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5種兩性關係
- 9786263102163
- 9786263102644
- 9786263102699
- 9786263102774
- 9786263102934
- 9786263103047
- 9786263103177
- 9786263103207
- 9786263103269
- 9786263103351
- 9786263103375
- 9786263103412
- 9786263103580
- 9786263103696
- 9786263103788
- 9786263103795
- 9786263104402
- 9786263104440
- 9786263104464
- 9786263104549
- 9786263104921
- 9786263104969
- 9786263105119
- 9786263105218
- 9786263105225
- 9786263106048
- 9786263106130
- 9786263106215
- 9786263106338
- 9786263106383
- 9786263106468
- 9786263106512
- 9786263106574
- 9786263106673
- 9786263106765
- 9786263106796
- 9786263106901
- 9786263106963
- 9786263107120
- 9786263107489
- 9786263107564
- 9786263107595
- 9786263107762
- 9786263107816
- 9786263107908
- 9786263108035
- 9786263108080
- 9786263963870
- 9786267052761
- 9786267568316
- 9789861735702
- 9789863443278
- 9789863443698
- 9789863445586
- 9789863447177
- 9789863447184
- 9789863447450
- 9789863447962
- 9789863449508
- A Brief History of Earth: Four Billion Years in Eight Chapters
- A Cat’s Tale: A Journey Through Feline History
- A Waiter in Paris: Adventures in the Dark Heart of the City
- Accountability
- Albert Camus
- and Reconciliation
- Andrew H. Knoll
- André Aciman
- Angela Carter
- Angela Carter’s Book of Fairy Tales
- Anthony Storr
- BL進化論
- 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
- Boria Sax
- Bryan Stevenson
- call me by your name
- Cathy Huang
- Chet Van Duzer
- Christopher Leonard
- CITADELS OF PRIDE: Sexual Assault
- culture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omination and the Arts of Resistance: Hidden Transcripts
- Edward Chisholm
- Edward W. Said
- ErinA.Cech
- Ernest Cline
- Ernest Miller Hemingway
- For Whom the Bell Tolls
- Frames of War: When Is Life Grievable?
- Frances Cha
- How the Federal Reserve Broke the American Economy
- If I Had Your Face
- Imaginary Animals: The Monstrous
- interview
- James C. Scott
- Jean-Paul Sartre
- Jennifer S. Hirsch
- Jing Tsu
- John Berger
- John Connolly
- Judith Butler
- Just Mercy: A Story of Justice and Redemption
- Jérôme Garcin
- Kate Manne
- Kingdom of Characters: The Language Revolution That Made China Modern
- La Distinction : critique sociale du jugement
- La Peste
- Lawrence Block
- Lyu Wen Cui
- Martha C.Nussbaum
- Michael J. Sandel
- Michel Houellebecq
- Natsuo Kirino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On the Origin of Time: Stephen Hawking’s Final Theory
- Pablo Neruda
- Philip Pullman
- Philipp Ther
- Pierre Bourdieu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eady Player One
- Ready Player Two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Rory O’Connor
- Sea Monsters on Medieval and Renaissance Maps
- Sexual Citizens
- Shamus Khan
- Simon Mason
- Simone de Beauvoir
- Stardust to Stardust: Reflections on Living and Dying
- Suzanne O’Sullivan
- Sérotonine
- Taiwan: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ture
- The Land of Lost Things
- The Lords of Easy Money
- The Old Man and the Sea
- the Wondrous and the Human
- Theatre
- Unshrinking: How to Face Fatphobia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When It Is Darkest: Why People Die By Suicide And What We Can Do To Help
- William Somerset Maugham
- Writing the Novel from Plot to Print to Pixel
- Yoko Ogawa
- Zygmunt Bauman
- 一往而深
- 一級玩家
- 上野千鶴子
-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 不只是厭女:為什麼越「文明」的世界,厭女的力量越強大?拆解當今最精密的父權敘事
- 不完美的正义:司法审判中的苦难与救赎
- 不完美的正義:司法審判中的苦難與救贖
- 世界歷史
- 世界社會公正日
- 世界經典小說
- 世界經典文學
- 中國
- 中國古代人
- 中國史地
- 中國歷史
- 中國通史
- 中村明日美子
- 中村高寬
- 丹尼爾•卡波維茲
- 二級玩家
- 亞洲歷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文與環境
- 人物傳記
- 人祭
- 人與動物
- 人類
- 人類學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伊索
- 传播政治经济学、台湾社会与两岸关系
- 伯利亚‧萨克斯
- 伯利亞‧薩克斯
- 余華
- 你好吗?我一直在想你
- 你好嗎?我一直在想你
- 保罗·库德纳瑞斯
- 保羅·庫德納瑞斯
- 傑洛姆‧嘉赫桑
- 傲慢的堡垒
- 傲慢的堡壘:重探性侵害的問題根源、問責制的未竟之業,以及追求性別正義的道路該如何前進?
- 傳媒
- 傳播
- 傳播政治經濟學、台灣社會與兩岸關係
- 傳記
- 傳說
- 儒家
- 克里斯多福·倫納德
- 全譯版
- 兩岸關係
- 兩性關係
- 公共哲學
- 其他
- 写给每个人的地球简史
- 冯建三
- 凌性傑
- 凯特·曼恩
- 凱特‧曼恩
- 切特·凡·杜澤
- 刺與浪
- 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
- 剧院
- 剧院(繁体中文首度出版‧评论家赞誉为二十世纪优秀小说的范本)
- 劇院
- 劇院(繁體中文首度出版‧評論家讚譽為二十世紀優秀小說的範本)
- 劉子倩
- 力恩君
- 动物关键字
- 動物
- 動物關鍵字——30把鑰匙打開散文中的牠者世界
- 勞倫斯.卜洛克
- 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
- 南洋讀本
-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 南洋读本:文学、海洋、岛屿
- 博士熱愛的算式
- 卡繆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暢銷新版】: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古人原來這樣過日子:地表最強的66堂中國歷史穿越課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
- 古人原来这样过日子【畅销新版】:地表最强的66堂中国历史穿越课
- 古代公务员生存指南
- 古代公务员生存指南:直击古代官署的日常,清晰还原衙门里的工作群像,揭露官场不为人知的隐秘……
- 古代公務員生存指南
- 古代公務員生存指南:直擊古代官署的日常,清晰還原衙門裡的工作群像,揭露官場不為人知的隱祕……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
- 可畏的想像力
- 台北家族,違章女生
- 台灣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司法事件
- 同志
- 同志小說
- 同志散文
- 同志文學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吳妍蓉
- 吳岱穎
- 吳懷晨
- 吳明益
- 吳書榆
- 吳煒聲
- 吳莉君
- 呂文翠
- 呕吐(首度正式授权繁体中文版:法国存在主义巨擘沙特公认最高成就的长篇小说)
- 周天派
- 品味
-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哲學
- 商周
- 商朝
- 單德興
- 單車失竊記
- 喵皇正史:从史前到太空时代,魅力征服全世界的猫族大历史
- 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
- 嚴慧瑩
- 回憶錄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2
- 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10位最具才情的古潮人,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地球
- 坂本龍一
- 堯嘉寧
- 報導
- 報廢物
- 夏樹
- 夕下一隻貍
- 大師兄
- 大江健三郎
- 大眾傳播
- 天香
- 太阳依旧升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
- 太陽依舊升起(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
- 失控的熱情:為何在工作中追尋成就感,反而助長了不平等
- 失物之国
- 失物之國
- 失物之國【博客來獨家書衣版】
- 女性
- 女性主義
- 她們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如何抵达人心,如何为爱画刻度:骆以军的文学启蒙小说26讲
- 如何抵達人心,如何為愛畫刻度:駱以軍的文學啟蒙小說26講
- 如果拥有你的脸
- 如果擁有妳的臉
- 如果擁有妳的臉(《時代》雜誌年度必讀百大書單)
- 姿與言
-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 威廉·薩默塞特·毛姆
- 婚戀私語
- 媒體識讀
- 孔子大历史:初民、贵族与寡头们的早期华夏
- 孔子大歷史
- 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
- 孤島通信
- 孫梓評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德魯·諾爾
- 安德鲁·诺尔
- 安東尼·史脫爾
- 安洁拉·卡特精怪故事集
- 安潔拉·卡特
- 安潔拉.卡特精怪故事集:104則以女性為主角,既怪誕又魔幻的傳說故事
- 宋尚緯
- 宋怡慧
- 定義集
- 家变六讲:写作过程回顾
- 家變六講:寫作過程回顧
- 寓言
- 寫作指導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
- 寫給每個人的地球簡史:八堂四十億年的極簡地理課
- 寵物
- 小川洋子
- 小說
-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
- 山本文緒
- 山本文绪
- 島嶼派
- 巫靜文
- 巴黎
- 巴黎侍者:城市黑暗中心的冒險,一位年輕作家眼中的底層巴黎
- 布莱恩·史蒂文森
- 布萊恩·史蒂文森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平等
- 廖炳慧
- 廢棄社會
- 廣場出版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張芬齡
- 張馨方
- 形影不離
- 形影不離(入門《第二性》之前必讀的西蒙波娃小說‧塵封逾半世紀、震撼歐洲文壇之精湛傑作)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文學看歷史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心理治療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性公民权
- 性公民權
- 性公民權:「知情同意中,曖昧不明的性界線到底是誰界定的?」哥大里程碑研究,剖析性侵害與權力、階級、空間交錯的社會性因素
- 性別研究
- 恩斯特·克萊恩
- 悲傷
- 情不知所起
- 惧胖社会
- 懼胖社會
- 懼胖社會:為何人人對肥胖感到恐慌?體重羞恥的文化如何形成,肥胖歧視如何與各種歧視交織並形成壓迫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結束痛苦:人為什麼會自殺?從動機到行為的研究探索,溫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殺
- 我不是想死,我是想结束痛苦:人为什么会自杀?从动机到行为的研究探索,温柔而理性地全面了解自杀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們都是惡人
- 我們都是惡人:從人際關係到國際政治,由心理學認識人類生來就要作惡的本性,我們該如何與惡相處並利用其正面價值?Human Aggression
- 战地钟声
- 戰地鐘聲
- 戰地鐘聲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海明威的人生三部曲III
- 戰爭
- 戰爭的框架
- 戰爭的框架:從生命的危脆性與可弔唁性,直視國家暴力、戰爭、苦痛、影像與權力
- 房慧真
- 批判
- 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投資理財
- 拉丁美洲詩人
- 撒錢之王
- 支配与抵抗的艺术:潜藏在顺服背后的底层政治,公开与隐藏文本的权力关系
- 支配與抵抗的藝術:潛藏在順服背後的底層政治,公開與隱藏文本的權力關係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政治學概論
- 教材
- 散文
- 散文集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化評論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學
- 文學小說
- 文學研究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新新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日出出版
- 日本
- 日本日本文學
- 日本最傳奇街娼的崛起與沒落,獨自背負戰後代價的女性身影,一段不為人知的橫濱滄桑史
- 日本翻譯
- 春花忘錄
- 時差的贈禮
-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書
- 書店
- 服務生
- 朱怡康
- 朱惠足
- 朱迪斯·巴特勒
- 李屏瑤
- 李硕
- 李碩
- 杨照
- 東方哲學
- 林步昇
- 林詠心
- 柏樂
- 桐野夏生
- 植物
- 楊佳嫻
- 楊照
- 橫濱瑪麗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歐美
- 歐美經典文學
- 歷史
- 歷史學家的海怪地圖
- 歷史學家的海怪地圖:中世紀地理座標上最神祕的符號、航海傳說及寰宇冒險
- 歷史文化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江灝
- 汪民安
- 沙姆斯·康
- 沙特
- 法國
- 法國哲學
- 法國文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法律
- 法律白話文運動
- 法律白话文运动
- 法醫
- 活著
- 流俗地
- 海域
- 海外
- 海怪
- 海明威
- 消災
- 渴飲光流
- 漢字王國
- 漢字王國:從打字機鍵盤、拼音系統到電腦輸入法的問世,讓漢字走向現代的百年語言革命
- 漫画绘本
- 漫畫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用人口
- 燕食記
- 犯罪
- 王安憶
- 王德威
- 王文兴
- 王文興
- 王榮輝
- 王磊
- 王翎
- 王蘊潔
- 珍妮佛·赫希
- 現代化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理論
- 瑪莎‧納思邦
- 生命
- 生物
- 田房永子
- 申昀晏
- 男身
- 異常
- 異鄉人
- 當代小說31家
- 當代思潮
- 當代文學
- 疑問集【1書+1迷你讀本】:諾貝爾桂冠詩人聶魯達最後傑作‧冥誕120週年紀念版
- 疑问集【1书+1迷你读本】:诺贝尔桂冠诗人聂鲁达最后杰作‧冥诞120周年纪念版
- 療愈
- 皮耶‧布赫迪厄
- 盛世
- 監獄大學:從閱讀思辨《罪與罰》
- 知識分子論
- 石靜遠
- 社會學
- 社會批判
- 社會科學
- 社會觀察
- 社會議題
- 神兽、怪物与人类
- 神兽、怪物与人类:想像的极致,反映人心与社会价值的幻想动物
- 神獸、怪物與人類
- 神獸、怪物與人類:想像的極致,反映人心與社會價值的幻想動物
- 神話
- 神話學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符号帝国
- 符號帝國
- 符號帝國(羅蘭·巴特對日本文化的精準詮釋,詹偉雄完整導讀,經典新版)
- 簡史
- 簡體
- 米榭‧韋勒貝克
- 精神疾病
- 紀實文學
- 約翰·伯格
- 約翰·康納利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經濟
- 經濟學
- 繁体
- 繁體
- 繪本
- 續集
- 约翰·康纳利
- 罗兰•巴特
- 罗杰
- 罗里‧奥康纳
- 羅杰
- 羅蘭·巴特
- 羅蘭·巴特對日本文化的精準詮釋
- 羅蘭巴特
- 羅里‧奧康納
- 美國
- 美國文學
- 群像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翻譯詩
- 老人与海(杨照翻译‧海明威代表作‧诺贝尔文学奖、普立兹奖双冠文学经典)
- 老人與海
- 老人與海(楊照翻譯‧海明威代表作‧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雙冠文學經典
- 聂鲁达
- 聆聽樹木的聲音
- 聯準會如何崩壞美國經濟,第一部FED決策內情報告
- 聶魯達
- 職場
- 肥胖
- 胡欣
- 自傳
- 自然科普
- 臺灣潮人誌
- 臺灣潮人誌:8位舉足輕重的臺灣造局者,有哪些與眾不同的前瞻永續眼光、不同的「潮」
- 舞鶴
- 艾德華·奇索姆
- 艾德華·薩依德
- 艾琳·賽克
- 英國文學
- 英國翻譯
- 英文
- 范宜如
- 草莓與灰燼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文創作
- 華文小說
- 華文文學
- 菲利浦·泰爾
- 菲力普·普曼
- 葛亮
- 蓝,或另一种蓝(日本当代两性关系剖析能手:直木奖得主山本文绪悬疑恋爱名作)
- 蔡傳宜
- 蔡惠伃
- 蔡承志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藍,或另一種藍
- 藍,或另一種藍(日本當代兩性關係剖析能手:直木獎得主山本文緒懸疑戀愛名作)
- 蘇珊‧歐蘇利文
- 虎斑猫芭芭
- 虎斑貓芭芭
- 血清素
- 血清素(時代的挑釁者──韋勒貝克再掀文壇巨浪之作)(Sérotonine)
- 裸命
- 西蒙·德·波娃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記錄
- 許三觀賣血記 (新版)
- 評論
- 詩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歌
- 詹姆斯·斯科特
- 詹鳳春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謎病睡美人:各種罕見心身症的奇妙故事,一位腦神經專家的醫療人類學全球踏查報告
- 譯者: 葉佳怡
- 譯者:宋瑛堂
- 譯者:張家綺
- 譯者:張琰
- 譯者:李斯毅
- 譯者:林巧棠
- 譯者:柯昀青
- 譯者:梁永安
- 譯者:楊照
- 譯者:歸也光
- 譯者:王秋月
- 譯者:陳系美
- 譯者:顏冠睿
- 譯者:黃楷君
- 译者:归也光
- 译者:李斯毅
- 译者:陈系美
- 谷蕾
- 貓
- 賈平凹
- 賽門·梅森
- 贾平凹
- 車熺垣
- 造夢者
- 造夢者:吳岱穎絕版詩作精裝復刻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邁可·桑德爾
- 邊緣人手記
- 邊緣人手記:寫給在喧囂中仍孤獨的我們
- 邱德亮
- 鄭毓瑜
- 閻連科
- 陳冠中
- 陳黎
- 階級病院
- 隐性歧视
- 隐性歧视:用人权实践平等,消弭藏在生活、文化之下的性别歧视
- 隱性歧視
- 隱性歧視:用人權實踐平等,消弭藏在生活、文化之下的性別歧視
- 青蛙
- 青蛙(賈平凹最具個人傳記色彩、最看重的作品)
- 青蛙(贾平凹最具个人传记色彩、最看重的作品)
- 音樂使人自由
- 顏湘如
- 香港
- 馬來西亞
- 馬欣
- 馬華
- 馮奕達
- 馮建三
- 駱以軍
- 骆以军
- 體重
- 高嘉謙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麦田
- 麦田出版
- 黃大旺
- 黃宗慧Iris Huang
- 黃宗潔
- 黃文鈴
- 黃錦樹
- 黎紫書
- 鼠疫
- 齊格蒙·包曼
- (譯者:嚴慧瑩)
島嶼派◎周天派
Regular price $28.00竟此成為迷路的人
第三屆周夢蝶詩獎首獎得主
備受矚目的年輕詩人周天派第一本詩集
─── 知名詩人、散文家、小說家、翻譯家、學者 傾心推薦 ───
管管‧楊澤‧陳黎‧劉克襄‧孫維民‧柯裕棻‧廖偉棠‧陳雨航‧陳子謙‧鄒佑昇
好評推薦/
【第三屆周夢蝶詩獎 • 評審評語】
詩人周天派這本詩集,乍看樸實無華,不見現代詩中慣見的,繁複的長句,跨句,在我們的閱讀經驗裏,似乎就少了一番氣勢。
的確,周天派詩寫得太乾淨了,除了遣詞命意明白易懂,他的機智,幽默也有點乾,甚至乾得很,英文說dry humor,不無讚美之意。他的詩完全不同於台灣時下的主流寫法,章法,縱使這在以黏膩,濕潤為尚的現代詩壇並不討好。
相對於其他人,他一點也不多產,但警策之作不少,既幽默又機警。其中寫景的句子尤其生動明亮極了,意象簡單,思考卻十分精要,精采,令人印象深刻。
此集堪稱洗練,節制而有深意,珠玉之篇(gems)甚多,甚耐細讀,多嚼幾遍後,原汁原味自現,是一部有人生歷練經驗的作品。
─── 詩人楊澤
管窺蠡測未見全局;是詩之境界,多言多錯。
詩之妙;永遠在虚無縹緲間,讀之餘味無窮,一說就破,焚琴煮鶴死在當下。
就如戀愛,展轉反側不能成眠。
好詩讀之如中毒,永難痊癒。好詩如伏羲創的八卦别無分號,千秋獨樹。
周天派某些小詩就給我中了毒,是詩毒,願意中,但是詩毒難醫也!
─── 詩人管管
多年前我在東華大學創作所教現代詩研究課時,以早慧之姿出現在我面前的周天派,已然是我的詩友兼老師了,他們幾位新銳年輕詩人課堂內外給我相當多的激發。如今天派這本獲獎的處女詩集《島嶼派》氣派問世,讓我再次眼前一亮。這些詩作清晰地告示著一種嶄新、晶亮、精鍊的詩風,並且——用他〈基礎詩歌〉這首詩的標題來說——儲蓄著眾多帶給閱讀者生之氣力與體悟的養料,曼妙地成為某種可以作為我們生活基礎的詩歌/詩意手冊。從〈夢想〉(「我們走在迷人的路/竟此成為迷路的人」)這樣的迷人警句,到〈生活〉就是「生吃活人」這種耀眼、醒目的「陰影的謎語」,我們彷彿咀嚼著一塊帶著獨特海的方糖、砂糖味道,鹽味、甜味參雜的「島嶼檸檬派」——其簡稱,就是在此令我們垂涎的《島嶼派》,或周天派。
─── 詩人陳黎
《島嶼派》的作品,有的輕盈,像一口迷你水果派;有的厚實,像靜坐千年的島嶼。周天派的小詩機智幽默,每一行都是敏捷的閃電,每每直指人心,也直指笑穴。有時候他的小詩也見柔情,而當他寫得再長一些,抒情的後勁就更重凌厲。
愛情的苦甜、時間的暗傷都是他一再回頭的主題,有時候寫得輕重難分。例如小詩〈舊識〉寫重遇喜歡自己的女生,詩人感慨「以前我們甚麼都沒做/現在她已有兩個小孩」。其中既有歲月的蒼涼,也藏著真誠得近乎滑稽的抱怨︰以前我們甚麼都沒做!居然甚麼都沒做!
