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4
- 1964:惡狼的年代
- A Collection of Plays by Haresh Sharma
- Alan Jay Heeger
- Haresh Sharma
- 丁劭詩
- 丁雲
- 三十三間
- 三祭:反神話劇三種
- 中體西用新論
- 五四在東南亞
- 亮光
- 亮光 (遊記)
- 以詩和春光佐茶
- 仿佛若有光
- 何奕愷
- 何華
- 余云
- 佛教
- 備忘錄
- 備忘錄: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
- 傳記
- 儒家宪政
- 優影振天聲
- 優影振天聲:牛車水百年文化歷程
- 八方
- 八方文化
- 八方文化創作室
- 其他
- 劇場
- 劇本
- 劉培芳
- 劉宏
- 劉碧娟
- 南洋大學新加坡華族行業史調查研究報告
- 南洋大學漢學名師文選
- 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編
- 南洋風華
- 南洋風華:藝文·廣告·跨界新加坡
- 古典
- 古易今用
- 古易今用:匯通《周易》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與實踐
- 吳保和
- 吳倩如
- 呂元禮
- 周兆呈
- 周易
- 哈里斯·沙瑪
- 哈里斯·沙瑪劇作選
- 哲學
- 圓切線
- 圖說石叻坡
- 填海和追日
- 填海和追日— 神話詩劇二則
- 媽媽的箱子
- 孔新人
- 孤獨瞭望:英培安小說世界
- 孫子兵法
- 宗教
- 小說
- 尤今
- 尼采
- 尼采與華文文學論文集
- 山迴路轉
- 島上紀事: 1990-2015
- 崔峰
- 康曉光
- 廖文輝
- 廣告
- 張嘉威
- 張森林
- 張釗貽
- 張鬆建
- 後代
- 後代生存日記
- 後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
- 後殖民時代的文化政治:新馬文學六論
- 忘了下山
- 快樂迷詩一下
- 惡狼的年代
- 慢動作
- 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
- 我們的電影,我們的家——廈語電影與新馬廈語身份的漸變(1948-1966)
- 戲劇
- 戲劇盒與新加坡的社會劇場
- 戲聚現場
- 戲聚現場:新加坡當代華文劇選I&II
- 房間絮語
- 所有書籍
- 揚聲堂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學批評關鍵詞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新加坡
- 新加坡作家协会的发展之路
- 新加坡作家協會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地名探索
- 新加坡政治幾何學
- 新加坡潮州文化名人錄
- 新加坡經驗和新中發展對比研究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社五十年
- 新國風
- 新國風:新加坡華文現代詩選
- 新華當代文學中的現代主義
- 新馬華人的中國觀之研究
- 星洲星光
- 星洲星光 — 現代旅人手記
- 書
- 曹又方
- 曾昭程
- 會館、社群與網絡:客家文化學術論集
- 朝向環境倫理
- 朝向環境倫理:新馬華文詩文中的生態書寫(1976-2016)
- 本地
- 李容
- 李慧玲
- 東南亞與東北亞儒學的建構與實踐
- 東張西望
- 東張西望:文圖學與亞洲視界
- 林春蘭
- 林海燕
- 林高
- 果峻法師
- 柯思仁
- 柯木林
- 根植與共建
- 根植與共建 — 新加坡學前教育研究
- 梁文福
- 梁海彬
- 楊君偉
- 楊明慧
- 樸素晶
- 歷史
- 殷宋瑋
- 殷宋瑋散文集
- 永不退縮 — 諾貝爾獎得主艾倫•黑格的傳奇一生
- 沈儀婷
- 海外华人世界
- 海外华人世界:族群、人物与政治
- 潘國駒
- 潘正鐳
- 潮汐靜止之處
- 牛車水
- 玉梨魂
- 王潤華
- 王純強
- 理想與現實
- 琴難舍
- 環境
- 生存日記
- 生活與創作圖片
- 當柿子遇上提拉米蘇
- 百年辛亥
- 百年辛亥 南洋回眸
- 砥砺前行
- 砥礪前行:新加坡作家協會的發展之路
- 磨墨彈情
- 神話詩劇二則
- 章星虹
- 符詩專
- 第一卷
- 第七卷
- 第三卷
- 第九卷
- 第二卷
- 第二張臉
- 第八卷
- 第四卷
- 簡體
- 素音傳音——韓素音百年誕辰紀念文集
- 繁體
- 美食
- 翁弦尉
- 翁德生
- 習之微刻書
- 翻譯
- 胡錦偉
- 自傳
- 舒慶祥
- 舞台亮起
- 艾倫•黑格
- 英培安
- 英文
- 英文戲劇
- 莊永康
- 菩提心
- 華人研究
- 華文
- 華文戲劇
- 蔡瀾
- 蔡瀾在新加坡
- 藝文
- 衣若芬
- 解讀新加坡兵法
- 解讀新加坡兵法:《孫子兵法》創造運用於一個國家的分析
- 記得
- 訪談
- 許源泰
- 許維賢
- 許雲樵
- 許雲樵評傳
- 評論
- 詩
- 論文與演講
- 諾貝爾獎得主與名人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演講與訪談
- 譜寫虎標傳奇 — 胡文虎及其創業文化史
- 賀子壯
- 越遙遠·越清晰
- 跨界
- 逍遙遊
- 逍遙遊:1945-1965新加坡的中學生活與課餘活動
- 連瀛洲紀念獎學金項目編
- 遊民與英雄 — 1940年代中國浪漫一派的遷徙文學地圖
- 道教
- 還看今朝
- 那般情懷
- 邱淑玲
- 郭寶崑
- 郭寶崑全集
- 郭慶亮
- 郭鶴年
- 郭鶴年經驗
- 鄒璐
- 鄭元壯
- 鄭奮興
- 鄭奮興講南大故事
- 鄭景祥
- 金色的呼喚
- 開門再見山
- 陳匡武
- 陳如意
- 陳志銳
- 陳樂
- 陳鳴鸞
- 雛鳳清聲
- 雛鳳清聲:2016年雲龍子畢業論文金牌獎與書籍獎文集
- 電影
- 韓勝寶
- 韓山元
- 韓素音
- 韓素音在馬來亞
- 韓詠梅
- 顏清湟
- 魏月萍
- 魯虎
- 魯迅
- 魯迅在東南亞
- 黃友平
- 黃子明
- 黃宏墨
- 黃枝連
- 黃浩威
- 黃萬靈
- 黃賢強
- 黃麗鬆
- 黃麗鬆在南大與港大

