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13–1960
- 2nd ed.
- 9786263150140
- 9786263150577
- 9786263150928
- 9786263151482
- 9786263152038
- 9786263152076
- 9786263152120
- 9786263152304
- 9786263152311
- 9786263152328
- 9786263152342
- 9786263152717
- 9786263153141
- 9786263153608
- 9786263154827
- 9786263155602
- 9786263155794
- 9786263155824
- 9786263156050
- 9786263156791
- 9789862358030
- 9789863507574
- A Family Tragicomic
- A Memoir
- Alison Bechdel
-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Sleep
- Are You My Mother?
- Arik Kershenbaum
- Art Spiegelman
- Ashley Mears
- Bella Myŏng-Wŏl Dalton-Fenkl
- Bill S. Hansson
- Cassandra Leah Quave
- Cynthia Barnett
- Daniel Z. Lieberman
- DIE NASE VORN
- Elizabeth Kolbert
- Emily St. John Mandel
- Footmarks: A Journey into Our Restless Past
- 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
- Gaston Dorren
- Guy Leschziner
- Heinz Insu Fenkl
- Heroes and Legends
- Identity and the Politics of Language
- Isabel Sun Chao
- Jack Lewis
- James Griffiths
- Janet Y. Chen
- Jim Leary
- Maus
- MAUS: A Survivor’s Tale
- Michael E. Long
- Neuroscience
- Nicholas Evans
- Paul B. Preciado
- Sarah Knott
- Sex
- Speak Not: Empire
- The Korean Myths: A Guide to the Gods
-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 The Nocturnal Brain
- The Nocturnal Brain: Nightmares
- The Plant Hunter: A Scientist’s Quest for Nature’s Next Medicines
- The Rooster House: My Ukrainian Family Story
- The Science of Si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Know We Shouldn’t?
- The Sound of the Sea: Seashells and the Fate of the Ocean
- The Sounds of Mandarin: Learning to Speak a National Language in China and Taiwan
-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 Victoria Belim
- Why Animals Talk
- Words of Wonder: Endangered Languages and What They Tell Us
- 一詞一宇宙:瀕危語言的低吟淺唱
- 一词一宇宙:濒危语言的低吟浅唱
- 世界歷史
- 中醫
- 中醫四物所
- 丹尼爾·利伯曼
- 亞洲史
- 亞特·史畢格曼
- 人文
- 人文史
- 人文地理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伊麗莎白·寇伯特
- 余韋達
- 你聞到了嗎
-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 保罗.B·普雷西亚多
- 保羅.B·普雷西亞多
- 傑克·路易斯
- 全彩图解:用地理说世界历史—房龙地理
- 兩性關係
- 公雞之家
- 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 其他
- 劉文
- 劉維人
- 動植物學史
- 動物
- 動物研究
- 動物行為
- 動物語言
- 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
- 十種語言,另眼看世界:綜觀世界四分之三人口聽、讀、說、寫的語言,暢遊多采多姿的文化語言學世界、挖掘日常溝通背後的歷史趣知識
- 卡珊卓‧丽雅‧奎弗
- 卡珊卓‧麗雅‧奎弗
- 历史
- 古文明
- 台灣
- 吉姆·李瑞
- 同志
- 听,动物在“说话”
- 吳莉君
- 哲學
- 嗅覺
- 嚴麗娟
- 圈外編輯
- 圈外编辑
- 圖鑑
- 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 墮落的人腦
