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尋人◎宋子江
平常價 $22.00內容簡介
《格物尋人》是香港詩人宋子江的第三本詩集,其中大部分詩作寫於2014至2018年之間,其原作多為中文。《格物尋人》〈Whisky Effusions〉英譯者則包括Lucas Klein、Tammy Lai-Ming Ho (何麗明)等。
作者簡介
宋子江,香港詩人,曾發表四本詩集以及多本詩歌翻譯,並獲邀參加柏林、台北、曼谷、河內等地的國際詩歌節或文學節。2010至2011年出任澳洲本德農駐留詩人,曾獲2013年意大利諾西德國際詩歌獎之特別優異獎,2017年獲香港藝術發展局頒發香港藝術發展獎之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2018年獲得嶺南大學翻譯學博士學位。現任香港國際新詩之夜執行總監、《聲韻詩刊》主編、香港藝術發展局藝術顧問(文學藝術)、香港浸會大學國際作家工作坊顧問。
譯者簡介
何麗明是香港首本網上文學期刊《Cha: An Asian Literary Journal》的創辦人及聯席編輯,並同時編輯學術期刊《Victorian Network》及《Hong Kong Studies》,以及首位《Voice and Verse Poetry Magazine》英文編輯。她曾編著或聯編七本詩集、短篇小說以及文集。她現任香港浸會大學英文系副教授,與學生一同探究小說美學、詩歌藝術及現代戲劇。第一本詩集《Hula Hooping》 (Chameleon 2015),她亦憑此獲得香港藝發局藝術新秀獎(文學藝術)。她的第一本短篇小說集《Her Name Upon The Strand》 (Delere Press)、第二本詩集《Too Too Too Too》 (Math Paper Press)以及小冊子《An Extraterrestrial in Hong Kong》 (Musical Stone) 在2018年相繼出板。她的第一本學術書籍是《Neo-Victorian Cannibalism》 (Palgrave, 2019)。
《聲韻詩刊》第65期
平常價 $16.00內容簡介
《聲韻詩刊 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為中英文詩歌雙月刊。立足香港,展望世界。推動本地新詩創作及評論,同時促進國際詩壇交流,擴闊讀者視野。
理念
聲,音也。人在世界之中,每每感物而動,然後形之於聲,文學藝術亦隨之產生。聲音有大小,更有宮商角徵羽不同音階;而能夠眾聲喧嘩,兼容並包,正是各種藝術得以演化延續的原因。所謂「韻」,是指聲音的和諧悅耳,我們當然無意定某類風格於一專,只希望各種新舊中外聲音能夠在字面上交流,從而尋找每個生命自己獨特的韻律。中國古代書畫提倡氣韻生動,其實就是要求藝術家展現自己個人的靈魂,並寄託、投射於創造之中。我們相信,如果真的要說詩刊有任何預設規範的話,那就是要求詩人舞出屬於自己的舞步。命名聲韻,便是希望大家互策互勵。
《聲韻詩刊》第64期
平常價 $16.00詩刊簡介
-
《聲韻詩刊 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為中英文詩歌雙月刊。立足香港,展望世界。推動本地新詩創作及評論,同時促進國際詩壇交流,擴闊讀者視野。
理念
聲,音也。人在世界之中,每每感物而動,然後形之於聲,文學藝術亦隨之產生。聲音有大小,更有宮商角徵羽不同音階;而能夠眾聲喧嘩,兼容並包,正是各種藝術得以演化延續的原因。所謂「韻」,是指聲音的和諧悅耳,我們當然無意定某類風格於一專,只希望各種新舊中外聲音能夠在字面上交流,從而尋找每個生命自己獨特的韻律。中國古代書畫提倡氣韻生動,其實就是要求藝術家展現自己個人的靈魂,並寄託、投射於創造之中。我們相信,如果真的要說詩刊有任何預設規範的話,那就是要求詩人舞出屬於自己的舞步。命名聲韻,便是希望大家互策互勵。
本期《聲韻詩刊》特別推出「烏克蘭詩歌:自由的歷程」專題。主編宋子江撰文回顧了烏克蘭詩歌的歷史,此文刪節本曾刊登於《端傳媒》。鄭政恆也撰文談烏克蘭國民詩人塔拉斯.舒夫真高(Taras Shevchenko)。此專題譯介多位烏克蘭詩人,包括琳娜.克斯騰科(Lina Kostenko)、鮑里斯.赫松斯基(Boris Khersonsky)、謝爾蓋.扎丹(Serhiy Zhadan)、伊亞.吉娃(Iya Kiva)和魯芭.雅金楚克(Lyuba Yakimchuk)。此專題還特別復刻收錄詩人黃藥眠的散文〈我乘著火車穿過烏克蘭的原野〉。
本期秉承本刊重視譯介的精神,刊登了近月去世的美國詩人羅伯特.柏萊(Robert Bly)的詩作六首,以及比利時和葡萄牙詩人比妮迪.歐特(Bénédicte Houart)的詩作十二首。在創作方面,我們欣喜發現香港詩人在苦困中保持著旺盛的創作力;澳門專欄「寄語海風」集中反映了澳門詩人在抗疫時迸發的創作熱情;英文部分以「Wall」為主題徵來的稿也呈現了各地詩人對於眼前的困境採取了不同的應對方式。
