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786263150140
- 9786263150577
- 9786263150928
- 9786263151482
- 9786263152038
- 9786263152304
- 9786263152311
- 9786263152328
- 9786263152342
- 9786263152717
- A Family Tragicomic
- A Memoir
- Alison Bechdel
-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
-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Sleep
- Are You My Mother?
- Art Spiegelman
- Ashley Mears
- Bill S. Hansson
- Cynthia Barnett
- Daniel Z. Lieberman
- DIE NASE VORN
- Elizabeth Kolbert
- 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
- Guy Leschziner
- Jack Lewis
- Maus
- MAUS: A Survivor’s Tale
- Michael E. Long
- Neuroscience
- Sarah Knott
- Sex
-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 The Nocturnal Brain
- The Nocturnal Brain: Nightmares
- The Rooster House: My Ukrainian Family Story
- The Science of Si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Know We Shouldn’t?
- The Sound of the Sea: Seashells and the Fate of the Ocean
-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 Victoria Belim
- 世界歷史
- 中醫
- 中醫四物所
- 丹尼爾·利伯曼
- 亞特·史畢格曼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伊麗莎白·寇伯特
- 余韋達
- 你聞到了嗎
- 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 傑克·路易斯
- 兩性關係
- 公雞之家
- 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 其他
- 劉文
- 劉維人
- 動物行為
- 台灣
- 同志
- 吳莉君
- 哲學
- 嗅覺
- 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 墮落的人腦
- 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
- 夜行大腦
- 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
- 女人
- 女詩人
- 孟令函
- 宋瑛堂
- 尤安娜·什切斯納,林蔚昀
- 廢廢子
- 心理勵志
- 心靈成長
- 性別研究
- 愛護大自然
- 我和母親之間
-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
- 日本
- 春畫
- 春畫:從源流、印刷、畫師到鑑賞,盡窺日本浮世繪的極樂世界
- 書
- 柯志傑
- 柯昀青
- 欲望分子多巴胺
- 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 歡樂之家
- 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
- 歷史
- 母親
- 母親的歷史
- 比爾·S·漢森
- 波蘭
- 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博客來獨家贈年曆海報】
- 海外
- 減塑生活
- 漫畫
- 烏克蘭
- 牧村朝子
- 生態
- 當女孩成為貨幣
- 療愈
- 直到夜色溫柔(《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 社會議題
- 簡莉穎
- 經典
- 維多利亞‧貝林姆
- 緋華璃
- 繁體
- 翻譯
- 翻譯文學
- 臉譜
- 自然科普
- 艾希莉.米爾斯
- 艾略特
- 艾莉森·貝克德爾
- 莎拉.諾特
- 華文
- 葉佳怡
- 蓋伊・萊施茨納
- 蔡青雯
- 藝術理論
- 蘇煒祥
- 蘇聯
- 記錄
- 譯者:王翎
- 車 浮代
- 辛波斯卡
- 辛波絲卡
- 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安娜·碧孔特
- 辛西亞‧巴內特
- 郭庭瑄
- 鄧子衿
- 鄭煥昇
- 醫療保健
- 金木水火土
- 麥可·隆
- 鼠族
- 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
- 鼻子
【預購】在大滅絕來臨前:人類能否逆轉自然浩劫?從水利、生態設計、環境科學、基因研究到地球工程,普立茲獎得主對人類為解決地球問題帶來更多課題的觀察與思索 Under a White Sky: The Nature of the Future◎ 伊麗莎白·寇伯特 Elizabeth Kolbert(譯者:余韋達)
Regular price $31.00🌍普立茲得獎書《第六次大滅絕》作者環境報導新作
🌎人為活動除了對地球帶來傷害,有沒有可能也是拯救自然、扭轉大滅絕的希望?
┤各界人士好評推薦├
朱淑娟 獨立記者
李根政 地球公民基金會執行長
李偉文 牙醫師、作家、環保志工
汪中和 中央研究院地球科學研究所兼任研究員
林子倫 行政院能源及減碳辦公室副執行長
柳中明 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退休教授
陳志勇 前中油獨立董事、前行政院科技會報(循環經濟材料組)首席評議專家
陳瑞賓 台灣環境資訊協會祕書長
陳映伶 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
數萬年來,現代智人這個物種建構出昌盛非凡的人類文明,卻也對大自然造成了嚴重衝擊。
舉凡物種滅絕、失控的碳排放量、海平面升高,在在都是本世紀亟需嚴陣以待的棘手問題。
如今,我們已經無法再靠「不做」什麼,期待自然能夠自我復原,
而是來到了該審視「人類要如何主動干預自然以拯救地球」的節骨眼。
在當今環境危機的最前線,有一群人相信,運用科技與智慧介入自然,
可能是人類僅存能夠逆轉生態災難、扭轉大滅絕的唯一希望。
普立茲獎得主、《第六次大滅絕》作者伊麗莎白‧寇伯特的這部新作,
就要帶我們親臨現場,不只探討「人禍」怎麼影響、重塑了自然界,
更見證在美國、歐洲、澳洲,乃至於全球更多地方,
已經有哪些將要或正在進行的人為解決方案與措施。
她也深入學界、政府、民間、產業界等不同團體,
多方汲取各種關於應對當前環境危機的意見與想法,
並從中仔細思索在「人為」介入後,我們星球上的「自然」前景何在。
在本書中,作者會帶我們看到──
⏳澳洲研究人員透過基因研究與人擇,試圖培育耐熱的「超級珊瑚」以搶救大堡礁,
即使無法保留完整、原始的大堡礁,那麼是否應量力而為,能救多少算多少?
⏳地球工程學家研擬對平流層發射氣膠,模擬火山灰為地球降溫的效果,這會是對抗暖化的解方嗎?
我們又能否接受在氣膠籠罩下,碧空如洗的藍天美景將不復存在?
⏳在美國南方城市紐奧良,大自然經年累月藉河流沖積而完成的土地生成工作,
日漸受到人類開發與治水工程影響,再加上近年氣候變遷衝擊,洪患與土地流失加劇。
數十個動用各式管線、幫浦與柴油推動的大規模「創造沼澤」計畫正在力挽狂瀾,試圖還地於自然。
⏳科學家運用基因編輯改造澳洲外來入侵種「甘蔗蟾蜍」,調整其體內毒腺,
不讓誤食蟾蜍的捕食者死亡,也爭取足夠時間讓當地特有種學會遠離甘蔗蟾蜍。
像這樣讓「不自然」與「自然」並存,是否將成為未來自然的常態?
從作者第一手深度踏查、訪談的八則報導,
讀者會對全球當前環境危機的現實有更多的認識,
同時也能看到各界力挽狂瀾的現況,與其中牽涉層面之深、之廣。
無論是採「兩害相權取其輕」的思維,又或是「先求有,再求好」的出發點,
在大滅絕來臨前,扭轉自然界頹勢的工作中都有諸多尚待解決的問題點,值得更多人關注與思辯。
┤國內人士好評推薦├
2021年8月IPCC警告,1.5°C的升溫可能在二十年內就會達到,
一個更熱、更多洪水、枯旱,以及災難降臨的世界正迫切逼近。
為了挽救暖化危機,本書作者訪問了多位科學家,他們正熱切地推動包括碳捕捉、
加速風化、改變平流層動態等「負排放科技」。
然而,這些介入並改變大自然的科技,卻可能帶來新的問題。
面對氣候暖化我們該何去何從?本書提出許多深具啓發的觀點。
──朱淑娟/獨立記者
這是個奇妙的世界,形形色色的人們,有的在荒野中冒險探索,
有的在高樓大廈中博弈籌謀,有的在為保護自然而努力,
有的在為創造財富而破壞大地。更奇特的是:所有事件並非在同一時空發生,但卻相互影響。
本書涵蓋非常廣泛的知識點,但重點是:以科學方式來補救人類過去創造的惡果。
「自然將不再完全自然」就是全書努力陳述的事實,也將是新生世代勢必要熟悉的一環。
──柳中明/台灣大學大氣科學系退休教授
本書作者以《第六次大滅絕》榮獲2015年普立茲非小說類作品獎。
此次作者更以巧妙的方式,將人類文明、環境生態、減碳科技的發展軌跡交錯呈現,值得細細品味。
作者在文中提到「即便我們將碳排放量減半……二氧化碳的濃度也不會下降,只是會上升得慢一些。」
因此, 唯有將二氧化碳資源化,以負碳排技術創造出具經濟價值的產品,創造實質經濟誘因,才能落實永續環境目標 。
此外,作者更進一步精闢點出:「捕捉二氧化碳也『需要』能源。只要能源是透過燃燒化石燃料所產生的,那就一定會增加必須捕捉的碳量。」明確抓住減碳問題核心,傳達出耐人尋味的科學問題,其思維的獨特性極富吸引力,是一本科技性相當高的文學作品。我們所面臨的減碳問題與責任,不能以封存掩埋方式留給下一世代,成為氣候災難的代罪羔羊。
──陳志勇教授/前中油獨立董事、前行政院科技會報(循環經濟材料組)首席評議專家
我們復育珊瑚,但一個夏天的熱浪,就可以毀掉數年的努力。人類可以扮演天公伯嗎?
數十億人產生了改變世界的力量,但這力量是朝哪個方向前進呢?天公伯創造的世界,
已經被人類塗塗改改,試圖透過各種方法將這個地球改變成適合人類永續生存,結果如何呢?天公伯才有定見。但什麼都不做?上天可能會說:我給過你機會……做與不做之間,存在掙扎與矛盾。
──陳映伶/台灣山海天使環境保育協會祕書長
┤海外媒體好評推薦├
成書巧妙;我們迫切需要這部作品。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星級好評
伊麗莎白.寇伯特這位普立茲獎得主擅長的領域即在於檢視人類對環境帶來的衝擊,而基本上,她的表現勝過其他所有人。
——《文學中心》(Literary Hub)網站
優秀且真切地反映出我們當今這個極不尋常時代的情形。
——《自然》(Nature)期刊
作者簡介
是《紐約客》(The New Yorker)雜誌的撰稿人,也是二〇一五年普立茲獎(Pulitzer Prize)非小說類獲獎作品《第六次大滅絕:不自然的歷史》(The Sixth Extinction)的作者。她是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兩屆得主,並榮獲美國國家學院傳播獎(National Academies Communication Award)肯定,亦曾獲得古根漢獎學金(Guggenheim Fellowship)。寇伯特現為威廉斯學院(Williams College)環境研究中心(Center for Environmental Studies)訪問講師,與先生、孩子定居於美國麻州威廉斯頓(Williamstown)。
譯者簡介
余韋達
國立清華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任職於科技業、出版業與媒體業。
譯稿賜教請來信:weitayu1989@gmail.com
【預購】公雞之家:從被消失的家族成員追溯一個烏克蘭家族的百年離合,在尋找自我的碎片中回望邊境之國的記憶與哀愁 The Rooster House: My Ukrainian Family Story, A Memoir◎維多利亞‧貝林姆 Victoria Belim(譯者: 鄭煥昇)
Regular price $37.00「我一向覺得懷舊是種病,對蘇聯的懷舊更是病入膏肓。」
一場伯侄之間的意識形態之爭,引領作者回到烏克蘭外婆家的櫻桃園,
牽引出一個家族橫跨四代紛雜的歷史記憶與認同
★未出版即全球銷售16國版權★
★The Bookseller 當月選書★
★《鷹與心的追尋》作者海倫.麥克唐納推薦★
吳照中|「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李雪莉|《報導者》總編輯
房慧真|作家
洪美蘭│國立政治大學俄羅斯研究所教授
相振為|三立電視《消失的國界》資深記者
劉致昕|《真相製造》作者
──推薦
如今還在進行式的俄烏戰爭,近可回推至2014年俄羅斯對克里米亞的軍事行動,遠則可溯及俄羅斯及烏克蘭糾纏長達百年以上的歷史。也就是在俄羅斯併吞克里米亞那一個歷史時刻,作者維多利亞‧貝林姆的電腦螢幕閃現著一則訊息:「我們家族應該對蘇聯感恩戴德。」而這訊息來自她曾因蒐藏披頭四唱片,在蘇聯統治烏克蘭時期鋃鐺入獄的伯父。
出生於烏克蘭的兩個世代面對同一場戰爭,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兩種詮釋。對作者而言,蘇聯象徵的是車諾比核災、專制統治與大饑荒。對她的伯父而言,蘇聯不僅是核工程與航空科技的先鋒,更是保護烏克蘭免於納粹統治的軍事強權。
這場由著政治立場相左的爭執,以及曾祖父日記記下的一名失蹤家族成員,帶領作者回到離開十年以上的故鄉波爾塔瓦的櫻桃園。在塵封的照片、日記及藏書中,以曾祖父母所經歷的歷史事件為本,貝林姆走訪烏克蘭社會主義時代的祕密警察單位「公雞之家」、各地檔案室、博物館及祖厝,試圖拼湊不斷消失中的家族歷史,解開四個世代面對政權轉移的立場歧異及糾結。
「哀悼一個地方,比哀悼一個人還難。」曾經對作者而言,俄軍侵略克里米亞的新聞畫面,彷彿存在於老舊電影的灰色畫面。隨著一邊協助農務一邊穿梭於以列寧命名的無數街道,在破碎凌亂的檔案與歧異紛亂的歷史認同中,作者以一個家族的故事折射出一個「邊境之國」的歷史處境,並且在進行式的戰爭中,找回未經戰火蹂躪的烏克蘭,及一個家族重新找回連結的可能。
國內外好評──
早在2014年克里米亞被俄羅斯占領、頓巴斯戰爭開啟,種族問題及世代觀念上的落差,就在撕裂烏克蘭社會。而移居國外的作者,為了解開一個家族成員間難以啟齒的祕密,返回故鄉烏克蘭,踏上一段有如推理解謎般的旅程。對照身處台灣的我,因為類似緣由,也與作者有相同困擾。台灣與烏克蘭因地緣關係,有著許多難以避免的相似性。如果你也苦於台灣社會的分裂,相信作者的尋根之旅,能給你帶來不同視角的觀點。
──吳照中|「烏克蘭什麼」創辦人
既嚴肅又美麗地召喚出一個在危急存亡之秋的國度,也描述了作者個人如何設法尋回由家族跟國家所維護的回憶與祕密。這本書是對流亡、回歸與歸屬,乃至於對於人存在的意義,一次細緻的思索。最重要的,這本書是一首獻給希望與家的頌歌,其行文是如此地溫柔,對真實情感的堅持是如此深切,以至於對我來說,書中的字句化為了一種強悍的存在,供我擲向傷害、苦難、痛楚。這本書深得我心,它將縈繞在我的內心久久不去。
──《鷹與心的追尋》(H Is For Hawk)作者海倫.麥克唐納(Helen Macdonald)
出生於烏克蘭,並於十五歲移民至芝加哥,現居比利時布魯塞爾。是記者、譯者,也是一位研究氣味的專家。曾為《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Elle》與《美麗佳人》(Marie Claire)等雜誌撰稿。
譯者簡介
鄭煥昇
與文字朝朝暮暮,在書本中進進出出的譯者。譯有《冥王星任務》、《下一個家在何方》、《是設計,讓城市更快樂》、《傷風敗俗文化史》、《烈日帝國》、《性的解析》、《普羅旺斯1970》、《專業之死》、《哲學不該正經學》、《萬物的價值》等書。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預購】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安娜·碧孔特, 尤安娜·什切斯納(譯者: 林蔚昀)
Regular price $49.00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
收錄近百幅珍貴照片及明信片,唯一完整傳記珍藏版
從為波蘭共產黨謳歌到堅持創作自由
辛波絲卡一生的理想、愛情及生活
林蔚昀│本書譯者
──導讀
鴻鴻|詩人
隱匿|詩人
張芬齡|譯者、詩評家
陳黎|詩人、譯者
──推薦
「所以有這樣一個世界,
它的走勢由我掌握,不受命運影響?
