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10月號
- 11月號
- 13
- 2022
- 230期
- 9786263103177
- 9786263103269
- 9786263142763
- 9786263143135
- 9786263143333
- 9786263152038
- 9786263184329
- 9786263327016
- 9786263354562
- 9786263355101
- 9786263359611
- 9786263530348
- 9786267073896
- 9786267095744
- 9786267118887
- 9786267129968
- 9786267129975
- 9786267206065
- 9786267206270
- 9786269599134
- 9786269626625
- 9789570850963
- 9789570864984
- 9789570865356
- 9789571395487
- 9789573297680
- 9789573297741
- 9789573298366
- 9789573339571
- 9789578654204
- 9789578654372
- 9789579199513
- 9789861344393
- 9789862357989
- 9789863447177
- 9789863449508
- 9789863503989
- 9789863847922
- 9789863875888
- 9789864063222
- 9789864594429
- 9789864945030
- 9789864945238
- 9789865102531
- 9789865671860
- 9789887481188
- 99
- 9991111025024
- 9991111025048
- Alison Hui
- Ayano Takeda
- BL
- Cynthia Barnett
- David Quammen
- Dr. Jo Marchant
- Erica Fox Brindley
- Gestalten
- Hong Kong Siumai Concern Group
- Idea Editorial & Design Team
- JittiRain
- John Gray
- Junie Wang
- Kate Manne
- Matt K. Matsuda
- Ocean Vuong
- Olga Tokarczuk
- Patricia Buckley Ebrey
- Philip Pullman
- rabbit44
- Renjo Mikihiko
- Sanping Chen
- Sasaki Toshinao
- Simon Mason
- Sujit Sivasundaram
- Suzanne O’Sullivan
- The Sound of the Sea: Seashells and the Fate of the Ocean
- UNITAS
- Vitali Konstantinov
- Wisława Szymborska
- 丁安妮
- 下一场人类大瘟疫:跨物种传染病侵袭人类的致命接触
-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
-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不被愛也沒關係
- 不被爱也没关系
- 世界咖啡館社群
- 世界咖啡館:用對話找答案、體驗集體創造力,一本帶動組織學習與個人成長的修練書◎
- 世界歷史
- 中國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式點心
- 书店学:爱书人的灵魂窝居,60家书店逆势求生、立足世界的经营之道
- 京劇
- 人文
- 人文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类大宇宙
- 人類大宇宙:抬頭望向天空尋找答案的人們,以及隱藏在星空中的歷史
- 伊沛霞
- 佐佐木俊尚
- 何穎怡
- 佛畏系統
- 佛畏系統:洞察事物背後的規則,在不確定時代做出對的選擇
- 儂若
- 先覺出版
- 全彩图解中央欧亚史:再现骑马游牧民的世界,二千年草原文明演变
- 全彩圖解中央歐亞史:再現騎馬遊牧民的世界,二千年草原文明演變◎
- 八旗文化
- 凱特‧曼恩
- 劉佳澐
- 動物
- 動物行為
- 匕首与投枪,鲁迅以文为刃的抗争:横眉冷对千夫指,却以深情待人间
- 匕首與投槍,魯迅以文為刃的抗爭:橫眉冷對千夫指,卻以深情待人間
- 北港香爐人人插(限制級)
- 匡春芝
- 南方浪潮:印、太海洋民族对抗帝国暴力、驱动现代史的革命年代
- 南方浪潮:印、太海洋民族對抗帝國暴力、驅動現代史的革命年代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印刻文学生活志(10月号/2022)(第230期)
- 印刻文學生活誌
- 印刻文學生活誌(10月號/2022)(第230期)
- 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錢德樑
- 台湾文学
- 台灣
-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 台灣文學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吳莉君
- 哲學
- 唐亞東
- 商務印書館
- 商業理財
- 喬·馬錢特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圖解貨幣簡史:貨幣的誕生,以及它如何影響從古至今的金融體制與國際政治
- 圖解香港燒賣
- 夜空穿透傷
- 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 大卫·逵曼
- 大塊文化
- 大洋洲
- 大衛·伊薩克
- 大衛·逵曼
- 太平洋
- 奥尔嘉·朵卡萩
- 奧爾嘉·朵卡萩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妖魔鬼怪
- 妻妾成群
- 子彈是餘生
- 字花
- 字花第99期
- 學術史講義
- 宋徽宗
- 宋朝
- 寓言
- 寶瓶文化
- 寺尾哲也
- 尋琴者經典版【限量親簽精裝+作者祝福彩蛋】
- 小異邦人(經典回歸版)
- 小說
- 崧燁文化
- 巫言
- 巫靜文
- 平心出版
- 建築
- 徐立妍
- 心理勵志
-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 性別研究
- 怪誕故事集
- 怪诞故事集
- 愛人的樣子: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訪談故事集
- 愛滋病
- 懸疑
- 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 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
- 戲劇
- 推理小說
- 插圖
- 擁抱陽光的黑夜 上+下套組 (限)
- 散文
- 文化研究
- 文學
- 文學家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雜誌
- 旅遊
- 旅遊指南
- 日本
- 日本史
- 日本文學
- 日本異界博物誌:原來這些習俗都跟妖魔鬼怪有關係
- 昨天的孩子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 書
- 書店學:愛書人的靈魂窩居,60家書店逆勢求生、立足世界的經營之道
- 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
- 朝里 樹
- 期間限定的理想男友(限)
- 木兰与麒麟
- 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 伊朗元素
- 木馬文化
- 朱天文
- 朱怡康
- 李昂
- 李正蕊
- 村上春樹
- 杜文田
- 杨隶亚
- 東西縱橫記藝——名畫真的很有事!:從最醜公爵夫人到維納斯,探索歐洲近代藝文軼事與眾生百態
- 林巍翰
- 柳廣成
- 楊佳嫻
- 楊隸亞
- 武田綾乃
- 歷代君王
- 歷史
- 江宓蓁
- 波蘭作家
- 海之聲:貝殼與海洋的億萬年命運【博客來獨家贈年曆海報】
- 海外
- 海洋
- 温如生
- 温澤元
- 溫如生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于真
- 点子编辑室
- 燒賣
- 猫哲学:猫与生命意义
- 王安祈
- 王定國
- 王敏雯
- 王翎
- 王華懋
- 王鷗行
- 王麗蘭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瑪莎
- 環友文化
- 瓦貓
- 生態
- 男子汉
- 男子漢
- 瘟疫
- 皇冠
- 相愛或是相守(孟若被譽為最好的作品之一.典藏新裝版)
- 社會寫實
- 社會議題
- 積木文化
- 簡體
- 粘肖晶
- 精神疾病
- 約翰·葛雷
- 經典
- 維斯瓦娃·辛波絲卡
- 維達利
- 編輯
- 繁體
- 繪畫
- 约翰·葛雷
- 维斯瓦娃·辛波丝卡
- 羅毓嘉
- 美紙
- 美紙(9月號/2022)(ISSUE 13)(蔡瀾)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譯詩歌
- 联合文学(11月号/2022/第457期)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1月號/2022/第457期)
- 聯經出版
- 職場
- 臉譜
- 自然科普
- 致那些杀不死的浪漫
- 致那些殺不死的浪漫
- 艾利克西斯·霍爾
- 艾莉絲·孟若 Alice Munro
- 苏吉特·希瓦桑达兰
- 英國文學
- 華妮塔·布朗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
- 菲力普·普曼
- 萬維鋼
- 葉品岑
- 葛亮
- 葛兆光
- 蔡培元
- 蔡承志
- 蔡瀾
- 藝術
- 藝術設計
- 蘇吉特·希瓦桑達蘭
- 蘇珊‧歐蘇利文
- 蘇童
- 詩歌
- 謎病睡美人:各種罕見心身症的奇妙故事,一位腦神經專家的醫療人類學全球踏查報告
- 貓哲學:貓與生命意義 Feline Philosophy: Cats and the Meaning of Life
- 賴明珠
- 賴芊曄
- 賽門·梅森
- 越
- 越南西貢
- 趨勢商機
- 辛波丝卡谈写作
- 辛波絲卡談寫作:致仍在路上的創作者們
- 辛西亞‧巴內特
- 連城三紀彥
- 遠流
- 邱香凝
- 郭強生
- 都市設計
- 鄒宜姮
- 鄭凱庭
- 醫療保健
- 金浩东
- 金浩東
- 阿姨們【首刷紙本限定羅毓嘉暖心手寫信】
- 陈信宏
- 陳三平
- 陳信宏
- 陳栢青
- 雜誌
-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 非洲
- 韓華)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香港
- 香港寻味
- 香港尋味
- 香港尋味:吃一口蛋撻奶茶菠蘿油,在百年老舖與冰室、茶餐廳,遇見港食文化的過去與現在
- 香港文學
- 香港新,柳廣成
- 香港烧卖关注组
- 香港燒賣關注組
- 香港點心
- 馬特‧松田
- 馬華
- 馮奕達
- 高子梅
- 魯迅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點子編輯室
2022年11月——新上架
【預購】香港尋味:吃一口蛋撻奶茶菠蘿油,在百年老舖與冰室、茶餐廳,遇見港食文化的過去與現在◎Alison Hui
Regular price $31.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傳承百年的文化美味或許終有一日會消失,
但那些美好,卻會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深刻印記。
街邊大牌檔的小炒鑊氣、推著餐車叫賣的茶樓風景、為街坊上班族供應元氣的冰室平價下午茶、堅持手沖的絲襪奶茶香氣……
這些因時代改變而逐漸消逝的地道美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更是值得你前來探尋的美味與香港情懷。
【本書特色】
但那些美好,卻會在你的記憶裡留下深刻印記。
街邊大牌檔的小炒鑊氣、推著餐車叫賣的茶樓風景、為街坊上班族供應元氣的冰室平價下午茶、堅持手沖的絲襪奶茶香氣……
這些因時代改變而逐漸消逝的地道美食,是香港人的集體記憶,更是值得你前來探尋的美味與香港情懷。
【本書特色】
第一本由香港人手繪紀錄的經典港食文化書
歷時一年走訪研究,帶你重溫大牌檔、冰室、茶餐廳、咖啡館、茶樓、蛇舖、涼茶舖、港式甜品的飲食文化與由來,感受百年老舖代代相傳的人情與港式情懷。
◆搞懂餐牌術語、秒懂港式飲食文化,帶你吃最正宗的香港美食!