人生得意需盡歡,讀詩大概也一樣。讓我們對號入座,迎接他在〈愛河〉的熱情邀請︰「我已經跳下去了,/你怎麼還在堤岸?」
各位讀者,還不趕緊來涼快涼快?
─── 詩人陳子謙
●
周天派出生於檳榔嶼喬治市,幼時在熱帶島嶼水上木屋傾聽海浪成長,十九歲赴臺留學,自此以臺灣島(高雄)為半個家鄉,畢業後至另一小島工作,每隔一段時日浪遊各地島嶼……寫詩逾十年,等一個機緣,終於結輯一冊《島嶼派》。
詩集分為七輯,收錄西子灣時期,花蓮小村時期,浪遊時期等不同階段六十餘首作品。
編排設計上,每一輯以數首小詩作序曲,亦為輯與輯之間的間奏,小詩合計四十首。
希望讓人讀起來有些意思,又不致太齊整,留些許空間放杯水,起身伸懶腰,聽一聽風聲海聲,看一看窗外光景,或攜帶出遊至遠近島嶼,分幾次讀,這樣剛好。
全書作品共百餘首,最末加上一首隱藏曲目(hidden track)。
●
詩人並不多產,然而不覺亦寫了十數載,首部詩集在語言,內容與形式上顯見廣泛而豐實的探索,真摯而深刻的詩心,且仍自成一派,贏得不同世代知名詩人、作家、學者齊聲推薦!
周夢蝶詩獎學會評審,臺灣詩壇祭酒楊澤更是讚譽:「周天派的詩完全不同於台灣時下的主流寫法,章法。既幽默又機警,有些寫景的句子尤其生動明亮極了,意象簡單,思考卻十分精要,精采,令人印象深刻。此集堪稱洗練,節制而有深意,珠玉之篇(gems)甚多,甚耐細讀,多嚼幾遍後,原汁原味自現,是一部有人生歷練經驗的作品。」
享譽國際詩壇的詩人、翻譯家陳黎亦如此褒揚:「天派這本獲獎的處女詩集《島嶼派》氣派問世,讓我再次眼前一亮。這些詩作清晰地告示著一種嶄新、晶亮、精鍊的詩風,並且儲蓄著眾多帶給閱讀者生之氣力與體悟的養料,曼妙地成為某種可以作為我們生活基礎的詩歌/詩意手冊。」
《島嶼派》選收不少令人擊節歎賞的小詩,散文詩與讀畫詩,確屬近年各地中文詩集所稀見,值得讀者關注。
倘若你是知音,當能聽見其中清朗嘹亮,純淨澄澈的獨唱,在一頁頁翻閱中召喚內在島嶼的海洋奏鳴曲。
帶這本《島嶼派》,到任何你想望的地方吧。當你以指尖翻閱世界如浪,願每一片浪花都懂你,願今日的你懂得過去,願你從明天起,做一個隨時出發,隨心安住的人。
願這本詩集,陪伴你於檳榔嶼,臺灣島,南丫島,海之京都,馬爾代夫,加勒比海,西班牙,大溪地,塔斯馬尼亞,西西里,冰島,北極……
作者簡介
周天派
Skypie
出生並成長於檳榔嶼姓氏橋水上木屋,十九歲赴臺留學。
海的孩子,色盲,麥兜粉絲。
喜歡小孩,詩,孟克柔,飛機餅乾。
偶爾在刷牙或騎車時,會想寫詩,想到美好與被傷害過的。
得過幾個不大不小的獎,愛過幾個不對不錯的人。
周天派,畢業於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中山大學中文系,
孔聖廟中華中學,輔友小學,春田花花幼稚園。
曾獲臺灣周夢蝶詩獎首獎,高雄文學創作獎助計畫新詩首獎,
《幼獅文藝》YOUTH SHOW與「菁世代」推薦創作者,
馬來西亞海鷗文學獎,《南洋商報》與《光華日報》副刊年度詩人,
新加坡全國詩歌節創作賽雙語首獎等。
著有詩集《島嶼派》。
facebook @ piepoem
【預購】流俗地◎黎紫書
Regular price $33.00聯合報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花蹤文學獎得主黎紫書全新創作!
以人性鋪展馬來小城的俗世河流,
站在晦澀幽暗的路頭,每個人都在尋找未知的出口!
★ 王德威主編撰序,「當代小說家Ⅱ」系列新作
★ 現代版《小城畸人》,俱現精彩細密的人性書寫
「《流俗地》娓娓述說一個盲女和一座城市的故事,思索馬來西亞社會華人的命運。黎紫書為當代馬華文學注入少見的溫情,也為自己多年與黑暗周旋的創作之路,寫下一則柳暗花明的寓言。」——王德威(美國哈佛大學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
__________
除非有一天你們親自嚐到那滋味,
否則永遠不會明白自己錯過的是什麼。
俗世裡沒有動人的童話;
飄蕩至黯黑深處,該如何捕捉那一抹天光?
曾對未成年女孩始亂終棄、長相俊俏的大輝,
一個被訛傳已死之人,竟輾轉歸鄉,活生生出現在大街上?
天資聰穎的盲女銀霞,進入盲人院學習,
摸索光亮的路上,靈魂卻捨棄肉身,墜入無邊黑暗;
離鄉從業的印度仔律師,生命竟於三十六歲遭人暗殺,猛然截斷;
爽朗的馬票嫂年輕時離開軟弱丈夫、改嫁有錢黑道,
苦盡甘來後卻終結於失智症……
銀霞、細輝、拉祖自小一同長大的「鐵三角」,
歷經生命碌碌坎坷的拖磨,該如何尋找各自人生的出口?
「你們不覺得嗎?我們長大了。」
「長大了是怎麼回事呢?」
「就是世故了。怕雨打風吹;怕會變成落湯雞;怕感冒,怕生病。」
「長大就是開始意識到現實,會去想像將來了。」
小說以馬來西亞錫都,被居民喊作「樓上樓」的小社會拉開序幕。講述其中市井小民的俗務俗事,迂迴曲折的情節,彷彿召喚生命中至關重要的小事。
在「樓上樓」的他們如風中之燭,看似脆弱實則強韌,一旦離開,便流落於人海各自漂流;彷彿走的那一日也意味著困境已渡,人生到了寬敞地,再不需要人相濡以沫。作者融合熱帶國度的風土民情、政治時局,人們追憶往事,每翻開一頁像是自己被時光推到了局外,旁觀著當年的自己。這裡的雨下得頻繁,人生不少重要的事好像都是在雨中發生。那些記憶如今被掀開來感覺依然溼淋淋,即便乾了,也像泡了水的書本,紙張全蕩起波紋,難以平復。
《流俗地》以跳接時空的敘事手法,為各個角色穿針引線,每一短篇看似獨立卻又連續,這些小城人物在生命狂流裡載浮載沉,薄涼活著,無聲老去。他們冷眼、坎坷、孤寂、擁有短暫歡樂,卻都像電光石火,剎那間便走到時間盡頭,看俗世的風吹透灼熱的倉皇人生。
作者簡介
黎紫書
原名林寶玲,1971年出生於馬來西亞。
自24歲以來,多次奪得花蹤文學大獎,是自有花蹤文學獎以來,獲得最多大獎的作家。她也受到台灣文壇的肯定,數次贏得聯合報文學獎與時報文學獎。出版人詹宏志首次接觸到她便讚嘆不已,譽為「夢幻作家」,更將她的作品首度引進台灣。2016年獲頒南洋華文文學獎。
已出版長篇小說《告別的年代》;短篇小說集《未完.待續》、《野菩薩》、《天國之門》、《山瘟》、《出走的樂園》;極短篇小說集《余生》、《簡寫》、《無巧不成書》、《微型黎紫書》;散文《暫停鍵》、《因時光無序》,以及個人文集《獨角戲》等等。
【預購】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下兩冊不拆售)◎王德威(譯者: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Regular price $85.00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文學史敘述。
第一本最創新, 多元,好看的「中國現代文學史」。
美國哈佛大學講座教授 王德威 策畫主編
歐美、亞洲、中國大陸、香港、台灣155位學者、作家執筆,184專文探索近四百年時間軸線的歷史、文化、文學議題與現象。
/
一次文學史書寫方法的實驗。
依編年順序,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與制式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155位作家學者,184篇文章,構成一部體例獨特,長達千頁的敘述。全書採取編年順序,個別篇章則聚焦特定歷史時刻、事件、人物及命題,由此衍伸、串連出現代文學的複雜面貌。
整部文學史起自1635年晚明文人楊廷筠(1562-1627)、耶穌會教士艾儒略(Giulio Aleni, 1582-1649)等的「文學」新詮,止於當代作家韓松(1965-)所幻想的2066年「火星照耀美國」。在這「漫長的現代」過程裡,中國文學經歷劇烈文化及政教變動,發展出極為豐富的內容與形式。藉此,我們期望向世界讀者呈現中國文學現代性之一端,同時反思目前文學史書寫、閱讀、教學的局限與可能。
本書一方面採取編年模式,回歸時間/事件的素樸流動,向中國傳統史學論述源頭之一的編年史致意。另一方面各篇文章就選定的時間、議題,以小觀大,做出散點、輻射性陳述。這兩種方向所形成的張力貫穿全書。全書各個時間點所形成的脈絡——及縫隙——促使我們想像文學史千頭萬緒,與時俱變。細心的讀者可以看出書中草蛇灰線的布置,進而觸類旁通,把中國現代文學的故事接著說下去。這本文學史不強求一家之言的定論,而在於投射一種繼長增成的對話過程。
如何在「隨機」和「有機」、「掛一漏萬」和「以小觀大」、「一家之言」和「眾聲喧嘩」之間,發展出一個合情合理的架構,是本書編者最大的挑戰。在編輯過程中,主編王德威和眾多作者就預先規畫的主題和個人專業興趣來回協商。《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是一次方法實驗,對「何為文學史」「文學史何為」的創造性思考。
一場文學與歷史的對話。
打破「文學」定義,跨越「現代」界限,挑戰「中國」的實與虛。
本書對「文學」的定義不再根據制式說法,所包羅的多樣文本和現象也可能引人側目。各篇文章對文類、題材、媒介的處理更是推陳出新,從晚清畫報到當代網上遊戲,從革命啟蒙到鴛鴦蝴蝶,從偉人講話到獄中書簡,從紅色經典到離散敘事……不僅如此,撰文者的風格也各有特色。按照編輯體例,每篇文字都從特定時間、文本、器物、事件展開,然後「自行其是」。夾議夾敘者有之,現身說法者有之,甚至虛構情景者亦有之。這與我們所熟悉的文學史敘述大相徑庭。
全書看似眼花繚亂,實則熱鬧之下自有門道。這裡所牽涉的問題不僅是文學史的內容範疇而已,也包括「文」與「史」的辨證關係。長久以來,我們習於學科建制內狹義的「文學」定義,論文類必談小說、新詩、戲劇、散文,論現象則是各色現實主義外加革命啟蒙、尋根先鋒,久而久之,形成一種再熟悉不過的敘述聲音,甚至流露八股腔調。然而到了二十一世紀的今天,如果中國現當代文學史仍然謹守上世紀初以來的規範,忽視與時俱進的媒介、場域和體材的變化,未免固步自封。
一部眾聲喧「華」的文學史。
以包容的格局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
本書作者來自中國大陸、台灣、香港、日本、新加坡、馬來西亞、澳洲、美國、加拿大、英國、德國、荷蘭、瑞典等地,華裔與非華裔的跨族群身分間接說明眾聲喧譁的特色。過去兩個世紀華人經驗的複雜性和互動性如此豐富,唯有在包容的格局裡看待現代華語語系文學的源起和發展,才能以更廣闊的視野對中國文學的現代性多所體會。
全書涉及人物——
從徐志摩,沈從文,魯迅,張愛玲;余華,莫言,阿來,顧城到韓寒,貓膩……
從賴和,呂赫若,葉石濤,郭松棻到白先勇,陳映真,黃春明,齊邦媛;
從舞鶴,朱天文,朱天心,李昂,李永平,張貴興到夏宇,邱妙津,駱以軍,吳明益,夏曼藍波安……
從李安,覃樟柯,蔡明亮,鄧麗君,羅大佑,崔健到李小龍,梅蘭芳,三毛,金庸……
本書探討類型——
小說,詩,評論,報導文學,環保生態文學,左翼文學,馬華文學;圖文書,成長小說,方言小說,羅曼史,武俠小說,推理科幻奇幻文學;演說文章,墓碣文,國文教科書,網路詩歌;文明戲,地方戲,黃梅戲,先鋒戲劇,話劇;翻譯,印刷術,木刻藝術,電影,報紙……
本書涉及事件——
五四白話文運動,晚清維新,太平天國之亂,辛亥革命,南京大屠殺,抗日,國共內戰,二二八白色恐怖,大躍進,文革,香港回歸……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以不同風格處理文本內外現象。內與外、古與今、雅與俗交錯,呈現一幅「中國」「現代」「文學」「史」的豐富畫卷。
王德威David Der-wei Wang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 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
相關著作:《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下)》《華麗島的冒險》
譯者簡介
王德威等155位作者
本書作者(依姓氏筆劃排序,作者簡介請見書末)
方秀潔(Grace S. Fong),王仁強(Richard King),王安憶,王宏志,王敖,王斑,王智明,王蒙,王德威,王曉玨,王璞,王麗麗,古艾玲(Alison M. Groppe),古柏(Paize Keulemans),田曉菲,白安卓(Andrea Bachner),白睿文(Michael Berry),石井剛(Ishii Tsuyoshi),石靜遠(Jing Tsu),伊維德(Wilt L. Idema),宇文所安(Stephen Owen),安敏軒(Nick Admussen),安德魯 F. 瓊斯(Andrew F. Jones),朱天心,江克平(John A. Crespi),何曼,佘仁強(Kyle Shernuk),余華,吳文思(John B. Weinstein),吳盛青,吳漠汀(Martin Woesler),宋安德(Andrew Schonebaum),宋明煒,宋偉杰,李如茹,李娟,李浴洋,李海燕,李惠儀,李雯心(Casey Lee),李奭學,李歐梵,李潔,杜博妮(Bonnie S. McDougall),杜愛梅(Amy Dooling),汪暉,沈雙,阮斐娜,周文龍(Joseph R. Allen),周成蔭,周慧玲,周蕾,林姵吟,林培瑞(Perry Link),金介甫(Jeffrey C. Kinkley),金環,哈金,姚錚(Steven Yao),施開揚(Brian Skerratt),柏右銘(Yomi Braester),柯夏志(Lucas Klein),柯雷(Maghiel van Crevel),洪子誠,胡志德(Theodore Huters),胡纓,若岸舟(Andy Rodekohr),唐小兵,唐麗園(Karen L. Thornber),夏曉虹,奚密,孫康宜,徐蘭君,殷海潔(Heather Inwood),涂航,班傑明.艾爾曼 (Benjamin A. Elman),馬克.本德爾(Mark Bender),馬悅然(Nils Göran David Malmqvist),高嘉謙,康開麗(Claire Conceison),張建德(Stephen Teo),張英進,張誦聖,莊華興(Chong Fah Hing),莊愛玲(Eileen J. Cheng),莫言,許潔琳(Géraldine Fiss),陳大為,陳小眉,陳平原,陳建華,陳思和,陳國球,陳婧祾,陳琍敏(Tarryn Li-Min Chun),陳毓賢(Susan Chan Egan),陳榮強(E. K. Tan),陳綾琪,陳廣琛,陳濟舟,陳麗汶(Jessica Tan),陸敬思(Christopher Lupke),傅朗(Nicolai Volland),勞倫.哈特利(Lauran R. Hartley),彭小妍,童慶生,舒允中,費南山(Natascha Gentz),賀麥曉(Michel Hockx),賀瑞晴(Kristine Harris),黃心雅,黃淑嫻,黃愛玲,黃詩芸,黃樂嫣(Gloria Davies),楊小濱,楊海倫(Helen Praeger Young),葉月瑜,葉凱蒂(Catherine Vance Yeh),葉維廉,董啟章,廖炳惠,劉秀美,劉奕德(Petrus Liu),劉劍梅,蔡建鑫,蔣暉,蔣維國,鄧津華(Emma J. Teng),鄧騰克(Kirk A. Denton),魯道夫‧瓦格納(Rudolf G. Wagner),黎子鵬(John T. P. Lai),橋本悟,諾曼.史密斯(Norman Smith),錢理群,錢廣昌(Clint Capehart),錢穎,應磊,戴沙迪(Alexander Des Forges),戴樂為(Darrell William Davis),謝永平(Pheng Cheah),鍾秩維,韓子奇(Tze-ki Hon),韓南(Patrick Dewes Hanan),韓倚松(John Christopher Hamm),韓嵩文(Michael Gibbs Hill),韓瑞(Ari Larissa Heinrich),簡夏儀(Har Ye Kan),魏愛蓮(Ellen Widmer),魏豔,羅福林(Charles A. Laughlin),羅鵬(Carlos Rojas),關詩佩(Uganda Sze Pui Kwan),蘇文瑜(Susan Daruvala),蘇和(Dylan Suher),蘇真(Richard Jean So)。
【預購】男身(二十年修訂珍藏版)◎孫梓評
Regular price $25.00一部真摯絕美的同志成長懺情書──
「因為,我們想愛,我們就別無選擇。」
◎ 張曼娟、李桐豪藏愛作序,專文導讀開箱全見。
◎ 人氣畫家川貝母跨刀繪圖,首刷海報限量收藏。
◎ 新版獨家番外篇,直擊二十年後書中人物近況更新。
◎ 激起無數同志共鳴,召喚甜美與苦味並行的情愛心事:青春曖昧的異男撩撥、成年後隱密潛行的無數次遇見、錯愛和失去;真實記錄身為同志的想望與心傷──「我們都有想要追求愛情的欲望,但又在相信自己的時候不夠勇敢。我們都願意用心去發現愛的甜美,卻忽略了每一份甜美都必須付出代價。」
/
我期待,總有一天,我也可以在陽光升起的剎那,無私面對浩瀚往事,
放聲吶喊:你好嗎?我很好。你好嗎?我很好。你好嗎?我很好……
直到聲嘶力竭。
直到淚流滿面。
直到,這世界上,還有更好的人,可以在別的地方,遇見你。
──孫梓評
桂和啟程到了日本,為了理清泛潮的思緒。
他穿梭巷弄、沿著鴨川夜行,走訪書店、咖啡館,在寺廟與祭典中旋身。
那些將明而未明的記憶也跟著攤展開來……
少時苦戀異男,越過那條節制曖昧線,親密的反面即是崩毀;
之後的人,林林總總與他擦身,在愛與非愛的隙縫中來回穿梭,
阿默身上的菸草味、倪笙房裡的古典樂、阿崇的深邃欲念、澤康的單向傾慕、荻原的貼心陪伴;
無論是友情或欲望宣洩,都彷彿泡沫似的幻影。
直到他遇見夏生,遇見一場真實戀愛,
誰知抓得太緊卻斷裂得更快,愛情孱弱地連同他的自信一併垂萎,
那人走不出他心底,於是他只好踏向出走的路頭,
並對那一雙試著拉起他的溫柔手──哲生,
投遞一封又一封懺情自白書……
《男身》作為孫梓評第一本長篇小說,真誠坦白地收攏所有男同志可能會面臨的情感面向。故事透過旅行回憶往昔,日本旅記和情感敘事交錯,密織溫柔繾綣的和式風情。出發時的期待、過程中浪漫踅行,直到告別時落下遺憾。旅程熨貼愛情的起飛降落,鋪展同一種想念與傷感。
二十多年前,沒有通訊軟體,手機還未普及,所有甜美與苦澀都隨著手寫信的筆跡暈開情意。相較今日,對當年的同志而言,「成家」是華麗夢想、昂貴的笑話,只能仰賴愛的過程和欲的渴望。他們穿戴著單薄的愛情,背負來自四面八方質疑,社會綱常像是垂晾的藤蔓,遮蔽窗外成瀑陽光。孫梓評的文字彷彿他書中搭起的一方草蓬,溫柔地帶領我們,尋找自己,尋找記憶中一起「下雨躲雨、風大避風」的那個人。「一段戀情的失去,純粹是愛的本質問題,而非關性別的。」當界線不再筆直劃分,或許才更敢於實踐,關於種種愛的可能。
孫梓評
1976年生。東吳大學中文系,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畢業。
著有詩集《如果敵人來了》、《法蘭克學派》、《你不在那兒》、《善遞饅頭》。
散文集《甜鋼琴》、《除以一》、《知影》。
短篇小說集《星星遊樂場》、《女館》。
長篇小說《男身》、《傷心童話》。
軍旅劄記《綠色遊牧民族》。
以台灣經典文學作品為經緯所寫成的報導文學《飛翔之島》。
為已故版畫家蔡宏達作傳:《打開火盒子》。
童書與少年小說:《花開了》、《爺爺泡的茶》、《星星壞掉了》、《邊邊》。
文學繪本《碳酸男孩》。
與香港插畫家bubi合作圖文書《我愛樹仔》。
與吳岱穎合編《生活的證據:國民新詩讀本》。
相關著作:《你不在那兒》《你不在那兒(顯靈版‧限量親簽珍藏版)》《你不在那兒(顯靈版)》
繪者簡介
川貝母
1983年生。台灣插畫家,2005年入選波隆納插畫展後開始專業插畫生活。著有短篇小說集《蹲在掌紋峽谷的男人》。
【預購】孔子大歷史:初民、貴族與寡頭們的早期華夏◎李碩
Regular price $42.00「謹以此書致敬重塑了中國的周文明!」
「像破案小說一樣好看的孔子傳!」
──羅振宇(《羅輯思維》主講人)
周翦商,華夏新生。從大歷史與中華文明的角度,重新認識孔子
重現春秋時代的貴族世襲制度風貌,還原孔子生命中的歷史場景
孔子延續帶領周文明脫離野蠻,也讓未來世世代代不再重現野蠻
他是政治生命失敗的沒落貴族,卻能贏得光耀千古的「思想家的勝利」
本書是《翦商》作者李碩所寫的孔子傳記,生動書寫孔子的一生:以私生子的身分出生,在底層單親家庭中成長,一步步做到魯國最大的官「大司寇行攝相事」,同時也見證了春秋末期各國內政外交的風雲變幻與奇聞軼事。孔子遭遇政治失意後周遊列國,終究未能實現自己的從政理想。但他的學說經後人的傳承與解釋,流傳後世,他也被弟子「製造」成了至聖先師。
我們流俗的印象中,孔子作為一個高高在上的「聖人」,是一個抽象的人物。本書正是要去掉孔子的這層「聖人」光環,還原他作為普通人的成長歷程。他有自己的喜怒哀樂與憂懼,也有困惑、糾結與執著。作者探討了孔子面對各種人生事件的心理狀態與動機,從而描畫出一個豐富、完整的孔子圖像。
本書以孔子的一生為縮影,全面展現了春秋時期貴族社會的風貌。包括貴族的等級體系、禮儀習俗、「遊戲規則」,各國的政治狀況與權力競爭、結盟、衝突,甚至各國貴族之間的奇聞軼事。同時,也描繪出,在春秋戰國之交的大變革時代,貴族社會是如何瓦解,如何走向沒落的。透過解讀經史文獻,本書再現了孔子在寡頭世襲政治遊戲規則中沉浮的一生,以及他生活的春秋時代的種種歷史場景。
★ 孔子試圖重構國家政治秩序,調解國君與寡頭、貴族與賤民的關係,他的努力為何失敗?