也許,儘管所受的苦困各異,鄭顯麟寫出了許多詩者的心聲:「從欄柵的格子中/拼湊渴望的文字」。
《聲韻詩刊》第63期
平常價 $16.00內容簡介
《聲韻詩刊 Voice & Verse Poetry Magazine》為中英文詩歌雙月刊。立足香港,展望世界。推動本地新詩創作及評論,同時促進國際詩壇交流,擴闊讀者視野。
理念
聲,音也。人在世界之中,每每感物而動,然後形之於聲,文學藝術亦隨之產生。聲音有大小,更有宮商角徵羽不同音階;而能夠眾聲喧嘩,兼容並包,正是各種藝術得以演化延續的原因。所謂「韻」,是指聲音的和諧悅耳,我們當然無意定某類風格於一專,只希望各種新舊中外聲音能夠在字面上交流,從而尋找每個生命自己獨特的韻律。中國古代書畫提倡氣韻生動,其實就是要求藝術家展現自己個人的靈魂,並寄託、投射於創造之中。我們相信,如果真的要說詩刊有任何預設規範的話,那就是要求詩人舞出屬於自己的舞步。命名聲韻,便是希望大家互策互勵。
本期內容十分豐富。「創作時空」和「Boar」英文詩創作部分都繼續體現一眾詩人旺盛的創作力,劉偉成的「新常態」十首更率先道出此刻我城之心聲。評論方面,詩歌批評家西渡尖銳且深刻地指出中國內地詩壇的問題,劉偉聰談美國文學理論家Harold Bloom晚年的著作,鄭政恆則鉤沉近期逝世的詩人古蒼梧當年在愛荷華的轉變。我也特別策劃了一個中英雙語專輯,邀請江婉靖訪問了在香港任職家政助理的菲律賓詩人Cecil Calsas,並將她的詩作翻譯成中文。譯介方面則有夏簷的「角落羅卡」專欄,譯有現代葡萄牙詩人David Mourão-Ferreira的作品十首,配有洋小漫的插畫。今期介紹一位當代烏克蘭詩人吧。伊亞•吉娃(Iya Kiva),她是烏克蘭人、俄羅斯人和猶太人的後代,用烏克蘭語和俄語寫作,還將俄羅斯、波蘭和白俄羅斯等國家的文學作品翻譯成烏克蘭語出版。
本體夜涼如水◎關天林
平常價 $16.00作家簡介
A Full Load of Moonlight(禪詩集)◎Translated by Mary M.Y. Fung, David Lunde
平常價 $33.00作家簡介
Mary M.Y. Fung was born in Hong Kong and received her B.A. (Hon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her M.A. in English and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Columbia University, her Ph.D. in Translation Studies from the University of Warwick. She taught Chinese Literature and Translation at the University of Hong Kong for over thirty years and is currently Honorary Associate Professor at the University. Her publications include translations both from English to Chinese and Chinese to English as well as learned papers i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academic journals. The Carving of Insects, English translations of the poetry of Bian Zhilin (1910-2000), in collaboration with David Lunde, won the 2007 PEN USA Translation Award. Her most recent publication is The First and Second Buddhist Councils: Five Versions, English Translations from Pali and Chinese, jointly with K. Anuruddha Thera and S.K. Siu, Hong Kong: Chi Lin Nunnery, 2008. Her ongoing project is the translation into English of Chinese Zen poetry, also in collaboration with David Lunde.
