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小野
- 40
- 9786263104013
- 9786263358515
- 9786263358751
- 9786263531185
- 9786263581630
- 9786263585201
- 9786263903678
- 9786267014400
- 9786267095850
- 9786267118085
- 9786267206782
- 9786267240922
- 9786269739165
- 9786269871230
- 9789573282600
- 9789576806117
- 9789577627513
- 9789579001854
- 9789861374017
- 9789861374727
- 9789863989172
- 9789865080624
- 9789865102647
- 9789865408565
- 9789866319877
- A Life Less Throwaway:The Lost Art of Buying for Life
- A Second and A Lifetime
- Abandon Self-Control
- Alexandra Potter
- and My Other Experiments in Everyday Life
- Being at Peace: Less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BOTA
- Carlo Rovelli
- Carlos Bulosan
- Cass R. Sunstein
- Charles M. Schulz
- Cheng Yen
- Cleo Wade
-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 Dancing Snail
- Dinner Illustration
- DTT
- Gretchen Rubin
- Happier at Home Kiss More
- HEART TALK: Poetic Wisdom For a Better Life
- Inner Force: The Key to Achieve Infinite Success
- Julian Baggini
- Jump More
- life economics
- Linda Byars Swindling
- Little Monk Meets Yong Liu
- Malcolm Gladwell
- Manuel J. Smith Ph.D.
- Mian Sami
- Nudge
- Peter S. Fosl
- Richard H. Thaler
- Robert de Board
- Shih Cheng Yen
- SNOOPY
- Stéphane Garnier
- Tara Button
- The Heart Is Noble Changing the World From the Inside Out
- The Laughter of My Father
- The Seventeenth Karmapa Ogyen Trinley Dorje
- Tina
- Ward Farnsworth
- 一百則旅行諺語,一百個你該旅行的理由
- 一秒钟和一辈子
- 一起把那些堪稱地獄的日子撐下去,好嗎?
- 一路向南:浪人醫師的徒步台灣西海岸
- 七崎良輔
- 三采
- 上誼文化公司
- 不說話的孩子
- 不辭職,就辭世!
- 不辭職,就辭世!【廢療系社畜的162個無用反擊】
- 世界歷史
- 了不起的中年婦女
- 亚莉珊卓‧波特
- 亞莉珊卓‧波特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生經濟學
- 人生,不需要每一次都贏
- 今周刊
- 今天不会都是坏事
- 今天不會都是壞事:已發生的讓你牽掛、未發生的讓你擔憂?SNOOPY的定心禪智慧
- 今天的天氣適合離職
- 以我之名:寫給獨一無二的自己
- 任性出版
- 何桂育
- 佛教
- 你怎麼看待老年,它就怎麼回應你:預防失智,快樂的老後實踐
- 你背負了誰的傷
- 你背負了誰的傷:從家庭的原生三角關係,療癒代際傷害
-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
- 依舊對自己陌生的30歲:不懂大人的世界也無所謂,年過30還是可以 繼續耍廢,但不畫地自限!
- 假如我再次健全
- 做人生的選擇設計師 (終極增訂版)
- 傑夫·約翰·羅伯茲
- 像小王子一樣反應與思考
- 克麗歐·韋德
- 內在原力
- 內在原力:9個設定,活出最好的人生版本
- 兩親關係
- 其他
- 凱斯·桑思坦
- 刚刚好,就是最好:每天改变一点点,禅定养心的98个日常练习
- 初文
- 初文出版社
- 別人怎麼對你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
- 別對每件事都有反應:淡泊一點也無妨, 活出快意人生的99個禪練習!
- 剛剛好的優雅
- 剛剛好的優雅:志玲姊姊修養之道
- 剛剛好,就是最好:每天改變一點點,禪定養心的98個日常練習
- 劉倚帆
- 劉墉
- 劉秀枝
- 劉軒
- 功勞只有你記得
- 加密貨幣之王
- 励志
- 勵志
- 十四年
- 卡洛斯·卜婁杉
- 卡罗·罗维理
- 卡羅·羅維理
- 叔本華如是說
- 叔本華如是說:生命的本質是什麼?愛究竟有何意義?人類永久的大哉問,叔本華以顛覆傳統的思維來解答
- 古代
- 只為等一個你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台灣角川
- 史努比
- 史蒂芬·加尼葉
- 史蒂芬·嘉涅
- 吃飽就沒事了:吃貨們的求生心靈雞湯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向高牆說不
- 吳佳璇
- 吳國卿
- 吳妍儀
- 周慕姿
- 命案現場清潔師
- 命案現場清潔師:跨越生與死的斷捨離‧清掃死亡最前線的真實記錄
- 和古代學霸擊個掌:大叔可以成偶像,小混混可以成良將,學習就是最好的翻身術
- 哲學
- 哲學家的工具箱
- 哲學家的工具箱【二十周年全新增訂版】: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 The Philosopher’ 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 商周出版
- 喵個不停
- 四十我就废
- 四十我就廢
-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 堡壘文化
- 塔拉·巴頓
- 塔拉·巴顿
- 墨刻
- 大塊文化
- 大好書屋
- 大師兄
- 大田
- 天下文化
- 天下雜誌
- 如此人生
- 威廉
- 娜歐蜜‧夏拉蓋
- 孩子,我们来谈钱
- 孩子,我們來談錢:從7歲開始給他零用錢,不如教他變有錢
- 學習
- 學霸
- 宋曉東
- 宗教
- 寫真
- 寶瓶文化
- 專欄
-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
- 小怪獸和雞皮疙瘩:給大人、小孩面對不安的處方箋
- 小沙彌遇見劉墉
- 小王子
- 小說
- 尹嘉玄
- 岑幸富
- 崇高之心
- 崇高之心:由內而外改變世界
- 布芮尼.布朗
- 幸福文化
- 幹話心理學
- 張召儀
- 張明志
- 張曼娟
- 張美惠
- 彼得·佛索
- 待在家裡也不錯 〔新版〕:快樂的家,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
- 待在家里也不错 〔新版〕:快乐的家,来自一个人的内在设计
- 心理
- 心理勵志
- 心裡勵志
- 心靈成長
- 快乐之书:一日一新知.开启一年的美好
- 快樂之書:一日一新知.開啟一年的美好
- 快樂學
- 思辨
- 急腳大師
- 性別
- 悅知文化
- 情緒掌控
- 情緒掌控,決定你的人生格局:別讓1%的情緒失控,毀了你99%的努力
- 愛瑞克
- 愿望
- 慈济人文出版社
- 慈濟
- 慈濟傳播人文志業基金會
- 慈濟文化出版社
- 懂得藏起厭惡,也能掏出真心:30堂蹺不掉的社會課
- 我不是懶,而是在充電中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
- 我也不想一直當好人:把痛苦、走偏的關係,勇敢退貨,只留下對的人!
