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7445624
- 9786267662182
- 9786267662304
- 9786267662540
- 9786269589333
- 9786269736553
- 9789864804092
- Bananas,Beaches and Bases: Making Feminist Sens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
- Cynthia Enloe
- Delia Ephron
- John Hersey
- Michelle Zauner
- QUEER(电影主视觉书衣版/垮世代理论教父作品之四十周年出版纪念)
- QUEER(電影主視覺書衣版/垮世代理論教父作品之四十週年出版紀念
- William S.Burroghs
- ab
- 不道德索引
- 不道德索引(云端世代不愿提及或被迫忘却的断片小说集
- 不道德索引(雲端世代不願提及或被迫忘卻的斷片小說集)
- 事物的奇怪順序(修訂版)
- 二十張出版
- 亞洲史
- 人文社科
- 傅恩臨
- 化學
- 台灣
- 國際
- 國際組織
- 國際關係
- 堯嘉寧
- 外交
- 女性
- 女性角色
- 威廉・S・布洛斯
- 小說
- 广岛:发生在人类身上的故事
- 廣島: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故事(原爆80周年紀念,新新聞主義寫作先驅)
- 心理勵志
- 性別
- 性別不平等
- 散文
- 文學小說
- 日本
- 書
- 李仲哲
- 歷史
- 沒有媽媽的超市
- 洪愛珠
- 海外
- 療愈
- 約翰·赫西
- 繁體
- 约翰·赫西
- 美國文學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老派情書
- 老派情書:孤單而不寂寞,致豐盛的熟齡人生 Left on Tenth: A Second Chance at Life: A Memoir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蜜雪兒·桑娜
- 譯者:楊詠翔
- 辛西亚·恩洛
- 辛西亞·恩洛
- 迪麗亞·伊佛朗
- 韓絜光
- 香蕉、海滩与军事基地:国际政治里的女性意识

【預購】QUEER(電影主視覺書衣版/垮世代理論教父作品之四十週年出版紀念)◎威廉·S·布洛斯( William S.Burroghs)(譯者:楊詠翔)
平常價 $31.00
【預購】不道德索引(雲端世代不願提及或被迫忘卻的斷片小說集)◎ab
平常價 $30.00 記得自己傳達過惡意的臉嗎?
竟如此細緻、純粹、令人憐惜。
★李欣倫 作家_李桐豪 作家_紀大偉 作家_洪茲盈 小說家_許俐葳 小說家_劉芷妤 小說家_蔣亞妮 作家_蕭詒徽_寫作者自由編輯——擁抱與推薦
★文字創意工作者ab的首部極短篇小說,雲端世代的閱讀新體感,探究生存、世代、階級、性別、欲望、情感之苦集滅道讀本!
★精鍊敏銳的不單純小說,一篇篇如混酒易醉而成癮再酗!書中以顏文字作為人稱索引,讀者循線感觸,保有內在匿名,在容許多重身分的時代,拒絕道德綁架!
比起善良,去愛,她更想行使邪惡……
所以她將繼續閉嘴,保有聰明的祕密,
然後她會等著,等待她可以使出黑暗魔法的那一天,
她願望自己活得更惡毒,直到成為一句髒話,
足以使那些不痛不癢的人感到不快。
人不該只追求一種體溫。
我想住進那個身體裡,
裡面聽說有黑色、白色與紅色……
寄存於雲端的疼痛與洞,
無界又相距稠密之處,
從反覆增生的情緒雜毛裡找到親密,
列印下一張張不良的臉——
尚未被曖昧價值、鄰人想望、體系嘮叨而所矯正的自己。
不道德索引∣讀ab的小說易醉且易罪,既乙醛充斥,又砌滿道德難題;前者偶爾醇厚偶爾收斂,後者卸下「身而為人」的原型,在虛構裡戴起虛構的(❛ᴗ❛)或ʕ•ﻌ•ʔ或(•͈⚇•͈)面具,對人世的憤懣怨恨「何需道歉」?故事群集廣袤無邊的雲端,散佚其間的意識、欲念、肢體、眼耳鼻舌、怨憎會與愛別離……拼組為文字穿入日常再熟悉不過的角色內裡,生存易,存在的重量難測,道德不道德,僅為一秒內的審判與決定。
小說集是隱性的存在書寫,各別獨立的文字暗層埋有等重的傷楚。作者行文纖細、敏感,具高度自覺,狀似喧囂、狂躁的當代顯影,實則量測人的存在性,此為雲端世代的反芻,寫實的迷霧,各角色背景、好惡、性取向曖昧難辨,從而讓鋪陳之情感,更為突出立體。每一短篇讀來皆如我們零落的局部之索引,可以盡情拼湊、也能果敢捨離。
作者簡介
ab
編輯,寫作者,策展人。一九九三年生,桃園人。本名李姿穎,寫作是小寫的分靈體。《留白計畫》內容長暨總編輯。曾任文化媒體 BIOS monthly 副總編輯與藝文刊物主編。關注文化與性別,喜歡拓荒與越界。注目尚未被完整的事物,以文字創作與編輯手藝作為理解世界的方式。專欄見於《大誌》、《釀電影》,文散見於藝文雜誌與平台,參與專書出版如《Wrinkles》《二○一七台灣詩選》等。Instagram:_writingtoreach_

【預購】廣島:發生在人類身上的故事(原爆80周年紀念,新新聞主義寫作先驅)◎約翰·赫西(John Hersey)(譯者:李仲哲)
平常價 $37.00有誰真正在乎原子彈落下後,廣島的真實景況?
