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0月號
- 2024年
- 2024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471297774055604
- 480
- 9786263103375
- 9786263107595
- 9786263147126
- 9786263558601
- 9786263616462
- 9786263968370
- 9786263968745
- 9786267173114
- 9786267209004
- 9786267317716
- 9786267382462
- 9786267462201
- 9786267465134
- 9786267478202
- 9786267509074
- 9786267509111
- 9786267568316
- 9786269567928
- 978626962463
- 9786269826216
- 9786269867646
- 9786269871230
- 9789570853049
- 9789570874631
- 9789571363370
- 9789576743665
- 9789576743757
- 9789670744902
- 9789670744919
- 9789861367132
- 9789864594412
- 9789864779338
- 9789864897773
- 9789864897865
- 9789864897988
- 9789865482428
- 9789869087766
- 9789888664788
- 9789888860418
- 9789888860425
- 9789888861941
- 9789888862313
- 9991130925022
-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
- Abandon Self-Control
- All About Coffee
- Ancient Bodies
- Ancient Lives: Sex
- and Archaeology
- and My Other Experiments in Everyday Life
- Boria Sax
- Brian Fagan
- Bryan Stevenson
- Charan Ranganath
- Charles King
- C³offee 咖啡誌 4月號/2023 第40期
- Didier Eribon
- Franz Kafka
- Freedom’s Banner: How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Have Changed the World
- GANDHI: An Autobiography. The Story of My Experiments With Truth
- Gender
- Gli amori difficili
- Gods of the Upper Air: How a Circle of Renegade Anthropologists Reinvented Race
- Gretchen Rubin
- Hannah Arendt
- Happier at Home Kiss More
- 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
- Imaginary Animals: The Monstrous
-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
- Italo Calvino
- J. D. Vance
- James Hoffmann
- Jonathan Gagné
- Judith Butler
- Jump More
-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 Kieran Setiya
- Lani Kingston
- Michel Foucault
-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
- Mohandas Karamchand Gandhi
- My Dissociative Memories
- Nadia Durrani
-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
- Pamela Kyle Crossley
- Paul Harris
- Philippe Bourgois譯者:葉佳怡左岸文化
- Rosemary A. Joyce
- Sex and Gend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
- Spill the Beans: Global Coffee Culture and Recipes
- Steve Matteo
- The Atlas of Coffee Second Edition
- The Beatles’ Let It Be
-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
- The Human Condition
- The Physics of Filter Coffee
- the Wondrous and the Human
- Timothy Snyder
- Todd Hasak-Lowy
- UNITAS
- We Are Power : How Nonviolent Activism Changes the World
- What We Did in Bed :A Horizontal History
- WHOSMiNG
- Why We Remember
- 《明報周刊》撰寫的專欄
- 《時代革命》電影訪談錄
- 一般的黑夜一樣的黎明——香港六四詩選
- 一首詩的完成
- 一首诗的完成(二版)
- 不完美的正义:司法审判中的苦难与救赎
-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 世界咖啡地圖(暢銷修訂版)
- 世界歷史
- 中國
- 中國古代人
- 中國歷史
- 中國近代史
- 中國通史
- 中年哲学:写给所有与不可逆的时间搏斗的人
- 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 中華書局
- 也斯
- 二戰結束
- 京恋爱 源氏物语的千年絮言
- 京戀愛 源氏物語的千年絮言
- 人文社科
- 人的条件(全新修订版)
- 人的條件(全新修訂版)
- 人類學
- 伊塔罗·卡尔维诺
- 伊塔羅·卡爾維諾
- 伯利亚‧萨克斯
- 伯利亞‧薩克斯
- 何福仁
- 俄羅斯
- 倪安宇
- 傅柯
- 傅柯關於性事論述的十二堂課
- 傑德·凡斯
- 傳記
- 傳說
- 允晨文化
- 元元
- 元味覺醒
- 光州事件
- 八旗文化
- 六四
- 兰加纳特
- 其他
- 创世纪的创世纪:诗的照耀下
- 創世紀的創世紀:詩的照耀下
- 劇本
- 動物
- 勞工階級
- 北島
- 半透明鏡
- 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 半透明镜:清帝国意识形态下的历史与身份认同
- 华文创作
- 南洋歷史
- 卡夫卡遗稿集:八开本笔记及其他
- 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法蘭茲·卡夫卡
- 原田比香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暢銷新版】: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畅销新版】:地表最强的66堂中国历史穿越课
- 古典
- 可惜,葆拉
- 台灣
- 史提夫·馬特奧
- 司法事件
- 咒术用语辞典:激发想像力,奇幻、神魔、架空、灵异创作必备
- 咒術用語辭典:激發想像力,奇幻、神魔、架空、靈異創作必備,A & F
- 咖啡
- 咖啡研究
- 哲學
- 商周出版
- 啟明文化
- 困难的爱
- 困難的愛
- 困難的愛:故事集
- 基伦·赛提亚
- 基倫·賽提亞
- 夏博义
- 夏博義
- 大塊文化
- 天下文化
- 天文学家的咖啡物理学
- 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
- 天文學家的咖啡物理學:以全新視角剖析研磨、攪動、滲濾、萃取, 如何影響咖啡沖煮表現,完美重現理想成果
- 契訶夫
- 契诃夫
- 好好吸杯墊
- 如何創作小說
- 如何考古,怎样思考:性别观点如何撼动考古学
- 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 威廉·H·烏克斯
- 娜蒂亚·杜拉尼
- 娜蒂亞·杜拉尼
- 婆羅洲
- 宗教命理
- 寫真
- 寻味‧世界咖啡──跟着咖啡豆的流转传播
- 寻找尊严
- 寻找尊严:关于贩毒、种族、贫穷与暴力的民族志
- 封面标题: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罗》
- 封面標題:是枝裕和,以及《宛如阿修羅》
- 尉遲秀
- 尋味‧世界咖啡──跟著咖啡豆的流轉傳播,認識在地沖煮配方與品飲日常,探索全球咖啡文化風景
- 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
- 小西
- 小說
- 小說研究
- 小說點線面:敘事中的空間原理
- 小说点线面:叙事中的空间原理
- 少年來了【新裝紀念版】
- 少年来了【新装纪念版】
- 尖端
- 居家用品
- 左岸文化
- 左手之思
- 布莱恩·史蒂文森
- 布莱恩·费根
- 布萊恩·史蒂文森
- 布萊恩·費根
- 平等
- 床,和床上的人类史:性交、出生、就寝、死亡……床的历史与我们在上面做过的事
- 床,和床上的人類史: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
- 底層
- 张贵兴
- 張亦絢
- 張貴興
- 張默
- 強納森·蓋聶
- 强纳森·盖聂
- 待在家裡也不錯 〔新版〕:快樂的家,來自一個人的內在設計
- 待在家里也不错 〔新版〕:快乐的家,来自一个人的内在设计
- 德國文學
- 德奧哲學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意大利
- 我对真理的实验:甘地自传
- 我對真理的實驗:甘地自傳
- 我的游离性遗忘
- 我的游離性遺忘
- 托德·哈薩克-洛威
- 捍卫自由:和平示威简史
- 捍衛自由:和平示威簡史
- 探索全球咖啡文化风景
- 提摩希‧史奈德
- 改写人性的人:二十世纪,一群人类学家如何重新发明种族和性别
- 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 政治
- 政治學概論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創
- 文化史
- 文化性別身體政治。
- 文化研究
- 文化評論
- 文學創作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雜誌
