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49
- A SIDECAR NAMED DESIRE
- Ann Napolitano
- Benjamin Moser
- City Worlds
- Counselling for Toads: A Psychological Adventure
- David Crow
- dear edward
- Didier Eribon
- Dinner Illustration
- Doreen Massey、John Allen、Steve Pile
- Edward W. Said
-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Greg Clarke
- ingectar-e
- Iván Repila
- Iwai Keiya
- Judith Butler
- L. Ac.
- Lana Del Ray
- Michel Foucault
- Monte Beauchamp
- PIE國際出版編輯部
- 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
- Robert de Board
- Sontag: Her Life and Work
- Tim Cresswell
- verse
- VERSE 2月號 /2022(第10期)
- Violet Bent Backwards Over The Grass
-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 一頁文化
- 三采
- 上誼文化公司
- 丹地陽子
- 九歌
- 人文
- 人間
- 伊凡·雷皮拉
- 伊芙
- 余慧敏
- 偷亞提拉的馬的男孩
- 偷亞提拉的馬的男孩:當代西班牙文學最亮眼新秀代表作
- 傅柯
- 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 元元
- 元味覺醒
- 其他
- 冷月
- 前男友的遺書
- 創意美學
- 劉向
- 劉歆
- 勵志
- 印刻
- 原點
- 又吉直樹
- 古典
- 古典時代瘋狂史
- 古又羽
- 台灣
- 吳郁芸
- 周渝民
- 哲學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2
- 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10位最具才情的古潮人,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
- 地理
- 城市世界
- 城市研究
- 堯嘉寧
- 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
- 大衛·克羅
- 好優文化
- 好好再見 不負遇見
- 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
- 妖鬼仙怪起源的奇異世界:《山海經》,中國的妖鬼仙怪、奇獸精靈,與他們的起源
- 字型設計學
- 字型設計學:33種字體祕訣,精準傳達重要訊息!
- 安·納波利塔諾
- 宋怡慧
- 宗教
- 寫樂文化
- 寫真
- 尉遲秀
- 尋找藥師佛
- 小說
- 尖端
- 尼泊爾的山居歲月
- 尾澤早飛
- 山海經
- 岩井圭也
- 康學慧
- 弗朗西斯科‧莫雷納
- 張維中
- 張美惠
- 張西
- 徐苔玲
- 悅知文化
- 愛德華‧薩依德
- 我在人間拾溫柔
- 戰爭的框架
-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 拉娜·德芮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學
- 文學雜誌
- 文豪們的私房酒單
- 文豪們的私房酒單:文學x酒文化x名人軼事,葡萄酒、啤酒、威士忌、琴酒、伏特加如何成為世界文明的繆斯?
- 文身
- 新川帆立
- 旅遊
- 日本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春天出版社
- 春山出版
- 時代革命
- 書
- 木馬文化
- 本傑明‧莫瑟
- 朱迪斯·巴特勒
- 李彥樺
- 李沅洳
- 村田善子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東方主義
- 林一平
- 林志明
- 桑塔格
- 浮世繪三傑
- 浮世繪三傑: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
- 浮世繪編輯小組
- 海外
- 漢湘文化
- 漫畫
- 王志弘
- 王淑燕
- 王紹中
- 王鵬
- 申昀晏
- 町田尚子
- 白色畫像
- 皇冠
- 監視與懲罰:監獄的誕生
- 社會學
- 社會研究
- 社會科學
- 積木文化
- 立緒
- 第10期
- 簡文彬
- 紙印良品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羅伯·狄保德
- 群學
- 群學出版
- 翻譯
- 翻譯小說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3月號/2022/第449期)
- 莊雅仲
- 華文
- 葉淑吟
- 葛瑞格·克拉克
- 蒙特·畢爾普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
- 薇奧菈在草地嬉戲:拉娜・德芮詩集
-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
- 衛城出版
- 袁斐
- 親愛的艾德華
- 設計師一定要懂的基礎印刷學:避開DTP及印刷陷阱,完美呈現設計效果
- 設計職人的養成
- 設計職人的養成:實例示範╳技法解說╳實務教學,學會平面設計師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做出讓客戶滿意的好設計
- 詩
- 詹慕如
- 說話的城市
- 貓咪看家
- 賴香吟
- 跟著浮世繪去旅行:與歌川廣重探訪江戶日本絕景
- 迪迪耶·艾希邦
- 邱德夫
- 郭強生
- 酒徒之書
- 酒徒之書:喝懂、喝對!威士忌老饕的敢言筆記
- 鍾雅茜
- 陳幼雯
- 雜誌
- 電影
- 飲食文化
- 香港
- 馬可孛羅
- 麥浩斯
- 麥田
- 黃山料
- 黃筱涵
【預購】《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時代革命》團隊
Regular price $33.00法國FIPADOC最具影響力紀錄片大獎《時代革命》電影人物精采訪談紀錄☆
【預購】如果文學很簡單,我們也不用這麼辛苦◎郭強生
Regular price $31.00作者簡介
【預購】VERSE 2月號 /2022(第10期)(周渝民版)
Regular price $29.00 Sale price $28.00從南方出發的音樂之旅
這是一趟從島嶼最南端出發的公路之旅,一場台灣音樂風土的拜訪與探索。
出發點是恆春半島。島之南的風、土和海孕育了恆春民謠,「思想起」是台灣文化的關鍵詞。落山風始終強勁,恆春民謠依然在傳唱,只是熟悉的人越來越少。這幾年,一群年輕文化工作者和國寶級的恆春阿嬤以「半島歌謠祭」讓這個文化傳承有了全新的面貌,本期封面的兩位阿嬤陳英和張日貴都是九十多歲,但當他們開口,歌聲真的可以穿透落山風,抵達人心。
向北踏上大武山下的縣道185,這條串起九原鄉24個部落的沿山公路。我們在路上聆聽泰武古謠傳唱的天籟美聲,感受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排灣身體律動,這些是古老的文化傳承,也是當代的藝術創造。
來到港都高雄,先重訪曾經的「縣道184」。扎根美濃的生祥樂隊與其前身交工樂隊讓當代客家音樂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20年前的《菊花夜行軍》是一張經典專輯,描述美濃和都市連結道路的歌曲〈縣道184〉,更讓這條路成為台灣音樂地圖上最知名的路名之一。後來拓寬改為台28線,但這條連結農村與城市的動脈反映了21世紀什麼樣的社會變遷,如今通往何處?
走進都市中心,從早期的西餐廳到現在的酒吧與live house, 生猛的高雄培養出各式不同氣質與風格的音樂人,不論是濁水溪公社還是Leo王,或者是本期專訪的滅火器與大象體操(這兩團都是從台北返鄉,希冀為高雄帶來新音樂文化)。去(2021)年底,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正式成立,於港灣閃閃發亮,在執行長李欣芸帶領下,「高流」不僅會成為高雄的流行音樂中心、重塑了高雄的都市地景,更可能衝擊台灣的音樂座標。
高雄還有另一個國家級的音樂重鎮:今年進入第四年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從創辦至今的藝術總監、也是知名指揮家簡文彬,不僅希望把最好的表演藝術文化帶來高雄,更期待衛武營可以更走向公眾,讓衛武營成為南方藝文的代名詞。除了8000字長訪談,雜誌也呈現他完全不同的風格影像(請注意他後腦勺)。
從屏東的半島到高雄的海灣,我們走進不同族群與不同世代的生活,穿越傳統與當代並想像著未來,這些地方與公路串連起的不只是地理空間,也是台灣豐盛多元的音樂歷史,和構成島嶼的文化心靈。
本期還有一個特別版封面人物:周渝民。如今的他,是一位專注與執著、深受肯定的演員,我們除了有讓你重新了解仔仔的深度文字,也和攝影師周墨共同創作出獨特的影像美學。這也是今年度《VERSE》新方向之一:讓文化更時尚,讓時尚更文化。
本期有三個很特別的商業專題。你知道Dyson、Honeywell等知名家電,但未必知道背後的代理商恆隆行:他們如何從50年的老企業轉型為最能策展精緻生活的家電品牌?線上學習已經衝擊教育體制,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台灣最大線上教育平台Hahow一路走來,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有什麼新策略?對大多數人來說,宜蘭的不老部落是難以訂到的「祕境」,但他們將原住民對土地與傳統的傳承提煉成生活的哲學,並創造出獨特的體驗式經濟,他們如何在生活與商業中找到神奇的平衡?
文化專題則有今年高雄如何翻轉台灣燈會傳統成為城市美學的創新,以及霹靂布袋戲如何讓民間傳統不斷再造文化新想像(《VERSE》特別邀請設計師何佳興與霹靂合作影像創作系列),還有兩位重要的創作者:在獨立與主流之間衝撞、不怕爭議的歌手黃明志,與在英國愛丁堡和花蓮玉里二地居的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
My Town來到一個你或許難以想到的地方:新北林口。在移居林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的文字和鏡頭下,你會發現這個乍看熟悉的地名,我們竟如此陌生。果然是迷霧般的林口。
當Netflix推出《世界小吃》節目時,他們選擇了嘉義,特別是林聰明沙鍋魚頭。這個小吃憑藉什麼成為台灣人盡皆知的品牌?按照這個單元的傳統,VERSE也和林聰明聯名推出「SMART VERSE香辣魚鬆拌麵」外帶包(真的很好吃)。說到吃,理想的營養午餐該是什麼模樣?是在地食材、營養均衡,還是?本期報導告訴你營養午餐不只要吃得飽,更是文化的學習。
《VERSE》本期封面改版,內文版型也微調。作為一個新媒體,我們不斷調整,尋找面對世界最好的姿勢。進入2022年,《VERSE》團隊有了些許調整,我們會有對商業模式、社會創新和生活趨勢有更多報導,會有更時尚、更風格化的美學,但不變的是,文化始終是《VERSE》的核心:我們用文化的厚度、深度與想像力去報導台灣最好最重要的故事與趨勢。
因為我們相信:culture matters。
——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張鐵志
【預購】VERSE 2月號 /2022(第10期)
Regular price $29.00 Sale price $28.00從南方出發的音樂之旅
這是一趟從島嶼最南端出發的公路之旅,一場台灣音樂風土的拜訪與探索。
出發點是恆春半島。島之南的風、土和海孕育了恆春民謠,「思想起」是台灣文化的關鍵詞。落山風始終強勁,恆春民謠依然在傳唱,只是熟悉的人越來越少。這幾年,一群年輕文化工作者和國寶級的恆春阿嬤以「半島歌謠祭」讓這個文化傳承有了全新的面貌,本期封面的兩位阿嬤陳英和張日貴都是九十多歲,但當他們開口,歌聲真的可以穿透落山風,抵達人心。
向北踏上大武山下的縣道185,這條串起九原鄉24個部落的沿山公路。我們在路上聆聽泰武古謠傳唱的天籟美聲,感受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排灣身體律動,這些是古老的文化傳承,也是當代的藝術創造。
來到港都高雄,先重訪曾經的「縣道184」。扎根美濃的生祥樂隊與其前身交工樂隊讓當代客家音樂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20年前的《菊花夜行軍》是一張經典專輯,描述美濃和都市連結道路的歌曲〈縣道184〉,更讓這條路成為台灣音樂地圖上最知名的路名之一。後來拓寬改為台28線,但這條連結農村與城市的動脈反映了21世紀什麼樣的社會變遷,如今通往何處?
走進都市中心,從早期的西餐廳到現在的酒吧與live house, 生猛的高雄培養出各式不同氣質與風格的音樂人,不論是濁水溪公社還是Leo王,或者是本期專訪的滅火器與大象體操(這兩團都是從台北返鄉,希冀為高雄帶來新音樂文化)。去(2021)年底,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正式成立,於港灣閃閃發亮,在執行長李欣芸帶領下,「高流」不僅會成為高雄的流行音樂中心、重塑了高雄的都市地景,更可能衝擊台灣的音樂座標。
高雄還有另一個國家級的音樂重鎮:今年進入第四年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從創辦至今的藝術總監、也是知名指揮家簡文彬,不僅希望把最好的表演藝術文化帶來高雄,更期待衛武營可以更走向公眾,讓衛武營成為南方藝文的代名詞。除了8000字長訪談,雜誌也呈現他完全不同的風格影像(請注意他後腦勺)。
從屏東的半島到高雄的海灣,我們走進不同族群與不同世代的生活,穿越傳統與當代並想像著未來,這些地方與公路串連起的不只是地理空間,也是台灣豐盛多元的音樂歷史,和構成島嶼的文化心靈。
本期還有一個特別版封面人物:周渝民。如今的他,是一位專注與執著、深受肯定的演員,我們除了有讓你重新了解仔仔的深度文字,也和攝影師周墨共同創作出獨特的影像美學。這也是今年度《VERSE》新方向之一:讓文化更時尚,讓時尚更文化。
本期有三個很特別的商業專題。你知道Dyson、Honeywell等知名家電,但未必知道背後的代理商恆隆行:他們如何從50年的老企業轉型為最能策展精緻生活的家電品牌?線上學習已經衝擊教育體制,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台灣最大線上教育平台Hahow一路走來,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有什麼新策略?對大多數人來說,宜蘭的不老部落是難以訂到的「祕境」,但他們將原住民對土地與傳統的傳承提煉成生活的哲學,並創造出獨特的體驗式經濟,他們如何在生活與商業中找到神奇的平衡?
