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6
- 12月
- 12月VERSE(12月號/2023)(第21期)
- 12月號
- 130
- 1945-1975
- 1月
- 1月號
- 2022
- 2023
- 2024
- 21
- 245
- 470
- 471
- 4710415388995
- 4710415389336
- 9771819917063
- 9786263153141
- 9786263185982
- 9786263383913
- 9786263528406
- 9786263582361
- 9786263612662
- 9786263743564
- 9786263744127
- 9786263746220
- 9786263746596
- 9786263770539
- 9786267129098
- 9786267129418
- 9786267209707
- 9786267263594
- 9786267338506
- 9786267394175
- 9786267394281
- 9786267403112
- 9786267403778
- 9786269544516
- 9786269672240
- 9786269693498
- 9786269766925
- 9786269782543
- 9786269782567
- 9786269783229
- 9786269783540
- 9786269790777
- 9787301338414
- 9789570535396
- 9789579199902
- 9789624592573
- 9789862487280
- 9789862728666
- 9789864063888
- 9789864893973
- 9789864931545
- 9789865080297
- 9789865101800
- A History of Islam in 21 Women
- Another book about Santa
- Arlene Heyman
- Dear Hancock
- Enquiry And Hope
- EZJapan編輯部
- EZJapan编辑部
- EZ丛书馆
- EZ叢書館
- Hossein Kamaly
- Humanly Possible: 700 Years Of Humanist Freethinking
- INK
- James Norbury
- Jean DeBernardi
- Laura Bunting
- Lyman Frank Baum
- Max Hasting
- NICE PEOPLE PHOTOGRAPHY
- Pauline Harmange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Sarah Bakewell
- Scary Old Sex
- Sigmund Freud
- Simone de Beauvoir
- suit
- SUIT:十五月攝影集
- The Cat Who Taught Zen
- The Wonderful Wizard of Oz
- Travellution
- UNITAS
- YOASOBI
- YOUTH:人態好攝影集3
- 《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 カンザキイオリ
- 一千度
- 三采
- 三龍法師
- 东野圭吾
- 东野圭吾“假面饭店”系列
- 两性关系
- 个人成长
- 中国
- 中国历史
- 中國古典文學
- 中國哲學常識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文
- 亚洲史
- 亞洲史
- 亮光(香港)
- 亲密恐惧
- 人態好
- 人文主义的追寻
- 人文主義的追尋
- 人文主義的追尋:人文主義七百年來的自由思考、探究和希望
- 人文关怀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文關懷
- 人際關係
- 什么都有书店
- 什麼都有書店
- 伊斯兰教
- 伊斯蘭教
- 佛教
- 佛洛伊德
- 個人成長
- 假面之夜
- 假面前夜
- 假面游戏
- 假面遊戲
- 假面飯店
- 兩性
- 兩性關係
- 八旗文化
- 其他
- 冀剑制
- 冀劍制
- 劉亞菲
- 北京大学出版
- 北京大學出版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北宋
- 北歐神話
- 北韓
- 华文创作
- 南方家园
- 南方家園
- 占卜
- 印刻
- 印刻文学生活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 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
- 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暢銷版】:9大印象神人的作畫神技,認識現代藝術的必修課
- 历史
- 厌女
- 厌男
- 原点出版
- 原生家庭
- 原點出版
- 厭女
- 厭男
- 变宋:王安石改革的逻辑与陷阱
- 召喚斷裂的現場
- 台灣
- 台灣出版
- 台灣商務
- 台灣角川
- 叶佳怡
- 吉娜·哈玛迪
- 吉娜·哈瑪迪
- 吉竹伸介
- 启动文化
- 周慕姿
- 哲学家的学佛笔记【畅销新版】:关于“离苦得乐”的思索与修行
- 哲学教授
- 哲學
- 哲學家的學佛筆記
- 商周出版
- 啟動文化
- 回憶錄
- 图文书
- 圈外編輯
- 圈外编辑
- 圖文書
- 圣诞老公公要罢工!
- 复刻文化
- 女性
- 女性主义
- 字花
- 字花編輯部
- 季風帶文化有限公司
- 季风带文化有限公司
- 宁可一个人,也不将就
- 宋朝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宝琳·阿芒热
- 宝瓶文化
- 家庭關係
- 寧可一個人,也不將就
- 寶琳·阿芒熱
- 寶瓶
- 寶瓶文化
- 导演
- 導演
- 小說
- 尖端
- 山北笃
- 山北篤
- 工作哲學
- 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
- 工作排毒:让你咻咻咻的工作编辑术
- 左岸文化
- 布琮任
- 张小娴
- 张琦
- 弱勢群體
- 張小嫻
- 張琦
- 归属之仪:马来西亚槟城华人社群的记忆、现代性与身分认同白瑨
- 当代哲学思潮主义
- 当代思潮
- 律法
- 徐富海
- 徐小為
- 徐雨村
- 德国文学
- 德國文學
- 心很小 裝喜歡的事就好
- 心很小装自己喜欢的事就好
- 心是宇宙的倒影:楊牧與詩
- 心理励志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思想
- 性別研究
- 性感寫真
- 怪物图鉴:领略怪物世界必备百科
- 怪物圖鑑
- 怪物圖鑑:領略怪物世界必備百科
- 恐怖老年性愛(二版)
- 恐怖老年性爱(二版)
- 悅知文化
- 情色朝鮮:那些被迫忍受、壓抑的韓國近代性慾實錄(限)
- 情色朝鲜
- 愛琳·海曼
- 懸疑
- 成人世界生存逻辑
- 成人世界生存邏輯
- 我们都被贴满了标签
- 我們都被貼滿了標籤:從連結資源到串起故事,社工與身心障礙者不為人知的生命經驗
-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
- 我只是想分手而已:親密殺人,被深愛的男人殺死的女人們
- 我想說聲謝謝你
- 我想說聲謝謝你:12個月的感恩練習,每天找到一件值得感謝的事,讓生命更豐富【隨書附贈一年份感謝計畫表】
- 我想说声谢谢你
- 我,厌男
- 我,厭男
- 战争
- 戰爭
- 拚命無恙
- 拼命无恙
- 推理
- 推理香港
- 揭祕甲骨文
- 揭祕甲骨文:從斷運勢到問戰爭,文字學家解讀王的疑惑
- 攝影
- 教導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創品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字
- 文学
- 文学杂志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明及其不满
- 文明及其不滿
- 文社科
- 斑馬線文庫有限公司
- 新加坡
- 新加坡文藝協會
- 新加坡雜誌
- 新寶島曼波
- 旅遊
- 旅遊指南
- 日本
- 日本人的“缩小”意识:从生活态度到艺术表现,日本文化为何与众不同?
-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
- 日本人的「縮小」意識:從生活態度到藝術表現,日本文化為何與眾不同?
- 日本經典
- 日本翻譯
- 日本翻译
- 时报出版
- 时间的形状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時報出版
- 時間的形狀
- 暢遊行
- 書
- 朝鮮
- 未來情書
- 未来情书
- 朱和之
- 朴永圭
- 李周娟
- 李御宁
- 李御寧
- 李曼·F·鮑姆
- 李曼·F·鲍姆
- 李珮瑜
- 李禎環
- 杨牧与诗
- 杨采菲
- 東方哲學
- 東野圭吾
- 東野圭吾「假面飯店」系列
- 林夕
- 林宏涛
- 林宏濤
- 林蕾
- 枫树林出版社台湾传说的心灵探索:虎姑婆与在地故事集
- 柯沛如
- 标签
- 楊采菲
- 楓樹林出版社
- 標籤
- 欧洲
- 歐洲
- 武敬凯
- 武敬凱
- 歷史
- 歷史文化
- 歷史與華人群體記憶
- 歸屬之儀
- 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
- 每个生命都是永恒的开端:慢读里尔克
- 每個生命都是永恆的開端:慢讀里爾克,里爾克
- 民俗文化
- 水煮魚文化
- 法国文学
- 浩荡英华:长十八世纪的英国文艺与历史
- 浩蕩英:華長十八世紀的英國文藝與歷史
- 海外
- 淡蓝色一百击
- 淡藍色一百擊(陳黎詩集)
- 游翔皓
- 演员
- 演員
- 漫游者文化
- 漫畫遊戲人物
- 澳洲
- 爱琳·海曼
- 王晨宇
- 现代文学
- 现代诗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現代詩歌
- 用愛發酵
- 用愛發酵:和食物對話,從我到我們的療癒之路
- 用爱发酵
- 男性寫真
- 畫家
- 當代思潮
- 疗愈
- 療愈
- 白瑨
- 皇冠
- 短篇小说
- 社会议题
- 社工
- 社會議題
- 秋生回忆
- 秋生回憶
- 符咒的力量
- 符咒的力量:18個符靈法顯、驅動幸福的驚奇故事 (隨書附贈:三龍法師親自繪製【招財符】【人緣符】【平安符】【防小人符】)
- 第244期
- 简体版
- 簡體
- 簡體版
- 紅樓夢
- 細江廣美
- 給自己和孤獨的星球
- 經典
- 經典故事
- 經典日劇100話
- 綠野仙蹤故事集:奧茲大地的神奇巫師
- 編輯
- 編輯指導
- 繁體
- 繪本
- 细江广美
- 经典
- 经典日剧100话
- 绘本
- 绿野仙踪故事集:奥兹大地的神奇巫师
- 美国文学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翁弦尉
- 翁怡錚
- 翁怡铮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译
- 翻译小说
- 翻译文学
- 老舍
- 老舍的我怎样写小说
- 老舍的我怎樣寫小說
- 老舍的我怎樣寫小說:筆觸中的生活與歷史,老舍教你寫作的真諦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聖誕老人
- 聖誕老人的禮物
- 聖誕老公公要罷工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2月號/2023/第470期)
- 聯合文學(1月號/2024 第471期)
- 聯經出版
- 職場
- 職場工作術
- 職場訓練
- 胡塞因·卡玛利
- 胡塞因·卡瑪利
- 胡适
- 胡适介绍自己的思想
- 胡适的红楼梦考证
- 胡適
- 胡適介紹自己的思想
- 胡適的紅樓夢考證
