父權主義的戰壕。她寫下了這本激勵人心又無比勇敢的書,吸引了我們的目光。」── 洪理達(Leta Hong Fincher),《背叛老大哥:覺醒的中國女性主義》(Betraying Big Brother: The Feminist Awakening in China)作者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是希望眾人有所行動的強烈呼喚,是脫離父權壓迫的獨立宣言。這本書致敬了我們過去曾是的那個女孩與我們原本可以成為的那個女孩。莫娜.艾塔哈維以活潑風趣的文筆與高度的聰明才智撰寫本書,她既懷抱著強烈的憤怒,又具有豁達的胸襟。你將會在書頁中一次又一次地看見自己,並看見你能成為怎麼樣的人。這本書棒透了。」── 瑪薩.曼吉斯特(Maaza Mengiste ),《暗影之王》(The Shadow King)作者
「享譽世界的女性主義者暨無政府主義者莫娜.艾塔哈維回來了,她用無比直接又極高智商的寫作方式及寫下了這本來自未來的女性主義者指南。在那個未來裡,我們全都獲得了自由。《女人與女孩的原罪》適合那些從不等待他人准許的人。」── 瑪爾娃.席洛(Marwa Helal ),《入侵種》(Invasive species)作者
作者簡介
莫娜‧艾塔哈維
是獲獎作者、社運人士、評論家,也是當代全球女性主義中影響力最大的重要思想領袖。她的第一本書《頭巾與處女膜》(Headscarves and Hymens)引起世界各國對女人和伊斯蘭教的討論。她的文章與專欄刊登在《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衛報》(Gardian)、《時代雜誌》(Time)和《紐約雜誌》(New York Magazine)等眾多刊物上。她曾獲得洛克斐勒基金會(The Rockefeller Foundation)的貝拉吉奧中心藝術及文學藝術獎(Bellagio Arts & Literary Arts),目前在紐約與開羅兩地生活。
譯者簡介
聞翊均
專職譯者。現居台南,熱愛文字、動物、電影。擅長文學、科普、運動相關翻譯。andorawen@gmail.com
推薦序
復仇女神的熊熊怒火──燒盡眼淚、淨化集體苦難
作者/許菁芳
莫娜.艾塔哈維是那種濃度最高的expresso咖啡,早上一杯非常醒腦,但喝太多,她也會讓你劇烈頭痛。
乍看之下,艾塔哈維是令人困惑的存在──這也是她引以為傲的特質。她是穆斯林,也是女性主義者,她不戴頭巾,一頭黑捲髮有時染成鮮豔的紅色,有時剪成時尚平頭,戴上顯眼又亮麗的飾品,讓人無法忽視她的存在。事實上,她的生平正是不斷的跨界與超越,這讓她在所有情境下都成為醒目的存在:出生於埃及,七歲時隨著攻讀醫學博士的雙親來到英國,十五歲又移居沙烏地阿拉伯,再回到埃及完成大學與碩士學位。她在一九九○年代擔任記者,為路透社(Reuters News Agency)駐開羅與耶路撒冷,也為眾多主流媒體供稿。艾塔哈維於千禧年之交遷居紐約,持續經營阿拉伯語媒體,以國際新聞為女性倡議。二○一一年,她於開羅報導抗議事件時被埃及當局逮捕,受到肢體以及性暴力,導致她雙手骨折。她的第一本書於二○一五年出版,《頭巾與處女膜:為什麼中東需要一場性革命》探討阿拉伯社會的厭女情結。為什麼「他們﹂信奉伊斯蘭教的男人如此痛恨「我們」女人?這是艾塔哈維銳利而不留情面的提問。
艾塔哈維是位復仇女神。她的情緒與力量滿點,經常讓人覺得很不舒服──而正應該如此。壓迫、傷害與歧視本來就不是一件溫暖美好的事情。女人的復仇,累世業力絕非兒戲,曾經有多少女人被打落地獄,這股來自地獄的力量就有多強大。任何人都應該感到害怕。
父權結構真實存在。所有現代社會當中都存在一整套不斷強化男性支配、認同男性、且以男性的喜好利益為中心的思想與制度──而壓迫女性是父權得以延續的核心。千百年來,女人所經驗的傷害都是真實的。在傷害獲得肯認之前,在製造傷害的體制被終結之前,傷害就在那裡 。人們沒有辦法透過逃避真實獲得和平,更罔論自由。
《女人與女孩的原罪》是艾塔哈維的第二本書,談論七種女人應該掌握而精通的力量。艾塔哈維對女人們大聲疾呼:去掌握妳的憤怒,去爭取人們的注意力,自在地說髒話,放膽追求權力與發展妳的野心,必要的時候使用暴力報復男人,並且享受、擁抱妳的欲望。女人不應該再好聲好氣,終結父權就是現在!
