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加坡出版 Singapore Publications
- 海外出版 Overseas Publications
- 詩 Poetry
- 散文 Essays, Non-Fiction
- 小說 Fiction, Novels
- 雜誌 Magazines
- 評論/論文 Critics
- 文學與文化研究 Literary and Cultural Theories
- 生活哲學/勵志 Lifestyle & Self-help
- 同志主題與商品 Queer Titles & Merch
- 繪本/漫畫 Picture Books / Comics
- 兩性關係 Love & Relationships
- 親子關係Parenting
- 其他 Others
- 15種兩性關係
- 51個影響世界經濟的關鍵大事
- 9786263102774
- 9786263103047
- 9786263103177
- 9786263103351
- 9786263103788
- 9786263106215
- 9786263142190
- 9786263353121
- 9786263358171
- 9786263358577
- 9786263431065
- 9786267052761
- 9786267061343
- 9786267074169
- 9786267088005
- 9786267129647
- 9786267192702
- 9786267276112
- 9786269531561
- 9786269594351
- 9786269638000
- 9786269657773
- 9786269668076
- 9789570533620
- 9789570534016
- 9789570534658
- 9789570850963
- 9789570861945
- 9789570862669
- 9789570863086
- 9789570866926
- 9789573282204
- 9789576740404
- 9789578654372
- 9789861337098
- 9789861797601
- 9789862489925
- 9789863232186
- 9789863235057
- 9789863449508
- 9789863503989
- 9789863525080
- 9789863598459
- 9789864063345
- 9789864756896
- 9789865115463
- 9789865524449
- 9789865540418
- 9789865572778
- 9789866873621
- 9789869214193
- 9789869818865
- 9789869822695
- 9789869953016
- 9789882372757
- 9789887575962
- 9789887602200
- A History of Southeast Asia: Critical Crossroads
- A History of the World Through Body Parts:
- Alex Johnson
- and Get to Work
-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 and the Like Attached to (or Detached from) Famous Bodies
- and the Making of the Modern World
- and the Pen: Warfare
- Anne Lamott
- Anthony Reid
- Appendages
- Bird by Bird
- 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
- Bitch!歷史中最美麗叛逆、敢作敢為的15位婊子英雄
- BL
- carl jung
- Christian Rätsch
- Claudia Müller-Ebeling
- Constitutions
- culture
- D2
- 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 Damien Rudd
- Deirdre Mask
- Die neue Ordnung auf dem alten Kontinent
- Digits
- Edward W. Said
- Eileen Chang in Private Letters
- EZ叢書館
- F. Scott Fitzgerald
