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9786267088005
- 9786267088593
- 9786267187203
- 世界劇場的觀眾
- 世界劇場的觀眾:16-18世紀導覽指引中的羅馬城
- 世界歷史
- 人文社科
- 其他
- 兼職詩人
- 出版指導
- 台灣
- 吳岸
- 大編時代
- 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
- 性別研究
- 我殺了一隻長頸鹿
- 文學研究
- 文學編輯
- 書
- 本土的現實主義
-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楊宗翰
- 歐洲
- 歷史
- 海外
- 溫任平
- 王建安
- 現代文學
- 砂拉越
- 社會議題
- 秀威資訊
- 簡玲
- 編輯指導
- 繁體
- 羅馬
- 華文
- 華文文學
- 衣冠南渡:溫任平詩集
- 被創造的疾病
- 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
- 許維安
- 詩
- 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話說文學編輯
- 謝征達
- 謝顥
- 跨性別研究
- 馬來西亞

【預購】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謝征達
平常價 $24.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砂拉越,屬馬來西亞一洲。在歷史、地理、族群、文化、文學都與作為中央的馬來半島有著迥然不同的發展。
吳岸(丘立基,1935-2015),從1962年《盾上的詩篇》便開始其半個世紀的創作,在砂華文學擔任先鋒者的角色。「現實主義」與「本土性」在吳岸文學作品中是兩大無法忽視的文學特色。
本書以吳岸作為砂華文學底下的個體,從本土出發,以書寫的獨特性,展示砂華文學的自主文學場域的一種可能。吳岸創作中本土與現實主義的融合,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本書將砂拉越華文文學(砂華文學)從國家文學的概念中抽離,透過作品觀察砂華文學的定位,以一個 「自成體系」的文學主體視角進行檢視。作者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更以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向讀者揭示了吳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本書特色
1.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人吳岸其人其詩研究為主體,俯瞰整體砂華文學發展。
2.李瑞騰、游俊豪等文學研究名家,專序推薦。
3.原作論文獲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
4.收錄詩人吳岸訪談實錄,揭示詩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名家專序推薦‧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李瑞騰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游俊豪
吳岸(丘立基,1935-2015),從1962年《盾上的詩篇》便開始其半個世紀的創作,在砂華文學擔任先鋒者的角色。「現實主義」與「本土性」在吳岸文學作品中是兩大無法忽視的文學特色。
本書以吳岸作為砂華文學底下的個體,從本土出發,以書寫的獨特性,展示砂華文學的自主文學場域的一種可能。吳岸創作中本土與現實主義的融合,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本書將砂拉越華文文學(砂華文學)從國家文學的概念中抽離,透過作品觀察砂華文學的定位,以一個 「自成體系」的文學主體視角進行檢視。作者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更以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向讀者揭示了吳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本書特色
1.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人吳岸其人其詩研究為主體,俯瞰整體砂華文學發展。
2.李瑞騰、游俊豪等文學研究名家,專序推薦。
3.原作論文獲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
4.收錄詩人吳岸訪談實錄,揭示詩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名家專序推薦‧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李瑞騰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游俊豪
推薦序
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
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晉•砂拉越•婆羅州—吳岸詩中的鄉疇〉的寫作計畫,摘要如下:
吳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華文詩人,出生於古晉。15歲時就開始寫詩,處女詩集《盾上的詩篇》於1962年出版。1966年,吳岸因參加砂拉越獨立運動,入獄十年;後繼續創作,已出版詩集《達邦樹禮贊》、《我何曾睡著》、《旅者》、《榴連賦》、《生命存檔》、《破曉時分》及多部評論文集,在海峽兩岸都出版有詩之選集。
古晉是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島上的一個州,從古晉到砂拉越、到婆羅洲,空間不斷擴大。本文將從吳岸之書寫古晉、砂拉越、婆羅洲,來看他詩中的鄉疇,進一步看他不同層次的鄉情。
「鄉疇」具空間性,通常是足跡所至,可織綴而成一張輿圖;而個別詩文本的寫作,必有特定的時點,可連成屬於個人的詩之史脈,鄉情因之而層層疊疊。我私想,這是討論吳岸最好的方式。
我後來沒能寫成這篇論文,常感遺憾。等於說,我在吳岸的研究上一無所成,所以,當我應邀參與首屆周夢蝶詩獎的評論類決審,發現《本土的現實主義―馬來西亞砂拉越吳岸的文學理念與作品研究》時,一方面是深感慚愧,一方面則大為嘆服後生可畏。
論文的作者是來自新加坡的謝征達,他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即曾以《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榮獲方修文學獎的文學評論獎,《本土的現實主義》是他的碩士論文,從該論文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看來,征達對於吳岸是下過工夫的,且這訪談文稿,很可能是吳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達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 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我從這裡看到了征達的學術趣味與企圖,他把砂拉越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通過吳岸的詩之示例, 以證成砂華文學的獨特性。寫實既是態度,也是方法,其獨特性是否即他筆下所紀之所見與所在?是否即地誌與記憶之書寫?當他從觀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繪這個斜斜掛在赤道上的美麗的盾?如何敘寫失所依歸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於日漸遭到破壞的雨林?
在凝視空間、族群、文學的互動中,征達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吳岸被稱為拉讓江畔的詩人是有道理的,他屬於全砂拉越,北寫姆鹿山,南繪古晉和砂拉越河;他堅持本土的現實主義,以此信念並勇於實踐,征達追蹤他的體驗,抵達了砂華文學的核心地帶。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在場的現實
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學,我開設的華人研究與離散文學課程, 來上課的同學當中,謝征達是表現優異的一位。他願意投入原始文獻的考究,主動開拓理論與概念的學習,能夠提出創新的角度與框架。他的本科畢業論文分析馬華文學史專家方修,結果拿了「方修文學獎」評論獎。本科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天在人文學院走廊擦肩而過,他回頭說要修讀碩士學位,我說沒問題。當然能夠,他那樣努力認真。他跟我讀碩,選了吳岸與現實主義為課題,如期完成,也就是現在出版的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基礎,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文學,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於規劃,你跟他熟絡了,就會像我一樣,不會訝異於他的按部就班,穩打穩扎。然我經常對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理念與精神,讓他致力於東南亞文學的研究,以至於學有所成?像他這樣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
東南亞場域,多元而龐雜,非當今流行的「馬華文學」、「華語語系」所能概括。在這不停變動著的空間裡, 華人與其他種族長久互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也構建共同的體制。按歷史脈絡來說,土著政權、歐洲殖民、外來移民、現代國族、地理政治等概念與勢力,相繼湧現,相互衝擊。如此錯綜複雜,唯有把握在場的話語,視察內部性質如何接連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離,立論才不偏頗。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檢閱現實主義如何落地行走,探討砂華文學如何起立發展。謝征達的論析,線條清晰,架構合理,通過整理「現實主義」的發展軌跡,採用「空間」與「地方」的審視角度,呈現兩個重要題旨。其一,現實主義傳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時此地」的任務雖然不變,但再現的周圍元素已然轉向。其二,「現實主義」轉向所及,砂華文學因此而生,有別於中國文學,馬華文學。為何如此,何以如此,這本論著在理論上、實證上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著名小說Brick Lane(磚塊的巷弄),挪用後殖民的詞語,採取現實主義手法,再現孟加拉婦女在倫敦的境遇。學者Alistair Cormack 評議這部小說,指出現實主義不夠尖銳:「現實主義未必等同於文化保守主義,但它似乎阻攔更為激進的主體性概念,而這概念對後殖民的認識論事關重要。」雖然如此,卻也確認了寫實主義的價值,在於取得控制:「現實主義不只關於模擬,也關於動作與運動、歷史的進程 ……這種演進,是個別的發展 ……從歷史勢力的被動客體,轉變為在一個控制的位置上。」
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就是將砂華文學與現實主義妥當安置,放回該放的地方,不讓它們被控制、被擺布。
──2017年9月寫於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後記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我並沒把握回答。然而,在寫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總算是對吳岸以及他身處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砂華文學也更感興趣,也瞭解到當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麗事物。這層理解對我而言是個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當時與魏月萍老師帶領一群師生到了古晉與詩巫,短暫地體驗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多虧了雁妮與田思先生的穿針引線,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吳岸住家訪問的行程。見到吳岸先生時,他完全顛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長者的形象,他見到我們聲音雄厚,也笑聲不斷,待人親切、真實。吳岸先生的訪問一共將近兩個小時,他有問必答,整個訪問輕鬆愉快,他當時雖然也有七十幾歲,但訪問過程完全不顯疲態,提起詩歌時總精神奕奕。
關於這本書的序,我邀請的兩位老師在中文學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讓他們幫忙寫序是非常榮幸的,他們的序文讓本書生色不少。勞煩兩位老師幫忙寫序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促成此書的關鍵人物。第一位是李瑞騰老師。李老師在我獲得周夢蝶文學獎以前素未謀面。然而,這一次能獲得周夢蝶詩獎的殊榮,李老師的認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李老師對東南亞文學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入的見解,這在臺灣研究者當中並不多見。此外,老師對東南亞文學的熱情與研究的深度絕對也是身為後輩的我需要加以學習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則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游俊豪教授。游老師在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一位導師那麼簡單。第一次見到游老師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這十年來,他對於我的學術學習,甚至是人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也總在鼓勵著我,對這位老師,我很難以一段文字或謝詞來說足心中感謝。
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也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與朋友,許多正面的動力讓我繼續學習成為可能。學習的路途上我較為幸運,本科的指導老師魏月萍老師總能讓我了解到做學術應有的堅持與理念。在香港念書時,導師危令敦老師對我也耐心有加,更讓我認識到做研究應該有的謹慎與細膩。家人毫無疑問地是這段時間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與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這段顛簸的人生階段帶來了平靜與歡樂。
出版成書一事也逢博士論文最後截稿、口考、完成的過程,時間上相當緊湊。雖然深知碩論中仍有許多部分有待加強,但卻也在很多時候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做出細部改善。若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想,這本書記錄的是對於一位認真創作的詩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後輩研究者對前輩及其所處場域的再解析。冀望此書也能讓讀者開始對於砂拉越這塊土地、砂華文學、吳岸的詩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認識,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對砂拉越的詩歌與詩人研究上更感興趣。
──2017年12月寫於新加坡
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
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晉•砂拉越•婆羅州—吳岸詩中的鄉疇〉的寫作計畫,摘要如下:
吳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華文詩人,出生於古晉。15歲時就開始寫詩,處女詩集《盾上的詩篇》於1962年出版。1966年,吳岸因參加砂拉越獨立運動,入獄十年;後繼續創作,已出版詩集《達邦樹禮贊》、《我何曾睡著》、《旅者》、《榴連賦》、《生命存檔》、《破曉時分》及多部評論文集,在海峽兩岸都出版有詩之選集。
古晉是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島上的一個州,從古晉到砂拉越、到婆羅洲,空間不斷擴大。本文將從吳岸之書寫古晉、砂拉越、婆羅洲,來看他詩中的鄉疇,進一步看他不同層次的鄉情。
「鄉疇」具空間性,通常是足跡所至,可織綴而成一張輿圖;而個別詩文本的寫作,必有特定的時點,可連成屬於個人的詩之史脈,鄉情因之而層層疊疊。我私想,這是討論吳岸最好的方式。
我後來沒能寫成這篇論文,常感遺憾。等於說,我在吳岸的研究上一無所成,所以,當我應邀參與首屆周夢蝶詩獎的評論類決審,發現《本土的現實主義―馬來西亞砂拉越吳岸的文學理念與作品研究》時,一方面是深感慚愧,一方面則大為嘆服後生可畏。
論文的作者是來自新加坡的謝征達,他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即曾以《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榮獲方修文學獎的文學評論獎,《本土的現實主義》是他的碩士論文,從該論文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看來,征達對於吳岸是下過工夫的,且這訪談文稿,很可能是吳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達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 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我從這裡看到了征達的學術趣味與企圖,他把砂拉越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通過吳岸的詩之示例, 以證成砂華文學的獨特性。寫實既是態度,也是方法,其獨特性是否即他筆下所紀之所見與所在?是否即地誌與記憶之書寫?當他從觀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繪這個斜斜掛在赤道上的美麗的盾?如何敘寫失所依歸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於日漸遭到破壞的雨林?