在書中,艾塔哈維反覆描繪她所見證的傷害,並反覆論述女人可以裝備的武器。這些論述誠實得令人傻眼:她贊成女人使用必要的暴力,她邀請女人破口大罵。書中引述法學者安妮․法蘭克斯(Mary Anne Franks)的話,提倡女人使用暴力以達到「暴力重分配」的目標:
為了使男人與女人之間的暴力行為達到最佳水平,女人必須提高對男人使用暴力的意願與能力。
雖然男人與女人雙方都有能力,實際上也真的會對彼此使用暴力,但相較於女人針對男人的暴力,男人針對女人的暴力更常見,更無法合理化也更具破壞性⋯⋯男人不害怕對女人施加暴力後會遭到反擊,女人則害怕對男人施加暴力後會遭到反擊。
我們應該更加容忍女性的暴力與侵略行為⋯⋯無論單獨個案有多麼令人遺憾,女性的報復力量所創造的恐懼與不確定性,都有助於達到重新分配整體暴力的這個目標。
艾塔哈維也認為女人必須拒絕文明禮節的馴化。因為「禮貌」服務的對象,從來都不是女人。所謂髒話,是弄髒了誰的耳朵、而髒了的女人又礙著了誰?父權想要規範的不只是女性的身體,也包括女人可以使用的語言,透過讚揚端莊有禮的女性,女性的行為與表現被框架在特定範圍裡。艾塔哈維尖銳地指出,為什麼女人不能公開說「操」 、 「幹」 、 「屄」 、「穴」 、 「陰道」呢?這些不都是女人的身體經驗嗎?
父權堅持要控制女人的嘴與陰道,甚至於控制進出這些孔洞的所有事物。父權主義堅持只有它可以管制這些孔洞。甚至,父權主義把冒犯他人與猥褻他人的權力都留給他自己。
艾塔哈維痛罵:我有權擁有我的陰道,我的屄。我不禮貌。我拒絕端莊,我操你媽的給我滾。 (我必須承認,作為女人,讀到這裡我忍不住叫好鼓掌)
艾塔哈維如怒目金剛,她的氣燄高張,她所推崇的卻都是真理。她之所以鼓勵女人享有野心、掌握關注,是因為她相信女人值得享有生命,女人本來就是重要的存在。違抗父權對女人設下的限制與打壓,是還原女人本來就擁有的無限可能性。艾塔哈維分析「野心」與「關注」兩大概念,指出女人做自己,就是對父權主義最大的攻擊與破壞:
女人所能做到的所有事情中,最具破壞性的就是在談論自己生命時,表現得像是妳的生命真的很重要。因為事實上,妳的生命就是重要的。
關注和野心是一對表親。前者相信我值得關注,後者宣告我能更超越。這兩種舉動都是在挑戰父權主義。我以為我是誰?人們告訴我我能成為怎麼樣的人,但我相信我是一個遠超過這些限制的人。
我可以想像艾塔哈維以及她所提倡的觀點,不僅引人側目,也會引發張牙舞爪的厭惡。那是因為我們並不習慣正視女人真實的力量。我們太習慣推崇陽剛與理性,貶低陰柔與直覺;當有人展現出劇烈的情緒時,我們感到不安,隨之而來的是害怕以及壓抑。尤其是女人表達出劇烈的情緒時,人們總是千方百計地急著撲滅她,勸導有之,疏通有之,汙名有之。但是我們從未想過另一種回應的方式,是肯定苦難已經發生,而如實地接納所有情緒──是的,女人經驗傷害,巨大的惡行,這是不對的,而女人的憤怒與痛苦是正常的。痛快地罵吧,揮打吧,哭吧!這裡沒有人也沒有神可以undo女人所經歷的所有苦難,我們能做的是接受。踏踏實實地接受了,甚至,要扎扎實實地復仇了,後面才可能出現真實的原諒。人們會感到害怕,是因為人們心知肚明她有道理。有力量的東西才會引發焦慮與恐懼,眼淚與叫囂本身是沒有力量的,但驅動眼淚與聲量的苦難與怒火,因真實存在而力量無窮。
只要我們還有人轉過頭去不聽不看,就永遠都還會有被掩埋的受難者需要呼喊。每有一分不舒服被承接,就有一分苦痛被釋放。
艾塔哈維的聲音振聾發聵,喚醒沉睡的人,掀了裝睡的人。她是個毫不退縮、毫不客氣的復仇女神,隨時可以擊殺所有膽敢侵犯女人的人。這本書是鮮紅的火焰自在流動,燒盡所有她文字所及之處,在明亮炙熱的情緒裡,女人所有的集體苦難、創傷現身,而得淨化。

【預購】新加坡史(增訂本)◎陳鴻瑜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一部貫穿過去、現在的星國史,告訴你這個富裕小國的起源,
剖析新加坡各個時期的政治領導人的關鍵作為,
從他們的政治和經濟決策,深入了解新加坡在外交、經濟發展
及多元種族文化等方面的應對措施,
學習如何能在變化萬千的國際情勢中站穩一席之地。
剖析新加坡各個時期的政治領導人的關鍵作為,
從他們的政治和經濟決策,深入了解新加坡在外交、經濟發展
