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預購】BL進化論 [對談篇]:透過BL研究家與創作者的對話,考察BL的進化與社會關係◎溝口彰子(譯者:呂郁青)(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Regular price $38.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0 items in stock!
  日本首席BL研究家,繼《BL進化論》後,耗費兩年心力的全新力作!
  2000年代的「進化型BL」到底是什麼?
  創作出令人著迷的BL作品,讓無數人感到興奮快樂的「創作者們」,都是如何構思出他們心目中的BL?
  分析各種作品資料,搭配與創作者的訪談,徹底講解BL是如何從腐女們的妄想,進化成改變社會的力量!

  『獨家收錄』
  《無法觸碰的愛》《鳴鳥不飛》ヨネダコウ
  《J的故事》《同級生》中村明日美子
  《惠比壽名流紳士》《發情》岩本薰
  《東京心中》トウテムポール
  《魚住君》《妖琦庵系列》榎田尤利 ユウリ
  《四代目‧大和辰之》《女王與裁縫師》スカーレット・ベリ子
  《38度線》《波本酒與蜂蜜吐司》石原理
  《黎明時的藍調》羽生山へび子
  《墮落王子》C. S. 帕卡特
  《昨日的美食》吉永史

  『特別收錄』
  千葉雅也/BOYSLAB/三浦紫苑

本書特色

  ☆由線條細膩獨特的中村明日美子老師繪製「相守到老」雙封面插圖
  ☆特邀10位日本當代知名BL創作者進行靈魂深度的訪談
  ☆探索當紅BL作品的幕後創作花絮!
 

作者簡介

溝口彰子 Akiko Mizoguchi


  大學畢業後,從事於時尚、藝術相關行業,同時以女同性戀者的身分展開交流活動。1998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留學,接觸了視覺與文化研究計畫的酷兒理論,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即「二四年組」的「美少年漫畫」),並以BL與女性的性別意識為題取得博士學位。不只是BL論,她也撰寫有關電影、藝術、酷兒領域研究倫理等論文與文章。在學習院大學研究所等許多大學擔任講師。著有《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麥田,2016)。
 


我們的愛,說不定能改變世界


  BL(Boy's Love)是以男性同性的戀愛為中心,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由女性作者創作而成的故事──在年輕世代中,除了極少數人之外,這幾乎是所有人都知道的常識。近年來,BL一詞的普及程度,就是會使人有這種想法。此外,雖然前面才說過這是由女性創作,主要閱讀對象為女性的出版類別,但是接下來我要說的,又和這說法有些矛盾:閱讀BL的男性,特別在年輕世代中是逐漸增加的。我在大學教BL論或大眾文化論時,切實地感受到這個事實。甚至連「國民級」的人氣男藝人都在自己的廣播節目中募集由自己主演的BL劇本,或是男性偶像團體也時常以接吻來表現成員之間的感情很好,做出BL的表現等等,BL似乎變成用來指稱由(異性戀)男性以言語或行為表現出的愛情場面。女性們妄想國內外的偶像或音樂人之間有戀愛關係並進行創作,即所謂「真人同人」的BL(YAOI)同人誌,一般認為從一九七〇年代就存在了,但假如今後積極表演BL的藝人繼續增加,「真人同人」的存在方式或許也會有所改變吧。

  說到近年來的BL動向,BL同人誌方面不用說,是以妄想少年漫畫或動畫的角色之間有戀愛關係,將這些妄想創作出來的「二次創作」或「動漫衍生創作」為主流;至於以BL為名的商業作品,不只有漫畫與小說,還有廣播劇CD、遊戲、動畫、真人電影、舞臺劇等,如今已是一大娛樂類別。雖說男性的BL使用者正逐漸增加當中,但是漫畫家、小說家、編輯幾乎都是女性,消費者也仍然是以女性為主。可以說,BL是大眾文化中相當稀有,以女性為中心的類別。

  當然,演出廣播劇CD與動畫角色的是男性配音員,遊戲的製作人員中應該也大多是男性,至於動畫或真人電影,以導演為首的製作團隊中,就算女性逐年增加,也仍然是男性占大多數。不過,正是因為商業BL業界的存在,使得每個月都有上百本由女性作者們創作的漫畫與小說,以紙本或電子書的形式出版,才有辦法像這樣發展成不同媒體,男性藝人們「表演BL給觀眾看」的事才會成立。至少在目前的時間點是可以這麼說的。

  看過前作《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二〇一五,麥田)的人應該知道,我的BL史觀,廣義上是從一九六一年森茉莉所寫的短篇小說開始。過了半個世紀後的現在,就我這個重視女性經濟自主與就業率等女權主義問題的人來看,登場於一九九〇年代初期,由商業BL雜誌或出版品形成的商業BL業界,是BL的中心。因此本書的內容,是由我與十名在商業BL出版業界發表過漫畫或小說的職業作者──包含最近暫時沒有發表BL作品的作者在內──的「對談」為主。除此之外,這本「BL進化論」的第二集,還「特別收錄」了三篇與非BL作者(兩名與一組)的「對談」,以及一篇分析文、三篇全新完成的專欄文。