在凝視空間、族群、文學的互動中,征達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吳岸被稱為拉讓江畔的詩人是有道理的,他屬於全砂拉越,北寫姆鹿山,南繪古晉和砂拉越河;他堅持本土的現實主義,以此信念並勇於實踐,征達追蹤他的體驗,抵達了砂華文學的核心地帶。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在場的現實
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學,我開設的華人研究與離散文學課程, 來上課的同學當中,謝征達是表現優異的一位。他願意投入原始文獻的考究,主動開拓理論與概念的學習,能夠提出創新的角度與框架。他的本科畢業論文分析馬華文學史專家方修,結果拿了「方修文學獎」評論獎。本科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天在人文學院走廊擦肩而過,他回頭說要修讀碩士學位,我說沒問題。當然能夠,他那樣努力認真。他跟我讀碩,選了吳岸與現實主義為課題,如期完成,也就是現在出版的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基礎,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文學,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於規劃,你跟他熟絡了,就會像我一樣,不會訝異於他的按部就班,穩打穩扎。然我經常對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理念與精神,讓他致力於東南亞文學的研究,以至於學有所成?像他這樣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
東南亞場域,多元而龐雜,非當今流行的「馬華文學」、「華語語系」所能概括。在這不停變動著的空間裡, 華人與其他種族長久互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也構建共同的體制。按歷史脈絡來說,土著政權、歐洲殖民、外來移民、現代國族、地理政治等概念與勢力,相繼湧現,相互衝擊。如此錯綜複雜,唯有把握在場的話語,視察內部性質如何接連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離,立論才不偏頗。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檢閱現實主義如何落地行走,探討砂華文學如何起立發展。謝征達的論析,線條清晰,架構合理,通過整理「現實主義」的發展軌跡,採用「空間」與「地方」的審視角度,呈現兩個重要題旨。其一,現實主義傳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時此地」的任務雖然不變,但再現的周圍元素已然轉向。其二,「現實主義」轉向所及,砂華文學因此而生,有別於中國文學,馬華文學。為何如此,何以如此,這本論著在理論上、實證上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著名小說Brick Lane(磚塊的巷弄),挪用後殖民的詞語,採取現實主義手法,再現孟加拉婦女在倫敦的境遇。學者Alistair Cormack 評議這部小說,指出現實主義不夠尖銳:「現實主義未必等同於文化保守主義,但它似乎阻攔更為激進的主體性概念,而這概念對後殖民的認識論事關重要。」雖然如此,卻也確認了寫實主義的價值,在於取得控制:「現實主義不只關於模擬,也關於動作與運動、歷史的進程 ……這種演進,是個別的發展 ……從歷史勢力的被動客體,轉變為在一個控制的位置上。」
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就是將砂華文學與現實主義妥當安置,放回該放的地方,不讓它們被控制、被擺布。
──2017年9月寫於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後記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我並沒把握回答。然而,在寫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總算是對吳岸以及他身處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砂華文學也更感興趣,也瞭解到當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麗事物。這層理解對我而言是個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當時與魏月萍老師帶領一群師生到了古晉與詩巫,短暫地體驗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多虧了雁妮與田思先生的穿針引線,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吳岸住家訪問的行程。見到吳岸先生時,他完全顛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長者的形象,他見到我們聲音雄厚,也笑聲不斷,待人親切、真實。吳岸先生的訪問一共將近兩個小時,他有問必答,整個訪問輕鬆愉快,他當時雖然也有七十幾歲,但訪問過程完全不顯疲態,提起詩歌時總精神奕奕。
關於這本書的序,我邀請的兩位老師在中文學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讓他們幫忙寫序是非常榮幸的,他們的序文讓本書生色不少。勞煩兩位老師幫忙寫序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促成此書的關鍵人物。第一位是李瑞騰老師。李老師在我獲得周夢蝶文學獎以前素未謀面。然而,這一次能獲得周夢蝶詩獎的殊榮,李老師的認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李老師對東南亞文學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入的見解,這在臺灣研究者當中並不多見。此外,老師對東南亞文學的熱情與研究的深度絕對也是身為後輩的我需要加以學習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則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游俊豪教授。游老師在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一位導師那麼簡單。第一次見到游老師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這十年來,他對於我的學術學習,甚至是人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也總在鼓勵著我,對這位老師,我很難以一段文字或謝詞來說足心中感謝。
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也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與朋友,許多正面的動力讓我繼續學習成為可能。學習的路途上我較為幸運,本科的指導老師魏月萍老師總能讓我了解到做學術應有的堅持與理念。在香港念書時,導師危令敦老師對我也耐心有加,更讓我認識到做研究應該有的謹慎與細膩。家人毫無疑問地是這段時間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與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這段顛簸的人生階段帶來了平靜與歡樂。
出版成書一事也逢博士論文最後截稿、口考、完成的過程,時間上相當緊湊。雖然深知碩論中仍有許多部分有待加強,但卻也在很多時候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做出細部改善。若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想,這本書記錄的是對於一位認真創作的詩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後輩研究者對前輩及其所處場域的再解析。冀望此書也能讓讀者開始對於砂拉越這塊土地、砂華文學、吳岸的詩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認識,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對砂拉越的詩歌與詩人研究上更感興趣。
──2017年12月寫於新加坡

【預購】世界劇場的觀眾:16-18世紀導覽指引中的羅馬城◎王建安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出版於16世紀末葉的導覽指引《高貴羅馬城的驚奇光輝事物》(LE COSE MARAVIGLIOSE DELL´ALMA CITTA´ DI ROMA),稱呼羅馬是「世界劇場」。而自16世紀以來的羅馬導覽指引,確實多以「劇場」為概念美化羅馬。他們希望眾人注意到羅馬的繁榮,藉以彰顯教宗的財富與權勢,以及特定的宗教與政治理念。
然而參訪羅馬的旅人,或者說「世界劇場的觀眾」,卻時常不滿足於單方面接受他人歸納的訊息,也會想要親眼造訪勘查,並在比對各種資料後總結自己的心得。於是乎,內容各異的導覽指引遂在教宗掌控外,不斷出現在市場上,持續滿足充滿好奇心的觀眾。
透過各式導覽指引──包含歌德大旅遊後的書信、瓦西的羅馬八日遊規劃、拉斐爾的研究計畫、帕拉迪歐的《羅馬古蹟》和《羅馬教堂》……等等──後世的我們可以置身百年前世界劇場觀眾的視角,理解羅馬城的輝煌!
本書特色
★一部跨越歷史‧宗教‧藝術‧建築‧社會領域的綜合探討,跨頁羅馬城大地圖、上百幅版畫與導覽指引原圖,一字一句、一幀一幅,都帶你領略穿越時空的羅馬城!
然而參訪羅馬的旅人,或者說「世界劇場的觀眾」,卻時常不滿足於單方面接受他人歸納的訊息,也會想要親眼造訪勘查,並在比對各種資料後總結自己的心得。於是乎,內容各異的導覽指引遂在教宗掌控外,不斷出現在市場上,持續滿足充滿好奇心的觀眾。
透過各式導覽指引──包含歌德大旅遊後的書信、瓦西的羅馬八日遊規劃、拉斐爾的研究計畫、帕拉迪歐的《羅馬古蹟》和《羅馬教堂》……等等──後世的我們可以置身百年前世界劇場觀眾的視角,理解羅馬城的輝煌!
本書特色
★一部跨越歷史‧宗教‧藝術‧建築‧社會領域的綜合探討,跨頁羅馬城大地圖、上百幅版畫與導覽指引原圖,一字一句、一幀一幅,都帶你領略穿越時空的羅馬城!
