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
- 006
- Ace Khong
- Bilingual Edition
- Daryl Lim
- Daryl Lim Wei Jie
- Short Tongue
- Wang Mun Kiat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chan kok peng
- chuah soon soon
- denon lim
- kelly chong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peter chow
- tan yu xin
- ting kheng siong
- wang mun kiat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vonne tham
- 一個時刻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學
- 之間詩社
- 书
- 亞洲文學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1
- 他山之石002
- 仙俠小說
- 伍政瑋
- 何志良
- 何杉
- 公共管理
- 冼文光
- 刘宏
- 刘燕玲
- 劉宏
- 劉桂蘭
- 劉燕玲
- 华文
-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 南洋学会
- 南洋學會
- 南洋理工大学
- 南洋理工大學
- 危險實驗
- 司徒畢
- 吉打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周昭亮
- 周維介
- 宋子江
- 小說
- 小鄺
- 左邊
- 巴別塔紀元
- 希尼爾
- 張國強
- 張承堯
- 張曦娜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們遠行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街道
- 我要活下去
- 政务部长
- 政務部長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島語 007
- 文學島語006
- 文學島語007
- 文學島語系列
- 文集
- 新传媒
- 新傳媒
- 新加坡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华文出版
- 新加坡华文文学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明日報
- 新明日报
- 新華文學
- 旭義公子
- 書
- 曾國平
- 有時,我們遠行
- 朱亞君
- 朱志偉
- 李俊賢
- 李氣虹
- 李集慶
- 李青松
- 杜順吉
- 杨木光
- 林伟杰
- 林偉傑
- 林增如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柯思仁
- 梁文福
- 楊木光
- 楊薇薇
- 歐筱佩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決定
- 沒變形記
- 洪均榮
- 洪菁雲
- 海風書屋
- 潘正鐳
- 牛油小生
- 王哲
- 现代诗
- 現代小說
- 現代散文
- 現代文學
- 用白紙做的小孩
- 當代文學
- 病例
- 短舌
- 秀實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符志修
- 緣定黎夕
- 繁體
- 罅隙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艾禺
- 范俊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教育
- 萬有醫始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深江
- 蘇偉貞
- 觀感獅城
- 观感狮城
- 言情小說
- 許振義
- 許維賢
- 許通元
- 詩
- 詩托邦
- 詩集
- 語凡
- 請溫柔以對
- 譚光雪
- 许振义
- 诗托邦
- 賀爾
- 輕小說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邁克
- 郭慕義
- 鄭景祥
- 鄺偉雄
- 鍾秀玲
- 鐘怡雯
- 陳劍
- 陳可揚
- 陳宇昕
- 陳麗儀
- 雷思傑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韓麗珠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馬來西亞
- 馮啟明
- 马来西亚
- 黃子明
- 黃文傑
- 黄文杰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平常價 $24.00籌備了一整年時間,獻給獨立57週年的新加坡
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全新創作,獅城精選
從文學了解新加坡的生活、地方與街道,非這本文集莫屬!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書寫對於「自己」的新加坡。
《我獅城,我街道》通過作家的個人記憶與情感,穿梭於不同時代,在回顧與展望、理想與現實、徘徊與堅定之間,試圖還原與構建屬於自己的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出版簡介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新加坡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刻畫出新加坡的往昔、現在與未來。
《我獅城》的作家有霸氣地把大坡小坡寫透透的周維介,有在小印度拜師學藝的黃子明,有寫黑街舊事的吳偉才,有沿著盒巴巴耶禮峇路來回走的潘正鐳,有回憶和展望死人街的何志良與林方偉,有致柏提路一帶猴子與貓們的歐筱佩,有寫日日上班必經之路的蔡欣洵,有寫不存在的「登百靈坊」的楊薇薇,有逛加東購物中心的馮啟明,有搬到芽籠居住的鍾秀玲,有芽籠東蔥茅園遍尋不獲的鄭景祥,有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的林得楠,有寫月眠路與中正總校的李氣虹,有看密陀路月餅廣告長大的吳慶康,有在波東巴西展開新生活的林偉傑,有「看診」看到黃埔去的周昭亮,有無法忘懷兒時俊源街的曾國平,有在亞拉路當過「童工」的洪均榮,有將海格路一帶比喻成「龍潭虎穴的桃花源」的黃文傑,有常到長屋用餐的伍政瑋,有生活在大巴窰邊界的譚光雪,有曾住在武吉班讓十條石的山崗上生活的鄺偉雄,有不時穿往新馬邊境的陳宇昕,還有上過「美世界社會大學」的李集慶!