- 文藝復興
- 方言文化
- 旅行與咖啡
- 旅行與咖啡:用插畫搜集當下美好
- 日出出版
- 日本
- 日本小說
- 日本文學
- 早安財經
- 时报出版
- 春山出版
- 時代革命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暴政
- 暴政:掌控关键年代的独裁风潮,洞悉时代之恶的20堂课
- 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 書
- 書信
- 有人出版社
- 朝里樹,譯者:劉名揚,如何出版有限公司
- 木馬文化
- 朱國珍
- 李沅洳
- 杨牧
- 杯墊
- 杰德·凡斯
- 東南亞歷史
- 東馬歷史
- 查爾斯·金
- 柯娇燕(
- 柯嬌燕
- 柿子文化
- 梁雅媛
- 楊牧
- 樂曲解說
- 樂評
- 樱桃园
- 櫻桃園
- 歷史
- 毒药猫理论
- 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
- 民族學
- 水煮魚文化
- 永不告別
- 汉娜·鄂兰
- 沈意卿
- 法兰兹·卡夫卡
- 法律
- 法蘭茲·卡夫卡
- 法醫
- 洛夫
- 洪曉嫻
- 洪範
- 济州四三事件
- 海外
- 深夜咖啡店
- 深夜图书馆的宵夜
- 深夜圖書館的宵夜
- 深夜拾荒手記
- 深夜拾荒记
- 清朝
- 港島吾愛
- 游靜
- 漢娜·鄂蘭
- 漫遊者文化
- 潮浪文化
- 濟州四三事件
- 犯罪
- 猴子設計
- 王明珂
- 王琪
- 王磊
- 玩具和房子
- 现代文学
- 现代诗
- 現代文學
- 現代詩
- 現代詩歌
- 理論
- 瑪雅研究
- 生活
- 生活哲學
- 生物
- 画自己的画
- 畫自己的畫
- 當代思潮
- 瘂弦
- 瘂弦回憶錄
- 瘂弦書簡Ⅰ
- 瘂弦書簡Ⅰ :致楊牧,瘂弦
- 目宿媒体
- 目宿媒體
- 砂勞越
- 社會科學
- 社會觀察
- 社會議題
- 神兽、怪物与人类
- 神兽、怪物与人类:想像的极致,反映人心与社会价值的幻想动物
- 神獸、怪物與人類
- 神獸、怪物與人類:想像的極致,反映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幻想動物
- 神秘
- 神話
- 穆罕達斯·卡朗昌德·甘地
- 積木
- 積木文化
- 精裝
- 素食者
- 素食者【亞洲首部榮獲國際曼布克獎作品】
- 絕望者之歌
- 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暢銷經典回歸版】
- 經典
- 經典文學
- 經典音樂
- 繁体
- 繁體
- 经典
- 绝望者之歌:一个美国白人家族的悲剧与重生
- 罕达斯·卡朗昌德·甘地
- 罗丝玛莉・乔伊丝
- 羅絲瑪莉・喬伊絲
- 翁弦尉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译小说
- 翻译文学
- 考古
- 联合文学
- 联合文学生活志
- 联合文学(10月号/2024/第480期)
- 联合文学(2月号/2025/第484期)
- 联经出版公司
- 聯合文學
- 聯合文學(10月號/2024/第480期)
- 聯合文學(2月號/2025/第484期)
- 聯經
- 聯經出版公司
- 胡椒筒
- 自傳
- 英美哲學
- 范銘如聯經出版公司
- 范铭如
- 茱蒂斯·巴特勒
- 華子恩
- 華文
- 華文創作
- 菲利普·布古瓦
- 葛瑞琴·魯賓
- 蓝妮·金士顿
- 藍妮·金士頓
- 藝談小品
- 蘭迦納特
- 蘭陵笑笑生
- 行人文化实验室企划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劃
- 西西
- 記憶決定你是誰:探索心智基礎,學習如何記憶
- 記憶與學習
- 記錄
- 詩
- 詩集
- 詹姆斯‧霍夫曼
- 謝博戎
- 謝裕民
- 譯者:姚若潔
- 譯者:尤傳莉
- 譯者:劉名揚本事出版
- 譯者:劉維人
- 譯者:彤雅立
- 譯者:李明
- 譯者:林宏濤
- 譯者:林楸燕
- 譯者:林紋沛
- 譯者:游孟儒
- 譯者:王敏雯
- 譯者:王秋月
- 譯者:盧鴻金
- 譯者:葉佳怡
- 譯者:蕭永群
- 譯者:謝佩妏
- 譯者:賴芊曄
- 譯者:陳信宏
- 譯者:顏冠睿
- 譯者:高彩雯
- 譯者:魏嘉儀
- 认识在地冲煮配方与品饮日常
- 记忆决定你是谁:探索心智基础,学习如何记忆
- 译者:卢鸿金
- 译者:尹嘉玄
- 谢裕民
- 貿易
- 超越性別與空間
- 辛上邪
- 迪迪耶·艾希邦
- 逗點文創結社
- 遊木時光
- 遠流出版
- 那裡
- 那里
- 鄧小樺
- 野猪渡河(经典蜕变版.附婆罗洲魔幻写实地图)
- 野豬渡河(經典蛻變版.附婆羅洲魔幻寫實地圖)
- 金瓶梅
- 金瓶梅同人誌:成人向
- 關於咖啡的一切
- 關於咖啡的一切‧800年祕史與技法:窺探咖啡的起源、流佈、製備、風俗和器具發展,一本滿足嗜咖者、咖啡迷、業餘玩家、專家達人!
- 陈凯宇
- 陳凱宇
- 陳思宏
- 雜誌
- 電影
- 靈異
- 青森文化
- 非暴力抗争:修复支离破碎的世界,这是唯一的方式!
- 非暴力抗爭:修復支離破碎的世界,這是唯一的方式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场域中的伦理
- 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 韓國
- 韓國文學
- 韓江
- 韩江
- 順其自然——屋頂上的披頭四:傳奇樂團邁向分崩離析的告別之作
- 領導人物
- 領袖
- 顺其自然——屋顶上的披头士:传奇乐团迈向分崩离析的告别之作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香港
- 香港六四詩選
- 香港文學
- 馬來西亞
- 馬共
- 高翊峰
- 魏嘉儀
- 麥田
【預購】C³offee 咖啡誌 4月號/2023 第40期
Regular price $24.00《C⊃3;offee 咖啡誌》曾在第24期的封面故事中,深入為大家介紹關於咖啡後製處理的演進史、技術心法及發展趨勢,在這期企劃中,我們將透過跨界的訪談及邀稿,帶大家從咖啡<後製處理帶來的風味萬象——Tri-Up Coffee的產地觀察>、烏龍茶<茶葉的發酵與風味評鑑——茶業改良場的專家開講時間>及清酒<獻上台灣自釀的花浪漫——臺灣菸酒公司桃園酒廠的清酒研發談>,更橫跨到發酵茶飲<來杯清涼健康的發酵茶飲——Zestea康普茶的風味探索筆記>,來看看「發酵」 這回事對於飲品所施展的魔法。
特別企劃
.歡迎光臨二代咖啡,今天要來喝點什麼呢?
.卓越咖啡聯盟指標賽事即將登台開啟專案 臺灣卓越盃示範競標揭開序章
.黑沃孕育咖啡香 搶攻東南亞精品咖啡市場
.達人帶路,走讀彰化地景
編輯部開箱
.書中自有咖啡香
咖啡師的設計小宇宙
.來場美式復古時空之旅——登波咖啡 COFFEE DUMBO
Column
韓老師聊咖啡/咖啡後製四大浪潮: 波波淬鍊,萬世飄香
給咖啡點營養/紅茶綠茶誰對身體更好呢?
山路咖啡玩味探險/用不同飲品風味,來點燃舌尖上的火花
朵兒的咖啡記事/全球女性咖啡職人訪談計畫──鴉埠咖啡創辦人蔡婷如X蔡詩敏
文咖啡/從MAPS全攻略來看咖啡電商平台的關鍵成功因素
咖啡風味趣談/烘焙與風味(下)認識咖啡杯中的苦味、口感與烘焙瑕疵
啊!虎老闆又推坑了!/台灣濾杯,闖出精品咖啡一片天
世界私Fan咖啡地圖/來KOMMA ROSTA享受一杯文化融合的精采
咖啡莊園采風錄/吹著太平洋海風的有機咖啡——台東 佐佑品咖啡莊園

【預購】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布萊恩·史蒂文森(Bryan Stevenson)(譯者:王秋月)
Regular price $36.00 在這世界的大多數地方,
貧窮的對立面並不是富有,而是「正義」。
「我們用來衡量正義的真正標準,這足以象徵我們的社會、法律、公平與平等原則的指標,並不是我們如何對待在我們當中有錢、有權力、享有特權與備受敬重的人。真正能夠衡量我們社會品格的方式,在於我們如何對待那些貧窮、不受喜愛、遭到起訴、被定罪和被判處死刑的人。」——布萊恩·史蒂文森
就無法理解到最重要的東西。
我們所處時代中最優秀且影響力最大的律師之一,用令人印象深刻的真實故事對我們述說仁慈的補救潛力。成立司法平等倡議會時,布萊恩.史蒂文森還是個聰慧的年輕律師,這個法律單位致力於為窮困的人、遭誤判的人,以及遭我們的刑事司法系統困於最難觸碰到的人辯護。他最剛開始承接的案例之一是華特.麥可米利安,一名為不是自己犯下的罪遭判死刑的男子。這起案件將史蒂文森捲入一場政治陰謀與法律邊緣策略的騷亂之中,自此永遠改變了他對於仁慈與正義的理解。
那起案件發生在阿拉巴馬州門羅維爾,一個因《梅岡城故事》聞名的小鎮。一九八六年,該地最繁榮的城區發生了一起搶劫謀殺案,一名年僅十八歲的白人女性被發現陳屍在洗衣店內,震撼了整個小鎮。
冤案主角華特.麥可米利安是非裔美國人,他的婚外情對象是名白人女性,此舉完全違反了當時美國南方對於跨種族戀情的禁忌,以致儘管沒有案底,卻為他招來巨大且致命的麻煩。案發後不久,他旋即遭警方以另一假託的指控逮捕,盤問少女命案的細節。在遲未偵破的時間和輿論的壓力下,警方刻意忽視對華特有利的證據,並設計捏造完全不足採信的證詞,草率地將謀殺罪名加諸其身,將他送入死牢。
甫踏入法律行業的布萊恩.史蒂文森協助這起案件時,受到來自執法人員的諸多刁難,甚至是來自法官的嚇阻,讓他見識到我們所以為的正義,原來也有不完美之處……
我們每一個人,都無法用我們所做過最糟的事來定義。
你我盡皆需要他人的仁慈與恩典。
【本書特色】
※全書共有十七章,分為兩條故事線:單數章以被錯誤定罪的「華特案」故事為主軸,雙數章則是穿插作者在過去三十年間,曾為許多受虐或遭忽視的未成年犯罪者、弱勢者、精神異常者等的辯護案例;除了爬梳當事人的過往經歷,也談論不論是在過去或現行社會,我們輕易就能將一個人定罪,甚至允許自己在恐懼、憤怒、保持距離的情況下建立準則,而這些準則又創造了多少不正義。
※作者於TED的演講「我們需要談談不正義」(We Need to Talk About an Injustice)迄今累積超過816萬點閱人次,《紐約客》將這場演講評選為TED最了不起的演講TOP5。
【各界讚譽】
張娟芬、羅秉成──專文推薦
李茂生 台大法律學院教授
李崇建 作家
林明傑 中正大學犯罪防治系教授、諮商心理師
邱顯智 人權律師
馬躍.比吼 紀錄片導演
高榮志 司改會執行長
劉櫂豪 台東縣立法委員
蔡慶樺 天下獨立評論作者___齊聲讚譽(依姓氏筆畫排列)
★和許多律師的寫作一樣,布萊恩‧史蒂文森筆下這些涉入重大刑案的人,令人嘆息、揪心,但很難令人痛恨。因為他的近距離接觸,使得他筆下的罪犯,首先是一個「壞掉了的人」,然後才做出某些傷人的事。……本書藉著一個一個故事所呈現的視野,卻是一個重要提醒:唯有探求犯罪的原因,才能減少犯罪。——張娟芬
★如果無辜的人被判有罪,沒有人是自由人。史蒂文森的愛與不忍有關,「眼睜睜地看著其他人遭受不公平的對待時,每一個人都脫不了責任」,這恰恰應照了馬丁‧路德所說的「任何地方的不公正,都會威脅到其他地方的公正。——羅秉成
★身為人權律師的作者在本書中闡述他如何為那些在美國的警察、法庭和監獄等司法體系下遭受忽視的男女,以及非裔族群長期在美國歷史上所受到的不平等待遇極力抗爭。雖然歐巴馬成為美國建國以來的第一位非裔總統,但情況仍是極為險惡。作者極力呼籲司法須以愛為動機而以正義是工具,並要求死刑的執行須顧慮到少數民族與幼年者,倘若司法的死刑誤判率是九分之一,那麼我們是否還要繼續這個高機率的錯誤?