- 胡適的紅樓夢考證:曹雪芹與《紅樓夢》,從考據版本到細究年代背景,新紅學之奠基
- 臉譜
- 致亲爱的你
- 致親愛的你
- 致親愛的你【《那個已然飽和的夏天。》カンザキイオリ全新音樂小說力作】
- 致陌生人
- 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虎姑婆與在地故事集
- 莎拉·貝克威爾
- 莎拉·贝克威尔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創組
- 華文現代詩
- 萝拉·邦廷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蘿拉·邦廷
- 虞安壽美
- 虞安寿美
- 蜗牛起义
- 蝸牛起義
- 行為與決策
- 複刻文化
- 西蒙德波娃
- 親密恐懼
- 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 親愛的漢考克
- 許進雄
- 詩
- 詹姆·斯諾柏瑞
- 詹姆·斯诺柏瑞
- 認知破局
- 語凡
- 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 譯者:陳心慧
- 譯者: 唐際明
- 譯者:王蘊潔
- 譯者:簡郁璇)
- 譯者:苑默文
- 譯者:葉佳怡
- 譯者:許子昭
- 譯者:譚天
- 譯者:陳婉容
- 譯者:陳芙陽
- 譯者:黃鴻硯
- 變宋:王安石改革的邏輯與陷阱
- 认知破局
- 许进雄
- 论老年
- 译者: 唐际明
- 译者:王蕴洁
- 译者:许子昭
- 译者:谭天
- 译者:陈婉容
- 译者:陈芙阳
- 译者:陈衍秀
- 走过,才知你的存在平凡又特别:大小猫的相遇旅程
- 走過,才知你的存在平凡又特別:大小貓的相遇旅程
- 赵鸿龙
- 越南启示录1945-1975
- 越南啟示錄1945-1975:美國的夢魘、亞洲的悲劇(上、下冊不分售) Vietnam: An Epic Tragedy
- 趙鴻龍
- 身份認同
- 这边出版
- 进击的巨人
- 远流出版
- 远足文化
- 逗点文创结社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邊出版人
- 進擊的巨人
- 遠流出版
- 遠足文化
- 邱瑞鑾
- 郑毓瑜
- 郭哲佑
- 都筑响一
- 都築響一
- 鄭毓瑜
- 鄭煥昇
- 里尔克
- 錯別字
- 鐘穎(愛智者)
- 钟颖
- 開明出版社
- 陈夏民
- 陈心慧
- 陈系美
- 陈黎
- 陳夏民
- 陳系美
- 陳黎
- 雙語
- 雜誌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非書類
- 面紗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蘭世界史
- 面纱之下:二十一位女性的伊斯兰世界史
- 顧爺
- 顾爷
- 飲食文化
- 飲食札記
- 饮食文化
- 香港
- 香港文學
- 香港电影人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2022
- 香港電影2022:沒有神話的日子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馬來西亞檳城
- 馬克斯‧黑斯廷斯
- 马克斯‧黑斯廷斯
- 黃山料
- 黃珍盈主編
- 黃秋生
- 黄山料
- 黄秋生
- 黄鸿砚
- 黑体文化
- 黑體文化
- 헤어지자고 했을 뿐입니다
Dear Hancock 紙製精品
Regular price $8.50Dear Hancock(親愛的漢考克)是美國新英格蘭州,夫妻檔一同創立的文儀品牌。其紙製精品,創意靈感源自懷舊、幽默以及日常事物。以手繪的方式回應,並向當代藝術致敬。
「親愛的漢考克」致力於在作品中抒發創作者情懷與觀察,以感性和幽默的方式創造出令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創作中,各種細節都不馬虎,以獨到和豐富的想像力,重新為各種生活人事物賦予新生命。同時,認為手書(hand written)是人類不可丟失的重要文化,是表現誠意的不二方式,非常值得保留。
「親愛的漢考克」紙製精品皆於美國印製,採用重磅紙張確保質感。由製作、用紙到包裝,都盡可能堅持使用不傷害環境的環保材料。
________
卡片尺寸:11.43cm x 13.97cm(4.5 x 5.5寸)
卡片印製在柔軟的白色紙張上,配以白色/淺棕色信封 - 按Dear Hancock的原先配製。
卡片內頁為空白,供您書寫。
* 聖誕卡「Shimmers Like Snow」,卡片上有燙銀的雪花為裝飾。
________
本店同時提供「郵票」的選項,方便新加坡讀者/顧客在收到卡片後直接寄出。目前,僅提供本地郵票;郵票圖片僅供參考使用。
【預購】親密恐懼:為什麼我們無法好好愛人,好好被愛?◎周慕姿
Regular price $32.00你覺得自己總是被錯待,你無法得到幸福,
但其實是,你深陷在親密恐懼的泥沼裡……
你、我所不知道的親密恐懼:
害怕或逃避愛情的人,是親密恐懼;
但討愛、想親近的人,更是親密恐懼。
‧「他辱罵我,不認為我是他女友,但我離不開他。」——「被遺棄」的親密恐懼
‧總是很想知道伴侶的一切,只要有不知道的事,就必須問清楚,兩人因此吵不停。——「被背叛」的親密恐懼
‧「我只是提出希望女友調整的小建議,沒想到女友崩潰地說我為什麼不能無條件愛她、包容她……」——「不夠好」的親密恐懼
‧在結婚前兩周,和別人上床,且是在新家主臥房,彷彿刻意要親手毀掉自己的幸福。——「失去自我」的親密恐懼
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讓我們陷入親密恐懼的惡性循環
親密恐懼,是來自童年時父母未給予我們足夠的關愛,甚至情感、肢體虐待……這些創傷,在我們建立親密關係時,一旦出現壓力或衝突,我們很容易用戰、逃、僵或討好的「生存策略」因應。
但生存策略築起的防衛心牆,無法讓我們認識彼此,反而強化我們對「生存策略」的依賴,自我價值更低落,最終,我們離渴盼的愛越來越遠,形成最令人悲傷的惡性循環。
為了活著,我們都很努力;我們值得在關係裡幸福
慕姿心理師以心疼的口吻述說:「我寫下《親密恐懼》,想要試著爬梳,那些人生的坎,如何影響我們的親密關係,成為關係中的另一個坎。」她期盼讀者們能藉由本書,開啟親密關係裡不同於以往的嶄新選擇,而不是一再重蹈覆轍、一再悔恨心傷,讓我們都能在親密關係裡擁有愛與歸屬,也能好好愛人,好好被愛。
六種親密恐懼,形成重複的愛情腳本:
一、我永遠不會是被選擇的那一個:「被遺棄」的恐懼
二、不能讓人發現我不好:害怕不夠好的恐懼
三、我不能完全信任人:會被背叛、欺騙的恐懼
四、我必須要按照別人想要的做:不得不順從的恐懼
五、別人都會想吞噬我:「失去自我」的恐懼
六、「永遠得不到想要的愛」的親密恐懼
──摘自本書內文
◎給在親密恐懼中的你我
有的時候,我們會在愛中掙扎,
感覺對方給的愛永遠不夠。
⠀
我們懷疑自己,會不會不夠好,留不住愛,
若現在兩人之間夠好,會不會哪天就糟了,
若現在不夠好,是不是他沒有這麼愛我了?
⠀
矛盾的是,當對方把對我們的愛與欣賞展現出來時,
我們也不見得相信,
內心那個唱衰魔人總是會挑剔自己,
讓我們心裡,只想往自己想像的、對方心中那個最理想的伴侶前進;
所以我們討好,注意著對方的一言一行,擔心他覺得我們不夠好,
但又生氣著他對我們的不夠注意與重視。
⠀
其實最終,我們都忘了,
若我們不相信自己夠好,夠值得被愛,
對方說什麼,真的都沒有用。
我們聽不到對方說的,只一直反覆咀嚼內心的恐懼,
習慣用固定的模式與方法處理焦慮,
例如更去討好、更去努力做到他想要的,或是更為控制對方,
但最終,那都不是我們真正的樣貌,也會讓我們把對方越推越遠。
⠀
試著放過自己吧,相信自己夠好,相信自己不需要草木皆兵,
或許這真的不是容易的事情,
但是只要你願意相信,信任的力量,會對你的內心帶來支持與穩定,
而你終於能夠用新的方法安撫內在惶惶不安的自己,
終於可以跟你內心的小女孩/小男孩說:
⠀
「你不用害怕,你很好,我愛你。」
⠀
那麼,你身邊伴侶對你的愛與肯定,
才能成為你生活中的錦上添花,
而不再是你永遠捨不得用,卻又視之如命的雪中送炭。
⠀
我們一起,試著理解,溫柔地討好自己,好嗎?──摘自本書內文
本書特色
◎唐綺陽(占星專家)、蕭彤雯(前新聞主播;知名節目主持人)撰推薦序。
◎張曼娟(作家)、陶晶瑩(藝人)、葉丙成(台大電機系教授)、蔡宇哲(哇賽心理學創辦人兼總編輯)、蔡詩萍(作家;台北市文化局長)、鄧惠文(精神科醫師)、鐘穎(心理學作家;愛智者書窩版主)好評推薦(依姓氏筆劃順序排列)
諮商心理師(諮心字第2889號)/心曦心理諮商所負責人。2017年誠品暢銷榜冠軍、金石堂「十大影響力好書」、博客來年度暢銷TOP2《情緒勒索──那些在伴侶、親子、職場間,最讓人窒息的相處》作者,而《情緒勒索》一書已售出中國大陸簡體字、韓國、泰國、越南、星馬、印尼版權。另著有《關係黑洞》、《他們都說妳「應該」》、《過度努力》、《羞辱創傷》四本書。除去心理師/作者身分,另外也是民謠金屬樂團「Crescent Lament 恆月三途」的主唱,2020年12月推出第三張台語專輯:《噤夢》。
從傳播到心理諮商、心理師到金屬樂團主唱,不管在哪裡,似乎都是個「非典型」角色,也有許多考驗與自我掙扎。因此,周慕姿對自己諮商工作的期待,是希望能讓人看到自己的選擇「是怎麼被困住」,還有「為何被困住」;而後,幫助他們看到「自己擁有的能力」與「其他的選擇」。她相信:我們擁有「選擇的自由」,以及,若能以「真實的自己」面對生命,我們就能掙脫無形的束縛,獲得真正的自由。
對她而言,「接納自己,獲得自由」,是人生最重要的事。
周慕姿心理師FB:reurl.cc/m7pVl
心曦心理諮商所FB:reurl.cc/69G1M
官方網站:beasincere.com/
【預購】中國哲學常識(典藏本)◎胡適
Regular price $38.00 本書是解讀中國哲學家們思想精髓的中國哲學入門書,涵蓋了從古代到近現代時期的百家哲學思想,以聖哲為主線,在立足各哲學家經典著作的基礎上,總結概括了其哲學思想的精髓。胡適最先採用西方哲學的體系和方法研究中國哲學史,中國哲學研究的開山之作。梁啟超、蔡元培、馮友蘭、顧頡剛、李敖等推崇備至。
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遠在老子、孔子之前,是無可疑的。但要從此等一半神話、一半政史的記載中,抽出純粹的哲學思想,編成系統,不是窮年累月,不能成功的。適之先生認定所講的是中國古代哲學家的思想發達史,不是中國民族的哲學思想發達史,所以截斷眾流,從老子、孔子講起。這是何等手段!——蔡元培
作者簡介
胡適(1891-1962)
安徽績溪人。原名嗣穈,後改名胡適,字適之,曾用筆名希彊、臧暉等。新文化運動的奠基人與領袖之一,倡導約翰・杜威的實用主義。1917年回國任教北大,參與編輯《新青年》《努力周報》《獨立評論》等雜誌,先後擔任中華民國駐美大使、國立北京大學校長、台北「中央研究院」院長等職,著有《中國哲學史大綱》《嘗試集》《胡適文存》等書,並獲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預購】聖誕老人的禮物◎眾多作家合輯
Regular price $26.00空無一物的襪子 / 收信人不明的卡片
聖誕老人是否相信聖誕節?
全世界最棒的工作,應該就是聖誕老人吧?只要在聖誕夜當晚上班,其他時間就躲在北極的小冰屋裡面讀信、看書,沒事就騎著馴鹿去打獵,生活好不愜意?不過,送了那麼久的禮物,聖誕老人卻始終有一個缺憾:「我很乖,但為什麼我從未收過一件禮物?」
趁著值勤前的空檔,他向賣火柴的小女孩借了火柴盒,站在冰天雪地之中劃下火柴許願,偷偷對著天空說:「請給我一個聖誕禮物吧!」
但……什麼也沒有發生?
那一天夜裡,在天堂的日本作家「太宰治」先生遇見一顆來自北極的流星,流星把聖誕老人的心事告訴了他。太宰先生心想,要是聖誕老人太傷心,結果決定辭職或罷工,那全世界的好孩子們豈不慘了?
於是太宰治先生從回憶裡拿出了一篇叫〈Merry Christmas〉的小說,還順道邀請了來自台灣和香港的創作人好友們,要大家寫出最好的故事、圖畫、照片和小詩,來送給這位最老的好孩子,一起給聖誕老人一個最棒的驚喜!
大家的禮物都準備好了,但少了你的那一份,所以還不能寄出去。書裡藏了一張明信片,趕快寫上給聖誕老人的祝福,和我們一起把禮物送出去吧!
