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預購】八月浮槎:西西選讀◎西西
平常價 $35.00《八月浮槎——西西選讀》由西西摯友、同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的作家何福仁,精選西西數十年創作生涯各時期、不同領域之代表作,編纂而成;依文類分為小說(七篇)、散文(七篇)、詩(八首)、電影(七篇)、閱讀(七篇)、對談(三篇)等六大面向,每一文類篇章,並有名家撰寫專文導賞,分別為小說:何福仁,散文:郭詩詠,詩:劉偉成,電影:趙曉彤,閱讀:黃怡。
書名來自西西1993年的短篇小說〈八月浮槎〉,收錄於小說集《故事裏的故事》一書;編者何福仁說:「2018年,西西偶爾重讀,不滿意,於是重新修訂,並且重發。新版本的層次、意境完全不同,也接近她晚期的心態。西西到了暮年,創作力不衰,更精純,寄意遙深,值得細味。收結是這樣的:當我看著星星,我可以想像,我熟稔的朋友也抬起頭,當我是星星那樣看望」。
「八月浮槎」一詞,源自西西小說中引用西晉張華所編撰之神話志怪小說集《博物志》:「舊說云,天河與海通。近世有人居海渚者,年年八月有浮槎去來,不失期。……」意指中秋滿月時分,乘海水漲潮、往來於天際人世河海間的小竹筏。
作者簡介
西西(1937–2022)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
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
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三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編者簡介
何福仁
香港詩人、作家,《素葉文學》同人、主編。
著有詩集《龍的訪問》、《如果落向牛頓腦袋的不是蘋果》、《飛行的禱告》、《孔林裏的駐校青蛙》、《愛在瘟疫時》、《花草箋》、《遺詩,依卡洛斯》,散文集《上帝的角度》、《那一隻生了厚繭的手》……等。另出版與西西對話集《時間的話題》、《西方科幻小說與電影》、《說不盡的話題》;編有《西西卷》、《西西研究資料》,並編導西西紀錄片《候鳥 — 我城的一位作家》。

【預購】微塵◎楊牧
平常價 $36.00楊牧最後一本詩集:
未曾結集 + 未曾發表之作
開漢文詩壇先例,公開詩人創作手稿的原貌:
每首詩作,均附珍貴修改手稿 1 ~ 7 式不等,得以窺見詩人如何經
營琢磨,完成一首詩的藝術秘密和心血付出。
精裝、平裝版本雙書封:
特殊開本全彩印,兼具賞讀,研析,和收藏,極為珍貴的版本。
《微塵》是楊牧最後一本詩集,收其自編《長短歌行》(2013)之後的十首「未結集」作品,以及他留下不曾發表的六首「未定稿」作品,共十六首 ── 每首詩均附錄珍貴手稿壹式以上,多至七易其稿者,包括初稿,修訂稿,和定稿等。
首度揭露他滿紙刪塗勾補的字跡,一改再改的修正版本,得以窺見詩人如何經營琢磨,完成一首詩的藝術秘密和心血付出。
魯迅曾引果戈理(Nikolai Vasilyevich Gogol)論寫作之道:「最好從那(大作家)同一作品的未定稿去學習……」可惜作家多不願公開草稿,正如袁枚的詩:「愛好由來下筆難,一詩千改始心安;阿婆還似初笄女,頭未梳成不給看」(〈遣興〉)。
難得發現楊牧留存的近作草稿,雖然他一向不以原稿示人,但也評介過威廉.布雷克(William Blake),葉慈(William Butler Yeats),艾略特(Thomas Stearns Eliot)等西方大詩家的不同修改稿本互相比對,予讀者更深一層的賞析和啟示。
經慎重考量,決定開漢文詩壇先例,公開詩人創作手稿的原貌,以彩色大開本精印精製,是一部兼具賞讀,研析,和收藏,極為珍貴的版本。

【預購】我的愛戀 我的憂傷◎吳晟
平常價 $33.00對於台灣這塊土地上的人事物,他永遠愛戀之至,所以憂傷,自言:「而我的愛戀有多深,憂傷就有多深……認真檢視我們這一世代,台灣社會的發展,弊端重重,急迫必須改革的『惡行惡習』,實在太多太多了。」