及多元種族文化等方面的應對措施,
學習如何能在變化萬千的國際情勢中站穩一席之地。
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長期觀察新加坡,
對新加坡歷史客觀描述與分析,
特別著眼於「後李光耀時期」,
看一個國家在面臨政治、社會變動之際,
如何能秉持其靈活的商業營運策略,
設定目標、發展未來。
蕞爾小國新加坡,總是能在馬來西亞、中國等鄰國列強環伺下屹立不搖
此一光環在後李光耀時代仍持續不滅,
李光耀的理念充分說明新加坡是怎麼樣的一個國家:
「新加坡是個小地方,卻可以成就大事業。」
從十四世紀新加坡歷史開始寫起,剖析其歷史起源和相關記載,
探討英國登陸並治理新加坡、二次大期間日本入侵時,新加坡的樣貌,
回溯二戰前後,新加坡受英國統治的殖民地位,
其政治人物如何決心脫離英國,爭取自治及獨立。
認識過去的新加坡後,更進一步理解當代的新加坡,
真正體會「當代的新加坡史,可說是李光耀的奮鬥史,一種單色但耀眼的歷史發展。」
關鍵特色
★筆者以數十年教授東南亞史之經驗,將新加坡歷史之研究心得整理完成此書。
★新加坡的建國史就是李光耀一生的政治奮鬥史,他的思想和觀念左右了新國在英國和馬來西亞、甚至東南亞之間的權力關係發展路徑。
★特別增加敘述在後李光耀時期,新國仍將秉持其靈活的商業營運策略經營國家,其所設定及計畫的未來發展目標,小而美的國家體制將會繼續屹立在東南亞。
作者簡介
陳鴻瑜
臺灣花蓮縣人,1948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現職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曾任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著作:《緬甸史》、《泰國史》(增修版)、《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臺灣花蓮縣人,1948年生,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畢業,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班、博士班畢業,國家法學博士(1978年),美國喬治城大學訪問教授,新加坡東南亞研究院訪問教授,現職淡江大學外交與國際關係學系教授。
曾任淡江大學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教授,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授兼東南亞研究中心主任、東南亞研究所教授兼所長,國立政治大學國際關係研究中心研究員兼國際組召集人、外交研究所、東亞研究所、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兼任教授,「問題與研究」月刊主編,「東南亞季刊」發行人兼主編,「戰略與國際研究」季刊主編,中華民國海外華人研究學會理事長,「海華與東南亞研究」季刊發行人兼主編。著作:《緬甸史》、《泰國史》(增修版)、《菲律賓的政治發展》、《約翰密爾的政治理論》、《政治發展理論》(獲得1984年教育部青年研究著作獎)、《越南近現代史》、《馬來西亞史》、《印度尼西亞史》、《柬埔寨史》等二十幾種作品。

【預購】盜木賊:直擊森林犯罪現場,揭露底層居民的困境與社會問題 Tree Thieves: Crime and Survival in North America’s Woods◎琳希‧布爾岡 ( Lyndsie Bourgon)(譯者:何修瑜)
平常價 $3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揭露數十億美元木材黑市交易的罪行與血淚,
「我猜你可以說,人們只是想討生活,就只是這樣而已。」──盜木賊克里斯‧古菲(Chris Guffie)
身為北美拓荒先鋒的伐木工人,他們在森林流血奮鬥、養育家庭、建立傳統與驕傲!
