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The Waste Land" and the Poetic Art of T. S. Eliot
- 2nd ed.
- 9789863502098
- 9789863507376
- 9789863507574
- 9789863508953
- Kuo-ch'ing Tu
- Maritime Poetry Road: East Asian Routes and Nanyang Mesology
- Nicholas Evans
- No. 39 (Special Issue on Wang Wen-hsing)
- T. S. Eliot
-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 Terence Russell
- The Waste Land
- Words of Wonder: Endangered Languages and What They Tell Us
- 《荒原》.艾略特詩的藝術
- 一詞一宇宙:瀕危語言的低吟淺唱
- 一词一宇宙:濒危语言的低吟浅唱
- 中國文化
- 人文社科
- 佐藤將之
- 儒家
- 南海族裔
- 历史
- 台湾文学英译丛刊(No.39)
- 台灣
- 台灣文學
- 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9)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專業
- 尼古拉斯·埃文斯
- 性善論的誕生:先秦儒家思想史的一個斷面
- 文化
- 文化文學研究
- 文化歷史
- 文字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評論
- 族群
- 書
- 末永高康
- 杜國清
- 東亞漢詩
- 東方哲學
- 梁秉鈞
- 梁秉鈞五十年詩選
- 歷史
- 母語
- 海国诗路:东亚航道与南洋风土
- 海國詩路
- 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 海外
- 王文兴专辑
- 王文興專輯
- 社會議題
- 種族
- 經典文學
- 繁体
- 繁體
- 羅德仁
- 翻譯
- 臉譜
- 艾略特
- 荒原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研究
- 葉維廉
- 詩
- 語言
- 譯者:蔡雅菁
- 身份認同
- 邊緣
- 高嘉謙
- 高嘉谦
【預購】一詞一宇宙:瀕危語言的低吟淺唱 Words of Wonder: Endangered Languages and What They Tell Us, 2nd ed.◎尼古拉斯·埃文斯( Nicholas Evans)(譯者:蔡雅菁)
Regular price $63.00這本書所探討的重點就是語言的消失對人類文明而言是多大的損失。書中除了提出廣博全面的見解,倡議如何搶救世界上日益萎縮的語言多樣性,亦同時讚嘆這些語言如何以諸多方法,讓我們更理解深度歷史、文化、詩歌和自然界,以及同樣身為人類卻大異其趣的思維模式。
本書作者擁有豐富的田野調查經驗,也是語言記錄的權威,他細膩幽默的文字透露出深刻的人文關懷。由他執筆帶領我們深入澳洲、美洲和非洲許多鮮為人知的語言天地中,不僅讓我們大開眼界,也促使我們深切反省,如何才得以盡量保存和振興這些珍貴的人類共同遺產。
*本書另附有相關影音輔助資源,請掃描折口QR碼連至原書網站,選取Browse by Resource聽取音檔及觀看影片。
國內學者推薦
本書的出版對中文讀者而言可說非常及時,為我們提供了更寬廣的語言多樣性觀點,以及這種多樣性所蘊含的寶貴文化財富。讀者若對人類豐饒的遺產深深著迷,這本書一定會令你們愛不釋手!——王士元(中央研究院院士)
正如本書所顯示,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本質。本書對讀者不啻是項警訊,因臺灣有一半的南島語言已經消失,倖存的在幾十年內恐怕也都會消失,而它們卻有高度的歧異性。國人務必珍惜,及時搶救和復振。——李壬癸(中央研究院院士)
本書讓我們重視世上絕大多數的語言面臨瀕危的事實,提醒我們必須正視語言可以教導我們的事,並理解其包羅萬象的美妙。臺灣應珍惜多語社會之重要,而對於瀕危語言流失與復振等議題,本書亦有耳提面命之效。——蘇以文(臺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名譽教授)
臺灣正面臨著一個根本的價值選擇:無線上綱英語與華語的霸權地位抑或復振臺灣豐富多元的本土語言?AI科技已大幅降低學習英語的經濟利益,也因而給予本土語言生存發展的機會。從本書中,讀者可以知道什麼才是有利於臺灣永續生存的選擇。——何萬順(東海大學外文系林南&蒲慕蓉講座教授)
作者熟稔語言學、語言社會學、語言人類學及其他跨領域學科的理論,記載美洲、澳洲及非洲少數民族的語言及文化特色,讓我們了解保存瀕危語言之意義與價值。在臺灣本土語言正面臨流失之際,本書他山之石的觀點值得大家深刻省思!——賴惠玲(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
作者以其豐富的學養和田野經驗為瀕危語言發聲,除了展現語言在文化、認知、生態、美學和歷史等方面的意涵,也探討語言復振的發展及如何面對語言瀕危的挑戰。這是關心語言多樣性存續的讀者不可不讀的好書。——張學謙(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教授)
本書以流暢的文筆引領我們認識各語言獨有且深邃、動人的多樣性,而語言的消失將使這些共享的人類遺產一去不回。我們每一個人都是傳承母語不可或缺的力量,如果你對語言感興趣,這會是一本值得擁有、並一讀再讀的書。——陳淑娟(清華大學華文文學研究所教授)
