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4
- 19
- 20
- 2023
- 240
- 466
- 471113238915908
- 4712966629701
- 471410268964808
- 50首
- 7月號
- 8
- 834
- 8月
- 9771819917032
- 9771819917049
- 9786263104938
- 9786263186897
- 9786263493773
- 9786263527829
- 9786263537521
- 9786263569096
- 9786263569959
- 9786263574359
- 9786263574472
- 9786267084168
- 9786267200872
- 9786267234501
- 9786267243329
- 9786267283301
- 9786267317556
- 9786269613649
- 9786269699070
- 9786269709595
- 9786269736553
- 9789570530667
- 9789570534955
- 9789571088846
- 9789573255406
- 9789573293927
- 9789860692273
- 9789860698039
- 9789861366135
- 9789861366654
- 9789862272718
- 9789863507376
- 9789863848899
- 9789864063727
- 9789864898213
- 9789866474712
- 9789869242486
- 9789869598538
- 9789869793636
- 9789888812318
- Ace Khong
- allan ho
- alvin pang
- ang jin yong
- ang lai sheng
- aw seow pooi
- Caroline Chia
- chan kok peng
- chuah soon soon
- Crown
- Darren Soh
- Daryl Lim
- David Bordwell
- Delia Ephron
- denon lim
- Eugene O’Neill
- Every Man King
- Everyday Modernism
- Food Republic: A Singapore Literary Banquet
- Forgotten Heritage: Uncovering Singapore's Traditional Chinese Puppets
- Friedrich Nietzsche
- INK
- Jake Cunningham
- Jesvin Yeo
- Jiat-Hwee Chang
- Jordan B. Peterson
- Julian Baggini
- Justin Zhuang
- kelly chong
- Landmark Books
- lee chee keng
- lee chih horng
- lim fong wei
- LOGO設計研究所:更有亮點的60個技巧
- LOUIS GIANNETTI
- Michael Leader
- ng king kang
- ng wai choi
- No doubt:人良土兀攝影集,人良土兀
- NUS Press
- ohn Curtis Perry
- OKEN:詩的端倪
- Orison Marden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peter chow
- Peter Levine
- Peter S. Fosl
- 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
- R030090820
- Rick Rubin
- tan yu xin
- Teo You Yenn
- The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of an Extremely Distinguished Dog
- ting kheng siong
- Tommy Orange
- UNITAS
- VERSE(10月號/2023)(第20期)
- VERSE(8月號/2023)(第19期)吳念真
- vibes
- VIBES(7月號 /2023)(第4期)
- wang mun kiat
- wong chee meng
- yeo wei wei
- yvonne tham
- 《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 一隻狗的遺囑
- 三國志
- 三國演義
- 三聯書店
- 不可預期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不復原鄉
- 不復原鄉 There There
- 不確定的國家
- 不確定的國家:李光耀與新加坡 The Uncertain Republic: Lee Kuan Yew and Singapore
- 不良執念清除師 寫真書
- 世界歷史
- 中國文化
- 中國文化史
- 中國歷史
- 二十張出版
- 五一三
- 五十首
- 亞升實業\
- 亞洲
- 亞洲史
- 亞洲文化
- 亞洲歷史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圖解
- 人社會議題
- 人良土兀
- 伍佰
- 伍政瑋
- 佐藤將之
- 何志良
- 何慧玲
- 佛教
- 佛教就是爆炸
- 來自雪國的遺書
- 個人成長
- 傅恩臨
- 傑克·康寧漢
- 傳說
- 儒家
- 元朝
- 八旗
- 公共管理
- 其他
- 内山絢子
- 創新
- 創造力
- 創造力的修行:打開一切可能 The Creative Act: A Way of Being
- 劉宏
- 劉嶔
- 劉思潔
- 劉慈欣
- 劉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說選III
- 劉桂蘭
- 劉燕玲
- 動物
- 包裝
- 卓男
- 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
- 南洋學會
- 南洋理工大學
- 印刻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3)(第240期)
- 历史
- 原點出版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台灣
- 台灣角川
- 司徒畢
- 吉卜力電影完全指南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吳偉才
- 吳妍儀
- 吳宗璘
- 吳慶康
- 吳易叡
- 吳煒聲
- 吳識鴻(漫畫)
- 周昭亮
- 周維介
- 哲學
- 哲學家的工具箱
- 哲學家的工具箱【二十周年全新增訂版】:如何論證、批判、避開邏輯謬誤?一套現代人必備的理性思考工具 The Philosopher’ s Toolkit: A Compendium of Philosophical Concepts and Methods
- 商周
- 商周出版
- 喚醒老虎:【影響世界創傷發展30年的經典巨著】 釋放動物本能,打破「凍僵反應」,讓創傷復原 Waking the Tiger:Healing Trauma
- 喬登·彼得森
- 圖文書
- 圖解犯罪心理學
- 圖解犯罪心理學:從理論到實例,讀懂難以捉摸的人心黑暗面(二版)
- 基本
-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
- 外文
- 大塊文化
- 大家出版
- 大自然
- 大衛博維爾
- 奇幻
- 奇蹟
- 奇蹟 Kiseki:Dear to me
- 奇蹟【電視劇《奇蹟 Kiseki:Dear to me》原著.影視劇照新裝改版】
- 奧德·葛米娜
- 奧里森·馬
- 如何出版有限公司
- 如果歷史是一群喵(12):元末明初篇【萌貓漫畫學歷史】
- 字花
- 字花編輯部
- 孤星子
- 宋朝
- 客家
- 宮崎駿
- 寫真書
- 寵物
- 寶瓶文化
- 小日子
- 小日子:改變一生的冒險(8月號/2023)(第124期)
- 小林智洋
- 小說
- 小鄺
- 尖端
- 尖端出版社
- 尤金·歐尼爾
- 尼采
- 山東智紀
- 山痕:那些山,那些傷教會我的事
- 山風海雨
- 岡本加乃子
- 崧燁文化
- 巴黎的憂鬱
- 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 (全新譯本)
- 希臘神話
- 希臘神話人物雜學圖解百
- 幕後花絮
- 幽默感
- 张优远
- 张曼娟
- 張亞薇
- 張優遠
- 張席菻
- 張承堯
- 張曼娟
- 当我提笔写下你:你就来到我面前
- 影視
- 影視偶像
- 影視小說
- 彼得·佛索
- 彼得·列文
- 心理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靈成長
- 快樂的知識
- 思想巨人,做內心強大的自己
- 思想巨人,做內心強大的自己:意念控制軀體、恐懼把人嚇死、大笑救活人命……內在的力量不只決定心情,還能左右你的性命!
- 思維
- 性善論的誕生:先秦儒家思想史的一個斷面
- 性感
- 性感寫真
- 怪談
- 情慾
- 愛奇藝
- 愛米粒
- 愛護大自然
- 我不在這裡,就在往那裡的路上:那些帶我走上電影之路的人生往事&鳥事
- 我狮城
- 我狮城,我街道
- 我獅城
- 我街道
- 搖滾
- 攝影
- 改編
- 政務部長
- 散文
- 文化
- 文化歷史
- 文化研究
- 文学小说
- 文學小說
- 文學島語
- 文學營
- 文學雜誌
- 文物
- 文集
- 新傳媒
- 新加坡
- 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
-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
- 新加坡史(增訂本)
- 新加坡文學
- 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從萊佛士爵士到李光耀,駕馭海洋的小城大國(全新修訂版) Singapore: Unlikely Power
- 新加坡華文出版
- 新加坡華文文學
- 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 新文潮
- 新文潮出版社
- 新文潮文學社
- 新明日報
- 新華文學
- 新雨出版社
- 方舟文化
- 施博瀚
- 日本
- 日本文學
- 日本翻譯
- 明朝
- 星國
- 春天出版社
- 春華發行代理有限公司
- 時代精神
- 時代精神書屋
- 時報出版
- 時間移民
- 暖暖書屋
- 書
- 曾國平
- 有趣到不可思議的樹木果實圖鑑
- 有趣到不可思議的樹木果實圖鑑:300種果實驚人的機能美和造形美,前所未有的鑑賞級寫真
- 末永高康
- 朱亞君
- 朱志偉
- 朱立安·巴吉尼
- 李建銓
- 李氣虹
- 李焯桃
- 李照興
- 李紅利
- 李達義
- 李集慶
- 杜蘊慈
- 杜順吉
- 東方哲學
- 林偉傑
- 林增如
- 林得楠
- 林方偉
- 林添貴
- 林珮瑜
- 果實
- 柯思仁
- 植物
- 楊木光
- 楊牧原著
- 楊薇薇
- 樹木
- 歐筱佩
- 歷史
- 每天來點神知識—希臘神話人物雜學圖解百科:神知識又增加了!藝術、電影、廣告及電玩的靈感都來自祂們
- 水煮魚文化
- 江本勝
- 汪來昇
- 汪来升
- 汪来昇
- 法國
- 法國人眼中的中國
- 法國文學
- 法國詩歌
- 洪于琇
- 洪均榮
- 海外
- 淡忘中的新加坡传统华族木偶戏
- 湯米·奧蘭治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正鐳
- 焦雄屏
- 牛油小生
- 獅城
- 王海
- 現代文學
-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
- 生命的答案,水知道(典藏紀念版):全球熱銷突破四百萬冊,揭開心念的強大力量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活風格
- 用電影說印度
- 用電影說印度:從婆羅門到寶萊塢,五千年燦爛文明背後的現實樣貌
- 男同志
- 男大當婚
- 男性寫真書
- 當代思潮
- 當代文學
- 當我提筆寫下你:你就來到我面前
- 療愈
- 登山
- 皇冠
- 皇冠 (8月號/2023)(第834期)
- 盧姿敏
- 目宿媒體
- 真實改編
- 真邊將之
- 社會寫實
- 社會議題
- 神話
- 科幻
- 科幻小說
- 秩序之上
- 秩序之上:在不斷變動的世界找出隱藏邏輯(生存的另外十二條法則)Beyond Order: 12 More Rules For Life
- 穆星
- 符志修
- 第4期
- 簡體
- 約翰·培瑞
- 經典
- 經典200
- 經典200——最佳華語片二百部
- 編輯
- 繁体
- 繁體
- 经典
- 羅卡
- 羅馬神話
- 美國文學
- 群芳譜
- 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
- 翻譯
- 翻譯圖文書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譯詩
- 老派情書
- 老派情書:孤單而不寂寞,致豐盛的熟齡人生 Left on Tenth: A Second Chance at Life: A Memoir
- 联经
- 聯合文學
- 肥志
- 胡小偉
- 胡小躍
- 胡彧
- 自然生態
- 自然科學
- 自然科普
- 臺灣商務
- 色情
- 艾禺
- 英文
- 莊靜君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萌貓漫畫學歷史
- 萬壹遵
- 董啟章
- 蒲鋒
- 蔡欣洵
- 蔡深江
- 藍男色 NO.20 《 TO DISCOVER》超人氣男模/赤裸穆星實體寫真書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蘇偉貞
- 蛻
- 西方哲學
- 觀感獅城
- 記錄
- 設計方法
- 許振義
- 評論
- 詩
- 詩精
- 認識電影(最新修訂第十版)
- 謝裕民
- 譚光雪
- 譯者:方祖芳
- 貓
- 貓走過的近現代
- 貓走過的近現代: 歷史學家帶你一窺日本人與貓的愛恨情仇
- 賀淑芳
- 趙向陽
- 趙麗莎
- 迪麗亞·伊佛朗
- 逗點文創結社
- 遠流
-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
- 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
- 邊見純
- 邱剛健
- 郭慕義
- 都文
- 鄭景祥
- 鄺偉雄
- 里克·魯賓
- 野人出版社
- 鍾孟宏
- 鍾秀玲
- 長安靜美
- 關公
- 關公崇拜溯源:從蜀國名將到關聖帝君,所謂「神蹟」是演義虛構還是真有其事?
