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9864061242
- 9789864061372
- 9789864061419
- 9789864061617
- 9789864062973
- 9789864063222
- 9789864063352
- 9789864063574
- 9789864063604
- 9789864063727
- 9789864063758
- 9789864063819
- 9789864063888
- 9789864064083
- 9789864064182
- 9789864064243
- 9789864064328
- 9789864064458
- 9789864064526
- 9789864064533
- 9789864064632
- Andrea Owen
- Anne Carson
- ben
- ben in the world
- Cindy
- Doris Lessing
- How to Stop Feeling Like Sh*t: 14 Habits that Are Holding You Back from Happiness
- Jack Gilbert
- Jamais vu
- Louise Glück
- LP小說選
- Manuel J. Smith Ph.D.
- Margaret Atwood
- minBunun
- Mr. Adult
- Nelly Sachs
- Pauline Harmange
- Philippe Besson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Short Talks
- The Long Goodbye
- The Wild Iris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islawa Szymborska
- 一千度
- 三个深呼吸
- 三個深呼吸
- 不平等的尸体:解剖台上,资深法医的社会阶级观察
- 不平等的屍體:解剖台上,資深法醫的社會階級觀察
- 不說話的孩子
- 两性关系
- 个人成长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央研究院 研之有物編輯群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于悅
- 五一三
- 亲密关系中的隐蔽人格:远离“操纵、暴力、虐待、自恋”的魅惑与伤害
- 亲密恐惧
- 人人皆撒旦
- 人工少女
- 人文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格
- 伤兽之岛
- 伤兽之岛:我当野生动物兽医师的日子
- 似陌生感
- 何致和
- 余國芳
- 余生
- 余生:黎紫书微型小说自选集
-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
- 你不伸手,他會在這裡躺多久?:一個年輕社工的掙扎與淚水
- 你好,我是接體員
- 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記得你:一位語言學學者與她失智、失語的摯愛丈夫
- 你忘了全世界,但我记得你:一位语言学学者与她失智、失语的挚爱丈夫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你背負了誰的傷
-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個人成長
- 假牙
- 假牙詩集
- 做工的人
- 偽博物誌
- 偽魚販指南
- 傑克‧紀伯特
- 傷獸之島
- 傷獸之島:我當野生動物獸醫師的日子
- 像那天
- 兒童繪本
- 兩性
- 兩性與家庭關係
- 兩性關係
- 其他
- 分不開的偽愛迷思
- 分開旅行
- 分開旅行 The Long Goodbye
- 別人怎麼對你
- 劉秀枝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動物
- 勞工
- 勵志
- 十八條小巷的戰爭遊戲
- 十四年
- 厌女
- 厌男
- 原生家庭
- 厭女
- 厭男
- 只為等一個你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灣
- 司法事件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高牆說不
- 吞火
- 吳沚默
- 吳繼文
- 周慕姿
- 周若鵬
- 喪禮上的故事
- 在逃詩人
- 夏雪
- 多麗絲‧萊辛
- 夜光拼圖
- 大人先生
- 大師兄
- 大象席地而坐
- 天河繚亂
- 天黑的日子你是爐火
- 太陽照不到的地方
- 失智
- 失智照護:那些被忽略的失智症患者心理需求及感受
- 奈莉·沙克絲
- 奴工岛
- 奴工島
- 奴工島:一名蘇州女生在台的東南亞移工觀察筆記
- 好黑
- 如何停止不開心
- 如此人生
- 姜泰宇
- 姜雯
- 婀薄神
- 媲美貓的發情
- 嬰兒宇宙
- 嬰兒涉過淺塘
- 學校不敢教的小說
- 安·卡森
- 安德莉·亞歐文
- 宋怡慧
- 宝琳·阿芒热
- 宝瓶文化
- 家庭
- 家暴
- 寶琳·阿芒熱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導演胡波最後遺作
- 小寧
- 小說
- 尖叫連線
- 崎雲
- 崔舜華
- 布拉格廣場沒有許願池
- 廖偉棠
- 弱勢族群
- 張芬齡
- 張錦忠
- 当代思潮
- 待續
- 徐思寧
- 徐正雄
- 微型小說
- 心理
- 心理創傷
- 心理励志
- 心理勵志
- 心理師透視40個愛不了
- 心裡勵志
- 志愿单亲:不需谁来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单身生养实践
