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576938801
- 9789576939211
- Geraldine Dawson
- Laurie A. Vismara
- Richard Higgins
- Sogyal Rinpoche
- 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
- 其他
- 台灣
- 姜忠信
- 廖玉蕙
- 張老師文化
- 心理勵志
- 接住受苦的靈魂
- 接住受苦的靈魂: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
- 散文
- 書
- 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
- 海外
- 潔拉汀‧道森
- 理查·希金斯
- 療愈
- 稳步‧慢行:自闭症孩子的生活、沟通、学习
- 穩步‧慢行:自閉症孩子的生活、溝通、學習An Early Start for Your Child with Autism: Using Everyday Activities to Help Kids Connect
- 索甲仁波切
- 繁體
- 羅莉‧維斯瑪拉Sally J. Rogers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莎莉‧羅傑斯
- 華文
- 西藏生死書
- 西藏生死書(附DVD)四版
- 親子教養
- 譯者張美惠
- 鄭振煌
- 醫療
- 醫療保健
- 金恒鑣

【預購】接住受苦的靈魂:親愛的,我知道你的痛!◎廖玉蕙
平常價 $27.00
【預購】梭羅與樹的四時語言(Thoreau and the Language of Tress)◎理查·希金斯(Richard Higgins)(譯者:金恒鑣)
平常價 $30.00作者足跡踏遍麻薩諸塞州的康科德鎮,走過梭羅走過的每處所在,檢視每一株樹的每一條枝椏、每一片樹葉與每一蓓芽蕾,細細觀察與體會梭羅所見,彷彿穿越時空,與梭羅同行。
本書收錄梭羅百篇日記摘抄文與他的親繪素描,另包括作者七十二張樹的照片,以及梭羅文本最完善的視覺資料庫創建者暨傑出攝影家赫伯特.溫德爾.格利森(Herbert Wendell Gleason)的攝影作品,邀請讀者與梭羅一起與樹談心,顛覆我們對於樹習以為常的認識,體會最古老而素樸的美感體驗與心靈覺醒。
國內推薦
丁宗蘇 (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副教授)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范欽慧 (自然作家)
陳玉峯 (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黃仕傑 (科普書籍作者、自然觀察家)
黃貞祥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劉克襄 (作家、詩人)
賴青松 (穀東俱樂部農伕)
誠摯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國外讚譽
理查.希金斯的《梭羅與樹的對話》讓我著迷。
——布克獎評委會主席、英國當代作家羅伯特.麥克法倫(Robert Macfarlane)當代名家評論Best Book of 2017,英國衛報
幾乎沒有哪本有書能像此書那樣讓人滿心歡喜,完全滿足眼睛、頭腦和心靈的需要。
——梭羅傳記《大衛.亨利.梭羅的一生》作者勞拉.達索.沃爾斯(Laura Dassow Walls)
一本關於北美珍貴自然遺產的精彩,令人回味的書。
——《康科德之書:與梭羅同行》威廉.霍華斯(William Howarth)
一場精湛的導覽,其遠見卓越的啟示,與想像力和智慧相提並論。
——美國東卡羅萊納大學教授,致力推廣梭羅著作之文學社團Thoreau Society董事會成員Ronald Wesley Hoag
梭羅寫道,「樹確實有心。」在編寫梭羅書寫樹木作品此部傳神的彙編裡,理查.希金斯確實找到了樹的心臟和靈魂。