- 我是遺物整理師
-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 我說不,沒有對不起誰
- 推力: 每個人都可以影響別人、改善決策
- 撕掉羞恥印記
- 敢要就是你的
- 敢輸才會贏
- 散文
- 文化
- 文國士
- 新井洋行
- 新加坡
- 新樂園
- 新的一年
- 方智
- 方舟文化
- 施心慧
- 旅遊
- 日日靜好
- 日日靜好:90歲精神科醫師教你恬淡慢活的幸福人生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早安財經
- 时间的秩序
- 星出版
- 星雲大師
- 春光
- 是一個人的戰場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間的秩序
- 書
- 曼紐爾·J·史密斯
- 曾晏詩
- 最後抱他的人
- 有隻兔子
- 朱立安·巴吉尼
- 朴民根
- 朴秀真與「這裡」
- 李崇建
- 杨咏翔
- 東方哲理
- 林志玲
- 林煜軒
- 林立青
- 林裕珍
- 枡野俊明
- 查尔斯·M·舒兹
- 查爾斯·M·舒茲
- 校園
- 格十三
- 楊明綺
- 楊沐希
- 楊詠翔
- 橡實文化
- 橡樹林
- 歐陽瑾
- 歷史
- 比句點更悲傷
- 求孕
- 汪用和
- 沃德‧法恩斯沃斯
- 洪慧芳
- 洪薇
- 海外
- 游韻馨
- 漫畫
- 火來了,快跑
- 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
- 為何我們這樣相愛,那樣分手:愛情心理學必修50堂課,曖昧、穩交到癒合失戀的傷
- 焦點出版
- 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
- 猫是最好的人生教练
- 猫是最好的人生教练:掌握猫特质,让你活得自信、自由、自在
- 王兰芬
- 王意中
- 王蘭芬
- 理查·塞勒
- 琳达‧拜尔斯‧史文德林
- 琳達‧拜爾斯‧史文德林
- 琹涵
- 甘耀明
- 生死皆自在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活療愈
- 生活需要高級感
- 生活風格
- 田臨斌
- 男人的四個原型
- 當代思潮
- 療愈
- 白洗嬉
- 盧拉拉
- 真實故事
- 知日謙
- 社會科學
- 社會議題
- 究竟
- 空中老爺
- 空中老爺的日常
- 第十七世法王噶瑪巴 鄔金欽列多傑
- 筆鹿工作室
- 简单心理
- 簡單心理
- 簡體
- 米安·薩米
- 米斯特miisteros
- 精准购买
- 精准购买:比“断舍离”更极简、永续的究极之道
- 精準購買
- 精準購買:比「斷捨離」更極簡、永續的究極之道
- 絕交不可惜,把良善留給對的人
- 經濟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繪畫
- 羅伯·狄保德
- 羅伯特・摩爾
- 羅烈文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老爸的笑聲
- 老闆謝過就忘了
- 老黑
- 聯經
- 職場
- 職場冷暴力
- 脆弱的力量
- 自傳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與溫柔同行的偏鄉教師
- 艺术设计
- 英國文學
- 英文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葛瑞琴·魯賓
- 蔡志忠
- 蔡志忠之圖繪道德經
- 蔣耀江
- 薩提爾的守護之心
- 藝術設計
- 蘇瀅
- 蘇瀅無所畏
- 蘇瀅無所畏 敢輸才會贏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袁育媗
- 西方哲學
- 親子關係
- 解密陌生人
- 解密陌生人:顛覆識人慣性,看穿表相下的真實人性
- 許恬寧
- 許慧貞
- 誰都是帶著心碎前行
- 謝謝你的存在
- 謝麗華
- 證嚴法師
- 譯者:尤傳莉
- 譯者:王華懋
- 譯者:梁若瑜
- 譯者:潘恩典
- 译者:潘恩典
- 貓是最好的人生教練
- 貓是最好的人生教練:掌握貓特質,讓你活得自信、自由、自在
- 財經錢線文化有限公司
- 賴小路
- 賴惠鈴
- 賴毓棻
- 走過愛的蠻荒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
- 跟蘇格拉底學思辨:從《對話錄》學習如何質疑、怎樣探究?矯正僵化思維、屏除固有偏見,寫給每個人的理性思考與對話指南 The Socratic Method: A Practitioner’s Handbook
- 跳舞蝸牛
- 躺平,是我的权利:猫和狗的疗心话
- 躺平,是我的權利:貓和狗的療心話
- 远流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過度努力:每個「過度」,都是傷的證明
- 道格拉斯・吉列特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選擇性緘默症
- 選擇性緘默症:不說話的孩子
- 那些学霸教会我的事
- 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
- 那些學霸教會我的事:20位建中、北一女學霸的Z世代青春哲學,陪你在制度裡、校園外無懼前行
- 郝慧川
- 都是你教的
- 鄔金欽列多傑
- 醫療
- 采實文化
- 釋證嚴
- 野人
- 金完
- 金景喜
- 金融
- 針鋒不相對
- 銀河文化
- 錯把工作當人生的人:讀懂同事內心小劇場,擺脫無用情緒包袱,劃清職場與生活界線◎
- 银河文化
- 陳依萍
- 陳信宏
- 陳傳多
- 陳品芳
- 陳夏民
-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
- 隨時放得下的功課:心靈病房的18堂終極學分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2: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雖然想死,但還是想吃辣炒年糕:身心俱疲,卻渾然不覺,一位「輕鬱症」女孩與精神科醫師的12週療癒對話,陪你擁抱不完美的自己
- 青少年教育
- 静思人文志业股份有限公司
- 靜思人文志業股份有限公司
- 韓國
- 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
- 願所有相遇,都恰逢其時【60萬冊暢銷增訂版】:成為有趣而不扭曲的人,過努力而不糾結的人生
- 願望
- 飲食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馮以量
- 馮燕珠
- 高寶
- 麥爾坎·葛拉威爾
- 黃啟團
- 黃大米
- 黃煜文
- 黃益中
- 黃莞婷
- 黃薇嬪
- (圖文繪本、中英對照)

【預購】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黃益中
平常價 $22.00「民主只要多數決,就夠了嗎?」
「如果你就是那個被犧牲的少數呢?」
從高中課堂出發,
十場關於公平正義的思辨對話!
不思辨,就不會有深度的、批判性的思考
從一名買不起房的高中公民老師,到成為「巢運」發起人之一,
黃益中不僅講授課本知識,也反問學生:什麼是公平正義?
◎ 他以台灣高房價、高空屋率的現象,說明「居住正義」的迫切性
◎ 他以樂生療養院、苗栗大埔事件,與學生討論何謂「符合公共利益」
◎ 他以全國關廠工人案、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等事件,談「勞動權益」
◎ 他從25萬人為洪仲丘上凱道,318學運和香港佔中,談「公民不服從」之必要
◎ 他從多元成家、同志婚姻議題,討論性別刻板印象與歧視的影響
作者黃益中是高中公民老師,本書重現了他最震撼人心的教學現場。他透過師生討論、激辯、對話的過程,轉化我們日日面對爆炸資訊下的「理性思辨」能力,讓近年來台灣社會最重大的人權議題、被忽略的弱勢族群,在學生的辯論中發酵,重獲關注。公民老師教什麼?黃益中以《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這本書,做扎根的工作。因為,當社會資源分配嚴重傾斜,階級不再流動,教育,是最後的希望!
名人推薦
▲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專文作序!(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學者專家一致推薦!(依姓名筆劃序排列)
王珢(宜蘭高中校長)
王榮璋(公平稅改聯盟召集人)
王增勇(政大社工所副教授兼所長)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呂秉怡(崔媽媽基金會執行長)
吳伊婷(台灣性別不明關懷協會理事長)
林佳範(師大公領系主任、公民與道德教育學會理事長)
花敬群(房市改革行動聯盟發起人)
周美里(十二年國教家長聯盟召集人)
孫友聯(台灣勞工陣線祕書長)
徐世榮(政治大學地政學系教授兼第三部門研究中心主任)
張添唐(台南一中校長)
彭揚凱(社會住宅推動聯盟召集人、專業者都市改革組織祕書長)
馮光遠(知名作家)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管中祥(台灣公民行動紀錄協會理事長)
滕西華(台灣社會心理復健協會秘書長)
賴振昌(立法委員、前臺北商業大學校長)
薛化元(政治大學台灣史研究所教授)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
作者簡介
黃益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師大公訓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年資十一年。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錯誤價值,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