- 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 夜行大腦
- 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 奇幻小說
- 女人
- 女詩人
- 如果我们的世界消失了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
- 如果我們的世界消失了(十週年紀念版,特別收錄全新附錄短篇)
- 孟令函
- 宋瑛堂
- 寫作
- 小說
- 尤安娜·什切斯納,林蔚昀
- 尼古拉斯·埃文斯
- 希臘羅馬時期
- 廢廢子
- 心理勵志
- 心靈成長
- 性別研究
- 愛護大自然
- 我和母親之間
-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
- 我的寻药人生:从病房到雨林岛屿,一位民族植物学家探寻自我、采集新药的不寻常之旅
- 我的尋藥人生:從病房到雨林島嶼,一位民族植物學家探尋自我、採集新藥的不尋常之旅
- 文化
- 文字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族群
- 日本
- 春畫
- 春畫:從源流、印刷、畫師到鑑賞,盡窺日本浮世繪的極樂世界
- 書
- 朝鮮神話:神祇鬼怪、金氏家族、韓流奇蹟……兩韓民俗神話到全球流行文化的前世今生
- 朝鲜神话:神祇鬼怪、金氏家族、韩流奇迹……两韩民俗神话到全球流行文化的前世今生
- 末日
- 李忞
- 柯志傑
- 柯昀青
- 欲望分子多巴胺
- 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 歡樂之家
- 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
- 歷史
- 歷史文化
- 母親
- 母親的歷史
- 母語
- 比爾·S·漢森
- 波蘭
- 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博客來獨家贈年曆海報】
- 海因茨·仁水·芬克尔
- 海因茨·仁水·芬克爾
- 海外
- 減塑生活
- 漫畫
- 烏克蘭
- 牧村朝子
- 生態
- 當代思潮哲學
- 當女孩成為貨幣
- 療愈
- 直到夜色溫柔(《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 睪固酮藥癮
- 睪固酮藥癮:當避孕藥、威而鋼、性與高潮成為治理技術的一環,一位睪固酮成癮者的性實踐與生命政治
- 睾固酮药瘾:当避孕药、威而钢、性与高潮成为治理技术的一环,一位睾固酮成瘾者的性实践与生命政治
- 社會學
- 社會學概論
- 社會議題
- 種族
- 簡莉穎
- 經典
- 維多利亞‧貝林姆
- 緋華璃
- 編輯
- 編輯指導
- 繁體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聽,動物在「說話」
- 聽,動物在「說話」:從狼的「方言」、取「名字」的海豚,到鸚鵡的語意理解……由演化適應到動物行為學,傾聽「話中有話」的動物,揭開物種溝通的奧祕
- 脸谱
- 臉譜
- 臉譜出版
- 自然科普
- 艾列克·克申鮑姆
- 艾希莉.米爾斯
- 艾略特
- 艾莉森·貝克德爾
- 艾蜜莉·孟德尔
- 艾蜜莉·孟德爾
- 莎拉.諾特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葉佳怡
- 蓋伊・萊施茨納
- 蔡青雯
- 藝術
- 藝術理論
- 藝術設計
- 蘇煒祥
- 蘇聯
- 記錄
- 詹姆斯·格里菲斯
- 詹育杰
- 語言
- 誰的「國語」?誰的「普通話」?:從官方政策、教育現場、大眾傳媒到常民口說習慣,看兩岸語音標準化如何為社會規範、身分認同與國族政治服務
- 請說「國語」:看語言的瀕危與復興,如何左右身分認同、文化與強權的「統一」敘事
- 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
- 譯者: 吳煒聲
- 譯者:吳品儒
- 譯者:吳莉君
- 譯者:王惟芬
- 譯者:王翎
- 譯者:蔡雅菁
- 譯者:駱香潔
- 譯者:黃鴻硯
- 请说“国语”:看语言的濒危与复兴,如何左右身份认同、文化与强权的“统一”叙事
- 谁的“国语”?谁的“普通话”?:从官方政策、教育现场、大众传媒到常民口说习惯,看两岸语音标准化如何为社会规范、身分认同与国族政治服务
- 貝拉·明月·道頓–芬克爾
- 賈斯頓·多倫
- 贝拉·明月·道顿—芬克尔
- 足跡
- 足跡:考古學家眼中的故道、遠古人類與動物足印、史前車轍、朝聖路徑——一部始於足下、行不止息的人類移動史
- 足迹
- 足迹:考古学家眼中的故道、远古人类与动物足印、史前车辙、朝圣路径——一部始于足下、行不止息的人类移动史
- 身份認同
- 車 浮代
- 辛波斯卡
- 辛波絲卡
-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安娜·碧孔特
- 辛西亞‧巴內特
- 邊緣
- 郭庭瑄
- 都筑响一
- 都築響一
- 鄧子衿
- 鄭煥昇
- 醫療保健
- 金木水火土
- 陈怡君
- 陳怡君
- 韓國
- 韓文翻譯
- 麥可·隆
- 黄鸿砚
- 鼠族
- 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
- 鼻子

【預購】聽,動物在「說話」:從狼的「方言」、取「名字」的海豚,到鸚鵡的語意理解……由演化適應到動物行為學,傾聽「話中有話」的動物,揭開物種溝通的奧祕◎艾列克·克申鮑姆(Arik Kershenbaum)(譯者:王惟芬)
Regular price $37.00 人類先祖何時開始說「人類語」?
動物之間會說「動物話」嗎?
我們有沒有可能跨越物種藩籬,與不同動物展開「交談」?