它的時間由字句構成的鎖鏈綁住?
生命都在我的號令下永存?」
1997年,也就是辛波絲卡獲頒諾貝爾文學獎一年後,本書的兩位作者安娜‧碧孔特與尤安娜.什切斯納,首次向辛波絲卡提議要為她立傳。辛波絲卡的反應是委婉拒絕,一如她獲獎前的七十三年人生,一直堅守不過度揭露自己的信念。做為波蘭最重要的當代詩人之一,她接受訪談的次數甚至不超過十次。然而,當她見到兩位作者訪談百位以上的友人,不僅熟悉她的詩作,還將她撰寫逾三十年的書評專欄《非指定閱讀》讀得滾瓜爛熟,她致電給兩位作者,告訴她們:「這感覺真糟糕——讀到關於自己的事。但既然兩位已經挖出了這麼多,好吧,那我們就來讓它變得更『精確』。」
於是《辛波絲卡:詩、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以及好友和夢》成為辛波絲卡唯一一本親自授權的傳記,從辛波絲卡的家族、文學與編輯生涯,一路寫至詩人辭世。傳記記錄了辛波絲卡節制優雅的一面,像是辛波絲卡一輩子都用筆記本,短則兩三年,長則半世紀去等待一首詩的完成。除此之外,也描寫了辛波絲卡不為人知的一面,以普世的詩作主題知名的她,也曾經是波蘭共產黨的忠貞支持者(而她在此後雖曾公開反省,卻未曾否認這段經歷);她熱愛與朋友玩文字遊戲,喜愛參訪考古博物館,有製作及蒐藏俗氣明信片寄給友人的習慣;她對維梅爾的畫作讚譽有加,深愛蒙田、山謬‧皮普斯的日記;她認為葉蟎是最美麗的生物,還熱切閱讀索引、註釋、引文與參考書目……
做為少數人如其字的作家,這本傳記從詩人生活的方方面面,窺見一首詩的誕生與轉化,也體現辛波絲卡一生注重細節、幽默與提倡懷疑精神的世界觀。辛波絲卡的逝世為波蘭文學的某個章節畫下了句點。當我們閱讀這本吸引人的傳記,裡頭充滿了小故事和詩作,以及對旅行和友情的描述,我們可以再一次品嘗到辛波絲卡那個時代的氛圍,見證一位當代最有名的詩人,如何從一名滿腹理想的共產少女蛻變為一名永遠的反對者,亦折射出波蘭詭譎多變的歷史與時代變遷。
本書特色
│辛波絲卡誕辰100周年推出
│繁中世界第一本波蘭文直譯傳記
│收錄詩人生平傳記、軼事與好友回憶、近百張照片、詩作、拼貼畫作品及年表
│由一位詩人的一生看波蘭的共產時代、戒嚴到解嚴開放
心理學碩士,現職報導文學作家及專欄作家。她是團結工聯地下刊物《馬佐夫週報》的共同創辦人,《選舉報》的共同創辦人,她直到今天都還在《選舉報》工作。她有多本著作,如《我們來自葉德瓦布內》(2004年出版,本書的法文版在2011年出版,獲得歐洲圖書獎),她也和尤安娜.什切斯納共同寫作了《雪崩和石頭:共產時代的作家》(2006年出版,在2007年獲得文化基金會大獎)。
更多資訊請參考:https://en.wikipedia.org/wiki/Anna_Bikont
尤安娜.什切斯納Joanna Szczęsna
波蘭文學碩士,記者。她曾參與「捍衛工人委員會」的抗爭,共同創辦了獨立媒體《訊息公告》和《馬佐夫週報》。她也參與了《選舉報》的創辦。她和安娜.碧孔特共同寫了《辛波絲卡:有紀念性的破銅爛鐵,好友和夢》(1997)。
譯者簡介
林蔚昀
1982年生,臺北人。長年致力在華語界推廣波蘭文學,於2013年獲得波蘭文化部頒發波蘭文化功勳獎章,是首位獲得此項殊榮的臺灣人。著有《我媽媽的寄生蟲》、《易鄉人》、《自己和不是自己的房間》等書,譯有《如何愛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的教育札記》、《麥提國王執政記》、《麥提國王在無人島》、《布魯卡的日記:波蘭兒童人權之父柯札克的孤兒之家故事》、《當我再次是個孩子:波蘭兒童人權之父選集》等作。
【預購】你聞到了嗎?:從人類、動植物到機器,看嗅覺與氣味如何影響生物的愛恨、生死與演化 DIE NASE VORN ◎比爾·S·漢森 Bill S. Hansson (譯者: 孟令函)
Regular price $33.00 最不引人注意卻最千變萬化、令人驚奇的感官──嗅覺
丁宗蘇|國立臺灣大學森林環境暨資源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李亞夫|國立成功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
林思民|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
黃一峯|金鼎獎科普作家/自然教育工作者
黃仕傑|科普書籍作者/外景節目主持人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溫佑君|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寒 波|科普作家/《盲眼的尼安德塔石器匠》版主
──讚譽推薦
氣候變遷也改變了大氣中的氣味?
蚊子是如何聞出哪裡有鮮血的?
植物有嗅覺嗎?
魚類如何用氣味溝通?
人類的嗅覺有多敏銳?
──我們聞的不只是氣味,而是關於這世界的一切訊息。
「春意盎然,剛剛翻過土的田野散發出一股獨特又宜人的香氣。那獨一無二的氣味喚醒你大腦裡的印象,將你拉回往昔那個春意融融、農地裡的土壤透過孔隙呼吸的時刻;彷彿那段時光一直靜靜地躺在我們的腦海裡,只等待正確的氣味觸動我們,使記憶再度鮮活。」
歡迎加入嗅覺專家比爾.S.漢森的奇幻之旅!從昆蟲到人類的各種生物,都運用身體的感官系統探索環境並與同類溝通。在演化的過程中,各式各樣的物種也開始更加倚賴特定的感官能力來獲得外界訊息。蟋蟀與蝙蝠十分仰賴聲波,蜻蜓和人類通常最信賴視覺,蛾、豬、狗則擁有格外敏銳的嗅覺。
但人類實在太依賴視覺,以至於常常忽略了其他感官能力的存在──尤其是嗅覺!我們可能會誤以為人類不像其他物種那麼依賴嗅覺,然而如果你曾為遮掩體味而煩惱,或是曾遭受嗅覺喪失之苦(也許是感染Covid-19),就會確信嗅覺在我們生命中的許多重要層面依然扮演著關鍵角色。
透過本書,比爾.S.漢森告訴我們「嗅覺」的重要性與厲害超乎你我的想像──
● 鮭魚能夠辨識與出生的溪流完全吻合的氣味分子,藉此找到回家的路
● 為了吸引蒼蠅,死馬海芋竟完美演化出腐屍的氣味與外型
● 只有幾毫米大的蠹蟲透過氣味交流,組織摧毀了上百萬立方公尺的巨木森林
● 塑膠廢棄物在水中釋放的二甲硫醚分子,對海鳥、海豹、鯨魚與海龜來說是食物的氣味……
是時候好好認識我們和其他物種的「鼻子」了。打開這本奇幻的嗅覺之書,一起來一場大開「鼻」界之旅吧!
【各界讚譽】
「作者試圖破除一些迷思,例如鳥類其實沒什麼嗅覺能力這事,原來純粹是基於早期偏頗的觀察……也探討了我們如何能夠利用嗅覺來造福人群,讓我們不僅耳聰目明地探索這個多姿多彩的世界,也能在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環境中怡然自得、心曠神怡。」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讀了本書,我們才明白,原來世界上各種氣味的存在,關係著各種生物的存續。如果聞不到某些味道,或是錯誤解讀某些氣味(比如無處不在的塑膠製品),許多生物很可能找不到食物,甚至難以尋覓伴侶。嗅覺的影響如此巨大,人類實在不能再把自己當作上帝,任意改變或泯滅大自然的氣味。而且,愈被人工合成的氣味包圍,對天然氣味的敏感度愈低,各種嗅覺喪失所預告的疾病,像是阿茲海默症,就會埋伏在健康崩壞的路上。這本書帶來的不僅是知識,更敲打著我們的良心,必會激盪出更多守護地球的行動力。」
──溫佑君(肯園香氣私塾負責人)
「身為一個近年投入動物『訊號溝通』與『行為認知』領域的研究者,我們深知人類感官世界的盲點:過度仰賴視覺與聽覺,而忽略了嗅覺與味覺的世界。確實,視覺和聽覺的能量形式,是人類最早可以用物理公式『量化』的感官;但是較難量化的嗅覺與味覺,卻抱存著更大無限的可能。本書帶您跳脫人類受限的感官世界,進入一個更廣大的認知空間。期待您也演化成一隻『嗅覺系』動物!」
──林思民(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優聘教授)
作者簡介
比爾.S.漢森Bill S. Hansson
1959年生,瑞典神經行為學家,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曾在 Lund University學習生物學,1982 年獲得生物學理學學士學位。1990 年返回 Lund University擔任初級教授。1992 年,他成為副教授,2000 年至 2001 年,擔任 Lund University化學生態學教授。從 2001 年起,他擔任瑞典阿爾納普瑞典農業科學大學 (SLU) 教授和化學生態學系主任,2006 年被任命為德國耶拿馬克斯普朗克化學生態研究所所長和科學成員。他是演化神經行為學系的負責人。2010 年, Friedrich Schiller University任命他為名譽教授。
譯者簡介
孟令函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翻譯所碩士,譯作散見於科技、文化、財經領域。譯有《那一年,我在巴黎》《練習每天勇敢一點點》《眼神的觸動:善用人際連結,有效開展你的事業與人生》等書。
【預購】欲望分子多巴胺:帶來墮落與貪婪、同時激發創意和衝動的賀爾蒙,如何支配人類的情緒、行為及命運 The Molecule of More: How a Single Chemical in Your Brain Drives Love, Sex, and Creativity--and Will Determine the Fate of the Human Race◎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麥可·隆Michael E. Long (譯者:劉維人 )
Regular price $33.00為什麼在得到之後,「渴望」常常變成「失望」?
