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小日子:香港藝文漫步(2月號/2025)(第133期)
平常價 $21.00當草莓遇見士多啤梨
前陣子撰寫香港企劃提案時,腦中無端地響起了王菲《約定》的旋律,彷彿是個Sign。這個從大學時就經常前往的城市,對我發出了「Come back to me」邀請,讓採訪順利成行。也因此小日子首度推出了「城市特輯」;以漫步的節奏,帶領讀者重新發現香港特有的生活、藝術、離島風貌,及充滿儀式感的城市日常與傳說。
對於從小讀張愛玲《傾城之戀》、西西《我城》,及喜歡周星馳、王家衛電影的人來說,香港始終是一個不可取代的城市。80、90 年代港式文化的全面輸出,從文學、影視、歌曲、時裝、飲食等,影響力從亞洲輻射至世界各地。另一方面,香港也是一個公認很會過日子的地方。人們一早上茶樓飲茶;天熱、天冷要飲不同的煲湯補身。逢年過節更是少不了拍拖睇煙花,轉開運風車,買桃花催旺人緣等。在彈丸中開創一方天地,將生活過得有滋有味。
本期封面故事的五條藝文漫步路線,從香港字型散步開始。香港與臺灣是全世界唯二使用繁體字的地方,我們拜訪手寫小巴牌的傳承者麥錦生師傅,聆聽香港小巴故事。在中環與彩繪塗鴉壁畫合影打卡,漫步於香港街頭美術館。此外,還有張愛玲文學之旅,過海坪洲飲咖啡,「香港布魯克林」深水埗,以及感受香港的歷史與新生的大館。也特別走訪亞洲首間全球當代視覺文化博物館M+,感受香港的藝術能量。
回臺北後,最常想起的還是與個性小店主人的有趣對話。像麥錦生師傅說自己有時會在車上聽年輕人的流行潮語,參考製作成鑰匙圈。在深水埗開了全港首間電影單張專賣店「Moviemarks」的老闆 Gary,是到日本學習語言時,才開始喜歡香港電影。而坪洲的清新咖啡店「Island Table Grocer Cafe」,老闆Alice 曾在政大唸書時,一邊在天母Pub打工,與臺灣很有緣分。
此行雖然沒見著「稀物角落」的店主,但猜想他是個既戀家又喜歡旅行的人。總是忍不住將旅途中遇見好玩的事物,帶回自己居住城市,然後又有了繼續旅行的理由。而這些讓人安心的小店,不也都像自己在另一個城市裡的暫時的家?本期小日子也特別邀請知名作家胖胖樹,撰寫「植夢手札」專欄,分享從夢想到籌建「胖胖樹熱帶雨林文化植物園」的心情。希望在新的一年,每一個平凡卻充實的小日子裡,祝福大家都能與心之所向的旅行、藝文、自然和夢想相伴。
註:「士多啤梨」是英文Strawberry 音譯而來,隨着社會的普遍使用,進入了流通的港式中文詞彙系統中。
一件事
一座友善農地的發呆亭
漫畫,是靈魂的救贖
純粹的藍 兒島牛仔褲街
薪事誰人知
品一杯草莓果醬味咖啡
藝術家創作日記
陳姝里:創作是種自我療癒與表達 如同有些人以跑步抒發情緒
專欄
黃豪平:交換禮物之必要性評估
曾泉希:書店,一種生活酵母
胖胖樹:夢想的起點
封面故事 香港藝文漫步
Part 1 漫步路線
情迷香港手寫字型森林 街頭美術館直擊彩繪壁畫
命定的城市,青春的啟蒙 傾城張愛玲
過海坪洲飲咖啡 跳脫繁忙的小島探險
香港布魯克林 在深水埗感受復古文創氣息
M+看見香港藝術能量 大館穿越歷史與現代
What's New in Hong Kong? 2025香港藝術新鮮事
Part 2 從日常到年節10個香港生活的儀式感
Part 3 茶餐廳美食釋疑
Part 4 香港日常俚語教室
SP 香港製造 熱門手信推薦TOP 6
租屋是種姿態
攝影文字創作者黃銘進:在東京的第一個房間 或許孤獨但是我感到安全
小日子享生活誌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4月號/2024)(第128期)
平常價 $20.00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紙本式微的現今,為何還堅持做紙本雜誌呢?近幾年許多刊物宣布停刊,總有種末日之感,好似從電影《沙丘》中的海洋星球卡樂丹,來到黃沙遍野的厄拉科斯星,說是危機意識也好,這期小日子想探討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我們將問題遞向了編輯者,前時尚雜誌《GQ》總編輯杜祖業、《地味手帖》主編董淨瑋、新世代編輯人黃銘彰、日本生活設計雜誌《Pen》編輯群,這些有本事製作出好內容的創作者們,是如何看待紙本雜誌的未來?另外,還有來自各行各業雜誌讀者的心內話,對他們來說,究竟紙本雜誌的魅力為何?
編輯群和記者們出海航行,捕獲受訪者口中的字句:「紙本以實體姿態,可能出現在任何你我都沒有預料到的地方。」「把紙本當成是有內容的物件,保留適當的空間展示出來,也是紙本書發展的方向。」「目前日本有一本雜誌《Halmek》每一期都賣超過30 萬本,內容充滿了各種驚喜。」「當我們看到紙本雜誌陸續收攤,許多知名品牌反而開始出版雜誌。」「印在紙張上的影像、色調的變化,感覺很像是去看畫展,眼前的作品會帶給你想像空間。」
閱讀了這些字句,頓時有種在幽暗隧道中前行,而盡頭有光。
旅遊經歐美、日本國家,仍然看到人手一書或刊物翻閱著,無論通勤、曬日光浴,在何時何地紙本閱讀都能帶給他們一席寧靜之地,我們也特別搜羅世界雜誌,從雜誌中窺探不同文化。臺灣市面上許多刊物仍然持續產出好內容,並且因應時代調整轉變。
小日子生日了,面對數位與科技浪潮襲捲而來,越是喧囂的時代,有一個令人安心的存在,是很可貴的事,如同家附近開著的小店鋪,下了班,總可以和老闆聊上幾句,2024 年的我們,希望仍能堅守崗位,創作出一本本溫暖用心的雜誌。
一件事
主業興趣兩頭緊抓 取捨與遺憾的日常
鬧中有靜 西市羊肉
言情小說 一定要乘載女性主義嗎?