在人們開始談論「新新聞主義」之前,一九四六年出版的《廣島》就證明這種寫作手法的力量——
跳脫科學角度的報導,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展開新聞調查!
來自六位廣島原爆倖存者的現場記憶,一位記者於二戰後轟動全球的逆風報導!
★普立茲獎得主——約翰.赫西——非虛構寫作經典★
★廣島原爆真相+新新聞主義寫作先驅★
★紐約大學新聞系評選「二十世紀最優秀的新聞寫作」★
●「和那個時代的人比起來,身處當代的我們彷彿擁有全知視角,知道核爆造成多大的災難——而無法想像一九四○年代的媒體有多重要,特別是一個意識到問題、從而冒險尋找真相的『真正的記者』。」——阿潑(文字工作者)
●「我認為1945年以來,讓世界免於核彈災難的並非嚇阻,也非對特定武器的恐懼,而是記憶——對於廣島浩劫的記憶。」——約翰·赫西(本書作者)
1945年8月6日上午8點15分
廣島市上空原子彈引爆
一道「無聲的閃光」劃破天空,無數人的人生徹底改變——
◎佐佐木敏子(罐頭廠人事職員)/
此時剛回到辦公室的座位上,整理一下文件後,正想轉頭與鄰桌的年輕女同事聊兩句。
◎藤井正和(自營醫院醫生)
因天氣很熱只穿著內衣,盤腿坐在自家醫院懸建於河川上的廊台,戴上眼鏡正在看報紙。
剛好從家裡廚房窗戶往外瞧著隔壁鄰居;他們配合拓寬防火巷防空襲的工程,正在拆除自己的房子。
◎威廉.克蘭佐格(德國神父)
早上的空襲警報解除,用過令人腸胃不適的粗糙早餐後,回到位於傳教所三樓的房間,正放鬆地躺在行軍床上看著教會雜誌。
◎佐佐木輝文(年輕外科醫生)
於七點四十分到達紅十字醫院,為病患抽血以進行梅毒血清測試,此時正走過醫院走廊,準備將血液樣本拿去試驗。
◎谷本清(衛理公會牧師)
為了將貴重物品搬離至較遠的安全地帶,以避開市區可能遭受的轟炸,剛抵達一個富人家的門口,打算把一車物品卸下來。
█帶著支離破碎的新聞,踏上那個「原子彈落下的世界」
當美國人得知日本投降、二戰終結的消息,全國陷入歡欣鼓舞的氣氛時,因美國政府操作新聞,試圖淡化、隱瞞原爆的毀滅性後果,世人並未意識到原爆的威力對廣島的傷害有多慘烈。然而,除了冰冷的死傷數字之外,實際遭原子彈攻擊的廣島人到底經歷了什麼?
