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線下到線上——新華文學新一代推手

刊登於新加坡《聯合早報》副刊封面,2020年6月22日。

◎文/張曦娜

從線下到線上——新華文學新一代推手

  一般認為,新華文學團體的活動成員,多為老一輩文學愛好者,年輕一輩多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或是在新加坡生活的馬來西亞人。其實,於2012年創辦新文潮文學社的一批本地文青,這些年來也努力推動新華文學,他們從辦文學雜誌到創辦面簿群組、線上文學活動,從線下到線上,始終如一。

  一項名為「在線喜閱」的線上文學直播系列,自5月25日起通過面簿舉行,整個網上文學活動從5月舉行至7月,並將於7月16日結束。

再現閱讀的喜悅

  「在線喜閱」由本地文學團體「新文潮」主辦,參與這個線上活動的作家、詩人和藝術工作者來自新馬港台等地,講座內容涵蓋詩歌、小說、劇場、設計、音樂、創作理論等不同領域,主講者除了來自新文潮的孤星子、洪均榮、陳文慧等人,也包括謝燊傑、蔡深江、潘正鐳、許環良、阿果等30多人。

  一般認為,新華文學團體的活動成員多為老一輩文學愛好者,年輕一輩多是來自中國的新移民或在新加坡生活的馬來西亞人,其實,由一批本地文青於2012年創辦的新文潮文學社,這些年來也努力推動新華文學,一些創社成員從當年的20多歲一直堅持到今天30多歲,他們從辦文學雜誌《不為什麼》到創辦面簿群組「一首詩的時間」,到目前的線上文學活動「在線喜閱」,從線下到線上始終如一。

  「在線喜閱」負責人之一陳文慧說:「『在線喜閱』取其『再現』(re-present)的意思,說明這是個網絡空間舉辦的活動,也有呈現之意;『喜閱』則是希望『喚起大家閱讀能帶來的精神喜悅和內心的快樂』。嘉賓們討論的書籍,也都放上新文潮網店出售,方便觀眾看完直播可以上網購買。」

  陳文慧說:「這項活動源起於藝理會的數碼作品展示資金(Digital Presentation Grant),同時也因為冠病疫情讓大家都宅在家中,我們希望這項活動能讓我們的讀者,以及喜歡文學、即將喜歡文學的人,每天都有一點文學、藝術和人文的滋養。若這次的活動反應熱烈,我們打算舉辦第二季——可能還有作家對談,甚至考慮為該季設置主題等。」

幫中文系打工換出版費

  新文潮文學社創社社長為年輕詩人汪來昇,筆名孤星子。 2012年10月,還在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就讀的他,率先在中文系的面簿群組裡,提出要辦一份「中文系文學雜誌」的構想。汪來昇說:「當時系主任柯思仁老師是首位回應我的師長,他希望我能召集同學們討論,同時也想辦法讓我們有點資金,當作是出版費——沒錯,我們得幫系『打工』,最後大約換取了2000元。」

  汪來昇召開會議之後,發現與會的中文系同學各有自己的背景和認同,也有好幾人認為「任務艱鉅,資金是個大問題」,最終沒加入,最後剩下汪來昇、陳文慧、鄭伊婷,後來又有沙怡靖和房振坤加入,他們五人也是新文潮創社成員。經過半年的討論之後,大家終於認定,「新文潮必須積極地培養新一代讀者和作者」。

  汪來昇說:「我們將『讀者』放在前面,清楚知道要培養讀者有更強的閱讀能力,我們才能繼續維持下去。對於『新華文學』概念模糊的我們,也一直希望能夠重新探索『新華文學的主體性』,到底這一個『界定』和『話語權』要如何處理。既然這一本文學雜誌要紮根新加坡,就必須『心系本土,放眼世界』,不過,事實上我們也知道新加坡的語文環境,要讓一本新文學雜誌生存下去,不僅僅是資金的問題,也是稿源和讀者的問題。其實,當時擬定這樣『宏大』又不著邊際的宗旨,我們也有點心虛,但我們覺得這是個可以將我們的精神抖擻起來的方向。即便至今,這個宗旨仍讓我們一直捧在懷中終不悔。」