- 關羽
- 關雲長
- 陈鸿瑜
- 陳可揚
- 陳嫻若
- 陳宇昕
- 陳彥宇
- 陳文慧
- 陳鴻瑜
- 陳麗儀
-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
-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邱剛健編導電影劇本集
- 雜誌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靈性成長
- 青春選讀——魯迅短篇小說選(文庫本)
- 韓國
- 韓道光
- 音樂
- 香港
- 香港中和出版
- 香港文學
- 香港電影
- 香港電影王國
-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
-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 馬來西亞歷史
- 馮啟明
- 魯迅
- 魯迅短篇小說
- 鯨嶼文化
- 鲁迅
- 麥可·里德
- 黃偉雯
- 黃子明
- 黃文傑
- 黃煜文
- 黑體文化
Forgotten Heritage: Uncovering Singapore's Traditional Chinese Puppets(淡忘中的新加坡傳統華族木偶戲)◎Caroline Chia, Jesvin Yeo
Regular price $60.00The theme “Forgotten Heritage” presents a strong statement of an otherwise significant heritage that was once a part of the everyday lives of Chinese migrants and their descendants. This book provides a snapshot of artefacts from various forms of Chinese puppet theatre, namely the ones in existence: Hainanese rod puppetry, Henghua string puppetry, Hokkien glove puppetry, Hokkien string puppetry, Teochew iron-stick puppetry, and the now defunct Hakka (Waijiang) string puppetry.
This book design aims to capture our original fondness for traditional Chinese puppets – the puppets, the fabrics, the embroidery, the song scripts, the props and the backstage. Layers of old looking fabric with embroidery and decades-old song script are designed as cover to present a tradition that has been here for a century. Through the use of intricate illustrations and vivid photographs, this book takes readers through a century-long history and the gathering of various puppet forms on our small island-state.
觀感獅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簡體書)
Regular price $28.00作序
劉燕玲部長(新加坡貿工部兼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
劉宏教授、蔡深江先生、朱志偉總編、許振義會長
本書以bookazine(生活文化志)的形式出版,
介紹20個新加坡公共管理與政策的重要民生課題以及管理經驗,
通過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方式,讓讀者輕鬆閱讀。
- 新加坡的成功並非「偶然」,小至公園長凳與烏鴉,大至建設與外交等,事無大小,樣樣鉅細靡遺,砥礪前行。獨立半世紀有餘,新加坡發展道路上在得失之間取捨,幾代人的努力為建國鞏固了發展的基石。
- 本書兼具回顧與展望,同時觀感當下時局,期待在書中能為本地與海外讀者帶來一些啟示,更進一步了解我們這個「小紅點」。
出版簡介
《觀感獅城》由楊木光博士發起,結集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南洋公共管理學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中國市長班」的20堂實境課,隨後由汪來昇主編成書。本書從新加坡國人熟悉的生活大小事著手,以深入淺出、言簡意賅的方式,讓讀者佩戴上「公共管理學視角」的眼鏡,探索著新加坡不同的課題,其中包括組屋、水源、教育、交通、旅遊、外交、食物供應鏈,以及文化、藝術等。
「獅城」國小民寡,亦國亦城,生存不易——這已然不是課本告訴我們的,而是現實給予生活的真切反饋。我國自1819年起,歷經殖民、二戰、自治、聯邦,到1965年獨立,在(現代化的)歷史恒河中僅是短短的200年,卻在最後的50餘年內晉升為發達國家,長期吸引著遊客、資本與技術前來。這一切並不是偶然。
新加坡隨有花園城市、國際金融中心的美譽,但也常被詬病為嚴刑峻法、有民主沒有自由;不論國際輿論如何,我國向來有堅定的立場與方向,而賴以生存的便是好幾代國人渴望提升生活水平的辛勤付出、執政者務實與堅定的遠見,以及新加坡懂得如何不卑不亢與中立的處事原則。
爾今,新舊交替,加上全球化與虛擬化的時代洪流壓境,新加坡將如何繼續乘風破浪?目前,基礎建設、才能培訓,以及新一代國人、領導人與政策,是否需要調整方向?希望《觀感獅城》能給予讀者一些啟示。
策劃人簡介
楊木光博士,1961年生,新加坡前國會議員(1997-2015年)。他於1986年畢業於新加坡國立大學人文與社會科學榮譽學士學位(BA Hons.)、2022年於美國洛杉磯大學(UCLA)完整領導策略行政證書課程,2013年取得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及李光耀政策學院公共政策與管理碩士學位(MPAM),並於2016年獲得比利時聯合商學院行政博士學位(DBA)。目前任新加坡全國職工總會顧問(中小企業與客工社群),並擔任南洋理工大學公共管理研究生院、新加坡國立大學商學院EMBA與社會科學大學DBA客座講師。同時,楊博士也是人民協會東北社區發展理事會和多個宗教/宗親團體的顧問,也兼任上市公司首席獨立董事,包括上海實業環境、長信文化傳媒等。
主編簡介
汪來昇,1987年生,畢業於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現為新文潮出版社創辦人與總編輯,及旗下書店,海風書屋負責人之一。文學作品與評論,散見於中港台與新馬報章、選集與文學期刊;新加坡《聯合早報》專欄作家。著有詩集《喧囂過後》、《消滅眾神》;編有文集《我獅城,我街道》、詩選集《一首詩的時間》、《不可預期》,以及文學雜誌《不為什麼》等。
緣起
自2021年開始,便為南洋理工大學(Nayang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Nanyang Centre for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NCPA」)旗下的「高級管理經濟學碩士項目」(Executive Master of Science in Managerial Economics,簡稱「EMME」)和「高級公共管理碩士項目」(Executive Master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簡稱「EMPA」)的同學開始講新加坡公共管理學的課——俗稱「南大中國市長班」。
過去的兩年裡,我為這兩屆的同學每年各安排了10各「新加坡專題」的小組作業——其中包括組屋、治水、交通、文化等課題,用意在於讓同學們「走出課堂」,最真切地通過「眼見為實」和「感知」去探索新加坡「公共管理學」的方方面面。能親身走出課堂,用不同的視角與方式去聚焦、參觀和採訪,更加具體強化學習體驗,以及更深入體察這個「小紅點」的認知與民情。
同學們完成小組作業後,我邀請了一些教授和校友一同參與點評,他們告訴我這樣的「實境學習」(authentic learning)意義深刻,不僅是這班同學們會感興趣,甚至是一般國人、新移民和外國朋友都會感興趣的——因為「日常」容易被忽略掉,而細節也往往藏於深處,需要有意識地去洞察與感受。而他們鼓勵的話語,讓我萌生了協助同學們將作業內容進一步補充修飾,並卻出版成書的想法。希望將同學們的學習心得以圖文並茂的形式呈現,讓更多想認識新加坡的人,能從中受益,並有更深一層的了解。
感謝劉燕玲部長、劉宏教授、蔡深江總編、朱志偉總編,以及許振義博士賜序祝福,讓這本書蓬蓽生輝;同時,也感謝兩屆的同學們這段日子來的努力與付出,讓我深深地感受到教學相長的樂趣;最後,也感謝勞苦功高的新文潮出版社全體幕後同仁,讓這本書從最初的草稿到落實成書,為我這兩年的旅程做了很精緻的記錄。
楊木光 博士
2023年5月11日,寫於新加坡
序一:順勢與逆流
首先,誠摯恭賀《觀感獅城——新加坡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學員的20堂實境課》順利出版,同時,感謝我的前國會同僚楊木光博士邀請我為這麼有意義的書作序。
自1965年獨立建國以來,新加坡在發展的道路上自力更生,國人團結一心勤奮刻苦,在政府前瞻而又務實有效的規劃下,舉國上下正視這個蕞爾島國自身的優勢與劣勢;一步一腳印地成就了今天的新加坡!
這個眾人俗稱的「小紅點」原本缺乏最基本的生存條件,天然資源匱乏,甚至日常使用的水源,也得依賴鄰國。然而新加坡不願屈服於局限,我們以很務實、堅定的態度,用了半個世紀開發各種技術與建設,確保水源有日能自供自足——包括擴大蓄水池系統、多元化水源管理、新生水、海水淡化等。 (詳見〈水的故事〉篇)
在經濟發展方面,新加坡從早期的轉口貿易物流業,煉油化工廠等,到後期的旅遊、金融、電子、環保綠化領域,都是緊貼著國際發展的脈動伺機而變。毫無疑問,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全球經濟會因為地緣政治、環境問題、國際關係而瞬息萬變。新加坡作為小國,能在國際上做到不卑不亢、獨立自強,都因有詳盡的策略考量及前期規劃——不論是交通建設與規劃(詳見〈四通八達〉篇)、或是在國際上與區域中新加坡廣結善緣的外交方式(詳見〈如影隨形〉篇),甚或是順應環保綠化,構建可持續性生態(詳見〈園園相扣〉篇)等,這些都絕不是隨性的偶然。
新加坡享譽國際的城市規劃,以及「居者有其屋」的住屋政策,更是新加坡民心穩固的基石。 〈廣夏萬千〉、〈走入鄰里〉與〈成家立室〉三篇,從不同角度深入淺出地介紹了新加坡公共住屋政策的製定和落實——讓居者有其屋,使人民安居樂業。
世界上大部份的發達國家,都會碰到發展的瓶頸。近年來,不少國家都面對了人口老齡化,生產力不足的問題。新加坡除了優越的地理位置,人力資源無疑是新加坡賴以生存的要素之一。而新加坡的雙語教育政策,則是人力資源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 (詳見〈書聲琅琅〉篇)新加坡多元種族多元文化,對於國家的發展可說是一大挑戰,但在雙語政策的基礎上,經過多年的努力,新加坡人民建立起了得來不易、堅若磐石的凝聚力,各個種族都可以在新加坡和諧共處。在「同中存異,異中求同」的社會氛圍下,漸漸形成了極具包容性的和諧社會。作為一個移民國家,新加坡人民深深明白相互包容的重要性。多元種族的和諧共濟,進而成為新加坡邁向全球化的一個重要優勢。如何把原本的「挑戰」變成「優勢」,興許是新加坡實境課中最重要也是最難掌握的一課。
在人口老齡化和少子化的趨勢下,新加坡的移民政策也必須不斷地靈活調整。以社會穩定、經濟高度發展著稱的新加坡,儼然成為不少移民的首選。隨之而來的融入以及接受程度,也就成了社會課題。慶幸的是,長久以來種族和諧政策中建立起來的包容社會,成就了「海納百川,有容乃大」的堅實基礎——即便當下不能完全融入,但國人卻深刻明白共生共存的重要道理。各國新移民的加入,能夠給新加坡帶來新的發展動力。近年來,更有不少企業家選擇在新加坡安家落戶。除了實質的經濟效益,新移民也帶來了文化的多元性、多樣性。這些都會給原本就充滿多元文化色彩的新加坡帶來更豐富的內涵,也能讓新加坡的社會、環境、文化、藝術、教育、視野更加開闊更充滿活力。
在此熱烈恭賀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的同學們學成畢業,並以《觀感獅城》為「畢業獻禮」與獅城結緣,也讓更多華文世界的讀者,得以從嶄新的視角和多元的面向進一步認識新加坡,意義非凡。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一轉眼許多未曾注意的瞬間,便會成為「過去式」,然後奔向光明的「未來式」。本書通過新加坡不同的生活面相記錄了島國的發展進程,無論展現出來的是新加坡的過去、現在,還是未來,仍根植於「窮則變,變則通」的思路軌跡。面對時局的迅速發展與人民的殷切期望,原本行之有效的政策仍時時得不斷完善。國家要長治久安,必然在於民心所向,而任何的公共管理或政策,都必須跟上時代的靈活發展,繼續服務於人民。只有在不斷的變動中堅持以民為本的初心,我國才能在順流中,順勢而為;在逆流中,逆流而上。在未來的世界中,繼續成為閃亮的小紅點!