David Lunde is a poet and translator whose work has appeared in such journals as Poetry, The Iowa Review, TriQuarterly, Kansas Quarterly, Chelsea, Confrontation, Hawai’i Review, Chicago Review, Seneca Review, Cottonwood, The Literary Review, Renditions, and Northwest Review. His work has been included in 40 anthologies, and he is the author of 11 books of poems and translations, the most recent being: Nightfishing in Great Sky River (1999); The Carving of Insects (2006), Bian Zhilin’s collected poems co-translated with Mary M.Y. Fung, which won the 2007 PEN USA Translation Award; Instead (2007), a collection of poems; Breaking the Willow (2008), and 300 Tang Poems (2011), translations of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尋找最舒適的坐姿◎葉英傑
平常價 $23.00作家簡介
拔骨劑◎S Lao
平常價 $20.00作家簡介
所有悲哀是眼睛,喜歡光◎賀綾聲
平常價 $20.00《所有悲哀是眼睛,喜歡光》收錄了賀綾聲多首詩作,全書共分四卷,卷一為散文詩、卷二為俳句集;卷三及卷四分別稱為「一些模糊的幽靈」和「秋是死亡狀態前的血」,乃作者對於生活的想像與描寫。詩人袁紹珊從此詩集中,見作者創作的穩健性質,即使題材、手法等元素轉變,其基調依然萬變不離其中,當中包括了「無法迴避的失落、悲劇、傷逝、執着、不滿的結案陳詞」。詩集同時收錄了作者詩作英譯20首。
作家簡介
黑白的拼圖◎夏簷
平常價 $18.00此書收納夏簷共34首詩作,由於夏簷精通葡語,故在其詩作亦不難看到他與葡語和葡萄牙文化結下的緣份。作者親自把詩作翻譯成葡語,期望能通過另一種語言以另一個角度詮釋詩作,並與不同的讀者對話。是次同時邀請了譯者月河為有關詩作翻譯成英語。此三語詩集可視作為詩人與譯者的交流,但細心的讀者可以發現所謂翻譯的詩作實際是與原文在對話,可說是創作過程的一種實驗。
漫長的霧 黝黑的光◎陳李才
平常價 $28.00《時差繁衍》分為卷一·周期,卷二·共振,卷三·各種時光,卷四·各種時刻,再回到卷一·周期,全書形成了一種流通循環的結構。詩集的佈局是由首尾卷一·周期篇章〈償還 〉到〈迎接 〉之間的過渡,以接受丕變(卷二)和欲求不滿(卷三)之間刻畫自身存在的痕跡(卷四),詩人在這種「漸 」的歷程中、在時差產生的變異中把握「生活平衡」,再由自身的得與失、施與受的平衡中成就了一種平和的心境。
時差繁衍◎葉英傑
平常價 $28.00《時差繁衍》分為卷一·周期,卷二·共振,卷三·各種時光,卷四·各種時刻,再回到卷一·周期,全書形成了一種流通循環的結構。詩集的佈局是由首尾卷一·周期篇章〈償還 〉到〈迎接 〉之間的過渡,以接受丕變(卷二)和欲求不滿(卷三)之間刻畫自身存在的痕跡(卷四),詩人在這種「漸 」的歷程中、在時差產生的變異中把握「生活平衡」,再由自身的得與失、施與受的平衡中成就了一種平和的心境。
我這樣說……◎呂志鵬
平常價 $19.00《我這樣說……》收錄了呂志鵬詩作45首,題材廣泛,如〈一群炒散的心情〉顯示了對低下階層的關懷;〈上班記詩〉寫上班族的日常生活,以及他們作為「打工仔」的心理;又有如〈一輩子的愛〉的實驗性作品,可見作者的詩才與觀察力。
呂志鵬,中國作家協會會員、亞洲華文作家協會會員、澳門筆會會員。曾獲得澳門五月詩社新詩獎、澳門文學獎、澳門中篇小說獎、臺灣BenQ 華文世界電影小說獎、澳門文學節雋文不朽獎、香港青年文學獎、世界華文散文大賽獎、淮澳漂母杯徵文獎、澳門人文社會科學研究優秀成果評獎、紀念李鵬翥文學獎等。個人出版有《黑白之間》、《期限》、《小店》《在迷失國度下被遺忘的自由錄》、《掙扎》等。
步◎趙曉彤
平常價 $28.00《步》輯錄了作家趙曉彤於二零一四年至一七年間刊載於《香港中學生文藝月刊》專欄的大部分作品,以香港各個地方的歷史、文化、風貌為故事背景創作的短篇小說集,描寫生活在這裡的人。用文字、影像、插畫記錄深水埗、中上環、塱原等地,記下二零一八的香港。
趙曉彤,喜歡貓,討厭狗,喜歡莊子、散步、可愛的雀鳥。愛香港。十萬樣好奇和興趣,可是三分鐘熱度,唯一長久的愛好是寫作。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中國語言及文學系,曾任職文學散步員、編輯、記者、補習導師、寫作班導師、廢青,曾獲青年文學獎新詩高級組冠軍、中文文學創作獎散文獎優異。二零一七年出版訪問集《織》。從小到大很長時間的夢想都是吃飽睡足,現在希望地球上的人和動物都能吃飽睡足,每個地方都有公民選擇且愛惜公民的民主政府。
插畫師
何幸兒,畢業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熱愛藝術創作,喜歡版畫的文學質感。
攝影師
EL,不懂說話,不諳文字,為了交幾百字的作文功課可花上一整天陷入苦惱之中。唯有隔着機械觀景器,才能自在地觀看世界。畢業於香港樹仁大學新聞與傳播學系,工作時拿起相機走在最前線,放工後則選擇退後幾步,為社會記錄多點影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