為孩子共同做一張桌子
環島催眠 讓催眠走入人們的生活
插畫家創作日記
房子 Fangtzu:用畫筆捕捉有光的所在
專欄
駱亭伶:來自小細胞的暗號
黃豪平:「其實你沒錯過什麼」 這句話的必要性評估
彭巧如:人生就是平淡又荒謬地過 書店也是
說說話
劉俊謙:放下控制我變得更真實了
封面故事
Mystery of Printed Magazines
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Part I 我們認為紙本雜誌存在的理由
在虛擬當道的年代 人們需要更有「存在感」的事物
紙本是一個 突破同溫層的媒介
因為紙本雜誌的存在 擁有了現在趨近理想的生活
Part II
《Pen》編輯室的真心話老實說
Call in 讀者心內話
Part III
我們經歷過的美好雜誌時光
Part IV
世界雜誌特蒐
Part V
出版人的十個崩潰時刻
租屋是種姿態
Miki Wei:有花的空間 是好好生活的最佳證明
小日子×非常木蘭 開箱地方進行式
霧台:雲霧繚繞的神之鄉
小日子享生活誌簡介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改變一生的冒險(8月號/2023)(第124期)
平常價 $18.00封面故事
這麼小的事情應該不能算是冒險吧
我想一切還是得從《夏日大作戰》說起。
男主角健二為了拯救世界免於衛星轟炸,拚死命用自己的數學能力來對抗「LoveMachine」;女主角夏希集結世界眾人的OZ 帳號,最後一手帥氣地用花牌打敗敵人。日本導演細田守設定了一個少年少女拯救世界的戲碼,隨著角色的情緒及呼吸,整間電影院都洋溢著屬於青春的那股熱血能量。
少年少女最後成功拯救世界,在蟬聲躁動的夏季,他們的人生真真實實地經歷了一場冒險,裡頭有覺悟、有衝動、有悔恨、有愛、亦有成長。我仍深深記得第一次看完電影時內心澎湃不已的心情—要是人生也能有這樣一場冒險就好了。
黑曜精靈的少女們,為了一圓星夢,在最耀眼、珍貴的年紀選擇和人生打一場賭,犧牲睡眠、犧牲平凡與快樂,只希望成為更閃耀的自己;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們,參加戲劇節,選擇站在舞臺上,當幕升起,就要跟心中童年的彼得潘一起長大 ;而青春的冒險裡也有反叛,導演蘇奕瑄讓演員李玲葦在電影世界裡回到最躁動不安的校園時光,去衝撞、去爭取,在奮不顧身中冀望世界有一天能溫柔接住每個人。
故事的前半我們見證了他們的冒險時刻,後半部分編輯部想要試著提問,人會怎麼回顧生命中裡最重要的那一場冒險呢?
也曾幹天幹地幹社會的李宥融,為鼓勵那些不被社會常規看好的人勇於突破框架,號召身旁的朋友在新莊的土地上舉辦音樂祭,累積至今的汗淚與愛早已讓爛泥發芽,成為能讓人依靠的枝幹;畢業前迷失人生方向的廖珮岑,藉著熱愛鳥類的興趣踏上蒙古等國開啟她的流浪計畫,才發現人生中的許多選擇其實都相互牽引著;在同志諮詢熱線工作的湯姆為了性別上錯置的靈魂,在自己的身體上跨越了無數次的冒險,卻在三十歲面對最後一項手術前卻步,思索自己到底為何而活?三十五年前,連臺灣在哪都不清楚的羅美智,從智利為愛來臺,並意外成了彰化的廟婆,回顧這些時光,她說是愛帶領她穿越現實的冒險,來到這裡,落地生根。
我忽然想到高三某次要模擬考的早晨,在往學校的路上突然好想看海,從臺北車站買了票就這樣晃呀晃地沿著北迴抵達海的去向。往海的沿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兩旁是高壓電塔一路往山延綿,我站在沙灘上,向著大海拍下拍立得,不禁好奇海的另一頭可以到達何方,內心正轟轟地響,彷彿有「什麼」正在心裡發芽膨脹。
比起健二和夏希拯救了整個世界,這麼小的事情應該不能算是冒險吧。但卻不曉得為什麼,這麼微不足道的,依然讓多年後的我深深記得。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讓心鬆弛的咖啡館(6月號/2023)(第123期)
平常價 $18.00▎▎No.123《讓心鬆弛的咖啡館》My life Oasis
推開門,店內的咖啡香混雜著現烤的三明治香氣讓人安心,選擇坐在靠窗的角落翻開書或是打開電腦,舒適的椅子讓人感到被好好包覆著,店貓店狗時不時在你的腳邊蹭蹭,伸著腰打個懶欠,你一邊驚喜地聽著店內輪播著自己私愛許久的歌手專輯,一邊吃著今日限定的水果戚風,確實是生活中微小的幸福,但也拯救了被工作或人際緊繃著的自己。
有人戲稱,臺灣一半是海一半是咖啡店。但仔細回想,我們在城市裡日常使用的卻總是那幾家,能銘刻在你記憶裡的也幾乎是同個雛形,小日子六月號將試圖在多元且分眾的臺灣咖啡文化裡,探尋我們喜愛上一間咖啡店的理由。
Part1 為何要在山海之間開咖啡館 Nowhere but here?
因興趣與理念誕生的周末限定山間咖啡所|金山山中客廳
改造小學舍,創造出一個看海的空間|白日夢Tea & Cafe
依樹建造,恆春生態導覽員的心之所向|開門見山樹屋咖啡
Part2 在島嶼移動的咖啡館
移動咖啡車Jimny
Part3 我的城市咖啡館
見證高雄咖啡藝文的發展史|步道咖啡
如何打造獨具街角特色的城市咖啡館|Louisa café
Café Inn
Cama逗留文青
Part4 沖出讓我心滿意足的一杯咖啡
徐詩媛(WCE世界盃沖煮大賽冠軍)
Part5 如何捕捉咖啡店的食物與氛圍
Part6 咖啡開啟地方生活,也結交興趣朋友
鼴鼠cafe × 二子咖啡 聊聊天
Part7 有那麼一間咖啡館是我出國的目的
【預購】小日子:整理然後重新出發(4月號/2023)(第122期)
平常價 $18.00How we learn to say goodbye
好友Y在前些日子離開我們去天上做天使了。
從得知難捱的病情到真正離開我們只有短短一年的時光。在即將來臨的告別式,共同好友們緊密地加了群組,整理她生前留下的痕跡,其中有短文有影像有聲音有笑聲也有念想,我們在整理中梳整悲傷,將記憶歸檔,才發現原來一個人留下的東西,可以這麼多,也只這麼少。
高中畢業時同學寫給你的塑膠板板(甚至不曉得校園是否還在流行?);以為下次購物會用到卻默默增生的紙袋們;跟前任們愛得死去活來的情書;又或是社群上過多的追蹤關係,曾經銘心的都成了生活裡最難割捨的一塊,在放不放棄之間游移,物件成了記憶的憑依,深怕說了再見之後,好像就會這麼忘記,於是自己漸漸成了一個不擅整理的人。