這本書透過歷史、語言學、人類學等等ê多元視角kah真濟實例,引領讀者來了解,語言佇文化kah認知有不可取代ê功能。另外,面臨失傳甚至已經消失去ê語言,無一定是因為使用人口減少。若有強勢的政治力,主流語言嘛可能會快速流失甚至消失。這點嘛值得咱警覺。——許慧如(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國際學者推薦
本書是近年來關於語言研究最深入且最有見地的佳作之一。這本書不應只被歸類為瀕危語言的專書,因為它探討的正是人類語言及其多樣性的核心課題:它著眼在語言的生命及成長,而非語言的消逝與衰落。——Nick Enfield,《當代人類學》(Current Anthropology)
埃文斯從語言的本質和文化、語言和語言學、語言研究和其他學科的關係,尤其是認知科學及考古學等角度暢談許多議題……這是最高境界的說書技巧。——Iain Davidson,《原住民歷史》(Aboriginal History)
埃文斯不僅是個親切和藹的導遊,他還有詩人般的文字功力,從日常生活的言語幻化出更深的語言事實……本書最有潛力說服更多讀者重視瀕危語言,並能鼓舞更多人去使用這些語言。——David Harmon,《語言記錄及保育》(Language Documentation and Conservation)
令人賞心悅目的語言本質探索之旅……每一章都揭示了人類語言多彩多姿的複雜度,令讀者讚歎不已,並忍不住想知道更多關於不同語言的事實。——Lindsay Whaley,《多語及多文化發展期刊》(Journal of Multilingual and Multicultural Development)
該書文字深入淺出,不管是語言的門外漢,或語言學專業的大學生,都會覺得此書引人入勝而深受啟發……所有以語言學為職志的研究生都該人手一本。——Nick Ostler,《國際應用語言學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pplied Linguistics)
埃文斯的一大貢獻是提高了讀者對瀕危語言的意識與關注……只要對語言感興趣,無論是否為語言學家,都不得不承認這是本優秀的讀物。——Daniel Hieber,《語言學家名錄》(Linguist List)
近十年來關於語言消失的著作不少,這一本卻是最富挑戰性和最具說服力的。埃文斯揭露了語言多樣性是人類之所以為人的核心關鍵。——Mark Abley,《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
一本充滿感性且深深打動人心的書,一部令人驚豔的作品。——Roly Sussex,澳洲昆士蘭大學語言與比較文化研究學院應用語言研究名譽教授
尼古拉斯.埃文斯(Nicholas Evans)
現任澳洲國立大學亞太學院語言學特聘教授及澳洲研究委員會語言動態卓越中心主任。為澳洲人文科學院、澳洲社會科學院及英國國家學術院院士,編纂多本澳洲原住民和巴布亞語言(卡亞迪德語、達拉邦語、嫩語)的語法書及詞典,並主編若干語言學課題的選集,亦已發表兩百五十餘篇學術論文。
導讀者簡介
江文瑜
臺灣大學外文系學士,美國德拉瓦大學語言學博士,現任臺大語言學研究所教授,曾任美國哈佛大學與日本京都大學訪問學者。除發表學術論文外,亦出版詩集、短篇小說和文學傳記。研究領域為語言社會學與認知語言學。
譯者簡介
蔡雅菁
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學士,香港中文大學語言學碩士。譯有《人類溝通的起源》、《小王子》臺語版等。

【預購】台灣文學英譯叢刊(No.39):王文興專輯 Taiwan Literature: English Translation Series, No. 39 (Special Issue on Wang Wen-hsing)◎Kuo-ch'ing Tu(杜國清),Terence Russell(羅德仁)
Regular price $37.00Wang Wen-hsing is an internationally renowned modernist writer who has long been regarded by Taiwan writers as a bellwether of literary aesthetics. His reputation rests on his devotion to an innovative literary language and writing style, demonstrated primarily in his novels. His persistent pursuit of an ideal style has challenged standard aesthetic views of Chinese literary language and conventional reading strategies. He views writing much as he does painting, music, or any other art form: while acknowledging the importance of content, he foregrounds the form. His fictional works, therefore, are not only pieces of creative writing but also creative artworks; each word and sign should be appreciated like a musical note in a song