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005
- 006
- Ace Khong
- Bilingual Edition
- Daryl Lim
- Daryl Lim Wei Jie
- Short Tongue
- Wang Mun Kiat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chan kok peng
- chuah soon soon
- denon lim
- kelly chong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peter chow
- tan yu xin
- ting kheng siong
- wang mun kiat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vonne tham
- 一個時刻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文學
- 之間詩社
- 书
- 亞洲文學
- 他山之石
- 他山之石001
- 他山之石002
- 仙俠小說
- 伍政瑋
- 何志良
- 何杉
- 公共管理
- 冼文光
- 刘宏
- 刘燕玲
- 劉宏
- 劉桂蘭
- 劉燕玲
- 华文
-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 南洋学会
- 南洋學會
- 南洋理工大学
- 南洋理工大學
- 危險實驗
- 司徒畢
- 吉打
- 吳偉才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周昭亮
- 周維介
- 宋子江
- 小說
- 小鄺
- 左邊
- 巴別塔紀元
- 希尼爾
- 張國強
- 張承堯
- 張曦娜
- 我們繼續沉悶
- 我們遠行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街道
- 我要活下去
- 政务部长
- 政務部長
- 教學不易
- 教育
- 散文
- 文學
- 文學島語
- 文學島語 005
- 文學島語 007
- 文學島語006
- 文學島語007
- 文學島語系列
- 文集
- 新传媒
- 新傳媒
- 新加坡
- 新加坡出版
- 新加坡华文出版
- 新加坡华文文学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学员的20堂实境课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 新加坡贸工部兼文化、社区及青年部政务部长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明日報
- 新明日报
- 新華文學
- 旭義公子
- 書
- 曾國平
- 有時,我們遠行
- 朱亞君
- 朱志偉
- 李俊賢
- 李氣虹
- 李集慶
- 李青松
- 杜順吉
- 杨木光
- 林伟杰
- 林偉傑
- 林增如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柯思仁
- 梁文福
- 楊木光
- 楊薇薇
- 歐筱佩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決定
- 沒變形記
- 洪均榮
- 洪菁雲
- 海風書屋
- 潘正鐳
- 牛油小生
- 王哲
- 现代诗
- 現代小說
- 現代散文
- 現代文學
- 用白紙做的小孩
- 當代文學
- 病例
- 短舌
- 秀實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符志修
- 緣定黎夕
- 繁體
- 罅隙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舞雩詠歸
- 舞雩詠歸 001
- 艾禺
- 范俊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教育
- 萬有醫始
- 董啟章
- 蔡欣洵
- 蔡深江
- 蘇偉貞
- 觀感獅城
- 观感狮城
- 言情小說
- 許振義
- 許維賢
- 許通元
- 詩
- 詩托邦
- 詩集
- 語凡
- 請溫柔以對
- 譚光雪
- 许振义
- 诗托邦
- 賀爾
- 輕小說
- 遇見穿牆的女孩
- 邁克
- 郭慕義
- 鄭景祥
- 鄺偉雄
- 鍾秀玲
- 鐘怡雯
- 陳劍
- 陳可揚
- 陳宇昕
- 陳麗儀
- 雷思傑
- 霓虹燈下的㗝呸店
- 韓麗珠
- 風和日麗天重逢
- 馬來西亞
- 馮啟明
- 马来西亚
- 黃子明
- 黃文傑
- 黄文杰
我獅城,我街道◎汪來昇主編(獨家簽名版+限量海報,送完為止)
平常價 $24.00籌備了一整年時間,獻給獨立57週年的新加坡
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全新創作,獅城精選
從文學了解新加坡的生活、地方與街道,非這本文集莫屬!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書寫對於「自己」的新加坡。
《我獅城,我街道》通過作家的個人記憶與情感,穿梭於不同時代,在回顧與展望、理想與現實、徘徊與堅定之間,試圖還原與構建屬於自己的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
出版簡介
《我獅城,我街道》是一本關心新加坡街道與地方「故事」、「記憶」與「生活」的文集。《我獅城》收錄了新加坡三個世代、廿六位作家,對於街道故事和地方書寫的全新創作,各自以詩和散文刻畫出新加坡的往昔、現在與未來。
《我獅城》的作家有霸氣地把大坡小坡寫透透的周維介,有在小印度拜師學藝的黃子明,有寫黑街舊事的吳偉才,有沿著盒巴巴耶禮峇路來回走的潘正鐳,有回憶和展望死人街的何志良與林方偉,有致柏提路一帶猴子與貓們的歐筱佩,有寫日日上班必經之路的蔡欣洵,有寫不存在的「登百靈坊」的楊薇薇,有逛加東購物中心的馮啟明,有搬到芽籠居住的鍾秀玲,有芽籠東蔥茅園遍尋不獲的鄭景祥,有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的林得楠,有寫月眠路與中正總校的李氣虹,有看密陀路月餅廣告長大的吳慶康,有在波東巴西展開新生活的林偉傑,有「看診」看到黃埔去的周昭亮,有無法忘懷兒時俊源街的曾國平,有在亞拉路當過「童工」的洪均榮,有將海格路一帶比喻成「龍潭虎穴的桃花源」的黃文傑,有常到長屋用餐的伍政瑋,有生活在大巴窰邊界的譚光雪,有曾住在武吉班讓十條石的山崗上生活的鄺偉雄,有不時穿往新馬邊境的陳宇昕,還有上過「美世界社會大學」的李集慶!
