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
- 006
- Ace Khong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Bilingual Edition
- chan kok peng
- chuah soon soon
- creative non-fiction
- Daryl Li
- Daryl Lim
- Daryl Lim Wei Jie
- denon lim
- English
- essay
- Jonathan Chan
- kelly chong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Michael Copperman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non-fiction
- Patrick Ting
- peter chow
- Rosetta Cultures
- Short Tongue
- singapore literature
- tan yu xin
- The Inventors
- ting kheng siong
- TrendLit Publishing
- Tse Hao Guang
- wang mun kiat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vonne tham
- 一個時刻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學
- 之間詩社
- 书
- 亞洲文學
- 人生就是最千奇百怪的小故事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1
- 他山之石002
- 仙俠小說
- 伍政瑋
- 伸懒腰小姐
- 伸懶腰小姐
- 何志良
- 何杉
- 公共管理
- 冼文光
- 刘宏
- 刘燕玲
- 劉宏
- 劉桂蘭
- 劉燕玲
- 华文
-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 南洋学会
- 南洋學會
- 南洋理工大学
- 南洋理工大學
- 危險實驗
- 司徒畢
- 吉打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周昭亮
- 周維介
- 宋子江
- 小說
- 小说
- 小鄺
- 左邊
- 巴別塔紀元
- 希尼爾
- 張國強
- 張承堯
- 張曦娜
- 微醺人生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們遠行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街道
- 我要活下去
- 政务部长
- 政務部長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島語 007
- 文學島語006
- 文學島語007
- 文學島語系列
- 文集
- 新传媒
- 新傳媒
- 新加坡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华文出版
- 新加坡华文文学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明日報
- 新明日报
- 新華文學
- 旭義公子
- 时光碎语
- 時光碎語
- 書
- 曾國平
- 有時,我們遠行
- 朱亞君
- 朱志偉
- 李俊賢
- 李氣虹
- 李集慶
- 李青松
- 杜順吉
- 杨木光
- 杯盘狼藉
- 林伟杰
- 林偉傑
- 林增如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柯思仁
- 梁文福
- 楊木光
- 楊薇薇
- 歐筱佩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決定
- 沒變形記
- 洪均榮
- 洪菁雲
- 海風書屋
- 潘正鐳
- 牛油小生
- 王哲
- 王惠琪
- 现代诗
- 現代小說
- 現代散文
- 現代文學
- 用白紙做的小孩
- 當代文學
- 病例
- 短舌
- 秀實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符志修
- 緣定黎夕
- 繁體
- 罅隙
- 羅塞塔文化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艾禺
- 英文
- 范俊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教育
- 萬有醫始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深江
- 蘇偉貞
- 虚构
- 虛構
- 蛋黄人生
- 觀感獅城
- 观感狮城
- 言情小說
- 許振義
- 許維賢
- 許通元
- 詩
- 詩托邦
- 詩集
- 語凡
- 請溫柔以對
- 譚光雪
- 许振义
- 诗托邦
- 賀爾
- 輕小說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邁克
- 郭慕義
- 都市求生記
- 都市求生记
- 鄭景祥
- 鄺偉雄
- 鍾秀玲
- 鐘怡雯
- 陈干煌
- 陳劍
- 陳可揚
- 陳宇昕
- 陳幹煌
- 陳麗儀
- 雷思傑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非虚构
- 韓麗珠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馬來西亞
- 馮啟明
- 马来西亚
- 黃子明
- 黃文傑
- 黄文杰
時光碎語◎陳幹煌(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20.00- 時長時短的記錄,皆是生活中的「小日子」。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卻劇透了我們每天可能上演的籌碼——作者抓住了身邊不經意的小細節、美與不美,並寫出了瞬間的微妙感觸。
- 回憶如何在無盡的腦海裡形成光點,作者毫不吝嗇地掏出童年和青春與讀者對應。書中是作者對過去稚嫩與逐步成長的召喚和回味,也叩響了你我他遠去的點滴。少了回憶,生命就像缺了一角。
- 每一個停頓都是作者的感悟和領會,除了緬懷,幹煌的文字也透露了對地球與環境的關切,毅然地踏上蔬食的維根(vegan)之旅;甚至淡然地面對死亡,他誠然道:「既來之,則安之」。
- 每個人都有專屬自己的角落,隨著作者的小步伐,沿途看看那些我們已經錯過的、即將錯過的、還未錯過的獨一無二的風景。
作家簡介
2020年初,陳幹煌轉為維根主義者(Veganism),自認為是蔬食料理的老饕。陳出生於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的一個市鎮詩巫(Sibu),獨中畢業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期間,曾參與學生交換計劃到台南成功大學修讀一學期。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閱讀、寫作與舞蹈,他對於音樂、歌唱、戲劇以及游泳也略有涉獵。作品曾獲刊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著有生活小品《蛋黃的杯盤狼藉》。
內容簡介
路過的回憶都是生命的光點,作者赤子之心的堅持,彷彿召喚那個在追逐成長又拼命淡忘過去的我們。他毫不吝嗇地掏出內心,寫了自己寫了別人;他的小小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卻穿透了每個日常和點滴。他佇立過的每個角落,都伴著他領會每個今天都比昨天更好一些。從文字的開始到結束,每一個「隨心」的停頓,全都是「所欲」的反思。陳幹煌以輕輕的文字,在節奏極快的日子裡,拼湊成屬於自己的「時光碎語」。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文慧、司徒畢、黃文鴻、蔡欣洵
- 我很享受短篇的內容也特別欣賞作者的寫作風格;很多細節和人物情景都描述得栩栩如生,讓讀者彷彿被轉送到了作者的世界, 感觸他所有人生的經歷。陳的文字也勾起我好多童年與青春時段的回憶! —— 王文慧,藝術家、媒體人
- 作者俗套的「隨心」、「自由靈魂」、「堅持」、「赤子之心」等詞彙,用在他身上卻不顯違和。當一堆人還在追求所謂「文青」的生活態度時,他已經身在此山中,活得与世无爭、悠然自得。我常常調侃他,要是世界上多幾個像他這樣的「文青」,這個世界說不定真的會美好一點。——司徒畢,教育工作者、編劇兼自由創作人
- 幹煌告訴我,他一直有出新書的念頭,沒想到竟真的要出版了;這就是他。從小到大,我們都會被告知或被提醒:你是誰?你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以及別人會如何評價你,如果你是「這樣」或「那樣」等。透過書寫,幹煌認真整理和記錄,重新審視自己,看看「我是誰?」、「我想做什麼?」、「我是如何一步一步變成今日的『自己』」。閱讀著他的文章,你或許也會喚醒過去的那個「自己」。——黃文鴻,UFM100.3電台DJ
- 陳幹煌的文字清新,文筆輕快,讀起來完全沒有負擔。如微溫的早晨,邊喝咖啡邊閱讀,開始一個慵懶愉快的週末。從簡單平淡處開始,卻也蘊藏著作者對於生活、人生的反思,對於過去、現在和未來的思考。陳的創作始於生活,而生活的點點滴滴,結晶成「時光碎語」。——蔡欣洵,教育工作者、詩人、作家
目錄
序一
文青·文清◎司徒畢
第一輯:那段讓我解憂的臭臭歲月
- 我喜歡臭臭的校服
- 我們這一班青春不死
- 好想好好愛你
- 左右紛爭
- 一台自行車闖天涯
- 阿姨殺手
- 藤椅和扇子
- 從前從前,想追回的新年
第二輯:劇透人生的小日子
- 庭園深深
- 平安去了哪裡
- 白色新年
- 當死亡靠近時
- 善變的說話姿態
- 拐著也要去游
- 人是最複雜的動物
- 閒情的路燈
第三輯:夢裡夢外的房間
- 給我一個角落
- 還好夢受傷了
- 白紗、白燭、白玫瑰
- 做夢也很傷神
- 他的影子是勁草拉長的
- 刺青
- 認親
- 瞥見夢裡的紅樓
- 如夢的蘭花
- 微醺人生
第四輯:那些傷神又美好的二三事
- 不是連一連就能成事
- 難以啟齒
- 備用的也很好
- 要擁有幾雙鞋才夠
- 肉不再滋味
- 死性不改
- 怎麽看都是新的
- 文具控的心酸
第五輯:敲破蛋殼的聲音
- 殺不完的天敵
- 有毒循環
- 人生當吃
- 借還是不借?
- 愛情我還搞不懂
- 地球超重了啦
- 關於怎麼死去
- Goodbye
_________
ISBN:978-981-18-8187-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分類:生活小品、新加坡文學、散文
系列:文學島語0013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36頁
都市求生記——人生就是最千奇百怪的小故事◎伸懶腰小姐(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22.00- 怕鬼更怕人,作者藉著角色與「非活人」的交流,生動地寫出人間的包羅萬象與生存法則。伸懶腰小姐筆下的故事情節看似怪誕離奇,卻又合乎邏輯;善抑或惡、真還是假之間,言有盡而意無窮,引人深思。
- 本書中生活小趣事與辦公室政治怪談,看似輕描淡寫,情節荒誕不羈,卻又篇篇入木三分,直搗人性與人心,在最短的篇幅給予讀者最強烈震撼。
- 小說有詭異但深情的〈清明節〉,有恐怖帶溫馨的〈姑姑〉,也有邪惡卻現實的〈協調員〉——她企圖以「幽默+諷刺+荒誕」的手法勾勒出亦真亦幻的氛圍,與讀者窺探人間日常中的「無底坑」,生活裡的小崩潰,看似微不足道的卻足以將善良的「凡人」餵養成滿是心思的「魔人」。
- 所謂的怪談逐漸浮上你我他的生活日常,至於結局的好壞,歡迎大家對號入座,也許會獲得嶄新的人性趣味。
內容簡介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俊賢、伍政瑋、周德成
- 伸懶腰小姐的文字很不「名副其實」。她的文字如其性格般,直接、高效,常常一語中的;像行醫已久的老中醫,在談笑風生之間,一針又一針地精準刺進你身體的各個穴道,讓人酸痛麻痹。神奇的是,讀者在咀嚼其小小說並逐漸消化後,卻又能感到通體舒暢,而且還不由自主地露出會心一笑,這就是作者厲害之處! —— 李俊賢,教育工作、作家
- 伸懶腰小姐以精煉的手法,素描一個又一個看似日常,卻極為匪夷所思的世界。這些世界裡,常用詞被具象化,輕輕戲弄讀者所熟悉的現實。作者/繪者巧妙地留給讀者,充滿自由思考的「留白」——她不急著戳破故事的「謎底」,不拐彎不冗長的鋪陳凸顯了故事「活潑」、「輕巧」的特色。在井然有序的城市裡,在理所當然的日子裡,讓《都市求生記》引導你暫時放下沉重,享受「另類邏輯」帶來的幽默與詼諧。或許,這就是都市人求生的妙訣之一。——伍政瑋,藥劑師、詩人
- 這些是 職場生存記一篇篇的寫實小品? 不是,閃小說? 極短篇?勇於想像力馳騁,甚至有點魔幻,還令人有點會心一笑,樂此不彼。切勿對號入座,切莫緣木求魚,但「它們」和「他們」絕對可以是可以一點點認真的寓言。——周德成,作家、詩人
目錄
推薦序
不是現形記◎周德成
自序
我的小小說加工廠◎伸懒腰小姐
第一章:辦公室歷險記
- 小人
- 刺
- 假裝
- 一笑傾城
- 耳垢
- 地獄
- 電郵
- 吻
- 臉皮
- 平步青雲
- 加班之神
- 心肝
- 泡泡
第二章:奇緣
- 退還
- 小蘋果
- 肥皂
- 美玲
- 紅鞋
- 清明Ⅰ
- 清明Ⅱ
- 煙火
- 電梯
- 牽腸掛肚
- 馴服
- 標籤
- 噬心
- 魔術師
- 枯萎
- 天秤
- 開關
- 甜
- 劇本
- 風箏
- 地圖
- 真心
- 心碎
第三章:人生多詭異
- 窗
- 校霸
- 人生協調員
- 病毒
- 角色
- 回家
- 十三時
- 掘寶
- 交換
- 冬眠
- 懦弱
- 穿透
- 貪新
- 回憶
- 保庇
- 選擇
- 留言
- 機器人
- 噬己
- 柔骨
- 冷血
- 切除
- 黑洞
- 巫婆
- 表格
- 實現
- 聰明
- 紅線
_________
ISBN:978-981-18-7017-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分類:現代小說、新加坡文學、生活小品
系列:都會人生00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96頁(全彩)
The Inventors ◎Daryl Li
Regular price $22.00“An uncategorisable, unrelentingly gorgeous tour de force.”
- Michael Copperman, Writer
“Li’s hybrid essays hover elegantly over the field of memory.”
- Jonathan Chan, Poet
“This is the kind of failure we should all aspire to.”
- Tse Hao Guang, Poet
__________
About The Inventors
A history of embarrassments in the garden begins a meditation on the nature of memory. Unfolding alongside notes and marginalia, a ghost story becomes a reflection on grief, remembrance, and identity. Failed writing projects coalesce into a contemplation on the limits of our narratives. The haunting essays in The Inventors explore the stories that we tell ourselves—and the ways in which we constantly invent and reinvent our / selves.
About the Author
Daryl Li is a writer of literary fiction and nonfiction based in Singapore. His first book, The Inventors, is a collection of creative nonfiction published by Rosetta Cultures. His work has been longlisted for the Australian Book Review Calibre Essay Prize and Elizabeth Jolley Short Story Prize, and been a finalist in the Georgia Review Prose Prize. He has won a Golden Point Award for short fiction. His work can be found in publications including Quarterly Literary Review Singapore, NANG, OF ZOOS, Unwinnable Monthly, and Gastronomica.
He can be found on Instagram, Twitter, and Threads at @nonstickpanda.
About Rosetta Cultures
Rosetta Cultures is an imprint by TrendLit Publishing that focuses on championing and bridging languages and the arts across cultures and communities.
Rosetta Cultures is currently based in Singapore, serving local and international readers.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ISBN: 978-981-18-8244-9 (Paperback)
Publisher / Imprint: Rosetta Cultures
Date of Publication: 01 November 2023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Essays, Non-Fiction, Singapore Literature
Format: 19cm (H) x 13cm (W), 272 pages
詩托邦◎蔡欣洵(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20.00-
繼暢銷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後,作家搖身成為詩人,推出首本詩集《詩托邦》,「把詩讀到自己心裡去」,以更立體的聲音和令人動容的詩句,呈現出人間煙火裡歷練的果實。
-
欣洵的詩句切膚痛惜,點到即止;將體驗人生的認知、領悟與生活的對話,交換了一座「烏托邦」——一氣讀罷,使我們甘願蝸居這烏托邦國度,因為它除了深刻還有包容。
-
詩人確信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所有喜怒哀樂都能幻化成任何一種形式和面孔來投射種種的存在。詩人是清醒並且自由的漫遊者,引領讀者在閱讀的旅途中,感受一路生活皆是詩。
作家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現為新加坡公民,來自吉打州。著有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曾獲得2021年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以及入圍臺灣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目前為理工學院的高級講師。
內容簡介
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在這個空間裡,人生得以不同的形式投射 —— 悲痛可以長成花;渴望可以穿過任意門變成青蛙。蔡欣洵的詩集《詩托邦》,把過去幾年間對於生命的透徹、美好與不美好,歷練成冷靜卻有力量的長詩、短詩、截句等形式,呈現一幕幕視覺景象,讓人生在詩歌的時空裡構建成一座「詩托邦」。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路、宋子江、何惠祿、范俊奇、張麗珠、馮啟明、潘正鐳
-
蔡欣洵的詩藝成熟,風格抒情,具備良好的敘述條件,以不同的成長環境、際遇寫出了不同階段的詩作,也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在私域領航探索到的認知、領悟和冥冥中與詩結緣、滋生情感的命運,這些經歷在詩人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醞釀成豐富的詩果實,以生命的詩托邦,兌現心靈的烏托邦,只有詩才能抵達的彼岸。——方路,馬來西亞詩人、作家
-
蔡欣洵的詩善於捕捉日常細節繼而觀照內心,與其微言深意的散文相映成趣。難得在其現代詩質,情感表達並不濫觴,幽靜節制之下釋出哲思。讀這本詩集猶如沿著幽思小徑穿過一座詩意花園。——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
-
欣洵遞給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首感人的詩篇〈阿爸的收藏品〉——文字的駕馭、意象的掌控,以及內容流動之外,該詩的「總體詩力」再而三地扣人心弦!在「詩」氾濫的年代,遇到一首優質詩作是一種美的邂逅,而這首詩就藏在她的新詩集裡。當我接到她的《詩托邦》的電子詩稿時,如接過一箱滿滿的珍珠!驚喜之餘,自己反而思考如何一首一首捧來欣賞?於是,我決定每次探手隨機抽取兩三首,在凌晨時刻慢慢揣摩,享受閱讀的愉悅!我答應自己在詩集付梓後,必會順序再讀一遍。如果您也是愛詩之人,這冊詩集就不容錯過了!——何惠祿,新加坡詩人
-
詩有時候是詩人的自畫像,描繪她生活的輪廓,勾勒她內心的線條……在《詩托邦》緊密的詩質裡,我讀到了今昔交映,蔡欣洵的詩在素雅中前進,細膩而靜謐地,召喚想象,和歲月糾纏。——范俊奇,馬來西亞作家
-
記憶中的欣洵,總遺留在少女時代。相隔多年再見,原來不管身在何處,處於什麼年歲,欣洵一直把詩帶在身邊,從沒停止把生活寫進詩裡。欣洵的詩,溫柔有力。行行的重心,是歷練生活裡開出的花。花有一股讓人安定下來的香味。——張麗珠,馬來西亞城視報主編、島讀書店主人
-
一部不動聲色卻令人震撼的詩集。詩集堅定不移地審視了生活裡不可思議的流逝、異化,以及逐漸不忠實的記憶。其筆觸言簡意賅、情感細膩,並在驚覺於生活中光怪陸離且令人慟容面孔與形式後,創作變得更無忌憚。如此不絕於耳,是我近十年閱讀的詩集中,最流連忘返的「詩聲」。——馮啟明博士,新加坡詩人、作家、翻譯家、學者
-
日常生活中,沾在一張紙巾上或混在會議記錄本裡,蔡欣洵習於利用隨身的便利留下一瞬間的詩想。猶如在風過處,伸手抓一把鳥聲蟲鳴,不去驚動誰。這「詩密」的種子, 茁長來自心靈的「聽寫」。樹未必一定要長成樹的樣子,這是創作迷人的地方。——潘正鐳,新加坡詩人
目錄
序一 把稻穗,腐化成餘生的護身符◎范俊奇
序二 樹未必一定長成樹的樣子◎潘正鐳
卷一:時間旅人
- 氣味博物館導覽
- 第四期彌留
- 夢魘
- 願你心中長出一首詩
- 葬禮
- 胎隕
- 跨越
- 搬家
- 魚
- 結婚週年紀念日
- 寂寞的老狗
- 油漆未乾
- 少年遊
- 人生清單
- 一天
- 七宗罪
- 左撇子的小確幸
- 時間旅人
- 耄耋之年
- 如何一個人吃晚餐
- 阿爸的收藏品
- 日常詩人
- 我想念你的30件事
- 有鹿
卷二:歷史學家之死
- 發現美人魚
- 病詩四首
- 熱賣的季節連記憶真心愛情都廉價了
- 鳥人鳥事
- 上一堂歷史課
- 遺言
- 復仇者聯盟
- 鄉愁
- 收藏家
- 空閨
- 失眠
- 日正當中
- 有人
- 歷史學家之死
- 結婚這件事
卷三:荒謬日記
- 小王子
- 殺人犯自白書
- 蛇
- 板橋的荒謬日記
- 攝氏三十五度
- 一房一廳
- 進化
- 午夜理髮店之WHY· NOT
- 運動員之死
- 演說家之死
- 螞蟻之死
- 518號巴士
- 囤積者
- 走廊有棵石榴樹
- 生病記
- 我家的娃娣
- 身為女人
- 元旦
- 常年健康檢查
- 居家上課
- 世界一如你所想
- 烏托邦
後記
此生,一座孤島◎蔡欣洵
_________
ISBN:978-981-18-7142-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9月(預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2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68頁

观感狮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
Regular price $22.00作序
刘燕玲部长(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
刘宏教授、蔡深江先生、朱志伟总编、许振义会长
本书以bookazine(生活文化志)的形式出版,
介绍20个新加坡公共管理与政策的重要民生课题以及管理经验,
通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方式,让读者轻松阅读。
- 新加坡的成功并非「偶然」,小至公园长凳与乌鸦,大至建设与外交等,事无大小,样样巨细靡遗,砥砺前行。独立半世纪有余,新加坡发展道路上在得失之间取舍,几代人的努力为建国巩固了发展的基石。
- 本书兼具回顾与展望,同时观感当下时局,期待在书中能为本地与海外读者带来一些启示,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小红点”。
出版简介
《观感狮城》由杨木光博士发起,结集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学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国市长班”的20堂实境课,随后由汪来昇主编成书。本书从新加坡国人熟悉的生活大小事着手,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方式,让读者佩戴上“公共管理学视角”的眼镜,探索着新加坡不同的课题,其中包括组屋、水源、教育、交通、旅游、外交、食物供应链,以及文化、艺术等。
“狮城”国小民寡,亦国亦城,生存不易——这已然不是课本告诉我们的,而是现实给予生活的真切反馈。我国自1819年起,历经殖民、二战、自治、联邦,到1965年独立,在(现代化的)历史恒河中仅是短短的200年,却在最后的50余年内晋升为发达国家,长期吸引着游客、资本与技术前来。这一切并不是偶然。
新加坡随有花园城市、国际金融中心的美誉,但也常被诟病为严刑峻法、有民主没有自由;不论国际舆论如何,我国向来有坚定的立场与方向,而赖以生存的便是好几代国人渴望提升生活水平的辛勤付出、执政者务实与坚定的远见,以及新加坡懂得如何不卑不亢与中立的处事原则。
尔今,新旧交替,加上全球化与虚拟化的时代洪流压境,新加坡将如何继续乘风破浪?目前,基础建设、才能培训,以及新一代国人、领导人与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方向?希望《观感狮城》能给予读者一些启示。
策划人简介
杨木光博士,1961年生,新加坡前国会议员(1997-2015年)。他于1986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荣誉学士学位(BA Hons.)、2022年于美国洛杉矶大学(UCLA)完整领导策略行政证书课程,2013年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及李光耀政策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学位(MPAM),并于2016年获得比利时联合商学院行政博士学位(DBA)。目前任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顾问(中小企业与客工社群),并担任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EMBA与社会科学大学DBA客座讲师。同时,杨博士也是人民协会东北社区发展理事会和多个宗教/宗亲团体的顾问,也兼任上市公司首席独立董事,包括上海实业环境、长信文化传媒等。
主编简介
汪来昇,1987年生,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新文潮出版社创办人与总编辑,及旗下书店,海风书屋负责人之一。文学作品与评论,散见于中港台与新马报章、选集与文学期刊;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著有诗集《喧嚣过后》、《消灭众神》;编有文集《我狮城,我街道》、诗选集《一首诗的时间》、《不可预期》,以及文学杂志《不为什么》等。
缘起
自2021年开始,便为南洋理工大学(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NCPA”)旗下的“高级管理经济学硕士项目”(Executive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rial Economics,简称“EMME”)和“高级公共管理硕士项目”(Executiv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EMPA”)的同学开始讲新加坡公共管理学的课——俗称“南大中国市长班”。
