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69–1999
- 9786267052457
- 9786267052761
- 9786267052822
- 9789869681759
-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 and the Pen: Warfare
- Becoming BEAUVOIR: A Life
- Belarus
- Benjamin Moser
- Birgit Tremml-Werner
- China and Japan in Manila 1571─1644: Local Comparisons and Global Connections
- Constitutions
- Kate Kirkpatrick
- Linda Colley
- Lithuania
- Patrick Wilcken
-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 Spain
- The Gun
-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 the Ship
- Timothy Snyder
- Ukraine
- 世界歷史
- 人文社科
- 傳記
- 其他
- 凱特·寇克派翠
- 劉維人
- 半蝕
- 台灣
- 堯嘉寧
- 帝國
- 廖珮杏
- 張葳
- 思想
- 性別研究
- 成為西蒙波娃
- 戰爭
- 提摩希·史奈德
- 政治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學
- 書
- 本傑明‧莫瑟
- 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
- 東歐
- 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 桑塔格
- 槍炮、船艦與筆墨
-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 歐洲
- 歷史
- 民族
- 民族重建
- 派翠克˙威肯
- 海外
- 琳達·柯利
- 盧靜
- 碧兒姬·特倫─威納
- 社會議題
- 繁體
- 翻譯
- 自傳
- 航海
- 華文
- 衛城
- 衛城出版
- 譯者:梁永安
- 陳信宏
- 韓麗珠
- 香港
- 馬尼拉
- 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 黑日

【預購】黑日◎韓麗珠
平常價 $24.00二十一世紀初最驚人的危城書寫
生死無常之中的堅定透徹
「這麼文學、這麼繾綣、這麼深刻、這麼堅定,卻又這麼無路可出,
《黑日》疊影下,正是……我們心裡日日夜夜掛懷的香港。」 ----平路
二〇一九年四月到十一月之間,香港經歷了一場夢境般的變化。從和平示威,到爆發衝突,乃至幾乎成了一座戰地般的城市。催淚瓦斯、無差別暴力、死因不明的屍體、大規模的逮捕,幾乎成了城市的日常。但另一方面,原有秩序的崩毀也讓人們重新檢視自己的生活、信念、價值,重新思考人與人之間、人與這座城市之間的關係。
韓麗珠生活在香港,親身經歷這座繁華之城的巨變。八個月的時間裡她持續不斷地書寫,既直面眼前驚心動魄的每一天,也以她獨特的洞察,感知幽微隱藏的變化,與活在其中的希望。
她看到在香港這座世界金融之都中,人們正在重新認識價值:
「這四個月以來,城市裡的人從多年來被薪金和樓價操控著的狀況,過渡至以提取現金、取消戶口和把積蓄轉成外匯等經濟手段,奪回原本屬於自己的權利。這裡大部分的人已看破了價格,再略過價格,重新看到人和事物的價值。」
她看到政權用生命安全威脅人們,但人們擁有連結的力量:
「政權在嘲諷,你們要成為水嗎,那我把你們拋到海裡去。政權害怕海,因為每個海都由許多滴水組成,海能化為浪,甚至海嘯。於是,他們竭力把海瓦解成孤立的水,讓人以為自己只是一滴虛怯而容易蒸發的水。連結有時會令人受傷,卻終會令每個人都更強大而成了勢不可擋的大海。」
在她的筆下,香港在受傷,也在蛻變:
「以往,人們總是說,這是個無根的城市。這個夏天,城市終於長出了根,由眾多傷口盤結而成的根部,成了我們共同的身分。」
韓麗珠過往的小說作品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在這本最新散文集《黑日》之中,現實以另一種方式逼臨,呈現為極限的處境、崩毀的秩序。然而在這位文學作者的眼裡筆下,自有遍地磚瓦也無法掩蓋住的人文光芒。
《黑日》是我們所處的二十一世紀初、當下時空裡極為罕有、純粹的聲音,由香港向世界發出。一部像《黑日》這樣的作品,正可以讓我們看到人性與文學在體制與暴力的面前,如何是一股無畏的,不可思議地強韌而溫柔的力量。
本書特色
二十一世紀的人類將前往何方?世界各地不斷的壓迫和衝突能否有解方?這些問題或許短期內不會有答案,但是韓麗珠這本書讓我們看到文學的力量。其中溫柔的觀察與思慮,面對力量遠強過自己的警察與政府體制的勇氣,不放棄希望的韌性,是全世界都應當聽見的聲音。
名人推薦
台港各界人士聯合推薦:
王浩威(醫師,作家)
平路(作家)
沈旭暉(國際關係學者)
馬世芳(作家,主持人)
孫梓評(作家)
黃麗群(作家)
黃耀明(音樂人)
廖偉棠(作家)
顧玉玲(社運工作者)
以上按姓名筆畫排列
韓麗珠
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2018年甫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2018藝術家年獎」。
韓麗珠的小說常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她的行文往往安靜透徹,以文學凝視超越表象的真實,在華文世界擁有跨越區域疆界的讀者。
已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寧靜的獸》、《風箏家族》、《雙城辭典》(與謝曉虹合著)、《失去洞穴》,長篇小說《灰花》、《縫身》、《離心帶》、《空臉》,與散文集《回家》。
其中,《灰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風箏家族》獲台灣2008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寧靜的獸》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

【預購】半蝕◎韓麗珠
平常價 $25.00她凝視深淵,與深淵對話
韓麗珠繼《黑日》之後,在時代巨變中開出人文哲思之花
言叔夏:「『我城』自西西以來的定義被改寫。」
★ 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大獎得主----《黑日》作者韓麗珠最新力作
二〇二〇年,疫情與政治改變了香港,也改變了世界。許多地方日常中斷,進入一種「半蝕」的狀態。外在的世界變得不安全——或因為病毒,或因為政治。人們發現,原本以為如陽光普照、無處不在的安全和自由,現在突然蝕去。人類正在進入一種新的生存狀態。
不是全蝕,也不是全明。
不是生來就被剝奪,而是曾經擁有,卻正在失去。
不是沒有家,而是持續不斷地失去家,失去安定感。
就像生活在地面的自己,逐漸被天文現象的暗影所籠罩。
倘若這是二十一世紀的存在狀態,人要如何在這死去中生?