以《我獅城》作為一個「新開始」,希望更多人開始關心「獅城」的人文地理與文學,同時,也有更多地方書寫的文學創作湧現。
編者簡介
汪來昇,一九八七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加坡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學雜誌《不為什麼》,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等。
獅吼力薦(按姓氏筆劃排列):
朱亞君、杜順吉、吳易叡、林增如、柯思仁、張承堯、張國強、郭慕義、陳麗儀、董啟章、韓麗珠、蘇偉貞
- 出版最重要的一環,在標示一個時代的意義。我,我所思索的,我這個時代,我活著的這片土地,發生了甚麼事。出版為後人種樹,留下歷史的紀錄。《我獅城,我街道》便是這樣一本重要的書,透過廿六名藝文工作者,從記憶中提煉出不同角度時空的新加坡,在大疫之年,為我們按下了一個又一個璀璨又淡淡哀傷的快門。——朱亞君,寶瓶文化社長兼總編輯
- 在新加坡發展歷程中,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獨特的記憶和故事,以及共同擁有的集體回憶。回不去的,或是正在經歷的特別時期,我們都應珍惜——因為世界最遙遠的距離,不是十年之後,而是今天之前。定居新加坡卅餘載,《我獅城,我街道》勾起了我需要在這裡的珍貴回憶。我極力推薦這本書給所有讀者,尤其是年輕的一代,它以「街道」和「地方」的故事出發,結合各位作者的生活經歷,讓讀者從多元角度了解與認識這座城市。最後,預祝大賣!——杜順吉,緣中秀風水命理師傅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在疫情期間成書的《我獅城,我街道》,除了回應晚近華語系文壇不約而同吹起的街道風,也見證了空間書寫在城市花園地景迅速隱沒之下的急迫性。不同世代的作者們在時間突然停頓的光景裡,以電影技術「子彈時間」的手法,帶領讀者們穿梭比新加坡歷史綿長不知幾倍的南洋史地。書中不同語言的地名、風情萬種的花草、情調迥異的樓宇,和來自東南亞各地的記憶菜色,好比十九世紀中來到新加坡的博物學家華萊士的筆記本,在蕞爾之島上重新發現的繁勝博物。在亞洲眾多城市的面貌愈益雷同之時,此書提醒了我們還需要詩句,交織成童年甘榜裡的阡陌小路;需要散文,漫漶成記憶裡的城池;需要故事,讓我們在令人焦慮的鋼筋叢林裡安頓身心。——吳易叡,台灣成功大學副教授、作家
- 《我獅城,我街道》從個人記憶中,書寫了許多新加坡的過去。或許,我們已結束了不少過去,但也從書中一再看到,過去並未結束我們。——林增如,藝術工作者
- 這是一本充滿個人記憶與耽溺情感的書。多元精彩的敘事,引人入勝的細節,延展數十年的時間散點,鋪設錯綜複雜的空間網絡,編織成深刻觸動人心的島國人文地理風貌。個人記憶之重要,在於解構官方敘事的冰冷僵硬;耽溺情感之重要,在於擺脫理性客觀的道貌岸然。《我獅城,我街道》讓讀者找到某些熟悉而可能淡忘的轉角風采,也發現每位作者私己而深情的生命線路。——柯思仁,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作家
- 來新加坡二十多年,住過的市鎮在不斷翻新下幾乎都換了面貌。記憶裡的風景,平面照片捕捉不全,往往靠著和朋友話當年拖緩它被時間風乾的速度。這是新加坡人的宿命。小島國寸土如金,原是保留集體記憶的街道,變成每個人用言語和文獻保留的記憶。《我獅城,我街道》裡絕大部分地點都已不復原貌,站著人妖的黑街、曾是文化地標的橋北路⋯⋯,但永遠回不去的事物才更叫人回味,作者們的文字裡有歷史、回憶和深深的眷戀,它在我心裡架構了那個我來不及參與的新加坡,也讓我想起人生裡那些好久不見的街道——無論它們是否還在,忽然好想知道它們過得好不好?——張承堯,新加坡編導兼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人文地景」很抽象,稍微具體點應該是「地方給予人們的記憶」,而記憶可以是文字、音樂、生活方式等,建構成的個人與共同記憶。新加坡自建國以來,一直不遺餘力地拆建實體景觀,然後以極快的速度聳立起摩天高樓。我的種種閱讀裡,對港台的地方面貌反而深刻,但對於新加坡總是充滿著「遺忘」和「以往」的遺憾。悉知新文潮要出版《我獅城,我街道》時,我被其初衷所打動,希望為將我們的這一方水土做個見證,尤其是給新一代的新加坡和海外讀者,留下一次「共同記憶」。——張國強,新加坡小說作家
- 在這本來得及時書裡,作家群描繪出一座在時間漣漪散去後,沉澱下來的城市——來回往復著一波又一波生活的動盪,以及全球疫情籠罩下的焦慮,城市人的堅毅形成了一道獨特的風景線。《我獅城,我街道》這本文集的書名,其中的兩個「我」含義極深,作家不僅書寫著屬於「我」(個人生活)的城市,也很自然地將「我」(自己)給投映在每條街道與角落裡;似乎提醒著城市的每一份子,不論人類與否,城市的水泥還是濕的,生活是進行式的。最後,我鼓勵你將這本選集作為指引,引導你去重訪曾以為熟悉的街道與地方,並在閱讀後,通過作家的視角再去觀察這座城市,之後提起筆,也書寫出一篇屬於自己的街道與地方故事。——郭慕義,新加坡作家