1964——惡狼的年代◎丁雲
平常價 $22.001964年,有種族暴亂、馬印對抗、黑幫橫行,還有印尼特工製造騷亂,一年內發生數十起爆炸案等等。作者採用很獨特視角,從黑幫分子的偏角度來看社會的動盪、時代的變遷、人物的命運,而在這個波譎雲詭的時代裡,在這個價值觀崩解的社會暗角里,作為小人物的黑幫分子——馬仔,如何自處?如何安身立命?如何扭轉命運?
《1964——惡狼的年代》如果用一句話來概括,就是:「寫一個黑幫人物如何改邪歸正,成為一個陶藝家的故事」。文藝一點的說法,則是:「黑幫男兒,如何在動蕩的年代中擺脫心中惡狼,成為良善的人」。
張阿順身世坎坷,在芽籠黑街混流氓,靠著一股狠勁迅速在黑道中崛起!但他所迷戀的小歌星小蕾卻遭到幫會老大雄叔迷姦,他憤而刺殺對方不果,還連累義兄阿芒慘死,從此亡命天涯。
他在陶園躲藏期間,遇方茗蓮無微不至照顧,漸漸褪去暴戾之氣,並且在陶園主人方鎮陶的教導下,學會了陶藝。但噩運始終如影隨形,一場家族奪權陰謀逐漸展開,茗蓮中毒幾乎瞎眼;方鎮陶被綁架,生死未卜。
時值「馬印對抗」期間,社會動盪、種族暴亂、爆炸案四起,政府宣布戒嚴,在最危急的時刻,張阿順重返新加坡,為救恩人方鎮陶不果,還殺了人。他遂想起了在孤兒院常聽老修女講的一個故事:「你心中有兩隻狼,善狼與惡狼,你餵養那一隻,那一隻就得勝!」
他坦然接受法律制裁。在這惡狼充斥的年代,他選擇了“餵養善狼”——出獄後,成為一名陶藝家,並且有情有義,陪伴得癌的茗蓮度過臨終時刻。
丁雲
原名陳春安(TAN CHUN AN),1952年出生於雪蘭莪州巴生,在馬來西亞成長以及受教育。 1988年南下新加坡應聘為新傳媒戲劇組編劇,後升任編審。 2000年離職,成為專業作家。
曾經在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邀請下訪問日本,並主講文學課題。 2019年應聘為“南大駐校”作家。
已出版《看山歲月》、《最後的義順村》等十多部短篇小說。目前主要創作長篇小說,已出版長篇《赤道驚蟄》(2007)、《攀絕峰》(2014)、《惊栗島》(2016)。
1981年《圍鄉》獲作協/通報小說家冠軍;1995年《走出孤島》獲新加坡金筆獎;2006年《赤道驚蟄》獲雙福長篇小說優秀獎;2016年《攀絕峰》獲第二屆方修文學獎;2018年《生死邊界》獲第三屆方修文學獎。