本書作者約翰·赫西(John Hersey)在查覺美國新聞風向的不對勁後,成功突破管制進入廣島原爆的廢墟現場,訪問多位「被爆者」,並鎖定其中六位經歷撰寫報導。他不配合軍隊的宣傳,以當時少見的敘事手法忠實記錄下平民百姓經歷了這場歷史上單一規模最大的人為災難的故事。
1946年8月31日,《紐約客》雜誌以該期全部篇幅刊載了約翰.赫西的報導。該內容以清晰、樸實、冷靜、克制卻充滿人文關懷的文字,首次向美國人詳細描述了原子彈爆炸造成的恐怖後果,立即引起巨大反響,數小時內雜誌便售磬,引發世界各地媒體的無數討論。兩個月後,該期內容便以書籍形式出版,即為本書《廣島》(Hiroshima)的初版。後續日文譯本也於1949年出版。
█從「被爆者」視角說故事,「全人類」必須面對的共同記憶
本書除了涵蓋爆炸當天早晨到原爆一周年後這六位居民的親身經歷,在首次出版近四十年後,赫西也再度回到廣島尋找他所講述的故事主角,追蹤他們在原爆後如何持續生活,以及「被爆者」受到的歧視與日本政府的應對──甚至是挺身為和平運動奔走的過程。這些內容也收入了本書1985年的增訂版中,成為動人的最終篇章。
在即將邁入二十一世紀之時,紐約大學新聞系於1999年將本書評選為「二十世紀美國最優秀的報導寫作」。本書為公認的「新新聞主義」流派的原點,該寫作手法將小說的敘事技巧引入新聞寫作,也是現今「非虛構寫作」的前身。
約翰·赫西以旁觀者角度、不帶評價地客觀書寫,仍能使讀者產生主觀的判斷,進而在理解原爆真相的同時感到內心震動。直至今日,在廣島發生的事情將成為我們在思考世界戰爭和核子浩劫可能樣貌時的參照對象,永遠留存在人類的集體記憶之中。本書仍警醒著世人,廣島的悲劇並非遙不可及,甚至會是未來人類若實際爆發核子戰爭時的可能景象。
專文導讀 阿潑|政大新聞系兼任助理教授、文字工作者
名人推薦
汪宏倫|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何思慎|輔仁大學日文系特聘教授兼日本研究中心主任
洪維揚|日本歷史作家
翁稷安|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張子午|《報導者》採訪主任
許仁碩|北海道大學傳媒研究院助理教授
詹慶齡|資深主播、名人書房主持人
飛地書店
梓書房
好評推薦
「每一個美國人,如果允許自己拿原子彈開玩笑,或者只將其視為一種聳人聽聞的現象,認為如今可以接納其為文明的一部分(就像飛機和汽油引擎一樣),又或者允許自己推測如果我們陷入下一場戰爭,我們會如何利用原子彈,那麼他們都應該讀一讀赫西的作品。這篇原刊於雜誌的文章一旦出版成書,評論家就會說這是一部經典之作。但它遠不止於此。……從二戰中誕生最著名的報導作品。」——《時代》(Time)
「無論對本書有何種評論都比上這本書自身想傳達的。本書不言自喻,以一種令人難忘的方式,為人類代言。」——《紐約時報》(The New York Times)
「來自實際原子彈受害者的觀點,與奧本海默的視角完全互補。」——《GQ雜誌》(GQ Magazine)
「關於戰爭最偉大的經典之一。」——《新共和》(The New Republic)
「所有能閱讀的人都應該讀這本書。」——《星期六文學評論》(Saturday Review of Literature)
1914年出生於中國天津,至1925年隨家人返回美國。曾就讀耶魯大學和劍橋大學。1937年夏曾擔任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辛克萊.路易斯的秘書,同年秋到《時代》雜誌工作,兩年後被派往該雜誌的重慶分部。二戰期間往返於歐亞大陸擔任記者,為《時代》、《生活》、《紐約客》撰稿。
從1947年開始,主要致力於小說創作。1958年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1965年起任教於耶魯大學長達二十年,長期講授寫作課程。並擔任過美國作家聯盟主席以及美國藝術與文學學院院長。