親愛的聖誕老人:
您是一個好孩子,我們準備了一個禮物要給您,請笑納。
聖誕快樂!
p.s.請不要罷工,謝謝,我們的床頭都掛好襪子了,等你喔。
太宰治.王離.印卡.汀汀.田袤.李雲顥.沒有鮮乳.何亭慧.何俊穆.阿丹.林傑.枚綠金.神小風.連明偉.馬千惠.袁兆昌.徐至宏.徐嘉澤.徐旻蔚.孫梓評.孫得欽.陳阿怪.陳夏民.陳育萱.黃羊川.黃默默.黃瑜婷.黃阿心.葉覓覓.曾谷涵.雍小狼.雷獸.亂舞罐頭.楊佳嫻.劉芷妤.鄭聿.鄭哲涵.翰翰.鯨向海 敬上 (按姓氏筆劃排列)
本書特色
1. 收錄太宰治從未在台曝光作品:〈Merry Christmas〉。
2. 台日港新銳創作者聯合獻藝,用最真摯的文字,寫出你我的聖誕節。
作者簡介
文學圈夢幻組合,太宰治擔任領隊,王離、印卡、汀汀、田袤、李雲顥、沒有鮮奶、何亭慧、何俊穆、阿丹、林傑、枚綠金、神小風、連明偉、馬千惠、袁兆昌、徐至宏、徐嘉澤、徐旻蔚、孫梓評、孫得欽、陳阿怪、陳夏民、陳育萱、黃羊川、黃默默、黃瑜婷、黃阿心、葉覓覓、曾谷涵、雍小狼、雷獸、亂舞罐頭、楊佳嫻、劉芷妤、鄭聿、鄭哲涵、翰翰、鯨向海等日港台新銳作家、插畫家、攝影人一字排開,祝你聖誕快樂!
【預購】符咒的力量:18個符靈法顯、驅動幸福的驚奇故事 (隨書附贈:三龍法師親自繪製【招財符】【人緣符】【平安符】【防小人符】)◎三龍法師、錯別字
Regular price $31.00助自己調整運勢,掌握生命課題。
◎隨書附贈:三龍法師親自繪製【招財符】【人緣符】【平安符】【防小人符】
使用前請詳閱說明書,助您趨吉避凶、心想事成。
「符咒看起來又不難,自己畫符可不可以?」
「符咒並不是永久性的,要充電?」
「求符前心善正念也很重要?」
符,從道家文化而言,是一種人神溝通的憑證。符咒這門術法,非常講究傳承以及祕訣,最重要的是在有形的物品背後驅動無形的能量。很多人對符咒有著錯誤的想像,覺得符咒效力都是瞎扯,又或者以為一符在手財富自由,還是有了桃花符躺在床上都能等到另一半。
符咒類型眾多,有的求財、有的求偶,還有的求死,每一張符就是一則故事,本書從招財、愛情桃花、人際關係等方面介紹各符咒的使用方式及真實案例故事,以及告訴讀者應有的觀念與心態。
專文推薦
DK DI掃 YouTuber異色檔案
ET怪奇物語故事館 靈異恐怖動畫YouTuber
凱莉粟說說 靈異恐怖動畫YouTuber
誠摯推薦
柯孟融 導演
偷聽史多利Talking Story 恐怖靈異Podcast
微疼 百萬人氣角色創作者
「所有符咒都是輔助,本質還是要看自己」。也就是說,生活遇到困頓的人,想要索取符咒來改變現狀,符咒在信念上,或者在某種神祕領域裡,也許可以給你支持與幫助。但真正能夠讓你跳脫困境的、根本上達成效用,不管是要求財、求感情、斬桃花等等,還是要取決於你做了什麼樣的努力。——DK DI掃
錯別字擅長運用比喻的方式,簡單扼要的在短短的幾行字就能讓我如同吃了益生菌後好消化好吸收,而每篇故事都加入與其符咒相關的真實故事來敘述,他總能透過文字以具體易懂的方式刺激我的想像力,讓我腦中浮現畫面。——ET的怪奇故事動畫館
這本書最棒的一點是,三龍法師不會神神叨叨,一味的宣揚自己的符咒多厲害,也不會一直說些讓人暈頭轉向的字詞。反而每個故事都很貼近生活,三龍法師也會在每個故事裡面及故事後的問與答,仔細講解每張符的作用,甚至會順勢宣揚正確的想法跟觀念。——凱莉粟說說
三龍法師(張育智)
符咒法師
南華大學生死學系畢業
台灣省堪輿命理協會 榮譽理事長
嗣漢天師府 上清五雷經籙 提派大法師
中華台灣道教協會 榮譽副理事長
紀錄片電影 《三清》顧問
中天新聞 《神秘52區》民俗顧問
東森財經《台灣大代誌》 民俗顧問
緯來綜合 《逃跑吧好兄弟》法師顧問
Fb 三龍法師
www.facebook.com/GoodLuckBank/
錯別字(賴正鎧)
現職:中天新聞主播/記者/主持人/製作人
經歷:東森新聞-社會記者/經濟日報-房產記者/鍵盤小檸檬-專欄作家
出版:《靈異錯別字:夜訪百鬼》
《鬼獨家:找鬼記者的靈異事件簿》
Fb新聞主播 賴正鎧/錯別字
www.facebook.com/zhuobizi
YT頻道 靈異錯別字
www.youtube.com/@ctiwugei/featured
【預購】走過,才知你的存在平凡又特別:大小貓的相遇旅程 The Cat Who Taught Zen◎詹姆·斯諾柏瑞( James Norbury)(譯者: 鄭煥昇)
Regular price $35.00可能是在落葉裡、泥土裡或雨裡,
也可能是在被我們遺落的東西裡。
✦ 繼「大熊貓與小小龍」,全新角色、加長篇幅的故事創作。
✦ 上市首日即登上亞馬遜暢銷榜Top 1、禮物書Top 2。
✦「大熊貓與小小龍」已譯成30多國語言,持續霸榜《星期日泰晤士報》Top 10。
✦ 部分文字中英對照呈現,英文為英檢中級程度。
☆———獻給對生命懷有疑惑、對自己抱有懷疑的你———☆
每個人都有可以送給世界的禮物
在熙來攘往的城市裡,一隻貓從鼠朋友那裡聽到一則傳說,在楓樹林深處有一棵巨大的古松,凡是在樹上棲坐的人,任他的心再怎麼躁動都能就此安歇、獲得平靜。
貓貓懷著對這份平靜的嚮往啟程,途中遇見了躁鬱的小猴、對生命已無眷戀的老龜、張牙舞爪滿懷怒氣的老虎、自我懷疑的小狼、浮華愛現的烏鴉……也想起了小小龍曾帶給他的啟示。
當古松終於映入眼簾,渴望的平靜近在咫尺,卻殺出一隻黏人的小貓阻擋在他面前……
2隻貓、7個過客,
交織成一個生命不斷重複述說
卻被我們忽略的寓言
———不勉強去當最好的,真實的自己才會浮現
我不停地張牙舞爪,以為高人一等會讓我感覺良好,
但當我不再想著贏過別人,感覺好平靜,好像找回了自己。
———每個人都有可以送給世界的禮物
為自己的天賦歡呼,而不是看著別人的東西羨慕。
———花朵,會開在最不可思議的地方
命運是一條蜿蜒的道路,我們以為的壞事,繞了一圈可能變好事;
而我們一直巴望著的事,最後卻可能讓我們受到傷害。
———與能帶出我們最好一面的人相處,也包含了你自己
不論去到哪裡,我們都是自己的旅伴,
試著去當自己最好的朋友,溫柔地對待自己。
———寄望於下一個瞬間,不如好好品味這一個當下
我見過一百個夏天、一千座寺廟、一百萬顆星星,
但我曾經佇足聞過一朵花嗎?
藝術家、文字作者兼插畫家,詹姆斯是個身體力行的自然與動物愛好者。他大學主修動物系,生活中吃全素,當志工選的是非營利的英國貓咪保護協會,平日則與愛妻在英國南威爾斯照料七隻貓咪的起居。在空閒時喜歡閱讀、打電動、彈吉他,不然就是練練空手道。
譯者簡介
鄭煥昇
在翻譯中修行,在故事裡旅行的譯者。賜教信箱:huansheng.cheng@gmail.com。
【預購】印象派,看不懂就沒印象啊啊【暢銷版】:9大印象神人的作畫神技,認識現代藝術的必修課◎顧爺
Regular price $38.00這一次,超譯大家最喜歡的印象派
整個時代都在變,藝術怎能一成不變!!!
打開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
細節分析,9大印象神人的作畫神技!
顧爺出手,老人小孩都能懂
▌特別收錄─迷你版藝術史懶人包▌
教你「如何一眼認出藝術流派」
莫內和畢沙羅去戶外畫畫,一個因為太吵?一個因為太窮?雷諾瓦的名作,差點被日本收藏家燒掉?繪畫水準看起來不如小學生的塞尚,卻成了日後的現代藝術之父?竇加看似專畫優雅的芭蕾舞伶,其實是陰沉的舞女控宅男?家喻戶曉的瘋子畫家梵谷,其實命苦如中藥,命硬如鑽石?叛逆有才的富二代馬奈,是所有神人畫家的偶像?被男神包圍的唯一女神莫里索,有個顧爺超想分享的八卦?
