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內分類
- 100
- 101
- 102
- 103
- 104
- 105
- 106
- 107
- 12月號
- 2008香港電影回顧
- 2009香港電影回顧
- 2011香港電影回顧
- 2012香港電影回顧
- 2022
- 2023
- 2025
- 74
- 75
- 76
- 77
- 78
- 79
- 81
- 82
- 83
- 84
- 85
- 85期
- 86
- 86期
- 87
- 87期
- 88
- 88期
- 89
- 90
- 90期
- 91
- 92
- 93
- 94
- 95
- 96
- 97
- 9771819917001
- 9771819917018
- 9771819917025
- 9771819917032
- 9771819917049
- 9771819917056
- 9771819917063
- 9771819917070
- 9771819917094
- 9789628271283
- 9789628271795
- 9789628271801
- 9789887053408
- 9789887575818
- 9789887575825
- 9789887575849
- 9789887575962
- 9789887575979
- 9789887602200
- 9789887602224
- 9789887602231
- 9789887602248
- 9789887602255
- 9789887602262
- 9789887602279
- 9789887602309
- 9789887602316
- 9789887602323
- 9789887602330
- 9789887602354
- 9789887602378
- 9789887654582
- 9789887991816
- 98
- 99
- David Bordwell
- Hong Kong
- Hong Kong Literature
- Oppa看風景
-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 Playlist
- prose
- 《字花》100 期
- 《字花》103期「通關者密語」
- 《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 《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 《字花》108期“编集日常”
- 《字花》108期「編集日常」
- 《字花》109期“空间观察指南”
- 《字花》109期「空間觀察指南」
- 《字花》NO. 105
- 《字花》NO. 107
- 《字花》NO. 108
- 《字花》NO. 111
- 《字花》NO. 112
- 《字花》第102期
- 《字花》第74期
- 《字花》第75期
- 《字花》第76期
- 《字花》第77期
- 《字花》第78期
- 《字花》第79期
- 《字花》第81期
- 《字花》第82期
- 《字花》第83期
- 《字花》第84期
- 《字花》第85期
- 《字花》第86期
- 《維摩經》哲理通析
- 「一〇〇‧從零到一」
- 一〇〇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世界是你們的還是我們的
- 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經典文學
- 九龍公園
- 也斯
- 也斯影評集
- 亂翻書·樂無窮
- 二〇二二年香港小說學會文集
- 二魚文化
- 五四運動史
- 五四運動史(上)
- 亞文諾
- 亦蜿蜒
- 人在天涯
- 人在天涯——南渡
- 人體雕塑
- 今夜不說晚安
- 何慧玲
- 何曼盈
- 余婉蘭
- 余振
- 保家不必衛國
- 修辭立其誠 ──周策縱訪談集
- 假如我再次健全
- 六四
- 其他
- 初文
- 初文出版社
- 初文出版社有限公司
- 創作者的副本修煉
- 創作,你也能
- 劉偉成
- 劉偉霖
- 劉嶔
- 勞國安
- 勵志
- 北島
- 區肇龍
- 十二月初夏
- 卓男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古文名篇賞析
