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10月號
- 2024年
-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471297774055604
- 480
- 9786263103375
- 9786263107595
- 9786263147126
- 9786263558601
- 9786263616462
- 9786263968370
- 9786263968745
- 9786267173114
- 9786267209004
- 9786267317716
- 9786267382462
- 9786267462201
- 9786267465134
- 9786267478202
- 9786267509074
- 9786267509111
- 9786267568316
- 9786269567928
- 978626962463
- 9786269826216
- 9786269867646
- 9786269871230
- 9789570853049
- 9789570874631
- 9789571363370
- 9789576743665
- 9789576743757
- 9789670744902
- 9789670744919
- 9789861367132
- 9789864594412
- 9789864779338
- 9789864897773
- 9789864897865
- 9789864897988
- 9789865482428
- 9789869087766
- 9789888664788
- 9789888860418
- 9789888860425
- 9789888861941
- 9789888862313
- 9991130925022
-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 Abandon Self-Control
- All About Coffee
- Ancient Bodies
- Ancient Lives: Sex
- and Archaeology
- and My Other Experiments in Everyday Life
- Boria Sax
- Brian Fagan
- Bryan Stevenson
- Charan Ranganath
- Charles King
- C³offee 咖啡誌 4月號/2023 第40期
- Didier Eribon
- Franz Kafka
- Freedom’s Banner: How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 GANDHI: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 Gender
- Gli amori difficili
- Gods of the Upper Air: How a Circle of Renegade Anthropologists Reinvented Race
- Gretchen Rubin
- Hannah Arendt
- Happier at Home Kiss More
- 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 Imaginary Animals: The Monstrous
-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 Italo Calvino
- J. D. Vance
- James Hoffmann
- Jonathan Gagné
- Judith Butler
- Jump More
-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 Kieran Setiya
- Lani Kingston
- Michel Foucault
-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 My Dissociative Memories
- Nadia Durrani
-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amela Kyle Crossley
- Paul Harris
- Philippe Bourgois譯者:葉佳怡左岸文化
- Rosemary A. Joyce
- Sex and Gend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Spill the Beans: Global Coffee Culture and Recipes
- Steve Matteo
- The Atlas of Coffee Second Edition
- The Beatles’ Let It Be
-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 The Human Condition
- The Physics of Filter Coffee
- the Wondrous and the Human
- Timothy Snyder
- Todd Hasak-Lowy
- UNITAS
- We Are Power : How Nonviolent Activism Changes the World
- What We Did in Bed :A Horizontal History
- WHOSMiNG
- Why We Remember
- 《明報周刊》撰寫的專欄
-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一首詩的完成