為最早踐行「新新聞主義」寫作手法的記者,將小說的敘事技巧應用於非小說報導,對二十世紀後半美國的新聞報導寫作產生重要影響。著作等身,除本書外主要作品有《阿達諾之鐘》(A Bell for Adano,1945年獲普立茲獎)、《牆》(The Wall)、《兒童買主》(The Child Buyer)、《陰謀》(The Conspiracy)、《呼喚》(The Call)、《安東妮》(Antonietta)等。
譯者簡介
李仲哲
文藻法文系畢業,目前專職翻譯,愛書人,喜歡漫步於文字與故事之間。譯有《釣魚教我關於做父親的事》、《餘興派對》、《飯桌!飯桌!》、《後窗與另幾宗謀殺》(以上為二十張出版)等書。譯作賜教:1023lizhe@gmail.com

【預購】沒有媽媽的超市(中文版隨書附贈全球獨家「兒時回憶」珍藏海報)◎ 蜜雪兒·桑娜 Michelle Zauner(譯者: 韓絜光)(繪者: 洪愛珠)
平常價 $35.00獻給母親的真情告白
「眼淚收好,等你媽死了再哭吧!」
這是我媽媽最常說的一句名言。
她的愛是一種殘酷的愛,是一種強韌的愛,
是一種比你早十步看出怎麼做對你最好的愛。
要說她有錯,她只錯在關心得太多……
「媽媽不在以後,我去H Mart老是會哭。」
蜜雪兒・桑娜是獨立樂團主唱,在首爾出生、美國長大的她,幼時經常跟媽媽到韓國超市H Mart採買,也經常一邊聽媽媽暢談韓國生活的點滴,一邊吃著媽媽燒的韓國美食。
媽媽曾向她保證,二十五歲這一年,將是她人生最特別的一年。但沒想到,正是這一年,媽媽罹癌、人生戛然而止,她的人生跟著四分五裂。
在看似無盡的療傷之旅,某一天,桑娜來到熟悉的韓國超市。她看著架上的韓國小菜,就因為想起媽媽做的小菜滋味而忍不住掉淚;看著琳琅滿目的海苔品牌,卻想不起來自己從小到大吃的是哪一個牌子,不禁自問:
如果自己再也說不清身上繼承的韓國傳統,「那我還能算是個韓國人嗎?」
兒時的暑假,她在首爾的外婆家,看著外婆將削成片狀的梨遞給媽媽吃,自己則啃著梨心──完全是媽媽在家削水果給她吃的翻版。她那時從未想過,媽媽是在盡力彌補離家多年所錯失的時光,更沒想過媽媽與外婆的關係,將是她往後一生中母女感情的榜樣。
當媽媽首次造訪她在費城的住處,她不敢作聲,等著媽媽挑剔屋裡的骯髒不整。她想著自己過的「藝術家生活」,正是媽媽一直警告她別做的事。但媽媽一句批評也沒說,反而逕自走向廚房、忙進忙出,一心只想著在離開前,留給她一盅家鄉味。
媽媽罹癌後,她不顧一切回家陪伴媽媽。隨著止痛藥的藥效越來越強,媽媽說話總會不自覺切換回韓語,好似把韓語並不流利的她排除在外。她始終覺得自己的歸屬是別人說了算,而她隨時會被某個比她更有資格說話的人驅逐出去。
問題是,她是否永遠無法同屬於兩個世界?
在這個關於家庭、食物、臨終陪伴與自我追尋的故事中,桑娜卸下了歌手身分的光鮮亮麗。她懷著幽默和真情,述說作為韓美混血兒的成長經歷、母親對她特別且高度的期待、必然伴隨痛苦的青春期、離家追夢的掙扎,以及與韓國傳統漸行漸遠的迷惘。
和世上許多女兒一樣,桑娜曾希望成為和母親一樣的人,也曾希望成為和母親完全相反的人,經歷了離家、也經歷了嘗試返家的艱辛。慶幸的是,食物長期以來代替文字、成為母女間共同的語言,並且跨越雙方的文化壁壘,鑄造起堅實綿長的情感紐帶。
母親逝世之後,桑娜上網自學烹煮韓國料理。香濃溫暖的大醬湯、平淡卻開胃的松子粥、酸得恰到好處的泡菜……她從一道又一道菜色中發掘出每一段被她遺忘在心底的記憶,重新思索與母親共有的文化傳承。桑娜緩緩道出人生故事,她對自我的思索告訴我們,生命中的一切都是養分,而只有你自己,才能定義自己的模樣。
「關於我的一切,她全都瞭如指掌。我出生的時間,我未曾萌芽的夢想,我讀的第一本書。每一個性格的形成,每一個小病痛和每一個小成就。她一直細細觀察我,基於無人能比的興趣……所有沒被記錄下來的事,已隨她一起死去。現在,輪到我來了解自己了。」──蜜雪兒・桑娜
▋贈品介紹:中文版隨書附贈──全球獨家「兒時回憶」珍藏海報(38cm x 25.7cm)
儘管母親離世,無數的舊照片仍持續幫助作者桑娜,不致遺忘過去許多珍貴回憶,不致讓記憶腐化成無用之物。本次中文版上市,特別邀請桑娜與台灣讀者分享五張兒時與母親合影的照片,並以金典獎得主洪愛珠所繪製的封面插圖為視覺延伸,設計了一款「兒時回憶」珍藏海報,搭配閱讀,感觸更深!