——《梭羅便攜本》(The Portable Thoreau)編輯、瓦爾登伍茲圖書館梭羅研究所館藏館長Jeffrey S. Cramer
理查.希金斯(Richard Higgins)著作╱攝影
現職為美國麻薩諸塞州康科德鎮知名作家與編輯。曾任職《波士頓環球報》記者與編輯工作長達二十年,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大西洋月刊》、《基督教世紀》、《君子雜誌》與《史密森期刊》。希金斯擁有聖十字學院、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和哈佛神學院學位,為Taking Faith Seriously的共同主編與Portfolio Life的合著者。二○○○年初,梭羅自然史論文與期刊重新喚醒並肯定希金斯童年時期對樹木的熱愛。他試著走過梭羅曾經造訪之處,熱愛相同的樹林,以及用嶄新的角度去觀察樹木。之後,他開始書寫並拍攝它們。成果即為本書。
譯者簡介
金恒鑣
森林生態學學家。臺灣大學森林系學士,加拿大森林土壤學碩士及地球科學博士。曾任林業試驗所所長、國際長期生態研究網主席、、臺灣大學教授。目前從事自然寫作,推廣科普教育與生態倫理。著有《山中的一個鐘頭》等書; 譯有《種樹的男人》丶《種子的信仰》)丶《繽紛的生命》、《眾神的植物》丶《半個地球》 等書。

【預購】穩步‧慢行:自閉症孩子的生活、溝通、學習 ◎莎莉‧羅傑斯, 潔拉汀‧道森, 羅莉‧維斯瑪拉( Sally J. Rogers, Geraldine Dawson, Laurie A. Vismara)(譯者:張美惠, 姜忠信)
平常價 $38.00每一位自閉症孩子都能學習溝通、改善與人的互動、提升遊戲技巧。
本書以「丹佛早療模式」的突破性成果為基礎,將學習納入每天的日常活動,尤其是融入遊戲中,幫助自閉症孩子自然學習。
作者有信心,本書將協助你成為更有效能的家長、玩伴和孩子的第一位老師。
榮登美國Amazon網站「自閉症」、「學習障礙」類暢銷書排行榜
讀者5顆星好評推薦
自閉症研究先驅合力撰寫令人鼓舞的教養指南,將最先進、最優質的科學證據轉化為切實可行的理念和做法:
•自閉症孩子和一般孩子一樣,每分鐘都可以學習:無論是遊戲、洗澡、用餐──真的就是你與孩子共處的任何時間──都能協助孩子溝通和學習。
•穩步慢行才能成為最後的贏家:跟隨孩子的興趣,耐心地一步一步慢慢來,安排好玩、有趣的活動,本書介紹的方法將提供家長和孩子愉快的教養經驗。
•不需額外投入更多時間:父母(以及所有照顧者)以日常生活既有的互動為基礎繼續努力,以安適和自然的方式來實踐,不需要特別的設備,也不需規劃特別的「教學」時間。
•不論「外在」的治療多麼密集,最能夠提供最多語言學習機會的還是家長:家長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有強烈的動機想要幫助孩子,本書提供的工具幫助親子持續教學相長,家長將體驗到看著孩子逐步學會新技能的喜悅。
•家長在孩子身上運用介入策略,能夠做得和受過訓練的治療師一樣好:研究顯示,家長可強化自閉症幼兒的學習、遊戲、溝通、社交能力,改善行為問題,自己也比較快樂並減輕壓力。
作者簡介
莎莉‧羅傑斯博士(Sally J. Rogers, PhD)
自閉症研究先驅,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發展障礙醫學研究中心精神醫學系教授,以研究學齡前兒童的早期療育、模仿能力缺陷、家庭介入和嬰兒期自閉症聞名。她與潔拉汀‧道森博士及其他同僚發展出丹佛早療模式(Early Start Denver Model),本書便是以此治療取向為探討基礎。
潔拉汀‧道森博士(Geraldine Dawson, PhD)
美國杜克大學杜克自閉症診斷與治療中心主任、精神醫學系教授,曾在知名的華盛頓大學自閉症中心擔任創始主任,為國際公認的自閉症專家,研究重心放在早期發現與介入、腦部顯影與基因研究。除了專業成就,她也很熱衷推廣家庭價值。
羅莉‧維斯瑪拉博士(Laurie A. Vismara, PhD)
