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9571467702
- 9789571476285
- 9789571476728
- 9789571476919
- A Tradition of Rite as Route and Song as Way
- Collected Poems of Rabindranath Tagore
- Homeric Epics
- one day one dog
- Rabindranath Tagore
- 三民
- 三民出版
- 世界歷史
- 中国历史
- 中國歷史
- 人文社科
- 华文文学
- 历史
- 古老
- 台灣
- 呂健忠
- 地理
- 安東·契訶夫
- 宗教命理
- 導讀
- 希臘
- 平裝
- 徐頌贊
- 散文
- 文化
- 文学研究
- 文學修養
- 文學研究
- 時尚宗教學
- 書
- 杨照
- 林富士
- 楊照
- 檳榔
- 歐洲
- 歷史
- 泰戈爾詩集
- 洛夫
- 海外
- 王國維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糜文開
- 糜榴麗
- 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
- 經典
- 繁体
- 繁體
- 红唇与黑齿:纵观槟榔文化史
- 经典
- 翻譯
- 荷馬史詩
- 荷馬史詩:儀軌歌路通古今
- 華文
- 裴普賢
- 解讀王國維
- 解读王国维
- 詩
- 費勇
- 長詩
- 雪樓

【預購】解讀王國維◎楊照編
平常價 $33.00王國維留著長辮站上清華講臺,寫下石破天驚的學術成就
本書選錄王國維近四十篇的學術發表與讀書筆記:作為第一位捧讀叔本華、尼采原文書的中國傳統知識分子,於〈紅樓夢評論〉中史無前例地以西方哲學美學觀點切入探討;身為首位以西洋戲劇典範審視宋元戲曲的學者,一反歷來偏見,寫成一部洞見中國俗文學崇高藝術成果的《宋元戲曲史》;而在古史器物研究的集大成《觀堂集林》裡,提出前所未有的「二重證據法」,一別於當時流行的乾嘉考據之學。
王國維從西方哲學轉向中國古典文學,再踏入金石甲骨,研究領域的改變,也是其人生際遇的註腳──那些左右著他學術領域剪不斷、理還亂的人際糾葛──在時代巨變、黨軍襲來,以及親家兼摯友的逼債等多重使人窒息的巨大壓力之下,他最終決定,「經此世變,義無再辱」,以自沉結束苦痛。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叢書
「民國」無論是1949年在中國大陸時期,或是1949年搬遷來臺之後,都是變化與動盪的。混亂的時局打破了所有既定的秩序與答案,逼使人們沒有後路,只能往前去尋找、創造自己的道路,因此造就民國成為一個出人物的時代,尤其是出人文思想人物的時代。
在時代劇變的千錘百鍊下,民國學者們在極端高壓的環境中冶煉出各式思想觀點,期望為人民、為國家找到解決問題的出路。而這些思想觀點,至今仍存續於臺灣的文化脈絡中,「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便是希望重新發掘民國學思的精粹與價值,照亮現代社會蒙昧不明的暗處。
▍「展讀民國人文」系列作品
解讀梁啟超(中國近代思想家)
解讀章太炎(國學大師)
解讀陳垣(「國寶」史學家)
解讀呂思勉(寫作第一本白話通史)
解讀王國維(國學大師)
即將出版
解讀歐陽竟無(佛學研究的先鋒)
解讀蔣夢麟(代表作《西潮》)
解讀馬一浮(一代儒宗)
解讀張君勱(新儒學代表)
解讀熊十力(新儒學的奠基者)
系列特色
★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精選十位民初重量級學者梁啟超、章太炎、陳垣、呂思勉、王國維、歐陽竟無、蔣夢麟、馬一浮、張君勱、熊十力的著作,內容涵蓋國學、史學、哲學等領域,使系列叢書兼具民國學術的深度與廣度。
★主編楊照撰寫「導讀」與「提要」
每冊前附有楊照老師撰寫的長篇「導讀」,說明作者的時代意義,及其思想、經歷的重點,有助閱讀時能得到更深切的體會。每輯前則有「提要」,提供文章的出處背景,並連結「導讀」內容,進一步刻畫作者具體的思想面貌。
齊聲推薦
王汎森/中研究院士
呂芳上/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
李隆獻/臺灣大學中文系特聘教授
蔡長林/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江仲淵/「歷史說書人History Storyteller」粉專創辦人
廖彥博/《悲歡離合四十年:白崇禧與蔣介石》共同作者
鄭俊德/「閱讀人社群」主編
★認識中國人文,從閱讀近代中國經典開始。(中研院近史所兼任研究員呂芳上)
★閱讀民國時代下的人文典範,從中學習他們在時代變革下的勇氣精神,以及對於人文關懷的光輝面。(「閱讀人社群」主編鄭俊德)
本名李明駿,臺大歷史系畢業,美國哈佛大學史學博士候選人。曾任《明日報》總主筆,《新新聞》總編輯、總主筆、副社長等職。現為新匯流基金會董事長、廣播節目主持人,並長期於誠品講堂、趨勢講堂、敏隆講堂、藝集講堂開設課程。2021年以「楊照談書」榮獲第56屆廣播金鐘獎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楊照勤於筆耕,著述豐碩,有《概念民國:不一樣的中國史‧迴音》、《您好,馬克思先生:資本論及其所創造的世界》、「日本文學名家十講」(十冊)、「不一樣的中國史」(十三冊)、《史記的讀法:司馬遷的歷史世界》等數十種。
近年積極推廣民國人文思想與學術,期望喚起人們重視中學與西學對接的這一批學人,在承襲傳統中求新之嘗試,以及在學術思想上之重大意義。