劉燕玲
新加坡文化、社區及青年部政務部長,兼新加坡貿易與工業部政務部長
2023年5月16日
目錄
緣起◎楊木光 博士
序一:順勢與逆流◎劉燕玲 部長
序二:互學互鑑◎劉宏 教授
序三:烹小鮮食譜◎蔡深江 先生
序四:看與被看,交流是關鍵◎朱志偉 總編
序五:南洋研究潮流今昔◎許振義 博士
01. 一日三餐——新加坡保食品供給穩定、健康的多元策略
02. 書聲琅琅——從技術教育到人本教育
03. 雲南夢縈——公共管理研究生的求學之路
04. 公社處處——凝聚社區與活力
05. 單車無阻——新加坡交通規劃中的「最後一公里路」
06. 吃喝玩樂——玩轉新加坡的私房攻略
07. 四通八達——新加坡公路與公交系統的規劃與轉型
08. 園園相扣——連道綠意添新景
09. 垃圾下場——新加坡的“零廢棄”願景
10. 處處塗鴉——亂中有序的街頭風景線
11. 如影隨形——新加坡外交與名人足跡探訪
12. 峇峇娘惹——新加坡土生華人
13. 廣廈萬千——政府組屋:解決住房與種族問題的金鑰匙
14. 成家立室——新加坡成婚買房二三事
15. 舊時今日——獅城今昔對比
16. 水的故事——新加坡水流不息、治水不止
17. 花前月下——新加坡的綠化與公園建設
18. 走入鄰里——從橡膠園到活力市鎮
19. 雕塑敘事——在城市角落髮現新加坡的千姿百態
20. 飲水思源——開闢南方,後人乘涼
______________
ISBN:978-981-18-7398-0
英文書名:-
出版社:新文潮出版社私人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23年7月
分類:新加坡研究、公共行政與管理學、社會科學
系列:觀感獅城 001
規格:264mm (H) x 192mm (W),約200頁
團購請聯繫:sales@trendlitpublishing.com
不可預期——詩精50首◎孤星子、洪均榮、陳文慧主編
Regular price $19.00 Sale price $18.00《不可預期》是對於過往的敬意,現在的奮鬥,以及未來的期待。半個世紀,五十首精選,時長兩年的整理、梳理,解構又重新建構下,清晰譜出現代詩歌的本土傳統與承繼。欲興文學,詩必先鋒,詩人敏銳的洞悉與感知能力,往往為生活環境印刻下「當下」的見證,不僅讓後者有跡可尋,亦讓不同的「當下」在輪迴中找到知音。五十首充滿前瞻性、趣味性的作品,有意開闢讀者對於新華詩作的新想像,並將閱讀的心帶回到最初的悸動與感動。
——孤星子、洪均榮、陳文慧主編《不可預期——詩精50首》(新加坡:Ethos Books,2018)。
【預購】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張優遠(Teo You Yenn)(譯者:方祖芳)
Regular price $30.00揭開新加坡人的「家醜」,不敢公開的社會真相
全球GDP人均所得亞洲第一、世界排行第八
人民擁房率90%,貧困人口卻可能高達20%
外人稱羨的新加坡,
存在著高度的不平等與扭曲狹隘的價值觀……
在新加坡這座高度發展的小島上,
有一群蝸居於租賃組屋的低收入者,
他們也許有了容身之處,卻找不到立足之地……
新加坡似乎很晚才意識到所得與財富分配不均的問題,
因為我們很難把這些現實納入進步繁榮的故事裡。——張優遠
臺灣房價居高不下,好羨慕新加坡「住者有其屋」?
其實,許多當地人的願望是搬出租賃組屋……
名列亞洲四小龍的新加坡,向來給人光鮮繁榮的印象,然而作為亞洲最富裕的國家之一,其經濟發展的背後充滿爭議,強調國家榮耀的國族主義,只想揚長避短,對社會不平等問題視而不見。
社會學專家張優遠深入走訪底層社會,歷時三年與低收入者聊天、訪談及觀察,了解弱勢階層面對的困境,結合其十年來對於新加坡家庭、社會福利、性別和公共政策的專業研究,指出新加坡在托育結構、福利制度、教育體系、勞動環境中普遍存在的弊病與不平等,反思改善之道。
本書英文版出版後在新加坡蔚為風潮,激發公眾對不平等現象廣泛、深度的辯論,影響深遠。書中所揭露的問題,在中產階級逐漸增加、都市貧困問題日益劇烈的亞洲主要城市同樣可見到。《不平等的樣貌》貫穿不同階層、城市、國家和地區,掀開亮麗表面下無所不在的不平等環境,將居民百姓連結在一起,並點名我們關心、重視每一個人的尊嚴。
名家推薦
▍專文導讀
黃克先 臺灣大學社會學系副教授
▍強力推薦
朱剛勇 人生百味共同創辦人
林宗弘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研究員
林韋地 季風帶文化發行人
張烽益 臺灣勞動與社會政策研究協會執行長
蔡瑞明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氏筆劃排序)
媒體讚譽
張優遠憑藉勇氣、誠信和科學工具,進入不為人知的不平等領域。她深入新加坡底層社會,讓讀者看到原本看不見的事物,將低收入家庭動盪不安的艱苦生活、求學經驗、養育子女與住所的問題,對照中產階級視為理所當然的舒適享受。她推翻廣為流傳的錯誤觀念,呼籲人們關注新加坡福利制度的缺陷,同時探討如何修復這些問題。這正是社會學的真諦!——麥克.布洛維(Michael Burawoy),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社會學教授
這本書難能可貴,採用民族誌手法,生動描繪出新加坡低收入者的生活、夢想與失望,同時巧妙穿插各種明顯或隱晦的意識形態、社會結構和官僚作風,這些因素把我們連結在一起,也將我們隔離開來。文字精練、令人回味的散文篇篇見解精闢、富含同理心,卻又保持一定的距離、以分析為基礎,而且立論嚴謹,讓我們看到那群經常遭到遺忘的同胞在過什麼樣的生活,並促使我們檢視自己和社會,以及工業化後富裕的新加坡。平易近人的敘事手法不但觸動人心,同時發人深省,應該作為我們討論國家本質的基礎。——林愿清(Linda Lim),美國密西根大學(University of Michigan)羅斯商學院(Stephen M. Ross School of Business)企業策略與國際企業學榮譽教授
《不平等的樣貌》令人耳目一新、大開眼界,也讓我們深思。本書充滿熱情和洞察力,文字平易近人,凡是對新加坡或其他地區貧窮與不平等問題感興趣的讀者一定覺得深受啟發。張優遠的著作是以社會學家的敏感度為出發點,並與新加坡低收入者密切互動三年而形成。這本書顛覆新加坡全然繁榮進步的形象,讓我們看到新加坡弱勢居民的日常經歷、挑戰,以及許多人的既定想法,如何阻礙他們獲得有尊嚴的援助。張優遠邀請讀者正視不平等現象,並思考這群人在社會矩陣裡的位置。她認為,新加坡人對於「社會包容」(social inclusion)和「犧牲小我、完成大我」(the greater good)過分簡化的論述,導致許多人強調市場價值和自力更生,因此很難推動實質改變,縮減社會不平等現象。——郭思嘉(Nicole Constable),匹茲堡大學(University of Pittsburgh)人類學教授與國際研究中心研究教授
《不平等的樣貌》是精心傑作,張優遠刻意避開學術框架,從道德與政治角度檢視這個社會問題,並讓我們看到真實的生活經驗未必符合大多數人以為的新加坡人可以靠著努力向上移動、大都會、無拘無束、掌控自我命運、富裕的全球公民形象。作者描繪個人和家庭的日常生活,採用民族誌手法,讓他們表達自己的聲音。書中不同章節都傳達出在這座國際性的大都會城市,身為低收入者與在不平等條件下生活的悲哀和經歷。本書以批判的鏡頭檢視一般大眾、學術界與官方對於新加坡社會的說法。迄今為止,大部分新加坡人,包括學者在內,都不認為新加坡有貧窮問題,更不會追究其原因或深究社會的不平等現象、討論政府和社會結構必須負哪些責任。我們很需要這樣的一本書來點醒我們。本書提供豐富的實例,讓讀者看到新加坡部分人口的日常經歷,必然能在全世界引起迴響和共鳴。作者刻意顛覆既有觀念、提出令人深思的道德難題,並強調體制結構對於造成貧困和不平等所扮演的角色。張優遠的聲音透過文字有力並真誠地傳達出來,挑戰讀者思考,每一頁都蘊藏啟發人心的力量。我們無法昧著良心不參與,這是我們無法拒絕的邀請。——維尼塔.辛哈(Vineeta Sinha),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學教授
這本書在很多方面都傑出不凡。張優遠鼓勵新加坡所有居民檢視不平等的社會結構和心理背景,同時挑戰我們許多因新加坡經濟發展而受益的人,質疑為了自我安慰而告訴自己、其實只是自欺欺人的故事。《不平等的樣貌》的文字優美流暢,也是很棒的典範,讓我們看到學者如何深入思考社會學家的角色,然後以一般大眾為對象,邀請讀者踏上共同學習的旅程、了解生活在不同世界的人經常遭受忽視的經歷。——侯仁敦(Philip Holden),新加坡國立大學英國語言與文學教授
張優遠在這本文字平易近人、觀察精闢的書裡,帶領讀者超越統計數字,了解新加坡相對沒那麼幸運的人的日常生活,是這座匆忙城市非常需要的一本書。——菲利普.葛斯基(Philip Gorski),耶魯大學(Yale University)社會學教授
作者簡介
張優遠(Teo You Yenn)
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社會學博士,目前擔任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副教授兼社會學系主任,曾發表諸多期刊論文、書籍文章與評論,著作包括2011年勞特里奇出版社(Routledge)出版的《新加坡新自由主義道德:家庭政策如何影響國家和社會》(Neoliberal Morality in Singapore: How family policies make state and society)等。她致力於教學,並將研究成果帶入公共領域。2013年獲頒南洋教育獎(Nanyang Education Award),2016年榮獲美國社會學學會性與性別部門(American Sociological Association Sex and Gender Section)的女權學者社會運動家獎(Feminist Scholar Activist Award)。
譯者簡介
方祖芳
第23屆與28屆梁實秋文學獎譯文組評審獎得主。譯作包括《從新主管到頂尖主管》、《新韓國人》、《一生設計》、《創意電力公司》、《消費行為之前的心理學》、《華爾街的猴戲》、《飛行少年》、《走對下一步》等。
目錄
推薦序 公共社會學的經典範例 黃克先
原書序 不平等的民族誌 郭建文
前言
第一章 第一步:破壞原有的敘述
第二章 日常生活
第三章 平衡工作與生活不該是階級特權
第四章 我希望孩子比我更好
第五章 在缺乏階級保護的環境下成長
第六章 有差異的應得
第七章 需要、想要、尊嚴
第八章 尊嚴就像乾淨的空氣
第九章 家醜外揚
第十章 關於「種族」的備忘錄
第十一章 接下來怎麼辦?