过去的两年里,我为这两届的同学每年各安排了10各“新加坡专题”的小组作业——其中包括组屋、治水、交通、文化等课题,用意在于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最真切地通过“眼见为实”和“感知”去探索新加坡“公共管理学”的方方面面。能亲身走出课堂,用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去聚焦、参观和采访,更加具体强化学习体验,以及更深入体察这个“小红点”的认知与民情。
同学们完成小组作业后,我邀请了一些教授和校友一同参与点评,他们告诉我这样的“实境学习”(authentic learning)意义深刻,不仅是这班同学们会感兴趣,甚至是一般国人、新移民和外国朋友都会感兴趣的——因为“日常”容易被忽略掉,而细节也往往藏于深处,需要有意识地去洞察与感受。 而他们鼓励的话语,让我萌生了协助同学们将作业内容进一步补充修饰,并却出版成书的想法。希望将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让更多想认识新加坡的人,能从中受益,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感谢刘燕玲部长、刘宏教授、蔡深江总编、朱志伟总编,以及许振义博士赐序祝福,让这本书蓬荜生辉;同时,也感谢两届的同学们这段日子来的努力与付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最后,也感谢劳苦功高的新文潮出版社全体幕后同仁,让这本书从最初的草稿到落实成书,为我这两年的旅程做了很精致的记录。
杨木光博士
2023年5月11日
序一:顺势与逆流
首先,诚挚恭贺《观感狮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顺利出版,同时,感谢我的前国会同僚杨木光博士邀请我为这么有意义的书作序。
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在发展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国人团结一心勤奋刻苦,在政府前瞻而又务实有效的规划下,举国上下正视这个蕞尔岛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一步一脚印地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这个众人俗称的“小红点” 原本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天然资源匮乏,甚至日常使用的水源,也得依赖邻国。然而新加坡不愿屈服于局限,我们以很务实、坚定的态度,用了半个世纪开发各种技术与建设,确保水源有日能自供自足——包括扩大蓄水池系统、多元化水源管理、新生水、海水淡化等。(详见〈水的故事〉篇)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加坡从早期的转口贸易物流业,炼油化工厂等,到后期的旅游、金融、电子、环保绿化领域,都是紧贴着国际发展的脉动伺机而变。毫无疑问,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全球经济会因为地缘政治、环境问题、国际关系而瞬息万变。新加坡作为小国,能在国际上做到不卑不亢、独立自强,都因有详尽的策略考量及前期规划——不论是交通建设与规划(详见〈四通八达〉篇)、或是在国际上与区域中新加坡广结善缘的外交方式(详见〈如影随形〉篇),甚或是顺应环保绿化,构建可持续性生态(详见〈园园相扣〉篇)等,这些都绝不是随性的偶然。
新加坡享誉国际的城市规划,以及“居者有其屋”的住屋政策,更是新加坡民心稳固的基石。〈广夏万千〉、〈走入邻里〉与〈成家立室〉三篇,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让居者有其屋,使人民安居乐业。
世界上大部份的发达国家,都会碰到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不少国家都面对了人口老龄化,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新加坡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无疑是新加坡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则是人力资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详见〈书声琅琅〉篇)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可说是一大挑战,但在双语政策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民建立起了得来不易、坚若磐石的凝聚力,各个种族都可以在新加坡和谐共处。在“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社会氛围下,渐渐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人民深深明白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多元种族的和谐共济,进而成为新加坡迈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如何把原本的“挑战”变成“优势”,兴许是新加坡实境课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一课。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下,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必须不断地灵活调整。以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展著称的新加坡,俨然成为不少移民的首选。随之而来的融入以及接受程度,也就成了社会课题。庆幸的是,长久以来种族和谐政策中建立起来的包容社会,成就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坚实基础——即便当下不能完全融入,但国人却深刻明白共生共存的重要道理。各国新移民的加入,能够给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更有不少企业家选择在新加坡安家落户。除了实质的经济效益,新移民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这些都会给原本就充满多元文化色彩的新加坡带来更丰富的内涵,也能让新加坡的社会、环境、文化、艺术、教育、视野更加开阔更充满活力。
在此热烈恭贺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同学们学成毕业,并以《观感狮城》为“毕业献礼”与狮城结缘,也让更多华文世界的读者,得以从崭新的视角和多元的面向进一步认识新加坡,意义非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一转眼许多未曾注意的瞬间,便会成为“过去式”,然后奔向光明的“未来式”。本书通过新加坡不同的生活面相记录了岛国的发展进程,无论展现出来的是新加坡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仍根植于“穷则变,变则通”的思路轨迹。面对时局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的殷切期望,原本行之有效的政策仍时时得不断完善。国家要长治久安,必然在于民心所向,而任何的公共管理或政策,都必须跟上时代的灵活发展,继续服务于人民。只有在不断的变动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初心,我国才能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在逆流中,逆流而上。在未来的世界中,继续成为闪亮的小红点!
刘燕玲
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兼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政务部长
2023年5月16日
目录
缘起◎杨木光 博士
序一:顺势与逆流◎刘燕玲 部长
序二:互学互鉴◎刘宏 教授
序三:看与被看,交流是关键◎朱志伟 总编
序四:南洋研究潮流今昔◎许振义 博士
序五:烹小鲜食谱◎蔡深江 先生
1. 一日三餐——新加坡保食品供给稳定、健康的多元策略
2. 书声琅琅——从技术教育到人本教育
3. 云南梦萦——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求学之路
4. 公社处处——凝聚社区与活力
5. 单车无阻——新加坡交通规划中的“最后一公里路”
6. 吃喝玩乐——玩转新加坡的私房攻略
7. 四通八达——新加坡公路与公交系统的规划与转型
8. 园园相扣——连道绿意添新景
9. 垃圾下场——新加坡的“零废弃”愿景
10. 处处涂鸦——乱中有序的街头风景线
11. 如影随形——新加坡外交与名人足迹探访
12. 峇峇娘惹——新加坡土生华人
13. 广厦万千——政府组屋:解决住房与种族问题的金钥匙
14. 成家立室——新加坡成婚买房二三事
15. 旧时今日——狮城今昔对比
16. 水的故事——新加坡水流不息、治水不止
17. 花前月下——新加坡的绿化与公园建设
18. 走入邻里——从橡胶园到活力市镇
19. 雕塑叙事——在城市角落发现新加坡的千姿百态
20. 饮水思源——开辟南方,后人乘凉
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7398-0
出版语言:华文/简体
英文书名:-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分类:新加坡研究、公共行政与管理学、社会科学
系列:观感狮城 001
规格:264mm (H) x 192mm (W),约200页
团购联系:sales@trendlitpublishing.com

觀感獅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簡體書)
Regular price $22.00作序
劉燕玲部長(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劉宏教授、蔡深江先生、朱志偉總編、許振義會長
本書以bookazine(生活文化志)的形式出版,
介紹20個新加坡公共管理與政策的重要民生課題以及管理經驗,
通過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方式,讓讀者輕鬆閱讀。
- 新加坡的成功並非「偶然」,小至公園長凳與烏鴉,大至建設與外交等,事無大小,樣樣鉅細靡遺,砥礪前行。獨立半世紀有餘,新加坡發展道路上在得失之間取捨,幾代人的努力為建國鞏固了發展的基石。
- 本書兼具回顧與展望,同時觀感當下時局,期待在書中能為本地與海外讀者帶來一些啟示,更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小紅點」。
出版簡介
《觀感獅城》由楊木光博士發起,結集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學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國市長班」的20堂實境課,隨後由汪來昇主編成書。本書從新加坡國人熟悉的生活大小事著手,以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方式,讓讀者佩戴上「公共管理學視角」的眼鏡,探索著新加坡不同的課題,其中包括組屋、水源、教育、交通、旅遊、外交、食物供應鏈,以及文化、藝術等。
「獅城」國小民寡,亦國亦城,生存不易——這已然不是課本告訴我們的,而是現實給予生活的真切反饋。我國自1819年起,歷經殖民、二戰、自治、聯邦,到1965年獨立,在(現代化的)歷史恒河中僅是短短的200年,卻在最後的50餘年內晉升為發達國家,長期吸引著遊客、資本與技術前來。這一切並不是偶然。
新加坡隨有花園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美譽,但也常被詬病為嚴刑峻法、有民主沒有自由;不論國際輿論如何,我國向來有堅定的立場與方向,而賴以生存的便是好幾代國人渴望提升生活水平的辛勤付出、執政者務實與堅定的遠見,以及新加坡懂得如何不卑不亢與中立的處事原則。
爾今,新舊交替,加上全球化與虛擬化的時代洪流壓境,新加坡將如何繼續乘風破浪?目前,基礎建設、才能培訓,以及新一代國人、領導人與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方向?希望《觀感獅城》能給予讀者一些啟示。
策劃人簡介
楊木光博士,1961年生,新加坡前國會議員(1997-2015年)。他於1986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學位(BA Hons.)、2022年於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完整領導策略行政證書課程,2013年取得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及李光耀政策學院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MPAM),並於2016年獲得比利時聯合商學院行政博士學位(DBA)。目前任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顧問(中小企業與客工社群),並擔任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EMBA與社會科學大學DBA客座講師。同時,楊博士也是人民協會東北社區發展理事會和多個宗教/宗親團體的顧問,也兼任上市公司首席獨立董事,包括上海實業環境、長信文化傳媒等。
主編簡介
汪來昇,1987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創辦人與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馬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集《我獅城,我街道》、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以及文學雜誌《不為什麼》等。
緣起
自2021年開始,便為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NCPA」)旗下的「高級管理經濟學碩士項目」(Executive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rial Economics,簡稱「EMME」)和「高級公共管理碩士項目」(Executiv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EMPA」)的同學開始講新加坡公共管理學的課——俗稱「南大中國市長班」。
過去的兩年裡,我為這兩屆的同學每年各安排了10各「新加坡專題」的小組作業——其中包括組屋、治水、交通、文化等課題,用意在於讓同學們「走出課堂」,最真切地通過「眼見為實」和「感知」去探索新加坡「公共管理學」的方方面面。能親身走出課堂,用不同的視角與方式去聚焦、參觀和採訪,更加具體強化學習體驗,以及更深入體察這個「小紅點」的認知與民情。
同學們完成小組作業後,我邀請了一些教授和校友一同參與點評,他們告訴我這樣的「實境學習」(authentic learning)意義深刻,不僅是這班同學們會感興趣,甚至是一般國人、新移民和外國朋友都會感興趣的——因為「日常」容易被忽略掉,而細節也往往藏於深處,需要有意識地去洞察與感受。而他們鼓勵的話語,讓我萌生了協助同學們將作業內容進一步補充修飾,並卻出版成書的想法。希望將同學們的學習心得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讓更多想認識新加坡的人,能從中受益,並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感謝劉燕玲部長、劉宏教授、蔡深江總編、朱志偉總編,以及許振義博士賜序祝福,讓這本書蓬蓽生輝;同時,也感謝兩屆的同學們這段日子來的努力與付出,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最後,也感謝勞苦功高的新文潮出版社全體幕後同仁,讓這本書從最初的草稿到落實成書,為我這兩年的旅程做了很精緻的記錄。
楊木光 博士
2023年5月11日,寫於新加坡
序一:順勢與逆流
首先,誠摯恭賀《觀感獅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順利出版,同時,感謝我的前國會同僚楊木光博士邀請我為這麼有意義的書作序。
自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新加坡在發展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國人團結一心勤奮刻苦,在政府前瞻而又務實有效的規劃下,舉國上下正視這個蕞爾島國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一步一腳印地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這個眾人俗稱的「小紅點」原本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天然資源匱乏,甚至日常使用的水源,也得依賴鄰國。然而新加坡不願屈服於局限,我們以很務實、堅定的態度,用了半個世紀開發各種技術與建設,確保水源有日能自供自足——包括擴大蓄水池系統、多元化水源管理、新生水、海水淡化等。 (詳見〈水的故事〉篇)
在經濟發展方面,新加坡從早期的轉口貿易物流業,煉油化工廠等,到後期的旅遊、金融、電子、環保綠化領域,都是緊貼著國際發展的脈動伺機而變。毫無疑問,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全球經濟會因為地緣政治、環境問題、國際關係而瞬息萬變。新加坡作為小國,能在國際上做到不卑不亢、獨立自強,都因有詳盡的策略考量及前期規劃——不論是交通建設與規劃(詳見〈四通八達〉篇)、或是在國際上與區域中新加坡廣結善緣的外交方式(詳見〈如影隨形〉篇),甚或是順應環保綠化,構建可持續性生態(詳見〈園園相扣〉篇)等,這些都絕不是隨性的偶然。
新加坡享譽國際的城市規劃,以及「居者有其屋」的住屋政策,更是新加坡民心穩固的基石。 〈廣夏萬千〉、〈走入鄰里〉與〈成家立室〉三篇,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的製定和落實——讓居者有其屋,使人民安居樂業。
世界上大部份的發達國家,都會碰到發展的瓶頸。近年來,不少國家都面對了人口老齡化,生產力不足的問題。新加坡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人力資源無疑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要素之一。而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則是人力資源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詳見〈書聲琅琅〉篇)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對於國家的發展可說是一大挑戰,但在雙語政策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民建立起了得來不易、堅若磐石的凝聚力,各個種族都可以在新加坡和諧共處。在「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社會氛圍下,漸漸形成了極具包容性的和諧社會。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新加坡人民深深明白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多元種族的和諧共濟,進而成為新加坡邁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優勢。如何把原本的「挑戰」變成「優勢」,興許是新加坡實境課中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一課。
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下,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必須不斷地靈活調整。以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發展著稱的新加坡,儼然成為不少移民的首選。隨之而來的融入以及接受程度,也就成了社會課題。慶幸的是,長久以來種族和諧政策中建立起來的包容社會,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堅實基礎——即便當下不能完全融入,但國人卻深刻明白共生共存的重要道理。各國新移民的加入,能夠給新加坡帶來新的發展動力。近年來,更有不少企業家選擇在新加坡安家落戶。除了實質的經濟效益,新移民也帶來了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這些都會給原本就充滿多元文化色彩的新加坡帶來更豐富的內涵,也能讓新加坡的社會、環境、文化、藝術、教育、視野更加開闊更充滿活力。
在此熱烈恭賀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同學們學成畢業,並以《觀感獅城》為「畢業獻禮」與獅城結緣,也讓更多華文世界的讀者,得以從嶄新的視角和多元的面向進一步認識新加坡,意義非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轉眼許多未曾注意的瞬間,便會成為「過去式」,然後奔向光明的「未來式」。本書通過新加坡不同的生活面相記錄了島國的發展進程,無論展現出來的是新加坡的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仍根植於「窮則變,變則通」的思路軌跡。面對時局的迅速發展與人民的殷切期望,原本行之有效的政策仍時時得不斷完善。國家要長治久安,必然在於民心所向,而任何的公共管理或政策,都必須跟上時代的靈活發展,繼續服務於人民。只有在不斷的變動中堅持以民為本的初心,我國才能在順流中,順勢而為;在逆流中,逆流而上。在未來的世界中,繼續成為閃亮的小紅點!
劉燕玲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兼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政務部長
2023年5月16日
目錄
緣起◎楊木光 博士
序一:順勢與逆流◎劉燕玲 部長
序二:互學互鑑◎劉宏 教授
序三:烹小鮮食譜◎蔡深江 先生
序四:看與被看,交流是關鍵◎朱志偉 總編
序五:南洋研究潮流今昔◎許振義 博士
01. 一日三餐——新加坡保食品供給穩定、健康的多元策略
02. 書聲琅琅——從技術教育到人本教育
03. 雲南夢縈——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求學之路
04. 公社處處——凝聚社區與活力
05. 單車無阻——新加坡交通規劃中的「最後一公里路」
06. 吃喝玩樂——玩轉新加坡的私房攻略
07. 四通八達——新加坡公路與公交系統的規劃與轉型
08. 園園相扣——連道綠意添新景
09. 垃圾下場——新加坡的“零廢棄”願景
10. 處處塗鴉——亂中有序的街頭風景線
11. 如影隨形——新加坡外交與名人足跡探訪
12. 峇峇娘惹——新加坡土生華人
13. 廣廈萬千——政府組屋:解決住房與種族問題的金鑰匙
14. 成家立室——新加坡成婚買房二三事
15. 舊時今日——獅城今昔對比
16. 水的故事——新加坡水流不息、治水不止
17. 花前月下——新加坡的綠化與公園建設
18. 走入鄰里——從橡膠園到活力市鎮
19. 雕塑敘事——在城市角落髮現新加坡的千姿百態
20. 飲水思源——開闢南方,後人乘涼
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7398-0
英文書名:-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分類:新加坡研究、公共行政與管理學、社會科學
系列:觀感獅城 001
規格:264mm (H) x 192mm (W),約200頁
團購請聯繫:sales@trendlitpublishing.com

Short Tongue 短舌 (Bilingual Edition)◎Wang Mun Kiat 黄文杰(Translated By: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Regular price $14.00Short Tongue is the Singaporean Chinese poet Wang Mun Kiat’s second collection of poetry, representing a distinct change in style from his previous work. The poems in this collection are deceptively short and seemingly simple, but they belie deep reservoirs of irony, wit and social commentary. The title, Short Tongue, hints at an ambiguity and a refusal to define oneself. You can think of each poem as a dagger — that both wounds and tickles. This bilingual edition is published in simplified Chinese and English, in hopes of bringing Wang Mun Kiat’s surprising poetry to a new audience of readers, as well as promoting exchanges between the different language literatures in Singapore.
《短舌》的黄文杰诗风转变之作,以精短凝练的文字,让读者拨云见月。顾名思义,“短舌”可指涉口齿不清、沟通障碍,无以自辩等,因此每首诗形成了它独一无二的逻辑,也变成近距离发射的飞刀——中刀时有点刺痛,却也能令人会心一笑。本次以简体华文与英文(双语对照版)出版,希望给更多的读者惊喜,以及拓展新加坡文学的多元可能与想象。
Author and Translator Bio
Wang Mun Kiat 黄文杰 (Author 作家)
Wang Mun Kiat is a Singaporean writer born in 1967. He is currently an engineer and lives in Bangkok, Thailand. Wang came into contact with poetry and writing in the 1980s. His works were mostly published in Singapore's literary journals and Lianhe Zaobao. Wang was awarded the Singapore Golden Point Award in 2013, and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Singapore Literary Award in 2014. His poetry collection includes Not Yet Midnight and Short Tongue.
黄文杰,1967年生,新加坡人,现为工程师,于泰国曼谷定居。80年代开始接触诗歌创作,作品多见于新加坡文学杂志和《联合早报》副刊。 2013年获颁新加坡金笔奖,2014年入围新加坡文学奖。著有诗集《夜未央》与《短舌》。
Daryl Lim Wei Jie 林伟杰 (Translator 译者)
Daryl Lim Wei Jie is a poet, translator and literary critic from Singapore. His latest collection of poetry is Anything but Human (2021), which was shortlisted for the 2022 Singapore Literature Prize. His poetry won him the Golden Point Award for English Poetry in 2015. His work has been featured in POETRY Magazine, Poetry Daily, The Southwest Review and elsewhere.