★ 和孔子體貌相同的陽虎,到底二人有無親緣?陽虎是否才是歷史趨勢的先行者?
★ 孔子死後如何被弟子神化,又如何被還原,最終成為無宗教神性的文化聖人?
▍名家推薦
《孔子大歷史》文字靈活輕鬆,深層呈現的則是對於文明邏輯、人類秩序的思考,重在對於歷史情境的整體把握,對於超越歷史的人性的洞察,李碩在這方面的功力令人欽佩。這是本書與其他關於孔子的著作最大區別所在。——施展(外交學院,《樞紐》作者)
孔子是時代的一面鏡子。本書用通俗淺顯的語言,對周代的姓氏、稱謂、禮儀、日常生活等方方面面加以介紹,對孔子的生活世界進行了細緻生動的還原,對這些複雜問題的把握相當透徹。——韓巍(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
這本書以人物傳記的形式,既跳出傳統對孔子「聖化」的解讀取徑,又跳出新文化粗暴反孔的模式,通過將孔子置於其生活時代,揭示孔子時代的真實,以及其一些思想的真實,對歷史地理解孔子,進而認識國學,將會是有裨益的。——向燕南(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教授)
(本書初版書名:《孔子大歷史:聖壇下的真實人生與他的春秋壯遊》)
【預購】嘔吐(首度正式授權繁體中文版:法國存在主義巨擘沙特公認最高成就的長篇小說)◎沙特(Jean-Paul Sartre)(譯者:嚴慧瑩)
Regular price $35.00如果你讀到這本日記,請了解我沒有發瘋,只是深陷在嘔吐的危機之中。
自由並非牢籠之外的清新空氣,錯亂才是這個世界的真相。
=在文化界颳起旋風的傳奇之作=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沙特自認寫得最好的一本書
卡繆、西蒙波娃、白瑞德等重量級思想家震顫注目
阮若缺(政治大學外語學院院長、歐洲語文學系法文組教授)專文導讀
▍本書特色
1. 諾貝爾評審委員會高度讚譽:「具有原創性、充滿自由及探求真理的精神,為這個世代立下深遠的影響。」
2.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篇長篇小說,那時他三十三歲,在此之前已發表過兩本哲學論文,是被學界寄予厚望的新星。
3. 小說以日記體裁寫成,後世認為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透過這本書,可以看到青年沙特的思考過程。
▍內容簡介
該到哪裡去呢?能到哪裡去呢?
無論你我,都有可能成為孤獨的「嘔吐者」……
撿拾紙片是個平凡無奇的怪癖,歷史學者羅岡丹卻因此開啟了人生的一連串災難。他在撿拾的那個瞬間被觸動了,變得開始害怕觸碰物體,那溫吞噁心的感覺很快地擴散到五感,接著,連原本熟識的人,看起來也開始變得陌生。羅岡丹再也無法好好過生活。更糟的是,不只是原先的日常、就連那些視日常生活為理所當然的人都讓他渾身不適。無論走到哪裡,羅岡丹總感覺被困在令人作嘔的人事物之中。就在此時,他遇上了多年前的愛人……
《嘔吐》出版於一九三八年,是沙特的第一部長篇小說,融合敘事與深沉哲思,廣受時人注目,諸如卡繆、西蒙‧德‧波娃、白瑞德、莫多克等思想、文學界重量人士均曾發表正面評價。全書以日記體的形式,透過虛實交錯的文字記述羅岡丹疏離於世界的生命情狀,以及他對於存在的懷疑與思考,後世認為這是沙特自述其青年時代思想形成的自傳式作品,更是存在主義哲學的代表作。《嘔吐》出版至今,仍以其在文學、心理學以及哲學等面向的重要性備受討論,而沙特「存在先於本質」的思想核心也成為每一個「嘔吐者」在黑夜中前行時,一盞象徵自由的明燈。
▍《嘔吐》裡的隻字片語──你也曾經有過這種感受嗎?
1. 物體沒有生命,不應該觸動到人。我們使用它們,之後放回原位。我們生活裡充斥著它們,它們供我們使用,僅僅如此。但是對我,它們觸動我,這難以忍受,我害怕接觸到物體,彷彿它們是活生生的動物。
2. 以前──就算安妮離開我很久之後──我的思考是為了她。現在,我的思考不為任何人,甚至不再在乎字詞。字詞從我身上流過,或快或慢,我不固定在任何一點,任由它流淌而過。大多時間,我的思考無法攀附於字句,渾沌如迷霧。它們形成模糊而有趣的形狀,隨即沉沒,被我忘卻了。
3. 思想,是我讓它持續,讓它展開。我存在,我想我存在。喔!這彎曲的蛇形彩帶,這存在的感覺,我緩緩地展延它……要是我能克制自己不去思想該多好啊!
4. 這麼多年來,這是頭一次有個人讓我覺得感動,我想多了解這個人,我對他遭受到的困難、他是否有太太或是單身一人感到興趣。這完全不是出於人道,正好相反,只是因為他創作了這首曲子。
5. 一本書,當然首先會是令人厭煩而勞累的工作,它無法阻止我存在,以及感覺我存在;但是書總會有寫完的時候,書將在我身後,它的光芒將稍微照亮我的過去,那麼,或許通過它,我能夠不帶厭惡地回顧自己的人生。
▍經典軼事──沙特、《嘔吐》與仙人掌毒鹼
一九三五年,沙特參與了一場當時十分流行的藝術家與科學家聯合實驗,初次接受醫生注射仙人掌毒鹼。針對他當時的現象學研究,透過迷幻藥可以幫助他得到全新的視角──放下概念的框架,只關注事物本身。至今許多關於施打仙人掌毒鹼的文獻與經驗,堪稱是現象學研究的功臣之一。沙特很少直接寫這段經驗,只在筆記中簡短描述,這些筆記後來被收錄在《想像力》中。據沙特說,這種經驗很難觀察,當下只感到自己被迫沉沒在一種「「感官的毒霧」之中,這種感覺彷彿對他進行肉體上的攻擊,是一個充滿怪異的、極端近景的世界,其中一切都令他感到厭惡。他說自己在施打該藥物之後,有段時間一直看到身邊都是陰魂不散的螃蟹,即使知道這些螃蟹是想像出來的,他還是會跟它們說話,並且在講課時要求螃蟹們安靜。最終,他不得不向拉康尋求心理治療幫助,得到的結論竟是:螃蟹可能意味著,他害怕變得孤獨。孤獨與螃蟹後來都成為沙特作品的題材;例如在《嘔吐》》中男主角失去了對世界、對周遭人事物的認同,眼中所見處處是平凡事物分解成醜陋的樣貌、黏稠的狀態,以及各種迫近的景觀等等,造成使人不適、暈眩的感官經驗。儘管如此,多年後沙特仍然對仙人掌毒鹼的效用持正面態度,認為施打該藥物之後所看見的世界是多彩的藝術。
▍當代知識份子、媒體讚譽
《嘔吐》賦予了意識一種非凡的獨立性,並全然地賦予現實意義。──西蒙波娃,《歲月的力量》
一部經久不衰的作品,離不開深刻的思想。而這種經驗與思想、生活與對生活意義的反思之間的秘密融合,造就了偉大的小說家。——卡繆評論《嘔吐》
這很可能是沙特最好的書,因為這本書完美結合了知識分子和創造性藝術家。——美國存在主義哲學家威廉·白瑞德
哲學小說這個類型的作品中,為數不多的成功例子……本書是一個年輕人力量的展現。
——英國著名小說家、哲學家艾麗絲·默多克
沙特非凡地宰制了二十世紀法國的知識生活……被譽為「存在主義的教皇」,也是一位公認的巨星 ——《紐約時報》
沙特小說中寫得最好、最有趣的一部。——《大西洋月刊》
法國存在主義思想開山鼻祖
榮獲諾貝爾文學獎卻拒領的的一代大師
法國著名作家及存在主義哲學代表人物,一九〇五年出生於巴黎,年少時曾於號稱法國思想搖籃的巴黎高等師範學院求學,後至柏林師事胡賽爾及海德格現象學。二次大戰期間參與巴黎的反德活動,也持續發表小說、劇本著作。
一九四五年,他與西蒙‧德‧波娃等人創立《摩登時代》(Les Temps modernes)雜誌,刊載各式文學作品與批判性的分析文章,以其戰鬥風格在新聞、政治,思想以及文學圈皆引起騷動。五〇年代後,沙特的思想逐漸左傾,曾訪問中國、古巴,發表〈存在主義與馬克思主義〉一文,並受到反對者的威脅。一九六四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但拒絕領獎。沙特一生從未停止積極參與政治社會運動,到了晚年仍持續支持驚動全歐的六八學運,並在一九七三年,雙眼近乎失明的情況下,擔任左派報紙《解放報》(Libération)的主編。
沙特在文學與思想上的成果十分豐厚,除《嘔吐》以外,重要作品包括:《想像力》(L''imagination)、《牆》、《存在與虛無》、《存在主義即人文主義》、《自由之路》(Les chemins de la liberté)、《蒼蠅》(Les mouches)、《可敬的娼妓》(La putain respectueuse)、《魔鬼與上帝》(Le diable et le bon dieu)等。
台灣輔仁大學法文系畢業,法國普羅旺斯大學當代法國文學博士。目前定居巴黎,專職文學翻譯。譯有《終極美味》、《灰色的靈魂》、《在自己房間裡的旅行》、《獨子》、《無愛繁殖》、《情色度假村》、《誰殺了韋勒貝克》、《反抗者》、《如果麥子不死》等書。
【預購】 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王德威
Regular price $48.00只有那些倖免於肉身凌辱,尚未因種種劫難而成為行屍走肉的人,才得以在見證不義之餘,有能力想像種種恐怖並運用這可畏的想像力。這樣的想像有助於思辨政治情境,啟動政治情懷。——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
王德威繼《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之後,又一本探討當代具代表性的小說家作品序論集,由此觀看當代文學的脈絡發展與時代意義。
麥田的「當代小說家」書系自一九九六年推出後,至今已超過二十五年。這一書系涵蓋兩岸四地(台、港、陸、星馬)及全球華人小說家的傑作,展現華語文學的壯觀版圖。書系主編王德威,參與選書製作,並為每一本書寫下序論,介紹作家的特色,並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生的美學關聯。二○○二年,麥田結集二十篇序論出版《跨世紀風華:當代小說20家》一書,討論包括朱天文,舞鶴,朱天心,李昂,施叔青,余華,王安憶,莫言,蘇童,鍾曉陽,黃碧雲,駱以軍等作家的代表作品,呈現上個世紀末中文小說的種種風華面貌。
接著從二○○二年到二○二二年,「當代小說家」書系陸續再出版了不少當時代的代表作品,如李永平《大河盡頭》、吳明益《單車失竊記》、陳冠中《盛世》、駱以軍《匡超人》、鍾文音《別送》、王安憶《一把刀,千个字》等,都曾引起廣泛討論。這些序論,連同系列以外的小說點評,編選之後共得三十一篇,即是這本書《可畏的想像力:當代小說31家》。
王德威論及——
過去二十年兩岸四地局勢波譎雲詭,世界危機重重。與此同時,數位科技爆發、環境物種嬗變——從全球暖化到生態污染——重新定義了人類與後人類的關係。當我們汲汲於眼前的意識形態和族裔紛爭,或持續科幻化、娛樂化種種災難的可能時,敏銳的小說家卻感受到「惘惘的威脅」撲面而來。他們的作品震撼人心,不僅在於形製新穎,更在於內容的不可思議。
書名「可畏的想像力」,典出二十世紀最重要的思想家之一漢娜.鄂蘭(Hannah Arendt)的論述。在《極權主義的起源》(The Origins of Totalitarian)一書中,鄂蘭論二十世紀的暴政帶給世界種種傷害,不因某一特定政體或政權的消長而稍息。尤有甚者,暴政甚至可以最平庸無感的形式滲透到日常生活,並被視為當然,甚至膜之拜之。這是現代之「惡」最詭譎的形式。當此之際,鄂蘭呼籲我們必須鍛煉「可畏的想像力」,用以對抗歷史怪獸的無孔不入。
本書三十一位作家按出生時序排列。首篇臺靜農先生(一九○二)與末篇陳春成先生(一九九○)恰各站世紀初與世紀末一端。但時間的差距無礙他們回應「當代」問題的敏銳感和迫切性。這些作家處理各別的歷史語境,卻在本書內形成共時性的對話。
晚清文人陶佑曾(一八八六~一九二七)面對晚清變局,提倡新小說,曾有如下描述:
有一大怪物焉:不脛而走,不翼而飛,不叩而鳴;刺人腦球,驚人眼簾,暢人意界,增人智力;忽而莊,忽而諧,忽而歌,忽而哭,忽而激,忽而勸,忽而諷,忽而嘲;鬱鬱蔥蔥,兀兀矻矻,熱度驟躋極點,電光萬丈,魔力千鈞,有無量不可思議之大勢力,於文學界放一異彩,標一特色,此何物歟?則小說是。
一個世紀後的我們思考小說的「當代」意義,期待在時間的裂縫之間,虛構的敘事得以繼續發揮想像,回應歷史的匱乏。《可畏的想像力》所論的三十餘本作品雖然只是當代小說的抽樣,已經可以看出小說家的創造力未可限量。
王德威以精采的序論,將小說家的代表作,作縱深的創作精神與時代議題關懷的探討,觀照小說與政治、社會、人性的美學關聯,提供喜愛中文小說或研究中文小說的讀者,嶄新的視角,深具意義。
作者簡介
美國哈佛大學東亞語言與文明系暨比較文學系Edward C. Henderson講座教授,中央研究院院士,美國國家藝術與科學院院士。著有《小說中國:晚清到當代的中文小說》、《如何現代,怎樣文學》、《後遺民寫作》、《現代「抒情傳統」四論》、Fictional Realism in 20th Century China: Mao Dun, Lao She, Shen Congwen(《茅盾.老舍.沈從文:寫實主義與現代中國小說》),Fin-de-Siècle Splendor: Repressed Modernity of Late Qing Fiction, 1849-1911(《被壓抑的現代性:晚清小說新論》),The Monster That Is History: History, Violence, and Fictional Writing in Twentieth-Century China(《歷史與怪獸:歷史.暴力.敘述》),The Lyrical in Epic Time: Modern Chinese Intellectuals and Artists Through the 1949 Crisis(《史詩時代的抒情聲音:二十世紀中期的中國知識分子與藝術家》)、Why Fiction Matters in Contemporary China等。主編A New Literary History of Modern China(《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等。
【預購】橫濱瑪麗:日本最傳奇街娼的崛起與沒落,獨自背負戰後代價的女性身影,一段不為人知的橫濱滄桑史◎中村高寬(譯者: 柏樂)
Regular price $39.00一位與日本戰後繁榮錯身而過的煙花奇女子,
日本時代變遷巨輪下的陰暗縮影,令人無比動容的都市傳奇。
胡川安|國立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
茂呂美耶|作家
梁允睿|紅潮劇集 藝術總監
潘文慧|日本東北大學國際文化研究博士
感動推薦
塗成雪白的臉,配以深濃的眼影與口紅,
還有一襲純白蕾絲洋裝,恍若一尊人形妖物,佇立於橫濱街頭。
得獎紀錄片《橫濱瑪麗》導演親述,幕後紀實首度公開!
最珍貴的第一手訪談資料 × 拍攝歷程揭祕!
走訪橫濱街廓的考察記行,重現戰後由酒家和黑市所撐起的日本樣貌、橫濱風月場所的興衰起落,挖掘出影像難以捕捉的,瑪麗小姐的「真實」!
★瑪麗小姐究竟是誰?為何走入賣春一途?
★瑪麗小姐最後去了哪裡,晚年境況如何?
★除了橫濱之外,竟也出現了「不同版本」的瑪麗?