「印象派為什麼好?因為它不像古典繪畫那麼晦澀,也不像當代藝術那麼不知所云。」──顧爺
▌大家最喜歡也最熟悉的畫派,沒有之一
雖然已經過去了一百多年,印象派依然是大眾最喜歡的一個畫派。它既不像古典畫那麼古板,也不像當代藝術那樣新潮到讓人看不懂。「這個世界出現過印象派,對全人類來說都是一種幸運」、「在一次陪朋友看完印象派畫展之後,我想在微博上寫些東西,分享自己認為有趣的故事」,沒想到「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圖文」點燃各大社交平台,成為一股熱潮,而顧爺也從此成為普及藝術的代表人物之一。
印象派不僅是一種「人類的幸運」,更是顧爺人生的轉折點。印象派也是「小顧聊繪畫系列」的初心,在他的所有作品乃至生命中都佔有不一樣的意義。新書共收錄了九位印象派代表畫家,在顧爺看來他們身上並沒有任何共同特性,有意思的地方就是每個人都不一樣,每個人都有著不同的故事。同時他也希望讀者們可以通過了解畫家背後的故事,走進印象派的世界。
▌印象派三傑
如果你上網搜索「什麼是印象派」,相信十篇文章裡有九篇會提到四個字:戶外作畫。畫家畢沙羅跑到戶外畫畫,可不是單純地模仿和跟風。他出去,有他自己的原因──家裡太吵。
畢沙羅來巴黎時,隨行人員裡有他的老娘、同母異父的姐姐(也可算是姑姑)和她的5個孩子,加上保姆和佣人,一共有5個女人+5個小孩+畢沙羅,同住一個屋簷下。畢沙羅在戶外繪畫很有可能是因為逼不得已。但是,整天都在森林裡餵蚊子並不能幫助他成為一名職業畫家。於是,他報了一個繪畫培訓班。有一天,班上來了一個有意思的小子叫莫内,兩人臭味相投。巧合的是,莫内也很喜歡到戶外去畫畫,他到戶外畫畫的原因比畢沙羅還要簡單──窮。莫內又把雷諾瓦拉了進來,他當時從事的工作是畫瓷器。可千萬別小看這項技能,畫盤子小能手雷諾瓦就是靠著這項技能,成功為家人買了一棟房子!就此印象派的三位核心成員到齊,畫漫畫的莫内、畫盤子的雷諾瓦、來自加勒比海的外來人口畢沙羅。
▌印象派成軍,全靠人力資源總監畢沙羅
莫内和雷諾瓦這哥兒倆實在不擅長拉幫結派,找來的人發展來發展去都是些配角。相比他們的搭檔「老畢」,他倆簡直弱爆了!我們來看看「人力資源總監」畢沙羅的成績。
1. 蘋果男──塞尚
塞尚的作品和他的人一樣奇怪,剛加入印象派時,他只不過是一個不合群的怪人,隨著時間推移、年齡增長,塞尚逐漸成長為一個超級不合群的怪胎。雖然如此,但塞尚始終把畢沙羅當作自己的老師。
2. 打死不承認自己是印象派的印象派──竇加
竇加加入印象派的動機非常單純──錢。他出生於一個富裕的銀行世家,一開始學習藝術純為興趣,完全不需要考慮生計。但後來老爸去世了,家道中落,竇加只能靠變賣自己的財產為家族還債。畢沙羅看準了這個機會,向缺錢的竇加伸出橄欖枝。竇加在當時的法國畫壇已經小有名氣了,他的加入,間接或直接導致了另一個人的加入……
3. 美女畫家──莫里索
她加入的原因可能就真的是為了理想。首先她不缺錢,而且她在加入之前就已經獲得了官方藝術沙龍的認可。所以說她來印象派,其實就是沒事找事。莫里索不光帶來了沒事找事的作死精神,還帶來了一個超級大明星。
4. 超級大明星── 馬奈
馬奈雖然從未參加過印象派任何一屆畫展,卻一直在精神上支持他們。這就好比你籌備一個活動,請來周杰倫為你站臺,接下來那些一、二、三線明星就會像大閘蟹一樣一串串跟上……這就是所謂的明星效應。
5. 超級大財主──卡耶博特
在吸引到足夠的眼球之後,宣傳委員畢沙羅便開始著力於發展年輕力量……大財主……對不起,是超級大財主卡耶博特。他會受到印象派的注意,絕不僅僅是因為他過人的繪畫才華或者人格魅力,更是因為他的……錢。他不僅資助了印象派的畫展,還通過購買莫内、雷諾瓦、畢沙羅的作品來養活這些「窮鬼」朋友。
6. 背包客──高更
高更原來是個股票經紀人,收入很高,曾經也買過不少印象派的作品。在畢沙羅的推薦下,高更參加了第四屆印象派畫展,並且還出席了後來的全部四屆畫展。這個出勤率是什麼概念呢?印象派扛霸子莫内一共也就參加了五屆印象派畫展,和他持平。
7. 點王──秀拉
又是在畢沙羅的推薦下,秀拉作為剛出道的新人參加了第八屆印象派畫展。沒想到,他的參展作品《大傑特島的星期日下午》搶走了所有前輩的風頭,一炮而紅。
8. 紅髮小子──梵谷
1886 年,剛學畫六年的梵谷來到法國巴黎,剛好趕上參觀第八屆印象派畫展。在畫展上,梵谷接觸到許多印象派畫家的作品,這對他的繪畫創作產生了很大的影響。不過,這次老好人畢沙羅並沒推薦他參加下一屆的印象派畫展,因為印象派畫展一共就開了八屆,沒有下一屆了!幾年後梵谷精神病發作,畢沙羅倒是給他推薦了一個療養的地方──奧維小鎮。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那裡也成了這位孤獨畫家命運的最後一站。
畢沙羅在印象派中不能算是最有才華的一個,但絕對是最受歡迎的一個。他就像太陽一樣,能把整個星系的行星聚攏在一起。他們個個身懷絕技,卻又風格迥異。他們有著一個共同的目標──想跳出沙龍,幹一票大的!在畢沙羅的組織下,印象派一口氣搞了八屆畫展。
這八屆畫展就是一個巨大的舞臺……一個個超級巨星即將在這裡誕生。一場場好戲,即將在這裡上演。
▌藝術從「看得懂」變「看不懂」的轉捩點
從神話到文藝復興,再到印象派。顧爺用三本書,三部曲,搭建起一部簡明西方藝術史,一個「顧爺藝術宇宙」。神話是西方藝術的源頭與素材,文藝復興是古典藝術的起點,而印象派則是一個最重要的分水嶺,既終結了過去五百年來的傳統藝術,也打開了通往現代藝術的大門。從此,藝術從「看得懂」變成「看不懂」,一百五十年來,有關審美的一切,都從這裡開始。
我滿腦子都是藝術,你要不要來一點?
本名顧孟劼,普通文藝青年,藝術愛好者。因在微博上連續發布「小顧聊繪畫」系列長微博一炮而紅。關於藝術,一切的熱情都源於單純的喜愛。非科班出身,更沒有教授頭銜,因此,與其說在談藝術,倒更像是嘻嘻哈哈地聊天。
現任上海古野文化傳播有限公司CEO,把做藝術、玩廣告、搞視頻和一切認為有趣而能樂此不疲折騰的事當作正業,著有《不懂神話,就只能看裸體了啊》、《世界太無聊,我們需要文藝復興》、《這些謎樣藝術家,太有事》、《不懂中國畫,只怪你太年輕》(均為原點出版)。
【預購】情色朝鮮:那些被迫忍受、壓抑的韓國近代性慾實錄(限)◎朴永圭(譯者:徐小為)
Regular price $37.00💔 「妓生」上流 仍是永世賤民,直到 黃眞伊 才跨越階級
💔 醫女 終究是貴族名門的玩物,唯有 大長今 以醫術留名
相較於日本人的性開放,韓國人的兩性觀念卻是壓抑到了極點!
由於表露性慾這件事完全被法律禁止,連戀愛裡的情感都遭受限制,
導致朝鮮社會對愛慾抱有幻想,即使淫亂、觸法,仍瘋狂渴求性愛,
而且身分越高權力越大,行為就更放肆,慾望與性醜聞便隨之而來。
本書重現韓國人避談、鮮為人知,朝鮮王朝時代的 隱晦情色史!
誇張現象 簡直韓國古代「N號房」翻版,荒唐到讓人看不下去……
♀ 美麗哀愁 妓生、宮女、醫女和婢妾,竟然是當權者的玩物!
♂ 不堪入目 制度禁錮,強占、私通、逆倫等逞慾者層出不窮……
【本書內容】
韓國男性,真的如同電影、偶像劇一般,令人風靡、垂涎?
你我從未聽聞!古代朝鮮王朝人們的性愛之事,竟是如此……
「醫女會針灸按摩,腦袋又好,但世人只把她當作低賤女人……」
「僧侶私通有夫之婦的情況不少,但遭士大夫強姦的卻更是頻繁!」
「名門後代、功臣之子濫用權力,姦淫婢女導致懷孕,卻從輕處置……」
原來韓國戲劇、電影演的性犯罪都是真的,而且實際情況可能更糟!
當階級、情慾封閉到極限,飽讀詩書的文人雅士們,
終究會脫下儒學假面,做出失序、荒淫無道的行為。
白天冷靜分析國家大事,晚上挑戰倫理、拋開束縛……
熟習學問與禮法,正人君子的背後,其實都是暗算!
欺壓毆打、鬥爭清算,性醜聞糾葛不斷,竟是常態。
【本書特色】
「我們還不了解韓國!」暢銷史學作家最驚人的吶喊
連韓國人都無法置信,最寫實赤裸的性剝削和黑歷史
📖 收錄 11幅 最具代表性的春宮圖,以及在實錄上均有記載,
😈 各式弱肉強食,讓人難以置信,古代韓國的真實性慾事件……
透過歷史脈絡,細窺朝鮮文化的男女關係
理解現代韓國社會,無奈悲涼的兩性情結
譽為「將歷史大眾化的旗手」、「實錄史家」的韓國歷史作家。
1998年以中篇小說《植物圖鑑創造的時間》獲得韓國〈文藝中央〉新人文學賞,初次以小說家身分登上文壇。接著出版大河小說《策略》、《那男人的魚》、《路上的皇帝》之後,又以朝鮮正祖的暗殺事件為題材,撰寫小說《密札殺人》。
繼暢銷200萬本的《一本書看完朝鮮王朝實錄》之後,在二十年之間出版了9本系列作品,包括《一本書看完高麗王朝實錄》、《一本書看完高句麗王朝實錄》、《一本書看完新羅王朝實錄》、《一本書看完大韓民國總統實錄》、《一本書看完日帝強占實錄》等。近年來則執筆《正祖與蔡濟恭,還有丁若鏞》、《朝鮮君王秘密檔案》、《朝鮮官廳紀行》和《朝鮮名著紀行》等歷史教養書,以新的主題重新審視朝鮮歷史。此外,還有《宦官與宮女》、《春秋戰國史》、《朴永圭的古代史藝廊》等歷史書,以及歷史文化散文《特別的韓國人》、東西洋哲學史《思想博物館》、佛教禪語錄《領悟的瞬間》等。
譯者簡介
徐小為
政治大學韓語系畢業。愛好閱讀,樂於生活,喜歡把看懂的什麼說給人聽,便開始翻譯的日子。
【預購】VERSE(12月號/2023)新日本文化(第21期)
Regular price $28.00日本,正發生
後疫情時代,社群上終日有朋友在日本打卡,分享他們的喜悅。但旅遊之外,我們好奇的是,幾年不見,日本的文化、時尚、旅遊、餐飲與生活產業,出現了什麼樣的重要變化?《VERSE》編輯團隊特別來到日本,進行第一線的深度採訪。
首先是日本國民級的潮流品牌「BEAMS」,四十多年永保青春活力。我們以「長訪談」形式與社長設楽洋對話,聽他分享品牌的祕密與近五十年來對流行趨勢的觀察,並且很榮幸與BEAMS合作社長的封面。
同樣誕生於1970年代,也始終在潮流前線的東京澀谷「PARCO」。今(2023)年適逢澀谷PARCO 50周年,他們在疫情之前整棟打掉重練,如今以結合文化藝術和時尚潮流的嶄新姿態重現於東京。展示了零售商場什麼樣的可能性?