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分校神經發展障礙醫學研究中心的臨床研究科學家、專業機構認證之行為分析師,致力於發展創新的方法,教導專業人員和家長早期療育的技巧
審閱者簡介
姜忠信
學歷:
臺灣大學心理學博士(兒童臨床)
經歷:
臺大醫學院附設醫院精神部兒童心理衛生中心臨床心理師
美國科羅拉多大學健康科學中心精神部兒童臨床博士班實習生
中正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副教授
美國Vanderbilt大學醫學院、西雅圖華盛頓大學自閉症中心訪問學者
美國傅爾布萊特訪問學者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教授
政治大學身心健康中心主任
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秘書長、理事
現任:
政治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台灣臨床心理學會理事
專長:
兒童臨床心理學、自閉症、發展心理學
譯者簡介
張美惠
臺大外文系畢,輔大翻譯研究所肄業,現從事專職翻譯。曾獲梁實秋文學獎譯詩組佳作,譯作《Y染色體:男子漢的本質》獲第三屆吳大猷科普著作獎(翻譯類佳作獎)。譯有《德國短篇小說精選》、《資訊焦慮》、《真實的謊言》、《EQ》、《美之為物》、《國家公園之父:蠻荒的繆爾》、《這就是男人》、《用心去活》、《父母離婚後:孩子走過的內心路》、《愛上M型男人》、《重建:重塑婚姻與自我的願景》、《鏡子裡的陌生人》、《RV親情新幹線》、《快樂是一種陷阱》、《愈感恩,愈富足》、《我願意陪伴你:點亮生命的九堂課》等。

【預購】西藏生死書(附DVD)四版◎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譯者:鄭振煌)
平常價 $38.00《西藏生死書》是索甲仁波切自西藏中陰聞教得度經(即西藏度亡經)學習引導臨終者及亡者的特殊技巧撰寫而成的一本臨終關懷的空前巨著。
★DVD內容簡介
索甲仁波切開示轉化心的重要性,認為苦樂存乎一念,全在於我們的心如何感受。能善巧地運用佛法,轉化我們的心,就是困頓時代的心要。
索甲仁波切信手拈來日常事例 ,深入淺出地闡述高深的佛法,加上丁乃竺女士流暢的翻譯,風趣近人,如聽聞妙音,開解眾生疑竇。
【熱情推薦】(謹依姓氏筆劃排序)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描述,還有實際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的真相,並幫助自己和別人死得寧靜而充實。――達賴喇嘛十四世
《西藏生死書》教生教死,因著認真看待生命,才能認真應對死亡;因著嚴肅直接地教導如何死亡,才會嚴肅地活好生命。它從西藏佛教的生死觀出發,具體而有系統地闡述生的修習及死的修習。臨終者如何在大安詳中放下,而在臨終者床邊的關懷者也學得重要的叮嚀。――趙可式(成大附設醫院護理系教授)
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創立十週年,專心推廣安寧緩和醫療的理念,《西藏生死書》提供了最好的生死教育的教材。仁波切數度蒞台弘法,更提高了台灣社會對生死意義的覺醒。我國終於通過了安寧緩和醫療條例,讓醫師們可以合法地遵照仁波切在本書中所呼籲的,以團隊的努力,透過身、心、靈全人照顧的方法,盡力協助臨終病人安詳往生,實踐人生最大的布施。──陳榮基(佛教蓮花臨終關懷基金會董事長/台灣安寧照顧協會前理事長)
這是一本極難得的好書,讀過《中陰聞教得度》的朋友們,再讀《西藏生死書》,對中陰身的各種情況,會有更正確的了解。懂得如何去配合自己實際的修持,與對別人臨終的關懷。未能深信佛法,甚至反對佛法的朋友們,或許會起些許疑情而引起閱讀的興趣。至於譯文的信、達、雅,敬請讀者盡情欣賞。――洪文亮(前台大外科醫師)