- 一首诗的完成(二版)
- 不完美的正义:司法审判中的苦难与救赎
-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 世界咖啡地圖(暢銷修訂版)
- 世界歷史
- 中國
- 中國古代人
- 中國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通史
- 中年哲学: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 中華書局
- 也斯
- 二戰結束
- 京恋爱 源氏物语的千年絮言
- 京戀愛 源氏物語的千年絮言
- 人文社科
- 人的条件(全新修订版)
- 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 人類學
- 伊塔罗·卡尔维诺
- 伊塔羅·卡爾維諾
- 伯利亚‧萨克斯
- 伯利亞‧薩克斯
- 何福仁
- 俄羅斯
- 倪安宇
- 傅柯
- 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 傑德·凡斯
- 傳記
- 傳說
- 允晨文化
- 元元
- 元味覺醒
- 光州事件
- 八旗文化
- 六四
- 兰加纳特
- 其他
- 创世纪的创世纪:诗的照耀下
- 創世紀的創世紀:詩的照耀下
- 劇本
- 動物
- 勞工階級
- 北島
- 半透明鏡
- 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 半透明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历史与身份认同
- 华文创作
- 南洋歷史
- 卡夫卡遗稿集:八开本笔记及其他
- 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法蘭茲·卡夫卡
- 原田比香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暢銷新版】: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畅销新版】:地表最强的66堂中国历史穿越课
- 古典
- 可惜,葆拉
- 台灣
- 史提夫·馬特奧
- 司法事件
- 咒术用语辞典:激发想像力,奇幻、神魔、架空、灵异创作必备
- 咒術用語辭典:激發想像力,奇幻、神魔、架空、靈異創作必備,A & F
- 咖啡
- 咖啡研究
- 哲學
- 商周出版
- 啟明文化
- 困难的爱
- 困難的愛
- 困難的愛:故事集
- 基伦·赛提亚
- 基倫·賽提亞
- 夏博义
- 夏博義
- 大塊文化
- 天下文化
- 天文学家的咖啡物理学
- 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
- 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以全新視角剖析研磨、攪動、滲濾、萃取, 如何影響咖啡沖煮表現,完美重現理想成果
- 契訶夫
- 契诃夫
- 好好吸杯墊
- 如何創作小說
- 如何考古,怎样思考:性别观点如何撼动考古学
-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 威廉·H·烏克斯
- 娜蒂亚·杜拉尼
- 娜蒂亞·杜拉尼
- 婆羅洲
- 宗教命理
- 寫真
- 寻味‧世界咖啡──跟着咖啡豆的流转传播
- 寻找尊严
- 寻找尊严:关于贩毒、种族、贫穷与暴力的民族志
- 封面标题: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罗》
- 封面標題: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羅》
- 尉遲秀
- 尋味‧世界咖啡──跟著咖啡豆的流轉傳播,認識在地沖煮配方與品飲日常,探索全球咖啡文化風景
- 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
- 小西
- 小說
- 小說研究
-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 小说点线面:叙事中的空间原理
- 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
- 少年来了【新装纪念版】
- 尖端
- 居家用品
- 左岸文化
- 左手之思
- 布莱恩·史蒂文森
- 布莱恩·费根
- 布萊恩·史蒂文森
- 布萊恩·費根
- 平等
- 床,和床上的人类史:性交、出生、就寝、死亡……床的历史与我们在上面做过的事
- 床,和床上的人類史: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
- 底層
- 张贵兴
- 張亦絢
- 張貴興
- 張默
- 強納森·蓋聶
- 强纳森·盖聂
- 待在家裡也不錯 〔新版〕:快樂的家,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
- 待在家里也不错 〔新版〕:快乐的家,来自一个人的内在设计
- 德國文學
- 德奧哲學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意大利
- 我对真理的实验:甘地自传
- 我對真理的實驗:甘地自傳
- 我的游离性遗忘
- 我的游離性遺忘
- 托德·哈薩克-洛威
- 捍卫自由:和平示威简史
- 捍衛自由:和平示威簡史
- 探索全球咖啡文化风景
- 提摩希‧史奈德
- 改写人性的人:二十世纪,一群人类学家如何重新发明种族和性别
-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 政治
- 政治學概論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創