在橫濱,「瑪麗小姐」是眾人皆知的傳奇人物,多年來皆以賣春為生。關於她的來歷,坊間流傳著各種謠言。最廣為人知的說法是日本戰敗後,她受政府召募加入慰安行列,後又因機構關閉,只得成為阻街的私娼。在美貌最盛時,她曾跟一名美國軍官互許終身,但最後只餘下她痴痴守候的身影,凝結成橫濱當地永恆的一景。在虛實交錯的傳言之下,在「真實」與「事實」的渲染之間,瑪麗小姐活成了橫濱的地標。她的一生,貫穿了橫濱的現代化歷程;她的凋零,象徵了老橫濱的逝去。當瑪麗小姐從城市中銷聲匿跡,舊時代的美好與醜惡也正式宣告落幕,消失於歷史洪流中。
從區區娼妓一躍而成橫濱地景,同時又被視為必須排除的不潔存在,瑪麗小姐從城市黯然淡出,亦揭露了橫濱是如何逐漸失去「戰後記憶」。透過本書導演兼作者中村高寬的文字,「戰後」性風俗產業下的女性身姿一一躍然紙上,也顯現出橫濱這個華麗港都的近現代變貌。
中村高寬
一九七五年生。電影導演,一九九七年在松竹公司大船片廠開始職業生涯,參與多部影視劇作品。二○○六年完成導演處女作《橫濱瑪麗》,在加拿大多倫多國際電影節首映,後參加釜山國際電影節、溫哥華國際電影節等。在日本獲橫濱文化獎文化.藝術獎勵獎、神奈川文化獎未來獎、文化廳紀錄電影單元優秀獎等十個獎項。二○一七年,時隔十一年完成第二部作品《禪與骨》。
譯者簡介
柏樂
熱愛日本文化,目前專職翻譯。
【預購】現實與詩意:馬華文學的欲望◎黃錦樹
Regular price $38.00第三部現象級研究論文集
懇切探討華文世界與馬華文學的文學想像,與如何實踐。
只要想成為學科,一切學科都必須認為自己有邊界和某種內在規則,即使這些是隨時間變化的。沒有甚麼比民族自大和學科短視的組合更能讓學生停止創造性地思考。
――班納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椰殼碗外的人生》
●關於本書
三十年來,沒想到我似乎成了最「關心」馬華現實主義文學的留台學者……我認為它應視為另一種「中國性」的體現。「本土」、「主體性」也者,是「馬華文藝的獨特性」更符合時代學術話語的一種抽象轉譯。
——《現實與詩意》自序
本書共分三卷,收錄十六篇文章,集結作者數十年的深度思索。
卷一涉及華文文學作為一種「民族文學」的反諷式重探。「馬華文藝的獨特性」和它自身的悖論,從華人史的角度看馬華小說視野如何窄化,重探「馬共小說」及「非詩」的馬華文藝獨特性,在在都關涉馬華文學所關涉的各種「現實」。
卷二則是尋找馬華文學的「詩意」。從數十年的馬華新詩史裡上下求索,熱帶華文小說作為香港現代主義的前世,馬華現代小說的時差與時延,馬華文學裡民國的形影神,一種自我解構的南洋史詩,野故事。
卷三始於對「華語語系」的批判性反思,繼而漫遊於南方華文文學加拉巴哥群島的空想,馬華文學裡的橡膠樹回憶,花蹤作為馬華文青取暖的唯一爐火,文學性的政治。
全書完整收錄黃錦樹對現代華文文學的獨到觀察,是探討現代華文文學議題不可忽視的重要觀點。
馬來西亞華裔。一九六七年生,一九八六年來台求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一九九六年迄今任教於埔里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榮獲多項文學獎。
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刻背》、《土與火》、《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魚》、《雨》、《民國的慢船》、《大象死去的河邊》;散文集《焚燒》、《火笑了》;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等。
相關著作:《大象死去的河邊》《時差的贈禮》《烏暗暝》《論嘗試文》《火笑了》《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刻背(全新修訂版)》《猶見扶餘》
【預購】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菲力普·普曼, 賽門·梅森 Philip Pullman, Simon Mason(譯者: 王翎)
Regular price $45.00「黑暗元素三部曲」全球狂銷17,000,000冊
《塵之書》二部曲問世3天熱賣超越《使女的故事》續集
最受歡迎小說家與他的故事藝術
菲力普.普曼獲獎殊榮
★卡內基童書獎(1996、2007)
★最佳卡內基童書獎(2007)
★衛報兒童小說獎(1996)
★科斯塔圖書獎年度選書(2001)
★林格倫紀念文學獎(2005)
★英國圖書協會年度作家(2018)
★詹姆斯・巴利終身成就獎(2019)
他筆下的世界影射現實,創造前所未有的閱讀現象
他是我們這個時代的故事大師
◎集結近二十年散文、演講精華,內含32篇故事哲學,以及42張精美插圖,包括名畫《女神遊樂廳的吧檯》、朵貝楊笙的插畫、第一版《孤雛淚》的手繪插圖等等。
◎石芳瑜(作家、《閱讀的島》總編輯)、邱常婷(小說家)、游佩芸(台東大學兒童文學研究所副教授)、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國語文學系副教授)、盧郁佳(作家)鄭重推薦(按姓氏筆畫順序排列)
▍內容簡介
在故事之境不需要護照,
以知識為火炬,探照敘事的橋梁,
找到通往自由的道路。
像一個大師那樣琢磨寫作技藝──
- 以正確次序排列,讓事件之間的連結清晰可見。
- 說故事就像拍電影,鏡頭位置至關重要。
- 故事講求一致性,不能任意插入大異其趣的元素。
- 故事的轉折必須全部指向結局,勇於貫徹「不需要的就刪除」。
- 不要怕老哏,切記愛和勇氣永遠是讀者需要的優良老哏。
- 熟悉你的故事,評估市場,才能吸引不同讀者的注意。
- 謹記「原初情境」,讓所有重要的事都出現在故事裡,無關的事都別提。
文學不在象牙塔裡,說書人應負起的八種責任──
- 財務上的責任──爭取自己應得的價碼,不用不好意思。
- 對語言的責任──備妥工具書。
- 對情感誠實的責任──別故意騙人眼淚。
- 說故事技藝的責任──鑽研最高明、最靈活的手法。
- 引導的責任──將來自世界各地的新鮮故事泉源帶入自己的文化。
- 對讀者的責任──黑暗與悲觀的故事也必須帶來正面影響。
- 了解自己的責任──身為說故事者,自己擅長的是什麼?
- 對故事本身的責任──竭盡所能地保護你的故事。
▍《好故事可以對抗世界嗎?》──國際媒體一致盛讚
閱讀此書彷彿偷溜進一位故事大師講課的教室,旁聽了整年的課⋯⋯普曼如此友善直率地提出建議和忠告,分享祕辛和想法,令人感動得幾欲落淚。——《衛報》二○一七年度好書
指路明燈之作。——《泰晤士報文學增刊》
好比一座金礦⋯⋯如此豐富的文集,彷彿取之不盡的寶藏⋯⋯本書睿智且充滿人文關懷,而且極為好讀,讓讀者得窺作家蓬勃想像力以及寫作生涯的堂奧,堪稱一趟精采巡禮。——《金融時報》
對於在3C螢幕時代應如何為孩童的想像力提供養分,普曼提出深刻的省思。——《觀察家雜誌》
本書施展了一道咒語令人沉醉入迷⋯⋯浸淫於字裡行間,彷彿與見多識廣、愉悅歡快、好奇心與想像力無限奔放的心智為伴,有如醍醐灌頂。——《紐約時報》
本書專論想像力和說故事的重要性,淺白易讀、令人信服且引人入勝,讓我們得以深刻洞悉這個時代最傑出的說故事大師的心思智識。——基蘭・米爾伍德・哈爾葛芙,《萬物盡頭之島:隔離樂園》作者
「沒有了故事,我們將不足以被稱為人類。」
生於英格蘭諾里奇(Norwich),父親是飛行員,小時曾隨著父親住過澳洲。在他七歲那年,父親因飛機失事喪生,母親改嫁後帶著他搬至北威爾斯。歷史悠久的威爾斯地區群山環繞,有著許多傳說與神話,這些都影響了日後普曼的寫作風格。在威爾斯求學時接觸到兩位作家的作品: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彌爾頓的《失樂園》,以及詩人、畫家威廉.布雷克,他為此深深著迷,《失樂園》更成為後來寫作「黑暗元素三部曲」的重要元素。
大學就讀於牛津大學埃克塞特學院(Exeter College)英文系,不過成績普通。畢業後曾在中學擔任教職,七〇年代的英國沒有課綱,他盡情對孩子們闡述從神話到荷馬史詩等各式各樣的作品,並為每學期末的話劇演出擔任編劇和導演,這些素材都成為後續作品的養分。普曼雖熱心教學,卻自稱不太能認同過分強調考試的教育制度,一九九五年出版的《黃金羅盤》於隔年同時奪得英國兒童小說卡內基獎章與《衛報》兒童小說獎,普曼亦辭去教職,全力投入寫作,除了獲獎無數的代表作「黑暗元素三部曲」及以維多利亞時代為背景的「英倫懸疑四部曲」外,亦著有許多單本長、短篇小說如《發條鐘》、《我是老鼠!》與《卡斯坦伯爵》等作品。他從未自我設限的寫作精神,打破了年齡與類型的界限,廣受大人小孩的喜愛,至今仍是活躍於文壇的說故事大師。在二〇一七年,以「黑暗元素三部曲」同名主角「萊拉」,再推出重量級《塵之書三部曲І:野美人號》,媒體譽為:「很少書能讓我們願意等十七年,但『塵之書』絕對是其一。」
二〇〇八年,普曼獲《泰晤士報》選為一九四五年以來最偉大的五十個英國作家之一;二〇〇九年獲牛津大學授予榮譽文學博士;並甫於二〇一九年的新年授勛(New Year Honours)獲頒爵士勳銜。
相關著作:《黑暗元素三部曲II:奧祕匕首(故事大師菲力普.普曼代表作 BBC影集原著)》《黑暗元素三部曲І:黃金羅盤(故事大師菲力普.普曼代表作 BBC影集原著)》《黑暗元素三部曲Ш:琥珀望遠鏡(故事大師菲力普.普曼代表作 BBC影集原著)》
賽門·梅森/編者Simon Mason
為大小讀者寫書。首部寫給成人的小說獲頒貝蒂・特拉斯克小說新人獎,青少年小說《月亮派》(Moon Pie)則獲衛報兒童小說獎。以嘉維・史密斯為主角的系列神祕懸疑小說第一集《逃家女孩》(Running Girl)入圍柯斯達文學獎最佳童書決選,第二集《少年命案》(Kid got Shot)獲國際犯罪小說大會「犯罪盛宴」選為二零一七年最佳青少年適讀犯罪小說。現居英國牛津。
譯者簡介
王翎
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所畢業,現專事筆譯,在翻譯旅途中,穿梭平行時空,開展多重視界,探索文本中的層層意義。譯作有《塵之書三部曲II:祕密聯邦》、《惡作劇女孩》、《雪山男孩與幻影巨怪》、《聽不見的聲音》、《暗黑孤兒院》等。
【預購】刺與浪:跨世代台灣同志散文讀本◎楊佳嫻
Regular price $33.00台灣第一本同志散文書寫精選,
自1982~2019,橫跨近四十年性別穿脫與生命叩問——
為什麼關於愛,關於家和自己,
要有一個固定的模樣?
★ 兼容各世代情感移徙,書寫身體、傷痕、欲望、自我認同,與現世價值體制的扞格碰撞。
王盛弘|白先勇|朱天心|李幼鸚鵡鵪鶉小白文鳥|李屏瑤|李桐豪|何景窗|阮慶岳|吳億偉|邱妙津|周芬伶|席德進|許正平|張亦絢|張娟芬|陳克華|陳怡如|陳俊志|陳栢青|陸珊瑚|游善鈞|楊隸亞|廖梅璇|賴香吟|謝凱特|騷夏|羅毓嘉—— (按姓氏筆畫排序)
——楊佳嫻(詩人、作家、性別運動組織「伴侶盟」理事、國立清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
從流浪孽子到毗鄰結婚座的女子漢,
自死亡鬱結到內衣廣告前的躊躇惘然;
他/她們在愛欲裡或掙扎或輕舞,
剝除性別外衣,隱遁的靈魂終將現身——
八、九○年代的同志是隱形的,是與柏樹一同蒼翠枯黃的病體陪伴,或者如同懵然離家、與父輩割裂的那些青鳥遊子;而後,熱情的豐沛與衝撞依然,在體制枷鎖內,稍一不慎便被燒成了灰⋯⋯
跨過新的世紀,當自由成為眼前忽遠忽近的身影,他/她們仍試著探尋、掙脫年復一年的綑縛,走出理所當然被定義的「男」或「女」。在赤身的情感面前,明白且深刻經歷了:「如果不是愛讓我們變成怪物,就是愛讓我們發現自己。而我們也只是怪物而已。」
本書反映台灣近半世紀同志生活變遷,以及同志散文的書寫脈絡。當男與女並非一刀切的俐落分明,身體界線已然模糊,沒人該削足適履塞進不屬於自己的模具。
深入同志日常,走過親族磨耗拉扯、權威體制角力拚搏,游離於戀慕和欲求的惶惑,甚而直搗內核聲聲「我是誰」的身分追問⋯⋯新世紀以來,台灣同志從性暗櫃走向公眾視野;面對社會傾軋,仍試圖收拾一地破碎,哭笑中繼續果敢迎身。這本散文集收集了他/她或堅忍或脆弱的身姿,在世代累疊的摸黑探問、衝撞擦傷之後,仍蘊生出汩汩傾瀉且難以斷流的溫柔力量。
【預購】另一種日常:生活美學讀本◎凌性傑, 范宜如
Regular price $28.00永遠的男孩詩人凌性傑X個性風文青女俠范宜如 翻玩生活,
32篇重磅選文,情挑五感絕美盛宴!
★從現代文學作品尋覓生活品味之作,讓中學以上的文學愛好者透過讀本體察生活,同時深化語文理解能力,各則選篇後附有專文賞析。
★提供另一扇日常視窗:描繪音樂(馬世芳〈巨龍之眼,美麗之島〉、房慧真〈鍾永豐:龐克樂手杜甫穿越過來了〉)、跨文化思索(黃麗群〈如果有一天你去金澤〉、王盛弘〈奈良有鹿〉、盛浩偉〈廁所的故事〉)、在電影中造夢(毛尖〈姊姊〉、孫梓評〈牯嶺街‧少年‧我〉)、生活暗面的反思自省(李欣倫〈致那些被棄的〉、胡晴舫〈無所謂快樂〉),含納傳統散文、短篇雜文、人物採訪等各式書寫。
◎內容簡介
32位重量級作者,打造最痛快多元的日常體驗──
毛尖│王盛弘│王聰威│言叔夏│吳岱穎│吳億偉│李欣倫│李長聲│李清志│阮慶岳│房慧真│柯裕棻│胡晴舫│馬世芳│孫梓評│徐國能│郝譽翔│張讓│張雍│張曼娟│許悔之│盛浩偉│郭強生│黃文鉅│黃麗群│楊子葆│廖偉棠│蔣勳│劉崇鳳│鍾文音│鍾怡雯│簡媜 (按姓氏筆畫排序)
凌性傑──
「日常的艱辛與甜美,提供了書寫者想像的憑藉,從中創造出一片心靈領地。然而,日常也最難寫,要把吃飯穿衣睡覺寫得耐人尋味,除了要有過人的品味能力,也要擁有從塵埃裡開出花朵的文字魅力。我們無法改變日子的轉速,唯一能做的是,用更美好的心理時間去面對日子流逝的狀態。」
范宜如──
「生活究竟是什麼呢?做好或做不好都是他人之眼,但美可以包容一切──如果美是一種讚嘆,一種悲憫,或是同情的共感。隨著寫作者提供的觀看視野,提醒我們,縱然生活未必美好,但我們總可以駐足日常,做自己生命中的麥田捕手,接住生而為人都可能有的困頓及困惑。以散文的黃金之心,穩穩地站在生活的土壤之上。」
突破文體與美學界線,生活不再索然無味──
探訪蘭陽平原,回到雨神眷顧的所在;
打開媽媽的便當,一塊紅燒肉讓人掉入「家」的核心;
舞臺上〈美麗島〉拉出蒼涼年代,同時逼落無聲的淚水……
異鄉白芒雪域寒氣鑽透骨血,最美的也是最致命的記憶;
走進奈良魔幻時刻,搖擺的鹿尾巴為人貼心指路;
龐克樂手杜甫穿越至今,捲入當代政治風雲;
從牯嶺街走進電影殺人場景,那是被牛皮紙封存的少年時光;
眼前屬於金澤的瞬間如車禍般橫衝直撞而來!
為什麼這麼喜歡這個老鎮呢?
說了很多,但自己又感覺什麼也沒有說完……
關於「美」,在這三十二篇文章中有其各自塑形。即便枯淡如時光棄物,也煥發著無可忽視的色澤。從視聽感官到各種身體膚觸,化為電流直通全身,那些翻玩美感的經驗,就這樣被深深融進身體、戳記在心底。我們不只有一種看待美的方式,就如同生活不該讓人輕忽;攀著文字的繩索往前走,投身日常祕境,鑽探藏身裂隙的美麗渣滓,或許書寫和閱讀,就是美的最佳詮釋。
凌性傑
高雄人。天蠍座。師大國文系、中正大學中文所碩士班畢業,東華大學中文所博士班肄業。曾獲臺灣文學獎、林榮三文學獎、中國時報文學獎、中央日報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教育部文藝獎。現任教於建國中學,著有《自己的看法》、《彷彿若有光》、《陪你讀的書》、《男孩路》、《島語》、《海誓》等書;編著有《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與楊佳嫻合編)、《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與石曉楓合編)、《青春散文選》(與吳岱穎合編)。
相關著作:《人情的流轉:國民小說讀本》《島語》《島語(限量親簽珍藏版)》《彷彿若有光:遇見古典詩與詩生活》《海誓》《男孩路》《自己的看法--讀古文談寫作》《陪你讀的書──從經典到生活的42則私房書單》《靈魂的領地:國民散文讀本》
范宜如
臺灣宜蘭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研究所博士。曾任臺北市立敦化國中教師、韓國啟明大學中文系客座教授,現為臺灣師範大學國文系專任教授。研究領域為明代文學、空間與文學、報導文學。著有《行旅‧地誌‧社會記憶:王士性紀遊書寫探論》;合著有《風雅淵源:文人生活的美學》、《文學@臺灣》、《傾聽語文:大學國文新教室》等書。
【預購】國學潮人誌2:古人超有才——10位最具才情的古潮人,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宋怡慧
Regular price $30.00宋怡慧
【預購】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勞倫斯.卜洛克(譯者:傅凱羚、新新)(全新增訂版)
Regular price $33.00從創作到出版的八百萬種可能
【全新增訂本上市!】
「沒有所謂的公式,每一本小說都是一次全新的經歷。」──勞倫斯.卜洛克
◎最新收錄數位時代電子書、有聲書、自出版利弊分析
◎廣納超過百份作家問卷調查結果‧列舉費茲傑羅、海明威等世界知名作家寫作方式
◎《紐約時報》暢銷書作者親身分享
◎從開始動筆到付諸出版,比《卜洛克的小說學堂》更一目了然,一本到位
▍內容簡介
從紙本時代到網路時代,有兩件事情是不變的:
一、 寫小說沒有公式
二、 身為創作者的根本目標,就是讓作品被看見
◎從自我定位到架構情節
1. 正確的自我定位──不為讀者而寫,而是準確找到自己天生適合的創作。
2. 撰寫大綱──為別人的小說整理大綱,練習用作家的洞察力來閱讀。
3. 好人物使讀者欲罷不能──鍛鍊描寫人物性格的技巧,愈能引起讀者共鳴,故事的誘惑就愈強大。
4. 偽造是小說的核心──運用個人經驗、知識、熟悉的背景重新排列組合,用細節能打造具有說服力的情節。
◎數位時代的出版途徑
1. 務必出版電子書和有聲書!這兩類消費者的數量正不斷上升。
2. 別指望「自費出版社」,小說家付錢給出版社出自己的書,這件事就是不合理。
3. 若預算有限、有特定目標讀者,且不考慮利潤,那麼自己來做一本書,其實不難!