- 志願單親:不需誰來完整我,矽谷科技人的單身生養實踐
- 思辨
- 性別研究
- 愛特伍
- 成為男人的方法
- 成為真正的人
- 成為真正的人(minBunun)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
- 我只能死一次而已,像那天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
- 我在精神病院當醫生2
- 我家住在張日興隔壁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的青春小鳥
- 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
- 我那溫泉鄉的那卡西媽媽:飄浪之女
- 我,厌男
- 我,厭男
- 戒斷曖昧
- 撕掉羞恥印記
- 故事總要開始
- 散文
- 敷米漿
- 文化研究
- 文國士
- 文字
- 文學小說
- 日本翻譯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是誰在深夜說話
- 書
- 曹聰
- 曼紐爾·J·史密斯
- 曾翎龍
- 最後
- 最後抱他的人
- 有罪推定
- 未完
- 未完待續
- 朱宥勳
- 李佳庭
- 李奕樵
- 李崇建
- 杨小豌
- 東南亞移工
- 林楷倫
- 林煜軒
- 林禹瑄
- 林立青
- 格十三
- 棄子圍城
- 楊双子
- 楊小豌
- 楊建東
- 楊智傑
- 樂園輿圖
- 歐陽瑾
- 歷史
- 殺鬼
- 比句點更悲傷
- 水鬼學校和失去媽媽的水獺
- 求孕
- 汪用和
- 沈信宏
- 法國文學
- 洗車人家
- 洪茲盈
- 海外
- 淺談
- 湖面如鏡
- 火來了,快跑
- 烈火
- 照護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王意中
- 班,無處安放
- 瑞蒙·卡佛
- 瑪格麗特
- 瑪格麗特 ‧ 愛特伍
- 甘耀明
- 生活哲學
- 男人這東西
- 畢飛宇
- 當代思潮
- 當代馬華小說選
- 疗愈
- 療愈
- 療癒26顆破碎的心
- 真人真事改編
- 真實人生故事
- 真實故事
- 研之有物
- 研之有物:穿越古今!中研院的25堂人文公開課
- 社工
- 社會
- 社會學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社會階級
- 神在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童書
- 精選小說集
- 綦孟柔
- 繁體
- 繪本
- 羅毓嘉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人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職場冷暴力
- 胡遷
- 脏东西
- 自然科普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花街樹屋
- 苦天使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菲利普·貝松
- 菲利普·贝松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蛻
- 蝴蝶的重量:奈莉·沙克絲詩選
- 行為
- 街头的流离者
- 街頭的流離者
- 街頭的流離者:一名街頭社工與無家者的交會微光
- 西尾元
- 親子關係
- 親密恐懼
-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親密關係中的隱蔽人格:遠離「操縱、暴力、虐待、自戀」的魅惑與傷害
- 許慧貞
- 評論
- 詩
- 談寫作
- 諸天的眼淚
- 謝曉虹
- 譯者:許雅雯
- 譯者:馬佳瑤
- 貓
- 貓狗撿史
- 貧富懸殊
- 賀淑芳
- 賴小路
- 走動的樹
- 走過愛的蠻荒
- 辛波斯卡
- 辛波斯卡詩集
- 辛波絲卡
- 这不是社会新闻
- 迷宮毯子
- 退化
- 這不是社會新聞
- 遊戲自黑暗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
- 遠方有哀傷,此地有我:從性侵受害者到倖存者,一段陪伴者同行的創傷療癒之路
- 遠處的拉莫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郑秋豫
- 郑育慧
- 都是你教的
- 鄭秋豫
- 鄭育慧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野鳶尾
- 開亮
- 阿姨們【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 阿布
- 陈柏青
- 陳乃菁
- 陳栢青
- 陳潔晧
- 陳育虹
- 陳黎
- 隼人
- 雪卡毒
- 雲端的丈夫
- 露伊絲‧葛綠珂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歷史
- 馮以量
- 駱以軍
- 髒東西
- 鬼拍手
- 鷹頭貓與音樂箱女孩
- 黃俊麟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益中
- 黃致豪
- 黃遠雄
- 黃錦樹
- 黎紫书
- 黎紫書
- 黑雨將至
- 龔萬輝
【預購】 這不是社會新聞◎菲利普·貝松(Philippe Besson)(譯者:許雅雯)
平常價 $3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這不是社會新聞,也不只是虛構小說。
▍一個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從創傷裡走出來?