國內近年對於捷運隨機殺人、犯案後聲稱具精神患疾、與砍殺女童等案件而引起對死刑的熱烈討論,每次民調均有八成國人不贊成廢除死刑。個人身為犯罪學者常感於這類問題極難在單一學門中有所定論,好比犯重罪者的身心與環境致因孰輕孰重可能就存在著個別差異,最好的周全顧慮則是國人須釐清人本價值與人身安全何者重要,加害人權益與被害人權益何者重要,若均非單項選擇,那麼適當的比重考量應可經共識後遵循再來遵循。
雖然國內比起美國較無嚴重種族歧視問題,犯罪率也相對較低,對於本書所提的呼籲仍是值得仔細思考的。——林明傑
★每個片段都跟《梅岡城故事》一樣動人,在某些面向上甚至更為突出……為弱勢而戰有時會使人屈從,這本書給予這種拯救作為一份令人內心翻騰的證明。——《紐約書評》
★啟迪人心……一部風格獨特、重要且清楚易懂的作品……史蒂文森不只是一名優秀的律師,也是才華洋溢的寫作者跟善於說故事的人。——《華盛頓郵報》
★這是個由一名傑出的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暨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獲獎者所提供的精采故事,描寫他創設了捍衛美國社會中邊緣人權利的法律實踐故事……資金不足又長期因幫助上門請求協助的人而疲憊不堪,他的組織為了替男人、女人及孩童發聲而不辭辛勞地工作。同時,史蒂文森也遭遇了自己的個人危機。「你不可能有效地打擊權力濫用、貧窮、不平等、疾病、壓迫或不公正,同時還能使自己維持著完好無缺。」他這麼寫道。但是,他從絕望中走出,相信唯有體認到破損,個體才能開始理解用仁慈與同理心去鍛造不完美的正義的重要性。相當感人,必定要讀。——《科克斯書評》
★關於死刑,這本書寫得如此深刻打動人心、淒美又充滿力量,或許是能把這主題寫得最好的一本書。——《金融時報》
★司法系統內的不公是我們時代的一大課題……這本書將布萊恩.史蒂文森畢生的努力以及在美國因種族不公造成的重度傷害放進故事中,這兩項影響為故事帶來新的面貌。你不用讀太多內容,就會開始為這個男人喝采。史蒂文森力抗萬難,在最高法院前爭論了五次之多,讓數十名因為誤判或刑期過重的人得以回復自由之身……這本書頌揚的不是他的高尚,但正因他的情操,閱讀時,也提醒著我們該為了所有尚待完成之事而採取行動。書中用戲劇化的例子清晰呈現一名男子如何拒絕靜靜坐看夢魘成真,它告訴我們,魔鬼終將被征服,我們真的可以造成改變。《不完美的正義》一書會讓你很沮喪,但也會讓你充滿希望……史蒂文森長年來對於「刑事司法系統」感到憤怒,而我們都因此受惠。——泰德·柯諾瓦(Ted Conover),《紐約時報書評》
★一個吸睛甚至令人為之震撼的故事……自始至終,史蒂文森都在那些片刻裡維持著優雅、寬容、鼓舞人心且充滿善意的態度。——《波士頓環球報》
★精采絕倫……(史蒂文森)分享的經驗具有普世價值。——《費城詢問者報》
★很有價值且令人懾服……應該要列進法學院的必讀清單中。——《西雅圖時報》
★一場針對我們國家妨礙貧窮及弱勢者伸張正義,且對他們進行不人道處罰的種種方式的激情控訴。——《書單》
★在芬奇.阿提克斯之後,美國南方就沒有出現過如此無畏、意志堅定且造成深遠影響的律師了。儘管傳奇,芬奇終究只存在於小說之中,然而布萊恩.史蒂文森卻是活生生的人物,他執行著上帝的工作,為窮困、受壓迫、無法發聲、脆弱、被社會遺棄以及失去希望的那些人挺身而戰。《不完美的正義》是他啟迪人心又充滿力量的故事。——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知名懸疑小說家
★布萊恩.史蒂文森是我個人心目中的英雄之一,也許也是當今活著的人中最有啟發性跟影響力的正義鬥士,而《不完美的正義》是部非凡脫俗的作品。談論正義的時候,我們認為自己所指的是什麼?這本書裡的故事,可能使你改變答案。——蜜雪兒·亞歷山大(Michelle Alexander),《新黑人》(The New Jim Crow)作者
★這是一本炙熱、感人又令人憤慨的回憶錄……布萊恩.史蒂文森真可說是美國的曼德拉。數十年來,他和法官、檢察官與警方作戰,為那些貧困、黑皮膚或兩者兼具的人發聲……當不公義發生在與我們截然不同的人身上時,我們很難察覺;這本書清楚解釋了我們自己世代正在發生的不平等。我們得覺醒,這也是為什麼這個國家需要一個曼德拉。——紀司道(Nicholas Kristof),兩屆普立茲獎得主
★布萊恩.史蒂文森是美國的年輕版尼爾森.曼德拉,帶著勇氣與信念為人人捍衛正義的優異律師。——戴斯蒙.屠圖(Desmond Tutu),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從社會正義的前線捎來我們這個時代最急迫的聲音之一。布萊恩.史蒂文森是現代世界裡真實生活中的芬奇.阿提克斯,他致力於拯救無辜卻被判處死刑的人,也企圖拯救這個國家本身。這是一本充滿力量與勇氣之書,勵志且懸疑。一部啟示錄。——伊莎貝爾·威克遜(Isabel Wilkerson),《他鄉暖陽》(The Warmth of Other Suns)作者
★我們美國的刑事司法系統已淪為惡魔的工具。布萊恩.史蒂文森艱困且辛勤地努力多年,帶著卓越技巧與適度的情緒把事情做好。像是「重要的」或是「有說服力的」這樣的形容因為過度使用而失去了它們原有的力量,但閱讀這本書會使人找回它們的意義,也找回對人性的希望。——崔西·季德(Tracy Kidder),《愛無國界》(Mountains Beyond Mountains)作者
作者簡介
布萊恩·史蒂文森 Bryan Stevenson
畢業於哈佛法學院,現為紐約大學法學院教授。致力實現司法正義精神──試著挑戰不正義、幫助被誤判的罪犯、對抗刑法審判時的偏見和歧視、終結對小孩判終身不得假釋的審判;並試著處理死刑這個議題;試著降低監獄人數,結束大量判刑的情況。已成功讓數十位死囚獲釋,多次在美國最高法院辯論。由於堅持不懈為有色人種、貧窮階級的差別待遇奮戰,而獲得廣泛的美譽。
曾獲麥克阿瑟基金會天才獎,這個獎通常肯定以活躍、激勵人心的方式追求公平正義、力求更和平社會之人。他也是平等司法倡議小組(Equal Justice Initiative)創辦人,現任執行總監。2012年曾獲美國著名雜誌《史密森尼》(Smithsonian)頒發美國創造力獎(American Ingenuity Award)社會進步獎。
相關著作:《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電影書衣版.同名暢銷原著)》《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譯者簡介
王秋月
台大經濟系畢業,曾任出版社編輯,譯有《用安靜改變世界》、《是湊巧還是機率?》等書。

【預購】世界咖啡地圖(暢銷修訂版)The Atlas of Coffee Second Edition◎詹姆斯‧霍夫曼 James Hoffmann(譯者: 王琪, 謝博戎, 魏嘉儀 )
Regular price $101.00詳述手沖、愛樂壓、虹吸等各式咖啡沖煮的快速上手心法——咖啡入門者不能錯過!
細數全球三十五個咖啡產國——咖啡從業者必備!
從咖啡的品種、種植與處理法,
再到烘焙、研磨與沖煮,
最後細數咖啡歷史以及全球各產地文化與現況。
咖啡產業從未像現在這般蓬勃發展,全球的咖啡生產國高達七十幾個國家,而現今世上幾乎每個角落都能見到正拿著一杯咖啡的人。本書將帶領各位從分布全球各地的產區進入咖啡世界,每個產國的地理氣候、文化歷史與未來發展,到咖啡果實的處理方式,再到咖啡的烘焙、萃取與各式飲品製作。國際知名咖啡專家詹姆斯‧霍夫曼將帶領熱愛咖啡的你,以張張精彩的圖片、精確紮實的資訊,體驗一場環遊咖啡產地的世界之旅。
從咖啡的品種、種植與處理法,再到烘焙、研磨與沖煮,最後細數咖啡歷史以及全球各產地文化與現況。是咖啡業界必備書籍,更是新手入門認識咖啡的絕佳指南,所有咖啡愛好者的書架都該放上一本!
《世界咖啡地圖》三大內容:
咖啡的誕生與源起
- 咖啡的品種:阿拉比卡與羅布斯塔
- 咖啡豆的誕生:咖啡樹的生長、果實採收、各式品種、生豆各種後製處理
- 飲用咖啡的歷史:從第一間咖啡館開張,到咖啡風靡全球的一波波浪潮
化身成手中的那杯咖啡
- 烘培咖啡豆:各種烘豆機的原理
- 各式咖啡萃取:研磨、沖煮用水、手沖、愛樂壓、義式濃縮、手沖、摩卡壺等各式沖煮基本概念
- 咖啡的品嘗:風味描述、如何鍛鍊自己的風味描述、如何在家自己杯測
- 義式濃縮咖啡:拿鐵、卡布奇諾、摩卡、焦糖瑪奇朵……
咖啡產地在哪裡?
