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7209004
- 9786267209677
- 9786267209707
- 9786267462201
- Ancient Bodies
- Ancient Lives: Sex
- Charles King
- Gender
- Gods of the Upper Air: How a Circle of Renegade Anthropologists Reinvented Race
- Heritage
- James Clifford
- Jean DeBernardi
- Literature and ArtTK
- Memory and Punishment: Colonial Prisons in East Asia
- People of the Sea: 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
- Rita Astuti
- Rosemary A. Joyce
- Sex and Gend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and Archaeology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類學
- 依海之人
- 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 依海之人:马达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横跨南岛与非洲的民族志
- 俐塔‧雅斯图堤
- 俐塔‧雅斯圖堤
- 個人成長
- 反抗的共同體
- 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 台灣
- 台灣出版
- 台灣歷史
- 台灣通史
- 困难东亚:重构日本帝国殖民地刑务所记忆
- 困難東亞
- 困難東亞:重構日本帝國殖民地刑務所記憶
- 如何考古,怎样思考:性别观点如何撼动考古学
-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 小說
- 左岸文化
- 归属之仪: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群的记忆、现代性与身分认同白瑨
- 徐雨村
- 改写人性的人:二十世纪,一群人类学家如何重新发明种族和性别
-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 散文
- 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 文化研究
- 文学
- 日本殖民時代
- 書
- 李炫炅
- 東亞
- 林徐達
- 查爾斯·金
- 柳廣成
- 歷史
- 歷史文化
- 歷史與華人群體記憶
- 歸屬之儀
-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 殖民與非殖民
- 民族
- 民族學
- 海外
- 瑪雅研究
- 白瑨
- 社會科學
- 繁體
- 罗丝玛莉・乔伊丝
- 羅絲瑪莉・喬伊絲
- 翻譯
- 考古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詹姆士·克里弗德
- 譯者: 王宏仁
- 譯者:李易安
- 譯者:林紋沛
- 譯者:謝佩妏
- 譯者:郭佩宜
- 超越性別與空間
- 身份認同
- 馬來西亞檳城
- 馬嶽
- 黃舒楣
- 黄舒楣

【預購】依海之人: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一本橫跨南島與非洲的民族誌 People of the Sea: Identity and Descent among the Vezo of Madagascar◎俐塔‧雅斯圖堤(Rita Astuti)(譯者:郭佩宜)
平常價 $30.00馬達加斯加西南部有一群說南島語,住在海邊,以海為生的斐索人(Vezo)。一個理想的斐索人要會做一些與海有關的事情(但不需全部都會),例如游泳、到林中砍樹造船、行舟(這包括了划船、操帆、掌舵,以及通曉洋流波浪知識)、捕魚(蝦)、識魚、食魚、賣魚等;最重要的是得住在海邊,因為這對一個人的行為、思考方式,具有決定性的影響。而這些行為會在身體上留下斐索的印記──走路的方式、手上的繭、腰上魚線的磨痕;但如果你沒有持續這些行為,斐索的印記便會逐漸淡去,一如斐索認同。
