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lter
- 14歲,明日的課表
- 1Q84
- 1Q84(10周年紀念套書)
- 1Q84:Book 1
- 1Q84:Book 1(4月-6月)
- 1Q84:Book 1(4月-6月)(10周年紀念版)
- 1Q84:Book 2
- 1Q84:Book 2(7月-9月)
- 1Q84:Book 2(7月-9月)(10周年紀念版)
- 1Q84:Book 3
- 1Q84:Book 3(10月-12月)(10周年紀念版)
- 1Q84:Book 3(10月-12月))
- 2小時讀通!用得到的世界史
- 30歲可以是大人嗎?
- 4711228588909
- 52赫茲的鯨魚們
- 61chi
- 9780500294529
- 9786263032989
- 9786263142541
- 9786263184329
- 9786263352971
- 9786263356306
- 9786263358706
- 9786263358713
- 9786263382138
- 9786263561601
- 9786267061312
- 9786267061329
- 9786267063026
- 9786267073476
- 9786267073896
- 9786267079843
- 9786267095744
- 9786267102374
- 9786267206003
- 9786267263099
- 9786269577583
- 9786269681891
- 9789570850963
- 9789570867626
- 9789571373416
- 9789573339304
- 9789573339809
- 9789573339908
- 9789577415141
- 9789861336893
- 9789861797601
- 9789863232186
- 9789863234586
- 9789863593706
- 9789863596400
- 9789863596417
- 9789863848967
- 9789864015863
- 9789864063345
- 9789864590117
- 9789864775385
- 9789865080136
- 9789865102289
- 9789865102531
- 9789865115463
- 9789865548896
- 9789865596880
- 9789869822695
- 9789869970143
- 9991110825038
- Aiko Kuninoi
- Akiyoshi Rikako
- Anne Lamott
- Ayano Takeda
- bird by bird
-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 BL
- BL漫畫家的性愛場景訪談集
- boy love
- calling you
- Daisetz Teitaro Suzuki
- EZ叢書館
- F
- Food Dictionary
- FUMIKO FUMIO
- Gay Hero’s Visual Dictionary
- GL
- goth
- GOTH斷掌事件
- GOTH斷掌事件【全新增訂版】:特別新增收錄番外篇〈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
- HANA
- Haruki Murakami
- hello kitty
- Hello Kitty讀尼采
- holiday
- ingectar-e
- Iwai Keiya
- Jiji吉吉
- JR上野站公園口
- Junjo Shindo
- Kiki & Lala
- Kiki & Lala讀幸福論
- Matsumoto Taiyo
- Miyabe Miyuki
- Muji
- My Melody
- My Melody讀論語
- naked director
- Natori Sawako
- Natsuhiko Kyogoku
- Natsuo Kirino
- Nietzsche
- NIGOTARO
- No.吾 全四冊套書
- PIE國際出版編輯部
- Post Media編輯部
- Renjo Mikihiko
- Sake
- sanrio
- SANRIO三麗鷗
- Sasaki Toshinao
- sayak murata
- SONOKO MACHIDA
- Soupy Tang
- STUDIO WORK
- studiowork
- Tanikawa Shuntaro
- William Manchester
- Yoko Ogawa
- yuka
- 《乙女の本棚IV》春天乘坐于马车上
- 《乙女の本棚IV》春天乘坐於馬車上
- 《乙女の本棚IV》春天乘坐於馬車上:「文豪」與當代人氣「繪師」攜手的夢幻組合。不朽的經典文學,在此以嶄新風貌甦醒
- 《灌籃高手完全版》電影上映紀念套書(全24冊)
- 「鬼滅之刃」戰鬥人生生存語錄
- くにのいあいこ
- やまもとひろふみ
- ライブ
- 一個人開書店
- 一個人開書店:那霸市場裡的烏拉拉
- 丁世佳
- 七崎良輔
- 三岛由纪夫
- 三島由紀夫
- 三浦しをん
- 三浦紫苑
- 三采
- 上田秋成
- 上誼文化公司
- 上野千鶴子
- 不二家
- 不再獨自悲傷的夜晚
- 不可思議
- 不可思议
- 不完整的人
- 不是看手機的時候
- 不是看手機的時候:小魚腥草和不思芭娜
- 不被愛也沒關係
- 不被爱也没关系
- 不道德教育講座
- 不道德教育講座【異色典藏版】
- 世上神不多
- 世界歷史
- 中上健次
- 中信出版集團
- 中國大陸
- 中村一般
- 中村至宏
- 中田英壽
- 中野明
- 丹地陽子
- 乙一
- 亂倫
- 亂髮
- 二宮敦人
- 二木老師
- 井上真偽
- 井上雄彥
- 亞洲史
- 亞洲文化
- 京極夏彥
- 人文
- 人文史
- 人文社科
- 人造衛星情人
- 人間
- 人間地獄 語言為器
- 人間失格
- 人際過敏症
- 人際過敏症(長銷經典版)
- 人際關係
- 仁井ちく
- 今天天氣不錯,我打算把上司幹掉
- 今日は天気がいいので上司を撲殺しようと思います
- 今野敏
- 任雙秋
- 伊坂幸太郎
- 但我就是忍不住
- 住那个家的四个女人
- 住那個家的四個女人
- 佐佐木俊尚
- 佐田雅志
- 佐藤真紀子
- 佐野洋子
- 何姵儀
- 何宜叡
- 佛像與寺院解剖圖鑑
- 佛像與寺院解剖圖鑑:教你如何解讀遍布寺院境內的深奧佛意
- 來到少女雜誌的編輯君
- 侯萱憶
- 便利店人間
- 便利店人间
- 俳句
- 假如真有時光機
- 健行
- 健部伸明
- 傳記
- 儿子的男朋友
- 光与黑暗的一千年
- 光現出版
- 光與黑暗的一千年:中世紀思潮、大航海與 現代歐洲的誕生
- 兒童繪本
- 全裸導演
- 全裸導演 村西透伝
- 兩個夏天
- 兩親關係
- 其他
- 再見了!深夜咖啡店
- 再訪!女王陛下的深夜咖啡店
- 凡喲
- 到書店找創意
- 到書店找創意:跟著日本廣告鬼才,看書店風景,激發靈感
- 前男友的遺書
- 劉姿君
- 劉子倩
- 劉格安
- 劉黎兒
- 加門七海
- 勵志
- 北一喜多捕物帖
- 北京聯合出版公司
- 北川悅吏子
- 医生说我可以去死没关系:日本王牌精神科医师终极疗愈秘诀,治好1000颗破碎的心!
- 半自白
- 半邊藍天套書
- 卍
- 卓惠娟
- 南伸坊
- 南君
- 南方小鎮時光
- 南方小鎮時光:左營‧庫倫洛夫
- 博士熱愛的算式
- 印刻
- 卵山玉子
- 原點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又吉直樹
- 反蘇格拉底
- 古事記
- 古事记
- 古代詩選
- 古內一繪
- 古典文學
- 古又羽
- 古市憲壽
- 古歌
- 只有你聽到
- 只有你聽到 CALLING YOU
- 只有你聽到 CALLING YOU:特別新增收錄短篇小說〈假女友〉!
- 只要還活著(《餘命十年》作者小坂流加最後遺作)
- 台灣
- 台灣東販
- 台灣角川
- 台灣角川出版社
- 史提芬·瑞克勒斯
- 各種各樣的家
- 各種各樣的家:超級家庭大書
- 吉本芭娜娜
- 吉竹伸介
- 同事都是外星人
- 同事都是外星人:一掃職場壞心情的教戰手冊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文學
- 同期
- 名取佐和子
- 君主論
- 吳佩珍
- 吳季倫
- 吳心尹
- 吳念真
- 吳念真、李鴻欽
- 吳舜立
- 吾
- 呂郁青
- 周作人
- 和智英樹
- 和靜清寂
- 和食古早味:你不知道的日本料理故事
- 咒術
- 哲学超图解
- 哲学超图解:世界72哲人x古今210个哲思,看图就懂,面对人生不迷惘!【三版】
- 哲學
- 哲學概論
- 哲學超圖解
- 哲學超圖解2
- 哲學超圖解2(中國、日本、歐美當代哲學篇):中西72哲人x 190哲思,600幅可愛漫畫秒懂深奧哲學,讓靈魂更自由!