以《我獅城》作為一個「新開始」,希望更多人開始關心「獅城」的人文地理與文學,同時,也有更多地方書寫的文學創作湧現。
編者簡介
汪來昇,一九八七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加坡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學雜誌《不為什麼》,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等。
獅吼力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朱亞君、杜順吉、吳易叡、林增如、柯思仁、張承堯、張國強、郭慕義、陳麗儀、董啟章、韓麗珠、蘇偉貞
- 出版最重要的一環,在標示一個時代的意義。我,我所思索的,我這個時代,我活著的這片土地,發生了甚麼事。出版為後人種樹,留下歷史的紀錄。《我獅城,我街道》便是這樣一本重要的書,透過廿六名藝文工作者,從記憶中提煉出不同角度時空的新加坡,在大疫之年,為我們按下了一個又一個璀璨又淡淡哀傷的快門。——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 在新加坡發展歷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故事,以及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回不去的,或是正在經歷的特別時期,我們都應珍惜——因為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十年之後,而是今天之前。定居新加坡卅餘載,《我獅城,我街道》勾起了我需要在這裡的珍貴回憶。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它以「街道」和「地方」的故事出發,結合各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讓讀者從多元角度了解與認識這座城市。最後,預祝大賣!——杜順吉,緣中秀風水命理師傅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我獅城,我街道》從個人記憶中,書寫了許多新加坡的過去。或許,我們已結束了不少過去,但也從書中一再看到,過去並未結束我們。——林增如,藝術工作者
- 這是一本充滿個人記憶與耽溺情感的書。多元精彩的敘事,引人入勝的細節,延展數十年的時間散點,鋪設錯綜複雜的空間網絡,編織成深刻觸動人心的島國人文地理風貌。個人記憶之重要,在於解構官方敘事的冰冷僵硬;耽溺情感之重要,在於擺脫理性客觀的道貌岸然。《我獅城,我街道》讓讀者找到某些熟悉而可能淡忘的轉角風采,也發現每位作者私己而深情的生命線路。——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 來新加坡二十多年,住過的市鎮在不斷翻新下幾乎都換了面貌。記憶裡的風景,平面照片捕捉不全,往往靠著和朋友話當年拖緩它被時間風乾的速度。這是新加坡人的宿命。小島國寸土如金,原是保留集體記憶的街道,變成每個人用言語和文獻保留的記憶。《我獅城,我街道》裡絕大部分地點都已不復原貌,站著人妖的黑街、曾是文化地標的橋北路⋯⋯,但永遠回不去的事物才更叫人回味,作者們的文字裡有歷史、回憶和深深的眷戀,它在我心裡架構了那個我來不及參與的新加坡,也讓我想起人生裡那些好久不見的街道——無論它們是否還在,忽然好想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張承堯,新加坡編導兼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人文地景」很抽象,稍微具體點應該是「地方給予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是文字、音樂、生活方式等,建構成的個人與共同記憶。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拆建實體景觀,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聳立起摩天高樓。我的種種閱讀裡,對港台的地方面貌反而深刻,但對於新加坡總是充滿著「遺忘」和「以往」的遺憾。悉知新文潮要出版《我獅城,我街道》時,我被其初衷所打動,希望為將我們的這一方水土做個見證,尤其是給新一代的新加坡和海外讀者,留下一次「共同記憶」。——張國強,新加坡小說作家
- 在這本來得及時書裡,作家群描繪出一座在時間漣漪散去後,沉澱下來的城市——來回往復著一波又一波生活的動盪,以及全球疫情籠罩下的焦慮,城市人的堅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獅城,我街道》這本文集的書名,其中的兩個「我」含義極深,作家不僅書寫著屬於「我」(個人生活)的城市,也很自然地將「我」(自己)給投映在每條街道與角落裡;似乎提醒著城市的每一份子,不論人類與否,城市的水泥還是濕的,生活是進行式的。最後,我鼓勵你將這本選集作為指引,引導你去重訪曾以為熟悉的街道與地方,並在閱讀後,通過作家的視角再去觀察這座城市,之後提起筆,也書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街道與地方故事。——郭慕義,新加坡作家