這期故事我們從以整理為職的人出發:愛書也惜書的國家圖書館館藏組主任周倩如,運用專業為書海建立秩序;能將備考知識整理成一目瞭然的學科筆記的北一女學生Papaya;以及藉由整理的過程來讓心情回歸安穩的專職整理師Blair。編輯部也走入四位擅於整理的人的生活空間:自信宣稱已經擁有理想廚房的林姓主婦;嘗試將室內打造成有戶外感的大紅;勇於在空間中尋求變動的設計師比德;還有將經典家具精準置位,稱得上是嘉義城市男孩的Amos。
實際整理外,關於人際關於心靈我們又該如何斷捨收納?編輯部找來苦口婆心勸導世上婊弟婊妹脫離人情苦海的丹妮婊姐,以及她的夥伴小賴與紀斯豪,來教大家如何勇敢跟不屬於你的關係告別。和老公選擇遠離城市移居山陲的演員袁艾菲,將以充盈富足的心靈狀態和大家分享她練習捨去的過程。最後,幸運地以作家蕭詒徽的文章收束,對文字工作者來說,書寫是紀錄是整理,同時也是告別。
我記得好深,那是在文學院的某一年初春,我和系上同學舉辦讀書會,領讀的學長選了劉梓潔的〈父後七日〉,學長說他相信劉梓潔是邊寫邊哭把文章完成的,但那時的我才大一,多麼與死亡無緣而無畏的年紀,哪曉得字裡行間的淚水都是真的。
原先的標題取做:整理、告別、然後重新出發,是直到和朋友在家辦了對Y的思念會,開了去年一起釀的梅酒,玩貓玩桌遊做Y生前喜愛的事,才發現原來悲傷也能笑著整理,或許整理也從來都不是為了告別,而是為了讓我們永遠記得。於是我心頭一閃,決定把告別二字拿掉。
劉梓潔在〈父後七日〉的最後一句是這樣寫的:「請收拾好你的情緒,我們即將降落。」我想為故事最後的句號再加上幾個字:「我會永遠記得,那我要出發了—。」
【預購】小日子:啊!這很小日子耶(12月號/2022)(第120期)
平常價 $22.00「這個很小日子——。」
入社這段時間以降,已經在無數次的編輯會議裡,或老闆、朋友、訪者等身邊多數人的口中不曉得聽過幾次,把「小日子」三個字視作一個形容詞的句子。但小日子究竟該怎麼解釋,我自己心底卻很難有個底。每期企畫的發想、文字的寫就,都彷彿是已內建在我(編輯)的身體裡,對於世界的好奇與理解的展現,或許也是榮幸地,像我這樣的一個人,被前總編輯認為是適合這本雜誌,順利入社,世代輪替,如今輪到我用這本特刊向你們解釋何為(我所知道的)小日子。
而該如何定義「小日子」?又該如何重新定義「小日子」?是小日子創辦人黃威融說過的微小而具體的幸福?還是如作家馬世芳說的生活要有Sense、要有不隨波逐流的品味?
在2022(雜誌創刊十週年)當年的最後一期,編輯部以特刊的形式,從「小」出發開展出七個單元,是因為我們深知生活裡小的重要性。「小吃喝」談論臺灣精彩也講究的小吃文化;「小旅行」記錄下每個生命裡的移動與冒險;「小山海」捕捉移居者的心境,了解到我們的生活是有所選擇的;「小空間」是一道道人與空間一起成長的軌跡;「小情緒」將去解開那些纏繞生活的心結;「小習慣」則是我們之所以成為我們的那些細節展現。
曾經入社的面試,前總編豆子問我最喜歡這本雜誌的哪個點。我還記得我是這樣回答:「小日子是很奢侈的一本雜誌:奢侈的留白,奢侈的自由,還有尤其奢侈的溫柔。」此次特別請插畫家紅林繪製封底,是因為如今的我覺得,也是我希望,《小日子》雜誌在下一個十年裡,能夠繼續陪伴你們,像是夜裡的那盞黃燈,度過每個需要力量的漫漫長夜。
如果你也曾經喜歡過我們,或是不知道小日子究竟是怎麼樣的一本雜誌,請容我在這裡用這本特刊向你們揮揮手:「你好,我們是小日子雜誌,一本在乎你我生活的雜誌。」
【預購】小日子:一起吃鍋的日子(2月號/2023)(第121期)
平常價 $18.00「愛的鍋」
Q:若臺灣食物裡面只能選一樣存活下來,你的選擇是?
我毫無疑問地回答是火鍋。只因火鍋的豐富性太吸引人,從北到南各式各樣的湯底、上山下海各異的食材,林林總總加乘起來,成為三百六十五天怎麼樣也吃不膩的食物;但火鍋也能很簡易,每每聚餐想不到要吃什麼時,總會有人為火鍋發聲。火鍋不勞費油煙爆炒,也不講究廚藝,只需一鍋好的湯底(現在超市甚至湯底包都厲害得驚人),等爐中的湯水滾沸冒出逼人的香氣,眾人圍著一口鍋是涮肉、又倒酒、邊說來來來這剛燙好的丸子有夠好吃,酣暢地吃上一整晚好不滿足,彿圍爐中間的這一口大湯真有魔力,讓在座每個人的心都緊緊地被牽連在一起,於是火鍋不再只是飽腹之物,更是關乎情感和群體記憶的食物。
而我腦海裡第一想到的是歌手洪申豪的歌曲〈一起吃鍋的朋友〉,這首歌已是每年秋冬必定會在同溫層裡被分享,彷彿真的是在輕聲喚你想起那些久違見面的朋友。也似乎是冥冥中牽引,2023 年〈一起吃鍋的朋友〉邁入發行第十年,趁著專題的機會,我們(還真的)去找了洪申豪,在(小火鍋店)裡聊他過去十年的生活,面對成長、面對曾經一起吃鍋一起玩音樂的朋友的來去,他是如何學會接受與理解。
我自己也遠赴花蓮,拜訪如今回鄉定居的YouTuber 阿翰和他的團隊,在酒香四溢的薑母鴨店,聊阿翰與導演Yen 相遇後,從人生的創作低谷重新被拉起的過程。我們從白日聊到黑夜,儘管跟他們是第一次見面素昧平生,卻因著圍爐的場合,在那幾小時的時間裡,神奇地感到自己好像也是他們的一份子被接納著。
當然,臺灣的火鍋宇宙何其精彩,編輯部也難分難捨地(太多遺珠了!)選了五家皆獨具特色的火鍋店:有傳承自姑丈手藝的臺北老牌酸菜白肉鍋;兄弟一家人用堅持手工炒製的沙茶,製作的汕頭牛肉火鍋;隱藏在民宅二樓,口味來自兒時香港的咖哩打邊爐;取自花蓮自然,將鮮摘的野菜用燙石煮熟的阿美族式石頭火鍋;還有坐落高雄港都,在新潮摩登空間享用的泰式火鍋。
我也完全地同意如陳雪老師所說,在火鍋席上,大夥總會各司其職,有人涮肉、有人講話,也有人就只是默默吃著。也真的,要夠親密的朋友才能一起吃火鍋。想到我總是那號召大夥來家裡吃鍋的人,不知道是害怕寂寞的個性還是喜歡熱鬧,但這件事總能帶給我無比的安心感,讓我知道我有歸屬,愛的人都在身旁。
最後,祝大家兔年快樂,紅包滿滿,打麻將都會贏。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西城兩鍋論 酒足飯飽恰恰好
掀開疫情的鍋蓋 讓我們進入「大音樂節時代」
由衷感謝有土鍋的日子 得以讓世界無傷料理有愛
總是著迷於製物人的創造過程 被工藝召喚的旅行
在溫柔飽滿的時間裡 祝我們永遠勇敢健康
插畫家創作日記
劉思妤:無法預知生命故事的結局 踏出的每一步仍滿懷堅定
專欄
馬世芳:火鍋雜憶
陳雪:當我們一起吃火鍋
說說話
姚國禎:當獨角戲有了觀眾
封面故事
Let ’s have Hot Pot, My Friend
Part 1 一起吃鍋的朋友
接受生命裡不可抗的分別 或許長大就是這麼一回事
在如夢似幻的一年 我們一起組隊打怪
Part2 火鍋朋友啊!我該怎麼認識你
細火慢熬的酸菜白肉鍋 守護姑丈一輩子的執著
入山尋覓珍饈野草 口口都是大自然的美味餽贈
大鍋翻炒的古法沙茶 凝煉超過一甲子的家族歲月
在大港邊的摩登世界 感受酸辣勁爽的迷人泰湯
隱身二樓的私宅打邊爐 重現經典兒時回憶
SP 火鍋小知識 鍋我什麼事喔!?