- 哲學超圖解:世界72哲人x古今210個哲思,看圖就懂,面對人生不迷惘!【三版】
- 商周出版
- 商業理財
- 啟明出版
- 喂!喂!下北澤
- 喜多川泰
- 單戀
- 單戀(完美綻放版)
- 嚴可婷
- 四塊玉文創
- 回憶錄
- 回转木马的终端(全新修订版)
- 困難
- 國境之南·太陽之西
- 圓神
- 圖文書
- 圖解世界5大神話
- 圖解世界5大神話:從日本、印度、中東、希臘到北歐,65個主題解讀東西方神祇與傳說、信仰與世界觀
- 在你背後
- 在廁所閱讀的廁所小說
- 在我遇到老公之前
- 在黑心企業工作的我變成了貓之後
- 在黑心企業工作的我變成了貓之後 1
- 在黑心企業工作的我變成了貓之後2
- 地下鐵事件
- 地獄の楽しみ方
- 地球星人
- 場景設定靈感辭典
- 場景設定靈感辭典:創作者進行「場景設定」時不可或缺的究極資料集,1萬7千筆場景情報大揭露!
- 夏川草介
- 夏木志朋
- 夏目漱石
- 夏雪
- 夕鷺叶
- 多利安助川
- 多桑
- 夜行
- 夢野久作
- 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 大人的煩惱,就由兒童記者來解答吧!
- 大人的煩惱,就由兒童記者來解答吧!【第一本由小學生採訪編寫,給大人的解憂書】
- 大伴家持 等
- 大塊文化
- 大大貓和小小貓〔硬殼精裝典藏版〕
- 大好書屋
- 大家さんと僕
- 大崎梢
- 大是文化
- 大沼真紀
- 大澤在昌
- 大牌出版
- 大田
- 大田出版社
- 大藝出版
- 大西克禮
- 大辣
- 天培
- 天鵝與蝙蝠
- 太安万侣
- 太安萬侶
- 太宰治
- 失蹤HOLIDAY
- 失蹤HOLIDAY【出版20週年全新修訂版】
- 奇光出版
- 奇幻基地
- 奧山志乃
- 她喜歡的是BL,不是同志的我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01)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02)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03)
- 如果30歲還是處男,似乎就能成為魔法師(04)
- 妖魔鬼怪
- 威廉·曼徹斯特
- 字型設計學
- 字型設計學:33種字體祕訣,精準傳達重要訊息!
- 宇田智子
- 守護書的貓
- 安·拉莫特
- 安倍成道
- 宗教
- 宝岛
- 宮崎正勝
- 宮崎正勝的飲食世界史(一套三冊不拆售)
- 宮部美幸
- 家事哲學
- 寂寞的頻率
- 寫作
-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
- 寫給每個人的社會學讀本:把你的人生煩惱,都交給社會學來解決吧
- 寶島
- 寺山修司
- 寺山修司 少女詩集
- 小坂流加
- 小川洋子
- 小川糸
- 小栗虫太郎
- 小異邦人(經典回歸版)
- 小說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名利雙收套書2冊):寫作課+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一套兩本不拆售)
- 少女詩集
- 少年與狗
- 尖端
- 尖端出版社
- 尾澤早飛
- 山口守
- 山崎富榮
- 山本博文
- 山本直英
- 山本野理子
- 山米
- 山茶花文具店
- 岡田尊司
- 岩井圭也
- 岩本茂樹
- 崔乘範
- 嵨浩一郎
- 嶋浩一郎
- 川嶋菜菜繪
- 川越宗一
- 左萱
- 布丁狗
- 布丁狗讀思想錄
- 平光源
- 平凡社
- 平安文化
- 平川遊佐
- 廚房
- 建築設計
- 弗朗西斯科‧莫雷納
- 張婷婷
- 張宇心
- 張智淵
- 張曉璐
- 張玉嬌
- 張秀強
- 張秋明
- 張競
- 張維中
- 張致斌
- 張芬齡
- 張雅婷
- 彼三訪!愛開不開的深夜咖啡店
- 彼岸花盛開之島
- 彼岸過迄
- 徐承義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 心理勵志
- 心:日本文學史上最暢銷小說,夏目漱石公認代表作
- 怎麼睡成這樣子
- 思想錄
- 性別研究
- 性感舞者奔放之夜(全)
- 怪物大全
- 怪物大全(15周年全新封面燙金典藏精裝版)
- 怪談小說
- 悅知文化
- 惆悵又幸福的粉圓夢
- 想想下北澤
- 愛米粒
- 懸疑
- 懸疑小說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1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2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3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4
- 我家的貓又在幹怪事了5
- 我從沒計畫成為一個同志
- 我是男生,也是女性主義者
- 我是貓
- 我是貓:夏目漱石一舉躋身國民大作家的成名代表作
- 我最喜歡上班了
- 我最喜歡上班了:風靡日本的社畜廢文高級酸!抱歉了尊嚴,但我真的需要那個酷錢錢
- 我的小雞雞
- 我的日本
- 我的日本:當代台灣作家日本紀遊散文選
- 我這個謎
- 我這個謎:寺山修司自傳抄
- 房東阿嬤與我
- 房間
- 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手套與憐憫
- 把心情拿去曬一曬
- 把心情拿去曬一曬:小魚腥草和不思芭娜
- 抛掉书本上街去
- 拋掉書本上街去
- 拿得起放不下的有趣日本史
- 挪威的森林
- 接棒家族
- 推理
- 推理小說
- 摩卡
- 撿回來的貓
- 撿回來的貓 摩卡
- 撿回來的貓 摩卡2
- 撿回來的貓 摩卡3
- 政治
- 敘事文學
- 散文
- 文化
- 文化研究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身
- 新世紀日本威士忌品飲指南
- 新世紀日本威士忌品飲指南:深度走訪品牌蒸餾廠, 細品超過50支經典珍稀酒款, 帶你認識從蘇格蘭出發、邁入下一個百年新貌的日本威士忌。
- 新井陽次郎
- 新宿的貓
- 新川帆立
- 新手貓奴日誌
- 新手貓奴日誌:獸醫師為你準備的完整照護指南
- 新經典文化
- 新经典文化
- 斷掌事件
- 方明生
- 方祖鴻
- 方舟文化
- 施小煒
- 旅遊
- 日式生活╳关键字80+:人生哲学‧美学风尚‧饮食风俗‧工艺节庆‧传统创新,领略日式生活风格,直入日本文化精髓
- 日式生活╳關鍵字80
- 日本
- 日本刀劍物語:58把名刀縱覽日本刀基本知識與歷史
- 日本動畫
- 日本史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愛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爱
- 日本奇妙知識不思議
- 日本奇妙知識不思議:為什麼餐廳都提供客人冰水但壽司店會給熱茶?平安時代的女性一年只洗一次頭!?超有梗的日本潛規則與豆知識百選
- 日本妖怪圖鑑
- 日本妖怪圖鑑:百鬼妖繪卷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戰國這樣讀:認識六位名將,說一嘴好戰國!
- 日本推理四大奇書之炫技雙絕作
- 日本文化圖典
- 日本文化圖典:從古墳時代~昭和30年,4000項文化手繪圖,日本暢銷15年新裝上市!
- 日本文學
- 日本武士
- 日本異界博物誌:原來這些習俗都跟妖魔鬼怪有關係
- 日本經典動畫建築: 架空世界&巨型城市
- 日本美學
- 日本美學1:物哀:櫻花落下後
- 日本美學2:幽玄:薄明之森
- 日本美學3:侘寂──素朴日常
- 日本酒
- 日本酒侍酒研究會・酒匠研究會聯合會(SSI)
- 日本酒圖鑑
- 日本酒圖鑑:超過300間百年歷史酒藏,402支經典不墜酒款,品飲日本酒必備知識與最新趨勢!◎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日輪之翼
- 早餐
- 时报出版
- 星期五的書店
- 春光
- 春天出版社
- 春畫
- 春畫:從源流、印刷、畫師到鑑賞,盡窺日本浮世繪的極樂世界
- 春雨物語
- 時光照相館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時薪三百圓的死神
- 智富
- 智慧型手機知識碎片化時代的「閱讀力」最新技術大全
- 書
- 書店的逆襲:日本廣告鬼才帶你逛書店,找創意
- 最好在二十幾歲就知道的事:關於未完成的夢想、不體面的人生,以及是否永恆的185個知見
- 最後的秘境
- 最後的秘境 東京藝大:天才們的渾沌日常
- 月翔
- 有你陪伴的日子
- 有川浩
- 有方文化
- 朝里 樹
- 木曜文庫
- 木皿泉
- 木馬文化
- 本事文化
- 本橋信宏
- 朱耘
- 朱野歸子
- 李佳翰
- 李佳霖
- 李尚霖
- 李建興
- 李彥樺
- 李志穎
- 李琴峰
- 李迎躍
- 李鴻欽
- 村上T 僕の愛したTシャツたち
- 村上T 我愛的那些T恤
- 村上春树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 村山早紀
- 村松友視
- 村田善子
- 村田沙耶香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少為人知,結合建築、歷史、地形,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散步路線25選
- 東京.鎌倉佛像圖鑑
- 東京.鎌倉佛像圖鑑:佛像圖解X參拜巡禮,來趟法喜充滿的心靈小旅行!