- 小時候,家住加東。搬離那一區雖超過廿五年,但總忍不住不時回去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地方。當年的老家早已夷為平地,建起了高檔公寓,而熟悉的店家也都不再營業。但微帶鹹味的海風依舊吹拂,這是加東不變的氣味。《我獅城,我街道》從不同文字工作者的敘述和不同面向,讓我們再走一趟新加坡街區,帶出值得追憶的故事。在高度發展和急速變化的新加坡,這樣的記錄是重要、必要的。——陳麗儀,新加坡3好FM編導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我獅城》裡面的文章,完全印證了何謂「街道生活」,也即是與個人經驗密不可分的場所。不少作者憶述了自己童年時生活的街區,那裡有集體的歷史經驗,有家庭和個人成長故事,也有色香味俱全的感官記憶(以地道美食為最)。對像我這樣的外人來說,讀來都質感豐富,興味盎然。再拿來和香港街道經驗作對照,會發現很多異同之處。——董啟章,香港知名小說家
- 六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只有夏季的地方住了四個月,有時在一天之內經歷晴朗和風雨,而在大部份的日子,空氣炎熱而潮濕,人們所說的英語,全都帶著一種南國腔調──那是在新加坡南大駐校的記憶。在《我獅城.我街道》中,我重遇了「巴剎」、「組屋」和「芽籠」,甚至可以嗅到椰漿飯和榴槤的氣味。這些文字喚醒了我深藏著的新加坡記憶,還給我指示了那些我從不認識,埋在城巿皮膚深層的新加坡的血管和神經。——韓麗珠,香港作家
- 新加坡,不僅一城一國,還可以是一人一國。遍及全境的街道滄桑記憶,黃頂黑德士、書店、甘榜、寫信佬、紅頭巾、殯葬、教育、種族、食物……組成一幅新加坡全景記憶圖示。每篇文章,編者用心加註,甚至「食不厭精」的下海中譯,如馮啟明〈加東〉文短,但記錄了加東「曾經是新加坡的天然東南部的海岸」,印證了一九六五年才建國的新加坡,已經加入歷史的「曾經是」隊伍。——蘇偉貞,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目錄
主編手札:
以文學作為另一種記錄 | 汪來昇
序 I:
街道與時間 | 董啟章
序 II:
島與島:詩與雞蛋花 | 蘇偉貞
攝影手札:
攝影者說 | 符志修
上山下山的童年 | 鄺偉雄
我寫黑街 | 吳偉才
我家在芽籠 | 鍾秀玲
加東 | 馮啟明
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 | 林得楠
邊境 | 牛油小生
橋南橋北消散的市井氣 | 周維介
左右的回憶 | 艾禺
桃花不再 | 蔡欣洵
我們 —— 致柏提路一帶的猴子與貓們 | 歐筱佩
我住死人街 | 林方偉
難忘死人街 | 何志良
沿著老路來回走 | 潘正鐳
海格路 —— 龍潭虎穴中的桃花園 | 黃文傑
「登百靈坊」 | 楊薇薇
Goodman Road 與富有詩意的「月眠路」| 李氣虹
長長 | 伍政瑋
我的「童工」年代 | 洪均榮
欖核中的黃埔 | 周昭亮
大巴窰八巷 | 譚光雪
兒時記憶 —— 俊源街與其周圍的老街舊事 | 曾國平
無路可返的故鄉 —— 芽籠東蔥茅園 | 鄭景祥
從二馬路到五馬路 | 吳慶康
小印度的一份情緣 | 黃子明
波東巴西,我這般中意的小鎮 | 林偉傑
那一路的事後幸福與遺憾 | 李集慶
作家簡介
地方小記
_________
ISBN:978-981-18-4364-8
英文書名:Streets and Places of Singapore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分類: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人文地理
系列:文學島語 009
規格:210mm (H) x 148mm (W),216頁
鳴謝贊助:BU by Shen Xi、Goldbell Corporation Pte Ltd、Leco Auto Pte Ltd、Singapura Heritage、Union Energy Corporation Pte Ltd(按英文拼音排列)

觀感獅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簡體書)
平常價 $21.00作序
劉燕玲部長(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劉宏教授、蔡深江先生、朱志偉總編、許振義會長
本書以bookazine(生活文化志)的形式出版,
介紹20個新加坡公共管理與政策的重要民生課題以及管理經驗,
通過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方式,讓讀者輕鬆閱讀。
- 新加坡的成功並非「偶然」,小至公園長凳與烏鴉,大至建設與外交等,事無大小,樣樣鉅細靡遺,砥礪前行。獨立半世紀有餘,新加坡發展道路上在得失之間取捨,幾代人的努力為建國鞏固了發展的基石。
- 本書兼具回顧與展望,同時觀感當下時局,期待在書中能為本地與海外讀者帶來一些啟示,更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小紅點」。
出版簡介
《觀感獅城》由楊木光博士發起,結集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學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國市長班」的20堂實境課,隨後由汪來昇主編成書。本書從新加坡國人熟悉的生活大小事著手,以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方式,讓讀者佩戴上「公共管理學視角」的眼鏡,探索著新加坡不同的課題,其中包括組屋、水源、教育、交通、旅遊、外交、食物供應鏈,以及文化、藝術等。
