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3180154
- 9786263181489
- 9786263183087
- 9786263183742
- 9786263184237
- 9786263184305
- 9786263184428
- 9786263185180
- 9786263185715
- 9786263185876
- 9786263185906
- 9786263185982
- 9786263186095
- 9786263186163
- 9786263186897
- 9786263186965
- 9786263188211
- 9786263188266
- 9786263189881
- 9786263900523
- 9786263901414
- 9786263901650
- 9786263901711
- 9786269567928
- 978626962463
- 9789570853049
- 9789861247144
- 9789862725146
- 9789862728666
- 9789864775385
- 9789864779024
- 9789864779338
- 9789864779376
- 9789865482428
- 9991130925022
- AI世代
- AI世代:從政治哲學反思人工智慧的衝擊
- Alan Lightman
- American Girl
- Animal Farm:A Fairy Story
- Biohack Your Brain: How to Boost Cognitive Health
- Blown Away: Refinding Life After My Son’s Suicide
- Bok joo hwan
- B棟11樓
- Christopher Vogler
- DIALEKTIK DER AUFKLARUNG
- David George Haskell
- Delicious: The Evolution of Flavor and How it Made us Human
- Enquiry And Hope
- Existentialist Café
- Franz Kafka
- Friedrich Nietzsche
- Geoff Manaugh
- George Orwell
- Hannah Arendt
- How to Be Animal: A New Histo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
- How to Read Literature
- Humanly Possible: 700 Years Of Humanist Freethinking
-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 Iris Marion Young
- Jean-Paul Sartre
- Judith Butler
- Kristen Willeumier
- Lama Kazi Dawa-samdup
- Magnus Brechtken
- Mark Coeckelbergh
- Melanie Challenger
- Monica Sanchez
- Nicola Twilley
-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
-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erformance & Power
- Ph.D
- Philippe Bourgois譯者:葉佳怡左岸文化
- Psychology and Religion
- Richard Boothby
- Rob Dunn
- Sarah Bakewell
- Sigmund Freud
- 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Evolution’s Creativity,and the Cris Sonic Marvels,Evolution’s Creativity,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is Of Sensory Extinction
- Stephen King
- Terry Eagleton
-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 The Human Condition
- 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
- The Writer’s Journey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
- Timothy Snyder
- UNTIL PROVEN SAF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Quarantine
- Walter Benjamin
- carl jung
- 丁福保
- 世界經典
- 为什么要学历史
- 乔治·欧威尔
- 人工智慧
- 人文主义的追寻
- 人文主義的追尋
- 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生
- 人的条件(全新修订版)
- 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 人際關係
- 人類
- 人類學
- 何定照
- 佛教
- 佛法
- 佛洛伊德
- 作家之路
- 作家之路:【25週年紀念版】從英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 你不知道的六弄咖啡館
- 個人成長
- 倾听地球之声:生物学家带你听见生命的创意与断裂,重拾人与万物的连结
- 傑夫‧馬納夫
- 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 像女孩那样丢球:论女性身体经验
- 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 允晨文化
- 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
- 克里斯多夫‧佛格勒
- 全球視野
- 兩性關係
- 六弄咖啡館
- 六祖壇經
- 六祖惠能
- 其他
- 刘骏豪
- 創作
- 劇本
- 劉駿豪
- 动物农庄
- 動物
- 動物農莊(暢銷改版)
- 卖故事的人
- 卡夫卡日記【完整德文直譯.繁體中文首次出版】
- 卡爾·榮格
- 原田比香
- 古事記
- 古事记
- 古典文學
- 古屋星斗
- 台灣
- 史蒂芬·金
- 史蒂芬.金談寫作
- 史蒂芬.金談寫作 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
- 吳子雲
- 吴子云
- 周作人
- 哀悼日記
- 哈洛德柯依瑟爾
- 哲學
- 商周
- 商周出版
- 商業理
- 啟蒙的辯證
- 喬治·歐威爾
- 回程
- 圖文書
- 圖書館
- 在虛無與無限之間
- 在虛無與無限之間:科學詩人萊特曼對宇宙與生命的沉思 Probable Impossibilities
- 基督教
- 墙:沙特短篇小说【存在主义文学经典:唯一法文直译完整版】
- 外國
- 大塊文化
- 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
- 大腦逆齡指南
- 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Biohack Your Brain: How to Boost Cognitive Health
- 大衛·喬治·哈思克
- 太安万侣
- 太安萬侶
- 失智
- 女性
- 如何閱讀文學
- 妮可拉·特莉
- 存在主義
- 學習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密法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寻找尊严
- 寻找尊严:关于贩毒、种族、贫穷与暴力的民族志
- 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
- 小說
- 尼采
- 廖偉棠
- 張亞薇
- 張存華
- 張毅
- 当代哲学思潮主义
- 德国文学
- 德國
- 德國文學
- 德奧哲學
- 心灵关怀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心靈關懷
- 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 快樂的知識
- 思維
- 性別研究
- 愛、欲望、出軌的哲學
- 感官
- 成長
- 成长
- 我们没有好好道别:一位哲学教授写给自杀儿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疗愈旅程
- 我們不結婚,好嗎
- 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 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 提奧多·阿多諾,林宏濤
- 提摩希‧史奈德
- 揮霍
- 政治
- 政治學概論
- 故事
- 整理想法的技術
- 整理想法的技術:讓你避免腦袋一片混亂、語無倫次的13項思緒整理工具
- 文化
- 文化性別身體政治。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学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明及其不满
- 文明及其不滿
- 方慧詩
- 旅行
- 日本
- 日本史
- 日本小說
- 日本文學
- 暮水街的三月十一號
- 暴政
- 暴政:掌控关键年代的独裁风潮,洞悉时代之恶的20堂课
-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 書
- 李歐納‧柯恩 Leonard Cohen
- 東南亞歷史
- 林宏涛
- 林宏濤
- 梅蘭妮·查林傑
- 植物
- 楊智凱
- 榮格
- 榮格論心理學與宗教
-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 歌詞
- 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
- 歐美文學
- 歷史
- 每个生命都是永恒的开端:慢读里尔克
- 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里爾克
- 毒药猫理论
-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 民族學
- 汉娜·鄂兰
- 江鈺婷
- 沙特
- 法兰兹·卡夫卡
- 法國文學
- 法國翻譯
- 法蘭茲·卡夫卡
- 泰瑞·伊格頓
- 洪敦明
- 流浪的終點
- 海外
- 海洋
- 海洋生物
- 涂瑋瑛
- 液態現代性
- 深夜图书馆的宵夜
-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 溫佑君
- 演化
- 漢娜·鄂蘭
- 為什麼要學歷史:面對當前世界危機的十個歷史教訓
- 焰
- 牆:沙特短篇小說【存在主義文學經典:唯一法文直譯完整版】
- 王天寬
- 王明珂
- 理查‧布斯比
- 生態
- 生活
- 生物倫理學
- 當代思潮
- 當代思潮與哲學
- 療癒之島
- 療癒之島:在60種森林香氣裡,聞見台灣的力量
- 真情書
- 短篇小說
- 石美倫
- 社会议题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神奇笔记本:轮盘与信仰的神奇交会
- 神奇筆記本:輪盤與信仰的神奇交會
- 福柱煥
- 科技
- 種籽設計
- 空間
- 筆記
- 經典
- 經典文學
- 經濟學
- 維倫·傅拉瑟
- 繁體
- 经典
- 羅伯·唐恩
- 羅蘭巴特
- 美國
- 美國女孩
- 美國女孩:電影劇本與幕後創作全書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聯經出版公司
- 職場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舌尖上的演化
- 舌尖上的演化:追求美食如何推動人類演化、開啟人類文明
- 艾倫·萊特曼
- 艾莉斯·杨
- 艾莉斯·楊
- 英國文學
- 茱蒂斯·巴特勒
- 莊仲黎
- 莎拉·貝克威爾
- 莎拉·贝克威尔
- 莎拉.貝克威爾
- 莫妮卡·桑切斯
- 莲华生大士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特·班雅明
- 菲利普·布古瓦
- 萬壹遵
- 蓮華生大士
- 蔡鵑如
- 蕭永群
- 蕭秀琴
- 藏傳佛教
- 藏喪禮義
- 藝術
- 藤井樹
- 行為與決策
- 西方哲學
- 西藏度亡經:中有聞教得度密法
- 西藏度亡经:中有闻教得度密法
- 親子教養
- 設計
- 設計的哲學
- 詩
- 譯者趙洪鑄
- 譯者: 唐際明
- 譯者: 陳錦慧
- 譯者:Recruit Works研究院
- 譯者:劉維人
- 譯者:姬健梅
- 譯者:林宏濤
- 譯者:蕭永群
- 譯者:陳依萍
- 譯者:高彩雯
- 译者: 唐际明
- 译者:陈衍秀
- 財經濟
- 賣故事的人
- 趨勢
- 跟著圖書館去旅行
- 跟著圖書館去旅行:全台23個特色圖書館x玩出閱讀素養 x 成就自主學習
- 這城市
- 連品婷
- 遺傳
- 邏輯
- 鄭楷立
- 醫療保健
- 釋法海
- 里尔克
- 閱讀
- 阮鳳儀
- 陰陽
- 陳岳辰
- 陳錦慧
- 陳雅馨
-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
- 隔離:封城防疫的歷史、現在與未來(UNTIL PROVEN SAFE: The History and Future of Quarantine)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场域中的伦理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 韓翔中
- 食物
- 飲食
- 饒益品
- 馬克·科克爾柏格
- 馬克斯·霍克海默
- 馬格努斯·布萊希特肯
- 马克·科克尔柏格
- 马格努斯·布莱希特肯
- 高孝先
- 黃煜文
- 齊格蒙·包曼
- (譯者:周桂音)
【預購】AI世代:從政治哲學反思人工智慧的衝擊◎馬克·科克爾柏格(Mark Coeckelbergh)(譯者:鄭楷立)
平常價 $38.00科技真的能帶來更好的未來嗎?
人工智慧將走向何方,只取決於我們如何利用嗎?
自由、平等、正義、民主、種族議題與氣候變遷──這些對人類生活至關重要的諸多議題與概念,與人工智慧有何關聯?
卡夫卡的《審判》、歐威爾的《一九八四》裡頭所描繪的社會狀態,或許將不再只是文學寓言。AI的發展及其帶來的技術革命,甚至已經超越了二十年前的網際網路,它能夠與人交談、能夠學習甚至創作,它看似能夠大幅改善人類的生活,但也將顛覆我們所熟知的各種價值……