- Find Inspiration
- George Orwell
- How to Write Any High School Essay
- Inspiration
- interview
- J. HO
- J. HO(胖古人)
- Jared Diamond
- Jerusalem:The Biography
- Jesse Liebman
- Joe Fassler
- John Berger
- John Sutherland
- Jérôme Garcin
- Kathryn Petras
- Lesley Blanch
- LIGHT THE DARK
- 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 Linda Colley
- Lyu Wen Cui
- Martin Burckhardt
- Mason Currey
- Michael J. Sandel
- Neil MacGregor
- Nouvelles Mythologies
- PCuSER電腦人文化
- Philip Pullman
- Philipp Ther
- Pierre Lunel
- Polissonnes:Les grands secrets d’alcôve de l’Histoire
- politics
- power
- Public Philosophy: Essays on Morality in Politics
- Raymond Carver
- Raymond Carver on Writing
- Representations of the intellectual:the 1993 Reith lectures
- Roland Barthes
- Room of their own: where great writers write
- Ross Petras
- Round the World in 80 Dishes: The World Through Kitchen Window
- Sad Topographies: A Disenchanted Traveller’s Guide
- Sanping Chen
- Shoshana Zuboff
- Simon Mason
- Simon Sebag Montefiore
- Sinophone Malaysian Literature: A History through Literary and Cultural Texts
- Stella So
- STUDIO WORK
- Teo You Yenn
- The Age of Surveillance Capitalism: The Fight for a Human Future at the New Frontier of Power
- The Gun
- the Ship
- The Stories Behind the Organs
- To Call Myself Beloved
- Walter Benjamin
- Wasted Lives:Modernity and Its Outcasts
- Ways of Seeing
- Zygmunt Bauman
- 《蕉風》與非左翼的馬華文學
- 【他们在岛屿写作二】他们的文学时代:新世代创作者眼中的大师
- 【他們在島嶼寫作二】他們的文學時代:新世代創作者眼中的大師
- やまもとひろふみ
- 一个作家的午后
- 一個作家的午後:村上春樹編選 費滋傑羅後期作品集
- 一往而深
-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丁宥榆
- 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
- 三聯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上古到隋唐
- 上一堂有趣的中國性愛課:從兩宋到明清
- 上裸男孩
- 上野千鶴子
- 上野教授教教我!從零開始的女性主義:跟著一場幽默輕鬆的世代對談,看懂一個亞洲國家的女權意識如何萌芽、建構,進進退退走到現在
- 不平等的样貌
- 不平等的樣貌:新加坡繁榮神話背後,社會底層的悲歌(This Is What Inequality Looks Like)
- 世界妖怪
- 世界歷史
- 世界的聲音
- 世界經典
- 世界經典文學
- 丘濂
- 东南亚史
- 中國
- 中國史地
- 中國大陸
- 中國歷史
- 中華
- 中野明
- 乔治·欧威尔
- 也許你該看看張愛玲:看她內心強大,看她文字蒼涼,看她對愛執著◎
- 也许你该看看张爱玲
- 亂倫
- 五南
- 亞洲史
- 亞洲歷史
- 京劇