「我就是譁眾取寵!」他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用熱血形象打破傳統老師的刻板印象,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推薦序一
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王鐘銘(台灣綠色酷兒協會祕書長、台北同心扶輪社社長)
身為軍伍同梯,我是先認識迷彩猛男黃益中,再認識熱血公民老師黃益中──這樣的順序,彷彿預告著他進入社會運動的姿態:毫不遮掩的直接。這作風,不只是跟他作對的公部門感到棘手,連社運伙伴都得費一番功夫去適應,但是這些為難和顧慮,益中沒有太過在意;推動他往前的,是始終如一的樸素正義感和說一不二的真性情。
帶著樸素正義感和真性情,在事事講究倫理、辯證和批判的社運圈裡,又要面對被法規制度、政治利益和傳統窠臼綁死的公部門,他完全是一個異數,也因此,我太習慣於原本那種一個念頭打三個結的節奏,所以益中是直來直往,我就總是直冒冷汗。後來,我看到益中的確扮演了一種不可或缺的角色,像是對著國王新衣哈哈大笑的小孩,我愛上這一位麻吉老友兼抗爭戰友。
我們在社運場合的第一次重新邂逅,是好幾年前的同志遊行。在凱達格蘭大道上,這位異男味猛男向我打招呼,我必須坦白承認,鑽進我腦子的第一個問題,是好奇於他的性傾向。我沒有問出口,因為我很快察覺到,對益中的行動來說,自身的身分和處境並沒有任何影響。等到這兩年我也跟他邏輯同步化之後,我運作他的肌肉外表和率直舉止來為性別多元議題發聲,效果十足:不管是在同志團體的小教室裡,還是馬路中間的大舞台上,他都能激勵士氣。一個大剌剌的異性戀男子,衣著除了為裸露肌肉的鋪陳之外,沒有任何裝飾作用,卻能夠用扮裝皇后那股萬夫莫敵、唯我獨尊的嗆辣氣勢,把目光聚集起來,再把能量放射出去。
我們第二個合作的運動,是居住權;益中關心高房價問題,站在買不起房子的小市民立場,而我為反迫遷而奔走,跟守護家園的住戶並肩;這也是益中之所以從聲援者進化為行動者的關鍵時刻。談這個議題,益中幾乎做到如同白居易以老嫗能解作為標準:沒有拗口的理論,只有清晰的思路。他用信函去跟公部門對話,用投書於媒體去跟大眾對話,他迎戰質疑和辯論,追擊閃躲和沉默,把一個原本只牽扯到弱勢族群的冷門話題,綁上人人無法閃躲的基本民生。這場長征的最新進度是,他從街頭和會議室,打回他的老巢,教育現場。
不管哪種議題,益中以樸素正義感為內力,以直接不閃躲為拳招,這是體制高牆無法閃躲的一記直拳。老實說,這一拳打上去,高牆打一個洞,益中的拳指恐怕也傷得不輕,鮮血滴流的,因為他畢竟不是活在真空的人,他有他的職涯,有他的生活。無論如何,他吃下反作用,再蓄一力,再出一拳。
然而,他的樸素,並不代表簡單粗糙,他的直接,並不代表未經深思,而是一種直指核心的堅持,不會被混淆原則,不能被轉移焦點。身為公民老師的益中,對理論畢竟是不陌生的,受的思考訓練畢竟是扎實而完整的,所以我對他最新一拳打回他最熟悉的教育領域,頗有期待:在體制高牆上打幾個洞,讓青春小毛頭有機會鑽過去看新視野──總有一天,小老鼠們會把牆根拱鬆了,雞蛋也能有戰勝的機會。
推薦序二
跟孩子一起上公民課──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哲學星期五」發起人)
二○一三年在哲學星期五的場合中,有幸認識到一位奇特的人物:黃益中。後來,相談之下才知道他是高中公民老師。不同於我年少時對公民老師暮氣沉沉的印象,相反地,黃益中老師充滿魅力與熱情,更是頭腦清晰、口才便給。不僅於此,黃益中老師和他一群同樣為高中老師的朋友們,因為對現實不公的反省與行動,共同聚集一群有理想的人,投入到居住正義的公民運動,更是讓人佩服不已。
目前三四十歲的人,也包括年紀更大的人,對自己成長環境中的公民教育如果不是無感,就是或多或少有一種說不出的厭惡感,原因是,許多人長大才知道自己當時所接受的歷史、地理有許多因為政治控制而產生的虛構,而公民課程──「公民與道德」毋寧是黨國意識形態,延伸到校園中,所進行的效忠式道德規訓教育。不過目前高中的公民課程,卻因為許多熱血公民教師的介入,重新思考「何謂公民?」、「公民教育可以是……?」而有不一樣的面貌。黃益中老師就是在這幾年風起雲湧的公民運動的歷史時刻,寫就出充滿思辨的公民課程。
這本書生動地透過老師與學生間「對話」方式,爬梳了台灣近年公民自覺運動,既是思想性的,也是實踐性的。舉凡台灣目前高房價卻高空屋率的奇特景象,當住宅成為炒作商品,從而思考如何透過制度面解決居住正義的問題,並衍生出:「社會住宅是否必要?」;藉由護家盟與同志團體之間的論爭,引導出同性婚姻的討論背後,所隱藏的偏見;在過去對於勞動權益的漠視,藉由關廠工人、國道收費員自救會抗爭,思考公平的勞動條件為何;當市場以自由競爭來合理化對勞工的剝削,以及我們自以為公平正義的社會,卻處處發生著對東南亞移工「視而不見的歧視」,從中導出多元文化以及尊重他人的價值思辨;在環境保護與經濟開發的爭議(反核、台東美麗灣),過於向財團傾斜的短線政策操作,影響的是後代子孫原本可以看到的山、海與自然;當然這本書也帶進了近年甚囂塵上的「公民不服從」(洪仲丘事件、三一八太陽花運動、香港佔中等)的反省,一旦政府失去了監督時,或是政府以公權力壓迫人民時,非暴力抗爭難道不是一種必要?
這些思考點都是從原生於台灣土地的情境並具有國際視野寫出的公民思辨課程,乃是透過統計數字、文章、報導等不同來源的資料,輔以漸進、引導式教學,用深入淺出的方式,比較台灣與國際之間的連動關係,提供學生對現實反省的背景廣度,讓學生得以自主判斷,因而翻轉了我們公民課程上對下充滿說理、教條的刻板印象。原來,公民課也可以這麼上!
閱讀著黃益中老師精心安排的上課紀實,看到師生之間的對答,常常讓我掩卷大笑外,自己在閱讀書稿的期間,不由自主地回想到高中熱情青澀年代,那個希望能夠獨立思考成為大人卻又對世界充滿疑惑的時期,筆者心想,如果我當時也有這樣的公民課,那該有多好!或許年輕的自己,就不必藉著「做什麼都一樣」的虛無主義,自戀地包裝著軟弱的自憐;也不必只停留在「沒有什麼是真的」的懷疑主義,自相矛盾地證明自己孤獨的清醒,或許還可以更積極地思考、創造與行動,而不被一種絕望的保守心態所攫獲。
這本書交代了黃益中老師在課堂上許多思想啟發,背後有一種純真與熱情的交織,以多元觀點激發學生思辨的潛能,產生對人的柔軟、對事的堅持,讓對他者的關懷成為正義感的底蘊。筆者淺見,黃益中老師不會是個異數,而可能是台灣目前二十幾歲到三十幾歲的新一代公民老師,所共同有的特色:善於思考批判並且勇於行動。也是這份特質,筆者相信,不論時代如何困頓,他們將會教導著我們的孩子並守護著他們心靈中那份純真的正直。
我們不妨跟著自己的孩子上公民課,也為自己補課,喚回自己早已經被過度世俗現實感驚嚇下所逃離的正義感,也喚醒年少時心中那股追求豐富的熱情。如果我們慶幸台灣有一群傑出的公民老師在為我們的下一代默默地奉獻,而筆者自問:那我們的責任呢?
推薦序三
向下扎根的公民思辨課──張金鶚(政大地政系特聘教授、前台北市副市長)
面對當前不公不義的社會,本書作者提出十個課題,形成了十堂課。原本擔心有許多課題並非屬於我個人專業,作者希望我幫忙寫推薦序,無法勝任而拒絕。但當我仔細讀完全書,看到作者的理想與熱血,這些課題除了給高中生的思辨外,更可以給社會一般人民的「公民課」,我義不容辭寫下此序。
個人在大學從事教學、研究與服務三項主要工作,轉眼已有二十八年時間,過去較多心力投入在學術研究的工作,最近有機會借調到台北市政府服務,難得的人生經歷,也逐漸改變調整自己未來的工作想法,希望能投入更多心力在教學與社會服務方面。看到這本《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深深感受到作者對教學與社會服務的熱心投入,令人感佩。尤其作者更致力於改善當前台灣嚴重的居住問題,此正好和我的專業研究領域相一致,責無旁貸應予支持。
看到台灣從過去較為勤奮努力的美好樸實社會,隨著經濟成長繁榮進步卻逐漸走向政治藍綠、社會貧富、甚至不同世代彼此對立不信任的醜陋浮華社會。大家擔心與焦慮我們未來的下一代,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就從本書的「公民教育」開始吧!
本書安排了十堂課程,包括:一、公共利益,二、多元性別,三、多元文化,四、勞動權益,五、居住正義,六、社會運動,七、永續發展,八、民主參政,九、兩岸關係,十、自由貿易。每堂課都很重要,是現代公民必須認識的基本課程。
每堂課的課程教材內容安排包括了:一、摘要(課程、新聞、搭配閱讀、影片),二、課堂(背景、提問、對話、影片、結論),三、課後作業,四、後記等四部分,內容充實豐富,深入淺出,不但適合作為高中公民課的教材,也適合作為一般社會大眾的公民讀本。
身為推薦者,我也必須提醒,在現代公民的成長過程中,應體認公民課程學習背後的「價值觀」才是關鍵,如何透過各方的知識數據與對話討論,以及自我的思辨,逐漸調整形成,才是成熟的現代公民。我這學期剛好在政大有門通識課「房地產正義的思辨──面對房地產的衝突與選擇」,上課的教材與討論,同樣希望學生的學習能發揮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的能力,透過如此的學習過程,建立自己的房地產價值觀。顯然讀者對本書的閱讀與學習也要抱持相同態度,本書的各種說法與觀點,需經多方檢視與自我思辨,未必要全部認同。
看到高中公民課的教師,本書作者黃益中老師,如此努力實踐公民社會,向下扎根,令人尊敬。期待讀者也可從此書的閱讀學習並感受到高中老師的熱血。
推薦序四
「師生共學」的公民課──張茂桂(中研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前高中公民與社會科(99)課綱委員會召集人)
認識益中是在數年前一次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老師們舉行的研習裡。當時他給我的印象是:不盤撋也不勾關、我行我素且有點搞孤僻的樣子。對照他書中的自敘,他當時恐應該還屬於自己顧自己,認為可以靠個人努力成為中產有殼一族的階段吧?!