- 小時候,家住加東。搬離那一區雖超過廿五年,但總忍不住不時回去看看自己成長的老地方。當年的老家早已夷為平地,建起了高檔公寓,而熟悉的店家也都不再營業。但微帶鹹味的海風依舊吹拂,這是加東不變的氣味。《我獅城,我街道》從不同文字工作者的敘述和不同面向,讓我們再走一趟新加坡街區,帶出值得追憶的故事。在高度發展和急速變化的新加坡,這樣的記錄是重要、必要的。——陳麗儀,新加坡3好FM編導主持人,閱閱一室播客製作人
- 《我獅城》裡面的文章,完全印證了何謂「街道生活」,也即是與個人經驗密不可分的場所。不少作者憶述了自己童年時生活的街區,那裡有集體的歷史經驗,有家庭和個人成長故事,也有色香味俱全的感官記憶(以地道美食為最)。對像我這樣的外人來說,讀來都質感豐富,興味盎然。再拿來和香港街道經驗作對照,會發現很多異同之處。——董啟章,香港知名小說家
- 六年前,我曾經在一個只有夏季的地方住了四個月,有時在一天之內經歷晴朗和風雨,而在大部份的日子,空氣炎熱而潮濕,人們所說的英語,全都帶著一種南國腔調──那是在新加坡南大駐校的記憶。在《我獅城.我街道》中,我重遇了「巴剎」、「組屋」和「芽籠」,甚至可以嗅到椰漿飯和榴槤的氣味。這些文字喚醒了我深藏著的新加坡記憶,還給我指示了那些我從不認識,埋在城巿皮膚深層的新加坡的血管和神經。——韓麗珠,香港作家
- 新加坡,不僅一城一國,還可以是一人一國。遍及全境的街道滄桑記憶,黃頂黑德士、書店、甘榜、寫信佬、紅頭巾、殯葬、教育、種族、食物……組成一幅新加坡全景記憶圖示。每篇文章,編者用心加註,甚至「食不厭精」的下海中譯,如馮啟明〈加東〉文短,但記錄了加東「曾經是新加坡的天然東南部的海岸」,印證了一九六五年才建國的新加坡,已經加入歷史的「曾經是」隊伍。——蘇偉貞,台灣成功大學中文系教授、作家
目錄
主編手札:
以文學作為另一種記錄 | 汪來昇
序 I:
街道與時間 | 董啟章
序 II:
島與島:詩與雞蛋花 | 蘇偉貞
攝影手札:
攝影者說 | 符志修
上山下山的童年 | 鄺偉雄
我寫黑街 | 吳偉才
我家在芽籠 | 鍾秀玲
加東 | 馮啟明
當楊厝港路夢見後港五條石 | 林得楠
邊境 | 牛油小生
橋南橋北消散的市井氣 | 周維介
左右的回憶 | 艾禺
桃花不再 | 蔡欣洵
我們 —— 致柏提路一帶的猴子與貓們 | 歐筱佩
我住死人街 | 林方偉
難忘死人街 | 何志良
沿著老路來回走 | 潘正鐳
海格路 —— 龍潭虎穴中的桃花園 | 黃文傑
「登百靈坊」 | 楊薇薇
Goodman Road 與富有詩意的「月眠路」| 李氣虹
長長 | 伍政瑋
我的「童工」年代 | 洪均榮
欖核中的黃埔 | 周昭亮
大巴窰八巷 | 譚光雪
兒時記憶 —— 俊源街與其周圍的老街舊事 | 曾國平
無路可返的故鄉 —— 芽籠東蔥茅園 | 鄭景祥
從二馬路到五馬路 | 吳慶康
小印度的一份情緣 | 黃子明
波東巴西,我這般中意的小鎮 | 林偉傑
那一路的事後幸福與遺憾 | 李集慶
作家簡介
地方小記
_________
ISBN:978-981-18-4364-8
英文書名:Streets and Places of Singapore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2年8月
分類: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人文地理
系列:文學島語 009
規格:210mm (H) x 148mm (W),216頁
鳴謝贊助:BU by Shen Xi、Goldbell Corporation Pte Ltd、Leco Auto Pte Ltd、Singapura Heritage、Union Energy Corporation Pte Ltd(按英文拼音排列)
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李俊賢(獨家簽名版)
平常價 $17.00每一次春風吹拂,幻化成滋潤土壤的雨點,讓遠古的舞雩詠歸的場景再現——眼前再一次,真實的、無拘無束的教學場景。
- 大中華地區以外的華文教育,新加坡的「第二語文」讓不少關心教育的人詬病,卻從不曾正視、重視仍然堅守崗位的新加坡華文教師每日的辛勤,以及在一個英語霸權的社會裡,華文該如何自處、生存與傳承。
- 李俊賢不神聖化教師這行業,不刻意美化師生的情誼,他亦步亦趨地實踐教學,點點滴滴地記錄每一次教學機會。「金剛怒目」與「菩薩低眉」,必須與之切換的日子,除了是教學所需,也修煉了自己的心性,也重修了「人生」這一門課。
- 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教育的性質隨這時代而改變,但是華文老師育人的心卻是亙長不變的。李俊賢用的就是這顆「心」,代去面對現代社會對教育所帶裡的種種衝擊,時而收獲滿滿,時而卻失望落空——這才是真實的教育,真實的社會。
內容簡介
「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並不是什麼心靈雞湯的口號,而是這幾年作者在課室裡、課室外的心得以及收獲。教學不易,因為老師們在不斷學習;溫柔以對,因為師生彼此之間都要多一點的體諒和善解。