AI不只是一種科技,更是一種政治。它能夠存取龐大的資料,從中進行應用與學習,卻也能從這些數據中進行預測、操控與管制。AI具有「權力」,僅以倫理學角度看待AI已經不合時宜,我們必須正視它為人類社會帶來的挑戰,無論是技術層面的運用,例如執法手段的變革對公民自由形成的威脅,或是潛在的影響,例如大數據對人類行為(勞動、消費、金融)的形塑與規訓。它有可能危害民主、加速社會的透明化、加劇當前的分配不平等、形塑人們的自我認同;甚至,我們不得不超前思考AI在未來形成一種政治社群的可能。
本書大膽嘗試理論跨界,以古典理論回應當代議題,同時提出政治哲學所關懷的重要議題及概念,必須將科技發展納入視野,且必然隨著科技的發展而改變。無論是人文學術界、技術工程界、產業界或是政策制定者,都不可不知與AI相關的規範性理論,及本書所提供的理論框架。本書適合所有關注AI技術的讀者,及所有關心總體趨勢的讀者。
「與人工智慧相關的倫理學與政治哲學這兩個領域,聚焦在許多相同的問題上,但很難看到後者的豐富歷史被用來理解人工智慧的政治。科克爾柏格在這本重要的著作,給出了一個值得注目的例外。」——Henrik Skaug Sætra,奧斯陸大學資訊學系助理教授
「科克爾柏格的真正重點在於,他展示了數千年的哲學思想不會因為數字工程的成就而變得過時。」——Scott McLemee,《高等教育》(Inside Higher Ed)
一九七五年生於比利時,人工智慧倫理學專家、科學哲學家,現為維也納大學哲學系教授,專攻媒體與技術哲學。曾任哲學與技術學會(Society for Philosophy and Technology, SPT)主席、歐盟執行委員會人工智慧高級專家組成員;著作豐富,包括了Growing Moral Relations(2012)、 Human Being @ Risk(2013)、 Environmental Skill(2015)、Money Machines(2015)、New Romantic Cyborgs(2017)、Moved by Machines(2019);教科書Introduction to Philosophy of Technology(2019)、 AI Ethics(2020)。
作者從現象學與關係學角度思考機械哲學,主要著作集中在機械倫理學與資訊溝通技術(ICT,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等領域;作者的另外一本著作Human Being @ Risk講述了「脆弱性」與技術之間的關係,在該書中提出了「脆弱性的人類學」(anthropology of vulnerability)的概念,並投入到人類增強(human enhancement)與超人類主義(transhumanism)的問題,同時該著作也獲得許多迴響。
在學術活動之外,作者亦活躍於媒體及各類公開講座。百餘篇學術論文與出版物獲得大量引用,同時亦時常接受媒體採訪,談論無人機技術的倫理問題等。
譯者簡介
鄭楷立
英國華威大學政治與國際研究系博士,臺大政治學系兼任助理教授,學術專長是當代政治哲學/理論(主要是分配正義理論、平等主義、政治哲學方法論和馬克思主義)。翻譯,但不以翻譯為業。
【預購】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 Humanly Possible: 700 Years Of Humanist Freethinking, Enquiry And Hope◎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譯者:陳衍秀 )
平常價 $59.00繼《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
暢銷作者莎拉.貝克威爾再次展演哲人們用生命獻唱的饗宴
看偉大作家、教育家與思想家們如何在災禍絕望中找尋光芒,為人類文明開創燦爛篇章
沙特說:「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莎拉.貝克威爾則認為,人文主義並不只是一種思潮,更是前人對真理真相的執著、奮勇不懈的展現,是璀璨光輝的生命軼事。
十四世紀的佩脫拉克與薄伽丘,在荒煙蔓草中找尋失落的古羅馬文本,保存了讓後世足以研究的質料;十六世紀的蒙田憑著對生活的熱愛,奠定了人文主義的價值觀與生活方式;而十八世紀的伏爾泰對啟蒙理性的堅持、休謨在治學上的審慎與寬容,以及近現代的密爾對女性主義與人性教育的進步視角、羅素在戰後推動的人文主義運動,對當代人類的思想有著重大影響。他們在不同的時代面對不同的困境,卻憑著自由思考的能力,為人類爭取更幸福的未來。
從幾世紀前的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到近代的多元主義、意識流文學、民權解放、公民不服從、種族與性別平權、LGBTQ+……當今社會視為理所當然的一切,都是七百多年來,作家、教育家、思想家們,在黑暗與困頓中,透過探索與提問,一步步建立成形,而這一切思想發展的漫長旅途,將透過莎拉.貝克威爾優美、幽默而博學的講述,完整呈現。
一九六三年生於英格蘭南岸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有著一個漂泊的童年,經常與雙親一起在世界各地旅遊。十六歲時閱讀沙特的《嘔吐》,深受影響,於是進入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從此對人文主義產生濃厚興趣;大學後因迷上海德格而攻讀博士,認為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希望能效法存在主義者,在咖啡館裡閱讀、寫作、交朋友、談思論想。某天,毅然放棄學業,搬到倫敦生活。
她曾在倫敦幾家書店打工,在展開全職寫作生涯以前,曾在倫敦的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了多年的古籍管理員、策展人。二○一○年出版享譽全球的《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商周,2012.06),該書榮獲英國庫帕(Duff Cooper)非小說著作首獎及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傳記類首獎,並進入柯斯達傳記獎(Costa Biography Award)和英國瑪許傳記獎(Marsh Biography Award)決選書單。二○一六年的《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亦廣獲好評,入選《紐約時報》、《衛報》、《觀察家郵報》等媒體榜列的年度十大好書。二○一八年更獲頒溫德姆.坎貝爾獎(Windham Campbell prize)。
貝克威爾曾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並曾在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紐約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擔任駐校作家,目前在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Kellogg College, Oxford)教導創意寫作。她至今仍有著流浪的傾向,但多數時間仍待在倫敦,享受迷人的作家生活──置入逗號、取出、再放回去,最後刪掉整個句子。
相關著作:《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
譯者簡介
陳衍秀
法國巴黎大學(Université deParis)歷史與文明博士,留法期間關注性別議題。曾任出版社編輯、大學講師、國科會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現為英、法文自由譯者,從事書籍與字幕翻譯。譯有《溫情主義寓言・當代華語電影》、《世界標靶的時代:戰爭、理論與比較研究中的自我指涉》、《民宿經營與管理實務》等。歡迎交流:yenhsiu@gmail.com
【預購】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The Human Condition◎漢娜·鄂蘭 (Hannah Arendt)(譯者:林宏濤)
平常價 $40.00當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哲學作品
「我在《人的條件》初版六十年後重讀它,仍舊懾服於鄂蘭的先見之明。」
——丹妮爾・艾倫(Danielle Allen,政治學家)
「如果我們可以從如此複雜的作品裡抽取一個核心主題的話,那麼它應該是要提醒人們政治的重要性、對於我們的政治能力的正確認知,以及這些能力可能招致的危險和提供的機會。」
——瑪格麗特‧卡諾凡(Margaret Canovan,本書導讀者,政治理論家)
「該書旨在喚醒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在他人的等待之中來到世上,並且被賦予一種創造奇蹟的力量,成就不朽的可能——同時也提醒讀者,逝者的託付實際上存在風險,畢竟,人世間是由活人所主導的世界,雖然他們可以傳頌逝者的豐功偉業或致力於完成未竟的宏圖,但也可以決定在歷史上翻頁,走出一條屬於自己的路。」
——葉浩(本書導讀者,政大政治系副教授)
本書是一代政治思想家漢娜‧鄂蘭最重要的思想拼圖,試圖帶領讀者重返政治哲學的原初條件:政治是關乎眾人之事,每個人都可以帶著思考去行動、啟動新的事物,儘管彼此交互作用的結果是偶然而不可測的。amor mundi(愛這個世界)則是鄂蘭設定的原始書名,指出了閱讀切點,以及她對於基督教神學源頭奧古斯丁思想的長期思索,關乎我們如何去愛這個塵世。
對於鄂蘭來說,人類是在啟動事物和一連串事件的意義下行動的生物,縱使能量微弱且不斷面臨各種困境,但我們永遠都可以採取進一步行動,改變或轉化那些看似無法避免的歷程。透過寬恕與承諾,我們永遠有機會解決過往之不義並興起未來之不朽,也永遠面對著黑暗與不可測知的災難;而對於這樣的開放性結局選擇奮戰不懈,正是我們以政治行動愛世界的方式。
作者簡介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1906年10月14日出生於漢諾威,在馬堡大學和海德堡大學主修哲學和神學,她的老師們包括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胡塞爾(Edmund Husserl)和雅斯培(Karl Theodor Jaspers)。
1929年,年輕的鄂蘭完成了她的博士論文《奧古斯丁愛的觀念》(Der Liebesbegriff bei Augustin),然因德國內部的反猶政策,使她無法在德國任何一所大學教書。1933年,在被蓋世太保短暫關押之後,鄂蘭流亡到巴黎,結識了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並成為好友,也開始為Youth Aliyah(一個致力於將猶太兒童移民到巴勒斯坦的組織)工作。1937年,她在巴黎遇見了德國詩人與哲學家布呂歇(Heinrich Blücher),兩人於1940年結婚,並於1941年與丈夫和母親移居美國。
1951年,鄂蘭取得美國公民身分,並於同年出版《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ism)。1958年,出版畢生最重要政治哲學著作《人的條件》(The Human Condition)。1959年,鄂蘭成為普林斯頓大學第一位女性教授,並陸續在哥倫比亞大學、紐約新學院(New School)等處任教。
1961年,鄂蘭到耶路撒冷為《紐約客》報導艾希曼大審,當時的觀察促使她寫下備受推崇與爭議的《平凡的邪惡:艾希曼耶路撒冷大審紀實》 (Eichmann in Jerusalem: A Report on the Banality of Evil),被視為討論反猶大屠殺最重要的著作之一。
1975年12月4日,鄂蘭因心臟病發,在紐約過世。
譯者簡介
林宏濤
台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等作品。
【預購】作家之路:【25週年紀念版】從英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 The Writer’s Journey - 25th Anniversary Edition: Mythic Structure for Writers◎克里斯多夫‧佛格勒 Christopher Vogler (譯者: 蔡鵑如, 蕭秀琴)
平常價 $49.00好萊塢人手一本的寫作聖經!
解構賣座電影劇本裡的誘人元素!
耿一偉/專文導讀
英雄有千百種面貌,英雄故事也有千百種模式,但實際上永遠是一場旅程,是源於人心最深處,持續存在且影響深遠的元素,電影編劇大師佛格勒將這些基本元素統稱為「英雄旅程」,可以輕易轉換成當代劇、喜劇、愛情故事或冒險動作片。
從有故事以來,英雄旅程就對說故事和聽故事的人助益良多,而且它完全沒有退流行的跡象……
佛格勒將坎柏的神話學改造成情節寫作的規範,並把榮格的原型概念應用在角色塑造上,使情節與角色相互扶持強化故事的完整性。以不同類型的電影為範例,精闢剖析角色原型與故事架構的運用技巧與轉折變化,引領讀者審視英雄旅程的經典橋段是如何不斷創新、一再改寫,再透過提問激發思考與想像,使英雄旅程的概念在腦海中活靈活現,成為創作時的祕密武器。
佛格勒為英雄旅程繪製了指引圖,指點讀者從起點到終點的門道。讓我們從《作家之路》開始,攜手探索這些概念,你會覺得它像神奇的鑰匙一樣,打開故事世界,以及曲折人生。
【國際專家好評推薦】
每當我開展一部新作品,都會重新瀏覽《作家之路》,雖然都是已經知道的東西,卻能幫助我以極有效益的方式架構故事,而這正是重點。十八歲時第一次讀到它,從此以後,就一直以這本書做參考。——傑森・席格(Jason Segel)電影《忘掉負心女》、《大明星小跟班》的演員和編劇
名副其實的編劇大神所賜予的禮物!傳授我一種榜樣,並形塑我每個劇本。無論你是即將跨越第一個劇本門檻,還是你第二十次重寫的劇本,或只是準備更深入地理解如何講故事,這本書都是你不可或缺的指南。——傑森・法區(Jason Fuchs)電影《神力女超人》和《冰原歷險記4:板塊漂移》共同編劇
經典之作,當之無愧。二十五週年紀念版遠遠超出了初版的核心論點,為我們提供新的思考方式,較之以往更出乎意料,也更為廣泛,而其大幅增補的內容也更具啟發性和實用性,這些都影響甚鉅,在此強烈推薦!——布蘭登・戴維斯(Brendan Davis)《活屍美人》和《為舞而生》製作人
就像它二十五年前初登場時一樣,是一本非常寶貴的指南,為每個說故事的人提供了令人讚嘆的資源和靈感。佛格勒的書以當今廣受大眾喜愛的現代電影為範本,解構成功故事中的元素,只要遵循其中的指導方針和範例,便能確保每次都能寫出可靠的劇本。
——史蒂芬・布里茨(Stefan Blitz)《極客原力》總編輯
作者簡介
好萊塢最負盛名的故事顧問,也是眾多電影人與作家尊崇的恩師,以及編劇、電影、神話等題材的人氣演說家。佛格勒的概念,對《獅子王》、《鬥陣俱樂部》以及《紅色警戒》等電影的故事,都帶來深遠影響。他另外擔任過電影《P.S.你的貓死翹翹了》的執行製作,以及動畫片《街頭小遊俠》的編劇。佛格勒目前是寫作顧問公司Storytech的總裁。
