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9789868405448
- Albert Camus
- and Samantabhadra
- Bodhisattva Deeds and Vows: Commentary on the practices of Bodhisattvas Avalokitesvara
- boy love
- Charlotte S
- Commentaries on the Heart Sutra
- Craig Storti
- Freedom by Cultivating Merit and Wisdom: Commentary and Application of the Diamond Sutra in Life
- Future Cities: Architecture and the Imagination
- Gay Hero’s Visual Dictionary
- Jack Lewis
- Ksitigarbha
- Matt Haig
- naked director
- Nonviolent Communication for Beginners
- Paul Dobraszczyk
- Sally Hovey Wrigging
- The Exquisite Dharma: Commentary on Lotus Sutra
- The Midnight Library
- The Science of Si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Know We Shouldn’t?
- The Subtle Wisdom of Bodhisattva Kuanyin(Avalokitesvara): The Practice of Kuanyin’s Perfect Penetration Through the Ear
- The Sympathizer
- Viet Thanh Nguyen
- Why Travel Matters: A Guide to the Life-Changing Effects of Travel
- Xuadzang: A Buddhist Pilgrim On The Silk Road
- 丁威仁
- 下半輩子,不再為工作而活:給厭倦了生活只剩下工作的你
- 不穿紅裙的男孩
- 中國大陸
- 九歌
- 亞倫.強森 Allan G. Johnson
- 交換日記
- 人文社科
- 保羅·多伯拉茲克
- 傑克·路易斯
- 傳記
- 允晨文化
- 克雷格·史托迪
- 全裸導演
- 全裸導演 村西透伝
- 其他
- 兼職詩人
- 刘克襄
- 劉克襄
- 勵志
- 午夜圖書館
- 卓男
- 卡繆
- 反抗的共同體
- 反抗的共同體:二〇一九香港反送中運動
- 台灣
- 台灣商務
- 吉竹伸介
- 同志
- 同情者
- 吳嘉苓
- 告白
- 在廁所閱讀的廁所小說
- 墮落的人腦
- 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 多利安助川
- 如果上帝有玩Tinder
- 如果人間煉獄中有你
- 如果電話亭
- 威廉
- 宗教
- 小站也有远方
- 小站也有遠方
- 小說
- 尖端
- 平安文化
- 張一喬
- 張偉雄
- 張純禕
- 心的經典
- 心的經典:心經新釋
- 性別打結:拆除父權違建
- 性別研究
- 悅知文化
-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 成令方
- 我和我追逐的垃圾車
- 我想跟你好好說話:賴佩霞的六堂「非暴力溝通」入門課
- 我是遺物整理師
- 散文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斑馬線文庫
- 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 新宿的貓
- 方智
- 旅行的形狀
- 旅行的形狀:影像札記 Into Solitude : Photo Diary
- 旅行的意義
- 旅行的意義:帶回一個和出發時不一樣的自己
- 旋木
- 日本
- 早安財經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曲盤開出一蕊花
- 書
- 未來城市
- 未來城市:漂泊.垂直.廢墟:虛構與真實交織的人類世建築藍圖
- 末日儲藏室
- 本橋信宏
- 杜默
- 林嶺東
- 林嶺東 嶺上起風雲
- 林澄
- 柳廣成
- 柳橋出版社
- 栗子文創工作室
- 梅原真
- 歷史
- 洪芳怡
- 海外
- 游擊文化
- 游美惠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柏霖
- 無障礙旅遊
- 無障礙旅遊:跟著輪椅導遊玩台灣
- 熬夜和想你,我都會戒掉
- 玄奘絲路行
- 王天寬
- 王瑞徽
- 王秀雲
- 王芃
- 男色英雄圖鑑
- 異鄉人
- 白樵
- 社會科學
- 福慧自在:《金剛經》講記與《金剛經》生活
- 秀威資訊
- 章晉唯
- 第111天:人質手記
- 簡捷
- 簡體
-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絕妙說法
- 絕妙說法:法華經講要
- 編年台北
- 繁體
- 繪畫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聖嚴法師