- 東海佛像圖鑑
- 東立
- 東野圭吾
- 松本大洋
- 林巍翰
- 林慧雯
- 林暉鈞
- 林水福
- 林琬清
- 林皎碧
- 林詠純
- 林謹瓊
- 林雯
- 枻出版社編輯部
- 柊彩夏花
- 柯冠廷
- 柳橋出版社
- 柳美里
- 桐野夏生
- 梅原真
- 梅用知世
- 棄貓
- 棄貓:關於父親,我想說的事
- 森野前往拍紀念照之卷
- 楊佳嫻
- 楊士堤
- 楊家昌
- 楊明綺
- 楊爽
- 楓書坊
- 楓樹林出版社
- 楓葉社文化
- 樂金文化
- 橫光利一
- 橫山秀夫
- 橫溝正史
-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
- 櫻風堂書店奇蹟物語:串起星星的手
- 正義與微笑
- 正義與微笑:也許世界很煩但沒關係啊,太宰治經典青春小說
- 武田綾乃
- 歷史
- 殺人生產
-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 民族
- 汐街可奈
- 江宓蓁
- 江裕真
- 沈俊傑
- 沒有女人的男人們
- 沒有神也沒有佛:佐野洋子的老後宣言
- 洪玉珊
- 浅原ナオト
- 浜畠加納
- 浮世繪三傑
- 浮世繪三傑:喜多川歌麿、葛飾北齋、歌川廣重
- 浮世繪編輯小組
- 海外
- 海邊的卡夫卡
- 海邊的卡夫卡(創作40周年紀念新版套書)
- 涂愫芸
- 涂紋凰
- 深夜咖啡店
- 深夜酒吧限定版
- 深綠野分
- 淺田次郎
- 清水
- 清水MERII
- 渡邊淳一
- 游若琪
- 游蕾蕾
- 游韻馨
- 湖邊兇殺案
- 漢湘文化
- 漣漪的夜晚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昱均
- 瀨尾麻衣子
- 無人知曉的房間
-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 無印良品
- 熱源
- 牧村朝子
- 犬日無休
- 犬日無休2
- 犬日無休2:所謂的狗狗就是愛
- 犬日無休:有你陪伴的日子
- 獅子的點心
- 獨步文化
- 獵海人
- 獻給想死的你
- 王向遠
- 王新禧
- 王淑儀
- 王華懋
- 王蕴洁
- 王蘊潔
- 王詩怡
- 王靜怡
- 瑞昇
- 瑪麗·霍夫曼
- 生命式
- 生活
- 生而為GAY
- 生而為GAY,我很抱歉:我的性決定我的人生
- 生而為GAY,那又如何:在同志酒吧長大的我們
- 生而為GAY,那又如何:在同志酒吧長大的我們 vol.1
- 田中弘美
- 田中正人
- 田原
- 男同志
- 男色
- 男色英雄圖鑑
- 町田尚子
- 町田苑香
- 留博彥
- 異常
- 當我想起你的時候
- 白水紀子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
- 皇冠
- 盧慧心
- 真實人生故事
- 真想暫時變成貓
- 真想暫時變成貓:搞懂貓脾氣!韓國貓專科名醫的貓咪行為與情緒指南
- 真梨幸子
- 真藤順丈
- 真藤顺丈
- 矢泽丰
- 矢澤豐
- 矢部太郎
- 短詩300首
- 石雯雯
- 石黑亞矢子
- 社會
- 社會學超圖解
- 社會學超圖解:古今76名家×135概念,400幅可愛漫畫秒懂社會學,活出獨一無二的自我
- 社會寫實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文獻
- 祝田秀全
- 神社動物圖鑑
- 神社動物圖鑑:隱藏在神社動物之中的秘密,以及這些動物能帶來的庇佑又是什麼呢?
- 神魔鬼怪
- 禁色
- 禪與日本文化
- 秋吉理香子
- 科幻
- 秦剛
- 稻垣惠美子
- 積木
- 積木文化
- 究竟
- 突然降臨的埃及神
- 立場寬子
- 童書
- 第一人稱單數
- 第一人稱單數(深夜酒吧限定版)
- 簡捷
- 簡體
- 紙印良品
- 結界
- 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
- 給不小心就會太在意的你:停止腦中小劇場,輕鬆卸下內心的重擔!
- 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
- 給不小心就會太焦慮的你:摘下「窮忙濾鏡」X擺脫「不安迴圈」,找回自己的人生
- 經濟學
- 經濟學超圖解
- 維京
- 網絡與書出版
- 綾崎隼
- 緋華璃
- 編舟記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繪畫
- 编舟记
- 缺席
- 羅志強
- 羅應植
- 羅淑慧
- 群鳥
- 翻譯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聖女的毒杯
- 聖女的毒杯 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聽風的歌
- 胡川安
- 胡毓華
- 腦髓地獄
- 臉譜
- 自傳
- 與謝野晶子
- 芥川獎
- 花岡幸子
- 茂木貞純
- 華文
- 萤火虫
- 萬
- 萬葉集
- 萬葉集:369首日本國民心靈的不朽和歌
- 葉韋利
- 蔚藍文化
- 蔡婷朱
- 蔡蕙光
- 蔡青雯
- 藝術
- 藝術理論
- 藝術設計
- 藤 萬留
- 藤寺郁光
- 藤森照信
- 藤萬留
- 蘇文淑
- 蘇竑嶂
- 蛋黃哥
- 蛋黃哥讀資本論
- 螢火蟲 (新版)
- 行人
- 袁斐
- 裙底下的劇場
- 裸
- 裸體日本
-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
- 裸:劉黎兒的日本情色文化觀察
- 解憂雜貨店
- 設計好味道
- 設計師一定要懂的基礎印刷學:避開DTP及印刷陷阱,完美呈現設計效果
- 設計職人的養成
- 設計職人的養成:實例示範╳技法解說╳實務教學,學會平面設計師的必備知識與技能,做出讓客戶滿意的好設計
- 許婷婷
- 評論
- 詩
- 詹慕如
- 論語
- 譯者:涂紋凰 )
- 變幻
- 谷崎潤一郎
- 谷川俊太郎
- 谷川俊太郎詩選
- 豊田悠
- 貓
- 貓咪的最後時光
- 貓咪看家
- 資本論
- 賴明珠
- 賴詩韻
- 赤瀨川原平
- 超人上司是處男(全)
- 超圖解
- 超圖解:經濟學關鍵字!
- 趨勢商機
- 跟著浮世繪去旅行:與歌川廣重探訪江戶日本絕景
- 路上觀察學入門
- 身為職業小說家
- 車 浮代
- 輕小說
- 轉學生的惡作劇
- 轉學生的惡作劇:穿越時空找回勇氣的成長冒險旅程
- 迴轉木馬的終端(全新修訂版)
- 逆風寫手
- 逆風寫手:改寫公司的每一天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連城三紀彥
- 連雪雅
- 遇見100%的女孩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那木渡
- 那種可能性我早就想到了
- 邱振瑞
- 邱香凝
- 郭凡嘉
- 郭嵐忻
- 鄒玟羚
- 鄭曉蘭
- 鄭雅云
- 酒杯裡的世界史
- 酒杯裡的世界史(全新插畫版)
- 酷企鵝
- 酷企鵝讀君主論
- 酷兒
- 醫生說我可以去死沒關係:日本王牌精神科醫師終極療癒秘訣,治好1000顆破碎的心!
- 采實文化
- 重新發現日本
- 野人
- 野人出版社
- 野原KURO
- 野貓阿健
- 金子美鈴
- 金子美鈴詩選
- 金鎮率
- 鈴木一之
- 鈴木大拙
- 鈴木露莉佳
- 銀河食堂之夜
- 鍾雅茜
- 鍾雨璇
- 閃亮亮共和國
- 開發社
- 陰陽
- 陳令嫻
- 陳匡民
- 陳可冉
- 陳品芳
- 陳妍雯
- 陳嫻若
- 陳幼雯
- 陳律吟
- 陳心慧
- 陳怡君
- 陳政芬
- 陳柏瑤
- 陳柔君
- 陳栢青
- 陳瑩玉
- 陳瑮
- 陳系美
- 陳雨汝
- 陳黎
- 陸蕙貽
- 雖然痛苦到想死,卻無法辭職的理由
- 離職後的自由
- 離職後的自由:無負累、更自在的人生下半場,就從燙了爆炸頭開始!