相關著作:《【誠品獨家限量燙金簽名書衣版】作家之路:【25週年紀念版】從英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作家之路:從英雄的旅程學習說一個好故事(全譯本)》
譯者簡介
蔡鵑如
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新聞所畢業,目前任職於媒體。瘋棒球、足球,熱愛電影、新聞、寫作的巨蟹座。著作有《野球之戀:一個女生的棒球日記》、《名人堂,棒球的聖殿》;譯作有《濃情巧克力》、《雪》、《帶你去買柏金包》、《滾錢記》、《佬子賺翻了》等。
蕭秀琴
以寫作為主,翻譯為輔的文字工作者。曾經擔任出版編輯、媒體專欄作家,以及小說創作和書籍出版,題目包括植物精油、飲食文化等十餘部作品出版。翻譯作品有《跟莎士比亞學創作》和《史蒂芬.金談寫作》
【預購】你不知道的六弄咖啡館◎藤井樹
平常價 $27.00
《六弄咖啡館》是藤井樹的12部愛情小說,也是他第一部改編成電影的作品。
把自己的作品搬上大銀幕是藤井樹(吳子雲)多年的心願,也是眾多樹迷們引頸期盼的,而歷經三年漫長的前製作業、拍攝、後製,2016年7月,這個做了十多年的夢,終於成真。
《你不知道的六弄咖啡館》既是這部電影的拍攝紀實,也記錄了吳子雲投入電影製作、拍攝這三年來的點滴心情,全書共分六章
一、那年,此刻,我們熟悉的六弄咖啡館——劇情簡介:精美劇照簡述故事情節
二、電影的靈魂——演員介紹:五位重要演員的簡介,一手報導他們心中的《六弄咖啡館》,以揭露演員們對導演吳子雲的看法。
三、六弄咖啡館,不在六弄裡——導演日記:吳子雲以日記的形式,彙整這三年的點滴心情,從改編劇本、選角、勘景、定裝、開拍……翔實記錄了所有的過程。
四、星空中的絢爛煙火——經典場景:點出故事中最亮眼的畫面
五、剪不斷,理還亂的導演剪接室——漏網鏡頭:為了讓電影更有節奏感與張力,部分情節在剪接階段被捨而不用,在此透過紙上電影院的方式,讓讀者們看見「你不知道的六弄咖啡館」,不知道,因為電影看不到。
六、銀幕之外,亮閃閃的回憶——幕後花絮:宛如電影膠卷一般,帶過六弄之外的畫面。
《你不知道的六弄咖啡館》,除了你在戲院裡能看見且一定會深受感動的紙上電影院之外,還以更多的幕後花絮等你來一窺拍片的甘苦。
隨書附贈光碟,收錄:
1. 電影遺珠(獨家收錄導演配音片段)
2. 幕後花絮及NG鏡頭
【預購】傾聽地球之聲:生物學家帶你聽見生命的創意與斷裂,重拾人與萬物的連結 Sounds Wild and Broken: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 Sonic Marvels, Evolution’s Creativity, and the Crisis Of Sensory Extinctionis Of Sensory Extinction◎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譯者:陳錦慧)
平常價 $42.00 《森林祕境》作者最新長篇力作
地球萬物共同譜寫的樂章,訴說著遠古以來生命的演化和變遷、美麗與哀愁……
本書是一支以生命的音符鋪寫而成的交響曲。書中文字令人著迷、痛心,卻又優美動人。——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 伊麗莎白.寇伯特(Elizabeth Kolbert)
得獎作家暨生物學家帶你從億萬年尺度聽見自然,
探索地球之聲的源起、演變與未來……
雨林中的唧唧蟲鳴,沼澤地裡的呱呱蛙叫,說明了演化的創造力;落磯山脈和巴黎街頭的鳥兒,詮釋了動物如何學習鳴啼,如何適應新的環境;大海裡,我們聽見了與自己大相迥異的槍蝦、蟾魚和鯨魚等生命之間的親緣。各大陸的動物聲響如此不同,演示了板塊構造的深遠影響、動物族群與其在世界各地遷徙的悠久歷史,以及審美觀的新奇演變。
哈思克從動物的鳴唱、舊石器時代洞穴的長毛象牙笛,一路談至現代音樂廳裡的小提琴和耳機裡的電子音樂,讓我們明瞭人類的音樂和語言也是生態與演化故事中的一員。然而,地球上的許多聲音卻也因為受到我們的忽視與慾望侵蝕而不復再現。
哈思克在本書中再次以詩意的文字,引領我們前往遭到威脅的森林、飽受噪音侵擾的海洋和喧鬧的都市,闡述自然之聲的消逝不只象徵生命的終結,也代表著感官豐富性的縮減,更邀請我們不忘靜心聆聽,並有所行動。
國內好評推薦:
聲景生態學是一門新興的領域,在陸域、水域生態系聆聽動物聲音、環境聲音與人為噪音訊息,能夠在人眼不容易觀察之處探索野生動物的活動、了解生態系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甚至是分析人為開發對生物多樣性的干擾。本書作者透過淺顯易懂的文字彙整許多聲景科學的知識,從聲音的演化起源到自然聲音面臨的危機,引領讀者打開聽覺的感官,聆聽生態的一舉一動。
——中央研究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助研究員 林子皓
哈思克不只提供了感性的邀請,他更以科學家的理性思維與豐沛知識,用著磅礴悠遠的歷史敘事來幫助我們為聆聽聚焦,包括那十億年前的風聲水聲……遠從五千五百萬年前演化至今的鳥語……還有那關於鳴蟲、青蛙、鳥類發聲結構的篇章都成了最佳的聆聽教學素材。
——野地錄音師.台灣聲景協會創辦人 范欽慧
本書作者讓我們知道從細胞等級就會發出聲音,聲音不只靠嘴巴發出,還可以是從身體的其他部位。植物的可以靠風吹,也可以是植物內部自己的。這一切,只要你肯聽,通通都是地球之聲。但是,如果我們選擇忽略,未來將有更多的聲音消失不見……
——科普作家 張東君
在生動重現其他物種的聲音所表述的意義、所創造的音樂之時,哈思克以大量的科學知識與強烈的文字感染力,為讀者打開了一處又一處他們前所未聞、「不聽可惜」的聲音地景,讓感官連結的建立出現契機。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黃宗慧
哈思克在本書描述生命現象與聲音的關係時,使用了極為細膩的文字描述,讓我在閱讀時,不時隨著哈思克的指揮突破想像力,在大腦中建構著影像、聲音與體感交織的華麗3D交響曲。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俊嘉
這本好書中的生物學知識就已令人嘆為觀止了,哈思克也不忘探討聲音在人類文明社會和文化中的面向,從日本社會獨特的表達文化,到澳洲原住民的歌行能把人類與非人類聲音與故事融入記憶傳頌好幾個世代,是本文理共賞的好書。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黃貞祥
國外好評推薦:
聽大衛·哈思克的,他會改變你聆聽世界的習慣。哈思克這樣的科學家世所罕見,他用充滿詩意的淵博文辭闡述他探討的主題:地球多姿多彩的自然聲響;我們可以從這些豐富多樣的聲音學到什麼;當聲音種類減少,我們會失去什麼。這本出色的書籍是一份禮物,讓我們深刻了解聲音,也享受一段璀璨的閱讀過程。
——《鳥的天賦》(The Genius of Birds)作者 珍妮佛.艾克曼(Jennifer Ackerman)
大衛·哈思克的文章脈絡分明,教導我們聆聽地球上的生命美麗又哀傷的歷史。本書會改變你聆聽大自然與傾聽自己的方式,但願能幫助我們及時治癒我們的地球。
——《鳥為什麼鳴唱》(Why Birds Sing)作者 大衛·羅森柏格(David Rothenberg)
振聾發聵的呼喚,邀請我們重拾與聲音的久遠交流。大衛.哈思克細膩的文筆和深入的研究,將奇妙的大自然與思維力、啟發人心的崇敬和保護聲音多樣性的急迫感融於一爐。地球的聲音歌唱著美與需求。哈思克讓我們明白,能夠聆聽是多麼了不起的天賦與責任。
——《科學、自然與精神的交叉路口》(Rooted: Life at the Crossroads of Science, Nature, and Spirit)與《莫札特的八哥》(Mozart’s Starling)作者 莉安妲·琳恩·霍普特(Lyanda Lynn Haupt)
這本絕妙佳作會改變你聆聽一切聲音的習慣。哈思克帶領我們深入人類與其他生物的樂曲,揭示一個又一個驚奇。以強有力的言辭守護物種,更守護生命的感官經驗。
——《最奇特的生物》(A Most Remarkable Creature)作者 強納森·梅柏格(Jonathan Meiburg)
科學著作就該像這樣,充滿驚奇與感傷,隨著荒野的樂音顫動。可惜很少人能做得到。哈思克在這本書裡扮演指揮,演繹恢宏的交響曲。他向我們揭示——不,是讓我們聽見——我們是這個共鳴世界裡的共鳴動物。找到與所有生物共鳴的頻率,我們的生命才能完整。他這本非凡書籍讓我在生命旅程中一路歌唱,也盡量回應沿途聽見的聲音。
——《變身野獸》(Being a Beast)作者 查爾斯·佛斯特(Charles Foster)
在這本書裡,大衛·哈思克再次拓展我們的感官世界,帶我們聽見地球上各式各樣的歌聲、音樂與話語,也闡述聲音源起、演化與連結的神奇方式。他專注、細膩的聆聽,提升了我們的聽覺敏銳度。
——《摯愛的動物》(Beloved Beasts: Fighting for Life in an Age of Extinction)作者 密雪兒·奈胡斯(Michelle Nijhuis)
對生命樂音的歡欣禮讚……哈思克完美融合了歷史、生態學、生理學、哲學與生物學,暢意體驗由鳥類與昆蟲、風與海、人聲與樂器組成的愉悅聲響……他鄭重提出警告,強調「生態系統的消音」會導致「個體被孤立,群體被瓦解,生態的恢復力和生命演化的創造力也變弱。」哈思克說,聲音「正如文化知識,無形無影稍縱即逝」,卻又太珍貴,不能輕易失去……以精湛的文字傳達急迫的訊息。
——《科克斯書評》星級推薦
哈思克聆聽時的欣喜感染力十足,讓人忍不住加入他的行列……他一語中的地指出,感官連結遠比枯燥的統計數字更能啟發人們的關注。他在過去的著作中已經展露傑出詩人科學家的特質,這本書讓他成為為地球發聲的桂冠詩人。哈思克熱愛他致力拯救的大自然,他精準的科學觀察因此更具說服力。
——《紐約時報書評》
地球會歌唱、鳴響、啼囀,也許是宇宙唯一擁有這些樂音的行星,就像哈思克在這本引人入勝的新書裡所說,擁有音樂,也有能夠聆聽的耳朵,是無與倫比的運氣,也是重大的責任……讀來欣喜連連。
——作家 凱絲琳·狄恩·摩爾(Kathleen Dean Moore)
在當代自然科學著作之中,哈思克的文筆獨樹一格……他鋪寫喜人的大自然詩篇,精心雕琢的字句令讀者深深著迷……精彩絕倫。
——Chapter16文學社群網站
思慮深刻、發人深省……哈思克以清晰的視角,描述遭到破壞的環境與人類的噪音對全球聲景的衝擊……他堅持而低調的發揮才智,為我們揭示一個又一個幽微的謎團,以無懈可擊的論點陳述保護聲景的重要性。
——《書單》雜誌
哈思克的文章情感豐沛,像優美的詩歌。他以生動的筆調為每個句子灌注豐富的意涵,幾乎可以說是一本會說話的書……不過,這本書真正的亮點,在於它邀請讀者設想他者的聆聽體驗,破除所有生物都以同樣方式聆聽的迷思。
——BookPage書評網
作家暨生物學家,擅長以精微動人的文字,融合科學、詩文與其對生命的細膩觀察。已故生物學家愛德華.奧斯本.威爾森(Edward Osborne Wilson,有「社會生物學之父」及「生物多樣性之父」之稱)曾形容其文字「為自然書寫開闢新局,既科學也充滿詩意」。普立茲獎得主黛博拉.布魯姆(Deborah Blum)亦曾形容他「或許是當今最傑出的自然文學作家」。
哈思克的作品《森林祕境》、《樹之歌》、《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以及《傾聽地球之聲》,皆流露其對生命的多姿多彩之關注,並曾榮獲眾多獎項肯定,包括美國國家學院最佳圖書獎、普立茲獎非小說類決選、里德環境寫作獎(Reed Environmental Writing Award)、國家戶外圖書獎(National Outdoor Book Award)、愛爾蘭圖書獎(Irish Book Award),以及約翰.巴勒斯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
哈思克生於倫敦,成長於法國,過去三十年來居住於美國各地,如田納西州、科羅拉多州和紐約州。他畢業於牛津大學,於康乃爾大學取得博士學位。他是倫敦林奈學會會士、古根漢會士,目前任教於田納西州塞瓦尼南方大學,並曾獲多項教學優異獎項肯定。
在這遭到重重藩籬阻隔的世界,他的作品提醒我們,生命的本質與美乃是源自彼此的連結與相互依賴。你可透過以下方式關注他的最新動態:dghaskell.com;Twitter:@DGHaskell;Instagram and Facebook:DavidGeorgeHaskell。
※《森林祕境》曾獲2014年開卷翻譯類年度好書獎,《樹之歌》曾獲2017年OpenBook美好生活書獎。
相關著作:《嗅聞樹木的十三種方式:從氣味的語言了解樹木(書衣海報特別收錄12幅精緻針筆植物繪)》《森林祕境(暢銷改版):生物學家的自然觀察年誌》《樹之歌:生物學家對宇宙萬物的哲學思索》
譯者簡介
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從事翻譯十餘年,譯作包括《米德鎮的春天》《感官攻略》《大腦逆齡指南》等四十餘冊。
賜教信箱:c.jinhui@hotmail.com
【預購】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On Female Body Experience: Throwing Like a Girl and other Essays◎艾莉斯·楊( Iris Marion Young)(譯者:何定照)
平常價 $37.0020世紀最重要女性主義政治哲學家
艾莉斯.楊的最後作品
《像女孩那樣丟球》收錄了楊就女性在現代西方社會裡的身體經驗的各種面向所寫下的文章。在書中,楊援引了多位二十世紀歐陸哲學家的觀念,包括波娃、海德格、伊希迦黑、克莉絲蒂娃與梅洛龐蒂,為肉身化主體性的詮釋建構出嚴謹的分析範疇。對於女性今天在自由與機會上依然蒙受的不義限制,這些文章不僅做出經驗的理論描述,也做出規範性的評價。
本書以楊對女性主義理論中的「性別」範疇的再思考開始。在隨後的文章中,楊討論了各種與女性/陰性相關的經驗,包括隱私、家與空間,也處理了甚至連在女性主義理論裡也鮮少提及的主題,例如乳房的經驗、月經在女性生命故事中的角色,並描繪了懷孕身體的現象學以及衣物所帶來的觸覺愉悅。
雜揉了學術研究的嚴謹冷靜與自傳體敘事的動人懇切,《像女孩那樣丟球》記錄了這位傑出思想家的個人生命軌跡。
各方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在我心中,楊無疑是過去二十五年來最重要的政治哲學家之一。在女性主義與左派政治思想界,無人能出其右。」——凱斯.桑思坦(Cass Sunstein),芝加哥大學法學院暨政治學系教授
「楊對女性身體體驗的描述無疑深具教育意義,但也兼有論戰與政治的意義。她試圖將某些經歷重新解釋為積極的,以抵消她在現在和過去的社會實踐中,所見的對於女性和陰性的貶抑。」——Jenna Silber Storey,傅爾曼大學政治系助理教授
「本書包含學術論述的嚴謹,又帶入個人成長背景的回顧與身體經驗的敘述,知性感性兼具。」——林芳玫,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讀者可以在書中看見自己的身體經驗,不論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愉悅的還是令人嫌惡的,大多數人基於社會禮儀或政治正確的理由都鮮少談論這樣的肉身經驗。」