- 文化史
- 文化性別身體政治。
- 文化研究
- 文化評論
- 文學創作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藝復興
- 方言文化
- 旅行與咖啡
- 旅行與咖啡:用插畫搜集當下美好
- 日出出版
- 日本
- 日本小說
- 日本文學
- 早安財經
- 时报出版
- 春山出版
- 時代革命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暴政
- 暴政:掌控关键年代的独裁风潮,洞悉时代之恶的20堂课
-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 書
- 書信
- 有人出版社
- 朝里樹,譯者:劉名揚,如何出版有限公司
- 木馬文化
- 朱國珍
- 李沅洳
- 杨牧
- 杯墊
- 杰德·凡斯
- 東南亞歷史
- 東馬歷史
- 查爾斯·金
- 柯娇燕(
- 柯嬌燕
- 柿子文化
- 梁雅媛
- 楊牧
- 樂曲解說
- 樂評
- 樱桃园
- 櫻桃園
- 歷史
- 毒药猫理论
-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 民族學
- 水煮魚文化
- 永不告別
- 汉娜·鄂兰
- 沈意卿
- 法兰兹·卡夫卡
- 法律
- 法蘭茲·卡夫卡
- 法醫
- 洛夫
- 洪曉嫻
- 洪範
- 济州四三事件
- 海外
- 深夜咖啡店
- 深夜图书馆的宵夜
-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 深夜拾荒手記
- 深夜拾荒记
- 清朝
- 港島吾愛
- 游靜
- 漢娜·鄂蘭
- 漫遊者文化
- 潮浪文化
- 濟州四三事件
- 犯罪
- 猴子設計
- 王明珂
- 王琪
- 王磊
- 玩具和房子
- 现代文学
- 现代诗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現代詩歌
- 理論
- 瑪雅研究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物
- 画自己的画
- 畫自己的畫
- 當代思潮
- 瘂弦
- 瘂弦回憶錄
- 瘂弦書簡Ⅰ
- 瘂弦書簡Ⅰ :致楊牧,瘂弦
- 目宿媒体
- 目宿媒體
- 砂勞越
- 社會科學
- 社會觀察
- 社會議題
- 神兽、怪物与人类
- 神兽、怪物与人类:想像的极致,反映人心与社会价值的幻想动物
- 神獸、怪物與人類
- 神獸、怪物與人類:想像的極致,反映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幻想動物
- 神秘
- 神話
- 穆罕達斯·卡朗昌德·甘地
- 積木
- 積木文化
- 精裝
- 素食者
-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 絕望者之歌
- 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暢銷經典回歸版】
- 經典
- 經典文學
- 經典音樂
- 繁体
- 繁體
- 经典
- 绝望者之歌:一个美国白人家族的悲剧与重生
- 罕达斯·卡朗昌德·甘地
- 罗丝玛莉・乔伊丝
- 羅絲瑪莉・喬伊絲
- 翁弦尉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译小说
- 翻译文学
- 考古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4/第480期)
- 联合文学(2月号/2025/第484期)
- 联经出版公司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4/第480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5/第484期)
- 聯經
- 聯經出版公司
- 胡椒筒
- 自傳
- 英美哲學
- 范銘如聯經出版公司
- 范铭如
- 茱蒂斯·巴特勒
- 華子恩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菲利普·布古瓦
- 葛瑞琴·魯賓
- 蓝妮·金士顿
- 藍妮·金士頓
- 藝談小品
- 蘭迦納特
- 蘭陵笑笑生
- 行人文化实验室企划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劃
- 西西
- 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
- 記憶與學習
- 記錄
- 詩
- 詩集
- 詹姆斯‧霍夫曼
- 謝博戎
- 謝裕民
- 譯者:姚若潔
- 譯者:尤傳莉
- 譯者:劉名揚本事出版
- 譯者:劉維人
- 譯者:彤雅立
- 譯者:李明
- 譯者:林宏濤
- 譯者:林楸燕
- 譯者:林紋沛
- 譯者:游孟儒
- 譯者:王敏雯
- 譯者:王秋月
- 譯者:盧鴻金
- 譯者:葉佳怡
- 譯者:蕭永群
- 譯者:謝佩妏
- 譯者:賴芊曄
- 譯者:陳信宏
- 譯者:顏冠睿
- 譯者:高彩雯
- 譯者:魏嘉儀
- 认识在地冲煮配方与品饮日常
- 记忆决定你是谁:探索心智基础,学习如何记忆
- 译者:卢鸿金
- 译者:尹嘉玄
- 谢裕民
- 貿易
- 超越性別與空間
- 辛上邪
- 迪迪耶·艾希邦
- 逗點文創結社
- 遊木時光
- 遠流出版
- 那裡
- 那里
- 鄧小樺
- 野猪渡河(经典蜕变版.附婆罗洲魔幻写实地图)
- 野豬渡河(經典蛻變版.附婆羅洲魔幻寫實地圖)
- 金瓶梅
- 金瓶梅同人誌:成人向
- 關於咖啡的一切
- 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祕史與技法:窺探咖啡的起源、流佈、製備、風俗和器具發展,一本滿足嗜咖者、咖啡迷、業餘玩家、專家達人!