你知道大牌檔裡的點餐術語嗎?
「冬央」=凍鴛鴦
「C06」=凍檸檬可樂
「茶走」=不加砂糖、不加淡奶,改加煉奶的奶茶
你知道茶餐廳裡的點餐/用餐術語嗎?
「堂食」=在餐廳內享用
「腿通」=火腿配湯通心粉
「加底」=雙倍份量的麵或飯
◆帶你找尋香港人最愛的「鑊氣」,50-90年代美食原汁原味呈現!
從路邊檔攤、冰室/茶餐廳餐點,到涼茶、蛇湯、腸粉、缽仔糕、菠蘿包,
以及揚名國際的雞蛋仔、絲襪奶茶,除了好吃的美味店家指南,更有好看的美食典故與故事。
快打開你對食物與文化的探索好奇,
跟著本書搞懂餐牌術語,走進香港人心中那些最美好的街食回憶。
作者簡介
Alison Hui
土生土長香港人。
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修藝術。
自第一次出國旅行後,
便開始了寫旅行日記的習慣。
喜歡背著大背包,
帶上畫筆跟手帳旅行,
邊走邊將有趣的食物、建築、人和事記錄下來。
深信每一趟旅行,
都是為了增加對世界的認識,
而每次一期一會都不盡相同。
希望透過畫作和文字,
讓自己用不同角度,
去看待生活、旅行和文化,
從而發掘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
作品見於
2014 - 2016 信報副刊旅遊版(撰文)
2015 《傘下速寫》(畫作提供)
2016 中南美旅行繪本《擁抱不確定》(個人著作)
2018 《郵歷香港》(畫作提供)
Facebook / IG專頁:A.H.inkpen
土生土長香港人。
畢業於香港大學,並修藝術。
自第一次出國旅行後,
便開始了寫旅行日記的習慣。
喜歡背著大背包,
帶上畫筆跟手帳旅行,
邊走邊將有趣的食物、建築、人和事記錄下來。
深信每一趟旅行,
都是為了增加對世界的認識,
而每次一期一會都不盡相同。
希望透過畫作和文字,
讓自己用不同角度,
去看待生活、旅行和文化,
從而發掘生命中的各種可能性。
作品見於
2014 - 2016 信報副刊旅遊版(撰文)
2015 《傘下速寫》(畫作提供)
2016 中南美旅行繪本《擁抱不確定》(個人著作)
2018 《郵歷香港》(畫作提供)
Facebook / IG專頁:A.H.inkpen

【預購】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跨物種傳染病侵襲人類的致命接觸◎大衛·逵曼 David Quammen(譯者:蔡承志 )
Regular price $42.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新型冠狀病毒 #蝙蝠 #人畜共通 #突變
21世紀以來數度造成人類集體恐慌的新病毒,為什麼大部分源自蝙蝠?
人畜共通傳染病,數量遠比你知道的還多,爆發機率也越來越頻繁。
21世紀=瘟疫的時代?演化最終會不會造就出人類無法遏止的超級病原?
大衛.逵曼——三度「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撰稿人暨知名科普作家,
走遍世界各大傳染病發源地、研究中心、歷時5年採訪寫成之重要著作,榮獲:
˙美國科學作家協會「社會科學新聞獎」(Science in 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
˙英國生物學會書籍獎(Society of Biology Book Award)
◆許多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毒致病原,為什麼都來自蝙蝠?
◆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屬於單鏈的RNA病毒,這對我們人類意味著什麼樣的危機?
◆為什麼這些每每讓人類措手不及的新興病原體多半屬於RNA病毒?
相較於安定的DNA病毒,不安定的RNA病毒演化速率可能高於地球上任何其他生物。它的生存之道是變異,對於新環境具有高度適應力,因此經常跨物種傳染。
當你知道病毒的存活關鍵是「複製和傳播」,在擔心它的致死率之前,你更應該關心病毒的傳播力。要降低你的焦慮,就從了解病毒的特性,以及它如何轉移宿主、擴散、傳布開始!
目前已知的人類傳染病,總計有六成左右經常會跨物種跳躍,當中包括這半世紀以來為我們熟知的愛滋病、伊波拉、禽流感、新型流感、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以及2020年初在中國武漢爆發、向全世界「溢出」(spillover)的新型肺炎。
當我們包圍野生動物,把牠們逼到牆角,消滅它們或甚至吃掉牠們,卻也染上牠們的疾病!人類踏進病原的地盤,創造了絕佳的條件讓自己成為新宿主,也替神祕病原製造了新的傳布環境,為自己招來「下一場大禍」!
下一場凶殘的人類大規模流行病、殺害數百萬人的重大疫情,肯定是由一種新疾病所引發──至少會是人類新遇上的種類。而致病的原禍首,肯定是我們陌生、不熟悉的,但不會是從外太空來的。這種殺手病原體──最有可能是一種病毒──很有可能是從非人類動物「外溢」傳進人群。
逵曼的《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是一部科學報導鉅著,循線周遊世界,探究這項主題。五年來,逵曼和科學家形影不離,實地深入田野,例如孟加拉的某處樹梢、剛果的某片森林、中國某家竹鼠養殖場、紐約州杜且斯郡的一處郊區林地等,還進入了他們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他訪問倖存者,採集身亡者的故事。他從最新研究發現意外事項,得知公共衛生官員心中的憂懼,並提出研究人員眼中必須高度關注的狀況。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講述科學與歷史,揭露重大傳染病的祕辛和人類走過的創痛,並將之化為高潮迭起的劇情。
威脅集體人類生命、健康的「下一場大禍」,會在哪個偏遠地帶、從哪種無辜的動物現身?它會是中國南方某種齧齒類動物嗎?西非的某種猴子?還是正好停棲在馬來西亞某間養豬場上方的某種蝙蝠?在這個人類高度密集群居且得以快速、頻繁旅行的時代,新興疾病有可能不到幾個小時就傳遍全球——問題只是:它會從哪裡開始,如何起步?
近年幾次疫情爆發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指引,於是逵曼投入尋根探源,追查伊波拉、馬堡病毒症、SARS、禽流感、萊姆病與其他古怪陰森的「外溢」案例,例如一名染上SARS的超級傳播者入住香港一家酒店,導致疫情迅速擴展到加拿大、新加坡跟越南;或是非洲土著煮食一隻死掉的黑猩猩導致全村遭伊波拉肆虐,以及「20世紀黑死病」AIDS最初是如何從喀麥隆的一隻黑猩猩起步等。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提出一些急迫的問題:這些事件是偶發不幸或連帶有關?它們只是不巧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是我們因故引發的?可以採行哪些措施?但《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不只是實地報導的嘹喨號角,還優雅道出一段探尋知識的故事。它穿梭時光,跨越地貌,也帶我們全新認識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奧妙運作。
各界好評
「這是部驚心動魄又饒富興味的科學報導鉅著,讀來彷若偵探小說。大衛.逵曼帶領我們踏上求知之旅,深入探究愛滋病、伊波拉以及其他帶有一種恐怖共通特性的其他疾病:它們全都從野生動物跨種跳躍傳給人類。逵曼為文解釋這項漸增的趨勢,他不只發出預警,提醒我們未來有可能面臨什麼樣的疾病,還促使我們反省,我們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占了什麼樣的地位。」──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sacson)/《賈伯斯傳》(Steve Jobs)作者
「稱大衛.逵曼是我們的最偉大科學作家之一,實在太小看他了。他是我們的最偉大作家之一,句點。逵曼不怕肩起浩大的重要課題,這本《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讓他肩起了他迄今最浩大,也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一本以最優雅文筆,最高妙思維包裹的醫學驚悚讀物。」──漢普頓.賽茲(Hampton Sides)/敘事歷史學暢銷書作家,《戶外探索》(Outside)特約編輯
「大衛.逵曼再次成就壯舉。耐人尋味又駭人聽聞,《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是一本談現實真相的驚悚著作,論述結果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伊莉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一場災難紀實》(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作者
「大衛.逵曼的書為什麼這麼好,理由在於他隨時都樂意動身前往危險的偏遠地帶,追根究柢一探自然之祕。他在撰寫《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時,表現出最無畏的舉止,不論他是健行穿越非洲叢林,或徒手處理有可能染上致命病毒的馬來西亞蝙蝠。他完成旅程,帶著一本極端重要的書本返還,並引據論證我們對自然界的不斷侵擾,如何讓我們的全球健康陷入險境。」──卡爾.齊默(Carl Zimmer)/《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和《演化:跨越40億年的生命記錄》(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
#疫情蔓延 #傳染 #隔離 #防疫 #口罩 #人性
21世紀以來數度造成人類集體恐慌的新病毒,為什麼大部分源自蝙蝠?
人畜共通傳染病,數量遠比你知道的還多,爆發機率也越來越頻繁。
21世紀=瘟疫的時代?演化最終會不會造就出人類無法遏止的超級病原?
大衛.逵曼——三度「美國國家雜誌獎」得主、《國家地理雜誌》特約撰稿人暨知名科普作家,
走遍世界各大傳染病發源地、研究中心、歷時5年採訪寫成之重要著作,榮獲:
˙美國科學作家協會「社會科學新聞獎」(Science in Society Journalism Awards)
˙英國生物學會書籍獎(Society of Biology Book Award)
◆許多人畜共通傳染病的病毒致病原,為什麼都來自蝙蝠?
◆新型冠狀病毒(novel coronavirus)屬於單鏈的RNA病毒,這對我們人類意味著什麼樣的危機?
◆為什麼這些每每讓人類措手不及的新興病原體多半屬於RNA病毒?
