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平常價 $32.00
/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僅存數量 -266 !

籌備了一整年時間,獻給獨立57週年的新加坡
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全新創作,獅城精選
從文學了解新加坡的生活、地方與街道,非這本文集莫屬!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書寫對於「自己」的新加坡。

    《我獅城,我街道》通過作家的個人記憶與情感,穿梭於不同時代,在回顧與展望、理想與現實、徘徊與堅定之間,試圖還原與構建屬於自己的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出版簡介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新加坡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刻畫出新加坡的往昔、現在與未來。

      《我獅城》的作家有霸氣地把大坡小坡寫透透的周維介,有在小印度拜師學藝的黃子明,有寫黑街舊事的吳偉才,有沿著盒巴巴耶禮峇路來回走的潘正鐳,有回憶和展望死人街的何志良與林方偉,有致柏提路一帶猴子與貓們的歐筱佩,有寫日日上班必經之路的蔡欣洵,有寫不存在的「登百靈坊」的楊薇薇,有逛加東購物中心的馮啟明,有搬到芽籠居住的鍾秀玲,有芽籠東蔥茅園遍尋不獲的鄭景祥,有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的林得楠,有寫月眠路與中正總校的李氣虹,有看密陀路月餅廣告長大的吳慶康,有在波東巴西展開新生活的林偉傑,有「看診」看到黃埔去的周昭亮,有無法忘懷兒時俊源街的曾國平,有在亞拉路當過「童工」的洪均榮,有將海格路一帶比喻成「龍潭虎穴的桃花源」的黃文傑,有常到長屋用餐的伍政瑋,有生活在大巴窰邊界的譚光雪,有曾住在武吉班讓十條石的山崗上生活的鄺偉雄,有不時穿往新馬邊境的陳宇昕,還有上過「美世界社會大學」的李集慶!

      以《我獅城》作為一個「新開始」,希望更多人開始關心「獅城」的人文地理與文學,同時,也有更多地方書寫的文學創作湧現。

     

    編者簡介

      汪來昇,一九八七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加坡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學雜誌《不為什麼》,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等。

     

    獅吼力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朱亞君、杜順吉、吳易叡、林增如、柯思仁、張承堯、張國強、郭慕義、陳麗儀、董啟章、韓麗珠、蘇偉貞

     

    • 出版最重要的一環,在標示一個時代的意義。我,我所思索的,我這個時代,我活著的這片土地,發生了甚麼事。出版為後人種樹,留下歷史的紀錄。《我獅城,我街道》便是這樣一本重要的書,透過廿六名藝文工作者,從記憶中提煉出不同角度時空的新加坡,在大疫之年,為我們按下了一個又一個璀璨又淡淡哀傷的快門。——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 在新加坡發展歷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故事,以及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回不去的,或是正在經歷的特別時期,我們都應珍惜——因為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十年之後,而是今天之前。定居新加坡卅餘載,《我獅城,我街道》勾起了我需要在這裡的珍貴回憶。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它以「街道」和「地方」的故事出發,結合各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讓讀者從多元角度了解與認識這座城市。最後,預祝大賣!——杜順吉,緣中秀風水命理師傅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我獅城,我街道》從個人記憶中,書寫了許多新加坡的過去。或許,我們已結束了不少過去,但也從書中一再看到,過去並未結束我們。——林增如,藝術工作者
    • 這是一本充滿個人記憶與耽溺情感的書。多元精彩的敘事,引人入勝的細節,延展數十年的時間散點,鋪設錯綜複雜的空間網絡,編織成深刻觸動人心的島國人文地理風貌。個人記憶之重要,在於解構官方敘事的冰冷僵硬;耽溺情感之重要,在於擺脫理性客觀的道貌岸然。《我獅城,我街道》讓讀者找到某些熟悉而可能淡忘的轉角風采,也發現每位作者私己而深情的生命線路。——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 來新加坡二十多年,住過的市鎮在不斷翻新下幾乎都換了面貌。記憶裡的風景,平面照片捕捉不全,往往靠著和朋友話當年拖緩它被時間風乾的速度。這是新加坡人的宿命。小島國寸土如金,原是保留集體記憶的街道,變成每個人用言語和文獻保留的記憶。《我獅城,我街道》裡絕大部分地點都已不復原貌,站著人妖的黑街、曾是文化地標的橋北路⋯⋯,但永遠回不去的事物才更叫人回味,作者們的文字裡有歷史、回憶和深深的眷戀,它在我心裡架構了那個我來不及參與的新加坡,也讓我想起人生裡那些好久不見的街道——無論它們是否還在,忽然好想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張承堯,新加坡編導兼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人文地景」很抽象,稍微具體點應該是「地方給予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是文字、音樂、生活方式等,建構成的個人與共同記憶。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拆建實體景觀,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聳立起摩天高樓。我的種種閱讀裡,對港台的地方面貌反而深刻,但對於新加坡總是充滿著「遺忘」和「以往」的遺憾。悉知新文潮要出版《我獅城,我街道》時,我被其初衷所打動,希望為將我們的這一方水土做個見證,尤其是給新一代的新加坡和海外讀者,留下一次「共同記憶」。——張國強,新加坡小說作家
    • 在這本來得及時書裡,作家群描繪出一座在時間漣漪散去後,沉澱下來的城市——來回往復著一波又一波生活的動盪,以及全球疫情籠罩下的焦慮,城市人的堅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獅城,我街道》這本文集的書名,其中的兩個「我」含義極深,作家不僅書寫著屬於「我」(個人生活)的城市,也很自然地將「我」(自己)給投映在每條街道與角落裡;似乎提醒著城市的每一份子,不論人類與否,城市的水泥還是濕的,生活是進行式的。最後,我鼓勵你將這本選集作為指引,引導你去重訪曾以為熟悉的街道與地方,並在閱讀後,通過作家的視角再去觀察這座城市,之後提起筆,也書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街道與地方故事。——郭慕義,新加坡作家
    • 小時候,家住加東。搬離那一區雖超過廿五年,但總忍不住不時回去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地方。當年的老家早已夷為平地,建起了高檔公寓,而熟悉的店家也都不再營業。但微帶鹹味的海風依舊吹拂,這是加東不變的氣味。《我獅城,我街道》從不同文字工作者的敘述和不同面向,讓我們再走一趟新加坡街區,帶出值得追憶的故事。在高度發展和急速變化的新加坡,這樣的記錄是重要、必要的。——陳麗儀,新加坡3FM編導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我獅城》裡面的文章,完全印證了何謂「街道生活」,也即是與個人經驗密不可分的場所。不少作者憶述了自己童年時生活的街區,那裡有集體的歷史經驗,有家庭和個人成長故事,也有色香味俱全的感官記憶(以地道美食為最)。對像我這樣的外人來說,讀來都質感豐富,興味盎然。再拿來和香港街道經驗作對照,會發現很多異同之處。——董啟章,香港知名小說家