林伟杰,是新加坡(英语)诗人、译者与文学评论者。最新诗集《Anything but Human》(除了人,2021)入选2022年新加坡文学奖;曾获2015年新加坡金笔奖(英文诗歌组)。作品刊登于《POETRY》(诗歌)杂志、《Poetry Daily》(诗歌日志),及《The Southwest Review》(西南评论季刊)等。
Publication Information 出版资料
ISBN 国际书号: 978-981-18-6965-5
Publisher 出版社: Rosetta Cultures | 罗塞塔文化
Date of Publication 出版日期: April 2023 | 2023年4月
Suggested Categorization 建议分类: Poetry, Comtemporary Literature, Translated Literature | 现代诗、当代文学、翻译文学
Format 规格:19cm (H) x 13cm (W),144pages | 19厘米(高)x 13厘米(宽),144页
(Please note that the final cover of the collection might differ slightly from the cover shown. 预购封面仅提供参考,最终封面会有些许的调整或修正。)
罅隙◎歐筱佩(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6.00-
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
-
歐筱佩幾乎未曾是「新進詩人」,一開始便直接是「成熟詩人」,駕馭語言的能力舉重若輕,飽滿不沉溺,充沛不濫情,任何讀者細細品來時皆頗有滋味。
-
歐善於陌生化生活裡的各種意象,再寄語於「隱含對象」到達詩該擁有的無限張力。不論是鳥獸蟲魚,又或景物與靜物,詩人都能很游刃有餘地糅合自然與人工意象,賦予萬物皆有靈,自身獨特的存在意義。
- 歐的詩善於在迷惘中尋找堅毅,在失語時堅守自己,不畏懼日常生活的繁瑣與不安,深知「入場」有時,「退場」也有時。對與更沉重的課題,例如身份認同、語言政策、國家族群等,一一都化入看似平實的詩句中,閱讀時若不是孤獨,只有更孤獨。
內容簡介
《罅隙》是歐筱佩的首部詩集,收錄於近三年來的創作。顧名思義的裂縫(罅隙),等於人在日常裡穿梭的每一道痕,皆是活過的跡象。作者覺得日復一日,疑似相似,剩下的餘數卻在遞減;從一個地方到另一個地方,都是對倒的方向,沒有完整亦沒有永恆的附屬,所以才有了詩集裡的「入場與離場」。他認為曾經與當下的記憶都會瓦解,而未來的都不過是一座「未過之橋」,寫下的每一字都是生與死的隱喻。
作者簡介
歐筱佩生長於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目前蝸居獅城。他曾獲香港青年文學獎、新加坡金筆獎、馬來西亞嘉應散文佳作等等。作品偶爾發表於新馬中港台報章或刊物。最美的記憶,是在某個晨霧中撫摸過馬來貘的屁屁。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明、方路、沈眠、宋子江、呂育陶、林得楠、莫哈默·賽普丁、張寶瓊、曾國平、溫任平、隨庭、 歐陽煒傑、關天林
- 詩作充滿對世情的疑惑,在身心兩端盪出懾慴與盼望。詩人用自我的哲思行文在簡潔且張力的句子裡,與眾生殷切對話。——方明,台灣旅法作家,《兩岸詩》社長
- 歐筱佩為自己的詩找到了新語境,一種介於熟悉和陌生持久對峙後產生的煉金字,這在詩的書寫和呈獻發揮了重大的意義。她處理形而上的課題、日常生活、真實的情感,也有抽象的張力,展示飽和的詩意,形成獨特的新氣息。——方路,馬來西亞作家、資深記者
- 不妨這麼說,《罅隙》實為筱佩以詩歌完成、描繪靈魂移動的個人性公路電影,其語言平靜和緩,淡然講述人生中各種細微難曉的傷害,一個個為自身沉默、深邃檢視的幽微時光。——沈眠,台灣詩人、作家
- 歐筱佩的詩不經意間將外在的現象收納進內心的世界,自然而然地包羅萬象。恬靜的文字適當地滲出憂傷,浸潤詩中萬物;抽象的書寫令人若有所思,邀請讀者慢讀細味。讀完《罅隙》,彷彿走過一道憂思的門檻,帶著敏感的眼光去看待門檻之外的物事人情。——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翻譯家、《聲韻詩刊》主編
- 筱佩使用清新的語言,繪畫我們熟悉的城市,讓我們的思考找尋新的方向。—— 呂育陶,馬來西亞詩人,深耕文學創作導師
- 看書眼如月,罅隙靡不照。筱佩既嘗試穿透人事物的罅隙,也意圖在生死的「入口」與「出口」之間探索生命。他以略帶說故事的風格勾勒日常中既深沉又無羈的體悟與冥想, 也善於以鳥獸蟲魚營造詩的哲理。——林得楠,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詩人
- 詩人在〈靈魂罅隙〉詩篇中所言:「我是大地罅隙上/未盡思考的蟋蟀」,彷彿是為《罅隙》這本詩集所作的最佳註解。詩人善用萬物之間的「通感」手法,於靜謐、詭譎的意境之中,寄託日常感悟以及孤獨生命的思考,令人讀後,雖覺得不可理喻,卻又被她的真實和深邃所折服。——莫哈默·賽普丁博士,馬來西亞詩人,講師
- 我流覽了她看似隨心所欲,卻功力深厚的文字。她,已然一位詩人的架勢,遣詞用字遊刃有餘。在詩歌的領域裡,她難得的從容淡定,拿捏著內心的情感波濤,一派波瀾不驚的好整以暇。——張寶瓊,馬來西亞教育工作者
- 歐筱佩有非凡駕馭文字的能力。她的詩有奇幻的想像,百無禁忌的題材和獨特的語言風格。你當然也能讀出粵語的句法,不停跳動的畫面,在罅隙中展開的大千世界。——曾國平,新加坡詩人
- 作者憑藉著某種出色的段落與句子的亮照,顯現出人與物和事件的輪廓。讀者咀嚼前後,心總懷有一絲懸念。如果佳句都衍長成為佳篇,哪將會是怎樣的景象。——溫任平,馬來西亞作家,《天狼星詩社》創辦人
- 筱佩的詩展示着她敏銳得令人心驚的目光,直視神、大地、身份與死亡,卻也看見了她柔和的另一顆心。詩歌中不避諱地展示絕境,又以近乎野蠻的生命力,強韌地宣稱「不存在的答案比生命還大」。「我拒絕哀悼,哀悼卻起了作用。」這作用在讀者身上起效。讀筱佩的詩,就是跟隨她的信念餘數,溫柔地替我們「更新孤獨」。——隨庭,中國與獅城作家,小說導師
- 作者以細膩入微的觀察及沉著的情感,深入地探討了人事物,揭示了生活中的「罅隙」,為讀者的想象空間增添了豐富的色彩。閱讀其詩句都深有感觸,讓人反覆回味及思考背後帶來的涵義。——歐陽煒傑,新加坡詩人
- 《罅隙》的詩,不少都是以智性,與感性相濟,投入跳脫的異想,語調和句意也重視連接、轉折的清晰度,因而具備一種縝密的抒情,當中難免出現張力,但有時也恰好加強了表達,傳遞出更微妙的痛。——關天林,香港詩人、學者、《字花》雜誌總編輯
目錄
序一:迷宮裡的飛鳥與床蝨◎關天林
序二:在這裡能領悟神祇之心◎沈眠
Entrance
那個住旅館裡的
- 海馬男孩
- 菸灰
- 紙孩子
- 床蝨
- 逃難者
- 食蟻獸
- 牆壁上的魚
- 鞋子
信念的餘數
- 信念(組詩三首)
- 微言離語(組詩两首)
- 廢墟
- 我們的 神
- 如此死去是幸運的
- 遷徙的胚胎
- 舌根(組詩三首)
- 從我身上移走了的海水
- 我可以看見的樣子
- 靈魂罅隙
- 傾斜的塔
闊別的鐘聲
- 老鐘上的孩子的心
- 回程的柳丁
- 做一個客人
- 每當我打開房門
- 撤退黑暗的蝴蝶
- 我不像個有記憶的人
- 倖存(組詩兩首)
- 淺嚐(組詩五首)
- 氣球
- 紙燈籠
- 松鼠看山鬼
- 當我們靜止的時候
路過的小插曲
- 青木戀人(組詩七首)
- 沒有魚的水族館
- 用以前沒有的時間來傾聽一隻兔子
- 你是我的一本科幻小說
- 輕聲再見
未過之橋
- 魚骨的秘密
- 逆游的時間
- 橋上的雨
- 橋下的鼓手
- 惡魔的春天
- 從生到死的隱喻都是一種陽光
- 窗外的霧是窗內一生逐漸消失的物體
- 虛構的目的地
Exit
後記一:做一個客人◎歐筱佩
後記二:別班的學生◎張寶瓊
_________
ISBN:978-981-18-5330-2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11月(預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08頁
巴別塔紀元◎雷思傑(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25.00- 由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小說集《永發街事》作者陳濟舟,以及中國科幻評論家李兆欣作序。
- 對一座重啟的城,作者湧動著強烈的悲劇感。除了對國家的命運思考,雷思傑以有力的筆墨描寫他體會到現實社會的冷漠與荒涼,更探討了移民新舊族群、環境、醫療、人口老化的反思。
- 作者企圖以「亂」的姿態來提醒我們何為活著,在各層級生命的定律與現象之間,彷彿所有生物皆是倖存者;以「亂」的方式引領讀者遊走於赤道的變化和異化之中,藉著隱喻增加了小說中的不確定性,擴充了讀者對真假的想像空間。
- 巧妙的章節編排與空間建構,體現了新加坡這座「花園城市」的多元性與可能性,分散了人們的記憶,慾望與語言,卻又以另一種方式匯聚一起。無論一個整體在處於崩解或者逐步消失之際,作者讓每個讀者都可以從故事清晰的地標、形狀、人物當中發現自己的踪跡。
內容簡介
一座島的沉沒是終結也是開啟。
在一次地震中沉沒後,七座高塔從海底升起,直入雲端,新加坡因而「復國」。自那以後,無數人生於此,長於此,死於此。只不過,有人生來就在高處,有人生來就在底部。每個人都窮盡一生去攀登這座高塔,為了到達更高的地方——人類的欲望如同建造通天的「巴別塔」,從來就沒有盡頭。而所謂的罪惡,只不過是高塔下的變換與沉淪。
生物科技的發展帶來了進步,也帶來了浩劫。「長壽因子」的發現更是讓原有的社會格局產生新的裂隙。命途多舛的「雙生子」,從出生那刻起就注定走上不同道路。世界各地「被選中」的人來到這座熱帶小島,等待他們的是否將會是更好的生活?而那些如螻蟻般的寄居者,誰又會是他們信奉的「神」?
偉岸的高塔,究竟是樂園還是牢籠?或許,只有時間能給出答案。
作者簡介
雷思傑,一九九六年生,中國福建泉州人。二〇一八年赴新加坡深造,次年取得新加坡國立大學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目前為半導體行業高級設備工程師。雷是科幻發燒粉,尤其熱愛科幻電影,包括《少數派報告》、《千鈞一髮》、《頭號玩家》等,同時,著有短篇科幻小說《手足之情》、《世代》、《糾纏》等,作品散見於各網絡平台。
聯合推薦
- 以新加坡為背景的科幻小說《巴別塔紀元》,開闢了一條在移民和本土、南洋和科幻之間的新出路……雷思傑的小說提醒我們,亂,不是終結。亂,是轉變、是反思、是應和、是懸而未決的延伸與持續。——陳濟舟,作家、哈佛博士候選人
- 將人類視為整體,並思考其與世界可能發生的關係。災難,正是各種關係中最重要或最和大家息息相關的一種……(小說)其中暗合了當今研究文明崩潰的各種相關因素:環境災難、社會不公、過高的複雜度、偶發的外部衝擊等。也許,這些已經成為當代人的共識,甚至會因為自我實現效應導致真正的崩潰未來。——李兆欣,中國科幻評論家
序
又造樓台 ——雷思傑的新加坡科幻小說◎陳濟舟
巴別塔的故事我們再熟悉不過。神話來源於《聖經·創世紀》第十一章,講述了人類同聲同語之時要在示拿地(Shinar)的平原建立一座塔城,塔頂通天,為人類揚名。這一計劃最終因上帝刻意混淆了人類的語言而以失敗告終。從最為淺顯易懂的角度詮釋「巴別」的意義,依聖經原文為「因為耶和華在那裡變亂天下人的語言,使眾人分散在全地上,所以那城名叫巴別。」由此看來,「巴別」的意思與「亂」相關。(註一)雖然專業的語言學家們並不一定認同這樣的解釋,但小說家雷思傑的第一部長篇小說便要從這「亂」字講起。
故事從2014年開始,「萊佛士醫院」通過胚胎移植手術而製造了一對雙生子:王傑和陳厚(後成為李智)。因為機緣巧合,兄弟二人走上截然不同的人生路,也並不知道彼此的存在。王傑被送入達善福利院,由來自中國的前服裝廠女工王霞照顧,而陳厚的人生前七年則在一個可以減緩他新陳代謝速率的休眠艙中度過,每天僅能被喚醒幾小時,並被一位名為老陸的男子撫養。身份的不明、混淆,姑且可以作為故事中對「亂」的一種解釋。然而,若讀者以為雷的小說只是要在兄弟情誼、尋找父母等人間倫常上鋪排出又一島國通俗劇,就全然低估了小說家的能力。
「亂」的第一重意義在於大秩序的喪失和毀滅。而雷的用心恰恰在此, 一出手就讓我們刻板印像中的花園城市、法度之幫,變了模樣:
2021年6月8日凌晨4點32分,絕大多數人還在睡夢中。印尼爪哇島附近的十五座海底火山接連噴發,緊接著就是劇烈的地殼運動。馬六甲海峽底部直接被撕開一個長達五百多公里的口子。
火山噴發引起的海嘯和地震,使得新加坡國土平均海拔以每天一米多的速度下降,百分之八十的房屋不能居住。自此時,龜嶼裂,城邦毀,堤道(Causeway)廢,水浩洋不息,地不復週載,三個月內,全國沉入水下,蕩然無存。但是,雷思傑卻並不是要重複像吳明益的《苦雨之地》或者陳楸帆的《荒潮》那樣在廢墟、極端環境中或大的破壞之後苟且安生的惡托邦世界,而意在「亂」後迅速建立起他心中近未來的「海市蜃樓」:塔林之城。
在震後兩年內,新加坡政府就運用各類招商引資的辦法,成功復國。至2030年,新加坡港口貿易已再次興起,踵事增華,只是這一次國家的形態和社會群居的方式都依附著由七座高塔組成的塔林計劃而展開。七座高塔分別是位於原聖淘沙的星洲塔、原牛車水的九龍塔、克蘭芝塔、兀蘭塔、原小印度的白象塔、原新加坡國立大學肯特崗的三體塔,以及原市中心的狮心塔。
塔即為城,城亦是塔,這召喚出巴別塔起源神話的原型。但是,在雷的小說中塔林的形成並沒有為這個「新」新加坡解決在劫後世界中的各類社會問題,反而變本加厲。塔林高聳入雲,也以雲層為界,劃分出雲上雲下的幾重世界,更有居住在塔基底部海平面以下的「無用階級」和「穴居人」。高層人創造出一個天空之城,擁有獨立的商業、娛樂區,搭乘由膠囊車廂組成的「雲端交通系統」,享用自然水,盡量將自己和雲端以下區隔開來。這樣的小說背景雖然讓人想起美國反烏托邦賽博朋克科幻網劇《碳變》,但雷也做出了在地化的創意性轉換,使得他的故事讓熟悉新加坡的讀者們會心一笑:「萊佛士醫院」重新創造醫療奇蹟入駐狮心塔,新加坡聯合大學震後新設,入駐三體塔,人造巨星琳婭在九龍塔(牛車水)開演唱會等等。這些橋段都一次次讓本島看似實在到毫無新意的人、事、物、景都產生了趣味盎然變化和「異化」(Verfremdung),就連南洋的風雨都變得亦真亦幻起來。
而這樣虛構的能力誠然是建立在小說家雷思傑和新加坡這座島國城邦的真實關係上。新加坡開埠以來,除了吞吐各類商貨之外,也迎來五湖四海的華洋遺民、移民和逸民,以及新客、陸客與過客。雷思傑祖籍福建泉州,南安碼頭鎮,不僅是著名的僑鄉,自宋代起,此鎮也是詩溪流域(即為晉江東溪流域)的貨物集散地之一。從僑鄉到獅島,這幾個世紀以來的遷移路線本可以作為小說家又一個「下南洋」的敘事,但雷思傑卻另有故事要講。
他在茲念茲的並非「去國懷鄉」和「落地生根」之間的拉鋸,反而通過小說著眼體現自己對於世界性和現代性地深刻反省和思辨。雷思傑2018年7月負笈新加坡,並於2019年6月在新加坡國立大學成功獲得機械工程碩士學位。畢業後的大半年時間裡,雷一面在求職沉浮中找尋出路,觀察到初入社會的種種;一面閉門造文,將所思所感都注入自己的小說世界中,建造著一個人的海市蜃樓。而他的用心,是在極力描摹通天塔城的虛假繁榮,從而反襯現代高科技社會中的弊端,而新加坡恰好是其情感濫觴之際、筆力肇始之時的依托和承載。
若將中國大陸、港澳台、以及東南亞各國的「華社」作為參照系,我們可以看出新加坡作為模範城邦的典範性。1978年為籌劃「改革開放」中國領袖鄧小平訪問島國時和國父李光耀的種種佳話一直流傳至今,東南亞個別國家的華社在特定歷史情境下為了躲避在地政府出台的各種不公平政策和排華運動(如印尼1998,馬來西亞513種族衝突)而視新加坡為華人於南洋唯一安身立命之所,更不用提近年來東亞地區東南隅的政治騷動也使得一大批華人湧向獅城。
然而應該警醒的是,當新加坡在現實中的形象愈是趨於完美,作為文學讀者、作者和愛好者的我們就愈應該留心在一廂情願地幻想和己所不得而投射他鄉之外,所忽略的各種在地的文化癥結和社會弊病。小說中,地震後以塔林復國的新加坡,變成了「惡托邦式」的「新故土」,當下島國內部所要處理的能源、水源、貧富懸殊、外來勞工和生態隱患等一系列問題,都能在書中找到相對的所指。但這並非代表雷要刻意抹黑這座早已成為政治文化烏托邦的國度,反而小說家似乎是要當下毀滅,當下混亂,在虛構的破壞中揭示(甚至是指示)現實意義上的治理之路。
由此,我想要提出巴別之「亂」的第二個看似南轅北轍的意義:亂,治也。從最為粗淺的字源學觀察中我們得到,金文和楚系簡帛中的亂字,如或
,從「爪」、「又」、「么」、「絲」,皆象絲線之形,全字是上下兩手在整理絲線,為治絲。絲不治為亂,而治絲的過程也為「亂」(整治)。後一層意思可在《尚書·皋陶謨》中找到佐證,即皋陶和禹在討論要如何治理國家時提出了「九德」,其中一德便是「亂而敬」,意思是說治(亂)國者不可恃才傲物,要有敬意。由此,一字一詞中早已包含了亂與不亂,治與不治,辯證性的一體兩面。從字裡出發,「亂」又一次提醒我們不可以用簡單、固化的思維來看待現實和小說中的毀滅與重生、混亂與安定、新城和舊邦,一切都在辯證和變證中求得動態的不平之平、不齊之齊、不「亂」之「亂」。
小說故事從2014講到2077,雖然時間跨度63年之久,涉及到的各類主要人物也有十餘人之多,但因為塔林城邦的架構和雙生子身世之謎的主線清晰,可以說是雜而不亂。特別是在第一「雙生子之章」和第二「高塔之章」後出現的「螻蟻之章」,更是從多個橫切面,多個視角,描寫了小說中「新」新加坡的社會問題。等到第四「牧場之章」的出現,更揭露了以萊佛士醫院為中心的一樁涉及整個社會和雙生子身世之謎的天大奇案,直逼人類道德的底線,引發一系列關於醫療健康和社會老齡化問題的反思。
「牧場」絕非浪漫主義的田園夢想,也不是逃離社會的世外桃源,究竟「牧場」是什麼,在此不便劇透,預知詳情者,還請閱讀小說。「牧場」不在後,本以為會歲月靜好,但雷的巧思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巴別之章」和「終章」中小說家絕不姑息自己所造的塔林城邦,而又要將其統統毀滅。文末,因為一次核電洩露,污染水源,舉國竟然遷出塔林,移民他鄉,如此諷刺!新加坡終於不再是世界華人所嚮往的夢想家,只剩下七座寶樓,拆不下,拿不掉,空留海上風雨中。
整篇小說在(巴別之)「亂」中收場,而弔詭的是,這在有意和無意間帶出了「亂」的第三重可能,回應了「亂」作為特定藝術表現形式中的一種特定傳統。從音樂、舞蹈和詩詞這三個方面來看,「亂」的意義,雖然學界仍在討論之中,但絕不僅限於「混亂」或「整治」二說。首先,古代樂歌體質中樂曲最末一章名為「亂」,從訓詁學和古文字學的角度看來「亂」有「合樂」的意思,而樂歌最後一章的演奏形式是合奏,「凡曲終曰亂。蓋八音競奏,以收眾聲之成」(明李陳玉《楚詞箋注》)。然而,也有學者提出,「亂」不一定在最後。《禮記·樂記》中有「始奏以文,复亂以武,治亂以相,訊疾以雅」一說,其中的文、武、雅是樂舞的三個不同階段。文,不是文學文字,而是鼓;武,不是武術武斷,而是金鐃。所以,「亂以武」中的「亂」代表的是演奏的樂器發生了改變,從而導致整個舞蹈和表達的方式發生轉變。此處的「亂」是「換場,調整進行新的形態表演。」(註二)從音樂舞蹈到文學文字,「亂」的使用還在《楚辭》、漢樂府和漢賦中出現,但在此不作贅述,一言以蔽之,「亂」不僅不只是混亂,也並不一定是作為總結性的陳詞而出現在文末。如《楚辭》中的「亂曰」,它擁有的是重審前旨、總結評論、總理全篇、感傷詠嘆和延伸抒情等多種意義和功能。
從這些意義上出發,雷的巴別之「亂」,或許可以牽引我們向另一個方向展開思考。如果暫時擱置小說內容,從過渡和轉場的角度來思考雷思傑、《巴別塔紀元》、南洋文學和華語語系文學四者之間的關係,我們又有什麼發現呢?誠然,談及當代南洋小說,為大宗者是以馬華作家為首的陣營。從黃錦樹的馬共書寫到張貴新的雨林故事,李永平的大河敘述到李天葆的浮艷遺事,以及黎紫書的離散創傷都為讀者勾勒了一個亦真亦幻的南洋。說起科幻文學,獨拔卓絕者,當屬劉慈欣的《三體》世界,韓鬆的幽暗宇宙觀和《醫院》三部曲,陳楸帆的生態《荒潮》,還有董啟章、駱以軍、伊格言等華文世界中的各類「科幻新浪潮」作家。至於新華文學,近年來雖有英培安、謝裕民、黃凱德的小說,何華的散文和「戲劇盒」的劇本,為其不斷注入力量。然而在本島文學圈內彙為大流者,仍舊是如悉尼爾、陳志銳和周德成等詩人的詩作。我認為,詩歌和戲劇傳統大於小說傳統,這是近年來新華文學的特點。從華語語系小說的科幻表述來看,董啟章的《後人間喜劇》是假託新加坡來書寫香港,港台本土的科幻作品也層出不窮,但是新加坡方面,除了張國強的《遇見穿牆的女孩》之外,近年來似乎一直未能有作品問世。2022年,這本以新加坡為背景的科幻小說《巴別塔紀元》之出現,不僅彌補了這個空缺,也同時開闢了一條在移民和本土、南洋和科幻之間的新出路。
在閱讀《巴別塔紀元》時,有心讀者可能會指出,小說中雖然出現島國居民熟悉的地名和景物,但是人物對話和語言依舊是中州正韻,而少了「南洋色彩」。然而,我卻不認為這足以成為讀者和評論者詬病小說的理由。我們知道,在英殖民時期的新馬華文學史論著中,「地方色彩」和「南洋色彩」一直是方修(《戰後馬華文學史》)和楊松年(《戰前新馬文學本地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所強調的問題。此議題也受到馬華作家如黃錦樹的關注與討論。然而,當我們步入21世紀,當世界從舊的冷戰意識下的「緊急狀態」進入人類世中因為病毒而產生的新的「緊急狀態」之時,我想問,「地方」或「南洋色彩」到底是基於一種現實文化層面的環境、語言和風物,還是已經轉向而成為一種虛構的且思辨的(speculative)可能?