附錄 為所有讀者而寫的研究方法:這就是數據的樣貌
後記 自傳民族誌:出乎意料的一年
致謝
參考資料
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Planet Hong Kong: Popular Cinema And The Art Of Entertainment)(增訂版)◎大衛·博維爾(David Bordwell)(譯者:何慧玲、李焯桃)
Regular price $48.00 著名電影史學家及理論家David Bordwell《香港電影王國—娛樂的藝術》香港增訂版,現已上架。2001年香港中譯第一版早已絕版多年,增訂版新加了兩章及兩個附篇(「無間道」三部曲及杜琪峯專論),全書共364頁,內頁插圖幾乎全部轉為彩色,極盡精美。David Bordwell對香港電影情有獨鍾,對香港電影七十年代至今的藝術成就及其對國際影壇的貢獻分析入微。全書旁徵博引,圖文並茂,喜歡香港電影的影癡必讀。
「大衛博維爾是美國最重要和最可讀的電影學者。他為香港電影作為傑出的娛樂,有時甚至是傑出的藝術,提供了令人信服的理由。 」
—— 羅渣伊拔(美國殿堂級影評人)
「本書理論層次既深且廣,電影學者將如獲至寶;博維爾在各章之中穿插大量真情流露的趣聞軼事,手法漂亮,影癡會看得興高采烈;他逐格菲林分析香港電影最有代表性的時刻,極有啟發性,電影人定會大感興奮。 」
—— 詹姆斯夏慕斯(《臥虎藏龍》與《色,戒》編劇兼監製)
「大衛博維爾這部表揚香港通俗電影的新作,堪稱電影評論的里程碑。以他這般地位的學者,從評述小津與德萊葉,到如今來肯定香港電影的通俗美學,箇中意義重大。他洞悉愈來愈多人明白的一個道理——香港電影有純美學的要素,值得認真研究和評論。他的批評理論能與時並進,實是一項突破。 」
—— 張建德( 《香港電影:額外的維度》作者)
「大衛博維爾早於九年前已用電子書形式出版了本書的第二版,增添了新的內容,插圖也由黑白轉為彩色。初版中譯本當年面世不久便告售罄,翻譯這個增訂版應該有一定的意義。非常感謝作者首肯之餘,還為我們新寫了一篇後記,補充了一些他對成書八年來香港電影的看法。我們也趁此機會,把第一至第九章再校訂一次。 」
—— 李焯桃
群芳譜──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限量版書套)◎卓男、蒲鋒主編(香港電影評論學會策劃)
Regular price $43.00 由影評人執筆,為香港女星繪出個人肖像,呈現眾星繁花似錦的集體景象。
七十年代香港電影新舊交替,新浪潮之後更冒起了新一代的女星群。當中有實力派、女神、性感尤物、打女、樂壇天后、玉女、女笑匠、壞女孩、恐怖女王等,為八、九十年代香港電影的黃金年代,添上豐富的色彩。
本書以不同角度評析四十三位有地位的當代香港電影女星,透視女星的身形、外貌、性格特質、演技造詣,如何結合個人經歷、合作導演、時代精神等,投射為銀幕上教我們心動神馳的聲色光影形象。
作者簡介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
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於1995年3月正式成立,為香港首個由影評人組成的文化組織,亦為國際影評人聯盟(FIPRESCI)成員之一,旨在團結志同道合的影評人,維護電影評論的獨立自主性,從文化和藝術的評論角度推動香港電影,對香港電影的成就作出肯定評價。
本會每年年初均舉行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大獎評選大會,透過理性的交流和討論,表揚香港電影及電影工作者的成就。從1995年舉辦第一屆開始,一直未有間斷。近年更致力舉辦電影座談、學生電影教育工作坊、電影評論工作坊及影評比賽,並與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電影節目辦事處合作舉辦「影評人之選」推介經典電影。
卓男
原名王麗明,電影文化工作者。畢業於香港浸會大學英國語言文學系,主修比較文學。曾任《電影雙周刊》編輯、香港電影評論學會行政經理及編輯、香港電台電視節目《百年夢工場》資料搜集、《香港電影》雜誌助理總編輯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節目策劃等。多年來從事藝術行政及與電影相關的編輯、資料搜集、宣傳、統籌及策劃工作。曾統籌香港電台「香港特區十周年電影選舉」頒獎禮、香港國際電影節「向動作指導致敬」晚會等。參與策展的主題展覽超過廿個,包括「風禾盡起——嘉禾的盛世印記」、「開疆拓宇——邵逸夫電影王國」及「娛樂智多星——新藝城的光輝歲月」等。編輯書籍有《電影工作室創意非凡廿五年》、《香港電影金像獎頒獎禮特刊》、《佈景魔術師——陳其銳、陳景森父子的佈景美學》、《童星同戲——五、六十年代香港電影童星》、《最後的蔓珠莎華:梅艷芳的演藝人生》(與李展鵬合編)等。著有《李小龍 Bruce Lee My Brother——李振輝回憶錄》。曾任香港電影金像獎、台灣電影金馬影展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及中國華語電影傳媒大獎評審。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副會長。
蒲鋒
曾任香港電影評論學會會長及香港電影資料館研究主任。著有《電光影裡斬春風——剖析武俠片的肌理脈絡》;編有《經典200──最佳華語電影二百部》(合編)、《主善為師——黃飛鴻電影研究》(合編)、《乘風變化——嘉禾電影研究》(合編)、《江湖路冷——香港黑幫電影研究》等;並為香港文化博物館出版的《戲園‧紅船‧影畫——源氏珍藏「太平戲院文物」研究》(2015)之文稿審訂;亦為香港電影資料館展覽《串圖成戲:香港電影分鏡圖展》(2016)之客席策展。
【預購】VERSE(8月號/2023)(第19期)吳念真
Regular price $28.00所以我成為了雜誌編輯
我曾經被科技創造出來的文化打開過。
在還是486電腦的年代裡,插入磁碟片,在DOS系統中輸入指令, CRT螢幕閃爍著256色遊戲畫面,遊戲開始,帶我進入一個無遠弗屆的世界。
被打開的不僅是五感,更是一種不同領域的文化媒介交織碰撞,帶來如同小宇宙爆炸的創新體驗——在遊戲的世界裡,我可以是《軒轅劍外傳楓之舞》的墨家行者,在動蕩的戰國時代中行俠仗義;也可以是《金庸群俠傳》裡的小蝦米,在金庸武俠世界中闖蕩。
藉由巧妙的遊戲設定與敘事法,遊戲在小說文本、歷史之壁外,撐開了現實世界中的異想縫隙,創造出更深刻動人的詮釋。也促使我立志要成為電腦遊戲設計師。
每個人或許都曾有這種被「打開」的魔幻時刻,可能是因為一首歌、一本書、一部電影、一場表演,在瞬間點燃了靈光、趨動了文化創新的能量。
文化如何創新?這是個不易詮釋的命題,本期《VERSE》藉由不同文化領域的切面探究這個議題。「Long Interview」欄目專訪當代文化icon之一、全台灣最會講故事的歐吉桑吳念真,聽他說如何從教他寫信的阿伯身上,理解文字與知識的重量,引領他這輩子以不同的創作形式,述說小人物的生命史。
「封面故事」報導近十年來台灣舞蹈、時尚、策展、職棒領域中的重要文化創新者與新點子。編舞家鄭宗龍接任「雲門舞集」藝術總監三年後,在菸抽得更多的日子裡,創作出引領雲門繼續前進的舞作;活躍於時尚界的設計師汪俐伶、詹朴,以跨領域聯名、結合科技方式,為台灣時尚帶來新可能;策展形式越來越多元,看叁式與La Rue文創設計,如何以數位科技、市集慶典,打破大眾對展覽的想像;台灣最受歡迎的運動職棒,在改革制度及加入啦啦隊應援文化後,又是如何再掀全民棒球熱?
「Special Report」是VERSE編輯團隊跨海採訪日韓兩國最具指標性的兩本雜誌《BRUTUS》、《Magazine B》的總編輯和團隊,在人人都在問「誰還在看雜誌?」的時代中,他們如何以強大的企畫力與編輯力,創造雜誌的未來式。
自本期開始,我們針對部分單元內容、版型進行調整。新增「Workspace」,直擊職人的工作空間;「A Shop」推薦一間值得你造訪的店家;「Book Lists」蒐集創作者的靈感書單;「VERSE Test」每期企畫一則充滿創意(與惡搞)的心理測驗──農曆7月將近,快來測驗看看你的辦公室有鬼嗎?
對了,那個小時候立志成為電腦遊戲設計師的我,怎麼後來成為雜誌編輯?
在成長的過程中,我也被各種雜誌豢養長大,每月引頸期盼《歷史月刊》、《新遊戲時代》、《職業棒球》等雜誌出刊。無論什麼樣的主題,「雜誌」都能以令人驚嘆的編輯技巧爬梳脈絡,呈現迷人的觀點視角,讓人在打開一本本雜誌的過程中,感受到如同玩遊戲時被點燃的喜悅。
所以我成為了雜誌編輯,成為這個產業中捕捉文化一瞬的一員。
在邁入第四年的旅途上,我們由衷感謝每位讀者一路以來的支持,也期許大家在閱讀《VERSE》時,能在某個瞬間,感受被文化打開的喜悅。
——《VERSE》雜誌主編梁雯晶
INTRO
序曲|所以我成為了雜誌編輯 02
BEHIND COVER/CONTRIBUTORS 06
SNAPSHOTS
伍佰|我的音樂是一種「自由」 08
V-10視覺藝術群|橫越半世紀的台灣文化縮影 10
NEW IDEAS
ISSUE
育兒,很「男」嗎?|進擊的地方爸爸 14
LONG INTERVIEW
吳念真|我想講的,是大家都能聽得懂的故事 22
WORKSPACE
印刷工務 小林|使命必達,讓作品完美誕生 36
COVER STORY
他們在時代前沿造浪 44
舞蹈
鄭宗龍|生活更簡單的同時,菸也抽得更多了 48
時尚
汪俐伶|服裝是穿在身上的光 56
詹朴|每件服裝都是一個可述說的故事 62
策展
La Rue 文創設計|當逛市集成為一件正經事 70
叁式 Ultra Combos|我們關注的,是人的體驗與感受 74
職棒
中華職棒大聯盟的十年蛻變|台式棒球文化是如何煉成的? 82
資深球迷的場邊閒聊|曾文誠 X 阿強 85
Special Report 雜誌的未來式
《BRUTUS》何以四十多年來始終受到大眾喜愛? 92
《Magazine B》如何用一本雜誌呈現一個品牌故事? 104
CREATIVE BUSINESS
BRAND STORY
早安美芝城|晨之美永遠在這裡歡迎光臨你 124
MY WAY
Solo Pasta創辦人王嘉平|全台最懂義大利菜的男人 132
A SHOP
鴉埠客棧 x 南華大旅社|傳承一處身心靠岸的地方 138
ARTS & CULTURE
ARCHITECTURE
大尺建築 + 郭旭原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回望25年建築全景 146
ENTERTAINMENT
愛奇藝如何推動台劇原創IP?|打造專屬於亞洲的影音平台 152
BOOK LISTS
郭庭瑋的土地書單|閱讀,建立了我對料理的信仰 158
STYLE
FASHION STATEMENT
晨曦漫舞|Dance in the sun 166
FASHION REPORT
獨家專訪Brunello Cucinelli|回到索羅梅奧找尋靈魂村莊 176
#OOTD
攝影師KRIS KANG|人生逐浪的3個風格關鍵字 184
IDEAL LIFE
MY TOWN
嘉義民雄|王梨田、鵝肉街、鬼仔厝以外:蓄力轉變的藝文培養皿 196
HOME
朱雀 SUZAKU CURRY SHOP|打造新東方咖哩 206
CREATIVE DINING
食物設計師蕭維政|家是人生最忠實的倒影 212
VERSE TEST
辦公室有鬼!——測測看你的職場人格特質 218
OUTRO
Editor's Murmur 220
【預購】奇蹟【電視劇《奇蹟 Kiseki:Dear to me》原著.影視劇照新裝改版】◎林珮瑜
Regular price $24.00|喜歡一個人是奇蹟,喜歡的人也喜歡自己更是奇蹟。|
作者簡介
《化生》2022年第十四屆拍台北電影劇本徵選銀劇本獎。
【预购】不確定的國家:李光耀與新加坡 The Uncertain Republic: Lee Kuan Yew and Singapore◎謝裕民
Regular price $45.00為什麼政治強人、新加坡國父李光耀會懷疑新加坡從來就不是國家?
亞洲地區向來對新加坡政治強人李光耀各有不同的情結和觀點。這本書恰恰細緻鋪展了李光耀崛起的大背景,糾纏於左翼社會勢力與政治運動,以及周旋於馬來西亞的複雜過程。這是建國史光譜的色調變化,或李光耀強人政治下的暗影。──高嘉謙(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
年輕的李光輝在一段意外旅程中意外地建立「新加坡共和國」,90歲時對這個國家存在與否仍說:「我不是很肯定。美國、中國、英國、澳洲,這些國家百年後還會在。但新加坡直到最近,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文化獎、東南亞文學獎得主──謝裕民,根據所有文獻史料,從殖民地到新馬合併、從被驅逐出聯邦、新馬分家到新加坡宣布獨立,透過本書,重新認識亞洲巨人李光耀,新加坡歷史和建國過程!