本書分為五個部分:(一)同學,希望你知道;(二)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這五個部分的36篇文章,都是作者腦海中深刻的體驗和記憶,如今終於可以化為文字與大家分享,實為興奮之事。
教書育人、育人教書,許多人對於老師們有著各種期待與冀望。有時候這些過高的要求卻壓垮了許多好老師。正因為教學不易,作者更希望大家在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管讀者的身份是家長、學生、同事、還是某一個剛好看完這本書的老師,希望都能夠開始對身旁的老師們或者對自己——溫柔以對。
作者簡介
李俊賢,男,肖虎,摩羯座,三項要素所組合成一個有個性而且喜歡幫助人的教育工作者。喜歡教學,喜歡運動,喜歡探索文學中的情感和美感。關於華文華語的各個領域都有興趣涉獵,最大的夢想就是用文字和語言打動人心。我教書、我主持、我演講,我閱讀,偶爾也在專欄寫稿,目標就是集能做、能說、能寫於一身。
中文系本科、碩士以及畢業生教育專業文憑(Postgraduate Diploma in Education)都是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修業完成,也是南大中文系學生會的第一屆學生主席。
聯繫電郵:leec0058@e.ntu.edu.sg
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溫柔推薦:衣若芬教授、魏月萍教授、宋怡慧、曾裕真、蔡欣洵、周德成、葉孝忠、楊君偉、黃凱徳
- 我在俊賢的散文集《教學不易,請溫柔以對》裡,看到了青年教師的熱血、困惑和反思。俊賢面對的師生、師親(家長)、同事的關係有些比我當年還多樣,他一一掌握,悉心處理,時有令我同感和會心之處。——衣若芬,台灣著名作家,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看過在課堂上的俊賢——不是老師身份,而是學生。他親切有禮、溫文爾雅,時常不經意的微笑點頭。身為導師的我因為他的回應,感覺受肯定、被重視、得到讚賞。是的,老師的動力,來自學生。看著書名,立刻認定:俊賢,不就是溫柔的化身嗎?我相信,這本書裡頭的許多話,也表達得不易。在新加坡,很多老師因為體制、限制、自制,而無法表達立場。
看到俊賢在一篇篇文章中的關心、熱心和真心,確實是一種欣慰:難得有人為這個有時有些畸形的教學環境,願意發聲、說出實況、揭露真相。心裡希望俊賢一直參與這一場極具互動性的集體教學表演,另一方面又想要刺激一下他:什麼時候放下教鞭、離開學校啊?——楊君偉,新加坡跨界媒體人、電視主持人、劇場人
- 這本書是新加坡教育現場的課堂實錄,李俊賢老師寫出教師肩上扛著沈重責任,眼中卻閃爍教學的燦光。他用心設計語文課程,讓學生悠遊學習世界。同時,用情傾聽學生的聲音,給予他們生命提燈的溫暖。教育本來就是百年樹人的志業,願我們和俊賢一樣莫忘初衷,勇敢跨越。同時,我始終相信:陰影的背面就是陽光,俊賢老師為教育人做了最好的示範。——宋怡慧,台灣著名作家、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
- 身為老師,讀俊賢的書,真有一種「知我者,俊賢也」的感覺。俊賢下筆輕鬆,但是其中對於教育樹人的熱誠卻躍然於紙上。也因此,寫來循循善誘,感情特別真摯。教學不易,希望學生和家長能夠體會老師的用心和付出。——新加坡作家,最新出版《有時,我們遠行》
- 俊賢一直以來都很乖,那時候他是學生,我是老師,而我其實希望他能壞一點。後來俊賢去當了老師,讀著他的這本新書,我仿佛明白了他當初的「乖」,原來是性格特質中一種早熟的體貼。貫徹於教學理念和行為的求索,俊賢亦步亦趨的實踐,點點滴滴的記錄,超越課堂照本宣科的拘謹,更接近召喚式的使命,必要時委婉,感動則大大聲喊出來,不怕用盡自己全部的溫柔。——黃凱徳,新加坡著名作家、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講師
- 沒有神聖化華文教師這個行業,也沒有美化所謂的「師生關係」,無論是「菩薩低眉」或「金剛怒目」,只依根器教人。俊賢重視教學場域中的溝通,面對學生、同事或家長,把每一個相關的事件齒輪視為關係反思的基礎,認真了解他人,也認識了自我。而課室可以成為一個分享很多東西,實現同感與共感的地方。——魏月萍,馬來西亞蘇丹依德理斯教育大學副教授
- 親切可人的文字底下,與俊賢互動甚至鬥智斗勇的學生,以及他自己為人師表的形象活靈活現。讀者可能恍然覺得自己就是他筆下的一名學生。書中明白告訴讀者,老師不是為人作嫁者,而是「影響」。絕非只是一本給為人師表的心靈雞湯,因為它讓你知道,教書是一份借力使力,是那一道為有緣人開天眼的光。老師是一份「人」的工作,因此其意義也在這是份不像工作的工作。——周德成,新加坡著名詩人、教育工作者
- 現在回想起過去曾經教導過我的老師,我印象深刻的未必是能幫助我考到好成績的老師,而是傳遞給我正確的價值觀的師長,比如人是有缺陷,也會失敗,沒有完美。或是他們告訴我獲取知識的方法不止一種,啟發我對學習的熱忱。看了俊賢的這本書,文字溢滿了作者對教書的熱情及和學生們生動的互動,相信他也會是一個好老師。——葉孝忠,新加坡著名作家
作品節選
〈新加坡的教師節〉
認識一些台灣的老師,談不到幾句,他們就會問我,新加坡有沒有教師節?