or a brush stroke in a painting. This ideal pushes him constantly to search out a more precise method to describe a specific subject, and each new method he develops is added to the reservoir of Chinese rhetoric. Due to his peculiar approach, he writes extremely slowly. During the past three decades, he has been able to write only thirty-some characters a day. To date, he has published twenty-three short stories, one novella, three novels (the second novel is in two volumes), one one-act play, three volumes of essays, and numerous poems, prose works, translations, and pieces of criticism.
王文興是台灣文學現代派的代表作家。王文興以獨特的語言風格,聞名於文學界,他對文學藝術的忠誠,數十年不改其志,廣受國內外學界和文壇的崇敬。由於其千錘百鍊的創作手法,王文興的寫作速度極其緩慢,近三十多年來維持一天三十個字的紀錄。直至目前他的著作包含了二十三個短篇小說,一個中篇,三部長篇(第二部有上下兩冊),一篇獨幕劇,三本散文集,和諸多未集結成冊的散文、詩歌、翻譯以及評論文章。王絕非多產作家,但作品篇篇如同精雕細琢的藝術品,耐人品味。其高度實驗性的寫作手法,挑戰讀者的閱讀,但又回報以無以倫比的美感享受。在華文文學的世界,獨樹一格,散發出璀璨的光芒。
Kuo-ch'ing Tu(杜國清)born in Taichung, Taiwan. His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Chinese literature, Chinese poetics and literary theories, comparative literature East and West, and world literatures of Chinese (Shi-Hua wenxue). He is the author of numerous books of poetry in Chinese, as well as translator of English, Japanese, and French works into Chinese.
Terence Russell(羅德仁)
Terence Russell(羅德仁)is an Associate Professor in the Asian Studies Center at the University of Manitoba in Winnipeg, Manitoba. His early research dealt with classical Chinese literature and religion but for the past few years his interest has turned to contemporary literature in Chinese, especially the literature of Taiwan's indigenous people. Dr. Russell has a strong interest in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theory.
Shu-ning Sciban is a professor of Chinese and teaches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t the University of Calgary. Her research interests include modern and contemporary Chinese and Taiwanese fiction, writing by Chinese women, Chinese diaspora literature, narratology, rhetoric, stylistics, and Chinese language. She co-edited with Fred Edwards Dragonflies: Fiction by Chinese Women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Cornell East Asia Program, 2003) and Endless War: Fiction and Essays by Wang Wen-hsing (Cornell East Asia Program, 2011), with Lai-hsin Kang and San-hui Hong on Mandu Wang Wen-hsing [Slow reading Wang Wen-hsing] (7 volumes) (National Taiwan UP, 2013), and co-edited with Ihor Pidhainy Reading Wang Wenxing: Critical Essays (Cornell East Asia Program, 2015).