  這些年來,新文潮陸陸續續有新人加入和離開,如2013年加入的成員有邱勇康、方渼凌和洪均榮,2014年有黃偉祥、孫宇慧、沈嘉敏、黃芳、林慧敏;2019年也迎來陳勇安。八年來,新文潮鍥而不捨,前後出版七期《不為什麼》,兩本網絡詩歌創作活動結集《一首詩的時間》及一本詩歌選集《不可預期——詩精五十首》。此外,他們也持續舉辦工作坊、座談會,海外文學思潮分享會、邀讀者玩詩歌接龍遊戲,舉辦野餐詩會等,汪來昇除了推動會務之外,這些年來也創作不懈,以「孤星子」之名先後出版《喧囂過後》及《消滅眾神》兩本詩集。

  對於新文潮元老來說,新文潮能堅持八年,中文系的兩位老師:柯思仁和游俊豪對他們「恩重如山」。汪來昇說:「柯老師對我們有個特別要求,他要我們的文學雜誌不要只面向大學,應該面向社會大眾。游老師不論是在台前幕後,都給予我們很多機會和支持。當年開始辦『駐校作家計劃』時,不僅讓我跟在第一屆的英培安老師和第二屆的蘇偉貞老師身旁學習,也毫不吝嗇地讓我們在他的辦公室裡放雜誌,更在我們徬徨無助時,為我們指點迷津。」

  新文潮的成員們目前任職於不同領域,有的是教育工作者,有的是行政人員,有的則在文化機構服務。他們都認為,因為創社初期奠下好基礎,「過了這麼多年,核心的社員們才能秉持堅信的理念,對文學不離不棄。對於中文系,對於我們這塊生長的土地,以及對於華文、文字的執著,才能讓我們一路堅持下去,這不算是一種『使命』,但能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雖然有所犧牲,但也不亦樂乎。」

希望真正培養本地作家

  新文潮出版七期文學雜誌《不為什麼》,直到去年宣布停刊。《不為什麼》三名編輯陳文慧、洪均榮、汪來昇曾說,「雜誌能夠出版七期已經完成時代『任務』」,談及這一點,他們說:「辦了七期,我們刊登不少優秀作品,介紹海外文學思潮,以及一些這個時代必須更加關心的文學、文化課題——這段時間,也大大地受到讀者和投稿者的鼓勵,更讓我們看到,本地仍然有一群熱愛文學的讀者與作者等待我們發掘。」

  對新文潮來說,停辦《不為什麼》其實是個選擇。三名編輯一致說出當時的決定:「並非很多人揣測的,因為資金問題。說到『完成使命』,也不是從宏觀文史的概念來說,而是團隊累積數年的編輯經驗,結交好一群作者、讀者,應該可以嘗試更多其他事物;更想去正視一些以往不敢涉及的領域。正是這樣,我們不能再『小有小做』,必須突破局限地『小有大做』,例如幫助更多作家出版書、海外發行,創辦網絡書店等,希望匯集各地華文寫作的力量,多做一點事情。」

  說到當初創辦《不為什麼》為了培養新一代讀者與作者的初衷是否見到成績,他們說得謙虛:「或許《不為什麼》和網絡創作平台『一首詩的時間』,真的有激勵到一些創作者努力交流,讓整個創作過程,特別是剛剛喜歡上創作的人,有一個熱鬧的平台。許多作家、詩人今天有一定的創作功底和成就,都是他們自己的努力,只要大家還願意和我們『玩在一起』,編輯室依舊敞開大門。」

  他們也說:「新文潮原先計劃為梁海彬、黃文傑、周昭亮、賀爾、空·龍貓、張國強,還有《一首詩2017》和《一首詩2019》等出版作品集,當時我們也打算和其他出版社合作,但目前因為疫情關係,有所局限,所以只能壓後。但這件事情一直藏在我們的心底,也非常有誠意想試圖接下這個重擔,真正做到『培養本地作家』這件事。」

