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書預購】大重啟◎林偉傑(譯者:汪來昇)
平常價 $23.00
內容簡介
「我們看著自己骯髒污穢的手掌,以及漲到發紫的臉龐。無視著示威遊行,那男人放火燒毀了他收藏的罐頭肉。尖叫聲傳到了下一個路過的郊區。」——〈遺忘飛翔,若夢(之六)〉
林偉傑的《大重啟》以詩為媒介,探討語言、文化與現代社會的多重意義。詩集中穿插著對日常生活的荒誕描寫與對歷史、環境及人性的哲思。林善於使用近乎超現實的語言風格,將對現代社會的批判與個人情感的細膩表達融為一體,形成他獨特的詩歌張力與弔詭。詩集為讀者帶來深刻的反思與藝術享受,開拓思考的讀者定會細細品味其中的意味。林偉傑的《大重啟》譯自他的英文詩集《Anything but Human》。
詩人簡介
林偉傑(1990-),著有詩集《易之書》(A Book of Changes, 2016)與《除了人》(Anything but Human, 2021),後者入圍了2022年新加坡文學獎。林作為《美食共和國:新加坡文學的饗宴》(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 2020)的編輯,贏得了2023年「美食家世界餐飲書獎」(Gourmand World Cookbook Awards);《第二通道:新馬作家文集》(The Second Link: An Anthology of Malaysian & Singaporean Writing 2023),收錄了新加坡與馬來西亞兩國獨有情誼與關係的文集,也入圍了「新加坡書籍獎」(Singapore Book Awards)的「最佳文學作品」(Best Literary Work)組別。於此同時,林也譯有新加坡華文詩人黃文傑的短詩集《Short Tongue 短舌》(2023);同年,他榮獲了青年文藝實踐者的最高榮譽,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Young Artist Award)。
個人網頁:www.darylwjlim.com。
譯者簡介
汪來昇,新加坡作家、詩人、譯者、出版人及專欄作家,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任新文潮出版社社長兼總編輯;其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新馬、中港台等地的報刊和文學期刊。
汪來昇於2023年榮獲南洋理工大學頒發的「人文學院傑出院友獎」(NTU SoH Alumni Awards),加以表彰他為新加坡文學與出版事業的傑出貢獻;2022年與2025年,他受邀擔任新加坡教育部中學語文特選課程寫作營駐營作家,致力於文學創作人才的培養與教育;2024年,於法蘭克福書展受邀為講座講者,分享新加坡文學發展與同志文學。
汪來昇著有詩集《喧囂過後》(2014)、《消滅眾神》(2016);曾創辦文學雜誌《WhyNot 不為什麼》(共七期,2013-2018);編有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兩輯,2016、2017)、《不可預期》(2018);文集《我獅城,我街道》(兩輯,2022、2025);公共政策文集《觀感獅城》(2023)。此外,他還積極涉足翻譯領域,譯有2023年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得主林偉傑英文詩集《大重啟》(2025);合譯了鄭綺文的英文兒童繪本《別人可能會這樣說,但我認為……》(2025)。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
小葉子、伍政瑋、周昭亮、黃文傑、賀爾、羅樂敏
譯者手札
相伴無語,詩譯有聲◎汪來昇
一、語言的分化、遊移與融合
認識偉傑,應該也有八九年了。那時的我們在新加坡作家節的場地「趕場」,彼此都還很青澀,但聊起文學和詩時,大家眼裡都有光,以及滿腔的熱忱。在新加坡多語的大環境裡,不同語言的創作者似乎有種「分而治之」的現象,能很絲滑地遊移在兩種語言以上者,其實並不多。
我常半開玩笑與調侃說,新一代的華文詩人與作家往往能很順暢地賞閱英文作品,但英文詩人與作家多半只能讀懂英文作品。雖說是玩笑話,但也是很殘酷的現實。這種現象與新加坡英文行政體系和語言政策密切相關。英文作家因教育和政策的便利,被直接認定為「新加坡文學」(Singapore Literature)的代表,但其他語文(華文、馬來文和淡米爾文)的創作則需特別標註語言屬性,如「新加坡華文文學」(Singapore Chinese Language Literature),顯得像是一個「分支」。或許,不同年齡層的創作者和學者有不同的想法,有的認為刻意標示才能凸顯語言文化的「獨特性」,有的則視其為行政分類的需求,無需過分解讀。