【預購】性善論的誕生:先秦儒家思想史的一個斷面◎末永高康 (譯者: 佐藤將之)
Regular price $31.00末永高康(Takayasu Suenaga)
1964年生於日本靜岡市,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日本廣島大學人間社會科學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禮記》、《儀禮》與「禮」思想、戰國楚簡的思想、《孟子》等。著有《古代中國天人論考》(京都大學博士論文)、本譯作的原書《性善説の誕生――先秦儒家思想史の一斷面》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監譯者簡介
佐藤將之(Masayuki Sato)
1965年生於日本川崎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諸子思想、荀子哲學、比較東亞思想等。著有《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等專書,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預購】梁秉鈞五十年詩選(上)(下)◎梁秉鈞
Regular price $64.00他只能是梁秉鈞,只能是也斯。
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為任何思想所限,這是他的最佳寫照。
這部詩集由詩人親自選輯,具現其真誠的生命質地。
梁秉鈞(1949-2013),筆名也斯,香港重要詩人、作家、學者、文化人。
「也、斯」均為虛字,取名也斯,因為欣賞「也、斯」二字不受單一意義規範,也不受任一種學說或預設思想所限,似乎縹緲不可捉摸,卻更凸顯出梁秉鈞不受任何媒介拘束,從文字、攝影、戲劇等不同面向建構出他獨特的生命情懷。在他跨界探索的前衛性格中,卻每每回到對香港深厚情感的底蘊與反思,使得他在遊歷世界各地,遍嚐新味道,發現新事物、人物與見解時,均迴游到香港――他心所繫之處。
梁秉鈞長期以詩歌創作與跨藝術媒體對話,與攝影師、視覺藝術家、設計師、音樂家及舞蹈家的不同合作計畫中,將他的生命與美學,文學跨界的各種可能性擴展至極致――以他寬厚的包容、溫文而有力的靜靜吶喊,喚起了人心底活潑潑的生命。
本書為梁秉鈞親選逾五十年之詩作,由青年期的「青果」至成熟期的「頌詩」,十四個主題依創作年份排序,讀者可追索出詩人語言文字不斷提升的自覺軌跡,他對人世歷史與距離╱自我時態與空間的即視感、對生命關懷的基調,更可體味他樸質與堅實的個性,跟隨他懷著希望,「重新細細咀嚼這個世界」。
本書特色:
一、本書是詩人也斯的最後一部詩集,也是他親自編選的生涯創作詩選,並加入其攝影作品,讓圖像為文字說話,也讓文字為圖像發聲。
二、本書特別收入詩友葉維廉先生的長序與學者翁文嫻教授的跋文,不僅道出也斯的創作特色,也見證學人之間珍貴的情誼。
三、書末附有〈梁秉鈞小傳〉以及詳細年表,伴隨著讀者在字裡行間走過也斯的人生旅程。
梁秉鈞(1949-2013)
筆名也斯,香港詩人、小說家、散文家、文化評論家、學者、攝影師。
六○年代初他開始創作,五十年來從沒間斷。一九七八年赴美國加州大學聖地牙哥分校,研究中國新詩與西方現代主義的關係,獲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博士論文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抗衡的美學:中國新詩中的現代主義(一九三六─一九四九)》是研究中國現代詩的重要文獻。返港後任教於香港大學英文系及比較文學系,後擔任嶺南大學中文系比較文學講座教授,兼任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所所長,及人文學科研究中心主任。