去年,二○一四年初,益中逐漸開始從一個彷彿事皆不關己的中學老師蛻變成為「充滿正義感」的熱血青年。他和一群同樣基於正義感的高中老師,投入街頭的「翻轉教室」行動,抗議教育部亂調課綱的黑箱作業、程序不正義。益中加入了禁食抗議的行列,同時也在一旁號召大家參與他同時跨場進行的「居住正義」行動。本書在一開始時誠實地交代了他因房地產飆漲而震驚,進而激發他一路走來成為行動派教師的歷程。
從自我冷淡而熱血澎湃轉變,很多人都經歷過從個人的「不幸」處境,從而能反省到更大的社會結構問題,這在歷史與現實中都不乏案例,也讓我聯想到社會學者 C.WrightMills關於「社會學想像」中著名的「個人問題V.S公共議題」的說法。所謂個人問題,是指在日常生活情境,那些被歸當成屬於是個人層面、和公共無關的麻煩事兒。當益中開始投書並寫信給總統府時(有些天真),他所面對到的嘲諷與冷淡對待,其實就是大部分人的心裡想的問題,把「買不起」當成純屬於個人的理財不足、儲蓄不夠、時機判斷,或者是個人的夢想太不切實際的問題,而不是將這問題想成可能是政策的帶頭炒作,或者,把問題想成是房地市場的自然週期、自由機制,而非可怕的、人為的財產挪移(disposition)操縱過程。
為了突破這樣的「孤獨」,也許是不知不覺地,益中終於透過自己公民老師的專業背景,選擇抗爭行動,朝向「公共議題」之路成長。而這本書就是這樣經驗的結晶,眼前他的個人實踐總結,我的觀察就是:身為公民老師要比常人更有面對社會的不公不義的勇氣、教育下一代的責任,是為自己也為了下一代。
所謂「公共議題」,就是將原來看起來是獨立存在的很多個人的問題,系統化、公共化後並開始歸因於結構的過程,或者,是能利用個人之外的結構或者集體觀點,來分析其對個人的各種麻煩事的作用,將看來可能只是一些局部的不幸,個體的問題,連接到還有更大的、更普遍的公共議題,特別指結構不平等的問題。Mills屬於一九五○年代的美國本土左派,並不是女性主義者,不過當時他主張將「個人的麻煩」進行公共議題化的社會學想像,這和日後女性主義發展出來的「個人的即政治的」口號,實屬異曲同工。
本書各章節所反應的,可以說是依照不同的公民課主題的教學實作呈現。其中包括了例如,認識公共利益、文化的位階與不平等、社會抗議與公民不服從、性別平等、勞動者權益、永續發展乃至於程序正義等等。面對這些硬邦邦的題目,益中用個人的經驗,結合了各種社會現實案例,例如樂生、大埔、關廠工人、三一八學運以及香港佔中事件,簡直可說是近年來,包括「巢運」在內的重大社會運動的講解分析。益中運用了多種的媒體材料以及新聞報導、紀錄片與暢銷的社會科學普及書,藉以刺激學生思辨,鼓勵師生之間的討論。本書傳神地呈現了「原來,公民課可以這樣上!」的過程中,某些激烈的對話、或者學生們戛然靜默思考的片段,這可能是這本書最生動又精彩的部分。
現在教育理論家對於老師的期待,要求老師在教學時以學生為主體,將學理與現實結合,例如,讓中學生也可參與公共事物的討論,藉題發展出相關的知識能力、思辨能力、移情同感能力等等,這實在構成很大的專業挑戰。如果要求每一個老師都能面面俱到,恐怕不切實際。而我也可以想像,一定有人可能會拿傳統的教育專業來挑剔這本書,就是說這些實作並沒有先寫好的劇本,教案的格式也不夠標準,而師生間的論辯天馬行空,知識內容的掌握還不夠周延等等。甚至也可能會面臨校園秩序維護者的批評,認為老師個人主導的風格,鼓勵學生行動的暗示又太強烈等。但如果我們將之看成一種接近真實的「師生共學」的經歷記錄,本書未嘗不是一種可為公共評論的「自拍」圖像。所以,當我們發現這共學的過程中,有哪些矛盾或難以自圓其說之處,或者發現有一部分是濃厚的粉妝,但也有一部分留白太多等等問題;但重要的,最後回頭看,這些問題將都無法遮掩那些學習成就感與喜悅的光。
自序
公民課,比我們想得更重要
「以卵擊石,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我從來就不是一個正義的人。
說來慚愧,身為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的我,過去雖然都會關心新聞時事,雖然偶爾有空也會參與遊行,但更多時候我只是在看熱鬧,對於那些會為了不公不義上街頭抗議的人們,我大多抱持著基本同情但不關我事的態度。不要說捐款了,有時候連新聞也懶得多看幾眼(因為版面都太小或根本不登)。
直到二○一○年底,工作一段時間,錢已存得差不多,收入也相當穩定,是該開始買房準備成家的時候,我突然發現,我根本買不起房子!原本鎖定位在台北市中山區的中古屋,短短半年間,每坪竟然從四十六萬漲到五十六萬。不只這一間,其他區域包括新北市、桃園市,甚至全國都開始炒房瘋「鄉漲」!在看了上百間房子、接觸上百位房仲的過程中,我知道,買不起房已經不是個人努不努力的問題,而是整個國家體制全面傾向既得利益與富人階級──而且根深柢固、牢不可破。
我曾天真地試著以個人力量扭轉它,我投書給媒體,我寫信到總統信箱,我盡可能希望政府聽到我的聲音,拯救我買房的夢想。投書有回應嗎?有的,我在網路論壇被公開批鬥,批評我年紀輕輕只想住在台北市是好高騖遠不自量力,批評我為什麼賺的比他們多果然當老師真是爽;總統信箱有回信嗎?有的,洋洋灑灑的制式公文回覆我差點以為是文言文閱讀測驗,所謂的民意信箱原來只是幫你把Google文章剪貼整理回覆罷了。
這一刻,我才知道我有多麼孤獨,沒有人幫助我,就如同過去我沒有幫助那些弱勢朋友一般。這次,輪到我成了不公不義體制下的受害者!人性是自私的,所謂的同理心,嘴巴上講得再多,都不如自身面對來得真實。唯有親身經歷,才知箇中辛酸。這一刻,我才知道社會運動的偉大;這一刻,我才理解街頭抗議的心酸。
這群擁有崇高心志靈魂的社會運動者,他們為了這一代的社會奉獻,他們為了下一代的幸福奮鬥,他們是燃燒自己照亮別人的一群。可悲的是,有太多太多的民眾不了解、也不願了解,民眾只看到他們不斷地抗爭,從靜坐、集會,到包圍、佔領,一遍又一遍地叫喊、一次又一次地推擠,在主流媒體鏡頭底下,新聞裡看起來就是一群吃飽太閒、不事生產的暴民畫面。你不能怪民眾無知,因為這就是教育失敗。
過往教育的目的就是要塑造一批服膺體制、順從權威的「好」國民,所以老師講話要聽、學生上課要乖,所謂的「好」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不遲到不睡覺、頭髮剪短短、制服紮好好,反正只要考試成績高分,將來畢業考上明星學校就是傑出校友。所以國中會考放榜,校門口會貼建中幾個北一女幾個;高中學測放榜,校門口則貼台大幾個清大幾個。貼榜單沒有什麼不對,我要強調的是,就算台大畢業考上檢察官,擁有高社經地位、賺了很多錢又如何?如果你看到火車站大廳裡很多移工(外勞的不歧視用語)卻認為這樣會「有礙觀瞻、出亂子」,那我還是要說,這就是典型的教育失敗。
教育真的太重要了!這些年來,一群有識之士開始推動所謂「翻轉教育」,訴求打破老師單向授課,強調學生要主動學習發問,教室應該是一個雙向互動的平台。我當然認同這個理念。不過,我心目中的教育不只是如此。教育期待塑造品格,我期待的品格是「公平正義」。我們都曉得《獨立宣言》裡那句撼動人心的「人皆生而平等」,然而實際上真是這樣嗎?每個人的出生條件、背景際遇都不可能相同,我們不用去羨慕富貴人家可以含著金湯匙出生,至少我們要保護窮苦人家能擁有人性的尊嚴。「人權」的積極意義就在於化解這些不平等,找回屬於人的基本價值。
本書是我課堂上的實際重現。我從公民課本裡,挑出十個台灣社會重要的人權議題,寫出可供教學的教案,透過時事討論、影片省思、學生分享的方式,讓這些被誤解的抗爭、被忽略的角落,得到他們應該受到的肯定。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樹曾在網站上回信給一名參與香港雨傘運動的年輕女生,他說:「你們為民主而走的路,最終絕不會白費。你們走過的路,已化作事實留下來。今後,請你們繼續努力,一點一滴改變這個世界。我仍會為你們加油。」
謝謝寶瓶文化提供我闡述理念的機會,謝謝這麼多願意推薦本書的公義人士,更謝謝書中那些默默為人權守候的社會良心。因為有你們的努力,我不會悲傷,我知道台灣未來還有希望!
所以,一起行動吧。建構公與義的社會,從教育開始。

【預購】向高牆說不◎黃益中
平常價 $22.00使用權利的能力,則要靠教育啟發!
「在高大堅硬的牆和雞蛋之間,我永遠站在雞蛋那方。」─村上春樹
制度的不公不義、荒謬的歧視言論、貧窮的階級複製……
◎ 徒有思想僵化的教育體制,學生的未來在哪裡?
◎ 窮人難以翻身,注定淪為階級複製下的犧牲品?
◎ 憑什麼同志的幸福權利,掌握在他人手裡?
◎ 性別歧視引來仇恨與絕望,是誰讓憾事一再發生?
◎ 別抹殺他們的教育熱忱,把勞動尊嚴還給教師們!
翻轉教育,真正要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黃益中第一本著作《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為我們奠定批判性思考的邏輯根基、喚醒人們沉睡的同理之心;這次,他要我們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合理性、慣性思考下的盲點。面對體制的不公平、不正義,你我都有說不的權利!