- 古蒼梧
- 台灣
- 史後生物
- 同志
- 向河居書事
- 吳洛曦
- 呂少龍
- 周國偉
- 周國偉文集
- 周思中
- 周潔茹
- 周策縱
- 周策縱序文集
- 周策縱論詩書
- 哲學問題論集
- 唐傳奇小說集
- 嗅熱鬧
- 四月練習
- 回緬歲月一甲子——坑口風物志
- 圖畫書
- 坍塌的樂園
- 城市回眸
- 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
- 城市日記
- 城市日記:未來故事永續香港
- 壹元大照相館
- 夜海
- 夢:散文集
- 大師們的小說課
- 大自然療癒:以香港鄉郊實景為背景創作故事
- 大衛博維爾
- 失重練習
- 字花
- 字花95
- 字花96
- 字花97
- 字花98
- 字花第101期
- 字花第99期
- 字花編輯部
- 孤獨園上的露絲詩集
- 孤獨的小船
- 安娜
- 宗教
- 客棧倒影
- 宣希
- 家安的棒棒糖
- 小西
- 小說
- 尼加拉瓜詩選出版委員會
- 尼加拉瓜詩集
- 岑幸富
- 島之肉
- 帝鄉
- 張偉男
- 張偉雄
- 張國榮
- 張惠
- 張燕珠
- 律銘
- 後人類時代的它們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子雲
- 從書影看香港文學
- 悉尼隨想
- 悶雷
- 惟得
- 愛的紀念
- 慕容羽軍
- 戀戀光塵
- 戀戀光塵──我和電影的二三事2
- 我和電影二三事
- 我和電影的二三事
- 我的世紀
- 或序或散成圖
- 戲緣
- 拉撒路:盧因小說第二集
- 捕捉時光,留住晴天:英明選集
- 探訪時間
- 推理香港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字
- 文學小說
- 文學星座
- 文學理論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文學雜誌
- 文滴
- 文集
- 新蒲崗地文印記
- 施友朋
- 明媚如是
- 明月與賞月的人
- 星斗闌干
- 春田花花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昨夜風未冷:馬覺詩選三集
- 時日悠悠
- 書
- 書話集
- 書鄉夢影
- 曾淦賢
- 曾繁裕
- 曾肇弘
- 李卓賢
- 李智良
- 李浩榮
- 李焯桃
- 李照興
- 李維怡
- 林嶺東
- 林嶺東 嶺上起風雲
- 林馥
- 果實微溫
- 枯毫
- 柳家巷的女人
- 梁莉姿
- 梁雅媛
- 梓人
- 楊興安
- 機器與憂鬱
- 步出夏門行
- 歷史
- 歷史裏的斷章
- 殘破集
- 水母與搖滾
- 水煮魚
- 水煮魚文化
- 水葬
- 江思岸
- 沿道尋回
- 洪嘉
- 洪曉嫻
- 浮蕊盪蔻
- 浮雲與剃刀
- 海外
- 海角·孤舟
- 消遣繁華
- 游靜
- 溫健騮
- 潘明珠
- 潘金英
- 火鳳凰的預言
- 無一不野獸
- 無惡不作──香港黑幫電影的肌理脈絡
- 無法歸類
- 爆裂小念头——叶伟信
- 爆裂小念頭——葉偉信
- 牌藝
- 王润华
- 王潤華
- 王芷茵
- 王麗明
- 現代詩
- 生活休閒
- 盧勁馳
- 盧卓倫
- 盧因
- 盧巧音
- 盧文敏
- 看路開路
- 看路開路——慕容羽軍香港文學論集
- 矜憫護航
- 矜憫護航: 廿五年臨床護理管理工作經驗分享
- 石龜島傳說
- 秀實
- 秀實、雲影、紫凌兒
- 第80期
- 第83期
- 第84期
- 第89期
- 第91期
- 第92期
- 第93期
- 第94期
- 紅樓夢
- 經典200
- 經典200——最佳華語片二百部
- 經典文學
- 綠騎士
- 維摩經
- 網絡危情
- 繁体
- 繁花(全新修訂布面精裝典藏版)
- 繁體
- 繪本
- 羅卡
- 羅樂敏
- 羅青
- 羈魂
- 翁靈文
- 翁靈文訪談集
- 翻譯
- 而又彷彿
- 聲音與象限
- 肺像
- 胡燕青
- 自傳
- 致寧
- 興之美學
- 花已盡:十人小說選
- 苦集滅道
- 菀彼桑柔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
- 華文文學研究
- 華文現代詩
- 華語電影
- 葉德平
- 蒲鋒
- 蔡益懷
- 蕭欣浩
- 蕭輝楷
- 藍色獸
- 蘇朗欣
- 製造香港──本土獨立紀錄片初探
- 西西
- 解構滋味
- 解構滋味:香港飲食文學與文化研究論集