- 陈凯宇
- 陳凱宇
- 陳思宏
- 雜誌
- 電影
- 靈異
- 青森文化
- 非暴力抗争:修复支离破碎的世界,这是唯一的方式!
- 非暴力抗爭:修復支離破碎的世界,這是唯一的方式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场域中的伦理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 韓國
- 韓國文學
- 韓江
- 韩江
-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傳奇樂團邁向分崩離析的告別之作
- 領導人物
- 領袖
- 顺其自然——屋顶上的披头士:传奇乐团迈向分崩离析的告别之作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香港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共
- 高翊峰
- 魏嘉儀
- 麥田

【預購】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韓江(譯者:尹嘉玄)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那些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是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
也是母親在518那夜帶不走的少年;
是那些代替我們赴義的少年,
也是至今仍像影子般穿梭在你我身邊的少年。
是在光州事件裡決定留下來的少年,
也是母親在518那夜帶不走的少年;
是那些代替我們赴義的少年,
也是至今仍像影子般穿梭在你我身邊的少年。
「在尊嚴與暴力共存的世界,每個角落、每個世代,都很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光州。」——韓江
■「BTS防彈少年團」金南俊感動推薦!
◎2017年美國Amazon書店百大選書
◎2017年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Malaparte Prize)
◎2016年英國衛報年度選書、愛爾蘭時報年度最佳小說
◎2014年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
◎感動全世界讀者,韓國銷售400,000冊!
何撒娜(東吳大學社會學系助理教授)、房慧真(作家、記者)、黃子佼(多媒體跨界王)、陳又津(小說家)、陳雪(小說家)、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劉梓潔(作家)(依姓名筆畫序)一致推薦
◆很荒謬吧,拳頭怎麼可能贏得過槍呢?
1980年5月,韓國光州市民與學生組織示威遊行反抗全斗煥政權。15歲的少年東浩和朋友正戴,也一起參加了示威活動。當政府派軍隊進駐光州冷血鎮壓,軍人開始開槍射殺市民的時候,東浩害怕地逃走躲了起來,並且親眼目睹正戴被當街射殺。
東浩愧疚之餘,來道廳的尚武館找尋正戴屍體,遇到了負責處理遺體入殮的女高中生恩淑,以及年輕的女裁縫師善珠,受她們請求留下來幫忙,也因此認識了館內負責調配人力與物資的男大學生振秀。