「獅城」國小民寡,亦國亦城,生存不易——這已然不是課本告訴我們的,而是現實給予生活的真切反饋。我國自1819年起,歷經殖民、二戰、自治、聯邦,到1965年獨立,在(現代化的)歷史恒河中僅是短短的200年,卻在最後的50餘年內晉升為發達國家,長期吸引著遊客、資本與技術前來。這一切並不是偶然。
新加坡隨有花園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美譽,但也常被詬病為嚴刑峻法、有民主沒有自由;不論國際輿論如何,我國向來有堅定的立場與方向,而賴以生存的便是好幾代國人渴望提升生活水平的辛勤付出、執政者務實與堅定的遠見,以及新加坡懂得如何不卑不亢與中立的處事原則。
爾今,新舊交替,加上全球化與虛擬化的時代洪流壓境,新加坡將如何繼續乘風破浪?目前,基礎建設、才能培訓,以及新一代國人、領導人與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方向?希望《觀感獅城》能給予讀者一些啟示。
策劃人簡介
楊木光博士,1961年生,新加坡前國會議員(1997-2015年)。他於1986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學位(BA Hons.)、2022年於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完整領導策略行政證書課程,2013年取得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及李光耀政策學院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MPAM),並於2016年獲得比利時聯合商學院行政博士學位(DBA)。目前任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顧問(中小企業與客工社群),並擔任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EMBA與社會科學大學DBA客座講師。同時,楊博士也是人民協會東北社區發展理事會和多個宗教/宗親團體的顧問,也兼任上市公司首席獨立董事,包括上海實業環境、長信文化傳媒等。
主編簡介
汪來昇,1987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創辦人與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馬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集《我獅城,我街道》、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以及文學雜誌《不為什麼》等。
緣起
自2021年開始,便為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NCPA」)旗下的「高級管理經濟學碩士項目」(Executive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rial Economics,簡稱「EMME」)和「高級公共管理碩士項目」(Executiv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EMPA」)的同學開始講新加坡公共管理學的課——俗稱「南大中國市長班」。
過去的兩年裡,我為這兩屆的同學每年各安排了10各「新加坡專題」的小組作業——其中包括組屋、治水、交通、文化等課題,用意在於讓同學們「走出課堂」,最真切地通過「眼見為實」和「感知」去探索新加坡「公共管理學」的方方面面。能親身走出課堂,用不同的視角與方式去聚焦、參觀和採訪,更加具體強化學習體驗,以及更深入體察這個「小紅點」的認知與民情。
同學們完成小組作業後,我邀請了一些教授和校友一同參與點評,他們告訴我這樣的「實境學習」(authentic learning)意義深刻,不僅是這班同學們會感興趣,甚至是一般國人、新移民和外國朋友都會感興趣的——因為「日常」容易被忽略掉,而細節也往往藏於深處,需要有意識地去洞察與感受。而他們鼓勵的話語,讓我萌生了協助同學們將作業內容進一步補充修飾,並卻出版成書的想法。希望將同學們的學習心得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讓更多想認識新加坡的人,能從中受益,並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感謝劉燕玲部長、劉宏教授、蔡深江總編、朱志偉總編,以及許振義博士賜序祝福,讓這本書蓬蓽生輝;同時,也感謝兩屆的同學們這段日子來的努力與付出,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最後,也感謝勞苦功高的新文潮出版社全體幕後同仁,讓這本書從最初的草稿到落實成書,為我這兩年的旅程做了很精緻的記錄。
楊木光 博士
2023年5月11日,寫於新加坡
序一:順勢與逆流
首先,誠摯恭賀《觀感獅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順利出版,同時,感謝我的前國會同僚楊木光博士邀請我為這麼有意義的書作序。