又是什麼讓人類萌生許多奇思妙想,推動世界的改變?
★博客來、誠品、讀冊生活、城邦讀書花園 四大書店當月選書
★長踞亞馬遜書店認知心理學類、神經科學類 雙榜首
★獲選新世代獨立圖書獎(Next Generation Indie Award)
文森說書 YouTuber 文森說書
白明奇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謝伯讓 國立臺灣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
蘇益賢 臨床心理師
——推薦
充滿危險和力量的雙面分子。
不論你有多自律,你心中的小惡魔應該還是曾經成功說服你做某些事,比如放縱地吃喝玩樂、大買特買,但在享受之後,心裡油然生起的後悔和罪惡感,又讓你發誓下次要建立起鋼鐵般的意志。但當誘惑來臨,意志力再度不堪一擊⋯⋯。為什麼會這樣呢?都是因為多巴胺!
多巴胺是一種由大腦分泌的賀爾蒙,會激起強烈的渴望,使我們為了得到某樣東西而打破誓言,甚至鋌而走險。但是,多巴胺不是邪惡分子。由於它讓人們著眼於尚未得到的未來,因此冒險、發明和創造,也都和多巴胺有關。研究發現,祖先遷移得愈遠的人類族群,擁有多巴胺受體的基因的情況就愈普遍;移民比例較高的社會,也有較高比例的創業家、發明家,甚至諾貝爾獎得主。多巴胺讓人們不滿足於現狀,於是敢於衝破框架,使社會朝更進步的方向發展。
因此,我們不需要排斥多巴胺,而該善用它的優勢,並在創新未來與享受當下之間找到微妙平衡。本書將以科學角度,帶你了解多巴胺對人類的廣泛影響,包括情緒、行為、決策及生活,也會讓你知道該如何妥善運用它,以發揮你最大的潛力,提升工作與生活上的效率。
這些都和多巴胺有關⋯⋯
●為什麼菸癮、酒癮、毒癮那麼難戒?
●為什麼熱戀期過了之後,有些人還是能長相廝守,有些人卻沒辦法繼續愛下去?
●為什麼減肥中的人聞到漢堡的香味,即使根本不餓,還是會忍不住去吃?
●為什麼就算在飢餓和戰爭的摧殘下,有些人仍能抱持對未來的樂觀?
●為什麼科學菁英也常兼具藝術家的靈魂?又為什麼天才的人際關係總是很糟糕?
●為什麼有些人樂於追求新事物,也很容易適應新環境?
▍好評讚譽
人的行為總是很有趣,想像幾個畫面:
1. 一個青年正在猶豫要不要買架上最新的蘋果手機。他刷了卡,將手機買回家,卻忽然覺得這手機也沒什麼特別的。
2. 另一天,你發現街角有對情侶正在吵架,雙方怒不可遏。但忽然間,他們又能互相諒解了。
對我來說,以上這些場景都很常見,也很矛盾。若要追根究柢,找出背後的原因,那將是一個矛盾的開始。這本書化繁為簡,試著用「多巴胺」來解釋這一切。
本書的核心概念可以說明很多事,從你為什麼會暗戀一個人,為什麼領導者要做出如此不可理喻的決定,你如何對甜食上癮,到你為什麼可以一再節食,就只為了穿上露肚上衣等等。這本書為我們打開一扇窗,一扇了解人與人如何互動的窗戶。
——文森說書,YouTuber文森說書
大腦好似一套精密儀器,有著成千上萬成億的小單元(神經元),彼此之間以顯微電線聯繫;大腦也像是一個大型內分泌器官,不同的神經元生產不同的荷爾蒙,用在極為窄小的突觸隙縫間傳達訊息。
奇妙的是,荷爾蒙有時也是神經傳導物質,活化或抑制傳遞鏈中下一個腦細胞的活性,進而決定大腦所主宰的生物體的思考與行為。我們經常聽到的神經傳導物質包括乙醯膽鹼、血清素、多巴胺、正腎上腺素及組織胺等,同樣的神經傳導物質,端視作用在哪個腦區、哪種神經元受器,效果各有不同。
多巴胺是重要的神經傳導物質之一,多巴胺不足會造成動作障礙(如帕金森氏症)、毫無動機,或對新奇事物失去興趣;相反地,多巴胺過多則與妄想、幻覺有關(如思覺失調),也可能引發無法控制的衝動、賭博行為,甚至成癮。
人類或是動物難道就受多巴胺或其他神經傳導物質所控制,而完全沒有自由意志嗎?這是一個長久以來未得其解的科學芒刺,更是一個嚴肅的哲學議題,值得大家來關心。
信不信?多巴胺正挑逗你的好奇心,開始來閱讀這本書吧!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神經學科教授、老年學研究所所長
學習大腦時,我們一定會遇到一位可愛又迷人,既正派又反派的重要角色,也就是本書旨在討論的神經傳導物質:多巴胺。它既賦予人們不斷追求的內在動力,卻也是我們可能陷入貪婪與癮頭的重要原因。就像水火一樣,對多巴胺的特質如能有更多認識,我們就有更多機會善用它,而不是被它拉著四處跑。這本書正是你初探多巴胺的極佳入門。
——蘇益賢,臨床心理師
本書的兩位作者完成了一項驚人的壯舉,他們將這本介紹神經傳導物質的書寫成了一本引人入勝的讀物。一旦你了解多巴胺的力量和危險,你就會更了解人類所處的情況。
——丹尼爾.平克(Daniel H. Pink),《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
這個分子影響了人性本質的方方面面——從欲望、毒品到政治、進步。這是一部關於多巴胺的傳奇史詩,令人愛不釋手。
——大衛・伊葛門(David Eagleman),史丹佛大學神經科學家
我從事藝術工作已經四十年,然而我對自己「為什麼會這樣?」一直感到困惑,渴望尋得答案,甚至偶爾對上天吶喊。這本書將指引那些在渴望未來和享受當下之間掙扎的人前方的道路。
——湯瑪斯・威爾遜(Thomas F. Wilson),演員
身為一個以創作音樂為生並以閱讀科學書籍為樂的人,我被這本書迷住了。作者用靈活的比喻和簡潔的篇幅闡述了多巴胺驚人且廣泛的影響。閱讀每一章時,我都感覺自己又將一把鑰匙插入一扇上鎖的門,打開了一個陌生而又熟悉的房間。
——羅比・福克斯(Robbie Fulks),葛萊美獎提名歌手
作者們用有點挑釁又能讓人信服的證據,讓我們了解多巴胺這個重要分子。這本書充滿了令人眼花繚亂的新見解。
——V.S. 拉瑪錢德朗(V.S. Ramachandran),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教授
作者簡介
丹尼爾.利伯曼Daniel Z. Lieberman
麥可.隆Michael E. Long
獲獎編劇、劇作家,也是一位多才多藝的作家、演講稿撰稿人及教育家。任教於喬治城大學,教授商業寫作、講稿寫作等研究所課程。曾為國會議員、內閣祕書、州長、外交官、企業家、總統候選人撰寫過演講稿。他的多部影劇劇本曾入圍美國Slamdance電影節編劇獎。
譯者簡介
劉維人
自由譯者,譯有《大玩算數》、《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鳥蛋》等自然科普書,以及《末日》、 《後疫情效應》、《心智操控》等社科書籍。著有 《給孩子的人類大歷史》。
盧靜
自由譯者,譯有《操弄》、《末日》等社會科學書,以及《遊戲設計的藝術》。喜歡研究文化間的移植和融合。最近熱衷於和AI溝通。譯作賜教:rutkking@gmail.com。
【預購】直到夜色溫柔(《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簡莉穎, 廢廢子
Regular price $31.00X
《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新生代漫畫家 廢廢子
Mangasick
胡淑雯|作家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揚|Sex Chat 談性說愛 podcast 主理人
劉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助研究員
──推薦
廢廢子所勾勒的身體是如此流麗、軟嫩,彷彿不會被任何桎梏束縛般縱情交纏。與之對比,敘事輕盈近乎冷淡,卻四處滿溢著愛的馥郁……這場當代情慾群像劇如此豐饒、如此新穎,在我的眼底烙印了久久不能忘懷的美妙。──Mangasick
雖然性愛是本書各章的共通主題,沒有性就沒有這些故事,但每段故事到了最後還是回到角色間的互動,從彼此的傾聽、包容建立互信,才有可能往愛的方向發展。近幾年情色書寫不用再處處掛念道德,也不必只強調感官描寫,本書則更著重內心意象部分。三個人,兩個人,最後變成一個人,客觀的夜色在每個人的主觀下逐漸溫柔。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好難過唷。
每一張圖都刺穿我的心,每一個約炮故事都像我,明明裡頭有各式各樣的人,異性戀、同性戀、跨性別、聽障者、侏儒、老年人,但每一個都是我,性與身體再怎麼不同,互動裡全是自卑與自憐。
恐性的人其實情有可原吧,我常常這樣想,因為性比什麼都誠實,要直面自己的種種,本來就不是那麼容易的事。約炮的人其實非常勇敢吧,我常常這樣想,因為性比什麼都真實,所以這樣的自己如果能被慾望,由那個剎那所生的自信都會成真,累積成愛。──揚|Sex Chat 談性說愛 podcast 主理人
不受女性歡迎的印刷廠工人、約第三者出來開房間的女同性戀、心理有缺陷的女人與她的聽障男友、練習口交的男同志侏儒、自卑胖妹與護唇膏男的僵局、互為彼此心靈支柱的老年婚外情……9段不被主流婚戀市場接受的身體及性關係,展開的是台灣當代的浮世繪卷,無數性∕愛、性別認同的困頓與可能。
新生代漫畫家廢廢子繼《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之後,首度與知名劇作家簡莉穎攜手合作,以漫畫的形式改編這篇充滿實驗性,並因大量的性愛場面與多元的身體形態難以搬上舞台之話題作。性愛不是只有唯美的場面或不斷抽插的高潮,性愛也是男男女女直面身體與親密關係的想望、羞恥、快樂及悲傷。
1984年生,彰化員林人。畢業於東華大學原住民語言與傳播系、文化大學戲劇系、台北藝術大學劇本創作研究所。現任職大慕影藝內容總監,曾任台北藝術大學戲劇系兼任講師,舞台劇編導演超過30齣。2011年4月《PAR表演藝術》雜誌選為「十位表演藝術新勢力」之一;2012年《PAR表演藝術》選為「戲劇類年度風雲人物」;2015年國家兩廳院「藝術基地計畫」駐館藝術家。著有簡莉穎劇本集《春眠》、《服妖之鑑》、《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
相關著作:《直到夜色溫柔【限量簽名版】(《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廢廢子
1995年出生於台北。第一部漫畫作品《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是由大學的畢業製作延伸而來。創作主要根據自身的經驗,呈現女性對於性愛與情感的徬徨,以現代時空為背景,操作奇幻元素及視覺象徵,描寫失戀少女奮鬥的過程。2017年畢業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現就讀於加州藝術大學(CalArts)實驗動畫研究所。《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曾於台北荒花舉辦個展、Mangasick舉辦原畫展,並赴法國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參與「台灣館新浪潮」展出。
相關著作:《直到夜色溫柔【限量簽名版】(《叛徒馬密可能的回憶錄》簡莉穎X《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廢廢子 話題劇作改編)》
【預購】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辛西亞‧巴內特 Cynthia Barnett (譯者:吳莉君)
Regular price $40.00第一本關於貝殼及其製造者的迷人歷史,
揭示它們想告訴我們的故事,關於大自然、我們海洋的變遷,以及我們自身
誠品、博客來雙選書《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作者最新力作
★以貝殼和打造貝殼的軟體動物為主角,將個人故事、科學研究、歷史發展、文化影響和環境變遷巧妙融合成一本親近易讀的傑作!
★收錄16張細描插畫,更貼近貝殼的真實樣態!