SP 臺灣火鍋地圖 編輯部嚴選火鍋食材二十種
租屋是種姿態
在老屋把心安下 一步步實踐理想
我們喜歡的店
泡在看不完的漫畫堆裡 和南澳的山海一起睡去
小吃風景
來老街想吃點不一樣的 且聽在地囡仔這麼說……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理想的週末(10月號/2022)(第119期)
平常價 $18.00「週末的法國吐司」
在早午餐(Brunch)一詞還沒有深植進全臺人民心中的我的小時候,週末到臺北仁愛圓環的双聖美式餐廳吃早餐是我始終印象鮮明的家族回憶。二面蘸滿蛋液的帶邊薄切吐司,放在充滿奶油的煎檯上煎到金黃表皮出現淺淺焦褐色斑紋,端上桌時再把裝在小瓷盅的楓糖漿淋上吐司,甜滋滋地讓眼睛都吃出了星星,想著世界上怎麼有這麼美好的發明,默默感謝著二千年前羅馬人那份珍惜食物的心(註)。
但開始工作之後,法式吐司便吃得少了,倒也不是它難得,而是一種生活裡難以言說的推力,讓你一直錯過它。譬如總是睡遲、譬如無法隨心所欲地在想吃法吐的週日早晨找著理想的吐司(能做到的人勢必得昨日便計畫好。再者,理想吐司也絕非樓下便利店可得之貨。)又譬如真心付出努力在地圖上找到了早午餐店,也未必能滿足心裡渴望,所以某種程度上,週末乍看自由,卻不一定能過得理想。
於是,懷抱著有點忌妒卻羨慕的心,編輯部探訪了八組在各自的生活裡擁有著理想週末模式的人們:
攝影師叮咚與妻子秝緁練習在生活裡找到大人與小孩能一同放鬆的出口;臺南糯夫米糕的老闆雨樵乘著心愛的老車,在全然專注的駕駛中感受無拘無束的自由;旅遊作家下港女子在熟悉又陌生的小鎮裡發掘新的樂趣;戶外愛好者阿泰和呆呆選擇往山裡去,沉浸在和自然的獨處時光;飲食作家盧怡安喜愛隨興穿梭在遠方或是朋友的餐桌上,遁入專屬的休日模式;專職主婦Alvita 與老公以音樂開啟週末早晨,在聲音流動下輕盈地享受親子時光;攝影師Kris 和作家dato 二位city boy 從漫畫與黑膠起頭,大聊新世代的男子休日風景;最後也跟著歌手鄭興穿梭到中國成都,一同在珍貴休假縫隙裡尋覓創作靈感。
他們擁抱自己的愛好,理解自己的形狀,在不斷的練習裡,找到了工作與生活之間的平衡點,於是能在長大成人後,在每一週唯一抓得著的短暫時光裡,試著讓自己得到修補,重新將血量HP 灌飽,再繼續投入到下一個生活週期內。
本期也告別了工作室單元,由全新的「小吃風景」單元接棒,前往每座城市找尋最deep 的醍醐味。我們首發高雄,由飲食作家郭銘哲帶路,一窺他兒時戀戀不忘的攤家與食物們。希望你們會喜歡。
好的,不多說了,我要先去煎吐司了,最後祝福各位週末愉快。
註:法式吐司的製作技巧可追溯至古羅馬時期。把吃剩下乾掉的麵包透過浸泡蛋液牛奶來讓口感起死回生,是誕生於珍惜食物的心。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在風停留的地方 察覺自然捎來的消息
女人我最大 (邦查版)
在一上午靜謐時光裡 感受歲月在洋房裡流轉
插畫家創作日記
Rai:The Show Must Go On
專欄
馬世芳:自由工作者的週末
陳雪:有貓的午後
說說話
安溥:我的青春就在那裡了 沒有任何人事物需要我去榮耀
封面故事
叮咚:生活總是無法預期 心安定了就是最好的休息
糯夫米糕雨樵:Drive My Car 與老車在無際的移動裡感受自由
阿泰呆呆:和伴侶在山裡享受獨處時光 讓自然將心的稜角揉平
dato×Kris Kang:開關off 的那一刻 我的休日就開始了
下港女子:讓城市裡的習以為常 再次成為旅途中的不可思議
盧怡安:去很遠的所在或有人為我做飯 不需細想菜單就是最好的時光
Alvita:讓喜好與興趣適得其所 居家便成為身心的避風港
鄭興:在風景裡移動 於城市的浮隙裡捕捉創作靈光
租屋是種姿態
在自己心裡放個雛形 不知不覺就化成想像的家
我們喜歡的店
在鹽埕地帶的無盡摸索 用愛孕育出的蔬食綠洲
小吃風景
大港埔周邊 不斷循環出現的 戀戀兒食路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我想一個人去這些地方(一個人特刊)(2017)
平常價 $21.00編者的話
一個人旅行 內心像潺潺流動的小河
「旅行的最佳人數就是單槍匹馬,這時對世界沒有界線和防備,能敞開心胸,迎接旅程所有的美好。」這是宜蘭山田山宿主人歐舟,坐在民宿屋頂,訴說20歲一個人騎單車橫跨歐亞所體悟的一段話。
受到讀者喜愛的《小日子》一個人特刊,今年夏天再度重版出來。我始終相信,不管是不是一個人過日子,在繁忙的日常中,藉由旅行與閱讀,有意識地讓自己回到「一個人」的狀態,是一個人內心保持獨立自由的重要關鍵。
找家適合一個人旅行的民宿,嘗試不同於以往的單人旅行;鑽進祕密書室,凝神專注地閱讀。當周遭少了雜訊連線,心情有了「餘裕感」,會找回忘卻的感性,讓所見所悟很不一樣。看著《小日子》編輯和作者群旅行回來所寫下的句子,心也一起飛到旅途的彼端。
一個人的旅行,不必跟誰約時間,想走,就走。
偶爾一個人,跟異境保持曖昧的關係,進或退由自己決定。
停泊日常靜巷中,找到一個人的同類。
一個人旅行,像河底的小石子,安靜單純地沉澱。