- 臉譜
- 臟器外陋
- 自傳
- 莎莉·哈維·芮根斯
- 菩薩行願
- 菩薩行願:觀音、地藏、普賢菩薩法門講記
- 華文
- 華美
- 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 華語語系
- 蓋•德利斯勒
- 蔡欣純
- 藍朗
- 行人
- 觀音妙智
- 觀音妙智:觀音菩薩耳根圓通法門講要
- 設計好味道
- 詩
- 謝子凡
- 謝顥
- 財團法人法鼓山文教基金會-法鼓文化
- 賴佩霞
- 足智文化有限公司
- 速寫台灣
- 速寫台灣:跟著小開老師,從基礎學起,畫出你的台灣style
- 遠景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邱大昕
- 郝慧川
- 鄧子衿
- 鄭開翔
- 金剛經
- 金完
- 金江美
- 開發社
- 阮越清
- 陳令嫻
- 陳孅孅
- 陳彥樺
- 陳浪
- 階級病院
- 雙囍出版
- 雲晞
- 雹月あさみ
- 電影
- 韓翔中
- 音樂
- 顏湘如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馬嶽
- 馬欣
- 馮燕珠
- 高寶
- 高秋雅
- 麥特·海格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欣儀
- 黃毓婷
- 黃秀玲

【預購】兼職詩人◎謝顥
Regular price $23.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有人說最喜歡的東西,當成愛好就可以了,千萬別成為職業。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在詩集中可以看到作者寫信給自已、寫寄不出的信、寫給與戀人分手的友人、寫給陌生人、寫時間、生命的流逝,也寫東海校園。這些信,或詩,無非是「感慨」之作。
詩之起意,自是起於心有所感,引發感慨之情、景、物、時、人,或遠或近,或古或今,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相信只要持續以詩對話,也許不一定是認識的人,但總會有一雙手慢慢靠近,安靜翻閱,享受「謝詩」的細膩情感與獨特溫度。
本書特色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名人推薦
溫任平(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
湯銘哲(前東海大學校長、醫學家)
張錦忠(馬華文學評論家)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不必說得(太)明白,說得(太)明白就成為說明文或議論文。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溫任平
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需要謝顥的努力。──湯銘哲
《兼職詩人》裡的事件、感慨、意象,並不難掌握、理解,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謝顥選擇了一種「明白曉暢……,借題抒意,寄託顯明」(錢鍾書評長吉諷喻詩語)的書寫方式。──張錦忠
我兼職寫詩,歌頌俗樂在該留下的所在,皈依在光緣起的朦朧。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在詩集中可以看到作者寫信給自已、寫寄不出的信、寫給與戀人分手的友人、寫給陌生人、寫時間、生命的流逝,也寫東海校園。這些信,或詩,無非是「感慨」之作。
詩之起意,自是起於心有所感,引發感慨之情、景、物、時、人,或遠或近,或古或今,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相信只要持續以詩對話,也許不一定是認識的人,但總會有一雙手慢慢靠近,安靜翻閱,享受「謝詩」的細膩情感與獨特溫度。
本書特色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名人推薦
溫任平(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
湯銘哲(前東海大學校長、醫學家)
張錦忠(馬華文學評論家)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不必說得(太)明白,說得(太)明白就成為說明文或議論文。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溫任平
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需要謝顥的努力。──湯銘哲
《兼職詩人》裡的事件、感慨、意象,並不難掌握、理解,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謝顥選擇了一種「明白曉暢……,借題抒意,寄託顯明」(錢鍾書評長吉諷喻詩語)的書寫方式。──張錦忠
作者簡介
謝顥
東海大學文學碩士,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人,現居台灣台中市。
自幼接受經學、哲學、文學教育,並開始於各文類文學作品進行創作。