新加坡共和國別稱獅城、星洲,通稱星國、新加坡或星加坡,是位於東南亞的城邦島國和城市國家。從1945年戰後到1965年獨立極為動盪的二十年,李光耀從英國、馬來亞、印尼與馬共的多角競逐中排眾而出,展現其獨特的政治領導家的人格特質。然則,脆弱的新加坡讓李光耀在90歲仍懷疑其確定性。他說:「新加坡直到最近,從來就不是一個國家。」
李光耀慣性地直言:「我看著新加坡成為一個更像大都會的國家,卻懷疑最後會是什麼結果。而且,我也不十分肯定,我們為確保生存推行的事物的必要性。」
謝裕民在本書中指出,1965年9月18日,新加坡剛獨立40天,42歲的總理李光耀在農業展覽會開幕禮上說:「新加坡不會對他人晃動指節套環,因為我們謙恭有禮。然而,這個島國決心在未來的一千年在東南亞生存,沒有人能阻擾我們。」
東南亞局勢波詭雲譎,剛獨立的島國極需堅毅的決心與意志,特別是領導人;年輕的總理雄心萬丈,以千年之願鼓舞士氣,也向區域大國展表氣魄。
不過23年後的1988年11月14日,65歲的新加坡總理李光耀訪問澳洲,脫稿感歎:「一百年後重訪澳洲,澳洲依舊風吹草低見牛羊,人們舒適地生活在這片土地上。但是,我無法肯定,這個稱為新加坡的人為國家,是否會依然存在。」他慣性地直言:「我看著新加坡成為一個更像大都會的國家,卻懷疑最後會是什麼結果。而且,我也不十分肯定,我們為確保生存推行的事物的必要性。」
本書將揭露,新加坡獨立23年與獨立40天不能相提並論,65歲異於42歲。一千年太遠了,困擾著新加坡的依舊是,一百年後「這個稱為新加坡的人為國家,是否會繼續存在」;亦無從知曉,「未來新加坡人將付出的代價」會是什麼。這本書,說明了這未必是新加坡的宿命,卻絕對是揮之不去的憂思。
1959年生於新加坡,曾獲新加坡青年藝術家獎、文化獎、東南亞文學獎,受邀參加美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畫,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駐校作家。
「謝裕民是新加坡華語語系的十個關鍵字之一」──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講座教授點評。
出版九部作品,五部獲新加坡書籍獎與文學獎,包括《世說新語》《重構南洋圖像》《m40》《放逐與追逐》與《建國》。《m40》也獲選為臺灣《文訊》雜誌主辦的「2001-2015華文長篇小說20部」之一;《放逐與追逐》獲選為新加坡教育部中學「華文文學」教材,改編成舞臺劇,出版英文版;《建國》獲《亞洲週刊》年度(2018)十大小說。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8月號/2023)(第240期)
Regular price $21.00《印刻文學生活誌》2023年8月號 創刊20週年 面對AI年代的再文學
在不斷展延的時間線上,從二○○三年八月開始,至二○二三年八月,《印刻》迎來第二百四十期雜誌出刊。
二十年是什麼?是網路及各式科技載體的發展變化劇烈,默默影響、置換了生活模式;也是人們逐日撿拾生活,累積厚實經驗和回憶,足以讓自己成為某種「樣子」的時長。
我們思考著如何擬定內容以處理「二十年」的跨度,最後決定用樸實直接的方式,將這些雜誌上的篇幅,交託當代創作者,以他們的作品,以及評論者的問詰思深,直面瞬變的流量。儘管時代以超乎預想的速度在翻頁,但文學是長遠之事,畢竟唯有閱讀才能進入,以文字召喚共感,老老實實疊築磚瓦,落實這穩固的文學地基。
【編輯室報告】再文學──兼記創刊二十年 / 總編輯 初安民
二十年過去了,回顧過往,彷彿只是昨晚的一場大夢,醒來,竟也是七千多個日子一揮而過,益感歲月威猛。
二○○三年吧,原本預期春天推出完全由自己打造的一本文學雜誌,然而SARS來攪局,打破了預先設定的出版日期。那時,整個台北在封城的傳言中,人心惶惶,遂不得不無限期展延原定的計劃,SARS的恐怖氛圍比預期的消散來得快,但未定的驚魂卻始終在腦海裡纏繞不去,使得我猶豫的心情,遲遲推不出創刊的時間表。
鼓起勇氣,再度打起精神。彷彿在沙灘建立城堡般的我,又開始展開了這一生我最大膽的冒險旅程。一份二十年來首度出現的文學月刊雜誌,我沒有多少人手,只與當時的主編張清志兄兩人裡外奔波,數度深夜為著等待美術部分的若干細節處理,在金山南路的音樂廚房直到打烊,屢屢在更深的夜裡,我們才拖著疲憊的身軀回家,八月上旬的夜是炎熱還是冰涼,已經不復記憶。
創刊前號如期在八月十五日出版,封面人物是適逢雲門舞集三十週年的林懷民,而在末尾的最後一篇,我特別選了關於李小龍的討論文章當作壓卷,當時的心情是我要像李小龍般堅毅不拔的精神,雖然李小龍與文學毫無關係,但我要學習他的勇、壯、快,這是我當時內心最真實的寫照。
我從小生長在比較艱難的時代,文學雜誌都是滿版滿版的文字,我相信文字的力量,會凌駕在一切價值之上。然而時代究竟變了,文字已經不能主宰所有人們的想像,從圖像到影像以迄於今天的AI年代,從前無法想像的,現在都可以成為真實,面對這樣的時代來臨,我們追求的經典的定義,也面臨了前所未有的挑戰,不管我們喜歡與否,都得面臨幻象變真的現實,我們疼惜過往更珍重未來,無論時代怎麼改變,作為文學界的一份子,文學終究是我們安身立命的所在與依靠。今天,文學除了發現自己也得開發讀者,這是一種革命與認識。再文學一次,AI的狂風潮湧而來的時刻。
二十年來,世界變化得真快,如果當初預估到面世不是很久的手機發展成現在模樣的話(起初一直認為手機不過無線長途電話而已),我很可能沒有勇氣或者至少會對創辦文學雜誌考慮再三的(手機研發的現在已經超乎我所有想像的不知多少倍)。頭越洗越令人心驚膽跳,從前過往認知的載體,迄今已然全盤更新,紙本閱讀越來越像回不去的鄉愁,找不到回家的路,而更大的是文學生態丕變,如一座迷宮的地圖,陌生而不遙遠,但我們只能日益戰戰兢兢的面對與克服。
二十年來我們大約刊登了近30,000,000字的文學作品,期間的辛酸痛苦,喜悅與快樂,實難筆墨形容。我們滿懷感激,感謝所有的朋友與工作伙伴們,在每個不同時期對我們的鼓勵、協助與支持,並且不斷推動著我們前進的步伐,如果不是這股力量,我們很難想像一本純粹的文學雜誌,在這個艱困的世界,如何能屹立不搖的存續下去。
他們的名字,將永遠記在我的內心深處。
創刊二十週年的這一時刻,我們沒有舉行任何儀式性的活動,但願,時間是我們最高的讚禮與勳章。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
雄艷者的色想與美典——邱剛健編導電影劇本集◎劉嶔主編(羅卡、趙向陽策劃)
Regular price $43.00青春叛逆古今 肉慾征服想像
創造華語電影現代實驗體系
邱剛健(1940-2013),港臺著名電影編劇、導演及詩人。劇本名作有《愛奴》、《投奔怒海》、《唐朝豪放女》、《地下情》、《胭脂扣》、《阮玲玉》等,一生實踐劇本是獨立文體的理念。
邱氏導演路途艱險,僅完成三部長片,卻自成美學典範。本書收錄《紅樓夢醒》(1977)、《唐朝綺麗男》(1985)、《阿嬰》(1990)原劇本,全部根據邱氏手稿編校,並附導論。《紅樓夢醒》,以青春叛逆戲謔俗世的時裝版《紅樓夢》。《唐朝綺麗男》,大唐殘暉下,俊俏之人經歷亂世的奇麗。《阿嬰》,幽冷妖魅,用色慾之網掀翻制度。在自己導演的劇本裏,邱剛健更執着於闡發人性欲念,他擺出艷媚姿態,以詩化文字調度情色和死亡,拆解男與女、歷史與權力,格調深邃獨異,乃華語電影罕有的現代主義思辨實驗。
又收入他首部編劇成果、改編文學巨匠徐訏同名小說的《江湖行》,多份未轉化為劇本、包括為緊密拍檔關錦鵬、區丁平編撰的故事和分場。編劇伙伴秦天南與臺灣攝影大師張照堂,在專訪憶述合作經驗和好友的藝術心懷,給予最恰當的評價。
▌特別收錄
張照堂《唐朝綺麗男》攝影作品
葉錦添《阿嬰》人物造型照
-------------------------------------
目錄
22 前言 (羅卡)
25 序 (劉嶔)
28 凡例
▌劇本
【江湖行】
36 劇本導論 | 幼嫩而新銳:邱剛健的《江湖行》 (鄭政恆 )
44 電影資料
46 劇本
【紅樓夢醒】
102 劇本導論 | 時代錯過的感應與觀照 (劉嶔)
114 電影資料
116 分場表、劇本
【唐朝綺麗男】
184 劇本導論 | 都是年輕俊俏之人 (陳若怡)
196 電影資料
198 劇本
【阿嬰】
326 劇本導論 | 果陀的佛相:《阿嬰》的情慾想像 (鄧正健)
336 電影資料
340 劇本
▌訪問
418 編按
420 致剛健 (秦天南)
422 好像一起畫畫,你一筆我一筆——秦天南訪問
438 個人主義創作者,孤軍作戰的人——張照堂訪問
446 場景之外 (張照堂)
▌故事、分場
448 編按
450 邱戴安平X 關錦鵬
452 ——危情/迷情
482 ——Far From Chinatown
508 無題
514 說謊的女人
522 大情大愛
528 東北孤兒(一)
534 東北孤兒(二)
538 雙城記
544 異國
547 日本新娘
553 簡介:邱剛健合作編劇、受訪者、策劃、作者
557 鳴謝
【預購】VERSE(10月號/2023)(第20期)
Regular price $28.00歡迎光臨,人生的無名小吃攤
每個人的記憶中,也許都會有一間這樣的無名小吃。
小時候,只要聽到家門外傳來搖鈴聲,媽媽就會去廚房拿一個碗公,牽著我的手出門買豆花。賣豆花的阿北掀起白鐵仔製的桶蓋,俐落地片起白綿綿的豆花,盛在碗公裡,淋上一勺棕褐色糖水,香香甜甜的氣味在空氣中逸散。
豆花攤車無名,但當時的聲音、畫面、氣味,都讓15元一碗的豆花,成為此生難以取代的美味,記的比任何一家名店還要牢固。
2022年,以小吃聞名的台南首度被納入「米其林指南」的評選,其中有四間「無名」小吃入選「必比登推介」。名單一公布,不僅媒體忙著查證到底是哪間「無名」——因為台南實在有太多無名牛肉湯、無名羊肉湯、無名虱目魚羹、無名鹹粥了,同時間也引起網友熱議:「叫無名的都很厲害」、「無名餐飲集團或成最大贏家」、「無名飲食擬未來三年內上櫃」。
為什麼這些小吃寧願無名也不取名?無名小吃的魅力在哪裡?
循著這些疑問與線索,VERSE編輯部組成無名小吃島嶼探險隊,兵分多路,北、中、南、東吃了一輪——這是一個艱辛的歷程,許多無名小吃基於種種理由不願受訪,必須三顧茅盧,慢慢套交情。不過我們必須很誠懇地說,收錄於本期的36間無名小吃,真的都很好吃(VERSE團隊親身吸收很多卡路里後,拍肚子證明)。
「24小時不斷電,流轉的無名小吃」以24小時為節點,從白天吃到黑夜,走訪五間不同類型的無名小吃,談如何烹調美味之外,也談小吃背後的人生故事;「我的無名小吃」以地區分類,邀請11位名人專家推薦口袋無名小吃名單;「當我們在討論小吃時⋯⋯」專訪四位飲食名家,談小吃對他們的意義。最後兩篇專文則討論國際餐飲評鑑來台後,對於地方小吃的影響,以及隨著世代更迭,新世代的小吃店家又要以什麼樣的面貌迎接當代的挑戰?