- 許定銘
- 許榮輝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人的黃昏:唐代詩人的素描
- 詩歌讀本
- 詩集
- 謝淏嵐
- 謝越芳
- 走著瞧
- 走著瞧——香港新銳作者六人合集
- 趙向陽
- 路從書上起
- 路雅
- 迅清
- 通俗與經典
- 遇見
- 邱剛健
- 郁达夫在南洋:南洋的郁达夫与郁达夫的南洋
- 郁達夫在南洋:南洋的郁達夫與郁達夫的南洋
- 郁達夫在新加坡、馬來亞與蘇門答臘
- 郎天
- 郭麗容
- 鄧小樺
- 鄭傳鍏
- 鄭啟泰
- 鄭政恆
- 鄭超
- 醉一生一世
- 醉書小站
- 醫療保健
- 醫療概論
- 野外春曉
- 金庸
- 鍾國強
- 長廊的短調
- 閱讀我城
- 閱讀我城——文學評論集
- 關天林
- 阮文略
- 陳千憓
- 陳子謙
- 陳志華
- 陳潔開
- 陳苑珊
- 陳麗儀
- 陸潤棠
-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
-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邱剛健編導電影劇本集
- 雜誌
- 雨餘中一座明亮的房子
- 雯彬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電影通識行
- 電影通識行—給中學生的4節模擬課及其他
- 颱風季
- 飲江
- 飲食文化
- 香港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故事:金庸小說的誕生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外譯實況
- 香港文學書目續編1996-2016
- 香港文學:醉一生一世(增訂版)
- 香港电影评论学会
- 香港紅學芷蘭集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2013
- 香港電影2014
- 香港電影2015
- 香港電影2016
- 香港電影2017
- 香港電影2018
- 香港電影2020
- 香港電影2021
- 香港電影2022
- 香港電影2022:沒有神話的日子
- 香港電影王國
-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馬吉
- 馬覺
- 馮偉才
- 高俊傑
- 鬼火與人形
- 麥華嵩
- 黃伶
- 黃德偉
- 黃志輝
- 黃愛玲
- 黃珍盈主編
- 黃駿
- 黎漢傑
- 黎穎詩
- 黑暗夜空擦亮暗黑隕石

【預購】香港紅學芷蘭集◎張惠
平常價 $28.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這本《香港紅學芷蘭集》終於付梓了,回首來路,感慨萬千。本書的書名是由香港紅學研究大家梅節先生所題,書法真是飛揚靈動,骨秀神清,翩若驚鴻,婉若游龍,很難想像這是出自於一位耄耋之年的老先生之手。讓我看著都有點兒小小嫉妒了,因為我覺得梅先生這次題寫的書名,比前些年給我的書《海外紅學與近代譯學》題的書名,筆力更勝一籌。不過我也完全理解。因為我的書,作者只有我一個;而這本《香港紅學芷蘭集》,作者是我的學生們,有二三十個呢,老先生看著小傢伙們當然開心了。他們是初起之苗,老先生當然要分外栽培,所以書名也題寫得格外用心。老先生還囑咐我,這個可算是初集,將來還希望二集,三集依次辦下去,但願借老先生吉言,將這一點兒向學之心,薪火相傳下去。——張惠
王穎 簡論元春的親情觀
王曉冬 從大觀園的建築意象看人物悲劇命運——以寶黛釵居住院落為例
冉長江 紅樓服飾之頭飾、外披與內衣生疏名詞解讀
田龍梅 《紅樓夢》飲食文化
向富強 《紅樓夢》中「位置決定想法」現象初探
何海波 近五年薛寶釵形象研究綜述
李佳 賈迎春悲劇主客觀原因談
李楊 君權父權體系中的賈政
李志強 《紅樓夢》中的讖緯研究
邵楊 《紅樓夢》中的元宵節意義再探
吳炳南 《紅樓夢》之農業研究——探討賈府衰敗的另一種可能性
吳艷 富貴囚者賈元春簡析
周倩宇 身處亂世豪門的處事智慧——淺析《紅樓夢》尤氏有感
明燦 病梅枝頭一叢沉默的新綠:賈蘭
胡晗翰 中國越劇《紅樓夢》與朝鮮歌舞劇《紅樓夢》編排背景初探
馬春陽 淺論《紅樓夢》中儒道佛思想的衝突
馬瀟瀟 劉姥姥——小人物的大智慧
陳小艷 低出身高身份,低姿態高智慧——《紅樓夢》尤氏淺析