吳晟:
「我多麼希望滿心歡喜歌頌親愛的家鄉,然而短短數十年,我的生命歷程,竟然眼睜睜『見證』傳承無數代的農田,快速萎縮,生態環境快速惡化,一處又一處遭受汙染,持續擴大,我的焦慮憂傷也持續擴大,佔據我的心胸。」
吳晟
本名吳勝雄,台灣彰化人,1944年生,屏東農業專科學校畜牧科畢業;任教彰化溪洲國中生物科以迄退休,現專事耕讀。
曾以詩人身分應邀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Iowa Writers' Workshop),為訪問作家;出版有詩集《飄搖裏》、《吾鄉印象》、《向孩子說》、《吳晟詩選》、《他還年輕》(2015台灣文學獎新詩獎),以及散文集《農婦》、《店仔頭》、《吳晟散文選》等多種。

【預購】欽天監◎西西
平常價 $33.00「寫康熙的歷史小說很多,但寫康熙一朝的欽天監,我還沒有讀到。」
「欽天,來自《尚書》的句子:『欽若昊天』。欽若,是敬佩、順從的意思;昊天,就是蒼天。」
「欽天監本來是官名,以前叫司天監,掌管觀察天文、推算曆書、授時等工作;也泛稱政府掌管天文、研究曆法的部門。」
寫作《欽天監》的源頭,大概有下列幾個:
一、看了一本名為《平面國》的小說,內容寫一個虛構的國家,那裡的人都是平面的,即是,所有的人,都是二維的,只有長和闊,沒有厚度。因此,那裡的人,個個像板塊,只有圓形、三角形、五角形、鉛筆形、方形,等等,卻沒有厚度,像一頁頁的薄紙。
二、又看過一冊和中國古代《易經》有點關係的書,說西洋有位數學家名萊布尼玆,發現《易經》中的爻卦,由一陽一陰的六條橫線組成,陽爻連,陰爻斷,每三爻合成一卦,不是二進制的 1 和 0 ?
三、清初康熙皇帝,原來在他七十多萬平方米的豪宅裡開創了一個玩具廠,專門製造各種奇巧的手工藝,包括中國的漆器、瓷器,和西洋的玻璃、自鳴鐘、眼鏡、鼻壺,等等,好玩又有用。
這些加起來,豈非一個有趣的故事?我喜歡寫有趣的故事,於是動筆。─ 西西
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
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
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三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預購】瘂弦回憶錄(平裝)◎瘂弦、辛上邪
平常價 $30.00
【預購】瘂弦回憶錄(精裝)◎瘂弦、辛上邪
平常價 $43.00
【預購】看小說◎西西
平常價 $24.00「我好像有個老毛病,看了好的小說,就想告訴別人,希望別人也看。」
《魔山》、《純真博物館》、《少年Pi的奇幻漂流》、《白老虎》、《性本惡》、《包法利夫人》、《愛與黑暗的故事》、《芬尼根的守靈夜》、《我的父親母親》、《焚舟紀》……
「我的《看小說》,不是文評,真正的文評,我不會寫,我寫的,就像學生做的讀書報告。我是從看小說裡學寫小說的。寫了大半生,我仍然在學習。我看小說,一般來說,並不怎麼在意作家寫了什麼,而留神他們怎麼寫。」── 西西
西西
原名張彥,廣東中山人,1937年生於上海,1950年定居香港。
香港葛量洪教育學院畢業,曾任教職,為香港《素葉文學》同人。
1983年,〈像我這樣的一個女子〉獲《聯合報》小說獎推薦獎,正式開始了與台灣的文學緣。
著作極豐,包括詩集、散文、長短篇小說等三十多種,形式及內容不斷創新,影響深遠。
2005年獲《星洲日報》「花蹤世界華文文學獎」,2011年為香港書展「年度文學作家」,2018年獲「紐曼華語文學獎」(Newman Prize for Chinese Literature)。
後記
這本書收錄了早些時寫的文字,算來五六年前吧,我在一份日報的副刊上寫作讀書專欄,每篇八百至一千字,我看的全都是小說。