這本書改變了我的一生。我非常感激有緣讀到此書,並因而接受仁波切更多的教誨。根源於最深厚的傳統,仁波切的教法卻清晰、現代、又有力;超越宗教,直入人心。我衷心希望藉由中譯本的出版,能感動更多人心,讓更多人了解如何面對死亡,看待生命。――姚仁喜(大元建設及設計事務所建築師)
索甲仁波切就像一位大音樂家,把傳統西藏佛教特有的上師相應法、大圓滿法、頗瓦法、中陰救度法,與今日科技生活所面臨的臨終關懷、瀕死經驗、安樂死等議題,交織出一首宏偉而安詳的生命樂章。《西藏生死書》不只是教導人們如何面對生死、了解生死而已,還更具體地指出如何透過禪修來超越生死,融入圓滿的覺性大海中。――林崇安(大溪內觀教育禪林負責人,中央大學太空所教授)
索甲仁波切(Sogyal Rinpoche)
出生於西藏,由本世紀最受尊敬的上師蔣揚欽哲仁波切養育成人。後來被上師認出是托頓索甲(達賴十三世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的上師)的轉世。
一九七一年至英國劍橋大學專研比較宗教學,一九七四年開始弘揚佛法。在歐美各國生活、教學已二十多年,使他通達西方的心靈。由於他思路清晰、從容自在、幽默風趣,傳法時深受聽講者的歡迎,成為許多國家的佛學中心與佛教團體的負責人或指導者。
他為繁複的現代世界發展出一套解說西藏佛法要義的方法,《西藏生死書》的問世,更使他獲得各國至高的尊敬與喝采。
索甲仁波切將所創設的佛學中心命名為「本覺會」(RIGPA),提供各種佛學與修練課程,並舉辦工作坊,將西藏智慧與當今議題及訓練相互結合,希望超越種族、宗教、文化與心理的障礙,直指本心,弘揚佛法。
譯者簡介
鄭振煌
台灣大學外文系畢業,政大新聞研究所碩士。學生時代即活躍於佛學社團,舉辦各種佛學講座與研習營,修習佛法至今四十餘年。創作及翻譯多種佛學書籍,並擅長口譯,曾為達賴喇嘛、一行禪師等大師擔任口譯工作。現為慧炬出版社社長、慧炬雜誌社發行人。
西藏是我的故鄉。我六個月大的時候,就進入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秋吉.羅卓(Jamyang Khyentse Ckokyi Lodro)位於康區的寺廟。我們西藏有一個獨特的傳統,就是尋找過世大師的轉世靈童。他們年紀很小時,就必須接受特殊的教育訓練,準備日後成為老師。我被命名為索甲,雖然後來我的上師才認證我是托頓索甲(Terton Sogyal)的轉世。我的前世是一位名聞遐邇的修行人,他是十三世達賴喇嘛的上師,也是蔣揚欽哲仁波切的一位老師。就西藏人來說,我的上師蔣揚欽哲算是高個兒,站在人群中總是比別人高出一個頭。他滿頭銀髮,剪得短短的;慈顏善目,幽默風趣;耳朵長如佛陀。他最吸引人的是,他在揚眉瞬目和優雅舉止之間,流露出的智慧和高貴。他的聲音渾厚迷人,開示時,頭稍後傾,法音潺潺而出,美如詩篇。雖然他法相莊嚴,卻平易近人。
蔣揚欽哲奠定了我的生命根基,也啟發了這本書。他的前世改變了西藏的佛教修行。在西藏,光靠轉世的頭銜是不夠的,唯有學問和修行才能贏得尊嚴。他閉關多年,相傳有許多神奇的感應。他學富五車,證悟高深,就像一部智慧的百科全書,什麼疑難雜症都考不倒他。西藏的修行宗派很多,大家卻公認他是一切教法的權威大宗師。對任何認識或聽過他的人來說,他就是藏傳佛教的化身,就是(解行)圓滿具足的鮮活例子。
我的上師曾經告訴過我,他的志業要由我來繼續,而事實上他也視我如子。我在工作上所能做到的,以及所能接觸到的聽眾,我覺得都是出自他給我的加持力。
我早期的記憶都和他有關。我生長在他的氛圍裡,我的童年完全受他影響。他就像我的父親一般,有求必應。師母,也就是我的姑媽康卓.慈玲.秋準(Khandro Tsering Chodron)經常對我說:「仁波切可能忙著,不要煩他。」但我總是黏著他,他也高興我跟前跟後。我一直問他問題,他總是不厭其煩地回答。我很頑皮,我的老師也管不了我。每當他們要打我的時候,我就跑到上師背後,爬上他的法座,誰也不敢越雷池一步了。我蹲在那兒, 志得意滿,他只是一逕地哈哈大笑。後來有一天,我的老師私下向他說明,為了我好,不應該讓我繼續撒野下去。因此,下一次當我再逃到他背後藏身時,我的老師就走進房間,向我的上師三頂禮之後,把我拖了出來。我當時想,多奇怪啊!為什麼他不怕我的上師呢?