Chop Suey雜粹畫集(平裝版)◎劉抗
平常價 $16.00時隔20餘年,為紀念新加坡抗日70週年及作者逝世十週年,八方創作室與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聯合以1991年版為底本增訂為本"紀念版",願能提醒讀者珍惜眼前幸福,也切記不許慘劇重演。為保留原作全貌、尊重作者意願,本版以增訂為主,包括新序、註釋、簡歷內容等等。為便於閱讀、品賞,開本與字體都予以加大。本版有幸在編輯過程中得到作者後人劉太格博士、劉道純女士的鼎力支持。
Chop Suey, is a bilingual book that records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Singapore through 36 sketches and text, presenting a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terrifying period. The author, pioneer artist Liu Kang, published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editions separately a year after the war. Prof Nakahara Michiko translated it and published the Japanese edition in 1990. Global Arts and Crafts Pte Ltd, the former name of Global Publishing, published the bilingual edition in 1991.
After more than two decad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Japanese Occupation in Singapore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ing of the author, Global Publishing and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edited this "Commemorative Edition" based on the 1991 edition, in hope of reminding readers to cherish the peace we have now, and be reminded not to let the tragedy repeat itself. In the spirit of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respecting the author's will, this edi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addition and updating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new Forewords, annotations, and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The dimension and font size are increased for enhanced reading pleasure. We are very blessed to have received full support from the author's children, Dr Liu Thai Ker and Ms Liu Tow Sen, during the whole course of the project.
劉抗(1911-2004),新加坡先驅畫家。
戰前於陳嘉庚創辦之新加坡南僑師範學校任美術主任,戰後先後在中正、華中、德明、南中、南華等校任教。
劉抗發起組織新加坡文藝協會,並任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新加坡藝術協會等團體會長,也曾任新加坡文化部美術諮詢委員會、新加坡歐美同學聯合會等會主席。
1970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公共服務勳章。
1996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卓越功績勳章。
劉抗於新、中、港、台以及美國等地都舉辦過個人畫展,也有《劉抗畫集》、《劉抗文集》等出版物問世。

Chop Suey雜粹畫集(精裝版)◎劉抗
平常價 $24.00時隔20餘年,為紀念新加坡抗日70週年及作者逝世十週年,八方創作室與世界科技出版公司聯合以1991年版為底本增訂為本"紀念版",願能提醒讀者珍惜眼前幸福,也切記不許慘劇重演。為保留原作全貌、尊重作者意願,本版以增訂為主,包括新序、註釋、簡歷內容等等。為便於閱讀、品賞,開本與字體都予以加大。本版有幸在編輯過程中得到作者後人劉太格博士、劉道純女士的鼎力支持。
Chop Suey, is a bilingual book that records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in Singapore through 36 sketches and text, presenting a vivid description of the terrifying period. The author, pioneer artist Liu Kang, published the English and Chinese editions separately a year after the war. Prof Nakahara Michiko translated it and published the Japanese edition in 1990. Global Arts and Crafts Pte Ltd, the former name of Global Publishing, published the bilingual edition in 1991.
After more than two decades, in commemoration of the 70th anniversary of Japanese Occupation in Singapore and the 10th anniversary of the passing of the author, Global Publishing and World Scientific Publishing Co edited this "Commemorative Edition" based on the 1991 edition, in hope of reminding readers to cherish the peace we have now, and be reminded not to let the tragedy repeat itself. In the spirit of preserving the original content and respecting the author's will, this edition focuses more on the addition and updating of information, including new Forewords, annotations, and biographical information. The dimension and font size are increased for enhanced reading pleasure. We are very blessed to have received full support from the author's children, Dr Liu Thai Ker and Ms Liu Tow Sen, during the whole course of the project.
劉抗(1911-2004),新加坡先驅畫家。
戰前於陳嘉庚創辦之新加坡南僑師範學校任美術主任,戰後先後在中正、華中、德明、南中、南華等校任教。
劉抗發起組織新加坡文藝協會,並任新加坡中華美術研究會、新加坡藝術協會等團體會長,也曾任新加坡文化部美術諮詢委員會、新加坡歐美同學聯合會等會主席。
1970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公共服務勳章。
1996年,榮獲新加坡共和國總統頒賜卓越功績勳章。
劉抗於新、中、港、台以及美國等地都舉辦過個人畫展,也有《劉抗畫集》、《劉抗文集》等出版物問世。

三祭:反神話劇三種◎賀子壯、吳保和、李容、余云
平常價 $22.00作者簡介
吳保和,上海戲劇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李容,上海話劇藝術中心一級編劇,上海新文化傳媒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文學總監。
賀子壯,上海電影集團總經理助理兼創作策劃室主任,一級編劇,上海春華秋實影視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總經理。
余云,曾任教於上海戲劇學院,移居新加坡後任職實踐表演藝術學院和新加坡電視台,後在《聯合早報》多年,為副刊資深編輯、專欄作家。

不明生物◎翁弦尉
平常價 $14.00翁弦尉,現任職於出版社,新馬文學刊物《蕉風》執行編輯,北京大學中文系博士生。曾榮獲第五屆花踪文學獎馬華散文組首獎、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金筆獎華文組短篇小說組首獎、新加坡青年短篇小說比賽徵文首獎和第七屆馬來西亞雲里風年度優秀作家獎一等獎等獎項。