自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新加坡在發展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國人團結一心勤奮刻苦,在政府前瞻而又務實有效的規劃下,舉國上下正視這個蕞爾島國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一步一腳印地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這個眾人俗稱的「小紅點」原本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天然資源匱乏,甚至日常使用的水源,也得依賴鄰國。然而新加坡不願屈服於局限,我們以很務實、堅定的態度,用了半個世紀開發各種技術與建設,確保水源有日能自供自足——包括擴大蓄水池系統、多元化水源管理、新生水、海水淡化等。 (詳見〈水的故事〉篇)
在經濟發展方面,新加坡從早期的轉口貿易物流業,煉油化工廠等,到後期的旅遊、金融、電子、環保綠化領域,都是緊貼著國際發展的脈動伺機而變。毫無疑問,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全球經濟會因為地緣政治、環境問題、國際關係而瞬息萬變。新加坡作為小國,能在國際上做到不卑不亢、獨立自強,都因有詳盡的策略考量及前期規劃——不論是交通建設與規劃(詳見〈四通八達〉篇)、或是在國際上與區域中新加坡廣結善緣的外交方式(詳見〈如影隨形〉篇),甚或是順應環保綠化,構建可持續性生態(詳見〈園園相扣〉篇)等,這些都絕不是隨性的偶然。
新加坡享譽國際的城市規劃,以及「居者有其屋」的住屋政策,更是新加坡民心穩固的基石。 〈廣夏萬千〉、〈走入鄰里〉與〈成家立室〉三篇,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的製定和落實——讓居者有其屋,使人民安居樂業。
世界上大部份的發達國家,都會碰到發展的瓶頸。近年來,不少國家都面對了人口老齡化,生產力不足的問題。新加坡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人力資源無疑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要素之一。而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則是人力資源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詳見〈書聲琅琅〉篇)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對於國家的發展可說是一大挑戰,但在雙語政策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民建立起了得來不易、堅若磐石的凝聚力,各個種族都可以在新加坡和諧共處。在「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社會氛圍下,漸漸形成了極具包容性的和諧社會。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新加坡人民深深明白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多元種族的和諧共濟,進而成為新加坡邁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優勢。如何把原本的「挑戰」變成「優勢」,興許是新加坡實境課中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一課。
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下,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必須不斷地靈活調整。以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發展著稱的新加坡,儼然成為不少移民的首選。隨之而來的融入以及接受程度,也就成了社會課題。慶幸的是,長久以來種族和諧政策中建立起來的包容社會,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堅實基礎——即便當下不能完全融入,但國人卻深刻明白共生共存的重要道理。各國新移民的加入,能夠給新加坡帶來新的發展動力。近年來,更有不少企業家選擇在新加坡安家落戶。除了實質的經濟效益,新移民也帶來了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這些都會給原本就充滿多元文化色彩的新加坡帶來更豐富的內涵,也能讓新加坡的社會、環境、文化、藝術、教育、視野更加開闊更充滿活力。
在此熱烈恭賀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同學們學成畢業,並以《觀感獅城》為「畢業獻禮」與獅城結緣,也讓更多華文世界的讀者,得以從嶄新的視角和多元的面向進一步認識新加坡,意義非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轉眼許多未曾注意的瞬間,便會成為「過去式」,然後奔向光明的「未來式」。本書通過新加坡不同的生活面相記錄了島國的發展進程,無論展現出來的是新加坡的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仍根植於「窮則變,變則通」的思路軌跡。面對時局的迅速發展與人民的殷切期望,原本行之有效的政策仍時時得不斷完善。國家要長治久安,必然在於民心所向,而任何的公共管理或政策,都必須跟上時代的靈活發展,繼續服務於人民。只有在不斷的變動中堅持以民為本的初心,我國才能在順流中,順勢而為;在逆流中,逆流而上。在未來的世界中,繼續成為閃亮的小紅點!