- 人文史
- 人文史地
- 人文社科
- 人物傳記
- 人物速寫
- 人類學
- 人類學好野
- 人類學好野——關於人類的,我都想學
- 以你的名字呼喚我
- 任性出版
- 但唐謨
- 余淑慧
- 作家傳記
- 作家新手村
- 作家新手村1
- 作家新手村2
- 作家生存攻略
- 作家生存攻略+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套書
-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套書1(技術篇)
- 你不懂其實很有哏的生肖
- 侯会
- 侯會
- 倍萬自愛
- 倍萬自愛:學著蘇東坡愛自己‧享受快意人生◎
- 健行
- 傑洛姆‧嘉赫桑
- 傑西·利伯曼
- 傳記
- 傳說
- 傳說裡的心理學
- 允晨文化
- 克蘿伊
- 克里斯・費區
- 克里斯托弗‧戴爾
- 全譯版
- 兩岸研究
- 兩性關係
- 八旗文化
- 公共哲學
- 六神磊磊
- 其他
- 凌性傑
- 凱特琳娜·狄迪克
- 凱瑟琳•皮特拉斯
- 刈獲者
- 初文
- 初文出版
- 初文出版社
- 創世紀
- 創作
-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
- 劇場
- 劇本
- 劉再復
- 劉再復自傳之一
- 劉再復自傳之三
- 劉再復自傳之二
- 劉再復自傳之四
- 劉黎兒
- 加門七海
- 北京大學出版社
- 北京燕山出版社
- 华文创作
- 南伸坊
- 南山夜語
- 南山夜語——藝文隨筆集
- 南歸貨車
- 南洋讀本
- 南洋讀本:文學、海洋、島嶼
- 南洋读本:文学、海洋、岛屿
- 卡洛琳.史提尔
- 卡洛琳.史提爾(Carolyn Steel)
- 卡爾·榮格
- 卡繆
- 印刻
- 印刻出版
- 印度
- 印度諸神皆有戲
- 历史
- 原點
- 厭世國文教室
- 厭世國文教室:古文青生涯檔案
- 厭世國文老師
- 厭女
- 厭女:日本的女性嫌惡
- 古典
- 古典文學
- 另起爐灶
- 叫我自己親愛的
- 台湾文学
- 台湾新诗史
- 台灣
- 台灣人政治認同的轉變
- 台灣八○
- 台灣商務
- 台灣小說
- 台灣文學
- 台灣新詩史
- 台灣東販
- 史書美
- 史考特·費滋傑羅
- 史考特·费滋杰罗
- 同志
- 同性戀
- 向羅蘭巴特致敬
- 向賈寶玉學做上流人
- 向贾宝玉学做上流人
- 吳岱穎
- 吳岸
- 吳心尹
- 吳舜立
- 吳莉君
- 呂奕欣
- 呂文翠
- 周芬伶
- 命理
- 咒術
- 哈佛新編中國現代文學史
- 哲學
- 商務印書館
- 商周
- 商周出版
- 喬·法斯勒
- 喬治·歐威爾
- 單德興
- 嚴可婷
- 四方雲集
- 四方雲集:臺.港.中.新的繪本漫畫文圖學
- 困難
- 國學潮人誌
- 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12位最強男神女神,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
- 國文超驚典
- 國文超驚典:古來聖賢不寂寞,還有神文留下來
- 國立臺灣大學出版中心
- 圓神
- 圖文書
- 圖鑑
- 在世界的盡頭找到我
- 地底世界地圖
- 城市回眸
- 城市回眸:香港文學探論
- 基礎與演進
- 報廢物
- 塗翔文
- 墾殖者
- 夏志清
-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
- 夏爾‧丹齊格
- 外國文學
- 大人的村上檢定:即使親密友人也無法給予又深又硬的安慰的村上春樹專門讀本
- 大塊文化
- 大家出版
- 大是文化
- 大江健三郎
- 大河的雄辯
- 大澤在昌
- 大田出版社
- 大虛構時代
- 大陸
- 大風文創
- 天培
- 天竺奇譚
- 奇光出版
- 好故事能對抗世界嗎?從知識的星火、敘事的力量,到作家的社會責任,「黑暗元素三部曲」作者菲力普·普曼的32場大師講堂
- 姜學豪
- 姿與言
- 婚戀私語
- 孟樊
- 季風帶
- 孤獨的人有他們自己的泥沼
- 孫松榮
- 學術
- 學術史講義
- 安·拉莫特
- 安东尼·瑞德
- 安倍成道
- 安德列·艾席蒙
- 安德魯·道比
- 安東尼·瑞德
- 宋怡慧
- 宗教
- 宗教命理
- 定義集
- 宮崎正勝
- 寫作
- 寫作指導
- 寫作課
- 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
- 寫作資源
- 寶瓶文化
- 寺山修司
- 小G瑋-SmallGwei
- 小說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