我一直在看小說,看了一本又一本。看了,那就看了,完全是自己的興趣,與別人無關。可朋友邀我寫專欄,我覺得可以把看過的小說隨意講講。這倒有一個好處,寫了,對書本的印象就深刻了些。還有另外一個好處,也讓其他人多少知道有那麼一本書。我好像有個老毛病,看了好的小說,就想告訴別人,希望別人也看。寫作,畢竟是寂寞的工作,有人提起,有人看,總是高興的。以前,較年輕的時候,我也寫過些看小說的文字,出過書,自我感覺良好,難得這種感覺也有人共鳴。
以往寫那些看小說的文字時,運氣好極了,因為那是拉丁美洲文學的爆炸期,名家冒現,好看的作品多得不得了,我終日手不釋卷,一面看,一面寫,既緊張,又愉快。除了拉美的大師,當時的好作家,真是數之不盡,而且各地都有,像格拉斯、波爾、卡爾維諾、昆德拉、薩拉馬戈、魯西迪等等。當我母親還在的時候,看見我拿著書本,一會兒沉思,一會兒失笑,一定以為這是她的一個白了頭髮的獃女兒。
我的《看小說》,不是文評,真正的文評,我不會寫,我寫的,就像學生做的讀書報告。我是從看小說裏學寫小說的。寫了大半生,我仍然在學習。我看小說,一般來說,並不怎麼在意作家寫了什麼,而留神他們怎麼寫。有時候我會集中講那個寫法,但那麼一來文字會多,需要更多的篇幅,報刊也並不適宜,在限定的框框裏,我只寫一些看到什麼就算。
二十世紀過去了十來年,奇怪,世界上好像沒有那樣讀了令人激動的大師了,也大概是我的年紀大了,激情不再,那麼寫誰的作品呢?我於是轉移目標,寫些眼前所見的小說也好。我請朋友替我按曼布克獎、柑橘獎、金匠獎之類的書目找書,或看中譯,來不及了,就看英文。
就這樣,每個月寫兩篇,看的不少,多是長篇,能夠上榜的,應該總有好處,但好處我看不出來的,我就不寫了。不過內容實在太糟糕的,大概也寫過一兩篇。專欄寫了一年多。《看小說》如今收錄了五十多篇。為什麼當時沒有出書呢,很簡單,我以為字數不多,希望空閒可以再寫一些。不過我一直沒有閒下來,看小說的專欄因為約稿的老朋友退休了,我也以為自己可以休息,卻又經不起另一周刊的朋友邀約,以可附配彩圖為餌吸引,讓我寫我一直玩的玩具。歲月飛快啊,於是《看小說》一擱好些日子。
近月朋友在網上無意中看到一個什麼的「西西書單」,把我寫的看小說上載,最令人失望的是,把我的文字截裁,只抽取結尾的一小段,有時,還加以改動。網上也有我的一些小說,同樣做過手腳。坊間流傳廁所見鬼的故事,很恐怖,廁所的門緊緊關上,如果低頭搜索,卻會看到一雙小腳,穿著大紅繡花鞋。這是我聽回來的,不是看小說。所以我快快把書編出來。

模糊式告白◎林婉瑜
平常價 $21.00藏匿著驚奇的詩句,以精鍊篇幅,輻射出自由縱走的想像。思緒蘊藏微妙情感,同時具有思考的深度和辯證性質。林婉瑜的書寫表現了詩的生動迷人和靈活變貌。慧黠、具現代感的詮釋,追擊生命、語字、愛、存有……的本質和多種可能,引致驚喜、豐饒的閱讀感受。
奚密(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傑出教授Distinguished Professor):
「在林婉瑜的詩裡我們看到她對世俗價值的質疑,對自然與兒童的認同,對愛情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堅持。她的文字、聲音、意象、圖案……構成一個充滿想像力和趣味,既感性又智性的世界。」
林婉瑜
臺北藝術大學戲劇系畢業,曾出版詩集《剛剛發生的事》、《可能的花蜜》、《那些閃電指向你》、《愛的24則運算》,文集《我沒有談的那場戀愛》;編有《回家 — 顧城精選詩集》(與張寶云合編)。
林婉瑜email:alanis0201@yahoo.com.tw
facebook:林婉瑜
IG:alanis0201
胖胖的食夢貘:林婉瑜的詩
愛情是進入林婉瑜世界的一把鑰匙。也許這點適用於許多詩人,但是林婉瑜筆下的愛情不僅感人而且獨具特色。首先,她的角度新穎,意象貼切。我們都熟悉《古詩十九首》的:「相去日已遠,衣帶日已緩。」和北宋詞人柳永的名句:「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林婉瑜卻一反這經典美學模式:
如果想念會使人變胖