開創網絡文學

  本地網絡文學近兩年來更為盛行,新文潮早在2014年即在面簿上創建平台「一首詩的時間」,設立專頁和群組,公開給面友寫詩交流,「一首詩的時間」也在近年來引起關注。說到當初設立這個網絡平台的原因,他們回憶道:「新文潮於2015年10月出版《不為什麼》第三期時,因為專題報導《砸碎疆界:我們是『新加坡文學』——與英語作家交心不較勁》,結識好幾名本地活躍英語詩人、作家,知道他們正在籌辦『SingPoWriMo』,一個30天30首詩的新概念。我們深受啟發,在2014年先嘗試一周,再於2015年正式通過面簿群組展開『一首詩的時間』這個長達一個月的網絡詩歌創作活動。至今,『一首詩』辦五次活動,群組裡的詩友約1500人。」

  新文潮的成員都是八九十年代出世的一代,他們的想法是:「對於我們來說,『虛擬』是『過程』,『現實』才是我們真正關心的。所以在2015年和時代精神書屋(Ethos Books)合作的那一次,我們便在『一首詩』的網絡活動結束後,舉辦一場聚餐彼此交流。讓在網絡空間交流一個月的彼此,可以對應一張『現實的臉龐』」。

  為了配合《一首詩的時間:第二輯》(2016)的出版,新文潮也在新加坡作家節舉辦「野餐詩會」,邀詩人與讀者輕鬆交流。 2017年,「一首詩」的編輯,除了新文潮的核心成員,也開始對外尋找「有心人」來策劃和編輯,編委除主編洪均榮外,還包括歐筱佩、語凡、黃國安。2016及2017年的「一首詩」嘗試採用「點評人」的模式,邀請本地及海外詩人與文化人點評,例如張英豪、陶宗旺、周德成、洪均榮、孤星子、陳志銳,呂育陶等。

  也有人認為,「一首詩的時間」是本地網絡文學的先驅,但他們說得中肯:「嚴格上說『一首詩』在時間點上未必是一個先驅,但是論交流、創造創作平台,我們確實在這方面下了很大的功夫。」

新一代接班人

  為了鼓勵及培養比他們年輕一代的文學愛好者,「一首詩的時間」2019年的徵稿工作交由新一代文學團體「所謂詩社」接手,主要負責人之一的李心儀過去也常在群組中投稿。事關2018年,汪來昇受邀到「語特營」參與分享活動,「所謂詩社」的成員也在活動中受到啟發,汪來昇發現年輕文友們對文學的熱忱,他們也在Instagram上發起網絡寫作活動,由於了解比他們年輕的一代對文學的想法和做法,汪來昇覺得或許能讓「所謂詩社」試試當編委,新文潮則擔任幕後顧問,嘗試帶領新一代策劃活動。

  今年的「一首詩」則是由鄭澤榆、洪靖涵、張宇正策劃,新文潮同樣擔任顧問的角色,洪均榮說:「一首詩」對於新文潮來說,一直都是一個「開放」的平台,更歡迎新人用這個平台做新嘗試,讓不同世代的詩人、創作者,都能實踐自己的想法,以及面對『現實』的眾生相,正如我們當年。 2020的編委們,確實為「一首詩」帶來許多新面孔,以及不一樣的風格。 」

新計劃與構想

  新文潮在2019年找到落腳處,並在歲末聚餐時,公開宣布從「文學社」轉型成「出版社」,共同創辦人汪來昇、陳文慧和洪均榮調整整體運作方向和社務,接下來將專注於出版與網店(網址:www.trendlitstore.com),以及舉辦三個常年活動:出版說明會、公共論壇和歲末聚餐等,其中也包括其他項目如設計、英中翻譯、書展、宣傳活動、文學/校園工作坊等。

  他們說:「出版方面,新文潮有意向外發行,特別是馬來西亞和港台,希望更多讀者認識新華文學。我們也相信在來年裡,和海外朋友的合作會更加緊密。更多和出版相關的細節、模式,以及我們對於一個健全『文學生態鏈』的看法和做法,會在出版說明會上發表。」

  新文潮接下來考慮電子書,開設更多如YouTube Vlog的節目,他們的想法是:「讓文學、文化和人文思考,以另外一種不同的面貌出擊。」

  汪來昇說:「新文潮必須擺脫『小有小做』的固定思考,嘗試『小有大做』向前邁出,我們不否認資金永遠是阻礙,但那不是最大的阻礙。同時,新文潮也希望培養起更多以華文作為思考的編輯和設計師,期待能夠將文學、文化和人文思考帶到更有人煙的地方。」


注:留言必須獲得頁主審閱才能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