文化專題則有今年高雄如何翻轉台灣燈會傳統成為城市美學的創新,以及霹靂布袋戲如何讓民間傳統不斷再造文化新想像(《VERSE》特別邀請設計師何佳興與霹靂合作影像創作系列),還有兩位重要的創作者:在獨立與主流之間衝撞、不怕爭議的歌手黃明志,與在英國愛丁堡和花蓮玉里二地居的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
My Town來到一個你或許難以想到的地方:新北林口。在移居林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的文字和鏡頭下,你會發現這個乍看熟悉的地名,我們竟如此陌生。果然是迷霧般的林口。
當Netflix推出《世界小吃》節目時,他們選擇了嘉義,特別是林聰明沙鍋魚頭。這個小吃憑藉什麼成為台灣人盡皆知的品牌?按照這個單元的傳統,VERSE也和林聰明聯名推出「SMART VERSE香辣魚鬆拌麵」外帶包(真的很好吃)。說到吃,理想的營養午餐該是什麼模樣?是在地食材、營養均衡,還是?本期報導告訴你營養午餐不只要吃得飽,更是文化的學習。
《VERSE》本期封面改版,內文版型也微調。作為一個新媒體,我們不斷調整,尋找面對世界最好的姿勢。進入2022年,《VERSE》團隊有了些許調整,我們會有對商業模式、社會創新和生活趨勢有更多報導,會有更時尚、更風格化的美學,但不變的是,文化始終是《VERSE》的核心:我們用文化的厚度、深度與想像力去報導台灣最好最重要的故事與趨勢。
因為我們相信:culture matters。
——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張鐵志
【預購】貓咪看家(暢銷加贈:贈貓咪手機架或便條紙)◎ 町田尚子(繪者:町田尚子)
Regular price $27.00當你每天辛苦上班、賺錢買罐頭
這傢伙居然過得超爽der!!
日本超人氣繪本 擄獲無數上班族的心!
首刷加贈【貓咪便條紙】
#喝咖啡 #裝文青 #迴轉壽司 #泡湯
主人出門上班,貓咪留下來看家──
不,才不是這樣!
這傢伙居然溜出門,喝咖啡、逛書店、
上理容院、吃迴轉壽司……
最後竟然還去泡湯,簡直太幸福了!
令上班族怦然心動、忍不住大喊:
人家也好想過這樣的生活啊!
日本畫家町田尚子用細膩的油畫風格,
描繪出貓咪的獨享時光。
牠悠閒喝咖啡、逛書店、吃迴轉壽司的樣子,
像極了請了特休的上班族,想去哪就去哪,
一天下來,身心靈都昇華了……
難怪不只受貓奴青睞,連上班族也忍不住大喊:
人家也好想過這樣的生活啊!
日本貓咪繪本專家 町田尚子最新力作
町田尚子是名超級愛貓人,因為擅長創作貓咪繪本,
在日本大受歡迎,被視為貓咪繪本的專家。
她曾不只一次讓自己的愛貓入鏡。
在《貓咪看家》中,她也毫不避嫌,
再度安插自己的愛貓飾演理髮師一角!
書中她打造出懷舊復古的場景,
讓讀者陪貓咪四處遛達,彷彿點閱一個個IG動態,
看著、看著不由得跟著嘴角上揚!
日本讀者力推
☆如果你是把貓咪留在家會有罪惡感的人,一定要買這本書!
☆理容院那幕害我笑出來,我家的貓就是這樣把頭髮拉直的(笑)
☆最後一頁那個眼神,讓我的心瞬間融化了~
*有無注音:無注音
*適讀年齡:5歲以上
町田尚子
1968年出生於東京,畢業於武藏野美術大學短期大學部。日本知名繪本作家,同時也是一名超級愛貓人。她曾經以自己的愛貓「白木」為主角,畫了《貓爪之夜》(ネコヅメのよる)。其他作品有《黑貓白貓》(ねことねこ)、《沒有名字的貓》(なまえのないねこ)、《狸貓新娘要出嫁》等,並曾獲得日本繪本賞、講談社繪本賞等多項大獎。
【預購】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Place:a Short Introduction)◎Tim Cresswell(譯者:王志弘、徐苔玲)
Regular price $21.00什麼是地方?地方是人文地理學的一個基本概念,甚至可以說人文地理學就是地方的研究。但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包裹於常識裡面的字眼,和日常生活息息相關。兩者的交纏使得這個名詞充滿了魅力。你搬進宿舍裡,貼上海報,在桌上放一些書,等等。然後,這個空間就變成了你的「地方」。北緯40.46度、西經73.58度,對你可能沒什麼意義,但如果我們知道那指的是什麼「地方」,感受可能就大不相同。以「地方」來說,那是:美國911事件,紐約曼哈頓被炸掉的雙子星大樓的所在地。
本書使用新聞、流行文化和日常生活實例解釋抽象概念,追溯1950年代以來「地方」概念的發展,思考人與地方如何產生情感聯繫,我們如何認同、記憶、想像某個地方,又如何排斥某些元素進入「我們的」地方,並思索「地方特色」是否因為全球化的席捲而消失殆盡。
作者簡介
Tim Cresswell
威爾斯大學社會與文化地理學教授,著有《安適其位╱不得其所》(In Place/Out of Place, 1996)與《美國遊民》(The Tramp in America, 2001),並擔任《關注電影》(Engaging Film, 2002)和《啟動地方,定位移動》(Mobilizing Place, Placing Mobility, 2003)的共同編者。
序
由頂尖學者撰寫的「地理學概說」(Short Introductions to Geography)是很容易親近閱讀的叢書,用意是向學生及其他感興趣的讀者,介紹關鍵的地理學概念。這套書不採取傳統分科的評論方式,而是嘗試解釋和探索核心的地理與空間概念。這些簡明的概論,傳達了知性的活力、紛然的觀點,以及圍繞著每個概念發展出來的關鍵辯論。我們也鼓勵讀者以新穎且批判的眼光,來思索地理研究的核心概念。這套書也能發揮活潑的教學功能,促使學生認識概念與經驗分析如何協同發展,並且彼此關連。同時,教師能夠確保學生具備了基本的概念參照點,然後以自己的例子與討論來補充說明。這套叢書簡潔標準的編排,讓教師可以在一門課裡綜合使用兩種或更多種教材,或者在講述不同分科的許多堂課裡,同時採用一本教材。
蓋若汀.普瑞特(Geraldine Pratt)
尼可拉斯.布隆里(Nicholas Blomley)
【預購】聯合文學(3月號/2022/第449期)
Regular price $21.00全方位閱讀《凡尼亞舅舅》
專訪《在車上》台灣演員袁子芸
柴崎友香談《睡著也好醒來也罷》
村上春樹《沒有女人的男人們》小說改編術
濱口竜介電影語言與影史定位
早期電影短片介紹
日本同期導演注目
《歡樂時光》、《睡著也好醒來也罷》、《偶然與想像》、《在車上》之角色履歷表
王天寬 王和平 熊一蘋 蔡欣純 郝妮爾 徐珮芬 張嘉真 包冠涵 隨機奇想挑戰
濱口竜介,以及《在車上》
改編自村上春樹短篇小說,如今已成國際影壇大熱門的《在車上》,即將跟著那台紅色SAAB 900一路駛進奧斯卡金像獎。濱口竜介這部飽含了多語言劇場、公路駕駛,傷痛與救贖的電影,精巧的互文與密度極高的各色隱喻,後勁極強,俘虜了眾多影迷的心。人的日常與表演,訴說與聆聽,向來是濱口作品裡的母題之一,本期特別以近六十頁的龐大篇幅,探究這位導演的電影語言與影史定位,劇中劇《凡尼亞舅舅》讀法,《在車上》的語言與角色分析,專訪該片台灣演員袁子芸,更特邀日本作家柴崎友香談及對作品改編的想法,並延伸探討《偶然與想像》、《歡樂時光》等過往作品。濱口竜介的電影,帶著一種奇妙的純粹性,促使我們不斷深入往自己挖掘。為了什麼?「如果希望能真正看清別人,只能筆直地凝視自己的內心。」為了有一天,我們將得以休息。
東昊影業/圖片提供・專輯協力
【預購】大概是時間在煮我吧◎張西
Regular price $30.00── 誠品十大華文暢銷作家 ──
最具感染力的華文作家 張西,睽違2年最新散文作品!
── 寫給還在時間隙罅中迷途的你我 ──
而是能夠分辨什麼是自己的真實、什麼是別人的真實。」
從出外探問世界的天真女孩,到深掘疼痛中的自我,從關注「你」,再回到「我」。
從23歲,一路快抵30歲,時間慢慢煮著張西,
時光給予的,或感受或疼痛,都成了她面對自我最誠實的書寫。
「認真凝視過身上的坑疤,才能夠自在地在時間裡流動。」
許多藏在過往時空裡的細節,長大後才聽見裡面藏有的情感,
這正是時間的餽贈——能活得仍有點尖銳但安心,是因為活得有感情。
在時間裡,她被綿密的苦澀扎痛,但又被它拯救,
誠實既疼痛又珍貴,人是自己選擇的累積。
在時光裡,她用柔軟的心慢慢找到自己。
她的柔軟,並非把自己的視角修成溫潤的圓,
而是讓仍帶著稜角的觀點,找到一種平衡。
誠實與理解,在時間裡是種動態的平衡,永恆轉動著。
理解世界的同時,仍保有自己。
「謝謝時間把我煮成一個仍會徬徨害怕、仍有所憾恨和幸福的普通人。
生命中的輕重開始並存,而輕飄飄的白煙能夠去到更遠的地方,我已經期待下一次要說的故事了。」張西說。
【時間煮字──】
#說該說的話和想說的話,都會呈現我的粗糙,但可能,還是要說出來,我才會擁有形狀。
#談論真實的暗處時,偶爾會害怕,是不是自己也有了相似的暗處,才會慢慢變得能夠拆解它。
#困惑也默默呈現了一個時代的模樣。當時代予以我們無數與前人、與來者不同的選擇,
我們也用自己的困惑和選擇回應、描深了世界的其中一種模樣。
啊,每個人都是世上萬物面前的其中一個美麗的容器,時而寂寞,時而富有。
#我的心那麼脆弱,卻還是有想要保護的東西,人為什麼會這麼倔強呢。
為什麼只是因為想要守護的東西不一樣,看起來就像在互相傷害。
#沒有橋的時候就是戲水的時候。我們永遠也摸不清楚世界的紋路,
但被河水浸濕的褲管會乾,我們的雙腳可以在任何一處逗留。
#每個人的身體都有洞,有些人穿過你、有些人堵塞你,
有些人只是站在那裡,從未觸碰到你,就能讓你熱淚盈眶。
就像有些事情本身就不存在平衡,於是才有虧欠。
#你停在我身邊時有好看的、和我一樣的顏色。我想跟你走。
我以為我們是一樣的。不是。我是蕨類,你是變色龍。你有遠方,我只有你。
#然後,長大的快樂變得好奇怪
能夠吃一口蛋糕
和克制自己不吃一口蛋糕
都會快樂,為什麼呢
為什麼不同種類的快樂
不能同時擁有
【封面想說──】
運用斑駁的曲線,帶出經時光洗禮後,
我們可能充滿了疤痕與凹陷,
但不變的是深層那些柔軟的部分。
那些看似被切割、沒有完全顯現的圖案,
是時間常讓我們在當下只看見某個局部,
待翻頁後,才能露出全貌。
每個當下,我們心中的衝突,用撞色清晰表達,
橘色的激烈,在時間流經後,回歸到深藍的平衡。
而兩者,都是我們。
張西
來自1992,貓咪暮暮的玩伴。
喜歡散步,喜歡靠窗邊的位置,喜歡獨處也喜歡人群,喜歡山和冬天。正在學習描深自己的輪廓。
|散文作品——《把你的名字曬一曬》、《你走慢了我的時間》、《我還是會繼續釀梅子酒》
|小說作品——《二常公園》、《葉有慧》
|絕版作品——《朝朝暮暮》、《時時刻刻》
FB粉絲團:張西 Ayri Chang
IG:ayrichang
【預購】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10位最具才情的古潮人,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宋怡慧
Regular price $30.00宋怡慧
【預購】VERSE 2月號 /2022(第10期)(簡文彬版)
Regular price $29.00 Sale price $28.00從南方出發的音樂之旅
這是一趟從島嶼最南端出發的公路之旅,一場台灣音樂風土的拜訪與探索。
出發點是恆春半島。島之南的風、土和海孕育了恆春民謠,「思想起」是台灣文化的關鍵詞。落山風始終強勁,恆春民謠依然在傳唱,只是熟悉的人越來越少。這幾年,一群年輕文化工作者和國寶級的恆春阿嬤以「半島歌謠祭」讓這個文化傳承有了全新的面貌,本期封面的兩位阿嬤陳英和張日貴都是九十多歲,但當他們開口,歌聲真的可以穿透落山風,抵達人心。
向北踏上大武山下的縣道185,這條串起九原鄉24個部落的沿山公路。我們在路上聆聽泰武古謠傳唱的天籟美聲,感受蒂摩爾古薪舞集的排灣身體律動,這些是古老的文化傳承,也是當代的藝術創造。
來到港都高雄,先重訪曾經的「縣道184」。扎根美濃的生祥樂隊與其前身交工樂隊讓當代客家音樂有了完全不同的面貌,20年前的《菊花夜行軍》是一張經典專輯,描述美濃和都市連結道路的歌曲〈縣道184〉,更讓這條路成為台灣音樂地圖上最知名的路名之一。後來拓寬改為台28線,但這條連結農村與城市的動脈反映了21世紀什麼樣的社會變遷,如今通往何處?