- 雨之玉川情死
- 雹月あさみ
- 電影版
- 電腦人文化
- 青文
- 青文出版
- 青空文化
- 韓宛庭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餐桌上的世界史
- 餐桌上的世界史(全新插畫版)
- 餐桌上的中國史
- 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 餐桌上的日本史
- 餐桌上的日本史(全新插畫版)
- 香月孝史
- 馬戲團之夜
- 馳星周
- 高妍
- 高安恭之介
- 高寶
- 高橋矩彥
- 高秋雅
- 高詹燦
- 鬼灭之刃战斗人生生存语录
- 鯨嶼文化
- 麥浩斯
- 麥田出版
- 黃大旺
- 黃毓婷
- 黃碧君
- 黃筱涵
- 黃筱茵
- 黃薇嬪
- 黃詩婷
- 黃鴻硯
- 黑死館殺人
- 黑死館殺人事件
- 黑死館殺人事件:本格推理炫技經典四大奇書始祖
- 黑眼睛文化
- 黑體文化
- 龔苡瑄
- 龜岡兒童新聞

【預購】餐桌上的中國史: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張競(譯者:方明生、方祖鴻)
Regular price $25.00/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一道菜,就能看出一個朝代的經濟、科技、農業發展程度與文化成就。
你也可以這麼厲害。 (本書小編感言)
提到中式料理,馬上想到東坡肉、烤乳豬、糖醋排骨……
其實古人對豬肉興致缺缺,最常吃生魚,豬成為主菜是女真文化使然。
狗肉名列八珍,周朝皇帝必吃,為何唐朝之後吃狗肉會淪為不文明行為?
還有,孔明、蘇東坡住四川卻吃不到川菜,楊貴妃也不可能吃過番茄炒蛋?
筷子直擺,不是漢人、是胡人規矩。
所有的吃貨饕客,都要感謝五胡亂華,感謝宋朝弱弱的、感謝清兵入關……
許多失傳的中式料理,為何在香港、臺灣得以保留?
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教授張競告訴你,
你吃了一輩子的中華料理,當中的食材與菜式起源,跟你以為的完全不一樣。
◎中式料理有中原、西域、五胡文化底蘊
‧孔子的餐桌──從《詩經》、《禮記》、《爾雅》裡找好吃的
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其實連孔子也沒得天天吃;還有,古代士大夫不愛豬,
捕撈技術決定今天吃魚還是吃鱉;儒學經典《論語》、《禮記》不只教你做人,
其實也是美食教科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嘴很挑啊。
問: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什麼內臟都吃」的民族,原因是?
‧科技讓小麥變身翻紅,漢朝開始有酸甜苦辣
張騫通西域,最偉大的貢獻是帶回美食、還有製造美食的高科技。
原本顆粒狀的小麥,庶民難以下嚥,但「粉磨登場」後小麥從粗糧變美食。
漢朝的街道上開始出現餐飲業,《鹽鐵論》痛批這些美食:「好吃到讓人腐敗與墮落。」
‧五胡並不亂華,魏晉南北餐桌大和解
中原的餐桌一直很清淡,幸好晉朝司馬家一番惡搞,造成「胡食」入侵,
否則哪吃得到杭州名菜「叫化雞」──類似六朝時代的胡炮肉。
咱們還因此有了北京烤鴨和牛肉斤餅,這都是胡飯的變形。
連廣東名菜「烤乳豬」,原本也是北方料理。
‧狗從食物變寵物,隋唐盛世吃什麼?
周朝天子吃狗肉,還得設官職「犬人」專門養,但到了唐代,吃狗肉反而變成
大忌,南北朝,皇帝甚至成了狗奴,為什麼?
◎中式料理如今強味,多虧宋朝一路揉合契丹女真蒙滿:
‧宋朝豬羊展開決戰,誰當主菜?
宋朝餐館的70種料理中,羊料理最多,為什麼?因為宋朝弱、外族強,
契丹、女真最愛吃羊肉。
問:羊肉當主菜,那東坡肉是怎麼回事?
‧明成祖攜麵食北上,吃飯傢伙由湯匙變筷子
從春秋到唐朝,中國人其實是用湯匙吃飯,只有撈湯裡的料才用筷子,
但是,當麵從塊狀變成條狀,筷子才成為中餐必備的工具。
問:中餐筷子從橫擺改成直放,原因跟政權更替有關,你知道嗎?
‧康熙爺恨海鮮卻造福海鮮,辣椒?清末才入菜
滿族人其實不喜歡海鮮,魚翅、海蔘、鮑魚,這些都是康熙爺打敗明朝鄭成功後,
才端上滿漢全席桌!而且,我們以為辛辣的川菜在清末之前根本不存在,為什麼?
還有,知名的填鴨、噁心的皮蛋、美味的避風塘蝦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柴米油鹽到煎煮炒炸蒸,歷史不是一堆亡者用過的老東西,
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名人推薦
美食評論家 胡天蘭
「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版主 鞭神老師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版主、作家 毛奇(蕭琮容)
提到中式料理,馬上想到東坡肉、烤乳豬、糖醋排骨……
其實古人對豬肉興致缺缺,最常吃生魚,豬成為主菜是女真文化使然。
狗肉名列八珍,周朝皇帝必吃,為何唐朝之後吃狗肉會淪為不文明行為?
還有,孔明、蘇東坡住四川卻吃不到川菜,楊貴妃也不可能吃過番茄炒蛋?
筷子直擺,不是漢人、是胡人規矩。
所有的吃貨饕客,都要感謝五胡亂華,感謝宋朝弱弱的、感謝清兵入關……
許多失傳的中式料理,為何在香港、臺灣得以保留?
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教授張競告訴你,
你吃了一輩子的中華料理,當中的食材與菜式起源,跟你以為的完全不一樣。
◎中式料理有中原、西域、五胡文化底蘊
‧孔子的餐桌──從《詩經》、《禮記》、《爾雅》裡找好吃的
飯是中國人的主食?其實連孔子也沒得天天吃;還有,古代士大夫不愛豬,
捕撈技術決定今天吃魚還是吃鱉;儒學經典《論語》、《禮記》不只教你做人,
其實也是美食教科書!「食不厭精,膾不厭細」孔子嘴很挑啊。
問:中國人是全世界唯一「什麼內臟都吃」的民族,原因是?
‧科技讓小麥變身翻紅,漢朝開始有酸甜苦辣
張騫通西域,最偉大的貢獻是帶回美食、還有製造美食的高科技。
原本顆粒狀的小麥,庶民難以下嚥,但「粉磨登場」後小麥從粗糧變美食。
漢朝的街道上開始出現餐飲業,《鹽鐵論》痛批這些美食:「好吃到讓人腐敗與墮落。」
‧五胡並不亂華,魏晉南北餐桌大和解
中原的餐桌一直很清淡,幸好晉朝司馬家一番惡搞,造成「胡食」入侵,
否則哪吃得到杭州名菜「叫化雞」──類似六朝時代的胡炮肉。
咱們還因此有了北京烤鴨和牛肉斤餅,這都是胡飯的變形。
連廣東名菜「烤乳豬」,原本也是北方料理。
‧狗從食物變寵物,隋唐盛世吃什麼?
周朝天子吃狗肉,還得設官職「犬人」專門養,但到了唐代,吃狗肉反而變成
大忌,南北朝,皇帝甚至成了狗奴,為什麼?
◎中式料理如今強味,多虧宋朝一路揉合契丹女真蒙滿:
‧宋朝豬羊展開決戰,誰當主菜?
宋朝餐館的70種料理中,羊料理最多,為什麼?因為宋朝弱、外族強,
契丹、女真最愛吃羊肉。
問:羊肉當主菜,那東坡肉是怎麼回事?
‧明成祖攜麵食北上,吃飯傢伙由湯匙變筷子
從春秋到唐朝,中國人其實是用湯匙吃飯,只有撈湯裡的料才用筷子,
但是,當麵從塊狀變成條狀,筷子才成為中餐必備的工具。
問:中餐筷子從橫擺改成直放,原因跟政權更替有關,你知道嗎?
‧康熙爺恨海鮮卻造福海鮮,辣椒?清末才入菜
滿族人其實不喜歡海鮮,魚翅、海蔘、鮑魚,這些都是康熙爺打敗明朝鄭成功後,
才端上滿漢全席桌!而且,我們以為辛辣的川菜在清末之前根本不存在,為什麼?
還有,知名的填鴨、噁心的皮蛋、美味的避風塘蝦到底是怎麼來的?
