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106
- 12月
- 12月VERSE(12月號/2023)(第21期)
- 12月號
- 130
- 1945-1975
- 1月
- 1月號
- 2022
- 2023
- 2024
- 21
- 245
- 470
- 471
- 4710415388995
- 4710415389336
- 9771819917063
- 9786263153141
- 9786263383913
- 9786263528406
- 9786263582361
- 9786263612662
- 9786263743564
- 9786263744127
- 9786263746220
- 9786263746596
- 9786263770539
- 9786267129098
- 9786267129418
- 9786267209707
- 9786267263594
- 9786267338506
- 9786267394175
- 9786267394281
- 9786267403112
- 9786267403778
- 9786269544516
- 9786269672240
- 9786269693498
- 9786269766925
- 9786269782543
- 9786269782567
- 9786269783229
- 9786269783540
- 9786269790777
- 9787301338414
- 9789570535396
- 9789579199902
- 9789624592573
- 9789862487280
- 9789862728666
- 9789864063888
- 9789864893973
- 9789864931545
- 9789865080297
- 9789865101800
- A History of Islam in 21 Women
- Another book about Santa
- Arlene Heyman
- Dear Hancock
- Enquiry And Hope
- EZJapan編輯部
- EZJapan编辑部
- EZ丛书馆
- EZ叢書館
- Hossein Kamaly
- Humanly Possible: 700 Years Of Humanist Freethinking
- INK
- James Norbury
- Jean DeBernardi
- Laura Bunting
- Lyman Frank Baum
- Max Hasting
- NICE PEOPLE PHOTOGRAPHY
- Pauline Harmange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Sarah Bakewell
- Scary Old Sex
- Simone de Beauvoir
- suit
- SUIT:十五月攝影集
- The Cat Who Taught Zen
-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 Travellution
- UNITAS
- YOASOBI
- YOUTH:人態好攝影集3
- 《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 カンザキイオリ
- 一千度
- 三采
- 三龍法師
- 东野圭吾
- 东野圭吾“假面饭店”系列
- 两性关系
- 个人成长
- 中国
- 中国历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哲學常識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文
- 亚洲史
- 亞洲史
- 亮光(香港)
- 亲密恐惧
- 人態好
- 人文主义的追寻
- 人文主義的追尋
- 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
- 人文关怀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文關懷
- 人際關係
- 什么都有书店
- 什麼都有書店
- 伊斯兰教
- 伊斯蘭教
- 佛教
- 個人成長
- 假面之夜
- 假面前夜
- 假面游戏
- 假面遊戲
- 假面飯店
- 兩性
- 兩性關係
- 八旗文化
- 其他
- 冀剑制
- 冀劍制
- 劉亞菲
- 北京大学出版
- 北京大學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北宋
- 北歐神話
- 北韓
- 华文创作
- 南方家园
- 南方家園
- 占卜
- 印刻
- 印刻文学生活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 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
- 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暢銷版】:9大印象神人的作畫神技,認識現代藝術的必修課
- 历史
- 厌女
- 厌男
- 原点出版
- 原生家庭
- 原點出版
- 厭女
- 厭男
- 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
- 召喚斷裂的現場
- 台灣
- 台灣出版
- 台灣商務
- 台灣角川
- 叶佳怡
- 吉娜·哈玛迪
- 吉娜·哈瑪迪
- 吉竹伸介
- 启动文化
- 周慕姿
- 哲学家的学佛笔记【畅销新版】:关于“离苦得乐”的思索与修行
- 哲学教授
- 哲學
- 哲學家的學佛筆記
- 商周出版
- 啟動文化
- 回憶錄
- 图文书
- 圈外編輯
- 圈外编辑
- 圖文書
- 圣诞老公公要罢工!