「有啊」,我說。
接著,他們就會問說,那教師節有沒有放假?
「當然有啊」,我回答道。
沒想到語畢,他們都投以羡慕的眼光。
原來這幾年台灣由於勞基法的修改,公立學校的老師不適用相關法則,形成「老師不放假,勞工放假」的特殊現象。對於在教師節還需要上班的老師來說,真的是一大辛酸。
幸好新加坡沒有這個問題。新加坡的教師節,老師和學生大家都可以一起放假,和樂融融!我在心中暗自竊喜。
然而,他們的第三道問題,我通常都會不知道如何回答。
「那,新加坡的教師節是什麼時候?」他們問。
「呃,這個我不知道,因為新加坡的教師節,每年的日期都是不一樣的。」
「什麼?新加坡的教師節沒有固定的日期?怎麼可能?」他們都驚呼不可思議。
「真的啊」,為了更好地回答這個問題,我還特地上網搜尋了各國有關教師節的資料。
根據網上的資料顯示,「教師節」廣義上來講是一種感謝老師教導的節日,旨在肯定教師為教育事業所做的貢獻與努力。不同國家和組織制定的教師節時間都有所不同。例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是在1994年將每年的10月5日定為世界教師日,現在已經有超過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慶祝世界教師日。然而,中國的教師節,從6月6日改至5月5日,現在則是統一定在秋季新學年開學之初的9月10日。台灣方面,則是在9月28日慶祝教師節,此日亦為古代教育先驅孔子的誕辰。每年的教師節,台灣各地的孔廟都會舉行祭孔大典,以表達對於孔子的無上敬意。然而,現在這個節日,在台灣只限於紀念,但不放假了。
原來,新加坡的教師節真的是比較特別,沒有一個特定的日期,但是它有特定的一個時間點,雖然每年的教師節日期都不一樣,但是那個時間段則是固定的。聽起來好像有點複雜,請容我向大家說明:
新加坡的學期基本上可以分為上下兩個學段,每個學段再分為兩個學期,每個學期為期十周。所以,一年共有四個學期,每一個學期中間都會以假期間隔開來。例如,第一個學期的十周上完後,就會小休一周,接著是第二學期的十周課程,結束後會有一個比較長的學校假期,然後以此類推。
而新加坡的教師節就會固定設在每年第三學期最後一周的星期五。星期五放假不上課,前一天的星期四各校也都幾乎不上課,都是舉辦教師節慶祝會。那個特別的星期四,通常都會只是舉行半天的活動,所以學生們放學後,可以回去自己的母校,探訪之前的小學或者中學老師。
新加坡這種類似「滾動式修正」的教師節,雖然每年的日期都會不一樣,背後也沒有直接與傳統文化有所關聯,但是這個假期安排得特別好,好在特別人性化。在高壓的教學環境下,有這樣的一個節日,甚至是節日之後接下去的假期,讓師生們有機會可以適時地慢下來、停下來。讓老師們喘口氣,調整步伐;讓學生們有機會學會感激,傳達心意。新加坡的教師節,真的很不一樣,而且我覺得這樣的安排真的很好。
這群台灣的老師們聽了後,都露出無比羡慕的目光,每個都心癢癢的想要來新加坡教書。
「但是……」,我提醒道。
「我們假期還是要來學校補課、開會、培訓、舉辦各項露營活動及課外活動,而且參加這些活動我們都是無償的。還有在新加坡擔任班導師也都是責任制,沒有額外收入的哦……」
「那欸安餒(台語:怎麼會這樣),那可不可每一個學期都有教師節啊!」
我也想。(笑)
目錄
序一:衣若芬〈發光的翅膀〉
序二:曾裕真〈學習不易,請智慧以對!〉
自序:李俊賢〈教學不易〉
一、同學,希望你知道
- 與雪相逢
- 背叛
- 老師我很忙的
- 考卷上的那一分
- 尊重斷網權
- 公主病
- 有禮貌地沒有禮貌
- 若最後一課不是最後一刻
二、借力使力,讓教學有亮點
- 讓學生亮起來
- 製造小驚喜
- 當老師化身直播主
- 麻將的機會教育
- 現代說書人
- 菩薩低眉不如金剛怒目
- 級任老師的必考題
三、你想知道的,新加坡老師
- 新加坡的教師節
- 辦公室的美容師
- 家長會會家長
- 一句話惹怒你職業
- 甘為孺子牛
- 多疑且溫柔
- 慶典的背後
四、掌聲,是給自己的溫柔提醒
- 那一道光
- 課堂上的挫折
- 迷人的粉紅色
- 那一晚,一碗雲吞面
- 浪費時間
- 誰來當老師
- 老皮克和小皮克
- 掌聲響起來
五、謝謝您,我的老師們
- 溫暖的回憶
- 優點單
- 薪火相傳的緣分
- 司徒先生