劉燕玲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兼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政務部長
2023年5月16日
目錄
緣起◎楊木光 博士
序一:順勢與逆流◎劉燕玲 部長
序二:互學互鑑◎劉宏 教授
序三:烹小鮮食譜◎蔡深江 先生
序四:看與被看,交流是關鍵◎朱志偉 總編
序五:南洋研究潮流今昔◎許振義 博士
01. 一日三餐——新加坡保食品供給穩定、健康的多元策略
02. 書聲琅琅——從技術教育到人本教育
03. 雲南夢縈——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求學之路
04. 公社處處——凝聚社區與活力
05. 單車無阻——新加坡交通規劃中的「最後一公里路」
06. 吃喝玩樂——玩轉新加坡的私房攻略
07. 四通八達——新加坡公路與公交系統的規劃與轉型
08. 園園相扣——連道綠意添新景
09. 垃圾下場——新加坡的“零廢棄”願景
10. 處處塗鴉——亂中有序的街頭風景線
11. 如影隨形——新加坡外交與名人足跡探訪
12. 峇峇娘惹——新加坡土生華人
13. 廣廈萬千——政府組屋:解決住房與種族問題的金鑰匙
14. 成家立室——新加坡成婚買房二三事
15. 舊時今日——獅城今昔對比
16. 水的故事——新加坡水流不息、治水不止
17. 花前月下——新加坡的綠化與公園建設
18. 走入鄰里——從橡膠園到活力市鎮
19. 雕塑敘事——在城市角落髮現新加坡的千姿百態
20. 飲水思源——開闢南方,後人乘涼
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7398-0
英文書名:-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分類:新加坡研究、公共行政與管理學、社會科學
系列:觀感獅城 001
規格:264mm (H) x 192mm (W),約200頁
團購請聯繫:sales@trendlitpublishing.com

观感狮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
平常價 $21.00作序
刘燕玲部长(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
刘宏教授、蔡深江先生、朱志伟总编、许振义会长
本书以bookazine(生活文化志)的形式出版,
介绍20个新加坡公共管理与政策的重要民生课题以及管理经验,
通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方式,让读者轻松阅读。
- 新加坡的成功并非「偶然」,小至公园长凳与乌鸦,大至建设与外交等,事无大小,样样巨细靡遗,砥砺前行。独立半世纪有余,新加坡发展道路上在得失之间取舍,几代人的努力为建国巩固了发展的基石。
- 本书兼具回顾与展望,同时观感当下时局,期待在书中能为本地与海外读者带来一些启示,更进一步了解我们这个“小红点”。
出版简介
《观感狮城》由杨木光博士发起,结集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学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国市长班”的20堂实境课,随后由汪来昇主编成书。本书从新加坡国人熟悉的生活大小事着手,以深入浅出、言简意赅的方式,让读者佩戴上“公共管理学视角”的眼镜,探索着新加坡不同的课题,其中包括组屋、水源、教育、交通、旅游、外交、食物供应链,以及文化、艺术等。
“狮城”国小民寡,亦国亦城,生存不易——这已然不是课本告诉我们的,而是现实给予生活的真切反馈。我国自1819年起,历经殖民、二战、自治、联邦,到1965年独立,在(现代化的)历史恒河中仅是短短的200年,却在最后的50余年内晋升为发达国家,长期吸引着游客、资本与技术前来。这一切并不是偶然。
新加坡随有花园城市、国际金融中心的美誉,但也常被诟病为严刑峻法、有民主没有自由;不论国际舆论如何,我国向来有坚定的立场与方向,而赖以生存的便是好几代国人渴望提升生活水平的辛勤付出、执政者务实与坚定的远见,以及新加坡懂得如何不卑不亢与中立的处事原则。
尔今,新旧交替,加上全球化与虚拟化的时代洪流压境,新加坡将如何继续乘风破浪?目前,基础建设、才能培训,以及新一代国人、领导人与政策,是否需要调整方向?希望《观感狮城》能给予读者一些启示。
策划人简介
杨木光博士,1961年生,新加坡前国会议员(1997-2015年)。他于1986年毕业于新加坡国立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荣誉学士学位(BA Hons.)、2022年于美国洛杉矶大学(UCLA)完整领导策略行政证书课程,2013年取得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及李光耀政策学院公共政策与管理硕士学位(MPAM),并于2016年获得比利时联合商学院行政博士学位(DBA)。目前任新加坡全国职工总会顾问(中小企业与客工社群),并担任南洋理工大学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商学院EMBA与社会科学大学DBA客座讲师。同时,杨博士也是人民协会东北社区发展理事会和多个宗教/宗亲团体的顾问,也兼任上市公司首席独立董事,包括上海实业环境、长信文化传媒等。