本書特色
◎ 以《思辨》為根基,更深入探討各面向議題的公平正義問題,以開放性討論取代一言堂,打破同溫層界限。
◎ 以「教育是一切根本」為出發點,對損害學生、教師權益,最後致使惡性循環發生的制度提出質疑,並提出有建設性的改善方式。
◎ 引用國內外統計數字,清楚說明台灣的勞動、居住處境與難題。
名人推薦
專文作序(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各界專家一致推薦!(按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小野(作家、台北市影視音實驗教育機構校長)
沈清楷(比利時魯汶大學哲學博士)
張茂桂(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游錫堃(前行政院長)
葉大華(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祕書長)
鄭弘儀(媒體工作者)
蘇仰志(雜學校、不太乖教育節創辦人)
顧玉玲(作家、社運工作者)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益中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作者簡介
黃益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
一九七九年生,新竹高中、師大公民訓育系畢,政大東亞所碩士,海軍陸戰隊預官。曾任國中教師,現為台北市大直高中公民與社會科教師、十二年國教高級中等以下學校課程審議大會委員。課堂外的身分是台灣居住正義協會理事長,「巢運」發起人之一,並擔任公民教師行動聯盟發言人。
他心目中的品格教育是公平正義,最害怕學生長大後只會考試賺錢卻對弱勢冷漠,努力在課堂上翻轉刻板印象,取材時事進行公民思辨,啟迪多元價值觀念。把社會運動視為全民教育,積極參與社運,為年輕人發聲,向不公不義的社會宣戰。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寶瓶文化)。現為「風傳媒」、「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二○一五TEDxTaipei年會:一堂從「居住正義」談起的公民思辨教育。
推薦序一
當我們站在高牆前
◎呂欣潔(性別與政治工作者、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
這陣子以來,台灣的婚姻平權運動受到國際上極大的關注,光是去年的十一、十二月,國際媒體就報導了兩百三十七則和台灣婚姻平權有關的議題,橫越了五大洲。其中有非常多的媒體都有一個共同的問題——「台灣為什麼有條件成為亞洲第一個在政治議程上能討論婚姻平權的國家?」
我的回答總是:「民主制度」與「性別平等教育」是兩項台灣非常重要的資產,讓我們成為亞洲進步人權議題的領頭羊。
台灣從一九八七年解嚴以來,各種公共議題的公民團體蓬勃發展,也間接或直接地促成了一九九六年第一次總統的直選,從此,讓我們走向了人人一票、票票平等的民主社會,政府不再是「官」,人民就此學著做個真正國家的主人。
而如同益中在書中所提及二○○○年的葉永鋕事件,當時的婦女團體與教改團體,共同聯手將《性別平等教育法》的推過,讓今日二十世代的青年們從基礎教育中去理解性別平等,去認識同性戀、異性戀、雙性戀、跨性別的朋友們,他們可能是你的同學、親人、鄰居甚至老師,或許還是你自己。
這樣的基礎教育,創造出在當今的二十世代間,對於婚姻平權的支持率高達超過百分之八十五,同時這個世代對於兩性平等的概念也更加能夠接受。更進一步去了解,許多對於婚姻平權支持的民眾,他們並不只是支持「同志」權益,而是出生於一個民主的時代,平等、自由與包容異己根本就和陽光、空氣、水一樣的自然。
十年前,支持婚姻平權的民調還不超過百分之二十五,至今則已平均超過了百分之五十。民主制度和基礎教育對於人民的影響有多深遠與重大,我想,這也是益中這些年不斷地以教育工作者的身分站出來發聲,將更多教育現場的現狀與公民素養培養的重要性跟社會說明的重要原因。
如果在教育部編撰字典中查詢「為人師表」,你可以得到「學識品德可做為人們學習的榜樣。」這樣看起來非常傳統與制式的答案。然而,我認為教育,不只是單純的教授知識,不只是讓自己成為學生學習的榜樣,更重要的是培養下一代面對未來生活的能力與胸襟,同時協助與陪伴學生去認識自己與他人。
過去的時代,我們對老師總有一種奇妙的想像,或你也可說是一種特定的框架。益中雖然完全不符合那些傳統對老師的想像或框架,但他對於教育的投入,與以身作則鼓勵學生為自己發聲的熱情,我認為令人非常印象深刻。益中做為一個異性戀者,總是不放棄任何一個為同志發聲的機會,甚至在婚禮上都趁機大力推廣婚姻平權,讓雙方親友都上了一堂火熱熱的公民課,令人敬佩。
我記得有次和益中在某個社運場合一邊抗議,一邊聊著天,我問他,像他這樣優質的男生,常常為同志發聲,難道不擔心被很多同志愛上,甚至產生性幻想嗎? 我之所以會這樣詢問,是因為在我的經驗中,非常多異性戀男性,對於男同志的「青睞」,總表現出非常抗拒或極度害怕的樣子。益中大笑著回覆我,有人表達好感對自己來說總是正向的訊息,「更何況再多的男同志示好也不會讓我愛上男人,大家都還是很好的朋友啊!」這樣健康的態度,提醒了許多的異性戀男性,性別議題不只是身為婦女或身為同志才能投入,一個性別平等的社會,更是需要異性戀男性一同來打造,才能走向真正的平等。
除了為自己的理念和所信仰的價值發聲之外,我認為益中更是為未來的教育工作者,打開了一條更加寬廣和豐富的道路。這些年我跟著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在全台灣走透透,遇到非常多不同樣貌的基層老師,其中不乏交差了事的老師,但當然也有不少希望為學生多做一點,但遭受許多「上層壓力」而左右為難的老師。過去那些「老師必須要中立」、「避免政治入侵校園」、「老師不能參加政治活動」等等的不成文規範,讓許多老師都噤了聲,失去了身為公民的權利。
當教育工作者失去了思辨的能力,還能教育出能夠思辨的下一代嗎?
所以我在此也期許,有機會教育下一代的你,不論你的身分是老師、教授、家長,當我們比我們的下一代先一步站在高牆前的時候,我們不是選擇轉身離開,也不是選擇就地坐下等待,而是起身試著翻越高牆或讓高牆倒下,我們或我們的下一代,才有可能持續地往前行。
推薦序二
高牆下,孤獨而堅毅的行者們
◎邱顯智(雪谷南榕法律事務所律師)
「一個國家如果沒有正義,就猶如強盜集團。」——奧古斯丁(Aurelius Augustinus)
一個老師對學生的影響,可以是非常巨大的。
認識黃益中應該是在四、五年前,我應邀到大直高中演講鄭性澤案。當時關注鄭案的人並不多,看到一群高中老師,他們非常熱切地希望學生能夠知道這樣的死刑冤錯案,並且於演講過後,許多學生還寫信給當時人在台中看守所待決的鄭性澤,鼓勵他為自己的無辜戰鬥下去。做為鄭案律師團的一員,實在有著無限的感動。
像黃益中這樣熱血的公民老師,一直讓我想起我的母校,嘉義高中公民老師——林瑞霞。我在九○年代初期念高中,在那剛解嚴不久,蔣公銅像到處林立,刑法一百條還存在的年代,林老師就在課堂講述許多關於自由民主的思想,還有二二八、白色恐怖、五二○、鄭南榕等議題,我記得每次林老師上完課,訓導主任就會來課堂上消毒,訓誡我們不要聽信林老師的話。當時才十六、七歲的我們,當然可以理解老師在學校艱難的處境。
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老師在課堂上播放華隆關廠女工抗爭的紀錄片。一群媽媽在鶯歌車站集合,為了華隆公司無預警關廠而北上抗爭。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所謂的抗爭畫面,整個紀錄片詳細記錄了這群媽媽求告無門,眼淚無處流,悲苦無依的處境。
二十年後,當我看到關廠工人被政府告,在徵求律師,腦中馬上閃過這部紀錄片,閃過我那位當時懷了雙胞胎的高中公民老師,挺著大肚子告訴大家:「看完這部片,我希望各位同學能夠體會弱勢者的辛苦。有朝一日,或許你們也可以成為這些人的依靠。」
於是我決定拿起電話,參加關廠工人案的義務律師團。
二○○九年秋天,我從德國暫時中止博士班學業,回台灣結婚。一日,載著新婚妻子到嘉義街上買麵包。我一邊吃著麵包,一邊跟太太介紹自己曾經求學的城市,剎那間,看到眼前一幕,我的眼淚馬上掉下來。太太錯愕地看著我,問道:「難道是去國多年,終於吃到台灣的麵包,太感動了?」