- 彭老師與紅樓夢
- 優雅的擺渡人
後記:李俊賢〈請溫柔以對〉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1879-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現代散文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華文教育
規格:190mm (H) x 13mm (W),約176頁
完整出版資訊:https://bit.ly/3t3jMOf
有時,我們遠行◎蔡欣洵(獨家簽名本)
平常價 $18.00不再用國籍定義作家,用生活經歷展示最真誠的作品,平實樸素書寫最深刻的思考與情感。
- 散文和小說,界限越來越模糊的年代,似乎不能再用「虛構」和「非虛構」作為最客觀的確認,但閱讀《有時,我們遠行》,卻會讓讀者回到閱讀單純散文的美好。作品擺脫了華文散文無謂的抒情美文、無聊瑣事,以及冗長的掉書袋式寫法,作者只願意抽出人生值得思考、生活可以慢下來時的片段分享,深入淺出、精簡深刻。
- 散文分成前後兩輯,前半段主要談在原鄉馬來西亞半島鄉村的生活,對作者來說最純真、美好的回憶,同時,長成至十八歲後留學美國的所思所想。後半段,是到留學後到新加坡工作、定居、成家等,對於中年,以及這座現代都會/島國的人生經歷。
- 作者常說自己是「舊時代」的人,可她卻擁抱「現代」思考和觀點——這兩者並不衝突。反而因為有了「舊時代」的信念和人情味,才能在現代的洪流中穿越。心理學學士、大眾傳播碩士畢業的她,作品中充滿了對於生活的哲思,並堅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內容簡介
《有時,我們遠行》是蔡欣洵的第一本散文集,收錄了2019年至2021年間的創作,包括了發表在新文潮出版社的每月專欄。作品著重於作者對於生活和人生的感悟,更有對她在馬來西亞成長、到美國留學、之後移民新加坡的經歷與懷念。欣洵和許多人一樣過著斜槓人生,做著很多不同的事情。她相信創作始于生活,希望通過她接地氣的作品,為自己和讀者的人生帶來一點感動。
作者簡介
蔡欣洵原籍馬來西亞,來自素有「米都」之稱的吉打州(Kedah)。蔡畢業於華盛頓州立大學心理學學士、奧克拉荷馬城市大學大眾傳播碩士,畢業後1992年移居新加坡。筆耕多年,創作的詩和散文零零散散地發表在中文報章和雜誌。目前是一名教育工作者。獲得2021年第四屆(新馬)方修文學獎詩歌組優秀獎、入圍2021周夢蝶詩獎決審。
溫馨推薦:各地著名詩人/作家/聯合推薦
莊薏潔教授、鍾怡雯教授、宋子江教授、涂仲儀醫生、張國強、張曦娜、范俊奇、洪菁雲、秀實、陳劍、周錦聰
- 北馬、美國、新加坡,蔡欣洵以由島至島的足跡,將生命的歷練熔煉成三十多篇短而美的心靈法則,構築起一代人的生活史。故國與異鄉的去留,滄桑而美好地詮釋了我們共修的人生哲學。你會讀到,生命如何因磨難而豁然通達;情懷如何因堅守而越夜越美麗。——莊薏潔,馬華文學研究學者,江蘇省鹽城師範學院副教授
- 欣洵經常在短短幾個句子間,領著讀者在時間和空間軸內來回遊走。轉折之自然和必然,閱讀時感到無比舒適。讀完後才驚訝自己剛經歷了什麼,只好再從頭細細的品讀,還得保持高度警覺,才不會又被她看似無害的文字迷惑。她的文字又是如斯溫暖,讓讀者不由自主的沈浸在每個看似淡然卻饒有趣味的畫面。——張國強,新加坡知名小說家
- (節錄)欣洵的文字,看似雲淡風輕,其實她總是靜悄悄地把力度,運用在連接最細微的場景和最生動的回憶當中,並且在題材的揀選上,特別誠懇特別體貼,讓讀著她的文字隨著她遠行的讀者,毫不費力就跟著她山南水北地,依偎著歲月走上好大一圈,即便已經人到中年,即便已經略有閱歷,卻還是讀得到青翠的少女氣息,這點尤其讓我想起——文字應該和人一樣,出走半生,不見風塵,歸來仍舊是那個在北方的稻禾之間流連忘返,春風撲面的靦腆少年——但願我們都是,但願我們永遠都是。—— 范俊奇,馬來西亞知名作家《鏤空與浮雕》
- 形式主義者認為,文學作品只不過是「手段」的數學總和。蔡欣洵的述說是有屬於她自己的「手段」。她築構的文字叢林充滿生機,同時有光暗投影﹑條分縷析的修飾。其清麗流暢的背後,躱藏著一個生命的呼息。這種如蒸餾水般甘甜健康的文字,背靠的是生活的誠摰與詩歌的修為。我看到她在文章後用右手寫的分行句子,「我的願望是住在一間白色的空房子/走出去就是雲間/關上門竟是遠方」,她懂得詩與散文兩者語言的不同。一面率真,一面蘊藉。因此才有這行雲流水的散文來。 —— 秀實,香港作家