在殖民和脫殖時期,對於文學中「南洋色彩」的執著誠然是進步、先進的代表,那麼當生態危機加劇、全球民粹思潮四起、身體和階級的流動能力日趨僵化之際,我們是否應該更新對於「南洋色彩」的定義?不管是從英文還是華文的口音上來說,南腔北調、東言西語、華文夷風向來是新加坡作為移民國家的主旋律。「成為」(becoming)新華文學,絕對不是在文中隨處加入幾個「哩啦囉」。取巧地套用幾個馬來諧音,也不足以說是「新加坡派」。正如新加坡大學林立教授常年來致力於新加坡舊體詩的研究,而絕不會因為文體和用詞的「舊」而將其排除在「新」華文學的範疇之外。
不管是生於斯長於斯的新加坡本地作者、學者,還是移民或旅居而來到獅城的小說家、文學家、評論家,我看都不必急於劃清界限、分出你我,來定義和固化新華文學的主體性。(請允許我在此創造性地套用陳寅恪和張愛玲的話。)越是條理清晰的東西,則去在地之真相越遠。文學、社會和文化皆是如此,與其乾乾淨淨、整整齊齊,不如全部弄亂了好。
因為,雷思傑的小說提醒我們,亂,不是終結。亂,是轉變、是反思、是應和、是懸而未決的延伸與持續。
所以,此時,更當以小說「亂」南洋。
碧海南天長風空,山傾水覆亂華容。
新有移民思絕島,又造樓台煙雨中。
——讀《巴別塔紀元》後作竹枝詞一首
2021年12月28日
陳濟舟,於青城山上善棲
註釋
一:學界對於「Babel」一詞的來源仍然懸而未決,一說是「(眾)神之門」,一說是「語言的混淆」,一說是「語言的混淆,以及地理居住地意義上的離散」。見Jonathan Grossman, “The Double Etymology of Babel in Genesis 11,” Zeitschrift für die alttestamentliche Wissenschaft 129, no. 3 (September 27, 2017): 362–75, https://doi.org/10.1515/zaw-2017-0020.
二:黃震云、孫娟〈「亂曰」的樂舞功能與詩文藝術特徵〉,見《文藝研究》,第7期(2006),頁61-70。
序者簡介:陳濟舟,四川成都人,生於八〇年代末。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士,哈佛大學區域研究(東亞)碩士,現為哈佛大學東亞語言和文明系博士候選人。著有短篇小說集《永發街事》(台北:聯經,2019)曾獲新加坡大專文學獎散文組、文學賞析組首獎,聯合早報金獎。文章散見全球華語地區報章和文學雜誌,如新加坡《聯合早報》,台灣《聯合報》、《聯合文學》、《印刻》,香港《香港文學》,中國大陸《中華文學選刊》、《花城》。旅居亞歐美各地,時而學術,時而文藝,無論身在何處,總以局外人自居。
目錄
序一:又造樓台 ——雷思傑的新加坡科幻小說◎陳濟舟
序二:奪過創造災難的權力◎李兆欣
巴別塔紀元
後記
_________
英文書名:Tower of Epoch
ISBN:978-981-18-4942-8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10月(預計)
分類:科幻小說、現代小說、當代文學
系列:他山之石002
規格:210mm (H) x 148mm (W),332頁
用白紙做的小孩◎伍政瑋(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4.00-
新加坡土生土長的九〇後詩人,以文學的初心,展開了文字的冒險旅程,呈現出躍躍欲試的才情,以詩人敏感與細微的觀察,對城市景觀進行了檢視與叩問。
-
面對生活大課題時,詩人有意識地經營寫作題材與意象,再以舉重若輕之姿,轉化為文字和圖像,首首皆揮發出詩人獨有的特質與靈魂。
-
詩中對「麻醉」和「疼痛」的分解,是他藥劑師與詩人互通身份捕抓生活的感知;亦是九〇後現代的零碎線索與節奏,讓人在平淡的日常體味作者「構詩」的巧妙。
內容簡介
《用白紙做的小孩》是伍政瑋首本詩集,也是這位九〇後詩人的「長成記」,記錄了他二〇一八至二〇二二年的詩作,試將求學、畢業、工作與生活的日常熔煉成一行行的詩句。在變幻莫測的新時代裡,詩人解析了他對於美醜、對錯,個人與集體經驗的各種矛盾,並從中成長的各種躁動不安裡,以文字來撫慰與寬容。詩人內心的孩子,純淨如白紙,希望他能包容生命即將灑下的艷麗與灰黑。
詩人簡介
伍政瑋,一九九五年,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藥劑系畢業,從事醫療工作,業餘寫詩。熱愛在生活日常中尋找一點一滴的「藥效」,進一步濃縮成一首詩。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周昭亮、林偉傑、洪均榮、黃文傑、曾國平、蔡欣洵、歐筱佩
- 文字直接,意象準確。句子簡短,沒有忸怩,詩集中其他作品亦沒有太多贅肉,而地道語反映新加坡人民和生活最精確的「定義」。——周昭亮,新加坡詩人、醫生
-
政瑋的首本詩集,通過形式與圖像詩的實驗,將華文詩賦予新生命,調皮且充滿趣味,引人入勝。而譏諷與批判性質的作品,看似輕描淡寫,但卻深藏著對社會與人世的洞察,掐著要害。——林偉傑,新加坡作家、詩人
-
讀政瑋的詩,會被他直率和獨特的洞察力所吸引,甚至對一些較為特殊的意象和表現方式會心一笑。然而,靜下心來反思後才會驚覺於詩句背後對於現實輕輕的戲謔。 ——洪均榮,新加坡詩人、新文潮創社編輯
-
這是政瑋第一本華文詩集。短詩如匕首,要快狠準。讀政瑋的短詩,能感受到其中的鋒芒。有的詩句能把人的心臟刺得酸痛,有的文字則表現出他非凡的巧思與內涵。——黃文傑,新加坡詩人
-
政瑋的詩靈動多變,嘗試不同主題技巧和形式,愛思考而不給讀者壓力。他能從不同的角度切入詩。因為有一顆年輕乾淨的童心,因此語言也是清新乾淨的。 ——曾國平,新加坡詩人
-
新詩,是自由的。政瑋在他的第一本詩集就以不同的手法,甚至是圖表、圖像,來表達年輕人對於當代現象的看法和感受,讓人眼前一亮。——蔡欣洵,新加坡作家、詩人
-
詩歌裡的真,是鬧市種出的鮮花,錯過了現在的初初,他日便摘不回來。政瑋文字如在實驗中過濾餘留後的自己,自由地剖析另一個失重的世界。——歐筱佩,馬來西亞詩人
目錄
序:白紙上的塗改液◎周昭亮
十分痛
- 寫字
- 圓圈
- 萊佛士花
- 孔雀
- 肖像
- 寵壞
- 病了要吃藥
- 如影
- 實驗
- 雨傘
- 十分痛
- 自問自答
- 墨中找字
- 人的三重死亡
- 排隊號碼
- 一布一布來
- 想對蝴蝶說
- 鑽石
- 一點點
- 太極圖
- 播種
- 用白紙做的小孩
微雨之城
- 莫蘭迪色系
- 致小學作文的小明
- Mamak Shop
- 畢業的惡作劇
- 清理電郵箱
- 壁虎
- 繁華都市
- 路人
- 是雨拯救了這座城市
- 一線生機
- 慶生儀式
- 吃👍過日子
- 自投羅網
- 人與人之間
- 電腦不識字
- 時間的摸樣
- 夜晚有他自己的規則
- 豐衣足食
- 煙花
- 地球儀
- 羅本島望桌山
- 風雨不改
鳴謝
_________
ISBN:978-981-18-4941-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9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 010
規格:190mm (H) x 130mm (W),80頁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Regular price $25.00籌備了一整年時間,獻給獨立57週年的新加坡
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全新創作,獅城精選
從文學了解新加坡的生活、地方與街道,非這本文集莫屬!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書寫對於「自己」的新加坡。
《我獅城,我街道》通過作家的個人記憶與情感,穿梭於不同時代,在回顧與展望、理想與現實、徘徊與堅定之間,試圖還原與構建屬於自己的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出版簡介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新加坡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刻畫出新加坡的往昔、現在與未來。
《我獅城》的作家有霸氣地把大坡小坡寫透透的周維介,有在小印度拜師學藝的黃子明,有寫黑街舊事的吳偉才,有沿著盒巴巴耶禮峇路來回走的潘正鐳,有回憶和展望死人街的何志良與林方偉,有致柏提路一帶猴子與貓們的歐筱佩,有寫日日上班必經之路的蔡欣洵,有寫不存在的「登百靈坊」的楊薇薇,有逛加東購物中心的馮啟明,有搬到芽籠居住的鍾秀玲,有芽籠東蔥茅園遍尋不獲的鄭景祥,有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的林得楠,有寫月眠路與中正總校的李氣虹,有看密陀路月餅廣告長大的吳慶康,有在波東巴西展開新生活的林偉傑,有「看診」看到黃埔去的周昭亮,有無法忘懷兒時俊源街的曾國平,有在亞拉路當過「童工」的洪均榮,有將海格路一帶比喻成「龍潭虎穴的桃花源」的黃文傑,有常到長屋用餐的伍政瑋,有生活在大巴窰邊界的譚光雪,有曾住在武吉班讓十條石的山崗上生活的鄺偉雄,有不時穿往新馬邊境的陳宇昕,還有上過「美世界社會大學」的李集慶!
以《我獅城》作為一個「新開始」,希望更多人開始關心「獅城」的人文地理與文學,同時,也有更多地方書寫的文學創作湧現。
編者簡介
汪來昇,一九八七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加坡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學雜誌《不為什麼》,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等。
獅吼力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朱亞君、杜順吉、吳易叡、林增如、柯思仁、張承堯、張國強、郭慕義、陳麗儀、董啟章、韓麗珠、蘇偉貞
- 出版最重要的一環,在標示一個時代的意義。我,我所思索的,我這個時代,我活著的這片土地,發生了甚麼事。出版為後人種樹,留下歷史的紀錄。《我獅城,我街道》便是這樣一本重要的書,透過廿六名藝文工作者,從記憶中提煉出不同角度時空的新加坡,在大疫之年,為我們按下了一個又一個璀璨又淡淡哀傷的快門。——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 在新加坡發展歷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故事,以及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回不去的,或是正在經歷的特別時期,我們都應珍惜——因為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十年之後,而是今天之前。定居新加坡卅餘載,《我獅城,我街道》勾起了我需要在這裡的珍貴回憶。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它以「街道」和「地方」的故事出發,結合各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讓讀者從多元角度了解與認識這座城市。最後,預祝大賣!——杜順吉,緣中秀風水命理師傅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我獅城,我街道》從個人記憶中,書寫了許多新加坡的過去。或許,我們已結束了不少過去,但也從書中一再看到,過去並未結束我們。——林增如,藝術工作者
- 這是一本充滿個人記憶與耽溺情感的書。多元精彩的敘事,引人入勝的細節,延展數十年的時間散點,鋪設錯綜複雜的空間網絡,編織成深刻觸動人心的島國人文地理風貌。個人記憶之重要,在於解構官方敘事的冰冷僵硬;耽溺情感之重要,在於擺脫理性客觀的道貌岸然。《我獅城,我街道》讓讀者找到某些熟悉而可能淡忘的轉角風采,也發現每位作者私己而深情的生命線路。——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 來新加坡二十多年,住過的市鎮在不斷翻新下幾乎都換了面貌。記憶裡的風景,平面照片捕捉不全,往往靠著和朋友話當年拖緩它被時間風乾的速度。這是新加坡人的宿命。小島國寸土如金,原是保留集體記憶的街道,變成每個人用言語和文獻保留的記憶。《我獅城,我街道》裡絕大部分地點都已不復原貌,站著人妖的黑街、曾是文化地標的橋北路⋯⋯,但永遠回不去的事物才更叫人回味,作者們的文字裡有歷史、回憶和深深的眷戀,它在我心裡架構了那個我來不及參與的新加坡,也讓我想起人生裡那些好久不見的街道——無論它們是否還在,忽然好想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張承堯,新加坡編導兼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人文地景」很抽象,稍微具體點應該是「地方給予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是文字、音樂、生活方式等,建構成的個人與共同記憶。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拆建實體景觀,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聳立起摩天高樓。我的種種閱讀裡,對港台的地方面貌反而深刻,但對於新加坡總是充滿著「遺忘」和「以往」的遺憾。悉知新文潮要出版《我獅城,我街道》時,我被其初衷所打動,希望為將我們的這一方水土做個見證,尤其是給新一代的新加坡和海外讀者,留下一次「共同記憶」。——張國強,新加坡小說作家
- 在這本來得及時書裡,作家群描繪出一座在時間漣漪散去後,沉澱下來的城市——來回往復著一波又一波生活的動盪,以及全球疫情籠罩下的焦慮,城市人的堅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獅城,我街道》這本文集的書名,其中的兩個「我」含義極深,作家不僅書寫著屬於「我」(個人生活)的城市,也很自然地將「我」(自己)給投映在每條街道與角落裡;似乎提醒著城市的每一份子,不論人類與否,城市的水泥還是濕的,生活是進行式的。最後,我鼓勵你將這本選集作為指引,引導你去重訪曾以為熟悉的街道與地方,並在閱讀後,通過作家的視角再去觀察這座城市,之後提起筆,也書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街道與地方故事。——郭慕義,新加坡作家
- 小時候,家住加東。搬離那一區雖超過廿五年,但總忍不住不時回去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地方。當年的老家早已夷為平地,建起了高檔公寓,而熟悉的店家也都不再營業。但微帶鹹味的海風依舊吹拂,這是加東不變的氣味。《我獅城,我街道》從不同文字工作者的敘述和不同面向,讓我們再走一趟新加坡街區,帶出值得追憶的故事。在高度發展和急速變化的新加坡,這樣的記錄是重要、必要的。——陳麗儀,新加坡3好FM編導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我獅城》裡面的文章,完全印證了何謂「街道生活」,也即是與個人經驗密不可分的場所。不少作者憶述了自己童年時生活的街區,那裡有集體的歷史經驗,有家庭和個人成長故事,也有色香味俱全的感官記憶(以地道美食為最)。對像我這樣的外人來說,讀來都質感豐富,興味盎然。再拿來和香港街道經驗作對照,會發現很多異同之處。——董啟章,香港知名小說家
- 六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只有夏季的地方住了四個月,有時在一天之內經歷晴朗和風雨,而在大部份的日子,空氣炎熱而潮濕,人們所說的英語,全都帶著一種南國腔調──那是在新加坡南大駐校的記憶。在《我獅城.我街道》中,我重遇了「巴剎」、「組屋」和「芽籠」,甚至可以嗅到椰漿飯和榴槤的氣味。這些文字喚醒了我深藏著的新加坡記憶,還給我指示了那些我從不認識,埋在城巿皮膚深層的新加坡的血管和神經。——韓麗珠,香港作家
- 新加坡,不僅一城一國,還可以是一人一國。遍及全境的街道滄桑記憶,黃頂黑德士、書店、甘榜、寫信佬、紅頭巾、殯葬、教育、種族、食物……組成一幅新加坡全景記憶圖示。每篇文章,編者用心加註,甚至「食不厭精」的下海中譯,如馮啟明〈加東〉文短,但記錄了加東「曾經是新加坡的天然東南部的海岸」,印證了一九六五年才建國的新加坡,已經加入歷史的「曾經是」隊伍。——蘇偉貞,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目錄
主編手札:
以文學作為另一種記錄 | 汪來昇
序 I:
街道與時間 | 董啟章
序 II:
島與島:詩與雞蛋花 | 蘇偉貞
攝影手札:
攝影者說 | 符志修
上山下山的童年 | 鄺偉雄
我寫黑街 | 吳偉才
我家在芽籠 | 鍾秀玲
加東 | 馮啟明
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 | 林得楠
邊境 | 牛油小生
橋南橋北消散的市井氣 | 周維介
左右的回憶 | 艾禺
桃花不再 | 蔡欣洵
我們 —— 致柏提路一帶的猴子與貓們 | 歐筱佩
我住死人街 | 林方偉
難忘死人街 | 何志良
沿著老路來回走 | 潘正鐳
海格路 —— 龍潭虎穴中的桃花園 | 黃文傑
「登百靈坊」 | 楊薇薇
Goodman Road 與富有詩意的「月眠路」| 李氣虹
長長 | 伍政瑋
我的「童工」年代 | 洪均榮
欖核中的黃埔 | 周昭亮
大巴窰八巷 | 譚光雪
兒時記憶 —— 俊源街與其周圍的老街舊事 | 曾國平
無路可返的故鄉 —— 芽籠東蔥茅園 | 鄭景祥
從二馬路到五馬路 | 吳慶康
小印度的一份情緣 | 黃子明
波東巴西,我這般中意的小鎮 | 林偉傑
那一路的事後幸福與遺憾 | 李集慶
作家簡介
地方小記
_________
ISBN:978-981-18-4364-8
英文書名:Streets and Places of Singapore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分類: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人文地理
系列:文學島語 009
規格:210mm (H) x 148mm (W),216頁
鳴謝贊助:BU by Shen Xi、Goldbell Corporation Pte Ltd、Leco Auto Pte Ltd、Singapura Heritage、Union Energy Corporation Pte Ltd(按英文拼音排列)
緣定黎夕◎旭義公子(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20.00- 新加坡實質意義上,第一本「仙俠體」小說!