    • 六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只有夏季的地方住了四個月,有時在一天之內經歷晴朗和風雨,而在大部份的日子,空氣炎熱而潮濕,人們所說的英語,全都帶著一種南國腔調──那是在新加坡南大駐校的記憶。在《我獅城.我街道》中,我重遇了「巴剎」、「組屋」和「芽籠」,甚至可以嗅到椰漿飯和榴槤的氣味。這些文字喚醒了我深藏著的新加坡記憶,還給我指示了那些我從不認識,埋在城巿皮膚深層的新加坡的血管和神經。——韓麗珠,香港作家
    • 新加坡,不僅一城一國,還可以是一人一國。遍及全境的街道滄桑記憶,黃頂黑德士、書店、甘榜、寫信佬、紅頭巾、殯葬、教育、種族、食物……組成一幅新加坡全景記憶圖示。每篇文章,編者用心加註,甚至「食不厭精」的下海中譯,如馮啟明〈加東〉文短,但記錄了加東「曾經是新加坡的天然東南部的海岸」,印證了一九六五年才建國的新加坡,已經加入歷史的「曾經是」隊伍。——蘇偉貞,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目錄

    主編手札:
    以文學作為另一種記錄 | 汪來昇

    序 I:
    街道與時間 | 董啟章

    序 II:
    島與島:詩與雞蛋花 | 蘇偉貞

    攝影手札:
    攝影者說 | 符志修

    上山下山的童年 | 鄺偉雄
    我寫黑街 | 吳偉才
    我家在芽籠 | 鍾秀玲
    加東 | 馮啟明
    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 | 林得楠
    邊境 | 牛油小生
    橋南橋北消散的市井氣 | 周維介
    左右的回憶 | 艾禺
    桃花不再 | 蔡欣洵
    我們 —— 致柏提路一帶的猴子與貓們 | 歐筱佩
    我住死人街 | 林方偉
    難忘死人街 | 何志良
    沿著老路來回走 | 潘正鐳
    海格路 —— 龍潭虎穴中的桃花園 | 黃文傑
    「登百靈坊」 | 楊薇薇
    Goodman Road  與富有詩意的「月眠路」| 李氣虹
    長長 | 伍政瑋
    我的「童工」年代 | 洪均榮
    欖核中的黃埔 | 周昭亮
    大巴窰八巷 | 譚光雪
    兒時記憶 —— 俊源街與其周圍的老街舊事 | 曾國平
    無路可返的故鄉 —— 芽籠東蔥茅園 | 鄭景祥
    從二馬路到五馬路 | 吳慶康
    小印度的一份情緣 | 黃子明
    波東巴西,我這般中意的小鎮 | 林偉傑
    那一路的事後幸福與遺憾 | 李集慶

    作家簡介
    地方小記

    _________

    ISBN:978-981-18-4364-8
    英文書名:Streets and Places of Singapore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分類: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人文地理
    系列:文學島語 009
    規格:210mm (H) x 148mm (W),216頁
    鳴謝贊助:BU by Shen Xi、Goldbell Corporation Pte Ltd、Leco Auto Pte Ltd、Singapura Heritage、Union Energy Corporation Pte Ltd(按英文拼音排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