▍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這不只是婚姻糾紛導致的悲劇,而是持續的暴力和恐懼造成的結果。」
▍法國跨足文學、影視重要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溫柔凝視。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十三歲的妹妹蕾雅從家鄉撥來一通電話,兄妹兩人從此成為失去母親的小孩,也是殺人犯的孩子。
他們傷痛無助,卻無法真正憎恨父親。兄妹雙雙坐上法庭,聆聽審判,不停追索記憶──這起命案如此令人心碎,但一切有跡可循。審判結束,事情卻並未落幕。蕾雅白天沉默失語,夜裡驚醒尖叫,身上出現一條條刀尖劃過的痕跡;她在這裡,也不在這裡……
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各界推薦
●「父親殺了母親之後,孩子們該如何活下來?透過子代的娓娓敘說,這部寫實小說不僅是對宰制女命的父權霸權的控訴,它更像一場細膩的心靈解剖練習,冷筆切入由權力、慾望、情感纏結成的幽微家庭肌理,亦側寫了當代司法與心理專業介入的侷限。」——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從陽臺放眼望去,像這樣難以置信的故事,就發生在眼前無數屋簷下。卻在這次才被描繪出來,筆觸冷靜如同手術刀。故事逼視著我們,要求我們以注視回應。」——盧郁佳(作家)
●「被留下來的人沒有比較幸運,因為他們要修復的,是看不到進度的東西。沒有肉眼可及的疤痕,沒有變淺的結痂,他們的傷被包覆在身體裡面,成了科學儀器無從掃描的創口。貝松用文學接手無人聞問的新聞,讓創傷得以被正視,對正在墜落的孩子而言,這是最溫柔的緩衝。」——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殘酷、令人心碎。」——《ELLE》雜誌
●「震憾人心、苦澀、難以忘懷。」——《Lire》雜誌
●「每個在他稱之為『社會事件』的『地方新聞』中的細節都是如此真實。」——快訊週刊(L’Express)
●「菲利普.貝松關注人性的脆弱,給予筆下人物真摯的關懷,直至寬恕與否的問題。一如既往,他以敏銳感受搭配樸實而流暢的筆觸,傳達了無法彌補的事實。」——法國西部報(Ouest France)
●「這部取自真實事件的『虛構』小說比真實的故事更有力量,只有菲利普.貝松冷靜自持的文筆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本書是作家的巔峰之作,他深入探究了人的心靈與靈魂,述說這些隱形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的艱難生活。」——普羅旺斯報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
我們沒有學過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
然而,它卻降臨在我們身上。
真實故事啟發、引人深思的家暴目睹兒小說
我們沒有學過如何面對這樣的災難。
然而,它卻降臨在我們身上。
真實故事啟發、引人深思的家暴目睹兒小說
▍一個人要花多久時間才能從創傷裡走出來?
▍這僅僅是時間的問題嗎?
▍「這不只是婚姻糾紛導致的悲劇,而是持續的暴力和恐懼造成的結果。」
▍法國跨足文學、影視重要作家,菲利普.貝松的溫柔凝視。
「爸爸剛剛殺了媽媽。」十三歲的妹妹蕾雅從家鄉撥來一通電話,兄妹兩人從此成為失去母親的小孩,也是殺人犯的孩子。
他們傷痛無助,卻無法真正憎恨父親。兄妹雙雙坐上法庭,聆聽審判,不停追索記憶──這起命案如此令人心碎,但一切有跡可循。審判結束,事情卻並未落幕。蕾雅白天沉默失語,夜裡驚醒尖叫,身上出現一條條刀尖劃過的痕跡;她在這裡,也不在這裡……
本書受真實事件啟發,從十九歲少年的視角出發,講述家暴慘案裡,受害者不止受暴者自身,也包含目睹一切發生的孩童。事發過後,他們陷入崩潰與矛盾,逃不開漫長的自責、懊悔與追問,所要承受與修復的傷不亞於傷亡者。破碎的幼小靈魂將持續在悲憤與惶恐無助中,一邊抽離自己,一邊重建自我。
各界推薦
●「父親殺了母親之後,孩子們該如何活下來?透過子代的娓娓敘說,這部寫實小說不僅是對宰制女命的父權霸權的控訴,它更像一場細膩的心靈解剖練習,冷筆切入由權力、慾望、情感纏結成的幽微家庭肌理,亦側寫了當代司法與心理專業介入的侷限。」——彭仁郁(中研院民族所副研究員)
●「從陽臺放眼望去,像這樣難以置信的故事,就發生在眼前無數屋簷下。卻在這次才被描繪出來,筆觸冷靜如同手術刀。故事逼視著我們,要求我們以注視回應。」——盧郁佳(作家)
●「被留下來的人沒有比較幸運,因為他們要修復的,是看不到進度的東西。沒有肉眼可及的疤痕,沒有變淺的結痂,他們的傷被包覆在身體裡面,成了科學儀器無從掃描的創口。貝松用文學接手無人聞問的新聞,讓創傷得以被正視,對正在墜落的孩子而言,這是最溫柔的緩衝。」——劉仲彬(臨床心理師)
●「殘酷、令人心碎。」——《ELLE》雜誌
●「震憾人心、苦澀、難以忘懷。」——《Lire》雜誌
●「每個在他稱之為『社會事件』的『地方新聞』中的細節都是如此真實。」——快訊週刊(L’Express)
●「菲利普.貝松關注人性的脆弱,給予筆下人物真摯的關懷,直至寬恕與否的問題。一如既往,他以敏銳感受搭配樸實而流暢的筆觸,傳達了無法彌補的事實。」——法國西部報(Ouest France)