日本知名旅宿「星野集團」是許多台灣人嚮往的旅店。編輯前往探訪集團起家的「虹夕諾雅 輕井澤」,並且專訪社長星野佳路,探究他們如何結合旅宿模式與地方魅力。
疫情的確讓人們更嚮往自然,「SANU 2nd Home」是一個全新的旅遊與生活提案,以消費者的「第二個家」為概念推出訂閱會員制,兩年多來不論會員或者房間數都快速成長。SANU創辦人本間貴裕之前就是東京多家風格旅店的關鍵推手,當前東京非常夯的高端設計旅店「Hotel K5」也有他參與企畫。
同樣也參與企畫開發K5的還有另一間「Staple」公司,他們以「軟體開發者」(A Soft Developer)為核心推動地方再生和新工作模式。兩間公司創辦人的報導都非常精彩。
2001年創立的「Transit General Office」可說是日本最活躍的餐飲企畫公司,曾經將台灣的芒果冰品牌「Ice Monster」與澳洲知名早午餐店「bills」引進日本,不斷創造東京獨有的餐飲文化與生活方式。負責人中村貞裕有什麼神奇魔法?東京當前最新文化景點,是由知名建築師隈研吾設計的「角川武藏野博物館」,這是日本最大跨媒介出版集團角川所設立,展現了這個出版集團如何在數位化和多元IP之後,更進一步率全球之先將內容「現實化」與「體驗化」。
11月初是東京藝術周,《VERSE》受邀參訪一探這個年輕的藝術展如何擾動這座城市。我們也專訪東京國立新美術館館長逢坂惠理子,看這座最大的國立美術館如何轉型。此外,本期還有一個非常特別的附刊,介紹東京當前三個最酷創意街區的散步指南:兜町、下北澤和澀谷十間飲食指南。
以上不論是長青品牌、新旅店、餐飲概念或街區轉型,都讓人見識到創意企畫的重要,這也是日本文化產業之所以特別的關鍵。本期封面故事不只是日本正發生的新趨勢、深度的旅遊指南,更是創意企畫的教戰手冊。
《VERSE》期許是文化的引路人,2024年的雜誌訂閱計畫即將展開,將帶給各位更多的故事和獨特的體驗(包括推出文化旅遊)。誠摯邀請大家與這個最認真的編輯團隊一起探索迷人的文化風景,分析重要現象與趨勢,認識各類型推手的策略與理念。
————《VERSE》編輯部
【預購】寧可一個人,也不將就◎張小嫻
Regular price $31.00《字花》NO. 106
Regular price $18.00《字花》106期「推理香港」
「香港推理」是否已成一個充足的標籤,足以指稱這些作家的整體傾向?如果可能的話,「香港推理」的特色會是甚麼,又有何歷史源流?在這個時點,香港推理或許尚且未能自成體系,我們的答案未必堅實,不過問題往往遠較答案重要。——葉梓誦
- 邀請譚劍、陳浩基對談,討論香港推理的開端、發展趨勢和現實限制;
- 訪冒業、望日,剖析港台及日本推理創作的異同, 闡述港台推理出版的生態;訪柏菲思、理想很遠, 了解她們的創作歷史和構思源起;
- 「解像」特編「香港推理小輯」,收錄何嘉俊、Moyashi、臥斧的推理閱讀經驗,以及對「香港特色」推理作品的理解
- 訪本地二創填詞人晴天林,談如何面對近年的現實限制和壓力,學懂消化、轉換心境,繼續走自己的創作路。
【完整目錄】
啟首語/李日康、關天林
香港推理
前言/葉梓誦
「求知、求真,是人的本能」──專訪香港推理作家陳浩基、譚劍/林凱敏
在小說中殺人,在小說外出版──訪望日/關天林
推理小說的生成法則——訪冒業/葉梓誦
柏菲思——文學與推理之間的實驗/李日康
理想很遠──推理・理想的近距離 /李日康
解像
千禧年後香港推理小說的文體意識/何嘉俊
在三毫子小說尋找推理是否搞錯了甚麼/Moyashi
我的香港推理閱讀經驗,以及其中的「香港特色」/臥斧
房間裡的小矮人
水豚,和住在洗衣機裡的男人/黃言丹
起格
斷裂常識/沐羽
盛夏之死/林日錦
客席選文/樊善標
早餐時間/梁匡哲
詩兩首:博士學位 手與方言/池荒懸
詩兩首:逆風食煙 黑色暴雨/王兆基
字裡田間/萍凡人
情慾想像——觀馬格列特幾幅畫作/石堯丹
活死人回歸社會/黑麥
難過的二十四歲(大學文學獎小說組季軍)/羅浩雲
香港文學開引號
第五十五站──鄧阿藍
《咖啡還未喝完——香港新詩論》
第五十六站——三蘇
《三蘇怪論選》
花字 issue007
出場敘
林的傳人・晴天林/劉平
倚音
關於香港,我幾乎毫無眷戀/盧勁池 X Wilson TsangX高立
土尋香
第一次服裝造型:《神經刀與飛天貓》/文念中
食自己
食鹽多過你食米、食龍肉都冇味/歐陽應霽
五格漫畫
回來/沈君怡
前台詞
雲門五十年 鄭宗龍孤獨中嚮往返璞歸真/知夏
詞語蔓延
簽署時間——何倩彤《共存契約》/葉梓誦
特稿
香港本土詩的傳統——鍾國強《默讀餘溫:文學評論集》/鄭政恆
雜誌簡介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 2006 年 4 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用文 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 文化評論,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 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網頁:http://zihua.org.hk/ Facebook
專頁:字花 | https://www.facebook.com/fleursdeslettres/
水煮魚文化 | https://www.facebook.com/spicyfish001/
【預購】胡適介紹自己的思想◎胡適
Regular price $25.00《暢遊行 Travellution》第130期(簡體)
Regular price $6.00每月出版實體雜誌之外,我們也樂於第一時間在這個頁面與你分享所知的好吃、好玩、一切美好事物。歡迎你留言與我們交流,若有喜歡的內容也歡迎分享讓更多人看到喔!
本期精彩亮點
封面故事:冬日協奏曲 吉林• 內蒙古• 黑龍江
目的地: 墨爾本的夏日聖誕、留尼汪島冒險記
新加坡: 宏茂橋「過趣」尋跡
馬來西亞:義工旅行的意義
封面故事:冬日協奏曲吉林• 內蒙古• 黑龍江
Winter Wonders of China
對於沒法在生活中經歴四季的新馬人而言,冰天雪地的 冬日總有一種莫名的吸引力。此時,嚴寒凝固了水汽,熟悉的雨水變成了雪花,紛紛揚揚,眼前一片銀裝素裹。但在這仿佛被凍結的世界中,溫暖的溫泉、流淌的泉水、冒炊煙的雪屋、遊動的魚兒形成了充滿生機的反差。讓我們搭乘通往雪國的飛機,去滑雪、健行、摔跤、賽馬、泡溫泉、打雪仗,感受快樂在雪地裏融化!
【預購】我,厭男◎寶琳·阿芒熱 ( Pauline Harmange)(譯者:一千度)
Regular price $25.00重建秩序的時候到了!
「厭男」不是厭惡男性,
而是鄙視,且受夠男人野蠻地
躺在特權中坐享其成。
★ 厭男不是性別歧視,而是對「厭女」的回應。
★ 法國現象級圖書,《紐約時報》、《泰晤士報》、《獨立報》、《Elle》、《每日郵報》……各國媒體強力推薦!
★一本被全球男性群起撻伐的振聾發聵之作,已授權超過20國外語版本。
★沒有艱澀理論,有的是不再甘於「低男一等」的態度與自信。
★在法國首印量只有450本的小冊子,卻因書名引發「性平委員會」男性官員強力反彈、各國媒體爭相報導,讓作者成為千夫所指的箭靶。
他們說教,或者索性對我們極力要說的充耳不聞。
他們開著自以為無傷大雅的性玩笑,
絲毫感覺不到自己造成了傷害。
當他們偶然福至心靈去接一次小孩、打掃一次家裡,
便被捧為完美人夫。
當他們被指責為厭女時,便急於辯駁:
「我?性別歧視?!我家裡可是有一個老婆、兩個女兒、兩隻母貓的呀。」……
▍獨家爆炸新聞來啦:人類世界裡不是只有男人!
「所有女性都應該停止自我貶低。每當陷入自我懷疑時,一定,一定要問問自己:如果換成一個普通男人,他會怎麼做?」
從媽寶男、男性說教、#MeToo運動,到異性戀框架、家務分配、女性間的團體情誼,作者以犀利、金句百出的觀點,佐以廣大女性都曾切身體會的日常經驗,闡明自己「厭男」的原因,以及自古以來,因父權導致的性別歧視與不平等現象。
藉著本書,她要為深植人心到近乎洗腦的父權社會除魅,也向女性喊話:不要再為自己無法成為聖母或是「神力女超人」而自責了,我們應該允許自己像個正常人類一樣,擁有瑕疵和缺陷。
//
「人們常常混淆憤怒和暴力,其實這兩者並不總是相關。
遭到歧視後爆發的憤怒,
與男人羞辱、強姦和殺害我們時的暴力程度根本沒有可比性。
擺脫溫柔平和、甚至近乎被動的女性角色束縛,
積極要求男性改善自我,這對我們才是最有利的。
為此,我不再急於向任何人澄清:
不,我不是真的厭男,我只是在幽默地開玩笑。
我不想再浪費時間和精力去裝出一副溫柔熱情的模樣了。
我或許根本就不是那種性格的女人……
而且說到底,不溫柔又有什麼大不了的。」──寶琳.阿芒熱
國內外作家、媒體強力推薦
諶淑婷(文字工作者)專文作序
李欣倫(作家)、盧郁佳(作家)聯手推薦
◎ 禁止女孩學習表達憤怒和使用暴力,就是在充斥男性暴力的世界裡剝奪了她們正當防衛的機會。──盧郁佳(作家)
◎ 我相信本書能給「厭男」者極大安慰,沒錯,我們不用假意掩飾,我們正是因為努力實踐女性主義,所以難以無視男人的平庸與自大。──諶淑婷(文字工作者)
◎ 一本女性主義的離經叛道之作……證明了厭男如何為姐妹情誼開闢了空間。──Monstrograph出版社
◎《我,厭男》觸動了社會的神經。面對性別歧視和性別暴力,作者提出了一種更為直白的應對方式。──《紐約時報》
◎ 熾熱激情與冷靜克制並存的傑作。──《泰晤士報》
◎ 打響了反對性別歧視的又一槍。──《泰晤士報》
◎ 大快人心……是對女性和女性力量的堅信不疑,是對自由解放的真誠呼喚。──《獨立報》
◎ 詳細地闡釋了占全球人口51.9%的男性為何惹人生厭。——《每日電訊報》
◎ 一本令人振奮的小書,一口氣讀完。——《解放報》
◎ 交織而團結的女性情誼綻放出愉悅人心的力量。——《Elle》雜誌
◎《我,厭男》中的論述一針見血,並不過激也不粗暴,當代女性主義的熱議話題,如父權制、精神負累、#MeToo運動和女性的連結等都有論及,延續了蕾蓓嘉.索尼特等女性主義作家的一脈。——《新觀察家》
◎ 其引發的爭論不僅聚焦於性別問題……波西米亞式風格,言詞直率,承繼了波伏瓦、柯萊特等女性主義者的思想……激烈譴責了男性暴力、特權及其對女性的壓迫。——《每日郵報》
◎ 討論性別議題,但不僅限於此。——國際線上雜誌《PopMatters》
◎《我,厭男》提醒我們,如果僅靠禮貌的請求,女性主義先驅們無法做成任何一件事。——《i》小報
1994年生,法國女性主義者、作家。在一家救助女性性暴力、性侵受害者的機構擔任志工。她的作品包括《我,厭男》、《身處支離破碎之所》(Aux endroits brisés)及《流產:關於自願墮胎的私密故事》(Avortée, une histoire intime de l'IVG, Éditions Daronnes)等。
譯者簡介
一千度
出版社法文編輯,譯有多部法文作品,編輯出版多部女性主義紀實圖書。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1月號/2024)(第245期)
Regular price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4年1月號 —— 時間的形狀
以中篇小說為創作獎項的台積電文學賞,至今已進入第七屆,自二○一一年開始至今,共選出了二十一名得主,其中也有許多人陸續出書,在小說創作上走出自己的路線和風格。從關注自身成長,回看家族的脈絡,摸索人與人之間存在的聯繫和變化的可能,身處的環境對自己內在的拉扯與影響,但凡過往時間和經歷的累積,都是創作者的養分與發揮的空間。除了書寫題材選擇之外,中篇小說須著重的結構設計,以及相應細節的處理,也挑戰著創作者對於小說的思考和發揮。
本屆台積電文學賞,邀請複審連明偉、蔣亞妮、朱嘉漢、陳淑瑤、黃麗群、盛浩偉,選出九件作品晉級決審,再由周芬伶、紀蔚然、張貴興、楊照、鍾文音進行決審。選出本屆得獎者:
正賞:孔曉莉〈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
副賞:路成偉〈瘋土〉,陳致安〈六月雪〉
恭喜三位得獎者。
【編輯室報告】時間的形狀/總編輯 初安民
適值2023年杪,接著便是嶄新的2024了。時間真快,回顧過往,總覺得歲月流逝太快,時間的形狀是一塊一塊的奔馳競飛,許多夢想未及兌現便又得面臨重設夢想的時刻。
•
「台積電文學賞」迄今已臻七屆十四年,在長篇小說與短篇小說之間,中篇小說在篇幅上,有著「中繼」的銜接特色,足供有志於小說創作途中,可以持續與稍歇的思考、醞釀、錘錬,在布展形式結構與開拓視野空間的書寫過程中,堪稱馬拉松賽程前必然的中距離鍛練。「台積電文學賞」的出現,其目的即在此種理念而設立,允為目前文學獎中少有的獎項,這些年來,連明偉等堅實作家皆於此獎項中脫穎而出,嶄露頭角,至今蔚然成家,佳作連連。也為全球華人年輕作家提供了可供驅馳的舞台,受到廣泛關注。𧫴此特向支持本獎項的「台積電」致以崇高的敬意與謝意。
•
本次得獎的三篇作品,正賞〈我見夕陽與朝陽無異〉,敘事者我遊走於時間之河,從母親與父親如何從孩稚時開始,與山的根土相互依存,在山村裡活成各自的模樣。後來一家三人遷離山村,走出大山,卻在城市裡陷入另一種更艱難生存景況。時間如洪水漫淹,人事遷移,寄望著下一處新地,唯等待陽光澆長;副賞〈瘋土〉寫生長在東北縣城的主角和他身邊好友,在高三寒假的晃蕩時光,看似被困滯在生活的百無聊賴,其實是年輕人困在面對未來的虛無,以及內心積累的焦躁瘋闖。對映身處縣城的環境和風土,在人與地的交纏中,誰也不確定最後迎來的是新生,還是另一道厚繭;副賞〈六月雪〉,從聲音著手,不管是深受異音襲擾的三十歲男子,或是可以在夢中切斷生命絲線的十七歲少女,彼此的相遇,虛實之間使得那些藏匿在內心深處,卻又不斷向外滿溢的自我孤絕,有了一個相互迴盪,理解共鳴的交會。
•
近期以來,關於理工與人文教育的岐異觀點,甚或文言與白話的爭議討論,其視角無非是「實用」與「無用」,價格和價值的追論。厠身文學雜誌與出版四十年來,似乎也是在探索這個命題而不可得,究竟什麼才是我們最不該放棄的東西?