作者簡介
王健安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在udn global轉角國際與人合開專欄「瓦堡學院」,以圖像描繪人類歷史。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喜歡觀看圖像,找尋其中意涵。渴望總有一天能依據16世紀的地圖和導覽手冊,用雙腳遊歷羅馬城。在udn global轉角國際與人合開專欄「瓦堡學院」,以圖像描繪人類歷史。著有《世界劇場:16-18世紀版畫中的羅馬城》、《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上古至地理大發現》(合著)、《用觀念讀懂世界歷史:科學革命至當代世界》等書。

【預購】被創造的疾病:近代中國女同性戀論述之轉變(1920s-1940s)◎許維安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自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婦女運動鼓勵女性走出家庭,在公共領域擁有職業、婚姻的選擇權,衝擊了父權社會下的性別結構與異性戀規範──女性不再是男性的附屬,女學生提倡自由戀愛,「拉朋友」的風氣甚至認為同性之間的情誼相較於異性戀愛更加高貴、純粹,也開始有女同性戀情侶公開表示同居、不婚的決定。
基於「強國強種」的救國心理,部分知識分子對女性不再理所當然地屬於家庭一事感到焦慮,以潘光旦《馮小青:一個影戀的研究》為濫觴,他們過濾掉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加本特(Edward Carpenter)、靄理士(Havelock Ellis)性別論述中對於同性戀成因的解釋,直接將同性戀視為一種「好發於女性」的疾病,晚婚、不婚都是心理問題導致,只有透過婚姻與生育才能治癒。
在此背景下,1932年陶思瑾、劉夢瑩的同性情殺案震驚社會,在媒體輿論、社會認知、學術論述交互操作之下,拉朋友不再是被歌頌的愛之昇華,女同性戀被視為是「自我戀」的結果,成為一種禁忌的、不健全的、反常的──性心理疾病。
本書以性心理學中的「同性戀(homosexuality)」概念為核心,分析20世紀上半葉,西方性學論述傳入中國後,知識分子如何有目的性地取捨、轉化和理解。陶、劉一案又如何造就了女同性戀的「疾病化」、「汙名化」?最後成功地將女性綑綁在婚姻、家庭、生育的框架之中,繼續順從而無聲地活著。
得獎紀錄
★本書榮獲「郭廷以先生獎學金」獎助,為「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研究所專刊」第45號
作者簡介
許維安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系學士、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碩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歷史學系博士生。研究領域為中國近現代性別史,著有〈拆解異性戀規範:近代中國同性戀史研究回顧〉、書評〈動員傳統:英國第一波動物捍衛運動-評Li, Chien-hui (2019). Mobilizing Traditions in the First Wave of the British Animal Defense Movement. 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

【預購】話說文學編輯◎楊宗翰(編)
平常價 $25.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編輯」,是作家的陪伴者,文字的守護者,更是作品的魔術師。
如何成為一位文學編輯?本書特邀吳鈞堯、陳逸華、孫梓評(董柏廷訪)、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等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並向梅新、高信疆、瘂弦與蔡文甫等「大副刊時代」的典範致敬,從最真實的編輯經驗,提煉出文學編輯之道!
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屬性邀請各領域名家分享職涯生活,包括: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其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他們以各自經驗敘述工作應具備的職項認知。第三輯「憶昔思今」特別向「大副刊時代」致敬,介紹《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前輩,他們當年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堪稱將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影響了整個社會。
本書特色
★十餘位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獻給有志加入文學編輯行列的朋友,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合適教材!
如何成為一位文學編輯?本書特邀吳鈞堯、陳逸華、孫梓評(董柏廷訪)、蘇紹連、邱靖絨、李偉涵、蔡昀臻、陳皓、廖之韻、陳謙、龔華、趙衛民、楊宗翰、盧美杏等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並向梅新、高信疆、瘂弦與蔡文甫等「大副刊時代」的典範致敬,從最真實的編輯經驗,提煉出文學編輯之道!
全書分為三輯,分別為「編輯日常」、「職項認知」與「憶昔思今」。第一輯從文學編輯的日常工作出發,再依照媒體屬性邀請各領域名家分享職涯生活,包括:吳鈞堯談文學雜誌、陳逸華談文學圖書、孫梓評談文學副刊(董柏廷訪問)、蘇紹連談文學網站。第二輯則邀請六位現任編輯現身,其身分涵蓋總編輯、書系主編、美術設計、接案外編、大學學報主編及專業經理人,他們以各自經驗敘述工作應具備的職項認知。第三輯「憶昔思今」特別向「大副刊時代」致敬,介紹《中央副刊》主編梅新、《人間副刊》主編高信疆、《聯合副刊》主編瘂弦、《中華副刊》主編蔡文甫等前輩,他們當年以編輯行為推動文運,堪稱將文學編輯的角色做到最大,影響了整個社會。
本書特色
★十餘位中壯世代編輯現身說法,獻給有志加入文學編輯行列的朋友,一部兼具「當代性」、「在地性」與「類別相符」的合適教材!
作者簡介
吳鈞堯
出生金門,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任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曾獲九歌出版社「年度小說獎」、五四文藝獎章(教育類與小說創作)、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等,《火殤世紀》獲得文化部文學創作金鼎獎、《重慶潮汐》入圍臺灣文學館散文金典獎,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著有《100擊》、《遺神》、《孿生》等散文與小說著作,二○二一年秋出版首部詩集《靜靜如霜》。
陳逸華
聯經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曾於舊書店服務。擔任過臺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臺北文學季文學書塾系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臺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董柏廷
一九八六年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肄。曾任《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
蘇紹連
國小教師退休,曾參加後浪詩社、龍族詩社、臺灣詩學季刊社,主編吹鼓吹詩論壇。著有《茫茫集》、《驚心散文詩》、《隱形或者變形》、《童話遊行》、《時間的背景》、《時間的零件》、《無意象之城》、《非現實之城》、《我叫米克斯》、《曠遠迷茫──詩的生與死》等詩集,並有《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你在雨中的書房我在街頭》、《攝影迷境》等攝影書。
邱靖絨
長期服務於出版界,現為菓子文化總編輯。輔仁大學德文所畢,詩作多發表於《創世紀詩雜誌》等報刊,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試圖以創作為破繭與作繭之路,探索自我與莫名旋轉的世界。著有詩集《不斷迷路的城市》。
李偉涵
一九八五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自由工作者,接案項目包括採訪、編輯、美編、設計等。曾任遠景出版主編。曾出版《希望之石》、《密室逐光》、《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鳶人》等書。
蔡昀臻
遠流出版主編。先後任職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中國時報‧開卷》等媒體。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等。
陳皓
曾任《薪火詩刊》、《鳴蛹季刊》、《野薑花詩刊》主編,與《曼陀羅詩刊》編輯委員、《葡萄園詩刊》美術編輯。現為「景深空間設計」設計總監、「小雅文創」總編輯。著有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空間筆記》、《護城河》。主編《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五○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作品曾獲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枋橋藝文獎。入選《兩岸當代詩萃》、《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海星詩刊選集》、《乾坤詩刊25週年詩選》等。
廖之韻
現為奇異果文創發行人兼總編輯,曾任雜誌主編、圖書主編,著有:詩集《少女A》、《好好舞》、《持續初戀直到水星逆轉》、《以美人之名》;散文《快樂,自信,做妖精》、《我吃了一座城》;小說《裸‧色》、《備忘》;主編《性別平等議題多元選讀本》;與沈斑和赫米兔工坊合著繪本《庫特的毛線時光》。
陳謙
本名陳文成,佛光大學文學博士,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碩士。曾任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人才培訓專班「故事行銷」教師,龍華科大遊戲系「劇本創作」教師,傳播公司電視編劇,中時集團文案編輯、網路書店行銷經理及光電企業品牌經理、出版集團經理兼總編輯,現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北教大通識學報》、《當代詩學》學報主編,耕莘文教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出版顧問。學術專長為故事行銷學、出版編輯學、臺灣現當代文學等。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文建會臺灣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十餘項。著有詩集《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小說集《燃燒的蝴蝶》、旅遊文學《戀戀角板山》及其他文學及論述作品等十五部。
龔華
輔大食品營養系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小白屋詩苑社長,曾任乾坤詩社社長、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文創團隊童話繪本亞洲創意總監。曾獲第四十一屆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獎新詩創作獎。作品入選《現代女詩人選集》、《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年度詩選》、《臺港情詩選》,以及多國「世界詩人大會詩選集」等。著有《情思‧情絲》、《花戀》、《玫瑰如是說》、《我們看風景去》、《永不說再見》、《以千年的髮》等詩、畫、文集,與碩論《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主編《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選》,譯詩選《逆光》、《世界詩選―鶴山七賢》,童話繪本譯寫《小夜鷹》等共十六部。
趙衛民
浙江省東陽縣人。詩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畢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聯合報‧聯合副刊》資深編輯。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優等獎、國軍文藝長詩及散文銀像獎計十餘種。著有《德勒茲的生命哲學》、《尼采的生命哲學》、《簡明中國哲學史》、《莊子的風神》、《新詩啟蒙》、《老子的道》、《莊子的道》及詩集《猛虎和玫瑰》、《芝麻開門》等五部,散文五部,計二十餘部。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出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盧美杏