韓麗珠以她敏於內省,富同理心的思索,諦觀這半蝕的宇宙。她從反觀自我寫起,也見證城市改變。當世界處在半蝕或明或暗的變動之中,她既向內也向外探測,感知個體與共同體的邊界,看見善與惡、生與死,彼此交織的羅網,城市的毀滅其實也是重生。《半蝕》從香港這個現場出發,實際上是一本寫給全世界、給經歷當下流轉變幻之人的書。
正如言叔夏說的:「《半蝕》的不易在於:在『暴政』面前,先低頭反身凝視的,先是『自己』,然後才能是『他人』。」這本書中沒有任何關於香港命運的大聲疾呼。它極度安靜,但這安靜卻使我們感到:文字內蘊的訊息進入了每一個細胞,意義被重新整理,糾結被梳開。或許,將這本書讀到最後時,會感到細胞中微微有光。外在的世界暗蝕,內在的光亮起。
專文導讀
言叔夏|作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劉滄龍|德國柏林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黑日》與《半蝕》,以一種接近日記的體例,看似直面『現場』,真正要叩問的卻其實是人與時間、人與歷史、人與他所在的『此刻』之間的千種綰結。」——言叔夏 (散文家,東海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以日記體裁為形式的文學作品通常是私密情感的自我揭露,然而《黑日》當中的個人感受不僅具有公共的意義,而且飽含描述的力量。」——劉滄龍 (德國洪堡大學哲學博士,師大國文系教授)
共同推薦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馬世芳|廣播人,作家
孫梓評|作家
黃宗儀|台大地理環境資源學系教授
黃崇凱|作家
董啟章|作家
廖偉棠|作家
顧玉玲|北藝大文學跨域所助理教授
韓麗珠
香港當代重要小說家。2018年香港藝術發展局頒「2018藝術家年獎」得主。她的小說帶有超現實主義色彩,行文往往安靜透徹,以文學凝視超越表象的真實,在華文世界擁有跨越區域疆界的讀者。
已出版的作品有:中短篇小說集《輸水管森林》、《寧靜的獸》、《風箏家族》、《雙城辭典》(與謝曉虹合著)、《失去洞穴》,長篇小說《灰花》、《縫身》、《離心帶》、《空臉》,與散文集《回家》、《黑日》。
其中,《灰花》獲2009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第三屆紅樓夢獎專家推薦獎。《風箏家族》獲台灣2008年開卷好書獎中文創作獎、2008年《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獎,《寧靜的獸》第八屆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小說組推薦獎。《黑日》獲2021年台北國際書展非小說類首獎。

【預購】民族重建:東歐國家克服歷史考驗的旅程 The Reconstruction of Nations: Poland, Ukraine, Lithuania, Belarus, 1569–1999◎提摩希·史奈德 Timothy Snyder(譯者:盧靜, 廖珮杏, 劉維人)
平常價 $43.00波蘭、立陶宛、白羅斯、烏克蘭────
四個東歐民族,四百年歷史經驗,
無數次探究「我們是誰」的實踐,哪些值得臺灣人借鑑?
800萬人次聽講的東歐史大師
提摩希·史奈德 改寫東歐印象的典範之作
人只能屬於一種民族嗎?歷史上同屬一國,未來就得走同一條路嗎?
共同體是在何時出現?族群衝突為何發生?
國家之間的宿怨又要如何化解?
‧要理解東歐,不能只看東歐歷史上的黑暗,更要看見東歐民族如何劫後重生
‧跳脫單一民族觀點:4種語言,8處檔案,首次完整重建
★烏克蘭研究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
★波蘭東歐評論最佳外國圖書獎
★波蘭瑪麗.居禮.斯克洛多夫斯卡大學研究獎
★美國歷史學會最佳歐洲現代史書寫獎
★英國最佳波蘭研究圖書獎
『東歐總是複雜難懂,但我們至少能夠確定,這是一本專家學者必讀,也適合推薦給學生與好奇歷史讀者的好書。』────《國際歷史評論》
『罕有著作能夠同時兼顧現代民族身分的複雜向度、罪過程度與偉大之處。』────《俄羅斯評論》
『示範如何探究民族認同的問題,卻不會落入民族主義書寫的歷史窠臼。』────Brian Porter,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夾在德國與俄國之間的廣大東歐地區,今天坐落著波蘭、立陶宛、白羅斯與烏克蘭等四個國家。四百年前,這些國家都曾是「波蘭立陶宛聯邦」的一部分。該聯邦是當時歐洲領土最大、人口最多也最強盛繁榮的國家,境內宗教寬容、族群多元,更有著歐洲第一部憲法。
隨著世界走向現代,波蘭立陶宛聯邦卻遭人遺忘,消失在歷史的舞臺上。備受官僚腐化、族群衝突與認同混亂所苦,這座聯邦最終被強鄰摧毀,繼起的民族國家更是動輒淪為帝國野心的獵物,屢次遭到瓜分、滅國與屠殺。更慘的是,昔日同屬一國的波蘭人、立陶宛人、白羅斯人與烏克蘭人,也開始自認是不同的民族,彼此爭戰不休,甚至上演族群清洗的血腥戲碼。
面對複雜難解的黑暗過去,東歐人如何能在血色大地與帝國廢墟上,找到克服歷史宿怨與和解的可能性,打造出擺脫民族主義幽靈的獨特國家?本書挖掘了多國檔案,加上來自各方的日記、書信與回憶錄等多語言史料,細緻還原東歐四個民族追求新生的旅程。
本書特色
★市面第一本針對東歐民族進行跨國研究的歷史經典,宛如東歐版《想像的共同體》
★臺灣未來十年的必備參考書:無論是中華民族還是臺灣民族,東歐民族的經驗與啟示都值得臺灣借鑑學習
★《血色大地》、《暴政》作者提摩希.史奈德一鳴驚人的成名之作
專文導讀
房慧真|作家
陳嘉銘|中研院人文社科中心副研究員
動容推薦
吳介民|中研院社會所研究員
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涂豐恩|故事StoryStudio執行長
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許菁芳|作家
陳榮彬|《血色大地》譯者
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波蘭報導文學作家
國際獎項紀錄