——陳美華,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楊有系統的運用梅洛龐帝的身體現象學,提供女性主義一個較有系統的身體論述。同時補足了過去現象學研究裡的『性別盲』。開啟了這兩個研究領域溝通的可能性。」
——劉亞蘭,真理大學人文與資訊學系副教授
「相對於哥哥爸爸們偉大而權威的哲學面目,這本攜帶女性主義解放承諾的個人沉思錄反而用一種非常貼近女性體驗的語言,召喚讀者們的身體來一同思考。」
楊提出許多創新且深具論述意義的概念,包括社會正義與壓迫理論、女性身體經驗、溝通民主,也探討包括恐怖主義、暴力、國際法及國家安全等問題。她的作品同時關注分析哲學與歐陸哲學傳統,其學術思想更啟蒙自批判理論(哈伯瑪斯與馬庫色)、現象學(西蒙波娃與梅洛龐蒂),以及後結構精神分析女性主義(克莉斯蒂娃與伊希迦黑)。
楊的早期代表作《正義與差異政治》曾獲 1991 年美國政治科學學會 Victoria Schuck 獎。其他著作包括《交叉的聲音:性別、政治哲學與政策的難題》(Intersecting Voices: Dilemmas of Gender, Political Philosophy, and Policy, 1997)及《涵容與民主》(Inclusion and Democracy, 2000)等。
楊不僅是傑出的理論思想家,也是草根政治行動的積極參與者,曾活躍於婦女人權、非洲國家外債減免、勞工權利等領域。她會親身參與社會運動擔任其中一員,並將她的街頭觀察與思考融入論述,並從中發展出她的女性主義及民主理論的思考。這是身為一個政治哲學家真正的工作。
楊於 2006 年病逝,美國政治哲學界頓時殞落一顆明星,2005 年出版的《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成為她最後一部作品。其後,學界紛紛表示哀悼之意,匹茲堡大學以其名設置「艾莉斯.馬利雍.楊獎」(Iris Marion Young Award),賓州州立大學也以其名設置了「艾莉斯.馬利雍.楊多元學者獎」(Iris Marion Young Diversity Scholar Award),紀念她的諸多創新貢獻。
相關著作:《正義與差異政治》《像女孩那樣丟球:論女性身體經驗》
譯者簡介
何定照
曾獲卓越新聞獎;兩度獲吳舜文新聞獎;三度獲星雲真善美新聞獎;三度獲社會光明面新聞獎;兩岸新聞報導獎;中央日報小說獎;台北公車詩獎。
譯有《液態之愛:論人際紐帶的脆弱》(與高瑟濡合譯)、《西藏正念書》、《正念的奇蹟》,著有《因緣際會擺渡人——吳靜吉的生命故事》(與吳靜吉博士合著)、青少女讀物《惡女背/被棄手冊》。
「本書特別感謝夫婿黃訓慶與我反覆討論、為我收集資料,乃至扮演第一個讀者,詳加審閱,功勞甚大。陳美華教授與高瑟濡教授的指正,好友陳麗舟與Kevin & Shuwen夫婦的協助,以及商周編輯李尚遠的細心與專業,我亦銘記在心,僅在此致謝。
在譯書後期,編輯忽告知楊過世的噩耗,震驚之餘,腦海中第一個浮現的書中段落是她描寫母親過世後,在看電影《管家》(Housekeeping)時「悲傷如浪般從心底湧出」;身為譯者,才感念作者對至親的傷逝未久,即真實體驗到作者本人的辭世,時空兩相對照,尤為悵然。因食道癌而在家中過世的楊,想必對女性/中老年病患的處境以及醫院、安養院等相關機構,都有更深刻的體會與呼籲,只可惜這都不及言說了。」
【預購】六弄咖啡館(電影書衣版)◎藤井樹
平常價 $22.00百萬讀者引頸期盼,藤井樹首部執導同名電影原著小說
我們都有類似的青春,卻有不一樣的人生
六弄的老闆是個年輕人,男的。大約三十歲吧。六弄是店名,所以就叫做六弄咖啡館。奇怪的是,店並不是開在某巷六弄裡,它的地址甚至只有某巷某號,沒有某弄。
在某個加完班的深夜,因為道路施工,她繞道平時不大可能經過的地方,逗弄一隻可愛的小貓時,被突然出現的老闆拐進還沒正式營業的店裡,喝了一杯咖啡。
黑咖啡使她無法成眠,於是,她又來到六弄咖啡館,聽老闆說起一段故事,一段,令人胸口發熱的故事……
他說:
當三百六十公里的距離成為澆熄愛情的第一桶冷水,
當曾經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成了在心底深處慢慢暈開的酸楚,
他卻始終記得她說的那句話,「如果能擁有一間咖啡館,那有多好?」
記得那晚,她盯著滿天絢爛的煙火,而烙印在他眼底的她那熟悉的側臉。
於是,為了她,他想開一家咖啡館,不賣太甜的卡布其諾,
店名,就叫作六弄。
隨書附贈原著創作單曲〈告別式〉
【預購】六祖壇經◎六祖惠能、釋法海、丁福保
平常價 $25.00這是一場真實而盛大的法會,發生在千餘年前的唐朝,座上講經的高僧,是禪宗的惠能大師。他受韶州刺史的邀請在大梵寺說法,台下聆聽者不分僧俗,超過千餘人。
而惠能大師的弟子,將這場法會的內容記錄了下來,即為本書──《六祖壇經》。
透過講經的法會,惠能自述生平遭遇與學佛經歷,並闡述禪宗傳承之心法,其中心思想為「見性成佛」。所謂「性」,即指世間眾生本身皆具成佛的可能性。
《壇經》自唐朝問世以來,不僅是中國禪宗最重要的典籍,其影響力更超出宗教範疇,深入中國哲學、文學、藝術等各層面,深深影響了中國文化與中國人的生活與思想。影響之深,至今可見。
本書採用民初佛學研究者丁福保居士的《六祖壇經箋註》為本。丁氏箋註態度會通儒、釋、道三家,以漢儒註儒家經典的嚴謹態度,審慎求實,廣採古今註解為解說,是集大乘的箋註本之一。本書加以新式標點,輔以現代編排,俾使讀者容易閱讀、領會,感受惠能大師所說「佛法在世間,不離世間覺」的深刻思想與底蘊。
六祖惠能
(638年~713年)唐嶺南新洲人,為禪宗創始者,俗姓盧。父親早亡而家貧,以採薪奉養寡母。因聽聞有客讀《金剛經》而開悟,後得到五祖傳授,授其衣法,遣其南歸。於法性寺出家,弘揚「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的禪宗法門。
釋法海
唐代韶州曲江人,六祖惠能弟子,俗姓張,生卒年不詳。曾於韶州大梵寺謁見惠能大師,因一言而頓悟,而後將惠能大師的生明、事蹟、講到內容,集錄而為《六祖壇經》。
丁福保
(1874年~1952年)清末民初人,醫生、翻譯家,近代著名佛學研究者。出生於江蘇,為光緒二十二年秀才。後讀書於南菁書院,東吳大學肄業,師從照元益學醫,於上海行醫,並創辦醫學書局。因學習佛法,曾出版多種佛學經典,並節錄、翻譯日本《佛學大辭典》。
【預購】動物農莊(暢銷改版) Animal Farm:A Fairy Story◎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譯者: 張毅、高孝先)
平常價 $25.00 一隻老豬召集農莊裡的動物,鼓動牠們革命顛覆農莊主人瓊斯先生,不再讓他繼續剝削牠們的勞力所得。果真,動物們合力將瓊斯先生一家及他的員工都趕走了。但是這些動物又立即再落入另一個困境裡,因為豬領導還是用類似前農莊主人的管理方式對待牠們,最後甚至發生了令人驚恐的一幕,豬抬起了前腳,開始學人走路……
《動物農莊》1945年在英國首次出版,不但流傳甚廣,而且影響極深。書中的有些語言還變成了人們的口頭禪。在以英語為母語的國家裡,它可以說早已家喻戶曉,同時它也被譯成二十多種文字在全世界流傳。
嚴格的說,它不是一部小說,而是一個諷刺性的政治寓言。內容豐富、深刻,文字卻十分淺顯、明晰。因此,它被公認為二十世紀最傑出的政治寓言,並在現代英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不可或缺的重要地位。
喬治.歐威爾 George Orwell
1903年生於印度。之後母親帶著他回到英國。11歲在報紙發表一篇詩作《醒來吧,英格 蘭的小夥子們》。14歲考進著名的伊頓公學,並獲取獎學金。
1921年,從伊頓公學畢業,考取公職,到緬甸當帝國警察。在那裡,看著殖民地人民的悲慘生活,他深深感到「帝國主義是一種暴虐」,並為此良心備受煎熬,於是在1927辭職。
後來寫下《絞刑》(A Hanging,1931),《獵象記》(Shooting an Elephant,1930),《緬甸歲月》(Burmese Days,1934),這些紀實性作品都對帝國主義的罪惡做了無情的揭露。
1928年1月,他回到英國,就深入到社會最底層,四處漂泊流落。後來寫下了關於這段經歷的紀實性作品《巴黎倫敦落魄記》(Down and Out in Paris and London,1933)。這部作品布萊爾用了筆名「喬治.歐威爾」。某種程度上說,「歐威爾」的出現,開始了布萊爾的新生活。
1936年,他參加西班牙內戰。1938年發表的《向加泰隆尼亞的禮讚》(Homage to Catalonia)便是揭發體驗內戰實際情形和提出譴責的書籍。
1945年代末出版名作《動物農莊》(Animal Farm:A Fairy Story)、《一九八四》(Nineteen Eighty-Four,1949)。
1950年1月,病逝於倫敦的醫院。他為後人留下的大量作品,其影響已不可估量。以至於為了指某些歐威爾所描述過的社會現象,現代英語中還有一個專門詞語叫「歐威爾現象(Orwellian)」。
相關著作:《動物農莊(改版)》
譯者簡介
張毅、高孝先
【預購】卡夫卡日記【完整德文直譯.繁體中文首次出版】◎法蘭茲·卡夫卡( Franz Kafka)(譯者:姬健梅)
平常價 $53.00魔幻寫實背後的真實獨白
村上春樹、石黑一雄、馬奎斯、波赫士、蘇珊桑塔格、漢娜鄂蘭......都為他筆下描繪的世界所傾倒
洋洋30餘萬字日記,包含卡夫卡走訪德國、法國、捷克北部的三次旅行日記
繁體中文缺席逾70年,台灣首度問世
「點亮的燈泡,安靜的寓所,外面的黑暗,
醒著的最後幾個瞬間,它們賦予我寫作的權利。
而我急於使用這份權利。這就是我……」
「從文學的角度來看,我的命運其實很簡單。為了要描述那夢一般的內心生活,讓其他的事都變得無足輕重,而以一種可怕的方式枯萎,而且不斷地枯萎下去。別的事物永遠無法滿足我。」
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專文導讀
彤雅立、陳思宏、童偉格、駱以軍、鴻鴻──摯愛推薦
卡夫卡被稱為「現代文學的巨人」,影響20世紀文學之深遠無人能及。其作品描繪現代人在現實中孤獨、困惑、壓抑的處境,乃至有「卡夫卡式風格」(Kafkaesque)一詞的誕生。後世的存在主義、荒謬劇、魔幻寫實等流派,均深受其啟發。
卡夫卡自1910年開始寫日記,直到1923年為止,這也是他一生中最豐沛的創作時期,陸續寫下〈判決〉、〈變形記〉、與《城堡》等重要作品。當一天的工作結束,回到房間,卡夫卡拖著孱弱的身軀奮力寫作,然而最經常陪伴的,仍是他的日記。
卡夫卡將日記視為書寫的第一依託,相較於在小說創作上的自我批判與掙扎,卡夫卡在日記中更為自由,得以釋放他「腦中的驚人世界」。日記中處處可見卡夫卡的靈感片段、塗鴉、筆記、未完成的殘稿,展現他眼中的荒誕世界,與如夢般的內心活動。
依據卡夫卡的遺囑,這些日記原本應當被焚燬,所幸遺囑執行人、也是卡夫卡的摯友布羅德並未遵從,而是將它們整理出版。這些日記是關於卡夫卡世界的第一手資料,透過這些珍貴文本,我們得以一窺這顆20世紀最獨特的文學心靈,其創作中種種魔幻意象與奇異邏輯,其源頭是從何而來。
本書特色
1. 考量易讀性,選擇以布羅德編纂之德文版為底本,另參酌德國Fischer出版社依據原始手稿出版之「評註版」(Kritische Ausgabe)與相關研究,對中文讀者不熟悉的人物與背景加以注釋。
2. 每年篇首均附上該年的大事提要,可與日記內容相互參閱。
3. 針對日記中較長而完整的創作片段、夢境、重要人物等,以索引小標標出,並列於目錄,便於查找。
4. 書附年表、卡夫卡手稿與塗鴉。並選用不易泛黃之上質紙,永久典藏。
名家讚語
●「他的作品不受時間限制,或許更是永恆的。卡夫卡是我們這個災難頻仍的奇怪世紀裡偉大的經典作家。」──波赫士
●「卡夫卡深深影響了我,他是我寫作的典範,教會我如何誠實地擺脫現實。」──石黑一雄
●「卡夫卡的作品是歐洲文明的核心,更具有一種普世價值,屬於全人類。」──村上春樹
●「沒有其他作家比得上卡夫卡,和他相比,喬伊斯顯得愚昧,紀德太過甜膩,湯瑪斯曼空洞浮誇,只有普魯斯特能勉強與之比肩。」──蘇珊.桑塔格
●「卡夫卡在文學中是獨一無二的,是真正的「啟示」,像光線一般投射在事件周邊,擁有揭露其內在結構的X光之力量。」──漢娜.鄂蘭
●「卡夫卡總是把自己推向理解的極限,而且也樂於把別人推往這個極限。」──班雅明
●「不論你是卡夫卡粉絲、創作者、文學愛好者,或是靈魂曾經受傷、覺得空虛厭世、感受到自己不受世界的理解,《卡夫卡日記》都能為你帶來慰藉,不再感到孤單。」──耿一偉(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助理教授,本書導讀者)
精選書摘
●「期望子女感激的父母(甚至也有要求子女感激的父母)就像放高利貸的人,只要能拿到利息,他們樂意冒著失去本金的風險。 」(父母)
●「遮蔽我的是我的職業、我想像出來的痛苦或 真實的痛苦、對文學的喜好……等等。但是我太常、也太強烈地感覺到這底下的我,使我無法滿足,哪怕只是勉強感到滿足。而我只需要連續十五分鐘感覺到這底下的我,這個有毒的世界就會流進我嘴裡,就像水流進溺水之人的嘴裡。」(自我)
●「兩個人在一起時,他比獨自一人更覺得孤單。如果他和某個人獨處,對方就會伸手抓他,而他就只能無助地任由對方擺佈。如果只有他一個人,雖然全人類都伸出手來抓他,但是那無數隻伸長的手臂彼此糾纏在一起,誰也抓不到他。 」(兩個人的孤單)
●「我腦中的驚人世界。可是要如何使我自由,也使我腦中的世界自由,而不至於撕裂。但我千倍萬倍寧願撕裂,也不要把它留在我腦中或是將之埋葬。我就是為此而生,這一點我非常清楚。」(我腦中的驚人世界)
●「不幸在於恐懼,但是幸福卻不是勇敢,而是無畏。勇氣想要的東西也許超出我們的力量,所以幸福不在於勇氣,而在於無畏,平靜的無畏,去正視一切、承受一切。不要強迫自己去做任何事,但不要因為不去強迫自己而感到不快樂,也不要因為應該要強迫自己而感到不快樂。」(幸福是無畏)
●「愛情與悲傷的甜蜜。在小船上她對我微笑。那是最美好的事。一心只渴望死去,卻還苦苦撐著,這才是愛。」(愛)
現代主義文學鼻祖,存在主義作家先驅。
1883年7月3日生於布拉格,父母皆為猶太人,下有三個妹妹。經商的父親專制暴躁,自小對卡夫卡嚴厲管教,令敏感的卡夫卡深感懼怕。這份恐懼後來深深影響了他的性格與創作。
1901年,卡夫卡入大學修習法律,1908年進入勞工保險局任職,直到1922年因病退休為止。受限於工作,卡夫卡幾乎只能利用深夜寫作,長期的精神疲憊與創作時間不足,成為他一輩子的困擾,也使他極少滿意自己的作品,甚至還未完成就被擱下,更不願意發表。在生前,卡夫卡僅出版了幾本短篇故事,雖然受到少數作家如里爾克的讚賞,但在文壇上並未引起反響。
婚姻則是終身困擾卡夫卡的另一個問題。對他來說,結婚是逃離家庭獨立的唯一手段,但他又害怕婚姻生活會破壞自己寫作所需要的孤獨狀態,他曾三度訂婚又取消婚約,一生都為此糾結不已。然而,與不同女子的戀愛經歷,也在各方面刺激了他的創作靈感,並留下許多珍貴的文學書信。
1924年,卡夫卡因肺結核與世長辭,留下未完成的三部長篇小說、多篇短篇作品,以及大量的日記和筆記。他在遺囑中交代好友布羅德將這些遺稿全部焚燬,幸好布羅德並未遵從,反而將其一一整理出版。不到十年內,卡夫卡已經躋身20世紀文學最偉大的作家之列,被譽為「現代人精神困境最完美的闡釋者」,其魅力與影響力至今不衰。
譯者簡介
姬健梅
德國科隆大學德語文學碩士,從事文學翻譯多年,包括卡夫卡的三部長篇小說《審判》、《城堡》、《失蹤者》和中篇小說《變形記》,在商周出版的譯作尚有茨威格中篇小說選《一個陌生女子的來信》和當代作家徐四金的中篇小說《夏先生的故事》與《鴿子》。
【預購】古事記◎太安萬侶(譯者: 周作人)
平常價 $27.00日本第一部文史典籍,經典地位有如中國《山海經》!