「我在讀《沒有媽媽的超市》時,心都揪在一起、快要跳出來了。在這本寫得極美的回憶錄中,蜜雪兒・桑娜扣人心弦描繪了女兒與母親之間無論如何都不會真正逝去的關係。她寫得十分精準,說到了愛、摩擦、忠誠與悲痛──任何母親與女兒都會在這本書的字裡行間中認出彼此。」──丹妮・夏彼洛(Dani Shapiro),《母親的模特兒》(Black and White)作者
「《沒有媽媽的超市》令人驚嘆──這是一個美麗、深刻動人的成長故事,講述母親與女兒、愛與悲傷、食物與個人生命,讓我無比驚喜,也無比心碎。」──艾德莉安‧布羅德(Adrienne Brodeur),《狂野遊戲:我的母親、她的愛人,還有我》(Wild Game: My Mother, Her Lover, and Me)
「蜜雪兒・桑娜寫了一本你可以全然感同身受的書:你可以在讀她寫的句子時,彷彿嚐到味道;也可以在她寫的每一個段落中,聽到音樂在流溢。她將食物和回憶、舌尖上的滿足與悲傷等故事完美地結合在一起,交織出了一個關於情感的忠誠與失去的複雜敘事。」──《紐約客》(The New Yorker)
「本書太打動人了……這本溫柔、書寫細膩、令人心碎的書,講述了食物如何將我們與已故之人緊緊相連。桑娜把海鮮煎餅、松子粥和飯捲等菜餚描述得令人垂涎,她講起故事彷彿信手捻來,十分誠實,而且親切。當所愛的人去世時,我們開放所有的感官尋找他們存在的痕跡。桑娜就有這樣的能力,讓我們透過味覺進入她的故事,這也讓她的書脫穎而出-──她讓我們感覺到,我們也在她母親的廚房裡,為她唱頌歌。」──《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s)
「《沒有媽媽的超市》很有感染力地描繪了一種複雜的母女關係……桑娜坦然地在書中寫下她母親的死亡,尤其當我們的文化將癌症視為一種可以用希望和精力與之抗爭的敵人,這本書罕見地承認了癌症的殘酷。除此之外,桑娜深入探索食物與個人之間的聯繫,而她對食物的描述,也將我們帶到她的餐桌上。本書揭露桑娜如何在了失去母親、且透過烹飪重獲新生的過程中,成為了自己。」──美國全國公共電台(NPR)
「本書描繪的是一場對於末期病症、文化和共同經歷的及時探索⋯⋯桑娜完成了一個不可想像的任務,寫出了一本迎合所有胃口的書:她把一道又一道菜帶到了書頁上,以豐富的細節、更從韓裔美國人的視角,一針見血地寫下了身為『他者』的經驗。《沒有媽媽的超市》這本書將令『日式早餐』的歌迷驚豔不已,並為那些陷入失落之人提供慰藉;此外,本書也出色地詳述了韓國文化、傳統與料理的多彩全景。」──《舊金山紀事報》(San Francisco Chronicle)
「這是一部溫暖且全心全意的著作,誠實而細膩地描述隨著時間油然而生的悲痛,其中也夾雜著希望、幽默、美麗,還有清晰的觀察。這個故事是對一名年輕人細緻入微的描寫,呈現她努力思考體現家庭和文化歷史的意義,如何被成為藝術家的夢所推動,如何審視與成長環境的複雜關係,以及忍受在動盪成年之時失去親人的傷痛……《沒有媽媽的超市》是不容錯過的一本書。」──《西雅圖時報》(The Seattle Times)
「桑娜說故事的方式可說是無可挑剔。書中呈現記憶豐富的直接性,彷彿讓人沐浴在金色的光芒中。桑娜還善於描繪她與母親的關係的矛盾之處,包含她對母親的看法。在這個成長的故事中,本書幾乎每一章、每一段感性的描述中,都迴盪著食物帶有的治癒力與情感聯繫……這是一本真摯、尋根究底、思維聰敏的好書。」──《影音俱樂部》(AV Club)
「桑娜帶來的是一場真摯動人的致意:對她的母親、對她自己的身分認同,以及對在這個經常令人感到孤單的世界上,我們所有人對牽絆的渴望……桑娜在寫作時直言不諱,因而有著感動人心的力量,而有些詞語的使用就像歌詞一樣美麗……她有能力讓讀者理解,她母親遞給她米餅的舉動,實際上是一種最真實的愛的行為,讓人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象。」──時尚網站「Refinery 29」
蜜雪兒.桑娜(Michelle Zauner)
1989年生於韓國首爾,一歲時隨韓國母親與美國父親移民美國,現為獨立樂團「日式早餐」(Japanese Breakfast)主唱。2016年,首張專輯《精神盛宴》(Psychopomp)的迷幻曲風與隱含的哀傷故事,讓日式早餐一舉成名。2017年,第二張專輯《另一個星球的柔美聲音》(Soft Sounds from Another Planet)入選《滾石》雜誌年度五十大最佳專輯。2021年,第三張專輯《禧年慶典》(Jubliee)入圍葛萊美獎最佳另類專輯獎。
本書是桑娜的第一本書,書中記錄與母親的相處點滴,也面對身分認同與尋根的迷惘。對她而言,文字、音樂創作與料理,是生命之所繫,也是心靈的出口。
Facebook|@japanesebreakfast
Instagram︱@jbrekkie
Twitter|@jbrekkie
譯者簡介
韓絜光
台大外文系畢業,人文科普書籍翻譯。近期譯有《男孩、鼴鼠、狐狸與馬》、《追尋寧靜》、《如何做一本書》、《小人物:我的爸爸是賈伯斯》等。