在享受著國家行政體系和語文所帶來的便利時,偉傑可以說是「異軍突起」。我們往往能在他的作品中看到非常多不同種族、文化和語言的融合。當然,我們不能要求他對所有文化都像自身深諳的主導語言(dominant language)一樣深入,但至少他的內心是開
放、接納,並願意去承載另一個迥然的文化世界的。他英文之了得,從他牛津歷史系畢業便可得知;他對華文及其文化的探索熱忱,也可從他毛遂自薦擔任黃文傑《短舌》的英語譯者時可知曉,此外,他對於印度文化的濃厚興趣,也可在他選擇的伴侶和部分作品中可得知。
我在諸多場合中多次強調,「語言」承載了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思考、價值觀與生活方式等,因此使用不同語言和文化思考,有時會得出一個完全不一樣的結論——那若同時使用不同語言和文化在腦子裡融合,並來回思考呢?其中一個結論是:你可能會捕獲一枚野生的林偉傑。
二、修訂與命名
《大重啟》原譯自林偉傑的《Anything but Human》(新加坡:Landmark Books, 2021)。關於偉傑的這本詩集,撇開內容,先聊英文書名的由來。他引用了王小妮的詩作「除了人/現在我什麼都想冒充」(偉傑譯:now I’d like to pass myself off/as anything but human)。但若直接使用「除了人」作為中文書名,僅從語感去感受,我認為並不吸引我;若改譯成「除卻人」、「只要非人」之類的,怎麼看就怎麼怪。
英文原詩集中共分成兩輯的「desert of the real」與「the great reset」,兩者可分別散譯為「真實的沙漠」與「大重啟」——無疑,「大重啟」吸引了我的目光。除了有點私心想藉由這本詩集的翻譯,給「新華文學」(雖然我並不十分樂意使用這個說法,只因方便故)介紹形式和內容都別具一格的新穎創作,賦予新華文學「重啟」之寓意,也希望新加坡文學通過翻譯,可以經歷一場「大重啟」,更大膽去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藩籬,以真正達到「新加坡文學」的真實義。
林偉傑在英文原詩集中也翻譯了不少白居易的作品,其中包括《微雨夜行》、《花非花》、《惜牡丹》等。在本書的跋中,偉傑認為通過翻譯白居易,使他的靈感脫離困境,並且「走出過於繁複和晦澀的泥沼」——這意味著,他在接受了不同語言和文化的養分後,有了自己的新感悟。相同的,不少華文作家也深受西方文學的影響,無論在內容、形式還是寫作技巧上都重新獲得了啟發。已故的新加坡國寶級作家、詩人英培安老師便是這方面的佼佼者。
原詩集中,詩作原來的排列方式,第一輯「真實的沙漠」,以〈遺忘飛翔,若夢〉(Fly Forgotten, as a Dream)為主題,共七首詩交錯排列;第二輯「大重啟」則以〈旁白〉(Narrative)為主,共十一首詩,配合白居易的作品一起穿插其中。後與偉傑商議,我們決定不再對白居易的作品進行二次翻譯,原屬於第二輯的十一首〈旁白〉便擠到了一塊。因此,我必須將其挪開,分散到全詩集中,同時取消原有的分輯形式,將整部作品合併為一個整體。
三、譯者的話
文學作品,尤其是詩的翻譯是極其困難。除了跨越語言和文化的語境外,還需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作家的語氣、風格、節奏、措辭等,這才是翻譯真正的考驗。翻譯詩已然不易,翻譯偉傑的詩,更是一項大工程。除了他強烈的個人風格,詩中使用的意象、歷史語境,以及一些西方獨有的事物,讓翻譯時需要更多的求證與考量。翻譯的同時,又不能失去詩意,還得顧慮部分的節奏和韻,但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於是,經常需要做出一些取捨。(也可能是我翻譯能力不足?)
例如〈圖書館員〉(The Librarian),「我在抄寫室裡逗留太久,誤將/那些陰鬱的書脊當作/中央商務區。近日來/我用奧利奧餅乾包裝紙作為書籤:/它的佛青色像『威爾頓雙聯畫』中的天使。」其中的「抄寫室」(scriptorium)、「佛青色」(ultramarine)和「威爾頓雙聯畫」(Wilton Diptych)皆為專有名詞,當然可以翻譯,但需要有一定的語境輔助。若以純華文閱讀(外加偉傑善於將現代和古代意象交替穿插),悟性高的讀者或許能讀出一些韻味和感覺,但多半的讀者很可能會一頭霧水。所以,為了保留詩原來的格式與節奏,在翻譯時,我只能適時使用註釋加以解釋語境。
另一例是〈愛在間歇性斷食時〉(Love in a Time of Intermittent Fasting),該詩若「盜夢空間」般,需要譯者去一環套一環地抽絲剝繭,並觀察古典所形成的變異互文性(intertextuality)。偉傑這首詩,最令我頭疼的莫過於:「繞葉的傳奇」(leaf-fring'd legend)。