《古事記》是日本第一部文字典籍,也是現存最早的日本文學與歷史著作,於西元712年由稗田阿禮口述,太安萬侶編寫撰寫而成,全書分為三卷。
上卷內容是日本的起源、諸神的由來與神話傳說,主要講述日本國土與天皇是如何形成。中、下卷講述從神武天皇到推古天皇(第三十三代日本天皇)的相關事蹟與傳說,包括平亂、征討、施政、制度、皇室傳說。全書編寫的主要目的,在於傳達帝王與國家的傳承,讓後世之人能夠理解日本的緣起。
對於想要理解日本神話(如天照大神、日本起源、八岐大蛇),或者想要理解神社或大社與「式年遷宮」等等神道教制度,還有經常出現在漫畫動畫電玩小說中的日本歷史題材(如天孫降臨、神武天皇),或想要探討日本天皇的誕生、皇室傳承制度等等內容的讀者來說,本書是最好的原典。
譯者周作人先生,為胡適稱許為「民國第一散文家」,長年從事翻譯,譯作等身。其譯筆樸實而生動,淺顯簡練,不作刻意雕飾、不作絲毫賣弄,精彩還原了神話的古樸與美感。因其畢生熱愛日本文化,深入探究日本文化精髓,筆下用詞簡單可愛,但極具韻味。
本書除原典內容之外,更整理「神明列表」,簡介書中出場諸神的來源、關係與重要事件。另附有「神族圖譜」與「天皇世系圖」,將眾神與歷代天皇的身分、淵源、關係,以跨頁或彩色拉頁等圖表方式呈現,讓讀者在閱讀本書之餘,能透過圖表,對內容人物、神明的從屬與上下關係、淵源,一目了然,清楚掌握。
國立交通大學社文所副教授 藍弘岳 精彩導讀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創辦人、《大人的日本史》作者 涂豐恩
中國文化大學外國語文學院院長 徐興慶 誠摯推薦
太安萬侶
譯者簡介
周作人
曾師從國學大師章太炎學習《說文解字》,後留學日本,攻讀外國語言,研究希臘文,並曾任教東京利教大學希臘文課程。另外學習俄文、梵文。歷任北京大學教授、東方文學系主任、燕京大學新文學系主任。
被胡適稱許為「民國第一散文家」,風格平和沖淡、清雋幽雅。精研日本文化五十餘年。半生從事翻譯,曾翻譯許多高水準的日本文學與古希臘文學經典之作,如希臘的《希臘神話》、《伊索寓言》,與日本《古事記》、《狂言選》、《枕草子》、《浮世澡堂》、《浮世理髮館》,並校定《今昔物語集》、《源氏物語》(豐子愷版本)等書。
【預購】史蒂芬.金談寫作(On Writing: A Memoir of the Craft)◎史蒂芬·金(Stephen King)(譯者:石美倫)
平常價 $35.00寫出好故事的必讀之作
「每個美國家庭都有兩本書,一本是《聖經》,
另一本則是史蒂芬.金。」
國立政治大學外語學院前院長 張超明 導讀
台灣史蒂芬.金網站站長 林尚威 推薦文
必讀推薦
朱宥勳 作家
宋怡慧 作家/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笭菁 恐怖小說作家
楊佳嫻 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鄭俊德 閱讀人社群主編
膝關節 台灣影評人協會理事長
每個人的人生都有恐怖的事
「最令人恐懼的時刻,總是出現在你真正開始做什麼之前,在那之後,一切都只會漸入佳境。」
「寫作會助我度過難關。」
過去的史蒂芬.金和現在的史蒂芬.金兩個自我的精采互動,本書看到作者的成長背景、家庭文化,及自我磨練下的點點滴滴;回憶,是書中大部分的內容,活潑的敘述著一個不安分的小孩如何成為一名作家。你可以和作者一起經歷毒草事件,放屁的保母,一本正經的女教師和骯髒洗衣店的工作,這些絕妙的故事全都反映在他一本本暢銷又膾炙人口的小說中。
這本書用回憶的方式,提供大家透視史蒂芬.金內心的機會,就好像他站在書房中引導我們如何構思情節,如何將主角帶入生活,何時該做研究,怎麼組織文章。他以說話的方式來教導我們,不只是他如何執著寫作練習,還有他寫作的習慣和有些近乎病態的固執。
史蒂芬.金寫作技巧
我的書比較重視情境而非故事,所以我也一直這麼做
我想要把一群角色(也許是一對,或只有一個人)放在某處困境裡,然後看他們試圖找到重獲自由的方法。我的工作不是「幫助」他們脫離困境,或是遙控他們到達安全的地方,而是去看發生的事情,然後把它記錄下來。(這些工作是需要用到情節中那吵雜的電動鑽。)
場景擺在首位,人物角色則是其次。一旦這些事在心中有了底,我就開始描述故事。
我通常對於最後的成果會先有個大概的想法,不過卻從來不命令一組故事角色去依照我的意思做事;相反的,我要他們用他們自己的方式處理事情。有些情況下,結果並不如我預先所設想的。然而大部分時候,成果卻根本是我從來沒想到過的。對一位懸疑小說作家而言,這是一件很棒的事。我畢竟不只是小說的創造者,也是作品的第一位讀者。如果連我都不能靠著我對書中那將要發生事情的內部消息,來精確地臆測出故事將如何發展下去,那我肯定可以把讀者保持在迫不及待想要翻頁的焦慮裡。
作者簡介
史蒂芬.金Stephen King
生於緬因州的波特蘭區,主修文學。七歲時迷上了恐怖電影,如今已是世界公認的恐怖大師,暢銷小說作家。
其作品以驚悚、恐怖小說為主,常以真實人性為題材發揮,開創了驚悚、恐怖小說的新格局。
多部作品被搬上電影螢幕,備受好評,代表性的有《戰慄遊戲》、《刺激1995》、《綠色奇蹟》等。
• 1982年《死亡之舞》獲頒雨果獎「非小說類獎」
• 1986年《牠》獲頒英倫奇幻獎
• 1996年《綠色奇蹟》獲頒英國恐怖小說作家協會史鐸克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1996年〈黑衣男子〉獲頒歐亨利獎「最佳短篇小說獎」
• 2003年獲頒美國國家圖書基金會「卓越貢獻獎」
• 2004年獲頒世界奇幻文學獎「終身成就獎」
• 2007年獲頒愛倫·坡獎「大師獎」
• 2008年《魔島》獲頒英國恐怖小說作家協會史鐸克獎「最佳長篇小說獎」
• 2008年《日落之後》獲頒英國恐怖小說作家協會史鐸克獎「最佳短篇小說獎」
• 2010年《暗夜無星》獲頒英國恐怖小說作家協會史鐸克獎「最佳短篇小說獎」
• 2015年《賓士先生》獲頒愛倫·坡獎「最佳小說獎」
譯者簡介
石美倫
印第安那大學課程與教學博士
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後研究員
【預購】哀悼日記◎羅蘭·巴特(Journal de deuil - Roland Barthes)
平常價 $22.00母親是羅蘭.巴特的最愛
在她過世後,他用生命寫下了這些手札…
330篇生前未發表札記
一部獻給母親的戀人絮語
1977年10月25日,巴特母親逝世的翌日起,巴特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之情──他的喪傷──隨手誌於紙片上。
喪母劇痛,讓巴特面對自己的死亡,也重新思考遺忘、勇氣、時間、書寫等許多生命課題。他照常上課,完成許多寫作計畫、旅行講學,與朋友談笑,不讓人察覺他的悲慟,只有在日記裡,他卸下了武裝。他不再是理路清晰、言詞犀利的批評家、語言學家,而回到「家常」,回到血肉:一句話、一個畫面、一張照片都能讓他淚水潰堤。
書中330篇按序編入的文字,讓我們看到一個惶惑、恐懼、糾葛的巴特。他充滿矛盾:他渴望孤獨,又需要朋友;他悲傷得萬念俱 灰,卻能神智清明地審視自己;他不斷對語言的限制與虛妄提出質疑(即使書寫達到極致仍是徒然),但他唯一的救贖──也只能是書寫。他想掙脫悲慟,重拾平靜;一方面又樂於沉溺其中,因為只有在悲慟之中,他才能與母親同在。
這本日誌有助理解巴特的思想,及同時期作品如《明室》等等,它們是巴特於喪母心情影響下所撰寫的,而其源頭就是《哀悼日記》裡的札記。
作者簡介
羅蘭.巴特(Roland Barthes, 1915/11/12—1980/3/26)
20世紀最重要思想家之一。法國新批評大師,是繼沙特之後,當代歐美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大師,也是在蒙田之後,最富才華的散文家。
巴特是以結構主義觀察文化現象的先驅,並將符號學推向法國學術界的前沿,勾勒出結構主義「文學科學」的藍圖。巴特對於馬克思主義、精神分析、結構主義、符號學、接受美學、存在主義、詮釋學和解構主義等等皆有極大影響,應用更廣及電影、廣告、音樂、時尚、設計、建築等領域。
譯者簡介
劉俐
東海大學外文系畢業、巴黎第七大學博士學位、巴黎第三大學影劇學院研究。曾任巴黎台灣文化中心(簡稱巴文中心)主任和淡江大學法文系副教授。譯有《劇場及其複象》、《電影美學》、《趙無極自畫像》、《攝影大師對話錄》等。
【預購】啟蒙的辯證◎ 馬克斯·霍克海默, 提奧多·阿多諾(譯者:林宏濤)
平常價 $37.00批判理論最重要的文本
法蘭克福學派奠基者
馬克斯.霍克海默Max Horkheimer、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著
專文導讀
黃聖哲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這個文本容許多剖面的切入閱讀:哲學、社會學、心理學、歷史學、政治學、人類學等各種人文學科皆可由學科側重的面向出發,在這個波瀾壯闊的二十世紀資本主義社會文化總體批判中找到其靈感的泉源。……本書的翻譯成就是有目共睹的。相信整個台灣學術界對法蘭克福學派的真正接收就從本書的出版開始。
——黃聖哲 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
我們沒有任何懷疑……社會裡的自由和啟蒙的思維是不可分的,但是我們也相信清楚看到了,該思維的概念,以及具體的歷史形式,以及和該思維糾纏不清的各種社會制度,都已經蘊藏著墮落的胚芽,而於今到處散播。如果啟蒙沒有去反芻對於這種墮落的元素的反省,那麼它的命運就這麼註定了。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所合著《啟蒙的辯證》是批判理論最重要的文本,
同時也是二十世紀哲學的經典著作。
兩位學者的哲學批判、與法西斯主義的爭論,以及流亡美國時期的研究成果,
在此融合成為現代大眾文化的理論。
霍克海默與阿多諾以最縝密、銳利的思考,
為世人闡述了科技與社會進步的反面:
「啟蒙」以理性統治,並使自然屈服於人類的各種需求,對此有必要予以啟蒙。
1895-1973。社會哲學家,出生於德國的猶太家庭,1922年在法蘭克福大學取得哲學博士學位,1925年成為該大學教授,1930年升正教授,同時參與了法蘭克福「社會研究院」(Insitut für Sozialforschung)的建立並擔任院長一職。1932年至1939年間,創辦《社會研究期刊》(Zeitschrift für Sozialforschung)。納粹時期,於1933年流亡至美國,與阿多諾、馬庫色(Herbert Marcuse)等人在紐約繼續研究院的研究工作。二次大戰後於1949年返德,1950、1960年代回到法蘭克福大學,並重建「社會研究院」。獲頒法蘭克福「榮譽市民」。1973年卒於紐倫堡。其著作經由學生施密特(Alfred Schmidt)等人整理後出版為全集。
提奧多.阿多諾Theodor W. Adorno
1903-1969。哲學家、社會學家、音樂理論家、作曲家。出生於德國法蘭克福,父親為酒商,是改信新教的猶太人,母親為歌唱家、天主教徒。原姓Wiesengrund,納粹時期,以母親本姓的Adorno為姓氏,並將原姓縮寫為 W。有一位阿姨是鋼琴家,從小接受音樂方面的薰陶。1921年起,於法蘭克福大學攻讀哲學、音樂學、心理學與社會學。1924年即取得博士學位。在這段求學時期,結識了重要的學術夥伴:霍克海默與班雅明(Walter Benjamin)。任教於法蘭克福大學,1933年流亡美國,返德後,他重回法蘭克福大學教學與研究,1958年主持「社會研究院」。有「社會哲學家」的稱號,強調他哲學思想中社會批判的面向,在法蘭克福學派中學術地位顯赫。
譯者簡介
林宏濤
臺灣大學哲學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詮釋的衝突》;《體會死亡》;《法學導論》;《美學理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人的形象與神的形象》;《神話學辭典》;《上帝的語言》;《菁英的反叛》;《啟蒙的辯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大蛻變》;《與改變對話》;《我的名字叫耶穌》;《神子》;《死後的世界》;《等待哥倫布》;《無私的藝術》;《藝術想怎樣》;《奧斯卡與我》;《正義的理念》;《文明的哲學》;《g 先生》;《如何改變世界》;《小蜘蛛維德莉》;《繁華落盡的黃金年代》;《與卡夫卡對話》;《人造地獄》;《自我的追尋》;《人的條件》;《血田》;《獵眼者》;《致死之病》;《時間之書》;《世界是這樣思考的》;《連續統》;《孩子》;《克拉拉與太陽》;《做你自己:西洋哲學史卷三》;《什麼都不是的人才是快樂的》;《榮格論現代人的心靈問題》;《我與你》。
【預購】回程◎藤井樹
平常價 $20.00 人會把愛情弄得很美好,也會把它搞得很糟糕,
若當初不是那樣地結束,現在的我們,會是怎麼樣的呢?
他計畫了一趟可能是他這輩子最重要,也最有意義的一次長途旅行,目的地,不是什麼國家,不是什麼縣市,也不是什麼地名。
而是一些人的心。
這趟旅行的起源,要從臉書開始講起。
某天,在臉書上,他收到了一則交友訊息,來自多年前,曾經傷他很深的女友。
她對他說,謝謝,對不起。
然後他想起,自己也曾經傷害過別人,如果不能見到那些曾經被他傷害的人,親口說出一句對不起,那遺憾,會好深的。
於是,他決定出發,不管最後這趟旅程的終點,會是怎麼樣的結局。
人生是一部很棒的電影,可惜不能倒帶,而且只播一遍。這一趟旅程,或許並不能讓他回到曾經愛過的那個時候,卻可以讓他在回程時細數,他到底得到了什麼。與其說這是一趟找人的旅行,不如說,他是在找自己。
旅行,開始!
作者簡介
藤井樹
本名吳子雲,高雄市人。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生於高雄。
如果可以的話,也希望死於高雄。
著有《我們不結婚,好嗎》、《貓空愛情故事》、《這是我的答案》、《有個女孩叫Feeling》、《聽笨金魚唱歌》、《從開始到現在》、《B棟11樓》、《這城市》、《十年的你》、《學伴蘇菲亞》、《寂寞之歌》、《六弄咖啡館》、《夏日之詩》、《暮水街的三月十一號》、《流浪的終點》、《流轉之年》、《微雨之城》。
【預購】在虛無與無限之間:科學詩人萊特曼對宇宙與生命的沉思 Probable Impossibilities◎艾倫·萊特曼(Alan Lightman)(譯者: 江鈺婷)
平常價 $34.00難以置信的科學發現╳一讀就懂的巧妙譬喻╳人人都有的哲學疑惑
理性與感性跨界推薦
向陽 詩人
高涌泉 台灣大學物理學系教授
簡麗賢 北一女中物理教師
浪漫主義指控,科學扼殺了奇蹟
萊特曼要證明,科學反而使奇蹟更多
- 宇宙的年齡與光的速度如何解決了「無限大」的問題?
- 量子物理為何化解了人類對「無限小」的追索?
- 「RNA世界」如何解釋生命從「無」生有的起源?
- 宇宙暴脹理論如何讓多重宇宙不再是狂想?
- 若人類就只是原子的隨機組合、電流在神經元間的傳遞,我們有何特殊之處?