以各大洲為分界,再逐步進入各個國家或產區。
- 全球咖啡演進歷史
- 各產國咖啡發展歷史與現況
- 各產國咖啡詳細地圖
- 各產區特色圖解差異
- 咖啡現況:咖啡貿易政策、公平貿易咖啡、有機咖啡等詳細說明
【香醇推薦】(依姓名筆畫排列)
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吳則霖/2014與2015年WBC世界盃咖啡大師冠軍
許吉東/咖啡大叔
陳志煌/Fika Fika Cafe創辦人、2013年北歐盃咖啡烘焙大賽冠軍
葉怡蘭/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謝博戎/烘豆師、咖啡顧問
蘇彥彰/《咖啡賞味誌》作者
咖啡豆被發現後,經過殖民帝國種植到世界各地,不同地區、不同時代的製程與沖煮咖啡的方法也大不相同,這本書讓你了解咖啡豆的歷史與文化,到咖啡館不再鴨子聽雷,可以認真的與老闆討論咖啡的故事。
──水瓶子/青田七六文化長
James凡事好奇、凡事求知的態度,令我非常尊敬他。看他做咖啡也好,聽他聊咖啡也罷,永遠都有一股頑童的氣息,一點也不無聊。這本書累積了他多年的產地經驗、沖煮和烘焙知識,再加上擅於說故事的文筆,深入淺出,是帶領大眾進入精品咖啡「FROM SEED TO CUP」的好工具。
──吳則霖/2014與2015年WBC世界盃咖啡大師冠軍
身為 2007年世界咖啡師大賽冠軍的 James Hoffmann,絕對是引領現今咖啡浪潮的舵手之一,他對於咖啡的專注與執著,持續透過網路跟全世界的咖啡迷們分享。樂於分享是咖啡人的特質,也因為如此才能不停地向前邁進!
──許吉東/咖啡大叔
結構完整清晰,有理有序,編排與文字詳實簡明,徜徉此領域中應該具備知曉的重點知識均囊括,且閱讀與檢索都極方便有效率。非常實用的咖啡入門書!
──葉怡蘭/飲食旅遊作家、「Yilan美食生活玩家」網站創辦人
最紳士的咖啡世界冠軍,用他親身跑遍世界產區的誠意,化作這本精華,書如其人總是先憂人之所憂,值得細細賞析。
──謝博戎/烘豆師、咖啡顧問
簡單易懂的咖啡書,從認識咖啡品種、烘焙、沖煮到產區介紹都涵蓋其中,大量的照片讓讀者可以更了解內文的敘述,是入門咖啡的好途徑。
──蘇彥彰/《咖啡賞味誌》作者
(依姓名筆畫排列)
知名咖啡專家、作家,以及2007年世界咖啡師冠軍(World Barista Champion)。詹姆斯與他的專業團隊所經營的「Square Mile Coffee Roasters」,是一間成立於英國倫敦且屢屢獲獎的咖啡烘焙公司。作者經常在眾多咖啡生產國之間旅行,也是國際知名的講師。更多詳細介紹請見:www.jimseven.com.
譯者簡介
王琪
大學唸英文系,研究所唸行銷,擁有多年媒體公關經驗。在擔任法國食品協會專案經理時期接觸葡萄酒,2005年移居倫敦後為《品醇客》(Decanter)葡萄酒雜誌中文版擔任翻譯,2006年在Wine & Spirits Education Trust(WSET)倫敦總校取得L3高級葡萄酒與烈酒證書,現在WSET L4 Diploma的最後預備階段。翻譯之餘,現亦為台灣酒訊雜誌歐洲特派員、英國 網站葡萄酒編輯、倫敦酒之城葡萄酒講師。熱衷於研究有機農耕與自然動力種植法,也把倫敦自家後花園當做「實驗葡萄園」;夢想有朝一日成為有機酒農。
謝博戎
畢業於國立中山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咖啡之路始於西元2000年,一路上玩遍各種咖啡烘焙器材,從平底鍋、烤箱、自製奶粉罐、小熱風烘豆機、半熱風專業烘豆機、直火專業烘豆機,直到現今的略大型工業用偏熱風烘豆機,加上對於美味的異常偏執,深入鑽研各種沖煮咖啡的技術,是個十足的咖啡瘋子。2009年創辦鳳展商行,專營頂尖咖啡生豆進、出口貿易,高級精品咖啡豆烘焙批發、零售,專業咖啡、餐飲業開業前咨詢輔導顧問服務,以及專業咖啡沖煮職人教學課程,期許為國內咖啡文化帶來正向發展的動能,讓台灣的咖啡業能在世界舞臺發光。
您可以在鳳展商行的Facebook粉絲專頁找到他:
關鍵字「4-Arts Zero Defect Coffees」及「Phoenix Special Green Coffees」。
魏嘉儀
國立台灣大學地質科學學系與研究所畢業,現為科普與飲品類書籍譯者與編輯。看完本書如同全球產地走一遭,很想喝遍各產地、各品種的咖啡。譯著包括《威士忌品飲全書》、《人類世的誕生》。電子郵箱:jo4wei@gmail.com。

【預購】中年哲學:寫給所有與不可逆的時間搏鬥的人 Midlife: A Philosophical Guide◎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譯者:陳信宏)
Regular price $32.00作者簡介
基倫.賽提亞(Kieran Setiya)
麻省理工學院(MIT)哲學系教授。研究和教授哲學已有二十多年。《中年哲學》出版後,受到《紐約客》(New Yorker)、《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泰晤士報文學增刊》(Times Literary Supplement)的廣泛讚譽,並被翻譯成十幾種語言。另著有《把壞日子過好:MIT教授的七堂哲學課,擺脫無能為力,找到前進的力量》(Life Is Hard: How Philosophy Can Help Us Find Our Way)。
譯者簡介
陳信宏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曾獲全國大專翻譯比賽文史組首獎、梁實秋文學獎及文建會文學翻譯獎等獎項,目前為專職譯者。近期譯作包括《殺戮的季節:一九六五至六六年印尼大屠殺史》、《拆解反動修辭的大師:赫緒曼思想傳記》、《傅柯的多重人生》、《貓哲學》、《國家如何反彈回升》、《如何在二十一世紀反對資本主義》等。

【預購】半透明鏡:清帝國意識形態下的歷史與身分認同 A Translucent Mirror: History and Identity in Qing Imperial Ideology◎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譯者:賴芊曄)
Regular price $49.00 ◆新清史是什麼?
新清史是1990年代發源於美國漢學及歷史學界的學派,代表學者有羅友枝、歐立德、濮德培、柯嬌燕等人。該學派從「少數滿洲人如何統治廣大且複雜的中國」、「由滿洲人建立的王朝對中國傳統(漢人)的歷史論述有何影響」這兩個問題意識出發,試圖從「非中原王朝史觀」、「內亞/東亞帝國史觀」、「非漢族中心主義」、「多民族」視角,來重新修正、書寫過往的清代史。
◆柯嬌燕的《半透明鏡》最大貢獻為何?
本書梳理複雜多元的清代前期歷史,提出一套理論框架,進而對早期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與歷史書寫及身分認同之間的關係,有全面且深入的解釋。
◆半透明鏡是什麼意思?
對古代皇帝來說,鏡子有兩個意涵,一是具有道德或規勸意涵,「歷史之鏡」可以指出統治者的缺失,即「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但「歷史之鏡」在帝國的意識形態上,卻是不透明的,其起源、動機及手段都被刻意隱匿,本書期望能揭露當時的主旋律,進而讓意識形態的形象變成可見的、半透明的。
◆什麼是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
由於清帝國是由皇帝所統治,我們可以將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跟清帝國的「皇權」視為互為表裡、不可分割的一體兩面。清代的皇帝會利用政治、文化、經濟、儀式等手段拓展皇權的影響力。具體操作上,皇帝會利用詔令、日記、紀念碑文等官方文件,並以多語言形式(滿文、漢文、蒙文等)來強化皇權的正當性與普世性,皇帝應統御率土之濱,皇帝應撫育普天之下所有子民。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跟過往的中原王朝/征服王朝,有什麼差異?
自新清史學派出現以來,「漢化觀點」或「滿洲觀點」就一直是學術討論的熱點。但本書作者柯嬌燕認為,清帝國統治的意識形態當然會受到滿洲皇帝的出身影響,但也不宜過於簡單二分。以「滿洲征服」這個概念為例,柯嬌燕認為「滿洲征服」是多元(多民族)力量的結合,滿洲人不單純是征服者,漢人也不單純是被征服者。大清之所以能成功入主中原,是結合滿洲人、蒙古人、漢人的力量,且主要靠的是漢人士兵,如此還算是「滿洲人征服漢人」嗎?清帝國還算是「征服王朝」嗎?