致力保護環境的政府與環保團體,卻斬斷了這一切的源頭。
當冀望的產業轉型化為烏有,這群人只能走上盜採山林的不歸路。
面對這天平兩端的難題,是否終究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隨著人類需求的迅速增長,森林已經遭到過度砍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儘管政府和環保團體祭出各種手段,如設立國家公園、進行示威遊說,試圖保護殘存的樹木,但木材價格的水漲船高,仍然讓許多人鋌而走險,幹起非法盜採山林的勾當。
作者琳希‧布爾岡實地走訪北美地區,發現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那樣單純。當政府劃定國家公園邊界的同時,也將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傳統一刀兩斷,過去身為拓荒標誌的伐木工人,如今成為破壞山林的過街老鼠。他們走投無路,只能拿起熟悉的鏈鋸、踏入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砍倒一顆顆的樹木、切下一片片的樹瘤……我們將透過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伐木產業的歷史,以及最尖端的樹木科學,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揭露森林樹冠底下陰謀與犯罪,還有複雜多舛的人生。
媒體好評
「森林是臺灣的珍寶;當護國神山守護著臺灣,森林則守護著護國神山。然而,對於這片占臺灣土地莫大比例的森林,特別是其與歷史,文化與認同的交織,乃至於從過去延續至今的衝突、暴力與血腥,我們的理解還相當稀少,甚至還缺乏一個理解的架構。《盜木賊》走的是地理學者稱為「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的路線;若你對於雞湯式的自然或環境文學感到厭煩,或者已被類似的寫作滋養至流鼻血的程度,《盜木賊》會是你不可或缺的一帖瀉藥。」——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盜木賊》揭露出盜木的現實,以及將鄉村和原住民社區排除在保育行動之外,所造成的可怕後果。」——柯克‧華萊士‧強森(Kirk Wallace Johnson),《羽毛賊》(The Feather Thief)
「這是一本融合了歷史與實地探查的精彩新聞寫作書籍,作者致力於探詢古老而棘手的問題,也就是誰是荒野真正的主人,誰又被准許靠荒野過活。本書達到了所有優秀書籍該達到的目的:它使你的心思更廣闊、更深入也更細膩。」——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路:行跡的探索》(On Trails: An Exploration)
「精采絕倫的一本書。作者調查盜木的內容引人入勝,與其相關的文化衝突研究非常富有同情心,此外她也面面俱到地關注環境的價值。然而上述所有內容的基礎,是琳希‧布爾岡深情地提醒讀者,在一個森林逐漸消失的世界上,我們所愛的與我們失去的一切是甚麼。」——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下毒者手冊》(The Poisoner’s Handbook)
「以社會史與真實犯罪案件組成的《盜木賊》,是盜伐木材如何禍害從北美紅杉林到亞馬遜雨林的一則令人目不轉的故事。」——艾許‧戴維森(Ash Davidson),《詛咒之春》(Damnation Spring)
「這是一個極其有趣的犯罪故事,也是對人與森林之間深刻而紛亂關係的精彩檢視。琳希‧布爾岡闡述了權力、階級與認同之間的暴力衝突,這些衝突持續形塑與傷害我們賴以為生的森林。」——蜜雪兒‧奈荷斯(Michelle Nijhuis),《至愛的野獸》(Beloved Beasts)
「布爾岡生動紀錄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幾座森林中上演的貓捉老鼠遊戲。」
親自走訪盜伐現場的第一手報導!