不過,被《華盛頓郵報》譽為「科學作家中的桂冠詩人」的萊特曼,並不滿足於向讀者引介最新的科學知識。他想告訴我們,人類在宇宙中的獨特地位——我們是唯一能夠賦予宇宙意義的「觀察者」,就算死後,組成我們的原子將會四散、化作他物,但這也是一種不朽。
「科學需要詩人,萊特曼正是科學家和人文學者的完美結合。」──《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在《在虛無與無限之間》中,詩意物理學家萊特曼以對存在的詩意崇敬之心,耙梳了四個世紀的科學突破……呼應著本書極為細膩而深刻的底蘊,萊特曼挑戰了我們對生與死的二元觀點……一部灼灼生輝的耀眼之作。——詩人瑪麗亞‧波波娃(Maria Popova),「Brain Pickings」網站創辦人
萊特曼擁有兩個突出的天賦。一個是比喻的運用……若孤立來看,物理學在某些極端情況下會變得相當怪誕,但萊特曼讓它變得平易近人且容易理解……他的另一個天賦則是聯繫科學與個人經驗……巧妙至極.....浪漫主義者認為,科學扼殺了奇蹟,《在虛無與無限之間》則做出美麗的辯駁——在萊特曼的手中,科學只會使奇蹟倍增。——《美國學者》(American Scholar)
充滿文采……引人深思……萊特曼結合事實與敬畏,帶領讀者進行充滿活力與知識的思想航行,進入量子物理學、基因學、奇蹟和膨脹宇宙等領域,每一次嘗試都提供嶄新的座標、引人入勝的風景和更深入的理解。——《書單》(Booklist)
萊特曼對物理世界的敬畏具有感染力。身為哈佛天體物理學家,他的筆調有著科學家的權威,又有小說家的文采……對於現代科學中一些令人驚嘆的發現,《在虛無與無限之間》提供了入門知識,介紹了從事先鋒研究的科學家,又傳達了萊特曼自己的故事和聲音。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萊特曼的最新散文集有種融會一切的神韻,探索了宇宙起源和意識本質等重大問題,但卻始終以充滿樂趣且易於理解的方式呈現……一部不斷啟人思考的佳作。——《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這位知名理論物理學學家的散文中散發著銀河般的驚奇,他的文字可親且充滿啟發。
恣意漫遊、大開眼界、深入洞察、文采驚人的科學書寫……複雜的科學變得平易近人。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一系列關於所有事物的出現、意識以及我們在宇宙中的位置的散文,萊特曼討論了關於無限和虛無的最重要問題。——Buzzfeed
理論物理學家、詩人、小說家。一九四八年生於美國田納西州的孟斐斯,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學士、加州理工學院物理學博士,曾於哈佛大學與麻省理工學院教授物理學和天文學,現為麻省理工學院人文學科教授,是該學院獲雙教職合約的第一人。他也是非營利組織哈布斯威爾基金會(The Harpswell Foundation)的創始主任,主要使命是增進柬埔寨婦女的權能。
著有六本小說,包括全球暢銷書《愛因斯坦的夢》、《g先生:關於宇宙創造的小說》,以及入圍美國國家書卷獎決選的《診斷》等。另出版有散文與寓言選集《偶然的宇宙》、《雙人舞:艾倫.萊特曼科學散文選》與《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以及一本回憶錄和多本闡論科學的書籍。文章散見於《大西洋》(The Atlantic)、《格蘭塔》(Granta)、《哈潑時尚》(Harper’s Magazine)、《紐約客》(The New Yorker)、《紐約書評》(The New York Review of Books)、《沙龍》(Salon)與《自然》(Nature)等期刊雜誌。萊特曼現居波士頓。
相關著作:《在緬因州的小島上追逐繁星:艾倫.萊特曼的哲學思索》
譯者簡介
江鈺婷
畢業於台灣大學外文系、墨爾本大學應用語言學碩士,現旅居泰國。熱愛語言、文化及一切與人有關的故事。譯有《登山皇帝的14座/8000公尺高峰》、《為什麼要學歷史:面對當前世界危機的十個歷史教訓》、《窒息:空氣污染如何影響你?我們又該怎麼辦?》、《邊界的故事》等。
【預購】大缺工:從技能失傳、倒店危機到產業崩潰,我們如何因應數十萬人才缺口?◎古屋星斗(譯者:Recruit Works研究院)
平常價 $33.00醫療、照護、物流、餐飲、營建……
各產業的缺工危機不斷飆升!
當現有人力連基本生活品質都無法維持,
讓人才缺口高達1100萬的日本,
示範未來全面的職場與產業變革對策!
你是否能想像這樣的世界:
餐廳沒有店員、宅配沒有司機
工地沒有工人、長照沒有看護?
這種情境已越來越迫在眉睫,
越來越多店家因為缺工倒閉,
越來越多企業開著萬年職缺,
當人力連基本的社會需求都無法滿足,我們該怎麼因應?
禍延全球的COVID-19疫情過後,缺工情勢不斷加劇,
日本人口數預估到了2040年將減少1,400萬人,
勞動力缺口將高達1,100萬人,
其中照護、宅配、營建等人力缺口名列前茅 ;
台灣缺工居首的則是住宿餐飲及醫療保健業,對你我的生活影響甚鉅!
然而,缺工只是表象,
反映出來的深層問題乃是產業結構發展失衡,
以及工作型態亟需轉型!
日本Recruit Works的專業研究員,
提出了針對政府與企業能著手的四大解決方案以及改革方針,
並對2040年的職場生態做出三大預測,
AI真的能取代人力缺口嗎?怎樣的工作才能留住人才?
多世代革命下,多元年齡工作者會變得更加普遍嗎?
前瞻性的預測與建言,值得台灣的你我取經!作者簡介
古屋星斗
Recruit Works研究院主任研究員。一橋大學大學院社會科學研究科畢業後,進入經濟產業省,參與產業人才資源政策、福島重建、成長策略規劃等,自2017年起擔任現職。專攻勞動市場和下一代職涯發展研究,著作包括《安逸的職場:年輕人不安的未知原因》等。
譯者簡介
Recruit Works研究院
成立於1999年1月,是株式會社Recruit內部的一個研究機構,致力於研究與「人」和「組織」相關的問題。以「創造每個人都能充滿活力地工作的下一代社會」為使命,進行調查和研究。
【預購】大腦逆齡指南:頂尖神經科學家教你改變生活習慣,修復再生大腦細胞,長保健康活力、思緒清晰,遠離失智威脅! Biohack Your Brain: How to Boost Cognitive Health, Performance & Power◎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 Kristen Willeumier, Ph.D. (譯者: 陳錦慧 )
平常價 $32.00就能促進腦細胞再生、增加腦部血流量,提升大腦健康與認知能力!
健腦不是老年人的專利,想擁有健康的大腦與滿意的生活品質,你只要:
♠這樣吃:避開加工食品、優質全穀類、好油脂、多蔬食、間歇性斷食……
♠這樣動:走路、慢跑、瑜伽、游泳、做園藝……
♠這樣補:Omega-3、Q10、維生素、益生菌、薑黃素……
♠這樣做:冥想、保持正念、閱讀、記生字、玩拼圖……
由於目睹摯愛的父親飽受帕金森氏症折磨,神經科學家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於是投注最大熱情,致力改善人們的認知健康。她從事科學與臨床研究多年,更曾成功幫助比賽時難免會腦震盪的橄欖球員修復腦部損傷,提升大腦功能。
在這本健腦終極指南裡,威勒米爾博士透過自身、橄欖球運動員和其他患者的體驗,以重點條列式的解說告訴我們,只要簡單改變生活習慣,就能增進認知健康,提振活力,順便甩掉一些多餘的脂肪。她也經由研究與實例分析,說明大腦基本知識,教我們如何調整日常飲食、補充營養,並且利用體能活動和健腦遊戲修復過去的認知損傷,找到長久易行的大腦健康攻略!
本書特色:
♠專業背景與專業推薦:作者具備跨學科專業背景,又有2020-21年度評鑑為全美第二名醫院的神經外科醫師,以及國內專業人士推薦作序。
♠臨床經驗與病患見證:作者有照顧帕金森氏症父親的經驗,在父親罹病後直到過世前,成功幫助父親改善病況,並維持一定的生活自理能力。她也曾經幫助職業橄欖球員及一般大眾修復受損的大腦細胞與功能。
♠重點條列式的說明:文字風趣易懂,不會看到長串艱深的醫學說明,所提供的方法易行且經過科學實證。
♠內含有趣的大腦知識:像是大腦有2500萬G容量,可儲存3000萬小時的影片,等於可以在電視連續播放超過300年;大腦本身沒有痛覺,開腦時不麻醉也不會痛;大腦60%是油脂組成,因此吃對油很重要;吃冰時會頭痛,是一種保護大腦的急凍機制;內向者的灰質通常比外向者厚,也比較擅長抽象思考……
♠打破常見的大腦迷思:我們並非只使用10%的大腦,而是100%,睡覺的時候也是;聽古典樂不會讓人更聰明;健忘其實有助避免大腦資訊超載……
各界推薦:
——中研院語言所/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 周家如博士
本書原著由專精於腦科學研究的威勒米爾博士所寫,字字句句都附有參考文獻與相關的醫學研究,絕對適合喜歡獨立思考跟強調證據的讀者。
——天主教耕莘醫院神經醫學中心神經內科主任 劉議謙醫師
我經常希望有一本可以提供給病人的手冊,介紹一些我們有信心能增進腦部健康的方法。現在有了。
——美國西德斯西奈醫學中心神經外科學系主任兼教授 基斯.布雷克(Keith L. Black)醫學博士
本書充滿智慧、希望和無數精妙方法,讓你擁有更健康的大腦和更美好的人生。我跟威勒米爾博士共事超過10年,深知她充滿奉獻熱忱,而且善於表達,這點從本書的字裡行間不難看出。我高度推薦本書。
——美國亞曼診所創辦人兼執行長,《紐約時報》暢銷書作家 丹尼爾.亞曼(Daniel Amen)
想提升心智能力的人,讀這本書必定獲益良多。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威勒米爾博士這本書提供簡單可行的祕訣,教導讀者如何在日常生活中活用認知訓練。
——《女性阿茲海默症防治每週通訊》(The Womens Alzheimers Movement Weekly Newsletter)
這是一本方便操作的指南書,教導我們活出健康的大腦。
——《哈潑時尚阿拉伯版》(Harper’s Bazaar Arabia)
本書是一流的腦部健康指南,能夠滋養你的身心靈。
——國際級靜坐導師,《紐約時報》暢銷書《超覺靜坐的力量》(Strength in Stillness)作者 鮑伯.羅斯(Bob Roth)
我在國家橄欖球聯盟打職業賽多年後,決定深入探索我最重要的器官:大腦。我有幸遇見威勒米爾博士,她是這方面的專家,熟悉最先進的研究成果、知識與實用方法,幫助我們為大腦找回全新的生機與活力。她秉持無人能及的熱情與無私奉獻,協助運動員修復腦部功能。我非常開心,因為你也有機會分享多年來她傳授給我的寶貴智慧。
——前國家橄欖聯盟後衛球員 伊曼紐爾.阿喬(Emmanuel Acho)
對於想要提升大腦功能或逆轉重複撞擊造成的腦部損傷的人,本書是不可或缺的指南。展讀威勒米爾博士精心發掘、善加利用的新祕密,也許能拯救你的腦部功能。
——美國運動經紀人,斯坦伯格運動娛樂公司執行長 李伊.斯坦伯格(Leigh Steinberg)
隨著健康導向的穿戴裝置成為趨勢,我們預期生理攻略會是2021年的熱門話題,本書的出現恰恰證實這個預測。頂尖神經科學家克莉絲汀.威勒米爾博士告訴我們,只要簡單改變生活習慣,就能為腦部注入滿滿能量,進而提升認知表現,避免記憶喪失。
——綠身心健康情報媒體網站(mindbodygreen)
譯者簡介
陳錦慧
自由譯者。加拿大Simon Fraser University教育碩士,曾任媒體記者。從事翻譯十年有餘,譯作包括《湯姆.瓊斯全譯本》《幽靈帝國拜占庭》《殺戒全系列》等三十餘冊。賜教信箱:c.jinhui@hotmail.com
【預購】如何閱讀文學(How to Read Literature)◎泰瑞·伊格頓(Terry Eagleton)(譯者:黃煜文)
平常價 $26.00 當代最重要的英國思想家 & 頂尖文化評論家 泰瑞‧伊格頓
帶著你找到文本分析的樂趣,開啟慢讀新風潮!
☆閱讀文學的重點,不只在於作品「說了什麼」,也包括它「如何說」。☆
這是一本寫給初學者與文學愛好者的指南。當代最頂尖的文化評論家泰瑞‧伊格頓以一連串精彩的分析手法,為讀者示範了從敘述、情節、角色、文學語言、詮釋、小說的本質、價值判斷等各個面向的分析方法,並引用了從莎士比亞到 J. K‧羅琳等大量英文文本,是一本生動有趣的文學「伴讀」之書,也是最翔實有用的文學分析入門。
開頭 Openings
創世記的開頭、白鯨記的開頭、咆哮山莊的開頭……各有其不同的特色與筆調。文學作品的開頭,除了負責捉住讀者的目光,其實也暗示了作品的情節展開、格局與人物的性格。
人物 Character
文學人物的生命只存在於文本之中,唯有閱讀,才能讓他們持續存在。不同流派的角色會有不同的呈現方式,他們所帶給讀者的,是想像與體驗另一種生活的可能。
敘事 Narrative
敘事是文學作品所採取的觀點。敘事者的設定,將決定作品的特色、限制與是否可靠。而情節則是書中內容的概述,是敘事的一部分,當人們問我們故事在說什麼時,他想知道的就是所謂的情節。
詮釋 Interpretation
文學的存在不是為了告訴我們事實為何。當小說被置入某個特定的脈絡中,其真實或虛假就不再是重點。要緊的是,小說如何在想像的邏輯裡行動,而我們如何對之做出詮釋。
價值 Value
文學作品的好壞如何判斷?洞察的深度、與真實人生的貼近程度、形式的連貫、普世性的訴求、道德的複雜性、語言的創造性、想像的視野……這些都曾被視為評估作品的指標,而世代不間斷的詮釋與閱讀,將賦予文學作品新的價值。
名人推薦
朱偉誠(臺灣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凌性傑(作家)推薦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專文導讀
「看到伊格頓對於西方文學名著信手拈來,旁徵博引,精讀細品,不時夾雜著英國人特有的幽默,透露出個人的立場,即使讀者不見得完全同意他的看法,也會折服於他的博學,欣賞他的評論與個性,油然生出『斯人也而有斯文也』之感……(本書)除了注意文本細節(微觀),闡明不同文學主義與流派的差異(宏觀)之外,也透露了伊格頓的左派觀點與英式幽默。」──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卓越、眩目以及其他書評家的形容詞都不足以形容《如何閱讀文學》。而且這本書──容我斗膽這麼說──還很好笑。顯然你應該讀讀泰瑞‧伊格頓剛完成的這部作品,因為你可以從中學到很多東西。不管怎麼說,這個人可是世界上首屈一指的批評家與老師,他以福爾摩斯的技巧抽絲剝繭,同時也揶揄句子乃至於某個單字的意義。但《如何閱讀文學》真正特出的地方,在於伊格頓個人的機智與幽默,他的隨和與親切躍然紙上。這不只是一本值得研讀的書,也是一本床邊書,一本充滿樂趣的書。」──麥可‧德達(Michale Dirda),《悅讀經典》(Classics for Pleasure)作者
「這不只是一本娛樂書,而是一本重要的書。在尼采之後,伊格頓提到「慢讀」這項人類活動正遭受嚴重的威脅。在本書中,他引領我們回到最基本的元素,透過一連串敏銳的分析,將閱讀的核心面向融入其中。我喜愛伊格頓輕鬆的筆調,如此容易理解而具體;但他並未因此而喪失了細微或巧妙。這是一本適合每個讀者閱讀的作品,不只限於初學者。而且也非常適合在課堂上講授。」──傑‧帕里尼(Jay Parnini),《詩為何重要》(Why Poetry Matters)作者
【預購】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菲利普·布古瓦(Philippe Bourgois)(譯者:葉佳怡)
平常價 $56.00「(此書)的作者和紐約埃巴里歐的波多黎各快克藥頭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對話,他將這些對話和流行媒體報導交錯剪裁在一起,加入學術研究針對灰色經濟及移民社群的研究,另外還插入許多資訊性強但不顯唐突的數據……對布古瓦來說,藥頭的主要問題不是缺乏工作技能,畢竟他們自行運作的複雜系統中就牽涉到行銷、資源分配,還有人際關係,他們缺乏的是『文化資本』,也就是讀寫能力、應對城市機構運作邏輯的悟性,又或者是在街頭及白領世界中轉換的能力。」——卡洛琳娜·岡薩雷斯(Carolina Gonzalez),《舊金山海灣衛報》
作者簡介
菲利普·布古瓦(Philippe Bourgois, 195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教授及社會醫學中心主任,2013年獲古根漢獎。布古瓦主要田野地點為中美洲及美國城市,研究領域包括種族、移民、藥物濫用、無家者,他在美國紐約哈林區、舊金山、費城和洛杉磯的研究關注美國內城的種族和暴力議題,以及無家者和監獄的精神病學和城市健康風險管理研究。
除了《尋找尊嚴》,尚著有:Ethnicity at Work: Divided Labor on a Central American Banana Plantation(1989),以及與攝影Jeffrey Schonberg合作關於海洛因成癮無家者的民族誌Righteous Dopefiend(2009);編有:Violence in War and Peace(2004)、Violence at the Urban Margins(2015)。
審訂者簡介
趙恩潔
美國波士頓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著有爪哇跨宗教民族誌 Entangled Pieties: Muslim-Christian Relations and Gendered Sociality in Java, Indonesia;主編《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南方的社會,學》、《異溫層迷航記【芭樂人類學2】》。
研究領域包括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科技與社會、東南亞歷史與文化、性別與身體政治。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人文社科類作品《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以及小說類作品《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西北》、《激情》等十數種。
【預購】忘了自己是動物的人類:重思生命起源的歷史與身而為人的意義 How to Be Animal: A New History Of What It Means To Be Human◎梅蘭妮·查林傑(Melanie Challenger)(譯者:陳岳辰)
平常價 $34.00人類身上有種種高貴特質:擴及卑下者的惻隱之心,不限於同胞而能照顧弱勢生物的善意,足以解析太陽系天體構成和運動、媲美上帝的智力。即便如此,人類的肉體依舊留有低微出身的痕跡,那是難以磨滅的印記。――查爾斯·達爾文
動物起源書寫了人類在這世界尋求定位、為生命賦予意義的故事,
理解與化解人性和動物性的矛盾,我們才能好好思考活著這件事。
這個世界此刻正由不認為自己是動物的動物所主宰;未來的想像也操之在不想要當動物的動物手中。
人類是這個星球上最充滿好奇心、情感最豐沛、最具侵略性也最難對付的動物。然而社會生活經過層層包裹,致使我們認為自己脫離了身為動物的殘酷;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且會思考,是凌駕其他生物的特例!