中體西用新論◎康曉光
平常價 $17.00全球化時代,任何民族國家都無法保持自身文化的「純潔」,多元文化的碰撞、融合是必然趨勢,隨之而來的文化重建是不可避免的結果。本書探究當今中國大陸的文化格局、各種文化取捨組合的規則,以及塑造上述規則的動力學機制。
在中國文化變遷的研究和實踐領域,「中體西用」可謂最著名的「猜想」、「策略」或「藍圖」。本書創立並運用文化變遷動力學,通過嚴謹的實證研究,論證了「中體西用」的合理性、必然性與現實性。
作者簡介
康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國家與社會關係、儒家政治文化、非政府組織。
代表作為《儒家憲政論綱》、《仁政》、《行政吸納社會》、《中國歸來》、《起訴》。
論文發表於《戰略與管理》、《社會學研究》、《二十一世紀》、《開放時代》、《管理世界》、《中國軟科學》、《Modem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Research》等學術期刊。

五四在東南亞◎王潤華、潘國駒主編
平常價 $26.00在這本《五四在東南亞》,幾十位東南亞文化研究者跨越學科,結合了社會學、文學、政治,以及新起的國族問題,詳細探討其演變和效應。讓世界理解五四新文化新思想運動,在東南亞各國的影響跨越族群、文化與政治,擴大了對五四文化遺產在東南亞的新認識。
「五四是知識分子所主導的,是一項多面性的社會政治文化思想的啟蒙運動,大前提是對傳統重新估價以創新一種新文化,而這種工作須從思想知識上改革著手,用理智來說服,用邏輯推論來代替盲目的倫理教條,破壞偶像,解放個性,發展獨立思考,以開創合理的未來社會。五四思潮不是反傳統主義,而是革新知識,拋棄就的不好的傳統。知識分子領導的五四,走向知識時代的五四,五四準確地認識過去,解釋未來,五四超越五四精神遺產。」
— 周策縱《五四運動史》
主編簡介
王潤華,曾任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與社會學院助理院長、中文系主任與教授。現任馬來西亞南方 大學講座教授,資深副校長,曾獲得東南亞文學獎, 新加坡文化獎。
潘國駒,南洋理工大學高等研究所榮譽創所所長、美國物理學會會士、新加坡國家科學院院士、新加坡國立大學物理系客座教授。

亮光(遊記)◎ 尤今
平常價 $24.00旅行,不是「吃喝玩樂」的代名詞;
遊記,不是走馬看花的流水賬記錄。
行走,是一種自我教育的獨特方式;
創作,是一種讓思想亮光閃現的美麗過程。
作者以一雙探索問題的心眼,在旅途中收集著一則則智慧的亮光:它們散發在歷史悠久的名勝地裡、也散發在意蘊深長的博物館內;蘊藏在香氣裊裊的食物上、也蘊藏在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中……匯聚的亮光變成了思想的鑽石。
《亮光》收輯了尤今在亞洲、南美洲和歐洲的83篇遊記,撰寫的是有關以色列、巴勒斯坦、斯里蘭卡、菲律賓、越南、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台灣、危地馬拉、哥倫比亞、巴拿馬、尼加拉瓜、厄瓜多爾、英國、丹麥、立陶宛、拉脫維亞、愛沙尼亞、克羅地亞、斯洛文尼亞等地的故事。
本書許許多多富於趣味的故事,都晃動著耐人咀嚼的思想亮光。
尤今,原名谭幼今,为南洋大学中文系荣誉学士。曾任职于国家图书馆和报界、也曾执教于中学和初级学院,现专事写作。
迄2017年为止,尤今已出版小说、散文、小品、游记等179部作品(87部在新加坡出版,另92部作品分别在中国内地、香港、台湾,以及马来西亚等地出版)。
1991年,获颁第一届「新华文学奖」。
1996年,获颁第一届「万宝龙——国大艺术中心文学奖」。
2009年,荣获新加坡文化艺术界最高荣誉奖项「新加坡文化奖」。
2016年,获颁「南大校友成就奖」。
目前为中国上海《新民晚报》、广州《家庭》杂志、新加坡《联合早报》及《学生周报•逗号》撰写专栏。
尤今的作品每年都被新加坡多所学校选为课外辅助读本;她的作品也成为许多大学研究生的研读本。
尤今酷爱旅行,迄今已将足迹印在地球上100余个国家。对于她来说,地球犹如一座大厦,大厦里每户人家的大门,她都渴望能够叩一叩。