從盜木賊、巡山員到木材鑑識專家,記錄人們最為真實的心聲與血淚控訴
從盜木賊、巡山員到木材鑑識專家,記錄人們最為真實的心聲與血淚控訴
「我猜你可以說,人們只是想討生活,就只是這樣而已。」──盜木賊克里斯‧古菲(Chris Guffie)
身為北美拓荒先鋒的伐木工人,他們在森林流血奮鬥、養育家庭、建立傳統與驕傲!
致力保護環境的政府與環保團體,卻斬斷了這一切的源頭。
當冀望的產業轉型化為烏有,這群人只能走上盜採山林的不歸路。
面對這天平兩端的難題,是否終究沒有兩全其美的辦法?
隨著人類需求的迅速增長,森林已經遭到過度砍伐,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儘管政府和環保團體祭出各種手段,如設立國家公園、進行示威遊說,試圖保護殘存的樹木,但木材價格的水漲船高,仍然讓許多人鋌而走險,幹起非法盜採山林的勾當。
作者琳希‧布爾岡實地走訪北美地區,發現事情不是非黑即白那樣單純。當政府劃定國家公園邊界的同時,也將當地居民的生活、經濟、傳統一刀兩斷,過去身為拓荒標誌的伐木工人,如今成為破壞山林的過街老鼠。他們走投無路,只能拿起熟悉的鏈鋸、踏入人跡罕至的原始森林,砍倒一顆顆的樹木、切下一片片的樹瘤……我們將透過扣人心弦的人物故事、伐木產業的歷史,以及最尖端的樹木科學,展開一場驚心動魄的旅程,揭露森林樹冠底下陰謀與犯罪,還有複雜多舛的人生。
媒體好評
「森林是臺灣的珍寶;當護國神山守護著臺灣,森林則守護著護國神山。然而,對於這片占臺灣土地莫大比例的森林,特別是其與歷史,文化與認同的交織,乃至於從過去延續至今的衝突、暴力與血腥,我們的理解還相當稀少,甚至還缺乏一個理解的架構。《盜木賊》走的是地理學者稱為「政治生態學」(political ecology)的路線;若你對於雞湯式的自然或環境文學感到厭煩,或者已被類似的寫作滋養至流鼻血的程度,《盜木賊》會是你不可或缺的一帖瀉藥。」——洪廣冀 臺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盜木賊》揭露出盜木的現實,以及將鄉村和原住民社區排除在保育行動之外,所造成的可怕後果。」——柯克‧華萊士‧強森(Kirk Wallace Johnson),《羽毛賊》(The Feather Thief)
「這是一本融合了歷史與實地探查的精彩新聞寫作書籍,作者致力於探詢古老而棘手的問題,也就是誰是荒野真正的主人,誰又被准許靠荒野過活。本書達到了所有優秀書籍該達到的目的:它使你的心思更廣闊、更深入也更細膩。」——羅伯特‧摩爾(Robert Moor),《路:行跡的探索》(On Trails: An Exploration)
「精采絕倫的一本書。作者調查盜木的內容引人入勝,與其相關的文化衝突研究非常富有同情心,此外她也面面俱到地關注環境的價值。然而上述所有內容的基礎,是琳希‧布爾岡深情地提醒讀者,在一個森林逐漸消失的世界上,我們所愛的與我們失去的一切是甚麼。」——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普立茲新聞獎得主、《下毒者手冊》(The Poisoner’s Handbook)
「以社會史與真實犯罪案件組成的《盜木賊》,是盜伐木材如何禍害從北美紅杉林到亞馬遜雨林的一則令人目不轉的故事。」——艾許‧戴維森(Ash Davidson),《詛咒之春》(Damnation Spring)
「這是一個極其有趣的犯罪故事,也是對人與森林之間深刻而紛亂關係的精彩檢視。琳希‧布爾岡闡述了權力、階級與認同之間的暴力衝突,這些衝突持續形塑與傷害我們賴以為生的森林。」——蜜雪兒‧奈荷斯(Michelle Nijhuis),《至愛的野獸》(Beloved Beasts)
「布爾岡生動紀錄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幾座森林中上演的貓捉老鼠遊戲。」
——莎拉‧伯曼(Sarah Berman),《別說它是邪教》(Don’t Call It a Cult)
「琳希‧布爾岡在這本經過深入研究的書中向我們表明,如果希望保留參天巨樹,我們必須將人類與自然間所有複雜的關係都納入考慮。」——吉娜‧雷拉塞爾瓦(Gina Rae La Cerva),《荒野饗宴》(Feasting Wild)