•
謝謝大家長期以來對文學的支持與鼓舞,文學能提供的是,讓理想的脆弱燈火依然閃爍著,在愈趨寒冷的世界。
•
2024
新年快樂。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預購】聯合文學(1月號/2024 第471期)
Regular price $21.00封面故事
YOASOBI「無論從音樂、從小說、從MV進入作品都好。
我們希望大家能夠自由地享受YOASOBI的作品。」——Ayase
由作曲家Ayase與歌手ikura組成的雙人樂團YOASOBI,在二〇一九年憑著出道曲〈向夜晚奔去〉爆紅,以「小說音樂化」為特色,在出道四年間,已經成為代表性的J-POP樂團。本期專輯以「YOASOBI」為主題,以YOASOBI的重磅訪問為始,接續音樂相關的小說與動畫原著,全面盤點故事的起源,也邀請四位作家選曲並撰寫專文;另外,特別邀請到了日本樂評人ROCKIN’ ON JAPAN編集長山崎洋一郎,為讀者們揭示日本視角下的YOASOBI;此外,我們也邀請「宇宙電波UNIPA」的Jesse與「裝咖人」的張嘉祥,從「小說音樂化」的角度來詮釋YOASOBI的跨界魅力。
跨越了小說、動畫、MV等媒介,YOASOBI的音樂始終能將角色幽微的心境呈現得細緻而透徹,翻開複雜的和弦和華麗的敘事,真正吸引著樂迷與讀者的,始終是故事本身。
特別感謝/Sony Music、Simple Life、皇冠出版、尖端出版、東立出版社、青文出版社
YOASOBI
小說╳音樂的轉換魅力
訪問
ikura:「我試著用不同唱法去斟酌情感狀態,快速進入角色裡。」
Ayase:「如果要哭泣,希望大家能一邊笑一邊感受。」
選曲
〈勇者〉〈偶像〉〈三原色〉〈向夜晚奔去〉
對談
宇宙電波UNIPA╳張嘉祥
分析
《葬送的芙莉蓮》《水星的魔女》《【我推的孩子】》《BEATSTARS》《藍色時期》
紀錄
YOASOBI台灣首場 二〇二三簡單生活節演出側記
Special interview
ROCKIN'ON JAPAN編集長・山崎洋一郎
UNITAS YOUTH 四十萬字收件突破!
一月小說新人賞★賴怡
作者簡介
透過文學與寫作,讓日常變得更新鮮有趣
《聯合文學》將文學視為生活風格的一部分,強調文學性質主題能與生活風格緊密結合,經由強而有力的深度專輯企劃使讀者將討論文學人、事、物,變成一種文藝品味與潮流。讓讀者發現一位作家讀書、寫作、思考、生活,都是日常中新鮮有趣的事情,希望讀者將參與文學活動視為建立自己生活風格的一種指標。
以生活風格、品味態度作為包裝,透過設計感強的視覺形式與生活類雜誌的編輯技術,加上強力、紮實的當月專輯企劃為主的MOOK樣貌,帶領讀者進入文學層面的探討,而這個文學的探討、延伸、追問,又會成為讀者建立其生活風格與品味的基礎。如果用蛋糕來舉例的話,「文學作品」與「作家面貌」是蛋糕本體,而生活風格與品味則是外部的奶油與裝飾,兩者結合使得蛋糕變得更迷人好吃。
《聯合文學》作為一本文學生活風格雜誌,簡單來說,就是一本以作家面貌與文學作品為核心,呈現文學人故事、文化、知識、品味、生活風格的雜誌。透過文學閱讀、練習寫作,讓我們的日常變得更新鮮有趣,發現與眾不同的生活風格。我們是樂於閱讀文學作品、喜歡寫作、好奇作家面貌的文學愛好者,也是願意嘗試、改變、享受不同生活風格的時尚文青。
【預購】文明及其不滿◎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譯者:林宏濤)
Regular price $28.00開社會心理學、文化批評之先河
「精神分析之父」佛洛伊德晚年最重要代表作
本書最初出版於1930年,在經歷第一次世界大戰與各國政局的動盪不安下,佛洛伊德探討了人類文明的本質與現代人的精神狀態,並進一步反思:高度發展的文明,為何無法為人類帶來幸福?
佛洛伊德認為:文明的進步,乃是建立在壓抑人類的欲望與需求之上,社會規範與道德約束,在某種程度上抑制了個人的自由和快樂。人們無法滿足自我本能,進而導致了焦慮不安與精神官能症,最終化為自我毀滅式的「死亡驅力」與「毀滅驅力」。
《文明及其不滿》將個體心理學融合社會文化的獨特觀點,不僅開社會心理學之濫觴,在文化研究上也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馬庫色、佛洛姆等著名思想家,均深受佛洛伊德學說的影響。
《為什麼會有戰爭?》則是佛洛伊德與愛因斯坦在1932年的一次通信。佛洛伊德藉由文明發展與戰爭起源的密切關聯,回應愛因斯坦「是否可能避免戰爭」的提問,可視為《文化及其不滿》論點的延伸。
佛洛伊德創立的精神分析學說,尤其是關於夢、潛意識、人格發展、精神疾病、心理治療等觀點,對心理學、醫學、哲學、社會學、藝術、文學評論等領域均影響深遠。
譯者簡介
林宏濤
臺灣大學哲學系碩士,德國弗來堡大學博士研究。譯著有:《鈴木大拙禪學入門》、《啟蒙的辯證》、《菁英的反叛》、《詮釋之衝突》、《體會死亡》、《美學理論》、《法學導論》、《愛在流行》、《隱藏之泉》、《神在人間》、《眾生的導師:佛陀》、《南十字星風箏線》、《神話學辭典》、《與改變對話》、《死後的世界》、《正義的理念》、《與卡夫卡對話》、《世界是這樣思考的》等作品。
【預購】論老年:西蒙波娃繼《第二性》之後,再次打破西方千年沉默的重磅論述【華文世界首度出版,全二冊】◎ 西蒙·德·波娃(Simone de Beauvoir)(譯者: 邱瑞鑾)
Regular price $68.00如果有人不為失去那些事物而遺憾,那是因為他不曾愛過它們。
我覺得,那些輕易就接受「老年」、歌頌「老年」這件事的人,
——西蒙.德.波娃
我們時時懼怕死亡,但我們不會在剎那間成為老年人。人生這個斜坡緩緩而降,讓人幾乎完全感受不到其傾斜。由於老年和我們相隔如此漫長的時間,以致它的到來在我們眼中有如永恆之久。這個遙遠的未來,在我們看來是如此不真實,因此普魯斯特說:「就所有現實來看,老年說不定是我們生命中一個懷抱最久的『抽象』概念。」
絕大部分的人都會成為老年人,但很少人會提早正視這個新的身分。
沒有什麼比老年更確定會到來,但也沒有什麼比老年讓我們更沒準備。
◆
在人類史上,女人的歷史不曾被當作是個主題,但至少,女人的景況是遵循一條變幻莫測卻帶有意義的主線在進展。「老年人」,作為社會成員的一個範疇,卻從來沒有介入世界的運行。事實是,當他仍保有活動力,就能融入群體,而且和群體沒有區別,也就是說,他是個「男性成年人,只是年紀比較大」。然而,一旦他失去在社會上的活動力,就落入「老年人」的範疇,是被排除在群體之外的「他者」,而且比女人更加徹底成為純粹的「物」。
西方文明史上,除了古希臘的西塞羅(Marcus Tullius Cicero, 106-43BC),幾千年來再無其他人專注探討老年主題,只散見於各專門學科著作上,或點綴在文學作品字裡行間。西方社會只討論死亡,不討論老年。在他們的眼裡,死亡將生命轉化為命運,具有悲劇美感,老年則只是「對生命的滑稽模仿」。從某個角度來看,死亡在授與生命絕對的面向之時也解救了生命,是死亡使他又成為他自己,因為死亡撤銷了時間,而時間等於老人,所以有「時間老人」(Father Time)的存在,以老人的形象來呈現時間。
在西蒙.德.波娃看來,西方社會對老年問題的蓄意忽視,可以從兩個層面來理解:
1.外部的社會集體漠視
人類文明幾乎可以說都是取決於建立在追求利潤的經濟之上,於是我們只有在能夠帶來利潤時才關心人類的境況。一旦沒有利益可以榨取,我們就把人拋棄。到了資本主義時代,社會更明目張膽哀嘆已經退出勞動市場的人為仍在社會中勞動的人帶來極大負擔,還用「退休生活是自由自在、盡情休閒娛樂的時光」這種謊言來粉飾一個殘酷的事實:這個社會讓絕大部分老人活得如此貧賤,以至於「老」和「窮」幾乎成為同義複詞。
有了空閒沒能為退休人士帶來新的可能。在他終於擺脫勞力奉獻的桎梏之後,他仍沒辦法行使自由,因為他有如被判決了充混、厭煩度日之刑,儼然是社會群體眼中的渣滓。
社會的制度性缺陷,加上中產階級傳播的迷思與陳腔濫調,老年人成了社會的「非我族類」。彷彿事不關己,可以造成改變的人都選擇保持沉默,於是「老年」問題成為「我們社會集體不願正視的一項羞恥」,那就是:老年人「必須」忍受被社會區隔、漠視的對待。
但一個人在他人生最後的十五、二十年,不應該是「不被需要的」。這種情況顯示了我們這個文明的挫敗。
2.內在的個人認同危機:
我們每個人,在不知不覺間一日度過一日、一年度過一年。疾病會向人提醒它的存在,老年卻是即使身體有些徵兆出現,也是含糊不清的,於是本人往往沒有別人那麼清楚知道自己在變老。
老年,是在「我的『為他存有』」和「我透過他人而得到自己的意識」之間的辯證。沙特(Sartre)所謂的「為他存有」(être pour autrui),指意識到別人在觀看我們時的一種存在。我們因他人的注視而成了客體,成為被「他有化」的自己,把他人的主觀轉嫁,因而感到不自在、失去自由,引起存在不安的感覺。在我內心裡,「年紀大的」是他人,是那個我對於他人而言的他人;而這個他人,就是我。
「老年」教人難以承受,也因為我們向來把老人看成異種生物。邁入老年,意味著:我在仍是自己的情況下,是不是正在成為「另一種」人?
而當我們還年輕,心裡會有個聲音否定老年終將落到自己頭上——雖然很荒謬,卻始終無法想像老年和自己的關係。也就是說,當事情在我們身上還沒成立時,老年只是別人的事。所以,這個社會可以成功讓我們轉過頭去,放任制度剝削勞動者、分化社會、將文化保留給權勢,讓老年人陷入「非人」的景況,使一個人在他最後的年歲中不能活得像個人。
◆
事實是,人到了一定年紀之後會出現身心衰頹的現象。這種進程是無可避免的。到了一定時間以後,我們的活動能力會衰退,心智能力往往也會減弱,對世界的態度也會跟著改變。
為什麼對我們個人而言,「老年」很重要?
因為是老年——而不是死亡——揭露了我們之前的人生有意義還是沒有意義。
西蒙.德.波娃如何「論老年」?