蔣揚欽哲通常都住在他前世住的房間,就在那兒,他的前世看到瑞相,並發動十九世紀橫掃西藏東部的文化和靈修復興運動。那個房間很殊勝,並不特別大,卻有神奇的氣氛,滿屋子供奉著神像、聖物、畫像和書籍。他們稱之為「諸佛的天堂」、「灌頂的房間」。如果我對西藏還有什麼印象的話,就是那個房間。我的上師坐在有皮套的木製矮凳上,我就坐在他身旁。如果不是他缽內的東西,我是不肯吃的。隔壁的小臥房有一個陽台,但總是很黑,牆角放一個小火爐,爐上的茶壺鎮日燒著開水。我通常都是睡在上師床腳邊的小床上。他在唸咒時撥動念珠的滴答聲,是我終生難忘的。當我上床睡覺後,他就坐在那兒修行;第二天早晨我一睜開眼睛,他早就醒來,還是坐在那兒修法,滿溢著加持的力量。當我睜開眼睛看到他的時候,心中洋溢著溫暖、幸福的感覺。他就是有這種安詳的氣質。
我長大之後,蔣揚欽哲就要我主持法會,他負責領導唱誦。他傳授教法和灌頂時,我全都在場。但我所記得的,與其說是細節,倒不如說是整個氣氛。對我來說,他就是佛,在我心中這是無庸置疑的。其他每個人也都這麼認為。在他傳授灌頂的時候,弟子都十分敬畏,幾乎不敢看他的臉。有些人甚至看到他化現前世或各種佛菩薩的形象。每個人都稱他為仁波切(Rinpoche),意為尊貴者,這是對上師的尊稱。有他出現的場合,其他的老師就不會被這麼稱呼。他的出現感人至深,讓許多人稱他為「本初佛」(the Primordial Buddha)。如果沒有遇到我的上師蔣揚欽哲,我知道我會完全不同。他充滿溫馨、智慧和慈悲,體現佛法的神聖真理,讓佛法落實於生活,生機盎然。每當我與別人分享上師的氣氛時,他們都深有同感。那麼,蔣揚欽哲又給了我什麼啟發呢?就是對佛法不可動搖的信心,以及對上師無比重要的堅定信念。如果我有什麼見解的話,我知道都是得自於他,這種恩德我永遠也回報不了,卻可傳遞給他人。
我在西藏度過青少年時期,看到蔣揚欽哲在群眾中散發著愛,尤其是在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時候。西藏的喇嘛,不僅是精神上的老師,也是智者、法師、醫師和精神治療師,能夠幫助病人和臨終者。後來,我從《中陰聞教得度》(Tibetan Book of the Dead)的相關 教法中,學習引導臨終者和亡者的特殊技巧。但有關死(和生)的課程,我學到最多的,還是來自於觀察上師如何以無限的慈悲、智慧和了解來引導臨終者。
但願本書能夠將他的一些偉大智慧和慈悲傳達給世界,也希望讀者能夠透過本書感受到他智慧心的現前,而與他建立一個親近的關係。
達賴喇嘛序文
在這一本契合時代需要的書中,索甲仁波切深入探討了如何認識生命的真義,如何接受死亡,以及如何幫助臨終者和亡者。
有生,自然有死,每個人遲早都要面對死亡。當我們還活著的時候,可以用兩種方式面對死亡:選擇忽略或者正視自己的死亡──藉由清楚的思維,試圖減少它可能帶來的痛苦。不過,這兩種方式都不能讓我們真正克服死亡。
身為佛教徒,我把死亡視為正常的過程,只要活在這個世上,就得接受死亡必然會發生的事實。既然清楚逃避不了一死,就沒什麼好擔憂的了。我傾向把死亡看成是衣服穿破時換了件新的一樣,而不是終點。然而死亡還是不可預測的:我們不知道何時會死或如何死。因此,在死亡真正發生之前,我們有必要預做準備。
我們大多數人自然都希望死得安詳,但是如果我們的生活充滿了暴力,如果我們的心總是被憤怒、執著或恐懼等情緒所控制,我們顯然不可能奢望死得安詳(死的安詳簡直就是一種奢望)。因此,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好,就必須學習如何活得好;如果我們希望死得安詳,就必須在心中和日常生活中培養安詳。
誠如各位將在本書中讀到的,從佛教觀點來看,死亡的實際經驗非常重要。雖然我們會如何投生以及投生何處,大都取決於業力,但我們臨終那一刻的心境卻可以影響下一世的好壞。因此,在死亡的瞬間,儘管我們已經累積了種種的業,只要我們努力生起善的心態,還是可以加強和激發善業,帶來快樂的投生。