《小說的八百萬種寫法》初版發行於一九七八年,書中列舉費茲傑羅、海明威等世界知名作家寫作方式,廣納超過百份作家問卷調查結果,大受讀者歡迎。在最新增訂本中,更收錄了數位時代電子書、有聲書、自出版利弊分析。卜洛克曾說:「沒有所謂的公式,每一本小說都是一次全新的經歷。」本書將讓新手備受鼓舞,讓老手重拾自信,幫助你找到屬於自己的創作與出版之路!
▍更多卜洛克的創作與出版建議
◎比起短篇小說,新手更應該寫長篇小說。
因為:需要的技巧比較少、比較不依賴高明的點子,而且是磨練各種寫作技巧的好機會。新手作家別要求自己以第一本小說獲得認可或金錢利益。
◎就算想到好點子,也可能必須適時地放棄。
一個點子如果能夠發展成一本書,不代表你就得將它寫成一本書,它可能根本就不是你擅長的創作類型。若受其商業潛力迷惑,可能就會看不清這個真相。
◎電子書與紙本書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如今逛書店的人變少了,電子書、網路書店已經是行銷的新戰場。然而,讀者們最珍惜、最讓人感到愉悅的還是實實在在的紙本書,尤其是質感優良的精裝本。最重要的是,紙本書往往能夠刺激電子書的銷量。
◎自費出版要考量宜大籮筐事情。
出版社提供文字編輯的服務,也意味著你的作品可能被大改特改。然而,由於寫作是寫出自己心中的想法,在校對時有可能充滿盲點。若要自行出版,你也許會需要一名編輯,或者至少一名校對人員,以確保文章用字遣詞的一致性。
▍延伸閱讀
★第四版草稿:普立茲獎得主的非虛構寫作獨門技藝,從蒐集題材、彰顯主題、布局架構、採訪技巧、自我懷疑到增刪裁減,定稿前的8大寫作鍛鍊
約翰·麥克菲──著 劉泗翰──譯
「寫作的本質,就是修改。」
《紐約客》逾半世紀專欄作家、「創造性非虛構寫作」的開拓者
約翰·麥克菲於普林斯頓大學授課半世紀,啟發無數媒體人的寫作講堂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菲力普・普曼──著 王翎──譯
「創作者,請竭盡所能地保護你的故事!」
「黑暗元素三部曲」全球狂銷17,000,000冊、《塵之書》二部曲問世3天熱賣超越《使女的故事》續集
最受歡迎小說家菲力普・普曼與他的故事藝術
★鬥陣寫作俱樂部:《鬥陣俱樂部》作者恰克‧帕拉尼克拆解逾30部知名小說,從打造小說質地、建立作者權威到加強故事緊張感,全方位專業作家教戰手冊
恰克‧帕拉尼克──著 黃鴻硯──譯
「寫作這件事情,絕對是一場團體戰!」
亞馬遜讀者4.8星好評、榮獲亞馬遜編輯精選最佳讀物、與《史蒂芬.金談寫作》齊名的暢銷小說寫作書
邪典教主恰克‧帕拉尼克解剖社群時代的創作攻略
作者簡介
勞倫斯.卜洛克Lawrence Block
筆耕近六十載 風靡全球大師格調
愛倫坡獎終身大師獎得主
一九三八年出生於紐約水牛城,人生大半定居紐約市內,其創作也多以紐約為背景。創作逾八十載,是全球知名的推理小說大師。代表作為「馬修‧史卡德系列」、「雅賊系列」等。
卜洛克以類型小說為寫作框架,又自闢蹊徑,將「冷硬派」書寫推向全新境地,一向關注稠密的紐約市獨有的蒼涼與孤獨,透過犯罪事件寫出人間詩意,已臻純文學所及之高度,也使他獲得「紐約犯罪風景的行吟詩人」美譽。
卜洛克一生獲獎無數。他曾七度榮獲愛倫坡獎、十次夏姆斯獎、四次安東尼獎、兩次馬爾他之鷹獎、二○○四年英國犯罪作家協會鑽石匕首獎,以及法、德、日等國所頒發推理大獎。二○○二年,繼一九九四年愛倫坡獎當局頒發終身大師獎之後,他也獲得夏姆斯終身成就獎。二○○五年,知名線上雜誌Mystery Ink警察獎(Gumshoe Award)同樣以「終身成就獎」表彰他對犯罪推理小說的貢獻。勤奮筆耕,自一九五七年正式出道以來,已著有超過五十本書以及多部短篇小說,除上述代表作之外,還有「密探系列」、「殺手系列」等。他總樂於分享自己豐富的寫作經驗,另著有《卜洛克的小說學堂》。
【預購】孤島通信◎宋尚緯
Regular price $29.00在島上低吟複述如何被棄守、拋棄、遺棄,
捕捉綿密入裡的人生晦澀,奮力匍匐夾以喘息而過,
這樣才能感受到肉身在世的意義。
∥詩人宋尚緯首次出版個人散文集,訴說他怎麼定下存在的反詰語氣。
∥獨家量身打造孤島怪,穿梭在書裡頁間,一起和孤島怪在孤島通信、說自己說他者。
「宋尚緯很有意識、醒覺地在處理一個子題:他、文字、世界這三者之間,如何彼此牽孿?三者往往交匯於『人之存在』。」——吳曉樂
吳曉樂——專文作序
李屏瑤、徐珮芬、陳雪、黃麗群、楊佳嫻、潘柏霖、盧郁佳——回信好評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
宋尚緯的文字有兩面性——一面是蜿蜒的詩意;一面是橫空直下的率性,如一把兩面銳利的小刀直直切開人性軟爛處。
他書寫人性、人生的細碎低落處,站在爛泥中央求生存,告訴你自己要的自己去掙。
我漸漸知道我不能只是我,有太多無法直說的話,
於是我需要痛苦,唯有痛苦才能讓我找到更多語言。
——宋尚緯
宋尚緯擅常摹寫有形無形的陰暗痛楚,與人生行至途中被棄守的殘缺、病痛的難耐,或者人活於世難免撞見的大奸小惡。更常見的是他對自己的嘲諷,在一連串看似滿不在乎的語句中,在諸多貌似狠烈決絕的衝撞下,藏著他對世界的沉思與奮力爭取來的生活餘裕,也包容了在這些之中被輾壓與打磨的。
人是倚賴經驗的動物,經驗累積組成了自己。
說到底,你是否知道你所面對的真實是什麼?
虛構和真實的界線只看你站在哪一面,
要知道自己是如何看待世界,在這之前得決定屬於你自己的真實。
本書分作三輯,宋尚緯有意識地在「自我、他者、文字」周旋迴繞,從容談論生活傷痛、身體困境、寫作觀點、旅行所感與曾和身心症奮鬥的過程,而這份從容是他用肉身心靈具體搏鬥來的。
輯一「每個人都是孤島」訴說生活與生命裡的各種深淺傷痛,對社會的詰問;對人際連結的思索。輯二「孤島的囚籠」寫下他人的惡意嘲笑與作者對內在與外在的病痛所下的註解——肉體與生命的反芻,人之渺小不可抗。輯三「囚籠外的世界」說著寫作與文學在他生命的意義,寫作讓他逼視痛苦,唯有直視傷痛才有辦法治療自我,即使它們非常刺眼。
=精采摘錄=
∥現世孤獨
雖然我常常說人需要學會面對自己的孤獨,但人又確實無法獨活。最近幾個月,面對任何事情,最常浮現我腦海的就是,如果過得這麼痛苦,那為什麼還要繼續。我自己的答案是,所有使你痛苦,但你卻無法放下的,要不是你無法割捨,要不就是當你在深淵的時候,對方曾陪著你走進人間。
∥感情觀
在感情中如何面對自己比如何面對對方要來得難多了。我們都必須承認,自己只是一個脆弱的人,必須承認現實──自己脆弱,而且不堪一擊,更重要的是,我們時常自己打敗自己。許多時候我們認為自己將對方看得比自己還重,但其實不是的,我們仍然是在意自己的感受。有的時候我們耽溺於那樣無私奉獻的自己,有的時候我們使自己是個悲劇演員,但其實不是,我們大多時候是輸給了自己的軟弱。
∥談人性
人非常擅長用發生在別人身上的事來檢討他人,每個人都超愛擠別人臉上的青春痘,一邊擠還要一邊罵說你怎麼這麼不知羞恥,並以此為樂。
∥寫作觀
寫詩,或者說寫作,並不是一件全然「藝術」的事情,它包含了社會實踐以及溝通。不是指藝術無法溝通,而是對我來說,藝術的功能性,溝通的面向比實驗、超越更為重要一點。
宋尚緯
一九八九年生,東華大學華文文學所創作組碩士,創世紀詩社同仁,著有詩集《輪迴手札》、《共生》、《鎮痛》、《比海還深的地方》、《好人》與《無蜜的蜂群》。
相關著作:《孤島通信(作者親簽收藏版)》《孤島通信(作者限量親簽版)》
序
1.
我沒有夢想。
一直以來並沒有特別思考過夢想這件事,也是這樣跌跌撞撞從年幼一路長到現在過三十歲了,也沒有特別注意過,直到最近看到社群網站上的一個流行問答是「各年齡階段的夢想是什麼?」有些人從國小一路回答到大學畢業,二十歲、三十歲、四十歲,我才開始思考自己的夢想是什麼,才發現自己好像從沒有想過自己要成為什麼過。很長一段時間我並不記得自己幼年時候的事,成年後透過自己的方式逐漸整理破碎的自己,用反推的方式大概能理解幼年的自己發生了什麼。但許多事情是這樣的,事情發生後它就已經是你的歷史了,與有無記載無關,是這件事確確實實成為你個人的年輪,刻印在你的生命裡。
我從小就很會騙人,騙別人也騙自己。仔細想想,其實自己也知道自己在騙人,但說的當下我都相信自己說的是真的。認識我的人都知道我是家裡的長子,但其實我還有一個哥哥,出生後沒多久他就夭折了,我已經不記得母親是怎麼告訴我這件事的,而我也並不確定自己當時是如何理解的,但最近我回憶起小學四、五年級的我,當時我跟同學說我有個哥哥,去做神仙還是佛祖了,然後那個時候的我,只要遇到痛苦的事,就會在內心中和當時在我認知裡已經去當神仙的哥哥祈禱,希望痛苦的事趕快過去。
這其實是件很愚蠢的事情,現在的我回過頭看也不能確定當時的我究竟在想些什麼,但這只是我生命中眾多荒唐故事的其中一件事而已。另外一件我還稍微有印象的事情,是我小時候去了一個類似園遊會的地方,裡面有許多攤販,我去玩了跳舞機,然後我又逛了一圈買了一桶水,之後拿回去跟母親說「這是我去玩跳舞機贏到的獎勵」我猜測當時的我應該是希望被母親誇獎,或者是我極為需要被稱讚,即使那個稱讚是假的也沒有關係。這些事情一直到我成長到有足夠的餘裕面對自己的時候,才能夠回過頭看看自己到底都做了些什麼事情。
2.
前陣子看到一篇文章,裡面寫克里斯多福‧諾蘭在一場演講裡面提到了《全面啟動》的結局,諾蘭說:「在電影結束時,柯伯與他的孩子重聚,這時的他處在他個人的現實之中。他不再關心這是不是現實,這給了一個可能:也許,各種層面的現實是可以同時存在的。」
這讓我想到2017年我看到的一則新聞,裡面提到說有個教授提出一項計畫,他希望減少因環境所帶給雞的心理壓力,所以他希望透過VR裝置給予雞一個虛擬的空間,讓雞活得更快樂、更自由。對雞來說,透過VR看到的世界是幻境還是真實世界?雞如果認為所見為真,牠相信了自己就在牠所看見的世界裡,那就會回到諾蘭想談的事──什麼才是真實?
我現在剛過三十歲,二十五歲以前我覺得自己過得非常痛苦,其實平心而論,的確是也沒有什麼好快樂的,常常聽人在說,一白遮三醜,一胖毀所有,我是那種所有都毀了的人,但這麼多年,其實也習慣了。我是說如何面對我所身處的現實這件事。每篇雞湯文都會告訴你,「不要抱怨」、「要努力」、「正向的面對自己所擁有的一切」、「感謝自己所有的一切」,我就想問問大家,真的有人能夠毫無怨言且沒有經歷轉折的去面對曾使自己痛苦的一切事物嗎?
三十歲的我要說理解了什麼人生的大道理,連我自己都覺得不可能,說穿了我們所能理解的事物不過也就是與我們生命有關聯牽扯的事物而已。我能夠做的事情就是別再使自己痛苦了。我花了很長的時間告訴自己:「我並沒有做錯任何事情」這說起來很簡單,但其實很難。嘴上說說每個人都會。尤其人類是這樣的動物,我們時常口是心非,嘴上說著快樂,心中卻業火煎熬。我曾以為人生苦短,痛苦卻很漫長,但後來我告訴自己,我希望自己的快樂多於痛苦,至少我希望自己是平靜多於煎熬,即使像一攤平靜的水,也比身處地獄要好得多。我偶爾還是會羨慕其他生得一副好皮相的人,但就只是羨慕而已,我不會痛苦,也不會像以前一樣痛恨自己。
說穿了,我們所面對的真實到底是什麼?
現在的我已經不太在意自己面對的真實到底是什麼了,我不希望自己痛苦,所以我做了許多努力,都是讓我能在痛苦的時候保有優雅的餘裕。我希望自己在面對傷害的時候能夠冷靜面對,我希望自己在面對曾經的創傷時,至少能像平靜的湖水一般,漣漪難免,但別有浪潮。
以前我常聽到一句話,「改變你的看法,你可以改變你的世界」,當時我覺得這是一句非常不負責任的話,多年後我是這麼想的,改變看法是可以改變世界的,但前提是要知道自己到底是怎麼看待這個世界的。
真實究竟是什麼,是我們自己決定的。
3.
我一直在想,這一本究竟算是什麼文體,我自己將它定義成雜記,我知道是散文,但在心裡的某個角落,我一直覺得彆扭。對我來說,散文好像是更充滿故事,更挖掘內心,甚至更獵奇的。
我所說的獵奇是指特殊經驗的部分。我覺得散文與小說之所以難寫,很大一部分在於特殊經驗的成立,而我並不是一個擁有特殊經驗的人,又或者應該說,我並不喜歡將我的特殊經驗寫在作品中讓人了解。
有一陣子台灣的文學圈對散文類的文學獎有一個爭辯是,散文的真實與虛構,裡面談到許多人對散文其實是有一個主題的優劣比較的,要不寫病痛,要不寫長輩離世,或者寫他人的絕症,散文比賽像是賣慘軍備競賽。當然我們知道就實務上來看文學獎比賽,評審考慮的並不只是情節,只是綜合評比,最後得出的結論,讓大家覺得有這種狀況存在。
我不免會想到,那對我來說,散文到底是什麼,寫作到底是什麼?
有時在書寫的時候,我總會想到我母親曾告訴我,不要將自己的脆弱交給他人。我知道他在擔心什麼,將脆弱交給他人,等同將攻擊自己的武器放到它人的手上。但對我而言,寫詩與寫散文其實是一樣的,我如何將自己的防衛一點一點的卸除,將自己放在讀者的面前,我如何透過語言文字,為自己的痛苦妝點,但又更直接地陳述,讓其他和我有相似困擾的人能夠理解,並且知道,自己並不孤獨,並不是只有自己陷在這種進退兩難的境況裡。
文學對我來說是一個整理自己的工具,我並不希望將文學藝術營造成高聳的巨塔,我在《共生》的序裡寫我希望自己能夠拯救過去曾失望、痛苦的自己;在《鎮痛》的序裡寫沒有人的藝術只是脆弱的沙堡;在《比海還深的地方》我寫我已經不再那麼需要詩來整理自己了──我已經不再需要用他人看不懂的方式來陳述我的痛苦了;在《好人》中我寫無論痛苦還是傷心,時間都會繼續往前走,我只是試圖看清楚痛苦並跨越過去;在《無蜜的蜂群》我說大家都該離開沒有蜜的蜂巢──我們不該再留戀只會使我們痛苦的地方了,別在令自己痛苦的地方找棲身之地。
我偶爾還是會想到母親告訴我的,不要暴露太多自己的弱點給他人,因為他人只會嘲笑你,不會幫助你。我當時是這麼想的:如果我不斷地鍛鍊自己的內心,直到那些弱點不再是弱點,到那個時候,我也不在乎那些我不在乎的人,是拿著那些弱點攻擊我還是傷害我。我可以幫助更多有相似痛苦的人,我可以讓其他和過去的我一樣無助的人明白,自己並不孤單。而我現在還是這麼想的。寫作對我來說是在孤島說話,我們偶爾也會聽到來自其他孤島的聲音。散文也好,新詩也罷,都是我說話的工具,只是陳述的方式不同。當我們能看見的孤島越來越多,我們會逐漸地不再只是孤島。
這就是我心中理想的散文,我想像中的文學。
【預購】BL進化論:男子愛可以改變世界!日本首席BL專家的社會觀察與歷史研究◎溝口彰子(譯者:黃大旺)(繪者:中村明日美子)
Regular price $32.00第一手文化、性別研究 揭開男男魅惑人心的祕密
ˇ中村明日美子手繪唯美書衣,雙封面深情呈現
ˇ橫跨50年BL發展歷史 ˇ超過80部BL作品介紹
ˇBL名作《純情羅曼史》、《同級生》、《野性類戀人》、《東京心中》全解析徹底明白BL的魔力!
「BL不斷追求和提示的,是對所有人來說自由且宜居的社會適應方式。作者懷著愛意,冷静的分析了這項事實。讀了這本書,讓我更加下定决心熱愛BL。」——三浦紫苑(直木賞得獎作家)
BL(Boy's Love),是男性與男性之間由戀愛發展出來的各種故事。從森茉莉在七○年代的美少年小說作為「BL始祖」,到現在各種漫畫、小說、動畫、電影,BL提供多重的樂趣,滿足了各式各樣的想像。
然而,喜愛BL的妳/你是否曾經想過:
為什麼BL的讀者與創作者,幾乎是異性戀女性?
BL故事中的女性為什麼反而經常缺席?
為什麼「攻」在侵犯「受」以後,「受」仍會愛上「攻」?
「我才不是同性戀,只是喜歡的人剛好是男生!」這句經典告白,其實流露出恐同意識?
甚至,曾有男同志公開批判BL愛好者,掀起一場激烈論戰?
BL研究者溝口彰子從BL的歷史說起,從耽美幻想到與現實接軌,BL創作中蘊含的性別意識,以及在社會風氣影響下的變革。也正是這些思想上的互相激盪,催生出更多不受性別規範、具包容性的作品,成為一個持續「進化」的活動!
溝口彰子 Mizoguchi Akiko
重度BL愛好者。視覺與文化研究博士。目前任教於學習院大學研究所、共立女子大學、多摩美術大學、法政大學、明治學院大學與早稻田大學等校。
溝口自大學畢業後就從事時尚、美術相關職業,同時也致力於日本LGBT族群活動,於東京中野區設立女同志/女雙性戀社團「LOUD」,並創辦東京國際同志影展。她於一九九八年前往美國紐約羅徹斯特大學研究所進修,接觸到酷兒文化理論,決意研究BL以及女性的性別意識。
本書是溝口第一本著作,系統地回顧總結了從二十世紀六○年代起至現在的BL文化發展、創作者和受眾的意識,以及在社會中立場地位的變化。
繪者簡介
中村明日美子
二○○○年出道的漫畫家,作品多為異色魔幻風格,代表作為《同级生》、《J的故事》、《哥白尼的呼吸》等。其中,《同级生》及衍生系列數次入榜日本年度漫畫指標「這本BL不得了!」並改編為動畫電影。除了漫畫之外,中村也跨足時尚雜誌插畫,以其一貫大膽前衛的風格征服觀眾。
譯者簡介
黃大旺
先天性表演者。高雄路竹人,一九七五年生於台北市。淡江大學日文系畢業。譯著包括關谷英里子《商務英語不NG:關鍵單字這樣用就對了》系列(博碩)、大竹昭子《日本寫真50年》、藤原新也《東京漂流》、平野甲賀《我的手繪字》(臉譜出版source書系)、飯澤耕太郎《私寫真論》(田園城市)等。
裸命◎陳冠中
Regular price $24.00一個人多次的覺醒,便構成其能擁有的最大自由--
前方有阻後無退路,為什麼還有這麼多來自各地的人們前仆後繼
拿裸命一條,只為換取大聲說話、換得一回翻身的機會
★上海出生、香港成長、台北居住六年,現定居北京
文化評論者∕小說家 陳冠中 繼話題作《盛世:中國二○一三年》最新長篇
★台灣、香港、中國,兩岸三地率先出版!