在協助無名屍體登記的工作時,東浩不時對自己的懦弱感到自責。幾天後,軍方即將攻入道廳的那晚,東浩下定決心要堅守到最後……
◆到底為什麼他死了,我卻還活著?
因為處理過屍體、從此無法再吃肉的恩淑;在拘留所遭遇非人對待的大學生振秀;背負著入獄汙點、把自己封閉起來的善珠;未能即時勸說兒子東浩回家的母親,他們剩餘的人生從此都懷抱愧疚,懷念著那名鼓起勇氣迎向軍隊的少年……
【作者的話】
「我無法逃避這本小說」
「我帶著受罰的心情坐在書桌前」
「如果我不把它寫出來,就到不了任何地方。」
這本書不是為我個人而寫,我想將這本書獻給我的感覺、存在,以及在光州民眾抗爭中不幸身亡者、倖存者,還有罹難者家屬。……最終,不是我幫了他們,而是他們幫了我。我什麼事也沒做,只是寫了一本書而已。 ——韓江,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得獎感言
本書特色
● 作家韓江出身光州,以父親的學生東浩為主角,蒐集資料、訪問生還者寫下的小說。
● 用小說家的眼光詮釋光州事件,探討當事者心理動機。透過不同的角色發聲,呈現出事件的殘忍、倖存者的無力與愧疚,人類內心的黑暗與暴力,以及良心、勇氣與希望。
媒體評論
● 《少年來了》確實站在小說的位置,把光州事件帶到讀者眼前⋯⋯這些角色代替沉默的生者和死者,說出他們的憤怒、悲傷、無力與尊嚴。在我們尚未能說出真話之前,先讀小說吧。當這些微小的聲音都被聽見了,那小說就自由了,才能回報我們更多的現實。——陳又津(小說家)
● 韓江的《少年來了》,一字一句如整座光州碎裂的玻璃,尖銳地點醒小說家的另一重使命:我們拿著的筆,是槍是劍,只為正義而鳴響,只為光亮而揮拔。我們拿著的筆,也是針是線,縫合那些被遺忘的模糊血肉,在歷史的傷口上繡出一朵燦爛奇花。寫下,只為被記得。——劉梓潔(作家)
● 韓江以穿越生與死的魔幻筆法,透過七人的目光、回憶、言語、疼痛與離別,全稱式地拼湊出1980年5月18日的『光州事件』。當代韓國人在韓江的筆下,尋找過往的記憶,抹平當今的傷痛,只為了走向未來的光明之途。」 ——陳慶德(韓國社會文化專家、《再寫韓國》作者)
● 作者將身處在黑暗與暴力世界裡,遭受折磨、歷經傷痛的人們刻畫得淋漓盡致,帶領讀者直視當年的光州,宛如身歷其境般見證那場血腥暴力的大屠殺。文中敘事者的證詞和閱讀者的想像結合出難以忘懷的懇切告白,讓我們重新切身體會那座城市的十天漫長煎熬。從水滴折射出的陽光碎片中,依舊找尋純潔雛鳥的這本小說,對我們訴說著真正需要好好擁抱的歷史記憶究竟是什麼。——文學評論家白智蓮(백지연)
● 有些題材,只要選擇了,就等於是把作者的說故事功力搬上檯面準備接受考驗,在韓國歷史中,尤其以1980年5月光州事件這個題材最為典型。只是我們迫切想知道的,不再是根據歷史事實的嚴懲與復權,而是關於傷害結構的透視與探究。這是一本唯有韓江才能超越韓江的小說。——文學評論家申亨哲(신형철)
● 情感熾烈的作品!韓江的《少年來了》捕捉人性的自相矛盾:開頭章節屍橫遍野的畫面,告訴讀者嗜血獸性是如何泯滅人性,但我們能展現博愛精神,為原則信念受苦犧牲,又讓我們成為真正的人。作者總結這種弔詭的手法很出色,本書希望將個人經歷與政治事件連結在一起,它在刻劃前者時竟有如此強大的渲染力,例如作者細膩又具體地描述一位母親對逝去兒子的思念,就跟她鋪陳這起舉世悲痛的事件一樣,充分展現駕馭文字的功力。——英國《獨立報》