所以,斐索人的認同是什麼?不同於一般族群以「血緣」、「祖先」、「歷史」,或是由此衍生的一些文化特徵作為認同標準,斐索人強調的是當下的行動。一個白人人類學家跟一個剛出生的當地孩子一樣,都不是「斐索」,但也都可以成為「斐索」;「斐索」即是他們所做的事,斐索身分認同是一種行為、而非一種存有狀態,一個斐索人的重點不是他是什麼、或他成為什麼,而是他做了什麼。
這是一本斐索人的民族誌,簡單地說,就是一本關於斐索人怎麼吃、怎麼捕魚、怎麼造船,他們關於經濟的想法(不是很重視賺錢)、婚姻的態度(結婚只要幾瓶酒就可以),以及他們如何看待歷史,如何面對生與死的差異。
人類學家透過田野中的活動參與,與斐索人對話「如何才是斐索」。
該如何思考認同?學術上將認同研究分為根基論和建構論兩大派別,根基論強調血緣、祖源、宗教、語言、習俗,背後有生物性繼承的預設;建構論則強調族群邊界的重要性。然而兩者都有「文化」的問題──根基論將文化本質化,建構論則將文化邊緣化。本書從當地人的觀點出發,以人類學視角分析認同的在地文化機制,反省認同理論的西方中心偏見,展現人類學民族誌的獨到之處。
推薦記錄
「任何對族群或認同有興趣者都必讀……少數能結合冷靜分析與溫暖描述的書。」——蘭貝克(Michael Lambek,研究馬達加斯加的人類學者),《美國人類學家》書評
「馬達加斯加從殖民時期以來一直被18-22個官方認定的「族群」(ethnic groups)框架所侷限,族群政治、甚至經濟發展想像都無法脫離此魔咒,本書的研究恰好提供另類的思考,批評了上述族群論述中的西方中心主義。」——韓森(Paul W. Hanson,馬達加斯加的研究者),《美國民族學家》
「在馬達加斯加脈絡下優美打造出來的民族誌」——米德頓(Karen Middleton),《非洲研究》期刊
作者簡介
俐塔‧雅斯圖堤現任教於倫敦政經學院人類學系,專長為認同、親屬、性別、認知人類學、發展心理學、跨文化研究等。她長期研究馬達加斯加的斐索人,自1987年起多次進行田野工作。《依海之人》為其最知名的學術著作,奠定其在認同與民族性(ethnicity)研究的地位。雅斯圖堤近期的研究主要以認知人類學為主,她重返馬達加斯加,以新的研究設計,包括與心理學家協同跨領域研究,探討斐索人的各種認知概念,並進行不同文化間的比較,重新檢討西方人類學、心理學的概念、理論和預設。
譯者簡介
郭佩宜
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芭樂人類學》(左岸出版)主編。
長期深耕所羅門群島民族誌,推動台灣的大洋洲研究,從「比較南島」觀點,與台灣原住民研究對話。研究主題包括歷史人類學、法律人類學、地方貨幣、地景與地方、人類學方法論等。

【預購】困難東亞:重構日本帝國殖民地刑務所記憶 Heritage, Memory and Punishment: Colonial Prisons in East Asia◎黃舒楣、李炫炅(譯者:李易安)
平常價 $43.00
【預購】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Ancient Bodies, Ancient Lives: Sex, Gender, and Archaeology◎羅絲瑪莉・喬伊絲(Rosemary A. Joyce)(譯者:林紋沛)
平常價 $35.00馬雅研究、性別研究專家、歐巴馬任命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
揭露我們思考的盲點」——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專文導讀・審訂
以上的偏見,在一九六〇、七〇年代性別觀點的介入之後,有了全新的見解。
作者是馬雅研究的專家,參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在本書,她綜合考古學發人深省的前沿研究,重新打開原先蓋棺論定的結論,展示考古學如何在性別觀點的帶領下,以更科學、更有邏輯的解釋,推論出更動態、更細緻辯證的考古研究成果。
舉例來說,
■ 墓葬的華麗與否,和男女之別無關,可能跟墓主的年齡更加相關。
■ 女性並不總是比男性處於較低的社會位置,例如:紡織並不只是家務事,而是家族晉身顯赫地位的管道;廚房也並不總是與外界隔絕的空間,舉辦饗宴、提供餐飲是一個家族拉攏政治同盟的聯誼活動。
■ 同一社會階層的男性和女性,可能比女性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
■ 在不同的身體觀之下,「非異性戀的性行為」可能也具有生育的功能。
■ 如果連自然界的性染色體都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不是「非XX即XY」,又如何能斷定一座小雕像的性別?