★情慾、族群和生存的凶猛寫真、殘酷物語,極限主義禁區文學
一名西藏青年肉體與心智的三段式覺醒,狠狠戳破國族神話高潮大夢
一條命隨時可能消失,卻也無人過問。
你弄得清自己到底是誰?愛的是誰?身邊睡的人又是誰?
隨時可以,任何時間,都準備好上路。
俊得發亮的西藏青年強巴,將用上一趟旅程,逃亡造愛去夢想。
漢族女子梅姐以事業有成的理想形象,現身在西藏青年強巴面前。
雪白路虎是他們的白色神駒,搭載男子與女子,不分日夜合而為一。
梅姐說,世事翻轉,世事無常。
強巴說,這回我不能再靠著你護著我了,我得靠自力了。
追夢過程裡有人粉身碎骨,有人成為幫凶,有人以行動實踐理念。北京,一座偉大的城市,真如喊得震天價響的口號歡迎你?當代中國進行式,作家陳冠中寫出一個人自我實現、以及一群人在路上,如何迷惘與持續上路的勇氣。
而凡逃過劫難的,都將舞出新生命。
__存在,不容否認。精采篇章節錄。
今天,我沒有加速。
我在想,為什麼會在這裡遇上飛蠓雨?
以前都是在青海沱沱河、納赤台那邊才會遇上,現在竟然移到羌塘這邊,而且陣勢比我以前碰到的更大。是,這幾天白天溫度到十六、十七度了,蛹都該化蠓了。不過如果今天出大太陽,或吹大風,牠們就只能在草叢樹林起舞,不會到公路舞起陣勢。偏偏今天這一段時間是無風的大陰天,車都開著前燈,而我從拉薩出發晚了,剛好這個時間才來到十五工區這個點,才命中蛀定遇上蠓舞的高峰。
早一點晚一點出發,我都可能避過這場3D死亡大片。
現在,蠓的命運與我的命運撞上了。
那麼,撞死牠們的也只能是我了,牠們逃不掉,我也逃不掉。~《裸命.芻狗》
作者簡介
陳冠中 (Chan Koon Chung)
原籍寧波,上海出生,香港長大,曾住台北六年,現居北京。
就讀香港大學和波士頓大學,修社會學、政治學和傳播學。綠色力量、綠田園有機農場等發起人,現任綠色和平國際董事。
1976年創辦香港《號外》雜誌,並曾在一九九○年代中任北京《讀書》月刊海外出版人。參與創辦台灣「超級電視台」和中國「大地唱片」、《三聯生活週刊》、《現代人報》等項目。
著有《馬克思主義與文學批評》(1982)、《太陽膏的夢》(1984)、《總統的故事》(1996)、《什麼都沒有發生》(1999)、《半唐番城市筆記》(2000)、《香港未完成的實驗》(2001)、《香港三部曲》(2004)、《我這一代香港人》(2005)、《移動的邊界》(2005)、《事後:本土文化誌》(2007)、《城市九章》(2007)、《盛世:中國,二○一三年》(2009)、《裸命》(2012)等。
★陳冠中作品 在麥田
《盛世:中國,二○一三年》
_重現對烏托邦母題的詮釋。~王德威
_它逼得我們問:這一個欣欣向榮、歡樂今朝的大國,背後的立國精神又是什麼。~李歐梵
目錄
一 肉團
二 芻狗
三 異域
內容連載
3
那宗離奇的車禍發生後,我們是第一輛到現場的車。
早上過了雁石坪奔格爾木,這段路我熟悉,開得速度還挺快的。大太陽天,視野廣闊,路面狀況良好,還難得看到不遠處的藏羚羊,但我沒開口,尼瑪也沒說話,我們大概堅持不交談。
開了一小時左右我們看到直路遠處有車禍,開近一看,是那輛夏利撞上了一輛越野車,看樣子才剛發生,但我們沒有看到,也沒聽到什麼。我把車靠邊,車沒停好尼瑪已跳下跑過去。
迎著我們的方向撞車的是一部沃爾沃XC90,前座的女乘客手裡攥著手機、歪著身子正想擺脫氣囊到車外,尼瑪和我一頭一腳的把她拉出來抬到路邊躺臥下。她對自己說:「我一隻眼睛看不見了。」我猜可能是視網膜給撞脫了,但我沒搭理。
我繞過沃爾沃車後走到司機位旁,男司機仍繫著安全帶,一動不動的坐著,上半邊臉給血漿蓋住,臉上還有碎玻璃。我心想,完了。我看安全氣囊正在洩氣,出意外那刻應該曾發揮作用,方向盤雖有點歪,儀表板有點走樣但沒有大損壞,司機的頭應該不會撞上擋風玻璃,怎麼會有這麼多血?這種擋風玻璃就算裂了也不會粉碎。我伸頭從司機座位的角度看擋風玻璃,現在是有破裂,還穿了一個網球大的洞,但還是整塊的沒有碎開。是怎麼撞的?我再從側面看那個司機,他雖然半邊臉是血,但他的太陽眼鏡後面,雙眼沒血,還在眨著。他活著,醒著的,可能是嚇呆了,也可能頭部撞到方向盤了。我跟另一面車窗外的尼瑪說:「活的。」尼瑪點點頭。
我這時才側移往前細看我不願意看的夏利。車頭幾乎不見了,就是說,引擎蓋、水箱罩、葉子板、車頭橫樑都撞成壓縮餅乾了,這就是說,發動機已完全移位到車廂裡了。那司機,我們早上見過的中年人,在車廂內的身體已經完全與儀表板、方向盤、發動機混為一體,肢體位置都不好分辨,我只能說是剩下一堆血膿於水的爛鐵,看不清楚他有沒有繫安全帶,但這樣撞法安全帶也不管用。向車廂移位的引擎蓋或水箱罩大概在出事的瞬間齊肩的切斷了他的脖子,他的頭一定是像子彈一樣,穿過夏利粉碎中的擋風玻璃,直射向沃爾沃的擋風玻璃,撞出一個網球大小的洞。這時我回頭再看沃爾沃,才看到整個斷頭仍卡在擋風玻璃上。
沃爾沃司機臉上的血漿,是夏利司機的頭撞破沃爾沃擋風玻璃時,被撞爛的前額噴出來的血和腦漿。
尼瑪走到我這邊,踏在沃爾沃被撞歪的葉子板和保險桿上,伸長身子想靠近斷頭的耳邊說話。
我回到沃爾沃司機位旁,輕輕取掉司機的眼鏡,放在他的風衣袋裡。我說:「你沒大事。」司機眨了兩下眼。
那女的拿著手機,側臥在路邊叫我:「師傅、師傅,我們在哪裡?扎西德勒,說普通話嗎?」
我接過手機說:「就在雁石坪往格爾木方向,應該還沒到九工區,大概在一○九-三一三五、三一三六的位置吧……是的,一死兩傷……好嘞!」
我交回手機,跟那女的說:「說二十分鐘就到。」
女的說:「謝謝!」
我問:「外衣都在行李箱嗎?」那女的緊閉著一只眼猜疑的看著我。我打開行李箱,翻出兩件厚外衣。我拿了一件給女的,一件拿過去給男的蓋上,對他說:「救援二十分鐘就到,你最好別動了。」那男的眨眨眼。我看到尼瑪仍在跟那斷頭說話。
這時候我才想到,大太陽天,視野廣闊,真是不應該在這裡發生意外的,怎麼兩部對頭車會在這裡死磕?
兩部車都過了公路中線,速度都不低,撞之前的那一刻都想扭回到自己的車道上,結果兩個司機位置正好正面對撞,所以斷頭前額的血漿剛好噴濺在對頭司機的臉上。
我是這樣想:夏利司機一早從唐古拉兵站出發,他一定也是熟悉路況的,車開得很快,所以我的路虎一直沒趕上他的夏利。那對漢族男女也是有準備的。我想他們是很有紀律的天亮前四五點鐘就從格爾木出發,所以這個時候就能開到這裡,他們都繫了安全帶,開的是被撞或主撞時候安全級別都最高的沃爾沃越野車,這款越野車配有特別的碰撞緩衝機能,撞車時撞點高度跟一般轎車一樣,很公平的,不會有大車欺負小車的情況。當然真的高速正面撞上,那還要看車架堅固程度和其他安全設計了。真正奇怪的是,開到這個地點,三個人都睡著了?對,只有這個解釋,三個人都睡了,哪怕只是眼皮剛一搭上的小盹,否則在直路上不可能撞上。為什麼會都打盹?是缺氧嗎?那就不好說了。
兩部車的司機睡著了,無意識中都越過了中線,到了最後,兩個司機醒來,都慣性的想扭回到自己的車道,結果正面撞上。如果他們之中有一個能將錯就錯扭到對方的車道,就可能不會撞得這麼致命。這只能說是命中蛀定了。現在這樣死磕,結果是:開著最新最高安全檔次越野車的兩個人是給嚇破了膽,但卻只受到強力震盪式挫傷,開著廢鐵級別小型車的那個,則是粉身碎骨斷頭而死,這是必然的,配備太不對稱、太不對稱了!
尼瑪走到我身邊說:「我們差不多了,啊?」
我同意,確實不能再耽誤時間了。尼瑪好像比我更不想留在現場。這時候有一家五口朝聖者磕著長頭、推著摩托車拉著板車經過,救援也快到了,我想那兩個漢族男女應該沒大事,我們就開車走了。
4
「你是僧人?」我主動跟尼瑪說話。
他含混的說:「也不是啦。」
我問:「剛才你不是在念度亡經什麼的?」
他回:「也不是啦。」
我問:「那你在那個……那個頭的耳朵旁邊說什麼了說了那麼久?」
他說:「我叫他一定啊,要記住他的上師,盡量啊,記住他的上師跟他說過的話啊。」
我問:「他能聽到嗎?」
他說:「不知道。就當他能聽到,希望他能聽到。不是都說那個嘛,人剛死意識還在嘛,突然死的那種啊,說不定魂就在附近守著不走那種的。」
我問:「那你還用得著對著他的頭,靠得這麼近才說嗎?還貼在他的耳朵邊。」
他說:「啊?就是!就是!真用不著啊,聽得到我怎麼說都該聽得到啊。我還想著啊,靠著他的耳朵邊說話,他會聽得清楚一點啊。」他自己不好意思的笑了幾聲。
「你是老師?」我問。
他又含混的說:「也不是啦。」
我問:「你做什麼的?」
他說:「怎麼說呢,其實我什麼都不做。真的啊。我最怕別人問我做什麼,我說什麼都不做,說完自己覺得好像在說謊那種的,怕人家不相信啊。」
我問:「什麼都不做?一直都這樣?」
他說:「怎麼說呢?哎呀我不想騙你啦,就是這幾年才什麼都不做的,準確的說是從二○○八年開始。二○○八年,你記得啊!那年開始我就什麼都不做了。」
我點點頭。我記得。我姨說二○○八年以後的拉薩再也不是以前的拉薩了。我也想起那年我好幾個月沒收入,梅姐夏天回來拉薩,請我做她的專用司機。
尼瑪問我:「你做什麼的?」
我說:「我做運輸。」我也不想騙他,但是也不想他再問下去。我接著問他:「你開車嗎?」
他裝出恐慌的樣子,搖著手說:「啊,我不敢開車,不敢開車。我有死亡衝動。」
我不懂:「什麼衝動?」
他說:「死亡衝動啊。我站在懸崖邊,就怕自己會跳下去那種的。站在火車月台邊也會怕啊,都不敢太靠近,怕火車到站自己會突然失控那種的。如果我開車啊,我怕自己無緣無故對準一棵樹就撞過去。你有沒有那個嘛,死亡的衝動?」
我說:「我有病呀?啊,我不是說你有病。沒有,我沒有過死亡什麼的。」
他說:「你有那個嘛,性衝動?」
我說:「開玩笑,當然有,天天有。哎,只對女的喔。」
他說:「有人說啊,人有性衝動啊,也有死亡衝動,也叫性欲望、死亡欲望,性本能、死亡本能,生命法則、死亡法則。」
我說:「我只有性衝動,加上那個什麼性欲望、性本能。」
他說:「想過自殺嗎?」
我說:「有病呀?」
他說:「虐待、自虐?SM?」
我說:「變態。」
他說:「暴力,侵略,破壞,仇恨,冒險,整人,掌控人,折磨人?小時候有沒有燒死過螞蟻、有沒有故意弄壞過女孩子的玩具?有沒有玩過極限運動?對啦,開快車那種的,有吧?」
我問:「你在說性衝動還是……?」
他說:「……死亡衝動。」
我問:「人就只有這兩種衝動嗎?」
他說:「有人說啊,就是只有這兩種加上它們的各種組合。還有人說涅盤也是死亡欲望,我不認為啊,我認為追求涅盤是人類的另一種不同的欲望,雖然還是一種欲望。我主張人有三種欲望,性欲,死亡欲,涅盤欲那種的。」
我問:「涅盤?你是說佛爺說的那個涅盤?」
他說:「就是就是,你說,是不是跟死亡欲和性欲明顯的不一樣?靜止、空靈、閒散、淡定、無為、節能、極簡主義。真的自由、自在、如来、如是。人為什麼要追求安靜?就是因為有涅盤欲望。就是,不生念頭,不要受外界誘惑,不要參與運轉任何社會體系,什麼都不要幹就這樣活著。」
我覺得他有點神叨,隨便應他一句說:「什麼都不幹,那還不容易?」
他說:「什麼都不幹啊,並不容易,不要忘了還有性欲望和死亡欲望在不斷的搞,貪嗔癡呀,整天要我們幹這個幹那個的。性欲望、死亡欲望都是很積極很勤快的啊,涅盤欲望是不積極也不消極,是不二,是最飽滿的空。啊,我的意思是,懂得不幹是很重要的,沒有非必要幹的事就不要幹,一幹了就多事,添亂,無窮盡的可能性就沒了。我看過一部義大利老電影啊,叫《十日談》,這邊很少人看過啊,裡面有句話大概意思是:『夢想既然這麼美好,我們又何必去實現它?』有期待就有失望。不要有期待。有什麼好期待的?人不就是一條命一口氣嘛?不過我們平常都忘了,只有在窒息的時候呀,在死之前呀,生重病呀,痛呀,高原反應呀,交歡的時候突然不舉呀,憋尿憋屎呀,調息打坐呀,叩長頭呀,修大圓滿呀,才偶然感覺到自己不過是一條命一口氣那種的。有些人坐牢也會有感悟,我在大便的時候也常常感覺到啊,可惜大便完就忘了。我猜想你們常常一個人開長途車的啊,也會偶然感覺到的。赤裸裸那種的,一條命,一口氣。」
我嫌他說話嘮叨:「你真的不是僧人、不是老師?」
他說:「不是啦。」
我問:「什麼都不做,那你靠什麼生活?」
他說:「那個嘛,有時候靠朋友啊,他們請我去聊聊天說說話,給我吃給我住那種的。大部分時間隨緣啊,好像今天碰到你啊,我自己沒車也可以坐上好車。」
我說:「你差點坐上了那輛車。」
他說:「就是!」
我說:「命中蛀定!」
他說:「就是!」
我說:「上了那輛,你也血膿於水。」
他說:「血膿於水?啊,你這話說得太有意思了,哈哈,可不就是嗎?真是血膿於水啊。」
我說:「你是去格爾木找朋友吧?」
他說:「其實不是。我是去那個嘛,是去……西寧。你會經過西寧啊?」
我說:「早上你不是說要去格爾木?」
他說:「其實是去西寧,我怕說了西寧你不肯帶我那種的,所以說近一點啊。」
我心想,這哥們兒,帶他去西寧豈不是晚上要跟他過一夜?
他好像知道我在想什麼。他說:「沒事,你那個嘛,在格爾木把我放下就可以啊。」
我迷瞪的問:「那個性衝動,你再說來聽聽。」
他說:「性衝動,那個嘛,可不是一時半刻說得完的啊。」
在格爾木我請了尼瑪吃中飯,他說由他付錢,我客氣說我來付,他就不爭了。我們本來想吃羊肉,聞到肉湯味,都說今天不想吃肉了,就在一個陝西小館各點了一碗油潑麵和兩個沒夾肉的白吉饃。然後我一直開到五百公里外的青海湖,還給尼瑪說服拐離國道去了藏族的黑馬河鄉才歇下,兩人在鎮上小旅館包了一個三人間,每人十五元,含熱水洗澡。
拉薩離北京將近四千公里,我離北京只有兩千一百七十六公里了。
(※節錄自《裸命》第二章:芻狗。此為部分選文,部分用字為特殊用法。)
【預購】時差的贈禮◎黃錦樹
Regular price $29.00本書是黃錦樹近幾年的雜文集結。
可視為黃錦樹對文學、尤其是馬華文學的關懷之作。
馬華文學是一支作品、作者、讀者三重缺席的文學,它的存在本身是反諷的。對我而言,或許只有離開它方能抵達它。為了抵達你必須離開。
全書共分四輯。
輯一,書寫傷逝,向師友前輩告別或致意,都是寫於近年。最後兩篇是關涉這三年來猝然臨身的、醫生說「其實沒有療程」的疾病。
輯二,收錄多篇序文及書評。〈最後的豬籠草〉是為張貴興的《猴杯》寫的簡短解說;〈華馬小說七十年徵求認養〉是為出版小說選而撰寫的向華社募款公告,結果所得為零,因此是一份相當有紀念價值的歷史文獻……幾篇書評是為《聯合文學》雙月書評專欄而寫的,刻意挑選馬華文學作品,是因為比較少人會去討論它們。
輯三,新舊文各居一半。〈立錐無地〉涉及的是種族政治下大馬華社的結構性困境,〈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中文系〉意在反思,以大馬的環境,需要一個國學系、漢學系式的中文系嗎?還是像馬來半島的食物,提供一個混雜式的文化教養,以比較文學為根基,意在強化在地研究和寫作,「傳統中國文學」只保留最必要的部分。〈中國性,或存在的歷史具體性〉可說是「馬華文藝獨特性」的當代表述,一個非革命文學的版本,〈互文性․寫作․與文學教養〉主要談理論常識。
輯四,關涉馬華文學的「沒有論述」,涉及幾場對話。與朱宥勳的紙上對談,催生了本書的書名;與「假文青」的討論催生了注定不會像季風那麼恆久的《季風帶》;而為什麼沒有論述,是個老問題。因為馬華文學是一支作品、作者、讀者三重缺席的文學,它的存在本身是反諷的。或許只有離開它方能抵達它。為了抵達你必須離開。〈致新人〉是個意料之外的收穫,原來學院裡還有一些不錯的研究生繼續在思考馬華文學問題(高嘉謙、張惠思、許德發等功不可沒),那終歸是個希望的種子。
/
關於書名,幾經考慮,從「沙上的足跡」、「時差的贈禮」到「燒芭餘話」。後來想想,現在的我火氣也大得很,那又怎樣?寫著寫著突然醒悟:如果不是那年大火燒芭,如果不是那場大混戰,我對馬華文學的介入或許不會那麼深遠、持久。換言之,那之後我的所有論述,都可說是「燒芭餘話」。燒芭只是個起點,接下來的工作才重要。總要種一點什麼。不能老是以欠缺「文化資本」來合理化不做為,或玩世不恭,以文為戲,而消耗掉可能寫出佳作的時光。
書名因而重拾回「時差的贈禮」,也就是「給自己們」。至於種籽會不會發芽?天曉得。我曾把我們的寫作教學工作比擬為在水泥地上播種,有裂縫又剛好有水,種籽才可能發芽。那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事。我們自己就是從水泥裂縫中擠出來、傷痕累累的長大的。
——黃錦樹
作者簡介
黃錦樹
黃錦樹,馬來西亞華裔,1967年生。1986年來台求學,畢業於國立台灣大學中文系,淡江大學中國文學碩士、清華大學中國文學博士。
1996年迄今任教於埔里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中文系。曾獲多種文學獎。
著有小說集《夢與豬與黎明》、《烏暗暝》、《刻背》、《土與火》、《南洋人民共和國備忘錄》、《猶見扶餘》、《魚》、《雨》;
散文集《焚燒》、《火笑了》;論文集《馬華文學與中國性》、《謊言或真理的技藝》、《文與魂與體》、《華文小文學的馬來西亞個案》等。
相關著作:《烏暗暝》《論嘗試文》《火笑了》《散文類--新時代「力與美」最佳散文課讀本》《刻背(全新修訂版)》《猶見扶餘》
目錄
自序/告別與祝福
輯一,荷盡初冬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歲次乙未,初冬小雪
同鄉會
遺作與遺產
荷盡已無擎雨蓋——一個「盡頭」的故事
在冷藏的年代
老麥和他的流放
木已拱——我們的《百年孤寂》
別一個盗火者
在欉熟
夢與序
輯二,自己的文學自己搞
「自己的文學自己搞」――序張錦忠《時光如此遙遠》
華馬小說七十年徵求認養
辭謝南方學院大學邀請擔任《蕉風》名譽編輯顧問函
不錯與夠好
叔輩的故事
最後的豬籠草
腳影戲,或無頭雞的鳴叫
愛蜜莉之謎
真正的文學的感覺
缺席與在場
政治的,太過政治的
後革命年代的馬共小說
文學的犀鳥之鄉――序梁放小說《臘月斜陽》
回家的路――序陳建榮先生《歲月的回眸》
文學檔案,現代主義,豆糜--序杜忠全《文字新語》
詩的空間――序林婉文《我和那個叫貓的少年睡過了》
化為石頭,化為文字——讀黃琦旺散文集《褪色》
文學的工作
「我生來不是」――讀馬尼尼為《沒有大路》
輯三,一個微小的心意
牆上貼著的中國字
老輩知識人的傷心之言
附錄 張景雲〈立錐無地〉
我們的演化
我們需要一個怎樣的中文系?