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曾任記者、編輯,主編過《中國時報》之寶島版、浮世繪版、家庭版等副刊版面,並曾為《人間福報》、《就業情報》專欄作者。編著有《典藏艋舺歲月》、《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十四堂課》等。
編者簡介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出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出生金門,曾任《幼獅文藝》主編,現任中華民國筆會秘書長。曾獲九歌出版社「年度小說獎」、五四文藝獎章(教育類與小說創作)、中山大學傑出校友等,《火殤世紀》獲得文化部文學創作金鼎獎、《重慶潮汐》入圍臺灣文學館散文金典獎,多次入選年度小說選、年度散文選。著有《100擊》、《遺神》、《孿生》等散文與小說著作,二○二一年秋出版首部詩集《靜靜如霜》。
陳逸華
聯經出版公司副總編輯。曾於舊書店服務。擔任過臺灣首場「舊書珍品鑑定會」鑑定者、臺北文學季文學書塾系列講座講者等。執編書籍曾獲Openbook好書獎、臺北書展大獎、香港書獎、金鼎獎等。
董柏廷
一九八六年生,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畢,政治大學華語文教學碩士學位學程肄。曾任《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編輯。現為文字工作者。
蘇紹連
國小教師退休,曾參加後浪詩社、龍族詩社、臺灣詩學季刊社,主編吹鼓吹詩論壇。著有《茫茫集》、《驚心散文詩》、《隱形或者變形》、《童話遊行》、《時間的背景》、《時間的零件》、《無意象之城》、《非現實之城》、《我叫米克斯》、《曠遠迷茫──詩的生與死》等詩集,並有《鏡頭回眸──攝影與詩的思維》、《你在雨中的書房我在街頭》、《攝影迷境》等攝影書。
邱靖絨
長期服務於出版界,現為菓子文化總編輯。輔仁大學德文所畢,詩作多發表於《創世紀詩雜誌》等報刊,曾獲優秀青年詩人獎。試圖以創作為破繭與作繭之路,探索自我與莫名旋轉的世界。著有詩集《不斷迷路的城市》。
李偉涵
一九八五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畢業,現任自由工作者,接案項目包括採訪、編輯、美編、設計等。曾任遠景出版主編。曾出版《希望之石》、《密室逐光》、《天照小說家的編輯課》、《鳶人》等書。
蔡昀臻
遠流出版主編。先後任職於《自由時報‧自由副刊》、《文訊雜誌》、《中國時報‧開卷》等媒體。曾獲林榮三文學獎、打狗鳳邑文學獎等。
陳皓
曾任《薪火詩刊》、《鳴蛹季刊》、《野薑花詩刊》主編,與《曼陀羅詩刊》編輯委員、《葡萄園詩刊》美術編輯。現為「景深空間設計」設計總監、「小雅文創」總編輯。著有詩集《在那裡遇見寂寞》、《空間筆記》、《護城河》。主編《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五○世代詩人詩選集》、《臺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作品曾獲新北文學獎新詩首獎、兩岸漂母杯文學獎、枋橋藝文獎。入選《兩岸當代詩萃》、《臺灣一九六○世代詩人詩選》、《海星詩刊選集》、《乾坤詩刊25週年詩選》等。
廖之韻
現為奇異果文創發行人兼總編輯,曾任雜誌主編、圖書主編,著有:詩集《少女A》、《好好舞》、《持續初戀直到水星逆轉》、《以美人之名》;散文《快樂,自信,做妖精》、《我吃了一座城》;小說《裸‧色》、《備忘》;主編《性別平等議題多元選讀本》;與沈斑和赫米兔工坊合著繪本《庫特的毛線時光》。
陳謙
本名陳文成,佛光大學文學博士,南華大學出版事業管理碩士。曾任經濟部工業局數位內容人才培訓專班「故事行銷」教師,龍華科大遊戲系「劇本創作」教師,傳播公司電視編劇,中時集團文案編輯、網路書店行銷經理及光電企業品牌經理、出版集團經理兼總編輯,現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兼任《北教大通識學報》、《當代詩學》學報主編,耕莘文教院、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出版顧問。學術專長為故事行銷學、出版編輯學、臺灣現當代文學等。作品曾獲吳濁流文學獎、文建會臺灣文學獎、臺北文學獎等十餘項。著有詩集《島與島飛翔:陳謙詩選》、小說集《燃燒的蝴蝶》、旅遊文學《戀戀角板山》及其他文學及論述作品等十五部。
龔華
輔大食品營養系理學士,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小白屋詩苑社長,曾任乾坤詩社社長、丹麥AVIENDO FAIRY TALES文創團隊童話繪本亞洲創意總監。曾獲第四十一屆文藝獎章、詩運獎、詩歌藝術創作獎、華岡文學獎新詩創作獎。作品入選《現代女詩人選集》、《新詩三百首百年新編》、《年度詩選》、《臺港情詩選》,以及多國「世界詩人大會詩選集」等。著有《情思‧情絲》、《花戀》、《玫瑰如是說》、《我們看風景去》、《永不說再見》、《以千年的髮》等詩、畫、文集,與碩論《詩人梅新主編中央副刊之研究》。主編《自己做陀螺―薛林詩選》,譯詩選《逆光》、《世界詩選―鶴山七賢》,童話繪本譯寫《小夜鷹》等共十六部。
趙衛民
浙江省東陽縣人。詩人,中國文化大學中文系文藝組畢業,中國文化大學哲學博士。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任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國文系教授,《聯合報‧聯合副刊》資深編輯。曾獲中國時報敘事詩優等獎、國軍文藝長詩及散文銀像獎計十餘種。著有《德勒茲的生命哲學》、《尼采的生命哲學》、《簡明中國哲學史》、《莊子的風神》、《新詩啟蒙》、《老子的道》、《莊子的道》及詩集《猛虎和玫瑰》、《芝麻開門》等五部,散文五部,計二十餘部。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出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盧美杏
現任《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主編。曾任記者、編輯,主編過《中國時報》之寶島版、浮世繪版、家庭版等副刊版面,並曾為《人間福報》、《就業情報》專欄作者。編著有《典藏艋舺歲月》、《花蓮無毒農業跳曼波》、《醫者──披上白袍之前的十四堂課》等。
編者簡介
楊宗翰
現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副教授,曾任淡江大學中文系專任副教授、國立清華大學華文所兼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出版編輯學、現代詩學、臺灣文學、華文文學。著有專書《破格:臺灣現代詩評論集》、《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另曾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等七部,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等八部。

【預購】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楊宗翰
平常價 $22.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副刊X圖書X雜誌X學報
作家X批評家X編輯X出版社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
學者專家與著名編輯,為你剖析出版故事及文學因緣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文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等課程,並在實務選修部分特闢「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學生兼重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本書收錄了各大學中文系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之卓見,以及對多位一代名編的珍貴回憶,盼能藉此激盪出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
本書特色
★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打破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
★透過1篇專題演講X7篇研究論文X1場座談實錄,重新思考「當代編輯學」的定義!
作家X批評家X編輯X出版社
寧為大編,勿任小編
學者專家與著名編輯,為你剖析出版故事及文學因緣
各大學為因應時代變化與學用合一之籲求,近年間陸續規畫部分課程轉型,「出版編輯」因此得以進入新開設的選修學分之列。淡江大學中文系自多年前便設有「文藝編輯學」、「中文編輯與採訪」、「編輯與出版」、「台灣文學與圖書出版專題」等課程,並在實務選修部分特闢「創作編採學群」,提供學生兼重理論認知及實務操作的學習機會。唯坊間仍有視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亟需以嚴肅態度及正式規範之學術討論,予以大力匡正。本書收錄了各大學中文系講授編輯課程、從事實際編務、策畫出版選題的學者專家之卓見,以及對多位一代名編的珍貴回憶,盼能藉此激盪出對「當代編輯學」的重新思考。
本書特色
★由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企劃,楊宗翰編選,打破出版編輯為師徒經驗傳授、不具研究價值的偏見!
★透過1篇專題演講X7篇研究論文X1場座談實錄,重新思考「當代編輯學」的定義!
編者簡介
楊宗翰
1976年生於台北,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2020)、《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2019)、《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2002)。
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2020)、《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2018)、《淡江詩派的誕生》(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2016)、《台灣文學史的省思》(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2002)。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與陳皓合編,2018)、《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2018)、《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2017)、《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2003)。另曾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等系列出版品。
企劃執行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
2016年成立,設於文學院L405室,以編輯、採訪、出版議題為重心,舉辦專業講座及實務工作坊,並結合校內課程與系刊《拾幾頁》,積極培養學界跟業界的明日之星。
楊宗翰
1976年生於台北,現為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副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現代詩學、台灣文學、出版編輯、文化創意產業。著有《破格:台灣現代詩評論集》(2020)、《逆音:現代詩人作品析論》(2019)、《異語:現代詩與文學史論》(2017)、《台灣新詩評論:歷史與轉型》(2012)、《台灣現代詩史:批判的閱讀》(2002)、《台灣文學的當代視野》(2002)。
主編《大編時代:文學、出版與編輯論》(2020)、《交會的風雷:兩岸四地當代詩學論集》(2018)、《淡江詩派的誕生》(2017)、《血仍未凝:尹玲文學論集》(2016)、《台灣文學史的省思》(2002)、《文學經典與台灣文學》(2002)。與師友合編《台灣一九七○世代詩人詩選集》(與陳皓合編,2018)、《輕裝詩集》(辛鬱遺作,與封德屏合編,2018)、《與歷史競走:臺灣詩學季刊社25週年資料彙編》(與林于弘合編,2017)、《逾越:台灣跨界詩歌選》(與徐學合編,2012)、《跨國界詩想:世華新詩評析》(與楊松年合編,2003)。另曾策劃「台灣七年級文學金典」、「馬華文學獎大系」、「馬森文集」、「菲律賓華文風」、「林燿德佚文選」等系列出版品。
企劃執行
淡江大學中國文學學系編採與出版研究室
2016年成立,設於文學院L405室,以編輯、採訪、出版議題為重心,舉辦專業講座及實務工作坊,並結合校內課程與系刊《拾幾頁》,積極培養學界跟業界的明日之星。

【預購】衣冠南渡:溫任平詩集◎溫任平
平常價 $24.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衣冠南渡》是漢語文壇出現的第一部「魔幻寫實」詩。當眾人認為,只有哥倫比亞馬奎斯的《百年孤寂》是魔幻寫實小說之際,身處南洋的詩人溫任平寫出了他的魔幻寫實詩。
溫氏對時間與空間感應敏鋭,作品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既立體而又多元。他把不同時空的人物情節並置,穿插更迭在當代或古代的情境,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疑幻似真。陸之駿讀溫氏過去兩年的詩,仿似每天讀一則濃縮的社論,溫任平的詩與時事,緊密掛勾,竟至於斯。