- 《有時,我們遠行》帶我走進蔡欣洵的詩意漫想。句子在飄零與著陸之間,有思念,也有遊逸。文句間流露的感情終歸於文末短詩,其微言深意令我手不釋卷,也會令你感到溫暖,令你觀照自我。 —— 宋子江,香港《聲韻詩刊》主編
- 喜歡欣洵的文字。簡單,真誠。也許是因為新馬兩地的生活風情很接近吧,感覺我們生活在一個平行的空間。好多的經歷似乎很相近。好多熟悉的畫面和記憶。彷彿看到了自己小時候在新加坡的忠邦圈,吃laksa 配搭紅豆冰。 如作者所言,「生命如何精彩,如何讓我們心動,在於我們如何珍惜。」閱讀《有時,我們遠行》深刻地感受生命吧!——洪菁雲,新加坡報業控股中文電台台長(UFM100.3,96.3好FM)
- 欣洵學貫中西,出生成長於馬來西亞鄉村般的北方小城,負笈美國,卻又定居新加坡,成為新加坡的外來媳婦,並長年從事教育工作,這種生活積累造就了她的多重視野、洞悉異樣人生,遠離家鄉促使她回憶她生命中接觸過的人和事,感人的筆觸中散發著人性的光輝,促人深思,感悟良多,優美地體現了散文的真、善、美。她的散文還有一個獨特之處,那就是每篇往往以三兩行具有詩眼的詩句作結,撥人心弦。——陳劍,前新加坡作家協會理事長,國際詩人筆會發起人兼副主席
- 喜歡蔡欣洵的散文,她文風溫潤,寫親情、親子之間叫人傾心,看她憶及外婆、外公,寫成長中的女兒小吳,徬佛在本書輯一與輯二之間互為呼應。又看她寫成長記憶,寫同窗好友的情誼與離別,引人動容。我也愛讀她筆下,馬來西亞北部淳樸的小鎮風情,輕筆淡描,細膩卻不矯情。——張曦娜,新加坡著名小説家,《聯合早報》副刊高級記者
作品選讀
〈花季〉
20個小時的航行,我不敢把鞋子脫下來。我也不知道,半夜要什麼其實可以按鈴叫機艙人員。我打盹了很多次,次次都驚醒。隔壁的旅客已經熟睡,輕輕地打著鼾。我心裡很慶幸他並沒有跟我聊天。機艙已經熄燈,昏暗中,我看著外面漆黑的天空,一如我的未來。
那年我18歲,第一次乘飛機,第一次離家——一個人。
大學坐落在檀香山市中心的中央,分散在不同的商業大樓。去上課要走過一道步行街,會經過好幾個露宿街頭的流浪者,推著超市的手推車,裡頭就是他們的全副身家。我第一次遇見他們,非常震驚。我不敢直視,快步走過,許久,還似乎聞到他們久未清洗難聞的味道。
校園附近是州立圖書館,後來變成我消磨最多時間的地方。圖書館沒有冷氣,但是開敞的設計,綠樹蔭翳,再加上檀島怡人的氣候,讓我在上課之間總會躲到圖書館去。那時哥哥已經在檀島上學上班。我們住在離威基基海灘不遠處一個小小的單位,每天搭2號巴士去上學。我的英語說得結結巴巴,於是常常在2號巴士裡翻閱字典,在圖書館前下車去看書。
我在檀島只呆了半年,便轉校到華盛頓州去了。直到離開20多年以後,我才重游夏威夷。
這個地方沒有太大的改變。20多年前居住的公寓還在,轉角那家著名的牛排館仍然排著長龍。威基基海灘依然歌舞昇平,圖書館仍舊沈穩的給予我們一片寧靜。我們搭上2號巴士,走著20多年前的路線。在搖搖晃晃的車程中,我恍然發現,雖然我在這裡的時間不長,但是心裡卻一直惦記著這個地方,原來是因為我的花季在這裡盛開。
我在這裡第一次和男生約會,和一個名叫真人的日本男生去看一場已經看過的電影。那年五月,同學叫我到學校門口的步行街示威,我開始看見什麼是熱血奔騰。我看見什麼是西裝革履、什麼是無家可歸、什麼是夜夜笙歌、什麼是所謂的自由……
我一直記得有一個午飯時間我走到一家超級市場,在擺滿化妝品的櫃台前流連。18歲的我拿起一管唇膏,看了看價錢,然後放下。在櫃台工作的奶奶看我踱步半天,輕聲地說,喜歡就買下吧。我記得我漲紅了臉,牽了牽嘴角,最終還是沒有買下生平第一管唇膏。
我記得當年那個18歲女生的渴望和膽怯。記得那個小鎮的女生,和小組同學們去一個男同學家討論功課時忽然發現原來身處豪宅,而男同學居然是校長的兒子時的不知所措。記得那個內向的女生如何每一次都要鼓起勇氣去跨越一道又一道陌生的障礙。
要到很多年後,我才恍然大悟,我記得的,不是這個地方,而是18歲的自己。我們從來不知道,成長需要多大的力量和勇氣。我們常常很輕率地說凡事總會過去,卻不願承認成長是痛楚的。尤其是在成長的過程中,還要經過多重的衝擊。但是,成長是一個九重葛的花季,必得經過日曬,刮風,乾旱,貧瘠的土壤,才會盛開。