封面插畫繪製
洪愛珠
本名洪于珺。一九八三年生,台北養成。倫敦藝術大學傳播學院畢,資深平面設計,大學兼任講師,工餘從事寫作,以記舊時日、家常吃食與經過之人。曾獲台北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鍾肇政文學獎。
著有《老派少女購物路線》,獲2021年台灣文學金典獎、Openbook好書獎、誠品閱讀職人大賞三冠王(年度最期待作家、年度新人、書店職人最想賣)。

【預購】老派情書:孤單而不寂寞,致豐盛的熟齡人生 Left on Tenth: A Second Chance at Life: A Memoir◎迪麗亞·伊佛朗(Delia Ephron)(譯者: 傅恩臨)
平常價 $33.00
【預購】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國際政治裡的女性意識 Bananas, Beaches and Bases: Making Feminist Sense of International Politics◎辛西亞·恩洛( Cynthia Enloe)(譯者:堯嘉寧)
平常價 $45.00要揭開世界權力運作,不能沒有「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
國際研究學會(ISA)最高榮譽蘇珊.史翠菊獎得主
——辛西亞·恩洛——學術生涯代表作
============
由於歷史上傳統觀念和社會的結構性束縛,使得許多女性在國際舞台上或是日常生活中一直處於雖然「在場」、卻彷彿是「缺席者」的尷尬地位,本書正是一本透過發現女性價值,突破權力運作背後的父權邏輯,進而將「女性主義」視角帶入「國際關係」研究的經典之作!
「這本我在英國讀書時的劃時代巨作,英文版還在我的書架上,終於在35年後翻成中文,讓台灣讀者在面對新時代的地緣政治危機時代,可以有機會閱讀這本充滿洞見的女性主義的書。」——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
本書透過平易近人的全球案例,從日常生活中可以接觸到的各個方面展示出女性的力量,並對現代世界性別不平等的現象進行深思。
舉例來說,這些不同地區、種族和職業的女性包括:國際香蕉公司金吉達的女工、旅遊產業中的女性、在美國海外軍事基地周遭工作生活的女性,以及遠赴海外的家庭幫傭、世界小姐選美大賽、好萊塢的拉美裔女演員、泛美航空的空服員、國際名牌縫製衣服的工廠女工等。本書標題所指的「香蕉、海灘、軍事基地」就是代表這些女性與國際關係、國際政治產生連結的工作場域。
透過這些案例可以看見,女性在國際政治中其實無處不在,只不過一直被視為次要角色。然而,這些女性在國際舞台上看似個人的策略與選擇,實際上卻與全球政治密不可分:
●「香蕉」——國際農業
政府和跨國公司依靠並操縱性別觀念來實現其逐利或政治目的。女性在香蕉政治中的角色和影響不容小覷,「香蕉女郎」更是香蕉工會運動的積極參與者。關於香蕉的全部性別故事正是一場複雜的、多樣的國際政治運動。
●「海灘」——國際旅遊
旅遊起始地和目的地社會中男女性情的觀念,以及兩者在現實的體現,反映旅遊業及其當前形勢的政治議程。男性掌握了女性對自我安全感和價值感的能力一直是旅遊政治演變的核心;例如,使她們成為空姐、酒店管家、妓女、地陪、導遊等角色。
●「基地」——國際軍事及外交
許多女性的生活與海外軍事基地密切相關:士兵妻子、女兵和為士兵提供性服務的女性。不同女性在軍事基地的經歷揭示了性別化的政策,即通過將女性變成「性或意識形態對手」,仰賴在不同社會位置的女性發揮不同的功能,來維持基地的順利運作。外交官配偶在外交事務上的貢獻,也不應因其性別而受到忽視。
============
■用性別的「好奇心」觀察世界,將使無數種權力形式的運作變得清晰可見!
現代社會的性別觀念看似逐漸在進步,但由於父權制「具有巧妙的適應性」,如今在日常生活中依然有許多女性面臨著多種角色的自我衝突。女性和國際政治真的無關嗎?女性的位置適合在家庭裡,而非特定工作場合?女性的工作與男性相比價值較少?……這些都是依靠父權體制者的說法,藉此讓婦女自身將這些對女性的特定期待不加質疑的內化,讓她們看不到幕後的政治——就好似根本沒有權力在運作。
對此,作者辛西亞.恩洛提出「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feminist curiosity),透過考察全球政治經濟體系裡女性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遭遇與行動,揭示了不同階層的女性如何與現代國際關係運作之間產生關連、乃至扮演關鍵角色。解讀「性別」如何在國際關係中發揮作用,除了令長期被忽視的女性角色獲得應有且必要的關注,也進一步拆解了國際關係研究中充滿的父權性與性別權力論述中的偏見。
■「女性」並非單純受描述的客體,女性經驗可以重新詮釋國際政治!