林大利(本書審訂者)|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副研究員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推薦
「人類真的是地球上唯一擁有語言的動物嗎?」
在交通噪音成為生活中沒完沒了的惱人背景音之前,地球上充滿動物聲響——蟲鳴、鳥叫、野獸咆哮。
早從史前時代起,人類就想搞懂自己所聽到這些動物聲音中的意思;也難怪放眼全世界,幾乎所有文化都有說話的動物相關的想像故事。有賴於20世紀動物行為學的發展,
今天我們突破了這些故事的框架,轉而以演化的脈絡思考動物行為,以及動物用什麼方式、又是為了什麼而相互溝通、形成社會。
本書作者艾列克·克申鮑姆是英國劍橋大學的動物學家,逾十年職涯以研究「動物如何透過聲音溝通」為發展重心——
🐺克申鮑姆曾前往北美與歐洲狼群出沒的荒野蹲點、側耳傾聽,發現不同地方的狼所發出的威嚴嚎叫,疑似存在「嚎腔」不盡相同的「狼方言」。
🦜在頗具規模的鳥園內,這位動物學家觀察乍看好玩的鸚鵡學舌,試圖理解鳥兒究竟聽懂多少「人話」、牠們自己又說得出多少;同時他也探索這些渾身羽毛的小傢伙有沒有類似人類「指涉」抽象概念的能力——答案可能出乎你我意料。
🐵作者還與研究團隊遠赴越南山區的偏僻叢林,考察罕見的長臂猿奇妙的歌聲:這種猿類是否可能以殊別的歌唱方式,針對諸如豹、蛇等不同天敵,發出有所區別的警告?
🐬克申鮑姆也參與訓練海豚的計畫,試著用「向動物提問」的巧妙實驗來探知海豚發出相似哨音時,是否也是要傳達相近的意思。
人類與其他動物有何不同?差異在於語言的使用嗎?或者我們只是非常聰明的猿類?誠然,人類有詩歌、戲劇、音樂、書籍,但我們獨特的語言能力,終究仍要歸功於自然界隨處可見的複雜溝通。我們的語言也許與其他動物的互動存在本質上的差異,但窮本溯源,其實都基於相同的需求:在複雜的社會中,個體之間要告知彼此許多複雜的事情。從本書探討的七個物種溝通互動的方式,讀者能看出語言在演化中發展的軌跡,繼而更加認識自己,也更理解語言的本質。
【各界好評】
《聽,動物在「說話」》的作者在引言裡明確表明:「本書幾乎完全聚焦在聲音上。」他在前六章中分別以狼、海豚、鸚鵡、蹄兔、長臂猿、黑猩猩為例,介紹了這六種動物所發出的聲音特色,以及從行為反應的觀察上去推斷,各種動物所發出的特定聲音所代表的生物意義。作者最後以諸多語言學的理論去探討「是什麼造就了語言?」有興趣想了解:(1)動物是如何使用聲音訊號進行溝通;(2)在動物的演化過程中,為何聲音會是被天擇機制青睞的主要溝通方式,這兩大議題的人們,這是一本很好的入門書籍。
——嚴宏洋|國立海洋生物博物館特聘講座教授
一本關於交流的書能夠以如此平易的方式寫成,又引人入勝,實在是再合適也不過的讀物,將會讓你以全新角度認識豐富多元的大自然。
——《恐龍一億五千萬年》(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Dinosaurs)作者史提夫·布魯薩特(Steve Brusatte)
以嶄新視角審視一個吸引人的主題。
——《裸猿》(The Naked Ape)作者德斯蒙德·莫里斯(Desmond Morris)
這是一趟趣味的動物交流科學之旅,帶我們進入海豚發出「喀答」響的海洋世界,也讓人了解狼的口音,同時又揭露我們自己的語言和這個世界的奧祕。
——iWeekend
作者簡介
艾列克·克申鮑姆 Arik Kershenbaum
研究動物溝通的前鋒學者,超過十年以來一直在歐洲、北美、中東和東南亞等地的荒野,致力研究動物以聲音交流的方式。於劍橋大學格頓學院(Girton College)擔任講師、研究員,曾發表三十多篇學術出版品,著有《銀河系動物學家指南》(The Zoologist’s Guide to the Galaxy,暫譯)一書,已售出十一國語文版權,並獲選《泰晤士報》和《星期日泰晤士報》2020年度最佳圖書。
譯者簡介
王惟芬
國立台灣大學動物系、倫敦大學帝國理工學院科技醫療史碩士。過去在巴黎半工半讀,一邊於索邦法式文明課程修習法文,一邊翻譯寫作,偶爾還兼中文家教。曾經謀生處:中研院動物所與生物多樣性中心、葉子咖啡店、總統府、台大海洋所與台大醫學院。譯著以科普、科學史、藝術史、環境科學及傳記文學為主。Email:weifen.wang@gmail.com。
【預購】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安娜·碧孔特, 尤安娜·什切斯納(譯者: 林蔚昀)
Regular price $49.00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
收錄近百幅珍貴照片及明信片,唯一完整傳記珍藏版
從為波蘭共產黨謳歌到堅持創作自由
辛波絲卡一生的理想、愛情及生活
林蔚昀│本書譯者
──導讀
鴻鴻|詩人
隱匿|詩人
張芬齡|譯者、詩評家
陳黎|詩人、譯者
──推薦
「所以有這樣一個世界,
它的走勢由我掌握,不受命運影響?