★《森林祕境》作者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盛讚:「充滿迷人的重要故事,鮮活生動。……對地球豐富生命感興趣的讀者,絕不可錯過此書。」
★Amazon書評4.5顆星,各大媒體絕讚推薦!
|國立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 邱郁文 專業審定
夏曼‧藍波安 海洋文學作家
廖鴻基 海洋文學作家
——推薦
自人類黎明之初,貝殼就是最受垂涎與收藏的大自然創造物。它們是硬幣出現之前的貨幣,寶石出現之前的珠寶,畫布出現之前的藝術。
我們總試圖聆聽貝殼。而驚人的是,它們經常帶領我們在渾濁的時代找到清澈的真理。
在一個篤信上帝於同一時間創造出永恆完美的所有生靈的時代,諸如菊石這樣的陌生貝類,為人們提供了演化與滅絕的證據。山巔的海貝講述了大陸漂移、海洋升降的故事,闡述一則比聖經六千年更古老的地球歷史。貝殼在峽谷壁、懸崖邊與土地底,一層一層記錄出長達五十億年的化石日記,為地球的過往生活與全球變遷留下最完整的檔案。
正如它們在山上承載了地球的記憶,或在小杯裡盛裝了母親的記憶,貝殼是人類歷史的記錄者,比寫下歷史的人類更精準。貝塚曾在北美矗立,一如上古世界的神廟。有些早期的科學家和歷史學家認為它們只是遊牧民族的垃圾堆。但貝殼──由很久以前的一雙雙人手勾勒出住家、聖所和公共建築的輪廓,或埋入古老的墳墓或貝殼細工工廠──卻在美國土地上打造出前哥倫布時期的主要城市。「偉大的貝殼城市」清楚表明,新世界一點也不新。貝殼正在世界各地校正歷史,核實勝利者。
本書由知名環境作家辛西亞•巴內特結合文化史與科學研究,追溯我們長期對海貝的熱愛,以及製造這些海貝的軟體動物的隱密生活。從一度在北美崛起的貝殼大城,到馬爾地夫的海水暖化警告以及迦納的奴隸城堡,巴內特為世上最具代表性的貝殼打造出令人難忘的描述。她從孩提時代的好奇開始,漸次鋪展出各種驚人的歷史,例如殼牌家族企業如何靠著進口貝殼發跡;並描繪出貝殼以及製造它們的軟體動物正在向科學家提出海洋暖化與酸化的警告。
從早期螺號的神祕呼聲,到脊柱與螺塔的演化奇蹟,乃至受到貝殼啟發的碳捕集現代科學,巴內特始終環繞著她的核心重點,聆聽大自然的智慧──並根據貝殼的箴言行動,關懷彼此以及我們的世界。
「本書是一本罕見的傑出之作,每一頁都令人讚嘆。從史前到今日,貝殼充斥在人類生活當中,從為古代眾神發聲到推動今日的氣候解決方案。謝謝妳,辛西亞•巴內特,因為妳榮耀了軟體動物留給我們的贈禮——例如一度用來號召信徒禮拜的海螺——也因為妳給了牠們聲音,替瀕危的海洋請命。」——賽・蒙哥馬利(Sy Montgomery),暢銷書《章魚的內心世界》(The Soul of an Octopus)作者
「充滿迷人的重要故事,鮮活生動。軟體動物的奇妙生命,以及貝殼以多種出乎意料的方式活在人類文化的核心之處,這兩點都令我著迷。對地球豐富生命感興趣的讀者,絕不可錯過此書。」——大衛・喬治・哈思克(David George Haskell),《森林祕境》(The Forest Unseen)作者
「一本期待已久的書籍。本書適時而開放,迴盪著海貝世界的奇妙之聲。她敦促我們以前所未有的方式貼耳傾聽,因為在這個過渡的時代,牠們的真實就是我們的命運,牠們的智慧就是我們的答案,牠們的未來則是我們的希望。」——傑克・戴維斯(Jack E. Davis),普立茲獎得獎著作《墨西哥灣》(The Gulf)作者
「本書精緻、多腔且明亮,如同巴內特在這本跨領域書中所描述的貝類。這是一本遊記,是對殖民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漂亮控訴,是流於官腔的科學敘事的重新復活,而最令人振奮的是,貝殼以及躲在其中的軟體動物的故事,如何反映了人類的偉大獨創以及人類對自然世界同樣巨大的影響。這首糅合了讚頌與警告的歌曲,令我震悸,驚喜,開心至極。」——勞倫・格羅夫(Lauren Groff),暢銷書《佛羅里達》(Florida)作者
「秉持卡森海洋三部曲的深研傳統,巴內特以深度對談的智慧與海洋科學交織出充滿詩意的沉思。一本自然史的當下經典──洋溢著海濱恢弘的科普文學。」——道格拉斯・布林克利(Douglas Brinkley),暢銷書《荒野勇士》(The Wilderness Warrior)作者
「一本精心研究、全面記錄之作,從許多不同面向涵蓋一個複雜的主題……宛如在閱讀一本迷人的冒險故事……輕鬆有趣,內容豐富。」——湯姆・艾克霍斯特(Tom Eichhorst),《美國貝類學會季刊》(American Conchologist)
「光彩奪目的沉思……巴內特這本翔實豐富的敘述,歌頌了過往我們如何珍視軟體動物,今日牠們如何受到迷戀,以及確保牠們的未來生存有多重要。」——勞倫斯・馬沙爾(Laurence A. Marschall),《自然史》(Natural History)
「本書是貝殼和貝殼熱愛者的輝煌歷史。一部迷人的歷史,惋惜的歷史。它拓展了我們吸收新知的能力。如同它的主角一般複雜、多腔且美麗,如果巴內特能喚醒我們的驚奇感,那麼或許就有希望啟動我們對海洋與彼此的集體責任感。」——凱薩琳・諾布里(Katharine Norbury),《華盛頓郵報》(The Washington Post)
「巴內特的敘述會讓你感嘆大自然的神奇,本書精彩而適切地螺旋上升,變成一本關於海洋、關於地球歷史,以及關於環境危機與保護的大故事。」——約翰・威廉斯(John Williams),《紐約時報書評》(The New York Times Book Review)
「對欣賞過這些海洋最美麗物體之人而言,這是一本名副其實的『海灘讀物』,值得珍藏。」——朗・查爾斯(Ron Charles),《CBS週日早晨》(CBS Sunday Morning)
作者簡介
資深環境記者,曾報導美國蘇旺尼河和新加坡等地的水資源相關議題。著有《幻象》(Mirage)、《藍色革命》(Blue Revolution)、《雨》(Rain)等書,後者入圍國家書獎(National Book Award),並進入威爾遜文學科學寫作獎(PEN/E. O. Wilson Award for Literary Science Writing)決選名單。她與家人住在佛羅里達州蓋恩斯維爾(Gainesville),她同時也是佛羅里達大學的駐校環境記者。
歡迎造訪她的官方網站:www.cynthiabarnett.net
相關著作:《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雨:文明、藝術、科學,人與自然交織的億萬年紀事》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雨》等書。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預購】當女孩成為貨幣:一位社會學家的全球超富階級社交圈臥底報告,揭開以性別、財富與階級不平等打造的派對勞動產業赤裸真相◎ 艾希莉.米爾斯 Ashley Mears(譯者:柯昀青)
Regular price $37.00跟著社會學家臥底美女、美酒組成的「美妙」夜生活圈
看富人豪宴與奢華派對中,勞動交換、性別權力與金錢的綿密關係
如何建構出全球超富階級複雜而隱微的社交潛規則
又怎麼讓女性在其中被層層剝削而不自知,甚至樂於如此?
坎城、邁阿密等派對聖地中既高檔、又不隨便對大眾開放的夜生活狂歡現場。
無數個深夜,她隨著夜店公關入場,以派對「女孩」身分直擊富豪們鋪張的享樂活動,
並試圖理解其中金錢、權力關係與性別結構的運作。
在田野工作期間,作者見識到浪擲千金只為了富豪取樂的生日派對;法國南部海岸成排的奢華遊艇不時招攬美女登船;乃至於昂貴香檳在富人手中胡亂噴灑、浪費。
她更注意到,派對女孩把外貌當成資本,藉此換得免費餐飲、酒水,以及與權貴同樂的機會。與此同時,她們的存在拉抬了男人的地位,充實了夜店、公關與場地提供者的荷包,而女孩們卻毫無半點金錢報酬。儘管在各種由男性主導的交際場或社交圈裡,美麗女孩形同珍貴資產,但她們卻是結構中相對弱勢者,青春胴體更得任人殘酷地議論評價。
現今,高踞金字塔頂端的富人階級不斷窮盡炫耀性消費之能事,交際場內有美食、美酒之外,更少不了「美女」。看似無關緊要的派對與狂歡活動,卻充斥著金權關係、女性外貌、財富展演、地位宣示、身體剝削等因子的交互作用。作者藉著親自深入現場,將其中複雜的生態仔細進行分析與剖解。
艾希莉.米爾斯Ashley Mears
紐約大學社會學博士,學術研究重點為文化與市場的交集,也關注性別、種族、階級不平等的問題;過去曾是一名時裝模特兒,在時尚產業中一邊工作,一邊蒐集田野調查資料。她的另一本前作為《美麗的標價》(Pricing Beauty;簡體中文版書名)。米爾斯目前受聘於波士頓大學社會學系以及女性與性/別研究學程,擔任副教授。
譯者簡介
柯昀青
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碩士,現任職於台灣冤獄平反協會,譯有《女性主義改變科學了嗎?》、《我才不是女性主義者:一部女性主義宣言》等書。

【預購】母親的歷史:思索母性、理解母職,並探尋人母身分的歷史及演變軌跡◎莎拉.諾特 Sarah Knott(譯者:王翎)
Regular price $38.00★美國印第安那大學歷史學者融合個人回憶錄與歷史書寫的溫柔之作
★《浮華一世情》作者艾曼達‧佛曼(Amanda Foreman)盛讚:「出版正是時候的迷人作品。」
隨著文化與社會變遷,這種特定的女性生命歷程有哪些發展或變化?生養後代的歷史為何?從計畫養兒育女、察覺身孕、承受孕期不適、胎動與分娩、哺乳與安撫、
一夜難眠、育兒與家務──不同世代為人母的經驗,在歷史上留有什麼痕跡?從中又能怎樣理解生育、發揮母性、擔綱母職等文明中的重要活動?
作者莎拉.諾特在自己也將成為母親之際,開始對探索「歷史上的為人母經驗」萌生了興趣。她從不同人類社會與歷史時段各異的文獻中,蒐集到大量遺聞軼事,以勾勒過去時代人母的輪廓,以及她們於片刻不得閒的生活中肩負的大小事務。
從產檢手冊、信件、傳說、軼聞奇談、醫療偏方、私人日記、育兒指南,甚至是舊書中空白處的讀者眉批,她挖掘到可考證「母親的歷史」的吉光片羽,再透過溫暖動人、優雅流暢的行文,展現出古今為母育兒的種種光景與情態,例如──
🤱英王查理二世的情婦首次感到胎動,在席上驚呼「我完了!」,男士應聲走避,仕女則留下服侍。
古時「胎動」是確認有孕的重要跡證、身分「升格」的指標,也讓我們從中略窺懷胎觸覺史一二。
🤱在十八世紀北美切羅基族的生產小屋外,薩滿聲聲喚著「跳下來!」且手握「嚇唬」新生兒用的榆樹枝,
威脅利誘,催請駕臨。產婦或站、或坐、或跪,卻不以今日常見的躺姿分娩。
🤱一群生活於大蕭條時期墨爾本東南方城鎮的移民婦女,由於手頭困窘,也許會和前代人一樣親餵母乳,
抑或餵嬰兒牛奶葛粉餅乾:浸入滾水泡軟,再加入價格親民的煉乳;同時代上層階級母親則對煉乳不敢苟同。
🤱「太太聽到呼喊得到嬰兒房去,要不然她絕不會信寫到一半就忽然停筆。」
一位十八世紀北英格蘭的人夫因妻子被迫離開書桌照料嬰兒,幫忙「代筆」草草寫完書信。
關於「為母育兒」各種階段與親職面向,身兼史家、書寫者的作者試圖探知──
🤰古時節育觀念為何?養子、育兒,多少才算適當?生幾個小孩由什麼因素決定?
現代醫學尚未介入的時代,怎麼知道自己懷胎?甚至,要怎麼計算妊娠週數?
🤰女子分娩大事,在過去主要由「產婆」經手的時代是什麼樣的情形?
古、今產子過程有哪些危險或哪些程序相同或相異?