- 新加坡土生土長的旭義公子,作為仙俠發燒粉,從文學出版、網絡文學、影視劇等,汲取了大量的養分,重新打造了一個新的仙俠世界。新加坡著名編劇、影評人,司徒畢(何志良)序中評論道:「儼然一部「仙俠」小百科一般」!
- 作為「仙俠體」小說,《緣》處理的不僅是「繾綣仙凡」的傳統情節,而是在撰寫時,亦試圖確立女性主體,以及重構女性視角對於「自由戀愛」的渴望,以及「有選擇」的可貴。
__________
內容簡介
《緣定黎夕》為旭義公子的首本小說。故事內容闡述天界一對仙侶從相遇至相知相愛的故事。故事以天魔大戰後,天界藥王府大殿下陸清黎,和天帝嫡公主臨夕,在天敵指腹為婚下展開。陸成年下凡歷練,以救治人間病苦為念;嫡公主初到人間,與陸素未謀面,卻在奉旨到人間出差時,彼此擦肩而過。
同時,故事中間穿插魔界在太平盛世後反撲,天魔交戰之際,一位藥仙呆子和一位入世不深嫡公主該何去何從?
作者簡介
鍾秀玲,女,土生土長的新加坡人,筆名「旭義公子」。畢業於新加坡理工學院化工系,後負笈澳大利亞西悉尼大學(Western Sydney University),主要研究「食品加工」;目前從事食品原料銷售業。
仙氣加持(按姓氏筆劃排列):小鄺(鄺偉雄)、司徒畢(何志良)、何雪芬、何謙誠、吳慶康、黃惠玲、梁鳳霞
-
旭義公子以跨越三界的時空背景為設定,描述了陸清黎與臨夕這對神仙眷侶,在緣繫五百天年後,幾經波折輾轉,終成眷屬的雋永戀情。此外,小說對於貫穿於仙凡間所出現的各種魔幻事物,作者也有極其細緻鮮活的敘述,呈現在讀者眼前。一場場驚心動魄、箭在弦上的天魔大戰,想必也會讓喜愛仙俠類小說的讀者們為之雀躍,徹夜難眠。——小鄺(鄺偉雄),新加坡著名繪本畫家
- 但是在本地小小的中文文壇裡,小小的市場,卻總是充斥著「我們小小島國的故事」,似乎島國以外的事,就不關我們的事。因此,在很長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本地文壇的作品種類真的很缺乏……直到這一本《緣定黎夕》面試,大概可以稱為「新加坡第一部仙俠小說」了。——司徒畢(何志良),新加坡著名編劇、影評人
- 人生各種際遇都以各種形式讓人體會生命。我們總希望過渡得柔和些,困難悲痛少些;但淬煉從來不是那麼微風細雨,於是總在各自修行的道路上寄於情,冀於得道。《緣定黎夕》看似說的是仙,道的是情,主人翁快意江湖,卻原來完善了一個「修」字。——何雪芬,新加坡資深媒體人
- 旭義公子(原名鍾秀玲),是土生土長的新加坡新作家!新加坡作家鮮少在仙俠體方面耕耘或討論,《緣定黎夕》應該算是第一本! 《緣》富有奇幻色彩,全小說卅一章,辭趣翩翩、情感深摯,巧妙地在小說中穿插疫情與戰爭,虛中有實,實中帶虛,閱讀起來頗有意趣。期待作者筆耕不輟,開創出自己的新文學世界。 ——何謙誠,南洋客屬總會會長
- 仙俠,遊歷於傳統文學大殿堂的邊緣,沒有特定或具體的文筆與內容的要求,經營起來全憑作家的氣度、眼界,以及無限想象力。旭義公子(鍾秀玲)以滿身的「仙氣」、勇氣與自信,讓讀者看到了新加坡文學也能與國際接軌,以及文學的多重可能。——吳慶康,新加坡資深作家、媒體人與音樂人
- 小說人物性格飽滿豐富,眾仙家的形象飄逸清麗,刻畫出仙凡皆有情。同時,仙凡魔三界的場景描寫也「超凡入聖」,山水草木之間滲透出作者的用心與細膩。小說更是通過疫情、戰事、婚姻等,烘托出人類亙古不變的大母題,讓其中的愛恨種下的各種因果得到了昇華,最終,迫使讀者再三細品與反觀我們的人世間。——黃惠玲,新加坡藝術工作者
- 仙凡皆有情。小說從親情、愛情,及人與人之間複雜的關係之情,以仙喻人,躍然於一章章的故事情節裡,段段引讀者入勝。小說直線敘事,但環環相扣,細膩的人物及感情描繪,不論是待嫁新娘的忐忑心情,還是天魔大戰的浩大盛況,一一皆使讀者身歷其境。——梁鳳霞,《17A恭錫街》(17A Keong Saik Street)作者
目錄
序:仙俠初現◎司徒畢(何志良)
緣定黎夕
跋:深居簡出疫情時◎旭義公子
_________
ISBN:978-981-18-3444-8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2年5月
類別:仙俠小說、新加坡文學、流行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 008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280頁
曾國平◎查無此人(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7.00內容簡介
《查無此人》是一部可以用來演繹(Performance Poetry)的詩集,收錄了六十首詩人對於父親的敬畏、懷念與記憶。通過父親及家族史,試圖還原「下南洋」後的物換星移,並開始重新探索自己的身份認同與文化。
詩人堅持「老派之必要」,希望在文明與歷史的恒河裡挖掘共鳴——六十首詩皆無題目,可連綿成為「史詩」,首首亦可「獨立成篇」。以家族的移民史作為敘事脈絡,回望與拼湊歷史洪流裡的大人物、小人物,乃至無名可考者。好多歷史問題,可以沒有答案,或是多種答案,甚至是永恆的拷問——沒有題目的詩對應著已然模糊的臉龐,給自己和「查無此人」留下文字的深深烙印。
作者/詩人簡介
曾國平,筆名語凡,新加坡文藝協會副會長,《新加坡文藝報》主編,新加坡《赤道風》文藝雜誌副主編,現於私人企業從事會計師工作。曾經出版六本詩集,一本散文詩集。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詩文發表在新加坡、中港台、印尼等。
__________
- 洋洋灑灑的六十篇組詩,史詩般的波瀾壯闊,從移民、離散、國族、族群等,重新譜寫南洋和新加坡華人的民族記憶;並以尋找父親在歷史洪流裡的足跡,反觀與檢視自己的族群、文化身份認同。
- 《查無此人》在藝術表現上,採取了篇篇皆無題目的方式,有企圖地發揮詩的無限可能與特性。散文化的句式為詩歌演繹(Performance Poetry,又譯口語詩)提供了更大空間與韌性——不論靜態閱讀、舞台表演,能靜能動,寧願「詩」的力量和影響力能有更深遠的傳播。
- 曾國平之作曾經獲得台灣詩學創作獎散文詩佳作獎,台灣「華文現代詩五週年詩獎」正獎,台灣「人間魚詩社年度詩人金像獎」,入圍新加坡文學獎,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優秀獎等等。
__________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紀小樣、冼文光、林高、秀實、林廣、陳志銳、游以飄、喜菡、無花、鴻鴻、簡政珍
- 如果人如螻蟻之生,那麼戰亂應該就是宇宙的暗物質、暗能量了。《查無此人》成詩的諸多意象片段,無非告訴我們: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台灣著名詩人
- 《查無此人》流淌一種難得的淡然的傷懷;似於新加坡河畔遊思水中魚的一瞬或一生。以長篇組詩探問父親(歷史)且沒有落於「僵化的南洋臉孔」刻板框架,實乃詩人的高明之處。——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 《查無此人》是一首長篇組詩,由六十首詩組成。作者從親情出發,逆溯時空,書寫自己和父親對居地與故土的感懷,是一本具有歷史格局的詩集。詩集溫潤的筆觸與厚實的感情,首首令人動容。詩集中寫出了「代溝」,但也看到「和解」;看到時間的裂痕,也看到歷史的傳承。希望也有讀者帶著探源的心,一步一步走入書中的時空。——林廣,台灣著名詩人
- 在近年回歸新華詩壇的國平,憑著堅毅不懈、如火山迸發式地書寫,一躍成為詩踪處處的一支新華健筆,本書乃又一力證。詩集從「個人的父親」渺小卻重要的故事,以及私密卻不私藏的小歷史為起點,層層構架起家族的父輩、國族的祖輩、乃至華族的先輩之大歷史。充滿詩意的文字娓娓梳理間中千絲萬縷的情感血脈,與離散開枝的深刻因緣。其龐大的企圖心穿越古今中外,讓一首上承神話傳說,下接當下在地的長詩,壯麗又動人地於焉完成。——陳志銳,新加坡著名詩人,博士生導師
- 《查無此人》軸線圍繞與延伸的範圍,涉及華人移民、離散族裔、歷史文化等脈絡,涵蓋多個地理空間。曾國平的詩人之手,巧妙串連不同的圖景,上下追溯父輩、祖輩的踪影,其實就是考究個人與族群的存在意義,以文學力量叩問有無的懸念,深邃而不淺薄,遼闊而不狹隘。——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
- 思父想父再循著父親走過的線,尋尋覓覓一顆種子就好,竟是查無此人。以父為名,何嘗不是作者對家族歷史的追索省視?亦旁敲自身行過的路途以鏗鏘的情感,以強化對父之種種苦與甜的情懷。——喜菡,台灣著名詩人,詩刊主編
- 我們身上留下多少祖輩的鄉音和輪廓?時代的遷徙濃縮成一本族譜,抑或一冊父子未完成的對話和筆錄?唯有文字,能橫跨時間的永夜,「他的聲音是火 / 身體是石頭」。這是一部勇敢的作品,一場精彩的魔術秀。看詩人如何不露痕跡,把兔子、白鴿和玫瑰,一件一件從讀者的帽子內,傾倒而出。——無花,馬來西亞著名詩人
- 枕著歷史,一面遙想過往,一面覓路前行。自我疊影先人的生存,於是歷史也成了自我成長的路徑。其中不確定處,卻開啟了更多想像的歧路,詩的可能。——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 國平這本新詩集,幾乎翻轉了我過去對他詩作的印象。他過去一向擅長短詩,語言表象平凡(正如他的筆名:語凡),但出入人間,經常觸及人生的痛處、微妙處。這本詩集則呈現了非常不同的面向。
「父親與查無此人」這組詩是時間與空間的歷程。明晰提到的歷史有唐宋明清;讓詩中人感到驕傲的是明朝的鄭和下西洋。空間則是上海、北京、西安、台灣。所有的時空經由歲月的沖刷都淡化成一片朦朧,讀者從中感受到的是蒼茫與無奈。表象是寫父親,但無數的臉孔真正留在意識的幾乎是「查無此人」。
綜觀詩作,雖然一反過去語凡詩作給人的印象,但在山河歲月的流變中,讀者仍然不時在時空的縫隙裡「撞見」動人的詩行。——簡政珍,台灣著名詩人、學者
__________
目錄
序一
隱藏與悖論◎秀實
序二
詩是文字喊痛的聲音◎紀小樣
父親與查無此人 (1至60)
跋
尋找昨天的你和我自己◎曾國平
_________
ISBN:978-981-18-3443-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2年3月
類別: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 007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80頁
何杉◎一個時刻(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6.00內容簡介
《一個時刻》是一個起點。大學畢業後的二十年間,何杉未曾動筆寫過作品,直到二〇一五年的某個深夜,在臺北西門町的旅店,深夜裡他寫了《後巷》。自那以後,由於各種變故,他穿梭上海與新加坡,出入各種病房,人們的各種遭遇使一些篇章漸漸地浮現出來,因此有了詩集中的「人間」、「病院」;二〇一九年,疫情讓他有更多的動機去思考廣泛意義上人與這個世界的關係,於是有了「斷續歌」、「在流放地」。詩人言道,「此刻我不知道疫情何時進入尾聲,如同我不知道生命中還有什麼變故在等著我,而我能做的——只是書寫當下這個唯一的時刻。」
作者/詩人簡介
何杉(原名王哲,曾用筆名平湖),畢業于中國上海華東師範大學,修讀漢語言文學。畢業後從事教職,一九九九年底抵達新加坡,受雇於教育部擔任中學教師。之後一度返滬,二〇〇八年再度返回新加坡,重回教育部擔任教職,同時,也是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研究「教育戲劇在華文教育中的應用」。
閱讀將各個世界的門向人們打開,寫作則是與內在自我的對話,更是一種自我拯救的方式。
「雖然寫作並不能讓我抵達何處,但是我相信一件事:如果沒有寫作,我早就毀了。」
__________
- 榮獲2021年新加坡金筆獎(詩歌組)季軍;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博士候選人。
- 書寫成為了逆境中的自我救贖。在嘈雜擾攘的大城市裡,詩人只能夜裡反思、沉澱,回顧無數個「自己清楚」的經歷和場景。
- 《一個時刻》中刻意讓諸多「語境」(context)缺失,以場景描繪、濃烈的意象,刻畫出條理分明的思路,幾乎看不到鑿痕的情況下,築建出刻骨銘心的記憶碎片;其中,夾帶著布萊希特(Bertolt Brecht)的「疏離」之感。
- 閱讀何杉的詩,如同空腹飲酒,會燒出灼熱感,但卻令人強行清醒著,一杯接一杯。有些記憶並不足為外人道也,有些痛處也只有親身經歷才能歷歷在目,有些詩只有讀過了才能從此強忍歡笑,捨棄虛華的光環,當起城市的隱者。
__________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宋子江、余弦、宋琳、范靜嘩、崔勇、游俊豪、雷平陽、廖偉棠、鴻鴻、霍俊明、羅樂敏
- 寫詩最忌詩人觀念先行,詩來源於詩人對生活的觀察。何杉的第一本詩集《一個時刻》便體現了他成熟的詩歌寫作,通過書寫生活的片刻,重建內在的自我,為詩建構容讓自我且照亮他人的空間,讓詩中事物有意義地對話和生長。——宋子江,香港詩人、譯者、學者。
- 一個夜幕中凌厲的沉吟者!字詞句以果敢而無情的節奏,敲擊沒有冗餘語義的詞語,給虛無以潰散之力,為真相唱幻象之歌。遠離故土的漢語,依然能探測到最堅硬的礦脈! ——余弦,中國詩人,上海資深媒體人,曾任《外灘畫報》執行總編、《每日經濟新聞》副總編
- 何杉的詩給我沉著、敏銳、悲涼的印象,由於對我們身處其中的這個破碎世界保持憂慮和關切,他的與呼吸節律同步的詞語音樂遂閃爍著悲智的微光。他也善於將反諷微妙地改造成對沉淪和短暫之物的撫慰,最好的詩篇甚至呈現出宗教般的詩性觀照的瞬間——這無疑是當代詩中稀有的品質。 ——宋琳,中國詩人
- 閱讀《一個時刻》,是穿行於一條進入靈魂深處的崎嶇旅程。這本詩集五個部分構成了作為感受主體的詩人的行踪。這位敏感敏銳的靈魂,具有著銳利的靈視,以刀斧般的語言,給我們表現了一幅良知之旅的沿途景象。——得一忘二(范靜嘩),中國詩人、學者
- 詩人自覺地實踐了漢語寫作者的世界性。這可能也是國境線以外的寫作者優勢,他們在放棄浪漫主義鄉愁之後,就可以相對輕鬆地和明確地加入到「世界題材」中去……——崔勇,中國詩評家、學者
- 在一片輕率的花草藤蔓之中,詩人落力開墾,致力於詩的合適建築,以及理想工程,做出凝重的敲打。不能漠視現實,《一個時刻》演示了詩的道理。——游以飄(游俊豪),新加坡著名詩人、學者
- 為歷史召魂,為當下定音,向世界擲出毫不保留的提問,卻也立志當世界的最後一人,記錄下每個卑微的瞬間。何杉的詩用溫柔融化了嘲諷,喚醒讀者深埋的感情,和靈魂。——鴻鴻,台灣著名詩人、導演,及台北詩歌節策展人
- 何杉的詩讓人看見一個在城市裡沉默地觀察一切變化的側影,他在觀察中深思、反省,即便未有結論,也以寬慰的心看待世間的乖謬。字裡行間並沒有憤懣,倒是留有空間,讓讀者細思種種轉折。——羅樂敏,香港作家、編輯
__________
目錄
序一:優秀的詩拷問正常◎得一忘二(范靜嘩)
序二:凝重的敲打◎游以飄(游俊豪)
人間
- 在港灣
- 光與影嬉戲的花園
- 花園盆栽
- 花園盆栽之二
- 幻象
- 我們一無所有
- 空白
- 語法常識
- 節慶即景
- 推銷員在融化中
- 貧者、裸者和死者
- 星期六下午,遇見陽光
- 黎明
短章
- 一棵樹
- 短歌
- 午後什麼也沒有
- 是光
- 有時候
- 想象
- 失卻
- 我一隻耳朵聽著世界
- 夢境
- 霍珀風格
- 單排座位麵館
- 街角
- 我們
- 謀殺博物館
- 舞曲
斷續歌
- 人們說
- 那些殘舊的事物
- 穿越信仰的風暴
- 海島沈思
- 雜語
- 波羅納茲舞曲病了
病院
- 午夜機場
- 哦,此刻
- 惡魔預知死亡
- 惡魔預知死亡之二
- 逝者
- 迷牆
- 很久不見
- 一個病人
- 塵肺病人
- 兩個左右相鄰的房間
- 老年,與其他
在流放地
- 蜂群
- 致K
- 坐著他的馬車
- 我走出熟悉的土地
- 正常
- 在流放地
- 暗水
- 我以為世界仍有微光
- 年輪
- 十二月的雨
- 傷膝河,带我上路
- 真實生活一章
- 有時我們不知道如何去愛
- 虛擬旅行
- 一個時刻
跋:我看見人馬星座正在升起......◎崔勇
__________
ISBN:978-981-18-3445-5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2年3月
類別:現代詩、當代文學、華文文學
系列:他山之石 00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52頁
左邊◎賀爾(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4.00「太陽底下依然沒有新鮮詩,卻有前仆後繼的青春熱血。」——賀爾〈自序〉
- 華文詩,從古代到現代,歷經千年的累積,是否還能產生「新鮮詩」?這是不少詩人的焦慮,也是賀爾的焦慮。他透過生活,不斷地尋找「意義」,將所思所想幻化成文字——將焦慮與期望賦予「現在」。
- 賀爾的作品中,不時閃現他對於佛道儒思想與經典的喜愛。他深切知道世間事物皆「不可得」,因此「當房貸終於還清的那一天/我們就可以去流浪了」這樣的生活反諷才能如此淡然,榮辱不驚。
- 如艾略特(T. S. Eliot),賀爾肯定了「文學傳統」,但在創作形式上,完全捨棄了「封閉式」的古典體系,更去蕪存菁地將創作專注於「現存性」,以現實生活中的人事物,透過小敘事(small narratives)的轉化,營造一種「賀爾式」的開放式解讀。
內容簡介
左邊需要依賴右邊才能找到自己舒適的位置,反之亦然。詩要有個性才好讀,然而太鋒利則刺眼,無法凝視,若面面俱到就沒了棱角,圓融也成了缺陷。那就靠左邊站一些。有人說那個位置更靠近心臟。
作者簡介
1976年出生,新加坡人。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中文系榮譽學位,目前是一位教育工作者。大學期間就喜歡寫詩,並自印詩集贈友,視寫詩為一種激烈的文字遊戲。大學畢業後曾有十年時間未動筆,但後來有臉書的緣故,又開始創作。《左邊》收集了過去8年發表於臉書的作品。如今出版詩集,只為尋回文字落在紙上的溫度。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誠意推薦:鴻鴻、范俊奇、梁海彬、陳維彪、林道錦、林容嬋、郭詩玲、黃瑞汝
- 詩要讀出聲音,才讀得出踏踏馬蹄以外的欣欣向榮。賀爾的詩,一讀,就讀出他敘事的欣欣向榮,翠綠而倔強,所有的情感上的雪一般的崩塌,不是屈服,倒是溫柔。而他用他的句詞來承載的詩界,往前朝後,都是記憶的未來。——范俊奇,馬來西亞著名作家
- 讀賀爾老師的詩是一個好玩的過程,因為讀者不再是一個被動,等著接受資訊的角色。他把自己對於某些事物的觸動與感發,化為了文字。他的詩句錯落有序,有時溫暖纏綿,有時鏗鏘有力。在咀嚼詩意時,不時會被他的巧思打動到內心的那一根弦,引起共鳴。詩,有標準答案嗎?賀爾老師在「左邊」這首詩裡,其實就講明:我喜歡有人說他不大肯定答案是什麼/我不喜歡這是唯一答案的答案。這本詩集《左邊》,正是如此,沒有標準答案,但卻是最靠近左邊心房的一本詩籍,把詩的感動傳達給讀者們。——李俊賢,最新出版《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教育工作者
- 左邊的賀爾漫遊在一場乾淨潔白的新雪下:
好喜歡詩人賀爾的詩,每一首都是一場驚豔之旅,寥寥幾字勾勒出大意境,叫人意猶未盡,讓人流連忘返。閱讀之時,總忍不住輕輕吟唸出口,為了感受字句在舌尖上輕柔滾動的韻律與觸感。在他筆下,短小的詩可以無盡衍生出一片絕大的宇宙,大氣的文字堆疊下自有其細膩雋永的精巧;他的詩有叫人忍俊不住的幽默,也有讓人在荒謬中體察世事的幾番覺悟。賀爾好浪漫,以後我都會往左邊走,為了期望和他相遇。——梁海彬,新加坡作家,最新小說集《大海的人》
- 讀賀爾的詩需要耐性,明明詩並不長,但是反覆推敲,才會充分感受到詩的張力,如苦茶的回甘。——阮文略,香港著名詩人
- 賀爾的文字猶如音符不斷地敲打著我的玻璃窗,把我包圍在其抑揚頓挫的思緒裡。於是,我肆意放飛青春的氣球(〈青春〉)、惦記冰箱已發霉的水果(〈下班時段〉),並熱切地感受生命大大小小的雪崩(〈讖語〉)。在這個多雨的季節,感謝他的文字的陪伴,而我將「耐心等待這場煙火絢爛後的下一場」(〈如何〉)。—— 林容嬋,新加坡作家、講師
- 逝去的:遺憾,鬆手,回味
還沒/已經。
未來的:忐忑,無奈,浩瀚宇宙
賀爾是時間的旗手,以詩在戰陣助威,文字擊鼓,迎風低訴:美好的。
——陳維彪,新加坡詩人
- 賀爾把此詩集取名為「左邊」,耐人尋味。為何不是「右邊」?想起旅行途中的自己,在走出旅館的那剎那,常為了該往哪邊走而舉棋不定,深怕選擇走向左邊,會錯過右邊的風景。我帶著旅行的心情翻開「左邊」,看見了一道道美麗風景,也願你在他的詩裡,找到你喜歡的那一邊。——林道錦,馬來西亞旅遊作者、攝影人
- 閱讀字裡行間,作家的所思所想躍然於紙上;讀一本新書,就像交到一位新朋友。誠摯推薦您閱讀賀爾老師的匠心之作,願您能與我同樣幸運,透過閱讀,認識這位溫柔細膩,胸懷四海的書香好友。 ——黃瑞汝,中華民國書香關懷協會創會長,傾洪荒之力推薦
作品節選
〈無題〉
1
販賣時間
不斷投幣也掉不出來
2
若有所選擇
我願做驅魔人
把繆斯當魔鬼
交換
一輩子安眠
3
追求知識是一場驚心動魄的過程,
越追就發現眼前展開的岔路越多,蔓延無度。
你停駐,喘氣,回頭看是斷崖,
前方是錯落掌紋。
4
他興高采烈地告訴另一半:
當房貸終於還清的那一天
我們就可以去流浪了。