它的時間由字句構成的鎖鏈綁住?
生命都在我的號令下永存?」
1997年,也就是辛波絲卡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一年後,本書的兩位作者安娜‧碧孔特與尤安娜.什切斯納,首次向辛波絲卡提議要為她立傳。辛波絲卡的反應是委婉拒絕,一如她獲獎前的七十三年人生,一直堅守不過度揭露自己的信念。做為波蘭最重要的當代詩人之一,她接受訪談的次數甚至不超過十次。然而,當她見到兩位作者訪談百位以上的友人,不僅熟悉她的詩作,還將她撰寫逾三十年的書評專欄《非指定閱讀》讀得滾瓜爛熟,她致電給兩位作者,告訴她們:「這感覺真糟糕——讀到關於自己的事。但既然兩位已經挖出了這麼多,好吧,那我們就來讓它變得更『精確』。」
於是《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成為辛波絲卡唯一一本親自授權的傳記,從辛波絲卡的家族、文學與編輯生涯,一路寫至詩人辭世。傳記記錄了辛波絲卡節制優雅的一面,像是辛波絲卡一輩子都用筆記本,短則兩三年,長則半世紀去等待一首詩的完成。除此之外,也描寫了辛波絲卡不為人知的一面,以普世的詩作主題知名的她,也曾經是波蘭共產黨的忠貞支持者(而她在此後雖曾公開反省,卻未曾否認這段經歷);她熱愛與朋友玩文字遊戲,喜愛參訪考古博物館,有製作及蒐藏俗氣明信片寄給友人的習慣;她對維梅爾的畫作讚譽有加,深愛蒙田、山謬‧皮普斯的日記;她認為葉蟎是最美麗的生物,還熱切閱讀索引、註釋、引文與參考書目……
做為少數人如其字的作家,這本傳記從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窺見一首詩的誕生與轉化,也體現辛波絲卡一生注重細節、幽默與提倡懷疑精神的世界觀。辛波絲卡的逝世為波蘭文學的某個章節畫下了句點。當我們閱讀這本吸引人的傳記,裡頭充滿了小故事和詩作,以及對旅行和友情的描述,我們可以再一次品嘗到辛波絲卡那個時代的氛圍,見證一位當代最有名的詩人,如何從一名滿腹理想的共產少女蛻變為一名永遠的反對者,亦折射出波蘭詭譎多變的歷史與時代變遷。
本書特色
│辛波絲卡誕辰100周年推出
│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傳記
│收錄詩人生平傳記、軼事與好友回憶、近百張照片、詩作、拼貼畫作品及年表
│由一位詩人的一生看波蘭的共產時代、戒嚴到解嚴開放
心理學碩士,現職報導文學作家及專欄作家。她是團結工聯地下刊物《馬佐夫週報》的共同創辦人,《選舉報》的共同創辦人,她直到今天都還在《選舉報》工作。她有多本著作,如《我們來自葉德瓦布內》(2004年出版,本書的法文版在2011年出版,獲得歐洲圖書獎),她也和尤安娜.什切斯納共同寫作了《雪崩和石頭:共產時代的作家》(2006年出版,在2007年獲得文化基金會大獎)。
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a_Bikont
尤安娜.什切斯納Joanna Szczęsna
波蘭文學碩士,記者。她曾參與「捍衛工人委員會」的抗爭,共同創辦了獨立媒體《訊息公告》和《馬佐夫週報》。她也參與了《選舉報》的創辦。她和安娜.碧孔特共同寫了《辛波絲卡: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好友和夢》(1997)。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年生,臺北人。長年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島》、《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等作。
【預購】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宋瑛堂
Regular price $32.00無私分享30餘年譯書生涯的苦樂與領悟
帶你一窺書籍翻譯的門道,以及那些不為讀者所知的眉角與糾結
施清真 資深譯者
單德興 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葉美瑤 新經典文化總編輯
廖朝陽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
譚光磊 國際版權經紀人
❏一本書譯為外語版後,作者便換人了?