相較於安定的DNA病毒,不安定的RNA病毒演化速率可能高於地球上任何其他生物。它的生存之道是變異,對於新環境具有高度適應力,因此經常跨物種傳染。
當你知道病毒的存活關鍵是「複製和傳播」,在擔心它的致死率之前,你更應該關心病毒的傳播力。要降低你的焦慮,就從了解病毒的特性,以及它如何轉移宿主、擴散、傳布開始!
目前已知的人類傳染病,總計有六成左右經常會跨物種跳躍,當中包括這半世紀以來為我們熟知的愛滋病、伊波拉、禽流感、新型流感、SARS、中東呼吸症候群(MERS),以及2020年初在中國武漢爆發、向全世界「溢出」(spillover)的新型肺炎。
當我們包圍野生動物,把牠們逼到牆角,消滅它們或甚至吃掉牠們,卻也染上牠們的疾病!人類踏進病原的地盤,創造了絕佳的條件讓自己成為新宿主,也替神祕病原製造了新的傳布環境,為自己招來「下一場大禍」!
下一場凶殘的人類大規模流行病、殺害數百萬人的重大疫情,肯定是由一種新疾病所引發──至少會是人類新遇上的種類。而致病的原禍首,肯定是我們陌生、不熟悉的,但不會是從外太空來的。這種殺手病原體──最有可能是一種病毒──很有可能是從非人類動物「外溢」傳進人群。
逵曼的《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是一部科學報導鉅著,循線周遊世界,探究這項主題。五年來,逵曼和科學家形影不離,實地深入田野,例如孟加拉的某處樹梢、剛果的某片森林、中國某家竹鼠養殖場、紐約州杜且斯郡的一處郊區林地等,還進入了他們的高等級生物安全實驗室。他訪問倖存者,採集身亡者的故事。他從最新研究發現意外事項,得知公共衛生官員心中的憂懼,並提出研究人員眼中必須高度關注的狀況。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講述科學與歷史,揭露重大傳染病的祕辛和人類走過的創痛,並將之化為高潮迭起的劇情。
威脅集體人類生命、健康的「下一場大禍」,會在哪個偏遠地帶、從哪種無辜的動物現身?它會是中國南方某種齧齒類動物嗎?西非的某種猴子?還是正好停棲在馬來西亞某間養豬場上方的某種蝙蝠?在這個人類高度密集群居且得以快速、頻繁旅行的時代,新興疾病有可能不到幾個小時就傳遍全球——問題只是:它會從哪裡開始,如何起步?
近年幾次疫情爆發可以提供我們一些指引,於是逵曼投入尋根探源,追查伊波拉、馬堡病毒症、SARS、禽流感、萊姆病與其他古怪陰森的「外溢」案例,例如一名染上SARS的超級傳播者入住香港一家酒店,導致疫情迅速擴展到加拿大、新加坡跟越南;或是非洲土著煮食一隻死掉的黑猩猩導致全村遭伊波拉肆虐,以及「20世紀黑死病」AIDS最初是如何從喀麥隆的一隻黑猩猩起步等。
《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提出一些急迫的問題:這些事件是偶發不幸或連帶有關?它們只是不巧發生在我們身上,或者是我們因故引發的?可以採行哪些措施?但《下一場人類大瘟疫》不只是實地報導的嘹喨號角,還優雅道出一段探尋知識的故事。它穿梭時光,跨越地貌,也帶我們全新認識大自然令人敬畏的奧妙運作。
各界好評
「這是部驚心動魄又饒富興味的科學報導鉅著,讀來彷若偵探小說。大衛.逵曼帶領我們踏上求知之旅,深入探究愛滋病、伊波拉以及其他帶有一種恐怖共通特性的其他疾病:它們全都從野生動物跨種跳躍傳給人類。逵曼為文解釋這項漸增的趨勢,他不只發出預警,提醒我們未來有可能面臨什麼樣的疾病,還促使我們反省,我們人類在地球生態系統中,占了什麼樣的地位。」──沃爾特.艾薩克森(Walter Issacson)/《賈伯斯傳》(Steve Jobs)作者
「稱大衛.逵曼是我們的最偉大科學作家之一,實在太小看他了。他是我們的最偉大作家之一,句點。逵曼不怕肩起浩大的重要課題,這本《下一場人類大瘟疫》讓他肩起了他迄今最浩大,也最重要的課題。這是一本以最優雅文筆,最高妙思維包裹的醫學驚悚讀物。」──漢普頓.賽茲(Hampton Sides)/敘事歷史學暢銷書作家,《戶外探索》(Outside)特約編輯
「大衛.逵曼再次成就壯舉。耐人尋味又駭人聽聞,《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是一本談現實真相的驚悚著作,論述結果會影響到我們所有人。」──伊莉莎白.科爾伯特(Elizabeth Kolbert)/《一場災難紀實》(Field Notes from a Catastrophe)作者
「大衛.逵曼的書為什麼這麼好,理由在於他隨時都樂意動身前往危險的偏遠地帶,追根究柢一探自然之祕。他在撰寫《下一場人類大瘟疫》時,表現出最無畏的舉止,不論他是健行穿越非洲叢林,或徒手處理有可能染上致命病毒的馬來西亞蝙蝠。他完成旅程,帶著一本極端重要的書本返還,並引據論證我們對自然界的不斷侵擾,如何讓我們的全球健康陷入險境。」──卡爾.齊默(Carl Zimmer)/《病毒星球》(A Planet of Viruses)和《演化:跨越40億年的生命記錄》(Evolution: The Triumph of an Idea)
作者簡介
大衛.逵曼 (David Quammen)
著有四本小說類書以及七本備受讚譽的非小說類書籍,包括《完美先生達爾文:[物種源始〕的漫長等待》(The Reluctant Mr. Darwin)以及獲頒約翰布羅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自然史著作獎項的《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他曾獲美國藝術暨文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頒授學院文學獎(Academy Award in Literature),還 三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逵曼擁有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的榮譽博士頭銜,他還在二○○七至二○○九年間,擔任蒙大拿州立大學的華勒斯.史達格納美國西部研究講座教席(Wallace Stegner Chair of Western American Studies)。逵曼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特約撰稿人,現與妻子貝琪.蓋恩斯(Betsy Gaines)住在蒙大拿州博茲曼市(Bozeman, Montana)。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書籍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累計作品出版者近七十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漫遊者出版)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
相關翻譯作品包括《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一本就通:宇宙史》、《無限大的祕密》、《如何幫地球量體重》、《約翰.惠勒自傳》和《穿梭超時空》等。
著有四本小說類書以及七本備受讚譽的非小說類書籍,包括《完美先生達爾文:[物種源始〕的漫長等待》(The Reluctant Mr. Darwin)以及獲頒約翰布羅獎章(John Burroughs Medal)自然史著作獎項的《多多鳥之歌》(The Song of the Dodo)。他曾獲美國藝術暨文學學院(American Academy of Arts and Letters)頒授學院文學獎(Academy Award in Literature),還 三度獲得美國國家雜誌獎(National Magazine Award)。逵曼擁有蒙大拿州立大學(Montana State University)和科羅拉多學院(Colorado College)的榮譽博士頭銜,他還在二○○七至二○○九年間,擔任蒙大拿州立大學的華勒斯.史達格納美國西部研究講座教席(Wallace Stegner Chair of Western American Studies)。逵曼是《國家地理雜誌》的特約撰稿人,現與妻子貝琪.蓋恩斯(Betsy Gaines)住在蒙大拿州博茲曼市(Bozeman, Montana)。
譯者簡介
蔡承志
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碩士,全職科普書籍譯者。一九九四年起業餘投入翻譯,一九九九年轉任全職迄今,累計作品出版者近七十本。譯著《給未來總統的物理課》(漫遊者出版)榮獲第七屆吳大猷科普書翻譯金籤獎。
相關翻譯作品包括《星際效應:電影幕後的科學事實、推測與想像》、《好奇號帶你上火星》、《無中生有的宇宙》、《時空旅行的夢想家:史蒂芬.霍金》、《一本就通:宇宙史》、《無限大的祕密》、《如何幫地球量體重》、《約翰.惠勒自傳》和《穿梭超時空》等。
【預購】北港香爐人人插(限制級)◎ 李昂, 柳廣成,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Regular price $42.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台灣政治 VS. 女性情慾
「用女人的身體去顛覆男人啊!」
跨界合作
李昂(作家)╳柳廣成(香港漫畫家)
揭露社會、政治、人性的真實
「女人能用自己的身體來換取權力嗎?」
★限制級漫畫
★一種露骨的聳動
由作家李昂代表作之一〈北港香爐人人插〉短篇小說為本,跨界合作香港新一代漫畫作者柳廣成,以漫畫形式重新詮釋這篇名動天下的傳奇作品。
繼《殺夫》之後,《北港香爐人人插》是女性主義經典之作,1997年出版。其中以〈北港香爐人人插〉篇以筆法寫實生動,扣緊時代氛圍,屢被政治名人「對號入座」,成為各大媒體追逐焦點,「北港香爐」一句街談巷語,更蔚為諷刺女性代表句。
台灣婦女運動先驅何春蕤曾表示,〈北港香爐人人插〉小說的篇名看來詆毀女人,但是事實上,我覺得非常有洞見,因為它指出了林麗姿的突破性,在她身上看到了女人的巨大可能……她的出現則顯示,我們可以透過支持她打開格局,透過欣賞愛慕北港香爐,來掙脫貞操情結。
★愛情、慾望和權力相糾葛
作家李昂在序中表示,自1997年小說出版,25週年後,當年未被大量討論的這個議題:「女人是否用自己的身體來換取權力」,還值得討論嗎?
值得,因為它仍然被關注。她最近做的大學校園演講,學生引發討論的可以轉成是:雞排妹用乳溝來做物品宣傳,是不是一種物化女性?