《衣冠南渡》是一部變體的政治詩集,它對本土政治,兩岸三地——尤其是香港——著力沉重。溫任平自我調侃與調侃別人,使真相暴露。詩人溫任平的人文關懷,在北進與南返的二律背反狹縫中,絕少抗議,因為無效,從不吶喊,那是瘋狂。他自喻為戲子,裝傻扮懵,後現代式的顧左右而言他,戲劇性變化很大。溫任平的逆筆曲喻,反而讓真相現形。詩人方昂的評語是:「稀有的幽默」、「現在我相信你是個會開玩笑的人了」,結論是「詩畢竟可以幽而默之」。
由於溫氏的大量使用從秦漢以降的歷史人物與軼事,谷歌對溫任平的定義是「溫氏出入中國古典,因此論者多以為他是中國古典主義,亦有認為他是現代主義。」谷歌的判斷沒有權威性,但有普及性。古事新詠,古為今用,屬於什麼主義,反而不那麼重要。
詩人坦承他對生命中一瞬即逝的現象:錯身而過、刹那回眸、似曾相識、猝不及防、恍惚失神,特別敏感,《衣冠南渡》在這些方面頗多抒寫,奇趣橫生。
本書特色
★ 馬華文學重量級詩人、天狼星詩社社長溫任平的最新詩作
★ 面對新世紀的疫情,詩人溫任平寫下世界面臨「再現代化」的魔幻寓言
各界推薦人
|專文推薦|
☆上饒師範學院副教授/劉正偉
☆詩人、評論家/高塔 Hytower
☆專欄作家、詩人/陸之駿
溫氏對時間與空間感應敏鋭,作品以時間為經,空間為緯,既立體而又多元。他把不同時空的人物情節並置,穿插更迭在當代或古代的情境,實中有虛,虛中有實,疑幻似真。陸之駿讀溫氏過去兩年的詩,仿似每天讀一則濃縮的社論,溫任平的詩與時事,緊密掛勾,竟至於斯。
《衣冠南渡》是一部變體的政治詩集,它對本土政治,兩岸三地——尤其是香港——著力沉重。溫任平自我調侃與調侃別人,使真相暴露。詩人溫任平的人文關懷,在北進與南返的二律背反狹縫中,絕少抗議,因為無效,從不吶喊,那是瘋狂。他自喻為戲子,裝傻扮懵,後現代式的顧左右而言他,戲劇性變化很大。溫任平的逆筆曲喻,反而讓真相現形。詩人方昂的評語是:「稀有的幽默」、「現在我相信你是個會開玩笑的人了」,結論是「詩畢竟可以幽而默之」。
由於溫氏的大量使用從秦漢以降的歷史人物與軼事,谷歌對溫任平的定義是「溫氏出入中國古典,因此論者多以為他是中國古典主義,亦有認為他是現代主義。」谷歌的判斷沒有權威性,但有普及性。古事新詠,古為今用,屬於什麼主義,反而不那麼重要。
詩人坦承他對生命中一瞬即逝的現象:錯身而過、刹那回眸、似曾相識、猝不及防、恍惚失神,特別敏感,《衣冠南渡》在這些方面頗多抒寫,奇趣橫生。
本書特色
★ 馬華文學重量級詩人、天狼星詩社社長溫任平的最新詩作
★ 面對新世紀的疫情,詩人溫任平寫下世界面臨「再現代化」的魔幻寓言
各界推薦人
|專文推薦|
☆上饒師範學院副教授/劉正偉
☆詩人、評論家/高塔 Hytower
☆專欄作家、詩人/陸之駿
作者簡介
溫任平
原籍廣東梅縣。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1980年在報章雜誌撰寫專欄迄今。1981年與陳徽崇策劃現代詩曲的唱片與卡帶《驚喜的星光》。著有詩集《無弦琴》、《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戴著帽子思想》、《傾斜》;雙語詩集《扇形地帶》(華巫)、《教授等雨停》(華巫);散文集《風雨飄搖的路》、《黃皮膚的月亮》;評論集《人間煙火》、《精緻的鼎》、《文學觀察》、《文學•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靜中聽雷》、《馬華文學板塊觀察》、《現代詩祕笈:趨近語言臨界》。作品被收入馬來西亞國中及獨中的華文課本,詩、散文、評論被收錄在《馬華文學大系》(1965-1996年)。詩論〈電影技巧在中國現代詩的運用〉收入臺灣出版的大系,成為台灣現代詩理論的一部份,是台灣多間大學中文系的教材。
溫任平主編的選集,包括《大馬詩選》、《憤怒的回顧》、《馬華當代文學選》(小說)、《馬華當代文學選》(散文)、《眾星喧嘩──天狼星詩作精選》、《天狼星科幻詩選》、《天狼星詩選:盛宴》、《天狼星散文選:舞雩氣象》、《對話:天狼星雙語詩選》。2010年溫氏獲頒第六屆大馬華人文化獎。
溫任平
原籍廣東梅縣。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1980年在報章雜誌撰寫專欄迄今。1981年與陳徽崇策劃現代詩曲的唱片與卡帶《驚喜的星光》。著有詩集《無弦琴》、《流放是一種傷》、《眾生的神》、《戴著帽子思想》、《傾斜》;雙語詩集《扇形地帶》(華巫)、《教授等雨停》(華巫);散文集《風雨飄搖的路》、《黃皮膚的月亮》;評論集《人間煙火》、《精緻的鼎》、《文學觀察》、《文學•教育•文化》、《文化人的心事》、《靜中聽雷》、《馬華文學板塊觀察》、《現代詩祕笈:趨近語言臨界》。作品被收入馬來西亞國中及獨中的華文課本,詩、散文、評論被收錄在《馬華文學大系》(1965-1996年)。詩論〈電影技巧在中國現代詩的運用〉收入臺灣出版的大系,成為台灣現代詩理論的一部份,是台灣多間大學中文系的教材。
溫任平主編的選集,包括《大馬詩選》、《憤怒的回顧》、《馬華當代文學選》(小說)、《馬華當代文學選》(散文)、《眾星喧嘩──天狼星詩作精選》、《天狼星科幻詩選》、《天狼星詩選:盛宴》、《天狼星散文選:舞雩氣象》、《對話:天狼星雙語詩選》。2010年溫氏獲頒第六屆大馬華人文化獎。

【預購】兼職詩人◎謝顥
平常價 $2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有人說最喜歡的東西,當成愛好就可以了,千萬別成為職業。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在詩集中可以看到作者寫信給自已、寫寄不出的信、寫給與戀人分手的友人、寫給陌生人、寫時間、生命的流逝,也寫東海校園。這些信,或詩,無非是「感慨」之作。
詩之起意,自是起於心有所感,引發感慨之情、景、物、時、人,或遠或近,或古或今,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相信只要持續以詩對話,也許不一定是認識的人,但總會有一雙手慢慢靠近,安靜翻閱,享受「謝詩」的細膩情感與獨特溫度。
本書特色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名人推薦
溫任平(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
湯銘哲(前東海大學校長、醫學家)
張錦忠(馬華文學評論家)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不必說得(太)明白,說得(太)明白就成為說明文或議論文。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溫任平
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需要謝顥的努力。──湯銘哲
《兼職詩人》裡的事件、感慨、意象,並不難掌握、理解,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謝顥選擇了一種「明白曉暢……,借題抒意,寄託顯明」(錢鍾書評長吉諷喻詩語)的書寫方式。──張錦忠
我兼職寫詩,歌頌俗樂在該留下的所在,皈依在光緣起的朦朧。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在詩集中可以看到作者寫信給自已、寫寄不出的信、寫給與戀人分手的友人、寫給陌生人、寫時間、生命的流逝,也寫東海校園。這些信,或詩,無非是「感慨」之作。
詩之起意,自是起於心有所感,引發感慨之情、景、物、時、人,或遠或近,或古或今,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相信只要持續以詩對話,也許不一定是認識的人,但總會有一雙手慢慢靠近,安靜翻閱,享受「謝詩」的細膩情感與獨特溫度。
本書特色
◇為了適應生活,人在一生中總是會切換不同的身分,除了主業以外再兼職詩人,也是稀鬆平常的事。
◇作者持續以文字揉合對詩的思索,在情感拿捏與價值觀撩動的背後,埋藏著個人生活與現實世界的連結。
名人推薦
溫任平(馬來西亞天狼星詩社社長)
湯銘哲(前東海大學校長、醫學家)
張錦忠(馬華文學評論家)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不必說得(太)明白,說得(太)明白就成為說明文或議論文。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溫任平
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需要謝顥的努力。──湯銘哲
《兼職詩人》裡的事件、感慨、意象,並不難掌握、理解,很大的原因來自於謝顥選擇了一種「明白曉暢……,借題抒意,寄託顯明」(錢鍾書評長吉諷喻詩語)的書寫方式。──張錦忠
作者簡介
謝顥
東海大學文學碩士,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人,現居台灣台中市。
自幼接受經學、哲學、文學教育,並開始於各文類文學作品進行創作。
2017年,出版個人第一本個人詩集《秋的轉折》。
謝顥
東海大學文學碩士,馬來西亞霹靂州怡保人,現居台灣台中市。
自幼接受經學、哲學、文學教育,並開始於各文類文學作品進行創作。
2017年,出版個人第一本個人詩集《秋的轉折》。
推薦序一
好的詩總宜淺斟細酌──序謝顥《兼職詩人》
謝川成的長公子謝顥的第二部詩集《兼職詩人》,收錄的是他2016年到2019年的詩作,2020年,他就作品修飾了少許。二十七歲的謝顥念博士,學術研究不免苦悶,我猜測詩可讓他宣洩情緒的鬱憤、心靈成長的苦難。可是對詩人,即使是兼職詩人,百年前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具》(1919)的觀點仍然有用:
艾略特說:「詩不是放縱感情,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泯滅個性。」(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
我無意挾洋自重,嚴羽的《滄浪詩話》早就強調過「詩貴含蓄,忌直露」,比艾略特稍後誕生的中國詩人何其芳,作品細膩柔美,他成功迴避了囂張的事物和感情。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謝顥用車的倒退,一個動作意象,寫出席葬禮:
眼前身後成群的陌生人
握手撫慰交換著人際網路的名片微信
一路燈光閃爍
車子倒退
我出席了一場
葬禮
「燈光閃爍」喻意人生的光明與黑暗,恰到好處,點到為止。詩本來就該如此,細部由散文去做。
詩可以逆向操作,像〈等車〉:「我看著這條路上來往的冷面/我聽著這喧嘩夾藏的輕泣/我轉換了對自己的同情/到第三人稱的遭遇/同情你的前途騰達/同情你的升職加薪/同情你的子女升學/同情你的一生輝煌」,從同情自己變成同情別人,等車、上班、工作、奮鬥,加薪升職飛黃騰達......可這些成就都得付出代價。這也是一種比較detached的、保持美學距離的寫法。〈寄往1993,掛號〉寫給自
己,抒情恰好,沒有長吁短嘆;〈愚人節〉也是逆反操作。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這是一堆古書/古書堆疊在筆電旁/一輕一重/跨著不太遙遠的生成年代/古書不進博物院/吞入塵埃以前/記得內容拍照/莫忘轉換最清晰好讀的PDF/這時代交接的門把/轉開即擁有裡外年華」,隱含諷喻,露骨的批判容易淪為敗筆,「隱含」反而讓讀者有想像空間去咀嚼、體會。
……
溫任平
推薦序二
懷念楊牧,期望謝顥
楊牧是我最欣賞的詩人,當年以葉珊為筆名,就讀東海大學四年之中,於大度山發表兩本詩學「水之湄」和「花季」。葉珊太瘦,後來改名楊牧。留學美國,走入學院派,成為一流的學者及華人世界最響亮的詩人。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楊牧之後,大度山再無詩壇上統領風騷的人物。
去年五月,我的臉書朋友東海大學研究生謝顥來成功大學參加「中國文字學會研討會」,順便約我見面,送了我一本他在2017年6月出版的詩集「秋的轉折」。我在東海大學擔任校長三年(2013-2016),原本期望學生之中,應該會有如葉珊楊牧之騷人墨客,鼓動文學的風起雲湧。可惜三年太短,希望成空。沒想到離開大度山之後,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
我對文學藝術,情有所鍾,當年為了推動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擔任校長之初,特別自香港中文大學延攬了童元方教授(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擔任文學院院長。也親自拜訪了最心儀的東海傑出校友,時居台北的楊牧先生。楊牧先生與夫人夏盈盈女士居住在敦化南路的現代寓所,窗明兀淨,陽光煦煦。猶記得是2013年的春天上午,大師白淨的臉龐,配合溫文儒雅的語調,訴說如何復興東海的文藝。充滿人文的的對話,至今回想起來,仍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可惜的是當年楊牧先生因為身體不適,無法接受東海大學的講座邀請。令人遺憾的是,楊牧先生已在今年初辭世,離開了我們。
從馬來西亞負責來台的謝顥,十五歲開始寫詩(怎麼跟楊牧一樣?),他的詩很抒情。由於馬國沒有秋天,他來台的第一首詩吟秋的詩名「血秋」,醞釀於他在台灣的第一個秋天,最後衍生了《秋的轉折》一書。東海大學畢業後,他進了中文研究所碩士班,鑽研文字學,開始走上學術之路(和楊牧一樣)。2019年,他繼續深造,進入博士班,並參與學生會長的選舉,這是他縱身公共事務的勇敢選擇。博士之途乃是學術闊深的考驗,論文與詩的寫作是左右不同腦葉的殷勤產品。繼2017年之後,他再接再厲,推出第二本詩集「兼職詩人」,並請我為他作序。他說:「湯校長雖然出身醫學系,但也熱愛詩歌創作,亦是「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的作者。」謝顥既然有期望於我,我亦有寄望於他。東海大學的綠色博雅,後繼需要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也需要謝顥的努力,切莫妄自菲薄。
我相信楊牧先生天上有知,一定會同意我的期待!