首先,原文來自濟慈(John Keats)的《希臘古甕頌》(Ode on a Grecian Urn)。濟慈的原文為「What leaf-fring'd legend haunts about thy shape」(繞葉的傳奇來妝點形體),主要是歌頌希臘古甕形體的美麗,而妝點在甕身的畫,有種說不出的美感,畫中描繪的是希臘傳奇故事。偉傑引用此典故入詩,寫道「阿斯巴甜的苦澀,縈繞著我/像是『繞葉的傳奇』一樣」(The bitterness of aspartame haunts me like/a leaf-fringed legend)。此時,互文在意義上起了變化,將重點圍繞在「繞」上,將原來的莊嚴古雅的哲學思考,變成了一種苦味的陰魂不散,頗有調侃的意味——最後,延伸至情侶間建議「開放式關係」(open relationship)的秘密。類似的詩還包括:〈修道院迴廊〉(Cloisters)、〈教義問答〉(Catechism)、〈無用清單〉(The Futility of Lists)、〈以奢華重述傳奇〉(Legacy Retold in Luxury)等。
偉傑也善於使用近似「超現實主義」(surrealism)的誇張比喻,來加以鞏固對於現實的批判和思考,並展示出生活中的某種荒謬。開篇的〈心滿意足的表現方式〉
(Expression of Contentment)寫道:「我感到無比的 超凡的/舒適 連我的腳趾頭都移送/精神分析,甚至我的鼻毛都有了/自己鍾愛的洋芋片口味/(奶香焗烤 絕不能是燒烤風味)」這浮誇表達手法在華文詩作中不常見(有別於抒情為主的大傳統),但卻非常有效地形成一股強烈的感官衝擊,越是天馬行空與荒謬,越是能讓讀者會心一笑,甚至開始懷疑人生。將想像力給推到極致的作品,還包括〈居家小確幸〉(Domestic Bliss)、〈麥當勞伴隨的死刑〉(McDonald’s with the Death Penalty)、〈兩種無情的準備方式〉(Prepared Two Ways Without Mercy)等。
除此之外,偉傑牛津歷史本科的出生,自然使他對新加坡社會的發展和歷史抱持著濃厚的興趣與關懷。其中有不少作品圍繞著新加坡生活與民生的主題,例如〈新加坡田園詩〉(Singapore Pastoral)、〈百匯廣場〉(Parkway)、〈在植物園野餐〉(Picnic at the Botanic Gardens)。關於戰爭與人文關懷的主題包括〈垃圾空間狂想曲〉(Junkspace Rhapsodies)、〈核詩〉(Nuclear Poem)、〈戰略性未來〉(Strategic Futures)、〈先知的最終警告〉(The Prophet’s Last Warning)等。這些作品中,都能清晰地感受到他「以史為鏡」,警惕著即將發生的事情,也警示著讀者去關心這些潛在危機。
四、詩人的囈語
穿插在詩集中的〈遺忘飛翔,若夢〉(共七首)以及〈旁白〉(共十一首),更像是詩人串起了零碎的囈語,將不同的場景和精短的靈光一閃,串聯成兩則敘事。〈遺忘飛翔,若夢〉系列以散文詩的方式呈現,通過不明確的場景刻畫,預言人類對生活環境和人文關懷漠視帶來的後果:
之一:「漂浮在下水道裡的壞損飲料瓶罐有何意義?雞蛋花在沒有惜花者的情況下盛開有何意義?」(節選)
之二:「嘴裡含著第五代抗生素甦醒。我的皮膚上佈滿了往事砌成的小鱗片。」(節選)
之三:「一隻隻小黑蟻無盡地從地毯下鑽出,像是被催淚彈擊中的示威者。」(節選)
之四:「我的筆記顯示,最後一次叫自己的名字是在八年前。」(節選)
之五:「一位沒有耳朵的男人端來一碗又黑又濃稠的內臟湯給我」。(節選)
之六:「小不點,你來告訴我,關於下一次的金融危機,我的掌紋揭示了什麼。關於全面革命的合理性。關於飼養無骨雞的進展。」(節選)
再來是〈旁白〉列系。在英文的原詩集中,這組詩被安排穿插在不少白居易英譯作品中,而作品多以短詩的方式呈現。雖然也展現出一些對於生活環境的關懷,如第一和第二首,但更多的是詩人的靈光一閃,捕捉到的時間與事物的片刻;並在大腦風暴後沉澱,使文字中閃現出靈秀之氣。其中,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六首「我一直讓沉默積累了好多年/而現在他已點綴了一切//一場毛毛雨,可使/政權交替」,以及第十一首「夜空將老星宿/清除//然後空出了/廣告位」。
小結
偉傑在詩的創作上是位「多面手」。他不喜歡停留在某一種形式或格式上,他更注重將自己的關懷與所思所想,通過不間斷的新嘗試,玩出新的火花——這正是這本詩集的獨到之處。他總能換著方式、通過多樣的角度與手法,啟發讀者思考問題,並享受著他對於詩和文字的日常小趣味。
作為出版人和譯者,這邊廂需要將市場納入考量,那邊廂又需要考慮內容與翻譯的藝術風格等,整體操作起來確實不易。但我很感謝偉傑的信任,並給予我莫大的空間去嘗試,以及對詩集收錄的作品與排列方式進行修訂。相信本書出版後,能為「新加坡(華文)文學」增添新的參照,也通過華文翻譯,讓更廣大的海外華文讀者群多一個了解新加坡文學的途徑。
作為我第一部完整的翻譯著作,內心歡喜,但也深知其中仍有不足之處,希望獲得讀者們的建議與反饋。最後,再次感謝偉傑給予我這樣難能可貴的機會(咳,磨煉)!