2017年,出版個人第一本個人詩集《秋的轉折》。
謝顥
東海大學文學碩士,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人,現居台灣台中市。
自幼接受經學、哲學、文學教育,並開始於各文類文學作品進行創作。
2017年,出版個人第一本個人詩集《秋的轉折》。
推薦序一
好的詩總宜淺斟細酌──序謝顥《兼職詩人》
謝川成的長公子謝顥的第二部詩集《兼職詩人》,收錄的是他2016年到2019年的詩作,2020年,他就作品修飾了少許。二十七歲的謝顥念博士,學術研究不免苦悶,我猜測詩可讓他宣洩情緒的鬱憤、心靈成長的苦難。可是對詩人,即使是兼職詩人,百年前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具》(1919)的觀點仍然有用:
艾略特說:「詩不是放縱感情,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泯滅個性。」(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
我無意挾洋自重,嚴羽的《滄浪詩話》早就強調過「詩貴含蓄,忌直露」,比艾略特稍後誕生的中國詩人何其芳,作品細膩柔美,他成功迴避了囂張的事物和感情。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謝顥用車的倒退,一個動作意象,寫出席葬禮:
眼前身後成群的陌生人
握手撫慰交換著人際網路的名片微信
一路燈光閃爍
車子倒退
我出席了一場
葬禮
「燈光閃爍」喻意人生的光明與黑暗,恰到好處,點到為止。詩本來就該如此,細部由散文去做。
詩可以逆向操作,像〈等車〉:「我看著這條路上來往的冷面/我聽著這喧嘩夾藏的輕泣/我轉換了對自己的同情/到第三人稱的遭遇/同情你的前途騰達/同情你的升職加薪/同情你的子女升學/同情你的一生輝煌」,從同情自己變成同情別人,等車、上班、工作、奮鬥,加薪升職飛黃騰達......可這些成就都得付出代價。這也是一種比較detached的、保持美學距離的寫法。〈寄往1993,掛號〉寫給自
己,抒情恰好,沒有長吁短嘆;〈愚人節〉也是逆反操作。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這是一堆古書/古書堆疊在筆電旁/一輕一重/跨著不太遙遠的生成年代/古書不進博物院/吞入塵埃以前/記得內容拍照/莫忘轉換最清晰好讀的PDF/這時代交接的門把/轉開即擁有裡外年華」,隱含諷喻,露骨的批判容易淪為敗筆,「隱含」反而讓讀者有想像空間去咀嚼、體會。
……
溫任平
推薦序二
懷念楊牧,期望謝顥
楊牧是我最欣賞的詩人,當年以葉珊為筆名,就讀東海大學四年之中,於大度山發表兩本詩學「水之湄」和「花季」。葉珊太瘦,後來改名楊牧。留學美國,走入學院派,成為一流的學者及華人世界最響亮的詩人。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楊牧之後,大度山再無詩壇上統領風騷的人物。
去年五月,我的臉書朋友東海大學研究生謝顥來成功大學參加「中國文字學會研討會」,順便約我見面,送了我一本他在2017年6月出版的詩集「秋的轉折」。我在東海大學擔任校長三年(2013-2016),原本期望學生之中,應該會有如葉珊楊牧之騷人墨客,鼓動文學的風起雲湧。可惜三年太短,希望成空。沒想到離開大度山之後,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
我對文學藝術,情有所鍾,當年為了推動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擔任校長之初,特別自香港中文大學延攬了童元方教授(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擔任文學院院長。也親自拜訪了最心儀的東海傑出校友,時居台北的楊牧先生。楊牧先生與夫人夏盈盈女士居住在敦化南路的現代寓所,窗明兀淨,陽光煦煦。猶記得是2013年的春天上午,大師白淨的臉龐,配合溫文儒雅的語調,訴說如何復興東海的文藝。充滿人文的的對話,至今回想起來,仍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可惜的是當年楊牧先生因為身體不適,無法接受東海大學的講座邀請。令人遺憾的是,楊牧先生已在今年初辭世,離開了我們。
從馬來西亞負責來台的謝顥,十五歲開始寫詩(怎麼跟楊牧一樣?),他的詩很抒情。由於馬國沒有秋天,他來台的第一首詩吟秋的詩名「血秋」,醞釀於他在台灣的第一個秋天,最後衍生了《秋的轉折》一書。東海大學畢業後,他進了中文研究所碩士班,鑽研文字學,開始走上學術之路(和楊牧一樣)。2019年,他繼續深造,進入博士班,並參與學生會長的選舉,這是他縱身公共事務的勇敢選擇。博士之途乃是學術闊深的考驗,論文與詩的寫作是左右不同腦葉的殷勤產品。繼2017年之後,他再接再厲,推出第二本詩集「兼職詩人」,並請我為他作序。他說:「湯校長雖然出身醫學系,但也熱愛詩歌創作,亦是「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的作者。」謝顥既然有期望於我,我亦有寄望於他。東海大學的綠色博雅,後繼需要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也需要謝顥的努力,切莫妄自菲薄。
我相信楊牧先生天上有知,一定會同意我的期待!