以詩和春光佐茶◎柯思仁
平常價 $19.00作者在自序裡寫道:「文字與圖像的記錄,為自己留下生命存證,時刻讓我翻新記憶,並提醒我各種各樣不同時空坐標上的離家與歸宿。無論是劍橋的耽溺或是倫敦的宅居,還是各個域界的漫遊浪蕩,記錄下來的恐怕不止是有形的風景行踪,更深刻的也許是剎那的愉悅或者瞬間的感悟。」
作者的好友或學生殷宋瑋、楊君偉、黃浩威、鄒文森分別寫序。
出生成長於新加坡。寫散文和劇本,也寫社會與文化評論。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畢業,新加坡國立大學碩士,英國劍橋大學博士。目前任教於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
出版有文集《思維邊界》(青年書局)、《如果島國,一個離人》(與黃浩威合著;八方文化創作室)、《夢樹觀星》(草根書室)、《尋廟》(華初文叢)、《躂躂蹄聲歸來》(華初文叢);劇作集《刺客·乩童·按摩女郎》(青年書局)、《市中隱者》(Ethos Books)。

仿佛若有光◎胡錦偉
平常價 $16.00每篇文章作者皆精心配上圖片,以互通的意象而產生微妙的連結,讓閱讀過程變得更有趣味。
書中四輯:
「品味」——對藝術設計與時尚美學的解讀;
「觀照」——以心眼檢閱世態人情;
「影想」——以電影或明星為靈感的隨筆;
「行腳」——身在異鄉的感懷而觸動的思緒。
但願你我在未來的道路上,有光指引,一路向前……
「這本書裡的文章,或許本來只是錦偉在『生活』和『職業』這些所謂『正事』之餘,留下的『絮語』,但我相信它們對作者和我們這些讀者來說,反而特別有心靈方面的意義。」——梁文福 新加坡知名寫作人、音樂人
作者簡介
胡錦偉
馬來西亞工藝大學電腦理科教育系榮譽學士。大學時代活躍於文學與音樂創作,1992年參加首屆全國校園創作歌曲比賽「海螺新韻獎」,翌年參與制紀念專輯。1994年起,課餘時到新加坡首家民歌餐廳「木船」兼職駐唱達三年,是獅城第一代民歌手。
1996年進入職場,先後在新加坡933醉心頻道和馬來西亞麗的FM988當電臺DJ。1999年加入新傳媒電視擔任新聞主播及時事節目製作人,主持特備紀錄片集《萬變千禧》、早晨新聞資訊節目《早安,您好!》、現場叩應節目《前線開講》等。2005年轉戰雜誌圈,加入新加坡報業控股期刊出版的獅城第一本中文奢華雜誌《風華》,目前是副主編,主攻藝術、設計、電影、品酒、旅遊、名人專訪和封面特寫,並負責審閱文章。2011年至2018年初,兼任新航機艙雜誌《銀刃》(SilverKris)中文文字編輯。本書是他的第一本個人文集。

備忘錄: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柯思仁、許維賢主編
平常價 $25.00書前有主編從歷史脈絡中進行小說分析的導論,嘗試對新加坡華文小說進行整體的檢視,也闡明編造的理念和原則;每篇小說也附有新華文學研究者的分析導讀,為讀者和研究者,鋪展新加坡華文小說超過半個世紀的精彩風貌,希望能激發讀者對文本產生具有創意性的解讀和鑑賞。
主編簡介
柯思仁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英國劍橋大學博士。著作有《戲聚百年:新加坡華文戲劇1913-2013》、《高行健與跨文化劇場》(英文版)、《文學批評關鍵詞:概念、理論、中文文本解讀》(合著),編有《郭寶崑全集》、《戲聚現場:新加坡當代華文劇作選》(合編)、《超越疆界:全球化、現代性、本土文化》(合編)等。
許維賢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中國北京大學博士。學術著作有《從艷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合編《跨國華語電影:身體、慾望和倫理的挫敗》(英文版)。曾獲台灣青年文學論文獎。業餘以筆名翁弦尉創作,著有短篇小說集《遊走與沈溺》和詩集《不明生物》,曾在國內外獲得數十項文學獎項。