★烏克蘭研究協會年度最佳圖書獎(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Ukrainian Studies Book Prize)
★美國歷史學會最佳歐洲現代史書寫獎(George Louis Beer Prize, 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
★英國最佳波蘭研究圖書獎(Orbis-AAASS Book Prize in Polish Studies)
★波蘭東歐評論最佳外國圖書獎(Eastern Review Best Foreign Academic Book)
★波蘭瑪麗.居禮.斯克洛多夫斯卡大學研究獎(Jerzy Giedroyc Scholarly Award, Marie Curie-Skłodowska University)
國際專家推薦
提摩希.史奈德是有史以來最好的烏克蘭與波蘭專家之一。如果你想要理解我們複雜的歷史,或是俄羅斯對烏克蘭的侵略,你鐵定要跟他來一趟我們這區域的歷史之旅。在認識東歐的旅程中,沒有比他更好的嚮導。────維特多.沙博爾夫斯基,波蘭報導文學作家
《民族重建》精彩分析了東歐民族演化的細微之處、複雜程度與重重矛盾。史奈德的研究發人深省,幫助我們理解世界各國的國家失能與國族建構。────薩謬爾.杭亭頓(Samuel Huntington),哈佛大學國際與區域研究院院長
本書既是對歐洲被遺忘之地的高度原創性研究,也能對關心民族主義與民族如何建構的讀者有所啟發。────提摩西.賈頓艾許(Timothy Garton Ash),牛津大學歷史系教授
這是當前英語世界描寫東歐多重文化背景最好的一本書。史奈德替我們示範了如何探究與解釋民族認同的問題,卻不會落入民族主義書寫的歷史窠臼。────布萊恩.波特(Brian Porter),密西根大學歷史系教授
史奈德對民族建國之路提供了深具啟發性的新穎觀點,而他最核心的關懷,就在於民族該如何克服這些痛苦的歷史經驗,甚至包括最慘痛的族群清洗過往。────《外交事務》雜誌
史奈德替這片複雜難解的區域,描繪了通往建國與民族和解的道路。本書的寫作風格也提醒了我們,歷史寫作確實可以(也應該)在文學上有所追求。────《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史奈德將重要的常識、民主與道德寬容等價值觀,成功整合進多線並進的客觀歷史敘事軸線之中。東歐總是複雜難懂,但我們至少能夠確定,這是一本專家學者必讀,也適合推薦給學生與好奇歷史讀者的好書。────《國際歷史評論》(The International History Review)
清楚的圖表、適當的圖片與實用的地圖,都讓本書變得更加平易近人,強烈推薦!────《選擇》雜誌
藉由大量的歷史細節,史奈德說出了罕見於任何媒體評論中的政治理論真相。────《高等教育紀事報》(Chronicle of Higher Education)
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清楚的結構、風格明快的散文、堅定不移的決斷力與打動人心的論證。只要讀完本書就會明白,即便經歷過最可怕的衝突,民族和解確實還是可能的,而且歷史學家不僅能夠予以描述與頌揚,甚至也能在這個過程中盡一分心力。────《英國歷史評論》(The English Historical Review)
肯定是過去十年來最有趣的東歐史著作。────《美國歷史評論》(The 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
罕有著作能夠同時兼顧現代民族身分的複雜向度、罪過程度與偉大之處。無論你是想認識現代民族主義與族群關係的歷史,還是要理解德國與俄國之間這塊土地的過去,本書都是必讀之作。────《俄羅斯評論》(The Russian Review)
本書的強項不再於書中訊息有多新,而在於如何有效重述學術圈內人早已聽過的事情。這些專家學者所熟悉的事件在史奈德的獨特敘事下,被以不同的方式呈現,進而獲得了全新的意義。書頁中滿是各式各樣的細微洞見,並透過史奈德雄辯式的文字傳達出來──許多名言佳句肯定會被未來的歷史學家所引用。────《斯拉夫評論》(Slavic Review)
史奈德顯然深受「想像的共同體」這套民族主義理論影響,但更進一步分析近代歷史上的東歐,何以會從以「階級」來界定公民身分的前現代觀念,轉變成根基於語言和族裔差異的排他性現代民族主義。────《波羅的海研究期刊》(Journal of Baltic Studies)
史奈德這本開創之作整合了政治史、文化史與思想史,並藉由檔案史料、文獻集、會議記錄、官員備忘錄、各國各時期的報章雜誌、日記、回憶錄、通聯紀錄、學術出版品,以及對政府官員與國會議員的訪談資料,拼湊出波蘭立陶宛聯邦這個近代史上最龐大的歐洲國度,如何與為何變成了今日的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哈佛大學烏克蘭研究中心
這本優秀之作問對了問題,也幫讀者找到了正確答案。────哥倫比亞大學中歐與東歐研究中心
臺灣好評推薦
建國路上,認識他人如何建構民族,是不可輕忽、不能省略的知識工作。這本書完成了兩項不可能的歷史書寫任務:整合豐富厚實的資料,卻能保有清楚明快的敘事。值得所有關心我們島國的公民借鏡──另一個帝國邊緣,四個國家四百年史,如何在壓迫、戰爭與血腥衝突之間,嘗試建構民主與現代民族。────許菁芳,作家
《民族重建》是一本很重要的書,字字珠璣,需要靜下來慢慢細讀。按時間順序的歷史敘事雖然老派,卻很有力量。────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他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史奈德講述的不僅是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的故事,更是解釋民族新生與重建的傑出之作。────張鎮宏,《報導者》國際新聞主編
本書以東歐曖昧交錯的族裔地景為題,清楚呈現「血緣」、「文化」、「語言」、「國家」這些要素,如何歷經現代化、族群清洗與蘇聯解體,錯綜複雜的衝突與磨合,終成波、烏、立、白等四個民族。在獨裁者挾民族主義的神話敘事於東歐發起侵略戰爭的今天,很值得再度閱讀史奈德的這部經典。────黃哲翰,轉角國際專欄作家