從柴米油鹽到煎煮炒炸蒸,歷史不是一堆亡者用過的老東西,
歷史有溫度,每天冷熱生猛的現身在我們吃的料理。
名人推薦
美食評論家 胡天蘭
「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版主 鞭神老師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版主、作家 毛奇(蕭琮容)
作者簡介
張竸
1953年出生於上海。
明治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於同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赴日留學。於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系,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於日本任職國學院大學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之後受聘為明治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至今。
著有:《跨越海洋限制的日本文學》、《中國人的胃》、《研究異文化的迷思──中國、日本與美國》等書。
譯者簡介
方明生、方祖鴻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專業教育學博士,曾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另譯有《現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樹影譚》等書。此外亦發表與比較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的論文70餘篇。
張竸
1953年出生於上海。
明治大學比較文化學教授。
上海華東師範大學畢業後,於同大學擔任助理教授,之後赴日留學。於東京大學研究所綜合文化研究系,取得比較文學博士學位。後來於日本任職國學院大學助理教授、哈佛大學客座研究員等,之後受聘為明治大學比較文學教授至今。
著有:《跨越海洋限制的日本文學》、《中國人的胃》、《研究異文化的迷思──中國、日本與美國》等書。
譯者簡介
方明生、方祖鴻
上海師範大學教育學院教授、華東師範大學比較教育專業教育學博士,曾為日本名古屋大學客座研究員、日本明治大學客座教授,主要著作有:《日本生活作文教育研究》;另譯有《現代日本教育課程改革》、《樹影譚》等書。此外亦發表與比較教育學、課程與教學論相關的論文70餘篇。
推薦序一
每一道你熟知的家常菜,都蘊藏著無法細數的文化底蘊
「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版主/鞭神老師
《餐桌上的中國史》是一本現在正迫切需要的飲食文化專書。綜觀現在臺灣的書市,日本料理、法國料理和義大利料理的飲食文化書汗牛充棟,這本書有力的填補了我們了解中國菜的知識缺口。
在各種對中華飲食的誤解、輕視、貶低和漠不關心的情況下,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精心研究,而又條理分明的中國飲食史。這本書與其說是飲食史,更像是一本對於中國飲食的知識考古學,不只詳細的研究文字資料,更深入考究史料。
其實,雖然每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不同,但是現在各國飲食文化的完成,卻都不約而同的成型於這三、四百年之間。而其中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伴隨大航海時代而來、新世界香料與舊世界烹調方式的相遇。以川菜為例,川菜在1860年才逐漸成型。麻婆豆腐的創始店,陳麻婆豆腐的前身陳興盛飯舖,則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才在成都的萬福橋邊開業;丁寶禎在光緒2年(1876年)赴任四川總督時,才將山東醬爆雞丁的做法帶入四川,改良成了現在的宮保雞丁。
在日本,華屋與兵衛在文政7年(1842年),在兩國地區開了第一間江戶前壽司店;近代日本料理常見的處理方式「天婦羅」(編按:將魚、貝類或蔬菜等食材,裹上小麥粉與蛋汁再油炸的料理方式),也是於16世紀時,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到了江戶末期,才出天婦羅攤販「吉兵衛」的記載,這也是日本的第一個天婦羅攤販,擺設於日本橋;雖然說日本壽司的始祖「鮒壽司」(編按:是一種起源自日本滋賀縣,將鮒魚給醃漬發酵、帶有強烈異味的食品)誕生的時代可以追溯到8世紀的奈良時代。
法國的第一本食譜《食譜全集》(Le Viaandier)也早在西元約1300年就誕生了,但是一直到19世紀,法國料理才從原本一次全部上桌的出菜方式,改用俄式一次上一道菜的方式,而法國料理真正在國際間大放異彩,則要等到20世紀初期法國名廚奧古斯特.艾斯可菲(Auguste Escoffier)的出現。
這就是考究飲食文化的意義,藉由掌握我們現在吃得理所當然的菜餚,其背後的來龍去脈,能夠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些食物,在享受菜餚的同時,也細細品嘗民族的文化與淵源。當然,也能藉機讓我們看清楚,哪些料理受到過度吹捧、名不副實。
不過書中有幾處與我的認知有所不同,像是在討論餅時,書中認為餅就是圓形扁平狀的麵食,而且是西域傳來的食物。但是,雖然小麥的確是約在五千年由中亞兩河流域的肥沃月灣傳入中國,可以加快將去殼的小麥磨成粉的旋轉石磨,也是在西元前三世紀由中亞傳入中國,但是在漢朝劉熙所寫的《釋名》的〈釋飲食〉中記載著,最初所有的麵食都稱為餅,而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這種類似陜西揪片的麵,就是最早的麵條。
也可能是因為是以貼近考古學的方式書寫,所以作者的書寫邏輯是縱向的、由上而下的,而沒有對中華料理橫向流動加以著墨,像是不同省分都有的紅燒肉,在口味和料理方式上的不同;源自江西的三杯雞,到了臺灣後的改良與演變等。
這種縱向的書寫邏輯,在作者對中華料理所做的「上」(魚翅、烤乳豬、北京烤鴨)、「中」(茄汁蝦仁、青椒炒牛肉、梅干扣肉)、「下」(拉麵、餃子、餛飩等麵食點心)的分類上更是一覽無遺。只是北京烤鴨一定得配上那張餅,梅干扣肉最好要來上一碗白飯扒,就算是點了廣州大三元酒家的「紅燒大裙翅」,最後也不免要來盤炒飯收尾。就算是食材配料上,中國菜也是講究要切得絲對絲、條對條、雞丁對黃瓜丁、肉絲配青椒絲。與主菜都以大塊肉塊、深受個人主義影響的歐美料理,或是每道都洗鍊美觀而鶴立雞群的日本料理相比,融合與平衡,正是中華料理的精神。
推薦序二
讓擁有中國血統的異鄉人,在餐桌上為你講一堂歷史課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版主、作家/毛奇(蕭琮容)
在還沒能夠徹底的入境隨俗、享受異國食物時,出國旅行不免在商店街的招牌中,尋找寫著「中華」的料理招牌,用些異鄉似曾相識的亞洲食物,撫慰需要熱食的腸胃。品嘗之後,因為中華料理的在地變體,感到有些困惑,又有些思鄉,有些安慰──這種幽微而複雜的感受,大概就是本書作者張競,開始爬梳中華料理源流的根源。
作者張競1953年出生於上海,1980年代中期到日本求學,後來落地生根,在日本的明治大學擔任比較文學系教授。上海人以追求精緻飲食聞名,被稱為「本幫菜」的上海菜,更具有典型濃油赤醬的特色。然而中國地大物博,從南到北都有不同的菜系與特色偏好,即使身為老饕,也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而論出什麼是中華料理的特色,更別說掌握各地飲食的精髓。面對「你是中國人,一定很了解什麼是中華料理」的期盼,因此,作者發揮學者本色,先將中華料理分成三大類,再加以分析其流變,最後得出的結論,足以打破多數人對中華料理的既定印象。
比如以食物階級來分類:上品是精緻名菜、中品是中國餐館代表菜色、下品是街頭小吃的庶民美食。並且根據歷史材料,如《本草綱目》、《食憲鴻祕》、《東京夢華錄》等一一拆解,說明中華料理並非是數千年來靜止的料理道統,而是因為朝代以及王國遞嬗,外來文化、中原本土以及土著的混和。
舉例來說,現代以辣味為賣點的川菜,要一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從墨西哥、祕魯因大航海時代而傳入中國。在清朝道光之後辣味才進入常民味覺,在這之前,其實中國人習慣的味覺,是來自花椒的麻。