〈左邊〉
我喜歡早上磨咖啡豆的聲音
我喜歡葉子和小雨搭在一起的旋律
我喜歡街角轉彎時遇見朋友的驚喜
我喜歡看別人打開飯盒時的表情
我喜歡回頭看
我喜歡有風景的窗口
我喜歡背影,但我不喜歡影子
我喜歡跟比我老的人聊天,小孩子除外
我喜歡人類的複雜,但我不喜歡人類的狡詐
我喜歡少數服從多數,但我不喜歡人多欺負人少
我喜歡伯仲之間
我喜歡左邊多過右邊
我喜歡有人說他不大肯定答案是什麼
我不喜歡這是唯一答案的答案
目錄
序
詩與黑洞:讀賀爾詩集《左邊》◎ 郭詩玲
自序
太陽底下沒有新鮮詩 ◎賀爾
- 無題
- 傾斜
- 逃生
- 奈何
- 虛擬城市
- 什麼娘
- 唇讀
- 冥王星
- 針與線
- 陪跑者
- 走鋼線者
- 不在我身邊
- 追憶
- 筏
- 讖語
- 鑄字
- 食月
- 伏虎
- 新謠
- 吃藥
- 女王
- 愛
- 前後順序
- 纏繞
- 青春
- 如何
- 前世
- 主和派
- 海豚失誤演出
- 句號
- 迷宮
- 後知
- 有常
- 世界上沒有完美犯罪
- 滑行
- 刺客
- Haiku石爛(兩組)
- 不聚
- 下班時段
- 對角戲
- 左邊——仿辛波斯卡〈種種可能〉
- 錯位
- 殊不知
- 下一場新雪
- 說夢已經很長長得必須執一端
- 蚊子文字
- 他方
- 肉票
- 天宮一號
- 張淑華
- 2018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2449-4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48mm (H) x 105mm (W),約88頁
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李俊賢(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7.00每一次春風吹拂,幻化成滋潤土壤的雨點,讓遠古的舞雩詠歸的場景再現——眼前再一次,真實的、無拘無束的教學場景。
- 大中華地區以外的華文教育,新加坡的「第二語文」讓不少關心教育的人詬病,卻從不曾正視、重視仍然堅守崗位的新加坡華文教師每日的辛勤,以及在一個英語霸權的社會裡,華文該如何自處、生存與傳承。
- 李俊賢不神聖化教師這行業,不刻意美化師生的情誼,他亦步亦趨地實踐教學,點點滴滴地記錄每一次教學機會。「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必須與之切換的日子,除了是教學所需,也修煉了自己的心性,也重修了「人生」這一門課。
- 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教育的性質隨這時代而改變,但是華文老師育人的心卻是亙長不變的。李俊賢用的就是這顆「心」,代去面對現代社會對教育所帶裡的種種衝擊,時而收獲滿滿,時而卻失望落空——這才是真實的教育,真實的社會。
內容簡介
「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並不是什麼心靈雞湯的口號,而是這幾年作者在課室裡、課室外的心得以及收獲。教學不易,因為老師們在不斷學習;溫柔以對,因為師生彼此之間都要多一點的體諒和善解。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一)同學,希望你知道;(二)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這五個部分的36篇文章,都是作者腦海中深刻的體驗和記憶,如今終於可以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實為興奮之事。
教書育人、育人教書,許多人對於老師們有著各種期待與冀望。有時候這些過高的要求卻壓垮了許多好老師。正因為教學不易,作者更希望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管讀者的身份是家長、學生、同事、還是某一個剛好看完這本書的老師,希望都能夠開始對身旁的老師們或者對自己——溫柔以對。
作者簡介
李俊賢,男,肖虎,摩羯座,三項要素所組合成一個有個性而且喜歡幫助人的教育工作者。喜歡教學,喜歡運動,喜歡探索文學中的情感和美感。關於華文華語的各個領域都有興趣涉獵,最大的夢想就是用文字和語言打動人心。我教書、我主持、我演講,我閱讀,偶爾也在專欄寫稿,目標就是集能做、能說、能寫於一身。
中文系本科、碩士以及畢業生教育專業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都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修業完成,也是南大中文系學生會的第一屆學生主席。
聯繫電郵:leec0058@e.ntu.edu.sg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溫柔推薦:衣若芬教授、魏月萍教授、宋怡慧、曾裕真、蔡欣洵、周德成、葉孝忠、楊君偉、黃凱徳
- 我在俊賢的散文集《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裡,看到了青年教師的熱血、困惑和反思。俊賢面對的師生、師親(家長)、同事的關係有些比我當年還多樣,他一一掌握,悉心處理,時有令我同感和會心之處。——衣若芬,台灣著名作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看過在課堂上的俊賢——不是老師身份,而是學生。他親切有禮、溫文爾雅,時常不經意的微笑點頭。身為導師的我因為他的回應,感覺受肯定、被重視、得到讚賞。是的,老師的動力,來自學生。看著書名,立刻認定:俊賢,不就是溫柔的化身嗎?我相信,這本書裡頭的許多話,也表達得不易。在新加坡,很多老師因為體制、限制、自制,而無法表達立場。
看到俊賢在一篇篇文章中的關心、熱心和真心,確實是一種欣慰:難得有人為這個有時有些畸形的教學環境,願意發聲、說出實況、揭露真相。心裡希望俊賢一直參與這一場極具互動性的集體教學表演,另一方面又想要刺激一下他:什麼時候放下教鞭、離開學校啊?——楊君偉,新加坡跨界媒體人、電視主持人、劇場人
- 這本書是新加坡教育現場的課堂實錄,李俊賢老師寫出教師肩上扛著沈重責任,眼中卻閃爍教學的燦光。他用心設計語文課程,讓學生悠遊學習世界。同時,用情傾聽學生的聲音,給予他們生命提燈的溫暖。教育本來就是百年樹人的志業,願我們和俊賢一樣莫忘初衷,勇敢跨越。同時,我始終相信:陰影的背面就是陽光,俊賢老師為教育人做了最好的示範。——宋怡慧,台灣著名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 身為老師,讀俊賢的書,真有一種「知我者,俊賢也」的感覺。俊賢下筆輕鬆,但是其中對於教育樹人的熱誠卻躍然於紙上。也因此,寫來循循善誘,感情特別真摯。教學不易,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夠體會老師的用心和付出。——新加坡作家,最新出版《有時,我們遠行》
- 俊賢一直以來都很乖,那時候他是學生,我是老師,而我其實希望他能壞一點。後來俊賢去當了老師,讀著他的這本新書,我仿佛明白了他當初的「乖」,原來是性格特質中一種早熟的體貼。貫徹於教學理念和行為的求索,俊賢亦步亦趨的實踐,點點滴滴的記錄,超越課堂照本宣科的拘謹,更接近召喚式的使命,必要時委婉,感動則大大聲喊出來,不怕用盡自己全部的溫柔。——黃凱徳,新加坡著名作家、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
- 沒有神聖化華文教師這個行業,也沒有美化所謂的「師生關係」,無論是「菩薩低眉」或「金剛怒目」,只依根器教人。俊賢重視教學場域中的溝通,面對學生、同事或家長,把每一個相關的事件齒輪視為關係反思的基礎,認真了解他人,也認識了自我。而課室可以成為一個分享很多東西,實現同感與共感的地方。——魏月萍,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副教授
- 親切可人的文字底下,與俊賢互動甚至鬥智斗勇的學生,以及他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活靈活現。讀者可能恍然覺得自己就是他筆下的一名學生。書中明白告訴讀者,老師不是為人作嫁者,而是「影響」。絕非只是一本給為人師表的心靈雞湯,因為它讓你知道,教書是一份借力使力,是那一道為有緣人開天眼的光。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周德成,新加坡著名詩人、教育工作者
- 現在回想起過去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我印象深刻的未必是能幫助我考到好成績的老師,而是傳遞給我正確的價值觀的師長,比如人是有缺陷,也會失敗,沒有完美。或是他們告訴我獲取知識的方法不止一種,啟發我對學習的熱忱。看了俊賢的這本書,文字溢滿了作者對教書的熱情及和學生們生動的互動,相信他也會是一個好老師。——葉孝忠,新加坡著名作家
作品節選
〈新加坡的教師節〉
認識一些台灣的老師,談不到幾句,他們就會問我,新加坡有沒有教師節?
「有啊」,我說。
接著,他們就會問說,那教師節有沒有放假?
「當然有啊」,我回答道。
沒想到語畢,他們都投以羡慕的眼光。
原來這幾年台灣由於勞基法的修改,公立學校的老師不適用相關法則,形成「老師不放假,勞工放假」的特殊現象。對於在教師節還需要上班的老師來說,真的是一大辛酸。
幸好新加坡沒有這個問題。新加坡的教師節,老師和學生大家都可以一起放假,和樂融融!我在心中暗自竊喜。
然而,他們的第三道問題,我通常都會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新加坡的教師節是什麼時候?」他們問。
「呃,這個我不知道,因為新加坡的教師節,每年的日期都是不一樣的。」
「什麼?新加坡的教師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怎麼可能?」他們都驚呼不可思議。
「真的啊」,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還特地上網搜尋了各國有關教師節的資料。
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教師節」廣義上來講是一種感謝老師教導的節日,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與努力。不同國家和組織制定的教師節時間都有所不同。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在1994年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世界教師日,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慶祝世界教師日。然而,中國的教師節,從6月6日改至5月5日,現在則是統一定在秋季新學年開學之初的9月10日。台灣方面,則是在9月28日慶祝教師節,此日亦為古代教育先驅孔子的誕辰。每年的教師節,台灣各地的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表達對於孔子的無上敬意。然而,現在這個節日,在台灣只限於紀念,但不放假了。
原來,新加坡的教師節真的是比較特別,沒有一個特定的日期,但是它有特定的一個時間點,雖然每年的教師節日期都不一樣,但是那個時間段則是固定的。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請容我向大家說明:
新加坡的學期基本上可以分為上下兩個學段,每個學段再分為兩個學期,每個學期為期十周。所以,一年共有四個學期,每一個學期中間都會以假期間隔開來。例如,第一個學期的十周上完後,就會小休一周,接著是第二學期的十周課程,結束後會有一個比較長的學校假期,然後以此類推。
而新加坡的教師節就會固定設在每年第三學期最後一周的星期五。星期五放假不上課,前一天的星期四各校也都幾乎不上課,都是舉辦教師節慶祝會。那個特別的星期四,通常都會只是舉行半天的活動,所以學生們放學後,可以回去自己的母校,探訪之前的小學或者中學老師。
新加坡這種類似「滾動式修正」的教師節,雖然每年的日期都會不一樣,背後也沒有直接與傳統文化有所關聯,但是這個假期安排得特別好,好在特別人性化。在高壓的教學環境下,有這樣的一個節日,甚至是節日之後接下去的假期,讓師生們有機會可以適時地慢下來、停下來。讓老師們喘口氣,調整步伐;讓學生們有機會學會感激,傳達心意。新加坡的教師節,真的很不一樣,而且我覺得這樣的安排真的很好。
這群台灣的老師們聽了後,都露出無比羡慕的目光,每個都心癢癢的想要來新加坡教書。
「但是……」,我提醒道。
「我們假期還是要來學校補課、開會、培訓、舉辦各項露營活動及課外活動,而且參加這些活動我們都是無償的。還有在新加坡擔任班導師也都是責任制,沒有額外收入的哦……」
「那欸安餒(台語:怎麼會這樣),那可不可每一個學期都有教師節啊!」
我也想。(笑)
目錄
序一:衣若芬〈發光的翅膀〉
序二:曾裕真〈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自序:李俊賢〈教學不易〉
一、同學,希望你知道
- 與雪相逢
- 背叛
- 老師我很忙的
- 考卷上的那一分
- 尊重斷網權
- 公主病
- 有禮貌地沒有禮貌
- 若最後一課不是最後一刻
二、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
- 讓學生亮起來
- 製造小驚喜
- 當老師化身直播主
- 麻將的機會教育
- 現代說書人
- 菩薩低眉不如金剛怒目
- 級任老師的必考題
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
- 新加坡的教師節
- 辦公室的美容師
- 家長會會家長
- 一句話惹怒你職業
- 甘為孺子牛
- 多疑且溫柔
- 慶典的背後
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
- 那一道光
- 課堂上的挫折
- 迷人的粉紅色
- 那一晚,一碗雲吞面
- 浪費時間
- 誰來當老師
- 老皮克和小皮克
- 掌聲響起來
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
- 溫暖的回憶
- 優點單
- 薪火相傳的緣分
- 司徒先生
- 彭老師與紅樓夢
- 優雅的擺渡人
後記:李俊賢〈請溫柔以對〉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1879-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現代散文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教育
規格:190mm (H) x 13mm (W),約176頁
完整出版資訊:https://bit.ly/3t3jMOf
有時,我們遠行◎蔡欣洵(獨家簽名本)
Regular price $18.00不再用國籍定義作家,用生活經歷展示最真誠的作品,平實樸素書寫最深刻的思考與情感。
- 散文和小說,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年代,似乎不能再用「虛構」和「非虛構」作為最客觀的確認,但閱讀《有時,我們遠行》,卻會讓讀者回到閱讀單純散文的美好。作品擺脫了華文散文無謂的抒情美文、無聊瑣事,以及冗長的掉書袋式寫法,作者只願意抽出人生值得思考、生活可以慢下來時的片段分享,深入淺出、精簡深刻。
- 散文分成前後兩輯,前半段主要談在原鄉馬來西亞半島鄉村的生活,對作者來說最純真、美好的回憶,同時,長成至十八歲後留學美國的所思所想。後半段,是到留學後到新加坡工作、定居、成家等,對於中年,以及這座現代都會/島國的人生經歷。
- 作者常說自己是「舊時代」的人,可她卻擁抱「現代」思考和觀點——這兩者並不衝突。反而因為有了「舊時代」的信念和人情味,才能在現代的洪流中穿越。心理學學士、大眾傳播碩士畢業的她,作品中充滿了對於生活的哲思,並堅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內容簡介
《有時,我們遠行》是蔡欣洵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了2019年至2021年間的創作,包括了發表在新文潮出版社的每月專欄。作品著重於作者對於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更有對她在馬來西亞成長、到美國留學、之後移民新加坡的經歷與懷念。欣洵和許多人一樣過著斜槓人生,做著很多不同的事情。她相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作者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來自素有「米都」之稱的吉打州(Kedah)。蔡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學士、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畢業後1992年移居新加坡。筆耕多年,創作的詩和散文零零散散地發表在中文報章和雜誌。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獲得2021年第四屆(新馬)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入圍2021周夢蝶詩獎決審。
溫馨推薦: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莊薏潔教授、鍾怡雯教授、宋子江教授、涂仲儀醫生、張國強、張曦娜、范俊奇、洪菁雲、秀實、陳劍、周錦聰
- 北馬、美國、新加坡,蔡欣洵以由島至島的足跡,將生命的歷練熔煉成三十多篇短而美的心靈法則,構築起一代人的生活史。故國與異鄉的去留,滄桑而美好地詮釋了我們共修的人生哲學。你會讀到,生命如何因磨難而豁然通達;情懷如何因堅守而越夜越美麗。——莊薏潔,馬華文學研究學者,江蘇省鹽城師範學院副教授
- 欣洵經常在短短幾個句子間,領著讀者在時間和空間軸內來回遊走。轉折之自然和必然,閱讀時感到無比舒適。讀完後才驚訝自己剛經歷了什麼,只好再從頭細細的品讀,還得保持高度警覺,才不會又被她看似無害的文字迷惑。她的文字又是如斯溫暖,讓讀者不由自主的沈浸在每個看似淡然卻饒有趣味的畫面。——張國強,新加坡知名小說家
- (節錄)欣洵的文字,看似雲淡風輕,其實她總是靜悄悄地把力度,運用在連接最細微的場景和最生動的回憶當中,並且在題材的揀選上,特別誠懇特別體貼,讓讀著她的文字隨著她遠行的讀者,毫不費力就跟著她山南水北地,依偎著歲月走上好大一圈,即便已經人到中年,即便已經略有閱歷,卻還是讀得到青翠的少女氣息,這點尤其讓我想起——文字應該和人一樣,出走半生,不見風塵,歸來仍舊是那個在北方的稻禾之間流連忘返,春風撲面的靦腆少年——但願我們都是,但願我們永遠都是。—— 范俊奇,馬來西亞知名作家《鏤空與浮雕》
- 形式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只不過是「手段」的數學總和。蔡欣洵的述說是有屬於她自己的「手段」。她築構的文字叢林充滿生機,同時有光暗投影﹑條分縷析的修飾。其清麗流暢的背後,躱藏著一個生命的呼息。這種如蒸餾水般甘甜健康的文字,背靠的是生活的誠摰與詩歌的修為。我看到她在文章後用右手寫的分行句子,「我的願望是住在一間白色的空房子/走出去就是雲間/關上門竟是遠方」,她懂得詩與散文兩者語言的不同。一面率真,一面蘊藉。因此才有這行雲流水的散文來。 —— 秀實,香港作家
- 《有時,我們遠行》帶我走進蔡欣洵的詩意漫想。句子在飄零與著陸之間,有思念,也有遊逸。文句間流露的感情終歸於文末短詩,其微言深意令我手不釋卷,也會令你感到溫暖,令你觀照自我。 —— 宋子江,香港《聲韻詩刊》主編
- 喜歡欣洵的文字。簡單,真誠。也許是因為新馬兩地的生活風情很接近吧,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平行的空間。好多的經歷似乎很相近。好多熟悉的畫面和記憶。彷彿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新加坡的忠邦圈,吃laksa 配搭紅豆冰。 如作者所言,「生命如何精彩,如何讓我們心動,在於我們如何珍惜。」閱讀《有時,我們遠行》深刻地感受生命吧!——洪菁雲,新加坡報業控股中文電台台長(UFM100.3,96.3好FM)
- 欣洵學貫中西,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鄉村般的北方小城,負笈美國,卻又定居新加坡,成為新加坡的外來媳婦,並長年從事教育工作,這種生活積累造就了她的多重視野、洞悉異樣人生,遠離家鄉促使她回憶她生命中接觸過的人和事,感人的筆觸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促人深思,感悟良多,優美地體現了散文的真、善、美。她的散文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每篇往往以三兩行具有詩眼的詩句作結,撥人心弦。——陳劍,前新加坡作家協會理事長,國際詩人筆會發起人兼副主席