許常玉 探春人物形象淺析
張艾 《紅樓夢》真假寶玉人物對比探析
張然 任性驕縱的官三代賈赦
張惠 《大觀園行樂圖》:工筆重彩中的華貴憶念
張曉嫻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疾病」描寫及影響
黃毛毛 向賈母學習如何優雅而睿智地老去
楊紅玲 自強性格與悲劇命運:賈探春論
楊明華 她有多墮落,就有多癡情
呼延雨薇 析紫鵑
趙紫薇 身後的廊,眼前的竹——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錢芳 從辦事能力和感情糾葛論賈璉的人品
肖菡 淺論《紅樓夢》中的農業流通——以大觀園改革、桂花夏家為例
羅宇 歎晴雯
王曉冬 從大觀園的建築意象看人物悲劇命運——以寶黛釵居住院落為例
冉長江 紅樓服飾之頭飾、外披與內衣生疏名詞解讀
田龍梅 《紅樓夢》飲食文化
向富強 《紅樓夢》中「位置決定想法」現象初探
何海波 近五年薛寶釵形象研究綜述
李佳 賈迎春悲劇主客觀原因談
李楊 君權父權體系中的賈政
李志強 《紅樓夢》中的讖緯研究
邵楊 《紅樓夢》中的元宵節意義再探
吳炳南 《紅樓夢》之農業研究——探討賈府衰敗的另一種可能性
吳艷 富貴囚者賈元春簡析
周倩宇 身處亂世豪門的處事智慧——淺析《紅樓夢》尤氏有感
明燦 病梅枝頭一叢沉默的新綠:賈蘭
胡晗翰 中國越劇《紅樓夢》與朝鮮歌舞劇《紅樓夢》編排背景初探
馬春陽 淺論《紅樓夢》中儒道佛思想的衝突
馬瀟瀟 劉姥姥——小人物的大智慧
陳小艷 低出身高身份,低姿態高智慧——《紅樓夢》尤氏淺析
許常玉 探春人物形象淺析
張艾 《紅樓夢》真假寶玉人物對比探析
張然 任性驕縱的官三代賈赦
張惠 《大觀園行樂圖》:工筆重彩中的華貴憶念
張曉嫻 紅樓夢中的林黛玉「疾病」描寫及影響
黃毛毛 向賈母學習如何優雅而睿智地老去
楊紅玲 自強性格與悲劇命運:賈探春論
楊明華 她有多墮落,就有多癡情
呼延雨薇 析紫鵑
趙紫薇 身後的廊,眼前的竹——林黛玉人物形象分析
錢芳 從辦事能力和感情糾葛論賈璉的人品
肖菡 淺論《紅樓夢》中的農業流通——以大觀園改革、桂花夏家為例
羅宇 歎晴雯

拉撒路:盧因小說第二集(2)◎盧因
平常價 $2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香港的現代主義旗手
久被文學史遺忘的文學多面手
本書收錄廿五篇盧因作品,除了小說,還有散文,或可歸類為散文化的小說,寫作年份從1960到1990年代末——〈拉撒路〉於1960年1月發表,作者執筆時還是1950年代——足足四十年,這本書從寫作年份到文類都較為複雜。
一本書收錄了作者四十年來的作品,固然是作者個人的精心安排,於讀者而言,卻方便了對作者創作生涯的審視,從而對作者的作品有更廣闊及更深入的認識。以《拉撒路》來說,書裡有五篇小說寫於1960年代,然後是二十篇寫於1980到1990年代的小說與散文。
沿著本書從頭到尾讀下來——從作者廿多歲的作品到六十多歲的,可以清楚得見作者心境與文風的轉變,從青年時代悶雷似的憤懣不平,中年後轉而為戲謔嘲弄,到了1990年代步入黃金之秋,作者的文章已經寫得瀟灑自由,完全是豁然開朗雲淡風輕。
作者簡介
盧因
原名盧昭靈,一九三五年於香港出生,祖籍廣東番禺,是香港土生土長的作家,筆名有盧因、洛保羅、馬婁、張學玄等。自一九五二年起向《華僑日報》、《香港時報》、《新生晚報》、《星島日報》、《星島晚報》、《新思潮》、《好望角》、《中國學生周報》、《香港文學》、《城市文藝》及《文學世紀》等報刊發表散文、短篇小説和文學評論。
一九五八年底與崑南、王無邪和葉維廉等人合辦現代文學美術協會,先後出版純文學雜誌《新思潮》及《好望角》。一九五九開始為文學副刊《香港時報.淺水灣》撰稿,介紹和翻譯西方前衛文學。一九六一任台灣《筆匯》月刊香港代理人。一九六六年起參與編輯《南國電影》;其間亦曾任《四海周報》編輯。一九七三年移民加拿大,一九八三年始重新發表文章。與梁麗芳等人於一九八七年與友人共同創立加拿大華裔寫作人協會,歷任會長和理事等職。
一九六六至六七年間以筆名馬婁發表《十七嵗》、《藍色星期六》和《暮色蒼茫》等三本「四毫子小說」,另有文集《溫哥華寫眞》和《一指禪》等。

香港文學半生緣◎馮偉才