其實,我是看到了我的老師,林瑞霞。
我看見我的老師,一個人騎著腳踏車,上面插著她的宣傳旗,孤單卻堅定地踩著她的步伐,正在進行議員的選戰。看著老師的背影,我想到林老師身為一個現代的公民,屢屢以身作則,參與多次選舉。她一次又一次,屢敗屢戰,堅持不懈,親身實踐一個公民的權利與責任。
林老師的精神當然也深深影響了我,直接影響我二○一六年以第三勢力候選人的身分,投入新竹市立委的選舉。這當然是一場非常艱困的選戰,而本書的作者,黃益中,正是背後堅定支持著我的最重要力量之一。每到週末,黃老師便騎著他的五十CC小綿羊到我的競選辦公室,從早到晚,在新竹的大街小巷聲嘶力竭地拉票、助選。直到深夜,他才拖著疲憊的步伐回到台北。
我當然知道,他這麼做是希望能夠改變台灣的政治環境,為下一代的幸福努力。像黃益中這樣的公民老師,是許多現代台灣熱情老師的縮影。這些年,從巢運到太陽花,從洪仲丘案到軍法廢除,從司法改革到婚姻平權,我看到黃益中跟他的同事們不斷以自身的熱情與行動力,在校園內外努力地傳播公民運動的理念,也深刻地影響了台灣年輕的一代。而這本書,正是記錄這些艱辛而精彩的努力。
我知道,像黃益中這樣的老師,會像我的老師林瑞霞,在保守的教育體系內,受到許多挫折、打擊與反撲。然而,如果我們希望未來的台灣,是堅守法治主義與民主精神,讓每個人都能活在一個更公平、更有人性尊嚴、更幸福環境中的台灣,那麼這樣的老師,以及他所傳遞的思想,就一定是公民社會所不可或缺的。
我很榮幸,也非常感恩,能和這群老師生活在同一個國度裡,我也非常誠摯地向大家推薦,黃益中《向高牆說不》這本書。
一個國家的民主能否永續,絕非依靠權威的賞賜,而是取決於公民意識是否強大。從林瑞霞到黃益中,我看到台灣一代又一代的公民老師,以他們的堅持與勇氣,勇敢地向高牆說不,讓自由的理念、人權的意識、法治的精神,深植在台灣這塊土地上。
我知道,在我們這個威權體制轉型的新興民主國家,像黃益中這樣,在台灣各個學校的角落,以自己的理想推進公民意識的老師,他所面對的環境是如此艱難而孤獨。但是,只要想到有他們,就覺得台灣的未來充滿希望。
推薦序三
教育,飛越高牆的解方
◎徐仁斌(基隆市建德國中校長、基隆家扶中心課輔志工)
很多人不知道,益中其實是我十多年交情的好友,我跟他不但是就讀師大的學長學弟關係,更是當兵時預官班的同梯弟兄。
益中是教師界「不乖」的代表,和我有著極大反差,我們共同點是公民教師,而且一樣熱血。白天,我們各在不同的學校工作;晚上,他撰寫文章、參加社會運動,為了實踐更理想的社會而努力著;我則是繼續在繁瑣的行政公務中,嘗試為學校師生創造最大的幸福。或許你跟我一樣,習慣透過各種媒體了解社會大小事,對於所謂的「公民參與」保持高度關心,卻也保持一定距離。
這幾年台灣的公民運動改變了社會脈動,從洪仲丘、大埔事件到太陽花學運,雖不若阿拉伯之春的政治動盪,卻也深深影響了台灣的教育現場。從「公民覺醒」到「公民不服從」,社會現象開始翻轉,最大的改變在於一般市井小民,尤其是年輕世代,更願意表達自己並參與社會。有時教育似乎背負著原罪,諸多社會問題都直指教育;然教育也被看成是無敵解方,各項重大議題都被要求從根本教育著手。身為公民教師,其實很樂見這樣的攪動,對於教育的各種可能也充滿著期待。
本書揭露諸多社會現實,讓身處教育現場的我們讀了暗暗叫好,卻又滿是遺憾。學用不均的現象、階級世代與城鄉差異、性平教育的迷思,看似各自獨立卻又環環相扣,本書要讓大眾理解這不是與生俱來的宿命,而是關乎人的價值,是文化和體制所造成。直指教育現場各種評鑑的荒謬之處,甚而發展成一種「產業」有其裙帶關係,這是不能說的祕密。學校行政大逃亡,原因從來都不是本職問題,而是過度外加與無限上綱的業務,制度的不友善迫使熱情迅速消耗殆盡。
回到學校現場,為何中學生不上哲學課? 益中和我有著同樣的疑問。究竟我們教育者有沒有提供機會讓學生思考並且勇於表達? 我們是否真誠地面對學生的詰問? 翻轉教育究竟翻轉了什麼? 應該不僅僅是教與學的概念,更須包括思辨與批判的自主學習力翻轉。二十多年前的四一○教改究竟改了什麼? 我們對一○七課綱是否還有期待? 偏鄉教育缺的從來不是設備,而是長期陪伴的老師。上述問題擲地有聲,不斷挑戰著讀者的思維。
文化資本的巨大差異究竟能否透過教育來抹平呢?答案顯而易見——並不容易,卻也不無可能。益中論述學生本位的教育,和保羅‧弗雷勒(Paulo Freire)在《受壓迫者教育學》中所提相呼應,即教育本身應該要有兩個階段,一是覺醒,二是實踐。透過不斷對話與聯合,讓革新變成可能,教育的具體實踐不外乎如此了。我們無法改變學生的家庭環境,卻可以透過教育給他最豐厚的資產,即思考上的啟發,從而自覺與行動。公民教育在此顯得極為重要,讓學生尊重自己的價值,也能同理不同文化脈絡底下而成的歧異性,願意溝通與包容,共同尋求一種積極改變的契機。在這樣的基礎下,城鄉的交流不會是走馬看花而是相互學習,貧富差距不會是理所當然而是服務關懷,校園生活不會是成績掛帥而是百花齊放,社會議題不會是干卿底事而是感同身受。
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在《邪惡的平庸》揭示了教育者的責任,只要參與了執行,我們就有責任,儘管你沒有真正親手殺了人。面對校園文化或社會文化這堵隱形的高牆,傳統、威權、抗拒變革,我們需要的是解放自由的心靈,協助學生開拓視野與想像,這不正是教師的職責嗎? 如果孩子有著無窮盡的創意與熱情,我們是否真誠鼓勵他們展現好奇心,是否給予空間大膽嘗試與創造? 抑或是我們習慣以壓抑、貶抑的拒絕姿態,扼殺了各種可能?
保羅‧弗雷勒在《希望教育學》中即開場表述:「進步的教育實踐可說永遠都在進行揭露真相的冒險。」這幾年我深深感受到益中不斷的自我進化,關心各項公共議題,維護人的價值,在批判之外,多了份自省與內在對話,並且勇敢地身體力行著。他在公民教育的路上不也正是秉持一貫的風格前進著、冒險著? 唯有相信教育能、孩子能,他們才能往我們所相信的方向走去。我期許自己不但能向高牆說不,更能飛越它,你呢?
自序
公與義的社會,從校園扎根
「教育的目的應是教我們怎麼思考,而不是該思考什麼,應是改善我們的心智,好讓我們能為自己思考,而不是將他人的想法裝在我們的記憶裡。」——約翰•杜威(John Dewey)
人生總是充滿許多的意外。
我一直都是不受老師歡迎、所謂「叛逆」的學生,當年聯考考上師大公訓系,同學們都很訝異我怎麼會去當老師? 我既沒愛心,又沒耐心,形象和「老師」壓根兒沾不上邊,也和大家普遍對老師的想像相差甚遠。
別說身邊的親朋好友,當上老師這件事也是我始料未及的。其實本來我是想當記者的,考量自己可能無法適應緊湊奔波的採訪生活,便選擇一個相對穩定,又可以每天閱讀新聞時事,並與人(學生)分享的工作—公民老師。
沒想到,當初為了擁有穩定生活才選擇的工作,後來卻因買不起房而走上街頭,成了他人口中「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老師」,還因此出版了《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巡迴於全台。各種演講、活動、寫作,讓我跟預期的安定人生徹底絕緣。
其實我從來就不熱血,也不是什麼見義勇為之士,有的只是一些對社會議題的想法罷了。但在出書、演講的過程中,透過老師聽眾的反應,我強烈感受到了一股期待改變的力量。雖然早就知道教育現場可能遭遇的困境,但我不知道的是,原來這座高牆是如此堅不可摧、牢不可破。
記得我當年公費分發到偏鄉國中時,開學第一天就被叫去校長室約談,第一次與校長見面,他劈頭就訓了我十五分鐘,要我知道學校的規矩,「別以為沒人治得了你,像你這樣的老師我看多了。」就這樣,還沒上過課,我就已被視為不適任教師,唯一的理由,可能是當時我那「叛逆」的裝扮—留著染成黃褐色的中長髮,球鞋垮褲的外型。
老師們總在課堂上要學生們破除「刻板印象」,但實際上,我們卻老是盯上所謂「不乖」的學生,先是對他們產生偏見,再試圖將他們「導正」到老師心目中的正軌上。
「不太乖教育節」策展團隊曾拍了一支廣告《書包裡的未來》,影片裡的老師不斷檢查著學生的書包,若書包內放的不是教科書,學生就會被叫去罰站。這情節當然有點誇大,但不可否認地,它反映出的正是某部分校園管理者的心態,認為「乖」學生就是認真讀教科書。儘管他們不見得明說,但學生鐵定能感受到那獨尊考試升學的心態。
不只書包,服裝儀容更是師長矚目的重點,愛打扮、不合群的,更被歸類為叛逆、愛作亂的一群。「學生的本分就是唸書,其他的事等你們長大再說。」這是最常聽到的一句話。
試問,如果大人們因為學生年紀小而拒絕與之溝通對話,你又怎能期待這些學生長大後懂得民主思辨的素養?