目次
譯者手札
相伴無語,詩譯有聲◎汪來昇
詩人後記
__________
ISBN:978-981-94-2138-1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5年7月
建議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6
時光碎語◎陳幹煌(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6.00作家簡介
2020年初,陳幹煌轉為維根主義者(Veganism),自認為是蔬食料理的老饕。陳出生於馬來西亞砂勞越(Sarawak)的一個市鎮詩巫(Sibu),獨中畢業後赴新加坡國立大學就讀。期間,曾參與學生交換計劃到台南成功大學修讀一學期。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除了閱讀、寫作與舞蹈,他對於音樂、歌唱、戲劇以及游泳也略有涉獵。作品曾獲刊於馬來西亞《星洲日報》。著有生活小品《蛋黃的杯盤狼藉》。
內容簡介
路過的回憶都是生命的光點,作者赤子之心的堅持,彷彿召喚那個在追逐成長又拼命淡忘過去的我們。他毫不吝嗇地掏出內心,寫了自己寫了別人;他的小小世界看似微不足道的小插曲,卻穿透了每個日常和點滴。他佇立過的每個角落,都伴著他領會每個今天都比昨天更好一些。從文字的開始到結束,每一個「隨心」的停頓,全都是「所欲」的反思。陳幹煌以輕輕的文字,在節奏極快的日子裡,拼湊成屬於自己的「時光碎語」。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王文慧、司徒畢、黃文鴻、蔡欣洵
目錄
序一
文青·文清◎司徒畢
第一輯:那段讓我解憂的臭臭歲月
第二輯:劇透人生的小日子
第三輯:夢裡夢外的房間
第四輯:那些傷神又美好的二三事
第五輯:敲破蛋殼的聲音
_________
ISBN:978-981-18-8187-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分類:生活小品、新加坡文學、散文
系列:文學島語0013
規格:190mm (H) x 130mm (W),136頁
至死之愛(上)◎童文
平常價 $30.00故事中描繪了城裡與城外,在嚴格社會政策下的生活差異,也展示了各階層人民向上流動的艱難。故事中的人物在面對這種社會制度的掙扎,突顯了階層之間不可逾越的巨大鴻溝。他們的生命似乎從一開始就被定義為「工具」,小說裡探討了活著的人如何在被設定的框架內嘗試尋找屬於自己的意義。
小說通過愛、孤獨、死亡等多重主題的探討,深刻剖析了人性。警察、C、C母親等人,在面對個人慾望和社會壓力時所作出的抉擇時,所展示的人性矛盾和複雜。每一個角色的行為都反映出各自的光明與陰暗,多層次的人性描寫使得小說在故事性外,具備了深刻的思想內涵。
小說通過角色的命運變化,揭示了命運的無常和不可預知性。女主C在追求新生活的過程中,歷經了許多意想不到的挑戰和轉折。她的驕傲與脆弱、她對自我身份和未來方向的探索,企圖在一個陌生的「城外」找到一線生機與答案。
故事中「鬱金香盛會」的組織者「面具管家」,是C接下來「重生」旅程中的關鍵人物之一。他是C,甚至是所有參與者的真實情感和情緒的引領者,尤其恐懼。「面具管家」的神秘性讓整個氛圍增添了不少懸疑和緊張感,也推動了往後故事繼續的發展。
作者簡介
童文,原名羅兆良,一九八九年出生於中國陝西省西安市,是一位自媒體人和寫作者。二〇一四年,他從中國北京科技大學畢業,隨後於二〇一五年前往德國柏林自由大學學習戲劇學,隔年肄業回國。
自二〇一五年起,童文開始為中國文化雜誌《知中》撰寫文章,並於二〇一七年開始運營自己的藝術文化自媒體平台。二〇一八年,他為中國著名古琴音樂家巫娜的個人賬號運營者。二〇一九年,童文開始著手創作長篇小說《至死之愛》。
內容簡介
在經歷了眾多歷史事件和政治變遷後,各國在合作與分裂之間不斷搖擺,世界始終處於與崩潰共舞的脆弱平衡中。某個極權國家陷入了嚴重的人口危機,導致更為嚴峻的「城市單極化」現象。人們渴望更發達的城市生活,城外地區逐漸變得蕭條荒蕪。為了改變這種局面,政府實施了嚴格的「強制生育」和「價值積分」政策,以限制人口流動並增加人口數量。
在這種背景下,人們對身份和階層的敏感度顯著提升,原本永恆的理想和自由的光芒似乎也開始黯淡,甚至異化。這部小說以此虛構卻合情合理的反烏托邦未來為背景,將人們置於更加極端的環境中,旨在探索愛與生死等生命最本質的抽象問題,如何在個體生活中展現,並影響他們的關係和命運。
作品節選:
離城口岸的情況就要複雜很多。這裡除了「喜悅」與「幸福」之外,四周處於一種近乎崩潰的混沌狀態。被驅逐的城外人成為絕望的草民,嘲笑他們的I城人化身為希望的弄臣。
城外人表現絕望的方式不盡相同。這些方式會隨著他們的身體四散到口岸大廳的各處,使得每個不經意間的一瞥,都是沉重的風景:有的人,在窗台邊上發呆。他們耷拉著頭,攥緊雙手,臉上早已失去了血色;有的人,像行屍般排成一隊,等待政務人員在自己的I城臨時居留證上蓋上註銷的戳記。拉長的人群,是口岸邊界的極端;漫長的等待,注定無法痛快結束。所以,在隊伍裡唯一能做的事,就是流淚。很多人剛走到窗口前,因承受不了現實的無情,索性放聲大哭;還有些人不願到窗口,就在大廳裡走來走去,彷彿認為自己只要像苦行僧一樣踩著屬於I城的地面,奇蹟就能發生。直到站在一旁的警察實在不耐煩了,走上前去催促他們排隊,無意義的腳步方才停下。可他們這個時候還會向警察軟磨硬泡,扭曲著身子,說著莫名其妙的理由。但結果都無一例外,他們最終都被迫接續上隊伍,無力地完成該做的事。