要研究國際政治中的性別運行模式,須揭露性別權力的行使是如何偽裝的。融入了性別化因素的權力有什麼不同?說到底,女性在國際政治中所處的位置為何?她們是怎麼走到那個位置的?她們待在那個位置會對誰有益?以及她們對於自己所處的位置又是怎麼想的?這些相關問題都會揭露性別政治權力如何發揮作用。
事實上,只要我們能夠指出,國際政治體系的運作仰賴於強調傳統上的男性氣質,就會發現這樣的體系其實比我們想像中更脆弱,也更容易被改變。性別因素不只存在於權力發揮作用的領域之外,甚至就是權力本身賴以運作的關鍵。因此,女性只要集體抵制任何一項對「身為女性」的期待,都足以使地方和國際的權力體系重新調整。
本書最初於1990年出版時,即成為國際關係女性主義學派的奠基之作;在2014年的全新修訂版中,更是大幅更新、增補了各章的內容,持續追蹤書中提及的各類女性主義運動趨勢,以及近幾年相關的國際事件;例如2013年孟加拉成衣工廠倒塌、針對美軍女兵的軍中暴力等。本書即為依據2014年全新修訂版翻譯的繁中版,即使原書距離初版已屆三十五周年,仍是此領域的代表作品,引領了後續的相關研究與討論,重要性至今不墜。
推薦人
王婕│國立和美實驗學校圖書館主任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沈秀華│清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副教授
邱琡雯│南華大學國際事務與企業學系教授
徐遵慈│中華經濟研究院台灣東協研究中心主任
陳美華│中山大學社會系教授兼社科院院長
康庭瑜│政治大學新聞學系副教授
覃玉蓉│婦女新知基金會秘書長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依筆畫順序排列)
各界好評
●恩洛的分析清晰、複雜、趣味、揭密、通俗易懂且富有洞察力。——《政治學期刊》(Journal of Politics)
●與傳統的、自上而下的國際政治觀點不同,提供了令人耳目一新、富有洞察力和批判性的見解。——《美國政治科學評論》(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
●本書的廣度、衝擊力以及原創性的關聯保證了它將成為廣泛引用的文本。——《標誌》(Signs)
●恩洛的這本重要著作今日仍然帶有挑釁的政治性、毫無保留的激進性,以及真誠的女性主義。——澳洲國際事務研究所(Australian 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為全球努力將女性生活的控制權重新掌握在女性手中做出了深遠的貢獻。——《女性書評》(Women’s Review of Books)
●本書是一名廣泛遊歷的女性主義者對後現代世界的不平等所做的思考。恩洛對旅遊業、食品工業、軍事基地、民族主義、外交、全球工廠和家務勞動都有生動的描述,並很有說服力的指出性別是國際關係的運作關鍵。——王愛華(Aihwa Ong),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系教授
●如果你認為你了解我們的世界是如何運作的,請再想一想。準備好以全新的眼光看待你的牛仔褲、早餐和晨報。本書衝擊我的大腦,以最好的方式。——索海拉·阿卜杜拉利(Sohaila Abdulali),著有《虎年》(Year of the Tiger)
●新版《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中辛西亞.恩洛無疑地以其一貫的才華細膩地記錄下女性生活,女性形塑了國際政治中的權力角力,也被這些角力所塑造。此次的新版為當代的「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打了一劑強心針,提醒我們性別不平等已經頑強的深入日常生活中,且以樂觀的方式提醒我們女性的生活本質具有潛在的變革能力。本書以博學、直指核心的文筆闡明了當今全球性別政權的國際格局,相信不論是新接觸者、或是希望掌握父權制變化的讀者,都會很感興趣。——保羅·希蓋特(Paul Higate),布里斯托大學社會學、政治與國際研究學院性別與安全高級講師,編著有《軍事男性氣質:身分與國家》(Military Masculinities: Identity and the State)
●本書是一塊稀世珍寶。國際關係將和以往看起來截然不同。辛西亞.恩洛透過《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以及眾多女性的真實生活,很有說服力的告訴我們全球政治還未達到預期的水準。這部經典作品的新版確實非常受到歡迎。——赫夫·胡斯曼(Jef Huysmans),倫敦瑪麗皇后大學國際政治學教授