● 韓江的文字清澈且含蓄內斂,她以極其溫暖的筆觸,處理令人震撼的慘烈題材。——《泰晤士報》
● 韓江以獨特的敘事風格,訴說南韓1980年歷時10天的光州事件,及其在韓國心理、精神、政治面掀起的陣陣漣漪,讓我洞悉光州年輕人當年受到的殘酷暴行。她的文筆質樸卻情感濃烈。——《衛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韓江這位說故事的人不可思議,她對人類的目的提出質疑,透過她筆下人物令人心碎的經歷,看到善與惡不斷緊張對立,也讓人心裡冒出很多問號。她如詩的語言,行雲流水般在不同觀點之間游移,但她也會大膽用不加修飾的樸素措辭,模擬重現歷史上那場嚴酷的衝突,和當時瀰漫的激昂情緒。以如此令人不快的方式描摹光州民主化運動,竟將讀者吸引到故事結束。——《書單》
● 美麗又殘酷……大膽檢視人性狀態,診斷結果不忍卒睹,這本看似冷酷無情的小說卻直搗讀者內心。——《愛爾蘭時報》2016年推薦書單
● 非看不可的作品,具普世性,能引起深刻的共鳴……它讓我們撕心裂肺,悸動縈繞心頭久久不去,它讓我們時而懷抱夢想,時而悲痛哀鳴……。——《紐約時報書評》
● 令人心痛……韓江的小說試圖將難以啟齒的事情用言語表達,她特別著墨於平凡面,將可怕的暴力鎮壓事件人性化,好比書中角色幫忙照料和運送受難者遺體,在事發多年後努力回歸一般生活。韓江讓讀者從東浩的家人和朋友口中,追憶東浩的點點滴滴,她賦予那些失落者發聲的權利。——《出版人週刊》
● 引人入勝……結果很折磨人但扣人心弦,冷酷地描繪死亡與痛苦,卻讓你目不轉睛……韓江她彷彿施了催眠術,將你拉進光州事件的恐怖場景,對人性提出質疑,人人都不能倖免被捲入其中,這部作品令人膽寒,直接了當到令人痛苦。——《洛杉磯時報》
● 清新質樸,鋪陳巧妙,令人肝腸寸斷……《少年來了》努力處理光州大屠殺的歷史餘波,它要問的是,人類會為何而死?倖存下來的人接著又會有什麼遭遇?韓江秉持原創且大無畏的精神,處理這些難題與無情的疑問,讓《少年來了》成了2017年必讀好書。——《芝加哥書評》
● 韓江在這部作品探討殘暴政治帶來形形色色的創傷,透過讓人難忘的細節與穿透人心的感性事實,交織出一部精采小說……一部書寫強烈、帶來衝擊與完全貼近人性的作品。——《科克斯評論》(Kirkus Reviews)
● 韓江這部小說最突出的是對於死亡毫不退縮、不帶情緒的描述。很難想出還有什麼作品如此生動、有說服力地處理了肉體衰敗的不同階段。韓江的文字不是讓人輕鬆讀完,而是帶著對於生命最終段的洞察,這部分的描述呈現非常出色。——《波士頓環球報》(Boston Globe)
● 這部故事的題材儘管駭人,文字卻十分優美,其中細緻刻劃的意象讓人無從迴避,也無法別過頭去……《少年來了》篇幅不長,卻深刻提出哲學性和精神性的探問,也沒有提供任何撫慰。故事始終是緊扣著以下的問題:我們是誰、我們到底能忍受多少、我們能對別人造成什麼樣的傷害……——《聖路易郵訊報》(St. Louis Post-Dispatch)
● 啟發人心……故事毫無冷場……小說家最終重建出來的,不僅是優秀地記錄韓國歷史格外波動爭議的那一段,期間所發生的人民受難事件,更是用文字證明了人們願意甘冒受苦、被捕、甚至用自身性命交換,只為了信念去反抗,或在他人需要幫助時伸出援手。——《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 這部小說針對各種艱難問題提供了深刻與人性的回答,也是對暴行受難者致敬的一部動人故事。——《書頁》(Book Page)