本期「Long Interview」專訪老爺酒店集團執行長沈方正——他同時也是熱愛台灣小吃的研究者,為此次封面故事下了最好的註解:「『無名小吃』是小吃文化裡面最棒的一環。小吃最原始的風貌,大多是沒有名字的。」
我們以時間為經、地域為緯,試圖在飲食脈絡中交集出無名小吃的意義。才發現,無名小吃既代表了台灣小吃文化的某種極致,也是飲食文化中最原始的初心,它因民生需求而生,目的並非為了賺大錢、搏名聲,只需專心致志地烹調經濟實惠的美味、服務所在的社區,餵飽周遭人的鄰里,有無店名並非必須之事。
無名的背後,也蘊藏著千滋百味、酸甜苦辣的人生故事。它既是每個店家「過日子」的一種選擇,有著屬於市井小民平凡卻動人的故事;也是屬於食客的我們,人生地圖上的一項記憶座標:這是練琴結束後要去喝的百香果冰沙、那是學校下課後跟媽媽去買的白糖粿、QQ球,還有與初戀一起喝過的腳踏車咖啡⋯⋯他們都是眾多的無名小吃之一,卻在我們的記憶中,有了獨一無二的名字與記憶。
你的人生無名小吃,又是哪間呢?
——《VERSE》雜誌主編梁雯晶
【預購】蛻◎賀淑芳
Regular price $34.00【本書獲國藝會馬華長篇小說創作發表專案補助。】
【預購】 No doubt:人良土兀攝影集◎人良土兀
Regular price $66.00以冷冽、晦暗、充滿窺視感的攝影風格見長,《人良土兀》無論在「男體」或是「攝影」領域中皆獨樹一格。將隱藏於人、體、衣物下的慾望具體捕捉,攝影師的鏡頭除了赤裸地展現男體,更再再挑釁觀者的情慾想像。當攝影有如一場前戲,《人良土兀》的作品帶來的並非事後菸般的清澈餘韻,而是正在進行中的暴戾、濃稠、瞬間與永恆。
「我將男體攝影劃分在『性領域』的創作之下,拍攝的男體包含『性』和『慾望』這些比較赤裸的部分,嘗試表現藝術及情色等等不同的層次階段。」
2018年人良土兀以首本實體寫真《PAUSE》,成功打開了男體藝術的情慾面向,獲得空前的注目,也歷經了各方的質疑。站在「男體」與「情色」兩個社會不討喜的尺度道路上,正反兩面的極端評價總是圍繞在側,人良土兀依舊堅定自身的創作初衷、毫不閃躲。
「男體攝影,尤其是實體出版的創作,一旦真實觸碰到『性』這塊,便好像出現雜訊一樣。這種卻步感令人匪夷所思。」
《人良土兀》以「No doubt」為題,毫無疑問、無庸置疑的,「性」依然貫穿了整部攝影集。那些你曾經想像過,或不敢想像,甚至是他人告誡不該想像的慾望;那些隱藏於手機中的自拍、外接式硬碟裡的影片;襯著晨光或夜色的獨享時刻、與社經地位背道而馳的性癖渴求。在光譜的兩端、黑白的平衡交界中,都透過攝影師的鏡頭忠實的抒發,拆解全新的面貌。
「性是高級而美好的想像--無論藝術或色情。」
本書特色
◆ 本刊內容無馬賽克!閱讀注意!
◆ 只有人良土兀能駕馭的極致尺度、跨越市場極限,美感與情慾並存的終極標竿
◆ 繼夢幻逸品絕版書《PAUSE》後,睽違兩年全新實體攝影作品
◆ 台灣首部男體藝術攝影集,一絲不掛、赤裸呈現,情慾出口放眼世界
◆ 創電子書銷售紀錄、刷新作品上架即刻被盜版的痛心關注度
◆ 一次滿足對各領域的幻想,捧在手心仔細翻閱男孩們的私密領域
人良土兀
人良土兀 JAOfilm,一名獨立影像創作者。他在赤裸的男體影像中,探索情慾自然不羈的樣貌。對他而言,性是高級而美好的想像,無論藝術或色情。
著有實體書作品《PAUSE No.1 》、《NO DOUBT》,電子書《PAUSE》系列作品,情慾短片《JAOfilm》系列作品等。
個人網站:jaofilm.com
Twittwe:@jao_film
Instagram:@jao.films/@wilson.jao
【預購】每天來點神知識—希臘神話人物雜學圖解百科:神知識又增加了!藝術、電影、廣告及電玩的靈感都來自祂們◎奧德·葛米娜 (譯者: 都文)
Regular price $45.00經典200——最佳華語片二百部(增訂般)◎蒲鋒、李照興主編
Regular price $34.00這次再版,除了對當初由於匆忙出版而產生的錯字作大幅校正之外,有不少故事簡介也由於可以再看到原來影片而得以重寫一個更明確的版本。除此之外,自書出版後的這幾年,陸續有精采的華語片新作面世,再加上又有一些多年來未對公眾曝光的華語片得以發行,為了把這些情況反映出來,我們決定出版一個增訂版,補選一批影片加在書後,每片配以一篇評論,好讓本書得以緊貼時代,亦令全書內容正好涵蓋了一百年來的中國電影。
這次補選只選兩種電影:第一是2000年後的新作(《鬼子來了》在2000年面世,但我們有機會接觸是在2000年後,是個特殊的例子)。第二則是2000年後才再次出土的電影。至於那些一直有機會看的影片,第一次選舉不入圍,有會員覺得可惜的,我們均不「翻案」再討論是否補入。
今次的評審過程與原來的一次基本一樣,只是數量上沒有很明確限制。結果我們選出了十部電影。在討論的過程中,我們發現了一些情況,首先是我們以往雖沒有說明,選取的影片其實是故事片,而並不包括紀錄片。不選紀錄片,在當年或許不是一個很大的遺憾,但是到今天中國紀錄片蓬勃發展下,有不少出色的作品值得肯定。另一方面,科技的發現,數碼錄像質素的大大提高,令到電影和數碼錄像的界線漸漸模糊。我們這次的補選,基本上仍然以菲林為入選要求(即使原數碼錄像,也要曾經轉為菲林作公開放映)。但可以預見,未來數碼像錄像技術的發展,我們會面對數碼錄像與電影進一步融合的趨勢。這些問題和情況,都不是這個增訂版可以解決。我們寄望再過一段較長的日子,讓距離增加視野,評論學會有條件再作一次重新的華語電影經典選編,到時無論補遺、紀錄片、數碼錄像等問題,都可以得到更恰當的處理。
這次增訂版,補選了十部作品,《都巿風光》、《狼山喋血記》、《鬼子來了》、《少林足球》、《麥兜故事》、《無間道》、《盲井》、《牛皮》、《孔雀》及《最好的時光》。
【預購】來自雪國的遺書◎邊見純(譯者:洪于琇 )
Regular price $25.00 ▓ 榮獲《大宅壯一紀實文學獎》、《講談社紀實文學獎》大獎
▓ 2022年東京影展開幕片.金馬影展特邀參展《來自雪國的遺書》同名紀實原著
▓ 真實事件改編,字裡行間都是戰爭中的人性光輝
二宮和也 × 北川景子 × 松坂桃李 × 中島健人 × 桐谷健太 × 安田顯
同名電影即將上映,聯手演繹動人史實
首先想告訴妳,我過得很好,不用擔心。
請懷抱樂觀的希望和信心,活下去。
一九四五年八月,大日本帝國戰敗。
滯留於滿州國的日本軍人們,被蘇聯軍流放到千里之外的西伯利亞,關進收容所強迫勞動改造,學習共產主義,成為戰爭下的犧牲品。在飢寒交迫與重度勞動中,許多人失去性命,卻也有人活了下來,回到日本。
山本幡男,是一名通曉俄文、喜愛俄羅斯文化與共產主義的日本軍人,也是日本軍和蘇聯軍的翻譯。在眾人即將回歸日本的歡欣鼓舞中,他卻被迫下了歸國的列車,從此再也沒回到故鄉。
六名曾受山本幫助的同袍,為了早一步離開的山本,決定與零下四十度的冰天雪地,以及敵軍層層嚴密監控的生活對抗,將他的遺書平安護送回日本。
「我之所以想以棉薄之力挑戰刻畫這段偉大的凡人生涯,勾勒這個在西伯利亞逝去的男人面貌,正是因為深受山本幡男不屈的精神與生命力所感動。」
作者簡介
邊見純
日本富山縣人,畢業於早稻田大學文學部。知名作家、和歌詩人。主要作品有《受詛咒的絲路》(呪われたシルク・ロード)、《男人們的大和號》(第三屆新田次郎文學獎)、《昭和遺書》(昭和の遺書)、和歌集《黑闇祭》(闇の祝祭,第十二屆現代短歌女子獎)、《來自收容所的遺書》(第二十一屆大宅壯一紀實文學獎、第十一屆講談社紀實文學獎)、《安魂曲‧太平洋戰爭》(レクイエム・太平洋戦争)、《未竟之夢》(夢、未だ盡きず,第九屆Mizuno運動作家獎)、《歸國路遙》(ダモイ 遥かに)等。於二○一一年九月二十一日逝世。
譯者簡介
譯者名:洪于琇
政治大學日文系畢。曾任出版社編輯,現為專職日文筆譯,平日以書、戲劇、電影餵養心靈。很喜歡自己的文字能夠幫助到別人的感覺。近期譯有 《瀕窮女子》、 《玻璃的殺意》、《東京復古建築散步》等等。
個人網頁:wishduo.wixsite.com/showscollections
《字花》NO. 104
Regular price $18.00《字花》104期「想像讀書會」
#想像讀書會
閱讀,作為一種知識分享、社群連結的方式,如何可能?