- 复刻文化
- 女性
- 女性主义
- 字花
- 字花編輯部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 宁可一个人,也不将就
- 宋朝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宝琳·阿芒热
- 宝瓶文化
- 家庭關係
- 寧可一個人,也不將就
- 寶琳·阿芒熱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导演
- 導演
- 小說
- 尖端
- 山北笃
- 山北篤
- 工作哲學
- 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
- 工作排毒:让你咻咻咻的工作编辑术
- 左岸文化
- 布琮任
- 张小娴
- 张琦
- 弱勢群體
- 張小嫻
- 張琦
- 归属之仪: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群的记忆、现代性与身分认同白瑨
- 当代哲学思潮主义
- 当代思潮
- 律法
- 徐富海
- 徐小為
- 徐雨村
- 德国文学
- 德國文學
- 心很小 裝喜歡的事就好
- 心很小装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 心是宇宙的倒影:楊牧與詩
- 心理励志
- 心理勵志
- 思想
- 性別研究
- 性感寫真
- 怪物图鉴:领略怪物世界必备百科
- 怪物圖鑑
- 怪物圖鑑:領略怪物世界必備百科
- 恐怖老年性愛(二版)
- 恐怖老年性爱(二版)
- 悅知文化
- 情色朝鮮:那些被迫忍受、壓抑的韓國近代性慾實錄(限)
- 情色朝鲜
- 愛琳·海曼
- 懸疑
- 成人世界生存逻辑
- 成人世界生存邏輯
- 我们都被贴满了标签
- 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從連結資源到串起故事,社工與身心障礙者不為人知的生命經驗
-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
-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
- 我想說聲謝謝你
- 我想說聲謝謝你:12個月的感恩練習,每天找到一件值得感謝的事,讓生命更豐富【隨書附贈一年份感謝計畫表】
- 我想说声谢谢你
- 我,厌男
- 我,厭男
- 战争
- 戰爭
- 拚命無恙
- 拼命无恙
- 推理
- 推理香港
- 揭祕甲骨文
- 揭祕甲骨文:從斷運勢到問戰爭,文字學家解讀王的疑惑
- 攝影
- 教導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創品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学
- 文学杂志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社科
- 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雜誌
- 新寶島曼波
- 旅遊
- 旅遊指南
- 日本
-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从生活态度到艺术表现,日本文化为何与众不同?
-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
- 日本經典
- 日本翻譯
- 日本翻译
- 时报出版
- 时间的形状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時報出版
- 時間的形狀
- 暢遊行
- 書
- 朝鮮
- 未來情書
- 未来情书
- 朱和之
- 朴永圭
- 李周娟
- 李御宁
- 李御寧
- 李曼·F·鮑姆
- 李曼·F·鲍姆
- 李珮瑜
- 李禎環
- 杨牧与诗
- 杨采菲
- 東方哲學
- 東野圭吾
- 東野圭吾「假面飯店」系列
- 林夕
- 林蕾
- 枫树林出版社台湾传说的心灵探索:虎姑婆与在地故事集
- 柯沛如
- 标签
- 楊采菲
- 楓樹林出版社
- 標籤
- 欧洲
- 歐洲
- 武敬凯
- 武敬凱
- 歷史
- 歷史文化
- 歷史與華人群體記憶
- 歸屬之儀
-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 每个生命都是永恒的开端:慢读里尔克
- 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里爾克
- 民俗文化
- 水煮魚文化
- 法国文学
- 浩荡英华:长十八世纪的英国文艺与历史
- 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
- 海外
- 淡蓝色一百击
- 淡藍色一百擊(陳黎詩集)
- 游翔皓
- 演员
- 演員
- 漫游者文化
- 漫畫遊戲人物
- 澳洲
- 爱琳·海曼
- 王晨宇
- 现代文学
- 现代诗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現代詩歌
- 用愛發酵
- 用愛發酵:和食物對話,從我到我們的療癒之路
- 用爱发酵
- 男性寫真
- 畫家
- 當代思潮
- 疗愈
- 療愈
- 白瑨
- 皇冠
- 短篇小说
- 社会议题
- 社工
- 社會議題
- 秋生回忆
- 秋生回憶
- 符咒的力量
- 符咒的力量:18個符靈法顯、驅動幸福的驚奇故事 (隨書附贈:三龍法師親自繪製【招財符】【人緣符】【平安符】【防小人符】)
- 第244期
- 简体版
- 簡體
- 簡體版
- 紅樓夢
- 細江廣美
- 給自己和孤獨的星球
- 經典
- 經典故事
- 經典日劇100話
- 綠野仙蹤故事集:奧茲大地的神奇巫師
- 編輯
- 編輯指導
- 繁體
- 繪本
- 细江广美
- 经典
- 经典日剧100话
- 绘本
- 绿野仙踪故事集:奥兹大地的神奇巫师
- 美国文学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翁弦尉
- 翁怡錚
- 翁怡铮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译
- 翻译小说
- 翻译文学
- 老舍
- 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
- 老舍的我怎樣寫小說
- 老舍的我怎樣寫小說:筆觸中的生活與歷史,老舍教你寫作的真諦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聖誕老人
- 聖誕老人的禮物
- 聖誕老公公要罷工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3/第470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4 第471期)
- 聯經出版
- 職場
- 職場工作術
- 職場訓練
- 胡塞因·卡玛利
- 胡塞因·卡瑪利
- 胡适
- 胡适介绍自己的思想
-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
- 胡適
- 胡適介紹自己的思想
- 胡適的紅樓夢考證
- 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曹雪芹與《紅樓夢》,從考據版本到細究年代背景,新紅學之奠基
- 臉譜
- 致亲爱的你
- 致親愛的你
- 致親愛的你【《那個已然飽和的夏天。》カンザキイオリ全新音樂小說力作】
- 致陌生人
- 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虎姑婆與在地故事集
- 莎拉·貝克威爾