世人慣常以「國族」來畫定彼此,彷彿國界是天生的,或是宣稱誰是誰「自古以來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事實上,當代國家被「起造」前,領土文化會不斷變動重組,而史奈德的《民族重建》便是細緻闡述東歐各國的前世今生。我在旅行東歐時,只帶了這本書旅行,因此讓我可以更大的視野格局,看待自己造訪之地。在中國前駐法大使盧沙野對前蘇聯國家的錯誤發言時,我也只想到這本書。誠摯推薦給各位讀者,包含盧大使。────阿潑,《憂鬱的邊界》作者
史奈德從來不只寫歷史,而是以各種不同的路徑切進文化、思想與政治──此外,他更是那種勇於說出是非對錯的知識分子。他這回在《民族重建》中把波蘭、烏克蘭、立陶宛與白羅斯四國從十六世紀以降的民族建構過程梳理清楚,內容足以讓臺灣人放寬歷史視野,腦中的知識地圖不再只有東亞、西歐與美國。如果《血色大地》的閱讀經驗讓你意猶未盡,那麼本書更能補足我們對東歐歷史的知識背景,值得再次拿起《血色大地》一同對讀。────陳榮彬,《血色大地》譯者
本書記錄了原本包括多元人種和語言的拉丁文「natio」一詞,在過去數百年間如何轉為地理意義上的「民族」甚至是同文同種的「國族」,如何指引受迫者建立了「民族國家」,乃至於被政客誤解為「純種國家」而進行殺戮。幸而,作者也讓讀者看見人們從歷史中學會和解,讓歐洲史最黑暗的一面映照出人類未來的一道曙光。────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在東歐,誰有資格成為民族一分子?一座城市或一塊歷史區域屬於哪個民族?民族衝突是否命定?民族真的有「固有疆域」嗎?
這本奠定史奈德在東歐史學界一家之言地位的大作,以全新的眼光,分析作為實際歷史經驗的東歐「民族」。他舉重若輕又有詩意的敘事告訴我們:東歐民族的重建,其實更是民族的改建、民族的新建。民族是過程,是事件,而不是我們也熟悉的民族主義神話中,支配個人命運的不變主體。────夏克勤,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
作者簡介
耶魯大學歷史學系講座教授,維也納人文科學研究院終身研究員,美國外交關係協會成員。主要研究領域為東歐現代史,精通十種歐洲語言。
曾獲頒德國漢娜.鄂蘭獎章(最佳政治思想類著作)、德國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暨文學學會獎、愛默生人文獎等殊榮。史奈德本人亦曾獲波蘭最高學術榮譽的科學基金會獎、捷克哈維爾基金會跨學科遠見獎、烏克蘭安東諾維奇獎、荷蘭奧斯威辛倖存者協會獎、美國卡內基基金會獎,以及德國、法國與比利時等多項國際獎項肯定。
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出版多本備受各界稱譽的著作,包括總結極權獨裁歷史教訓的暢銷書《暴政》、探討東歐遭遇納粹與蘇聯暴政的經典名著《血色大地》、關懷美國醫療人權議題的《重病美國》,以及與歐洲史巨擘東尼.賈德合寫的《想想20世紀》。
2022年,《血色大地》在臺灣出版時正好碰上俄烏戰爭,成為臺灣讀者認識東歐與俄烏歷史淵源的重要參考讀物。
譯者簡介
盧靜
過度自由的譯者。熱衷策略與敘事遊戲,關心一切事務的「為什麼」與「然後呢」。譯有《大幻象》、《為何不平等至關重要》、《平等式資本主義的勝出》等書。翻譯本書序言、第一到第六章。
廖珮杏
自由譯者。偏好議題性的人物故事,從中探討機制縮影、價值與文化衝突等結構問題。譯有《重返天安門》、《重病的美國》、《獨裁者的養成之路》等書籍。翻譯本書第八、九、十與十二章。
劉維人
自由譯者。譯作集中在當代民主、政經制度等議題,如《反民主》、《暴政》、《修詞的陷阱》、《北歐不是神話》等。翻譯本書致謝、第七、十一、十三與十四章。

【預購】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The Gun, the Ship, and the Pen: Warfare, Constitutions,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琳達·柯利 Linda Colley(譯者:陳信宏)
平常價 $43.00十九世紀以後,憲法已成為現代國家的正字標記。
歷史上到底發生了什麼事,讓憲法成為世界各國的根本大法?
如果文明的憲法,來自野蠻的戰爭,
那面臨戰火威脅的此刻,是不是我們的憲法時刻?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當今最具原創力的歷史學家 琳達‧柯利,書寫全新典範的大膽之作
★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她。」────吉兒‧萊波爾,哈佛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經濟學人》×《金融時報》×《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 沃夫森歷史大獎得主、2021年坎迪爾歷史大獎入圍
隆隆的炮聲與往來的船舶,筆墨寫成的憲法傳遍全球!
戰爭創造憲法,憲法又創造戰爭。
戰爭與憲法,共同創造了臺灣所處的現代世界。
.全球尺度:從西歐到東亞,再從北非到南美,跳脫傳統國家疆界與法律條文的限制
.全方位剖析:政治 × 文化 × 歷史 × 思想,看見推動時代鉅變的生猛力量
今天我們所說的「憲法」,其實是1800-1900年間才大量出現的全球現象。當時有愈來愈多的統治者,將憲法視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技術,是動員資源和維持正當性的必要手段;與此同時,愈來愈多的人民,也將憲法看作是與政府討價還價、保障政治權利,甚至於重新定義共同體的方法。憲法,最終成為現代文明與普世價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為何會有這樣的劃時代轉變?究竟是哪些人物、哪些歷史事件與變革力量在背後推波助瀾?奠基於多年的跨國研究,英國國寶級歷史學家琳達‧柯利在本書還原了成文憲法在現代世界傳播普及的過程。正如書名所暗示的,關鍵在於大規模戰爭、全球化與印刷術的興起。問題是,這些因素為何與憲法有關呢?