[📖]
獨讀固然是一種選擇,但雜誌作為文學平台,我們從來都相信閱讀能建構社群。今期《字花》以專題「想像讀書會」展示近年坊間大小讀書會,一個個小型文藝社群形成的閱讀面貌。設計團隊更特意在封面邀請讀者打開想像的窗口,探索閱讀的無限可能。
[🪟]
#宇宙技術讀書組、#界限書店、#HappyKongner、#鄧國騫 分享如何以實體讀書會、飯局、網絡影片等形式持續試驗,養成共研共讀的社群。
#丁珍珍 談「世界動盪 我們讀書」線上讀書會的經驗、#李奕樵 討論台灣「(IF)想像朋友寫作會」的社群建構方式、#勞緯洛 從哲學的角度探問讀書會作為知識共同體的成立條件。
「讀書會的一大功能,或許就是社群組織。近來,坊間出現各類大小讀書會,各有特色。籌組小型文藝社群,會否是一個連結社群,作文藝深耕及推廣的有效實踐?從選書標準到討論策略,一個成功的讀書會究竟如何長期維持,有何獨特訣竅?」
──葉梓誦〈文藝社群的多重可能〉
其他精彩內容──
• 年輕作家李顥謙訪本地音樂組合 per se
• 跨界專欄「倚音」刊登西西遺作〈左手之思〉,加上 My Little Airport 的演繹,以及高立作畫詮釋
• 何福仁重讀西西詩作
• 梁莉姿專欄「大商場」最終回
• 「起格」有李維怡客席選詩
• James Shea 、謝曉虹合寫的《搬石:飲江詩集》序言中譯
• 甘耀明、唐睿、蔡元豐的「紅樓夢獎」對談
作者簡介
《字花》是香港一本雙月刊文學雜誌,於 2006 年 4 月創刊,由水煮魚文化製作有限公司出版,用文 學視角直接介入社會文化議題。專題以外,每期均有文字、視藝和跨媒體創作,以及文學、影視和 文化評論,以「立足本地,放眼世界」為旨,力圖打破香港文學雜誌的固有形式,以展示文學年 輕、活潑和多元化的一面。
網頁:http://zihua.org.hk/ Facebook
專頁:字花 | https://www.facebook.com/fleursdeslettres/
水煮魚文化 | https://www.facebook.com/spicyfish001/
【預購】時間移民:劉慈欣中短篇科幻小說選III◎劉慈欣
Regular price $38.00繼《流浪地球》《天使時代》後第三部中短篇小說選
作者簡介
【預購】佛教就是爆炸◎岡本加乃子(譯者:王海)
Regular price $31.00 岡本加乃子誕生一百三十週年紀念典藏版
日台聯手出資製作《老妓抄》改編電影,預計二〇二〇年春天在台灣與日本上映
姽嫿幽靜兮,婆娑乎人間
其人其文,瑰麗、馥郁、妖冶,引來一世瞠目
背德體驗,亂調之美
下品下生,花開見佛
獨家收錄:
1.重工印製光柵片書衣:搖晃後製造出千變萬化的視覺,更可窺見爆炸的瞬間──心中有佛,所見皆佛。
2.日本佛像雕刻師梶原瑞康,為了岡本加乃子一百三十歲冥誕所刻的水月菩薩像及其創作理念。
3.涅盤海報:那些迴盪在心頭的百轉千迴,都化成指引人生的一盞明燈。覺得人生卡住的時候趕快貼一下。
佛教就是剎那,佛教就是爆炸
得道的狂喜一旦來了就很猛烈
橫流的物欲早就得到了滿足,
唯獨靈魂跟不上肉身的腳步。
物質世界解體,信念俄頃崩坍
而我們在爆炸之中洞見了實相
各界好評
唯一能跟日本文豪夏目漱石相比的偉大作家「今後,在文學的世界裡,像岡本這樣豐盛而深奧的女性,到什麼時候才能再度出現?我不禁感到我身邊的溫暖都消逝了。」────川端康成
「很高興能夠跨越近百年的時空,與這本書相遇,感覺就像聰慧而直爽的岡本加乃子女士,當面分享她的佛教人生,讀起來既暢快又感動。」────樊樺簡(佛教文化工作者)
作者簡介
岡本加乃子
東京都人,出身於富豪之家,畢業於跡見女學校。一九〇六年拜師女詩人與謝野晶子,開始投稿創作短歌。丈夫為當代風靡一時的漫畫家岡本一平,其子岡本太郎則為二十世紀日本最有名的前衛藝術家。岡本加乃子因婚姻危機,曾自殺未遂。她的丈夫因而知過痛改,忠心守護加乃子,之後更縱容她的情夫搬入同住,而形成奇妙的三人行生活。加乃子於次子死後開始了佛教研究,並成為佛教研究家,她的作品多處可見宗教的影響。一九三六年發表以芥川龍之介為筆下主角的小說《病鶴》,正式問世於文壇,開啟了小說創作之路,並在短短幾年發表了大量佳作,〈老妓抄〉即為其中之一,並於二〇二〇年由日台聯手出資製作改編成電影。她的作品處處充滿現代感,筆觸十分華麗絢爛,作品多於歿後在一平的安排下發表。加乃子生前個性太過剛強,生活方式奇特,而常為人們討論的話題,日本作家瀨戶內晴美的《加乃子繚亂》便是以她為題材的小說。
譯者簡介
王海
日文本科出身,曾從事過日語編輯工作,醉心於日語文史領域,悠遊於翻譯之海,自得其樂,且期望能為中日文化交流做橋樑,譯著數量眾多。
審訂者簡介
楊德輝
成功大學機械系畢業。在中華佛學研究所、法鼓佛教學院、福嚴佛學院、壹同女眾佛學院等教授佛典日文。
【預購】一隻狗的遺囑 The Last Will and Testament of an Extremely Distinguished Dog◎尤金·歐尼爾( Eugene O’Neill)(譯者: 莊靜君)
Regular price $29.00作者簡介
尤金.歐尼爾 (Eugene O'Neill ,1888-1953)
【預購】性善論的誕生:先秦儒家思想史的一個斷面◎末永高康 (譯者: 佐藤將之)
Regular price $31.00末永高康(Takayasu Suenaga)
1964年生於日本靜岡市,日本京都大學文學博士。現為日本廣島大學人間社會科學研究科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禮記》、《儀禮》與「禮」思想、戰國楚簡的思想、《孟子》等。著有《古代中國天人論考》(京都大學博士論文)、本譯作的原書《性善説の誕生――先秦儒家思想史の一斷面》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監譯者簡介
佐藤將之(Masayuki Sato)
1965年生於日本川崎市,荷蘭萊頓大學漢學研究院博士,現為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先秦政治觀念、諸子思想、荀子哲學、比較東亞思想等。著有《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荀子禮治思想的淵源與戰國諸子之研究》、《後周魯時代的天下秩序:《荀子》和《呂氏春秋》政治哲學之比較研究》等專書,以及多篇期刊和專書論文。
【預購】藍男色 NO.20 《 TO DISCOVER》超人氣男模/赤裸穆星實體寫真書◎編者:張席菻
Regular price $66.00難得的休假時間 如果不是出門旅遊 就是接平面通告
清新的外型讓穆星在兩年內接了很多的電視與平面廣告
睽違兩年再度回歸 / 截然不同的都會男人魅力
#穿上高中時最愛的外套 紀念自己的熱血青春
#喜歡浮淺 特別帶我們到他第一次浮潛的秘境拍攝
#複製了一個自己 大膽的親吻 大膽的頂住分身的屌 大膽的自戀
#開箱粉絲贈送的飛機杯 仔細的探索 慢慢地享受玩弄直到慾望發射
傳說中的超巨根男模 7種截然不同風格的男體寫真
恣意妄為的青春紀錄一次全部收藏
本刊內容無馬賽克 !! 閱讀注意!!
*預購專屬禮 (數量有限,送完為止)
穆星大尺寸寫真卡 (17.5cm x 25cm) 1張
拍立得隨身卡 2張
藍男色系列男模寫真卡 1張 (隨機附贈一款)
【預購】遺失在西方的中國史:法國《小日報》等記錄的晚清1891-1911◎李紅利, 趙麗莎
Regular price $49.00 透過西方視角,審視那段對中國發展影響深遠的歷史
《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銷量超過百萬,是法國最流行的通俗類市民報紙,由於定價便宜,紙張不耐久保存,現已成嬌貴的收藏品。
全書收集一百多幅彩圖,由法國報社專門派往中國進行現場採訪報導的一流畫家兼新聞記者親自繪製,有強烈的現場感,極具視覺的衝擊力。
法國《小日報》創刊於一八六三年,創刊之初刻意避免國內黨派政治的新聞報導,聚焦有人情味的小故事、浪漫小說連載等軟性主題。到了一八八四年,又增加每周副刊,在首尾頁或內頁裡安插當時最新的彩色石印版畫,內容大部分是國內外發生的重大新聞事件。在那個攝影才剛起步的年代,這種以彩色圖片報導重大新聞場景的手法,很受到讀者歡迎。《小日報》因此成為世界上第一份每日銷售量破一百萬份的報紙。
本書收錄了一百多幅《小日報》等關於當時中國重要新聞的插圖,時間由一八九一年(清光緒十七年)到一九一一年(宣統三年)。這二十年正是近代中國一個風雲變幻、局勢激盪的時代,所謂「百年銳於千載」之時,重大歷史轉折接連出現:一八九四年的中日甲午戰爭、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和隨後的政變、一九○○年八國聯軍之役、一九○四年日俄戰爭,有些事件牽涉極深極廣,甚至到了今天,在台灣的我們,仍然受到影響。
在沒有新聞照片的年代,這些插圖就代表了法國人眼中的中國,等於是一部紙上新聞記錄片,讓我們從當時法國的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
本書特色
◎簡體版狂銷五萬冊,繁體版邀請歷史作家廖彥博專文導讀,增添更多圖片的背景說明,帶領讀者了解中西方不同的視角與觀點。
◎中國權威館藏機構均未收藏的絕版版畫塵封百年首次出版
◎這批在中國權威收藏機構都未曾一見的彩色石印版畫,不僅僅彌補了早期中國影像史、近代中國印刷與出版史上的缺失,更為重要的是,在追溯那段發人深省的歷史的同時,更能通過西方人的視角審視那段歷史對於中國發展的深遠影響。
好評推薦
◆今天我們身處網路時代,常把「有圖有真相」掛在嘴上。然而,圖片真的就代表真相嗎?有了一百多年的時光縱深,二十一世紀的我們可以從兩個角度來細談《小日報》的插圖:先從當時法國視角來觀看大清帝國的最後一幕,以及西方觀點詮釋下的中國史。——廖彥博(歷史作家,著有《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等書)
◆從十九世紀中葉開始,人們開始改用木材製造紙張,據說這些紙張的壽命不會超過七十年,幾十年後,絕大多數書頁泛黃,紙張鬆脆,稍不小心就弄一手碎紙屑。《小日報》在十九世紀末,每期銷量超過百萬,是法國最流行的通俗類市民報紙,相當於我們今天說的「速食文化」吧。便宜到令人咋舌的定價,當然不允許選用耐久保存的紙張。所以,儘管《小日報》存世量不少,但紙張的現狀決定了,它們只能是嬌貴的收藏品。那麼,如果還有人想看,就需要重印。——楊葵(中國作家協會會員,曾任作家出版社策劃部副主任、編輯部主任)
◆《小日報》的出版可圈可點,可歌可賀,因為它為我們提供了一種打量我們近代歷史的他者目光,向我們呈現了一幅幅我們之前從來沒有見過的歷史畫面。無論從文獻學、歷史學,還是社會學、政治學的角度看,這都是一本珍貴的手繪畫冊。——毛喻原(名士毛遂後人。二○○三年當代漢語貢獻獎得主,曾任《文化學辭典》副主編)
編者簡介
李紅利
廣東外語外貿大學畢業,某大型國企駐外人員,專注於海外史料中的中國史的收藏和研究,手中藏有海量有關中國的法國畫報。
趙麗莎
北京外國語大學法語系畢業,現供職於中國外文局中國新聞法語部。2012至2013年間曾赴法國巴黎三大進修一年。曾與王嵋、麗泉夫婦合譯貝爾納.布立賽(Bernard Brizay)的《法蘭西在中國300年:從路易十四到戴高樂》一書。
導讀者簡介
廖彥博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系碩士,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系博士班。曾經參與國史館《二二八事件辭典》條目撰寫、《蔣夫人宋美齡女士行誼口述訪談錄》撰稿,現從事著述、翻譯、近代史紀錄片及講座策畫。
著有《三國和你想的不一樣》、《蔣氏家族生活祕史》、《個人旅行:西雅圖》、《愛新覺羅.玄燁:抹粉的聖君》、《一本就懂中國史》、《止痛療傷:白崇禧將軍與二二八》(與白先勇合著)、《決勝看八年:抗戰史新視界》等;譯有《大清帝國的衰亡》、《中國將稱霸21世紀嗎?》、《謊言的年代:薩拉馬戈雜文集》、《漫遊中古英格蘭》等書。
【預購】小日子:改變一生的冒險(8月號/2023)(第124期)
Regular price $18.00封面故事
這麼小的事情應該不能算是冒險吧
我想一切還是得從《夏日大作戰》說起。
男主角健二為了拯救世界免於衛星轟炸,拚死命用自己的數學能力來對抗「LoveMachine」;女主角夏希集結世界眾人的OZ 帳號,最後一手帥氣地用花牌打敗敵人。日本導演細田守設定了一個少年少女拯救世界的戲碼,隨著角色的情緒及呼吸,整間電影院都洋溢著屬於青春的那股熱血能量。
少年少女最後成功拯救世界,在蟬聲躁動的夏季,他們的人生真真實實地經歷了一場冒險,裡頭有覺悟、有衝動、有悔恨、有愛、亦有成長。我仍深深記得第一次看完電影時內心澎湃不已的心情—要是人生也能有這樣一場冒險就好了。
黑曜精靈的少女們,為了一圓星夢,在最耀眼、珍貴的年紀選擇和人生打一場賭,犧牲睡眠、犧牲平凡與快樂,只希望成為更閃耀的自己;正值青春年華的孩子們,參加戲劇節,選擇站在舞臺上,當幕升起,就要跟心中童年的彼得潘一起長大 ;而青春的冒險裡也有反叛,導演蘇奕瑄讓演員李玲葦在電影世界裡回到最躁動不安的校園時光,去衝撞、去爭取,在奮不顧身中冀望世界有一天能溫柔接住每個人。
故事的前半我們見證了他們的冒險時刻,後半部分編輯部想要試著提問,人會怎麼回顧生命中裡最重要的那一場冒險呢?