推薦序三
樓之於詩──海邊詩話話謝顥詩集《兼職詩人》
2017年,謝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秋的轉折》,收入2013年至2016年間詩作七十首。那是他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來以後的作品,大部分寫於他在東海大學中文系的讀書歲月。書名有「秋」,集中亦多秋冬之作,秋風秋雨多於春花夏月。季節嬗變是時間流轉的場景,也是寫詩的人的內心之境(inscape),離鄉背井的愁緒催促他到文學的想像世界去尋找詩思。
謝顥今年將他近三年來的詩作結集出版為《兼職詩人》。我所看到的詩稿其中一個版本一開始,就呈現一起(墜樓)「事件」(〈都市一起墜樓事件〉)。令我想起楊牧說的;「詩的意象,感慨,事件,對我而言,應該都是可以掌握的,可以理解的—」。那是當年洪範書店出版《張錯詩選》時,楊牧序的第一句話。張錯詩多劍的意象,故楊牧序以〈劍之於詩〉為題,闡發其詩觀。面對謝顥詩中的「墜樓事件」,我們不妨這樣詮釋—或反詮釋—其實「沒有」墜樓事件,沒有樓,只有最後一片落葉,落在地上,水中,猶如歷史的終結。我寧願這樣(反)詮釋,否則我們難免要詰問,沒有樓,何來事件?
我想起楊牧不是沒有道理的。上一個世紀的許多許多年前,當楊牧還叫葉珊的時候,有幾年的時間,是在大肚台地東側的東海大學度過的。我之認識東海、大度山,是在南中國海那邊的馬來半島東海岸小城,讀著《葉珊散文集》裡頭的大學生活,或讀他寫徐復觀這樣的東海老師(後來讀他的〈回憶徐復觀先生〉時我已去過東海大學了),遙想那個寫信給濟慈的年輕台灣詩人如何在草地、山坡與教室之間,思索一首詩的完成,寫下〈花季〉裡頭的詩。許多年後有幾個夜晚及白天,我走在東海校園的時候,還在遙想當年葉珊看到的大度山的星空與樹。謝顥來台之前,想必對東海的文學氛圍有一番認識,其中必然包括葉珊。
……
張錦忠
好的詩總宜淺斟細酌──序謝顥《兼職詩人》
謝川成的長公子謝顥的第二部詩集《兼職詩人》,收錄的是他2016年到2019年的詩作,2020年,他就作品修飾了少許。二十七歲的謝顥念博士,學術研究不免苦悶,我猜測詩可讓他宣洩情緒的鬱憤、心靈成長的苦難。可是對詩人,即使是兼職詩人,百年前艾略特《傳統與個人才具》(1919)的觀點仍然有用:
艾略特說:「詩不是放縱感情,是逃避感情,不是表現個性,而是泯滅個性。」(Poetry is not a turning loose of emotion, but an escape from emotion; it is not the expression of personality, but an escape from personality.)
我無意挾洋自重,嚴羽的《滄浪詩話》早就強調過「詩貴含蓄,忌直露」,比艾略特稍後誕生的中國詩人何其芳,作品細膩柔美,他成功迴避了囂張的事物和感情。我因此對謝顥能從感情的漩渦抽身出來的詩,特別感到興趣。謝顥用車的倒退,一個動作意象,寫出席葬禮:
眼前身後成群的陌生人
握手撫慰交換著人際網路的名片微信
一路燈光閃爍
車子倒退
我出席了一場
葬禮
「燈光閃爍」喻意人生的光明與黑暗,恰到好處,點到為止。詩本來就該如此,細部由散文去做。
詩可以逆向操作,像〈等車〉:「我看著這條路上來往的冷面/我聽著這喧嘩夾藏的輕泣/我轉換了對自己的同情/到第三人稱的遭遇/同情你的前途騰達/同情你的升職加薪/同情你的子女升學/同情你的一生輝煌」,從同情自己變成同情別人,等車、上班、工作、奮鬥,加薪升職飛黃騰達......可這些成就都得付出代價。這也是一種比較detached的、保持美學距離的寫法。〈寄往1993,掛號〉寫給自
己,抒情恰好,沒有長吁短嘆;〈愚人節〉也是逆反操作。
詩人可從外在現象的反差,寫時代更迭:「這是一堆古書/古書堆疊在筆電旁/一輕一重/跨著不太遙遠的生成年代/古書不進博物院/吞入塵埃以前/記得內容拍照/莫忘轉換最清晰好讀的PDF/這時代交接的門把/轉開即擁有裡外年華」,隱含諷喻,露骨的批判容易淪為敗筆,「隱含」反而讓讀者有想像空間去咀嚼、體會。
……
溫任平
推薦序二
懷念楊牧,期望謝顥
楊牧是我最欣賞的詩人,當年以葉珊為筆名,就讀東海大學四年之中,於大度山發表兩本詩學「水之湄」和「花季」。葉珊太瘦,後來改名楊牧。留學美國,走入學院派,成為一流的學者及華人世界最響亮的詩人。大度山是楊牧的青春浪漫啟蒙之地。楊牧之後,大度山再無詩壇上統領風騷的人物。
去年五月,我的臉書朋友東海大學研究生謝顥來成功大學參加「中國文字學會研討會」,順便約我見面,送了我一本他在2017年6月出版的詩集「秋的轉折」。我在東海大學擔任校長三年(2013-2016),原本期望學生之中,應該會有如葉珊楊牧之騷人墨客,鼓動文學的風起雲湧。可惜三年太短,希望成空。沒想到離開大度山之後,謝顥送來了一本詩集,讓我喜出望外,深覺大度山的人文後繼有人。
我對文學藝術,情有所鍾,當年為了推動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擔任校長之初,特別自香港中文大學延攬了童元方教授(哈佛大學文學博士),擔任文學院院長。也親自拜訪了最心儀的東海傑出校友,時居台北的楊牧先生。楊牧先生與夫人夏盈盈女士居住在敦化南路的現代寓所,窗明兀淨,陽光煦煦。猶記得是2013年的春天上午,大師白淨的臉龐,配合溫文儒雅的語調,訴說如何復興東海的文藝。充滿人文的的對話,至今回想起來,仍有如沐春風的感受。可惜的是當年楊牧先生因為身體不適,無法接受東海大學的講座邀請。令人遺憾的是,楊牧先生已在今年初辭世,離開了我們。
從馬來西亞負責來台的謝顥,十五歲開始寫詩(怎麼跟楊牧一樣?),他的詩很抒情。由於馬國沒有秋天,他來台的第一首詩吟秋的詩名「血秋」,醞釀於他在台灣的第一個秋天,最後衍生了《秋的轉折》一書。東海大學畢業後,他進了中文研究所碩士班,鑽研文字學,開始走上學術之路(和楊牧一樣)。2019年,他繼續深造,進入博士班,並參與學生會長的選舉,這是他縱身公共事務的勇敢選擇。博士之途乃是學術闊深的考驗,論文與詩的寫作是左右不同腦葉的殷勤產品。繼2017年之後,他再接再厲,推出第二本詩集「兼職詩人」,並請我為他作序。他說:「湯校長雖然出身醫學系,但也熱愛詩歌創作,亦是「桂冠與蛇杖:北醫詩人選的作者。」謝顥既然有期望於我,我亦有寄望於他。東海大學的綠色博雅,後繼需要有人,東海大學的文藝復興,也需要謝顥的努力,切莫妄自菲薄。
我相信楊牧先生天上有知,一定會同意我的期待!
湯銘哲
推薦序三
樓之於詩──海邊詩話話謝顥詩集《兼職詩人》
2017年,謝顥出版了他的第一本詩集《秋的轉折》,收入2013年至2016年間詩作七十首。那是他離開馬來西亞到台灣來以後的作品,大部分寫於他在東海大學中文系的讀書歲月。書名有「秋」,集中亦多秋冬之作,秋風秋雨多於春花夏月。季節嬗變是時間流轉的場景,也是寫詩的人的內心之境(inscape),離鄉背井的愁緒催促他到文學的想像世界去尋找詩思。
謝顥今年將他近三年來的詩作結集出版為《兼職詩人》。我所看到的詩稿其中一個版本一開始,就呈現一起(墜樓)「事件」(〈都市一起墜樓事件〉)。令我想起楊牧說的;「詩的意象,感慨,事件,對我而言,應該都是可以掌握的,可以理解的—」。那是當年洪範書店出版《張錯詩選》時,楊牧序的第一句話。張錯詩多劍的意象,故楊牧序以〈劍之於詩〉為題,闡發其詩觀。面對謝顥詩中的「墜樓事件」,我們不妨這樣詮釋—或反詮釋—其實「沒有」墜樓事件,沒有樓,只有最後一片落葉,落在地上,水中,猶如歷史的終結。我寧願這樣(反)詮釋,否則我們難免要詰問,沒有樓,何來事件?