走進都市中心,從早期的西餐廳到現在的酒吧與live house, 生猛的高雄培養出各式不同氣質與風格的音樂人,不論是濁水溪公社還是Leo王,或者是本期專訪的滅火器與大象體操(這兩團都是從台北返鄉,希冀為高雄帶來新音樂文化)。去(2021)年底,高雄流行音樂中心正式成立,於港灣閃閃發亮,在執行長李欣芸帶領下,「高流」不僅會成為高雄的流行音樂中心、重塑了高雄的都市地景,更可能衝擊台灣的音樂座標。
高雄還有另一個國家級的音樂重鎮:今年進入第四年的衛武營國家藝術中心。從創辦至今的藝術總監、也是知名指揮家簡文彬,不僅希望把最好的表演藝術文化帶來高雄,更期待衛武營可以更走向公眾,讓衛武營成為南方藝文的代名詞。除了8000字長訪談,雜誌也呈現他完全不同的風格影像(請注意他後腦勺)。
從屏東的半島到高雄的海灣,我們走進不同族群與不同世代的生活,穿越傳統與當代並想像著未來,這些地方與公路串連起的不只是地理空間,也是台灣豐盛多元的音樂歷史,和構成島嶼的文化心靈。
本期還有一個特別版封面人物:周渝民。如今的他,是一位專注與執著、深受肯定的演員,我們除了有讓你重新了解仔仔的深度文字,也和攝影師周墨共同創作出獨特的影像美學。這也是今年度《VERSE》新方向之一:讓文化更時尚,讓時尚更文化。
本期有三個很特別的商業專題。你知道Dyson、Honeywell等知名家電,但未必知道背後的代理商恆隆行:他們如何從50年的老企業轉型為最能策展精緻生活的家電品牌?線上學習已經衝擊教育體制,改變人們的生活與工作,台灣最大線上教育平台Hahow一路走來,特別是在後疫情時代,有什麼新策略?對大多數人來說,宜蘭的不老部落是難以訂到的「祕境」,但他們將原住民對土地與傳統的傳承提煉成生活的哲學,並創造出獨特的體驗式經濟,他們如何在生活與商業中找到神奇的平衡?
文化專題則有今年高雄如何翻轉台灣燈會傳統成為城市美學的創新,以及霹靂布袋戲如何讓民間傳統不斷再造文化新想像(《VERSE》特別邀請設計師何佳興與霹靂合作影像創作系列),還有兩位重要的創作者:在獨立與主流之間衝撞、不怕爭議的歌手黃明志,與在英國愛丁堡和花蓮玉里二地居的阿美族藝術家優席夫。
My Town來到一個你或許難以想到的地方:新北林口。在移居林口的香港詩人廖偉棠的文字和鏡頭下,你會發現這個乍看熟悉的地名,我們竟如此陌生。果然是迷霧般的林口。
當Netflix推出《世界小吃》節目時,他們選擇了嘉義,特別是林聰明沙鍋魚頭。這個小吃憑藉什麼成為台灣人盡皆知的品牌?按照這個單元的傳統,VERSE也和林聰明聯名推出「SMART VERSE香辣魚鬆拌麵」外帶包(真的很好吃)。說到吃,理想的營養午餐該是什麼模樣?是在地食材、營養均衡,還是?本期報導告訴你營養午餐不只要吃得飽,更是文化的學習。
《VERSE》本期封面改版,內文版型也微調。作為一個新媒體,我們不斷調整,尋找面對世界最好的姿勢。進入2022年,《VERSE》團隊有了些許調整,我們會有對商業模式、社會創新和生活趨勢有更多報導,會有更時尚、更風格化的美學,但不變的是,文化始終是《VERSE》的核心:我們用文化的厚度、深度與想像力去報導台灣最好最重要的故事與趨勢。
因為我們相信:culture matters。
——VERSE社長暨總編輯 張鐵志
【預購】白色畫像◎賴香吟
Regular price $29.00本書特色
接續《天亮之前的戀愛》的時代素描──台灣戰後身不由己的半世紀,化為小說來到眼前,他/她們即是我們;過去,還在等待開始。
【預購】《元味覺醒》元元寫真書◎元元
Regular price $59.00【預購】東方主義◎愛德華‧薩依德(Edward W. Said)(譯者: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等)
Regular price $35.00後殖民論述經典
薩依德的《東方主義》於一九七八年出版,旋即引起廣泛的迴響與不同立場的批評爭議,直至今日,已有日文、德文、葡萄牙文、義大利文、土耳其文等二十多種譯本相繼出版。
薩依德的論述,其影響力甚至從中東、伊斯蘭世界到非洲、南亞、中南美洲等地,有如骨牌效應,成為文化論述的重要著作、後殖民主義思潮之經典,也影響了整個西方對東方的研究方向與思考態度。
《東方主義》是一本有關歐美如何看待中東、阿拉伯和伊斯蘭世界的兩百年學術傳統的權力與想像力的研究。薩依德以葛蘭西的「文化霸權論」及傅柯的「知識 / 權力論」為其論述的基礎,將東方主義者在全球性的網絡中,所建構的西方殖民勢力對東方世界權力的支配、知識再生產之霸權架構、殖民與被殖民者、西方與東方之不對等權力關係及主奴式的霸權體系一一展演於前。
他進一步分析西方對伊斯蘭世界及近東研究的東方學文本與作者,主要內容從殖民的政治建制、東方學專家的學術生產事業、與有關文學創作和通俗報導方面,來釐清剖析西方對東方的東方化想像與現實東方的差異。
此外,根據東方主義的三個時期:1、拿破崙征埃及至一八六九蘇彝士運河開通時期;2、英法兩國為主導的西方列強開始滲透伊斯蘭世界時期;3、一九四五至七0年代美國的全球性霸業時期,來分析東方主義的遞變與歷史轉型,為東、西方多年來的文化交流做了鞭闢入裡的多元詮釋。
作者簡介
愛德華.薩依德(Eward W. Said)
愛德華.薩依德自一九六三年起,擔任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至今,教授英國文學與比較文學等課程。一九三五年生於耶路撒冷,後來先後就讀於開羅維多利亞學院、美國麻州茂特賀蒙學院,以及普林斯頓大學和哈佛大學。著作包括:《喬瑟夫.康拉德與自傳性小說》、《世界、文本與批評者》、《文化與帝國主義》、《知識分子論》等書。
校訂者簡介
傅大為
(清華大學歷史學研究所教授)
廖炳惠
(美國加州大學比較文學博士,現任清華大學外語系教授)
蔡源林
(美國天普大學宗教學博士,南華大學比較宗教研究所助理教授)
2003年新版作者序
後九一一的省思:為《東方主義》二十五週年版作
編按:《東方主義》自一九七八年問世以來,備受討論,迄今世界各地已有三十六種語言的譯本。在二○○三年的最新版本中,特別增訂為本書出版二十五週年而寫的新序,作者薩依德針對後九一一及美伊戰事激盪的新局勢,重申人文主義精神的要義。
九年之前,一九九四年的秋天,我正在為《東方主義》寫一篇後記,試圖澄清我自認說過或者未曾說過的話語。我要強調的不僅是此書自一九七八年出版以來引發的百家爭鳴,還包括像這樣一部論述「東方」諸般呈現的作品,是如何讓自身成為各種錯誤呈現與錯誤詮釋的繁衍溫床。今日情形雖然依舊,但我發現自己的感受與其說是惱怒,不如說是諷刺,這正顯示了年歲對我的影響;此外我的期許盼望與教育熱忱日漸低落,也是步入老態龍鍾的常見徵兆。最近我有兩位主要是知識上、同時也是政治與個人方面的導師—伊克巴.阿合馬(Eqbal Ahmad)與易卜拉欣.阿布—路高德(Ibrahim Abu-Lughod,本書的題贈對象之一)—相繼辭世,帶來了悲傷,失落與消沉,但也激起一股繼續前進的頑強意志。這並不是一種樂觀心態,而是對於正在進行且無窮無盡的解放與啟蒙過程,繼續保有信心:在我看來,這種過程為知識份子的天職指出了方向。
儘管如此,我還是覺得訝異,《東方主義》至今居然仍備受討論,而且迻譯為世界各地的三十六種語言。感謝我的摯友與同仁蓋比.彼得伯格(Gaby Peterberg,先前任教以色列的本古里昂大學〔Ben Gurion University〕,目前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教授的努力,《東方主義》終於有了希伯來文譯本,並在以色列讀者與學生之間引發熱烈的討論與爭議。此外,越南文譯本也在澳州方面的協助之下出版,我希望這麼說不致於太狂妄:中南半島的知識界似乎已打開空間,準備面對此書的諸多命題。無論如何,身為一位從未夢想到自己作品會如此風行的作者,我欣然得知:各界對我書中努力成果的興趣並未完全消失,尤其是在眾多殊異的「東方」地域。
當然,興趣並未消失的一部分原因在於,中東地區、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至今仍激盪出巨大的變化、抗爭、論戰以及我振筆疾書的此刻正在進行的:戰爭。如同多年前我曾說過的,《東方主義》產生於基本上—甚至是激進地—擾攘動蕩的背景環境。我在回憶錄《鄉關何處》(Out of Place, 1999)中描繪了我成長過程歷經的幾個奇特與矛盾的世界,為我自己與讀者詳細記述影響我一生的巴勒斯坦、埃及與黎巴嫩的成長背景。但《鄉關何處》是非常個人化的記述,並未涉及我從一九六七年以阿戰爭以來的政治參與,在那場戰爭的餘波蕩漾(以色列軍隊至今仍佔領巴勒斯坦領土與戈蘭高地)之中,對我這一代阿拉伯人與美國人至關緊要的抗爭語彙與重大理念,似乎仍綿延不絕。然而我還是要再次強調,本書以及我在這方面的思想工作,大體上都要歸功於我的大學學者生涯才能夠實現。雖然經常遭人詬病,但美國的大學—尤其是在我執教的哥倫比亞大學—依然可以讓思想與研究以近乎烏托邦的方式進行,這種地方在美國已經所剩無幾。我從未教授過任何中東方面的課程,在學術訓練與實際事業中,我都是一個主要以歐美人文學術為本行的老師,一個現代比較文學專家。大學校園以及兩個世代以來,我與第一流學子以及優秀同仁共度的教育工作,使我能夠實現這本書中深思熟慮的分析研究;此書雖然與當下世事密切相關,但仍舊是一本論述文化、理念、歷史與權力的作品,而非中東政治的泛泛之論。我自寫作伊始就抱持這種想法,至今日依然凜然於心。
然而《東方主義》還是與當代歷史混亂的動態發展密切相關,因此我在書中強調,無論「東方」這個詞語抑或「西方」這個觀念,都不具備任何本體論層面的穩定性,兩者都是由人為的努力構成,是對於「他者」(the Other)的斷定與確認。這些最高層虛構容易受到操控,容易被集體熱情組織起來,事例在我們這個時代再明顯不過,鼓動恐懼、仇恨、憎惡、死灰復燃的自尊與傲慢—諸多涉及伊斯蘭教及阿拉伯人與「我們」西方人之間的壁壘分明—竟是規模非同小可的事業。《東方主義》開篇就是一段一九七五年對黎巴嫩內戰的描寫,那場內戰結束於一九九○年,但暴力與險惡的流血事件直至此時此刻仍未止息。我們看到奧斯陸和平進程的失敗,第二次巴勒斯坦起義抗暴(intifada)的爆發,約旦河西岸與迦薩走廊的巴勒斯坦人遭到以色列再度入侵之苦,以軍用F—16戰機與阿帕契(Apache)攻擊直昇機對付手無寸鐵的平民百姓,目的是一種集體懲罰。自殺式炸彈攻擊行為全然展現其恐怖的破壞力,當然,最為血腥殘忍、猶如世紀末的事例就是九一一事件以及隨之而來的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當我寫下這些字句的時候,英國與美國正在對伊拉克進行非法、未經授權的帝國主義侵略佔領行動,其後遺症將是大規模實質破壞、政治動亂以及日後層出不窮、難以想像的侵略行為。據說這一切結果都是肇因於所謂的文明衝突,永不休止,難以平息、無藥可救。但我不能苟同這種說法。