本書跳脫考古學只是為了替器物分類和鑑定的學問,而是從人類經驗的多樣化,來思考證據背後的社會生活。不再只是像標本蒐集癖一樣分類文物,而是能有正確想像過去的能力。性別考古學不只是敲醒我們對性別的誤判、對證據的視而不見,更是帶領我們看見性別以外的可能性,那些關於社會差異和權力運作的事。
專文導讀、審訂
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超過百年的考古學發展,考古學家得越來越謙虛。面對物、面對時間,我們最有把握的,是知道我們的有限,無論是理論上或是方法上。但是作者透過回顧這些性別研究的案例說明,即便我們充滿了不確定,但是起身對抗當代世界的不平等時,考古學者不能以此卸責,因為我們最了解,「過去」會是強大的資源,當聽到有人簡單援引過去,證明性別不平等是必然複製傳承的,有志於對抗不平等的考古學家都有責任提出質疑。……。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透過各種極有創意的方式,理解、面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差異,與差異共處,甚至是讚頌差異,性別/性差異如此,其他方面亦然。而要讓這些祖先發聲,考古學家必須更深刻了解當代,認識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框架內,回望過去。——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精彩傑作,深入剖析古代社會的複雜之處,對當代社群的反思一樣鞭辟入裡……書中一連串亮眼案例道出了數千年來世界各地與社會密切交織的性實踐。——林恩‧梅斯凱爾(Lynn Meskell),史丹佛大學教授
作者一次又一次刺激讀者捐棄對性別與性向的成見。她用引人入勝的筆法,揭開成見、既有理論及學者視為證據的素材,三者如何往往以習焉不察而可能造成誤導的方式交互影響。——蘇珊‧漢森(Susan Hanson),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教授
不論是把古代小雕像上下顛倒,帶大家看見耳目一新的詮釋,還是重新分析馬雅王室女性周圍的銘文,作者巧妙帶領讀者直探今天考古學研究最富爭議也最發人深省的新發現核心。作者讓我們明白,只要我們想探討何謂女人、何謂男人——以至「何謂為人」的大哉問,考古學必有一席之地。——瑪莉‧魏斯曼特爾(Mary Weismantel),西北大學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教授,專長考古學,曾任教於哈佛大學。
她是馬雅研究的專家,主要的田野工作集中在宏都拉斯,近年來則與不同考古學家於墨西哥著名的馬雅遺址進行研究。曾任哈佛大學皮保德考古及民族學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副館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菲比赫斯特人類學博物館(Phoebe Hearst Museum)館長,參與過衛斯理學院的戴維斯博物館和文化中心、馬薩諸塞州三文治市「遺產博物館和花園」、宏都拉斯的聖佩德羅蘇拉的地方歷史博物館、史密森尼學會轄下的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
她是以家戶的角度進行中美洲史前社會研究的先驅。以家戶為研究起點,進而將宏都拉斯馬雅遺址的家戶置於古典馬雅社會的區域範疇內進行討論。關心人類如何透過與日常器物的互動參與社會,創造不同的生命經驗。她認為物質或者視覺表達並不只是單純體現了社會狀態,而是,物質或視覺本身就參與了社會分類的建構,特別關注「物質」如何介入世界,並擅長分析視覺文化如何形塑個人的社會經驗。
她從考古遺址中發現,宏都拉斯馬雅社會的經濟不平等並不如附近的馬雅社會一樣劇烈,這現象引領她進一步反思考古學的老生常談「人類社會必然走向漸趨加劇的不平等」,事情真是如此嗎?這也反映在她的核心關懷:社會差異、認同和權力運作。
身為一位公共考古學家,她關注歷史資料如何和民族主義捆綁在一起,也關心蘊藏軟實力的文化外交,另外,她也著墨在什麼是文化資產、誰有資格決定應該如何處理文化資產等等議題。
曾榮獲古根漢獎金、傅爾布萊特獎金、萊登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也曾任歐巴馬政府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會之一員。
她也是「性與性別研究」的專家。
譯者簡介
林紋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台灣知識(1860–1905)》、《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合著)等。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著有《從彼山到此山》、《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萬事揭曉》等。
審訂者簡介
江芝華
