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882372092
- 9789882372658
- 9789882372757
- Carnival of Animals
- Michael Marmot
- 世界社會公正日
- 人文社科
- 何福仁
- 健康
- 傳記
- 其他
- 动物嘉年华
- 動物
- 動物嘉年華
- 動物詩
- 台灣
- 壽命
- 家園何處是
- 張愛玲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新加坡
- 書
- 林紋沛
- 海外
- 王賡武
- 社會議題
-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 繁體
- 翻譯
- 致命的不平等
- 致命的不平等:社会不公如何威胁我们的健康
- 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
- 華文
- 西西
- 譯者:洪慧芳
- 译者:洪慧芳
- 貧困
- 費正華
- 香港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香港文学
- 香港文學
- 麥可·馬穆
- 麦可·马穆
- 黃心村

【預購】動物嘉年華 Carnival of Animals(中英雙語版本)◎西西(編者:何福仁 )(英譯:費正華 )
平常價 $53.00內容簡介
西西的動物詩,大部分是近年的新作,盡是奇思妙想,而民胞物與,充滿溫暖、關懷之情,明朗,親切,靈動,幽默,自有深意,寫來似跟動物通靈。總括而言,是為動物發聲,彼此平等、和平地相處,合而為「動物嘉年華」,並且邀來二十多位香港年輕畫家和插畫師參加盛會,每首詩配以不同的繪畫,畫風迥異,不拘一格,呈現多元異質。看西西的詩,看畫家們的詮釋,加上讀者自己的想像與理解,眾聲複調,文學藝術合該這般如此。西西的作品在華文世界膾炙人口,屢獲殊榮,曾獲美國紐曼華語文學獎,以及瑞典蟬獎,為香港獲國際詩獎的首位作家。這詩集是奇書《縫熊志》、《猿猴志》後,另一種動物書寫。
本書適合青少年,也適合喜歡文學藝術的成年。
作者簡介
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
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
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三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編者
何福仁
香港出生、成長。香港大學文學院畢業。寫作多年,文類廣泛,包括詩、散文、讀書隨筆、文學評論、先秦史傳散文賞析;並有與西西對話集《時間的話題》;編有《西西卷》、《浮城123──西西小說新析》。
英譯者
費正華(Jennifer Feeley)
耶魯大學東亞語言與文學博士,翻譯過許多中國、台灣、香港作者的詩、小說和散文,作品散見於多種期刊和選集。譯作Not Written Words: Selected Poetry of Xi Xi (不是文字:西西詩集)於2017年獲得盧西恩.斯泰克亞洲翻譯獎及香港出版雙年獎。
【預購】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黃心村
平常價 $59.00內容簡介
張愛玲在港大的生活和學習經驗。
黃教授來到香港大學,借著籌辦張愛玲百年誕辰在線展覽的機會,重拾張愛玲研究。她有意識地運用上述諸領域的研究方法,利用新鮮出土的材料,輔以「焦距的調整」,最終在新著《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中展現了一個嶄新、迷人的世界,大大深化了我們對張愛玲的認識。在接受《上海書評》的采訪時,她談到了我們要在何種參照系下怎樣重新閱讀張愛玲:「不能簡單地將她與同時代的作家相比,而是要〖從張愛玲重新出發〗,去挖掘她背後更加豐富、深邃的文本空間與創作源頭——不僅僅包括她的文字寫作,還有她的圖像創作、她對設計的理解……」
張愛玲的故事說不完,不但她自己不斷地敘述、重復和改寫,而且崇拜她的「張迷」和研究「張學」的學者的著作更是越來越多,目不暇給。在我看過的眾多張學著作中,黃心村的這本新作獨樹一格,令我眼睛一亮,從第一頁開始讀就放不下。雖然內中有兩三章的前身在港臺的刊物上發表過,如今重讀依然引人入勝。——李歐梵
作者簡介
黃心村
現任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系主任。洛杉磯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系博士,研究領域涵蓋二十世紀華語文學、東亞跨文化研究、視聽文化研究,今年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出版新著《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預購】致命的不平等:社會不公如何威脅我們的健康◎麥可·馬穆(Michael Marmot)(譯者:洪慧芳)