◆清帝國的意識形態與現代中國
清帝國在試圖在強化國家權力的同時,也同時維持政治組織上的相對多元及獨立性,例如始終維持著高度獨立狀態的蒙古與西藏,這是清帝國從本質上有別中國歷代王朝的關鍵之處。清帝國並非單純的「漢化帝國」或「滿洲帝國」,而是建立在「多元且統一」意識形態上的多民族帝國,這最終深深影響了現代中國(不論是中華民國或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國家/民族認同之建構。
作者簡介
柯嬌燕(Pamela Kyle Crossley)
1955年生,現任美國達特茅斯學院(Dartmouth College)歷史學教授,她長期研究清史、中亞史、比較歷史和全球史,著重於探討現代認同的根源,特別是民族認同與現代早期時帝國統治結構的關連性。曾獲古根漢學者獎,並以《半透明鏡》榮獲2001年美國亞洲研究協會列文森獎。主要著作有《孤軍:滿洲三代家族與清世界的滅亡》(Orphan Warriors,1991)、《半透明鏡》與《什麼是全球史?》(What is Global History?,2008)。
審定者簡介
蔡偉傑
國立政治大學民族學系學士、碩士,美國印第安納大學中央歐亞學系碩士、博士。現任國立中正大學歷史學系助理教授。研究方向為蒙古時代以降的歐亞世界史及內亞與中國關係史,著重於帝國、族群、移民與法制史領域。近年來除了從事學術研究外,也透過網路媒體,積極推廣蒙古及內亞的相關歷史知識。著有《從馬可波羅到馬戛爾尼》(八旗文化,2020)。
譯者簡介
賴芊曄
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系世界史組碩士,譯作有《古代中國與越:中國南方邊境的自我認知與族群認同》、《馬、車輪和語言:歐亞草原的騎馬者如何形塑古代文明與現代世界》、《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伊朗元素》等書。

【預購】卡夫卡遺稿集:八開本筆記及其他◎法蘭茲·卡夫卡(Franz Kafka)(譯者:彤雅立)
Regular price $30.00
【預購】如何考古,怎樣思考:性別觀點如何撼動考古學 Ancient Bodies, Ancient Lives: Sex, Gender, and Archaeology◎羅絲瑪莉・喬伊絲(Rosemary A. Joyce)(譯者:林紋沛)
Regular price $35.00馬雅研究、性別研究專家、歐巴馬任命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
揭露我們思考的盲點」——台大人類系副教授江芝華專文導讀・審訂
以上的偏見,在一九六〇、七〇年代性別觀點的介入之後,有了全新的見解。
作者是馬雅研究的專家,參與世界各大博物館的展示規劃。在本書,她綜合考古學發人深省的前沿研究,重新打開原先蓋棺論定的結論,展示考古學如何在性別觀點的帶領下,以更科學、更有邏輯的解釋,推論出更動態、更細緻辯證的考古研究成果。
舉例來說,
■ 墓葬的華麗與否,和男女之別無關,可能跟墓主的年齡更加相關。
■ 女性並不總是比男性處於較低的社會位置,例如:紡織並不只是家務事,而是家族晉身顯赫地位的管道;廚房也並不總是與外界隔絕的空間,舉辦饗宴、提供餐飲是一個家族拉攏政治同盟的聯誼活動。
■ 同一社會階層的男性和女性,可能比女性之間,有更多的相同之處。
■ 在不同的身體觀之下,「非異性戀的性行為」可能也具有生育的功能。
■ 如果連自然界的性染色體都不是那麼涇渭分明,不是「非XX即XY」,又如何能斷定一座小雕像的性別?
本書跳脫考古學只是為了替器物分類和鑑定的學問,而是從人類經驗的多樣化,來思考證據背後的社會生活。不再只是像標本蒐集癖一樣分類文物,而是能有正確想像過去的能力。性別考古學不只是敲醒我們對性別的誤判、對證據的視而不見,更是帶領我們看見性別以外的可能性,那些關於社會差異和權力運作的事。
專文導讀、審訂
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各界好評
超過百年的考古學發展,考古學家得越來越謙虛。面對物、面對時間,我們最有把握的,是知道我們的有限,無論是理論上或是方法上。但是作者透過回顧這些性別研究的案例說明,即便我們充滿了不確定,但是起身對抗當代世界的不平等時,考古學者不能以此卸責,因為我們最了解,「過去」會是強大的資源,當聽到有人簡單援引過去,證明性別不平等是必然複製傳承的,有志於對抗不平等的考古學家都有責任提出質疑。……。我們的祖先告訴我們,在歷史的長河裡,我們透過各種極有創意的方式,理解、面對、處理我們與他人的差異,與差異共處,甚至是讚頌差異,性別/性差異如此,其他方面亦然。而要讓這些祖先發聲,考古學家必須更深刻了解當代,認識我們是在什麼樣的框架內,回望過去。——江芝華(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精彩傑作,深入剖析古代社會的複雜之處,對當代社群的反思一樣鞭辟入裡……書中一連串亮眼案例道出了數千年來世界各地與社會密切交織的性實踐。——林恩‧梅斯凱爾(Lynn Meskell),史丹佛大學教授
作者一次又一次刺激讀者捐棄對性別與性向的成見。她用引人入勝的筆法,揭開成見、既有理論及學者視為證據的素材,三者如何往往以習焉不察而可能造成誤導的方式交互影響。——蘇珊‧漢森(Susan Hanson),克拉克大學(Clark University)教授
不論是把古代小雕像上下顛倒,帶大家看見耳目一新的詮釋,還是重新分析馬雅王室女性周圍的銘文,作者巧妙帶領讀者直探今天考古學研究最富爭議也最發人深省的新發現核心。作者讓我們明白,只要我們想探討何謂女人、何謂男人——以至「何謂為人」的大哉問,考古學必有一席之地。——瑪莉‧魏斯曼特爾(Mary Weismantel),西北大學教授
美國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人類學教授,專長考古學,曾任教於哈佛大學。
她是馬雅研究的專家,主要的田野工作集中在宏都拉斯,近年來則與不同考古學家於墨西哥著名的馬雅遺址進行研究。曾任哈佛大學皮保德考古及民族學博物館(Peabody Museum of Archaeology and Ethnology)副館長、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菲比赫斯特人類學博物館(Phoebe Hearst Museum)館長,參與過衛斯理學院的戴維斯博物館和文化中心、馬薩諸塞州三文治市「遺產博物館和花園」、宏都拉斯的聖佩德羅蘇拉的地方歷史博物館、史密森尼學會轄下的美國印第安人博物館。
她是以家戶的角度進行中美洲史前社會研究的先驅。以家戶為研究起點,進而將宏都拉斯馬雅遺址的家戶置於古典馬雅社會的區域範疇內進行討論。關心人類如何透過與日常器物的互動參與社會,創造不同的生命經驗。她認為物質或者視覺表達並不只是單純體現了社會狀態,而是,物質或視覺本身就參與了社會分類的建構,特別關注「物質」如何介入世界,並擅長分析視覺文化如何形塑個人的社會經驗。
她從考古遺址中發現,宏都拉斯馬雅社會的經濟不平等並不如附近的馬雅社會一樣劇烈,這現象引領她進一步反思考古學的老生常談「人類社會必然走向漸趨加劇的不平等」,事情真是如此嗎?這也反映在她的核心關懷:社會差異、認同和權力運作。
身為一位公共考古學家,她關注歷史資料如何和民族主義捆綁在一起,也關心蘊藏軟實力的文化外交,另外,她也著墨在什麼是文化資產、誰有資格決定應該如何處理文化資產等等議題。
曾榮獲古根漢獎金、傅爾布萊特獎金、萊登大學榮譽博士學位,也曾任歐巴馬政府的文化資產諮詢委員會之一員。
她也是「性與性別研究」的專家。
譯者簡介
林紋沛
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學士、歷史學系碩士。著有《行旅致知:李仙得、達飛聲等西方人建構的台灣知識(1860–1905)》、《跨越世紀的信號3:圖像裡的臺灣史(18-20世紀)》(合著)等。現為專職譯者,喜歡翻譯時的靈光乍現,譯著有《從彼山到此山》、《版權誰有?翻印必究?》、《萬事揭曉》等。
審訂者簡介
江芝華
台大人類系副教授

【預購】尋找尊嚴:關於販毒、種族、貧窮與暴力的民族誌 In Search of Respect: Selling Crack in El Barrio◎菲利普·布古瓦(Philippe Bourgois)(譯者:葉佳怡)
Regular price $56.00「(此書)的作者和紐約埃巴里歐的波多黎各快克藥頭進行了長達五年的對話,他將這些對話和流行媒體報導交錯剪裁在一起,加入學術研究針對灰色經濟及移民社群的研究,另外還插入許多資訊性強但不顯唐突的數據……對布古瓦來說,藥頭的主要問題不是缺乏工作技能,畢竟他們自行運作的複雜系統中就牽涉到行銷、資源分配,還有人際關係,他們缺乏的是『文化資本』,也就是讀寫能力、應對城市機構運作邏輯的悟性,又或者是在街頭及白領世界中轉換的能力。」——卡洛琳娜·岡薩雷斯(Carolina Gonzalez),《舊金山海灣衛報》
作者簡介
菲利普·布古瓦(Philippe Bourgois, 1956~)
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人類學系教授及社會醫學中心主任,2013年獲古根漢獎。布古瓦主要田野地點為中美洲及美國城市,研究領域包括種族、移民、藥物濫用、無家者,他在美國紐約哈林區、舊金山、費城和洛杉磯的研究關注美國內城的種族和暴力議題,以及無家者和監獄的精神病學和城市健康風險管理研究。
除了《尋找尊嚴》,尚著有:Ethnicity at Work: Divided Labor on a Central American Banana Plantation(1989),以及與攝影Jeffrey Schonberg合作關於海洛因成癮無家者的民族誌Righteous Dopefiend(2009);編有:Violence in War and Peace(2004)、Violence at the Urban Margins(2015)。
審訂者簡介
趙恩潔
美國波士頓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現為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專任副教授。著有爪哇跨宗教民族誌 Entangled Pieties: Muslim-Christian Relations and Gendered Sociality in Java, Indonesia;主編《辶反田野:人類學異托邦故事集》、《南方的社會,學》、《異溫層迷航記【芭樂人類學2】》。
研究領域包括文化人類學、宗教人類學、科技與社會、東南亞歷史與文化、性別與身體政治。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人文社科類作品《卡塔莉娜:關於生命療養院,以及人們如何被遺棄的故事》、《憤怒的白人》、《絕望者之歌》、《變身妮可:不一樣又如何?跨性別女孩與她家庭的成長之路》,以及小說類作品《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西北》、《激情》等十數種。

【預購】床,和床上的人類史:性交、出生、就寢、死亡……床的歷史與我們在上面做過的事 What We Did in Bed :A Horizontal History◎布萊恩·費根, 娜蒂亞·杜拉尼( Brian Fagan, Nadia Durrani)(譯者:林楸燕)
Regular price $40.00被忽略的家具,橫跨七萬年的人類生活史,
用嚴謹的史料與趣味故事,補足人類史上被忽略的那三分之一。
一窺人類史上被忽略的那三分之一。
作者簡介
布萊恩·費根 Brian Fagan
1936年生於英國。世界知名考古學作家,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人類學系榮譽退休教授。曾於1959至1965年於尚比亞的李文斯頓博物館(Livingstone Museum) 擔任史前文化研究員,在此期間潛心投入田野調查,專注於非洲史的跨領域研究及遺址保存。1967年開始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直至2004年退休。現與妻女居於加州。
費根的著作等身,更有多部著作已在台灣出版,包含《聖嬰與文明興衰》、《法老王朝》、《古文明七十發明》、《漫長的夏天》和《歷史上的大暖化》。
娜蒂亞·杜拉尼 Nadia Durrani
曾任《世界考古學前沿》(Current World Archaeology) 雜誌編輯,撰寫考古學相關文章二十餘年,與布萊恩·費根合著多本著作。
譯者簡介
林楸燕
英美文學博士,現職為大學教授,兼職翻譯。學術專長為中世紀英國歷史與文學、文藝復興時期劇作。著有《關於人生,莎士比亞的神回覆》;譯作《文藝復興並不美》、《教養是一種可怕的發明》、《讓我們假裝沒發生過!》、《我們的婚姻診斷書:百年好合的八堂基本課》以及《危難求生手冊:緊急時刻,專家教你怎麼做!》等書。

【預購】捍衛自由:和平示威簡史 Freedom’s Banner: How Peaceful Demonstrations Have Changed the World◎夏博義(Paul Harris)(譯者:李明)
Regular price $34.00為何我們今天能有示威?