阻礙學生從小的多元學習,禁止學生的美感穿著,把應該主動思考的教室變成只剩馴化的監牢。校園成了一道高牆,可怕的是,這座高牆更延伸到社會,繼續形塑威權穩定的重要性,彷彿一切只需要秩序,家庭社會就能美好再也沒有歧視。那些異議者,就打為反叛者吧。
如同《叛逆就是哲學的開始》一書所言,質疑人們一直以來認為正確的事情,發現前所未有的觀點,並建立新的價值觀與對世界的認知,正是哲學家一貫的做法。這樣的價值觀是劃時代創舉,於是給當時的人們帶來很大震撼,最後留名青史。諷刺的是,我們的教育正扮演著扼殺哲學家的角色,而我們仍認為聽話才是理所當然。
過去的教改被認為失敗,有個很大的原因是家長的觀念始終如一——仍然升學主義至上,強迫孩子違背自身意願,迎合家長不切實際的期待。如今翻轉教育盛行,老師重塑多元學習的重要性,這是新的契機,也是好的改變。但我仍要期待,真正翻轉的是學習的本質,過去上命下從的服從關係,轉成平等互動的夥伴關係,破除師長本位,回歸學生本位,才是再次啟動教育改革的意義。
如果我們期待建構一個公與義的社會,那就先得打開校園的這座高牆。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家、教育學家杜威曾說:「社會的改造要依靠教育的改造。」他深信,一個理想的民主社會能否具體實現,有賴於良好的教育實施。
校園怎麼走,社會就怎麼走。這不是老師一個人的事,是所有人的事。思辨是一種穿透的力量,要讓校園成為思考的殿堂,不只要保護學生的自主學習,更要保護老師的創意與熱情。接著才能期待某一天,我們不僅僅是說「不」,而是推倒那座隱形的高牆,讓自己成為自己的主人,回歸教育的初衷!

【預購】我的不正經人生觀◎黃益中
平常價 $23.00不正經又怎樣?世上沒有好聽的實話!
熱血教師寫給男孩女孩們的人生必修課
▍就是曾經夠失敗,才有今天的自己。
▍從健身到斜槓人生,戀愛、聯誼,全是正經事!
你所知道的黃益中,是「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教師,是超勤於鍛鍊體魄、長期為同志發聲的正義大直男。但你可能不知道,他曾經是個身形瘦弱、單薄的菜逼八,為單戀所苦、參加過上百場聯誼、號稱「不在把妹,就在把妹路上」的終極魯蛇……
不只在戀愛上身經百戰、愈挫愈勇,這份堅持到底的精神也是黃益中面對人生大小事的核心哲學。他以活生生、血淋淋的人生經驗寫成本書,呼籲年輕學子、善男信女們:人生要逆轉,堅持而已;多談幾場戀愛吧,這才是通往幸福的航道、不再被騙的不二法門!
▍學校不教的,我教你!不正經語錄:
●所謂的「處女情結」,是那些「不行」的男人編織出來的話術。
●肌肉很現實,不練就沒有!
●夜店是看透人性的場域、聯誼的競技場。聯誼,是讓人學會勇敢與謙卑的一課。
●太太不是夫家的財產,聘金當然也不是在買媳婦。
●餐廳打工也能悟出人生觀,被女巫店啟蒙的性別意識和掃廁所哲學。
台灣名人推薦
田定豐(種子音樂創辦人、作家)
御姊愛(作家)
黃偉雄(《men’s uno》總編輯)
崴爺(斜槓大叔、作家)
__專文狂推!
古又文(服裝設計師)
尖如Clio(前空姐、留日部落客)
艾瑞絲Aries(演員、YouTuber)
客家妹陳明珠(主持人)
夏立民(記者、主持人)
夏治平(《早安台灣》節目主持人)
陳栢青(作家)
梁書瑋(「安柏不在家」專欄作家)
黃倩萍(主播、節目主持人)
嘻小瓜(藝人、舞蹈老師)
鄭弘儀(節目主持人)
蔡詩萍(廣播電視主持人、作家)
蘇仰志(雜學校創辦人)
__一致好評!
作者簡介
黃益中
1979 年生,水瓶座 A 型。他是不在課堂就在街頭的熱血公民教師,是媒體塑造出的「胸肌天菜」。你不知道的是,他曾單薄瘦小,是把妹路上屢戰屢敗的魯蛇,人生都在吃土。靠著意志力自我鍛鍊,斜槓有成,現已成為臺灣最大尾、被政治耽誤的兩性網紅。
不受社會框架綑綁,硬漢外殼底下,藏有一顆熱愛 Hello Kitty 的少女心。以為人生道路愈走愈歪,其實越走越廣,真正弄大的,不只肌肉,還有整個人生。
著有《思辨:熱血教師的十堂公民課》、《向高牆說不》(寶瓶文化出版)。
Facebook:黃益中
Instagram:yizhong0217
推薦序一
男孩、女孩,這是你們人生最重要且必修的一堂課
◎田定豐(種子音樂創辦人、作家)
我們從小就被所謂「溫良恭儉讓」的假面道德教育,框架成一個和內心衝突的自己。也在這樣的社會環境,為了符合「正經」的正確人生觀,偽裝各種表面的善,但卻與人性裡的「惡」距離越來越近。
但大家所熟知的台灣熱血公民教師黃益中,卻以「思辨」的精神,教育現在的學生,身為公民,對於社會議題所該有的思考與辨識能力,而非一昧地迎合習以為常的標準認知。
這次,他的新書《我的不正經人生觀》一書中,以過來人經歷的各種故事,赤裸揭露出在社會上,男男女女面對各種情感時,一定會遇到的各種招式和問題,以及對自身困惑和所處環境應對的解答。
在給〈約會表現,決定對方看你的心態〉這篇,就是從男生到底在想什麼的角度,來讓女生們知道約會時應該有的正確心態,因為那會決定男生們從心裡面是怎麼真正在看你。
而在給〈男孩們,走出網路酸民世界吧!〉、〈公主病,是誰捧出來的?〉這兩篇裡,益中從自己上網路社群BBS的經驗,觀察這些隱藏在不為人知的帳號背後,大肆批評的酸民心態。接著,再反推回現實世界裡,帶領大家看見男孩們在情感世界裡的挫折和自卑,以及應該用什麼樣的態度去調整,讓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讓我驚訝的是,這位大家眼中的「天菜」,竟然在書中分享了自己參加過上百次聯誼被打槍的經驗。他在這些經驗裡,得到「聯誼是讓人學會勇敢和謙卑的一課」這樣的結論;而在我們一般人眼中,夜店只是玩樂、把妹的場所,在他的故事裡,竟也成了看透人性的場域。
他所寫到的「打工」經驗,則成為性別意識的啟蒙,造就他日後成為為「性別平權」努力的鬥士。而我們一般抱持著能混就混過的當兵經驗,也在他心態的轉換下,成了一個步入社會前,小型社會縮影的經驗模擬。
對於「朋友」,他也在多次的真心換絕情下,有了深刻的體悟,並知道怎麼去選擇和自己頻率相同的人、和這些人當朋友,互相成為彼此的貴人。
在這三十五篇故事裡,沒有大家習以為常的論理,而是黃益中從自己學生時期到步入社會,在每一個人生階段裡所遇到的真實經歷,用他細膩的觀察來和讀者們分享。
關於愛情,關於友情,關於婚姻,關於平權,關於教育,更關於人性的故事描述。他以親身的經歷和獨到的體悟,寫成這一本所有男孩女孩們,人生裡最重要且必修的一堂課。
推薦序二
人生非無菌,早點有抗體更好
◎御姊愛(作家)
在我求學的年代,曾經流行過一部由反町隆史主演的日劇《麻辣教師GTO》,痞痞的老師在教育界是個怪咖,卻最懂得如何與學生相處,因為他們的叛逆這老師也曾經有過。在我認識黃益中之前,我以為那不過就是日劇上的情節,但他活脫脫把麻辣教師這樣的角色活了出來。
說真的,如果我當年還在交友市場上打滾時遇到黃益中,我肯定一次也不會給他機會,因為他的樣兒實在太痞了。帥是帥,但就不是社會賦予乖寶寶形象那種白淨斯文書生型,所以他在書裡說他總是在聯誼場上吃鱉,我讀得哈哈大笑。是的,我也會成為拒絕他的那一個。
因為他看起來在社會上混得太深入了。
可是多年後,當我們自己在社會上踉踉蹌蹌地走了一遭,這才發現乖寶寶時常沒什麼街頭智慧(Street Smart),做著辦公室白領階級的工作又怎麼樣,回到家不懂得體貼另一半、只會追逐個人利益而不管同伴死活、覺得自己的功能就是賺錢而不管家務、一遇到裁員就自怨自艾變成一灘扶不上牆的爛泥、一被異性拒絕就憤而覺得全世界都對不起他……
菁英的形象只是一個人的某一面,處世的智慧往往被忽略。