政策造成的差異和不公讓少部分人選擇孤注一擲。絕望讓他們忘記了人生還得繼續,或者說他們認定繼續這場人生只剩下絕望。他們將所有的憤怒和憎恨發洩到政務人員和在I城永久居民通道辦理離城手續的城市人身上。由於行李要事先托運,進入口岸大廳前又有嚴格的安檢通道,他們只能將自己的身體當做攻擊武器。他們破口大罵,捶打窗口的玻璃,看到誰就一通亂咬,這些場景每天都會上演。所以,離城口岸裡有許多負責維護現場秩序的警察。
走出離城口岸的時候,城外人要麼留戀地回望,要麼依然失去理智破口大罵,要麼哭得泣不成聲。但他們最終都會陷入沉默。有些人會在離城口岸的出口待上好幾天,直到被警察勒令離開。
離城口岸比入城口岸還多了一個通道,名叫「強制離城通道」。這是為那些心存僥倖,沒有在既定日期離開I城的城外人所準備的。這裡是暴力的現場。每天都會有警察押著城外人走出警車,生拉硬拽地在這裡完成所有離城手續。然後警察像是扔垃圾一樣,把城外人拋到離城口岸出口。在城外迎接他們的是城外的另一批警察。他們對I城警察點頭哈腰,轉過身便兇狠地把城外人拽進另一輛警車裡,嘴裡不停咒罵道:「你他媽是不要命了,還敢躲在城裡。別亂動!」
被拘捕的城外人面對「正義」的暴力都不會選擇束手就擒,好像深信自己沒有犯罪,而是在對抗惡法。國家不是給了他們再次回到城市的機會嗎?但是在他們眼中,這個「機會」就是絕望本身。世界是不公的,可有些公平又是必須守護的。正因為如此,沒有人知道自己真正應該擁有什麼。無論接受還是不接受現實,大部分城外人的餘生最終很可能都被迫只為了目的而活,而不是在生活。從繁華走進荒蕪是為了「重拾繁華」,這就像是給人餵了一顆用嘔吐物做的糖果一樣惡毒。
眼前膽大包天的城外人,正是要以最極端和脆弱的方式拒絕這份以不公為基礎的機會。他們和警察扭打到一起,臉憋得漲紅,口水橫飛,吼著不成語調的話語。只有城外人明白,他們在說什麼。警察還在喊著:「規矩點!」他們越聽到警察的警告,身體就越像石頭一樣頑強。
離城的I城人,就像看熱鬧一樣,看著眼前的人間百態。他們慶幸自己的身份是與生俱來或是永久的,同時又共情地認為自己是受難的幸存者。要說世界上什麼是最快樂和幸福的事,恐怕莫過於此了。
序
愛與存有◎張鳴宇
約五年前,我初次接觸童文這部小說的雛形。令我驚異的是,在這部作品即將付梓之際,我再次審視到的是一場關於「愛」的思想實驗。
長久以來,哲學家、人類學家和動物學家在爭論一個問題:「人類的道德從何而來?」一種理論認為「道德」是人類用於掩蓋動物般野蠻本性的面具;另一種理論則轉向觀察人類的親緣物種,觀察如猿猴等生物,探究人類是否擁有經演化而來的「道德」基因——畢竟,猿猴也會向同伴表現出無所求的善意。那麼,這種對同伴的「好」能否稱為「道德」?同樣,童文筆下的「愛」也被置於類似的觀察之下:因肉慾釋放所產生的依戀是不是愛,雙方在某些議題上所發現的精神共振算不算愛,被對方所承載的客觀條件(如金錢、身份等)所吸引算不算愛?把這些現象相加後的結果又是不是愛?還是說,人類只是藉由這些現象或感受,摘取了「愛」這個概念,隨後便將這些現象或感受輕描淡寫地解釋過去了?
上述這些問題的前提是,愛是否具有其自身的本質?在日常中觀測到的「愛」,似乎不得不屈從於某些條件,而在這些條件下的「愛」又會被進一步演繹成什麼?正如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註一)在給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註二)的情書中,引用聖奧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註三)的经典语录:「我愛你,我願你存在」(Amo: Volo ut sis.)。童文所探究的愛,模稜兩可且難以捉摸,就如同某道光線滲入黑暗,讓人「顯現」。對於迷路的人,光是一種指引;對於沉睡的人,光是一種煩擾。那些顯現了的人,面對與「愛」的現象纏繞在一起的自我,既可以欣喜若狂,也可以不知所措,甚至萬念俱灰——似乎唯有那些渴望存有的人,才有勇氣直面愛。
同時,童文並不僅僅停留在展示「愛」的不同面向上,而是將許多與愛糾纏的存有領域的元素吸附其中,並逐一將它們剝離以作檢視。在「愛」之外,大量的筆墨用來刻畫更容易被感受的「恨」;儘管「愛」總是顯現為有特定對象和方向的「善」,它又與荒謬且綿延不絕的「惡」構成了一體兩面——這是本書所剖析的「道德」難題之一。在更為形而上的領域,即「愛」的持續性問題,童文亦直面了「生死」的永恆漩渦。當然,這些僅僅是本書無數思考中的幾個片段,它們並非直擊問題要害的解答,而只是對人類存有困境的揭露。
童文在這部小說中藉由「愛」探究了他自己,我也在其中隱約看到了多個曾經的自己。讀者或許也可以從中同那些與「愛」相連的概念和經驗再次擁抱,感受自己的形狀。
張鳴宇
二〇二四年八月 寫於香港