主编简介
汪来昇,1987年生,毕业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现为新文潮出版社创办人与总编辑,及旗下书店,海风书屋负责人之一。文学作品与评论,散见于中港台与新马报章、选集与文学期刊;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著有诗集《喧嚣过后》、《消灭众神》;编有文集《我狮城,我街道》、诗选集《一首诗的时间》、《不可预期》,以及文学杂志《不为什么》等。
缘起
自2021年开始,便为南洋理工大学(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NCPA”)旗下的“高级管理经济学硕士项目”(Executive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rial Economics,简称“EMME”)和“高级公共管理硕士项目”(Executiv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简称“EMPA”)的同学开始讲新加坡公共管理学的课——俗称“南大中国市长班”。
过去的两年里,我为这两届的同学每年各安排了10各“新加坡专题”的小组作业——其中包括组屋、治水、交通、文化等课题,用意在于让同学们“走出课堂”,最真切地通过“眼见为实”和“感知”去探索新加坡“公共管理学”的方方面面。能亲身走出课堂,用不同的视角与方式去聚焦、参观和采访,更加具体强化学习体验,以及更深入体察这个“小红点”的认知与民情。
同学们完成小组作业后,我邀请了一些教授和校友一同参与点评,他们告诉我这样的“实境学习”(authentic learning)意义深刻,不仅是这班同学们会感兴趣,甚至是一般国人、新移民和外国朋友都会感兴趣的——因为“日常”容易被忽略掉,而细节也往往藏于深处,需要有意识地去洞察与感受。 而他们鼓励的话语,让我萌生了协助同学们将作业内容进一步补充修饰,并却出版成书的想法。希望将同学们的学习心得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呈现,让更多想认识新加坡的人,能从中受益,并有更深一层的了解。
感谢刘燕玲部长、刘宏教授、蔡深江总编、朱志伟总编,以及许振义博士赐序祝福,让这本书蓬荜生辉;同时,也感谢两届的同学们这段日子来的努力与付出,让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学相长的乐趣;最后,也感谢劳苦功高的新文潮出版社全体幕后同仁,让这本书从最初的草稿到落实成书,为我这两年的旅程做了很精致的记录。
杨木光博士
2023年5月11日
序一:顺势与逆流
首先,诚挚恭贺《观感狮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顺利出版,同时,感谢我的前国会同僚杨木光博士邀请我为这么有意义的书作序。
自1965年独立建国以来,新加坡在发展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国人团结一心勤奋刻苦,在政府前瞻而又务实有效的规划下,举国上下正视这个蕞尔岛国自身的优势与劣势;一步一脚印地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这个众人俗称的“小红点” 原本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条件,天然资源匮乏,甚至日常使用的水源,也得依赖邻国。然而新加坡不愿屈服于局限,我们以很务实、坚定的态度,用了半个世纪开发各种技术与建设,确保水源有日能自供自足——包括扩大蓄水池系统、多元化水源管理、新生水、海水淡化等。(详见〈水的故事〉篇)
在经济发展方面,新加坡从早期的转口贸易物流业,炼油化工厂等,到后期的旅游、金融、电子、环保绿化领域,都是紧贴着国际发展的脉动伺机而变。毫无疑问,在全球化的环境中,全球经济会因为地缘政治、环境问题、国际关系而瞬息万变。新加坡作为小国,能在国际上做到不卑不亢、独立自强,都因有详尽的策略考量及前期规划——不论是交通建设与规划(详见〈四通八达〉篇)、或是在国际上与区域中新加坡广结善缘的外交方式(详见〈如影随形〉篇),甚或是顺应环保绿化,构建可持续性生态(详见〈园园相扣〉篇)等,这些都绝不是随性的偶然。
新加坡享誉国际的城市规划,以及“居者有其屋”的住屋政策,更是新加坡民心稳固的基石。〈广夏万千〉、〈走入邻里〉与〈成家立室〉三篇,从不同角度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的制定和落实——让居者有其屋,使人民安居乐业。