【預購】紅唇與黑齒:縱觀檳榔文化史◎林富士
平常價 $35.00․近代佛教禁戒檳榔,古代僧人卻是檳榔文化主要推手?
․檳榔從藥品、宗教聖品、餽贈禮物到致癌毒品,為何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轉變?
過去檳榔時可見於人們日常生活中,更被應用於宗教祭祀或多項中醫藥方等面向。然而,隨著時代進展,檳榔逐漸從藥品貴重物轉變為毒品致癌物,最終更被定調為健康殺手、敗壞風俗及影響水土保持的罪魁禍首。為何檳榔的地位會有如此截然不同的轉變?
【從語言學、生物學、考古學驗證到歷史文獻記載,全面探索檳榔的前世今生】
本書從歷史語言學、生物地理學、考古學等角度重新探究檳榔文化的原鄉,分析檳榔在東亞地域的年代分布,藉此推論出檳榔文化的擴散及傳布方向。作者以豐富的文獻資料,全面且不失嚴謹的學術考證,從多元角度深刻探究檳榔在數千年人類嚼食的變遷過程。
【了解檳榔的功能及特性,理解古人嚼食原由】
人類嚼食檳榔的習俗已逾千年之久,中國南方住民及臺灣原住民皆有此習俗,不只是日常生活中的零食,也能作為社交、婚宴餽贈禮物或是進行宗教祭祀的祭品用具、廟會活動的僧佛供養品;而古代中國則注意到它的醫療功效,如驅蟲、壯陽、防疫等。作者以中國的檳榔文化為主體,從歷史角度探討檳榔文化意涵與發展,進一步的釐清檳榔的古今之變,帶領讀者重新審視檳榔的價值所在。
|彙編|
陳元朋 東華大學歷史系教授兼系主任
陳藝勻 中央研究院博士後研究人員
名人推薦
|專文推薦|
杜正勝 中央研究院院士
蘇奕彰 國家中醫藥研究所所長
|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列)
王汎森 中央研究院院士
皮國立 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
李貞德 中央研究院史語所特聘研究員兼所長
張珣 中央研究院民族所研究員兼所長
曾齡儀 臺北醫學大學校史室主任
黃進興 中央研究院副院長
雷祥麟 中央研究院近史所研究員兼所長
謝國興 中央研究院臺史所研究員
出生於臺灣雲林。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士、碩士,普林斯頓大學(Princeton University)博士。曾任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中央研究院數位文化中心召集人。學術研究領域為宗教史、醫療史、文化史、數位人文學。著有《小歷史――歷史的邊陲》、《疾病終結者――中國早期的道教醫學》、《孤魂與鬼雄的世界――北臺灣的厲鬼信仰》、《紅色印象》、《漢代的巫者》與《巫者的世界》等。
【預購】荷馬史詩:儀軌歌路通古今 Homeric Epics: A Tradition of Rite as Route and Song as Way◎呂健忠
平常價 $28.00
【預購】 時尚宗教學◎徐頌贊(繪者:One Day One Dog)
平常價 $35.00周遊東南西北的神話傳說,
揭開魑魅魍魎的神祕印象,
窺探天地神人的玄妙邏輯,
還你一個有仙氣又有煙火氣的大千世界!
作者以妖魔鬼怪、神佛仙聖為題,透過觀察這些魑魅魍魎,趣味理解宗教文化,並從中反觀人間生活。作者說:這裡所談的,不是迷信,也無關信仰,而是人類幾千年來累積傳遞的文化現象,是人類心靈的象徵和外化。作者試圖重構一個飽滿、幽默、有情的幽微世界,把神明妖怪重新帶向人間,也把人間帶給他們。
徐頌贊
徐頌贊,90後作家、青年學者,1993年生於浙江寧波。國立政治大學碩士,入選臺灣神學院「馬偕訪問學者計畫」、中央研究院2017年人類學營。荷戟人文實驗室創始人、喜馬拉雅FM、港臺多份刊物的撰稿人。著有學術專著《福音的修辭》(臺灣中原大學,2020年)、詩集《小哀歌》、雜文評論集《自由的低音炮》。
曾在《中國詩歌》、《華文現代詩》、《世界日報》、《財經文摘》、《文化中國》、《同舟共進》、《臺灣宗教研究》、《景風》、《臺灣教會公報》、「澎湃新聞」、「網藝術頻道」、「界面文化」等海內外刊物發表詩文、時評與論文,在「澎湃新聞·湃客」開設專欄。
十六歲獲得「中國少年作家盃」全國一等獎,此後獲得全國大學生優秀作文獎、國立政治大學陳百年先生學術論文獎、優秀陸生獎等。曾在臺灣宗教學會、臺灣人類學與民族學會、國立政治大學、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香港中文大學、浙江大學、美國普渡大學等發表學術論文或公開演講。
繪者簡介
One Day One Dog
每天都很睏的人,白天在荒謬的設計界當觀眾,晚上用毛筆在墨汁中尋找自己的那隻阿狗。
一個希望在布花設計的世界中,找到快樂的厭世女子。