自六○年代開始,他在港臺文壇介紹法國新小說、美國地下文學、及拉丁美洲小說,並著有多本詩集,小說集、散文集、文學理論集及文化研究論集,作品有英文、法文、德文、葡文、瑞典文、日文、韓文等多種譯本。且曾獲多項詩獎,並於二○一二年獲選為香港年度作家。
梁秉鈞在香港成長、工作、生活,對這個「永遠在邊緣永遠在過渡」的都市,有極深厚的感情,寫了大量以香港為題材的詩,就是寫異地的風貌,生命的沉思,歷史的痕跡,亦有香港濃濃的影子。九○年代開始,梁秉鈞跟歐美有頻密的接觸。然而每個異國的地方,都引起他對香港深沉的思考。他寫了大量越界的文字與感受,或以散文或以詩,從東方到西方文化,從文學藝術到文化思考,從舊思維到新觀念,提出了種種留在原地沒看到的問題,嘗試溫和地向囿於舊習慣的香港社會描繪一種新的感受與認知,以圖改變。
二○○九年梁秉鈞不幸罹患肺癌,二○一三年一月五日上午在家人圍伴下安然辭世。但他最終仍是相信一切可以慢慢改變,青草會「綿綿生長下去」。他最後幾年寫的詩,多是平靜、溫暖而美麗。他是希望這些「零散的陽光與花瓣,也能為其他在逆境的人,帶來一點安慰」。也斯最後仍是懷抱希望。
語言與風格的自覺――也斯(梁秉鈞)【摘錄】
我在七○年代初在香港先認識也斯(梁秉鈞)而成為好友,談了不少現代詩的種種問題。一九七二年,他(當時用梁新怡筆名)、覃權與小克訪問我,訪問稿發表在他編的《文林》(一九七三年九月),同一期,他選登了我翻譯的王維 Hiding the Universe: Poems of Wang Wei (Wushinshe, Tokyo -Grossman, New York, 1972) 中英對照十首詩。對我此前的作品、理論、道家美學和舊詩裏的靈活語法都有相當程度的了解。這次對話不久,我勸他攻讀博士,隨後他到了聖地牙哥我任教的加州大學攻讀研究,有一段師生互動的交流,雖然我是老師,他在我心中一直是詩的伙伴。大抵因為我的詩最早成形於香港,我們有相同的背景,關心相同的問題,對三、四○年代的重要的、在文字藝術用功的詩人,在當時大陸的政治一言堂和臺灣以左傾為由的鎮壓下的消聲寂滅非常關心。他和我都曾利用香港這些書籍資料的健在,設法重建這個聯結,所以談得很開心,事實上,我、慈美和也斯、他太太吳煦斌的認識,是我們生命裏難得的機會,是非常寶貴的時段,生活在一起,聊天,出遊。也斯曾經寫過兩首詩,其一是〈大馬鎮的頌詩〉,大馬鎮,就是我們住的地方 Del Mar,原是「海緣」的意思,但該鎮夏天是出名的跑馬場,故音譯為大馬鎮,該詩裏有不少我們同遊看風景、因五葉松起興的懷鄉、在海邊抓小魚和論詩論藝術的痕跡;另外一首是〈樂海崖的月亮〉,「樂海崖」是我音譯大學所在地的 La Jolla(像 Del Mar 一樣,都是西班牙語,La Jolla 是珠寶、寶石的意思,讀音是 la hoiya),其海灣公園極為美麗,萬年海浪的拍岸,沖擊成沿岸奇岩怪洞,是遊人如鯽的勝地,故音譯為「樂海崖」。如果我沒有記錯,他到了不久是中秋,曾在那裏烤肉賞月。
我們師生如兄弟,時時為現代中國文化嘔心,他希望為現代中國文化找出一點曙光,他的論文 Aesthetics of Opposition: A Study of the Modernist Generation of Chinese Poets, 1936-1949 是最重要的里程碑,因而在我一九九二年出版的英譯三、四○年代詩選 Lyrics from Shelters: Modern Chinese Poetry, 1930-1950 (Garland Publishing, New York) 時,我毫不遲疑地把該論文裏的一章, “Literary Modernity in Chinese Poetry” 作為我新書的第三篇序。但我更喜歡他的詩,或者應該說詩和散文互為推展下為香港披沙揀金地,帶著最純粹的未被污染的喜悅的心,呈現中國文化裏抒情式的堅韌的力量。我深信,他誠摯不被框限的文心,將是香港的典範,也是不同文化碰撞中蛻變的中國必須追隨的典範。