此外,料理與飲食絕非簡單的生物進食活動,透過規範還構成扮演社會禮儀的重要元素,表現出中華文化的倫理、敬天法祖的祭祀精神,以象徵意義流傳至今。因此可以這麼說,我們每天的餐桌,實際上都是歷史精華的集結,更是文化的完成。
旅居日本二、三十年的經驗,讓作者在返鄉考察時,更能敏銳的感受出,改革後「新中國」的發展下,中華料理的內容變遷。好比港式料理,夾著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新潮的文化形象,大舉席捲內地。重商性格的港式料理以及廣東菜,以吉祥招財的寓意受到大眾歡迎的同時,普及了菜名中的廣東方言。另一方面,多虧政治變遷及移民使然,臺灣和香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得以保存更多原汁原味的各地經典菜。
透過這樣一位有中國血統的異鄉人,他展現學者精神,認真考究與整理,帶我們了解什麼是「中華料理」,從中看不到擾人的強烈國族意識,試圖擴編中華料理的邊界,反倒以謹慎自制的考究,讓讀者讀來饒富興味,正是本書值得一覽的原因。
前言
在日本找到失傳的中華文化與味覺
拙作《中華料理文化史》中文版問世,作為著者感到格外欣喜。感到欣喜的原因有三。其一,本人在日從事教育研究多年,迄今出版了日文著作近二十本,其中既有翻譯成英文的,也有翻譯成韓文的。但竟然還沒有翻譯成中文的,儘管兩岸有些出版社多次表示了意向,最終都不了了之。多少有點令人遺憾,這次大是文化獨具慧眼,本書才得以和中文讀者見面。故感到格外欣喜。
其二,本書的譯者方明生教授既是大學的同窗,又是幾十年來的知音好友。雖畢業後各奔東西、專業各異,但同為人文科學的研究者,偶爾相遇、煮酒論文,頗為投機。方教授又是譯著頗豐的翻譯家,能請到這麼一位高手翻譯拙作,既感到誠惶誠恐,又是萬分欣喜。校閱翻譯稿時,回想當年螢雪夜讀……往事歷歷在目,不由感慨萬分。本書的中文版既是學問上興趣相投的結果,也是長年友誼的結晶,同時又為我帶來了一份同窗的溫暖。
其三,繁體字的出版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意外的欣喜。本人對漢字簡化很不認同。漢字是一個有機的語言表達系統,其書寫形式不可隨意改變,一旦改了則駟馬難追。不僅大陸的文字改革是一大敗筆,日本的「略字」也是失敗。簡體字的字體,其美感受到了很大損害,在漢字的表達、以及理解文字原意上也增添了不少困難。我一直夢想能有機會,寫一部繁體字、直排的線裝書,以列之於古人之末席。線裝本雖不可望了,但第一部中文譯著就是以繁體字出版,是我始所未了,也是感到格外欣喜的原因之一。
中國失傳的習俗,成了現在的日本文化
排除上列的個人因素,撰寫本書的目的有二。一是探討飲食文化的細節,在這個層面上,我執筆時首先想到的是,一般讀者對於中華料理有許多誤會。比如說,中國文化有五千年歷史,人們往往模模糊糊的認為,現代的菜餚也有著同等悠久的歷史。然而具體考證起來可知並非如此。
歷史大河大浪淘沙,有些食物確實從古代延續到現在,但更多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歷史的黑暗中了。即使古代持續下來的食物,烹調加工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農作物品種的增加、交通運輸的發達、以及外貿的擴大,食物的品種越來越多,食品加工及烹調法也多樣化了。人追求美味的欲望永無止境,飲食文化不斷在變化,但許多細節並未記錄下來。
本書根據史書中的蛛絲馬跡,查清了一些食物和料理的來龍去脈。有些問題不僅僅依靠史料考證,還進行了實踐驗證。我本來就喜歡下廚,只要有菜譜,即使介紹得很簡單,大致都能復原古籍上的菜餚出來。實際的烹調經驗,也起到了辨偽存真的作用。儘管如此,仍留下不少課題和疑問,有待進一步探討。本著實事就是的精神,對沒有確實把握的問題,我不會勉強做出結論。生活文化史的細節甚為複雜,要還原文化史真相,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目的,可能要花幾代人的時間。本書之探討涉及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識,希望讀者能感興趣,開卷有益。
第二個目的是對文化史的再探討。我的專業是「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在日本,比較文化史研究是「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的分支。本書從其內容看,涉及多處飲食文化的細節,顛覆了許多常識,其實都源自比較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此外,我之所以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接觸異文化的經驗有關。我是1985年到日本的,迄今在日本住了三十餘年,有超過一半的人生是在日本度過。剛到日本時,有許多新奇的體驗。我們皆知道中日文化似同非同,但可能很少人會注意到,中國早就銷聲匿跡的文化習俗,如曲水之宴(編按:源於中國的流觴曲水,是奈良、平安時代,流行於日本貴族間的娛樂活動,人們在初夏祓禊後坐在河渠旁,將酒杯隨著水流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高歌並將杯中的酒飲盡)、盂蘭盆節(編按:類似中國的中元節,在隋唐時期中國的盂蘭盆節傳入日本,後來與當地民俗結合,在盂蘭盆會上眾人會聚集跳著名為「盆踴」的舞蹈),喝屠蘇酒等習慣,在日本都得以保存至今。
我上小學之前,上海還有盂蘭盆節,但後來由於政治原因消失殆盡。沒想到在日本不僅保留了下來,而且是個很重要的祭祀日,雖然內容和形式,已和原來大相徑庭,並改成了陽曆,但畢竟仍保存的節慶的原意;還有,日本有一種名為「外郎」的點心,又稱「外郎餅」。據傳有一位叫陳宗敬的醫生,在室町時代(西元1336年至1573年)移民到日本。他的後裔曾經給戰國時代的大名北條氏綱獻上了一劑藥,此藥既可用於醫治消化道疾病,也有祛痰作用。因該藥做成糖果一般,後來就成了小田原的特產。傳到名古屋後,又衍生出用糯米粉做的「外郎餅」,現在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的食品。也有一種說法是,「外郎」原是服用中草藥時的甜點心,用以對沖苦味。每看到「外郎」,我不禁想起上海城隍廟的「梨膏糖」。但「外郎」的製作方法要簡單得多,用米粉和黑糖即可,這些事物都引起了我的聯想。
再如聽到日本的雅樂,便會想像唐朝人聽的音樂或許與之相近,就好像跨越了時間,步入進了古代。日本就好像一個活的文化博物館,許多中國失去的事物,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痕跡。這種體驗對我有著一種震撼心靈的作用,於是就會想到,日本是否還有其他留存的中國古文化痕跡?物質文化雖經過兵荒馬亂的年代,終有幸留存下來。但音樂,舞蹈或食物的製作及烹調方法,都依賴於身體的運作,需靠身教口傳,許多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這樣的文化衝擊與體悟,促使我對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史的細節,產生濃厚的興趣。譬如筷子橫放還是直放;吃米飯時古代人是用手、湯匙、還是筷子等問題,如果不來日本, 就不會想到。日本詩人佐佐木幹郎曾對我說:「如果你不來日本,可能根本不會想到要寫這類的書。」他的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保存中國古籍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任教的大學圖書館裡,幾乎應有盡有。有些中國已軼失的古書,在日本還找得到。在撰寫本書期間,最使我感動的是,在普通的大學圖書館裡借到線裝本的原版《玉函山房輯佚書》,宣紙已有蟲蛀的痕跡,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讀。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大多為教員訂購之書籍。日本學者搜書之廣博,嗜書之情深,從中可見一斑。
中國歷史5,000年,中華料理呢?
在1980年代的日本,對中國文化普遍有一種敬仰心情。談起中華料理,必冠之以「有5,000年歷史之久」之類的褒義詞,連「麻婆豆腐」、「青椒肉絲」等家常菜也不例外。當時便感到疑問,這些菜是否真的有四、五千年之久?想起中國的電視歷史劇也是一樣,古代聖賢英雄飯桌上的菜餚,竟然和現代相差無幾。