❏譯者發揮創意的「分寸」怎麼拿捏?
❏忠於原文有什麼不對?
❏出現「翻譯腔」,就一定人人喊打?
❏機器翻譯技術愈來愈精良,譯者等著喝西北風?
讓資深文學譯者宋瑛堂為好奇的讀者、廣大閱聽受眾、有志投入翻譯工作者現身說法!
在繁體中文翻譯與出版界有多年工作經驗的資深筆譯宋瑛堂,過去曾操刀許多大師作品台灣中譯版,
例如李安經典電影《斷背山》原著、文學名家法蘭岑的《修正》、全球百大暢銷小說《該隱與亞伯》、
美國小學指定圖像文學《鼠族》、諾貝爾獎得主巨作《祖母,親愛的》、普立茲獎小說《分手去旅行》等名著。
30餘年職涯累積出優美與精確性兼具的譯文水準,成為譯作等身的資深翻譯名家,
只要你是文學愛好者,你一定讀過他的譯作。
自2020年起,宋瑛堂在從事翻譯工作之餘,也受博客來OKAPI「譯界人生」單元之邀,每月連載專欄文章,
主題即為翻譯工作的心得與甘苦,上線後大獲好評,點閱數累計近15萬次。本書即以此熱門專欄文章為基底,
加上作者為本書新撰的篇章與段落,與讀者無私分享他在翻譯這條路上30餘年間的觀察與省思。
全書共分四部:〈作者已死?!作為「靈媒」的譯者如何詮(通)釋(靈)〉、〈譯者的罪與罰〉、
〈莫忘譯者如意少,須知世上語言多〉、〈「譯」世界的職場現形記〉,分別探討譯者該如何詮釋作品並確立自身定位;
職涯中所見過的「譯」世界亂象;遇上多語言、多文化轉換時,怎樣跳脫「中文」、「英文」的思考舒適圈,
以更寬闊的視野操持翻譯這項技藝;當然也少不了和讀者分享翻譯業界較實務面的教戰守則與經驗談。
舉凡機器翻譯如何影響翻譯、有聲書的聲音詮釋與譯者的關係、如何看待被讀者罵得滿頭包的譯文、大(或小)語種譯者的工作之道,乃至於譯者也能享有跟作家一樣的「駐村」待遇……作者都會在書中娓娓道來。
你將會看到作者如何走上翻譯這條路,這份工作又為他帶來了怎樣特殊的人生風景。
【好評推薦】
譯事難,身歷其境的譯者有諸多不肯或不能為外人道的甘苦,難得有心有能者現身說法,他人方有機緣一窺箇中奧妙。
宋瑛堂先生投身譯界30餘載,挑戰多種題材與不同風格,處理過直接翻譯與二手轉譯,根據切身體驗撰就此教戰守則。
面對層出不窮、見仁見智、動輒得咎、說來話長的譯事,作者將一路∕譯路遭逢的點點滴滴分門別類,
以坦誠的心胸,幽默的口吻,將英翻中的角力經驗以及「譯」世界的現實情境,化為一篇篇深入淺出、趣味盎然的文章。
一般人閱讀固可增長見聞與語文常識,管窺作為「靈媒」的譯者之罪與罰以及可能的救贖之道;
有志於譯事者也可借鑒作者的經驗與心得,參悟其微言大義,培養一己的技能與態度,以精進翻譯此一「通靈之術」。
──單德興/中央研究院歐美研究所特聘研究員
在機器翻譯興起的時代,翻譯活動的形態正在改變。人類翻譯者不會被取代,但如何掌握語言的「眉角」愈來愈成為重要的問題。
宋瑛堂的新書由比較條理化的角度來呈現多年累積的實務經驗,有業界現實的呈現,也有個人術業的演練,
是非常值得翻譯者參考的現場導引。其中的實例討論更觸及各種意義轉換眉角的所在,對各種語文專業都可以有所啟發。
──廖朝陽/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名譽教授
宋瑛堂
國立臺灣大學外文系畢業,臺灣大學新聞碩士,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文學譯作包括《內景唐人街》、《幸運之子》、《分手去旅行》、《十二月十日》、《霧中的男孩》、《修正》、《迷蹤》、《該隱與亞伯》、《霧中的曼哈頓灘》、《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長橋》、《親愛的圖書館》、《鼠族》、《被消除的男孩》、《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
相關著作:《譯者即叛徒?:從翻譯的陷阱、多元文化轉換、翻譯工作實況……資深文學譯者30餘年從業甘苦的真實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