「追尋盜木賊、盜獵賊與資本家的琳希‧布爾岡妥善扮演了偵探的角色,讓我們一窺複雜與經過重重掩飾的木材黑市內幕。本書強而有力地證明被默默盜走的樹木及倒下的樹木,其造成的後果是如何影響森林以外的地方。」——哈利‧拉斯塔德(Harley Rustad),《迷失在死亡之谷》(Lost in the Valley of Death)
「對於抱持善意但過度熱心的環保主義造成之危險,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同情心的警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盜木賊》是一部極為生動、傑出的調查報導」——《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筆觸柔和、深思熟慮的散文,讓人想起了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的作品。」——《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對於環境保護將造成當地社區哪些潛在影響,給予了一個深具啟發且持平的論述。」——《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布爾岡深思熟慮的取徑和敏銳的調查報導,向環保人士、政策決策者和國家公園愛好者提供嶄新的視角,了解優先考量瀕危環境的後果就是犧牲掉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愛好自然的你們,注意了。」——《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琳希‧布爾岡在這本經過深入研究的書中向我們表明,如果希望保留參天巨樹,我們必須將人類與自然間所有複雜的關係都納入考慮。」——吉娜‧雷拉塞爾瓦(Gina Rae La Cerva),《荒野饗宴》(Feasting Wild)
「追尋盜木賊、盜獵賊與資本家的琳希‧布爾岡妥善扮演了偵探的角色,讓我們一窺複雜與經過重重掩飾的木材黑市內幕。本書強而有力地證明被默默盜走的樹木及倒下的樹木,其造成的後果是如何影響森林以外的地方。」——哈利‧拉斯塔德(Harley Rustad),《迷失在死亡之谷》(Lost in the Valley of Death)
「對於抱持善意但過度熱心的環保主義造成之危險,提出了讓人耳目一新且富同情心的警告。」——《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盜木賊》是一部極為生動、傑出的調查報導」——《洛杉磯書評》(The Los Angeles Review of Books)
「筆觸柔和、深思熟慮的散文,讓人想起了蕾貝嘉.索尼特(Rebecca Solnit)的作品。」——《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對於環境保護將造成當地社區哪些潛在影響,給予了一個深具啟發且持平的論述。」——《柯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布爾岡深思熟慮的取徑和敏銳的調查報導,向環保人士、政策決策者和國家公園愛好者提供嶄新的視角,了解優先考量瀕危環境的後果就是犧牲掉那些生活在其中的人們。愛好自然的你們,注意了。」——《出版者週刊》(Publishers Weekly)
琳希‧布爾岡(Lyndsie Bourgon)
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譯者簡介
何修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現專職翻譯。史學譯作包括《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帝國的勝利:從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羅馬世界》、《法蘭西全史》、《在風暴來臨之前:羅馬共和國殞落的開始》、《伊斯蘭新史》與《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等。