也曾幹天幹地幹社會的李宥融,為鼓勵那些不被社會常規看好的人勇於突破框架,號召身旁的朋友在新莊的土地上舉辦音樂祭,累積至今的汗淚與愛早已讓爛泥發芽,成為能讓人依靠的枝幹;畢業前迷失人生方向的廖珮岑,藉著熱愛鳥類的興趣踏上蒙古等國開啟她的流浪計畫,才發現人生中的許多選擇其實都相互牽引著;在同志諮詢熱線工作的湯姆為了性別上錯置的靈魂,在自己的身體上跨越了無數次的冒險,卻在三十歲面對最後一項手術前卻步,思索自己到底為何而活?三十五年前,連臺灣在哪都不清楚的羅美智,從智利為愛來臺,並意外成了彰化的廟婆,回顧這些時光,她說是愛帶領她穿越現實的冒險,來到這裡,落地生根。
我忽然想到高三某次要模擬考的早晨,在往學校的路上突然好想看海,從臺北車站買了票就這樣晃呀晃地沿著北迴抵達海的去向。往海的沿路上只有我一個人,兩旁是高壓電塔一路往山延綿,我站在沙灘上,向著大海拍下拍立得,不禁好奇海的另一頭可以到達何方,內心正轟轟地響,彷彿有「什麼」正在心裡發芽膨脹。
比起健二和夏希拯救了整個世界,這麼小的事情應該不能算是冒險吧。但卻不曉得為什麼,這麼微不足道的,依然讓多年後的我深深記得。
於2012年4月發行《小日子享生活誌》創刊理念源自想要創造一本屬於台灣土地的生活風格雜誌,內容涵蓋設計、建築、飲食、音樂、電影、閱讀等。
有鑑於市面上主題雜誌太多,小日子團隊認為編輯到位才是重點,因此我們採取的製作手法,不追求濃妝艷抹的重鹹口味,而是將純粹道地的材料原味呈現給對於簡單美好生活有渴求的讀者,這些人散居在各行各業,在意知性閱讀的質感,也積極追求感官的愉悅靈敏。
當愈來愈多人熱衷過屬於自己舒服的小日子,我們的社會就真的變成一個生活有風格的地方,這不但讓我們活得更好更有意思,更會讓這塊土地變得更有創意、更有文化爆發力。
【預購】不復原鄉 There There◎湯米·奧蘭治 (Tommy Orange)(譯者:吳宗璘 )
Regular price $29.00【預購】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孤獨的說明書,寂寞的指南針 (全新譯本)◎夏爾·皮耶·波特萊爾(譯者: 胡小躍)
Regular price $28.00★全書收錄50首散文詩,與《惡之華》齊名,並列波特萊爾暢銷代表作。
★譯者胡小躍榮獲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殊榮,全新權威中譯本。
★全世界第一本探討現代都市人獨有「疏離感」的散文詩傑作。
★「豆瓣讀書網」讀者爆棚推薦!勇奪好評8.2分!(滿分9分)
「做個有用的人,我一直覺得這很可惡。」——波特萊爾
波特萊爾是法國十九世紀偉大的天才詩人及藝術評論家,
他生性敏銳而感性,放蕩頹廢的生活,更激發了他的創作靈感。
《巴黎的憂鬱》是他繼《惡之華》後的代表作;
書中暗藏了許多似尋常,卻又鞭辟入裡的名言,
是一本寫給現代都市人孤獨的說明書,更是走出寂寞的指南針。
全書由50篇散文詩構成,散文詩首創於法國,後由波特萊爾發揚光大。
企圖以詩的精鍊寫散文,將華麗繁複的意象凝歛在精簡的文字中。
字裡行間散發著濃郁的美感,教人讀來齒頰生香,回味不已。
波特萊爾更自評:「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
書中有泰半的主題,是波特萊爾的半自傳小說。
透過他的文字,我們彷彿看見一幅幅優美細緻的巴黎街景,
其中更蘊含了深邃的人生哲理,深入淺出的心理描寫,精闢又不乏熱情。
在歐美各國,波特萊爾被推崇為法國文學史最重要的詩人;
自二十世紀以來,波特萊爾更是受到各國文學界和學術界的廣泛重視。
身為法國象徵主義先驅的波特萊爾,
其文風深深影響了蘭波、芥川龍之介、太宰治、T.S.艾略特等人。
芥川龍之介:「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
T.S.艾略特:「波特萊爾是現代所有國家中詩人的楷模。」
蘭波:「波特萊爾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詩人之王。」
太宰治那句「生而為人,我很抱歉」,更是得自波特萊爾的真傳。
波特萊爾看似放蕩不羈,實則真摯、通透,充滿激情與熱誠。
他拒絕偽善,因此常常感到孤獨和憂鬱,在人群中感受更是明顯。
那種稍縱即逝、孤寂而又有一些焦慮的心情,
竟然與相隔一世紀的現代人微妙契合,字裡行間總能找到深深的共鳴。
▍關於人生,波特萊爾說:
人生是一座醫院,每個人都想換床位。
這位寧願面對火爐受苦,那位覺得靠近窗口才能康復。
每個人都想看一看、想知道、想試一試、想了解自己的命運;
更合理的解釋是連他自己也不知道為什麼。
▍關於疏離,波特萊爾說:
並不是每個人都能合群,享受合群是一種藝術。
不懂得與眾人分享自己孤獨的人,
也不會懂得在忙碌的人群中保持自己的孤獨。
▍關於孤獨,波特萊爾說:
孤獨可能只對那些無所事事、放蕩不羈的人才是危險的,
因為這些人用激情和幻想來充實孤獨。
只有能證明自己與別人平等的人才能與別人平等;
只有能獲得自由的人才配得上享受自由。
▍關於愛情,波特萊爾說:
互相了解竟如此困難,思想是多麼難以溝通,
哪怕是在相愛的人之間!
有些女人讓人想去戰勝她們、享受她們,
但有的女性卻使人想在她的目光下慢慢地死亡。
▍關於快樂,波特萊爾說:
在人的生命當中,負責宣告好消息的只有一秒鐘。
我常常覺得,我的快樂就是一直往前走,
不知道去哪裡,也不需要有人為此擔心。
每個人身上都有天然的鴉片成分,它不停地分泌和代謝。
快感之中的力量造就了實實在在的不安和痛苦。
▍關於人性,波特萊爾說:
我和同樣多的人握過手,事先卻沒有考慮買副手套。
我對所有的人都不滿意,對自己也不滿。
但我並不是最沒用的人,也不比自己所蔑視的那些人更低下。
《巴黎的憂鬱——波特萊爾》的基調仍然是憂鬱,
一種憤世嫉俗的悲觀主義情緒籠罩全書,
但它並不純粹是《惡之華》的散文版,而是《惡之華》的補充,
它在意境、寓意和細節方面都有所發展和深化。
本書的創作背景,是十九世紀快速發展的巴黎,
波特萊爾發現了現代都市人獨有的疏離感。
「人們每天遭遇這麼多人,彼此照面卻不攀談;
彼此不了解對方,卻又必須安然無恙地相處在一起。」
出身優渥的他,以冷眼和放浪對抗群體墮落,心地善良卻又超級毒舌;
最終,他在都市妓女、流浪者、拾荒者身上,找到了微妙的親近感。
他習慣在巴黎街頭漫步,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所思以及幻想:
他看見孤獨的老婦人想和嬰兒親熱,卻嚇得嬰兒大哭大叫;
兩個窮人家的小孩,為了一塊麵包爭得你死我活。
波特萊爾看見的,是一個歡樂與痛苦對立的巴黎。
他與這個城市格格不入,在這個城市中處處感到孤獨。
他像公園中的一尊雕像,孤絕而傷心,
「我沒有父親,沒有母親,沒有姊妹,也沒有兄弟。」
「我沒有愛情,也沒有友誼。」
他想離開這個城市,
到「那個寧靜、夢幻般美麗的理想樂土」,
到「一塊富饒、美麗、充滿希望的陸地」,
甚至「哪兒都行,只要在這世界以外的任何地方」……。
波特萊爾以細膩耽美的文字,奏出了群眾孤獨疏離的多重變奏曲,
卻能從中領受深邃的人生哲理,低迴再三。
本書為波特萊爾繼《惡之華》後的另一代表作,
豆瓣讀書網、當當網書店討論度爆棚,萬千讀者佳評如潮:
「波特萊爾真是個冷漠又可惡的天才。」
「深夜想了想還是很愛波特萊爾,
你只要看那些絳紅的酒和毒藥、藍黑色的寂靜和夜、
反覆無常的月亮,無形多姿的水和淫蕩的野獸!
我只希望我是他的萬千之一個情人。」
「法國真正的詩人之王,寫盡了人性、墮落、沉淪、愛情、女人……,
不懂波特萊爾,你就不能說你懂法國詩歌。」
「讀了這本書,我突然就與波特萊爾挨得很近,
知道他默默地坐在咖啡館的角落,不論早晨還是傍晚,
不動聲色地對成熟和精明表示懷疑,不著痕跡地思考時間的永恆和現在。」
「現代文學之父,這絲毫不誇張,善和惡的區分是虛假的,
就只會高歌的人是不能真正介入藝術的。
惡、惡、惡、惡也是美,與善同等,並在很多方面高於善。」
名人推薦
哲學新媒體特約作家/林斯諺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林靜君
《張力中的孤獨力》作者/張力中
作家、演員/連俞涵
出版人/陳夏民
「演說課x桌遊課」總監/歐陽立中
好評推薦
「人生不如一行波特萊爾。」——日本文豪/芥川龍之介
「波特萊爾是第一位慧眼者,是詩人之王,一個真正的上帝。」——法國象徵主義作家/蘭波
「波特萊爾是現代所有國家中詩人的楷模。」——諾貝爾文學獎詩人/T.S.艾略特
「閱讀波特萊爾的作品,何嘗不是在其中看到了另一位藝術殉道者的身影。」——哲學新媒體特約作家/林斯諺
「特萊爾無傷大雅、心中不成隱患的小小遺憾,是對這冷漠人間,虛以委蛇的高度恭維。」——《張力中的孤獨力》作者/張力中
「他既是古典主義的最後一位詩人,又是現代主義的第一位詩人。」——法國文化部文藝騎士、本書譯者/胡小躍
夏爾.皮耶.波特萊爾(Charles Pierre Baudelaire, 1821~1867)
波特萊爾是十九世紀法國著名詩人及藝術評論家。他於1821年出生於巴黎,是一位畫家的兒子。他幼年喪父、母親再嫁,因愛母至深,母親的再嫁使他對世界懷著反叛及怨恨。先父的遺產更使他得以過著豪華、頹廢、隨心所欲的奢侈生活。所有的瓊漿佳餚、華服美女及鴉片迷藥,都在他創作的詩歌中畫出了奇異的蒼白的色彩。最後他貧病交迫、抑鬱而終,得年46歲。
波特萊爾最早的作品是兩本藝術評論著作《一八四五年的沙龍》和《一八四六年的沙龍》。在這之後,他翻譯了許多愛倫.坡的作品。波特萊爾是法國象徵主義和散文詩的先驅,更影響了後世的蘭波和馬拉美等人。1857年,他最著名的詩集《惡之華》(Les fleurs du mal)引起了社會衛道者的強烈反感,當時正處於浪漫主義末期,一些公認的主題在創作上已顯疲乏,多數詩人在那塊擁擠的土地上死守陣地,鮮有大膽創新者出現。波特萊爾堅信「美不應該受到束縛,善並不等於美,美同樣存在於惡與醜之中」,評論界驚恐地稱呼他為「惡魔詩人」,卻也因此奠定了他在詩壇上的不朽地位。
在《惡之華》之後,波特萊爾出版了《巴黎的憂鬱》(即本書),首創「散文詩」體裁之稱,企圖表達「一種詩意的散文,沒有節奏和韻腳的音樂」,後成為風靡全球的曠世鉅作,與《惡之華》並列波特萊爾的最高傑作。
譯者簡介
胡小躍
法語翻譯與審定,中國翻譯家協會專家會員,全國法國文學研究會理事,中國作家協會會員。
2002年獲頒法國文化部授予「藝術與文學勳章」(Ordre des Arts et des Lettres),是為文藝騎士。
2010年獲第二屆傅雷翻譯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