平常價 $33.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此書為香港知名作家——馮偉才研究香港文學成果的精選集。書中研究與討論的對象廣泛。第一輯裡有對香港文學名著的研究,如對黃谷柳的《蝦球傳》、趙滋蕃的《半下流社會》和劉以鬯的《酒徒》的新解讀;有對一直存在爭議的作品的不同文本的探討,如對張愛玲《秧歌》中英文本的出版及翻譯的新梳理,均鞭辟入裡,給人以很大啟發。第二輯收入他對葉靈鳳、馬朗、李維陵、阮朗、戴天、也斯等有代表性的香港作家具體作品的闡釋文字,無不深入細緻,充分顯示了他的文本細讀的功力,也更清晰地顯現了香港文學開放而又多元的脈絡;他對葉靈鳳《釵頭鳳》的解析,令人耳目一新,而對張初《莫強求》的評價又與文學思潮相勾聯,以小見大。
馮偉才曾長期編選香港小說年選,後又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小說卷》(五十年代),他為之撰寫的長篇序言,條分縷析,自然也可圈可點。而對自一九二〇年代一直到一九八〇年代,中國新文學作家作品在香港的出版傳播的複雜過程,更作了頗為全面的評述,資料之豐富多樣,論列之有條不紊,足以補內地香港文學研究之不足。
馮偉才曾長期編選香港小說年選,後又主編《香港文學大系1950-1969.小說卷》(五十年代),他為之撰寫的長篇序言,條分縷析,自然也可圈可點。而對自一九二〇年代一直到一九八〇年代,中國新文學作家作品在香港的出版傳播的複雜過程,更作了頗為全面的評述,資料之豐富多樣,論列之有條不紊,足以補內地香港文學研究之不足。
作者簡介
馮偉才
香港作家,曾任教於嶺南大學及嶺大社區學院,並曾出版及主編書評雜誌《讀書人》。
編著作品包括:《當代香港作家選集—羅孚卷》(編)、《本土、邊緣與他者》(編)、《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1-20121》(合編)、《當代中國國情》(上下)(編著〉、 《通識人民幣》(著)、《遊方吟》(著)、《大師們的小說課:經典外國小說的讀法與寫法》……等。
香港作家,曾任教於嶺南大學及嶺大社區學院,並曾出版及主編書評雜誌《讀書人》。
編著作品包括:《當代香港作家選集—羅孚卷》(編)、《本土、邊緣與他者》(編)、《香港短篇小說選 2011-20121》(合編)、《當代中國國情》(上下)(編著〉、 《通識人民幣》(著)、《遊方吟》(著)、《大師們的小說課:經典外國小說的讀法與寫法》……等。

通俗與經典◎陸潤棠
平常價 $26.00/
結帳時計算稅金和運費
本書題目為:《通俗與經典》。橫跨幾類文本論述,有英語學習的探討,流行文化的分析,電影及舞臺演出的評論,以及一些往事掠影的散文和短篇。內容有通俗淺出的、亦有較學術性深入的闡述。
「通俗篇」的文章環繞着流行音樂與文化,「經典篇」的文章觸及文字及媒介表達的問題,結尾部份加入七篇有關「啓蒙與成長」主題散文和創作,構成一往事掠影的卷外篇。
這本集子的文稿都是自香港中文大學退休後東扯西湊,毫無心理壓力下寫成。文體帶點像西方自十九世紀流行的Causerie味道,這種書寫又稱causeries du lundi,英語即 Monday Chats,具文藝性之餘,亦可下具家常,街談巷議,而不需服膺一般學院式的Publish or Perish 的標準,在人到「聽雨僧廬下」的境地,亦誠一樂事。作者簡介
陸潤棠教授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赴笈加拿大約克大學攻讀英國文學碩士,研究對象為英國戲劇家哈勞.品特(Harold Pinter);後轉美國密芝根大學,攻讀比較文學博士學位。畢業後曾任香港中文大學英文系和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以及台灣國立中山大學外文系國科會訪問教授,佛光大學文學系教授,劍橋大學羅便臣學院訪問學人。2009-2018年任香港恒生管理學院英文系教授、主任及人文社會科學學院院長。現任香港珠海學院英文系教授及代理文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著作有《電影與文學》,《西方戲劇的香港演繹:從文字到舞台》、《中西比較戲劇和現代劇場》,Studies in Chinese-Western Comparative Drama, Before and After Suzie: Hong Kong in Western Film and Literature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