我真希望我能夠這麼說:美國各界對於中東地區、阿拉伯人與伊斯蘭教的了解已經有所進展;可嘆的是,實情並非如此。歐洲的情況似乎要好得多,原因不一而足。在美國,心態的日漸僵化、貶抑鄙夷的一概而論與沾沾自喜的陳腔濫調日益根深柢固、赤裸權力的宰制掌控,結合了對異議者與「他者」的簡化鄙視,這些現象與伊拉克圖書館及博物館的劫掠破壞事件若合符節,前呼後應。我們的領袖與其御用學者似乎無法理解,歷史不可能像塊黑板那樣一拭而淨,好讓「我們」在上面書寫自己的未來,並勉強那些劣等民族遵循我們自家的生活方式。常常聽到華盛頓或其他地方的高官談論如何改變中東的全貌,就好像古老社會與無數人民可以像罐子裡的花生一樣搖晃重組。不過這在「東方」是司空見慣的事,從十八世紀末葉拿破崙入侵埃及以來,這種半神話式的架構已經被建構與重建過無數次,背後主宰的強權透過一種知識的權宜形式來行使,斷定某種事物屬於東方的本質,因此我們必須對症下藥。在這樣的過程中,數不盡的歷史沉積—包括無數歷史事件與多采多姿的民族、語言、經驗與文化被一掃而空、視若無睹、棄置如沙堆,就如同巴格達圖書館與博物館的寶藏化為無意義的碎片。我的論點在於,歷史是由男男女女所塑造,正如同它可以被塗抹與重寫,總是帶有各式各樣的沉默與省略,強加的形態與逆來順受的扭曲,因此「我們的」東方也會讓「我們」佔有與指使。
我必須重申,其實我並沒有一個「真正的」東方可資論爭,然而我非常佩服那個地區人們的力量與才華,他們為自身的形象與前景而抗爭。阿拉伯人與穆斯林社會一直遭到規模龐大、處心積慮的攻擊,攻擊他們發展落後、缺乏民主、扼殺女性權益;但是我們忘記了,現代化、啟蒙與民主之類的觀念,絕不會像能不能在客廳找到復活節彩蛋一樣,是那麼簡單明瞭、普遍接納的觀念。貧乏的時事評論家以駭人的輕忽態度大談外交政策,他們沒有任何具生命力的觀念(也渾然不知真正的人們使用何種語言),卻虛構出一幅荒涼的場景,好讓美國強權建立一個自由市場「民主」的代用品模型,完全不懷疑這種計劃其實只存在於斯威夫特(Swift)的拉格多科學院(Academy of Lagado)。
我真正要主張的是,對於其他民族與其他時代的兩種知識有其差異:其一是來自以這些民族為出發點的理解、同情、謹慎研究與分析;另一種知識—如果它稱得上是知識—則是一項全面行動的環節之一,為一場自說自話、窮兵黷武、明目張膽的戰爭效勞。兩種意志之間畢竟存在深刻的歧異,前者是為了共同生存與擴大人文視野而去理解的意志,後者則是為了控制與外部統治而想主宰一切的意志。一場由一小撮非民選美國官員(他們都沒有服過兵役,因此被稱之為「小鷹派」)發動的帝國主義戰爭,對付一個民窮財盡的第三世界獨裁國家,理由完全是基於世界主宰、安全控制、稀有資源之類的意識形態,然而卻有一群背棄學術天職的東方主義者,協助這些美國官員掩飾其真正的意圖,在一旁煽風點火,並為他們找尋藉口,這的確是可列入歷史的一場知識界災難。對喬治.布希(George W. Bush)的五角大廈與國家安全會議最具影響力的人物,是伯納德.路易士(Bernard Lewis)、富厄德.阿賈米(Fouad Ajami)這類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專家,他們協助美國鷹派人士設想出如此荒誕錯謬的景象:只有美國強權才能挽救阿拉伯心靈以及伊斯蘭世界數百年來的衰頹。今日美國各大書店充斥著低劣冗贅的著作,打上駭人聽聞的標題,諸如伊斯蘭與恐怖活動、揭發伊斯蘭真面目、阿拉伯的威脅與穆斯林的恐嚇,其作者都是些逞辯的政論家,號稱自身的知識與別人一樣是來自某些專家,這些專家據說能夠深入遙遠奇特的東方民族的內幕,而那些民族一直是插在「我們」肌膚上的可怕棘刺。與這類專業戰爭販子狼狽為奸的是美國全知全能的有線電視新聞網(CNN)與福斯電視網(Fox),眾多的福音與右派廣播節目主持人,不可勝數的小報甚至中等水平的新聞媒體,他們都是在反覆利用同一套無法證實的想像虛構以及無所不包的一概而論,只求能夠刺激「美國」起而對抗異國的魔鬼。
伊拉克雖然有其各種嚴重弊病與無惡不作的獨裁者(他的崛起有一部分要感謝美國二十年前的政策),但如果它是全世界頭號香蕉或柑橘出口國,那麼就肯定不會爆發戰爭;也不會有由不知所蹤的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所引起的歇斯底里;不必將龐大的陸海空兵力運到七千哩外,去摧毀一個連受過良好教育的美國人都不太可能知道的國家,所有這一切都是訴諸「自由」之名。如果沒有一種條理井然的理念,認定那裡的人們和「我們」不一樣,拒絕接受「我們的」價值觀—這正是我在此書中論述的傳統東方主義者教條的核心—就不會有戰爭。 當年征服馬來西亞與印尼的荷蘭人;印度、兩河流域、埃及與西非的英國軍隊;中南半島與北非的法國軍隊,都曾招攬一群支薪的職業學者,而現在美國也有五角大廈與白宮豢養的顧問群;他們陳陳相因,賣弄同一套老生常譚、貶抑的刻板印象、為權力與暴力辯解的說辭(畢竟他們只聽得懂權力的語言)。如今這些美國顧問在伊拉克有許多同路人,他們是一大群民間包商與興致勃勃的企業家,從教科書的編寫、憲法的制定到伊拉克政治生態的改造與石油工業的私有化,都由這夥人包辦。每一個帝國在其官方論述中,都會聲稱它與歷史上其他帝國不同,它的處境特殊,它擔負著啟蒙、文明化、引進秩序與民主的使命,訴諸武力只是最不得已的手段。更令人難過的是,總有一群心甘情願的知識份子在一旁唱和,談論帝國的善意與利他精神來安撫人心,就好像告訴人們不要相信自己眼睛看到的毀滅、苦難與死亡,而這一切都是發生在最近一回的「文明化任務」(mission civilizatrice)之中。
美國對於這種帝國論述有一樁特殊貢獻,就是一套外交專有術語。你不必用阿拉伯語、波斯語甚至法語,就可以堂而皇之地宣稱阿拉伯世界需要民主骨牌效應。那些咄咄逼人且無知得可憐的政策專家,對這世界的經驗只限於華府政壇,卻製造出一本又一本書籍來論述「恐怖主義」與自由主義,或者伊斯蘭教基本教義派思想與美國外交政策,或者歷史的終結,這一切都是要博取注意力與影響力,全然不顧事實真相或思想深度或真知灼見。作者只在意這些書看起來是否實用有效、旁徵博引,以及它能夠吸引哪些人上鉤。這類一言以蔽之的著作最惡質的地方在於:將人類最為緻密、充滿痛苦的受難經驗一掃而空。美國有句常用的鄙夷話語「你已經是歷史了」(you're history.),記憶與歷史過往在這句話中磨滅殆盡。
我的《東方主義》出版二十五年之後,再度引發一個問題:自從拿破崙兩個世紀前入侵埃及以來,現代帝國主義是否已然終結,還是仍在東方肆虐?阿拉伯人與穆斯林受到諄諄告誡:探討自身為何受害與念念不忘帝國的劫掠,其實只是在逃避當前的責任。你們失敗了,你們走錯路了,現代東方主義者如是說。這當然也是奈波爾(V. S. Naipaul)的文學業績所在:帝國的受害者只知怨天尤人,坐視自己的國家向下沉淪。然而這是對帝國侵略何等膚淺的思考,全然忽略了帝國對「劣等」人民與「臣民種族」世世代代生活的巨大扭曲,幾乎無法面對長年以來,帝國在巴勒斯坦人、剛果人、阿爾及利亞人或伊拉克人生活中的持續運作。我們正確地認知到,猶太人大屠殺(Holocaust)永遠改變了我們這個時代的意識:但為何我們不能對帝國主義的所作所為以及東方主義持續至今的行徑,也從認知的層面脫胎換骨?先想一想自拿破崙伊始的歷史脈絡,順著東方研究興起與北非遭到佔領而延續,然後是越南、埃及與巴勒斯坦的類似歷程,以及整個二十世紀中在波斯灣、伊拉克、敘利亞、巴勒斯坦、阿富汗等地對石油與戰略控制的爭奪。再參照並觀反殖民民族主義的崛起,經過解放獨立的短暫時期,充斥著軍事政變、叛亂、內戰、宗教狂熱、非理性鬥爭,以及殘暴鎮壓碩果僅存的「原住民」的年代;每一個階段與年代都會針對他者而為自身製造出扭曲的知識、化約的形象與紛擾的爭議。
我在《東方主義》中的理念是要運用人文的判準來打開鬥爭的場域,引介一系列較詳盡的思想與分析,來取代爭議頻仍、不假思索的激憤,後者以各種標籤與你死我活的辯論來禁錮我們,其目標是要追求一種躍躍欲戰的集體認同,而不是相互理解與知識交流。我曾經稱自己的所作所為是「人文主義」(humanism),儘管有些繁複的後現代學派批評家對這個字眼嗤之以鼻,我還是堅持使用。我的「人文主義」首先意謂著嘗試解開從布萊克(Blake)筆下由心靈打造的枷鎖,如此一來,人才能夠讓心靈為了反省的理解與真誠的告白,進行歷史與理性的思考。進而言之,人文主義是由一種社群意識維繫,與其他的詮釋者、社會以及年代聲氣相通:因此嚴格而論,不存在所謂的孤立的人文主義者。 換言之,每一個領域彼此之間都緊密關連,世間發生的每一件事情都不是毫無依傍、不受外在影響。但令人沮喪的是,這種觀點越能夠得到文化批判研究的證實,它的影響力就越薄弱,而「伊斯蘭vs.西方」之類的簡化對立似乎也會征服更多的領域。
對於我們這種受到環境影響、實際過著伊斯蘭與西方的多元文化生活的人,長久以來我一直感覺到,我們身為學者與知識份子,擔負著特殊的知識與道德責任。我當然認為我們應該針對那些簡化的公式與抽象但具影響力的思想,加以複雜化並且 / 或者予以拆解,那些思想帶領心靈離棄真實具體的人類歷史與經驗,走入意識形態、形而上衝突與集體熱情的領域。這並不是說我們不能談論違反公義與苦難煎熬的議題,而是要強調我們在如此談論的時候,必須顧及歷史、文化與政治—經濟現實的豐富脈絡。我們扮演的角色是要擴大討論的場域,而不是依循佔優勢的威權來設定界線。過去三十五年來,我將一大部分時間投注於鼓吹巴勒斯坦人民應有民族自決的權利,但是我在這麼做的同時,一直力圖密切注意猶太人的生活境況,以及他們遭受的迫害凌虐與種族屠殺之苦。最重要的是,追求巴勒斯坦 / 以色列平等的抗爭必須導向一個人道目標—也就是和平共處—而不是變本加厲的壓迫與否定。可想而知,我指涉的東方主義與現代反猶太主義有共同的根源。是故獨立自主的知識份子一定要提出其他模式,來取代過度簡化侷限的模式,後者以相互的敵意為基礎,長久以來一直盛行於中東與其他地區。
現在我要討論一種另闢他途的模式,這種模式在我的著作中對我而言極為重要。身為一個以文學為專業的人文主義者,我的年歲已長,早在四十年前就接受過比較文學領域的訓練,其主導理念要追溯到十八世紀晚期與十九世紀初葉的德國。在那之前我還必須提及維科(Giambattista Vico)極具創造性的貢獻,這位出身義大利紐波利頓(Neopolitan)地區的哲學家與語文學家,其觀念預示並深刻影響了我將要討論的一系列德國思想家。他們屬於赫德(Herder)與伍爾夫(Wolf)的年代,後繼者有歌德、洪堡(Humboldt)、狄爾泰(Dilthey)、尼采、伽達瑪(Gadamer),最終則是二十世紀偉大的浪漫主義語文學家奧爾巴哈(Erich Auerbach)、史畢澤(Leo Spitzer)與庫丘斯(Ernst Robert Curtius)。對年輕的一代而言,「語文學」(philology)這個概念本身就深具老朽陳腐之感,但語文學其實是最基礎也最具創造力的一門詮釋性藝術。在我看來,最令人激賞的典範就是歌德對伊斯蘭教的廣泛興趣,特別是對於波斯詩人哈菲茲(Hafiz),這股高度熱情後來讓他寫下《西東詩集》(West-tlicher Diwan),並改變了他對「世界文學」(Weltliteratur)的想法,所謂「世界文學」是將世界上所有文學作品視為一個交響共鳴的整體,從理論上來看,它既能保持每部作品的個別性,又不會有見樹不見林之憾。