文學課
中國性,或存在的歷史具體性——回應〈窗外的他者〉
互文性,寫作,與文學教養
大背景,小產業,歷史墳場
一個微小的心意――《雨》跋
南方以南――《雨》大陸版序
廣州馬華文學研討會後
甲午歲末小雜感
我的馬華文學
旅行與時差
輯四、時差的贈禮
如何/何發動一場文學論戰?——與朱宥勳對談一
在我們的年代,還有鄉土文學嗎?——與朱宥勳對談二
論述者為甚麼要創作/創作者為甚麼要論述??--與朱宥勳對談三
給自己們——-時差的贈禮--與朱宥勳對談四
關於「真正的馬華文學」――回應葉金輝的商榷(修訂稿)
東馬觀點,西馬觀點――關於「馬華文學」
「評論文字之匱乏」
關於「沒有論述」--回應林韋地
關於「論述」--回應林韋地(續)
〈燒芭餘話〉引言
也算流亡?——跋〈異鄉的內在流離者——訪問黃錦樹學長〉
致新人――「異代新聲」研討會後
【內容連載】
秋河曙耿耿,寒渚夜蒼蒼
「夥伴」(consociates)是實際相遇的個人,是在日常生活中相會於某地的人。因此,他們不僅共享一個時間團體,也共享一個空間群團—無論它們是多麼短暫和表面。他們至少最低程度地互相「涉足對方的個人生活史」,他們至少暫時地「一塊兒長大」。……只要愛情延續,情人就是夥伴,直到他們分手;或者是朋友,直到他們翻臉。……正是多少具有這類延續性的關係的、為了某種長期目標而走到一起的人,而不是僅有零星或偶然關係的人,構成了這個類別的核心。
「同代」(contemporaries)是一個時間群團,而非空間群團:他們生活在(或多或少)同一個歷史時期內,互相之間具有經常是非常淡薄的社會關係,但他們按照慣例互不謀面。……他們是透過互相之間典型行為模式進行符號系統表述的一套普遍假設來聯繫的。……個人所涉及的從情人到偶遇者的夥伴關係系列,就在這裡延伸,直到社會紐帶變為完全的無名、標準化,和可置換狀態。—格爾茲,〈巴厘的人、時間、行為〉
前代。後代。……(略)
「同時代人的非同時代性」。不同代生活在同一時間,但體驗中的時間是唯一真實的時間,因此他們實際上生活在事實上相當不同的主觀時代中。—曼海姆,〈代問題〉
我一九八六年深秋到台灣時,並不知道歷史即將翻過新的一頁,長長的一章戒嚴史將在次年畫下句點。又一年,民國最後的強人「建豐同志」(《北平無戰事》裡沒現過身的領導,蔣經國的字)過世。前此,我們從電視上看到的他,是被糖尿病折磨得浮腫,沉坐在輪椅上的衰老模樣,和那被他派黑道殺手去幹掉的江南在《蔣經國傳》勾勒的陰狠毒辣神祕形象完全不一樣。戒嚴的解除,開放到中國探親,等於公開承認反共復國之夢從此畫下句點。也許從那時開始,民國歷史就進入它自身倒數著的剩餘時間。
我們這一世代,身在大馬以公平分配為名、方便馬來權貴橫徵暴歛的新經濟政策的馬哈迪時代,對大馬的認同卻是毋庸置疑的。踩著僑生輸送帶來台的我,在激烈本土化的背景裡,對這預設了中國認同的身分也極不耐煩。那時並不知道,那中國其實是民國,我們因沒有更好的選擇而被捲進他方歷史浪潮的浮漚裡。
那種種看來刺眼的民國標誌,老蔣的銅像、「國父」遺像、看電影前必須起立等待「吾黨所宗」的國歌唱完;得上最無聊的軍訓課,誦讀那從周公孔子始、「蔣公」為句點的噁心厚顏的道統史。其中一個暑假,還得參加大魚大肉的海青會—那是軍事訓練的少爺版、兒戲化的模仿,和作為同世代台灣男生成年禮的兵役是兩回事。因此我其實並不是此間「五年級」的同代人,在場而不在場。
僑生,是社會學意義上的烙印(stigma)、標記,但有時確也是個污名(戈夫曼,《污名》)—成績墊底的、靠加分進來的、說話怪腔怪調、讀音錯舛、滿紙錯別字、住在樹上的—在台灣本土自我建構的年代,「僑生」再自然不過的,也被劃入敵人的陣營。因此,八○後留台的大馬青年,也努力建構屬於他們的、大馬的本土自我。歷史的閱讀是當務之急的補課,從華人史、東南亞史到歐洲殖民帝國的擴張史,圖景漸漸拼湊起來時,竟然大半輩子過去了;為民國斜陽寫下個人版悼詞的我,已是大馬的異國之人。在此間交疊著差異歷史經驗的「作為過去的未來」的(走向一種更純粹的民族國家的)現實裡,新舊國族認同幽靈的角力,投影在文學的牆上,是殺氣騰騰的皮影戲。
僑生這標記卸除後,那標誌著外的印記反而被更其存有論化,成了身分認同本身,一種沒有的有,一種空符號。字輩、年級云云,對我來說也是如此。也很少人會注意到,那兩者之間其實不是那麼理所當然的可以自由轉換—對我而言,箇中難免有時差—貨幣的轉換況且有匯差。我也不敢說我的經驗有多大普遍性。但我們這些寫作的留台人(自李永平〔一九四七—二○一八〕以降),和台灣—民國的主流文壇、各個不同的水滸山寨都是疏離的,都是孤鳥,懸浮之島,或孤狼,鮮少應酬,彼此之間也很少往來,泰半「絕對孤獨無情」的「自己的文學自己搞」,好處是可免於一些無聊的江湖摩擦。也因為作品反正沒市場,不會有太多關注,就不必做多餘的努力,不必特別去巴結;不想見的人也可不必見,不得已見著、不得不說上幾句時,也可僅僅談談天氣和交通狀況。
因此,「六字輩」小說家的兩場重要的葬禮,我都無緣參與。影響力巨大,但成就可能被過高評估的邱妙津(一九六九—一九九五)和袁哲生(一九六六—二○○四)年歲略大及略小於我。前者我根本沒見過,後者也只有數面之緣,但他們猶活生生的活在同代人(四—七字輩)的記憶裡,有過一些接觸,甚至曾經是工作上的夥伴,或者有著師生關係,兀自記得他的笑語神情。
這世代我比較熟的,也就是個駱以軍。但那也是一九九九年的事了,其時我們都已年逾而立。
最近黃崇凱提醒,我在不同的隨筆裡,我似乎都會戮一下長我十歲的張大春,「會讓人以為你很討厭他」。最近回應一位老朋友的質疑,為一位青年朋友辯解時,也舉我一九九八年的論文〈謊言的技術與真理的技藝〉為例,我不是因為張某罵我我才批判他(那時他也不知道我是何許人也),而是他的作品、文論、經常在文學獎決審時的發言,以及那一大批不斷為他的作品歡呼解釋(以所謂的「後現代主義」)的名流學者的論述中共同展現的某種價值趨勢,讓我深不以然(也許就因為我是個局外人)。但台灣「五年級生」多為其弟子門生,深受濡染(或霸凌)。那是個價值層面的爭辯,也涉及小說寫作的一些根本問題。但即便批判了那個名字,那作者—功能兀自發揮著影響(他畢竟調度了許多西方當代文學資源,有其相對的正當性),被敲散、化為液體之後,仍一直向下、向繼起的世代滲透。那是養分,但那養分裡也可能有毒素。每個世代都要清理前代留下來的遺產與債務。世代之間的競爭與愛恨,不是三言兩語講得清楚的。
有一回,五年級某大腕轉述四年級某大咖酒後對某出版界大老之狂言:「滅掉五年級,我們就可繼續吃香喝辣二十年。」我的私訊回覆極簡:「滅掉?我們兩個他就過不去了。」
但我們在文學場域裡其實並無權勢。在我,能做的也僅僅是論述而已。
年初,大馬的朋友在為花蹤籌辦系列暖身文學活動時,注意到近年在網路上相當活躍的「七年級∕八字輩」的朱宥勳(一九八六—),決定邀他去演講。「在逃詩人」透過臉書和我商量,要找出堪與匹敵的大馬同世代文青與彼座談,清點之後,結論卻相當悲傷:一個也沒有。
「同代沒人有論述能力,評論早就產生斷層了。」他說。年歲比他大一點的呢,也沒有,最終還是七字輩∕六年級的大姊頭黎紫書(一九七一—)親自出馬。
那沒有論述(能力)的一代,「只是天真地著力於開創自己的時代」(〈江湖催人老〉,《聯副》,二○一五年十一月四日),當然也各有建樹。然而,為什麼在華社有了幾間自己的大學、有幾個自己的中文系多年以後—在中國留學之路廣開,許多人花盡血汗儲蓄取得博碩士學位歸國之後,文學的論述還是那麼貧瘠?
其實,一九三○—一九五○年之間的世代(不乏有「留台」且取得博士學位者),也談不上有什麼論述。左傾的,多搬屍於中國左翼(「搬屍」不是我的惡言,是時人用語,大馬雜文好用惡言毒語);嘗試借鏡於港台或四○年代中國現代主義,以爭取文學的自律的,已經是空谷足音了。比我們更年輕的世代,也許不會(或無意)記得,在「人民需要文學」的年代,「因為喜歡文學而寫作」是政治不正確,會被用惡毒的話公開批判圍剿的。甚至時至今日,還有人昏庸的召喚昔日的毒草精神(莊華興,〈馬華創作的思想基調〉,http://www.malaysiakini.com/columns,二○一五年四月十三日)。
沒有文學論述,可能是因為已經沒有東西需要捍衛;馬華文學已經沒有敵人?文學作品不是自明的,尤其比較複雜的作品,都需要論述的闡發,需要知音之談(真正有眼力的讀者並不多);那頗有益於教學,及文學記憶的傳承。寫作的人有時也需要「畏友」,在一片阿諛奉承聲中,獻上幾聲言之有物的鴉鳴。提醒自滿的寫作者,那被誤認做太陽的,其實不過是盞稍大的燈,我們其實兀自在暗夜裡摸索著各自的路。
倘就馬華文壇(包括留台這塊)而言,沒有文學論述其實是歷史的常態,作品的沉沒、作者的被遺忘(生平資料殘缺),也一直是歷史常態。
更悲哀的是,沒有論述可能不是最糟的,惡意的、愚蠢的論述還要更糟。
字輩(大馬)、年級(台灣)的世代劃分,當然是極不科學,也不能太當真的。十進位制,始於○終於九,因此七年級頭的黎紫書只比我小四歲,而她只比六年級尾端的鍾怡雯、陳大為小兩歲。倘是在唸小學或中學,這年歲的差距似乎不小;年過四十之後,意義就不是那麼大了。
越過了那條年歲的換日線,人生就走入秋日午後的下半場了。
二○一五年十一月五日
歲次乙未,初冬小雪
初冬,節氣在小雪之前的十一月中旬,我給昔年台大中文系的老師林麗真先生寄了本甫出版的隨筆集《火笑了》。附了短箋,說明贈書緣由—將近三十年前,修習林老師的大一國文時,曾寫了篇作文〈我要蹺課〉。用時下的俗語來說,是篇「靠北文」,但也是個行動宣言,我真的蹺課去了。年歲漸長、我自己也當了多年中文系的老師後,心裡不免有愧,贈書是為了致歉,感念林老師當年的寬容,《火笑了》也許比我寫過的任何書都適合這樣的目的。幾天後,收到林老師的簡短覆函,客氣的問,哪天她南下日月潭,是不是約個時間喝茶。在我寫著一樣簡短的回函時,突然就接獲周鳳五老師過世的消息。
當年,林老師的課其實上得很認真。一九八六年底,機械系的朋友(同年進入台大的高中同班同學)通報說,他們的大一國文老師口才一流,班上那些對古文一點都不感興趣的同學,都聽得津津有味。我去旁聽了一回之後,就決定蹺課去旁聽了。和所有「非好學生」類似,上課的具體內容都不記得了,只記得一些課餘零碎的邊角。周老師其實早就在實施當下流行的「翻轉教學了」—他常讓那些唸工科的大孩子上台憑各自準備的材料講解選文的注釋、做白話翻譯,並嘗試講解,他在一旁隨時評議修正;若干戲劇場面,更要求一組組學生輪流上台表演,讓他們進到那古代的情境裡。他是導演,且負責旁白,而又擅長以幽默風趣的口吻不慌不忙的講著遠古時代的故事,因此學生臉上常帶笑容,課堂時聞笑聲。
他總是髮黑如墨、西裝筆挺的提前到課堂,到同學的座位旁閒聊一會,關心一下學生的學習和生活,等鐘響了、人差不多到齊了,再走到講台前,翻開書,清一清喉嚨,正式上課。
我因高中後期大量閱讀李敖的著作,累積了不少困惑,大學時逮到機會就拿來問老師(連軍訓課的教官都不放過),有一次甚至帶了本購自舊書攤、封面有洋裸女的《千秋評論》的「王國維之死」專號。周老師對這問題發表了簡短的看法(具體內容我也不記得了,應是認同殉清—畏懼北伐說),但強調李所作所為「不足為訓」。我記得他還談到一個私人的細節,說台大男十一舍○○室在民國□□年(數字我忘了)有一個後來很有名的人搬走,他隨即搬了進去。
那個名人就是李敖。說完後,他笑笑的補充說,李敖很聰明,「智商和我差不多。」(多年以後,呂正惠教授側面印證了他的自我評估,呂說周和龔是他見過的台灣中文系兩個最聰明的人。)
那時我且白目的問了周老師的專長領域,他嚴肅的逐一曲著沾了粉筆灰的手指數給我聽他開過的課,古典領域,從尚書、楚辭一直往下數,手指似乎勉強夠用。那時我且不知他書、畫俱佳。
我高中時是理科生,統考(大馬獨中版的聯考)成績最好的科目也都是理科,依正常順序應是唸理工,但我可以預料那會是怎樣的人生,因此進大學時就避開工而拐進農。唸了幾個月,發現那不是我要的,也許受胡亂讀到的雜書影響,對台大的文科也沒多少好感。徬徨著人生不知要往何處走的我,次年會轉入中文系—那其實是個沒有選擇的選擇—和那大半年的旁聽脫離不了干係。
轉入後發現,少壯派老師如柯慶明、林麗真、葉國良、何寄澎、方瑜諸先生都是周老師前後期的同學。但中文系是個冰涼的水潭,我很快就領略到了;完全沒有古典教養背景的我,必修課很少是有興趣的,也很快知道那條路我走不了,況且我有自己的當代要回應(其時只是朦朧的感覺到),但轉系後就沒有退路了。
大三時旁聽周老師的文字學課(大二已修過龍宇純老師的,他退休後換人接手),可能是周老師第一次開那系上必修大課,予人一種全力以赴的莊重感,我的收穫也最多,影響一直到碩士論文(詳我碩論的序,〈讀中文系的人〉,收入《火笑了》)。又一年,選修敦煌學,讀了好些篇敦煌俗文學(〈燕子賦〉之類的俗賦),收穫不大。那年他借調中正、創中文所,我被慫恿去報考,還好沒考上。
敦煌學課的某次休息時間,我看到他靠著走廊的窗,對著中庭枝繁葉茂的老樹和初夏的風,輕輕哼唱一支彼時流行的歌〈隨風而逝〉,唱得相當投入。回應我好奇的目光,他淡淡的提及,一位女性朋友(同學或學妹?)罹癌早逝。聽話中意思,似乎不是一般朋友。那時,我突然問他「老師今年幾歲」,「四十二」,他說。他過世後,從訃聞中得知他一九四七年生,大我足足二十歲。那年就是一九八九年了,我二十二歲。正默默思考馬華文學的困境,反思自己的華人身分,學習寫小說,寫了稚嫩而絕望的〈大卷宗〉,非常苦悶。
【預購】單車失竊記◎吳明益
Regular price $29.00第一本入圍「國際曼布克獎」的台灣長篇小說。
Longlisted: The Man Booker International Prize 2018
◎繼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Time Out Beijing》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複眼人》、博客來華文創作年度之最《天橋上的魔術師》、金石堂年度十大影響力好書《浮光》之後,五度獲開卷年度好書獎,作品已在多國出版,受到國際評論稱譽小說家吳明益最新長篇小說。
◎小說藉由「物」的歷史,走進島嶼的歷史。可與獲得《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的《睡眠的航線》視為連作。
◎書中小說主人公撰寫的〈鐵馬誌〉筆記,娓娓道來腳踏車歷史,並附有精緻手繪鐵馬插圖;既是小說,也是庶民史的展現。
◎附有作者親繪摺頁海報──「歷史事件及小說事件對照圖」。
◎榮獲2015台灣文學館長篇小說金典獎、誠品書店閱讀職人大賞(最期待台灣在地作家)、博客來年度選書、中時開卷年度好書(中文創作類)、文化部2001-2015台灣長篇小說30部
◎收錄知名評論家、哈佛大學講座教授王德威精采序論(線上下載:https://goo.gl/1jg81h)
___________
那些被棄於街頭、回收廠、廢墟裡的腳踏車,每一個零件的縫隙都還留著故事……
一封讀者的來信、一張照片、老眷村廢棄房舍的地下室、二戰期間一支神祕的銀輪部隊、緬北森林的大象運輸隊、圓山動物園,以及一場樹的戰役⋯⋯一切從一部小說裡被遺忘的腳踏車開始。
故事從失蹤了二十年的父親及一輛幸福牌腳踏車說起。
「我」的父親失蹤於一九九三年中華商場被拆的隔天。一天我在翻閱家族相簿時,一張陌生人和一輛熟悉腳踏車的照片觸動了我想追尋父親及失蹤多年的幸福牌腳踏車的決心,而一個讀者的來信則讓那輛腳踏車從虛構小說進入現實⋯⋯
「我」藉由收集各種幸福牌腳踏車的機會,認識了喜愛收藏舊貨的阿布、酷愛古董腳踏車的小夏,以及放有那輛酷似父親幸福牌腳踏車的咖啡店店主、熱愛攝影的鄒族青年阿巴斯。
透過阿巴斯父親的錄音帶,一場人們與動物、森林同遭傷害的戰爭重現眼前⋯⋯
全書以我們最熟悉的腳踏車為主軸,藉由尋找失蹤父親及腳踏車,透過島嶼的地景,交錯拉出一個個現實與回憶的故事──閱讀這部小說彷彿經歷了一趟關於生存與死亡、命運與運命,時代不仁的感傷旅程。
人類有一天會知道,象和他們一樣理解黑夜、雨季、星象與傷心。當長老母象倒地時,其他的象完全停步,圍繞著牠。牠們用長鼻摩挲著彼此的背,發出不可思議的輕柔低哼聲。夜晚氣溫逆轉,較接近地面處形成較佳的傳音層,那低哼聲因此得以傳到遠方的山谷,而後又嗡嗡迴響回營地。那被放大的、多層次的音響讓一旁的士兵感到悽愴而溫暖,他們體會到了象的傷心,因此也為自己傷心起來。他們想起了遠方的情人與親族、死去的同僚、曾經握著陽具與槍的斷臂,以及不可能再長出來的眼珠。
--《單車失竊記》
吳明益說:「寫這部小說並不是基於懷舊的感傷,而是出自於對那個我未曾經歷時代的尊崇,以及對人生不可回復經驗的致意。透過這樣一個從尋找腳踏車,意外進入某個時間之流的故事,我期待讀者與書中人物彼此能感受到彼此的情感、踏踩時的頻率、汗味與不協調的呼吸、流淚與不流淚的悲傷。但沒有人停下來,不必彼此呼喚、親吻,就只要無聲、艱難、飢渴又平靜地踏踩下去。」
作者簡介
吳明益,現任東華大學華文文學系教授。有時寫作、畫圖、攝影、旅行、談論文學,副業是文學研究。
著有散文集《迷蝶誌》、《蝶道》、《家離水邊那麼近》、《浮光》;短篇小說集《本日公休》、《虎爺》、《天橋上的魔術師》,長篇小說《睡眠的航線》、《複眼人》,論文「以書寫解放自然系列」三冊。最新作品為《單車失竊記》。
曾六度獲《中國時報》 「開卷」年度十大好書,並獲法國島嶼文學獎小說獎(PRIX DU LIVRE INSULAIRE)、《Time Out Beijing 》「百年來最佳中文小說」、《亞洲週刊》年度十大中文小說、台北國際書展小說大獎、台灣文學獎圖書類長篇小說金典獎、金鼎獎年度最佳圖書等等。作品已售出英、美、法、捷、土、日、韓、印尼、印度、衣索比亞等多國版權。
【預購】音樂使人自由◎坂本龍一(譯者:何啟宏)
Regular price $26.00國際知名音樂家坂本龍一第一部正式自傳。
親身敘述前半生,不斷迴盪在生命中的音樂。
全書選錄自歷時2年又2個月的長篇專訪。
小時候,我就感到非常納悶,人怎麼會知道自己「將來要做什麼」。——坂本龍一
坂本龍一親口描述自己的人生與音樂,從幼稚園的首次作曲體驗、對於嚴父的記憶、高中罷課、YMO的狂放歲月、《末代皇帝》的幕後花絮與榮耀、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的衝擊,以及全新音樂的成形經過。
『國小的時候,我迷上了巴哈的音樂,接著又陸續喜歡上貝多芬、德布西,以及所謂的現代音樂,感覺像是一路跟著時代變遷,聽著這些西洋音樂;而到了六○年代快要結束時,我逐漸愛上了與我出現在同一個時代的音樂。西洋音樂的歷史與我個人的生涯相互交錯,赫然發覺自己與作曲家身處在相同的時間中。這也代表著,我自己與這些音樂家感受到的問題能夠達成一致了。
這個時候已經接近高中生活的尾聲,我當時正投身於學生運動,試圖瓦解學校與社會的制度,而同時代的作曲家也正運用極端的形式,力圖打破現有的音樂制度與結構。當時,我一直在思考著,西洋音樂已經發展到了極致,我們必須從傳統音樂的束縛中,讓聽覺獲得解放。那個時候正是「解構的年代」。』
坂本龍一在敘述自身的過往時,雖是本著個人的記憶,但字裡行間讀者仍可深刻感受到交織其每段人生的音樂和歷史氛圍,如六○年代末曾經歷日本國內的學潮與左派抗爭,西洋音樂的解構與變革,目睹911的恐怖攻擊,以及地球所遭受的前所未有的破壞,促使他近年來積極以音樂投入環境保護和推動世界和平等工作。
※本書附有許多珍貴的作者個人照片,讓讀者可更親近了解坂本龍一的成長歷程。
作者簡介
坂本龍一,1952年出生於東京,3歲開始學習鋼琴,10歲起學習作曲。
東京藝術大學碩士,1978年推出出首張奏專輯《Thaousand Knives》,同年與細野晴臣、高橋幸宏合組音樂團體「YMO」,後來於1983年解散。參與演出及配樂的電影《俘虜》(1983)曾獲得英國影視學院最佳電影配樂,《未代皇帝》則皆別獲得奧斯卡金像獎、金球獎最佳電影配樂,以及葛萊美獎最佳影視媒體作品配樂專輯殊榮。
1999年創作歌劇《LIFE》,此參與眾多環保、和平活動,並鋹編評論集《反戰》,以及發起森林再造保育計畫「More Tress」,活動朝向多元發展。2006年,為創立一個「音樂的共享之地,成立全新音樂品牌「commmons」。
譯者簡介
何啟宏,輔仁大學日文系、翻譯學研究所畢業,現為自由譯者及日文講師。譯有《「惡女」是這樣誕生的》、《感動,如此創造:日本電影配樂大師久石讓的音樂夢》、《教養設計學》、《10分鐘愛上數學》、《沸水經營》、《阿拉伯的大富豪》等書。
【預購】隱性歧視:用人權實踐平等,消弭藏在生活、文化之下的性別歧視◎法律白話文運動
Regular price $35.00男女平權不能只是口號,但現實生活該怎麼做?