有人喜歡樓下是咖啡館,樓上是客房的民宿,一早用咖啡香將自己喚醒。有人偏愛僻靜山野,整天在民宿放空。也有人選擇背包客棧,與各路旅人分享彼此某一部分的人生。這次所挑選的20家民宿和五間書室,都是對單人旅行友善,一個人能夠自在獨處的空間。在迎接旅人的靜謐氣氛中,蘊含著在地生活感與主人的深刻理念。
出發吧,只要內心像潺潺流動的小河,不管到那裡都好。懷抱著清朗喜悅的心情,請帶著《小日子》,一邊旅行,一邊翻閱未知的風景。
Part 01 一個人的民宿、書室篇
咖啡館民宿
老屋隔絕城市紛擾 享世外桃源的家庭溫暖
書香與美食料理 交織出旅途協奏曲
小幫手的第二個家 勞動中找到溫暖撫慰
城市中微光幸福 有音樂相伴的微醺感
住進咖啡店二樓房間 遇見在地生活慢步調
清幽放空民宿
臥躺閣樓榻蓆上看星星 絕對自然派的旅行驛站
老房子裡自由晃蕩 重溫兒時阿嬤家記憶
融入漁港氣息的安靜風景
霧濛中亮點 黃金山城裡的避風港
躺在草皮上聽海數星星 享受佳樂水山海的美好
背包旅棧
適合獨旅共宿的青年旅店 交換心情中哺育夢想雛形
故事插畫般的洋樓 有女孩兒安心的背包客房
停泊於日常靜巷 不經意找到一個人的同類
跟著愛上縱谷的朋友 感受最宜居小鎮生活
攝影師經營的背包客棧 院子裡有披薩烤爐
望鄉的港口 脫下靴子好好睡上一覺
人狗貓相依的日式時光旅店
桂樹巷裡生活靜好 有不定期的小市集
離群索居 在山城小鎮找回自己
拉開客房的大紅花布 感受百年老厝的人文歷史
個性書室
在民謠吉他音樂中 到設計圖書館找尋生活靈感
繁華街市隱藏祕密空間 實驗100種讀書方法
帶本書窩在夜市樓上 分享祕密和空間
以分計費的計時圖書館 享受安靜閱讀的私旅行
拜訪日光植栽書屋 無所事事也開心
Part 02 獨處的美學
聊聊天
溫貞菱×曹晏豪 一個人跑步和收工後的放空 是最孤單也是最幸福的時候
鄧九雲×盧凱彤 一個人旅行 遇見未曾見過的自己
宋冬野 一個人在家 音樂和貓是最好的陪伴
黃健瑋 想念一個人專心閱讀 沉浸在另一個世界的樣子
乱彈阿翔 做木工玩音樂 靈感總是在生活不經意時刻浮現
張曼娟 以詩詞為友與經典談心 是最好的陪伴與療癒
一個人的音樂 閱讀 電影 戲劇選單
馬世芳 一個人上路 音樂決定了我的人生路線圖
駱亭伶 一個人敲打鍵盤像在孤島上 這些書給人力量
楊芷菡 在夏日啤酒氣泡消退前 適合一個人重新回味的電影
鄭雅文 大白天或漆黑深夜 一個人窩在家看的劇集
【預購】小日子:新世代職人的工作日常(1月號/2018)(第69期)
平常價 $16.00編者的話
那些爸媽不懂的事
村上春樹在他的第六本長篇小說《舞舞舞》中有幾句關於長大成人的經典對白:「你要做一個不動聲色的大人了。不准情緒化,不准偷偷想念,不准回頭看,去過自己另外的生活,你要聽話,不是所有的魚都會生活在同一片海裡。」「我一直以為人是慢慢變老的,其實不是,人是在一瞬間變老的。」
你曾經想過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又或是,你還記得你想成為什麼樣的大人嗎?那是現在的你嗎?《小日子》在一年之初,採訪了幾位「新世代職人」,希望大家看看他們,也回憶自己曾經握在手中的夢想。他們做著爸媽無法理解,甚至一般人覺得陌生的工作,不追求世俗認同,在人生路上,用獨一無二的姿態前進。
從機械與土木工程專業背景畢業的居家收納師Mr.許,順著自己潔癖與強迫症的天性,轉職走上了收納整理一職,「整理空間是一種直視自己心靈的時刻,藉機梳理混亂的心情」,他又說起換工作的心情:「光靠想像只會困難重重,不成功大不了重新來過,工作還是自己開心最重要。」
廣受年輕人喜歡的即興書法詩人何景窗,原本在廣告公司當文案,沒日沒夜地工作,後來決定將生活歸零,回到臺南念研究所,在這段沉靜的歲月中,接觸了文學創作及書法,寫著寫著,作品越來越普及,何景窗的字化成不同的產品,貼近每個人的生活,也走出了她自己新生活的節奏。
從小喜歡捏捏縫縫的崔泡泡,在成長過程當中常被認定是長不大的小孩,沒考上大學,卻一心想做美術相關工作,而後順著自己這份任性又幼稚的個性,為紙風車兒童劇團製作道具和布偶,一路走到現在成為專業的製偶師,進而創作出之前世大運的吉祥物熊讚。沒有硬性改變人格特質,順勢而為走上最適合自己的位置。
臺灣的社會常以狹窄的價值觀主宰教育,從早期崇尚律師、醫生,到後來的竹科新貴,學子們莫不在旁人殷切期盼下往窄門擠去;然而近年來經濟結構的改變,也讓這些職業地位逐漸崩解。這一期的受訪者們在主流眼光看來,或許都具有一點邊緣的人格特質,然而主流重要嗎?邊緣或許也是一種幸福。在新的一年之初推出這個題目,希望大家也能體會我們從新世代職人身上看到的:只有你能決定自己的樣子,而且這個決定永遠不嫌晚。
目錄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蒜頭是伴我成長的記憶佐料
和部落耆老學著認識小米 復興故鄉飲食文化
日本那須高原上 一處由光影幻化的美好空間
孤獨又樂觀 馬來西亞怡保唯一的獨立書店
獻給臺灣的美好成長紀事
攝影師行走手記
劉森湧:不可思議的.印度
專欄
馬世芳:張雨生最燦爛的遺贈
張曼娟:我的妙嗚人生
聊聊天
王盛弘 ╳ 孫梓評:總之,繼續旅行與書寫吧
封面故事 Good Job
Part 1 新世代職人
整理居家空間 同時梳理心靈與人生
以字修心 用毛筆書寫生活吉光片羽