🤰夜半哺乳、看顧小孩、安撫襁褓嬰兒啼哭……這些為人母的辛苦,
只有深沉的夜幕知道--古往今來,夜中哺育、照料孩子的母親們在方法與的心態上都一模一樣嗎?
🤰「親餵」與「聘請乳母」,孰優孰劣?今天大受推崇的親餵母乳,
在過去被投以怎樣的價值判斷?以親身養育後代這件事,在歷史上有那些演變進程?
本書熔社會史與性別書寫於一爐,拼組出全面且視角豐富的歷史斷面。作者不以宏大的敘事求得解答,反而極其仔細建構一套軼事奇聞的框架,試圖從中尋找「母親」、「母性」與「母職」在人類文化中的印痕。
書中獨特的歷史書寫體裁,是作者堆疊起取材廣度與深度兼備的史料,再雜糅她本人生子育兒的歷程紀錄,並不忘以史家獨到的分析來收束各章要旨,最終始得以成就的著述高度。
《母親的歷史》既富有親密感,探討面向又不失廣博;既有個人書寫的抒情,又不失良史行文的精準,是一部少見而珍貴的歷史詮釋之作。閱讀當下,彷彿也能共感著作者身後背負的孩子重量。
莎拉.諾特Sarah Knott
成長於英格蘭,並於牛津大學取得博士學位,現為印第安納大學(Indiana University)歷史學系教授及金賽研究所(Kinsey Institute)學者。著有專書《感性與美國獨立革命》(Sensibility and the American Revolution;暫譯)以及多篇婦女史、性別史及情感史相關文章。諾特曾擔任美國歷史學會(American Historical Association)旗艦級期刊《美國史學評論》(American Historical Review)編輯,現為英國的歷史學期刊《過去與現在》(Past and Present)編輯委員。她曾獲安德魯・美隆基金會(Andrew Mellon foundation)、牛津大學羅瑟米爾美國研究院(Rothermere American Institute)及牛津生命書寫中心(Oxford Centre for Life Writing)等多個機構頒授研究獎助。
譯者簡介
王翎
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在翻譯旅途中,穿梭平行時空,開展多重視界,探索文本中的層層意義。譯作有《塵之書》、《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惡作劇女孩》、《雪山男孩與幻影巨怪》、《聽不見的聲音》、《暗黑孤兒院》等。

【預購】中醫四物所:淺易圖文╳趣味漫畫,從中醫知識懶人包到分析日常病痛的眉眉角角◎ 中醫四物所(繪者: 丸同連合)
Regular price $30.00▎中國醫藥大學助理教授暨中醫外傷學科學科主任 巫漢揆 專業審訂
打通經絡、調和五臟六腑⋯⋯,這些中醫師常說的話,是不是也常常讓你覺得虛無飄渺好難懂?但其實中醫離你並不遠,從小吃店的陳年老滷,到便利商店裡的人蔘飲,處處可見中醫的影子,也因此讓許多人對中醫產生好奇。但是,中醫的歷史這麼悠久、系統又那麼龐大,還有一大堆文言文,一般人要怎麼無痛入門中醫世界呢?沒關係!
「中醫四物所」是 一個Instagram上的中醫科普平臺,如今四物所的兩位所長將經營自媒體的初衷延續到這本書裡,要帶你以簡單、趣味,甚至有點ㄎㄧㄤ的方式了解中醫,包括中醫怎麼看待人體、和西醫有什麼不同、中醫怎麼解釋日常的小病小痛……。本書也會幫你破除一些常見的中醫迷思,像是「中醫師說我腎虧,我該緊張嗎?」、「夏天喝青草茶最退火?冬天就是要吃薑母鴨?」。最後,在這本書的最後一部,也會讓你知道中醫其實也是一門與時俱進的科學,所長將帶你了解近年興起的中獸醫、中醫如何看待時下流行的健身風氣等。如果你也準備好和書中的四個主角:陰寶、陽寶、阿圓和樂咖一起了解神祕廣大的中醫世界,現在就翻開本書,跟著所長學習老祖宗留給我們的珍貴智慧吧!
●為什麼命理老師說「金木水火土」,中醫卻說「木火土金水」?
●經和絡不一樣?臟和腑也不一樣?大腸和肺竟然有關係?
●醫生說我心虛、濕氣重、體質很寒,這些是什麼意思?
●為何吃中藥禁忌一大堆?水藥、科學中藥哪個好?
●狗狗貓貓可以看中醫?把脈也可以用機器取代?
●眼科醫師說乾眼症要點人工淚液,中醫師為什麼卻說要治療我的肝?
●中醫也能治療憂鬱?埋線減重真的有效嗎?
●中醫系都在學什麼?所長們的親身經驗大公開!
中醫四物所
Instagram: cminstitute
Facebook: 中醫四物所(@cminstitute2020)

【預購】墮落的人腦:從神經科學解讀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與暴怒,探究我們難免使壞,犯下小奸小惡背後的科學(The Science of Sin: Why We Do the Things We Know We Shouldn’t?)◎ 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譯者:鄧子衿)
Regular price $31.00探索大腦在人性弱點背後扮演的重要角色!
傲慢、貪吃、好色、懶惰、貪心、嫉妒、暴怒……
雖說人非聖賢,但人性裡的這些「缺陷」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腦神經科學來看,我們有戰勝它們的可能嗎?
★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頻道知名科普節目主持人、倫敦大學學院神經科學博士為大眾所寫的腦科學之書
★本書獲亞馬遜書店讀者平均四點四顆星好評推薦
|專家學者.腦力全開推薦|
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白明奇
國立清華大學特聘講座暨腦科學研究中心主任、
中央研究院院士、教育部終身國家講座|江安世
科普作家|張東君
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黃貞祥
國立台灣大學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謝伯讓
你想過為什麼有些人就是無法維持健康的飲食習慣嗎?
或者職場怎麼老是有薪水小偷愛摸魚?
路上見到鬧事找碴的年輕人,是否也讓你狐疑,這些反社會行徑從哪裡來?
看到感情騙子、出軌慣犯永遠不知收斂,真想知道這些人在想什麼!
至於那些坐著動也不動的「沙發馬鈴薯」,他們腦袋到底跟一般人有何不同?
這些疑惑,《墮落的人腦》都能為你解開。
本書匯集神經科學研究的最新發現,以闡明人性如何對抗誘惑,
並解釋我們人格上的瑕疵從何而來。
本書作者神經生物學家傑克.路易斯博士以七種性格缺陷為出發點,
探討大腦在「自制」和「沉淪」之間如何拉扯與對抗,
並提出有助於我們應對人性中那些棘手衝動的策略,以此提升健康、幸福感和生產力。
作者在本書中會探討:
▰大吃大喝能抒壓?「壓力荷爾蒙」皮質醇在體內達到一定濃度時,腦中食欲調節機制為何也隨之失控?
▰惡名昭彰的哈維.溫斯坦把犯下獸行歸咎於「性愛成癮」,但科學界根本還未認定有這種疾病!事關基因延續大事,針對人類的好色傾向,聽聽腦神經科學家怎麼說。
▰老是忍不住耍廢、厭世、懶洋洋?你的懶惰是哪一種?背後原因是認知能力出問題?又或者大腦驅動不了做事的動機?
▰「貧者愈貧,富者愈富」是有科學根據的──神經科學解釋了有錢有勢者為何比社會底層人士更容易起貪念。貪財的大腦是怎麼破壞社會團結與公平正義的?
▰為什麼容易嫉妒的人,往往也更常幸災樂禍?「你落難、我鼓掌」跟「見不得別人好」有何神經科學上的連結?
▰暴怒到甚至動粗的地步,其實跟腦神經的「戰或逃」模式脫不了關係。為一點小事動肝火,是人腦哪個部位太敏感,總想惹事找麻煩?
作者兼顧腦神經知識的廣度與深度,將浩繁艱澀的學術文獻化為簡潔易懂的語言,為我們揭開七種性格瑕疵背後的腦科學真相,也發現人腦仍有無可限量的潛能,得以矯正、改善這些可能會為社會帶來災難的劣根性。
人類與人性之惡的纏鬥,結果尚未分曉……
|腦力全開.推薦好評|
了解動物,了解自己。
如果你相信演化論,相信物競天擇,就更能了解人類與生俱來的特性。這些特性有些被解讀為十分卑劣、下流,但卻也是物種存續的關鍵因素;然而,人之所以有別於野生動物,高尚的情操、利他的德行等有違生物本能的善行,來自後天不斷的陶冶歷練,這也是成為自認優越高級哺乳類的來源。只不過,這同時也會帶來負面的影響,如焦慮、罪惡感,之間的拿捏,就要靠智慧了。
──白明奇/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老年研究所所長、神經學教授
傲慢地以為可以貪求更多,尤其是在飲食男女方面;然後嫉妒他人、求之不得就暴怒;不想努力了開始怠惰……這些經常輪迴地折磨我們的七宗罪,無論內容、順序和前因後果有何差異,都不是好萊塢電影情節,而是大家的生活日常吧?!我們會這麼墮落,原來是人類大腦在作祟,那要如何得到救贖呢?這個各大宗教都探討過的問題,其實最好由科學來解答!讓風趣的神經科學家用這本詼諧的科普書,告訴我們該如何面對人性中的七大罪吧!
──黃貞祥/國立清華大學生命科學系助理教授
傑克.路易斯Jack Lewis
神經生物學家和電視節目主持人;在倫敦大學學院(University College London)取得神經科學博士學位;並繼續藉由功能磁共振成像來研究人類大腦如何整合聲音和視覺;後又於馬克斯.普朗克研究所(Max Planck Institute)進行博士後研究。在過去十年中,他一直致力於吸引到最多的受眾來關注最新神經科學研究。路易斯曾與人合著兩本科學普及書:《解析大腦》(Sort Your Brain Out,暫譯)和《為性唱歌的老鼠》(The Mice Who Sing for Sex,暫譯);也常擔任知名電視台如英國廣播公司(BBC)、發現(Discovery)頻道、獨立電視台(ITV)中,科學與知識性節目的與談人或主持人。
譯者簡介
鄧子衿
國立陽明大學微生物及免疫學研究所碩士,專職生命科學、食物以及醫學範疇的科普翻譯,曾獲得第九屆吳大猷科普翻譯獎佳作,雜誌譯稿散見於《科學人》與《國家地理》雜誌,近期的翻譯書籍有《生命的法則》、《群的征服》與《毒特物種》等。

【預購】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牧村朝子(譯者:緋華璃)
Regular price $31.00「就算被貼上各種分類的標籤,每個人依舊擁有選擇自我認同的權利。」──牧村朝子
日本第一位出櫃女藝人,牧村朝子
最真實的自我告白。
我從沒計畫成為同志,
就如同你 從未計畫成為異男異女。
如果你……
.懷疑自己對同性特別容易出現愛慕情愫。
.不確定自己是真的跟大部分的人不同,還是只是想特立獨行。
.孩子/朋友向你出櫃,說他/她喜歡的是男生/女生。
.對性少數族群好奇,想認識他們。
.認為世界上男生愛女生、女生愛男生,才是正常、天經地義。
請務必翻看這本書。
本書由四個不同性別和身份的年輕人與一位老師的共同對話構成。由老師提出問題,年輕人們思考、發表意見,碰撞彼此的人生經歷與思考邏輯;讀者可跟著年輕人們一同思考,最終從這些對話中,找到最真實的自己。另含有7篇作者的心路自述,期望能用相互理解,牽起你我畏懼的、所愛的,與所有迷惘,讓所有人都能在性別的光譜中,找到最舒適的位置。
【隨書附贈「#愛無異同」貼紙2款】
本書隨書附有平面設計師Neil Tien設計兩款 #愛無異同 貼紙,可自由貼在封面、封底或任何你想貼的地方。作者朝子老師說,只要生存在這世上,就無法避免被貼上標籤;但我們仍可選擇自己想貼上的標籤/貼紙,認同就貼上,不認同也可以撕下,毋須被社會設下的框架侷限。世界上人人不同,但愛讓我們無異同。
名人推薦
陳宜倩 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專文推薦
呂欣潔 婚姻平權大平台總召集人
Lexie Tai Youtube創作者
──一同推薦
AMAZON讀者5顆星回饋
讀者A:我曾經每天反覆問自己「我愛的到底是女人?」還是「男女都愛?」因此在讀到結尾時,我的淚水流個不停。這本書,對於難以下定決心與男性結婚、生子,為少子化做出一番貢獻,也不敢高舉彩虹旗參加同志大遊行的我來說,就像是有個朋友告訴我,「沒關係,有我在」一樣。這本書不只緩和了性少數的孤獨感,還提及了豐富的性別知識,告訴我們如何瞭解性、尊重性。
讀者B:我希望圖書館都能採購這本書,至少公立圖書館及高中以上的學校圖書館,都該收藏。不論同性戀還是異性戀,我打從心底希望,當大家開始喜歡一個人,想和對方交往時,都應該翻閱這本書。
牧村朝子
1987年出生,2010年參加日本小姐選美比賽,並進入決選,以此為契機加入由杉本彩擔任社長的經紀公司「彩事務所」。自從在電視節目中坦承自己是女同志以後,上遍各種媒體,同時也撰寫文章。與在日本相遇的法國籍女性訂婚後,依循法國法津,辦理國際同性婚姻,目前住在東京。將來的夢想是「希望幸福洋溢的女同志都能說出『女同志又怎樣?』」假日喜歡喝酒、唱歌、做菜來吃。綽號為「牧小村(まきむぅ=Makimu)」。
twitter帳號:@makimuuuuuu
譯者簡介
緋華璃 (Hikari)
不知不覺,在全職日文翻譯這條路上踽踽獨行已十年,
未能著作等身,但求無愧於心,不負有幸相遇的每一個文字。
【緋華璃的一期一會】www.facebook.com/tsukihikari0220
大家好,我是牧村朝子。
我是個二十九歲的女性,現正從事藝人/寫作的活動。生於日本,長於日本,與心愛的妻子在法國巴黎結婚。
此時此刻,各位的腦子裡恐怕正浮現出以下的問號。
為什麼明明是女人還有「妻子」呢?