推薦序三
樓之於詩──海邊詩話話謝顥詩集《兼職詩人》
2017年,謝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秋的轉折》,收入2013年至2016年間詩作七十首。那是他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來以後的作品,大部分寫於他在東海大學中文系的讀書歲月。書名有「秋」,集中亦多秋冬之作,秋風秋雨多於春花夏月。季節嬗變是時間流轉的場景,也是寫詩的人的內心之境(inscape),離鄉背井的愁緒催促他到文學的想像世界去尋找詩思。
謝顥今年將他近三年來的詩作結集出版為《兼職詩人》。我所看到的詩稿其中一個版本一開始,就呈現一起(墜樓)「事件」(〈都市一起墜樓事件〉)。令我想起楊牧說的;「詩的意象,感慨,事件,對我而言,應該都是可以掌握的,可以理解的—」。那是當年洪範書店出版《張錯詩選》時,楊牧序的第一句話。張錯詩多劍的意象,故楊牧序以〈劍之於詩〉為題,闡發其詩觀。面對謝顥詩中的「墜樓事件」,我們不妨這樣詮釋—或反詮釋—其實「沒有」墜樓事件,沒有樓,只有最後一片落葉,落在地上,水中,猶如歷史的終結。我寧願這樣(反)詮釋,否則我們難免要詰問,沒有樓,何來事件?
我想起楊牧不是沒有道理的。上一個世紀的許多許多年前,當楊牧還叫葉珊的時候,有幾年的時間,是在大肚台地東側的東海大學度過的。我之認識東海、大度山,是在南中國海那邊的馬來半島東海岸小城,讀著《葉珊散文集》裡頭的大學生活,或讀他寫徐復觀這樣的東海老師(後來讀他的〈回憶徐復觀先生〉時我已去過東海大學了),遙想那個寫信給濟慈的年輕台灣詩人如何在草地、山坡與教室之間,思索一首詩的完成,寫下〈花季〉裡頭的詩。許多年後有幾個夜晚及白天,我走在東海校園的時候,還在遙想當年葉珊看到的大度山的星空與樹。謝顥來台之前,想必對東海的文學氛圍有一番認識,其中必然包括葉珊。
……
張錦忠
好的詩總宜淺斟細酌──序謝顥《兼職詩人》
謝川成的長公子謝顥的第二部詩集《兼職詩人》,收錄的是他2016年到2019年的詩作,2020年,他就作品修飾了少許。二十七歲的謝顥念博士,學術研究不免苦悶,我猜測詩可讓他宣洩情緒的鬱憤、心靈成長的苦難。可是對詩人,即使是兼職詩人,百年前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具》(1919)的觀點仍然有用:
艾略特說:「詩不是放縱感情,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泯滅個性。」(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
我無意挾洋自重,嚴羽的《滄浪詩話》早就強調過「詩貴含蓄,忌直露」,比艾略特稍後誕生的中國詩人何其芳,作品細膩柔美,他成功迴避了囂張的事物和感情。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謝顥用車的倒退,一個動作意象,寫出席葬禮:
眼前身後成群的陌生人
握手撫慰交換著人際網路的名片微信
一路燈光閃爍
車子倒退
我出席了一場
葬禮
「燈光閃爍」喻意人生的光明與黑暗,恰到好處,點到為止。詩本來就該如此,細部由散文去做。
詩可以逆向操作,像〈等車〉:「我看著這條路上來往的冷面/我聽著這喧嘩夾藏的輕泣/我轉換了對自己的同情/到第三人稱的遭遇/同情你的前途騰達/同情你的升職加薪/同情你的子女升學/同情你的一生輝煌」,從同情自己變成同情別人,等車、上班、工作、奮鬥,加薪升職飛黃騰達......可這些成就都得付出代價。這也是一種比較detached的、保持美學距離的寫法。〈寄往1993,掛號〉寫給自
己,抒情恰好,沒有長吁短嘆;〈愚人節〉也是逆反操作。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這是一堆古書/古書堆疊在筆電旁/一輕一重/跨著不太遙遠的生成年代/古書不進博物院/吞入塵埃以前/記得內容拍照/莫忘轉換最清晰好讀的PDF/這時代交接的門把/轉開即擁有裡外年華」,隱含諷喻,露骨的批判容易淪為敗筆,「隱含」反而讓讀者有想像空間去咀嚼、體會。
……
溫任平
推薦序二
懷念楊牧,期望謝顥
楊牧是我最欣賞的詩人,當年以葉珊為筆名,就讀東海大學四年之中,於大度山發表兩本詩學「水之湄」和「花季」。葉珊太瘦,後來改名楊牧。留學美國,走入學院派,成為一流的學者及華人世界最響亮的詩人。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楊牧之後,大度山再無詩壇上統領風騷的人物。