《槍炮、船艦與筆墨》有著生動如章回小說般的文筆,細膩豐富的歷史觀察。讀者能夠在本書中看到,人類為何發明憲法,如何藉由憲法來回應快速變動的世界,以及想像一個充滿更多可能性的新時代。
本書特色
◆全球第一本.憲法的世界史
◆全球尺度:從西歐到東亞,再從北非到南美,跳脫傳統國家疆界與法律條文的限制
◆全方位剖析:政治 × 文化 × 歷史 × 思想,看見推動時代鉅變的生猛力量
專文推薦
陳國棟/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系副教授
列名推薦
李怡俐/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林建志/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林美香/臺灣大學歷史學系教授
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施靜菲/臺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教授
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
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蔣竹山/中央大學歷史學研究所副教授
鄭紹鈺/哈佛大學經濟學系博士前研究員
盧省言/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經濟學人》 × 《金融時報》 ×《紐約時報》年度選書
★坎迪爾歷史大獎入圍
外國學界讚譽
如果諾貝爾有歷史獎,我會提名琳達‧柯利。────萊波爾(Jill Lepore),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將思想史、政治史和人的歷史結合在一起……,是當今最偉大歷史學家的全球歷史傑作。────加薩諾夫(Maya Jasanoff),哈佛大學歷史系教授
從地中海一路到日本,本書講述一個色彩繽紛、文筆優美且令人吃驚的故事,原來現代戰爭的轉變與全球各地憲法的崛起之間具有深刻聯繫。────瓦爾迪(M’hamed Oualdi),巴黎政治學院歷史系教授
琳達‧柯利是一位極為出色的導遊,帶你穿越世界的歷史,看見成文憲法誕生的故事。────比爾德(Mary Sarah Bilder),波士頓學院法律系教授
本書透過歷史,看見人類長久以來的盼望、衝突與政治想像,解釋為什麼過去幾個世紀以來的憲法屢屢讓人失望,我們卻還是對其抱持著驚人的信念。────米蓋爾(Alan Mikhail),耶魯大學宗教學研究學者
人們想必會對本書的核心主張感到訝異:現代國家的根本大法,其實源自於災難般的戰爭。────威倫茲(Sean Wilentz),普林斯頓大學歷史系教授
琳達‧柯利告訴我們,究竟是怎麼樣的國際交流,才使人們邁入憲法的新紀元。────泰勒(Alan Taylor),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教授
本書示範了大歷史書寫如何追根究柢,又是如何獲得意料之外的答案。────蘇布拉曼亞姆(Sanjay Subrahmanyam),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歷史系教授
外國媒體讚譽
本國憲法是我求學時最枯燥乏味的一門課……我想許多人會有同感,同樣認為憲法僅是紙上談兵、迂腐且陳舊的事物──直到我讀到琳達‧柯利的這本新書。────《泰晤士報》
《槍炮、船艦與筆墨》對於理解今日政治發展具有重大貢獻,其中之一就是透過長時段視野來理解當代事件。即便制憲失敗,也能發揮重要的影響,奠定後人成功制憲的基礎。────《紐約時報》
跳脫國族敘事的窠臼……本書最深刻之處在於「流動性」,不僅體現於流暢的敘事,更展現在傳播憲政思想的運動裡。在戰爭的推波助瀾下,政治與法律理論橫越大洋,傳遍一個又一個國家。無論是報紙刊載、書籍或官方記載、公開演講或國會辯論,這些思維彷彿具有無限的適應力。即便是最微小的例子,也能成為改變的種子。────《紐約書評》
柯利沒有過度美化憲法,而是強調世界各地那豐富多樣、卻同樣對制憲有所貢獻的精采人物。────《華盛頓郵報》
本書證明了憲政制度可以在各式各樣的土地上萌芽:既能限制統治者的權力,也可以鞏固君權神授的思維;既足以賦予普世人權,也能被用來排除原住民、女性、移民與窮人的政治權利。或許,每當碰上風雨飄搖的年代,每當統治者與臣民皆不對治理抱持期待,人們就會開始揮舞筆墨,改寫憲法。────《倫敦書評》
社會學大師查爾斯‧蒂利曾經說過,「戰爭創造國家,而國家創造戰爭」。傑出歷史學家琳達‧柯利則告訴我們,「戰爭創造憲法,而憲法創造戰爭」。世界各地的憲法確實具備了崇高的原則,但促使它們得以存在的根源還是競爭與戰爭。────《華爾街日報》
從歐美、俄羅斯到海地,再從日本到大溪地,琳達‧柯利描繪十八、十九世紀的陸戰與海戰如何推動成文憲法的普及化,成果就是一部深度非凡、想像力與洞察力兼具的全球史。────《金融時報》
琳達‧柯利是她那一代人中最激勵人心的歷史學家,也是最有意思的非虛構寫作者。────《衛報》
數十年來最令人著迷、最具啟發性也最鼓舞人心的全球史著作。────《BBC歷史雜誌》
臺灣各界推薦
這是一本融合戰爭、歷史、憲法與許多精彩故事的書。戰爭導致新憲法,新憲法又常引起戰爭,整本書可以像章回小說一樣一直讀下去。扣除尾聲,全書正文以康有為在伊斯坦堡的見聞開始,最後以孫文和中華民國憲法前言結束,更是意料之外的有趣之處。────林建志,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
每一部憲法都有自己的故事。《槍炮、船艦與筆墨》以全球尺度,將這些故事及其背後推動力量,特別是戰爭與印刷術,編織成一幅巨型的時代圖像,極具啟發性。────蔡蔚群,北一女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文筆生動,內容豐富,是一部引人入勝的優秀作品。作者從不同歷史事件與行動者──如戰爭發起、強大領導者、有遠見的立法者和堅定的反叛者等角度──重新描繪當代憲政體制的故事,以及當代憲政體制對現代化(modernization)所帶來的深刻意涵。────李怡俐,清華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助理教授