為什麼選在巴黎結婚呢?
關於這兩點,稍後會在本文寫給各位讀者的信中再做交代,首先為各位說明「這本書是什麼樣的一本書」。
這本書不只是寫給女同志的書,也不是同性戀者的自傳。而是想透過「所謂女同志的概念與牧村朝子的親身經歷」帶大家從男人或女人、同性戀者或異性戀者、御宅族或資優生、B型或AB型等許多被區隔在光譜兩端的立場來面對這個狀況。
因此,希望不是女同志的人也能看這本書,希望在子女的書櫃看到這本書的家長也不要驚慌。
言歸正傳,如今正與各位侃侃而談的我,至今有過什麼經歷呢?
十歲愛上一個女生,那是我的初戀,但是馬上就失戀了。覺得同性戀不好,為了有異性緣,努力了十二年的歲月。結果雖然有許多男性向我示愛,但我對自己愛上的男朋友卻一點性慾也沒有,認為這樣的自己是個不及格的女人。問題是一旦愛上同性,又陷入「只想利用自己是女同志的特質來突顯自己」的自我嫌惡。還曾經以為自己是不是性別認同障礙而試著女扮男裝,但我又不想變成男人,總之是苦不堪言……
在煩惱不已的情況下,我在二十六歲找到的答案是與心愛的「女性」結婚。然後如今正坐在電腦前,寫下這本想獻給各位的書。
本書將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因為即使是同一件事,只要角度不同,看法也會截然不同。收集來自各種立場的意見是很重要的,因此選擇這樣的形式。由四個年輕人與一位老師負責帶出話題,老師會問年輕人幾個問題,再由年輕人思考、深入探討。請各位務必和他們一樣,邊思考「自己是怎麼想的」邊往下閱讀。
四個年輕人與一位老師,還有各位,以及我本人。為了各自都能過上真實的人生,讓我們一起找出各自的答案吧。
【預購】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圖像小說X同志文學跨界經典,「悲喜交家」完整典藏套書(二冊)(Fun Home: A Family Tragicomic/Are You My Mother?: A Comic Drama)◎艾莉森·貝克德爾 (Alison Bechdel)(譯者:葉佳怡、劉文)
Regular price $53.00圖像小說/自傳書寫/同志文學的跨界當代經典
自我性向的青澀摸索,
碰撞上親代不可告人的家族祕密,
女兒的出櫃、父親的出軌、母親的覺醒,
一磚一瓦拆解疏離與壓抑堆砌出的「正常」家庭......
經過回溯成長記憶的漫漫旅程,陽光下勇敢解放衝撞的孩子,
終於轉身面對孤獨暗櫃中的父親與曾經委曲求全的母親。
我們該在何時鼓起勇氣互相擁抱、掏心傾訴,才來得及尋得和解與自由?
★特別設計典藏盒裝套書內含二冊:
《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老爸的生命終局成為我的人生開端。更精準地說,他謊言的盡頭剛好是我面對真相的起點。」
艾莉森在70年代保守的賓州小鎮上長大,家是一座華麗的哥德式翻新古宅,也是一間逐漸步入蕭條的葬儀社;爸爸是雅好文學的高中教師,也是家族事業勉為其難的繼承人,更常是孩子們望而生畏的傳統嚴父。
成長過程中,她愈來愈不安於典型女孩的長髮、洋裝,倒察覺爸爸在權威外表下對精緻優美事物的執著遠勝於她。終於,在遠離家鄉的大學校園、風起雲湧的平權運動浪潮中,她鼓起勇氣寫信回家宣告「我是同性戀!」,卻立刻面對母親的嚴厲反對與驚人揭露:原來,父親隱藏性向的歲月,比她還長。
旋即逝世的父親不但對往事守口如瓶,連真正的死因也成謎。她於是開始細細挖掘從小到大的家庭回憶,在父親精心修繕的屋子裡、在父母熱愛的文學作品中,尋找著他的雙重生活留下的痕跡,《歡樂之家》這部漫畫回憶錄,就是她探尋的過程與答案,出版後不但長年暢銷、連連獲獎,甚至被改編搬上百老匯舞臺。
《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
──「母親看得見我隱形的傷口,因為這些傷口也是屬於她的。」
但是,除了壓抑同性情慾的爸爸,艾莉森悲喜交織的原生家庭裡,還有個才華洋溢卻沉默隱身的媽媽。
曾夢想成為舞臺劇演員、工詩能文的媽媽,為什麼放棄藝術生涯、屈就於假面婚姻?家庭祕密被高調公開同志身分的女兒畫成漫畫、攤在陽光下以後,她會如何面對這個外揚家醜、離經叛道的孩子?她過去靠粉飾太平所維持的家庭,又為孩子帶來什麼隱而不顯的創傷?
母女心結被《歡樂之家》的創作與出版重新觸發之後,艾莉森逐漸意識到,她的成長經驗、創作生涯、感情生活,在在受到她與母親看似親近、實則難以互相理解的關係所影響。透過自身接受心理諮商的漫長療程,以及閱讀精神分析理論帶來的啟發,她在發表《歡樂之家》的六年後,以《我和母親之間》記錄了一段更內省、更私密的心理探索之旅,讓前作中被父親的身影所掩蓋的母親,終於得以在故事舞臺的中心發聲。層次豐富、精準捕捉思緒與情感流動的書寫,被美國女性主義運動代表人物葛羅莉亞‧史坦能譽為「一本宛如由維吉妮亞‧吳爾芙執筆的漫畫書」。
★特色與定位★
☆名列美國圖書館協會統計2015年最受爭議的十本書,屢次引發各級學校與公共圖書館的查禁下架之爭。薩爾曼‧魯西迪於同年法蘭克福書展致詞時特別為此書聲援。
☆跨出同志文學/圖像小說的小眾類型界線,打進美國一流大學新生推薦閱讀書單。杜克大學發言人邁可‧尚菲爾(Michael Schoenfeld)表示:「我們選中《歡樂之家》乃因為這是一本獨特且動人的書,超越類型的限制,探討了我們的學生可能面對的議題。」
☆改編百老匯音樂劇勇奪五項東尼獎、入圍普立茲戲劇獎。
★推薦好評★
李屏瑤、林蔚昀、紀大偉、張亦絢、陳雪、番紅花、黃惠偵、黃嘉韻、聶永真 感動推薦
「如果《歡樂之家》像是有添加西方文學史作為香料的《我那賭徒阿爸》,《我和母親之間》就像是以精神分析和心理學為湯底的《日常對話》。在《歡樂之家》中,主角艾莉森還是少年/女,正要開始他/她的奧德賽之旅。而到了《我和母親之間》,則帶著成年後獲得的知識、成功、失敗、滄桑和在愛情中破碎的心回來,回到那被陰影籠罩的童年大宅,試圖釋放自己和母親。《歡樂之家》在我寫作《我媽媽的寄生蟲》時曾給予我支柱,現在寫完後再看到另一半的故事《我和母親之間》,我也像作者一樣,有了回望來時路的理解和溫柔。」──作家/林蔚昀
「人們常說,父母是同志子女最難的關卡;《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這兩部經典女同志漫畫則提醒讀者,隨著同志年紀漸長,衰老父母反過來成為中年同志心裡頭最軟的一塊肉。這兩部成人漫畫——甚至老人漫畫——《歡樂之家》、《我和母親之間》的主旨不在於再一次歌頌同志的年少輕狂,而在於直面同志和原生家庭之間的創傷、責任、療癒。對於關心同志、關心老人議題、關心精神障礙的讀者來說,這兩部書形同漫畫版本的《背離親緣》。」──《同志文學史》作者、政大台文所副教授/紀大偉
「貝克德爾是個冷面笑匠,這套堪稱經典的漫畫,可說是文學、性別與同志的精彩同台演出,它的深刻、細膩與莽撞,為漫畫的廣度與『不甜蜜家庭書寫』開出一片大好江山:真摯的關照與一流的敘事,以戲謔的手法,為文化與社會運動畫龍點睛。」──作家/張亦絢
「這套書的作者貝克德爾既細膩又銳利地描繪出那個我們人人都有,但向來太過容易視為理所當然的家與家人們。在《歡樂之家》那間被鄰人稱為豪宅的家屋裡所發生的種種,讓人會心一笑(或苦笑)的段落有之,而讓人同感哀傷寂寞的畫面更多。《我和母親之間》讀來則感覺像是進行了一趟精神分析的療程,讓人看懂了心底那個曾經受過傷的自己。很感謝有這樣一位作者,畫/寫出這樣具有力量的作品。」──《日常對話》導演/黃惠偵
「以漫畫的呈現及日記書寫交錯剖白自身經歷,令人耳目一新。貝克德爾經由樸實自然的筆法,深度探究人我與家庭關係,更自我揭露同志身分,與接受憂鬱症的過程,讓讀者一旦翻閱就欲罷不能,餘韻無窮。」──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黃嘉韻
「貝克德爾狂熱地對抗著成長的環境與逃脫的衝動,用她筆下的圖畫與文字為自己在這個多才、博學、卻極為寂寞的家庭裡找到存在意義。我讚賞她細膩的心思與多樣的才華──兼有美妙的文字與令人驚嘆的作畫。《歡樂之家》是一則複雜精細的童年紀事。」──吉兒‧索洛威(Jill Soloway),影集《六呎風雲》(Six Feet Under)、《透明家庭》(Transparent)編劇暨製片
「讓《歡樂之家》如此出色的特質,也是它備受爭議的原因:它毫不避諱地直視性與壓抑,同時也申論了閱讀如何能救人一命。」──美國筆會
「開創性的先驅之作,為兩種文類(漫畫與回憶錄)都開展了全新的方向。一本寫給文字愛好者的漫畫書。貝克德爾結合了豐富的語言與精確的意象,創造出一部精采奪目的作品。」──《紐約時報》書評
「二十一世紀圖像小說及非文學書籍的傑作。」──《美國今日報》書評
「貝克德爾這部回憶錄的圖像敘事具有少見的豐富內涵、深度、文學共鳴,以及心理方面的複雜層次。」──《科克斯書評》
「《我和母親之間》是最具人性關懷的天才之作,勇敢地直探事物的核心:我們是誰?我們為何是這樣的人?同時卻也不可思議地逗趣,在視覺上充滿震撼力,讓人上癮般的手不釋卷,並且令人心碎。」──強納森‧薩佛蘭‧佛爾,《心靈鑰匙》作者
「我已經許久沒有見過任何一本關於藝術家身分、關於母女之間苦痛糾纏的書,能像這部作品一樣迷人、深刻、充滿原創性。」──凱蒂‧洛芙,《不要靜靜走入長夜》作者
「富有複雜心理層次、野心與啟發性。」──《科克斯書評》
「大膽、誠實地描繪了家庭這個戰場。」──《出版人週刊》
「不管在虛構或紀實文類,作家之中的佼佼者都探究著,是什麼為我們帶來有血有肉的人性──無論好壞?貝克德爾對自己與母親的關係的探討,以及對精神分析先驅理論家溫尼考特著作的解讀,提供了最有力的答案。」──《圖書館期刊》
★獎項與選書紀錄★
☆艾斯納獎最佳真實事件改編漫畫
☆浪達文學獎最佳女同志回憶錄/自傳
☆美國圖書館學會石牆圖書獎(非文學類書籍獎)
☆美國國家書評獎決選入圍(自傳類)
☆安古蘭國際漫畫節入選作品
☆《紐約時報》年度百大好書
☆《時代雜誌》年度最佳漫畫/圖像文學
☆《洛杉磯時報》年度好書
☆《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舊金山記事報》年度好書
☆《時人雜誌》年度好書
☆《出版者週刊》年度好書
☆英國《衛報》年度好書
☆亞馬遜網路書店編輯推薦回憶錄類別年度十大好書
☆《沙龍雜誌》評選2000-2010年非文學類十大好書
艾莉森‧貝克德爾Alison Bechdel
美國漫畫家,於1983年至2008年連載《小心拉子!》(Dykes to Watch Out For)系列漫畫,記錄了女同志社群的日常生活,其他漫畫作品散見於《紐約客》雜誌、《石板》雜誌等報刊。美國漫畫專業網站Comics Alliance將她列為當代十二位最值得受到終身成就獎肯定的女性漫畫家之一,2012年與2014年更分別獲得古根漢基金會獎與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MacArthur "Genius" Award)。
她的作品專注處理個人生活與政治場域的交疊,以及自我與外在世界的關係。2006年,她的第一部長篇漫畫《歡樂之家》出版,獲得艾斯納獎、浪達文學獎、石牆圖書獎等漫畫大獎與同志文學獎項,亦受到《紐約時報》、《時代雜誌》等媒體的「年度好書」肯定。2015年,《歡樂之家》的改編音樂劇登上百老匯舞臺,不但廣受劇評欣賞,更贏得包含「最佳音樂劇」項目在內的五項東尼獎。
相關著作:《我和母親之間:一齣漫畫劇》《歡樂之家:一場家庭悲喜劇》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恐怖時代的哲學》、《被偷走的人生》、《返校日》、《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及《恐怖老年性愛》等十數種。
劉文
作家,批判心理學者,現任紐約州立大學奧本尼分校性別研究助理教授。筆名「柴」,曾出版小說《集體心碎日記》(女書文化)與《一則必要的告解》(聯合文學)。長期關注社會運動以及同志議題,柴的社會評論與酷兒文化分析常見於網路媒體與雜誌,例如《女人迷》、《關鍵評論網》與《LEZS》。現居紐約。

【預購】夜行大腦:從失眠、夢遊到睡眠中躁動、暴食、性交……,神經科醫生與睡眠障礙的決鬥傳奇,揭開你不知道的睡眠祕密(The Nocturnal Brain: Nightmares, Neuroscience, and the Secret World of Sleep)◎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譯者:郭庭瑄)
Regular price $31.00★《衛報》、《週日泰晤士報》、《科克斯書評》等外媒幽默推薦★
打蒼蠅卻突然睡著、無意識起床吃鳥飼料、夢遊騎車去兜風……以充滿張力的真實故事,從神經學開拓你對睡眠的既定印象──原來有些人的夜晚是這樣的啊!