當我們擁抱慾望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與其他人交談溝通時,我們是人。當我們大口喝水、大塊吃肉時,我們是動物;當我們堅持公平正義時,我們是人。然而,這些分際日漸被人忽略,幾千年來,人類並不將自己視為動物,我們認為人有獨特價值,或許是理智,也或許是意識。人不是動物,人就是人,將人與動物區別開來的重要因素就是「思想」,人類會思考,動物不會!
人類對動物身分的否認,人性與動物性的二元論,從各個層面影響我們生活,包括部落心理、生死觀點,以及人如何對待其他動物,甚至造成了物種滅絕、自然資源耗竭、科技狂想等種種問題,讓地球上所有生命都付出相當代價。
本書作者集結科學、哲學、心理學、生物學等領域的大量論證,輔以四十四張照片,將身而為人的意義寫成一段引人入勝的故事,重現人與自然的偉大敘事,抱持強烈的人文關懷,邀請讀者一起「回憶作為動物的可愛之處」,珍惜我們動物身體的體驗,看見其他物種之美。
☆作者的許多提醒,依然是我們這個過於人類中心、過度崇尚理性與科技發展的社會所需要的。而她不時出現的,與一般定見逆反的「驚人之語」,也往往既帶點趣味,又蘊含著發人深省的意涵。
――國立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黃宗慧
☆梅蘭妮·查林傑無畏直探這個時代最重要的問題:趁還來得及之前,我們要如何重新發現自己的動物本性?如何在這個我們摧毀大半的世界中找到我們真正的定位?每個人都必須自問這些問題。本書就是你這趟旅程的指引。
――英國知名作家與思想家 Paul Kingsnorth
☆博學、優美、值得深思,充滿令人驚奇的交會。對於人類尋路向前的種種壓力做了精彩探究。歷史、生物學和哲學的美妙交融令我神往。
――美國知名生物學家暨創意教師 David George Haskell
☆妙筆生花。承認動物性並非貶損,而是提醒我們在這個美麗卻處境艱難的星球上,人類和各式物種是如何經歷生命並共享其中豐盛的資源。
――美國環境保護主義者暨作家 Bill McKibben
☆本書要告訴我們:時空浩瀚,生命燦爛輝煌。氣度恢弘,具挑戰性又充滿希望,美麗又令人憂愁。文采斐然,格高意遠。一本讓我不斷反芻的作品。
――英國知名作家 Adam Nicolson
☆在紛紛擾擾的歷史中,我們不斷拿自身和動物相比,從而讓動物受盡苦難,彷彿我們是全然不同又獨特的生物。梅蘭妮這本意義非凡之作則欲翻轉情勢。或許直到近來我們才認知到這是一種傲慢的態度。唯有將我們自己視為動物,我們才能生存下去。本書的精髓正是要告訴我們如何當好動物。
――英國知名歷史作家 Philip Hoare
英國作家,人類史、自然史、環境哲學研究家,處女作《關於滅絕》(On Extinction)曾獲《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評選為二○一二年最佳非文學類書籍,並獲頒聖塔芭芭拉圖書館綠色環境寫作獎(Santa Barbara Library’s Green Award for environmental writing)。她也曾以對加拿大伊努特人的研究獲頒現代達爾文獎(Darwin Now Award),並在藝術委員會國際獎學金(Arts Council International Fellowship)資助下與英國南極調查隊(British Antarctic Survey)一同研究捕鯨的歷史。現為英國獨立慈善機構納菲爾德生物倫理學理事會(Nuffield Council on Bioethics)成員。
譯者簡介
陳岳辰
師大翻譯研究所畢業,現任專業口筆譯者、大學兼任講師,並參與多款軟體及遊戲中文化專案。譯作有:《死亡之門》、《御劍士傳奇》、《非理性時代:天使微積分》、《非理性時代:渾沌帝國》、《非理性時代:上帝之影》、《無名之書》、《我無罪》、《無罪的罪人》、《原罪》、《把他們關起來,然後呢?》、《誘惑者的日記》、《法國人如何思考》、《別因渴望你沒有的,糟蹋了你已經擁有的》、《其實你沒有你想的那麼善良》、《再啟蒙的年代》等書。
【預購】快樂的知識◎尼采(Friedrich Nietzsche)(譯者: 萬壹遵)
平常價 $42.00閱讀最原汁原味、狡黠又傲嬌的尼采
「上帝已死」、「永恆再臨」尼采哲學標記的泉源
這本書是在長期的缺乏與無力之後出現的娛樂活動,歡呼著回歸的力量、重新甦醒的信仰、重新相信還有明天和後天、突然感受到未來、有預感未來即將來臨、即將到來的冒險、再次敞開的海洋、再次得到允許的、再次被相信的目標。——尼采
《快樂的知識》是尼采一生的中心,具有承先啟後的意義,咸認是尼采最成功的哲學敘事。上承《悲劇的誕生》樂觀的悲觀主義,下啟《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序幕;尼采著名概念如「上帝已死」、「永恆再臨」,皆首次於本書中提出。共收錄四百四十六則優美如詩、深刻銳利又迷人的告白,採箴言形式寫作,哲人的思想火花如野火燎原,讀來令人醍醐灌頂。
本書創作於大病初癒後,尼采說:
經歷過這樣的深淵、經歷過嚴重的久病不癒、經歷過久久無法消除的嚴重懷疑,一個人就能以重生的姿態歸來,蛻了一層皮,變得更敏感、更惡毒,有更細緻的品味可以體驗快樂。
對於知識如何快樂,尼采說:
「生命是知識的手段」,心中帶著這條原則,人不只能變得更勇敢,甚至還能快樂地生活並快樂地大笑!
對於哲學的思考,尼采說:
人都必須有一套自己的哲學。其中一種哲學思考來自一個人的缺乏;另一種則來自他的財富與力量。前者必須要有一套哲學作為支持、鎮定、藥方、解救、提升;後者的哲學則是一種美麗的奢侈品。
對於我們生存的世界,尼采說:
我們要小心,不要說死亡和生命是相對的概念;活著只是另一種死亡,而且還是非常少見的一種。不要把宇宙說成沒心沒肺、沒有道理;也不要反過來說它有血有淚、充滿理性。
1844-1900
他說自己是「瘋子」、「炸彈」、「太陽」;
他主張「上帝已死」、「超人哲學」、「權力意志」。
他曾說:「有些人是死後才得以誕生。」
他的生命結束於十九世紀最後一年,
而從二十世紀迄今,我們依然活在尼采的思想中。
尼采生於普魯士王國的薩克森省,牧師之子,遺傳家族的體弱多病,五歲喪父。就讀波恩、萊比錫大學期間,深受華格納與叔本華的影響。
一八六九年獲得瑞士巴塞爾大學古典文獻學教授職務。
一八七○年以無國籍身分志願參與普法戰爭作為普軍的醫療兵。
一八七二年發表處女作《悲劇的誕生》,完整呈現年少時期哲學思維。
一八七九年辭退教職,開始十年的飄泊起伏人生,持續創作。
一八八三至八七年進入創作巔峰,完成《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善惡的彼岸》、《論道德的系譜》等書。
一八八九年被診斷為精神分裂,心神折磨終至崩潰,隔年病逝。
尼采是西方現代哲學的開創者,語言學家、文化評論家、詩人、思想家,對宗教、道德、社會、哲學、科學等領域提出廣泛批判。寫作風格獨特,將哲學轉變成一門新的藝術,經常採用格言的形式。其思想主張不僅影響後來的存在主義,也擴及解構主義、後現代主義等等。探討主題包含神學、基督宗教、美學、藝術、政治、善惡、道德、人的意志。
經典著作包括:《悲劇的誕生》1872、《不合時宜的考察》1876、《人性的,太人性的》1878、《朝霞》1881、《快樂的知識》1882、《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1885、《善惡的彼岸》1886、《道德的譜系》1887、《華格納事件》1888、《偶像的黃昏》1888、《瞧!這個人》1888。
譯者簡介
萬壹遵
德國波鴻魯爾大學德語文學博士,現為東吳大學德國文化學系專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德語文學、哲學、文學理論、文學人類學,教授德語文學、德漢翻譯、德語區文化,以及德文等課程。
【預購】愛、欲望、出軌的哲學◎哈洛德·柯依瑟爾, 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譯者: 張存華 )
平常價 $27.00當愛情或婚姻忠誠沒有帶來更大快樂,劈腿出軌是否有正當理由?
看看以啟蒙與解釋世界為己任的哲學家們,
對劈腿、偷情、不忠、外遇提出了什麼精闢見解。
人類的歷史,就是一部劈腿、偷情、不忠、外遇的歷史
美國前總統柯林頓、義大利男高音帕華洛帝、英國皇儲查理斯、戴安娜王妃、科學家愛因斯坦、法國皇帝拿破侖、大文豪歌德……(誰願意的話,還可以從自己的朋友圈中,就虛線部分進行補充,看看這串名單可以有多長。)
不管社會階層或教育程度高低,不管道德、宗教或法律規範為何,每個時代都充斥著出軌和逾越當時禮儀規範、千奇百怪的性愛活動,即便是嚴刑峻法也無法遏止人們在這方面的發展。
本書從哲學的角度審視出軌的問題,希望從以啟蒙世界為己任的哲學家身上找到相關的解答。不論是柏拉圖、康德、叔本華、齊克果或尼采,作者彙集哲學史上數千年來的正反論點,希望能為當事人提供直接或間接、多方面且實用的反省協助。
書中有系統地整理出自古至今哲學家探討人類情感的相關文獻,匯集為精緻可口又容易消化的「小點心」,供讀者盡情享用,也是普天下所有戀人、伴侶、夫妻的最佳參考指南。書中處處可見幽默睿智的箴言,沒有道德說教,畢竟那不是哲學家的用意所在。至於如何在伴侶關係中建立一套(不)忠實的愛情哲學,有待讀者閱後自行決定了。
◆情欲
所有兩情相悅的感覺,無論表現得多麼超塵絕俗,都根源於性衝動。――叔本華
在交媾以後,所有動物都會憂鬱。――亞里斯多德
他們對所愛的人沒有欲望,對於讓他們有欲望的人卻又沒有愛。――弗洛伊德
◆激情
那是一種火燄,讓我燃燒,卻不至於燒毀。――布魯諾
被激情所控制,是一種情緒的病變。――康德
人的精神越崇高,他的激情也越強烈。――巴斯卡
◆真愛
愛是無我的,甚至不曾要求愛的回報。――米蘭.昆德拉
「為什麼」越少,愛就越多。――齊克果
那鄙俗的情人是邪惡的,他愛肉體更甚於靈魂。――柏拉圖
◆出軌
美麗的女人總是讓人有欲望的,問題是他渴望另一個女人,是的,另一個女人。――卡繆
能夠讓激情持續不斷的祕密在於讓心靈沒有空虛的時刻,強迫心靈不斷接受激情的愉快表現。――巴斯卡
◆婚姻
結婚以後,一個男人沒有變成幽默大師的話,他必定是個可悲的丈夫。――齊克果
與一個人太親密,就好像我們不時用手指去摸一幅絕妙的銅版畫。總有一天,在我們手裡只剩下一張骯髒破爛的紙。――尼采
不管是老實人、友善的人,或是有教養的人,人們一離了婚,就搞得烏煙瘴氣。――阿多諾
作者簡介
哈洛德.柯依瑟爾Harald Koisser
一九六二年生。時事評論家和溝通顧問,擁有自己的廣告代理公司和網路代理公司arbyte 。於二○○三年成立FORUM360跨科系經濟諮詢論壇。
相關著作:《為什麼我們明明過得很好卻不快樂?》《改變自己的藝術:22則讓生命轉彎的哲學練習題》
歐依根.馬力亞.舒拉克Eugen Maria Schulak
一九六三年生。哲學家和時事評論家。於一九九八年在維也納開設了一間哲學諮詢工作室,從一九九九年迄今為生活學院中哲學和世界觀的部門主管(奧地利西門子)。
譯者簡介
張存華
政治大學哲學系畢業,德國特利爾大學哲學與漢學碩士,哲學博士論文研究主題為新康德主義的文化哲學。旅居德國十餘年,兼任特利爾成人社區大學中文講師,從事口筆譯多年。目前譯著有《社會的宗教》(Die Religion der Gesellschaft)、《世界名船事典A to Z》(Lexikon berühmter Schiffe)(合譯)。
【預購】我們不結婚,好嗎◎藤井樹
平常價 $19.00有人說,很多愛情的發生,都源自不打不相識。
怪怪每少女趙馨慧與處女座少年林翰聰之間的故事,恰好印證了這樣的論點。
高中時,林翰聰因故借住在馨慧家中,他那許多莫名的堅持(龜毛)與有個性的處事方式(難相處),在在令馨慧難以接受,她是討厭他的!