只是我的花季沒有很燦爛,就已經開到荼靡。
〈假如我們說再見〉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又或者,我們根本來不及說再見。你如果想哭,你就盡情地哭。你盡情地嚎啕大哭,哭至乾涸。哭完了,就不再有眼淚。然後你就可以繼續你的人生,不必再有我。
我常常告訴自己,如果你有些什麼不懂,做錯什麼事情,那都是我的過錯。你對這個世界完全不了解。你不知道怎樣自己吃飯,自己洗澡,不知道什麼是雲,什麼是海,什麼是藍色,什麼是微風……更不必說什麼是人心險惡,還是以德報怨,諸如此類。所以我要手把手地告訴你。我帶你走路,告訴你閃電的時候不要站在樹下,告訴你路邊的芒果給鳥啄食的都是甜的,告訴你失望是什麼,愛是什麼,而傷心生氣是可以的。
我以為我教了你許多,但其實,你才是讓我成長的人。我看著你學會走路,學會騎腳車,學會游泳。每一次,我看見你臉上的恐懼和不安。但是每一次,我都看見你勇敢地一次又一次地跨過障礙,一次又一次嘗試,到最後快樂地微笑。你教會了我,原來人長大以後會變懦弱,而我們要找回我們最單純的勇氣,才能勇往直前。然後我知道,即使我不在你身邊,你也會勇敢地渡過長河。
你讓我知道,時間不急。急的是我們。但是,成長是急不來的。我有時會暗暗著急,深怕你學不會什麼,或者遲了錯過了什麼。你卻一而再再而三地提醒我,你心裡有個時間表,幾時你要長大,你會長大。你提醒我,早晨是可以花個五分鐘在被窩裡擁抱親親,因為世界不會因為我們遲了一分鐘而停止轉動。你提醒我,快樂的源頭,是最純真的玩樂,和愛。你也時刻提醒我要信任你,因為你心裡有譜。所以我知道,以後我可以放心地讓你去遨遊。
我都忘了這些。我們常常被煩囂蒙蔽,忘了原來最簡單的事情會讓我們最動容。
你還讓我更認識自己。從你的身上我看見自己,然後我驚覺原來歲月讓我變成一個不美好的人。於是我學著成長為一個更好的人。因為你。你讓我意識到我要愛自己,那樣我才有能力給你更多的愛,因為愛,是以乘數加倍的,而且無止境。
我不是一個完美的人。我所能給你的,實在有限。除了給你幾盞燈,我實在不能代你失望,代你受傷,代你跌倒。我當然也不能代你幸福,代你飛翔。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還是少年,請你提著那幾盞燈,慢慢地、謹慎地,摸著石頭過河。
假如我們說再見的時候,你已經成年,請你不要跟隨我的步伐。你要記得當初你的堅毅和勇氣,你的單純。往後的日子,你會心碎,你會悲傷,你會憤憤不平,會感覺無助。但是,你也會驕傲,也會幸福,會充滿愛。所以你要想起當初你是多麼的勇敢,多麼的堅持。然後往你自己的方向前進。
假如我們終於要說再見,我希望我給你的燈已經照亮你的生命,生生不息。謝謝你教會我愛有多麼無限。謝謝你讓我再成長一次。謝謝你讓我愛你。
不要懷念我。
目錄
序一 有溫度的文字
序二 人生時間線
輯一 金黃的稻穗掀起一海的歲月,波濤洶湧
- 純真的年代
- 那年十七歲
- 禾浪翻風
- 火焰
- 老師,斯卡也答
- 英姨
- 小團圓
- 我們吃早茶去
- 外婆的遺產
- 島嶼之歌
- 花季
- 越夜越美麗
- 邊緣
- 起風了
- 島與半島之間
- 旅行的意義
- 懷念誰
- 說給自己聽
輯二 清晨,號角以鳥鳴之姿響起
- 私奔
- 洪流
- 下一站,幸福
- 距離
- 女神
- 悠長假期
- 寂靜人生
- 簡單生活
- 照舊
- 遠方
- 斷捨離
- 被遺忘的時光
- 彩虹橋
- 遇見巴哈
- 歲月靜好
- 春天來了
- 美麗的誤會
- 相聚有時
- 山丘
- 假如我們說再見
後記 散步以後,雨落下一園的春
______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1709-0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預計出版日期:2021年10月
類別:散文、新加坡文學、當代文學
規格:190mm (H) x 13mm (W),約18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