打一通電話給遠方的朋友 聽見毛小孩心裡話
紋上永恆紀念 陪伴自己也拾起情感
掉進兔子洞的製偶師 人生像一堂忘了打下課鐘的勞作課
Part 2 陪伴職人的工作道具與筆記本
SP 捕捉靈感、生活與旅行的日常風景
市場旁的編輯事
游姿穎:當編輯微醺時
創意現場
盧建彰:把別人的壞天氣變成好天氣
工作室日常
民生社區裡的繪畫工作室
【預購】小日子:傷心歌單(12月號/2019)(第92期)
平常價 $16.00每個人心中都有一篇傷心歌單
人生中有很多事情是沒有畫面的,但可以讓你瞬間回到某個時刻,像是氣味,或是音樂。我們這一代在臺灣土生土長的孩子,不管聽不聽流行樂,青春歲月少不了一首周杰倫,或是一首五月天,或是一首阿妹。有多少人失戀的時候是靠孫燕姿〈我懷念的〉走過的呢?就算不是這首,也可能是〈我不難過〉吧?還是阿妹的〈勇敢〉?這已經無關乎喜好了,我們這一代,百花齊放的華語流行樂深深地種進了我們心裡。
我偷偷喜歡多年的楊丞琳,少女時代就出道了,早期被人認為是完全沒有實力的偶像歌手,負面新聞沒有少過,但一路走來她從容抖落這些標籤。早熟的性格讓她自動清理及斷絕了負面情緒,唯有在音樂中能自然宣洩:「音樂像是種記錄也是陪伴,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會有屬於當下的那首歌,每次在聽到這些藏在音樂裡過去的自己,都會因為自己的改變與不同而感動。」
我的學長、被封為「美男子系詩人」的馬翊航,談起他大學時轟轟烈烈的一段失戀,即使旁觀者學妹我,到現在都對當時的慘烈餘悸猶存。小馬細數大學時代陪他一起生活過的音樂,「沒有數位音樂的時代,出門該帶哪一張CD 是一個慎重的儀式,我常說,形塑我感情觀倒不是文學,而是作詞家林夕。」
還有隔了好久終於推出新作品的路嘉欣,對人生展現出超齡地豁然:「生命走到這把年紀,有更多的感觸,身邊的人好像都努力地想要變好,太努力太努力了,而音樂已經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伴著我的倔強,在人生低落時維持優雅的姿態。」
不太像是我們這掛讀者會喜歡的歌曲,孫淑媚的〈媽媽你無對我講〉,竟然意外地在本刊中登場兩次,第一次是連結了舞者陳逸恩小時候的記憶,以前常被帶去茶室唱歌的他,這首歌讓他回想到聲色場所裡小小的他,及對他特別好的玫瑰姐姐;另一個登場點是馬翊航,深愛這首歌的小馬說,人生任何無言的時刻,這首歌都可以派上用場。
每個人都會有埋藏在心中的傷痕,積累成自己的傷心歌單,最後,跟大家分享我的: 1. 不要說話- 陳奕迅、2. 酒店關門之後- 鄭宜農、3. 夜行性動物- 法蘭、4. 降雨機率- 甜約翰、5. So Far Away – Carole King。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不是不可惜 只怕太珍惜 ─寫在風和日麗唱片行收店後
建築師設計的電車 高科技感裡的低調溫暖
床邊的超時空通道
當世界越來越虛擬 別忘了我們都還愛電影
不靠海的竹山小鎮 耽溺於沉靜的午後
攝影師行走手記
洪立楷:臺北第一果菜市場
專欄
馬世芳:專供失戀的不療傷歌單
張曼娟:終日我灌溉著薔薇
黃威融:青春記憶珍貴 但是不必全部帶著
聊聊天
J.Sheon ╳ 柯家洋:不管幾歲都是男孩 男人只是一種偶然的狀態
封面故事 Depresso Expresso
經歷這個你 活成這個我 心疼藏在音樂裡過去的自己
用心酸微笑去原諒了 才開始懂了心痛的意義
走過度秒如年難捱的離騷 記得還是要倔強不悔地生活
在我心上用力的開一槍 傷心迷霧使生命立體
默默聆聽那黑夜 歌單陪著穿越迷惘與不安
SP 人生中的BGM:當狀況來臨 背景音樂是⋯⋯
創意現場
彭星凱:否定之否定
工作室日常
滿溢香氣與時間感的甜點工作室
市場旁的編輯事
許馨仁:下班不回家的週四夜晚
【預購】小日子:我們和貓與狗的小日子(1月號/2017)(第57期)
平常價 $16.00Meow and Bow-Wow
Part 1 和貓狗一起工作的生活
熱情陽光的暖暖陪伴 有了愛 浪浪可以不再孤單
唱片行有汪汪聲 帶狗狗去散步 是上班最期待的事
辦公室裡的貓職員 各司其職 為工作畫上美妙逗號
閑靜幸福的甜味時光 在小鎮 古樸書店裡 和貓孩子相依
Part 2 創作過程有貓狗的陪伴
跟貓咪一起旅行 用羊毛氈編織出生活的樣子
用衣服的圖案說想說的話 有狗兒的日子 我學會了適度放鬆
跟著好奇的雙眼四處探索 我的世界因為你開闊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一澤信三郎的布包哲學
在奈良跟隨當地人生活與呼吸
剝除層層疊疊的蠟 染出屬於自己的顏色
奶油和巧克力 是甜味與苦澀的完美結合
將溫暖的南風吹向遠方角落
循著街角香氣 巧遇百年糕餅老店
專欄
馬世芳:那些洗腦的K-Pop金曲,來自北歐的作曲工廠
劉梓潔:札幌一日,以搭錯車終結
張曼娟:記得要烘底
聊聊天
李焯雄 ╳ 許悔之:
相異與相似的你我他都是同名同姓的人
北臺灣旅人日記
越陳越香的海港記憶
工作室日常
燈光道具一切到位 進入電影場景般的工作空間
人物專訪
王若琳:沒有任何事能超越音樂帶來的美感
創意現場
盧建彰:優雅的掙扎