★台灣小說家╳香港漫畫家
2021年,靜宜大學台文系要參與文化部小說改編漫畫申請,遂邀請香港漫畫家柳廣跨界合作出版,將小說改編成漫畫。
擅長以鉛筆畫漫畫的柳廣成,作品多元,近年以「爆眼少女」畫作廣為人知。他以不同軟硬深淺的鉛墨,不同的力度,刻劃出畫中的質感與層次。在接到靜宜大學邀約時,柳廣成曾想,「我適合嗎?」一個是身分上(外國人),一個則是生理上(男性)。但他並沒有請教原作者問題的解答,柳廣成認為這是我作為改編作者自身要處理的內部問題。他以一種外國視角來理解書中提到的台灣歷史及宮廟文化,還有政治與社會議題。
在改編過程中,慢慢理解到原作在當初的迴響,描繪女主角林麗姿身處在詭譎多變的政治暴風裡,在面對愛慾糾葛、政治立場、社會道德等人性問題時,她,如何活出自己的一片天!
柳廣成希望讓作品能夠從當初節外生枝的錯焦炒作中抽離開來,讓讀者放下種種現實人物的聯想,能以純粹的視角重新閱讀。
★解嚴後崛起的才色雙全女民代
以主角林麗姿的從政,揭示了父權社會中女性以「身體」作為交換權力的潛規則,透過台灣烈士之妻的立委們對林麗姿的嘲諷,呈現「貞節」和「悲情」也是一種秀,女人很難擺脫「被看」的位置。最後林麗姿「看」著迎神賽會的隊伍,扛神的男人累了而放下男神像,陷入塵土中少了下半身的模樣,嘲諷與顛覆以男性為中心來運作的政治權力。
角力推薦
汪浩(作家)
吾爾開希(立法院人權委員會秘書長)
魚夫(作家、漫畫家)
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朱宥勳(作家)
蔣亞妮(作家)
高妍(插畫家 / 漫畫家)
曾耀慶(漫畫家)
穀子(《T子%%走》、《無能戀愛諮商中心》作者)
Ovumie(《廢廢子の充氣大冒險!》作者)
紙本分格
揚(「Sex Chat談性說愛」主理人)
「裸露」政治如何寫?怎麼畫?小說和漫畫各展風采,既交涉又映襯,帶給了眼球世代觀看文學的新方式。――黃美娥(國立臺灣大學 臺灣文學研究所教授)
給新世代的讀者一睹絕版經典的機會!現今讀起來依然犀利精彩!
漫畫流暢展現「北港香爐」的完整魅力!――穀子(《T子%%走》、《無能戀愛諮商中心》作者)
女性應否以自己的身體從男性身上奪取權力?
柳廣成以他獨特漫畫語言和剪接敘事手法,行雲流水地描繪出這尖銳性提問。――紙本分格
25年前,李昂老師的原著文字讓我讀出女性的更多可能;
25年後,柳廣成的改編漫畫讓我看見,這議題依舊血淋淋的在你我身邊上演。
關於權力操弄、關於貞節枷鎖,何時能翻轉?又該以何種姿態擺脫?――揚(「Sex Chat談性說愛」主理人)
作者簡介
李昂Li Ang
鹿港人,中國文化大學哲學系畢業,美國奧勒岡大學戲劇碩士,曾任教文化大學多年。
曾獲諾貝爾文學獎的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盛讚李昂是他心目中「二十世紀末到二十一世紀初最重要的兩位(華人)女作家之一。」
就文學成就而言,李昂每每挑戰社會禁忌與文學傳統規範,深入挖掘性與權力之間的瓜葛糾纏,這數十年的創作具體呈現了台灣社會發展的脈動。
作品在國際間受到好評,曾由美國《紐約時報》、日本《讀賣新聞》、法國《世界報》等等評介。
小說《殺夫》已有美、英、法、德、日、荷蘭、瑞典、義大利、西班牙、加泰隆尼亞、波蘭、韓國等國版本;《迷園》亦已譯成英、法、日文出版;衣索比亞即將出版;《自傳の小說》在日本出版;《暗夜》在法國出版;《看得見的鬼》在德國、瑞士出版。《北港香爐人人插》部分在日本、法國出版。,〈彩妝血祭〉改編成為舞劇在德國、奧地利演出。《鴛鴦春膳》即將在法國出版。
近來從事美食活動,書寫出《鴛鴦春膳》小說與〈在威尼斯遇見伯爵〉等。
2004年獲法國文化部頒贈最高等級「藝術文學騎士勳章」;2013年獲吳三連獎文學類小說獎;2016年獲中興大學頒授名譽文學博士學位。中興大學「李昂文藏館」於2019年正式開幕。
企劃者簡介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
Department of Taiwanese Literature, Providence University
創立於2003年的靜宜大學台灣文學系,是一所致力革新傳統與強調跨界發展的特色學系,用最本土的文化視野,推展最創意的台流風格,以不拘一格的無框思維,打造理論與實務兼具,研創共構、學用合一之新人文專業教育系統。
繪者簡介
柳廣成 Lau Kwong Shing
童年成長於日本京都,深受當地漫畫文化影響,返回香港居住後修讀於香港中文大學藝術系。曾與荷蘭遊戲創作組合Rusty Lake合作出版《Cube Escape: Paradox》,在反送中運動中在《明報》和自己的社交網路上以單頁漫畫做出強烈而令人印象深刻的表達,集結成《被消失的香港》一書,並於其後推出法文版。另於法國出版《Fantaisie Ordinaire》,描述一男一女相約見面的平凡故事,書中以樂譜取代文字,圖樂並茂。
Facebook:www.facebook.com/cowcowtony/
Instagram:www.instagram.com/cowcowtony
Website:cowcowtony.wixsite.com/shing

【預購】有故事的郵票:東南亞傳說與美食◎丁安妮, 王麗蘭, 匡春芝等 (繪者:rabbit44)
Regular price $31.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臺灣第一套結合郵趣和世界傳家故事的原創圖文書
★★108課綱最佳讀物:好郵趣的讀寫素養╳藝術涵養╳多元文化╳跨域學習
★★2022年上半年度「好書大家讀」優良少年兒童讀物
★★2022年五月 博客來、誠品、金石堂三大書店 推薦選書
★★每書內含:10篇精采圖文故事+11則多元文化知識+拉頁故事地圖+郵信小百科+郵戲動手做
★★全彩注音,國小兒童郵趣悅讀
小小的郵票,變身大大的魔毯,帶我們飛向東南亞,古往今來,欣賞不思議的故事——
越南人是龍王和仙女的後代?印尼的多峇湖是魚精發怒造成的?潑水節由來,是因為梵天打賭輸了,砍下自己的頭……?
這些故事,不但超有趣,而且很好吃——每一篇傳說都包含了東南亞的美食元素,從熱帶水果和蔬菜、特色料理,甚至使用的香料和蘸醬,看了讓人嘖嘖稱奇、口水直流。有什麼比美食更能認識一個國家文化呢?
這是一本根據108課綱設計,能讓親子共享「郵趣」閱讀、認識東南亞風土民情和飲食、提升藝術涵養與多元文化的跨領域學習圖文書。作者群是金鐘獎得主、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的五位主持人,都是來自東南亞的新住民意見領袖。
好評推薦
◆ 最熟悉的異國風情、最美味的故事,新住民的故鄉傳說,讓小小郵票來告訴你!——小青姐姐(晚安•月亮-床邊故事 主持人)
◆ 書冊編製精美,內容融入郵票之美,是很有意義又具故事性的幼兒書籍。——江瑞堂(中華郵政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
◆ 這一系列書籍讓我讀得津津有味的,還有每一則故事之後介紹相關郵票的「故事好郵趣 」單元。我在這裡看見難得一見的、無比美麗的郵票,而乘著郵票這張小魔毯,我得以直接飛入世界各國的歷史與風土,那是美學的、知識性的、扎扎實實的一趟旅程。——米雅(插畫家、童書譯者)
◆ 穿過一枚枚小巧的郵票任意門,開展瑰麗文化旅程,一起看見東南亞的奇幻吧!——林怡辰(國小資深教師、閱讀推廣人)
◆ 從更多的角度認識東南亞,讓台灣更多采多姿。——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負責人)
◆ 很好看,開卷就開了眼界,故事、郵趣、名物、風情四者兼有,讓你一次擁抱。──許建崑(中華民華兒童文學學會理事長)
◆ 各國郵票形形色色,我們往往只能靠圖案來理解郵票意義,但經過本書的介紹,並與小孩的共讀,不但增加了小朋友對郵票認識,也意外的讓家長獲得更多好知識。好書值得推薦,方寸之間其樂無窮。──陳冠綸、陳采妡、陳采妤(集郵親子檔)
◆ 這套書並非單純說故事而已,最重要的是讓您真正感受到集郵的樂趣。它提昇了郵票的趣味和廣度,且是各年齡層皆適合,只要開啟,就能沈浸在郵趣世界的歡樂時光。——陳玉蓮(《今日郵政》、《東方郵報》專欄作家)
◆ 光是封面設計就已引人入勝,內容更是精采有趣,充滿民間豐富的歷史傳奇,好書共賞,堪稱老少咸宜。——曾瑞利(外交部部長辦公室主任)
作者簡介
丁安妮
出生、成長在印尼爪哇的三寶瓏市,2001年獨自來台當看護工。此後,身分歷經多次轉變,2004年和台灣先生結婚,成為新住民。現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節目主持人,2015年獲「教育文化節目主持人獎」。
工作之餘,積極投入社會服務,並協助新住民和移工,解決生活與工作上的難題。曾擔任多語月刊《四方報》的編譯、主持過開齋節、新住民歌唱比賽等活動,也曾客串過演員。
為了學習中文並更好融入臺灣社會,丁安妮從國小補校開始學習,一路唸到高中畢業。目前在靜宜大學社會企業與文化創意碩士學位學程進修中。
王麗蘭
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博士。出生、成長在馬來西亞雪蘭莪州巴生,18歲來台唸傳播科系,後因對族群議題感興趣而繼續攻讀研究所。自2010年起,在大學擔任講師,教授印尼語和馬來語,致力於分享東南亞語言與文化知識。
以推動跨文化研究和交流為己任,自2013年帶領台灣大學生到馬來西亞進行文化歷史訪調的志工服務,協助當地社區保留文史資料。
著有《我們在馬來西亞當志工》、《印尼語:一學就上手》等書。目前為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製作人與主持人,曾任公共電視東南亞城市紀錄片《南國啟示錄》執行企劃。目前正在撰寫馬來西亞博物館研究專書以及田野調查工具書,也是podcast節目「趴趴走阿姨」節目企劃與主持人。
匡春芝
曾擔任國立教育廣播電台泰語教學節目主持人、國教署新住民教科書審查委員,目前是培訓泰語教支講師。
阮氏梅英