(也斯)他不但具有我說的語言的自覺――包括完全擺脫陳腔濫調的素樸洗煉和對「風格歷史」的兩種自覺,而且在事件呈現和語調存真上提供了變化多端的語言策略。尤有甚者,他承接了大陸三、四○年代到臺灣六○年代對語言刻骨鏤心的訴求、對結構精嚴的遵從,作了建設性的揚棄,而獲致一種相當灑脫、靈活的突破。這個突破不但包括了對現代主義本身在其求開放的過程中不自覺地落入封閉形式的挑戰,還包括把被霸權(或宰制)表達形式所壓制或邊緣化的經驗層面重新納入他詩的運作裏,把人生的瑣碎萬狀――尤其是不易納入所謂「純詩」的事物事件――給予它們一種平等而莊嚴的存現。為此,他在散文與詩的語言間摸索出一種敘述的抒情形式,在散漫與嚴謹中找出一個自由收放的運作空間,或者我應該更正確的說,在來回於散漫(指的是漫步式、遊目式,非散漫無章也)和嚴謹之間嘗試多種收放的呈現事物的方式。在許多方面,和臺灣現代主義後起的詩的運動同步地通某種重要的消息。
也斯的詩語氣自然、乾淨利落、沒有陳腔濫情的傾瀉是顯而易見的。他的聲音,不管傷愁不管騰躍的歡快(他是極其敏感的人,自然地也會有喜悅和愁苦),都是如壩上的水很緩慢的溢出,或如一種平靜中微微的顫抖,或如靜夜中火光一閃,讓我們觸然一覺而開始探入思索。在這裏,我想從他的突破談起。
現代主義出現的初期,是以突破傳統思想和語言的宰制來重新喚起被物化、被規則化社會壓制下去或消減化滅的生命世界的層面,開始時是開放性的,在形式上,在思想上,對傳統的讀者都有「駭人處」的創新。但物化、規則化社會發展中,在工具理性至上的推動下,語言的藝術性、語言的靈性層面受到最大的戕害(亦即是語言被看成只是一種工具,其靈性持護的角色則被輕視至忽略),所以在開放的同時又進行語言藝術的營造,也是語言自覺最尖銳的時期,企圖以此重現已失去的靈性。由於營造,便又在打破了傳統的結構和表意行為之後,另求新的結構,如利用「原始類型」、神話、曲喻、反諷等等。同時為了追求靈性的重建而又偏向於「純詩」,把其他的所謂「不純」的經驗(包括日常的所謂瑣碎的經驗)摒諸門外,而無意中又回復到「超越」(如「理體」、「神」)的追求。中國的現代主義者,由三、四○年代到六○年代,雖然不會迷失於「超越」的追索(中國傳統美學中這種取向不顯),但在結構上有時也變得極其複雜詭奇,到了成為私有象徵的地步。
現代主義後起思想,覺得這與原有的開放性相違,而且對於其中的排他性很有意見。在詩歌上,在一般藝術上,便開始再從新的封閉走向新的開放,從「崇高純粹」走向日常事物事件。在形式上,由濃縮緊扣走向放鬆自由,把過去很少寫的題材,包括偶發性的題材,加以美學的凝注,給它們莊嚴的凝視。關於這一點,也斯在他的詩與駱笑平的畫合展(一九八五年五月四─廿九日)的《游詩》後記裏有美學心跡的表白:
《游詩》這名字最先曾用在一九七四年一組寫廣州和肇慶的詩前面,那其實不是狹義的旅遊詩,因為所見的已經令人沒有心情遊山玩水,所以想透過城市和山水去寫一些永遠牽連人的問題,或者像卞之琳譯奧頓詩那樣說,希望「叫有山、有水、有房子的地方也可以有人。」那一組詩,無疑是第一次離開了熟悉的生活環境,強烈地感覺到另外不同的生活方式而寫的。
這以後也有好幾次或長或短的離開原來的環境和熟悉的生活方式。其中最長的一次是一九七八至八四年在加州聖地牙哥。一個人置身陌生的文化之中,自然會忍不住對時間和空間的敏感,對文化和言語反省,對事事物物比較異同,一方面尖銳地感覺差距,一方面尋求是否有共通的規律。
廣義的旅遊文學往往有放逐的哀愁也有發現的喜悅……表現在詩裏通常有兩種模式:一種我們可以稱之為象徵的詩學,詩人所感已經整理為一獨立自存的內心世界,對外在世界的所遇因而覺得不重要,有什麼也只是割截扭拗作為投射內心世界的象徵符號;一種我們可稱之為發現的詩學,即詩人並不強調把內心意識籠罩在萬物上,而是走入萬物,觀看感受所遇的一切,發現它們的道理。我自己比較接近後面的一種態度。