死亡的那一刻,也可以產生最深沉和最有利的內心經驗。透過禪定反覆對死亡過程加以熟悉,一位有成就的禪修者藉由利用自身的死亡來獲得極高的精神證悟。這也是為什麼具證量的修行人都在禪定中過世的原因。他們的身體經常在醫學上宣布死亡後很久才開始腐敗,象徵他們的修行成就。
幫助別人死得安詳與準備自己的死亡同樣重要。我們每個人出生時都是孤立無援的,如果出生時沒有人照顧和關懷,我們必然活不下來。因為臨終者也是無法幫助自己的,我們必須盡一切可能來解除他們的痛苦和焦慮,幫助他們死得安詳自在。
最重要的一點是:避免讓臨終者的心變得更混亂。我們幫助臨終者的首要目標是讓他們安詳,方法有很多。熟悉修行方法的臨終者,如果有人提醒的話,就可以獲得鼓勵和啟發;如果我們能夠慈愛地撫慰臨終者,也可以讓他們產生安詳、平靜的心態。
死亡與臨終的課題在藏傳佛教和現代科學兩個傳統之間提供了一個交會點。我相信在理解和實效的層次上,兩者對彼此都有極大的幫助。在促成這個交會上,索甲仁波切是再好不過的人選:他生長在西藏傳統中,跟隨最偉大的喇嘛參學;他也從現代教育中獲得益處,在西方居住和教學多年,對於西方的思考方式瞭若指掌。
本書提供給讀者的,不僅是有關死亡和臨終的理論性描述,還有實用的方法,可以用來了解死亡和臨終的真相,幫助自己和他人死得寧靜而充實。
修訂版譯序
未見句號 鄭振煌
人生是由一連串的逗號、頓號、括號、疑問號、驚嘆號、破折號所組成。句號只能小結某個時段的事件,絕非整個人生的結束,除非他已進入無餘涅槃,不受後有。
無餘涅槃是解脫道佛教的終極目標,但菩薩道佛教還有無住涅槃和自性清淨涅槃。無住涅槃是有資格享受常樂我淨而不享受,發大慈悲心,持續回到娑婆世界,普度眾生;自性清淨涅槃是保證雖在娑婆世界輪迴而不受苦,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佛教思想發展到大乘,才算圓滿,究竟解脫而又能利益人生。
大乘佛教分顯乘和密乘兩大派別,密乘除流傳於中國之外,又有再傳至日本的唐密(亦稱東密)和台密;流傳於西藏的密乘,稱為藏密。前二者源自印度的密教和初期大乘,藏密則兼攝中、後期大乘。故就思想體系和修持法門而言,藏密實有其勝出處。
西藏人認為他們的宗教是佛教,絕非外人所說的密教或喇嘛教,因為密法只是西藏佛教中的部分修持法門,而喇嘛則是藏語對上師的尊稱。西藏佛教最古老的教派是寧瑪派,寧瑪派最重要的法門是大圓滿法和中陰聞教得度法,這就是《西藏生死書》的主要內容。
中陰聞教得度法在西藏有許多版本,翻譯成英文者更有十多種,每隔幾年便有新譯本出現。為了適應西方人的思考模式和臨終關懷的時代需要,索甲仁波切以散文體裁敷演,中間穿插個人修行歷程和佛教故事,增加可讀性。自出版以來,暢銷不退,就繁複的內容和四百餘頁的篇幅而言,堪稱奇蹟。並有多種語文譯本,利益各民族。
在我的人生理想中,從未以翻譯為志業,因為翻譯是吃力不討好、最耗精神的工作。我之所以被外界當作翻譯中人,完全是因緣所使然,在某種程度上說,因緣就是業力。我是凡夫俗子,掙脫不了業力的束縛,只好在業力的軌跡上自求多福。
翻譯《西藏生死書》也是業力的呈現,我的一生從不追求什麼,卻總是被無形的業力緊追不捨,很難得有自由的呼吸空間。雖然如此,我還是很感恩這本書為我帶來這麼多的善因緣。出版之前參與討論的朋友,給我很多啟發。出版前後,張老師文化公司的工作夥伴,認真仔細,好像迎接自己的兒女。在華文世界中,到處可看到這本書的蹤影,而且盜印本似乎比正版還多,經常有人問我知情否?收到版稅否?我都笑答:「錢不重要,重要的是讀者有沒有得到好處?」有人願意讀我的書,表示我還有剩餘價值,感謝都來不及了,豈能奢望什麼?
直到現在,別人總是把我和《西藏生死書》綁在一起,可見得它的威力了。在全球各地,許多華文讀者都因本書而改變人生觀。我祝福所有眾生吉祥如意,我很願意歇下來聽聽大家的感動,但我有無限的任務等待完成,無暇回顧背後的一切,趁此增訂版發行之前,感恩三寶和法界眾生賜我善因緣。再定眼一看這些年來的種種,依然是一連串的逗號、頓號、括號、疑問號、驚嘆號、破折號,未見句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