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果實◎蔡欣洵

我我集 | 小小的果實

  舞蹈老師發來訊息,說小吳和同伴們參加的一項團體舞蹈比賽得了銀獎。我把消息告訴小吳,她綻開一臉燦爛的笑容。小孩們訓練了整整五個月,終於有了回報,也算是一種鼓勵,讓她們有種動力繼續前進。

  我對於小吳學舞蹈並沒有很熱衷。或者是因為我自己的興趣並不在此。小吳求了一年要學芭蕾,我才勉為其難給她報名。那時我跟舞蹈老師說,希望她能堅持六個月,那我就繼續讓她學下去。沒想到她學了六個月再六個月再六個月,不但沒有想到要放棄,還讓她加入了額外訓練參加比賽。

  有時我們會開玩笑說,舞蹈能不能作為課外活動的項目去參加中學的直接收生計劃(Direct Admission Exercise)呀。有時我們會問小吳,明年小三可以選課外活動,打算參加什麼項目。她聳聳肩,今天要這個,明天要那個。我嘆了一口氣。

  畢竟,小吳不是天才。要求七歲的孩子確切知道自己的興趣並計劃未來是太早了些。這是許多成年人也未必做得到的事情。

  我想起以前學校的課外活動選擇有限。運動項目當然保留給有天分有高度的同學。好像我這樣的平庸之輩就只有穿棕色制服系黃領巾的Brownies 女幼童軍了。那時,升中學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緊張的,大家一起就升上中學了。和所選擇的課外活動並沒有什麼關係。

  中學的課外活動倒是比較多姿多彩。但是我生性內向,對組織活動特別疏懶,要不是上了高中一的時候忽然修改條例要所有的學生參加一項制服團體,我也不會去參加女子童軍團。

  同學們對於課外活動的選擇最主要的考量還是興趣。所以即使不是必修課,也沒有分數,更沒有證書什麼的,我們還是興致勃勃的去參加。

  於是高中二的時候,我們理科三班自動自發地組織了一個合唱團,去參加校內的合唱比賽。比賽是沒有老師指導的,只是有天班長碧璇趁老師不在,一聲高呼,結果一呼百應,竟然有十幾個同學組成團。幾個在潮州會館主辦的童聲合唱團學習的同學領軍,討論後選了幾首歌曲參賽,並由班上的「歌王」國俊指揮。我對唱歌沒有天賦,自告奮勇地當了鋼琴伴奏。於是,很多個下午放學後,我們聚集在班長家裡,練習唱三部曲。

  也就是那個時候,我們建立了一段深厚的友誼。

  後來我們得了第二名。第二年,我們高中三,不服氣沒有得到冠軍,召集了原班人馬,再次參加合唱比賽。其中一首歌叫做「小小的果實」,讓我們晉級決賽。有了前一次比賽的經驗,這次決賽的時候,我們臨時討論後決定挑戰自己去唱四部曲。結果我們以一首「台灣的西瓜」四部曲獲得了冠軍。

  我不知道其他同學是不是還記得這個合唱比賽。但是,現在回想起來,當初我們團結一致,花時間去練習,並不是因為這會給我們的成績單加分,還是會讓我們可以考進名校,甚至沒有獎牌獎狀,只是單純地喜歡去做這件事而已。

  心理學家在1950年代提出了一個「內在動力」(intrinsic motivation)和「外在動力」(extrinsic motivation)的概念。大概就是說,我們做任何事情的動力有兩種,一種是自我的、純粹是因為內心的喜歡和熱愛,另一種是由於外在因素的推動,比如實際的獎勵。而如果我們以過多的獎勵去鼓勵原本已經有內在推動力的行為,便會抵消了內心的熱忱。

  其實,課外活動的原意,是為了達到教育里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的目標。也是為了讓孩子去體驗不同的活動,尋找自己的一個過程。但是常常我們會以分數、或者物質來獎勵孩子的成就,卻忘了其實在學習中,過程倒是讓人最感動、最難忘。

  我問小吳,跳舞這麼累,為什麼還要學啊。她很理所當然的說,我喜歡。

  不管小吳以後的選擇是什麼,我都希望她能從課外活動中找到熱忱,找到堅持並專注於一件事情的最初的理由。這樣以後才會有滿滿的回憶,開出感動的果實。

  一如當初我們以純真灌溉的果實。

 

把耳朵貼近年少的圍牆
傾聽
勇敢的回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