儒家憲政◎康曉光
平常價 $18.00書中以三個部分論證。第一章:現實與邏輯起點,從「體用範式」建構未來中國政治藍圖的轉型框架;以「馬克思—葛蘭西」的國家轉型理論為基礎,充分吸收了「文化自主性」理論的核心邏輯,建構了「技術經濟(用)+ 終極文化(體)? 政治藍圖」的分析框架。
第二章:自由主義憲政評述,探討技術經濟變量對政治藍圖的影響;預設未來的技術經濟為資本主義市場經濟,與之適應的政治藍圖則是基於法治、個人權利、有限政府、分權制衡、違憲審查等構成的「自由主義憲政」。
第三章:儒家憲政論,探討歷史文化變量對政治藍圖的影響。中國的終極文化/文明之體不是自由主義而是儒家文化,所以中國未來的政治藍圖一定是經過儒家文化修正的自由主義憲政,即「儒家憲政」。
康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國家與社會關係」、「非政府組織」、「儒家文化」。
代表作為《鄧小平時代》、《中體西用新論》、《儒家憲政論綱》、《行政吸納社會》、《起訴》等。
論文發表於《戰略與管理》、《社會學研究》、《中國軟科學》、《二十一世紀》、《開放時代》、《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兩次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優影振天聲:牛車水百年文化歷程◎黃子明
平常價 $25.00如今又還留存著什麼傳統和文化精神,以待傳承?
新加坡牛車水在老一輩人的回憶裡,是戲院文化與飲食文化的重鎮,同時更是廣東人的聚居地。
本書分七個章節,以兩大主軸勾勒出近百年來牛車水的文化景觀和時代變遷。一是從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的思想啟蒙來敘述新加坡華人的政治文化發展;二是從改良戲曲的表演來看戲曲文化的演變和傳承。
書中內容多元化,集合了城市景觀、市民生活、地方戲曲等不同的文化層面,嘗試探討牛車水作為新加坡一個重要的華人歷史街區,自清末時期以來所見證過的時代變遷,以及遺留至今的文化遺產,從而重新審視牛車水在本地華人史裡的定位。
作者寫法有點刻意地介於學術與通俗之間,將戲班、革命、牛車水和文化遺產等課題以深入淺出的方式,生花妙筆娓娓道來,堪稱雅俗共賞。
本書是新加坡國家文物局資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項目,以作為新加坡兩百週年紀念。
作者簡介
黃子明
自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畢業後,曾在報館任職為雙語記者,也從事過公共歷史以及藝術管理等工作。兩次出國深造,於德國布蘭登堡理工大學考取文化遺產學碩士與博士學位,又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進行過兩年的博士後文化研究,並兼任教職。近年參與各項獲國家文物局資助的研究項目,本書為其中出版項目。個人目前的主要研究方向為非物質文化遺產與多元文化社會。

南大圖像:歷史河流中的省視◎李元瑾
平常價 $27.00南大往昔,經過一番解讀與梳理、反思與勾勒,過去一些不為人注意的事件,或一些刻板的論述,或一些想當然爾的評結,在書中獲得關切、質疑、討論、補充和糾正。
李元瑾,香港大學博士,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中文系主任。學術興趣以華人研究為主,尤其關注歷史人物、知識分子、華文教育、華族文化等課題。目前在中心主持南洋大學歷史和新加坡華人社團等研究項目。主要著作有《林文慶的思想--中西文化的匯流與矛盾》(1991年)、《東西文化的撞擊與新華知識分子的三種回應:邱菽園、林文慶、宋旺相的比較研究》(2001年)。重要編書有《南大學人》(2001年,雙語版)、《新馬華人:傳統與現代的對話》(2002年)、《新馬印華人:族群關係與國家建構》(2006年,中英兩冊)。同時擔任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南洋人文叢書"的總主編,並主編該叢書計劃下〈南洋大學歷史研究〉、〈國家疆界與文化圖像〉等系列的多本專輯。

古易今用:匯通《周易》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與實踐◎康曉光
平常價 $26.00作者試圖「整合」學術界通用的語言和方法、以「預測」見長的《周易》這兩套完全不同的思維方式,通過建構「易學—社會科學合作框架來探討關心的問題。在此意義上,我們說本書是“匯通《周易》與社會科學的方法與實踐」。
全書共六個章節,研究內容漸次展開,探索了易學實證研究的六步法——定象、索卦(模擬)、事驗、理驗、驗核、致用。整合、吸納了現代社會科學的「新易學」或「現代易學」,延續了儒家經世致用的核心精神,充分發揮了其預測大勢、鼓舞士氣的優勢作用,並且把這一切建立在堅實的事實基礎之上,可謂「古易今用」。
康曉光
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教授;中國人民大學中國公益創新研究院院長。
主要研究領域為「政治發展與政治穩定」、「國家與社會關係」、「非政府組織」、「儒家文化」。
代表作為《鄧小平時代》、《中體西用新論》、《儒家憲政論綱》、《行政吸納社會》、《起訴》等。
論文發表於《戰略與管理》、《社會學研究》、《中國軟科學》、《二十一世紀》、《開放時代》、《Modern China》、《Social Sciences in China》、《Social Research》、《Journal of Environmental Sciences》。兩次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

哈里斯·沙瑪劇作選(A Collection of Plays by Haresh Sharma)◎哈里斯·沙瑪(Haresh Sharma)(譯者:章星虹)
平常價 $15.00此外,本書收錄《聯合早報》戲劇評論員周文龍的三篇劇評,以及譯者和哈里斯·沙瑪的獨家對談,所以,讀者能從不同的角度解讀劇本,同時深度了解編劇哈里斯·沙瑪創作背後的激情,以及創作的經驗分享和所面對的挑戰。
「我幾乎沒有錯過哈里斯的劇作的演出,甚至是忠忠懇懇地期待他的每一部戲的面世。哈里斯的劇作,加上他的長期搭檔陳崇敬的導演,讓我這一個觀眾,第一次深刻體會到新加坡的劇場,敘述我的生命與成長,我的感受與關懷,那麼親切,有那麼讓人感到沮喪。」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柯思仁教授
劇作者
哈里斯·沙瑪
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劇作家,生於1965年,獲新加坡國立大學學士、英國伯明翰大學編劇專業碩士學位。他自1987年開始與必要劇場創辦人陳崇敬(Alvin Tan)合作,並於1990年成為必要劇場的全職駐團編劇,迄今創作超過50部戲劇作品,演出地點包括新加坡、墨爾本、格拉斯哥、伯明翰、開羅和倫敦等地。《偏軌》(Off Centre)一劇於2007年被教育部列為本地中學普通水準英文文學會考課文。他於1997年獲新加坡國家藝術理事會頒發的「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並在《海峽時報》「生活!戲劇獎」中三次獲頒「最佳劇本獎」。
譯者
章星虹
廣州外國語學院英文系畢業。
自1997年起定居新加坡,餘暇偶涉寫作和翻譯。
對東西方語境中的文化歷史藝術點滴尤感興趣。