- 小說大賣這樣寫,寫作求生雙聖經(名利雙收套書2冊):寫作課+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一套兩本不拆售)
- 尖端
- 尼爾·麥葛瑞格
- 尼采
- 尼采忘了他的傘
- 屈原
- 山下克明
- 山本博文
- 山本野理子
- 島嶼上的飯桌
- 島嶼上的飯桌:大蛤飯、木瓜粄、柴把湯、老酒麵線…讓我們走進阿公阿嬤說不完的時代記憶
- 崩壞國文
- 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
- 希腊美食史:众神的礼物
- 希臘
- 希臘美食史:眾神的禮物
- 帝國
- 帝國下的權力與親密
- 席德進
- 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
- 平凡社
- 平安貴族與陰陽師
- 廓萬禾
- 廖伟棠
- 廖偉棠
- 廖婉如
- 廖月娟
- 廖泊喬
- 廖炳惠
- 廖炳慧
- 廢棄社會
- 引領我們重回古典純粹的深情時光
- 张优远
- 张锦忠
- 張優遠
- 張宇心
- 張小虹
- 張弘瑜
- 張愛玲
- 張愛玲的假髮
- 張愛玲給我的信件
- 張愛玲課
- 張燕珠
- 張維中
- 張錦忠
- 張默
- 彭明輝
- 後話文字工作室
- 徐志平
- 徐承義
- 從「中國人」到「臺灣人」
- 從冷戰衝突到政治轉型
- 從布爾喬亞的價值迷思到21世紀大眾符號解讀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
- 從空間解讀的世界史:馬、航海、資本、電子資訊的空間革命
- 心一堂
- 心法篇
- 心理勵志
- 心理學
- 忠于自己灵魂的人:卡缪与《异乡人》
- 忠於自己靈魂的人
- 思想
- 性別、政治與京劇表演文化(增修版)
- 性別研究
- 悲傷地形考
- 悲傷地形考:憂傷時到這些地方去旅行,空間製圖×憂鬱地圖×無名記憶,獻給旅人的24則地理傳奇
- 悲劇哲學家
- 情不知所起
- 情色美術史:解讀西洋名畫中的情與慾
- 感官
- 愷易緯
- 我为何写作
- 我們都將淪為現代化的報廢物
- 我偏愛讀詩的荒謬
- 我偏爱读诗的荒谬
- 我台北,我街道
- 我台北,我街道2
- 我為何寫作
- 我的寫作史
- 我的寫作史(劉再復自傳之一)
- 我的心靈史
- 我的心靈史(劉再復自傳之二)
- 我的思想史
- 我的思想史(劉再復自傳之三)
- 我的錯誤史
- 我的錯誤史(劉再復自傳之四)
- 我香港,我街道
- 我香港,我街道2:全球華人作家齊寫香港
- 戰爭
- 戲劇
- 戲曲
- 批判思考
-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
- 批判性寫作
- 批判性寫作:西洋文史閱讀素養
- 找一個解釋:穿越時空的36則古文之旅,關於愛的選擇、人生境遇與對世界的詰問
- 技術篇
- 抛掉书本上街去
- 拉撒路:盧因小說第二集
- 拋掉書本上街去
- 拓荒者
- 拓荒者‧墾殖者‧刈獲者:許地山與香港新文化的萌蘖和勃興
- 揭小勇
- 攝影紀實散文
- 政治
- 政治中的道德問題(新版)
- 故事如何說再見
- 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
- 敘事文學
- 教材
- 散文
- 文化
- 文化史
- 文化研究
- 文化研究關鍵詞
- 文化與文學研究
- 文史名家智解70款婚戀私語
- 文壇生態導覽
- 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心法篇)
- 文學
- 文學單身動物園
- 文學回憶錄
- 文學小說
- 文學概論
- 文學概論(第三版)
- 文學理論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
- 文學的40堂公開課:從神話到當代暢銷書,文學如何影響我們、帶領我們理解這個世界
- 文學研究
- 文學編輯
- 文學與文化研究
- 文學與歷史形塑下的十二靈獸
- 文學評論
- 文本張愛玲
- 文豪酒癮診斷書
- 新加坡
- 新神話學
- 新經典文化
- 新詩
- 新詩餘話
- 旅遊
- 日出出版
- 日式生活╳关键字80+:人生哲学‧美学风尚‧饮食风俗‧工艺节庆‧传统创新,领略日式生活风格,直入日本文化精髓
- 日式生活╳關鍵字80
- 日本
- 日本史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愛
- 日本史中的男男情爱
- 日本妖怪圖鑑
- 日本妖怪圖鑑:百鬼妖繪卷
- 日本小鎮時光
- 日本小鎮時光:從尾道出發,繞行日本最愛的山城、海濱、小鎮
- 日本文化圖典
- 日本文化圖典:從古墳時代~昭和30年,4000項文化手繪圖,日本暢銷15年新裝上市!