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預購】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Gods of the Upper Air: How a Circle of Renegade Anthropologists Reinvented Race, Sex and Gend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查爾斯·金(Charles King)(譯者:謝佩妏)
平常價 $44.00無論在任何時代,這本書都會是一本學術傑作。用優美的文筆和敏銳的觀察寫出文化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的故事,以及他對當年和現代的重要道德議題所造成的影響。在極度分裂的現代世界裡,這本出色的新作提醒了我們,當年那些離經叛道的人類學家有多麼傑出,而他們的志業仍有待完成。——大衛‧奧辛斯基(David Oshinsky),普立茲獎得主
作者簡介
查爾斯·金 Charles King
喬治城大學國際事務教授,研究主題包括族群政治、民族主義、極權政體的轉型,以及城市歷史。經常上媒體評論國際議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國際事務》,以及《外交政策》。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預購】文化的困境:20世紀的民族誌、文學與藝術 The Predicament of Culture: Twentieth-Century Ethnography, Literature and ArtTK◎詹姆士·克里弗德 ( James Clifford)(譯者: 王宏仁, 林徐達)
平常價 $52.00
【預購】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白瑨 (Jean DeBernardi)(譯者:徐雨村)
平常價 $49.00華人的廟宇和節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面向,其不僅是華人移民建立其社會存在感、組構社會生活,並展現經濟實力的一種手段;華人也透過文化實踐傳遞社會記憶、創造屬於族群的「記憶劇場」。
1979年,人類學家白瑨到檳城進行華人傳統信仰的民族誌研究。田野中,她學習華語,也學著講混合馬來語的福建話,她試圖從乩童、道士、寺廟管委會,甚至政治人物等檳城華人身上,建構出一套他們關於自身信仰以及認同的敘事。但這個田野方式在她1987年來到台灣後發生了變化。她在台灣意識到,台灣在歷經日本統治、國民黨占領台灣、蔣介石丟失中國大陸前後所發生的幾場創傷性事件,塑造了台灣閩南人所抱持的政治態度。檳城歷經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政府以及創建於1957年的國族國家馬來西亞的統治,同樣塑造了檳城華人的社會記憶、儀式習俗和社會政治策略。她決定納入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文獻研究,試圖從人類學角度,探討檳城華人從1786年到1990年代所面臨的族群歸屬感議題。
白瑨試圖以人類學的視角、人類學知識,重寫——也重新解釋——一部檳城華人史。
本書依據歷史脈絡分為兩部。第一部「殖民地檳城的宗教與社會」,從歷史人類學角度探討檳城華人社會的在地化,以及華人對英殖民政府「治理」的回應;第二部「當代檳城的宗教與族群復振政治」聚焦於另一個轉折──1963年脫離英國殖民的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各邦,與馬來亞聯合邦共同組建馬來西亞。之後經歷1969年513事件、1970年「新經濟政策」,在土著/非土著的區分下,華人被劃入次等國民。面臨此一重大身分危機,華人社會以民俗活動作為對政治緊張的積極回應,從傳統文化節慶中找出提升華人共同意識的載體,並試圖讓國家政策重回地域國族主義(territorial nationalism)的方向。
檳城華人面臨英殖民政府、後殖民的國族國家馬來西亞的政治勢力支配,試圖透過社群共同儀式塑造社會記憶,進一步建構其主體性,並與現代性的價值互相調和,追求獨立且合乎時代的身分認同。
這是檳城華人追尋認同的故事;也是一部以檳城華人為例,進一步思考華人離散、族群歸屬、歷史記憶、現代性與認同的民族誌作品。
+++++
乩童這類的宗教專家在其教誨和儀式中,傳承了佛教、儒家思想與道教的文本傳統的教義,但檳城當地的宗教文化也是一種口語傳統,具有經驗上的強大力量,而且往往奧妙難解,這個宗教文化最深層的意義都刻畫在檳城的地景(廟宇、節慶)上。如同所有的口語傳統,它既是牢不可破的,因為它的「書」就是世人的心智;但它也是脆弱的,只有在個人和社群具有傳承並執行的熱情,才得以延續下去。——白瑨
對特定族群而言,那是生活;對「非我族類」而言,那都是民族身分的自我確認。——黃錦樹
專文推薦
