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單身動物園◎虛詞編
平常價 $27.00 網上發表平台「虛詞」以文學為中心,旁及電影、劇場、視藝、音樂等文藝範疇,觸及社會時事,提供大量文藝創作、評論、專欄、訪問、報導,緊貼文藝脈博,連結華語創作界。另有紙本刊物《無形》。
涉事主角:卡夫卡、佩索亞、福婁拜、艾蜜莉.狄金生、呂碧城、珍.奧斯汀、冼玉清、齊克果、多麗絲・萊辛、梭羅、施濟美、周夢蝶、蘇曼殊、安徒生、西蒙娜.薇依、叔本華、惠特曼、康德、林逋、普魯斯特、荷爾德林、西蒙.波娃、約瑟夫.康奈爾、屠格涅夫、海子、宮澤賢治。
一個可以活下去的世界,是可能的◎蘇苑姍
平常價 $33.00方圓:03期「憂鬱」
平常價 $25.00匯集著名作家及資深學者、評論人的跨界對談,探討「憂鬱」於香港此時此地的多重面向。
展示貼近當下社會、主動介入時代的文學創作,以散文、小說、詩歌等不同體裁構成「消失的香港」之另類探討。
高質素彩頁呈現本地視覺藝術的前衛作品,彰顯品味與活力,在明確與穩定的日常揭開晦暗、凝重的情感世界。
既有力求新角度、新觀點的專題「論述」,又有潛入歷史、爬梳文獻的文史「鈎沉」。
文壇前輩與新銳、學院與民間的研究社群、跨媒介的藝術家共同組成龐大陣容,開展深度批判,也追求不拘一格的自由書寫。
學術欄目集中推出視覺藝術領域最新研究成果,關注早期實驗攝影,以及當代電影與觀念藝術的融合創新。
渡日若渡海◎李智良
平常價 $28.00李智良於《房間》出版十二年後,再度結集短篇小說。《渡日若渡海》游走於城巿廢墟般的空間,出入於各種莫名速度,處處是被拘囿的身體,被文本以各種方式介入,從主體到他人,觸及寫作的不可能之邊際。在一切艱難中讀之,珍愛之情於心湧動。
文藝推薦:
董啟章、羅貴祥、何倩彤、韓麗珠、言叔夏、童偉格
「與世界尖銳對立的盡頭,他的文字又回到了柔軟的肉身;在自我層層揭開的傷害到了底,卻是對他人痛苦的體察。」——謝曉虹
「此書以內向之眼,折射著彼岸/此岸憂鬱的城」——言叔夏
「李智良的文字總有種懸疑,幾乎會嗅到地圖在潮濕的空氣裡燃燒的氣味。各種附身又無法停止游移,反正全部人與物都是同一個巨大謎底的線索,而那個底蘊又明目張膽得有妄稱的嫌疑,這場被易名為生活的共謀,我們都心知肚明,只是無力推倒,所以只能沿著牆身數算它的疙瘩。所有人都不屬於自己所屬的地方,無路可走但又必須繼續行走。書寫和閱讀如果是一種親密,我只但願它不是唯一。」——何倩彤
「對我來說,讀李智良的文字,是重溫失眠——失眠就是一場,步向睡眠卻始終無法抵達的跋涉——又像在人來人往的城巿裡逆向人流,按下暫停鍵且不斷延長。李智良對於城巿、制度、行動、關係的超乎尋常的敏感,像一種只能在寂靜中才能聽到的躁音。橫越了這些文字,就披上了一種新的觸覺,如果你一直安於生活,你會感到清醒的陣痛,如果你一直不安於人生,你會沿著這些字找到安全的所在。」——韓麗珠
作者簡介
李智良,出生成長於香港,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碩士畢業,曾從事研究助理、翻譯、編輯、論文槍手等「自由工作」。1990年代中開始投稿報章副刊及流行雜誌,著有《白瓷》、《房間》、攝影誌《海邊草更藍》,散文及小說收入《走著瞧──香港新銳作家六人選》、《香港短篇小說選2010-2012》、《聲音與象限──字花十年選小說卷》、《我香港,我街道》等選集,曾獲「香港書獎」及「香港中文文學雙年獎」。2013年獲何鴻毅基金會「傑出香港作家交流計劃」贊助,參加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寫作計劃」(IWP),獲頒寫作榮譽院士。2018年獲《字花》邀請,參加康文署主辦,藝術推廣辦事處籌劃的「越後妻有大地藝術祭2018——香港部屋」駐留。近年於香港浸會大學及香港中文大學兼職,任教創意寫作、文學與電影相關科目。
放風◎黃仁逵
平常價 $27.00 《放風》收錄黃仁逵九十年代中在《華僑日報》、《新報》、《現代日報》所撰專欄的散文,分為兩輯。第一輯為「四百擊」,共 65 篇,均為庶民人物的精妙速寫;第二輯為「畫外音」,共102 篇,主要從生活中的人事物起興,討論藝術,尤其是繪畫的問題。《放風》於1998年由素葉出版社出版,暢銷多刷、而至一度絕版;二十年後,2018年香港文學館修訂再版《放風》,黃仁逵並為「四百擊」部分重繪全部插圖。
作者自述
黃仁逵,1955年 ,繪畫人,旁及寫作/電影/音樂,所有創作莫不來自繪畫;歸於繪畫。 一井多源;一源多井。
作者簡介
曾就讀於巴黎國立藝術高級學院,回港後一直從事藝術創作,包括寫作與繪畫等,亦為樂隊 Mininoise 迷你噪音成員。黃氏曾為三十多部電影擔任美術指導,包括《女人四十》、《秋天的童話》、《酒徒》等。曾任於《華僑日報》、《新報》等撰寫專欄。作品見於《明報周刊》、《香港文學》、《作家》等。著有散文集《放風》及《眼白白》等。《放風》獲第五屆中文文學獎雙年獎。
方圓:01期「出神」
平常價 $25.00《方圓》——自由書寫.深度閱讀
《方圓》是以mook為形式的文學及文化專刊,刊發四千至二萬字的創作、評論、論文,鼓勵長篇寫作,推動深度閱讀,發揚跨越疆界的自由書寫精神。每次均以專題探討一種人性情緒狀態。第一期「出神」,配搭清新而兼具份量:
邀得編舞家黃大徽、音樂人兼神秘學教主MC 仁、詩人黃鈺螢、文化人鄧炯榕對談其「出神」及神秘經驗,探討ecstasy與藝術創作之關係;
創作方面,謝曉虹、余婉蘭的情色出神小說;顏峻的音樂筆記,與曾繁裕的科幻小說。
論述方面,有張歷君以巴塔耶和鈴木大拙的關連展示內在經驗、禪與「出神」的理論連結;
朗天、洛楓的兩篇自由評論均與身體相關,一是關於遊行步姿研究,一是關於「身體」的不同維度;
鄭政恒鉤沉詩人夏候無忌;
李歐梵、吳國坤的最新學術論文。
《方圓》一連四本每季出版,以文學為本位,深入探討及呈現議題的多元維度,意在建立民間與學院互相溝通、彼此推動的橋樑,為文化藝術注入新活力。本刊持守融會中國與西方、古典與現代、本土與外來的開放思維,兼容跨學科、跨地域的對話。《方圓》每冊作者陣容鼎盛,更有兩岸三地著名作家、學者、評論家、文化人擔任顧問及學術委員會,將在兩岸三地備受注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