●為了改變世界的不平等,我們需要文本來闡明權力如何運作,以及為何我們的個人力量如此重要。恩洛的文字作為堪稱典範的教學工具,同時具有資訊性、趣味性、不安性甚至啟發性。——V.斯派克·彼得森(V. Spike Peterson),亞利桑那大學政府與公共政策學院國際關係榮退教授
●當我拿著本書首刷的土耳其語譯本時,我想知道有多少種語言的讀者受到啟發。透過辛西亞·恩洛送給人們的禮物——對性別感到好奇心的女性主義式之眼——來觀察我們的世界並想像新的世界,將一連串令人驚嘆的當代對話與掙扎建立關聯,本書不只是一個增訂的、而是一個全新的禮物!它令人印象深刻地表明,如果我們錯過性別,我們就錯過了世界以及國際政治的運作方式。——艾謝·居爾·阿爾蒂內耶(Ayse Gül Altinay),薩班吉大學文化人類學系教授
●與初版一樣令人驚艷。《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再次開創新領域,迫使讀者以新穎的女性主義視角來看待社群媒體時代個人的性別國際政治。——卡蒂亞·C.康福蒂尼(Catia Cecilia Confortini),威爾斯利學院和平與正義研究計畫教授
●辛西亞`恩洛用她女性主義式的好奇心挑戰「國際」的界限,以無與倫比的技巧讓女性的日常生活在國際政治中被看見,顯示出其間的相關性。恩洛會仔細傾聽,而且不害怕承認她感到驚訝的事,她編織出一幅故事的織錦,揭示出從個人到政治的權力運作。她與世界各地、各階層的女性都維持深入的政治接觸,她讓我們能夠真正對全球政治有更多了解。你一定會對這本書愛不釋手。——安妮克.T.R.維賓(Annick T.R. Wibben),著有《女性主義安全研究》(Feminist Security Studies)
●辛西亞·恩洛的《香蕉、海灘與軍事基地》啟發了巨大的典範轉移,她點燃女性主義學術研究的多場野火;從國際關係到政治經濟學,再到女性主義理論。如今這部重要著作的新版本又讓新一代的學生、運動人士和學者變得「更加睿智」。——埃塞爾.布魯克斯(Ethel Brooks),羅格斯大學女性與性別研究及社會學教授
●辛西亞·恩洛用女性主義探討國際政治的能力可謂無人能出其右。這本具開創性的書說明如果不認真看待兩性權力的運作,分析框架就會顯得不足,並且很有說服力的指出對女性主義的好奇心將激發出對國際政治最複雜和最全面的理解。這是一本引人入勝、清晰易懂、令人愛不釋卷的書。是你我書架上的必備之作。——錢德拉·塔爾帕德·莫漢蒂(Chandra Talpade Mohanty),著有《女性主義無國界》(Feminism Without Borders)
作者簡介
辛西亞·恩洛(Cynthia Enloe)
美國著名女性主義學者、國際關係專家,現任教於克拉克大學永續發展與社會正義學院。對女性主義國際關係研究的卓越貢獻,使她被封為該領域的研究先驅,並獲頒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等多所大學的榮譽博士學位。
學術生涯早年,恩洛關注東南亞的地區政治,尤其專注於菲律賓與印尼的族群政治與種族關係,以及該區域的革命運動對於國際局勢的影響。研究過程中她日漸重視並帶入女性主義視角,在思索「國際關係」作為「學科領域」以及「國家之間具體的互動行為」時,進一步思考女性及其生命經驗在其中的作用。
恩洛對全球化世界中女性遭遇的研究,為國際政治與政治經濟領域帶來開創性的突破。一生獲獎無數,包括國際研究學會最高榮譽蘇珊.史翠菊獎,以及和平與正義研究學會頒發的終身成就獎等重大獎項。2010年,《國際女性主義政治學報》創立「恩洛獎」以獎勵新進學者的研究成果,以表彰她對國際關係領域乃至女性主義學術群體的發展所帶來的非凡貢獻。
著作等身,包括《好奇的女性主義者:尋找新帝國時代的女性》(The Curious Feminist: Searching for Women in a New Age of Empire)、《演習:軍事化婦女生活的國際政治》(Maneuvers: The International Politics of Militarizing Women’s Lives)、《大推動:揭露和挑戰父權制的持續存在》(The Big Push: Exposing and Challenging the Persistence of Patriarchy)等書。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逆轉中華》、《不平等的審判》、《法庭上的偽科學》、《無國籍》、《傲慢的堡壘》、《馬尼拉的誕生》、《桑塔格》、《剪裁歧見》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