- 喜歡蔡欣洵的散文,她文風溫潤,寫親情、親子之間叫人傾心,看她憶及外婆、外公,寫成長中的女兒小吳,徬佛在本書輯一與輯二之間互為呼應。又看她寫成長記憶,寫同窗好友的情誼與離別,引人動容。我也愛讀她筆下,馬來西亞北部淳樸的小鎮風情,輕筆淡描,細膩卻不矯情。——張曦娜,新加坡著名小説家,《聯合早報》副刊高級記者
作品選讀
〈花季〉
20個小時的航行,我不敢把鞋子脫下來。我也不知道,半夜要什麼其實可以按鈴叫機艙人員。我打盹了很多次,次次都驚醒。隔壁的旅客已經熟睡,輕輕地打著鼾。我心裡很慶幸他並沒有跟我聊天。機艙已經熄燈,昏暗中,我看著外面漆黑的天空,一如我的未來。
那年我18歲,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離家——一個人。
大學坐落在檀香山市中心的中央,分散在不同的商業大樓。去上課要走過一道步行街,會經過好幾個露宿街頭的流浪者,推著超市的手推車,裡頭就是他們的全副身家。我第一次遇見他們,非常震驚。我不敢直視,快步走過,許久,還似乎聞到他們久未清洗難聞的味道。
校園附近是州立圖書館,後來變成我消磨最多時間的地方。圖書館沒有冷氣,但是開敞的設計,綠樹蔭翳,再加上檀島怡人的氣候,讓我在上課之間總會躲到圖書館去。那時哥哥已經在檀島上學上班。我們住在離威基基海灘不遠處一個小小的單位,每天搭2號巴士去上學。我的英語說得結結巴巴,於是常常在2號巴士裡翻閱字典,在圖書館前下車去看書。
我在檀島只呆了半年,便轉校到華盛頓州去了。直到離開20多年以後,我才重游夏威夷。
這個地方沒有太大的改變。20多年前居住的公寓還在,轉角那家著名的牛排館仍然排著長龍。威基基海灘依然歌舞昇平,圖書館仍舊沈穩的給予我們一片寧靜。我們搭上2號巴士,走著20多年前的路線。在搖搖晃晃的車程中,我恍然發現,雖然我在這裡的時間不長,但是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這個地方,原來是因為我的花季在這裡盛開。
我在這裡第一次和男生約會,和一個名叫真人的日本男生去看一場已經看過的電影。那年五月,同學叫我到學校門口的步行街示威,我開始看見什麼是熱血奔騰。我看見什麼是西裝革履、什麼是無家可歸、什麼是夜夜笙歌、什麼是所謂的自由……
我一直記得有一個午飯時間我走到一家超級市場,在擺滿化妝品的櫃台前流連。18歲的我拿起一管唇膏,看了看價錢,然後放下。在櫃台工作的奶奶看我踱步半天,輕聲地說,喜歡就買下吧。我記得我漲紅了臉,牽了牽嘴角,最終還是沒有買下生平第一管唇膏。
我記得當年那個18歲女生的渴望和膽怯。記得那個小鎮的女生,和小組同學們去一個男同學家討論功課時忽然發現原來身處豪宅,而男同學居然是校長的兒子時的不知所措。記得那個內向的女生如何每一次都要鼓起勇氣去跨越一道又一道陌生的障礙。
要到很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我記得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18歲的自己。我們從來不知道,成長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氣。我們常常很輕率地說凡事總會過去,卻不願承認成長是痛楚的。尤其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還要經過多重的衝擊。但是,成長是一個九重葛的花季,必得經過日曬,刮風,乾旱,貧瘠的土壤,才會盛開。
只是我的花季沒有很燦爛,就已經開到荼靡。
〈假如我們說再見〉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又或者,我們根本來不及說再見。你如果想哭,你就盡情地哭。你盡情地嚎啕大哭,哭至乾涸。哭完了,就不再有眼淚。然後你就可以繼續你的人生,不必再有我。
我常常告訴自己,如果你有些什麼不懂,做錯什麼事情,那都是我的過錯。你對這個世界完全不了解。你不知道怎樣自己吃飯,自己洗澡,不知道什麼是雲,什麼是海,什麼是藍色,什麼是微風……更不必說什麼是人心險惡,還是以德報怨,諸如此類。所以我要手把手地告訴你。我帶你走路,告訴你閃電的時候不要站在樹下,告訴你路邊的芒果給鳥啄食的都是甜的,告訴你失望是什麼,愛是什麼,而傷心生氣是可以的。
我以為我教了你許多,但其實,你才是讓我成長的人。我看著你學會走路,學會騎腳車,學會游泳。每一次,我看見你臉上的恐懼和不安。但是每一次,我都看見你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跨過障礙,一次又一次嘗試,到最後快樂地微笑。你教會了我,原來人長大以後會變懦弱,而我們要找回我們最單純的勇氣,才能勇往直前。然後我知道,即使我不在你身邊,你也會勇敢地渡過長河。
你讓我知道,時間不急。急的是我們。但是,成長是急不來的。我有時會暗暗著急,深怕你學不會什麼,或者遲了錯過了什麼。你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你心裡有個時間表,幾時你要長大,你會長大。你提醒我,早晨是可以花個五分鐘在被窩裡擁抱親親,因為世界不會因為我們遲了一分鐘而停止轉動。你提醒我,快樂的源頭,是最純真的玩樂,和愛。你也時刻提醒我要信任你,因為你心裡有譜。所以我知道,以後我可以放心地讓你去遨遊。
我都忘了這些。我們常常被煩囂蒙蔽,忘了原來最簡單的事情會讓我們最動容。
你還讓我更認識自己。從你的身上我看見自己,然後我驚覺原來歲月讓我變成一個不美好的人。於是我學著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因為你。你讓我意識到我要愛自己,那樣我才有能力給你更多的愛,因為愛,是以乘數加倍的,而且無止境。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所能給你的,實在有限。除了給你幾盞燈,我實在不能代你失望,代你受傷,代你跌倒。我當然也不能代你幸福,代你飛翔。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還是少年,請你提著那幾盞燈,慢慢地、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
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已經成年,請你不要跟隨我的步伐。你要記得當初你的堅毅和勇氣,你的單純。往後的日子,你會心碎,你會悲傷,你會憤憤不平,會感覺無助。但是,你也會驕傲,也會幸福,會充滿愛。所以你要想起當初你是多麼的勇敢,多麼的堅持。然後往你自己的方向前進。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我希望我給你的燈已經照亮你的生命,生生不息。謝謝你教會我愛有多麼無限。謝謝你讓我再成長一次。謝謝你讓我愛你。
不要懷念我。
目錄
序一 有溫度的文字
序二 人生時間線
輯一 金黃的稻穗掀起一海的歲月,波濤洶湧
- 純真的年代
- 那年十七歲
- 禾浪翻風
- 火焰
- 老師,斯卡也答
- 英姨
- 小團圓
- 我們吃早茶去
- 外婆的遺產
- 島嶼之歌
- 花季
- 越夜越美麗
- 邊緣
- 起風了
- 島與半島之間
- 旅行的意義
- 懷念誰
- 說給自己聽
輯二 清晨,號角以鳥鳴之姿響起
- 私奔
- 洪流
- 下一站,幸福
- 距離
- 女神
- 悠長假期
- 寂靜人生
- 簡單生活
- 照舊
- 遠方
- 斷捨離
- 被遺忘的時光
- 彩虹橋
- 遇見巴哈
- 歲月靜好
- 春天來了
- 美麗的誤會
- 相聚有時
- 山丘
- 假如我們說再見
後記 散步以後,雨落下一園的春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1709-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散文、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約184頁
遇見穿牆的女孩◎張國強(獨家簽名本)
Regular price $20.00這十年來,新加坡文學裡最具有潛力的華文小說家誕生了!
- 紮根於現實的科幻世界,以浩瀚且不斷擴張的宇宙為藍圖,反襯最私密的人性與小敘事。以大家熟悉且陌生的新加坡作為小說的敘事場域,呈現出一個高壓、鬱悶的生活狀態下,島國無限的希望與絕望——在摧毀後給予重建。
- 小說家的作品裡完全擺脫了「地方書寫」的桎梏,呈現出宏觀的視野;更將大數據、電子晶片、人體改造等硬核知識,以最接地氣的方式,完美融入了作品中,讓閱讀毫無違和感。
- 小說家提煉出「城市無故事」的故事,並將島民對島國愛恨交織的情感,以最樸實的日常生活描寫——一杯杯小市民的「㗝呸」(咖啡),既現實且虛幻,既實在又奢侈。有別於傳統小說家,電子工程系碩士背景的他,精湛地填補了新加坡科幻文學的不足,為未來信息世界做出各種一觸即發的預言。
內容簡介
這裡是小島,是城市,也是國家,更是幾百萬島民心之所向的家園。每座島嶼都有其地理演變的過程,每座城市都充滿了故事,每個國家都有掙扎過的歷史,每個「家」都是由人的愛恨聯繫起來的。張國強通過八篇富有前瞻性的科幻預言小說,讓各種體系相互壓縮、碰撞和糾纏,試圖將紛繁蕪雜的表象錘煉成脈絡清晰的情節,讓讀者在各種紙醉金迷、人情義理中體驗出「人性」與「科技」在這時代裡的微妙關係。
作者簡介
張國強,1973年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電子工程系碩士。創作以小說為主,作品散見於《聯合早報》與本地各大刊物。著有中篇小說集《旅者╳迷圖》(台北:要有光,2014)。作者自述:「理性與感性的結合,是對於人文與科技的理解,借助這獨特的結合體去尋找人性裡的光與暗。」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各地著名作家和學者誠意力薦:希尼爾、梁文福、韓麗珠、鄭景祥、許維賢、李青松、許通元、艾禺、冼文光、洪均榮
- 張國強的探索小說在虛幻與現實的場景裡引入了新加坡的特有元素,巧妙地通過構思與敘述語境,把不同的情感空間進行「存在」的多層次思考。這似乎契合了米蘭昆德拉的觀點:小說唯一存在的理由就是發現唯有小說才能發現的東西。作者在現代化的情境中刻畫了土地與社會的變遷,凸顯了人性中孤獨、抑鬱、荒誕與沈淪的隱蔽面,而其人物的「內心還是擁有那份對自己『存在』的肯定」。張國強是「存在」的勘探者。——希尼爾,新加坡著名作家,前新加坡作家協會會長
- 科幻小說不容易寫得好,創作時必須兼有科學的知識和文學的想像。張國強的小說寫起來在這兩方面游刃有餘,小說的人物、情境、語言,既是「科幻」的,又是「本地」的。新加坡文壇應該珍惜像張國強這樣的小說作者。——梁文福,新加坡著名作家、音樂人,南洋理工大學客座副教授
- 國強擅長在最現實的生活中,提煉出最超越現實的意境。像在品嚐一杯kopi-o siew-dai(黑咖啡少糖)時,舌尖被突如其來的苦澀擊中,靈魂穿牆墜入他精心泡製的小說世界裡。跳脫的常理經大膽的文筆攪拌,慢慢調和成合理的人性。你會發現,濃烈過後有股深層的回甘。——鄭景祥,新加坡著名作家,《聯合早報》高級記者
- 也許新加坡文學需要更多類似張國強的作品,不僅是追憶似水年華或遙想建國前後的歷史,也要有想像新加坡未來的高超能力。電子工程科班出身的作者,把大數據、電子晶片和各種未來信息社會的關鍵詞寫進了小說,補充了新華文學一直比較缺乏的科普和科幻元素。除了科幻類型,這本書收錄的短篇小說也融合了魔幻、穿越和言情筆法,不僅穿越和重構新加坡過去的快樂世界,也很生動地想像了新加坡社會和男女未來的一百年狀態。作者的文學語言相當接地氣,富有新加坡氣息。即便如此,作者的文學視野不局限於本土,上接卡夫卡的現代主義,下接村上春樹的後現代景觀,小說主角們的對話充滿吉光片羽的跨國哲思。——許維賢,著名小說作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國強善用科學與電子工程專業的領域,注入本土語言如kopi-si siew-dai,打造自己小說特色,填補新加坡科幻文學的顏色,建立另一片新加坡文學天空。——許通元,馬來西亞詩人、作家、《蕉風》執行編輯
- 虛幻與現實交纏,人在自我的喪失和變異中掙扎求存,到底活著的意義是什麼?高度的想像力,不可思議的情節安排,人性最深的挖掘,誓將掀起爆炸性的爭議。——艾禺,新加坡著名小說作家
- 似於玻璃罩外俯瞰裡頭的世界,此集小說不只予人一種冷,就是它的熱,亦似冰——這總讓閱讀的人/我幻覺當下自身的短暫存有!——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小說作家、詩人
- 新加坡著名詩人,陳華彪曾說,「真正好看的科幻小說,不是那種人們無法預知的未來,而是必須在清楚現實,以現實為基礎製造的未來。」用這句話來形容國強的小說,真的是再貼切不過。無論是被電腦程序控制的約會與戀愛、宇宙盡頭的㗝呸店、播放舞曲卻佈滿書籍的酒吧還是死在書堆中的色情小說主角,他都以「人」為中心刻畫了我們不敢預知卻又似乎無法逃避的未來。——洪均榮,新加坡詩人、編輯
序/跋
序◎李青松
張國強一九七三年出生於新加坡,畢業於南洋理工大學大電子工程學院,曾擔任電子工程師和數據分析師。
國強成長於新加坡經濟迅速成長、社會體係發展成熟的時代,他從新加坡的政府小學、中學、理工學院和大學接受啟蒙到工程學碩士的完整教育,成為一位符合新加坡現代社會運作「需要」的高素質專業人才。
同為工程學出身的我(土木與結構工程),曾在一篇文章中將我們所生活的這個社會想像比喻成一個巨大無邊的高塔。按照這個比喻,作為專業人才的國強大概就像是巨塔中的一條鋼筋,被緊緊固定在一根柱子中,和許多鋼筋澆築著堅硬的水泥之中,承受著上層傳過來的重力,再將這股力傳給下層。這就是現代人的生活,無論是不是專業人才,他們憑著自己的專業或技能找到了穩固的工作。同時,他們的生活也被自己所精通的專業與工作牢牢地固定住了,就像被一個隱形的「座架」或「鳥籠」所困(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的座架理論),除非失去了工作的能力,或者繼續生活下去的意願,否則是不能輕易從這個「座架」中脫離出來的。
這就是為什麼現代人的物質生活比以前好了許多,但他們仍然自覺或不自覺地在人生的某個時刻感到困惑與痛苦。
國強的人生經歷及教育背景顯示他是一位成功的專業人士,良好的教育使他具有紮實的科學技術學識,同時喜愛閱讀的習慣又使得他又具有良好的人文素養。這樣的一個人在心靈上是敏感的,對社會和工作所造成的自身壓力與體會會比一般人更有感觸,而且對自己所生活的社會有著理性的認識和思考。這種對自己的生存處境同時具有的理性與感性雙重認識,直接影響他的小說創作。
這本小說集《遇見穿牆的女孩》創作深受存在主義的影響,作者並沒有將注意力放在社會的各個現實層面,如文化、用語、政治、移民與族群等。在他的筆下,社會變得抽象和模糊起來,它如一個迷宮將人籠罩其中,身在其中者只能看到其中一個小小的角落,卻無法識它的真面目。在小說中,人物所生活的背景有時是未來世界的一個展廳,有時是外星人觀察地球人的實驗室,有時是一間堪比監獄的辦公室,有時卻是帶著世界末日風格的酒吧。
這些看起來有些怪誕離奇的場景,是國強小說創作中精心設計的,它們非常具有文學的創作性與想像力。經過藝術的想像與處理,這些場景如同一個特殊的放大鏡,置身其中的人物內心世界才變得清晰起來。在這樣的放大鏡之下,現代社會對個人精神和內心所造成的影響才能夠具體而形象,而讀者才能夠理解深藏在每個現代人內心深處的東西,並且被小說中的人物所打動。
國強文學創作深受西方現代主義大師卡夫卡的影響:人的異化、荒謬的生存處境、人生存的意義等等,這些象徵存在主義哲學的深刻主題都在他的小說中體現出來。
小說〈遇見穿牆的女孩〉的背景雖然是現實世界,但是一個找不到工作的女孩卻進化成能夠穿牆的異能,只是為了能夠穿著白領女郎的衣服在無人的辦公室走動,體驗一下在辦公室工作的感覺。一個被開除的人對於前公司的複印機產生了讓人無法理解的情感,半夜冒著坐牢的危險只為了再見它一面,這些令人難以置信的魔幻情節卻讓人感受到現代人對於失業所懷的焦慮與恐懼。
小說〈決定〉的背景是科技高度發達的未來社會,生活在其中的人極度依賴機器,連約會上床都要依賴機器「導航」,男人與女人之間最本能的生命釋放,竟需要通過機器與機器之間的互動才能進行。這一節黑色幽默的描寫背後,表達出人內在思想與情慾在科技高度發達的背景下逐漸退化的擔憂。〈沒變形記〉和〈危險實驗〉則是國強對自己的文學偶像卡夫卡的兩篇名作〈變形記〉和〈飢餓藝術家〉的致敬之作,小說以互文的方式呼應兩篇名作,〈沒變形記〉則去掉了〈變形記〉中魔幻的外衣,將一種更加絕望的現實處境加諸於主要人物身上,而〈危險實驗〉的故事結構相當複雜,使用了「套盒」的寫作技巧,同時設下重重伏筆,多重線索交互進行則吸引讀者去不斷追尋,到底是什麼原因使得主要人物冒著自毀的結局來進行如此危險的實驗。
在《遇見穿牆的女孩》這部小說集中,國強顯示出成熟的寫作技巧,用想像力營造出深刻而獨特的意象,以及吸引人的故事情節來打動讀者,同時也表明了自己在寫作上的雄心。祝愿國強在文學寫作的道路上再接再厲,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2019 年 12 月 24 日
目錄
序◎李青松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決定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要活下去
- 危險試驗
- 沒變形記
跋◎張國強
刊載記錄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0992-7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7月
類別:現代小說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270頁
病例◎洪均榮(獨家簽名版)
Regular price $14.00眾多海內外學者、詩人、作家極力推薦,是新加坡文學裡獨一無二的新一代文學寫手。
- 均榮善於掌握詩的形式,甚至在詩中嬉笑怒罵,成就了他獨特的風格。不論在安排節奏,長短鏡頭、蒙太奇的轉換與連接,或選擇意象時,都能出其不意,空城退敵,以無招勝有招。
- 好詩人,必定是好的讀者與觀察者。在均榮的作品中,處處都是他閱讀與涉獵藝術、文化,乃至洞悉生活的痕跡——刻意留下許多互文,使讀者產生共鳴的當兒,還不失懷舊與玩味的意趣。
- 物慾橫流的大都市是均榮熟悉的遊樂場,有諸多現象與事物都在詩中成為他批判的對象,但他卻深深眷戀著這一片生於斯長於斯的土地——不時流露出獨在家鄉為異客之感,在揶揄和荒謬的各種場景裡,常使他不斷地檢視自己的身份認同。
內容簡介
《病例》是洪均榮(筆名空·龍貓)的第一本詩集,收集了三十五首「案例」,企圖以疾病為隱喻,並建立起一本檔案去探索一座城市繁華表徵下的各種「病症」。宗宗「病例」無不是日常所見所聞,有的已病入膏肓卻諱疾忌醫,有的無病呻吟,有的連自己「病」了也渾然無知。詩集將這些「病例」記錄在案,有意引起讀者反思,去探究病因,最好尋找與炮製解藥,最後「久病成良醫」。因為關心這座城市病例的不應只是醫生,也應該包括這座城市所有的人們。
作者簡介
洪均榮,筆名「空·龙猫」,1991年生于新加坡,现任新文潮出版社的創社編輯。曾擔任《WhyNot不為什麼》主編,也編有《一首詩的時間》(2015與2016)、《不可預期——詩精50首》、《短舌》等。深信寫詩/創作要像張無忌,越忘得徹底,招式越打得厲害。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和學者誠意力薦:游俊豪教授、奚密教授、許維賢教授、潘正鐳、蔡深江、陳黎、煮雪的人、周昭亮、冼文光、許通元
- 現代性的發展進程,產生主體與體制,分出異質與非體制。詩集《病例》的推出,可見空·龍貓(洪均榮)不屑於文藝青年的吟唱,但致力於文學作家的深刻。他的詩,給非常態與非主流贖回了聲音,復原了應得的位置。——游俊豪教授,新馬著名詩人、作家、學者
- 刀子刺入人心只為刺探,吞下化學劑並非自殺,屍體想瞑目卻發現沒有眼珠……均榮善佈局,批判性的詩思,就在這些看似不正常反而正常、看似怪嚇人的反而是不甚驚駭的情境裡。這冊詩集,顯露詩人正努力創造自我風格的都市場景。——潘正鐳,新加坡著名詩人、資深媒體人
- (序,節選)《病例》讓我們讀到熱情和思慮。因為有熱情,所以詩人對他所處的世界既關切又不滿。因為勤思考,所以詩人對這個世界提出一次又一次的「症候式閱讀」。——奚密教授,美國著名學者
- (跋,節選)詩集充滿企圖,是年少出手必要的架勢,挑釁著諸多成見。我在石塊之間飛快跳躍,避開了落水的遲疑。——蔡深江,新加坡著名詩人、資深媒體人
- 洪均榮以灰色的筆觸解剖小紅點或新或舊的「常態」,列舉洋洋三十五首《病例》,道出如血般的灑灑診斷。從中均榮挎問在繁榮背後詼諧的嘔吐、頭暈、心悸、抑鬱和慌張,成熟地處方一縷煙似的隱喻,讓讀者重生,再生活。——周昭亮醫生,新加坡詩人
- 《病例》詩集籠罩著冰冷蒼鬱氛圍,要把此類題材寫得讓讀者——特別是被城市/國家統化了而不自知的人——生出絲絲暖意得以閱讀下去絕非容易。
但,想那許多人雖淺顯地認同「表面看到的是『疾病』,實則看到的是高登(Gotham)城市更深層所埋藏的問題」,卻也不會「拿出包包裡的煙頭,把剩餘的日子都抽掉」。
就精神層面而言,現代城市幾乎人人都有病,「但這不代表我們都需要帶著這個病症,繼續草草殘生」——因為還得持續「要聽話,要對社會有貢獻,當個好公民」呀!