我想起楊牧不是沒有道理的。上一個世紀的許多許多年前,當楊牧還叫葉珊的時候,有幾年的時間,是在大肚台地東側的東海大學度過的。我之認識東海、大度山,是在南中國海那邊的馬來半島東海岸小城,讀著《葉珊散文集》裡頭的大學生活,或讀他寫徐復觀這樣的東海老師(後來讀他的〈回憶徐復觀先生〉時我已去過東海大學了),遙想那個寫信給濟慈的年輕台灣詩人如何在草地、山坡與教室之間,思索一首詩的完成,寫下〈花季〉裡頭的詩。許多年後有幾個夜晚及白天,我走在東海校園的時候,還在遙想當年葉珊看到的大度山的星空與樹。謝顥來台之前,想必對東海的文學氛圍有一番認識,其中必然包括葉珊。
……
張錦忠

【預購】我殺了一隻長頸鹿◎簡玲
平常價 $21.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昨天,死了一隻長頸鹿。
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頂天立地迷思破滅了,
敵我矛盾糾葛歧異了,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物種火焰悖離了生命本質,你解剖麒麟華麗的命脈,
測量巨變裡隱藏的孱弱靈魂到底有多重?
──節錄〈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你可以在月光下,在一杯茶湯中,一首樂曲,一朵花裡,
在孤獨或喧囂時,與一隻長頸鹿共舞。
簡玲這本詩集,輯一〈短歌〉用簡約的文字企圖直達中心意涵。輯二〈問津〉,是旅程裡的沉澱。輯三〈人間〉,書寫游走生活中的種種議題。輯四〈城音〉,關於城鎮與土地轉身的探問。輯五〈花外〉,以花的種種表象,做感官以外深層反思。輯六〈寓語〉,是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與試驗。
「接續然靈之後,21世紀寫臺灣散文詩的女詩人中,質量均優者,簡玲是最受注目的一位。臺灣散文詩的特色若從商禽傳承下來,自是有別於當今中國散文詩,也有別於歐美散文詩,不容置疑,臺灣散文詩的特色大抵存有象徵隱喻技巧和現實精神內容的意味,是一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滋育臺灣散文詩的土地。我在簡玲這本散文詩集看到了人生的荒謬、人性的面目,但最重要的是,是看到了她把臺灣散文詩帶往一個劇場和小說的方向跨界而去,如此令人驚異。」——詩人.詩論家蘇紹連
「如果期待令人伸長脖子,你聽見心裡的長頸鹿在說話嗎?簡玲以性靈手法,扭曲現實裡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來履踐理想的契機,突破裂變的複雜情緒。那些如囈語般的幻境,有時給人柔和優雅的感悟,有時洗滌心靈的污垢,有時卻潛伏一支針鞭,扎出辯證喻意的震撼。簡玲如斯喚醒麻木的生活與日常,她的散文詩,有靈光乍現的知覺享受。但願你細心聆聽,解放體內的長頸鹿。」——詩人.詩論家若爾.諾爾
【特別收錄】
詩人.評論家黃里的評析專文──〈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本書特色
★ 本書精選簡玲抒發情感的眾多散文詩,題材豐富,有對土地的探問,亦有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與試驗。
★ 詩以性靈手法,扭曲現實裡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來履踐理想的契機,突破裂變的複雜情緒。
★ 蘇紹連、若爾.諾爾、黃里誠摯推薦!
名人推薦
詩人、評論家/蘇紹連
詩人、評論家/若爾.諾爾
詩人、評論家/黃里
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頂天立地迷思破滅了,
敵我矛盾糾葛歧異了,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物種火焰悖離了生命本質,你解剖麒麟華麗的命脈,
測量巨變裡隱藏的孱弱靈魂到底有多重?
──節錄〈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你可以在月光下,在一杯茶湯中,一首樂曲,一朵花裡,
在孤獨或喧囂時,與一隻長頸鹿共舞。
簡玲這本詩集,輯一〈短歌〉用簡約的文字企圖直達中心意涵。輯二〈問津〉,是旅程裡的沉澱。輯三〈人間〉,書寫游走生活中的種種議題。輯四〈城音〉,關於城鎮與土地轉身的探問。輯五〈花外〉,以花的種種表象,做感官以外深層反思。輯六〈寓語〉,是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與試驗。
「接續然靈之後,21世紀寫臺灣散文詩的女詩人中,質量均優者,簡玲是最受注目的一位。臺灣散文詩的特色若從商禽傳承下來,自是有別於當今中國散文詩,也有別於歐美散文詩,不容置疑,臺灣散文詩的特色大抵存有象徵隱喻技巧和現實精神內容的意味,是一股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泉源,滋育臺灣散文詩的土地。我在簡玲這本散文詩集看到了人生的荒謬、人性的面目,但最重要的是,是看到了她把臺灣散文詩帶往一個劇場和小說的方向跨界而去,如此令人驚異。」——詩人.詩論家蘇紹連
「如果期待令人伸長脖子,你聽見心裡的長頸鹿在說話嗎?簡玲以性靈手法,扭曲現實裡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來履踐理想的契機,突破裂變的複雜情緒。那些如囈語般的幻境,有時給人柔和優雅的感悟,有時洗滌心靈的污垢,有時卻潛伏一支針鞭,扎出辯證喻意的震撼。簡玲如斯喚醒麻木的生活與日常,她的散文詩,有靈光乍現的知覺享受。但願你細心聆聽,解放體內的長頸鹿。」——詩人.詩論家若爾.諾爾
【特別收錄】
詩人.評論家黃里的評析專文──〈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本書特色
★ 本書精選簡玲抒發情感的眾多散文詩,題材豐富,有對土地的探問,亦有對生命現象的觀察與試驗。
★ 詩以性靈手法,扭曲現實裡的真與假、美與醜、善與惡,來履踐理想的契機,突破裂變的複雜情緒。
★ 蘇紹連、若爾.諾爾、黃里誠摯推薦!
名人推薦
詩人、評論家/蘇紹連
詩人、評論家/若爾.諾爾
詩人、評論家/黃里
作者簡介
簡玲
兒童文學碩士。
曾任教職。
曾出版小說集〈歸來〉、〈黑店〉。
曾獲好詩大家寫、葉紅女性詩獎、臺灣詩學散文詩獎、臺灣詩人流浪計畫。
散文詩選入《躍場—臺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兒童文學作品輯入年度《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
簡玲
兒童文學碩士。
曾任教職。
曾出版小說集〈歸來〉、〈黑店〉。
曾獲好詩大家寫、葉紅女性詩獎、臺灣詩學散文詩獎、臺灣詩人流浪計畫。
散文詩選入《躍場—臺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兒童文學作品輯入年度《臺灣兒童文學精華集》。
總序
臺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緣起
蘇紹連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創辦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六日,這是臺灣詩壇上一個歷史性的日子,這個日子開啟了臺灣詩學時代的來臨。《臺灣詩學季刊》在前後任社長向明和李瑞騰的帶領下,經歷了兩位主編白靈、蕭蕭,至二○○二年改版為《臺灣詩學學刊》,由鄭慧如主編,以學術論文為主,附刊詩作。二○○三年六月十一日設立「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從此,一個大型的詩論壇終於在臺灣誕生了。二○○五年九月增加《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刊物,由蘇紹連主編。《臺灣詩學》以雙刊物形態創詩壇之舉,同時出版學術面的評論詩學,及以詩創作為主的刊物。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定位為新世代新勢力的網路詩社群,並以「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十二字為論壇主旨,典出自於唐朝‧馮贄《雲仙雜記‧二、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戴顒春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因黃鸝之聲悅耳動聽,可以發人清思,激發詩興,詩興的激發必須砭去俗思,代以雅興。論壇的名稱「吹鼓吹」三字響亮,而且論壇主旨旗幟鮮明,立即驚動了網路詩界。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在臺灣網路執詩界牛耳是不爭的事實,詩的創作者或讀者們競相加入論壇為會員,除於論壇發表詩作、賞評回覆外,更有擔任版主者參與論壇版務的工作,一起推動論壇的輪子,繼續邁向更為寬廣的網路詩創作及交流場域。在這之中,有許多潛質優異的詩人逐漸浮現出來,他們的詩作散發耀眼的光芒,深受詩壇前輩們的矚目,諸如鯨向海、楊佳嫻、林德俊、陳思嫻、李長青、羅浩原、然靈、阿米、陳牧宏、羅毓嘉、林禹瑄……等人,都曾是「吹鼓吹詩論壇」的版主,他們現今已是能獨當一面的新世代頂尖詩人。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除了提供像是詩壇的「星光大道」或「超級偶像」發表平臺,讓許多新人展現詩藝外,還把優秀詩作集結為「年度論壇詩選」於平面媒體刊登,以此留下珍貴的網路詩歷史資料。二○○九年起,更進一步訂立「臺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方案,鼓勵在「吹鼓吹詩論壇」創作優異的詩人,出版其個人詩集,期與「臺灣詩學」的宗旨「挖深織廣,詩寫臺灣經驗;剖情析采,論說現代詩學」站在同一高度,留下創作的成果。此一方案幸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應允,而得以實現。今後,「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將戮力於此項方案的進行,每半年甄選一至三位臺灣最優秀的新世代詩人出版詩集,以細水長流的方式,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後,這套「詩人叢書」累計無數本詩集,將是臺灣詩壇在二十一世紀中一套堅強而整齊的詩人叢書,也將見證臺灣詩史上這段期間新世代詩人的成長及詩風的建立。