●「這部取自真實事件的『虛構』小說比真實的故事更有力量,只有菲利普.貝松冷靜自持的文筆才能寫出這樣的作品。這本書是作家的巔峰之作,他深入探究了人的心靈與靈魂,述說這些隱形受害者在事件發生後的艱難生活。」——普羅旺斯報
(La Provence)
●「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用『無法言說』的事實述說了謀殺案中附帶受害者的故事。」——自由南方報(Midi Libre)
● 本書已售出巴西、韓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多國版權。
●「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用『無法言說』的事實述說了謀殺案中附帶受害者的故事。」——自由南方報(Midi Libre)
● 本書已售出巴西、韓國、義大利、墨西哥等多國版權。
作者簡介
菲利普.貝松 Philippe Besson
作家、編劇、劇作家。已出版二十多本小說,目前已被翻譯成二十國語言,並有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戲劇並獲獎。2015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貝松曾任律師與社會法教師,直至2001年出版處女作《由於男人都不在了》(En l'absence des hommes)即獲羅布萊斯獎(Prix Emmanuel-Roblès)。他在一次訪談時曾說,寫作這件事讓他最感興趣的是為讀者豎立一面鏡子,讓人們在故事中認出自己。
貝松的寫作風格樸實細緻,年少時期深受莒哈絲啟蒙,作品還包括曾被知名導演夏侯(Patrice Chéreau)改編為電影的《他哥哥》(Son frère,入圍費米娜文學獎短名單,改編電影《死亡詩篇》獲得2003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以及《淡季》(L'Arrière-Saison,獲RTL-Lire大獎)、《義大利男孩》(Un garçon d’Italie,入圍龔固爾文學獎、美第奇文學獎短名單)和《大西洋之家》(La Maison atlantique)。
2017年,貝松又以《在謊言裡相愛》(Arrête avec tes mensonges)得到法國新聞通訊社文學獎(Prix Maison de la Presse)、法國《心理學》雜誌感悟小說獎,本書英文版由美國知名演員莫莉.倫華(Molly Ringwald)親自翻譯。2022年出版的《巴黎-布里安松》(Paris-Briançon)亦獲得極大的迴響。
《這不是社會新聞》為貝松在2023年推出的最新作品,獲得尼斯-天使灣文學獎(Prix Nice-Baie des Anges)。
譯者簡介
許雅雯
中文系畢業,華語教學碩士。於海內外各地教學十多年後,決定投入文學翻譯。2024年以譯作《如刀的書寫》(啟明)獲「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首獎。
自2015年起迄今已累積三十多本譯作,包括小說、非文學書籍與繪本。除了文學翻譯外,亦為多家博物館翻譯語音導覽。
譯作賜教:anaisxu@gmail.com
作家、編劇、劇作家。已出版二十多本小說,目前已被翻譯成二十國語言,並有多部作品改編成電影、戲劇並獲獎。2015年獲頒法國藝術與文學騎士勳章。
貝松曾任律師與社會法教師,直至2001年出版處女作《由於男人都不在了》(En l'absence des hommes)即獲羅布萊斯獎(Prix Emmanuel-Roblès)。他在一次訪談時曾說,寫作這件事讓他最感興趣的是為讀者豎立一面鏡子,讓人們在故事中認出自己。
貝松的寫作風格樸實細緻,年少時期深受莒哈絲啟蒙,作品還包括曾被知名導演夏侯(Patrice Chéreau)改編為電影的《他哥哥》(Son frère,入圍費米娜文學獎短名單,改編電影《死亡詩篇》獲得2003年柏林影展最佳導演銀熊獎),以及《淡季》(L'Arrière-Saison,獲RTL-Lire大獎)、《義大利男孩》(Un garçon d’Italie,入圍龔固爾文學獎、美第奇文學獎短名單)和《大西洋之家》(La Maison atlantique)。
2017年,貝松又以《在謊言裡相愛》(Arrête avec tes mensonges)得到法國新聞通訊社文學獎(Prix Maison de la Presse)、法國《心理學》雜誌感悟小說獎,本書英文版由美國知名演員莫莉.倫華(Molly Ringwald)親自翻譯。2022年出版的《巴黎-布里安松》(Paris-Briançon)亦獲得極大的迴響。
《這不是社會新聞》為貝松在2023年推出的最新作品,獲得尼斯-天使灣文學獎(Prix Nice-Baie des Anges)。
譯者簡介
許雅雯
中文系畢業,華語教學碩士。於海內外各地教學十多年後,決定投入文學翻譯。2024年以譯作《如刀的書寫》(啟明)獲「台灣法語譯者協會-法國巴黎銀行翻譯獎」首獎。
自2015年起迄今已累積三十多本譯作,包括小說、非文學書籍與繪本。除了文學翻譯外,亦為多家博物館翻譯語音導覽。
譯作賜教:anaisxu@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