藝文事物
黃麗群:寫不出稿子來的時候 跑去讀書
小日子享生活選
讓我淚流滿面的一期
每期最後階段寫編者言的時候,我都很認真地把編輯們殫精竭慮的企劃,用引經據典的方式介紹出來,但這期不那麼複雜了,小日子2017 年開春第一期,做了我們從未嘗試過的題目〈我們和貓與狗的小日子〉,這是我們第一次、可能也是唯一一次嘗試與動物相關的企劃,也是我第一次讀小日子讀到淚流滿面,感謝我們這次企劃中所有採訪到的主角,他們都是這個城市中最美麗的人。
我們不鼓勵養寵物,也絕對不希望讀者在看完這期之後去購買貓狗回來飼養。我們希望藉由本期七篇封面故事傳達的,不僅是七個工作空間及職人的工作心情,也是11 隻貓狗主角的「人生故事」。我們想告訴大家的是,每個生命都有獨特且被珍視的價值。經由主人們口述毛孩子的過去及現在,明顯感覺出當付出愛的時候,毛孩們生命力的強大轉變;透過牠們的眼睛,經歷了種種不同觀看的視角,那些我們習以為常的生活常態,因為牠們的加入,而變得多麼有趣。
「浪浪別哭」的譚柔說起現在的店草班班,溫柔中帶著幽默:「十足的暖男性格,照顧店裡所有的浪浪,又因為長得帥,粉絲常說是狗界的彭于晏。」風和日麗唱片行的托托每天忠實地在唱片行裡守護,因為知道托托在等待,大家總是帶著期待的心情上班;掌生穀粒裡的四個喵星人,用家人一般的陪伴,釋放了職場的工作壓力;Yinke 品牌主理人可潔遇見阿波之前,原本是個工作狂,甚至身體都出問題,因為必須帶著阿波外出休息運動,反而改善生活的節奏。我們常常覺得我們拯救了浪浪,但其實好像是浪浪拯救了我們比較多呢。
這一期我們進行了小日子創立四年多以來首次大型改版,跟我們的設計師空白地區彭星凱以及編輯們在細節上反覆討論,做了大規模的翻修。小日子這兩年多以來嘗試過許多新的實驗,建立官網、線上平臺、開店、製作自有商品⋯⋯每一步都讓外界驚訝,然而改版其實是讓我們最緊張也思考最久的規劃。
小日子的設計風格深植人心,這一年來銷量也很好,一般媒體不會選在這個時間點冒險地改變。但在圖文的搭配及呈現上,我們認為還有更多可嘗試的表現空間。我們總是不斷在進步,在自己建立的風格上往前革新,這是我們2017 年誠心地送給讀者最大的禮物,希望你們喜歡。
【預購】小日子:寫一封信給(7月號/2021)(第111期)
平常價 $16.00致親愛的讀者,也許還有我自己:
在這疫情肆虐期間,不知道你們是以什麼樣的型態度過每一天的呢?首先我想跟你們說聲謝謝,在這個混亂迷離甚至感到寸步難行的時刻裡,你們無論如何願意買一本雜誌然後翻翻它,在我眼裡都是偉人般的存在。
我剛才洗了手,頻繁洗手造成的乾裂讓我擦了護手霜,旁邊備好可以說是近期精神食糧,不健康但令人快樂的奶精奶茶,現在坐下謹慎且全神貫注地打著這篇要敬獻給你們的編者言。我非常非常喜歡寫信,因是那種不善表達情感的人,與其透過話語,更傾向於把自己的情緒和感受咀嚼過後慢慢消化,再轉譯成文字。所以我總是寫信,生日、紀念日、母親節(這是被強迫的)、聖誕節、賀年、旅行、道別、剛在一起、久沒聯絡,無法好好說明的糊成一團的情感,當開始動筆時就逐漸有了形狀,寫信,是我與這個世界、那些重要的人,更明確且深刻的繫絆。
但說來慚愧,在這段時間,我一封信也沒寫下,各種不得已的煩惱與壓力,讓我不再聽音樂、寫字,甚至不像過去每個晚上在房間裡點上珍藏的線香。我對什麼都失了興趣,不過,就是在這樣的時候,反而很想收到別人的來信,不管是流水帳地記錄都在做什麼、抄些迷戀的詩句或歌詞,還是鼓勵著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文字。把自己的心滯留在孤島上,渴望起了來自他人的消息。
所以我們邀請了五位寫信人,寫給世界給愛人給孩子給朋友及自己,歌手洪安妮與最近靜下來的世界通訊,意識到不必把自己逼到絕境慢一點過也沒關係;編輯zz 對伴侶叮咚告白,經歷結婚生子與一起在家工作反而更加知道愛是真實面對彼此;作家、上班族兼羅比總裁的媽媽葉揚,告訴兒子未來可能會有不如意的時候,記得當作這只是有時會發作流出來的過敏鼻涕。(難怪我最近一直過敏)
詩人、催眠療癒師任明信則想對那些渴望被修復的人們說,去認識自己然後發現自身裡邊的無限,了解到生命寬闊的可能,找到真正適合你的生活。作家顏訥則在居家期間意識到自己「其實是神經質控制狂!」但混戰一番後,依然找到與內心分裂自我和解的祕方── 動手做外婆黑糖客家發糕。
想把這些字句交給你們,也希望能讓你們在這樣的時光裡,會因此生起想提筆把部分的自己託付給別人的念頭,並且互相交換彼此的關心、在意與掛念。無論是每天密集相處的人、許久沒見上的人、又或者是很久沒探進內心裡照顧的自己,也許有那麼一個人,正在等待你的隻字片語。
小日子行事曆
一件事
最難抵達的地方 過最屬於自己的鬆軟時光
當浪潮退去 通往神明居所的白色大門
臺灣海龜戶口名簿 每隻都有自己的名字
媽媽日常擠出片刻 深夜的自癒時間
女漢子的失敗料理課 修習做菜與身心
插畫家創作日記
Johnnp:讓畫作裡的人代替我說說話
專欄
馬世芳:嗨,十年後的我
陳雪:音樂的救贖
林婉瑜:寫一封信給 puppy love
聊聊天
江佩津 ╳ 廖瞇:獻給家人的書寫 是為了繼續前行的接近與告解
封面故事 I Wrote You a Letter
Part 1 致 ______,最近你都好嗎?