平常價 $63.00 健康不僅是蘋果與藥丸的事,更關乎身份和地位。
推動全球健康平權的代表人物馬穆爵士,以累積逾四十年的研究實證與案例,從個人、社會、國家至全球化層面,詳述社會不公平如何帶來健康不公平,以及問題的解方。
在西非獅子山共和國,每21名15歲的女性中,就有1名在生育年齡內因生育而致命。在意大利,這個數字是17,100分之1。在美國,即使醫療保健開支比世上任何國家還高,那個數字卻是遠高於意大利的1,800分之1,為什麼呢?僅是貧窮不必然會導致健康惡化,但不平等則會使人生病。每個國家的健康不平等問題和社會梯度密切相關―社會地位越低,健康越差。
創造賦權的社會與環境,是減少健康不平等,從而改善個人健康的關鍵。讓人們對自己的生活有自主性,有能力過自己珍視的生活,自由作出健康的選擇。馬穆以人的生命歷程為視角,提出六個領域作為地方和國家制訂改善政策的框架:兒童早期發展、教育與終身學習、就業和工作條件、健康生活的最低收入、營造健康與永續的社區,以及強化預防的角色與影響。馬穆強調,我們擁有工具與資源,可以顯著地改善世界各地的個人與社會的健康水準;如果可以改變卻不採取行動,就是一種不公的展現。
本書引用豐富的實例與統計作為證據,以顛覆我們對健康乃至於社會的看法,並激勵我們去解決社會上不利於健康平等的權力失衡、金錢失衡與資源失衡。
好評推薦
這部開創性的著作不但向讀者呈現全球各地健康不平等的實況,亦就社會上權力、金錢和資源分配不均的問題提出切實可行的解決方案。儘管普羅大眾對健康不平等的認知及態度跟40年前可能截然不同,但至今一直困擾著我們的難題依然存在:我們可以做什麼?這部著作是啟發大眾去思考如何解決健康不平等問題的不二之選。——段崇智教授,香港中文大學校長
均衡的飲食、充足的睡眠、沒有不良的嗜好以及適量的運動都可能是大眾常識的認知範圍之中影響健康重要的因素。然而,研究社會流行病學的科學家發現,有更多的宏觀社會因素影響著以上所提及的健康行為—換言之,人的健康行為不單單是個人的選擇,更加是社會政策、體制、文化、價值觀等上游環境因素所導致的。而正因為我們活在一個不公平的世界,不同背景人士之間的健康鴻溝便會應運而生。問題是,這個關涉社會多方面的根本問題能夠解決嗎?
在這著作中,當代從事這方面研究多年的靈魂人物馬穆爵士引用多國的例子,深入淺出地解釋健康不平等的因由、推論為何這問題必須要處理以及提出具體的解決方案。這是一本任何對公平理念有所追求的人,尤其是政策制定者,必讀的著作!——鍾一諾博士,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副所長、香港中文大學生命倫理中心副總監
多年來,馬穆的研究得出一系列令人震驚的重大發現,多次登上報紙頭條。那些發現都收錄在本書中,產生了驚人的影響。一頁又一頁的文字不斷地灌輸我們這樣的資訊:一個人越窮困,壽命越短,越不健康,越有可能過得不快樂……本書以條理分明的明快方式,探討這個現象的箇中道理……但馬穆揭櫫這一切的目的,不是要告訴大家世界末日到了,他的目的正好相反……這是一本基調樂觀的好書。——英國《獨立報》(The Independent)
我們應該對健康改觀了。在這本新書中,倫敦大學學院的馬穆教授揭露,一般人如果享有跟富人一樣的機會,壽命可增加八年……我們不該再把健康視為一種生活方式的選擇,應該為了所有人著想,開始為正義奮戰。——英國《觀察家報》(The Observer)
作者簡介
麥可·馬穆 Michael Marmot
倫敦大學學院(UCL)流行病學教授及健康公平研究所所長、香港中文大學健康公平研究所聯席所長。曾任世界醫學協會會長,與世界衛生組織「健康的社會決定因素委員會」主席。四十多年來,一直領導團隊進行有關健康不平等的研究。受英國政府邀請,檢討英國健康不平等的狀況,於2010年出版了著名的「馬穆報告」——《公平社會、健康生活》(Fair Society, Healthy Lives);2014年發表由他領導WHO歐洲區域辦事處撰寫的《社會決定因素與健康鴻溝的歐洲報告》(Review of Social Determinants and the Health Divide in the WHO European Region: Final Report);2017年與團隊撰寫《台灣健康不平等報告》。2021年最新的研究報告Build Back Fairer: The COVID-19 Marmot Review回顧疫情影響下英國的健康不平等情況。
個人著作包括:The Health Gap: The Challenge of an Unequal World(Bloomsbury Press, 2015)、The Status Syndrome: How Social Standing Affects Our Health and Longevity(Bloomsbury Press, 2004)。
譯者簡介
洪慧芳
國立台灣大學國際企業學系畢業,美國伊利諾大學香檳分校管理碩士,曾任職於西門子電訊及花旗銀行,現為專職譯者。譯著有:《繁榮的悖論:如何從零消費、看似不存在的市場,突破創新界限、找到新商機》(天下雜誌,2020)、《極端不確定性:為不可知的未來做決策》(八旗文化,2020)、《意義:邁向美好而深刻的人生》(時報,2018)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