- 莎拉·贝克威尔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創組
- 華文現代詩
- 萝拉·邦廷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蘿拉·邦廷
- 虞安壽美
- 虞安寿美
- 蜗牛起义
- 蝸牛起義
- 複刻文化
- 西蒙德波娃
- 親密恐懼
-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親愛的漢考克
- 許進雄
- 詩
- 詹姆·斯諾柏瑞
- 詹姆·斯诺柏瑞
- 認知破局
- 語凡
- 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 譯者:陳心慧
- 譯者: 唐際明
- 譯者:王蘊潔
- 譯者:簡郁璇)
- 譯者:苑默文
- 譯者:葉佳怡
- 譯者:許子昭
- 譯者:譚天
- 譯者:陳婉容
- 譯者:陳芙陽
- 譯者:黃鴻硯
- 變宋:王安石改革的邏輯與陷阱
- 认知破局
- 许进雄
- 论老年
- 译者: 唐际明
- 译者:王蕴洁
- 译者:许子昭
- 译者:谭天
- 译者:陈婉容
- 译者:陈芙阳
- 译者:陈衍秀
- 走过,才知你的存在平凡又特别:大小猫的相遇旅程
- 走過,才知你的存在平凡又特別:大小貓的相遇旅程
- 赵鸿龙
- 越南启示录1945-1975
- 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上、下冊不分售) Vietnam: An Epic Tragedy
- 趙鴻龍
- 身份認同
- 这边出版
- 进击的巨人
- 远流出版
- 远足文化
- 逗点文创结社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邊出版人
- 進擊的巨人
- 遠流出版
- 遠足文化
- 邱瑞鑾
- 郑毓瑜
- 郭哲佑
- 都筑响一
- 都築響一
- 鄭毓瑜
- 鄭煥昇
- 里尔克
- 錯別字
- 鐘穎(愛智者)
- 钟颖
- 開明出版社
- 陈夏民
- 陈心慧
- 陈系美
- 陈黎
- 陳夏民
- 陳系美
- 陳黎
- 雙語
- 雜誌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非書類
- 面紗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蘭世界史
- 面纱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兰世界史
- 顧爺
- 顾爷
- 飲食文化
- 飲食札記
- 饮食文化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电影人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2022
- 香港電影2022:沒有神話的日子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馬來西亞檳城
- 馬克斯‧黑斯廷斯
- 马克斯‧黑斯廷斯
- 黃山料
- 黃珍盈主編
- 黃秋生
- 黄山料
- 黄秋生
- 黄鸿砚
- 黑体文化
- 黑體文化
- 헤어지자고 했을 뿐입니다
2023年12月——新書上架

【預購】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譯者: 邱瑞鑾)
Regular price $6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老年」代表一個人於根本存在上的改變。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特色
◆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各界名家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它最顯而易見的,就是「無數的事物一去不復返」。
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他們沒有真正熱愛過生命。
——西蒙.德.波娃
——西蒙.德.波娃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特色
◆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各界名家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作者簡介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1908-1986)
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之作《第二性》作者。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暨社會理論學家。寫作形式豐富多樣,著有小說、劇本、遊記、論述、傳記、日記、書信等30種著作,並以小說《名士風流》獲頒龔固爾文學奬。與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是生活、思想觀念上的最佳夥伴,積極介入社會與政治改革,在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
譯者簡介
邱瑞鑾
當代法文翻譯名家,台灣台中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致力呈現原著文風,譯著少而精緻,包括《可笑的愛》(作者米蘭.昆德拉特別指定全新法文版翻譯),《貓咪躲高高》、《綠色牝馬》,《潛水鐘與蝴蝶》、《位置》、《身分》、《小姐變成豬》、《金魚》、《戴眼鏡的女孩》、《一直下雨的星期天》、《O孃》、《種樹的男人》、《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曾將十多年來每日進駐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讀書日記寫成《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之作《第二性》作者。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暨社會理論學家。寫作形式豐富多樣,著有小說、劇本、遊記、論述、傳記、日記、書信等30種著作,並以小說《名士風流》獲頒龔固爾文學奬。與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是生活、思想觀念上的最佳夥伴,積極介入社會與政治改革,在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
譯者簡介
邱瑞鑾
當代法文翻譯名家,台灣台中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致力呈現原著文風,譯著少而精緻,包括《可笑的愛》(作者米蘭.昆德拉特別指定全新法文版翻譯),《貓咪躲高高》、《綠色牝馬》,《潛水鐘與蝴蝶》、《位置》、《身分》、《小姐變成豬》、《金魚》、《戴眼鏡的女孩》、《一直下雨的星期天》、《O孃》、《種樹的男人》、《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曾將十多年來每日進駐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讀書日記寫成《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