世界上大部份的发达国家,都会碰到发展的瓶颈。近年来,不少国家都面对了人口老龄化,生产力不足的问题。新加坡除了优越的地理位置,人力资源无疑是新加坡赖以生存的要素之一。而新加坡的双语教育政策,则是人力资源发展不可或缺的一环。(详见〈书声琅琅〉篇)新加坡多元种族多元文化,对于国家的发展可说是一大挑战,但在双语政策的基础上,经过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民建立起了得来不易、坚若磐石的凝聚力,各个种族都可以在新加坡和谐共处。在“同中存异,异中求同”的社会氛围下,渐渐形成了极具包容性的和谐社会。作为一个移民国家,新加坡人民深深明白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多元种族的和谐共济,进而成为新加坡迈向全球化的一个重要优势。如何把原本的“挑战”变成“优势”,兴许是新加坡实境课中最重要也是最难掌握的一课。
在人口老龄化和少子化的趋势下,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必须不断地灵活调整。以社会稳定、经济高度发展著称的新加坡,俨然成为不少移民的首选。随之而来的融入以及接受程度,也就成了社会课题。庆幸的是,长久以来种族和谐政策中建立起来的包容社会,成就了“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坚实基础——即便当下不能完全融入,但国人却深刻明白共生共存的重要道理。各国新移民的加入,能够给新加坡带来新的发展动力。近年来,更有不少企业家选择在新加坡安家落户。除了实质的经济效益,新移民也带来了文化的多元性、多样性。这些都会给原本就充满多元文化色彩的新加坡带来更丰富的内涵,也能让新加坡的社会、环境、文化、艺术、教育、视野更加开阔更充满活力。
在此热烈恭贺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同学们学成毕业,并以《观感狮城》为“毕业献礼”与狮城结缘,也让更多华文世界的读者,得以从崭新的视角和多元的面向进一步认识新加坡,意义非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一转眼许多未曾注意的瞬间,便会成为“过去式”,然后奔向光明的“未来式”。本书通过新加坡不同的生活面相记录了岛国的发展进程,无论展现出来的是新加坡的过去、现在,还是未来,仍根植于“穷则变,变则通”的思路轨迹。面对时局的迅速发展与人民的殷切期望,原本行之有效的政策仍时时得不断完善。国家要长治久安,必然在于民心所向,而任何的公共管理或政策,都必须跟上时代的灵活发展,继续服务于人民。只有在不断的变动中坚持以民为本的初心,我国才能在顺流中,顺势而为;在逆流中,逆流而上。在未来的世界中,继续成为闪亮的小红点!
刘燕玲
新加坡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兼新加坡贸易与工业部政务部长
2023年5月16日
目录
缘起◎杨木光 博士
序一:顺势与逆流◎刘燕玲 部长
序二:互学互鉴◎刘宏 教授
序三:看与被看,交流是关键◎朱志伟 总编
序四:南洋研究潮流今昔◎许振义 博士
序五:烹小鲜食谱◎蔡深江 先生
1. 一日三餐——新加坡保食品供给稳定、健康的多元策略
2. 书声琅琅——从技术教育到人本教育
3. 云南梦萦——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求学之路
4. 公社处处——凝聚社区与活力
5. 单车无阻——新加坡交通规划中的“最后一公里路”
6. 吃喝玩乐——玩转新加坡的私房攻略
7. 四通八达——新加坡公路与公交系统的规划与转型
8. 园园相扣——连道绿意添新景
9. 垃圾下场——新加坡的“零废弃”愿景
10. 处处涂鸦——乱中有序的街头风景线
11. 如影随形——新加坡外交与名人足迹探访
12. 峇峇娘惹——新加坡土生华人
13. 广厦万千——政府组屋:解决住房与种族问题的金钥匙
14. 成家立室——新加坡成婚买房二三事
15. 旧时今日——狮城今昔对比
16. 水的故事——新加坡水流不息、治水不止
17. 花前月下——新加坡的绿化与公园建设
18. 走入邻里——从橡胶园到活力市镇
19. 雕塑叙事——在城市角落发现新加坡的千姿百态
20. 饮水思源——开辟南方,后人乘凉
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7398-0
出版语言:华文/简体
英文书名:-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分类:新加坡研究、公共行政与管理学、社会科学
系列:观感狮城 001
规格:264mm (H) x 192mm (W),约200页
团购联系:sales@trendlitpublish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