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盲點◎洪均榮

阿榮的工作閒談 | 思考盲點 

  P是在我入職後的一年後才成為我的同事,三十初的她工作經驗豐富,因此短時間內就能夠勝任工作,也慢慢得到其他同事的認可。最難能可貴的是,她的經驗與年齡正處於一個很微妙的階段,不僅能夠避免犯下一些初級者錯誤,同時也沒有家庭的負擔,因此對於我們需要熬夜、週末「賣笑」的運作,是不二的人選。

  然而,與P共事的一年內,我赫然發覺她對於幫助樂齡是盡心盡力,責無旁貸,然對於訓練義工、讓更多的義工去拜訪更多的樂齡等卻不怎麼上心。這件事一直讓我百思不得其解,畢竟以她的能力,要組建與訓練更多的義工去「兌現」走訪樂齡的KPI,對她來說根本是綽綽有餘、輕而易舉的。於是,我在一次簡單的交談中,找個適合的切入點,問了P這個問題。她的答案很簡單。

  「我並不是為了衝KPI才來的,我是為了幫助樂齡。」

  一聽到她這番說辭,望著她溫和且堅定的眼神,我頓時被她這份簡單與純潔的信念給震撼了。我霎時慚愧得無地自容,僅能趕緊寒暄幾句,就順勢轉移話題了。

  事後幾個星期,P的這句話一直在我腦海裡揮之不去:這麼簡單的道理大家都懂,但是為何還是有一些同事會花心思培養與訓練更多的義工去走訪?難道他們真的是衝著KPI和花紅而去的嗎?

  此時,依稀記起以往主編《不為什麼》(第七期)時,採訪了張國強,他曾強調「所謂的好作品與好作家,必須有一定的量才會出現的」,這才讓我醍醐灌頂,當頭棒喝。

  我們走訪的工作何嘗不是如此?說到底,它就是一個數字與概率的遊戲(numbers and probability game),走訪的樂齡越多,碰到需要幫助的樂齡就會越多。那我們「行善」的範圍與數字也會跟著增加。

  換言之,要找到需要幫助的樂齡,走訪的樂齡人數就必須有一定的量。況且,KPI雖然很討人厭,但是它也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如果我們走訪的前段期間無法達到指定的人數,後段期間我們老闆也照樣會強迫我們一起衝走訪人數,到時情況更糟,因為大部分時間都將花在走訪上,幫助樂齡的精力相對地就也少了。

  想到這裡,我搖了搖頭。有時候,要一心向善真的不難。但是「行善」的路就沒那麼簡單了,尤其是當他關係到政權與資源。著重於幫助樂齡當然是一件好事,但是我們身為體制的一部分,就必須明白體制也有它的「用處」和「優勢」,並且利用體制去廣大受益的樂齡群體。過程可能會牽涉到我們討厭的環節(例如制式地追著KPI跑),但是我們必須將自己的見解與視角廣大,參考一個更龐大的藍圖,才可以幫助更多的樂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