1983年出生在越南首都河內,但因為喜歡南方的溫暖氣候,就一個人背著背包去南方的胡志明定居。因為對中國大陸的人文景觀好奇,就開始學習中文,並以全額獎學金到上海攻讀研究所,後來又為了愛而移民台灣。
目前在國立教育廣播電台「幸福聯合國」節目擔任主持人,並在許多學校擔任越南語言與文化的講師。覺得生命充滿了挑戰,但從不退縮,因為:人生是一條瀑布,總是遇到不同的懸崖,我們的任務就是越過它。
葉碧珠
土生土長的緬甸瓦城人,沒念完緬甸公立瓦城大學,就跑來台灣,後來取得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的學士。
在臺深耕緬甸語教育超過10年,是政大公企中心和多所企業的人氣緬甸語講師,並持續從事緬甸語筆譯及口譯工作,經驗豐富,深受好評。
曾任臺灣第一屆緬甸語檢定出題委員及聽力測驗題目錄音員,也曾是國立教育廣播電臺「幸福聯合國」主持人之一,擔任其中「緬甸語」小單元的講師,入圍第54屆金鐘獎時既驚喜又榮幸。
著有《別笑!用撲克牌學緬甸語:緬甸語生活•旅遊單字卡》、《我的第一堂緬甸語課》及《我的第二堂緬甸語課》及《急用緬甸語》。
周惠玲
身分多元的兒童文學作家、世界童話郵票收藏家,曾擔任「臺北市中山堂2013年世界經典童話郵票展」策展人,企劃並撰寫《有故事的郵票:臺灣囡仔古》(合著)等,並翻譯有《牧羊少年奇幻之旅》、《巧克力戰爭》、《愛麗絲漫遊奇境》等。
繪者簡介
rabbit44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美術系畢。曾任職教育產業與雜誌媒體,現專職平面視覺設計與插畫工作,畫大人的圖也畫小孩的圖,喜歡有幽默感生活化的內容,作品散見於各報章媒體出版社。
rabbit44.format.com/
IG|hi.i.am.rabbit44

【預購】圖解貨幣簡史:貨幣的誕生,以及它如何影響從古至今的金融體制與國際政治◎維達利 Vitali Konstantinov(譯者: 温澤元)
Regular price $60.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世界文字圖解簡史》作者維達利最新作品
以豐富的圖像與簡潔易懂的文字
告訴我們貨幣是如何誕生
它如何改變世界金融體系
又是怎麼影響了一千多年來世界政治版圖的演變
歐元、美元、日元、法郎、先令、英鎊……全世界有著各式各樣的錢。 但到底什麼是「錢」?「錢」是誰發明的?為何能夠通行?硬幣、紙幣、銀行存款、信用卡和加密貨幣……錢的形式有這麼多種,各自的誕生源由為何?
就算我們不談錢的形式,但我們每天都聽到人們在提「賺錢」,到底所謂的「賺錢」是什麼意思?規則與交易機制又是怎麼制訂的?人類是如何從以物易物發展成現今複雜的金融制度,又,為什麼現在的金融制度會讓人覺得分配不正義?我們的金融制度出了何種問題?
要了解金融的發展史,你不必再從硬梆梆的經濟學如亞當斯密、李嘉圖、凱因斯等理論開始讀起,也不必因為人人都在談資本主義,就去嗑厚重的資本論,德國藝術家維達利結合圖像與資訊圖表的概念,透過40個金融主題,為你梳理從貨幣誕生之始,到戰爭與礦產的開採如何影響貨幣,甚至是我們如何從金本位制開始,想像未來世代的貨幣。
本書的第一章從金融的概念開始談起,商業交易本來就是從以物易物開始發展,進而衍生到以等價的金屬進行交換,再發展出「貨幣」的概念,這個章節在描述世界各地的早期貨幣是如何發衍生來的。
第二章從較為普及的貨幣發展談到20世紀的金融,包括談諸如呂底亞等古文明國家的貨幣狀況,接著談到各種希臘化戰爭怎麼讓各地貨幣進行第一階段的融合,以及每個地方不同礦產,對於幣值的爭議,以及航海時代如何開拓更多礦產與不同貨幣種類等,當然這個全球化的初階時代,也拓展了金融制度的演進。接著一路談到近代如何建立更為複雜的銀行制度,以及上市上櫃、市場、投資與交易所等,並陳述了幾個大型金融事件。
第三章則屬於比較展望未來的章節,將重點放在金融家與他們的理論,部分的金融實驗(金融改革的一環),以及當人們要進入太空時代,對於貨幣(交易)的想像又會改變,人們是如何看待這些的演進的。
本書可以說是優秀的視覺小說+金融簡史,可以作為理解經濟史與世界史、地緣政治的懶人包。
作者簡介
維達利 Vitali Konstantinov
維達利·康士坦提諾夫於1963年出生於蘇聯時期奧德薩(Odessa)附近,現為自由藝術家、插畫家、漫畫家和作家。自1999年以來,他便一直為德國及國際出版社工作,專長科幻類型、兒童及成人非小說類型。他的作品曾在全球35個國家出版。他曾在多家德國藝術學院擔任插畫、漫畫和繪畫講師,並在2017年於黎巴嫩貝魯特當地美國大學擔任視覺敘事客座教授,亦在國內外舉辦暑期課程和插畫漫畫研習班。因其作品出色,他曾獲得無數獎項和國際插圖展覽邀請。欲了解更多,請見:www.vitali-konstantinov.de
官網:vitalikonstantinov.jimdofree.com/
IG: www.instagram.com/vitali_konstantinov/

【預購】愛人的樣子: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訪談故事集(限量)◎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Regular price $32.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 第一本關於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的第一手生命故事,擺脫對於疾病不必要的恐懼和汙名。
☆ 醫療進步控制了疾病,但人們的恐懼卻還被疾病汙名所控制。本書透過感染者親友實際接觸生活的經歷,讓大家理解與感染者生活無須恐懼。
☆「愛滋改變了我們的關係,卻是以更好的方式在改變;我們彼此更加互相信任。」
☆ 獨家限量贈送「HIV+OK金屬彩虹徽章」乙個。
一起走過汙名的日子,就是我們愛人的樣子
愛滋,現在已經被醫界認為是慢性病,定期服藥就可以獲得控制。科學的進步治療了疾病,卻無法治療人心的恐懼與歧視。許多人的恐懼來自於對疾病的無知,不知道能否與感染者互動,這已經不是醫學領域的問題,而是心理與文化層面的狀態,無法透過先進的醫療來解決,而需要更多願意說出來的故事、被看見的身影,才有機會扭轉人心中的未知與恐懼。
隨著愛滋運動的進展,現在有較多的機會聽見感染者現身說法,可是與感染者一起生活的愛滋關係人遭遇的困境是什麼?需求是什麼?至今社會仍鮮少意識到這領域,未能聆聽他們的心聲,讓他們訴說自己的故事。本書的故事以「愛滋關係人」為主角,包括感染者的伴侶/配偶、父母手足、親近友人、第一線陪伴及服務的工作者,從他們的角度出發,以他們的觀點來訴說生命裡被愛滋牽動、攪擾、沉澱的故事。
「愛滋擾亂了我們對親密關係的理解,而親密關係也重建了我們對愛滋的認識。」
本書訪談了十六位愛滋關係人,寫成十六篇故事,前後歷經七年。這些故事的主角,大部分是感染者的伴侶(或配偶),以及感染者的母親、手足、閨密,和照顧感染者機構的社工。故事主角們被感染者親友告知後,從面對恐懼、擔心、焦慮,如何一步一步轉變,走到不再害怕、學習與疾病相處,或是重新定義愛滋這個疾病的意義,重新思考受愛滋影響(或越來越不受影響的)關係裡更多的意涵。也有受訪者因為對愛滋早已熟悉瞭解,被告知後並沒有恐懼。每位受訪者所分享的轉變或面對愛滋的態度,都極其珍貴,記錄這些關鍵轉折或能夠跳脫汙名壓力的因素,是我們未來扭轉愛滋汙名的寶貴助力。
「愛滋感染者親友的故事,讓我們看到人們面對愛滋時所展現的多層次的情感與力量,也印證了愛滋可以不是帶來關係的斷裂,而是關係的強化與延續。」
名人推薦
百靈果凱莉(Podcaster)
林宜慧(中華民國愛滋感染者權益促進會祕書長)
柯乃熒(成功大學醫學院國際事務副院長、特聘教授)
洪健清(台大醫院雲林分院副院長、台灣愛滋病學會理事長)
徐森杰(台灣露德協會祕書長)
莊苹(台灣愛滋病護理學會常務理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昆明防治中心護理師)
郭蘅祈(音樂人、愛之日常音樂節發起人)
陳威圻(感染誌 HIVStory祕書長/創辦人)
楊婕妤(台灣關愛之家創辦人)
詹傑(影視暨舞台劇編劇)
劉致昕(《報導者》副總編輯)
蔡春美(輔仁大學心理學系助理教授)
羅一鈞(衛生福利部疾病管制署副署長)
羅毓嘉(詩人、作家)
顧文瑋(台北市立聯合醫院仁愛院區感染科主任)
愛滋其實沒有我們所想的那麼可怕。今天就算感染了愛滋,如果我們有把身體照顧好,有可能到我們離開的那一刻它都沒機會發病。——〈感染者生前伴侶阿青的故事:一見鍾情——花開到花落的跨代戀〉
面對是否要跟感染者交往,法蘭提到一個有趣且不無道理的觀點:若因知情感染身分便結束關係,並不能避免下一位交往對象就沒有愛滋,或甚至隱瞞感染身分。與其因為疾病就放棄跟喜歡的人在一起,法蘭寧願選擇與相處融洽的小偉及其體內的病毒共同前行。
他說:「今天遇到的好對象生病了,決定要好好在一起後,我覺得我更有這個責任,更想好好地珍惜他。就像如果他有癌症,那也是生病啊,我還是會在他身邊照顧,那才是愛嘛。如果他沒有任何的這種狀況,那我可能覺得大家玩玩沒關係。」——〈感染者伴侶法蘭的故事:怎知下個男友不是感染者?〉
林媽說:「親子間為什麼有不能一起渡過的難關?」回想過往接收到的衛教背景,愛滋被描述的樣子充滿恐懼與未知;而當她吸收到正確的資訊和實證,才有辦法逐漸破除迷思,並且得以對抗汙名產生的歧視與恐懼。「孩子並不是因為壞才會被感染,有時候是在未知的情況下被感染的。當父母親的,當然會有很多的不捨,應該更敞開心胸去接納。」——〈感染者母親林媽媽的故事:越近越疏離,關心壓力一線間〉
「我覺得我們靠得更近了。」賽門被問到愛滋是否改變他和小蘭的關係時,他這樣回答。「愛滋改變了我們的關係,卻是以更好的方式在改變;我們彼此更加互相信任。」
「希望更多人知道,我們是可以與愛滋共同生活的。現在已經是二十一世紀,我們有的是與疾病共存的知識和方法,跟疾病有關的各種汙名和禁忌必須被改變。」——〈感染者配偶賽門的故事:人才是生活的主角,而非病毒〉
作者簡介
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