● 引人入勝……韓江以說書人特有的細膩和力量,將這場衝突跳脫「歷史」的時間距離,進入每一個無可取代的獨立之人的親密空間。——《明尼阿波利斯明星論壇報》(Minneapolis Star-Tribune)
作者簡介
韓江 한강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尹嘉玄
韓國華僑,國立政治大學傳播學院畢業。曾任遊戲公司韓國主管隨行翻譯、出版社韓文編輯,現為書籍專職譯者,譯作涵蓋各領域。

【預購】永不告別◎韓江(譯者:盧鴻金)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無論是愛還是哀悼,都不會結束,也不該遺忘。
讓我們在生死攸關的痛苦中,也不說再見……
「這本小説的背景是在講述濟州四三事件的歷史悲劇……如果說寫《少年來了》時,噩夢或死亡深入我的內心經歷,那麼寫這部小說時則是自己從死亡走向生命的經歷。我認爲這本小說拯救了我。」――韓江
◆
「印象派」作家韓江,擅長用最冷靜的文字描繪出最熱切的情感,
這次她透過各種文學的象徵、隱喻和對比,結合虛實交錯的敘事手法,
直面殘酷的歷史傷痕,並從中提煉出至高無上的人類之愛。
她要告訴我們:
「記得」不只是為了伸張正義或重新開始,
歷史不會只停留在過去,
那些質問人類本性的事件儘管可怕,卻與我們的現在相連。
•••
小說家慶荷自從寫了一本描述屠殺的書之後,就開始做噩夢。她曾經計劃和攝影師朋友仁善一起拍攝和夢境有關的紀錄片,但後來仁善爲了照顧母親而回到濟州島。
冬季的某一天,因意外住院的仁善,請求慶荷立即前往濟州的家裡照顧她的小鳥。慶荷在暴風雪中歷經千辛萬苦,終於到達仁善的家,她在那裡看到了仁善的家族史,那是七十多年前在濟州發生的平民大屠殺:濟州四三事件。
仁善的父親因失去全家人而悲痛欲絕,但還得在監獄裡度過十五年;她的母親則同時失去父母和妹妹,連哥哥也生死未卜,只能和姐姐兩個人相依爲命。在屠殺之後,仁善的母親爲了尋找哥哥的行蹤,數十年來沒有放棄進行平靜的抗爭……
在暴雪中孤立的黑暗房屋中、在微弱的蠟燭下、在光與暗之間、在成千上萬永恆緩慢下降的雪花中,她們懇切地思念已經不在這裡的人。
「不是韓江選擇素材,而是素材選擇了韓江。」——文學評論家申炯哲
◆
只有擁抱我們難以承受的痛苦和傷痛――
他們說縫合部位不能結痂,要繼續出血,我必須感受到疼痛,否則被切除的神經上方就會徹底死掉。……為了不要爛掉,每三分鐘要像這樣扎一次針。
在那樣的地獄裡生存下來後,還能期待他成為有自由意志的人嗎?
隨著資料累積、輪廓逐漸變得清晰,從某個時刻開始,我感覺到自己開始變得扭曲。人無論對他人做出什麼樣的事情,我都不會再感到驚訝……好像有什麼東西已經從心臟深處脫落,浸濕凹陷處後流出的血液不再鮮紅、不再奮力地噴出,在破爛不堪的斷面,閃爍著只有心死才能停止的疼痛……
忍耐和心死、悲傷和不完全的和解、堅韌和淒涼有時看起來十分相似。我想很難從某人的臉上和動作中分辨出這些情緒,或許連當事人也無法準確加以區分吧。
――死去的人才能被記得,才能讓他們從死亡走向永恆
得思念什麼才能堅持下去?
如果心裡沒有熊熊燃燒的烈火,
如果沒有非要回去擁抱的你。
不知道,鳥兒是如何入睡和死亡的。
當餘光消失時,生命是否也會隨之中斷?
電流般的生命會留存到凌晨嗎?
怎麽能盼望總有一天能擺脫痛苦,能與所有的痕跡輕易告別?