填海和追日—— 神話詩劇二則◎陳匡武
平常價 $12.00漢文詩因為有聲這個特色,抑揚頓挫,音韻鏗鏘,固已在世界文壇久放異彩。但雖然已有悠長的歷史,體制多端,琳瑯滿目,卻還未有如歐語盛行的(非歌唱)長篇詩劇。
現作者融合各式現成體制,作這大膽的嘗試,是希望更引出能者,把漢文詩擴展到詩劇這廣闊而沃潤的新領域;用我們民族自有的豐富文化材源,適應著漢語的特色,創造成漢文詩劇這一體。加以漢語有聲,發語響亮有力,將來的成就,有可能更駕乎歐文詩劇之上。
陳匡武

媽媽的箱子•玉梨魂:吳倩如劇作集◎吳倩如
平常價 $18.00本書收錄的兩部劇作《媽媽的箱子》(1992) 和《玉梨魂》(2011)),都是關於女兒與母親的故事,作者以女性的視角,審視上世紀中下層移民婦女的困境。
《媽媽的箱子》是一出獨角戲。以一個收藏母親一生中具有紀念性物件的樟木箱子為中心道具,描述女兒逐件為母親收拾遺物時,打開了童年、成長、婚姻等過程,以及自己與母親多年來的關係從敵對到諒解、從鬥爭到接納的回憶。這個劇本在1992年由三個不同世代的導演 -- 郭寶崑、林仁餘、黃衛民分別以華語和英語製作出三個版本風格各異的精彩演出。這些年來數度重演,次次打動人心,已經成為新加坡華語戲劇最讓人讚嘆的當代經典作品之一。
《玉梨魂》劇中塑造三代女性——祖母、母親、兩個女兒的故事。故事中的母親老叨唸要向親戚拿回玉手鐲,這玉手鐲到底曾經存在過嗎?它對母親的價值在哪裡?一直處於對立的母女關係最終能不能得到和解?此劇在2011年新劇季上演,導演楊君偉邀請粵劇名伶盧眉樺與活躍於英語劇場的駱明珠參與演出,並保留了劇本中大量的粵語與閩南方言與俗語。
書中也收錄了這兩個劇的英文版本:郭寶崑翻譯的My Mother's Chest《媽媽的箱子》、盧嘉慧修訂的The Jade Bangle《玉梨魂》,以及導演想法、演出劇評等多篇文章。
「……兩個看似敵對的女人共同命運的展現......劇名叫《媽媽的箱子》,表面看似媽媽是主體,實際上,女兒才是主體,是女兒在講話:我媽媽的箱子。」
— 郭寶崑(已故),實踐劇場藝術總監,《媽媽的箱子》導演
「吳倩如的劇作將關注焦點集中在女性本身,以女性生命的細緻敘述與感悟,作為對於她們幾乎注定的悲劇性的回應。」
— 柯思仁,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玉梨魂》創作指導
作者簡介
吳倩如
退休教師,曾在教育部任職多年。
1986年考入郭寶崑先生的導演班,結業習作是《媽媽,晚安! 》,過後擔任《羔呸店》的舞台監督。
1987年成為實踐劇場的創團團員,參與《放火的人》《雷雨》《傻姑娘與怪老樹》等劇的後台工作。 1990年導演華語版《娘惹艾美麗》。
1992年參加余云的編劇班,創作了劇本《媽媽的箱子》。也是《夕陽無限》(1999)的助理導演、《普天同慶百年春》(1999)的編劇兼導演。 2010年參加戲劇盒推出的"白色空間編劇系列",完成《玉梨魂》。
曾是藝術基金會(The Arts Fund)的委員。

孤獨瞭望:英培安小說世界◎林高
平常價 $18.00作者簡介
林高
1949年生於新加坡靜山村。原名林漢精。台灣大學文學士,華中師範大學碩士。
現為新加坡作家協會受邀理事。 2015年獲新加坡文化獎。 2014年獲新加坡文學獎。 2013年赴韓國參加為期三個月的TOJI文化館駐館作家。林高曾擔任《微型小說季刊》、《螢火蟲》和《百靈鳥》的編委和主編。 1993年召集青年作者創辦《後來》四月刊。
著作有《被追逐的滋味》、《倚窗閱讀》、《林高卷》(散文)、《品讀》(與蔡欣合寫)、《賞讀》(有陳志銳合寫)、《賞讀2》、《林高微型小說》、《遇見詩》、《記得》和《框起人間事》等。