諷刺的是,隨著今日的全球化世界—透過某些我曾經談過的可悲方式—日趨緊密,我們可能正走向歌德在觀念上極力要避免的標準化與同質性。奧爾巴哈一九五一年發表的〈世界文學的語文學〉("Philologie der Weltliteratur")一文中正是如此認為,當時戰後時期剛剛開始,同時又即將進入冷戰時代。他的扛鼎之作《模擬》(Mimesis)於一九四六年在瑞士伯恩出版,但寫作時期正逢大戰方殷,奧爾巴哈以流亡者身分在伊斯坦堡教授拉丁系語言,他寫這本書是要作為一篇證言,彰顯西方文學上自荷馬,下至維吉妮亞.伍爾芙(Virginia Woolf),對於現實所表現的多樣性與具體性。然而讀者看過他一九五一年那篇文章之後會覺得,對奧爾巴哈而言,他那部偉大著作是悼念一個時代的輓歌;當其時,人們能夠透過語文學的角度,具體、敏感、直覺地詮釋文本,以深博學識與精通數種語言的能耐,來維繫歌德為理解伊斯蘭文學而倡導的理解方式。
對於語言和歷史的確實掌握有其必要,但並不足夠;就如同機械化地蒐羅事實並非透徹理解但丁這類作家的適當方法。想實踐奧爾巴哈與其前輩談論並嘗試的語文學理解方式,主要的條件就是讀者要感同身受且主觀地進入文本的生命之中,並從其時代與作者的角度來觀照。「世界文學」運用的語文學並不會疏離與敵視不同的時代與文化,而是要以寬闊胸襟與—如果這個字眼恰當—溫暖善意來發揚深厚的人文主義精神。如此一來,詮釋者的心靈會主動闢出一處空間,接納來自異國的「他者」。這種為陌生遙遠的作品創造性地闢出心靈空間,是詮釋者的語文學使命中最重要的一個面向。
上述這一切在德國顯然都遭到國家社會主義(National Socialism)的破壞摧殘。大戰之後,奧爾巴哈悲嘆指出,隨著觀念的標準化與節節高升的知識專業化,像他代表的這種追根究柢、孜孜不倦的語文學工作,實現的機會正與日俱減。更令人難過的是,一九五七年奧爾巴哈過世之後,人文研究的觀念與實踐無論是視野範圍抑或中心性(centrality)都日漸式微。奠基於檔案研究以及心靈普遍原則的書籍文化,過去曾經維繫人文主義作為一門歷史學科,如今也消失殆盡。今日我們的學生不再研讀文字的真正意義,反而經常被網際網路與大眾媒體上唾手可得的知識吸引分心。
更糟的是,教育正受到民族主義者與宗教正統派的威脅,他們經常透過大眾媒體散播理念,以不顧歷史、煽風點火的心態將焦點集中於遠方的電子戰爭,給予觀者一種外科手術般的精確感,事實上卻模糊了現代「乾淨」戰爭造成的恐怖痛苦與毀滅。一個未知的敵人遭到妖魔化,其「恐怖份子」的標籤能夠讓人們一直處於激動與憤怒的狀態,媒體影像在此一過程中吸引了太多的注意力,並且會在危機與不安的時刻受到利用,後九一一(post-9/11)時期就是如此。同時以美國人與阿拉伯人的身分發言的我,必須要求讀者不要低估這種簡化的世界觀,一小撮五角大廈文職菁英據以擬定美國對整個阿拉伯與伊斯蘭世界的政策;恐怖、先發制人的戰爭、獨斷獨行的政權更換—以膨脹到史無前例的軍事預算來支撐—是其主要概念,在媒體中受到了無止境且貧乏已極的辯論,媒體更自告奮勇,製造出一批為政府方針辯護的所謂「專家」。
奠基於「人類必須創造自身歷史」此一俗世觀念的反省、論辯、理性爭執與道德原則,已經被這些抽象觀念取代:頌揚美國人或西方人的異常優越、鄙視事件脈絡的相關性、對其他文化滿懷嘲諷輕蔑。或許你會質疑,我在人文主義詮釋與外交政策之間做了太多跳躍式論述;而且一個現代化的科技社會,加上一個擁有F—16噴射戰鬥機與網際網路的前所未見強權,到最後一定得由唐納德.倫斯斐(Donald Rumsfeld)與理查.裴爾(Richard Perle)這類令人生畏的技術—政策專家來掌舵。然而真正失落的是一種感受,對於人類生活的厚實內涵與相生相倚的感受,既不能簡化為一道公式,也不該視若敝屣。就連談論戰爭的語言都已非人性化到極點:「我們要長驅直入,剷除薩達姆,以乾淨的外科手術式攻擊摧毀他的軍隊,這將讓大家嘆為觀止。」一位女國會議員某天晚上在全國性電視節目上如是說。我覺得有一件事非常能夠說明,我們正生活在一個危機四伏的時刻:錢尼(Cheney)副總統在二○○二年八月二十六日發表強硬談話,談論攻打伊拉克的勢在必行,他只引述了一名中東事務「專家」的言論來支持美國對伊拉克採行軍事干預,此人是阿拉伯裔學者,以每晚計酬的方式擔任大眾媒體顧問,不斷發洩他對自己同胞的仇恨以及對出身背景的厭棄。這種「學者的背叛」(trahison des clercs)充分顯示出,真誠的人文主義會如何墮落為侵略主義與虛假的愛國精神。
上述是這場全球性論辯一邊陣營的情景,但在阿拉伯與穆斯林國家這邊,情況幾乎同等惡劣。正如盧拉.哈拉夫(Roula Khalaf)二○○二年九月四日在英國《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上一篇精湛文章中所論,這個區域已經淪入一種輕率的反美心態,對美國社會實情的了解微不足道。由於各國政府對於美國對他們的政策無可奈何,因此他們將精力轉向鎮壓抑制自家的人民,造成怨恨、憤怒與無助的詛咒等全然無益於開放社會的結果;關於人類歷史與發展的俗世理念,也都屈服於失敗與挫折以及一種伊斯蘭教義,後者來自於教條的死背硬記,抹殺了其他可與之抗衡的俗世知識,無法在百家爭鳴的現代論述天地中進行理念的分析與交換。伊斯蘭教特異傳統「伊智提哈德」(ijtihad,個人詮釋)的逐漸消亡,是發生在我們這個時代的文化浩劫之一,導致批判性思考以及對現代世界問題的個人探索消失無蹤,反而任由正統教派與僵化教條發號施令。
這倒並不是說文化世界已全面倒退,一邊是退向窮兵黷武的新東方主義,另一邊則是全然的排斥抗拒。最近在南非約翰尼斯堡召開的「聯合國世界高峰會」(United Nations World Summit)儘管有各種束縛掣肘,事實上已揭示了一個全球共同關懷的廣大領域,其細部運作涵蓋了環境、飢饉、先進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差距、醫療衛生、人權等事務,顯示一種令人欣慰的新群體正在浮現,而且使「四海一家」(one world)這個經常流於輕易的觀念具備了新的迫切性。儘管如此,我們仍必須承認,沒有人能夠了解我們這個全球化世界極為複雜的整體情況;雖然情形如此,但就如我一開始所說,這世界的各個部分確實都是相生相倚,不可能讓「孤立」有存在的機會。
總而言之,我現在想強調的是,以「美國」、「西方」、「伊斯蘭」等看似融匯貫通、實則不然的標題誤導人們,為實際上天差地別的無數個體虛構出集體的認同,人們對於這些簡化事實的可怕衝突,不能再坐視它們繼續保持強大,而必須與之對抗,大幅降低其邪惡的效力與動員的力量。我們仍然可以運用理性的詮釋技巧,這些技巧來自人文主義教育的遺澤,其內涵並不是要求人們回歸傳統價值或經典的濫情虔誠,而是俗世理性論述的積極實踐。俗世是一個歷史的世界,由人類所塑造。人類的行為要接受考察與分析,掌握、批判、影響與評斷都是理解的使命。最重要的是,批判性思考不能屈服於國家權力,屈服於要求我們加入行列、對抗某個既定敵人的命令。我們專注致力的目標不應該是人為製造的文明衝突,而是各個文化緩慢的共同運作,文化之間彼此重疊、互相因襲,其共存方式遠比任何零碎或虛矯的理解模式更有意趣。但是為了達到那種更廣闊的視野,我們需要的是時間以及耐性與存疑的探索,透過各個詮釋社群的信念來支撐,在一個要求立即行動與反應的世界,要維繫這些信念並非易事。
人文主義的核心是人類個體的行動與主體的直覺,而非既定的概念與現成的權威。文本必須被解讀為透過各種我所謂的世俗方式(worldly ways),產生並綿延於歷史領域之中的文本。但這絕不意謂無視於權力的存在,因為恰恰相反,我在書中想要彰顯的是:就連最深奧晦澀的研究,都不免帶有權力的影射與堆疊。
最後也最為重要的是,對於扭曲歷史的非人性作法與不公不義,我願意大膽推論,人文主義是我們唯一的而且是最終極的抵抗憑藉。今日電腦網路的民主領域欣欣向榮,令我們大受鼓舞激盪,這個領域對所有使用者開放的方式,幾代以前的暴君或正統教派難以想像。伊拉克戰爭開打之前遍及全球的示威活動,都要歸功於世界各地的另類社群,他們交流各種另類資訊,敏銳覺察環境、人權、自由主義等將我們在這顆小小行星上結為一體的脈動。儘管這世上有眾多的倫斯斐、賓拉登、夏隆與布希,以強大到難以置信的力量橫生阻擾,人類與人文主義對於啟蒙與解放的渴望,不會那麼容易受到拖延敷衍。我相信,在通往人類自由那條漫長崎嶇的道路上,《東方主義》將會盡一份心力。
薩依德
譯者:閻紀宇
【預購】跟著浮世繪去旅行:與歌川廣重探訪江戶日本絕景◎ 浮世繪編輯小組(譯者:陳幼雯)
Regular price $33.00【預購】城市世界(City Worlds)◎朵琳.瑪西、約翰.艾倫、史提夫.派爾(Doreen Massey、John Allen、Steve Pile)(譯者:王志弘)
Regular price $23.00《城市世界》(City Worlds)是《認識城市》(Understanding Cities)系列叢書的第一冊。《認識城市》是英國著名的高等推廣教育機構「開放大學」(Open University)所籌劃一系列以新角度觀照當代全球化概念下城市的叢書。「開放大學」規劃的叢書向以策畫嚴謹、編寫活潑聞名,體察讀者需求,以充足多樣的經驗事例、圖表、活動和重要文章選讀,勾勒特定領域的重要概念和研究議題,並能與日常生活體驗連結。
《認識城市》嘗試以新的角度觀照城市。為了充分地認識當代的城市,作者群主張運用地理學的想像理解城市是如何造就出來的,一方面要放在延展到城市以外的社會關係脈絡裡;另一方面,則要安置於城市內部社會關係的交錯中。這些論點的開展,將會顯示城市無法以單一地理及唯一歷史觀點來思考,因而也不會只有一種未來。相反地,城市的特徵在於開放性:向新的機會開放,也向新的人際互動開放。這套系列叢書將會逐漸揭露出,城市無可避免的開放性所呈顯的困難與弔詭之處,因為各種歷史與地理都在這裡交會重疊。那麼,很顯然地,如果大家要學會在這個逐漸都市化的世界裡生活,就必須了解這些議題。
作為該書系的第一冊,《認識城市》呈現出該系列的整體論點和重點。值此全球化時代,本書的論點在於:城市所體現和展現的問題與可能性,是地球此刻面臨的最重要議題之一。歷史上首度有半數以上人口不僅生活於城市中,還生活在鉅型城市裡。每天都有成千上萬的新來人口,抵達世界各地的城市。這種地理現象,世界人口如此集中,可說是前所未見。這種新地理形勢帶來了什麼樣的可能性和問題?我們又如何加以分析和解說呢?