憲法,想像一個不存在的世界,但展現好似真的一般。本書作者說,成文憲法,易於犯錯的人類紙上創造的脆弱作品,但仍紀實不墜:哪些歷史當下,為改變一切,人們必須追求此「不存在的世界」。憲法時刻,尤令人佇足深思。────林佳和,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
在讀到莫斯科少女歐嘉米希克向鎮暴警察朗讀俄羅斯聯邦憲法時,我落淚了!在此全球民主程度退化的時刻,本書的成文憲法歷史回顧,無疑鼓舞了無數的威權體制反抗者:「我們不是在幫別人作戰,而是在替自己爭取更多重要性無可估量的權利,……更是為了證明我們不再是被統治者,而是公民。」歷史站在反專制者的這一邊,而戰爭不過是他們反抗暴政與守護理念的鼓聲。────黃惠貞,板橋高中歷史科教師
本書爬梳成文憲法在戰爭及帝國擴張時期如何誕生的過程:戰爭(槍炮)讓許多軍人需要成文憲法鞏固自身統治、日漸繁盛的海上貿易(船艦)及出版知識(筆墨)則讓「成文憲法」全球化。但如同作者琳達‧柯利所說,「成文憲法是易於犯錯的人類在紙上創造出來的脆弱作品」。源自於過往戰爭的憲法,該如何持續保障我們今天所珍視的民主自由,其實有賴未來全民的關注與推陳出新。────盧省言,師範大學歷史學系專案助理教授
英國國寶級歷史學家,沃夫森史學大獎得主,劍橋大學歷史學博士,現為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英國國家學術院研究員、瑞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曾任教於劍橋大學、耶魯大學、倫敦政經學院,也是劍橋大學基督學院史上第一位女性研究員(1979年)。
琳達‧柯利的專長為十八世紀的全球史與帝國史,研究視野寬廣,獨具創見,被《紐約時報書評》譽為「當今最傑出、最深刻也最具原創性的英國歷史學家」,多次受邀於美國國務院、歐盟、英國文化協會、唐寧街英國首相官邸等地授課。
譯者簡介
陳信宏
專職譯者,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譯有《全球化的時代》、《決戰熱蘭遮》與《正義:一場思辨之旅》等數十本書。

【預購】馬尼拉的誕生:大航海時代西班牙、中國、日本的交會 Spain, China and Japan in Manila 1571─1644: Local Comparisons and Global Connections◎碧兒姬·特倫─威納 Birgit Tremml-Werner (譯者: 堯嘉寧 )
平常價 $38.00
作者簡介

【預購】李維史陀:實驗室裡的詩人◎ 派翠克·威肯 Patrick Wilcken(譯者:梁永安 )
平常價 $32.00越過科學的界線,進入野性的思維,
探究感官與邏輯事物融合為一完整整體的可能性
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是時候重新認識李維史陀。
科學思維是分析性和抽象的,喜歡把世界打破為一系列的難題。
而野性的思維則尋求總體的解決辦法。
科學家習慣站在距離之外量度、建立模型。
野性的思維卻直接處理周遭環境的感官經驗,並在神話性——詩性的公式裡排出秩序。李維史陀一生的執念,即是追求感官事物和邏輯事物的融合。他獨特的思考方式,與他所奠定的結構主義人類學,深深影響了多位二十世紀的思想大師:包括傅柯、羅蘭巴特、拉岡等人。
李維史陀在1908年出生在一個猶太人家庭。求學時代熱切參與政治,投入學運。1935年應聘於巴西聖保羅大學,啟程遠赴南美,接觸到歐洲以外的世界,包括1930年代正在發掘自身文化根源的巴西知識與藝術圈。他踏入田野,接觸南美洲印地安部落,這些經歷後來寫入了《憂鬱的熱帶》。
二次大戰爆發後,李維史陀流寓紐約,與流亡知識圈包括語言學家雅各布森、超現實主義者布勒東等人密切往來,戰後甚至還曾短暫擔任法國外交部文化參贊。豐富的半生經歷塑造出這位二十世紀學術大師。然而當李維史陀獨樹一幟的理論架構成形,整個戰後法國的知識圈都深受其影響。
李維史陀的人生在二十世紀的動盪中展開,他既在亞馬遜土著社會中看到文明,也西方文明中看到野蠻。這使得他終身都在追問;
人類是甚麼?人性是甚麼?
從荒野到文明,在人類多元的表面下,是否存在普世共同的深層結構?
人類的感受與邏輯必然是分開的嗎?能合而為一嗎?
如何在渾沌中看出秩序?
人類的前景是甚麼?
李維史陀曾是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開創了「結構主義」的人類學研究,在他過世後十年的今天,他的名字似乎漸漸被淡忘。但是,倘若我們回頭看李維史陀當年提出的問題,這些問題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更顯意義。
對於這些問題,李維史陀並非書房裡的人類學家。他曾經親歷幾乎摧毀文明的戰爭,且深入走進荒野與非歐洲文明的旅程,讓他跳脫歐洲本位的思考,他自己就曾說:「把我造就為一個結構主義者的,與其說是畢卡索、布拉克、萊熱和康丁斯基的作品,不如說是石頭、花朵、蝴蝶或飛鳥帶給我的啟發。」對李維史陀來說,人類學紀錄原住民文化並不是目的自身,而是為了要從人類的思想、文化產品、社會關係、甚至物理世界中探詢出「結構的回聲」。
本書不只是一本精采的傳記,更是二十世紀一場動人的思想壯遊。作者威肯曾兩度親訪李維史陀,並和他規律通信。在這本書中,我們會跟隨李維史陀一生的壯遊,隨他的視線遊蕩文明與荒野,看到他在學術中注入藝術的感性,凝視人類民族繽紛多樣的表象,並傾聽底層結構性的回聲。
如今,世界到處浮現衝突,文明再一次面臨了考驗。或許是時候我們該重新認識李維史陀,繼承他留下的精神遺產。在當下二十一世紀的時空脈絡中,重新閱讀李維史陀的價值:這位思想巨人曾經在上個世紀文明衝突中,探詢何為人類、人性中普世的共性﹔如今我們又能如何繼承他的遺產,提出答案?