成立於一九九八年六月,關注台灣同志平權運動,致力改善LGBTQ+同志處境,為台灣歷史最悠久的全國性同志機構。
現有工作小組:接線、家庭、教育、愛滋、老同、性權(青少年)、親密關係、跨性別,以及南部辦公室。由十二位專職人員,帶領超過四百位義工推動各項同志議題倡議、教育及社群服務工作。(https://hotline.org.tw/)
採訪撰文/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愛滋小組
同志族群的愛滋與健康議題一直是熱線關注的重要議題,熱線在二〇〇三年成立愛滋小組,提供愛滋及性健康服務和工作,透過諮詢電話、講座、出版、匿名篩檢、經營網站等方式提供同志社群知識與資源,也至各級學校針對師生進行認識愛滋之講座,以及對醫護公衛人員談認識同志講座。
熱線也針對社會歧視愛滋的言論與公共政策,提出同志社群意見、進行政策監督社會行動。秉持著「愛滋去汙名」、「性安全與性愉悅並重」、「重視感染者人權」的立場進行愛滋工作,希望同志與社會大眾皆能在正確認識愛滋的情況下與愛滋和平共處。
愛滋感染者伴侶親友訪談計畫為江蘊生(阿生)發起,熱線愛滋小組主責,包括杜思誠(小杜)、阿上、索索、喀飛、曾柏嘉(阿嘎)、傅凱群(阿樂)、呂昌榮、睡眠、沙沙、小龍、Franki、小high、周周、阿波、阿轉、阿克,以及愛滋運動者黃義筌(阿宅)的共同參與。

【預購】我僅僅只是一個胖子(限量)◎蔡培元
Regular price $32.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限量隨書附贈「胖子好捲尺」一個。(三款馬卡龍色隨機出貨不挑色!)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
「胖,只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不是被評價的標籤。」
自我敘事傳奇論文首度問世,為胖子出征!
透過「故事」瞭解你我差異、勾出情緒、展開對話、真誠相遇
這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我在意我的「胖」,聽說是因為「胖」是對我最大的壓迫。
所以我在意,然後我也在意別人的在意,我更在意別人在意我的在意。
我想辦法把我的「胖」隱藏起來,這可真是不容易。
我想辦法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
想辦法作一個靈敏慧黠的動物,
我想辦法讓自己當人,不要是好吃懶做的「肥猪」。
我想辦法......
是的,我是一個胖子。
而且,僅 僅 只是 一個胖子。
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本想寫一些關於國家、政治、基進等宏大主題,但怎麼都卡關,於是他從自身的困頓出發來探索,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以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袒露了自小到大是個胖子所遭遇的處境;以國中畢業紀念冊為文本,檢視他人對他的看法;討論「胖」在社會上引起的各種論述;及他正視自己的胖子身體和分析吃對他的意義,重新認識屬於他的生命議題,而他也透過這個書寫的過程讓自己越活越自在。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盼能由此書帶讀者共同思考、一同解放成見。
共感推薦
大師兄 作家
方昱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志成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陶蕃瀛 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培元的文字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這本書在江湖上成為一種寫敘事論文一定要看的傳奇之作。好看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用開放的心,品味培元的故事和論述,可以讀出「煩惱即菩提」的趣味與智慧。希望你的生命智慧也能被召喚出來。 ── 陶蕃瀛(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尺寸只是數字,胖的多一點,瘦的少一點,都好都好!
「胖子好捲尺」居家外出必備,各種長寬高矮,隨手可量。
「胖子好捲尺」居家外出必備,各種長寬高矮,隨手可量。
「胖子」是我最大的敵人,因為我最常被「他」打敗。「胖子」也是我的惡夢,因為我竟然被我最大的敵人附身了。
「胖,只是一種活著的狀態,而不是被評價的標籤。」
自我敘事傳奇論文首度問世,為胖子出征!
透過「故事」瞭解你我差異、勾出情緒、展開對話、真誠相遇
這是一個胖子的故事,也是一個能召喚更多故事的故事。
我在意我的「胖」,聽說是因為「胖」是對我最大的壓迫。
所以我在意,然後我也在意別人的在意,我更在意別人在意我的在意。
我想辦法把我的「胖」隱藏起來,這可真是不容易。
我想辦法把書念好,把成績考好,
想辦法作一個靈敏慧黠的動物,
我想辦法讓自己當人,不要是好吃懶做的「肥猪」。
我想辦法......
是的,我是一個胖子。
而且,僅 僅 只是 一個胖子。
作者蔡培元從小學時開始發胖,中學時每年增重十公斤,最胖曾到一百三十公斤,一路求學、工作的過程,都因為「胖子」的模樣受到特別看待。在陽明大學就讀衛生福利研究所時,本想寫一些關於國家、政治、基進等宏大主題,但怎麼都卡關,於是他從自身的困頓出發來探索,把自己的身體當作一個田野,承認自己受傷、委屈、無能為力,以此成為好好活下去的動力。
作者在書中袒露了自小到大是個胖子所遭遇的處境;以國中畢業紀念冊為文本,檢視他人對他的看法;討論「胖」在社會上引起的各種論述;及他正視自己的胖子身體和分析吃對他的意義,重新認識屬於他的生命議題,而他也透過這個書寫的過程讓自己越活越自在。文筆幽默誠懇,自在地在故事和學理間轉換自如,盼能由此書帶讀者共同思考、一同解放成見。
共感推薦
大師兄 作家
方昱 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洪志成 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教授
張慧慈《咬一口馬克思的水煎包》作者
畢恆達 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陶蕃瀛 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趙彥寧 東海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依姓名筆劃排序)
王增勇 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專文推薦
「我們心中都有一個胖子。」胖子,成為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代表,我們成長歷程中多多少少都曾有不符合社會期待的一面。培元的文字將自我故事寫到通透,於是個人故事不再只是個人,而是社會的縮影,讀者可以在故事中讀到自己可以投射的角色與整體社會對個人的建構,這樣的通透是需要作者不斷超越既有故事框架的努力,這需要面對自我的勇氣、文字能力與思辨能力。 ──王增勇(政治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教授兼所長)
培元這本書在江湖上成為一種寫敘事論文一定要看的傳奇之作。好看到讓人可以坐在馬桶上,一頁又一頁津津有味地讀下去。──方昱(東海大學社工系兼任助理教授)
用開放的心,品味培元的故事和論述,可以讀出「煩惱即菩提」的趣味與智慧。希望你的生命智慧也能被召喚出來。 ── 陶蕃瀛(有本書房人生顧問)
作者簡介
蔡培元
小時候我很愛看故事書,但家裡沒幾本,有機會到別人家去時,找書來看變成一件有趣的任務。
國中時,逛百貨公司是我的娛樂。沒錢的學生能做的,就是坐在門口觀察形形色色的人群,想像著她/他們背後的故事。亂編故事也是我的樂趣。
大學時,社團辦活動需要經費,我去幫忙選舉賺錢、去找縣市長/民代募款。我還記得緊張到冒汗還要強裝鎮定的模樣。
然後我慢慢學會,在沒辦法的時候想辦法找辦法。
所以,在寫碩士論文時的走投無路,讓我發現了「說故事」這條路,讓我學著走出一條自在的旅途。
念了博士後更懂得原來各種知識都在朝向同一條更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道路,千萬別急著畫地自限。
期待自己不管在哪裡都要像蚯蚓一樣,默默地鬆動堅硬的土壤,帶來些許新鮮的空氣以及新的可能。
對了,我現在的工作一樣還是愛聊天的大學助教。
小時候我很愛看故事書,但家裡沒幾本,有機會到別人家去時,找書來看變成一件有趣的任務。
國中時,逛百貨公司是我的娛樂。沒錢的學生能做的,就是坐在門口觀察形形色色的人群,想像著她/他們背後的故事。亂編故事也是我的樂趣。
大學時,社團辦活動需要經費,我去幫忙選舉賺錢、去找縣市長/民代募款。我還記得緊張到冒汗還要強裝鎮定的模樣。
然後我慢慢學會,在沒辦法的時候想辦法找辦法。
所以,在寫碩士論文時的走投無路,讓我發現了「說故事」這條路,讓我學著走出一條自在的旅途。
念了博士後更懂得原來各種知識都在朝向同一條更認識自己與世界的道路,千萬別急著畫地自限。
期待自己不管在哪裡都要像蚯蚓一樣,默默地鬆動堅硬的土壤,帶來些許新鮮的空氣以及新的可能。
對了,我現在的工作一樣還是愛聊天的大學助教。

【預購】我們的海:一部人類共有的太平洋大歷史◎ 馬特‧松田 Matt K. Matsuda (譯者:馮奕達 )
Regular price $48.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全球第一本太平洋全史!