為何有些示威成功,有些卻失敗?
為何示威權值得珍視捍衛?
和平示威理念源於何處,又不脛而走?
示威,是指為某種理想而舉行的遊行或露天集會。和平示威的權利是一件瑰寶,值得普世尊重和捍衛。
本書追溯和平示威的歷史,及其如何改變了世界。
本書並非鼓吹騷亂、暴動或革命,但有闡釋其與和平示威之聯繫及區別。同樣,本書亦非提倡政府或者官方組織的遊行或巡遊。
本書闡明的,乃是建制外的民眾發起的示威。換言之,本書旨在剖析那些為申冤,或呼籲當局採取行動解決示威者切身訴求,而舉行的示威。
本書特別收錄2020年增訂篇章,闡述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的源起、經過,以及此運動對世界各地示威的影響。
好評推薦
「『示威的自由,應被視為一項普世權利』──本書以學術及全面記述,精彩闡明這點。夏博義創立了一個廣受尊敬的人權組織,他的論述無疑極具權威。」——彭定康男爵,末任港督
「所有憲法和行政法學生、對人權感興趣的學生,以及全世界進行和平抗議的人們都必讀此書……完整的述史和全球腳蹤,記錄了抗議活動的歷史和發展,以及那些試圖捍衛、限制或消滅這些活動的法律的演變。」——白金漢大學《丹寧法學期刊》
「世界頂尖專家傑作,對抗議權的精闢分析。本書強烈提醒人們:只有這項權利受法律保護時,自由與民主才能蓬勃發展。史料充沛、案例豐富,讀後我更想走上街頭和法庭,捍衛這權利。」——海倫娜·肯尼迪女爵
「對示威權的全面探索。這位大律師預研充分,筆觸飽含熱情,他曾挺身為捍衛集會自由權辯護。夏博義勝利完成了自己設定的艱鉅任務。」——比爾·鮑林教授,倫敦大學
「圍繞示威權的歷史和政治意義,這項比較研究得出大量真知灼見。對於任何對人權史和政治抗議感興趣的人,本書都是寶庫。」——薄諳度教授,新南威爾士大學、香港大學比較法與公法研究中心
作者簡介
夏博義(Paul Harris)
國際人權問題專家。英格蘭執業大律師、香港資深大律師、牛津地方議員。他是英格蘭和威爾士律師協會人權委員會創始人,香港人權監察創會主席。他在香港為被控阻街的示威者成功辯護後,開始系統地研究示威活動。他傾近20年分析全球各次重大示威運動,聚焦示威與政治民主化及與國際關係之間的相互作用。他曾執行多項人權任務,特別是於馬拉維、哥倫比亞、尼泊爾等,並於1999年東帝汶獨立公投時任觀察員。他現居住及工作於倫敦和香港。
譯者簡介
李明
資深翻譯。上海財經大學BBA(1996)、香港科大商學院MBA(1999)、倫敦政治經濟學院國際戰略與外交行政碩士(EMSc, Merit, 2019)。擁26年翻譯經驗,累積譯量逾百萬字,專攻財經、行政、歷史等領域,曾為香港孫中山博物館、香港迪士尼樂園、《經濟學人》及多個知名品牌撰稿及譯文。

【預購】改寫人性的人:二十世紀,一群人類學家如何重新發明種族和性別 Gods of the Upper Air: How a Circle of Renegade Anthropologists Reinvented Race, Sex and Gender in the Twentieth Century◎查爾斯·金(Charles King)(譯者:謝佩妏)
Regular price $44.00無論在任何時代,這本書都會是一本學術傑作。用優美的文筆和敏銳的觀察寫出文化人類學之父法蘭茲‧鮑亞士的故事,以及他對當年和現代的重要道德議題所造成的影響。在極度分裂的現代世界裡,這本出色的新作提醒了我們,當年那些離經叛道的人類學家有多麼傑出,而他們的志業仍有待完成。——大衛‧奧辛斯基(David Oshinsky),普立茲獎得主
作者簡介
查爾斯·金 Charles King
喬治城大學國際事務教授,研究主題包括族群政治、民族主義、極權政體的轉型,以及城市歷史。經常上媒體評論國際議題,文章散見於《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洛杉磯時報》、《國際事務》,以及《外交政策》。
譯者簡介
謝佩妏
清大外文所畢,專職譯者。

【預購】暴政:掌控關鍵年代的獨裁風潮,洞悉時代之惡的20堂課 On Tyranny: Twenty Lessons from the Twentieth Century◎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譯者:劉維人)
Regular price $22.00 提摩希‧史奈德(《黑土》作者、知名歷史學家):捨棄事實就是捨棄自由。現實世界並沒有「成人」。我們得自己收拾殘局。自20世紀提煉出的20則歷史教訓!不分階級、行業、領域,永久受用!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二十個教訓的共同指向,是如何建立公民精神以及一個不讓政客或媒體操弄的公民社會,提防黨國體制竊取民主憲政賦予人民的權利與自由,不讓政客將國家占為己有的民主防衛機制。
許家豪(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史奈德教授提醒我們,我們不應該因為習慣了民主生活,就開始卸下心中的防禦,開始遺忘歷史的教訓。相反地,我們應該時時警醒,監督政治領袖的言行,警戒政府或民意機關是否任意擴權。
歷史告訴我們:社會會崩毀、民主會衰頹、道德可能破滅。
我們太容易誤信、盲從、崇拜,即便是平常百姓,也會有成為大屠殺兇手的一天。
當魯莽粗率右目光短淺的勢力當道之時,我們該如何面對這一切?
這時代理性盡失,冷靜溝通不敵動之以激情,踏實政策不敵空洞響亮的口號,和真相相比,虛假而煽情的偽新聞竟然更使人信服。
當價值急速崩解,更令人顫慄的是鄉勇式正義當道,民眾激動吶喊的背後不是對自由與平等更深刻的追求,而是對強權與獨裁急速升溫的崇拜。
這個世界怎麼了?
當危急世代的警鐘敲響,我們又該如何自處?
集權獨裁的暴政與強人,難道要再次統治世界了?
我們的未來,難道注定充斥殘忍與暴力嗎?