【預購】雪樓小品◎洛夫
平常價 $21.00內容簡介
提起洛夫,一定會想到他在加拿大所卜居的「雪樓」。
雪樓是洛夫探索文藝、既自由且愜意的理想天地,雪樓內有文、有詩、有書畫,多彩爛漫的文人氣息,與窗外雪落無聲的寂靜,形成強烈的對比。
洛夫在溫哥華期間,不忘讀書,不忘創作,更不忘品味新生活,本書即為洛夫讀書的感悟與生活的感受,沒有政治或敏感議題,篇幅雖簡短,仍然雋永有味。讀者可以與洛夫一同讀情詩、詠古人,與洛夫在後院種花蒔草,與洛夫閒話酒茶。透過本書與洛夫促膝長談,絕對能發掘前所未有的生活樂趣。
作者簡介
洛夫
本姓莫,1928年生於湖南衡陽,淡水大學英文系畢業,曾任教東吳大學外文系。1954年與張默、?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對台灣現代詩的發展影響深遠,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蘭、瑞典等文,並收入各大詩選,包括《中國當代十大詩人選集》。洛夫寫詩、譯詩、教詩、編詩歷四十餘年,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廿二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四部,評論集《詩人之鏡》等四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他的名作《石室之死亡》廣受詩壇重視,二十多年來評論不斷,其中多首為美國漢學家白芝(Birch)教授選入他主編的《中國文學選集》。《石室之死亡》英譯本已於1994年10月由美國舊金山道明出版社。1982年他的長詩《血的再版》獲中國時報文學推薦獎,同年詩集《時間之傷》獲中山文藝創作獎,1986年獲吳三連文藝獎。洛夫的表現手法近乎魔幻,被譽為「詩魔」。近年沉潛於書法之探索,不僅長於魏碑漢隸,尤精於行草,書風靈動蕭散,境界高遠,曾多次應邀在台北、菲律賓、馬來西亞、溫哥華、紐約等地展出。

【預購】洛夫與中國現代詩(平裝)◎費勇
平常價 $18.00內容簡介
本書全面展現當代重要詩人洛夫的心路歷程及其精湛的詩藝。從語言、意象、悲劇意識、莊與禪、歷史題材諸方面,闡述洛夫詩歌的美學意義及歷史價值;既有感悟式的具體解析,更有縱橫式的整體把握。 以五四以來漢語詩歌發展為背景,以西洋現代詩為參照,對於由洛夫詩作及其詩論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加以探究,並對現代漢語詩歌的演變及純正詩歌觀念之確立,提出了初步的、探索性的意見。
作者簡介
洛夫
一九二八年生於湖南衡陽,淡江大學英文業。
曾任教東吳大學文仞。與張默、瘂弦共同創辦《創世紀》詩刊,作品被譯成英、法、日、韓、荷、瑞鈽等文,並收入各大詩選,包括《中國學代十大詩人選集》。
洛夫著作甚豐,出版詩集《時間之傷》等三十七部,散文集《一朵午荷》等七部,評論集《詩人之鏡》五部,譯著《雨果傳》等八部。另有《石室之死亡》、長詩《血的再版》、《時間之傷》、《魔歌》、《漂木》等出版,屢獲國內外大獎,震驚華語詩壇。
研究洛夫的專著頗多,包括有:《詩魔的蛻變:洛夫詩作評論集》、《洛夫與中國現代詩》、《洛夫評傳》、《一代詩魔洛夫》、《漂治的奧義》、《洛夫:詩、魔、襌》,《洛夫長詩(漂木)論》,《大河的雄辯──洛夫詩作評論集(第二部)》等。
洛夫評為超現實主義詩人,表手法近乎魔幻,被詩壇譽為「詩魔」。

【預購】泰戈爾詩集(精裝本)(Collected Poems of Rabindranath Tagore)◎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譯者:糜文開、裴普賢、糜榴麗)
平常價 $36.00推薦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