本書特色
※李維史陀的人生傳記,是二十世紀最動人的一場思想壯遊。
※邀請讀者在二十一世紀的今天,重拾李維史陀對普世人性提出的扣問。
派翠克·威肯Patrick Wilcken
成長於雪梨,就讀倫敦大學戈德斯密學院及拉丁美洲研究學院。他是國際特赦組織的巴西研究人員,經常替《泰晤士報文學增刊》及《衛報》撰稿。著有《帝國漂移:里約熱內盧的葡萄牙宮廷1808-21》,曾在巴黎與里約熱內盧長住,目前與妻兒定居倫敦。
譯者簡介
梁永安
台灣大學人類學學士、哲學博士。譯有《老年之書》、《毛二世》等。
【預購】桑塔格(Sontag: Her Life and Work)◎本傑明‧莫瑟(Benjamin Moser)(譯者:堯嘉寧)
平常價 $55.00☆蘇珊.桑塔格生平最完整重要傳記☆
她的著述,犀利而挑釁,引領思辨,
永遠地改變了我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在這背後,卻是桑塔格為「看見」事物、
「看見」自我真貌而掙扎的一生。
「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
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蘇珊.桑塔格
「……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
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
——《衛報》書評
蘇珊.桑塔格出生在一九三三年的紐約。父母是立陶宛與波蘭猶太人的後裔,兩人婚後曾經短暫居住在中國,但父親在中國時死於肺結核病,使得母親因而必須孤身踏上漫長的旅途回到美國。桑塔格的母親美麗優雅,但一生深受不安全感所苦。
桑塔格非常早就展現出不凡的聰穎天賦。生活在如她母親這般受困的大人當中,她憑藉超齡早熟的閱讀,讓自己進入到文學、藝術、哲學的世界。十八歲就從芝加哥大學畢業,並被選為學術菁英團體Phi Beta Kappa的一員。大學畢業後,桑塔格首先在學院從事教學,但很快地,她便重新定義了二十世紀「作家」所能發揮的巨大文化影響力。
一九六○年代起,桑塔格陸續發表小說、評論。她以一種全新的語言、全新的光芒照亮了當時文化界的天空。對於美國高雅文化圈的圈內人而言,桑塔格是一股嶄新的源頭活水。經她介紹的歐洲作者、小眾藝術家的名字,與經她描述的作品與現象,幾乎一定會引起關注與討論,成為下一波潮流。
彷彿她總能看見醞釀中的、尚未成形的風暴,指認那還未有名字的事物。她的目光超越高雅文化的圈內與圈外,看見事物的價值,將旁人未能理解的人物或作品帶入文化圈內。很長時間她就是高雅文化的象徵,她的評論代表著支撐起高雅文化的嚴格標準。不僅如此,從《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到《旁觀他人之痛苦》,桑塔格一本又一本觀點精闢的評論集,擴大了人們「看見」的範疇,改變人們「看見」事物的方式。
然而少有人知的是,外人眼中聰明絕頂的桑塔格,私下深受焦慮所苦。她經常感到自己身心分離,羨慕更加憑藉身體與直覺行動的人。經常恐懼自己「看不見」真正重要的事物。
★ 她的一生中有過許多情人,同性和異性都有,當中不乏政治、藝術、文學、電影各界的名人,當中有些人與她維繫了終其一生獨特的關係。然而,也有不少失戀令她陷入痛苦深淵。
★ 她對「看不見」真相的恐懼,也包括對被冷戰意識形態、被國家宣傳所遮蔽的事物。這使得她走到歷史現場。親自拜訪越戰剛結束的越南,革命後的中國、古巴,贖罪日戰爭時的以色列,走入柏林圍牆倒塌的現場,與內戰中的塞拉耶佛。即使,到了現場,她體驗到另一種遮蔽。
★ 中年之後,她罹患癌症,在病榻上以親身經歷對疾病進行了省思。她無法停止意識到自己、意識到世界,於是便不斷去理解那意識,意識背後的機制。
★ 她是他人眼中菁英文化圈的局內人,卻時時感到自己是無法獲得安慰的局外人。
這是一位絕頂聰明的女性,對自己在世間的存在有無盡的焦慮。她的文字總能如一根劃亮的火柴般照亮夜空,令人們看見原本看不見的。但是她自身無法安住在被照亮的範圍。
然而她的一生,也讓我們看見一個長久浸淫在藝術與美學中的人生。她反抗想像力的貧瘠。擁抱思辨與審美,拒絕平庸,毫無保留地欣賞她喜愛的藝術家與作家,將他們不為大眾所知的獨特向讀者揭露。在人生的最後,她曾說:「從一生深刻而漫長地接觸美學所獲得的智慧,是不能被任何其他種類的嚴肅性所複製的。」
本傑明.莫瑟的《桑塔格》,是截至目前,關於蘇珊.桑塔格這位二十世紀文化界巨擘最為全面、整體的傳記。莫瑟進行了大量驚人的研究,不但深入檔案資料,更追索桑塔格的腳步,在世界各地採訪了曾直接或間接接觸過、曾談論過或未曾公開談論過她的人,從而描繪出了桑塔格精彩豐富的一生,與她複雜的性格與面貌。也因此,本書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殊榮。
本書特色
1. 蘇珊‧桑塔格大概是最能代表二十世紀美國知識分子的人物,甚至是探訪現代文化不可或缺的鑰匙。閱讀她的一生,我們也是在閱讀這個時代何以成為如此的樣貌。也一如法國的西蒙‧德‧波娃,以及德國的漢娜‧鄂蘭,美國的蘇珊‧桑塔格,同樣替女性與所有少數族群樹立了一個前行者的典範、想像,帶來更豐富多元的聲音與視角,以及可能性。她的生命經驗,值得我們細細品嘗。
2. 書中附有兩部分、總共三十二頁的圖片頁,栩栩呈現桑塔格的生命階段,以及影響她生命的人、事、物。其中更有許多圖片是她畢生珍藏,如今典藏於UCLA,一般市面難以見得,十分珍貴。
3. 桑塔格的著作,如《反詮釋》、《論攝影》、《疾病的隱喻》、《旁觀他人之痛苦》,在臺灣至今也都在相關討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這本傳記,一方面能讓人理解這些著作誕生的脈絡,作者也將之與桑塔格本人的日記、生平進行比對、評析,藉此,勢必能對這些論述有更深刻的反思。