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暨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杜晉軒,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編輯、《北漂臺灣》作者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林開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黃賢強,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伍連德新論》作者
羅素玫,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是一份資料極為豐富的檳城華人研究,既有19世紀官方與非官方歷史檔案的社會史考察,又有20世紀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文化脈絡觀察。白瑨將檳城華人團結的政治問題,以宗教文化復振運動的實踐方式,包括天地會、中元節、九皇爺等,巧妙地將儀式策略與社會記憶連結在一起,論述出檳城華人在面對世界資本主義與政治體制等不同歷史情境所形塑現代性的社會過程。令人大開眼界,值得一讀。——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暨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白瑨這本研究檳城祕密會社的力作,終於出版中文譯著,既呼應當前政府提倡南進的氣氛,其實也攸關全球視野下的地緣政治。從檳城所代表的華人社會切入,了解大馬乃至東南亞的族群,此書值得一讀。建議先讀「導讀」,而讀譯文時也需注意譯注,兩相參照,大有助於建構過去及當時的檳城印象。——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身為一個檳城華人非常樂見這本經典能被翻譯出版,檳城在過去十多年的改變非常大,白瑨的研究和書寫也是保留檳城華人情感記憶的一種方式。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喚起更多台灣讀者對檳城的興趣,多來檳城走走看看。——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本書以宗教儀式探討檳城華人認同,就像伊斯蘭教之於馬來人,惟跟後者不同的是,一般華人宗教並沒有唯一真神,無法在一個更大地域範圍內──譬如民族國家──呈現整體華人對地域、歷史和社會的歸屬。對馬來西亞各地的華人來說,他們認同歸屬所仰賴的神明及其儀式可以說大不相同,也各有其歷史和社會的構成,本書可成為我們理解馬來西亞各地華人在地歸屬認同其中一種視角。——林開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本書提供我們獨特的視角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從華人宗教著手,白瑨教授結合歷史檔案與田野調查,精湛地分析檳城華人的儀式、組織與宇宙觀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英國統治下的移民時期與獨立後的當代馬來西亞──成為華人組織社群、形塑記憶以及創造歸屬感的重要機制。當華人宗教節慶與文化被精彩地置入馬來西亞的政治歷史脈絡時,宗教豐沛的力量昭然若揭。——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本書探討馬來西亞華社自檳榔嶼開埠以來,歷經英殖民統治與戰後民族國家獨立,如何以會社與宗教儀式及符碼形塑身分認同和文化屬性。白瑨由「歸屬之儀」論及「歸屬之權」,敏銳地點出大馬華人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料詳實,敘述生動,十分可讀。——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系,2021年退休。其研究取徑為象徵人類學,主要關注檳城華人的民間宗教、中國與新加坡的道教現代化、新加坡的福音派基督教與弟兄運動(Brethren Movement)、中國的茶文化,田野地包括檳城、新加坡,與中國武當山、武夷山等地。
白瑨自1978年開始於馬來西亞檳城進行當地華人社群研究,並與當地及新加坡的學術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歸屬之儀》是她多年研究成果,也是她研究檳城華人民間宗教的代表作。尚著有:The Way that Lives in the Heart: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and Spirit Mediums in Penang, Malaysia(2006)、Christian Circulations: Global Christianity and the Local Church in Penang and Singapore, 1819-2000(2020)。
譯者簡介
徐雨村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族群關係、民族主義與跨國主義、東南亞華人社會、台灣民間信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