重新認識台灣所在的海洋,以及南島語族出台灣後的發展歷程!
•
這裡是毛利人的傳說原鄉、麥哲倫發現的新航道,
是菲律賓船匠越洋闖蕩的新天地、法國探險家眼中的感官樂園,
也是美軍實施跳島戰術的戰略要地、斐濟酋長發想島國認同的群島之洋──
人們對太平洋的詮釋,何以截然不同?
•
採用多中心的視角,連結不同世界觀的海洋社會
結合口述史、傳記、考古與史料,深入了解太平洋如何成為人類共有的海
相較於世界上其他海洋,太平洋較晚才融入全球通訊與經濟的關係網絡,而將太平洋分為「環太平洋社會」與「群島世界」的二分法,也讓人們對太平洋的認識經常是零碎且片面。但當考古學家在美國下加利福尼亞沿岸的遺址中,找到十六世紀的東亞瓷器,以及西班牙加雷翁船載運的木料與貨物箱,就揭示了太平洋各地絕非獨立發展,而是多重世界熙來攘往、相互連結的繁忙地帶。
問題是,我們要如何追溯太平洋的歷史?
太平洋史家馬特‧松田認為,要想像太平洋諸世界的歷史,並不意味去指認太平洋環抱的所有陸地、海濱與島嶼,為其劃定範圍。事實上,要理解太平洋的構成,也不能只關注它被命名的瞬間,更要從數千年來無數群體的躊躇試探,從他處來此展開貿易、屯墾或移居至此開枝散葉等活動出發,才能形成完整的認識。
一部跨地域的太平洋史必然充滿人物、事件與記憶,而唯有把故事與更多的故事、地點相連結,「太平洋」完整的意義才會浮現。因此,本書特別將敘事焦點放在時代浪尖上的個體,試圖還原當時人們面對眼前巨變的情景:
●當麥哲倫成功繞行地球一週──
1521年,馬來戰俘恩里克在隨航海家麥哲倫航行數十年之後,終於在菲律賓的宿霧島再次聽見熟悉的家鄉話……
●當李舜臣優雅用兵、擊退豐臣秀吉率領的日本水師──
1592年,朝鮮陶匠李參平在壬辰戰爭後被迫來到日本,此時的他還不知道自己燒製的瓷器將在日後成為荷蘭靜物畫中的主角,更以「有田燒」之名傳世……
●當加雷翁大帆船貿易為西班牙帶來滿滿財富──
1760年,菲律賓船匠莫里納來到墨西哥,娶了當地女子的他,獲得新西班牙的副王委任打造新船,船隻即將下水,而他成為造船名匠的前途一片光明……
●當庫克航向南極,證實傳說中的「南方大陸」並不存在之前──
1769年,來自大溪地的圖帕伊亞成為庫克船長的領航員,他將所知的島嶼繪製成地圖,而庫克的太平洋地圖在此之前幾乎空白一片……
●當美國、法國的帝國野心擴張至大溪地──
1852年,斐濟酋長薩空鮑遭美國代表要脅為官邸失火一事負責,再加上北方部族的敵意漸增,他為維持自身權位,開始思索把幾座島嶼割讓給不列顛……
●當人類學家爭相研究太平洋島民的原始生活──
1914年,美拉尼西亞人阿波羅西研究國際香蕉市場,成立斐濟公司;他在各島間說服酋長承購公司股份,吸引當地人加入募資,連歐洲人也為之心動……
●當強權國家以「終結世上所有戰爭」為名投下核武──
1946年,美軍在馬紹爾群島試爆核武;四十年後,飽受輻射之苦的島民艾克妮蘭在四十年後走出來發聲,希望人們透過她的經歷,看到蔓延至未來的苦難……
●當世人爭辯全球暖化是真實還是想像、是自然還是人為──
2000年,吉里巴斯是世界上最早踏入千禧年的國家;八年後,總統湯安諾在聯合國論壇上表示,海平面的上升讓他們必須做好家鄉永遠消失的準備……
自從十六世紀人類開啟大航海時代的篇章,人類群體在太平洋的交會雖然理由各異,但無論是探險、貿易、殖民或戰爭,不可抹滅的事實就是,太平洋徹底從一片人類無法抵達的遠洋,成為如今聯繫各種文明與不同世界觀的現場。
作者馬特‧松田長期研究太平洋歷史,本書就是松田爬梳太平洋五千年發展歷程的重要成果。他從古代南島語族駕駛獨木舟出航說起,一路談到全球暖化導致諸多島嶼隱沒於洋面下的今日;並結合口述史、傳記、史料檔案、考古證據等,採取多中心的觀看視角,以全球為分析脈絡,將散布各地的歷史敘事編織交融。
本書敘事是以東南亞、馬來半島與印尼、中國、日本的歷史為框架,以澳洲、紐西蘭、玻里尼西亞、密克羅尼西亞、美拉尼西亞的歷史為船錨,再由南、北美洲之間的人流與物流相連接,從浪花起落的環帶流向深海,終於勾勒出變幻莫測、坐擁複數意義的太平洋世界。
望向大洋.聯合推薦
.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林廷輝|台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
.阿 潑|轉角國際專欄作者
.洪廣冀|台灣大學地理環境資源學系副教授
.張 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創辦人
.童元昭|台灣大學人類學系副教授
.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教師
.楊 昊|政治大學東亞研究所特聘教授
.蔡依橙∣「陪你看國際新聞」創辦人
.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各界好評
.「太平洋歷史的研究,相比於大西洋歷史的研究,不管是質與量,都有很大的差距。其可能的主要原因之一,除了過往世界政治經濟發展的主軸,或是強權興衰的主要競爭海域是在大西洋外,還有參與者主要是歐洲大陸上如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及德國等更迭的強權。第二次世界大戰日本及美國的『太平洋戰爭』,為二十世紀以後的世界霸主爭奪戰揭開新序幕。近來更隨著中國大陸整體國力的崛起,儼然有與美國一較高下,將太平洋勢力範圍一分為二的戰略趨勢。由此所致,太平洋周邊區域政治、經濟及其歷史的研究,便成為人文及社會科學研究的新顯學。台灣身處太平洋西岸、亞洲大陸外緣,居花綵列島中央的樞紐位置,更是中、美戰略攻防上所謂『第一島鏈』的關鍵點,因此近年來人們在對『地緣政治』關注的同時,也希望能對太平洋的歷史有更多的瞭解,可惜的是坊間以學術研究為基礎所撰寫的通俗讀本卻不多。馬特‧松田這本具宏觀視野、異國情趣,且充滿人文關懷的著作,不只讓讀者見證了航海家們在太平洋上冒險奮鬥的過往,也告訴你太平洋周邊人們經歷殖民壓迫,甚至是遭受美國核彈爆炸試驗汙染家園的人們淒慘故事。這是一本兼具歷史意識、人文知識與文學素養的讀本,極適合關懷太平洋的人們閱讀。」──李毓中,清華大學歷史研究所副教授
.「太平洋是地球的三分之一,是眾多生物綿延繁衍之地,是原住民族被入侵的家園,是人類學家與動植物學家的天堂,是國際勢力角逐的戰場。除了歌詠其『婆娑無邊』、眺望海平面浮起的日出之外,太平洋對於西陲一嶼的台灣來說,還(能)是什麼?我一時只能勉強想到,太平洋是強大台灣船隊的漁場。讀完這本書,相信我們都能對太平洋有更多立體的想像。」──張正,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主持人
.「『太平洋』之名源自拉丁文Mare Pacificum,意為『平靜的海洋』,由十六世紀初受雇於西班牙的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在一五二〇年所命名。但直到十八世紀末,英國航海家庫克三度領導太平洋探險,完成關鍵的測繪,才正式啟動歐洲科學界在太平洋的研究,以及帝國的擴張。尤其英國於一七八三年輸掉北美殖民地戰爭後,終於專注地放眼東方,由大西洋轉向印度洋,再跨入太平洋的凝視和覬覦,揭開了十九世紀的帝國主義新頁。相較於上述西方或當代『太平洋史觀』,本書試圖跳脫窠臼,將焦點放在近代以來因太平洋而緊密連結的西方和東方,以及在政治、經濟、文化等多重交織中的關鍵人物,還原在太平洋這巨大舞台上驚滔駭浪的歷史變遷。將太平洋置於全球史的中心展開探索與壯遊,本書為我們補充了全球史中早該矚目的一塊拼圖。」──黃春木,台北市立建國高中歷史科校師
.「人類移動能力的擴展,在數百年內將遍布廣闊太平洋的諸世界,日益綿密地連繫起來,而形成了越來越強烈的共同脈動。本書以文學筆調、敘事手法,聽取太平洋人們在波瀾萬狀歷史運動中發出的證言。歐洲內部的爭奪,透過大洋中介,推進了諸世界相互聯動、干涉,使太平洋的所有人,跨越遙遠距離被牽扯了起來。香料、白銀、黃金、甘蔗、橡膠、海參等物產先後驅動了人類欲望,在諸世界構成此起彼落的經濟流通鏈中,太平洋人群經歷流離、混血、賦權的主體掙扎,最終自立。本書呼籲太平洋居民,省察共同命運,以主宰未來。長居於太平洋之島,台灣讀者讀此書,當心有戚戚,如遇故知。」──鄭維中,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副研究員
.「台灣的西邊有著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之一,但那不是我們唯一的歸屬。在東面,還有圍繞著我們、全世界所有領土相加都不及的太平洋。台灣很大,我們可以有自己的陸地史觀和想法,與此同時台灣也是太平洋上萬個島嶼中的一員,但海洋卻好像離我們很遠。物品、概念等各種交流在看似「太平」的海域上互相接觸,拼湊出了屬於海洋世界的歷史和文明。這麼說並不是要人類從此漂流定居於海洋上,也不是要變成人魚倘佯在水世界,陸地仍是最重要的居所,但既然身為海隅一角的島嶼和居於其上的我們,或許更該用海的視野來認識『我們的海』以及在此間發生的歷史。」──盧正恒,陽明交通大學人文社會學系助理教授
國際讚譽
.「終於──我們終於有了一本全面闡述廣大太平洋的書籍。松田出色地描述了在島嶼、大陸、洋流之間展開貿易與戰爭的群體,也細膩地說明了在這個廣袤地區發生的文化交流與社會鬥爭。我敢說,這本書將把太平洋推向全球史討論的核心位置。」──派翠克‧曼寧(Patrick Manning),著名全球史學家、匹茲堡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這是一本大膽、發人深省的讀本。作者將許多個體的生命經驗編織其中,展示了跨文化聯繫與權力爭奪之間複雜的相互影響。松田的這本書讓人想起蘇嘉塔‧鮑斯(Sugata Bose)以印度洋為關注所撰寫的《一百個地平線》(A Hundred Horzions),他成功地推翻了地方、區域、和世界歷史的書寫限制,以無數事件的發生與交會的故事挑戰傳統認知,並突顯更宏觀的歷史問題。」──大衛‧查普爾(David Chappell),夏威夷大學歷史系榮譽退休教授