看過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創作的《最後的晚餐》就可知道,十五世紀的繪畫中,宴會的餐桌上,只有寥寥無幾的葡萄酒與麵包,隱隱約約可見一點羊肉。儘管繪畫中描繪的聖餐,受《聖經》的約束,但大致可以推測當時的飲食可能也相差無幾,一直到中世紀,歐洲人都吃得非常簡單。其實不要說歐洲,即使中國也是如此,看看《韓熙載夜宴圖》就可知道,上流社會的飲食也比較簡單。古代的所謂「花天酒地」、「酒池肉林」其實並沒有幾道菜,和後世人們的想像是有很大出入的。
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學術界矚目的一個問題,即所謂「傳統」到底指多久。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曾編輯過《被發明的傳統》。他在序論中指出,許多英國的所謂傳統,往往被認為年代久遠,其實究其起源和歷史很短,而且不少還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被發明的傳統》一書最初刊登在歷史雜誌上,後作為單行本出版後對學界影響很大。
《被發明的傳統》中探討的「傳統」大多為儀式,其實衣食住行的許多「傳統」,也不一定蘊藏歷史悠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的「惠方卷」。這是一種壽司卷,大概有十幾公分長,起源於大阪,包著醃葫蘆條、黃瓜、雞蛋卷、鰻魚、肉鬆、椎茸等七種食材,代表著「七福神」。據說立春前一天的「節分」吃了會有好運。對年輕人來說,也許會把它視為「傳統食品」,其實這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習俗。
我親眼看著這種食品,是如何進入市民生活。就在十幾年前,在東京甚至連「惠方卷」這個詞都還沒出現。到了世紀交替時,便利商店先在日本各家分店出售,進入21世紀後,部分超市也開始於2月初販售惠方卷。但最初買的人並不多,後來每年到立春前超市就大肆宣傳,現在於東京一帶也相當普及。這是個很好的例子,要炮製一個「文化傳統」,甚至不需要十年時間。
本書並不是追隨霍布斯邦對傳統的質疑,而是嘗試著去釐清中華料理真正的傳統。本書原版最初刊於1997年9月。2013年六月又以文庫本形式再版。在這期間,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趁這次中文版出版之際,我增刪了若干文字。凡有和底本不同之處,均為我的潤色,其責任當然也由我全面承擔。
中文版的序,本無意寫得很長,不料下筆之時,就好像和熟人聊家常一樣,有點一發不可收之感,但無論如何也必須就此打住。嘮叨之處,敬請諒鑒。如果讀者能喜歡本書,身為作者沒有比此更為高興的事了。
每一道你熟知的家常菜,都蘊藏著無法細數的文化底蘊
「食之兵法:鞭神老師的料理研究」版主/鞭神老師
《餐桌上的中國史》是一本現在正迫切需要的飲食文化專書。綜觀現在臺灣的書市,日本料理、法國料理和義大利料理的飲食文化書汗牛充棟,這本書有力的填補了我們了解中國菜的知識缺口。
在各種對中華飲食的誤解、輕視、貶低和漠不關心的情況下,本書提供了一整套精心研究,而又條理分明的中國飲食史。這本書與其說是飲食史,更像是一本對於中國飲食的知識考古學,不只詳細的研究文字資料,更深入考究史料。
其實,雖然每個國家的歷史長短不同,但是現在各國飲食文化的完成,卻都不約而同的成型於這三、四百年之間。而其中的原因有一大部分,是伴隨大航海時代而來、新世界香料與舊世界烹調方式的相遇。以川菜為例,川菜在1860年才逐漸成型。麻婆豆腐的創始店,陳麻婆豆腐的前身陳興盛飯舖,則是在同治元年(1862年),才在成都的萬福橋邊開業;丁寶禎在光緒2年(1876年)赴任四川總督時,才將山東醬爆雞丁的做法帶入四川,改良成了現在的宮保雞丁。
在日本,華屋與兵衛在文政7年(1842年),在兩國地區開了第一間江戶前壽司店;近代日本料理常見的處理方式「天婦羅」(編按:將魚、貝類或蔬菜等食材,裹上小麥粉與蛋汁再油炸的料理方式),也是於16世紀時,由葡萄牙人傳入日本,到了江戶末期,才出天婦羅攤販「吉兵衛」的記載,這也是日本的第一個天婦羅攤販,擺設於日本橋;雖然說日本壽司的始祖「鮒壽司」(編按:是一種起源自日本滋賀縣,將鮒魚給醃漬發酵、帶有強烈異味的食品)誕生的時代可以追溯到8世紀的奈良時代。
法國的第一本食譜《食譜全集》(Le Viaandier)也早在西元約1300年就誕生了,但是一直到19世紀,法國料理才從原本一次全部上桌的出菜方式,改用俄式一次上一道菜的方式,而法國料理真正在國際間大放異彩,則要等到20世紀初期法國名廚奧古斯特.艾斯可菲(Auguste Escoffier)的出現。
這就是考究飲食文化的意義,藉由掌握我們現在吃得理所當然的菜餚,其背後的來龍去脈,能夠發自內心的尊重這些食物,在享受菜餚的同時,也細細品嘗民族的文化與淵源。當然,也能藉機讓我們看清楚,哪些料理受到過度吹捧、名不副實。
不過書中有幾處與我的認知有所不同,像是在討論餅時,書中認為餅就是圓形扁平狀的麵食,而且是西域傳來的食物。但是,雖然小麥的確是約在五千年由中亞兩河流域的肥沃月灣傳入中國,可以加快將去殼的小麥磨成粉的旋轉石磨,也是在西元前三世紀由中亞傳入中國,但是在漢朝劉熙所寫的《釋名》的〈釋飲食〉中記載著,最初所有的麵食都稱為餅,而在湯中煮熟的叫「湯餅」,這種類似陜西揪片的麵,就是最早的麵條。
也可能是因為是以貼近考古學的方式書寫,所以作者的書寫邏輯是縱向的、由上而下的,而沒有對中華料理橫向流動加以著墨,像是不同省分都有的紅燒肉,在口味和料理方式上的不同;源自江西的三杯雞,到了臺灣後的改良與演變等。
這種縱向的書寫邏輯,在作者對中華料理所做的「上」(魚翅、烤乳豬、北京烤鴨)、「中」(茄汁蝦仁、青椒炒牛肉、梅干扣肉)、「下」(拉麵、餃子、餛飩等麵食點心)的分類上更是一覽無遺。只是北京烤鴨一定得配上那張餅,梅干扣肉最好要來上一碗白飯扒,就算是點了廣州大三元酒家的「紅燒大裙翅」,最後也不免要來盤炒飯收尾。就算是食材配料上,中國菜也是講究要切得絲對絲、條對條、雞丁對黃瓜丁、肉絲配青椒絲。與主菜都以大塊肉塊、深受個人主義影響的歐美料理,或是每道都洗鍊美觀而鶴立雞群的日本料理相比,融合與平衡,正是中華料理的精神。
推薦序二
讓擁有中國血統的異鄉人,在餐桌上為你講一堂歷史課
「深夜女子公寓的料理習作」版主、作家/毛奇(蕭琮容)
在還沒能夠徹底的入境隨俗、享受異國食物時,出國旅行不免在商店街的招牌中,尋找寫著「中華」的料理招牌,用些異鄉似曾相識的亞洲食物,撫慰需要熱食的腸胃。品嘗之後,因為中華料理的在地變體,感到有些困惑,又有些思鄉,有些安慰──這種幽微而複雜的感受,大概就是本書作者張競,開始爬梳中華料理源流的根源。
作者張競1953年出生於上海,1980年代中期到日本求學,後來落地生根,在日本的明治大學擔任比較文學系教授。上海人以追求精緻飲食聞名,被稱為「本幫菜」的上海菜,更具有典型濃油赤醬的特色。然而中國地大物博,從南到北都有不同的菜系與特色偏好,即使身為老饕,也很難用簡單的幾句話,來概括而論出什麼是中華料理的特色,更別說掌握各地飲食的精髓。面對「你是中國人,一定很了解什麼是中華料理」的期盼,因此,作者發揮學者本色,先將中華料理分成三大類,再加以分析其流變,最後得出的結論,足以打破多數人對中華料理的既定印象。
比如以食物階級來分類:上品是精緻名菜、中品是中國餐館代表菜色、下品是街頭小吃的庶民美食。並且根據歷史材料,如《本草綱目》、《食憲鴻祕》、《東京夢華錄》等一一拆解,說明中華料理並非是數千年來靜止的料理道統,而是因為朝代以及王國遞嬗,外來文化、中原本土以及土著的混和。
舉例來說,現代以辣味為賣點的川菜,要一直到明朝末年,辣椒才從墨西哥、祕魯因大航海時代而傳入中國。在清朝道光之後辣味才進入常民味覺,在這之前,其實中國人習慣的味覺,是來自花椒的麻。
此外,料理與飲食絕非簡單的生物進食活動,透過規範還構成扮演社會禮儀的重要元素,表現出中華文化的倫理、敬天法祖的祭祀精神,以象徵意義流傳至今。因此可以這麼說,我們每天的餐桌,實際上都是歷史精華的集結,更是文化的完成。
旅居日本二、三十年的經驗,讓作者在返鄉考察時,更能敏銳的感受出,改革後「新中國」的發展下,中華料理的內容變遷。好比港式料理,夾著香港作為前英國殖民地強大的經濟實力,以及新潮的文化形象,大舉席捲內地。重商性格的港式料理以及廣東菜,以吉祥招財的寓意受到大眾歡迎的同時,普及了菜名中的廣東方言。另一方面,多虧政治變遷及移民使然,臺灣和香港在當時的時空背景下,得以保存更多原汁原味的各地經典菜。
透過這樣一位有中國血統的異鄉人,他展現學者精神,認真考究與整理,帶我們了解什麼是「中華料理」,從中看不到擾人的強烈國族意識,試圖擴編中華料理的邊界,反倒以謹慎自制的考究,讓讀者讀來饒富興味,正是本書值得一覽的原因。