若此,我們的詩壇必然能夠再創現代詩的盛唐時代!讓我們殷切期待吧。
二○一四年一月修訂
推薦序
「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黃里
「那隻死了的長頸鹿」--
六月的一日清晨醒來察看手機,她發簡訊希望我能為她的新詩集寫一篇序文。由於甚能體會那種等待的心情,再者即原非常欣賞她的散文詩,與她也有過數次書信往來,在並非很長的考慮後便斗膽欣然答應,並表示能為她寫序才是我的榮幸。
我想像來日如辦喜事一般熱鬧的場合裡,她實在值得一場真心歡快的祝福。為此我由衷替她感到高興。
然而爽快答應後,心想,我自己未曾有過一本散文詩集,於詩壇競賽上亦無斐然成績,我問她:我適合嗎?她於整裝待發的忙碌中誠懇與慎重的回答,只有加深我內心對她的欽服。她表示,這本散文詩集已醞釀多時,其間曾遇須到遠方流浪,返家後身體不適,電腦故障原稿檔案遺失,緊接著又將再次背起忐忑的心出國到更艱困的高海拔山區壯遊。
她的回應如她的文字。
因前一陣子曾試讀佛書,我閃過一個念頭問她,若我在文中引用楞嚴經裡阿難徵心的典故,她是否介意。她答平日即常至靜思堂教授青少年和孩子閱讀課程,並學習花道和茶道,她並不介意;再加上充斥作品裡的咖啡香與古典音樂,這些氣質優雅的意象,應是這頗具才情女子,閑美從容平實生活的一部份。
大哉為人寫序!怎可輕忽怠慢?趕緊翻書複習散文詩。大哉散文詩!又豈是我這鄉野匹夫臨時抱佛腳三言兩語所能道盡。若我再執意追問詩心在何方,必有聲音也要對我說「善哉!阿難。」了(天地明鑒,這絕非僅是讚美之詞,請試想佛陀在七處破妄前那令人動容的憐憫心)。於是就讓一切回到原初,回到她在《躍場/臺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裡真切剖析自己創作散文詩的精彩歷程,我不得不將之看待也是一番透澈的「明心見性」。
關於散文詩,不知有無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小實驗,即是將原意為分行詩的作品,用標點符號連成若干段落;另將原意為散文詩的作品,拆解分節分行排列,如此兩者供人同時觀賞,是否仍能讀出其間作弄過的蹊蹺?是故,亦被稱之為「分段詩」的散文詩,其精神就在有別於一般說明性的散文,而遣用了敘述或描繪的暗示性語言,於整體篇章起伏的節奏裡,表現思維空間的迴響,音色舖展的隱喻,種種更勝於分行詩詠誦提示及有無用韻的外貌,能更自由地施於戲劇性的日常聯想,或抒情浪漫的,甚至是哲思與議論的詩意書寫。這些在她這本題材十分豐富的散文詩集裡比比皆是,恕不一一對照。
我想如此多元的藝術表現手法養成,能不為過於顯露和鬆散的情緒性文字所拉攏,應與她長期指導包括小說與劇本的寫作,聆聽樂章的有機結構,和直抵心靈美學的觸動有極大的關聯。〔後記:那一首她的〈詩凍〉,是極難得的一篇以詩觀看自己的詩之深刻自省內察的作品。她說,「背負太多塑形,我不配成為詩的母親」,「詩,從冰層裡復活,他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光景。」如此一來,若欲回味她寫詩的手法,則〈冷泡茶〉會是一篇不錯的範例。其中可以品嚐到的是以詩語言理性不疾不徐地沖泡感性的意念,種種隱喻與結尾縹緲的節制,即拉出了耐人尋味之藝術欣賞的適當距離,而也能與讀者「輕柔且回甘對飲」。〕
……
臺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出版緣起
蘇紹連
「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創辦於一九九二年十二月六日,這是臺灣詩壇上一個歷史性的日子,這個日子開啟了臺灣詩學時代的來臨。《臺灣詩學季刊》在前後任社長向明和李瑞騰的帶領下,經歷了兩位主編白靈、蕭蕭,至二○○二年改版為《臺灣詩學學刊》,由鄭慧如主編,以學術論文為主,附刊詩作。二○○三年六月十一日設立「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從此,一個大型的詩論壇終於在臺灣誕生了。二○○五年九月增加《臺灣詩學‧吹鼓吹詩論壇》刊物,由蘇紹連主編。《臺灣詩學》以雙刊物形態創詩壇之舉,同時出版學術面的評論詩學,及以詩創作為主的刊物。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定位為新世代新勢力的網路詩社群,並以「詩腸鼓吹,吹響詩號,鼓動詩潮」十二字為論壇主旨,典出自於唐朝‧馮贄《雲仙雜記‧二、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戴顒春日攜雙柑斗酒,人問何之,曰:『往聽黃鸝聲,此俗耳針砭,詩腸鼓吹,汝知之乎?』」因黃鸝之聲悅耳動聽,可以發人清思,激發詩興,詩興的激發必須砭去俗思,代以雅興。論壇的名稱「吹鼓吹」三字響亮,而且論壇主旨旗幟鮮明,立即驚動了網路詩界。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在臺灣網路執詩界牛耳是不爭的事實,詩的創作者或讀者們競相加入論壇為會員,除於論壇發表詩作、賞評回覆外,更有擔任版主者參與論壇版務的工作,一起推動論壇的輪子,繼續邁向更為寬廣的網路詩創作及交流場域。在這之中,有許多潛質優異的詩人逐漸浮現出來,他們的詩作散發耀眼的光芒,深受詩壇前輩們的矚目,諸如鯨向海、楊佳嫻、林德俊、陳思嫻、李長青、羅浩原、然靈、阿米、陳牧宏、羅毓嘉、林禹瑄……等人,都曾是「吹鼓吹詩論壇」的版主,他們現今已是能獨當一面的新世代頂尖詩人。
「吹鼓吹詩論壇」網站除了提供像是詩壇的「星光大道」或「超級偶像」發表平臺,讓許多新人展現詩藝外,還把優秀詩作集結為「年度論壇詩選」於平面媒體刊登,以此留下珍貴的網路詩歷史資料。二○○九年起,更進一步訂立「臺灣詩學吹鼓吹詩人叢書」方案,鼓勵在「吹鼓吹詩論壇」創作優異的詩人,出版其個人詩集,期與「臺灣詩學」的宗旨「挖深織廣,詩寫臺灣經驗;剖情析采,論說現代詩學」站在同一高度,留下創作的成果。此一方案幸得「秀威資訊科技有限公司」應允,而得以實現。今後,「臺灣詩學季刊雜誌社」將戮力於此項方案的進行,每半年甄選一至三位臺灣最優秀的新世代詩人出版詩集,以細水長流的方式,三年、五年,甚至十年之後,這套「詩人叢書」累計無數本詩集,將是臺灣詩壇在二十一世紀中一套堅強而整齊的詩人叢書,也將見證臺灣詩史上這段期間新世代詩人的成長及詩風的建立。
若此,我們的詩壇必然能夠再創現代詩的盛唐時代!讓我們殷切期待吧。
二○一四年一月修訂
推薦序
「死了一隻長頸鹿之後」
黃里
「那隻死了的長頸鹿」--
六月的一日清晨醒來察看手機,她發簡訊希望我能為她的新詩集寫一篇序文。由於甚能體會那種等待的心情,再者即原非常欣賞她的散文詩,與她也有過數次書信往來,在並非很長的考慮後便斗膽欣然答應,並表示能為她寫序才是我的榮幸。
我想像來日如辦喜事一般熱鬧的場合裡,她實在值得一場真心歡快的祝福。為此我由衷替她感到高興。
然而爽快答應後,心想,我自己未曾有過一本散文詩集,於詩壇競賽上亦無斐然成績,我問她:我適合嗎?她於整裝待發的忙碌中誠懇與慎重的回答,只有加深我內心對她的欽服。她表示,這本散文詩集已醞釀多時,其間曾遇須到遠方流浪,返家後身體不適,電腦故障原稿檔案遺失,緊接著又將再次背起忐忑的心出國到更艱困的高海拔山區壯遊。
她的回應如她的文字。
因前一陣子曾試讀佛書,我閃過一個念頭問她,若我在文中引用楞嚴經裡阿難徵心的典故,她是否介意。她答平日即常至靜思堂教授青少年和孩子閱讀課程,並學習花道和茶道,她並不介意;再加上充斥作品裡的咖啡香與古典音樂,這些氣質優雅的意象,應是這頗具才情女子,閑美從容平實生活的一部份。
大哉為人寫序!怎可輕忽怠慢?趕緊翻書複習散文詩。大哉散文詩!又豈是我這鄉野匹夫臨時抱佛腳三言兩語所能道盡。若我再執意追問詩心在何方,必有聲音也要對我說「善哉!阿難。」了(天地明鑒,這絕非僅是讚美之詞,請試想佛陀在七處破妄前那令人動容的憐憫心)。於是就讓一切回到原初,回到她在《躍場/臺灣當代散文詩詩人選》裡真切剖析自己創作散文詩的精彩歷程,我不得不將之看待也是一番透澈的「明心見性」。
關於散文詩,不知有無人做過這樣的一個小實驗,即是將原意為分行詩的作品,用標點符號連成若干段落;另將原意為散文詩的作品,拆解分節分行排列,如此兩者供人同時觀賞,是否仍能讀出其間作弄過的蹊蹺?是故,亦被稱之為「分段詩」的散文詩,其精神就在有別於一般說明性的散文,而遣用了敘述或描繪的暗示性語言,於整體篇章起伏的節奏裡,表現思維空間的迴響,音色舖展的隱喻,種種更勝於分行詩詠誦提示及有無用韻的外貌,能更自由地施於戲劇性的日常聯想,或抒情浪漫的,甚至是哲思與議論的詩意書寫。這些在她這本題材十分豐富的散文詩集裡比比皆是,恕不一一對照。
我想如此多元的藝術表現手法養成,能不為過於顯露和鬆散的情緒性文字所拉攏,應與她長期指導包括小說與劇本的寫作,聆聽樂章的有機結構,和直抵心靈美學的觸動有極大的關聯。〔後記:那一首她的〈詩凍〉,是極難得的一篇以詩觀看自己的詩之深刻自省內察的作品。她說,「背負太多塑形,我不配成為詩的母親」,「詩,從冰層裡復活,他知道,自己想成為什麼樣的光景。」如此一來,若欲回味她寫詩的手法,則〈冷泡茶〉會是一篇不錯的範例。其中可以品嚐到的是以詩語言理性不疾不徐地沖泡感性的意念,種種隱喻與結尾縹緲的節制,即拉出了耐人尋味之藝術欣賞的適當距離,而也能與讀者「輕柔且回甘對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