.「馬特‧松田這本《我們的海》的寫作格局開闊而恢弘,令人眼睛一亮。它打破了長期以來將太平洋島嶼、東亞與東南亞、美國太平洋沿岸等三地歷史分開探討的舊有做法──簡言之,本書精湛地提煉出了太平洋上不斷變動的經濟、社會與想像。它帶領讀者一路見證古時的遷徙活動乃至當前的政治衝突,全面介紹了人類在這片世界上最大的海洋所經歷的歷史。」──尼可拉斯‧湯瑪斯(Nicholas Thomas),劍橋考古與人類學博物館館長
.「本書將迷人的故事與事件相互交織,進而令人看見太平洋的多樣性與時代下的人類生活。松田的敘事揭示了『研究』和『理解』二者的廣度與深度;他讓本書既具備引起爭辯與討論的潛力,也讓本書面向大眾──不僅流暢好讀,讀來更是趣味橫生。」──哈麗葉‧蓋斯特(Harriet Guest),約克大學英語系退休教授
作者簡介
馬特‧松田(Matt K. Matsuda)
美國紐澤西州立羅格斯大學歷史系教授,研究領域為現代歐洲與亞太比較史。長期關注太平洋歷史研究,2005年的專著《愛的帝國》(Empire of Love)即透過文學作品與檔案考證推敲法蘭西帝國在太平洋的經驗與記憶,微觀闡述愛與欲望在帝國圖謀中的地位。
另著有《現代的記憶》(The Memory of the Modern)、《太平洋歷史教學入門》(A Primer for Teaching Pacific Histories: Ten Design Principles)。
譯者簡介
馮奕達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專職譯者。譯有《帝國何以成為帝國》、《埃及的革命考古學》(以上為八旗出版)、《甜蜜的世仇》、《風之帝國》、《地球深歷史》、《她的世界史》、《料理之道》等十餘本書籍與論文若干。

【預購】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 錢德樑 Erica Fox Brindley (譯者: 賴芊曄)
Regular price $4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何謂「越」?
重新解讀史料、結合語言學與考古學,
第一本深入對越、越人國家與文化的完整解讀!
「越」的身分認同,對「中國」的概念構成何種挑戰?
越人的故事又是如何證明──
中國從來不是一個龐大、連續和同質性的單一文明!
※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兼文物館主任——黃銘崇 導讀推薦※
在現今許多人的認知中,「吳越」文化是「華夏」文化的一部分,是非常順理成章、毋庸置疑的概念。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也已經成為中國歷史中最勵志的道德傳奇故事。然而另一方面,現今我們一聽到「越」(Viet),腦中會立刻閃過越南人及其歷史與文化,並不會立刻與歷史上的「吳越」、「百越」產生聯想,彷彿兩者之間沒有關係。這又是何故?
何謂越?越人又是誰?越人和中國人之間又是何種關係?本書可謂是首次全面、深入地分析「越」這個漢字標籤背後所隱藏的歷史真相。透過作者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的精彩研究,解答了很多與越相關的歷史文化上的疑問。
◆「越人」這個群體所講的語言,到底是接近於現今台灣原住民的南島語,還是現今越南人和柬埔寨人所講的南亞語?或是中國境內的苗瑤語?
◆春秋戰國時期,「越」還被中國人視為野蠻人,為何到了東漢時期,越王勾踐的臥薪嘗膽故事卻被中國視為理想的道德典範?
◆被髮、斷髮與紋身這些今天的國際時尚,是古代越人的象徵標誌。古代中國人如何記錄、看待越人的這種身體語言?
◆金庸小說《越女劍》書名借自東漢中國的野史傳說,華夏知識分子究竟出於何種心理,把越人、女性和鋒利的寶劍聯繫在一起?
◆漢代位於廣州的南越國,其太后樛氏的真實身分,是漢廷派往南越的女間諜嗎?南越的亡國是她的政治目的嗎?
◆阮朝將國號定為「南越」,為何被清代的嘉慶帝改為「越南」?順序的前後改變意味著什麼?
要真正理解中國史或東亞史,就無法迴避「何謂越?」這個重要問題!因為越人或越文化的歷史,涵蓋了今天中國長江以南到越南北部的廣袤南方地理景觀。不僅僅包括東亞沿海的浙江、福建、廣東和廣西,還包括江西、湖南和西南部的雲貴。可以說整個中國本部的一半,都是越人的活動空間。
生活在中國南方邊境的「越」,他們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是什麼?這個極其關鍵的問題,卻向來淹沒在中國大一統歷史敘述中,很少被探究和分析。本書研究指出,「越」這個漢字詞彙所涵蓋的各色人群,不一定認為自己就是「越」!「越」不是自稱、身分認同或本名,而是古代中國人對南方原住族群的他稱和總稱。此外,越也並不限於表達單一的族群或文化。所謂的「越」本身,其實是一個多國體系。
如何突破中國文獻的偏誤和局限?本書的獨到之處是充分利用了考古發現和語言學證據。雖然越南考古學家所說的越,和中國考古學家所稱的吳越、閩越、百越,都各自投射了不同的民族主義立場,試圖把考古發現的解釋指向自己的國家。但是,作者認為,古代詞彙中的「越」,或現代考古文化中的「越」,又或者在「幾何印紋陶層位文化」及「原始南島語系群體」這類的標籤之下,也從未反映出任何統一的概念。即一個統一的「越」是不存在的。
語言學的分析也證明這一點。假定讓吳國滅亡的美女西施真的存在(這是東漢中國人編造出來的野史),那麼西施講的是何種語言?作者專闢一章來分析越人的語言,得出結論:越人講的語言可能接近今天的南島語(台灣原住民)、侗台語(今天的泰國話、寮國話)、南亞語(今天的越南語)或苗瑤語(今天的苗族、瑤族語言),但不是漢語。
這是本書最令讀者感到洋溢著魅力的地方,也是本書最為精彩和核心的論述──錢德樑認為,儘管長江以南的各族群共享某些文化或文明,但「越」從來不是一個整體、一個國家、一個語言族群。中國知識分子記錄中的整體的、單一的「越」,掩蓋了它們真實的族群多樣性。
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情況?作者分析說,最根本的原因出自中國人的宇宙觀。中心性(centrality)和居中性(centeredness)的邏輯觀念將華夏自我與地理上的中心綑綁在一起,因此形成了「華夏」和「中國」這種單一、統一的身分認同。而在「華夏中心」的眼中,「越」變成一個具有同一性的「他者」。從上古的記載,一直到帝制初期(秦漢)的司馬遷的筆下,華夏知識分子的目的從來不是實證性的、人類學的研究,而是借助各種修辭、儀式和標籤來「銘刻越」,志在「展演華夏」(本書第三部的名稱)。
所以,從認為越人「其民麋鹿禽獸」,到勾踐變成了中國人勵志復國的道德楷模,中國文獻中的「越」,實際上更多是越文化在華夏文化中的想像與轉化。反之,結合語言學和考古發現,越人的故事也呈現出一種以「漢本位」的視角建構中國身分認同的方式,反過來證明了「中國」不是龐大、連續和同質性的文明。
本書借助探索「越」的身分認同,研究了公元前400年到公元50年之間,北方華夏諸國、秦漢帝國和南方邊疆的「越」民族互動的過程,一窺「華夏自我」與「越他者」之間複雜的身分認同建構史。作者認為,「越」身分認同,與假設的華夏或諸夏中心身分認同,是分庭抗禮的概念。
對於今天的台灣讀者而言,可以藉著本書而深思台灣與「越」及「中國」之間的複雜歷史及各種可能的解釋。作者錢德樑舉出的個案研究甚至可以表明,台灣與「越」的關係和距離,甚至比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和距離還近。從語言學切入,越人所說的語言,與台灣原住民所說的語言,都可歸類為南島語系;從DNA的角度來說,越人所居的閩越之地,自清代開始便有大量人口渡海來台,成為現今台灣人的重要組成。所以,對台灣來說,「越」不是一個遙遠的人群或文化,而是與自己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值得另眼相看。
作者簡介
錢德樑(Erica Fox Brindley)
普林斯頓大學東亞研究博士,現任賓州大學亞洲學研究系主任與歷史系、哲學系教授;是古代中國(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的文化史學家。興趣範圍包括古代中國的哲學、宗教、文化規範與政治文化以及東亞北方的華夏民族與東亞南方的越民族之間的認同和跨文化互動。
著有《古代中國的音樂、宇宙學與和諧政治》(暫譯)(2012年)和《古代中國的個人主義:人的代理與思想政治的自我》(暫譯)(2010年);也為哲學和亞洲研究期刊撰寫了許多主題廣泛的文章,並共同編輯了有關發掘文本和東亞海洋史主題的書籍。錢德樑還是《Verge》雜誌的編輯團隊成員,以及《古代中國》(暫譯)雜誌的編輯委員會成員。
譯者簡介
賴芊曄
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作有《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以上由八旗文化出版),共譯有《晚清的媒體圖像與文化出版事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