當雪花像是以永遠不會停止的緩慢速度從空中散落時,重要的事情和無關緊要的事情,頓時變得分明。
我記得那令人心潮澎湃的母愛滲入皮膚之中,刻骨銘心……那個時候才知道,愛是多麼可怕的痛苦。
◎「濟州四三事件」指的是1948年4月3日至1954年9月21日,濟州島民眾與軍警對抗的血腥鎮壓事件。包含老弱婦孺在內,死亡人數大約有三萬。
二戰結束後,六萬名濟州島民從外地回鄉,人口急遽增加引發就業困難,加上糧食欠缺、霍亂流行等問題,居民和美軍衝突日增。
1947年3月1日的「三一獨立運動日」當天,在集會遊行時,有一名幼童遭警察坐騎踢傷,引爆警民衝突,警察對示威群眾開火造成死傷,成為引爆四三事件的導火線。
憤怒的群眾在3月10日發動大規模罷工,美軍認為這些民眾是左派共產黨煽動的,於是派軍隊和極右翼組織「西北青年團」前往島上鎮壓。島上部分左翼份子成立了「武裝隊」,和政府軍組成的「討伐隊」互相對抗,1948年大韓民國成立之後,總統李承晚宣布濟州戒嚴,開始對山區村落展開「焦土化」的強力鎮壓,無數居民因此犧牲。直到韓戰結束、戒嚴令也取消後才停止。
此後數十年,此事件成為無法言說的痛,直到2000年才有「四三特別法」開始調查事件真相,於2003年公布這起國家公權力不經審判就殺害無辜民眾的事件。
「四三事件」因為與台灣二二八事件時空與背景類似,常被拿來相提並論。
得獎紀錄
◎2021年韓國Yes24 網路書店暢銷榜,連續七週 Top20
◎2021年韓國阿拉丁網路書店、Yes24 網路書店年度選書
◎2022年獲得大山文學獎
◎2022年獲得金萬重文學獎
專文推薦
彭紹宇(作家、影評人)
韓國讀者好評
●歷史和現實交織,以全新的意義誕生,將生命的痛苦昇華為省察的小說。
●濟州四.三事件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也是與我無關的事件。但讀完《永不告別》後,我痛苦地感覺到這個事件還是現在進行式。
●和往常一樣,在閱讀韓江的作品之前需要做好心理準備,做好盡情哭泣,熱愛,最後以幸福結尾的準備。這是今年一定要讀的書。
●這本小說在回顧濟州四.三事件,也在反問「愛」的義務。
●面對所有人都應該記住、擁抱的真相,既激動又悲傷。
●這是一本用韓江的筆觸妥善地記錄了濟州四.三事件的作品。
●韓江的文字果真是蘊含與眾不同的細緻和力量。
作者簡介
韓江 한강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1970年生,韓國文壇新生代暢銷女作家,是亞洲獲得國際曼布克文學獎的第一人。她畢業於延世大學國文系,現任韓國藝術大學文藝創作系教授,父親也是小說家。1993年,她在《文學與社會》季刊發表詩作,隔年以小說《紅錨》榮獲《首爾新聞報》的年度春季文學獎,開始進入文壇;1999年以作品《童佛》贏得「韓國小說文學獎」,2000年贏得「今日青年藝術家獎」,2005年,以中篇小說《胎記》榮獲「李箱文學獎」,成為史上第一位獲此文學大獎的「70後」作家。
2010年,她以《戰鬥氣息》榮獲韓國「東里文學獎」,2014年以《少年來了》榮獲韓國「萬海文學獎」,2016年《素食者》榮獲國際曼布克文學獎,2017年《少年來了》榮獲義大利「馬拉帕蒂文學獎」。2018年出版的《白》,是韓江結合自傳、富實驗性質的作品,再度入圍了國際曼布克文學獎決選,獲英國《衛報》選為「今日之書」。
著有長篇小說《黑鹿》 (1998)、 《你冰冷的手》 (2002)、《素食者》(2007)、《起風了,走吧》(2010)、《希臘語課》 (2011) 、《少年來了》(2014),小說集《麗水的愛情》(2012)、《白》(2018)、《植物妻子》(2000)、《火蠑螈》(2012)、詩集《將傍晚放入抽屜裡》(2013),以及2021年最新作品《永不告別》等。
譯者簡介
盧鴻金
大學教授、韓文譯者。熱愛旅行、閲讀、譯寫。二十餘年來除從事對韓華語教學外,廣泛閲讀、翻譯韓國文學作品。著、譯有中、韓文各類書籍六十餘種,論文二十餘篇。代表譯作有金英夏《殺人的記憶法》、《光之帝國》、《猜謎秀》、《黑色花》、《讀》;朴範信《流離》;高銀《招魂》;李文烈《我們扭曲的英雄》、《問天,路怎麽走》;法頂箴言集《凡活著的,盡皆幸福》等。曾在韓國首爾交通電臺(tbs)「週末文化走廊」主講韓國文學多年。
E-mail:roctw@naver.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