洪均榮《病例》詩集語言似火針刺探人們冰冷蒼鬱的神經,熾熱得心腦惑然陣醒。——冼文光,馬來西亞著名詩人、作家、藝術工作者
- 倘若容許我挑選空·龍貓的代表作,我會特別推薦〈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身為晴天,我很髒〉、〈筆墨〉、〈超現實主義〉、〈7個隱喻〉和〈我的小宇宙〉。這些詩能看到他無所為而為的情趣、狡黠的幽默,以及自得其樂的世界。——許維賢教授,新馬著名作家、學者
- 讀這本詩集彷彿在凝視一支遊行隊伍,看著精煉語句構築出的現代病徵,以寓言之姿通過眼前。我們搖頭嘆息於寓言的露骨,納悶著:「這個世界應該有更美好的一面吧?」但是回過神來,才發現自己也在遊行隊伍之中。——煮雪的人,台灣詩人、《好燙詩刊》主編
- 疾病的隱喻。均榮想以疾病、語言為主入詩思考從個人、社會,甚至伸進內心的世界。島國身影重重疊疊,文字的玩味,形式的試探,展現新世紀新華詩人的另一面風景。——許通元,馬來西亞詩人、作家、《蕉風》執行編輯
作品節選
〈華山論劍〉
花了上半輩子,學
九陰真經
花了後半輩子,學
九陽神功
受幫主之邀
參加華山論劍
幫主的降龍十八掌
我以萬佛朝宗,頂
旁邊卻擋不住
太極劍、九陰白骨爪
帶著滿身的重傷
最終只能裝瘋賣傻
倒練九陰真經
再假傳武林聖火令
〈狙擊〉
嗙!
一聲巨響
狙擊槍射出一粒7.62mm
Impact in 5s
*
5
還記得幾十年前
我們都是愛國的
國慶日人人高掛國旗
足球隊都是熟悉的面孔
鄰居還會互相問好
4
幾天前參加了朋友的喪禮
發現每個人都忙著
說話
顧白金1
唯獨沒人守著那句屍身
3
小時候記得媽媽的囑咐
要聽話,要為社會奉獻
長大後發現
再大的奉獻
也不夠滿足
那些黃膚的假鬼子
2
這城市的人的確很有錢
積金戶口都是六位數
等等
為何死亡證書沒有提取的選擇
1
死後真的可以瞑目?
聽說現在
死人也得
搬家
*
啪!一聲
人體變成了屍體
倒在地上
鮮血沾滿了白色的襯衫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不會等待王子救贖。
她會自告奮勇為民除害,報效祖國。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小矮人只會有六個。
六個是朋友聚會。七個是非法集會。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伐木的大叔不會通風報信。
他會殺了白雪公主,殺了巫婆,殺了整片樹林,再自建高樓。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不會吃了巫婆的蘋果。
她會假裝吃了毒蘋果,然後一輩子不清醒。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的衣裙會是赤紅的,頭上會戴著五顆黃星的皇冠。
衣櫃全是純白的禮服。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鏡子會對她說:
「要聽話,要對社會有貢獻,要當個好公民。」
〈病例〉
病例A
人名:王小明
性別:男
歲數:23
病例:對人性過敏,身體生瘡
治療:打麻痺針,讓病人對人性麻木
病例B
人名:陳明
性別:女
歲數:0
病例:無。但有產生華人性的可能性
治療:打EL11281預防針,以避免華人性入侵
病例C
人名:Joel
性別:男/女
歲數:40
病例:國族性的消失
治療:心理輔導——強迫閱讀愛國書籍,限制只能穿紅/白色的衣物
〈在未來詞窮的時代,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再積極學習的時候應做出的反應——參考了諸多科學家與調查總結的成果,並由國家領導推薦的最佳方針〉
無
序/跋
序一
這城市的人们都有「病」◎洪均荣
關於Joker
幾天前剛看了瓦昆菲·尼克斯(Joaquin Phoenix)主演的電影《小丑》(Joker),除了讚歎他的演技之外,更多的是開始上社媒關注不同的影評和留言。有些人對於電影中展現的精神病主角表示同情,也有人譴責了社會對於「異類」缺乏包容性、甚至有人把電影當成目前香港抗爭的一種「互文」。
於我,《小丑》最讓我印象深刻的,莫過於它對疾病的深刻隱喻。主角亞瑟(Arthur)患有精神病,這種病使他神經失控,並在非常不適當的公共場合裡發出狂笑。這不僅吸引了許多不友善的目光,各種鄙夷,更甚者,還被一些人霸凌、毆打。因此,我們通過亞瑟看到的不僅是他令人同情的遭遇,更是他周遭環境所衍生出的各類問題。表面看到的是「疾病」,實則看到的是高登(Gotham)城市更深層所埋藏的問題。
城市病
有鑑於此,本詩集《病例》收集了35首個案,亦嘗試通過這些「案例」去探索一座城市繁華表徵下的病症。
詩中的人事物都潛在著自己獨特的「病情」,有的已經發病,有的則是箭在弦上,蓄勢待發。透過這些個案去聯繫這座城市的「病」就更加昭然若揭。例如〈新浪潮電影式的詩〉,字面上描述的是一名女生在公園裡行走的過程,過後便坐在凳子上不停地哭泣。這個簡單的描述,其實想要強調城市人內心的無助與孤獨。一名女生在一座這麼大的城市,這麼大的公園找不到一個可以傾訴的人。因此,她只能自己停止哭泣,「拿出包包裡的煙頭,把剩餘的日子都抽掉」。
當然,也有些詩作是直接把城市與個人的遭遇聯繫起來的。例如,〈病例〉展示出三位不同病人的病例,嘗試去探討我們本地遇到的一些問題。病例B的病患都還未出世,就已經先被貼上「產生華人性的可能」,因此,必須「打EL1128預防針」。EL1128是O水準英語考卷的編號,用以隱喻本地的孩子在未出生前就已經被打入「英語」的預防針。所以是他們沒有放好心思去學習「華文」,還是他們出生之前的大環境間接壓制和消匿了他們可能產生的「華人性」?
由此可見,身為城市的一份子,我們的遭遇、性格其實是與城市發展、政策等息息相關的。從我們的身子上看得到城市的影子,城市也塑造、籠罩、同化了我們。這層相輔相成的密切關係,正是這些詩作想呈現的病例。
平行世界裡的無病呻吟
另一類詩作看似和城市的主題沒有什麼干係,甚至詩作裡的情節、人設都好似發生在平行世界裡。例如〈灰色地帶〉中,「後來飛來了一個多事的救世主/宣誓要解放群眾/用噴色器把漂白劑/澆進漆黑的瞳孔/連天上飛過的無辜烏鴉/也被捉了下來/強制漂成熱愛和平的鴿子」。這段情節看似與現實生活毫無關係,但是若我們把想像力放寬,把救世主當成權力、把漂白劑當成媒體、再把烏鴉當成實事,就不難發現,其實這則故事可以變成當今社會,權力機構為了達到其目的,而利用媒體把事實美化或者淹沒的例子。放眼看看各國的選舉狀況就可以證實這則寓言。
另,〈華山論劍〉表面上是寫了一個人窮極一生去成為「武林霸主」,還參加「華山論劍」的「比武總決賽」,最後卻躲不過九陰白骨爪,「只能,裝瘋賣傻/倒練九陰真經/再假傳武林聖火。」同樣的,若我們把這首詩當成一個人的成長史來解讀,從他皓首窮經地參透武林秘籍(唸書),到比武(出社會工作),到工作上遇到不如意(躲不過九陰白骨爪),都是與詩作的情節形成兩條互相對照的平行線。因此,最後的結局是裝瘋賣傻,草草殘生。
當然,詩的解讀是開放且多元的,我的解讀也只是一家之言。或許詩文是「虛構」的,但內容卻是實在而現實的。重點是,讀者必須自己進入這個世界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故事和解讀。
病例
結集了這麼多「病例」(與詩),除了凸顯出城市的「病症」外,同時,也想引起讀者的反思。猶如亞瑟的狂笑,詩集中的想像都是我們城市共通的病症,也因此必須尋覓良方醫治。
亞瑟走上了歇斯底里/反抗的道路。但是這不代表讀者需要做出同樣的選擇。身為讀者,你有這個權力去做出各種解讀,並通過這些病案,找到自己的共鳴與故事,再做抉擇。或許,這城市的人都有病,但這不代表我們都需要帶著這個病症,繼續草草殘生。
序二
城市太極圖——遺忘成招的狙擊手◎汪来昇
一
讀均榮的詩,必須學會「遺忘」,遺忘舒適的環境,遺忘安逸的生活,遺忘一切話語(discourse)所堆砌起來的認知。唯有與他的詩氣「心氣合一」時,方能領略他在平鋪直述中,刻意暗藏在隱蔽遠方的狙擊手,在不及掩耳時狙擊。詩集裡的每首詩都是他瞄準了對像後,一槍斃命的產物。
他開篇便巧妙地以〈創世紀〉為引,開宗明義地全盤托出他最為關心的三件事,國族性、民族性和人性。而作為城市長大的孩子,他迫切渴望生活中的「大冒險」,期待那種相忘於江湖的豪情,但卻在煩悶不堪、規律尋常的日子裡打滾,日復日地走在被安排好的坦途上。他著實厭惡那樣的生活。
他對於生活細膩的觀察和感受,時常迫使他去閱讀、去深入挖掘,帶著好奇心去填補自己無法填滿的求知欲。而寫詩便是他凝結了所思所想後,轉化為實踐力量的藝術行為。
他的詩,在字裡行間都滲透出「江湖味」,有的是裝傻扮瘋、反叛壓迫者的,有的是遊戲人間、戲謔荒謬的,而更有沉澱靜穆、浪子回頭的等。對他而言,人生不是規律順坦的,更何況是詩集——生活是雜亂任意的,思考也是無以名狀的。唯有對於他的思路有了基本的了解後,閱讀他的詩時,才不會感到手足無措,摸不著頭腦。
二
認真地閱讀均榮的詩作,時常會讓讀者交錯在不同的時間和空間裡,就像是電影《星際效應》(Interstellar)中的「五維空間」裡遊蕩,而在眼睛一睜一閉之間,眼前各種景象交替交替再交替。唯獨他佇立在市中心的廣場上,以靜制動地耍著太極劍法,去窺探和隱喻這五花八門、霓虹電光的世界。
緩緩慢慢地,以暗藏的劍式,在敵人身上劃小傷口的作品包括〈夜〉、〈吧台上的對話〉、〈墳場〉等。以〈吧台上的對話〉為例,「用高跟鞋刺死他的心臟/用名牌包包刻進他的腦海裡/用胸罩裹緊他的頸項/然後再把直男的血液/放進乳溝裡痛飲一番」,他放慢了詩的速度,呈現出一系列濃烈的意象群,深度刻畫出城中的「慾念」。這般看似緩慢的溫柔劍,卻一道道都是在不察覺間割人咽喉,要人性命。
當敵人察覺到痛楚想要反擊時,他的劍式又忽然轉快,迅速地刺入要害,正如〈狙擊〉一樣,瞬間就能夠擊倒對方,在這思考周全地數秒內使人斃命。待敵人察覺時,已然是「啪!一聲/人體變成了屍體/倒在地上/鮮血沾滿了白色的襯衫」。而使用「白色」作為一種隱喻,說明一種看似潔白的表面下隱藏的齷齪與不堪,在這座城市裡更貼切不過了。 〈刺探〉的「白色刀子」、〈發春的文明〉裡「卻被精子洗白了/比精子還要白」、〈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裡「衣櫃全是白色的禮服」等,全都充滿了顏色、氣味隱喻的氛圍。
對於流浪在這深深令人迷失與眷戀的江湖裡,「身份」是人重要的認證,更是面對這花花世界重要的依歸,對此,均榮用了諸多墨筆。其中,有城市認同的作品有〈來(回)〉、〈冷氣房裡的島國〉、〈酒滴的奏樂〉、〈我的小宇宙〉、〈Great Singapore Sale〉等,而民族認同,特別是探討「華人性」(Chinese-ness)的作品,則有〈吞沒〉、〈身份販賣機〉、〈病例〉等。在此,我認為〈病例〉最具有代表性。作品以三位不同病人的病例,深入淺出、直指人心地探討了語文政策,對於現代家長、學子學習華文的態度表示痛心疾首,以「EL1128」考試代號當作是預防針,打入後則讓孩子再也無法產生「華人性」。
三
看似逍遙放蕩的浪子,均榮其實俠骨柔腸,對於各種不公不義的現象、事件往往都具有強烈的批判,在這個道德標準灰濛蒙「假傳武林聖火令」(〈華山論劍〉)的世道裡,摸索出自己恩怨黑白分明的脈絡。
誠然,他是糾結的——糾結如何自處,糾結幫人,糾結如何與這個世道相處,怎樣才能尋獲使他內心平靜一下來、能夠卸甲耕讀的世外桃源。或許,這是每一位世人都在尋找的烏托邦,更是城市人永恆尋找的悲劇意義。
且不論如何,這座城市已然成為了均榮在詩集裡繪出的太極圖,招招劍劍都是他「遺忘成招」的劍式。最終,他必然再遺忘,再化整為零,走在充滿刺激的旅途。
這篇序避開了詩集定下的主題,而選擇了結合我對他的認知,重新進行剖析。我期待他文學上的成長,期待他下一本詩集,期待他用更精銳綿密的語言,去刺痛每一張虛偽道德的臉孔,並建構起自己相忘於江湖的武林盛世。
2019年9月30日,還是這座城市
序三
「第七個隱喻」:《病例》詩集序◎奚密
《病例》讓我們讀到熱情和思慮。因為有熱情,所以詩人對他所處的世界既關切又不滿。因為勤思考,所以詩人對這個世界提出一次又一次的「症候式閱讀」。
整體而言,這本詩集是對大敘述的後現代式反諷與顛覆。如〈狙擊〉裡的倒數扣扳機,詩人的槍口對准著權威——國家體制,父母師長,資本主義……。整齊的四字詞組暗示權威既陳腔濫調又難以撼動,諸如「奉公守法」、「為民服務」、「報效祖國」、「非法集會」等等。〈神話〉用諧音、對稱、循環構成一個封閉的句型:「神話話神神化化神神話化神」,暗示意識形態的牢籠,具體體現在「體制的長鞭,罰款的恐嚇,美滿幸福的假想」。在新加坡這個什麼都有的國家,詩人卻著眼於無:「我帶著青春、希望、熱誠來/卻什麼也帶不回」(《來(回)》)。這不是存在主義意義上的生存虛無感,更不是「為賦新詞強說愁」的矯情,而是在特定的時空語境下的真切感觸。在中西雜糅的「灰色地帶」,在強大的市場經濟和法治民主國家裡,詩人不止一次提出人性、國民性、華人性。
深夜裡,為人性
國民性
華人性
無聲吶喊的
孩子
詩人反寫魯迅《狂人日記》的經典結尾:「救救孩子」,想用孩子純真而無聲的方式來拯救這個世界。在國家機器的運作裡,在這經濟利益的盤算中,在功利主義的心態下,人性、國民性、華人性被扭曲了。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她會假裝吃了毒蘋果,然後一輩子不清醒」。
因此,詩人沒有顧城文革後的那份樂觀:「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卻用它尋找光明」(《一代人》)。他看到的是:
那無法透視心靈深處的
全黑眼睛(《灰色地帶》)
在他的國度裡,「一切消失在絢麗的虛無中」。「絢麗」和「虛無」並列的詞組顛覆了令人欽羨的「新加坡模式」。但它又何嘗不是今天許多國家和地區的寫照呢?
在語言上,《病例》呈現了多種話語的雜糅。從政治和金融到性別和電影,從西方童話與日本神話到中國武俠小說——詩集裡的詞彙和指涉相當多元,富於互文性和對前輩作品的致敬。文字的神來之筆讓人印象深刻,例如「倒練九陰真經」(《華山論劍》),「身為晴天,我很髒」(同名詩),「文明的大便/還是大便」(《發春的文明》),五十八個字長的題目只有一個字的內容等。
在她的經典文論裡,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犀利地批判了西方文明的疾病隱喻。但更根本的問題是,隱喻是否是人類認知、思維、表意的一種基本模式?其實,我們既避免不了疾病,更無法脫離隱喻。詩人用疾病的隱喻介入現實,用藝術的方式抵抗現實:只有當病人知道自己有病才有病癒的可能。《病例》裡的《7個隱喻》呈現了隱喻的多層意涵。在明朗和晦澀之間,在社會政治的條條框框之外,我們看到了詩:
只有第七個隱喻
埋藏在詩句裡
不隱也不明
成了詩
2020年12月30日,加州戴維斯市
跋
順著樹影離開◎蔡深江
均榮的憨厚全在詩中,全心全意端著,定神看著夕陽落海,用內斂鋪墊、用江湖鑄字,穩住了氣流。讀詩,於是有了山雨欲來的氣定神閒。
讀詩的樂趣,全是山林奔跑的來回意象,明明掉以輕心了,复而事在人為。詩不算多,鋪陳開來,足以飽滿胸臆。
「有了路燈,以為/天不會黑」(夜)。轉角精巧,有路過的驚喜,才氣不張揚,凝聚成事,詩該
怎樣就怎樣了,一切好辦。那也是多美的誤會,有了掌聲,天地就理所當然起來。
讀著均榮的詩,林耀德的《銀碗盛雪》猛然跳了出來,霸氣攔道。我不認為是他遺留的詩風糾結蔓延,更不是詩斧鑿痕,藤索著牽絆。兩人的文字與風格互異,卻有一種韻味遠遠呼應著。我不必問均榮是不是喜歡林耀德;那不重要。想起林耀德,可能就是均榮在詩句之間的粗曠和牽引,讓我迷失在山林倥傯的氣韻裡,依戀著一些想像。是的,是美好的記憶與飛翔。
年輕真好,年輕寫詩多了正義。那是漸漸會失去的熟悉,宇宙那樣遙遠卻記住了彼此,到後來明明一張臉龐準確浮現了始終想不起是誰,正義就是那聲嘆息。用《7個隱喻》成詩,亮出厲害的含蓄,有種透視和得意,每一次的嘆息,幻化出不同的氣度。
詩集充滿企圖,是年少出手必要的架勢,挑釁著諸多成見。我在石塊之間飛快跳躍,避開了落水的遲疑。
均榮認真寫詩,我不確定寫詩跟認真之間有關係嗎?但認真是好的,讓人放心,也讓詩有了存心去一趟旅行的決心。不過認真,對詩來說,見外了,但均榮放膽,也夠了。
2019年10月29日,在路上
目錄
序一 這城市的人都有「病」◎ 洪均榮
序二 城市太極圖 ◎ 孤星子
序三 「第七個隱喻」:《病例》詩集序 ◎ 奚密
- 一人一半
- 來(回)
- 華山論劍
- 夜
- 吧台上的對話——和李邪〈光頭女人的酒話〉
- Pleasure Sins
- 狙擊
- 凡人的神話
- 如果白雪公主是新加坡人
- 灰色地帶
- 表裡不一
- 餘溫
- 新浪潮電影式的詩
- 神話
- 冷氣房裡的島國
- 刺探
- 身為晴天,我很髒
- Great Singapore Sale
- 病例
- 塑膠瓶
- 發春的文明
- 在未來詞窮的時代,當父母發現孩子不再積極學習的時候應做出的反應——參考了諸多科學家與調查總結的成果,並由國家領導推薦的最佳方針
- 超現實主義
- 吞沒
- 墳場
- 酒滴的奏樂
- Replaceable Citizens
- 我的小宇宙
- 初戀的感覺
- 給未來的肢體
- 身份販賣機——仿陳黎〈為懷舊的虛無主義者而設的販賣機〉
- 筆墨
- 七個隱喻
- 國度
- Parallel Worlds:After 劉以鬯《對倒》
跋 順著樹影離開 ◎ 蔡深江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4-8894-8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1年6月
類別:現代詩 · 新加坡文學 · 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10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