序者簡介:張鳴宇,生於中國廣東順德,目前居住於香港。香港中文大學歷史系碩士畢業,香港史研究者,亦涉獵社會政治哲學及西洋文學。
【註釋】
註一:馬丁·海德格爾(Martin Heidegger,1889年9月26日—1976年5月26日),20世紀德國哲學家。代表作有《存在與時間》、《形而上學導論》等。
註二: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1906年10月14日—1975年12月4日)誕生於德國柏林的猶太女性,被譽為 20 世紀最偉大、最具原創性的思想家之一。其哲學作品包括《人的條件》、《過去與未來之間:政治思考的八場習練》等。
註三:聖奧斯定(Augustinus Hipponensis,354-430年)俗稱聖奧古斯丁,羅馬帝國末期北非的柏柏爾人,早期西方天主教的神學家、哲學家。
目次
推薦序
愛與存有◎張鳴宇
第一章:蜂蜜
1. 案發現場
2. 調查
3. 休息
4. 影子
5. 最後一次對話
第二章:城市
1. 離城口岸
2. 那個人
3. 一日幻滅
4. 家務與香菸
5. 精英酒吧
第三章:盛會
1. 重生
2. 河岸
3. 地下室的教堂
跋
未完結◎童文
__________
ISBN:978-981-94-0632-6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12月
建議分類:長篇小說、當代小說、城市規劃
系列:他山之石003
詩托邦◎蔡欣洵(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6.00繼暢銷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後,作家搖身成為詩人,推出首本詩集《詩托邦》,「把詩讀到自己心裡去」,以更立體的聲音和令人動容的詩句,呈現出人間煙火裡歷練的果實。
欣洵的詩句切膚痛惜,點到即止;將體驗人生的認知、領悟與生活的對話,交換了一座「烏托邦」——一氣讀罷,使我們甘願蝸居這烏托邦國度,因為它除了深刻還有包容。
詩人確信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所有喜怒哀樂都能幻化成任何一種形式和面孔來投射種種的存在。詩人是清醒並且自由的漫遊者,引領讀者在閱讀的旅途中,感受一路生活皆是詩。
作家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現為新加坡公民,來自吉打州。著有散文集《有時,我們遠行》。曾獲得2021年第四屆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以及入圍臺灣第四屆周夢蝶詩獎決審。目前為理工學院的高級講師。
內容簡介
詩歌,是平行的另一個時空。在這個空間裡,人生得以不同的形式投射 —— 悲痛可以長成花;渴望可以穿過任意門變成青蛙。蔡欣洵的詩集《詩托邦》,把過去幾年間對於生命的透徹、美好與不美好,歷練成冷靜卻有力量的長詩、短詩、截句等形式,呈現一幕幕視覺景象,讓人生在詩歌的時空裡構建成一座「詩托邦」。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方路、宋子江、何惠祿、范俊奇、張麗珠、馮啟明、潘正鐳
蔡欣洵的詩藝成熟,風格抒情,具備良好的敘述條件,以不同的成長環境、際遇寫出了不同階段的詩作,也為我們展示了一種在私域領航探索到的認知、領悟和冥冥中與詩結緣、滋生情感的命運,這些經歷在詩人的日常生活中日益醞釀成豐富的詩果實,以生命的詩托邦,兌現心靈的烏托邦,只有詩才能抵達的彼岸。——方路,馬來西亞詩人、作家
蔡欣洵的詩善於捕捉日常細節繼而觀照內心,與其微言深意的散文相映成趣。難得在其現代詩質,情感表達並不濫觴,幽靜節制之下釋出哲思。讀這本詩集猶如沿著幽思小徑穿過一座詩意花園。——宋子江,香港詩人、學者
欣洵遞給我的第一張「名片」,是一首感人的詩篇〈阿爸的收藏品〉——文字的駕馭、意象的掌控,以及內容流動之外,該詩的「總體詩力」再而三地扣人心弦!在「詩」氾濫的年代,遇到一首優質詩作是一種美的邂逅,而這首詩就藏在她的新詩集裡。當我接到她的《詩托邦》的電子詩稿時,如接過一箱滿滿的珍珠!驚喜之餘,自己反而思考如何一首一首捧來欣賞?於是,我決定每次探手隨機抽取兩三首,在凌晨時刻慢慢揣摩,享受閱讀的愉悅!我答應自己在詩集付梓後,必會順序再讀一遍。如果您也是愛詩之人,這冊詩集就不容錯過了!——何惠祿,新加坡詩人
詩有時候是詩人的自畫像,描繪她生活的輪廓,勾勒她內心的線條……在《詩托邦》緊密的詩質裡,我讀到了今昔交映,蔡欣洵的詩在素雅中前進,細膩而靜謐地,召喚想象,和歲月糾纏。——范俊奇,馬來西亞作家
記憶中的欣洵,總遺留在少女時代。相隔多年再見,原來不管身在何處,處於什麼年歲,欣洵一直把詩帶在身邊,從沒停止把生活寫進詩裡。欣洵的詩,溫柔有力。行行的重心,是歷練生活裡開出的花。花有一股讓人安定下來的香味。——張麗珠,馬來西亞城視報主編、島讀書店主人