帶你讀懂《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一本全民都該看的平權讀本
落實平權,從你我做起!
在男女平權意識普及的現代,針對性別的歧視還存在嗎?是的!歧視依舊無所不在,以社會文化、風氣為名,隱藏在生活中的各處,這正是《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設立的宗旨。然而,隱藏在生活中的這些歧視是以什麼形式存在?為何會不容易察覺?我們又能怎麼做出改變?
什麼是歧視?「女性」的定義又是什麼?
在《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中,「對婦女的歧視」一詞指基於性別而作的任何區別、排斥或限制,其影響或其目的均足以妨礙或否認婦女不論已婚未婚在男女平等的基礎上認識、享有或行使在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公民或任何其他方面的人權和基本自由。那麼問題來了,女性指的是狹義的生理女性?還是廣義的心理女性也算呢?
我有身體自主權!但生育與否卻要配偶同意?
依據現行的《優生保健法》已婚懷孕婦女有配偶者,如果要「因懷孕或生產,將影響其心理健康或家庭生活」而施行人工流產,應得配偶同意。不只如此,在台灣,刑法第288條仍然規定,懷胎婦女墮胎構成犯罪,須面臨刑事責任?除非符合《優生保健法》中的要求,才能構成「可以墮胎的例外」?在胎兒的生命權和婦女的自主權間的掙扎中,我們該如何繼續對話?
隔絕在宗教之外,月經汙名化現象
沒有月經就沒有嬰兒和你我的誕生,但理解這項事實卻經常無助於改善偏見。關於月經引發的歧視問題,在許多國家(特別是鄉村地區,如尼泊爾山區),經期的女孩和女人經常不允許被上學、上班、去廟裡上香、參與家族重要儀禮;甚至更極端的,她們會被隔離起來,不管是用劃線或小屋的方式,被囚禁在有限的空間裡,直到經血停止流出。
何謂男子氣概?社會偏見下的性別刻板印象
「是男孩就不准哭!」近來「有毒的男子氣概」(toxic masculinity)成為很夯的詞,但有毒的男子氣概到底是什麼、打哪來,為什麼使所有人不分性別都活得這麼辛苦?在當今台灣社會,什麼樣的性別氣質才符合「真男人」和「好男人」或「真女人」和「好女人」的定義呢?這些當代的定義是否有毒而需要被消除!
台灣外交再困難,也沒有10%女性限額難
台灣首位女外交官張小月擁有多項外交部的「女性第一」紀錄,而這些紀錄的晚近,顯現出女性早期在進入外交體系的艱難,以及要在體系中獲得重用的稀少性。為什麼外交過去長期被認為是男性的工作?對於性別平等的推動,政府應該採取什麼措施,以確保女性外交官能夠在同等條件下參與和成功地進行外交工作?女性外交官又會面臨哪些實質上的派駐困難?
結婚後該住誰家?財產分配怎樣才平等?
為何女性婚後就要搬進夫家?住在妻子家的男性就叫「入贅」?此外,台灣人在財產分配運用上,有「重男輕女」的狀況(例如父母幫兒子準備房子)?財產分配中的性別不平等問題既牽涉到個人家庭內部的關係,也反映了社會結構中的性別角色刻板印象,除了法律和政策外,個人、家庭、教育可以如何改變這種觀念?
本書以我國現存的社會現象切入,依據《消除對婦女一切形式歧視公約》條文,從而檢視我國在性別歧視上存在已久的問題,並導入他國案例,創造討論的空間,讓男女平權的願景,逐漸走在落實的路上。
各界專家讚聲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Ciwang Teyra|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副教授
王曉丹|國立政治大學法學院教授
林 薇 Vivi|NGO小紅帽、小紅厝月經博物館創辦人
林香如|台灣婦女展業協會秘書長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學院及社會學系合聘教授
柯昀青|性別與司法人權工作者
苗博雅|台北市議員
郭惠瑜|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學系助理教授
游美惠|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葉德蘭|國立台灣大學外國與文學系教授暨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
劉 文|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副研究員
蔡宜文|國立清華大學社會所博士候選人、蔡宜文的多元宇宙Podcast主持人
蔣書弘|台灣同志諮詢熱線協會監事、台灣性產業勞動者權益推動協會理事
賴瑩真|瑩真律師
韓宜臻|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秘書長
釋昭慧|玄奘大學宗教與文化學系教授、佛教弘誓學院創辦人
作者簡介
法律白話文運動
由一群致力於散播法治種子的法律人成立的媒體公司。對一般人而言,本該為人民服務的法律,因為內容有如文言文難懂,反而離人民愈來愈遠。於是,我們想透過網路與科技,發揮內容媒體的各種想像,提供值得信賴的知識,並減少廉價批評的出現。我們相信,法律是人類史上最重要的制度之一,它搭起一座理性的橋梁,用共存與共榮連結立場衝突的人們,而法律白話文運動希望為閱聽眾們打造這座橋梁,一同思考議題、關懷彼此,並一起塑造屬於台灣的法律文化。
網站:plainlaw.me
Facebook粉絲專頁:法律白話文運動 Plain Law Movement
Instagram:plainlaw.me
Podcast:《法客電台》
編者/李柏翰
國立台灣大學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對人權與全球衛生政治很敏感。跨領域研究者,常在公共書寫中強調性別、障礙與解殖觀點的重要性。現在亦擔任學術期刊《女性主義評論》(Feminist Review)編輯,成為勞碌日常的逃逸出口;主編過《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等書。
編者/陳冠瑋
台北人,德國慕尼黑大學法學博士,日本一橋大學客座研究員,曾任東京大學特別研究員,專長為公法,近期關心民主、人權與科技的交會,現與法律白話文運動經營英語平台Taiwan Human Rights Hub,希望提供台灣的人權敘事給國際讀者。
相關著作:《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公民不盲從:生而為人,如何有尊嚴地活著(特別簽名版)——國家能賜死人民嗎?能投票就是民主?防疫就能限制出入境?收入低就該餓肚子嗎?……30堂基本人權思辨課》
【預購】失物之國【博客來獨家書衣版】◎約翰·康納利(John Connolly)(譯者:歸也光)
Regular price $44.00明知那些故事帶你一步步深入險境,
為了找回最深愛的人,只能一頁頁讀下去……
宮崎駿也深受啟發的奇幻經典《失物之書》系列續作重磅回歸
《怪奇物語》的成長歷險 x《蒼鷺與少年》的異境相逢
冬陽(復興電台「故事與它們的產地」主持人)、臥斧(文字工作者)、陳郁如(奇幻小說家)、劉鳳芯(國立中興大學外文系專任副教授)、譚光磊(知名版權經紀人)——重量推薦(依姓氏筆畫排序)
每個生命都是一則故事,在這些故事裡,你可能會真的死掉。
如果可以喚回摯愛,你願意賭上性命穿越多少個黑暗的故事?
自從鍾愛的女兒因車禍成為一具沒有靈魂的軀殼,
席瑞絲無所適從,日夜守在女兒床邊,朗讀女兒最愛的童話故事,
她決定,只要女兒還活著,她就會繼續念下去,希望能將女兒喚回。
有一天,她發現故事自己有了生命,自動從她口中流瀉而出,
一個沒聽過的奇幻國度自行從她筆下成形……
搬回老家療養後,隔壁那棟荒廢已久的老屋也呼喚著她。
這正是失蹤作家大衛當年創作暢銷書《失物之書》的地方。
隨著女兒病情惡化,悲傷至極的席瑞絲試圖逃離那個孩子成了空殼的世界,
她穿越荒宅,進入《失物之書》的世界——
一個有女巫、樹精、長髮公主、巨人,也有駝背人的國度。
在這個奇異國度重返十六歲的席瑞絲,展開一段尋回孩子的旅程,譜寫屬於她的青春故事……
席瑞絲能平安走出危險重重的故事,回到女兒身邊嗎?
暌違十九年,約翰·康納利走到人生中段,重拾初心寫下《失物之國》,帶領讀者再次重返《失物之書》。在故事裡,我們一起面對可能痛失摯愛的悲傷與矛盾,一起咀嚼始終懷抱的希望況味。
媒體與讀者好評
這本暗黑童話故事——《失物之書》的續集——娓娓道出母親的奉獻……一本充滿想像力的作品,一定會讓康納利的書迷大開眼界。——《科克斯書評》
這是一部黑暗的成人童話,也是一個充滿希望的故事。——《愛爾蘭觀察家》
故事核心十分感人、真誠且發自內心,讓人不禁為之動容——《失物之書》是關於童年和失去父母的故事,而現在的《失物之國》變成了關於成年和可能失去孩子的故事。——Amazon讀者Josh Mauthe
《失物之國》絕對是我今年讀過最喜歡的一本書,……我喜歡回到這個魔法世界,和第一本書中的一些人物重溫舊事,就像去拜訪老朋友一樣。——Goodreas讀者Rachel Hunter
約翰·康納利的文筆是如此優美抒情,讀他的書總是一種享受。《失物之書》富有想像力、文筆優美、扣人心弦、又引人入勝。——Goodreas讀者Debra
這本書就像是灌溉我靈魂的養分。——Goodreas讀者Char
作者簡介
約翰·康納利 John Connolly
一九六八年生於愛爾蘭都柏林,經歷豐富,曾擔任過記者、酒保、服務生、倫敦哈洛德百貨公司的雜工、地方公務員等等。他曾於愛爾蘭三一學院修習英語,並於都柏林市立大學主修新聞學,之後五年在愛爾蘭時報擔任自由記者。
一九九九年,康納利以《奪命旅人》出道。這本驚悚小說以追查殺死妻女真凶的退休警探帕克為主角,創下了英美版權史上第二高價的新人預付版稅紀錄,令康納利成為夏姆斯獎首位非美籍得獎者,並奠定其「愛爾蘭驚悚大師」之地位。
二○○三年以《蒼白冥途》獲得巴瑞獎年度最佳英國犯罪小說。此後十年間又陸續榮獲阿嘉莎獎、愛倫坡獎、安東尼獎等國際大獎肯定。
康納利才華洋溢,左手寫驚悚,右手跨領域、跨類型書寫。二○○六年出版的首部獨立作《失物之書》,內容融合童話、驚悚、成長故事、恐怖元素、寓言體例,可說是一部陰森美麗的成人童話,也為康納利的寫作生涯開啟了全新篇章。另一獨立作《魔鬼的名字》則為康納利贏得「史蒂芬·金接班人」之譽。
《失物之書》出版後獲得廣大迴響,讀者期待讀到更多失物宇宙的細節。康納利起初認為故事已然完整,而遲遲未再動筆。隨著《失物之書》經典增修版的推出,康納利回頭檢視這部大幅借鏡自身成長故事的小說,也回首人生走過不同階段,面對離家的子女、老邁的母親,此刻生命裡的責任與擔憂已成生活重心。他認為如今正是時候重返失物宇宙,再次探索青春時光,以回顧自己的人生。
作者網站:www.johnconnollybooks.com
相關著作:《失物之國【誠品獨家書衣版】》、《失物之國(全球暢銷破百萬冊《失物之書》系列最新魔幻大作)》、《失物之國(限量作者親簽版)》、《失物之書【博客來獨家限量書衣‧經典增修版】》、《失物之書(經典增修版)》《失物之書(典藏增訂版)》。
譯者簡介
歸也光
開設文字加工廠,譯作有《當我們分崩離析》、《孤獨癖》、《狂暴年代》、《查理橋的象》、「星辰繼承者」系列、《神經喚術士》、「銘印之子」系列、《貓與城市》、《隱娘》、《潰雪》等,百無禁忌。
【預購】古代公務員生存指南:直擊古代官署的日常,清晰還原衙門裡的工作群像,揭露官場不為人知的隱祕……◎羅杰
Regular price $29.00一本寫給天下讀書人的「仕途啟示錄」
寒窗苦讀十年,終於考中科舉踏進仕途,但你可知道你將要面對什麼?
最真實、最直接也最深入的古代官場史料與祕聞,從小細節讀出大歷史,了解中國古代史罕為人知的另一面
原來,要當個「九品芝麻官」還真不簡單!
一個衙門要養多少人員才能運作?哪些人領公家薪水,哪些人要自費聘僱?
古代官員到人生地不熟的遠方上任,竟然還要靠高利貸才能籌到經費!
古代沒有電腦連線,官員上任靠什麼作為憑證?原來還真有人冒名頂替!
科舉士子除了讀書,世事一概不通,第一次到地方當官要如何進入狀況?
為什麼說當官離不開好師爺?當師爺要有哪些條件?要請幾個才夠?
官場升遷難,要懂得應付上司,要熟悉送禮文化,還要會經營人脈圈!
古代沒有公務員高普考,讀書人唯一的前途就是拚過層層科考,弄個一官半職光耀門楣。然而,古代的官場可不比現在的職場,沒一點本事想當個九品芝麻官都難!即便最基層的地方衙門,也有各路人馬臥虎藏龍,各種撈錢的鬼域伎倆層出不窮,一個讀書人赤手空拳上任,要如何對付?而官場的池水更深,想要升遷更要懂得如何應付上司與推展政令,一不謹慎輕則被記過罰俸,重則被降級革職甚至送命!
本書作者熟讀歷史與各類筆記小說,清楚交代了古時候衙門的官署建築結構與各部功能、文人所歷經的科舉流程、官員赴任時各種相關注意事項(諸如旅費要如何籌措,要趕緊聘幾個師爺好手,官憑委任書得拚死保管好,到衙門就任要注意哪些禁忌與鬼神之說,如何與前任盤點交接避掉爛攤子……)。而官署所在的衙門,內部組織就像個小朝廷,從知縣以下,有縣丞、主簿、師爺、書吏、典史、長隨、捕快、獄卒、仵作……等副手幕僚與各胥吏衙役,各幹各事、各撈各的油水,為官的又要如何經營才能政通人和且不出大事?
本書從地方基層最重要的機構衙門著手,是了解古代底層社會和庶民生活百態最真實深入的蹊徑。書中可讀到大量古代官場中的軼聞密事、人生百態和文化傳統(無論是好的或壞的),逼真還原出古代衙門官員胥吏的工作群像與職場技能,揭露衙門文化中的種種隱祕,讓我們從小細節認識歷史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作者簡介
羅杰
作家,編劇,白話說史圈的世外高手。主要作品有《漢朝其實很瘋狂》、《歷史就這四張臉》、《驚醒記》等。其作品極具歷史現場感和身分代入感,將人帶入歷史的每個瞬間,從中我們可以讀到歷史的多面性和隱祕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