由於城市至關重要,確實已經有很多關於城市的論著。本書所採取的途徑,既要將現有的材料廣泛納入考慮,也要提出不同的視角。《城市世界》追索城市未曾明言的空間關係,述說新的城市故事。從這些故事中,萌生了對城市的新認識。藉由挖掘各式議題,得以開始提出有關城市未來的疑問,以及環繞著不公平、容忍、民主與永續性等議題的問題與可能性。
本書特色
再也不能輕忽城市對我們的影響力了。
這是一本教科書,卻又是一本不那麼教科書的教科書。
甚麼是「城市」?在學界與藝文界的領域中這麼多關於城市的討論,在詩人與音樂人的想像裡這麼多關於城市的歌頌,身處全球化時代的我們,體認到的城市面貌會是甚麼?
歌手用浪漫的歌詞描繪出一幅屬於城市的風景畫,而這本書則透過深入的分析與淺顯的言語,告訴你──城市是甚麼。
作者簡介
朵琳.瑪西(Doreen Massey)
開放大學(The Open University)地理學教授。她最近的著作包括《空間分工》(Spatial Divisions of Labour, 第二版,1995)和《空間、地方與性別》(Space, Place and Gender, 1994)。她也是《測深:政治與文化期刊》(Soundings: a journal of politics and culture)的共同創辦人與編輯。
約翰.艾倫(John Allen)
開放大學經濟地理學高級講師。他最近的出版著作包括《縮收中的世界?》(A Shrinking World?, 1995, 與Chris Hamnett合編)和《重新思考區域》(Rethinking the Region, 1998, 與Doreen Massey及Allan Cochrane合著)。
史提夫.派爾(Steve Pile)
開放大學社會科學院講師。他最近的書包括《身體與城市》(The Body and the City, 1996)和《抵抗地理學》(Geography of Resistance, 1997,與Michael Keith合編),以及《穿越身體的地方》(Places through the Body, 1998,與Heidi J. Nast合編)。
譯者簡介
王志弘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博士,世新大學社會發展所副教授。近期譯著有《現代地理思想》、《地方:記憶、想像與認同》、《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遇見都市:理論與經驗》、《新帝國主義》、《新自由主義化的空間:邁向不均地理發展理論》、《騷動的城市:移動∕定著》、《無法統馭的城市?:秩序∕失序》等書。
【預購】設計職人的養成:實例示範╳技法解說╳實務教學,學會平面設計師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做出讓客戶滿意的好設計◎尾澤早飛(譯者:鍾雅茜)
Regular price $35.00★一本提升「專業設計力」&「職場實務力」的平面設計師實戰手冊
★從書籍、雜誌、海報、文宣到唱片封面,各種類型的設計,看這本就夠!
搞懂設計的「技法+實務」,
迅速成為獨當一面的設計職人!
如何用「聯想法」激發靈感?版面怎樣打造出「視覺熱點」?怎麼運用色彩的組合呈現透明感、時尚感或季節感?本書從版面設計、配色技巧、圖像配置、字型運用的「技術面」,以及印刷、裝訂、提案技巧等「實務面」,雙管齊下,再搭配實際商業範例圖解,一次告訴你在設計職場上會用到的所有知識和技能。想成為一位成功的設計師?KnowHow都在本書裡!
明確掌握客戶需求,
把「?」化為作品的關鍵技巧公開!
設計師不只是負責設計「視覺圖像」而已,更扮演著與客戶溝通的角色。因為設計的目的就是為了幫客戶解決問題!如果無法掌握客戶的想法和需求,設計出的作品就只是賣不掉的失敗品!因此身為設計師,設計前一定要弄清楚目標客群是誰?想對這群人傳達什麼?本書教你從聽取客戶需求、鎖定目標客群到完成商品設計,一步步把客戶腦中的「?」具體化為成功的作品!
本書特色
【1】任何人都能從零開始學設計的入門書!
版面設計的原則有哪些?何謂「特別色」?「明體」與「黑體」字型有什麼特點?本書從平面設計最基本的概念教起,不論是未來想當設計師的你,或是想讓作品更好的菜鳥設計師,甚至是經常需要處理圖文的社群小編,本書絕對是打好設計基礎的首選!
【2】完整說明設計職場上會遇到的大小事!
如何用「減法思考」濃縮客戶想傳達的資訊?從接受客戶委託到設計費請款,中間要經過哪些作業流程?怎樣用Photoshop修出完美人像?為什麼給印刷廠的文字檔要「轉外框」?與客戶溝通的要領是什麼?這些一般設計書不寫,但你一定要知道的設計職場實務,本書通通有解!
【3】運用作者親自設計出的商業範例教學!
本書在頁面呈現上分為兩部分,首先從版面、配色、圖像、字型等的「設計知識」開始,先學會基本知識後,再輔以大量的業界實際作品解說,讓你馬上應用所學來創作!此外,本書所使用的範例都由作者親手設計,因此更能清楚說明作品的目的及特點所在,讓你迅速掌握設計時的所有重點!
尾澤早飛
經歷許多設計事務所的工作之後,於2008年成為獨立的自由接案者。設計過的作品包括廣告、報章雜誌、CD封面、網頁等。2008年舉辦第一場個展「Rinkage」。2013年成立「Cornea Design」股份有限公司。設計作品的範圍非常廣泛,如BEAMS T、BLUE NOTE TOKYO、BLUE NOTE JAZZ FESTIVAL的文宣,並擔任BLUE BOOKS café的藝術總監及服飾品牌的視覺設計師等。
譯者簡介
鍾雅茜
臺灣藝術大學圖文傳播藝術學系畢業。過去從事平面設計,現為專職翻譯。喜歡透過五感沁染心靈的美學,因此曾橫越汪洋,在日本追尋歷史陳跡。個性沾染些許太宰的無賴,一杯茶對著兩隻貓,然後刨根究底,摸索著語言之間平衡接軌的橋樑。譯有多部日劇作品。
【預購】浮世繪三傑: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弗朗西斯科‧莫雷納(譯者:袁斐)
Regular price $51.00讓我們飲酒高歌,忘卻眼前煩憂,漂浮於世間的涓涓細流....
喜多川歌麿 -用畫筆道盡江戶底層藝伎的內心世界
葛飾北川 -終其一生都奉獻於創作的浮世繪天才
歌川廣重 -東方最具代表性的印象派風景畫繪師
浮世繪的發展記錄著17-19世紀的日本藝術史。浮世繪藝術描繪著江戶地區百姓為了逃避日常生活的痛苦,沉迷於世俗享樂之中。當時日本平民的服裝、文化等生活細節,也能從這一幅幅的畫作之中綜觀一二。
本書收錄了浮世繪的主要代表人物: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和歌川廣重各自的畫作歷程和創作理念。他們的作品自19世紀晚期在西方掀起了巨大波瀾,對歐洲的先驅藝術家產生深遠的影響。
喜多川歌麿有一雙能看透女性內心的雙眼,運用其妙筆使江戶時期各種女性型態躍然紙上。葛飾北川自6歲開始作畫,直至90歲高齡都不曾放下畫筆,立志成為一名「真正的藝術家」。歌川廣重用畫筆帶領觀者遊遍各個名勝景點,獨特的作畫方式,彷彿能將人的靈魂鉤入畫中的風景之中。
這三位偉大的浮世繪師通過繪畫,精準的體現「浮世」的意念,讓江戶的人民忘卻煩憂,享受畫中美麗動人的世界。
本書特色
1.深入簡出,江戶時代庶民生活盡在眼前
作者用最簡易的文字,帶你一窺浮世繪-代表日本江戶時期的平民藝術-的最深涵義,讓藝術不再是高不可攀的高深學問,讓畫中的每個風景、每位人物彷彿穿越時空,即在眼前。
2.分篇介紹,詳盡剖析浮世繪三傑生平與畫作
本書分別敘述三位浮世繪大師--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的一生傳記,包含後人的評論,以及畫作的背景意義,讀懂浮世繪使用的珍貴材料、細緻刻工以及繪師想傳達給世人的思想。
3. 一本抵萬金,完整收錄世界浮世繪收藏真跡
本書作者用心收錄被收藏在世界各地的浮世繪畫作,全書以全彩印刷近百福浮世繪真跡。不僅是想認識浮世繪的人必收藏的好書,更是想收藏浮世繪的讀者不可錯過的珍品。
\\\真情推薦///
庶民百態極致美學,始於「觀察」。這是我想對台灣創作者分享的,不管學習或臨摹東方或西方的技巧,或復刻傳統版印,最後創作者仍要從自身土地上觀察和思考,轉換成自身內在情感,表現在作品上,才得以與欣賞者產生共鳴。如同作家葉石濤說的「沒有土地,沒有文學。」藝術亦是,如同浮世繪。--臺南水印創作者/洪福田
國立成功大學歷史學系副教授/顧盼
日本相田DAC貴金屬協會純銀黏土專業講師/張淑雯
臺中市華夏書畫協會/藍淑琴
【預購】親愛的艾德華(Dear Edward):亞馬遜年度總榜第二名小說!◎安·納波利塔諾(Ann Napolitano)(譯者:康學慧)
Regular price $31.00作者介紹
【預購】尋找藥師佛(中文出版20週年長銷回歸):尼泊爾的山居歲月◎P大衛·克羅(David Crow, L. Ac.)(譯者:余慧敏)
Regular price $37.00 追尋藥師佛的十年旅程,
探索西藏醫學的神祕面紗!
——洪啓嵩專文深度導讀——
尼泊爾是個嚴厲的老師,
讓人洞見生命和人性的實相!
這好比是一個漫長且複雜的煉金過程,
而我真正的教育才正要開始……
尼泊爾是個古今融合之地,它交織著粗陋和美麗、疾病和貧窮,以及深奧的知識。
一九八七年,大衛.克羅放下舊金山經營有成的針灸草藥診所,踏上這片反差極大的土地,實際探尋西藏佛教和印度傳統醫學阿育吠陀的醫藥知識。
抵達加德滿都未滿一週,他就認識了阿旺‧培傑醫師。這位老喇嘛被中共監禁和折磨多年後,逃到尼泊爾。接下來十年,克羅潛心研習西藏診斷和治療的藝術及科學,師從培傑醫師、醫僧、尼泊爾首位女性草藥醫師,和教克羅如何煉汞的煉金師(天然汞是危險的毒藥,提煉後卻是一代代阿育吠陀醫者所用的良藥)等等。克羅運用新學會的古老西藏及印度療法,在加德滿都一座小山村裡開設診所,以傳統草藥治療各種病患,其中也包括在莊嚴的喇嘛寺旁乞討的乞丐。
《尋找藥師佛》是一部生動、讀之不忍釋卷的書,內容兼具冒險、探索和自我發現。它引領讀者走進大衛.克羅和其師父的生活和工作之中,是一趟進入喜馬拉雅山草藥和精神世界的奇妙旅程。克羅以抒情散文書寫珍貴的醫藥知識,以及他對尼泊爾佛教和印度文化的洞見;這部追尋喜馬拉雅山醫藥的十年紀錄,不僅喚起讀者對遙遠異地的美好憧憬,也揭開了西藏和尼泊爾醫療世界的神祕面紗。【預購】設計師一定要懂的基礎印刷學:避開DTP及印刷陷阱,完美呈現設計效果◎PIE國際出版編輯部(譯者:古又羽)
Regular price $35.00以成為獨當一面的設計師而努力吧!
【本書特色】
以大量一目瞭然的圖表和插圖講解,是一本實戰性百分百的工具書。
所有和平面設計印刷品相關的問題,都可以在這本書中得到解答。
★設計師必備的印刷知識★
1 文字與排版 2 色彩與配色 3 影像 4 多頁印刷品的製作 5 廣告文宣的製作 6 制式印刷品的製作 7 印刷和裝訂
印刷品集結了各領域專業人士的心血,諸如編輯、撰稿、攝影師、插畫家、修圖師及印刷廠師傅等等,並結合眾多工序才得以完成。書籍、雜誌、出版物和廣告之間的細部流程雖有所差異,但是基本流程皆為「企劃→編輯→設計.製作→印刷.加工」。原則上,設計師負責的是其中的設計、頁面版型製作和視覺選擇,以及文字和圖片編排等等。設計師要設計到什麼地步因案而異,然而,為了能順利地製作,預先瞭解各工序的流程和基本知識非常重要。
不論你想成為平面設計師,或是已經在從事設計方面的工作,這本書都是專門為你量身訂做。除了基礎知識之外,還包含各種疑難雜症的解答。希望能在你感到疑惑時,助你一臂之力,請讓這本書和其中的可愛角色常伴你左右吧~
【預購】字型設計學:33種字體祕訣,精準傳達重要訊息!◎ingectar-e(譯者:黃筱涵)
Regular price $30.0033種字體祕訣,精準傳達重要訊息!