如同石破天驚的《第二性》,西蒙波娃再次打破西方千年的沉默,從神話、歷史、文學、社會學、哲學、人類學、生物學、醫學等多元角度,深入探討人類文明中各種對於「老年」那些從未被正視、辯證過的觀念,使本書成為時間軸橫跨千年、空間軸跨越不同國家與文化的第一份老年研究論述。
她將本書切割為兩部,第一部是由外而內的檢視,亦即人類各種社會——含括偏遠世界的原始部落、東方傳統國度與歐美文明世界——如何為了存續而頌揚青春的活力、繁殖力,畏懼老年的精力消退、無生育能力,闡述社會與家庭如何看待家中的老者,以及歷史上的哲學家、文學巨匠對於老年的觀點。帶領讀者發掘他們的觀點如何影響了整個西方社會,也點出這些影響如何在人類的心理與社會上落腳,塑造了我們對於「老年」的刻板想像。
第二部則是由內向外的透視,西蒙波娃精細描繪了老年在個人身上造成的身心煎熬,也藉此揭露了老年人對於生命/人生所懷抱的熱情,事實上一點都不遜於年輕的世代——跟社會習以為是的預期正好相反。這個社會只知道附和「人生就如同四季遞嬗或時日流逝,老年相當於冬季或黃昏」的陳腔濫調;這個社會也深信人到了一定年紀後應該「精神自動昇華」,在各種德行上作為他人的典範,沒有資格擁有和年輕人一樣的慾望、感受、渴求。他/她如果不符合社會期待的形象,就會被按上「老不修」的道德指控。所有關於老年的迷思,使成年人將老年人視為他者,而非他的同類。
如何對待老年族群,反映了我們社會的價值觀
西蒙.德.波娃認為:一個社會怎麼對待老年人,揭露了這個社會的原則及其目的。
我們的社會讓勞動者可以過日子,卻拒絕讓他們證明自己的存在具有意義。像荒漠一樣的人生,讓他們老後無法投入願景之中,而這些願景原可使他們老後的世界仍具有目的、價值與存在的理由——讓他們活得像個人。當他們為當前無意義的人生而感到絕望,那是因為他們人生的意義向來都被人竊走。
這種悲慘的生命終局,意味著一切得重頭開始:這個殘傷人的社會系統必須進行徹底的改變。
西蒙.德.波娃要藉此書打破沉默的陰謀,在本書中如實勾勒「老者」這群「賤民」的處境,描繪他們如何經歷社會面、個人心理面上的掙扎。她要讓世人聽見他們的聲音,並鼓舞、邀請讀者起身改變自己的未來,因為老者就是我們,我們即是老者。畢竟,如果我們忽視我們即將成為的,就不會知道自己是誰。
本書特色
◆ 西蒙波娃隱藏版經典作,法國重磅出版社Gallimard隆重授權
◆ 史上第一部跨千年、跨文化老年議題深度研究論述
◆ 揭穿在文明進步表象下,現代社會至今仍視而不見的結構性缺陷
直指威脅自我存在、令人難以面對老之將至的個人心理困境
◆《第二性》知名法文譯者邱瑞鑾費時三年精心翻譯
各界名家推薦(依姓氏筆畫序)
王聰威|小說家
朱為民|臺中榮總老年醫學/安寧緩和主治醫師
吳若權|作家/廣播主持/企管顧問
洪仲清|臨床心理師
郝譽翔|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作家
張小虹|台大外文系特聘教授
張翠容|香港獨立記者
郭強生|作家
楊力州|紀錄片導演
楊索|作家
鄧惠文|精神科醫師/榮格分析師
鍾文音|作家
蘭萱|資深媒體人/中廣蘭萱時間節目主持人
顧燕翎|交通大學退休教授/前台北市社會局長/前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
現代女權主義奠基之作《第二性》作者。法國作家、存在主義哲學家、政治活動家、女權主義者暨社會理論學家。寫作形式豐富多樣,著有小說、劇本、遊記、論述、傳記、日記、書信等30種著作,並以小說《名士風流》獲頒龔固爾文學奬。與法國存在主義大師沙特是生活、思想觀念上的最佳夥伴,積極介入社會與政治改革,在二十世紀極具影響力。
譯者簡介
邱瑞鑾
當代法文翻譯名家,台灣台中人,東海大學哲學系、法國巴黎第八大學法國現代文學DEA(高等深入研究文憑)畢業。長年專事法文文學作品翻譯,譯筆信實流暢,致力呈現原著文風,譯著少而精緻,包括《可笑的愛》(作者米蘭.昆德拉特別指定全新法文版翻譯),《貓咪躲高高》、《綠色牝馬》,《潛水鐘與蝴蝶》、《位置》、《身分》、《小姐變成豬》、《金魚》、《戴眼鏡的女孩》、《一直下雨的星期天》、《O孃》、《種樹的男人》、《第二性》(唯一法文直譯經典中文全譯本)。曾將十多年來每日進駐法國國家圖書館的讀書日記寫成《布朗修哪裡去了?一個普通讀者的法式閱讀》。
【預購】怪物圖鑑:領略怪物世界必備百科◎山北篤, 細江廣美 (譯者:趙鴻龍)
Regular price $34.00【預購】老舍的我怎樣寫小說:筆觸中的生活與歷史,老舍教你寫作的真諦◎老舍
Regular price $42.00【預購】東野圭吾《假面飯店》系列:《假面飯店》+《假面前夜》+《假面之夜》+《假面遊戲》◎東野圭吾 (譯者:陳系美)
Regular price $115.00【預購】臺灣傳說的心靈探索:虎姑婆與在地故事集◎鐘穎(愛智者)
Regular price $32.00【預購】歸屬之儀:馬來西亞檳城華人社群的記憶、現代性與身分認同◎白瑨 (Jean DeBernardi)(譯者:徐雨村)
Regular price $49.00華人的廟宇和節慶是其中不可忽視的面向,其不僅是華人移民建立其社會存在感、組構社會生活,並展現經濟實力的一種手段;華人也透過文化實踐傳遞社會記憶、創造屬於族群的「記憶劇場」。
1979年,人類學家白瑨到檳城進行華人傳統信仰的民族誌研究。田野中,她學習華語,也學著講混合馬來語的福建話,她試圖從乩童、道士、寺廟管委會,甚至政治人物等檳城華人身上,建構出一套他們關於自身信仰以及認同的敘事。但這個田野方式在她1987年來到台灣後發生了變化。她在台灣意識到,台灣在歷經日本統治、國民黨占領台灣、蔣介石丟失中國大陸前後所發生的幾場創傷性事件,塑造了台灣閩南人所抱持的政治態度。檳城歷經超過一百五十年的英國殖民政府以及創建於1957年的國族國家馬來西亞的統治,同樣塑造了檳城華人的社會記憶、儀式習俗和社會政治策略。她決定納入英國殖民時期的歷史文獻研究,試圖從人類學角度,探討檳城華人從1786年到1990年代所面臨的族群歸屬感議題。
白瑨試圖以人類學的視角、人類學知識,重寫——也重新解釋——一部檳城華人史。
本書依據歷史脈絡分為兩部。第一部「殖民地檳城的宗教與社會」,從歷史人類學角度探討檳城華人社會的在地化,以及華人對英殖民政府「治理」的回應;第二部「當代檳城的宗教與族群復振政治」聚焦於另一個轉折──1963年脫離英國殖民的新加坡、北婆羅洲、砂拉越各邦,與馬來亞聯合邦共同組建馬來西亞。之後經歷1969年513事件、1970年「新經濟政策」,在土著/非土著的區分下,華人被劃入次等國民。面臨此一重大身分危機,華人社會以民俗活動作為對政治緊張的積極回應,從傳統文化節慶中找出提升華人共同意識的載體,並試圖讓國家政策重回地域國族主義(territorial nationalism)的方向。
檳城華人面臨英殖民政府、後殖民的國族國家馬來西亞的政治勢力支配,試圖透過社群共同儀式塑造社會記憶,進一步建構其主體性,並與現代性的價值互相調和,追求獨立且合乎時代的身分認同。
這是檳城華人追尋認同的故事;也是一部以檳城華人為例,進一步思考華人離散、族群歸屬、歷史記憶、現代性與認同的民族誌作品。
+++++
乩童這類的宗教專家在其教誨和儀式中,傳承了佛教、儒家思想與道教的文本傳統的教義,但檳城當地的宗教文化也是一種口語傳統,具有經驗上的強大力量,而且往往奧妙難解,這個宗教文化最深層的意義都刻畫在檳城的地景(廟宇、節慶)上。如同所有的口語傳統,它既是牢不可破的,因為它的「書」就是世人的心智;但它也是脆弱的,只有在個人和社群具有傳承並執行的熱情,才得以延續下去。——白瑨
對特定族群而言,那是生活;對「非我族類」而言,那都是民族身分的自我確認。——黃錦樹
專文推薦
張維安,國立陽明交通大學榮譽教授、人文與社會科學研究中心研究員
黃錦樹,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教授
好評推薦
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暨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杜晉軒,關鍵評論網東南亞版編輯、《北漂臺灣》作者
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林開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黃賢強,新加坡國立大學文學暨社會科學院中文系副教授、《伍連德新論》作者
羅素玫,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依姓氏筆畫排列)
這是一份資料極為豐富的檳城華人研究,既有19世紀官方與非官方歷史檔案的社會史考察,又有20世紀人類學田野調查的文化脈絡觀察。白瑨將檳城華人團結的政治問題,以宗教文化復振運動的實踐方式,包括天地會、中元節、九皇爺等,巧妙地將儀式策略與社會記憶連結在一起,論述出檳城華人在面對世界資本主義與政治體制等不同歷史情境所形塑現代性的社會過程。令人大開眼界,值得一讀。——李威宜,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學士班暨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
白瑨這本研究檳城祕密會社的力作,終於出版中文譯著,既呼應當前政府提倡南進的氣氛,其實也攸關全球視野下的地緣政治。從檳城所代表的華人社會切入,了解大馬乃至東南亞的族群,此書值得一讀。建議先讀「導讀」,而讀譯文時也需注意譯注,兩相參照,大有助於建構過去及當時的檳城印象。——李豐楙,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央研究院文哲所兼任研究員、國立政治大學名譽講座教授
身為一個檳城華人非常樂見這本經典能被翻譯出版,檳城在過去十多年的改變非常大,白瑨的研究和書寫也是保留檳城華人情感記憶的一種方式。也希望這本書的出版能夠喚起更多台灣讀者對檳城的興趣,多來檳城走走看看。——林韋地,季風帶文化創辦人
本書以宗教儀式探討檳城華人認同,就像伊斯蘭教之於馬來人,惟跟後者不同的是,一般華人宗教並沒有唯一真神,無法在一個更大地域範圍內──譬如民族國家──呈現整體華人對地域、歷史和社會的歸屬。對馬來西亞各地的華人來說,他們認同歸屬所仰賴的神明及其儀式可以說大不相同,也各有其歷史和社會的構成,本書可成為我們理解馬來西亞各地華人在地歸屬認同其中一種視角。——林開忠,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學系副教授
本書提供我們獨特的視角理解馬來西亞華人的過去與現在。從華人宗教著手,白瑨教授結合歷史檔案與田野調查,精湛地分析檳城華人的儀式、組織與宇宙觀如何在不同歷史階段──英國統治下的移民時期與獨立後的當代馬來西亞──成為華人組織社群、形塑記憶以及創造歸屬感的重要機制。當華人宗教節慶與文化被精彩地置入馬來西亞的政治歷史脈絡時,宗教豐沛的力量昭然若揭。——林瑋嬪,國立台灣大學人類學系教授
本書探討馬來西亞華社自檳榔嶼開埠以來,歷經英殖民統治與戰後民族國家獨立,如何以會社與宗教儀式及符碼形塑身分認同和文化屬性。白瑨由「歸屬之儀」論及「歸屬之權」,敏銳地點出大馬華人的困境與因應之道,資料詳實,敘述生動,十分可讀。——張錦忠,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退休教授兼約聘研究員