世界回到了慢的樣子 原來我從來不用追著什麼跑
縱然生活瑣碎 愛是在每個相像的日子也不會厭倦
那些委屈都是人生的鼻涕 原因不明
在這充滿雜訊的宇宙 記得你是自由與無限的
獨處時依賴著自我獎賞 連自作自受都變一種昇華
Part 2 如果可以,我也想收到你的回信
棉花糖:聖哲 ╳ 小球的八年重逢與疫情暫別
Part 3 生活中的碎片,都在紙裡成為真實
SP 1 一切的終結或日常的每天,我都想寫給你
SP 2 告白與心事,給自己的寫字練習
工作室日常
蛋君:不受任何框架與媒材局限的造物之地
市場旁的編輯事
劉亞涵:女子宿舍的日常對話(居家防疫篇)
【預購】小日子:南國的一天(8月號/2022)(第118期)
平常價 $18.00「在那應許之地 山與海會留下你」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小日子:點♡時刻(6月號/2022)(第117期)
平常價 $18.00「糖是靈魂的養分」
大概兩年前,我戒了一年左右的糖,期間最喜歡的手搖飲直接放棄,甜點幾乎不吃,但完全想不起來哪天開始,總覺得人生何必對自己如此苛刻,我又開始一點點地吃起甜食,直到前陣子,生活與工作巨大的壓力讓我每天都異常焦慮,好幾天下午我都直接蠻橫地吃掉一整個淋滿糖霜的肉桂捲,接著我就知道,我這輩子應該都不會再回去戒糖了,甜度,就是人生的救贖。
這期是入社即將滿一年的編輯家豪擔任責編,既用心也用力,由於很會煮飯,所以他進編輯部後幾乎每做完一期,我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想辦法跟他蹭飯,家豪就是這樣,會煮也懂吃,所以在規畫之初,他就有許多想法,資深編輯亞涵也差不多有這樣愛吃擅煮的人設,於是這期製作,被其實不一定很文青,但確實都嗜甜又好吃的編輯部懷抱著熱切的心展開了。也因為如此,才剛做完有史以來訪最多人的封面故事「臺北女生」,到了「點心時刻」這期依然覺得工作量很大,我們三個花費許多時間分別去不同地方買了各六家的蜂蜜蛋糕、蛋捲和克林姆麵包,並且請廚房廢寶索艾克以及飲食工作者毛奇搭檔評審,由於品項眾多,到底哪家拔得頭籌請往下見分曉。我只是想說,那天為了消耗拍照完的三種甜點,從早上的興致勃勃到結束時的相見發愁,我那天真是害怕極了,沒想過自己竟然有對摯愛的克林姆麵包吃到心生厭倦的一天。
編輯部各有自己兒時深愛的味道,我們也好奇大家都喜歡怎麼樣的臺灣點心,買了受訪者喜愛的甜點,帶上這些伴手禮四處訪問,以冰品連結著家族回憶的黑嘉嘉、臺南名店移動的鍋子,從臺北嫁過去的主廚星星愛上獨特的臺南甜,尤其鍾愛江水號的八寶冰、給孤獨者書店老闆偉民,純粹的糖水豆花直接引向了他最美好的童年片段、定居臺灣的日本作家青木由香,在日本時不愛和菓子卻情迷臺式豆泥類點心、民宿與選物店NORIMORI 負責人羊小如,則透過每週的甜點時光凝聚一家,全家則都愛吃宜蘭才有的阿桶嬤糬、甜點師/作家陳穎覺得雞蛋糕是不僅個人,更是一種令人安心的集體記憶,以及大學時一起在臺大附近練團,因此金雞園糕點就象徵了青春的宇宙人小玉、阿奎、方Q。
而各式經典臺派味道,也從傳統老店訪到新潮小店,芝玫蛋糕店、李亭香餅店、有時候紅豆餅跟魚刺人雞蛋糕,在每個採訪聞到的滿室甜香,讓人想起小時候只要能得到一顆奶油餅,就能讓整個下午熠熠生光的單純時刻。算了,到底何必戒糖呢?不能預知命運會帶來多少痛苦,至少吃甜這件事永遠可以自行作主。
小日子書寫日常原子筆
平常價 $16.00
與臺灣文具老品牌 SKB 聯名推出的原子筆組,在一二代熱銷絕版後,編輯重新從雜誌挑選態度金句。
除了經典米白色筆身再版登場,這次也提供蒼山綠、青石灰兩種筆身選擇,就是要你好好過生活。
盒裝 0.7mm 書寫日常原子筆
一盒五支入
▎盒裝A:全乳白筆桿
・ 邊緣或許也是一種幸福(黑筆芯)
・ 一個人也很好(黑筆芯)
・ 失戀時,要給時間一點時間(黑筆芯)
・ 生命的溫柔其實都來自於痛(藍筆芯)
・ 失戀並不可怕,失戀是很美的(藍筆芯)
▎盒裝C:蒼山綠/青石灰筆桿
・ 邊緣或許也是一種幸福(蒼山綠/黑筆芯)
・ 一個人也很好(蒼山綠/黑筆芯)
・ 失戀時,要給時間一點時間(蒼山綠/黑筆芯)
・ 你是自由的(青石灰/藍筆芯)
・ 我們用厭世解讀生活裡的不完美(青石灰/藍筆芯)
【預購】小日子:臺北女生(4月號/2022)(第116期)
平常價 $18.00「十年前的女孩未曾想過」
2012 年,12 月21 日據說是馬雅預言中的世界末日,已經是延畢仔的我,因為算錯選修學分,要多上暑修補足,拖到九月才順利拿到畢業證書,一個月後找到第一份雜誌編輯的工作,十月總算可以說是真正出了社會,彼時作為一個社會新鮮人以及從零開始的編輯,已聽聞過《小日子》這本雜誌,當時不會知道,那年年底終結的光景未曾降臨,整個宇宙如常運轉,而《小日子》會存活到今日,然後現在我還未婚。
我從小在雙北長大,大學去臺南念五年書又回來,在這座城市長到32 歲,無論外表還是內在,自認都是很臺北女生的樣貌,可是,認真想想,這到底是個怎麼的定義或者標籤?最初,編輯家豪說十週年時來做臺北女生吧,對於一直以來最支持小日子的群體做出致敬,接著一起在小日子三年多的亞涵提問:「如果小日子是個人,他會是怎樣的?」「絕對、一定是個臺北女生。」我這麼肯定地回答。於是這期有了個清晰的方向,我們想透過性格、外表、喜好不同的受訪者,形塑出小日子這個臺北女生,也向支撐著這本雜誌的眾多臺北女生回報我們的愛。
起點,是寫出《臺北女生》的許菁芳以及創造《台女》這本攝影散文集的李昭融對談,她們受到臺北女生的啟發,也是這期靈感的來源。接著,是眾多臺北女人、女孩的群像記錄,前文化部部長鄭麗君、歌手鄭宜農、創業家理科太太、導演阮鳳儀、作家黃麗群、洪愛珠、食評家高琹雯、演員蔡嘉茵、舞者劉奕伶、同志運動家呂欣潔、YouTuber 阿卡貝拉、條通媽媽桑席耶娜、藝術家Fanko 以及健身女子 May。從各自的視角與觀點,談論在這座城市的生活,以及從母親、女兒、愛人或者創辦人、革命分子、創作者這些身分當中裡體會到的多種感受。
許多人都有提到的一點是,臺北有著乍看冷漠的距離,可是這個人與人之間互留的空間,反而給了更多事物自由發展的餘裕,在面具以及裝甲之下,其實有著無限的溫柔,如果你想奇特,你可以當最奇特的,如果你想平凡,你也可以平凡到極致,臺北女生的獨特性就在於,這裡實在有太多種不一樣的女生,只要你想要,你就能成為一種分類。
小日子十歲了,2012 年的女孩無法知曉,2022 年她已經換了好幾個工作,分手數次又反覆陷入戀愛,她長成了自己還算滿意的女人,不過偶爾還是會憎恨或哀憐自己,陷入今後是否能在世間留下或成為什麼的恐懼當中,但她在小日子做了36本雜誌,這些是她最愛的作品、也是她深愛的孩子,唯獨這是,肯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