  我之所以開始研究BL,是因為發現自己被BL的祖先所拯救。BL的作者與讀者大多數是異性戀女性,但我本身是女同性戀者。在對同性戀的偏見比現代嚴重許多的年代,被稱為「二四年組」的少女漫畫家們,在一九七〇~八〇年代發表了不少描述美少年之間親密友情與戀愛的「美少年漫畫」、「少年愛作品」。在這些作品中,美少年們大多在變成大人之前就死去,或是最後與女性在一起,成為異性戀中父權的一部分,並不會描寫成年的同性戀者(配角除外)。儘管如此,這些作品對於美貌、中性的美少年之間的愛,仍然是以正面、肯定的態度描寫。多虧了這些作品,我才能接受自己是同性戀者的事實。當時的現實日本社會,在圖書館搜尋「同性戀」時只會找到精神病方面的書籍;演藝人員的「蕾絲邊醜聞」總是被以煽動的方式報導;包含我自己的父母在內,周圍的大人們全都公然地表現出對同性戀的歧視。但也因此在漫畫這種表象中,把同性戀描寫得很美好。我是先培養虛幻的同性戀觀點,之後才有辦法接受自己是女同性戀者的這個現實的性取向。

  一九九八年秋天,我留學美國念研究所,在視覺&文化研究的學術領域接觸到以酷兒理論為首的學問,發現自己的根源其實是BL的祖先,因此開始以BL研究者兼BL愛好者的身分進行研究。在當時,匯集了「少女漫畫」以及以少年漫畫為素材的「動漫衍生創作」這兩大源流的商業BL類別,已經成立好幾年了,而且發展得相當蓬勃。我隨機找了一些商業BL作品閱讀,發現這些故事雖然都是以美男子之間的戀愛為主軸,也就是同性戀愛的故事,但是很多主角卻會強調「我才不是同性戀!」或表明自己有恐同心態(Homophobia),使我覺得很不可思議。話又說回來,都以同性作為戀愛對象了,還要模仿男女的角色分成「攻」跟「受」,這種想法也太侷限於異性戀的觀念……當時的我是這麼認為的。除此之外,這些作品也經常以強暴戲作為兩名主角的邂逅情境,這部分也使我感到很困惑。在這個時期的商業BL「定型」表現中,並不在乎現實中的男同志,終究是女性讀者們為了逃避「在現實的父權制社會底下必須擔當的女性角色」並以此取樂,讓男性角色演出虛構的愛情故事,這就是BL漫畫或小說這種表象的由來。

  關於九〇年代的BL定型分析,變成了我的BL研究中最早的文章(前作第二章的前身)。不過在進入二〇〇〇年代後,儘管女性把自己寄託在美男角色上,藉此享受虛構愛情與性愛的娛樂功能仍然健在,但同時,在故事中探討「假如這些主角生活在現實的日本社會中,他們就是男同志。那麼該怎麼做,才能讓身為同志的他們得到幸福呢?」這類問題的作品也慢慢增加了。在這類作品中,雖然會描寫到現實社會對同性戀的歧視,不過主角們出櫃時,周遭人們的反應,以及他們所生活的社會的價值觀,都比現實的日本社會更友善。也就是說,希望主角們過得幸福快樂的作者們發揮誠實的想像力,創作出在現實中可能實現,但目前尚未實現的、對同志友善的人群與社會。我將這類作品稱為「進化型BL」。這裡的「進化」有兩種意義,一種是BL類別本身的「進化」;另一種則是給予現實中的人們與社會該如何跨越恐同心態的提示,進而推動現實出現轉變的「進化」。

  除此之外,雖然BL的固定套路是在排除女性角色的空間中,讓男性角色們分別扮演「男角(攻)」與「女角(受)」,但是現在也出現了改變,那就是女性角色的再次出現。而且她們不是像定型作品中經常可見的,只是以舊情人的身分來證明男性主角們「真的是異性戀者」,她們於正在進行的故事中,在性與社會方面都是以主觀意識(主體)採取行動,或者是被描寫成糾葛於身為女性才有的困境之角色。正是因為把「女性特質」放進男性的角色(「受」)中,所以才能從世間普遍抱持的女性特質概念中,做出「這部分應該不需要」的客觀判斷吧。此外,對深度BL愛好者(包含作者在內)來說,男性主角們是她們喜愛的對象,同時也是她們的代理人。因此,在自己以男性角色活著的故事中,也比較容易產生與女性特質相對的視角。沒錯,一開始「美少年漫畫」刻劃的是在對等關係中摸索的少年,從那個時代發展到九〇年代,男性角色開始分飾「男角」與「女角」並模仿異性戀,這些定型BL作品的出現,不免讓人覺得那是依附在異性戀常規性(Heteronormativity)之下。正因為有這樣的變化,才使得具有自主意識(主體性)的女性角色得以出現,而這乃是其他類別的作品中還看不到的。這些女性角色的表象,可以使在現實中生活的女性,也就是我們,客觀地審視社會結構中的厭女情結(Misogyny),給予我們該如何跨越厭女心態的提示。就這層意義來說,近年的BL當中,「進化型」作品實有增加的趨勢。

  當然,商業BL作者中,應該也有原本就意識到恐同或厭女問題的人,也才有人會在BL作品中加入該如何跨越這些問題的提示吧。不過,絕大多數的作者並沒有那麼強烈的主觀意識,只是單純地思考該怎麼做,才能讓自己所愛的自創角色得到幸福,同時也讓讀者看得開心、喜歡上這些角色。正因為作者們很認真地創作BL這種娛樂性作品,所以才慢慢有了「進化型」作品的出現。一言以蔽之,BL在追求快樂時帶有相當積極的潛能。這是BL的強項。

  本書的主要部分,就是我與具有這種認知的作者們的「對談」。因此,和一般的訪談不同,而是有如直闖後臺般,把米老鼠布偶裝的腦袋撕開,讓人看到裡面的演員。也許有人會說「我不想看到那部分」,但是在看見後臺真相的情況下,思考自己的事,思考BL的事,對於如今社會認識度如此高的BL來說,應該會有正面的益處,對於喜愛BL的我們來說亦是。我如此相信著,並帶著滿心的愛、敬意與責任感,與數位BL作者展開「對談」。敬請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