芝加哥大學人類學博士,長期任教於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系,2021年退休。其研究取徑為象徵人類學,主要關注檳城華人的民間宗教、中國與新加坡的道教現代化、新加坡的福音派基督教與弟兄運動(Brethren Movement)、中國的茶文化,田野地包括檳城、新加坡,與中國武當山、武夷山等地。
白瑨自1978年開始於馬來西亞檳城進行當地華人社群研究,並與當地及新加坡的學術機構建立密切合作關係,《歸屬之儀》是她多年研究成果,也是她研究檳城華人民間宗教的代表作。尚著有:The Way that Lives in the Heart: Chinese Popular Religion and Spirit Mediums in Penang, Malaysia(2006)、Christian Circulations: Global Christianity and the Local Church in Penang and Singapore, 1819-2000(2020)。
譯者簡介
徐雨村
加拿大亞伯達大學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文化資產維護系助理教授。主要領域為族群關係、民族主義與跨國主義、東南亞華人社會、台灣民間信仰。
【預購】圈外編輯◎都築響一(譯者:黃鴻硯)
Regular price $33.00日本當代最具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
指標性生活文化誌《POPEYE》、《BRUTUS》前編輯
木村伊兵衛獎得主 都築響一 40年體制外生涯總回顧
直探在現代社會「生存」的本質,重擊每一顆冀求新事物的心
王聰威(雜誌人與小說家)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編集者》總編輯)
李惠貞(獨角獸計畫創辦人)
姚銘偉(《薰風》季刊創辦人)
陳玠安(作家)
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黃威融(跨界編輯人)
黃珮珊(慢工出版社總編輯)
黃哲斌(新聞工作者)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共感推薦
「定義這個時代的是什麼呢?應該就是我們已進入『無潮流時代』的事實吧。」
都築響一,可說是日本此世代中最具真正獨立精神的自由編輯與文字工作者。
他於七〇年代擔任當時草創的文化雜誌《POPEYE》、《BRUTUS》特約採訪編輯,獨立前往美國等地採訪,引進介紹許多當時主流媒體未關注的當代藝術,也間接替這兩份雜誌打下後來能引領流行文化至今的基礎。
但面對轉為高薪穩定的正職編輯機會時,他毅然拒絕,移居京都,繼續他的體制外文字工作人生至今,四十年來從未領過月薪,過著背離主流的生活。
「我永遠是個圈外人。對室內設計圈、藝術圈、音樂圈、文學圈而言,我都是外人。
我為什麼能夠在圈內採訪、做書呢?簡單說就是因為『專家的怠慢』,不過如此。
專家要是動起來,我只要當個讀者就了事了。他們不動,所以我才動。
而我勉強能將行動和工作勾搭在一起,雖然賺不了多少錢,但還活得下去。
我就像是不斷走在危橋或鋼索上,不論多久都抵達不了對岸閃著霓虹光的『版稅生
書名中的「圈外」一詞,在日文裡也有「手機沒有收訊」的意思。
作者這四十年來選擇背離體制,就彷彿「失去了主流社會的訊號」一般。
但在沒有收訊的人生裡,他卻看見了許多我們從未留意的事物。
在《圈外編輯》這本書中,他完整回顧了他這四十年的獨立職涯:
在《POPEYE》、《BRUTUS》工作時,他們從不開會、不做企劃、各編輯獨立運作,卻創造了一個個具有個性的專題報導;
離開東京後,透過一個個不同的編輯案及採訪,他逐漸建立起有別於主流文化的編輯觀點;他刻意追求「普通」、「隨處可見」、「低俗」的事物,反而捕捉到了主流媒體漏失的文化觀察;面對學院體制,他不屑一顧,認為體制外的藝術才有生命力,而最需要藝術的人,反而是社會中的弱勢者;
雖然他不斷出版文字、攝影作品,舉辦了大型個展,甚至獲得了有攝影界芥川賞之稱的「木村伊兵衛賞」,但他卻一直認為自己只是在「紀錄」而非創作;而被問到認為不斷衰退的出版界會有怎樣的未來,他認為「走上末路的不是出版這個媒體,而是出版業界」,透過自費出版、電子書、網路平台的興盛,內容將主宰一切,紙本書則將成收藏品;
在2012年,年近六十的他更開發了自己的網路平台,創辦付費制數位電郵雜誌,不斷追求新媒體的可能性,更認為「科技是一無所有者的武器」,最後預估整個世界將進入一個「無潮流時代」,所謂的「流行」將消失……
「我是報導者,不是藝術家。報導者的工作是持續待在最前線。戰爭的最前線不是總統辦公室,而是遍布泥濘的大地,同樣地,藝術的最前線不是美術館或藝術大學,而是天才與廢渣、真實與虛張混雜的街頭。」
在科技為大眾消弭技術門檻,讓自媒體得以興盛的這個時代,獨立的文化創作精神在世界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崛起。但在批判、背離主流文化之餘,我們該如何真正實現獨立精神?都築響一在這四十年生涯中身體力行所獲得的生命經驗,以及他面對文化、媒體的觀點,或許正是我們可以參照借鏡的,也將成為這個追求獨立精神時代的一劑強心針。
▍台灣出版人、編輯人、媒體人、作家……十分共感推薦!
我們都是圈外編輯。正如書中所提「人週遭的物品極可能反映他的生活方式」,我們對生活的取捨與編輯也反映了我們怎麼看待這個世界,有時我們太過膽怯、有時我們太過現實,於是反映出一個看似安全而無害的世界,卻忘了怎麼真實地活著。都築響一先生用這本書直白而真切地點醒了我們。
——李取中(《大誌雜誌》《The Affairs 編集者》總編輯)
日本出版界「傳說級」編輯都築響一,在本書中回顧自己在業界打滾的經歷。但這本書打一開始就不打算傳授門外不出的成功祕訣,也不打算鼓吹自己就是跟別人不一樣,寧可不討好出版商跟市場胃口,一直保持愛書人,以及──更重要的──資深好奇寶寶的身分去編雜誌、編書,乃至跨足企畫與著作的領域。從早期接案時期參加的幾種流行雜誌,到自己主編各種觀察市民生活入微的專書,都可看出都築身為「圈外者」的玩心。
——黃大旺(黑狼那卡西)
作為一個接案者,這本書讓我充滿鼓舞與勇氣;生存的方式、專業的方式,實際而熱情,人生可以用這樣的方法過下去,沒問題!——陳玠安(作家)
這世界上能以好奇心作為職業的,也就只有「編輯」這份工作了吧!沒有冠冕堂皇的編輯術,而是追求自己心中的真實,把讀者、廣告、市場調查甩到圈外,憑藉著「這絕對有趣」的方式和雜誌魂來場直球對決,身為編輯,邊笑邊哭地看著所謂做一本雜誌該有的任性與無所畏懼。對,這本書就是這麼爽快!——陳頤華(日本文化誌《秋刀魚》總編輯)
從編輯實務切入,對編輯新手固有開啟視野之功,對編輯老手也可提供自我檢測之方,是有志於編輯工作者的良伴,讓我們一起探索編輯出版的未來。
——廖志峰(允晨文化發行人)
▍日本讀者評價
文章以口語寫成,讀著讀著感覺彷彿會聽到都築先生的聲音,非常不可思議。無法融入學校教育、拒絕上學的孩子要是能聽聽這本書的聲音,也許會發現:原來活在世上也沒那麼糟嘛。(Amazon讀者書評)
本書仔細地講述都築先生四十年來個人史,從《POPEYE》、《BRUTUS》寫手時代、轉職自由文字工作者,一路談到他發行付費電郵雜誌「Roadsiders’Weekly」。絕非給編輯讀的專門書,書中有許多都築先生的名言,從各種立場出發的讀者讀了都會有共鳴。(Amazon讀者書評)
我個人對這本書的印象是:跟編輯業界完全沒有關聯,但「作者立身處世的方法」會帶給讀者能量。如果要舉重點的話應該是:a. 順從自己的興趣 b. 做別人沒做的事 c. 反正行動就對了。我讀完留下很深刻的印象,也獲得了勇氣。(Amazon讀者書評)
提出「通情達理但別人不會真的照做」的論調,並佐以作者自己一個又一個的實例。非常了不起的書。圈外編輯比瀕臨絕種動物還要稀少。(Twitter使用者評論)
一九五六年東京生,一九七六年至一九八六年於甫創刊的流行生活文化雜誌《POPEYE》、《BRUTUS》擔任當代藝術、建築、設計等領域的特約採訪編輯。一九八九年至一九九二年編輯了共一百零二本書的當代藝術全集《ArT RANDOM》系列,呈現八○年代的當代藝術群像。他也親手拿起相機,從既有媒體外的觀點外擷取現代社會樣貌;《日常東京TOKYO STYLE》拍攝了狹窄但充滿獨創性的年輕人住處,《ROADSIDE JAPAN 珍奇日本紀行》探訪了日本各地的奇妙名勝。一九九七年獲得木村伊兵衛獎。一九九七年至二○○一年編輯《STREET DESIGN FILE》這套共二十本的攝影集,收集了業餘人士的優秀設計。如今仍持續在探訪世界各地的ROADSIDE,著眼於秘寶館、小酒館、獨居老人等無名超人的事蹟。
電郵雜誌「ROADSIDERS’ weekly」
http://www.roadsiders.com/
相關著作:《圈外編輯》
譯者簡介
黃鴻硯
公館漫畫私倉兼藝廊「Mangasick」副店長。《漫漶:日本另類漫畫選輯》翻譯與共同編輯者。近年為商業出版社翻譯丸尾末廣、駕籠真太郎、松本大洋的漫畫作品,也進行逆柱意味裂、不吉靈二、好想睡等小眾漫畫家的獨立出版計畫,幾乎每天都透過Mangasick臉書頁面散布台、日另類視覺藝術相關情報。
【預購】心很小 裝喜歡的事就好◎黃山料
Regular price $33.00【預購】淡藍色一百擊(陳黎詩集)◎陳黎
Regular price $26.00【預購】YOUTH:人態好攝影集3◎人態好 NICE PEOPLE PHOTOGRAPHY
Regular price $48.00二十出頭,優質鮮肉首次拍攝全見寫真。
沒有不想努力了,只是想記錄自己最青春的體態!
No.1 天樂
生日2000年3月,牡羊座
興趣/專長:健身、按摩
經歷:
筋絡按摩師
自由教練佛系經營
男優
Instagram:sky_happy0325
No.2 彭彭
生日2000年11月,射手座
興趣/專長:K-pop舞蹈、數位創作
經歷:
國際少年運動會選手
建中71屆畢業生
台北大學剛畢業
自媒體創作者
Instagram:ponponman__
Twitter:@boss17772
本書特色
青春活力,初生之犢不畏虎,小鮮肉全見獻身!
攝影師人態好實體寫真第三彈,重量級全新18禁作品!
■繼《DESIRE:人態好攝影集》、《TRUE:人態好攝影集2》,全新全見作品。
■兩位小鮮肉,無尺度解放演出,留下最young、最生猛的美好瞬間。
■歷時數月籌畫拍攝,給你耳目一新的視覺震撼。
New Collection: Hardcore! Body Liberation! Juicy Nude Asian Boys!
「人態好」攝影師邀約天樂、彭彭兩位鮮肉男孩拍攝全新作品集,18禁全見登場。
"NICE PEOPLE, NICE PHOTO."
2019年成立之男子人像攝影自媒體,作品散見於各大社群平台。
拍攝題材以健體選手、運動教練為主,融合多元場景紀錄完美體態。
Instagram & Facebook:人態好 NICE PEOPLE PHOTOGRAPHY
作品有《DESIRE:人態好攝影集》、《TRUE:人態好攝影集2》、《NAKED TRAINER:人態好NICE PEOPLE PHOTOGRAPHY男子寫真(電子書)》
【預購】SUIT:十五月攝影集◎十五月
Regular price $48.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