葉維廉

【預購】海國詩路:東亞航道與南洋風土 Maritime Poetry Road: East Asian Routes and Nanyang Mesology◎高嘉謙
Regular price $42.00 《海國詩路》開闢了近代漢詩的海洋視野,透過島嶼、港口和海路交織的跨洋脈絡,觀察航程中的人文風土與文學動態。本書聚焦於十八世紀以來的東亞航道和南海區域,探討東亞海域琉球冊封使的詩歌寫作,描述航海地理知識與技術為詩語帶來的變革;聚焦航線上的華人遷徙、出洋使節、詩文與筆記所揭示的馬來世界與南島民族誌;殖民地港口的地緣政治與華人社會,以及方言文體粵謳構建的赤道與南洋風土。此外,書中也深入探討戰火衝擊下「華文」的危機與存續。
本書追溯境外漢詩創作的歷史脈絡,鋪展多個文學創造的流動空間。從人—海—陸的環境構成出發,展開對航路上漢詩的考察,並梳理其與各地文學場域的聯繫。「詩路」不僅是水域圍繞下的行旅文化與文學軌跡,亦描繪出不同时期航線上漢詩寫作的關係性。這揭示了境外移動、海洋意識及海國見聞如何影響了古典文類的修辭與文人的感覺結構。詩與航路鏈接的人文風土,海國與詩路所形塑的知識形態,複雜化了「海上走廊」在近現代文學生產與傳播的意義。
本書展示途經東亞海域和南海的族裔、文化、語言接觸構成的「華夷交會」;地緣政治影響下使節、士人書寫的時代意義,啟動南方文學開端的「詩史交會」;海—陸連動的文化輸入與教化,華文教育形塑的華人/文命脈,及其遭遇的危機,構成的「文教交會」。《海國詩路》呈現了詩文在跨境航路中的歷史交織,為近代境外漢詩提供了一個詩學意義的解讀框架,並通過文學渡引多重的南方世界。
名家推薦
高嘉謙的《海國詩路》以詩路、航道、風土作為立論所在,探討詩歌如何走出「詩國」疆域,循著多方航道,發現「海國」天地。在詩學喻象層次上,「海國」意味磅礴無垠的(漢)文字汪洋。在那裡,詩潮湧動,浮想聯翩。那是記錄華夷嬗變的現場,是見證滄海桑田的閎域,也是物我交融,鯤化為鵬的文學臨界點。高嘉謙以南洋為座標,實驗海國詩學。他提醒我們關注政治、文化隨時空流轉而生的華夷之變,也關注時空座落所在的環境與自然的徵候。畢竟,面對超過三千年的詩國傳統,潮來潮往的海洋隱喻不足以詮釋漢詩從東亞到南洋的流變。我們不能忽視穿梭其間的航道水路。——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東亞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作者簡介
高嘉謙
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曾獲國科會吳大猷先生紀念獎、中研院年輕學者著作獎、臺灣大學「學術勵進青年講座」。著有《遺民、疆界與現代性:漢詩的南方離散與抒情(1895-1945)》、《國族與歷史的隱喻:近現代武俠傳奇的精神史考察(1895-1949)》、《馬華文學批評大系:高嘉謙》等。編輯《抒情傳統與維新時代》(2012,與吳盛青合編)、日本「台灣熱帶文學」書系(2010-2011,與黃英哲等合編)、《從摩羅到諾貝爾:文學‧經典‧現代意識》(2015,與鄭毓瑜合編)、《散文類》(2015,與黃錦樹合編)、《華夷風:華語語系文學讀本》(2016,與王德威、胡金倫合編)、《見山又是山:李永平研究》(2017)、《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2022,與王德威合編)、《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2022,與張錦忠、黃錦樹合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