得獎紀錄
☆榮獲二○二○年普立茲獎。
☆獲《西雅圖時報》、《歐普拉雜誌》選入年度最佳書籍。
☆入圍美國筆會傳記獎,倫巴達文學獎最後名單。
各方讚譽,齊聲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但唐謨(影評人)
宋欣穎(電影導演、編劇、作家)
李屏瑤(作家)
李桐豪(記者、作家)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經營者)
柯裕棻(政治大學傳播學院副教授)
紀大偉(政治大學臺灣文學所副教授)
紀金慶(國立海洋大學與臺灣師範大學助理教授)
許菁芳(作家)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學副教授)
詹宏志(作家)
聞天祥(影評人)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助研究員)
蔡詩萍(作家、廣播主持人)
顏擇雅(作家、出版人)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各界評論
「蘇珊 ‧ 桑塔格揭竿挑戰美學傳統,提出坎普(camp)概念,掀起普普藝術的風潮,成為同志的最愛。這位改變美國文化的公共知識份子,到底如何『成為蘇珊‧桑塔格』?其實她冷靜與距離感的外表,隱藏著炙烈的矛盾,甚至一輩子都不願公開的秘密,原來她喜愛的是女人。與衛城出版的《成為西蒙波娃》並列閱讀,可以看到這一世紀菁英女性建立自我的掙扎與突破。」──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退休教授
「想像一個沒有蘇珊.桑塔格貢獻的美國文化,已經很困難;而很快地,要在沒有班傑明.莫瑟對桑塔格的描述下想像她的人生,也會是一樣的困難。像桑塔格這樣非凡的一生,需要一本非凡的傳記。現在,這個需要已經被精闢地、奢侈地達成了。」──麥可.康寧漢,普立茲獎得主、小說《時時刻刻》作者
「莫瑟的成就實在是令人嘆為觀止:書中涵蓋了對傳主非凡的了解,她所處的環境,她的作品,她的想法,她的朋友和家人,美麗的散文,非凡的洞察,了解她被驅策的情感生活與她如恆星般的知性生活的能力。」──蕾貝嘉.索爾尼,《浪遊之歌:走路的歷史》、《黑暗中的希望:政治總是讓我們失望,持續行動才能創見未來》作者
「一本驚人的、令人愛不釋手的書,可說是蘇珊.桑塔格傳記的定本了。我想像不出還會需要關於她人生的另一本書。」──西格麗德.努涅斯,《摯友》作者
「非常傑出……我們現在比任何時候都更需要〔桑塔格〕,而這本傳記讓她繼續挑釁地活著:喜歡爭論,任性恣意,經常是對的,總是有趣的,鼓舞著我們在自己的遊戲中更加升級,因為我們看著她在她的遊戲中超凡攻頂。」——《衛報》
「這是一本里程碑式的傳記,首次在這位無人可比的文化界重量級人物過世之後,重新將她介紹給大眾。」——《紐約時報》
「極度引人入勝,從頭到尾充滿洞察……本書將這位偉岸的知識界發電廠——她無可抵擋、令人畏懼,也經常在作品中頑強地不近人情——再次帶回到她人生的尺度……非常迷人。」——《新共和》
「非常迷人……莫瑟的桑塔格傳記,是一本有關桑塔格的導讀,也是有關桑塔格所想要的、與背後原因的導讀,更是對這個既激發桑塔格靈感、又與桑塔格不斷鬥爭的世界的導讀。」——《洛杉磯時報》
「這是一本技巧成熟,敘事活潑,且進行了驚人的研究的書,整體而言,既沒有為傳主洗白,也沒有訓斥她:它努力讓讀者看見桑塔格,正如她的本貌,是一個複雜的人。〔莫瑟〕栩栩如生地寫出一個由許多碎片構成、決心要在時代中留下印記的女人,並令我們發自內心地感受到她的那些碎片——傲慢,焦慮,與她所達成的!真正是不簡單的成就!」——《紐約時報書評》
「深具說服力與啟發性……達成了一本傳記真正應該做的:豐富了我們對傳主的認識。」──《洛杉磯書評》
「劃時代的紀念碑之作,而又兼具優雅。」──《大西洋月刊》
「〔桑塔格〕是狂熱的,熱烈的,受到驅策的,慷慨大方的,自戀的,如神祇般威嚴的,遲鈍的,令人瘋狂的,有時可愛但是不是那麼令人容易喜歡。莫瑟擁有足夠的自信與博學,能在一本傳記中把所有這些相反矛盾的面向呈現在一起,足以與傳主的尺度相稱。他也是一個充滿天分,具有同理心的寫作者。」──《泰晤士報文化副刊》
本傑明‧莫瑟(Benjamin Moser)
本傑明‧莫瑟是一位美國作家、譯者,一九七六年出生於休斯頓。
曾著有《何以是這樣的世界:克拉麗斯‧利普科特傳記》(Why This World: A Biography of Clarice Lispector,2009),並以本書入圍國家圖書評論家協會獎(National Books Critics Circle Award)和《紐約時報》好書。莫瑟的這本著作,使得巴西猶太裔女作家克拉麗斯‧利普科特享譽國際,他也因此獲得巴西第一個國家文化外交獎。二○一七年獲得古根漢獎學金。
《桑塔格》是他於二○一九年的最新著作。本書獲得普立茲獎傳記文學獎殊榮。
譯者簡介
堯嘉寧
臺灣大學法律學碩士,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社會人類學碩士。現為英/日文專職譯者,譯有:《不平等的審判: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告訴你,為何司法判決還是這麼不公平》、《被誤解的犯罪學:從全球數據庫看犯罪心理及行為的十一個常見偏誤》、《從噁心到同理:拒斥人性,還是站穩理性?法哲學泰斗以憲法觀點重探性傾向與同性婚姻》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