然後,有任何事情發生,他卻都是那個最值得信任與依賴的人,愛情,在他們之間萌芽、生根。
只是,才剛接受了彼此,卻又因為兩人就讀的大學位置,一所在台中,一所在高雄,因而必須面臨遠距離戀愛的考驗,濃烈的思念、不能見面的酸澀、新追求者的威脅……
當趙馨慧第一次走進林翰聰的房間,看見他的桌上,放著一本白色的日記,封面上只寫了一行字:「我們不結婚,好嗎」,向來把話往心裡藏的翰聰,在日記裡,寫滿了他心底,最不保留的傾訴。
附贈藤井樹為本書量身打造的音樂單曲〈幸福風鈴〉原版及2011年版
新增作者改版序,細細分享創作12年來,最初與現在的心情。
作者簡介
藤井樹
本名吳子雲,高雄市人。
一九七六年九月十日生於高雄。
如果可以的話,也希望死於高雄。
著有《我們不結婚,好嗎》、《貓空愛情故事》、《這是我的答案》、《有個女孩叫Feeling》、《聽笨金魚唱歌》、《從開始到現在》、《B棟11樓》、《這城市》、《十年的你》、《學伴蘇菲亞》、《寂寞之歌》、《六弄咖啡館》、《夏日之詩》、《暮水街的三月十一號》、《流浪的終點》、《流轉之年》、《微雨之城》、《真情書》。
新版序
我們不結婚,十二年,好嗎?
開始寫序之前,我們先來算個小數學。
某甲在十二年前看了一本書,叫作《我們不結婚,好嗎》,而他今年二十七歲了,請問十二年前他幾歲?
答案是十五,對吧?應該沒人算錯吧?
對不起,我不是看不起你的智商,也不是懷疑你的數學加減有多爛,只是我常常收到這樣的信或留言,內容大概是說:「吳大哥你好,你的書一路陪著我長大,第一次看你的書才國(高)),現在我都已經當媽媽(爸爸)了……」點點點巴啦巴啦巴啦。
然後我就會稍微掐指算一下,哇靠!還真的耶。歲月真的催人老,老到我都不敢相信,在創作這條路上,我竟然已經寫了十二年,而且還得接受有很多人是看我的小說長大的事實。
甚至,一大堆看我小說長大的人現在都已經當爸爸媽媽了,卻還依然支持著我,這不僅僅讓我感動,還讓我不得不去重視一個很嚴重的問題。
什麼問題呢?
就是我即將步入中年了……在一些小朋友面前,我即將被稱作「叔叔」。
老天爺!可以不要當叔叔嗎?我可以永遠二十五歲嗎?反正我看起來像二十五歲啊!(如玉:……做夢比較快,老吳。)
好吧,正經一點,這是一篇序,是一篇作者自序,而且是與第一版相隔十二年之後寫的新版作者序,是該正經一點的。
在時光推移人亦老的情況之下,十二年了,這應該會是一篇充滿了作者的感傷,充滿了時光飛逝歲月如梭的感嘆,充滿了無以言喻的感激,以及充滿了這麼多年成長間喜怒哀樂感觸的……一篇序。
但對不起,我寫不出來。
因為我其實是很開心的。
十二年前,出版我人生的第一本書,《我們不結婚,好嗎》時,我壓根不覺得會有出版第二本書的機會,當時我只是個二十三歲的小夥子,就要去當兵,什麼也不懂,面對出書,只有兩個感覺:「莫名的喜悅」與「做錯事的不安」。
真的耶,當年我真的覺得自己跟出版社簽約出版是做錯了事。
用百分比來說,我大概只有百分之二十的喜悅,其他的百分之八十全是不安。
為什麼不安呢?因為我一直在想著:「如果書賣不完要賠錢怎麼辦?」
我不敢跟父母親講這件事,甚至也沒跟朋友提起,只有少數幾個當時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學知道我的作品即將付梓。所以書出版之後,沒有人知道藤井樹就是我,開簽名會的時候,我所有的家人也還被蒙在鼓裡。
回想起當年那些日子,有許多回憶的痕跡依舊是很清晰的。
我總會在每一場演講裡提到一句話,「我的人生在二十三歲那一年轉了好大的一個彎,就彎到現在了。」
其實會彎去哪裡,或是彎多久,我從來都不敢去想。
我能做的,只是把握每一個今天,好好地當這個還能寫、還能出版、還能做一些自己夢想中想完成的事的那個吳子雲,然後哪天被時代洪流吞噬,或是被自然地淘汰,這樣。
那時我只能卸下所謂作者的光環,回到一個平凡人的身分,但我一定可以站在鏡子前,面對著自己,說:「恭喜啊!吳子雲,不枉走這一遭。」
還記得當年《我們不結婚,好嗎》在網路上連載時,每天都有人來信催稿要看下一回,這輩子除了我媽期待我能當個醫生或是律師之外,那是第一次我被母親以外的人期待著,而那些人,都只是網路上的一串英文字,我都不認識。
那是一種奇怪又充滿了莫名虛榮的感覺。
為了他們,我每天絞盡腦汁,就是要寫出讓他們看了會喜歡的故事。
同時,我也在創作這條路上,找到了另一個從不曾被發現的自己。
「原來,我是會寫小說的。」那時,我這麼跟自己說。有點心虛,有點害怕,又有點驚訝。
現在回頭看以前的作品,坦白說,我看了會哈哈大笑,那真是既青澀、不成熟、用字遣詞與專業度都明顯不足的作品啊!
可是,如果沒有那些青澀,就沒有現在的我了,不是嗎?沒有第一部,怎麼會有後面的這些成績呢?
所以現在的我看著以前的作品,像是看著自己在長大,這是很特別的感覺。
所以,真的,謝謝你們。
雖然你們的年紀大多比我小,但其實你們也是看著我長大的呀。
雖然我總是在說感謝,總是不停地在說謝謝,對你們,可是你們一定不知道,即使我把所有的時間拿來說謝謝,也是不夠的。
因為,那永遠都不足以表達我對你們的感謝。
我寫了十二年了,我希望還有下一個十二年。
從今天開始算起,十二年後,我希望還能看見你,好嗎?
吳子雲 二○一一年八月二十九日于台北的家
【預購】我們在存在主義咖啡館:那些關於自由、哲學家與存在主義的故事◎莎拉.貝克威爾(譯者:江先聲)
平常價 $38.00At the Existentialist Café: Freedom, Being, and Apricot Cocktails
by Sarah Bakewell
★《紐約時報》、《衛報》、《泰晤士報文學副刊》、《觀察家報》、《星期日郵報》2016年度十大好書
★知名書評網站 Five Books 2016年度最佳哲學書
★美國國家書評獎、英國庫伯獎雙料桂冠得主最新力作
★阮若缺│國立政治大學歐洲語文學系教授、葉浩│哲學星期五資深志工/國立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二戰前後的歐洲風起雲湧,眾哲學家用盡生命演出一場哲學饗宴,他們的思想如此精彩,他們的故事更是趣味橫生、歷久不衰!
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
身處其中,我們可以看到存在主義的誕生與殞落,
而如果你是個存在主義者,眼前這杯杏子雞尾酒,就能讓你大談哲學和自由。
本書講述了存在主義的源起,由「存在主義天王天后」沙特和波娃領銜主演,牽引出當代學術圈中的朋友和對手──卡繆、海德格、胡塞爾、雅斯培和梅洛龐蒂等才華橫溢的哲學家輪番出場。直至今日,他們的哲學讀來依舊發人深省,只因為它攸關生命。
存在主義帶來的不只是哲學的變革,更是一場席捲全世界的革命,戰後的六八學運、反殖民、女權運動等等追求自由、民權的解放呼聲,再再都留下了現代存在主義的烙印。
莎拉.貝克威爾巧妙交織了傳記、哲學思想、歷史、文化分析和個人省思,帶領讀者踏上這段生動而有趣的旅程,與哲學家和他們的朋友們一同經歷這場令人著迷的思想運動。
作者簡介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
莎拉.貝克威爾(Sarah Bakewell),一九六三年生於英格蘭南岸的伯恩茅斯(Bournemouth),經常與雙親一起在世界各地旅遊,之後移民至澳洲,在雪梨的沙灘上度過童年時光。
她在青少年時期成為存在主義者,十六歲時閱讀沙特的《嘔吐》,沉醉其中不能自拔,之後在英國艾賽克斯大學(University of Essex)主修哲學。大學畢業後因迷上海德格而攻讀博士學位,她認為人生就是一座存在主義咖啡館,希望能效法存在主義者,整日待在咖啡館裡閱讀、寫作、喝酒、戀愛而後分手、交朋友、談思論想。某天卻毅然決然放棄學業,搬到倫敦生活。
她曾在倫敦幾家書店打工,並在倫敦的衛爾康姆圖書館(Wellcome Library)擔任古籍管理員長達十年,二○○二年展開全職寫作生涯,二○一○年出版了享譽全球的《閱讀蒙田,是為了生活》(商周,2012.06),該書榮獲英國庫帕(Duff Cooper)非小說著作首獎及美國國家書評獎(National Book Critics Circle Award)的傳記類首獎,並進入柯斯達傳記獎(Costa Biography Award)和英國瑪許傳記獎(Marsh Biography Award)決選書單。
貝克威爾過往任教於倫敦城市大學(City University of London)、公開大學(Open University)等校,並曾在美國紐約大學(New York University)紐約人文科學研究中心擔任駐校作家,目前在牛津大學凱洛格學院(Kellogg College, Oxford)教導創意寫作,但多數時間仍待在倫敦,享受迷人的作家生活:放進逗號、拿出來、再放回來,最後刪掉整個句子。
譯者簡介
江先聲
江先聲,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在香港和加拿大的出版界及媒體任職近三十年,曾編寫英中對照哲學讀本《名家哲學》,以及翻譯國際知名認知科學家史迪芬‧平克(Steven Pinker)《寫作風格的意識》、好萊塢編劇大師約翰‧特魯比(John Truby)《故事寫作大師班》等重要著作。
【預購】我們沒有好好道別:一位哲學教授寫給自殺兒子的告白,一段精神分析的療癒旅程 Blown Away: Refinding Life After My Son’s Suicide◎理查‧布斯比 ( Richard Boothby)(譯者:陳依萍)
平常價 $31.00 死亡,是最難痊癒的愛的傷痛。
如果說我們走不出死亡的喪慟,最難熬的不是誰消失不見了,
而是他無處不在,在記憶和日常中都變得更加鮮明。
本書是一個父親的懺悔錄,是一位哲學教授在兒子死後經歷的漫長重建之路,他透過精神分析試著理解為什麼事情會走到這一步。從執著於解開兒子自殺丟給他的一連串難以回答的問題,到檢視內在真實的自己,最終能夠面對生命最難以承受的失去,接受生命中的種種未知。
十五年前的事了,感覺卻像十五分鐘前。
十五年前的那個深夜,理查接到前妻的電話——他們二十三歲的兒子奧利弗自殺了。他知道這一天遲早會來,因為過去大半年他看著兒子陷入毒癮的黑暗世界,只是他未曾預料到消息來臨時心會這麼痛。他失去一個他毫不猶豫會為之付出自己生命的東西。
兒子死後,他像著了魔似的想要弄清楚他到底為什麼會自殺,以及當初如果自己做了什麼不同的決定,是否有可能阻止憾事發生。
他找上了心理分析師,不是因為他也出現自戕的念頭,而是因為他亟欲知道為什麼會發生這種事。他想要理解兒子在想什麼,也想要理解自己。其實他對心理分析並不陌生,他本身是一位哲學教授,主要研究正是心理分析理論以及現代哲學的交會點。
經過多年的悲傷與探索,事情開始變得有些不同。他似乎重拾了生活,重新認識了自己。而他的平靜與重生來自於接受他不知道也無法知道的事,很多結果是他這個終身追求知識與理解的哲學教授也無法明白的;他從純粹的理性計算轉而更能夠容忍和擁抱不確定性。
兒子的生與死,引領他看見愛的奧義。首先是允許自己卸下罪惡感;重點不在於放過自己,而是放下對方。接著是承認悲傷,悲傷會把人掏空,卻也讓我們更能夠承載他人的情感。最終則是接受生命中種種未知,沒必要為了活下去,用唯美的幻想遮蓋內心缺口,而是要能夠擁抱這些傷,換個方式理解那些永遠無法預知的事。
◎以精彩故事搭配絕妙文筆,帶我們與作者一同走過悲慟的心路歷程,迎向能從悲傷中獲取的智慧和成長。——暢銷作家Thomas Brockelman
◎本書以穿透靈魂的力量,描述失落與奇蹟般重獲新生及創造力的過程。作者述說面對兒子成癮及自殺的艱難歷程,從一開始深深揪住讀者的心,力道隨著書頁疊加。這是在面對喪慟後餘生的主題上,我看過最打動人心的作品。對於曾遭遇不幸的人來說,這本書是撫慰心靈的獻禮。——多倫多大學特聘教授Mari Ruti
◎繼奧古斯汀《懺悔錄》之後最具哲思突破的回憶錄。布斯比帶領讀者從面對難以言說的失去,走向正視死亡以活出真實人生的反思。他把絕望的心情化為帶給讀者心靈昇華的作品。——知名作家Todd McGowan
◎極其感人……故事敘述鮮明精闢,將會動搖你對生死的看法。對我便是如此。——紐約市羅賓斯醫療機構院長C. Edward Robins
◎這位世界一流的拉岡思想哲學家,因喪子悲劇被迫重新檢視自己人生的點點滴滴,以及原先對於知識、愛、死亡,甚至神的根本信念。讀者將從中獲得體悟,重新看待生命中真正重要的事。——新墨西哥大學特聘哲學教授Adrian Johnston
◎本書是一面黑色鏡子,映射出主觀性的內心結構,以及心理創傷如何助人化解無法直視的心魔。書中流露極其懇切的情感,是一本能打動世人的好書。——慕尼黑哲學院教授Dominik Finkelde
◎一口氣讀完,彷彿被這偉大的愛之作刺穿心頭而一顫。非讀不可,它將牽動你內心最深處的情感和精神體驗。——俄亥俄州立大學榮譽退休教授Walter A. Davis
◎布斯比以優美曉暢的行文,記述他在精神分析過程中所探索的複雜真相──在每段回憶中遭遇的痛苦失落,能通往與兒子和自己更深層的連結。本書刻畫精神分析過程的要義,極其觸動和啟發人心。——新紐澳良伯明罕精神分析中心培訓與督導分析師Molly Anne Rothenberg
◎這是本優秀好書,讀起來宛如杜斯妥也夫斯基的悲劇作品。——喬治城大學哲學教授Wilfried Ver Eecke
作者簡介
理查‧布斯比Richard Boothby
美國羅耀拉學院Loyola College哲學教授。出版作品包括:Sex on the Couch: What Freud Still has to Teach Us about Sex and Gender、Death and Desire: Psychoanalytic Theory in Lacan’s Return to Freud、Freud as Philosopher: Metapsychology after Lacan。
譯者簡介
陳依萍
畢業於台大外文系和師大譯研所,現任自由譯者;秉持「堅知、達譯」的精神:堅實探究知識,致力傳達文句情理;為達成跨文化溝通的使命悉心認識世界;譯作另有《電玩遊戲設計與腳本創作法》、《爆賣產品這樣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