很想念你的我
現在
已經很胖了吧
那 那些毫無牽掛的瘦子是怎麼回事
瘦子去到哪裡
都只攜帶自己
我去到哪
都帶著你
因想念的重量而步伐蹣跚……
──摘自〈胖子〉
詩人用「反比」的手法顛倒──或者說顛覆了──古典,在表現現代感性的同時也技巧地寓哀痛於幽默中。
顛倒和顛覆處處可見,而且表現於多個層面,諸如意象(「在自欺的時刻重新變為誠實」〈第一重要的事〉)、諺語(「上天幫我關了一扇門又幫我關一扇窗沒關係」〈沒關係之歌〉)、邏輯(「所有故事/都只剩下『很久很久以前』這句話」〈顛倒世界2〉)、觀點等等。後者在〈童話故事〉組詩裡有淋漓的發揮:面對小紅帽、睡美人、三隻小豬、龜兔賽跑等七則童叟皆知的故事,詩人或質疑,或調侃,或強調女性的主體性,或拒絕傳統的道德教訓。顛覆性的新解饒有趣味,發人深省。
常言道:人生如戲。林婉瑜的另一特色是她擅長設計戲劇場景。〈你是我最斑斕的幻覺〉第2節運用戲劇的隱喻:
我搬來椅子坐在舞臺中央,幕啟燈亮,戲劇開始了。
我走下舞臺,因為這是一齣關於椅子的戲劇。
〈默劇演員的內心獨白〉、〈他們的交談〉、〈某詩人的英翻中試卷〉、〈心理測驗〉、〈那一晚的事發經過〉等明白呈現了某些場景。其他如〈14種告白的結果〉就是十四種可能的場景;〈好久不見〉和〈道別〉皆採用單行對話;〈期末試題〉列出三種不同形式的考題;〈選擇題〉和〈公主的抉擇〉則是選擇題。林婉瑜的詩裡有許多想像的對話和獨白,包括戲劇獨白和雙人對話。有趣的是,如上面引詩的第二行所表現的,戲劇效果不只限於場景的鋪陳,也包括反戲劇性所製造的戲劇效果。
戲劇場景的美學功能之一是它提供了一種抽離、立體的敘述角度。雖然愛情離不開私密的「我」,但是戲劇化一方面不讓「我」沉溺在感傷或自憐裡,另一方面它將愛情的多種面向更生動地呈現出來。
林婉瑜重複思考愛情與時間之間的辯證。愛情的本質與時間密不可分;它的開始和結束,期盼和回憶,一瞬和永恆,都必須在時間的河流裡才得以顯現。詩人寫愛情的光華:
你經過的時候
我的生活
總會
因此被擦亮一秒鐘
──摘自〈夜行性〉
寫「許多時間正經過」,寫「舊的你」:
還想穿越 橫亙在我們中間的許多時間
到「現在」來找我
──摘自〈舊的你〉
而時間給人最深的觸動莫過於對愛情的回憶:
是你離開的速度比較快
還是
我痊癒的速度更快?
比賽開始了
──摘自〈速度〉
孤零零的末行有畫龍點睛之妙,它點出了愛情裡沒有絕對的對等關係;兩人好比坐在蹺蹺板上,總是此起彼伏。也因此,愛情是無法掌控的。在〈花開的速度〉裡,送花本是情人之間尋常的示愛舉動,但是結尾毫不落俗套:
和你之間
我能控制的
只有花開的速度而已
相對於握得越緊融化得越快的糖,失去了愛情的詩中角色像「那些石頭靜坐很久了/終於完成一種鐵灰色、礦物質的禪」(〈太妃糖奶油捲和苦甜巧克力〉)。
莎士比亞在《仲夏夜之夢》裡說詩人:「將不知名事物化為形狀,賦予空氣般的虛物以居處和名字(……the poet's pen / Turns them to shapes, and gives to airy nothing / A local habitation and a name.)。」為萬物命名,是西方文學傳統對詩人最高的定位。在林婉瑜的筆下,詩人反覆地為愛情重新命名。〈模糊式告白〉將生活改名為「石榴」,正義感為「戀人」,注音輸入法為「一個人」,潰瘍為「寂寞」。當我們透過詩人自造的符碼讀到下面這段對話時,表面字義和「譯本」之間的差距讓人不覺莞爾:
「我的石榴現在不需要正義感,我暫時想注音輸入法。」
「不覺得潰瘍嗎?」
「一直都很潰瘍,我習慣潰瘍。」
〈你是我最斑斕的幻覺〉第7節感慨現代城市人因生存的無望和社會的暴力而喪失了想像力:
食夢貘瘦了。城裡的人們最近缺乏盼望,因為受到太多隨機殺人事件的驚嚇,暫時喪失想像力,所以近日沒有產生任何豐腴肥美的夢。
在林婉瑜的詩裡我們看到她對世俗價值的質疑,對自然與兒童的認同,對愛情的思考和對自我的堅持。她的文字、聲音、意象、圖案……構成一個充滿想像力和趣味,既感性又智性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