作家與口述歷史學者,也曾是二○一八年的國家地理學會探險家(National Geographic Explorer)。她致力撰寫環境以及環境和歷史、文化與認同交會的議題,專欄文章曾刊登於《大西洋》(The Atlantic)、《史密森尼》(Smithsonian)、《衛報》(The Guardian)、《牛津美國人》(Oxford American)、《永世》(Aeon)、《海象》(Walrus)、《赫茲利特》(Hazlitt)以及其他報章雜誌上。
譯者簡介
何修瑜
臺灣大學歷史系學士,紐約理工學院傳播藝術碩士,現專職翻譯。史學譯作包括《1953:伊朗關鍵之年,一場被掩蓋的政變》、《帝國的勝利:從哈德良到君士坦丁的羅馬世界》、《法蘭西全史》、《在風暴來臨之前:羅馬共和國殞落的開始》、《伊斯蘭新史》與《鄂圖曼帝國的殞落》等。

【預購】莊子思想散步◎陳鼓應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內容簡介
透過莊子的人生哲學,引領我們進入「逍遙遊」的世界,
在混亂無章的社會中,找回悠然自處的生活之
在混亂無章的社會中,找回悠然自處的生活之
「庖丁解牛」、「莊周夢蝶」、「螳螂捕蟬,黃雀在後」都是出自《莊子》的著名典故,而莊子與惠施在橋上那場「你不是我,怎麼知道我不曉得魚的快樂?」的精彩辯論,也是我們耳熟能詳的故事。在這些莊子寓言裡面,不僅潛藏莊子對於人生、天地萬物的哲學思維,更是現代人面對忙碌、壓抑的社會,一帖解放人心的良方。
作者陳鼓應為研究老莊思想的大家,透過流暢的文字,結合自身的時代與人生感悟,深入淺出地剖析莊子哲學的精髓。在第一部分「莊子淺說」,介紹莊子的生活態度、生死觀與處世思想,談論莊子如何化除現實中的紛擾,追求身心的自由。如同莊子「蝴蝶夢」中將人轉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比喻人類內心的自由,不受外在世界的束縛。相對於現代文學家卡夫卡(F. Kafka)《變形記》中的大甲蟲,象徵現代人的時間壓迫、空間囚禁與外界疏離感,讓我們能更深一層體會莊子的蝴蝶夢所代表的意涵。
作者陳鼓應為研究老莊思想的大家,透過流暢的文字,結合自身的時代與人生感悟,深入淺出地剖析莊子哲學的精髓。在第一部分「莊子淺說」,介紹莊子的生活態度、生死觀與處世思想,談論莊子如何化除現實中的紛擾,追求身心的自由。如同莊子「蝴蝶夢」中將人轉化為翩翩起舞的蝴蝶,比喻人類內心的自由,不受外在世界的束縛。相對於現代文學家卡夫卡(F. Kafka)《變形記》中的大甲蟲,象徵現代人的時間壓迫、空間囚禁與外界疏離感,讓我們能更深一層體會莊子的蝴蝶夢所代表的意涵。
一個人生活的體驗愈多,愈能欣賞莊子思想視野的寬廣、精神空間的開闊及其對人生的審美意境;一個人社會閱歷愈深,愈能領會莊子的「逍遙遊」實乃「寄沉痛於悠閒」,而其思想生命的底層,則未始不潛藏著深厚的憤激之情。──陳鼓應
作者簡介
陳鼓應
1935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臺,1956至1963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悲劇哲學家 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的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1935年出生於福建長汀,1949年隨父母赴臺,1956至1963年先後就讀於臺灣大學哲學系及哲學研究所,師從著名哲學家方東美、殷海光。兩度輾轉執教於臺灣大學和北京大學,曾任聘為北京大學「人文講席教授」,現為《道家文化研究》學刊主編。
著作有:《悲劇哲學家 尼采》、《老莊新論》、《易傳與道家思想》、《道家易學建構》、《道家的人文精神》、《莊子人性論》等十餘部。

【預購】貓走過的近現代: 歷史學家帶你一窺日本人與貓的愛恨情仇◎真邊將之(譯者: 陳嫻若)
平常價 $3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從作祟妖怪到寵物明星,從捕鼠工具到家庭成員
不管是遇上愛貓成癡的大文豪,還是嫉貓如仇的老百姓
紛紛擾擾的人類社會裡,貓咪始終漫步在你我身邊
跟著牠們小巧輕靈的腳步,見證歷史發展的軌跡!
店家擺的招財貓,真的是貓咪受歡迎的象徵嗎?