去年五月,我的臉書朋友東海大學研究生謝顥來成功大學參加「中國文字學會研討會」,順便約我見面,送了我一本他在2017年6月出版的詩集「秋的轉折」。我在東海大學擔任校長三年(2013-2016),原本期望學生之中,應該會有如葉珊楊牧之騷人墨客,鼓動文學的風起雲湧。可惜三年太短,希望成空。沒想到離開大度山之後,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
我對文學藝術,情有所鍾,當年為了推動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擔任校長之初,特別自香港中文大學延攬了童元方教授(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擔任文學院院長。也親自拜訪了最心儀的東海傑出校友,時居台北的楊牧先生。楊牧先生與夫人夏盈盈女士居住在敦化南路的現代寓所,窗明兀淨,陽光煦煦。猶記得是2013年的春天上午,大師白淨的臉龐,配合溫文儒雅的語調,訴說如何復興東海的文藝。充滿人文的的對話,至今回想起來,仍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可惜的是當年楊牧先生因為身體不適,無法接受東海大學的講座邀請。令人遺憾的是,楊牧先生已在今年初辭世,離開了我們。
從馬來西亞負責來台的謝顥,十五歲開始寫詩(怎麼跟楊牧一樣?),他的詩很抒情。由於馬國沒有秋天,他來台的第一首詩吟秋的詩名「血秋」,醞釀於他在台灣的第一個秋天,最後衍生了《秋的轉折》一書。東海大學畢業後,他進了中文研究所碩士班,鑽研文字學,開始走上學術之路(和楊牧一樣)。2019年,他繼續深造,進入博士班,並參與學生會長的選舉,這是他縱身公共事務的勇敢選擇。博士之途乃是學術闊深的考驗,論文與詩的寫作是左右不同腦葉的殷勤產品。繼2017年之後,他再接再厲,推出第二本詩集「兼職詩人」,並請我為他作序。他說:「湯校長雖然出身醫學系,但也熱愛詩歌創作,亦是「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的作者。」謝顥既然有期望於我,我亦有寄望於他。東海大學的綠色博雅,後繼需要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也需要謝顥的努力,切莫妄自菲薄。
我相信楊牧先生天上有知,一定會同意我的期待!
湯銘哲
推薦序三
樓之於詩──海邊詩話話謝顥詩集《兼職詩人》
2017年,謝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秋的轉折》,收入2013年至2016年間詩作七十首。那是他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來以後的作品,大部分寫於他在東海大學中文系的讀書歲月。書名有「秋」,集中亦多秋冬之作,秋風秋雨多於春花夏月。季節嬗變是時間流轉的場景,也是寫詩的人的內心之境(inscape),離鄉背井的愁緒催促他到文學的想像世界去尋找詩思。
謝顥今年將他近三年來的詩作結集出版為《兼職詩人》。我所看到的詩稿其中一個版本一開始,就呈現一起(墜樓)「事件」(〈都市一起墜樓事件〉)。令我想起楊牧說的;「詩的意象,感慨,事件,對我而言,應該都是可以掌握的,可以理解的—」。那是當年洪範書店出版《張錯詩選》時,楊牧序的第一句話。張錯詩多劍的意象,故楊牧序以〈劍之於詩〉為題,闡發其詩觀。面對謝顥詩中的「墜樓事件」,我們不妨這樣詮釋—或反詮釋—其實「沒有」墜樓事件,沒有樓,只有最後一片落葉,落在地上,水中,猶如歷史的終結。我寧願這樣(反)詮釋,否則我們難免要詰問,沒有樓,何來事件?
我想起楊牧不是沒有道理的。上一個世紀的許多許多年前,當楊牧還叫葉珊的時候,有幾年的時間,是在大肚台地東側的東海大學度過的。我之認識東海、大度山,是在南中國海那邊的馬來半島東海岸小城,讀著《葉珊散文集》裡頭的大學生活,或讀他寫徐復觀這樣的東海老師(後來讀他的〈回憶徐復觀先生〉時我已去過東海大學了),遙想那個寫信給濟慈的年輕台灣詩人如何在草地、山坡與教室之間,思索一首詩的完成,寫下〈花季〉裡頭的詩。許多年後有幾個夜晚及白天,我走在東海校園的時候,還在遙想當年葉珊看到的大度山的星空與樹。謝顥來台之前,想必對東海的文學氛圍有一番認識,其中必然包括葉珊。
……
張錦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