前言
在日本找到失傳的中華文化與味覺
拙作《中華料理文化史》中文版問世,作為著者感到格外欣喜。感到欣喜的原因有三。其一,本人在日從事教育研究多年,迄今出版了日文著作近二十本,其中既有翻譯成英文的,也有翻譯成韓文的。但竟然還沒有翻譯成中文的,儘管兩岸有些出版社多次表示了意向,最終都不了了之。多少有點令人遺憾,這次大是文化獨具慧眼,本書才得以和中文讀者見面。故感到格外欣喜。
其二,本書的譯者方明生教授既是大學的同窗,又是幾十年來的知音好友。雖畢業後各奔東西、專業各異,但同為人文科學的研究者,偶爾相遇、煮酒論文,頗為投機。方教授又是譯著頗豐的翻譯家,能請到這麼一位高手翻譯拙作,既感到誠惶誠恐,又是萬分欣喜。校閱翻譯稿時,回想當年螢雪夜讀……往事歷歷在目,不由感慨萬分。本書的中文版既是學問上興趣相投的結果,也是長年友誼的結晶,同時又為我帶來了一份同窗的溫暖。
其三,繁體字的出版對我來說也是一個意外的欣喜。本人對漢字簡化很不認同。漢字是一個有機的語言表達系統,其書寫形式不可隨意改變,一旦改了則駟馬難追。不僅大陸的文字改革是一大敗筆,日本的「略字」也是失敗。簡體字的字體,其美感受到了很大損害,在漢字的表達、以及理解文字原意上也增添了不少困難。我一直夢想能有機會,寫一部繁體字、直排的線裝書,以列之於古人之末席。線裝本雖不可望了,但第一部中文譯著就是以繁體字出版,是我始所未了,也是感到格外欣喜的原因之一。
中國失傳的習俗,成了現在的日本文化
排除上列的個人因素,撰寫本書的目的有二。一是探討飲食文化的細節,在這個層面上,我執筆時首先想到的是,一般讀者對於中華料理有許多誤會。比如說,中國文化有五千年歷史,人們往往模模糊糊的認為,現代的菜餚也有著同等悠久的歷史。然而具體考證起來可知並非如此。
歷史大河大浪淘沙,有些食物確實從古代延續到現在,但更多的是隨著時光的流逝而消失在歷史的黑暗中了。即使古代持續下來的食物,烹調加工方法也不一定相同。隨著農業技術的發展、農作物品種的增加、交通運輸的發達、以及外貿的擴大,食物的品種越來越多,食品加工及烹調法也多樣化了。人追求美味的欲望永無止境,飲食文化不斷在變化,但許多細節並未記錄下來。
本書根據史書中的蛛絲馬跡,查清了一些食物和料理的來龍去脈。有些問題不僅僅依靠史料考證,還進行了實踐驗證。我本來就喜歡下廚,只要有菜譜,即使介紹得很簡單,大致都能復原古籍上的菜餚出來。實際的烹調經驗,也起到了辨偽存真的作用。儘管如此,仍留下不少課題和疑問,有待進一步探討。本著實事就是的精神,對沒有確實把握的問題,我不會勉強做出結論。生活文化史的細節甚為複雜,要還原文化史真相,不是靠一、兩個人的努力就可以達到目的,可能要花幾代人的時間。本書之探討涉及生活中的一些小知識,希望讀者能感興趣,開卷有益。
第二個目的是對文化史的再探討。我的專業是「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在日本,比較文化史研究是「比較文學與比較文化」的分支。本書從其內容看,涉及多處飲食文化的細節,顛覆了許多常識,其實都源自比較文化史的研究方法。
此外,我之所以對這個課題感興趣,很大一部分原因和接觸異文化的經驗有關。我是1985年到日本的,迄今在日本住了三十餘年,有超過一半的人生是在日本度過。剛到日本時,有許多新奇的體驗。我們皆知道中日文化似同非同,但可能很少人會注意到,中國早就銷聲匿跡的文化習俗,如曲水之宴(編按:源於中國的流觴曲水,是奈良、平安時代,流行於日本貴族間的娛樂活動,人們在初夏祓禊後坐在河渠旁,將酒杯隨著水流而下,酒杯停在誰的面前,誰就取杯高歌並將杯中的酒飲盡)、盂蘭盆節(編按:類似中國的中元節,在隋唐時期中國的盂蘭盆節傳入日本,後來與當地民俗結合,在盂蘭盆會上眾人會聚集跳著名為「盆踴」的舞蹈),喝屠蘇酒等習慣,在日本都得以保存至今。
我上小學之前,上海還有盂蘭盆節,但後來由於政治原因消失殆盡。沒想到在日本不僅保留了下來,而且是個很重要的祭祀日,雖然內容和形式,已和原來大相徑庭,並改成了陽曆,但畢竟仍保存的節慶的原意;還有,日本有一種名為「外郎」的點心,又稱「外郎餅」。據傳有一位叫陳宗敬的醫生,在室町時代(西元1336年至1573年)移民到日本。他的後裔曾經給戰國時代的大名北條氏綱獻上了一劑藥,此藥既可用於醫治消化道疾病,也有祛痰作用。因該藥做成糖果一般,後來就成了小田原的特產。傳到名古屋後,又衍生出用糯米粉做的「外郎餅」,現在許多地方都有類似的食品。也有一種說法是,「外郎」原是服用中草藥時的甜點心,用以對沖苦味。每看到「外郎」,我不禁想起上海城隍廟的「梨膏糖」。但「外郎」的製作方法要簡單得多,用米粉和黑糖即可,這些事物都引起了我的聯想。
再如聽到日本的雅樂,便會想像唐朝人聽的音樂或許與之相近,就好像跨越了時間,步入進了古代。日本就好像一個活的文化博物館,許多中國失去的事物,在這裡都可以找到痕跡。這種體驗對我有著一種震撼心靈的作用,於是就會想到,日本是否還有其他留存的中國古文化痕跡?物質文化雖經過兵荒馬亂的年代,終有幸留存下來。但音樂,舞蹈或食物的製作及烹調方法,都依賴於身體的運作,需靠身教口傳,許多已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了。
這樣的文化衝擊與體悟,促使我對了解中國古代文化史的細節,產生濃厚的興趣。譬如筷子橫放還是直放;吃米飯時古代人是用手、湯匙、還是筷子等問題,如果不來日本, 就不會想到。日本詩人佐佐木幹郎曾對我說:「如果你不來日本,可能根本不會想到要寫這類的書。」他的話可以說是一針見血。
值得慶幸的是,日本保存中國古籍的工作做得很好。我任教的大學圖書館裡,幾乎應有盡有。有些中國已軼失的古書,在日本還找得到。在撰寫本書期間,最使我感動的是,在普通的大學圖書館裡借到線裝本的原版《玉函山房輯佚書》,宣紙已有蟲蛀的痕跡,但字跡依然清晰可讀。大學圖書館的藏書,大多為教員訂購之書籍。日本學者搜書之廣博,嗜書之情深,從中可見一斑。
中國歷史5,000年,中華料理呢?
在1980年代的日本,對中國文化普遍有一種敬仰心情。談起中華料理,必冠之以「有5,000年歷史之久」之類的褒義詞,連「麻婆豆腐」、「青椒肉絲」等家常菜也不例外。當時便感到疑問,這些菜是否真的有四、五千年之久?想起中國的電視歷史劇也是一樣,古代聖賢英雄飯桌上的菜餚,竟然和現代相差無幾。
看過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所創作的《最後的晚餐》就可知道,十五世紀的繪畫中,宴會的餐桌上,只有寥寥無幾的葡萄酒與麵包,隱隱約約可見一點羊肉。儘管繪畫中描繪的聖餐,受《聖經》的約束,但大致可以推測當時的飲食可能也相差無幾,一直到中世紀,歐洲人都吃得非常簡單。其實不要說歐洲,即使中國也是如此,看看《韓熙載夜宴圖》就可知道,上流社會的飲食也比較簡單。古代的所謂「花天酒地」、「酒池肉林」其實並沒有幾道菜,和後世人們的想像是有很大出入的。
這實際上牽涉到一個學術界矚目的一個問題,即所謂「傳統」到底指多久。英國歷史學家艾瑞克.霍布斯邦(Eric Hobsbawm)曾編輯過《被發明的傳統》。他在序論中指出,許多英國的所謂傳統,往往被認為年代久遠,其實究其起源和歷史很短,而且不少還是人為製造出來的。《被發明的傳統》一書最初刊登在歷史雜誌上,後作為單行本出版後對學界影響很大。
《被發明的傳統》中探討的「傳統」大多為儀式,其實衣食住行的許多「傳統」,也不一定蘊藏歷史悠久。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日本的「惠方卷」。這是一種壽司卷,大概有十幾公分長,起源於大阪,包著醃葫蘆條、黃瓜、雞蛋卷、鰻魚、肉鬆、椎茸等七種食材,代表著「七福神」。據說立春前一天的「節分」吃了會有好運。對年輕人來說,也許會把它視為「傳統食品」,其實這是人為製造出來的習俗。
我親眼看著這種食品,是如何進入市民生活。就在十幾年前,在東京甚至連「惠方卷」這個詞都還沒出現。到了世紀交替時,便利商店先在日本各家分店出售,進入21世紀後,部分超市也開始於2月初販售惠方卷。但最初買的人並不多,後來每年到立春前超市就大肆宣傳,現在於東京一帶也相當普及。這是個很好的例子,要炮製一個「文化傳統」,甚至不需要十年時間。
本書並不是追隨霍布斯邦對傳統的質疑,而是嘗試著去釐清中華料理真正的傳統。本書原版最初刊於1997年9月。2013年六月又以文庫本形式再版。在這期間,中國飲食文化研究取得了較大進展,也有了一些新的發現。趁這次中文版出版之際,我增刪了若干文字。凡有和底本不同之處,均為我的潤色,其責任當然也由我全面承擔。
中文版的序,本無意寫得很長,不料下筆之時,就好像和熟人聊家常一樣,有點一發不可收之感,但無論如何也必須就此打住。嘮叨之處,敬請諒鑒。如果讀者能喜歡本書,身為作者沒有比此更為高興的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