是誰把我們社會對菁英的定義如此窄化?是我們自己。當整個社會都期待某一種「乖寶寶專屬的成長路線」,無疑是讓這群乖寶寶活得像無菌室裡的產品。一脫離無菌室,乖寶寶們仍然必須要自己單打獨鬥,有些乖寶寶要不敗下陣來,要不就變種成怪物。
所謂的預先打預防針,讓體內產生抗體,反而能更強大就是這個意思。無菌不能幫你更強,有點菌反而可以。
黃益中這本書是他一路怎麼產生抗體的成長過程,非常有趣。他不是典型「很乖」的孩子,比起我這種一輩子沒上過夜店的人,我很羨慕他可以在年輕的時候去多看看,看人生百態,在各種眾生相之中找到自己的定位,也因為了解世界上形形色色的人很多,反而練就跟不同的人相處的能力。
在無菌室裡不變壞,不能保證什麼;有點菌卻不變壞,表示內心的穩定性將會更強大。至於如何在有點菌的環境裡做出對的思辨,則是這本書最寶貴的論述。
推薦序三
天菜風格養成攻略
◎黃偉雄(《men’s uno》總編輯、時尚工作者)
清晰記得,第一次見到黃益中老師本人,是在二○一六年台北同志大遊行的茫茫人海裡。當時隻身穿梭在隊伍中的他,胸前揹著一台單眼相機,正專注記錄著街頭上熱情滿溢的動容時刻,雙目炯然有神,渾身散發颯爽英氣,令人油然感佩生敬。
為了深切瞭解這位向來關懷弱勢、為正義發聲的熱血教師私底下的真實性格,特別趕赴他上一本著作《向高牆說不》的首場分享會,近距離聆聽言教。一席激盪價值判斷的穿透話語,果真恍如醍醐灌頂。其後,我決心帶著攝影團隊前進校園,與他進行貼身訪問,和一群青春正盛的高中學生們,齊同上了一堂對於人格養成受益良多的公民課。正所謂「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端坐在教室裡的那一刻,我親身感見益中戮力實踐著傳道授業的教師使命,不禁由衷欣喜下一代莘莘學子茁壯長成有望。
如今,有緣與益中成為現實生活裡一同吃飯出遊、無話不談的交心好友,我依然經常心存懷疑:究竟要擁有多麼堅定的意志力、對世界存有如何旺盛的求知好奇心,才能像他那樣維持每日晨起健身、閱報掌握時事、認真上課教學的規律生活習慣?有時課程結束之後,經常見他仍得騎著機車跑電視通告或出席活動、力挺朋友們的各式社交聚會,夜晚返家後甚至還繼續蒐羅新聞情報、撰寫專欄,度過豐盈充實的反覆日常。許多人或許以為那些斜槓身分下的忙碌奔波都是他自找而來,但看在身旁摯友的眼中,真切是益中對這個社會懷抱滿腔熱情、不斷努力實現自我的真情展現。這份「懂得運用時間」的嚴謹自律能力,加乘「時刻注重身心保養」的細膩品味,相當值得眾人看齊、學習。
勇氣來自於智慧,而智慧來自於閱讀。透過閱讀,不僅得與廣闊的世界接軌,更能讓我們的心靈鍛鍊得足夠寬容且堅強,去面對未知的每一天。在歷經喚醒人們對於社會各面向議題的基礎思辨能力與同理心、重新審視現有制度的慣性思考盲點之後,今回益中決定攤開自年少時期一路跌撞習得的寶貴經驗,書寫成「堅守不正經人生觀之華麗逆轉」的天菜風格養成攻略,引領男孩、女孩們逐一解決生命裡的點滴疑惑,先學會從「心」認清自己、參透人性,繼而懂得謙卑做出每個階段的人生選擇,騰飛出去外面的精采世界,勇敢實現自我,從生活細微中積累獨特風範。
青春是一首流洩理想、色彩斑斕的無悔詩句,愛情是一場永遠不褪流行的名牌追尋。潮流會更迭,夢想會變調,唯有強大的心志方能完成自我覺知,堅定不移地行走於明確中道之上。
感恩讚嘆益中無私無我地傾盡半生功力,彙集成這本人生必修課的制霸天書。且讓我們一同追隨明師寶典,潛心修習,努力成就更好的自己!
推薦序四
打不死的追愛鬥士──新一代兩性教主終於誕生了!
◎崴爺(斜槓大叔、作家)
我和大部分的人一樣,是從電視政論節目、網路媒體的報導,知道「黃益中」。認識之前,直覺他是個難親近、狂傲不羈的人……
直到去年,經由共同朋友介紹,終於見到了益中本人,之後有幸和他成為好友。在這鄭重告訴各位:「黃益中私底下根本不像電視上那樣tough啊!」
在獵豹般酷帥的外表下,他有著像Kitty貓溫順可愛的個性;驍勇的海軍陸戰隊出身,但卻情感豐沛、心思細膩,連我們朋友間一起旅遊,都是由他負責張羅交通、住宿、行程這些細節。這種「反差萌」讓他特別有魅力。
相處的過程中我還發現,政治評論根本只是黃益中的第二專長,他最擅長的其實是兩性愛情的剖析,每每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正如本書編輯所下的註解:他就是台灣最大尾,被政治耽誤的「兩性作家」呀!
有句話說:「平靜的湖面,無法鍛鍊出出眾的水手。」同樣的道理,平順的感情路,也無法造就出優秀的兩性專家。
曾經和益中聊到他學生時期的慘烈悲壯戀愛史(其實比較像是單戀史),我覺得他真的是魯蛇界的「奇葩」、打不死的追愛鬥士。從小身形單薄、個性極宅、腦袋簡單,竟然參加了上百場聯誼卻沒有一次成功,為了把妹還被學長趁火打劫……這些情節,根本可以拍成一齣八點檔。
當年拒絕他的女孩們萬萬沒想到,如今他竟變成男女通殺的超級男神,還娶到貌似許瑋甯的美麗老婆。
黃益中的感情之路猶如三藏取經一樣曲折離奇(他髮型還真的有像唐僧),一路上遇到各種妖魔鬼怪、風波災難,但憑著一股越挫越勇的「把妹精神」,不斷地在失敗中進化自己,不斷地在錯誤中領悟真正的感情之道,最後終於達陣成佛……
他,根本是兩性感情上的陸戰隊。
一段好的感情可以帶你上天堂,一段糟糕的感情會把人關進暗無天日的套房。「感情」這門學問,學校沒教,卻足以影響一個人的人生。
如果你正憧憬戀愛的到來,如果你正受困在渾沌不明的感情中,如果你正糾結在一段逝去的愛,無法超渡自己,那麼黃益中的這本新書絕對是能讓你開光、長眼、渡化自己的必讀佳作。
《我的不正經人生觀》裡,黃益中把二十幾年的戀愛血淚史,化為七萬多個文字,篇篇精彩、字字珠璣,是少數不打高空、最接地氣的情感聖經。
就如益中寫的這句:「與其最後再來悔恨當初為何這麼傻,還不如先看穿這場愛情遊戲,做好心理準備再踏入。」善男信女們若能熟讀、參透,未來的感情路將會無往不利、百毒不侵;宅男腐女也能靠著這本書的調教,成功逆轉人生。
我用了兩天看完益中這本大作,心中滿滿的驚豔:台灣新一代的「兩性教主」終於誕生了!
自序
就是我曾經夠失敗,才有現在的自己
如果說,我用三個月的時間寫出《思辨》,那麼這次,我是用二十五年的人生經驗,寫成《我的不正經人生觀》。
先說抱歉,這不是一本滿滿正能量的人生指南,你也不用期待裡頭有什麼心靈雞湯。如果我的人生一切都圓滿順遂,就不需要寫這本書了。
我出身平凡,家境普通,沒背景,沒靠山,長相還常被標籤為不良少年。按照社會的期待,如同絕大多數的青年朋友一樣,我原本應該安分守己地,找一份穩定(但不滿意)的工作,組一個(貌似)幸福的家庭,然後儘管有諸多怨言,也只能每天摸摸鼻子安慰、欺騙自己:「這樣很好,我做得很好。」
可是,人生最大的問題就是這個可是,如同算命師曾跟我講過的,偏偏我後腦勺有一塊突起的骨頭,注定了天生要反骨。與其說我叛逆,倒不如說我不服輸。總之,我不向既定命運低頭,一再給自己設定目標(把妹),而且實事求是,不打高空。我創造可負擔的壓力,用堅定的意志,在挑戰中,一次又一次地進化。
廣大的年輕朋友們,我與你分享我魯蛇的過往,只是想告訴你,人生就是這麼不公平,與其羨慕、嫉妒那些公主與王子,不如省省力氣,把自己顧好才是最重要的。
我寫了很多親身經驗,有些真相聽起來或許很殘酷,特別在感情這塊,但我寧可忠言逆耳。可以的話,希望你早點認清現實,少走一點冤枉路。你也許達不到小時候作文課許下的夢想,但至少,你不枉費你的人生,有一天你可以大聲講出來:「我努力過了。」
謝謝我遇過的逆行菩薩,仇恨是成長的動力,用對地方就好。
謝謝我的同志朋友,你們是我的貴人,人生因你們而美好。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人生要逆轉,說到底,堅持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