我們總以為睡覺時應該是很安靜的,但有些人的大腦在夜晚卻特別活躍,彷彿一隻夜行性動物。
當你走進蓋伊醫師的診間,你會看見形形色色的病人:十六歲的文森每天都要「調時差」,因為他的生理時鐘有二十五小時,讓他得不斷忍受日夜顛倒的生活。賈姬從小就會夢遊,她到七十多歲時甚至還夢遊騎車出門,可怕的是她連自己有沒有戴安全帽都完全沒印象,卻能把機車完美地停回原位。湯姆則會在睡覺中突然跟莎拉求歡,但莎拉說他的動作非常笨拙,只是一味抽插,而且怎麼叫他都沒反應,像是失了神。唐是一名夜食症患者,每天早上起來都覺得肚子很脹,有一次他覺得自己前一晚可能吃了不該吃的東西,因為他發現一碗鳥飼料竟然被吃光了……
睡眠常被認為是寧靜安詳的活動,但對這些有睡眠障礙的人來說,夜晚可能充滿喊叫、抽搐、打鼾和痙攣。在這本書中,作者蓋伊醫師記錄他二十多年來治療各種睡眠障礙患者所聽聞的個案經歷。藉由這十幾位病人的生命故事,蓋伊醫師將帶我們探索大腦如何控制睡眠,以及當睡眠機制故障時,會引發哪些症狀:遺傳如何讓我們在睡夢中遊走、進食、性交甚至騎車?神經系統中的化學物質為什麼會讓我們在開車時突然睡著?癲癇如何讓人以為自己是在睡夢中被掐住,無法呼吸?
睡眠障礙已經是現代的隱性流行病,研究顯示有三分之一的成人都睡不好、高達一半的男性與四分之一的女性有睡眠呼吸問題、百分之五的成人因為不寧腿症候群而無法睡著……,我們無法再忽視睡眠障礙,應該更正視睡眠問題,而閱讀本書即是為你打開一扇知識之窗,它將帶你重新理解睡眠在生理、心理與神經健康上的重要性。
⚫非二十四小時節律睡眠障礙
「基本上我的睡眠模式一直在變,身體每天都會想晚一個小時睡,」文森說。「也就是說,如果我今天晚上十點睡,隔天就會自然而然想要晚上十一點睡,以此類推。」
⚫夢遊
「妳昨晚都去哪裡了?」賈姬非常驚訝,她沒有去哪裡呀,不就上床睡覺,然後就起床了?鄰居說「妳昨晚騎著摩托車出門了!」「那我有戴安全帽嗎?」「有唷!妳離開了差不多有二十分鐘之久。」
⚫非常典型的快速動眼期睡眠行為障礙
「那一次,約翰整個人貼近我睡的這一側,緊抓住我的手臂,用力到指甲都陷進肉裡。我真的很害怕,腦袋都還沒意會過來,身體就已經跳下床拼命尖叫。我這個平常根本不尖叫的人叫到頭都快爆炸了。我不停發抖,邊哭邊說,『我們不能再這樣下去了。』這就是最後一根稻草。我再也受不了了。」
⚫睡眠呼吸中止症
「過去幾年我老是覺得累,」瑪麗亞說。「既沒活力又沒精神,身體也很不舒服,所以就去看了醫生。我以為可能是甲狀腺或貧血之類的問題,一而再,再而三地抽血,做一大堆檢查。而且我體重過重,不管用什麼方法就是瘦不下來,也沒有力氣去運動。」
⚫猝睡症
「我偷偷摸摸地沿著車道走,可以看到我媽正在後花園忙東忙西,」亞卓安回憶道。「她就站在花園籬笆旁邊,我想說突然大叫猛敲籬笆應該很好玩,她一定會嚇到跳起來,然後大家就會笑成一團。每次都這樣。」事情還沒完呢。「但我完全沒料到的是,我突然跌坐在地上,只能沿著車庫門慢慢爬,最後在車道上躺了我猜大概有十五到二十秒吧,身體還微微顫抖。」
⚫不寧腿症候群
他注意到睡覺時胸口會出現一種奇怪的震動感,只要他移動身體,震動就會停止,可是一旦重新平躺,又會開始震動。此外,最近他還發現靜靜躺在床上時,右腿會有種騷動不安的感覺,他自己也會有衝動想動動腿,只要一動,問題就會立刻緩解。
……
▎國內推薦
江秉穎
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ISSTA) 德國總會 暨 台灣分會 理事長
英國創新醫療與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 共同創辦人
IMHTC亞太營運中心執行長 暨 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
科技部睡眠科技產學聯盟 主持人
歐盟先驅睡眠醫學專科醫師 (Grandparent Somnologist)
台北榮總 前睡眠醫學中心副執行長 暨 耳鼻喉部 主治醫師
美國 史丹佛大學 睡眠醫學中心 研究員 暨 台灣校友會 理事
世界睡眠醫學會(World Sleep Society)世界睡眠日委員會委員
美國 西雅圖 華盛頓大學耳鼻喉科 暨 梅約診所 睡眠中心 客座教授
國立台灣大學 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 睡眠科技研究群 主席
美國 約翰霍普金斯大學 公共衛生學院 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 博士生
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洪仲清 臨床心理師
蔡宇哲 臺灣應用心理學會理事長、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Podcast 哇賽心理學負責人
鄭國威 泛科知識公司知識長
謝伯讓 臺大心理系副教授、《大腦簡史》作者
「睡眠」是個非常特別、有趣且重要的狀態、時間及名詞,是每個人都有,甚至每一天都會發生的,但也是因為每天都得面對,睡眠不佳的人也就苦於每天都沒辦法逃避它。因此,有數不盡的書籍在談睡眠一事。有的是用醫學、科普、文學和臨床的立場來談論,有的則是用學術、案例、繪本,和故事性的方式來呈現。為什麼要如此多元呢?因為睡眠這迷人世界充滿了多種樣貌,甚至存在許多現今醫學界仍在探索的謎團。因此如果你想真正了解你的睡眠,推薦你這本書。它用一則一則引人入勝的案例,以微小說般的載體來架構全書,再將實實在在的神經科學之內涵包裹在故事裡,是種輕鬆又扎實的閱讀體驗。──吳家碩 臨床心理師、「好夢心理治療所」執行長
▎海外推薦
「讀來頗有奧立佛・薩克斯(Oliver Sacks)的味道;妙趣橫生,引人入勝。」——知名記者、BBC廣播節目主持人瑪莎・卡尼(Martha Kearney)
《夜行大腦》結合了兩件我最喜歡的事:人性和醫學科學。萊施茨納醫師將有趣的故事交織在一起,說明了睡眠障礙如何影響生命,以及患者及其家屬的健康。因為這本書,你我都將走向一趟神奇的睡眠科學之旅。多麼美妙啊!──梅爾·克萊格(Meir Kryger)加拿大皇家內外科醫學會醫學博士,耶魯大學教授,《睡眠的祕密》作者(The Mystery of Sleep)
揭露真相、資訊扎實……讀者將能體驗到故事中的迷人之處,並在閱讀過程中習得一些夜晚能睡得更好的小技巧。──《出版人週刊》
非常好的睡眠科普書。當睡眠障礙惡化,這本書將會提供一些有用的解方。──《科克斯書評》
萊施茨納恰如其分地掌握了故事性及科普知識之間的完美平衡,這也將影響到更廣大的讀者。──《圖書館雜誌》
無論你或你的愛人是否在生活中遭遇睡眠障礙,或者你只是單純地享受學習更多關於人類大島的新知,這本精采的書絕不會讓你無聊到睡著。──《心靈與健康》雜誌
書寫關於神經疾病的個案故事通常都很怪奇、很精采,但這本書還很特別。──《週日泰晤士報》
讀《夜行大腦》不保證能治癒你的失眠,但它可以讓你擁有趣味、發人深省的睡前閱讀時光──《衛報》
蓋伊・萊施茨納Guy Leschziner
神經科主治醫師及睡眠專業醫師,現於歐洲最大的睡眠醫學服務據點之一——倫敦蓋伊醫院(Guy''s Hospital)睡眠中心擔任臨床部門主任。除了收治包含猝睡症、不寧腿症候群、睡眠呼吸中止、夜發癲癇等各種睡眠障礙患者外,他也積極參與研究和公共教育工作。他曾到BBC廣播四臺(BBC Radio 4)的節目中受訪,並開設廣播及電視節目,探討睡眠相關話題。本書是他的第一本書。
譯者簡介
郭庭瑄
自由譯者,喜歡一邊寫稿一邊吸貓,花上大半天琢磨文字既是樂趣,也是日常。譯有《起床後的黃金一小時》、《祕密花園》、《解碼梵谷》等書。
聯絡信箱:realelise@gmail.com
根據一份未公開的調查,一半以上臺灣同胞的第一顆安眠藥都不是由醫生開出來的!
筆者二○○六年初完成美國史丹佛大學睡眠中心研究員訓練返臺時,大部分的民眾對於睡眠障礙都不太了解,更不用說重視了,不管是睡不著或睡不好便直接吞藥。但這十幾年來,經過臺灣睡眠醫學界前輩們的共同努力,大家已經慢慢知道睡著之後並不是單純把身體「關機」而已,睡夢中其實也會有睡眠障礙的存在。如果我們不去發現、重視、接受正確診斷,進而治療這些睡眠障礙,許多的慢性病就容易因而產生。現存許多不同的慢性疾病都是直接或間接導因於睡眠障礙,然而大部分的醫師因為忽略了病患睡眠時的狀態,所以他們仍不知道他們的慢性病患者,尤其是高血壓、心臟病、中風、血糖不易控制、性功能障礙……,為何無法被改善或治癒!