愛貓的天堂「貓島」,其實是畏懼貓妖作祟的結果?
戰後如雨後春筍般出現的公寓大樓,竟然讓貓的人氣扶搖直上?
世界上第一間貓咖啡館,居然是在臺灣開幕?
「給貓金幣」「給貓柴魚片」這些日本俗諺,又是什麼意思?
到底還有哪些新奇有趣的貓咪歷史迷霧,等著你來探索!
當我們說到貓,直覺想到貓的「可愛」「逗趣」,是無法取代的「家庭成員」;提及貓的歷史,不外乎古代埃及人對貓的信仰和崇拜,或是各式各樣古人愛貓成痴的趣聞。可是,如果要你談起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貓,牠們在人類社會之間的歷史,是不是就感到一片空白?
特別是過去這一兩百年裡,人類世界也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這些穿梭在街頭巷弄或是飼養在家中的貓咪們,又面對了如何的改變?另外,既然有「愛貓」的歷史,自然就有對貓「不感興趣」,甚至「厭惡」的人存在,這群人又在貓的歷史中扮演什麼角色呢?
早稻田大學教授真邊將之,將帶領我們從明治維新出發,經歷關東大地震、二次世界大戰,一路談到戰後高度成長期,以及現代網際網路的興起,追尋這段貓與人類譜寫的歷史,牠們走過的種種歲月,正是人類社會變遷的最佳寫照!。
例如:大文豪夏目漱石的《我是貓》,扭轉了貓在文學中的形象與地位,讓貓正式坐上主角大位,掀起一波熱潮;二十世紀初,日本政府為了消滅鼠疫的威脅,開始獎勵民眾養貓,甚至挨家挨戶上門宣導,還讓貓的價格水漲船高。
但歷史總是一體兩面,必然有討厭或懼怕、對貓不友善或殘忍虐待殺害的過去,好比日本各地都有貓妖作祟的傳說,還有「貓三年之恩三日就忘」的俗諺。二戰期間物資短缺的時候,政府便下令徵用貓皮來做成防寒大衣,還有人為了充飢,將貓也吞下肚。
到了戰後,在日本經濟復甦、高度成長的年代,各式各樣集合住宅、公寓大樓的興起,讓貓成為這類新型住宅裡最受歡迎的寵物,可是卻也是造成鄰居投訴、破壞社會安寧的源頭。到了我們最為熟悉的網路世代,造就各式各樣的貓咪明星、賞貓景點、網路迷因,將貓咪熱潮推向了新一波的高峰!
貓奴推薦
謝金魚 歷史作家
謝哲青 作家
志銘與狸貓 《黃阿瑪的後宮生活》
梅用知世 「就算知道了也對人生沒有幫助的日本小知識」版主
(依來函順序刊登)
「正所謂『汝為貓之奴,不可不知貓史。』
這是貓史的重要片段,也是奴才們如何歡欣鼓舞迎接貓主子降臨的歷史。」──謝金魚 歷史作家
作者簡介
真邊將之
現為早稻田大學文學學術院教授、比利時天主教魯汶大學客座教授。
1973年生於千葉縣。2003年早稻田大學研究所文學研究科史學(日本史)專攻博士後期課程修畢退學。2009年取得博士(文學)學位。
主要著作:
《西村茂樹研究──明治啟蒙思想與國民道德論──》(思文閣出版,2009年)
《東京專門學校的研究──「學問的獨立」具體相與「早稻田憲法草案」──》(早稻田大學出版部,2010年)
《大隈重信──民意與統治的相剋──》(中央公論新社,2017年)
譯者簡介
陳嫻若
東吳日文系畢業,曾為出版社日文編輯,目前專職日文翻譯。喜歡閱讀文學,也樂於探究各領域的知識,永遠在翻譯中學習。譯作有:《戰後日本大眾文化史》、《我把青春賭給山》、《豐田物語》、《哲學是職場上最有效的武器》、《地球全史》、《不自由的心》、《怒》、《今天也謝謝招待了》、《喜樂京都》、《塵封筆記本》、《穿越光之小徑》、《海上的世界地圖》、《闇的美術史》、《生還者》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