尼采與華文文學論文集◎張釗貽主編
平常價 $23.00全書分為四個篇章:「尼采在中國」研究回顧、尼采與華文作家、尼采與魯迅、尼采的中譯,共14篇文章。除了「尼采在中國」的整體學術回顧與翻譯史研究,文章還包括尼采與魯迅、高行健、沈從文等中國著名作家的比較分析,以及新加坡作家英培安和吳寶星與尼采的聯繫研究。
主編簡介
張釗貽(Chiu-yee Cheung)
澳籍華人,原籍廣東番禺,暨南大學中文系畢業,悉尼大學博士。先後任教澳洲昆士蘭大學、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主要著作有《魯迅:中國「溫和」的尼采》(2001年英文版,2011年中文增訂改寫版),合編整理有李偉江《魯迅粵港時期史實考述》(岳麓,2007),輯註有《尼采在中國書目簡註》(澳洲國立大學,1992)。

山迴路轉◎林海燕主編
平常價 $25.00五部劇本可讀性強,帶著濃厚本土色彩。無論劇情內容、談論議題、遣詞用句,甚至時空背景都十分貼近生活,延貫"海燕等人"以輕喜劇創作的風格特色。內容涵蓋家庭、婚姻、子女教育,親情友情,也包括對社會、時事、政治的觀察。
書中的另一特色是收錄了劇評摘要、新聞報導和從劇本延伸的多篇特稿,以及對「海燕等人」的研究和專訪文章。讓讀者在輕鬆愉快的閱讀中,感受到「海燕等人」在獨闢蹊徑的創意空間裡,跳動著真實生活的脈搏,蘊含內斂的思想內涵。
人生道路,如同行山,時而空山靈雨鳥語花香,時而多番險阻迂迴曲折。
沉住氣,往前進……經歷了,盡力了。
山迴路轉,坐看雲起。
劇團簡介
「海燕等人」始於1987年,創團成員是活躍於華中初級學院中文學會的同學,1996年以「海燕等人」為名註冊成為藝術團體,由一群在媒體、藝術、文化和行銷等領域工作的專業人士組成。靈魂人物林海燕是「海燕等人」劇團的藝術總監,也是本書的創意總監。
主編簡介
林海燕, 新加坡「海燕等人」劇團藝術總監。
在新加坡國立大學主修漢學與英文,曾從事新聞工作,之後負笈英國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攻讀導演碩士學位。
1987年海燕首次踏上舞台,在《黃城夜韻》演出短劇《阿珠劇場》;隔年第一次當導演執導《巴德林先生的故事》;1991年開始通過集體創作編寫舞台劇,呈獻第一部劇作《符合媽媽》。之後領導這個團隊,在25年內推出了22部原創舞台劇。
1998年憑《週年遊戲》獲頒「新加坡劇作家獎」冠軍,2005年編導作品《等九九》榮獲第六屆「海峽時報『生活版』戲劇獎」的「最佳集體演出」獎,劇本也獲「最佳原創劇本」提名。

島上紀事: 1990-2015◎符詩專
平常價 $16.00全書歸類為電影內外、新舊媒體和情牽島國這三大單元。從理論和實踐的角度分析(華語)電影和新媒體的衝擊,呈現媒體科技在情境交叉互動下的演變趨勢,以及對社會、文化和語言的人文關懷。
島內外的世界在25年間,在你我不知不覺中改變了。或許這50則紀事可以讓你看到這些年來的變化,並再次想起那些漸被遺忘的曾經……
「這是詩專出版的第一本文集。我有時戲說他是『大器晚成』。這其中雖帶有戲謔,更多的是期許。我相信這只是個起點,我期待他未來在專業和公共領域更進一步的貢獻。」
--郭振羽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終身榮譽教授
作者簡介
符詩專,現任新加坡新躍大學副教授和新躍中華學術中心主任。
於1985年完成新加坡國民服役後赴台灣唸書。 1989年畢業於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1992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攝影及電影碩士學位;2004年取得美國俄亥俄大學大眾傳播博士學位。
1992-1996年任教於台灣天主教輔仁大學大眾傳播系廣播電影組,1996-1998年和2001-2010年任教於南洋理工大學黃金輝傳播與信息學院電子及廣播媒體系,2010年起任教於新躍大學。
自2013年起擔任新加坡華語電影節共同策展人;在2013年和2016年籌辦《他們在島嶼寫作》第一和第二系列在新加坡場之首映和相關活動。擔任《新躍人文》和《華商華社》系列叢書副主編,2016年與周兆呈和遊俊豪合編《半世紀的新加坡:回顧與展望》一書。目前不定期於新加坡《聯合早報》發表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