一部不動聲色卻令人震撼的詩集。詩集堅定不移地審視了生活裡不可思議的流逝、異化,以及逐漸不忠實的記憶。其筆觸言簡意賅、情感細膩,並在驚覺於生活中光怪陸離且令人慟容面孔與形式後,創作變得更無忌憚。如此不絕於耳,是我近十年閱讀的詩集中,最流連忘返的「詩聲」。——馮啟明博士,新加坡詩人、作家、翻譯家、學者
日常生活中,沾在一張紙巾上或混在會議記錄本裡,蔡欣洵習於利用隨身的便利留下一瞬間的詩想。猶如在風過處,伸手抓一把鳥聲蟲鳴,不去驚動誰。這「詩密」的種子, 茁長來自心靈的「聽寫」。樹未必一定要長成樹的樣子,這是創作迷人的地方。——潘正鐳,新加坡詩人
目錄
序一 把稻穗,腐化成餘生的護身符◎范俊奇
序二 樹未必一定長成樹的樣子◎潘正鐳
卷一:時間旅人
卷二:歷史學家之死
卷三:荒謬日記
後記
此生,一座孤島◎蔡欣洵
_________
ISBN:978-981-18-7142-9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9月(預計)
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2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168頁
都市求生記——人生就是最千奇百怪的小故事◎伸懶腰小姐(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28.00
聯合推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李俊賢、伍政瑋、周德成
目錄
推薦序
不是現形記◎周德成
自序
我的小小說加工廠◎伸懒腰小姐
第一章:辦公室歷險記
第二章:奇緣
第三章:人生多詭異
_________
ISBN:978-981-18-7017-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11月
分類:現代小說、新加坡文學、生活小品
系列:都會人生001
規格:190mm (H) x 130mm (W),約96頁(全彩)
錯視與幻聽◎伍政瑋
平常價 $21.00詩人簡介
伍政瑋,一九九五年,生於新加坡。新加坡國立大學藥劑系畢業。詩是安慰劑,是無法根治生活的病態,但至少能讓一切沒那麼難挨。曾獲新華青年文學獎詩歌賽優秀獎(2023),偶有詩作發表於新馬港台刊物。著有詩集《用白紙做的小孩》(2022)與《錯視與幻聽》(2024)。
內容簡介
這時代患上了「過動症」,而政瑋以詩抗衡,並在凝神思索之下,進行著一場詩與時代的深入對談。本詩集收錄了詩人更為狂放的實驗,從各種現實與虛幻交織的場景中,探討著人與自我、世界、文字和時間的關係。詩人只求一度清醒,有意識地活在這如夢似幻的人世裡。
誠意推薦(按姓氏筆劃):
伸懶腰小姐、周昭亮、雨曦、陳偉哲、嚴瀚欽、蘇俊儀、蘇紹連
推薦序
詩歌作為下意識的庇護所
——代序伍政瑋詩集《錯視與幻聽》◎嚴瀚欽
「知覺的懲罰和恩澤之一是我們每天醒來都會意識到未來無法預測,意識到宇宙的根基建立在一種難以理解的逐漸遠去和消退之上,意識到迷惘、反覆無常和不可知是我們生命中最忠實的伴侶。大多數情況下,我們似乎只有通過編造故事才能繼續生活下去。然而,沒有任何一個故事能一勞永逸,令人滿足……成為人就是成為不確定性。如果詩歌的目的是深化我們的人性,那麼詩歌也將是不確定的 。」——簡·赫斯菲爾德(Jane Hirshfield)〈第五章:除不盡的餘數:詩歌與不確定性〉,見《十扇窗:偉大的詩歌如何改變世界》(Ten Windows: How Great Poems Transform the World)
政瑋在《錯視與幻聽》(以下簡稱《錯》)的〈自序〉自稱「九〇後的我們……是這時代的迷路者之一」。我雖非身處新加坡,但特殊時代的特殊地緣讓此句的「我們」把遠在香港的我也囊括其中——生存於大都市,初出社會,親眼見證疫情、戰爭等尚未休止的國際劇變,並且在當下選擇寫詩,這一切似乎注定了我們(至少會以文字的形式)相遇。因此我十分好奇南洋(註一)對岸這位尚未謀面的同齡寫作人,對詩歌有怎樣的理解。
於是我同時拜讀了政瑋三年前的《用白紙做的小孩》(以下簡稱《紙》)。作為首本詩集,其主題包含了求學、畢業、工作與生活日常,甚至不乏對社會的諷喻,豐富程度自不必說。此外,他還善於運用靈動俏皮的語言揭穿所洞察到的深刻世相,嘗試讓多種地道方言進入詩歌,甚至以圖像詩的形式對詩進行視覺上的實驗;作為處女作,無疑是相當精彩的結集。不負眾望的是,諸多優點成功地遺傳給了第二本詩集。在《錯》中,我們仍可以找到批判戰爭的〈憤怒體質〉,找到對現實倍感無力的〈NPC日記〉,找到諷刺房屋政策的〈自由〉,也可以找到圖像實驗的〈鏡裡的怪獸〉等。
那麼,一個尖銳嚴苛的追問便是,從第一本詩集到第二本詩集,詩人發生了哪些蛻變?他的文學身份是否更趨完善?他是不是僅僅在重複過去的自己?值得欣慰的是,我在《錯》中看到了以下的自白:
「詩從現實中提煉,濃縮了現實,有時也超越現實,把許多複雜的『當下』提煉出一個由語言、情感、思維、現實融會貫通的體系。」
「我希望我們的故事,除了社媒呈現的那個面相,也能容許這幾首詩,替我們與時代對話。」
「我生怕我們的『故事』此後會在華文詩壇中缺席。」
這看似簡單的三句自白,不經意間回答了每個詩人必須直面的三個核心問題——詩是什麼?詩對誰說話?為什麼寫詩?