提摩希‧史奈德以回顧、洞悉歷史的重要轉捩點,凝縮20堂課,在極度簡練的篇幅中,教我們了解如何因應現況、共創未來。更重要的是從時間的積累中發掘貫通其中的關鍵,在事情未發之時,憑依過去的經驗嗅到警訊,避免重蹈覆轍。
如果你了解歷史,就會知道強權之下無自由;如果你回顧過去,就會知道高牆之後無沃土;如果能冷靜思考,就會明白明星式的崇拜不過是曇花一現,當激情退去、神話不再,徒留的是蕭條的大街與消極的未來。
這是狂暴、紊亂的時代,是強人當道、空話與謊言漫天飛、價值觀扭曲,人人以自我利益為最大化,枉顧公眾需求與平等自由的年代。
每件事都發生得很快,消逝得更快,而在這過於匆促、虛假多過真實的一個個瞬間,如何抉擇、判斷、掌握真實的樣貌和站穩應有的立場,是我們亟待面對的迫切問題。
好評推薦
葉浩(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
許家豪(中山大學日本研究中心兼任助理教授)
各界共同推薦
李惠仁(《不能戳的秘密》、《并:控制》導演)
黃益中(高中公民教師、《思辨》作者)
陳方隅(《菜市場政治學》共同編輯)
國際媒體一致肯定
針對川普而發,最強而有力的宣言!——《新政治家雜誌》(New Statesman)
在這短短幾百頁裡,你可以知悉上個世紀中最重要的事件,和那些我們顯然忘卻的關鍵重點……你再也找不到比這本書更有智慧的指南了。——《觀察家報》(Observer)
這本輕薄短小的書的重要性,只比一本口袋憲法大全低一點點……這是一部奠基於歷史的作品,卻充滿了符合現世的緊迫危機感。——《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史奈德以兩次世界大戰之間的德國歷史為基底,寫下了如何預防,或至少預防我們生命和思想受迫害的方法。——《華盛頓郵報》
循著鄂蘭、米沃什、哈維爾的道路,史奈德寫了一則關於我們的權利與自由如何自這年代倖存的宣言……本書份量之輕、易於閱讀,是可以快讀慢思,造成影響力之書。——《前景雜誌》(Prospect)
充滿迫切感、憤慨……本書緩解了一些我們的川普焦慮症。——《每日電訊報》(Daily Telegraph)
我們正往法西斯主義全速發展。這位美國作家對我們自身處境不抱絲毫幻夢。——斯維拉娜・亞歷塞維奇(Svetlana Alexievich),2015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史奈德無疑是位地位卓越的權威學者……如果有更多人在閱讀新聞媒體報導時能遵循他的忠告,避免被捲入網路人造「醜聞」,懂得交友無國界,並謹守職業道德,那麼這世界肯定會變得更好。——《泰晤士報》(The Times)
作者簡介
提摩希‧史奈德(Timothy Snyder)
耶魯大學歷史系講座教授,主要研究方向為現代東歐史,畢業於牛津大學,曾在巴黎、維也納和哈佛大學擔任過研究員。曾獲漢娜‧鄂蘭獎章、萊比錫書展大獎、美國藝術文學院文學獎項,文章評論散見全美各大媒體、報章雜誌專欄。撰有多部備受稱譽的史學著作,包括《血色之地:希特勒與史達林之間的歐洲》、《黑土:大屠殺為何發生?生態恐慌、國家毀滅的歷史警訊》、The Road to Unfreedom: Russia, Europe, America(即將出版)等。同時也是美國大屠殺紀念博物館外交關係理事會暨良知委員會的成員、維也納人類科學研究中心的常駐研究員。
審訂者簡介
許家豪
國立中山大學政治學博士,國立中山大學中國與亞太區域研究所兼任助理教授。
研究專長:政治理論、中國政治思想、國際關係理論、社會科學方法。
譯者簡介
劉維人
自由譯者,不專業的冷知識宅宅。喜歡英美哲學、自然科學、社會科學、桌遊、酒。譯有《超級英雄是這樣煉成的》、《世界上最完美的物件》、《被誤讀的哲學家》、《反民主》、《品味這件事》等。

【預購】毒藥貓理論(修訂版):恐懼與暴力的社會根源◎王明珂
Regular price $35.00青藏高原東部邊緣的山間村落中,過去流傳一種「毒藥貓」傳說。毒藥貓指的是能變成動物害人及施妖法的女人。那些故事,有些像是神話傳說,有些如本地陳年舊事,有些是人們自身的經驗。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每個村中都有一兩位婦女被人們閒言為毒藥貓。由於一些當代現實關懷,作者藉著對毒藥貓的研究,提醒我們一種人類社會普遍的暴力形式。
作者指出,在各種講求內部純淨的社群認同下,人們面臨重大社會矛盾或外來災難時,經常猜疑內敵勾結外敵,最後以集體施暴於一替罪羊來化解矛盾與對外界的恐懼,並團結社群。以羌族村寨的毒藥貓傳說、歐美近代初期的獵女巫風潮、二戰時猶太人遭受的大屠殺、台灣228事件、當代種族與宗教性認同下的恐怖攻擊、網路社群暴力等等為例,本書說明人類此種根深柢固的原初社群認同,與由此而生的對內部與外界敵人的恐懼、猜疑與暴力。希望這樣的認知能夠照亮我們所處社會及個人心理陰幽的一面,因而能避免陷身其中。
作者簡介
王明珂
哈佛大學博士,中研院歷史語言研究所特聘研究員,台師大講座教授,中研院院士。研究領域為中國民族、游牧社會、族群認同與歷史記憶。曾長期在青藏高原從事結合史學與人類學的羌、藏族田野,建立由邊緣理解中國之方法基礎。由理解邊緣族群而將其奇特化為熟悉,因而將吾人熟悉的知識視為奇特,並以同一邏輯重新理解它們。主要著作為《華夏邊緣》、《羌在漢藏之間》、《英雄祖先與弟兄民族》、《游牧者的抉擇》、《反思史學與史學反思》等書。

【預購】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暢銷經典回歸版】 Hillbilly Elegy: A Memoir of a Family and Culture in Crisis◎傑德·凡斯(J. D. Vance)(譯者:葉佳怡)
Regular price $33.00 每一個孩子也都希望能有一個安穩的家。每一對父母都希望能給孩子成功的未來。然而,在一度被認為是「圓夢之國」的美國,在不被主流媒體與社會大眾關注的阿帕拉契山區與「鐵鏽地帶」,這樣平凡的期待只是奢望。籠罩著殘破的美國鄉間小鎮的是絕望。
這裡的人們誠懇、直率、熱愛家庭、篤信上帝,然而文化的差異、社會的排斥,剝奪了他們向上流動的機會。這裡的孩子不僅無法念大學、永遠只能做低階藍領工作,更被家暴、輟學、未婚生子、酗酒,與毒品給緊緊掐住。真正更不幸的是,時候久了,他們只能視之為理所當然,拒絕批評,拒絕外界的援助,也拒絕相信自己……只能怨天尤人,把內心深處的挫折轉化為對社會的憤怒。
在各種因素的眷顧下,本書作者傑德.凡斯掙脫了山裡小鎮套在他身上的階級鎖鍊,從耶魯大學法學院畢業、進入名聞遐邇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上班,成為人人稱羨的人生勝利組、見證「美國夢」的奇蹟。然而,在這本自傳當中,他透過他命運多舛的前半生述說底層美國與憤怒白人的絕望與無力,分析究竟是什麼因素讓他們無法改變命運、在美國社會安身立命。另一方面,他也試圖透過自己的案例說明,在這個每年都有好幾位青年因毒品或犯罪而死亡的美國小鎮,成功地翻轉人生、突破階級的枷鎖。他認為,關鍵在於對自己創造改變能力的信任,以及一個和睦的家庭。
從絕望的底層,胼手胝足攀向人生勝利組,
凡斯的故事述說著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與憤怒,
也見證了在親情的支持下,魯蛇翻轉人生的可能。
《絕望者之歌:一個美國白人家族的悲劇與重生》透過一個小人物的個人角度,以感人、溫馨的故事闡述美國工人階級面臨的文化危機。儘管已經有大量的報導在警示過去四十年來這個階級經歷的困境,但從來沒有一個來自內部的人述說他們真實的故事。在《絕望者之歌》中,凡斯用他真實的人生來呈現,對一群生下來就注定無法翻身的族群來說,社會、經濟、與階級的墜落究竟是什麼感受。
凡斯家族的故事始於二戰後情勢一片大好的美國,他一貧如洗的外祖父母為了逃離貧窮,從肯塔基的阿帕拉契山區移民到俄亥俄州。外祖父在汽車工廠找到工作,讓他們的家庭晉升中產階級,他們的其中一位孫子甚至成為耶魯法學的畢業生,可謂光耀門楣,達成了「世代向上流動」的夢想。然而,在《絕望者之歌》的家族記事中我們看到,凡斯的外祖父母、阿姨、舅舅、姐姐,以及最重要的是他的母親,始終無法適應城市中產階級的生活,並難逃糾纏部分美國城鎮的貧困、家暴、酗酒等等社會問題。在凡斯毫不掩飾揭露的家族鬧劇與悲劇當中,是折磨著每一個美國工人階級的惡夢。
《絕望者之歌》的故事悲喜交織,真誠而感人,從書中人物我們可以看到要擺脫階級牢籠究竟要付出多少努力且多麼遙不可及代價。同時也提醒著世人,美國底層社會究竟蘊藏著多少的徬徨、挫折與憤怒,這些都是我們理解川普現象所不能忽視的社會背景。
推薦人
◎ 沈政男(草屯療養院精神科醫生)
◎ 林立青(《做工的人》作者)
◎ 劉安婷(「為台灣而教」基金會共同創辦人)
各界讚譽
▸ 這本卓越且感人肺腑的書,描寫了一個由阿帕拉契山脈貧窮白人組成的弱勢群體。對於這個群體,我只能依靠想像去間接了解。凡斯從小被父親拋棄,母親也對養育他沒有興趣,於是他的祖父母接管了撫養職責,他們很愛凡斯卻有暴力傾向。儘管困難重重,凡斯還是熬過了自己窮困且提心吊膽的童年,最終進入了耶魯法學院。這本書對貧窮背後複雜的文化和家庭因素進行了深刻的解讀,但它真正的魅力依舊在於故事本身,以及凡斯敢於講述它的勇氣。——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
▸ 這是一本淒美而動人的回憶錄,記錄了作者從一個失婚的母親與破碎的阿帕拉契家族當中成功翻轉人生,最後從耶魯法學院畢業的故事。《絕望者之歌》不僅令人驚嘆連連,而且賺人熱淚,又不時出現叫人捧腹大笑的荒唐情節。同時它還具備極度深刻的社會意義。作者毫不掩飾的真誠為大眾開了一扇窗,揭露了過去不被主流大眾看見的美國,並點出了希望所在。《絕望者之歌》宣告了一位才華洋溢、與眾不同的作家的誕生,而且是所有想知道美國出了什麼問題的人都必讀的作品。——虎媽蔡美兒(Amy Chua)
▸ 傑德.凡斯(J. D. Vance)
▸ 菁英通常都會從「經濟停滯」、「社會不公」的角度來理解我們的社會危機,傑德·凡斯以親身的血淚經驗講述一群學術圈子看不見的真實人物故事。——矽谷傳奇創業家彼得·提爾(Peter Thiel)