× 只是把字放上去,那不叫設計。
× 要醒目,不是放大加粗這麼簡單。
○ 能清楚解讀意思或文章。
○ 「切中目的」的設計,才是稱職的設計。
擺脫字型選擇的困擾,將它化為你最強武器 !
字體是設計的要素也是語言,
必須兼顧「符合用途的設計」與「清楚傳達意思或文章」。
「字型」決定設計成敗!
用對字型,才是好設計
市面上有很多關於加強字型知識的設計專業書,但最終都會遇到一個問題,到底要用哪一種最適合?字型的選擇,決定了你的 Sense。例如,「目標族群是年齡層偏高的人,所以為了加強好讀感可能要用加粗的明體吧。」符合這個條件的明體有很多,但到底該選擇哪一種呢?這就是考驗設計師Sense的時候。
為了解決讀者不知該如何是好的窘境,本書精選33種字體祕訣案例,用OK和NG對比後,再用詳細的TIPS解說,讓你一看就懂!馬上理解。
ingectar-e
設計事務所
ingectar-e united,Inc
負責人 寺本惠里
撰寫、製作許多插圖或設計素材集、手作型書籍與設計教科書等,達20冊以上。代表作為《塗鴉&字體素材集NEW YORK DESIGN BOOK》。
在京都、大阪經營「ROCCA&FRIENDS」等咖啡廳與店舖,並從事設計與企劃等。
【預購】張維中帶你遊日本系列套書(全三冊):《日本,一日遠方(暢銷增訂版)》、《東京小路亂撞》、《日本小鎮時光》◎張維中
Regular price $95.00《日本,一日遠方(暢銷增訂版):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預購】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張維中
Regular price $33.00若是問起我,東京人的Life Style是什麼?
最初浮現出我腦海的,大概就是「走路」這件事了。
張維中掏心分享!日常生活中最愛、最常去的散步圈
帶大家認識「舊裡翻新」的東京。
【一日東京完美行程,主題小路大集合!】
再一次,駐日作家張維中要帶你迎頭趕上最新的東京生活進度!
我們所熟知的銀座、築地、淺草、日本橋等,悄悄長出了新的樣貌與主題,而這些嶄新的變化,除了具設計感的新商場,還存在於從大街滑進的轉折小路之中。
品川•戶越銀座商店街:全關東最長商店街
全關東最長的商店街,店家種類豐富到可以包辦人的一生?小路裡充滿懷舊感,凝結出一種老派氛圍的流行。
銀座:棋盤小路裡的銀座
別害怕銀座的旅行團爆買潮,只要你鑽進團客沒興趣的小路裡就行。真正的銀座價值,最可愛的地方,都藏在後巷裡。
築地・新富町・東銀座:發現築地的「裏銀座」表情
失去場內市場的築地還剩下什麼?卸下光環,卻也是展現素顏之美的時機。這裡原來是咖啡新聖地、老派喫茶店風情,甚至是在地人才知道的賞櫻勝地?!
淺草:淺草的老靈魂,洋溢青春!
去過一次淺草寺,此後到訪東京就再也不去?如今的淺草「舊瓶釀新酒」設計魂興起,其實有很多新玩意兒,再來一次淺草,發現再老的靈魂,都能青春洋溢。
日本橋.人形町:跟著東野圭吾《新參者》的腳步
下町美食的最佳佐料是什麼?是回憶。阿部寬的身影,東野圭吾的小說,還有向田邦子的秘密,散布在這充滿人情味的下町。
◆番外熱呼呼錢湯小特輯:時尚錢湯 VS. 傳統錢湯
走累了嗎?鑽進巷弄的錢湯洗滌身心,讓你一秒旅人變居民!
最快融入東京生活的方式之一,就是走進小巷裡的錢湯裡。體驗、觀察和享受泡湯社交文化。近年來,東京錢湯興起一波「設計錢湯」的風潮。建築師今井健太郎可說是這一波潮流的先驅,因為這些變得潮流的錢湯,吸引一批日本年輕人也成為錢湯迷,每逢假日就會進行錢湯散策之旅的人不在少數。
這一次,張維中為大家挑選出的散步路線,都是他尋常生活中最偏愛的東京生活圈。書中提供有條理的路線安排,以及景點所在地圖,讓來東京旅行的朋友在最短時間,可以掌握並規畫好自己的一日東京。
「與其說是介紹東京,不如說是分享我的散步生活。」─張維中
本書特色
◆連在地人也不知道的東京新亮點,一次提供!
◆帶你從這座城市道路的起點--日本橋出發,順時鐘逛遍大東京無殘念!
◆東京這樣走,11區各景點路線表VS.地圖索引,超方便!
◆大吃大喝的東京之旅,介紹十個胃都不夠的美味店舖。
◆東京原來還有這些故事!私心推薦小說、電影、藝術的故事場景!
◆跟著在地人來泡湯!不可不知的浴場文化禮節讓你順利泡湯暖呼呼。
◆最新的泡湯時尚!文青浴場、頂級日式旅館風……體驗建築師今井健太郎的5座設計錢湯!
張維中
喜歡走路,喜歡一步步走出來的東京。
從不覺得自己是在寫東京旅遊書,
而只是在分享東京散步生活的每一天。
近作包括小說《餐桌的臉》、散文《東京模樣》和少兒繪本《麒麟湯》等書。
張維中官方網站:www.weizhongzhang.com
【預購】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張維中
Regular price $35.00張維中帶路,看見日本最深處
「這本書就是給想要『版本再升級』的日本旅人,而我,提供下載!」
•去過尾道,這裡就成為你最愛的廣島
•搭乘路面電車,快閃富山市
•在向島,遇見Perfume聖地
•可愛到爆棚的瀨戶內海兔子島
•群馬秘湯,日本溫泉控里程碑!
•和坂本龍馬一起山林健行
•走進《謝謝你,在世界的角落找到我》電影場景
推開日本另一道門
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身邊的朋友總是會問我:「為什麼台灣人對日本總是玩不膩?」
許多年來,身邊的日本同事與朋友總是會問我:「為什麼台灣人那麼愛來日本?難道都玩不膩嗎?」
確實很難會膩!一旦你來過日本旅遊以後,就會忍不住想舊地重遊。舊地重遊過後,又會興起去沒到過的地方探索。幾個大都會完成攻略了,接著等在你前方的,還有許許多多藏在大景點之間的山城、海濱與小鎮。有如推開日本的另一道門,鑽進後花園,踏進地方小城。
日本之所以擁有源源不絕的魅力,正是除了主角般的大城市以外,還有更多配角似的小城市存在著。主流之外的地方,更貼近風土民情,讓人看見真實的日常生活。小鎮風情多半是靜謐的,是慢節奏的,於是你沿著時光的軌跡緩步,一邊享受遠離塵囂的自由自在,一邊體會未曾感受過的日本另一面。
●去過那些地方,這裡就會是你最離不開的日本!
—放下趕路旅程,走一趟擦亮心靈的慢旅行。
—與生命中的日本文學、音樂,以及電影場景,久別重逢。
—造訪仍然活在江戶、明治、大正、昭和時空的在地小店。
—白醬油、百年地酒、日本鏡框製造地,隱藏版的各式職人小城!
—在地人才知道,旅遊書找不到!好好味的地方國民美食。
這本書記載了四年多來,作者張維中行旅日本期間,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從廣島出發,可能有你一直嚮往,宛如宛如盆景一般的尾道小鎮,以及那些仍活在昭和時代的小店家們;也有你從未聽過的竹原和吳市,讓你體驗從古老的江戶時光,搭上渡輪轉往一蹲下就被成群的兔子們包圍的大久野島,或是妻夫木聰住過的溫泉旅館待上一晚!並且隨興的在夜市路邊屋台吃一口「海軍咖哩」……然後,再跨過瀨戶內海到訪愛媛大洲,北上前往愛知、群馬、富山、福井和東北。縱使是誰都知道的京都與大阪,這一回想帶你去的,也是少有觀光客出沒的街衢。
本書特色
◆打開日本的後巷小門,踏進地方小鎮街巷生活!
◆14場深度之旅,去過這些地方,才能說你懂得日本!
◆5個關鍵字,弄懂當地景點、美食、知名電影文學場景
◆機場相對位置、JR如何銜接,一目瞭然的交通資訊,前往直達不費力!
◆番外篇【多看一點點】,以散文風格,給你張維中的獨特推薦與旅人心境
◆【Little Note】告訴你景點與店家的文化、趣味以及潛規則
張維中
生活在東京。喜歡日本大都會的新潮繁華,也愛地方小鎮的人文風情。
近作包括旅記《東京小路亂撞》、小說《餐桌的臉》、散文《東京模樣》和少兒繪本《麒麟湯》等書。
FB:張維中。東京模樣
IG:@weizhong925
張維中官方網站:www.weizhongzhang.com
【預購】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暢銷增訂版)◎張維中
Regular price $35.00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日本,一日遠方》暢銷增訂版!
全新特別收錄──
千葉佐原∕百年歷史水鄉、箱根∕時光的通行、
伊豆半島∕舞孃的純愛之路、熱海∕文學景點的溫泉海濱
如果真有那麼一天,
可以來一段期間限定的日本環島,你想從哪一個地方開始?
這一次,我們將跟著張維中,遠離東京往小城輕移動,從他最愛的北海道城市函館,南下東北,途經新潟、輕井澤與草津溫泉。途經關東的佐原與箱根,再到近畿的伊勢神宮、相差•松阪、京都和大阪,轉往山陰山陽以後,最後抵達九州和沖繩。
想要舊地重遊的地方那麼多,還未抵達的遠方已在默默呼喚。
倘若沒有那麼長的時間也無妨。隨意從書中挑一個景點,決定好適合上路的那一日,那心無旁騖地出發吧。
恰好的距離,小小的遠方。在陌生的城鎮裡,來一次新的開始。從淳樸的風土民情中,找回心的初衷。
這本書裡挑選的地方,適合第一次到訪日本,但不執著於市區逛街的「初心者」旅人;同時也適合想要重新認識日本,期待走的、看的,就是和別人不一樣的人們。
想要玩懂全日本,就從這一本!從北到南,讓張維中帶路。
【特色景點】
•和《月薪嬌妻》伊豆新婚旅行
•行經石坂白牆的夏日倉敷水街
•在松阪海女小屋共食海味
•遇見東北的奈良美智青森犬
•等貴志站小玉貓站長打卡上班!
•函館,北海道咖啡的起點
•二十年一遇,伊勢神宮木構再造
•秋田人說,想到真正的秋田料理只能來秋田,這裡的好東西是不賣到外頭的
本書特色
◆旅日作家張維中帶路!36個日本隱藏版經典輕旅行,
◆過一日在地人生!從函館到沖繩,北到南探訪小城、吃在地人推薦的家鄉料理
◆主題之旅!走訪奈良美智、日本海女、貓咪站長、太宰治、吉田修一的故鄉
◆在地體驗!青森夏日祭、鹿兒島砂蒸溫泉、愛的出雲大社……
◆世界級風光!白神山地十二湖、阿蘇高原、伊勢神宮、熊本城
◆最悠閒的時光!耶馬溪自行車踏遊、玉手箱夢幻海景火車、忍者列車之旅
◆最在地的導遊!主要城市前往一日小遠方,輕快達成的交通資訊與大推好物
張維中
東京在住台北人。喜歡大都會的新潮繁華,也愛地方小鎮的人文風情。寫遊記、寫散文、寫小說也寫少兒讀物。喜好啜飲記憶,懂得忙裡偷閒,善於各領域的追星崇拜,活在一個字典中沒有無聊兩字的日常裡,不羨慕別人的生活,知足當下的擁有。
近作包括旅記《日本小鎮時光》、《東京小路亂撞》;小說《代替說再見》、《餐桌的臉》;散文《東京模樣》和少兒繪本《麒麟湯》等書。
FB:張維中。東京模樣
IG:@weizhong925
張維中官方網站:www.weizhongzhang.com
【預購】張維中的東京觀察套書(二冊):《東京模樣》、《東京直送》◎張維中
Regular price $53.00去不了東京,就送過來給你!
不要看穿,也不能說破,那是在東京生活,偶爾必備的,一種循規蹈矩的秩序
拆開華麗的包裝紙,發現東京頑固又可愛的真實
張維中告訴你:
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東京觀察書,開箱!
《東京模樣》——
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張維中的東京生活觀察書!挖掘出日本人自己都沒察覺的習慣與性格。
※ 領悟東京人為何這樣想、那樣做!前往旅行時能更輕鬆融入在地。
※ 掀開東京工作職場的筆挺外衣,看穿規矩之中不小心洩露的真心話、軟人性。
※ 張維中的一人生活家空間、巷道住民風景,以及東京的城市變遷記錄。
※ 一窺東京人眼中的台灣模樣,看看東京好朋友的哈台熱情!