睡眠是一個非常深奧且有趣的領域,它跟其他西醫著重在器官/系統分類的科別不同,並非以器官為主要的關注焦點。睡眠沒有器官。睡眠就是生活型態的一部分!除了以疾病的診斷與治療為主的「睡眠醫學」之外,筆者在史丹佛大學進修期間,經過長期與工程領域專家腦力激盪,也培養出定義「睡眠科技」新領域的想法。基於此,回國後二○○八年在臺灣大學智慧生活中心(iNSIGHT Center)開始發展跨領域的「睡眠科技」。二○一二年,我們主編睡眠科技領域第一本英文教科書《現代睡眠科技簡介》(Introduction to Modern Sleep Technology. Springer, Dordrecht, The Netherlands, 1st ed. 2012/12. https://www.springer.com/gp/book/9789400754690), 由全球知名出版社Springer出版,並藉此定義睡眠科技新領域。二○一二年與幾位睡眠醫學領域的國際級大師共同創辦國際睡眠科學與科技協會 (ISSTA, www.isstasleep.org)德國總會並成立各國分會,除推動全球睡眠科技產業標準制定之外,也獲得臺灣科技部支持,成立睡眠科技產學聯盟(http://sleeptechconsortium.org)。
筆者任ISSTA德國總會祕書長期間,爭取臺灣衛福部、經濟部、外交部、臺經院支持亞太經合會(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www.apec.org)睡眠科技提案(https://www.isstasleep.org/sleep-technology-apec-agenda-englis)。二○一七年底,我們的提案正式獲得亞太經合會祕書處的支持。因為這項提案是當時睡眠醫療科技史上受到最高層級國際組織支持的案例,所以二○一八年十月,睡眠醫學界最高影響因子(impact factor,IF = 10.6)的全球知名學術期刊《Sleep Medicine Review》主編邀請我們針對APEC睡眠科技提案發表一篇題為〈The Importance of Sleep for Governmental Sectors, General Population and Industry – Asia-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 (APEC) Sleep Technology Agenda〉的文章(Letter-to-Editor)(https://www.smrv-journal.com/article/S1087-0792(18)30168-0/fulltext)。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們得以理解睡眠的奧妙。從睡眠生理(sleep physiology)到睡眠病理(sleep pathology),從巨觀睡眠到微觀睡眠,從睡眠當中的夢境到意識,從睡眠醫學到睡眠科技,從睡眠科技產業到相關的法律與經濟學,加上筆者現在攻讀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醫療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博士班,與ISSTA(www.isstasleep.org)協會專家及同事們所努力推動的 「睡眠健康管理學」與「睡眠健康政策」等,交織成為豐富的睡眠領域,也讓人們更加了解如何達成睡眠健康的目標,以成為健康生活的基礎。
近幾年,坊間和睡眠有關的書籍愈來愈多,表示睡眠領域越來越受到重視!本書中提到,「這些(睡眠)疾病很多都不算罕見,例如十分之一的成人有慢性失眠的問題;十五分之一的成人有睡眠呼吸中止症;二十分之一的成人有不寧腿症候群。」本書作者把科學與醫學的現象,用深入淺出的方式呈現。書中介紹的個案都是作者多年來在英國蓋伊醫院睡眠障礙中心和倫敦橋醫院看過的病患,從醫療專業的角度,用淺顯易懂,說故事的方式介紹睡眠醫學領域相關的問題.是一本有趣、易懂的好書!
(本文作者為創新醫療健康科技研發中心〔IMHTC〕亞太營運處執行長暨門診部「思維診所」院長)

【預購】春畫:從源流、印刷、畫師到鑑賞,盡窺日本浮世繪的極樂世界◎車 浮代 (譯者:蔡青雯)
Regular price $35.00以九十幅春畫為教材的浮世繪教室,開講!
▍「浮世」一詞與悲觀的佛教世界觀有何關係?
▍春畫是拿來鑑賞?祈福?教學?還是滿足性慾?
▍春畫裡的「陽物」為何畫得如此巨大?
▍描繪皇宮貴族與下町的春畫有何差異?
▍會畫春畫才稱得上大師?
▍菱川師宣、月岡雪鼎、鳥居清長、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國貞,畫出春畫名作的浮世繪畫師們!
做為浮世繪一支的「春畫」(日語稱shunga,中國稱春宮畫、祕戲圖),自2013年倫敦大英博物館舉辦「春畫──日本美術中的性與歡愉」以來,不僅在日本吹起了一股鑑賞春畫的潮流,更激發了為何一直以來日本博物館不將「春畫」視為藝術品公開展覽的討論。
作者車浮代為時代小說家、江戶文化研究者。自親見浮世繪製作過程之精湛,一頭投入,踏上研究春畫之路。本書為春畫的入門指南,不僅縱向的由「浮世繪」一詞的語源、歷史,講到春畫如何由中國傳進日本,更橫向捕捉江戶時期的由春畫所展開的時代繪卷──官方禁令反而使得春畫印刷愈臻精細、明治維新以前日本性文化的開放、展現細膩工藝與企畫巧思的畫師、雕版師傅印刷師、畫師流派的特性與差異等。
◎鑑賞春畫的要領
企畫:謎語、諧仿、裝幀設計──江戶時期的春畫出版系統
主題:男女老少、妖魔鬼怪、珍奇異獸,你能想到的全都能入畫──畫師的創意鬼才
雕工:雕毛、雕蚊帳、雕刺青──雕版師傅十年磨一劍
套色:版漸層、一字漸層、雲母套印──刷版師傅的美感品味
畫派:上方春畫、鳥居派、北尾派、歌川派、勝川派、葛飾派──稱得上浮世繪大師才能接到的春畫委託
蒐羅90幅彩色春畫,一次掌握春畫的起源、技法、畫師到鑑賞,引領讀者不僅看熱鬧也學會看門道!
車 浮代
時代小說家,江戶料理研究家。畢業於大阪藝術大學設計學科。曾於Epson擔任平面設計師,並曾師事於電影導演新藤兼人學習劇本寫作。此外,也從事浮世繪展監修、江戶文化相關講演、江戶料理教室講師等。著有小說《蔦重的啟示》、食譜《江戶小食 十二月份食譜》、《現在馬上做得出來的江戶小菜食譜》、《向江戶的餐桌學習》等。日本筆會會員、國際浮世繪學會會員。
譯者簡介
蔡青雯
日本慶應義塾大學美學美術史系學士。目前專職口譯與筆譯。

【預購】鼠族(MAUS: A Survivor’s Tale)◎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譯者:宋瑛堂)
Regular price $41.00逃得出集中營,卻走不出「家」這個迷障?
從一個家庭悲劇到一整個族裔創傷
以動物世界重現納粹種族清洗的史詩級經典
伍碧雯│國立臺北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
──專文導讀
61Chi│漫畫家
小莊│導演.漫畫家
林蔚昀│作家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劉文│作家
──推薦
★全球翻譯超過30種語言
★榮獲普立茲特別褒揚獎、古根漢研究獎、安古蘭國際漫畫最佳外國漫畫、艾斯納最佳視覺文學等重要獎項
★《時代雜誌》1923-2005百大非虛構文學經典
★與《我在伊朗長大》並列最重要也最知名的紀實漫畫
作者親自授權.完整手寫版首度面世
提到非虛構圖文書或紀實漫畫,一定會提到的代表作,便是亞特‧史畢格曼連載於1978年至1991年的作品《鼠族》。本書為紀實漫畫經典,更是納粹大屠殺相關題材的破格之作,並於1991-1992受邀至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展覽。
本書細緻刻劃一位倖存者的創傷經歷,不只重現了納粹在日常生活中如何逐步進逼,更從戰後母親自殺、父親續絃、父子間的不睦……逃過大屠殺卻逃不了的家庭糾葛,向讀者展示那段歷史如何仍作用於現在。
「鼠族」一詞象徵的是希特勒與二戰德國對猶太人的輕蔑與歧視,現實世界的種族清洗在作者筆下化為貓抓老鼠的比喻,納粹如何迫害猶太人的經過,則在他與父親ㄧ次又ㄧ次的長談中重現。
是怎麼樣的應變能力,讓作者父親能倖免於難,同時又讓妻子也死裡逃生?又是怎麼樣的複雜情結,讓妻子自殺、兒子與第二任妻子皆又愛又恨,卻還是無法棄之於不顧?在歷史的洪流中,我們看見的是一名倖存者令人欽佩的生命力,同時也以兒子的視角,對這名神經質又吝嗇不已的父親既不耐煩又是同情。
看作者如何以漫畫重現極權政治的運作,也誠實描寫他眼中的父親如何既是受害者也是加害者,立體再現時代悲劇過後的歷史餘緒。
感動推薦
曾經在2012年的法國安古蘭漫畫節參觀過「鼠族」的原稿展,作者以父親口述家族經歷為軸,記錄下納粹屠殺血淚史,破天荒獲得普立茲獎殊榮。把猶太人畫成老鼠,納粹則畫成貓,這是我僅有的資訊,小而工整的分鏡,大量未經翻譯的文字,讓我對內容更加好奇,展區把封面那張兩隻老鼠依偎著的原稿放在某個重要的位置,一旁對照著一張模糊的黑白照片,構圖一模一樣,只是老鼠換成一對男女,穿著與原稿相同的衣服,用相同的表情看著遠處,我呆立著,久久不能自己……
──小莊│導演.漫畫家
《鼠族》是一本誠實、動人的書,明明是悲慘的事,卻又在某些地方這麼好笑……有著典型的猶太式幽默。看了這個故事,我稍微可以理解我父母和我的波蘭公婆那一代人視錢如命的習性,雖然他們沒有經歷過猶太大屠殺,但他們都是經歷過戰爭的一代。──在戰時,錢就是命。
我知道,我的理解在他們的經驗面前太渺小,作者也知道這一點,並毫不掩飾他的無知。但有些事不懂才是幸運的。我們能做的,是試圖去理解,並且盡一切努力,不要讓那樣的事重複。
──林蔚昀│作家
在轉型正義落實的過程中,「還原真相」始終是首要的工作。亞特.史畢格曼在訪談父親的過程中,重建了二次大戰時期猶太人被迫害的歷史現場,國家機器對族群、個人的壓迫與暴力,在今日讀來也令人悚然動容。由衷盼望繁體中文版的發行,能讓更多臺灣讀者讀到鼠族的故事,反思今日的台灣。在療癒傷口之前,必須直視真相,唯有直面過往的暗影,才能看清未來要走的路。
──陳俊宏│國家人權博物館館長
即使當今的文化生產不乏關於納粹大屠殺的敘事,這則悲劇卻是一個難以用言語完整表述的集體歷史創傷。1986年開始刊載的紀實漫畫《鼠族》,提醒了我們人類之惡所能及的暴力──人種的分化、排除與種族滅絕。
以漫畫呈現的目的,並非為了輕描淡寫大屠殺,反之,這是一個唯有藉由圖像才能表述的故事。不僅體現了種族歧視的極致呈現,更創造了超越時空的奇幻想像空間。也因此,鼠族不只是猶太人的歷史,而是任何被壓迫族群的象徵。那隻追逐他們的貓,也不曾完整被推翻過。
──劉文│作家
亞特•史畢格曼(Art Spiegelman)
亞特•史畢格曼是《紐約客》雜誌特約編輯與漫畫家,與妻合創並編輯前衛漫畫雜誌《Raw》。史畢格曼的畫作與複製品曾在世界各地博物館與藝廊展出。《鼠族》榮獲的殊榮包括普立茲獎與古根漢研究獎,也獲國家書評獎提名。史畢格曼現居紐約市。
譯者簡介
宋瑛堂
台大外文系畢業,台大新聞碩士﹐曾獲加拿大班夫國際文學翻譯中心駐村研究獎﹐曾任China Post記者、副採訪主任、Student Post主編等職﹐圖像文學譯作包括《薩賓娜之死》與《歡樂之家》,文學譯作有《分手去旅行》、《霧中的曼哈頓灘》、《該隱與亞伯》、《世仇的女兒》、《情,敵》、《苦甜曼哈頓》、《絕處逢山》、《消失的費茲傑羅》、《重生》三部曲、《往事不曾離去》、《修正》、《全權秒殺令》、《單身》、《大騙局》、《數位密碼》、《永遠的園丁》、《斷背山》等。非小說譯作包括《被消除的男孩》、《黑暗中的希望》、《走音天后》、《在世界與我之間》、《間諜橋上的陌生人》、《永遠的麥田捕手》、《怒海劫》、《賴瑞金傳奇》、《搜尋引擎沒告訴你的事》、《蘭花賊》、《宙斯的女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