▸ 美國政治體系與白人工人階級對彼此失去了信任。傑德.凡斯的回憶錄《絕望者之歌》赤裸裸地呈現一個經歷這種信任毀滅的家庭的真實面貌。並非所有的白人工人選民都像凡斯先生的家族一樣來自阿帕拉契的鄉村,但他描述的現象卻很普遍。關於2016年的美國,你不會讀到更重要的一本書。——《經濟學人》2016年關於美國最重要的一本書
▸ 凡斯先生盤踞暢銷排行版鰲頭的回憶錄描述了他在經濟一蹶不振的俄亥俄鋼鐵小鎮的成長經驗。《紐約時報》的珍妮佛.西納寫道『我們都迫切想知道當今的選民為什麼不信任政府,但我們從未從電視上華麗的嘴砲中得到任何答案。現在,我們有了凡斯先生。他對底層白人充滿悲憐又尖銳的社會觀察有助於我們了解今日美國的政治騷動,尤其是川普的崛起。凡斯先生的第一手經歷與細膩的反思無心插柳地為這場不文明的選舉提供了一個文明的註解,而且他的淺詞用字是如此平易,相信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人都看得懂。——《紐約時報》理解川普為何獲勝的六本書
▸我們多少都知道勞工階級的道德觀是什麼,但如果你想溫習一下,我推薦你看傑德.凡斯的《絕望者之歌》。凡斯一家人來自肯塔基與俄亥俄州,而他對他成長環境周遭人物的信念的描述是在這個歷史當下,你不能錯過的好書。——《品格》作者大衛·布魯克斯(David Brooks)
▸凡斯先生的《絕望者之歌》是一本至情至性、讀後不能不掩卷嘆息的回憶錄,也是針對美國白人勞工階級之文化評論的傑作。社會科學家已經研究失業、離婚、毒癮等摧殘這個群體的因素多年,但對凡斯先生來說,這就是他的人生的一部分,而且他提出了一個強而有力的解釋來說明為什麼跟他一樣成長背景的人那麼難以翻身。他的焦點放在來自阿帕拉契山區的家鄉。在這個從紐約延伸到阿拉巴馬的廣袤地區,他說,「白人勞工階級的命運是最慘澹無望的」……在這場美國大選中,各路人馬紛紛對白人勞工選民提出各種承諾,此時出版的《絕望者之歌》不僅精采絕倫,而且發人深省。針對白人勞工階級的困境,凡斯先生說,「嚴格來說,我不知道答案是什麼,但我知道唯有我們停止抱怨歐巴馬、布希或某家大公司,並反問自己可以做些什麼來改善現況,才有可能出現轉機。」——《華盛頓郵報》書評
作者簡介
傑德·凡斯(J. D. Vance)
雖然有著白人的外貌,但蘇格蘭—愛爾蘭裔的血統讓他的家族在以盎格魯—撒克遜白人為主的美國社會中被視為異類。生長在美國俄亥俄州南部的中央鎮,所謂的廣大的「鐵鏽帶」中的一座貧窮小城,見證了美國經濟蕭條對工人階級帶來的沉痛打擊。
二戰過後,凡斯的外祖父母為了過著更好的生活,放棄伐木採礦的工作,離開肯塔基州阿帕拉契山脈的老家,來到中央鎮的一家汽車工廠謀職,並生下他的母親。隨著戰後美國經濟的復甦,祖父母彷彿也一圓美國夢,但因為出生、階級、文化的差異,孤伶伶的小倆口從來沒有適應當地社會,這造成他們家族隨後的不幸,亦即傑德.凡斯悲慘的成長背景。最大的災難是父母離異,以及在離婚後藥物成癮、家暴惡習難改的母親。同時,教育程度不高的外祖父母雖然脾氣暴躁、粗鄙,但他們對外孫的愛讓凡斯在家庭風暴中得以棲身,並對未來保有一絲希望。
高中後進入海軍陸戰隊,軍事訓練讓他有機會過著「正常」的生活,並終於有能力獲得經濟獨立。退伍後進入俄亥俄州立大學,畢業於耶魯法學院,雖然與菁英文化格格不入,但表現優異並擔任《耶魯法學論叢》編輯。凡斯曾在矽谷傳奇創業家、PayPal創辦人彼得.提爾(Peter Thiel)的創投基金公司Mithril Capital Management擔任董事,並為現任俄亥俄州聯邦參議員。2024年他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川普的副手搭檔,投入大選。
譯者簡介
葉佳怡
台北木柵人,曾為《聯合文學》雜誌主編,現為專職譯者。已出版小說集《溢出》、《染》;散文集《不安全的慾望》。譯作有非虛構作品《憤怒的白人》、《向獨裁者說不》、《永遠的蘇珊》;長篇小說《我彌留之際》、《消失的她們》、《激情》、《沼澤女孩》、《聲音與憤怒》、《哈姆奈特》;短篇小說集《恐怖老年性愛》、《她的身體與其它派對》、《西北》、《激情》;人類學作品《卡塔莉娜》、《尋找尊嚴》;圖像小說《歡樂之家》等。

【預購】非暴力抗爭:修復支離破碎的世界,這是唯一的方式! We Are Power : How Nonviolent Activism Changes the World◎托德·哈薩克-洛威(Todd Hasak-Lowy)(譯者:劉名揚)
Regular price $40.00獻給下一個世代的非暴力運動人士,你就是力量!
作者簡介
托德·哈薩克—洛威(Todd Hasak-Lowy)
為加州柏克萊大學博士,目前於芝加哥藝術學院(School of the Art Institute of Chicago)擔任通識教育系教授。與妻子及兩位女兒定居於伊利諾州埃文斯頓(Evanston)。
譯者簡介
劉名揚
台北人。美國紐約大學美術系研究所畢業。曾長年旅居美、日,現專職從事設計與英、日文翻譯工作。譯有《完全北野武》(紅色文化)、《GO》(麥田)、《電子之星:池袋西口公園4》(木馬)、《秋葉原@DEEP》(木馬)、《給我搖擺,其餘免談》(時報出版)、《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後巷說百物語》(台灣角川)、《與小澤征爾共度的午後音樂時光》(南海出版)、《圖解資本論》(漫遊者文化)、《圖解心理學》(漫遊者文化)、《美國海豹特種部隊教你反恐逃生密技100招》、《美國海豹特種部隊教你災難求生密技100招》、《創意思考的祕密在聯想力》、《概念思考模式》(本事出版)等書。

【預購】非暴力的力量:政治場域中的倫理 The Force of Nonviolence: The Ethical in the Political◎茱蒂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譯者:蕭永群)
Regular price $30.00非暴力的主張還有什麼意義?
「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當代最重要的女性主義理論家」茱蒂斯・巴特勒
反思國家暴力與全球政治狂潮之作
在公民不服從運動於各地風起雲湧的當代,
誰有權來界定什麼是暴力、什麼是非暴力?
當你是一名為了爭取社會平等的政治抗爭者,在什麼情況下,你覺得你可以行使暴力?
反過來說,又是在什麼樣的狀況下,國家權力能夠「合理」行使暴力?
思考這些問題,就是政治的倫理學。
暴力與非暴力的界定遠比我們所想的曖昧,在本書中,巴特勒取徑傅柯、班雅明、法農、巴里巴等人的理論,拆解暴力所隱含的話語陷阱,也探討了為何這種壓迫往往行使在難民、少數種族與特定性別身上。此外,也分析了「種族幻象」(racial phantasms)如何形塑了國家的正義以及行政上的暴力
非暴力常被誤解為出自冷靜靈魂的消極手段,巴特勒則賦予它全新的政治想像,她認為非暴力與憤怒、仇恨,甚至毀滅都並不相違,是一種充滿憤慨、激情與攻擊性的表達形式。透過肉體抗爭與不合作,抗爭者向當權展現其存在;當弱者受暴力斲傷而催折,他人則透過悲慟與紀念賦予其生命存在價值。從而超越了個人主義,一種新的、全球性的平等理想也就此誕生。
專文推薦
黃涵榆(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英語學系教授)
共同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紀大偉(國立政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副教授)
張小虹(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教授)
萬毓澤(國立中山大學社會學系教授)
國外好評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具創意和勇氣的社會理論家,且一直持續寫作。」——柯尼爾‧衛斯特(Cornel West),著有《種族議題》(Race Matters)
「做為一種抵抗和抗議的手段,非暴力通常被視為消極的個人主義。而巴特勒的哲學則認為,這實際上是一種精明甚至激進的集體政治策略。」——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非暴力的力量)引導我們踏上一條從未嘗試過的解放之路,但在開始追求的那一刻,似曾相識與熟悉之感便湧上心頭。」——倫敦政治經濟學院書評LSE Review of Books
「茱蒂斯‧巴特勒是當代最有洞見、最勇於挑戰且最具影響力的思想家之一。」——理查·恩斯坦(Richard J. Bernstein),美國哲學家,著有《論暴力:思無所限》(Violence: Thinking without Banisters)
作者簡介
茱蒂斯·巴特勒 Judith Butler
1956年生,耶魯大學哲學博士,美國後結構主義學者,研究領域涵蓋女性主義、酷兒理論、政治哲學以及倫理學。目前任教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修辭學與比較文學系。
巴特勒為女性主義理論代表人物,其著作《性/別惑亂:女性主義與身分顛覆》一書,更是女性主義的必讀經典。她近年的研究關懷,則轉向政治、暴力與倫理問題,被稱為「現代政治理論中最有影響力的聲音」和「最有影響力的女性主義理論家」。
2019年香港反送中運動期間,巴特勒參與了學術界連署,讉責香港警察的暴力行為,並促請香港政府捍衛學術自由,以及成立獨立調查委員會。
譯者簡介
蕭永群
臺灣大學中文系101級,美國加州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研究所畢業,專攻臺灣日治時期文學語言暨翻譯研究,現任美國德州媒體業新聞記者兼主播。譯有臺灣詩人杜國清《翻譯與譯詩》(英譯)。鍾愛羅曼•雅各布森的翻譯理論以及其「創譯」觀,堅信翻譯即是一次次對於自我經驗之修正與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