※ 台灣、東京兩地生活跨海對照!趣味比對其中的同與異。
【弄懂東京模樣,從微小卻重要的一些事開始!】
就像便當裡分隔的食材,日本社會的每一個人,保持距離獨立著,卻在組合起來時產生一股搶眼的力量。體貼而疏離,溫馴且激情,落差的雙面性。
日本人說:「便利商店是不需要講話的地方。」
日本的電梯是沒有鏡子的。
只要住在日本家庭,自動給湯機會幫你放水,還告訴你:「浴缸的熱水煮好了。」
東京是西裝男的天堂,這裡西裝的修身剪裁,讓你有脫胎換骨的可能。
居酒屋的電視,只有畫面沒有聲音,多半是新聞綜藝節目。目的為了創造聊天話題。
十一點半以後的末班車,拘謹的日本人消失了,每個人的音量幾近掀頂!
「春一番」來了,外出時強風會讓人沒辦法好好直走,然後花粉熱也來了……
這是在東京生活、工作多年的張維中,眼中所看到的東京人、東京事物。這本書就像拆禮物一樣,將只能意會不可言說「東京潛規則」掀開,進入只有身在東京才能感受到的隱形牽制(或說是樂趣),並進一步的在潛規則中,尋找之所以造就這番局面的「東京性格」,同時,透過「東京好朋友」,更貼近日本人的習性與想法。
本書收錄了張維中近三、四年來深刻的文化、生活觀察,以及一個人旅居東京的住家搬遷、家空間,與居住所在的街景故事……不僅記下這些年來生活的變動,也旁敲側擊著這段日子,城市所發生過,甚至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每一件事,看似微小卻無比重要,因為那都是兜攏起東京之所以為東京的關鍵因素,也是人們之所以能融入、看穿這座城市最緊要的入場券。
《東京直送》——
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東京城市與人際關係的在地體會、日常東京鮮為人知的小小慣性。
不用親自走進,也能知道日本的真實一面。
怎麼了,日本!還好嗎,東京?
跨進了令和,東京如今又是什麼模樣?
日本的舊性格,是否有了新的偏移。
更深層的東京,仍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嗎?
走過震災的復興,走過史上第一次奧運的延期,
走在這座過度敏感的城市裡,
有時令人愛不釋手,有時困惑卻又難以脫離,
那一股自然而然的矛盾共存,正是東京的弔詭魅力。
▍丟不掉的日式執著
・網路通信已到了5G時代,唯有日本的公司還堅持回信要用傳真機!
・搭新幹線入座的瞬間,一秒看出誰是日本人,誰又是外地人。
・從日誌手帳到履歷表,散發出日本人愛紙也愛手寫字的溫暖偏執。
▍拆開華麗包裝,看見真東京
・對肺炎疫情反應慢半拍?一但失去「SOP說明書」,日本人就失去應變的能力。
・「會鞠躬的印章」是日本職場的都市傳說。印章和人,都得學著鞠躬?
・每當下過雨,滿街盡是被丟棄的塑膠傘,那就是日本最不環保的時候。
▍四季流轉的東京
・日本的雪分成濕雪和乾雪,在東京想見積雪,就得知道往哪個方向去才行。
・「五月病」、「五月蠅」……日文中關於五月的名詞都不怎麼美好。
・台灣四季不分明,秋天總被曖昧帶過,直到住在東京才看見秋日的獨有表情。
張維中
東京在住台北人。喜歡大都會的新潮繁華,也愛地方小鎮的人文風情。寫遊記、寫散文、寫小說也寫少兒讀物。喜好啜飲記憶,懂得忙裡偷閒,善於各領域的追星崇拜,活在一個字典中沒有無聊兩字的日常裡,不羨慕別人的生活,知足當下的擁有。
近作包括旅記《日本小鎮時光》、《東京小路亂撞》;小說《不在一起不行嗎》《代替說再見》;散文《東京模樣》和少兒繪本《麒麟湯》等書。
FB:張維中。東京模樣
IG:@weizhong925
張維中官方網站:www.weizhongzhang.com
【預購】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張維中
Regular price $28.00張維中告訴你:
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本書特色
※ 張維中的東京生活觀察書!挖掘出日本人自己都沒察覺的習慣與性格。
※ 領悟東京人為何這樣想、那樣做!前往旅行時能更輕鬆融入在地。
※ 掀開東京工作職場的筆挺外衣,看穿規矩之中不小心洩露的真心話、軟人性。
※ 張維中的一人生活家空間、巷道住民風景,以及東京的城市變遷記錄。
※ 一窺東京人眼中的台灣模樣,看看東京好朋友的哈台熱情!
※ 台灣、東京兩地生活跨海對照!趣味比對其中的同與異。
【關於東京那些,不說卻存在的潛規則】
◎食──
居酒屋飲食的先來後到,大致上是從冷到熱。先吃下酒菜,再來是生魚片,接著是串燒和其他熱食,最後是味噌湯,以及有時會一起點的飯糰。
◎玩──
日本人守規矩,在電影院也是。這裡不就應該哈哈大笑嗎?那裡不就是應該哇出聲來嗎?沒有。每個人像是搭電車的手機,把情緒也切換成靜音模式。
◎飲──
東京地狹人稠,很多咖啡館多半在三樓以上。這咖啡館幾乎找不到招牌,要不是有人介紹,從大樓下面走過幾百遍,永遠也不會知道上面委身著另外一個世界。
◎買──
在日本買東西找錢,店員絕對不會把紙鈔和零錢同時給你,「等著你把紙鈔放進皮夾」是很關鍵的步驟,在那之後,才會把剩餘的零錢交給你。
◎行──
在日本搭電梯有個不成文的禮貌。站在門邊的人,即使到了要出去的那一樓層,也總是會按著開門鍵,先等到大家都出去,最後才離開。
【那些你不知道的,東京性格】
◎聽音樂──
踏進中古黑膠唱片行才發現,日本有一大批黑膠唱片的擁護者,別以為買唱片的都是上了年紀的人,店裡大半都還是學生,好奇東京文青是什麼模樣嗎?黑膠唱片行裡搜集了不少。
◎新閱讀──
近幾年的新型態書店,打散了既有的分類,用一種「雜誌特集化」的下標方式,如:「星期一適合讀的書」、「和你同年紀的人所寫的書」,讓讀者更貼近日常。
◎愛打扮──
已經不是第一次聽到台灣來的朋友問:「請問日本男生是怎麼回事?」原來,他們常見到明明是個大熱天,但街上的男生,總有一群人竟然能不為所動地打著圍巾。
◎特迷戀──
我家走向神樂坂的沿路,是江戶川橋地區最靠近神樂坂的地方,這一帶有個暱稱叫做「裏神樂」(うらかぐら)。「裏」就是藏於背面的意思。日本人向來對隱藏版的東西特別著迷。
◎分派別──
日本人喜歡用「派」(派別)這個字,表現自己屬於哪一類的支持者,近來因為日本超商的競爭,同事和朋友也引發了「小七派」、「LAWSON派」、「全家派」的話題。
◎愛台灣──
日本年輕人覺得台灣對日本親切,東西便宜又好吃,有著真我表現的自由自在;日本長輩喜歡台灣多半因為這裡保留某種氣質,是他們年輕時所看見的日本。
【弄懂東京模樣,從微小卻重要的一些事開始!】
就像便當裡分隔的食材,日本社會的每一個人,保持距離獨立著,卻在組合起來時產生一股搶眼的力量。體貼而疏離,溫馴且激情,落差的雙面性。
日本人說:「便利商店是不需要講話的地方。」
日本的電梯是沒有鏡子的。
只要住在日本家庭,自動給湯機會幫你放水,還告訴你:「浴缸的熱水煮好了。」
東京是西裝男的天堂,這裡西裝的修身剪裁,讓你有脫胎換骨的可能。
居酒屋的電視,只有畫面沒有聲音,多半是新聞綜藝節目。目的為了創造聊天話題。
十一點半以後的末班車,拘謹的日本人消失了,每個人的音量幾近掀頂!
「春一番」來了,外出時強風會讓人沒辦法好好直走,然後花粉熱也來了……
這是在東京生活、工作多年的張維中,眼中所看到的東京人、東京事物。這本書就像拆禮物一樣,將只能意會不可言說「東京潛規則」掀開,進入只有身在東京才能感受到的隱形牽制(或說是樂趣),並進一步的在潛規則中,尋找之所以造就這番局面的「東京性格」,同時,透過「東京好朋友」,更貼近日本人的習性與想法。
本書收錄了張維中近三、四年來深刻的文化、生活觀察,以及一個人旅居東京的住家搬遷、家空間,與居住所在的街景故事……不僅記下這些年來生活的變動,也旁敲側擊著這段日子,城市所發生過,甚至未來將要發生的事。
每一件事,看似微小卻無比重要,因為那都是兜攏起東京之所以為東京的關鍵因素,也是人們之所以能融入、看穿這座城市最緊要的入場券。
張維中
以小説《岸上的心》、《501紅標男孩》踏入文壇。近作為旅記《日本・愛的魔幻旅行》、《東京,半日慢行》、《日本・一日遠方》、小說《戀愛成就》、散文《夢中見》與少兒讀物《完美特務》等書。
東吳大學英文系、文化大學英研所碩士畢業。早稻田大學日本語別科、東京設計專門學校畢業。目前除在台灣各大報刊雜誌暨網站開闢專欄外,並受邀於《日本經濟新聞》中文網連載文章。
張維中官方網站:www.weizhongzhang.com
【預購】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張維中
Regular price $28.00拆開華麗的包裝紙,發現東京頑固又可愛的真實
繼《東京模樣》之後,張維中最新力作
新東京觀察書,開箱!
怎麼了,日本!還好嗎,東京?
跨進了令和,東京如今又是什麼模樣?
日本的舊性格,是否有了新的偏移。
更深層的東京,仍是我們以為的那個樣子嗎?
走過震災的復興,走過史上第一次奧運的延期,
走在這座過度敏感的城市裡,
有時令人愛不釋手,有時困惑卻又難以脫離,
那一股自然而然的矛盾共存,正是東京的弔詭魅力。
旅人好奇卻沒被解答的提問,來自日常中微小卻巨大的線索!
再一次,讓張維中細心打包直送給你,
東京城市與人際關係的在地體會、日常東京鮮為人知的小小慣性。
不用親自走進,也能知道日本的真實一面。
▍丟不掉的日式執著
・網路通信已到了5G時代,唯有日本的公司還堅持回信要用傳真機!
・搭新幹線入座的瞬間,一秒看出誰是日本人,誰又是外地人。
・從日誌手帳到履歷表,散發出日本人愛紙也愛手寫字的溫暖偏執。
▍拆開華麗包裝,看見真東京
・對肺炎疫情反應慢半拍?一但失去「SOP說明書」,日本人就失去應變的能力。
・「會鞠躬的印章」是日本職場的都市傳說。印章和人,都得學著鞠躬?
・每當下過雨,滿街盡是被丟棄的塑膠傘,那就是日本最不環保的時候。
▍四季流轉的東京
・日本的雪分成濕雪和乾雪,在東京想見積雪,就得知道往哪個方向去才行。
・「五月病」、「五月蠅」……日文中關於五月的名詞都不怎麼美好。
・台灣四季不分明,秋天總被曖昧帶過,直到住在東京才看見秋日的獨有表情。
▍飲食好日子
・和菓子、味噌湯和飯糰,這些和食美味,日本年輕人漸漸不愛了嗎?
・日本人愛咖哩,愛到讓印度發明出只有在日本才能吃到的限定版印度烤餅。
・能說出「我最愛的台灣小吃是麵線!要香菜!」的日本人是殿堂級哈台族。
▍東京,日常直送
・每逢三月到五月,要小心東京公寓陽台上掛著的衣架會莫名地消失不見。
•車尾掛著兩個紅燈籠,沿街移動叫賣的拉麵車,竟會在東京都心出現,顯得好夢幻。
•日本提款機真貼心,零錢鈔票可存可提,連換存摺都幫你自動完成。
張維中
東京在住台北人。喜歡大都會的新潮繁華,也愛地方小鎮的人文風情。寫遊記、寫散文、寫小說也寫少兒讀物。喜好啜飲記憶,懂得忙裡偷閒,善於各領域的追星崇拜,活在一個字典中沒有無聊兩字的日常裡,不羨慕別人的生活,知足當下的擁有。
近作包括旅記《日本小鎮時光》、《東京小路亂撞》;小說《代替說再見》;散文《東京模樣》和少兒繪本《麒麟湯》等書。
FB:張維中。東京模樣
IG:@weizhong925
張維中官方網站:www.weizhongzh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