或許得益於醫療工作的身份,他尤其注重文字的「藥效」。他在《紙》的〈病了要吃藥〉中提出這樣的設問:「有沒有一種藥/口服,心也服」,背後的答案想必他比任何人更清楚。在經歷了三年疫情、俄烏戰爭、國際政治氣氛緊繃、AI普及化,以及隨之加速易變的市場劇變後,他在第二本詩集中更堅定地向讀者宣稱:這種能夠治療心病的藥,就是詩歌。於是在《錯》的不少詩作中,我們可以找到這樣的敘事者的形象:沉迷夜色卻為失眠所困(如〈安眠〉),關注社會卻對現實敏感(如〈口〉),有初出茅廬的稚嫩和純真卻又具備洞穿世事的成熟與老辣(如〈遊戲〉);在現實面前無限放大自己,同時又無限地壓縮自己(如〈汽水〉),因而漸漸對生活感到無力,看不到人生的希望(如〈NPC日記〉)。
但有趣的是,上述種種問題都以書寫作結,經歷現實種種拷打最終導向的,是他在詩的世界中找到自己的歸屬。例如〈熱帶氣候〉的結尾是「拜託穿上/這幾行破碎的文字/織給你的薄夢」,〈手術〉的結尾是「為安全起見/一切/在詩的麻醉下進行」,〈浮游生物〉的結尾是「我吸收你的枯燥/分泌我的字/讓一切的存在/不至於結束」……這個模式亦存在於整本詩集的編排上,前面五輯羅列了他感受到的時間流變、現實落差、存在和愛情的迷惘、網絡世界的各種錯視和幻聽;在最後一輯便有了醒悟之感,於是決心用詩捕捉這種思覺和感知上的混亂,讓自己在時間的洪流中立足,得以釋懷自己和讀者。巧合的是,整本詩集的最後一首正是直接以〈醒在一首詩裡〉為題。這種導向彷彿成了政瑋的肌肉記憶,一種下意識的逃逸方向。
相較於《紙》的用文字「從日常提煉詩」(孙靖斐語),《錯》給我的感覺更像是以詩作為自己下意識的庇護場所。這是相當自給自足的寫作模式,而這正是我的一點點擔憂。借用〈手術〉裡的詩句,這種下意識固然「安全」,但我擔心的是,它畢竟容易讓作者「麻醉」。這關乎他寫作動力的來源,關乎詩在他生命中扮演的角色,關乎他詩藝如何再一步精進。簡言之,若詩只停留在對來自現實傷害的療愈,那麼當無傷可療了,詩該如何繼續存在?
這斷然不是在千多字的短序裡可以解答的問題,又或者,正如政瑋在第一首詩所說的那樣,上述的一切不過也只是我(一名讀者)按照自己的喜好,重組成的形狀。無論如何,讀畢《錯視與幻聽》,可以確信的是,政瑋的詩藝在持續進步,創作野心和視野在持續拓張。那個習慣把傷疤淡忘在塗改液下的白紙小孩,已經能夠在現實的洪流之中,書寫出一個自己的世界。
註一
南洋:是東南亞地區的舊稱,一般指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和泰國。
序者簡介/嚴瀚欽,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碩士。著有詩集《碎與拍打之間》(石磬文化),另有作品散見於港、台刊物。曾獲新詩獎冠軍、文學評論獎冠軍、散文獎亞軍、古典詩獎甲等獎。
目次
推薦序
詩歌作為下意識的庇護所
——代序伍政瑋詩集《錯視與幻聽》◎嚴瀚欽
自序
九〇後的我們◎伍政瑋
一、夢的前奏
手術
熱帶氣候
鏡裡的怪獸
二、活成一隻怪獸
自我的介紹
憤怒體質
自卑體質
嫉妒體質
焦躁體質
遊戲
借Beat Saber打心魔
安眠
未答
口
娛樂天地
NPC日記
雪花球
以外
離線地圖
三、結痂中的真相
英式早餐茶匯流成河
上流社會
Pulau Hantu
相對的
蠟燭圖
芝麻
時間網
充滿五秒跳過按鈕的一天
英文網絡用詞翻譯錄
進化論
集體AI化
疫苗
骨刺
米飯
我們親愛的Milo是Nutri-Grade B
無望
四、靜音模式的吶喊
守衛
X光機的視錯覺與聽診器的幻聽
告示牌🚫裡的人振振有詞
巴士Stop與站
軟性三首
Data Fields
自由
理想
咖啡遇貝果
二月十四的午夜
Class?Pass
凍齡
含羞草
汽水
暴力傾向
五、文字潛不進深淵
如果普羅米修斯偷的是文字
強迫症
手機拍攝的美學
存在
隔夜飯煲成粥
幾點幾點
阿輝
你在街道上走了又停
輕重
無時間觀念的魚
六、醒來的時候
浮游生物
九零後的孩子三十而惑
醒在一首詩裡
跋
有些事,總要有人做 ◎蘇俊儀
__________
ISBN:978-981-18-9996-6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4年6月
建議分類:現代詩、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系列:文學島語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