- 日本文學
- 日本日本文學
- 日本,一日遠方
- 日本,一日遠方:發現隱藏版的日本!36個一定要走的經典輕旅行
- 春藥
- 春藥:從神話、宗教與社會,探討人類服用春藥的文化意涵
- 時報
- 時報出版
- 曖昧才是真理:楊照談大江健三郎
- 書
- 曹昕玥
- 最好的时光
- 最好的時光
- 有河書店
- 有鹿文化
- 木兰与麒麟
- 木心
- 木蘭與麒麟:中古中國的突厥 伊朗元素
- 木馬文化
- 本事出版社
- 本事文化
- 本土的現實主義
-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朱天文
- 朱宥勳
- 朱家安
- 朱惠足
- 朱耘
- 李佳翰
- 李桃
- 李氣虹
- 李育霖
- 李金蓮
- 村上春樹
-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 杜蘊慈
- 杨照
- 東京小路亂撞
- 東京小路亂撞:走進東京的骨子裡,撞出東京散步人的日常風景!
- 東京模樣
- 東京模樣:東京潛規則,那些生活裡微小卻重要的事
- 東京直送
- 東京直送:將東京鮮為人知的慣性,遞送到你面前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
- 東京街道散步圖鑑:少為人知,結合建築、歷史、地形,值得細細品味的城市散步路線25選
- 東南亞
- 東南亞史
- 松木
- 林佩瑾
- 林佳芳
- 林怡婷
- 林文月
- 林春美
- 林曉敏
- 林楸燕
- 林琳
- 林詠心
- 林語堂
- 林語堂作品精選3:生活的藝術
- 林语堂
- 林语堂作品精选3:生活的艺术
- 果力文化
- 梁曉弈
- 梅森·柯瑞
- 楊佳嫻
- 楊士堤
- 楊宗翰
- 楊家昌
- 楊照
- 楊牧
- 楊翠
- 楓書坊
- 楓樹林
- 楓樹林出版社
- 榮格
-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
- 槍桿與筆桿下的眷村文學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
- 槍炮、病菌與鋼鐵:人類社會的命運(25週年暢銷紀念版)
- 槍炮、船艦與筆墨
- 槍炮、船艦與筆墨:戰爭及憲法所催生的現代世界
- 機器控制力量
- 機器與憂鬱
- 權力
- 權力、政治與文化:薩依德訪談集
- 歐洲1989
- 歐美經典文學
- 歡場女孩:慾望、歡愉與性苦悶,近代法國性產業的形式與管制
- 歡迎光臨風和日麗唱片行
- 正本清源說紅樓
- 歷史
- 歷史經典
- 殖民地
- 殖民地台灣小說中的種族關係
- 每日一冷
- 每日新聞大阪社會部採訪組
- 氍毹弄影:文學、戲曲和電影的融涉與觀照
- 民族
- 民間信仰
- 氣味文明史
- 水煮魚文化
- 江灝
- 池上英洋
- 汪民安
- 汪洋
- 沈惠如
- 法國哲學
- 法國社會精英的新時代趨勢觀察錄
- 洛夫
- 洪振傑
- 洪範
- 洪葉文化
- 活著是为了说故事:杨照谈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 活著是為了說故事:楊照談馬奎斯百年孤寂(三版)◎ 楊照
- 流浪者之歌
- 浦江清
- 海外
- 游靜
- 溫澤元
- 漫畫
- 漫遊者文化
- 潘昱均
- 為什麼我們需要公共哲學
- 無人知曉的房間
- 無人知曉的房間:長期照護下,走投無路的家人的自白
- 無用人口
- 無盡的追尋:當代散文詮釋與批評
- 燕王WF
- 獵海人
- 玉屑金針
- 玉屑金針:學林訪談錄
- 王俊傑
- 王威
- 王安祈
- 王德威
- 王新禧
- 王晨
- 王曉丹
- 王榮輝
- 王翎
- 王証恒
- 王道還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
- 玫瑰是沒有理由的開放:走近現代詩的40條小徑
- 現代化
- 現代文學
- 現代歐洲的關鍵時刻
- 現文因緣
- 理論
- 琳達·柯利
- 瑞奇
- 瑞秋·道比
- 瑞蒙·卡佛
- 瑪麗恩・蘭金
- 環遊世界80碟菜
- 生肖
- 田房永子
- 电影
- 男色
- 画哲學
- 異色的雜念:看電影的人
- 異色的雜念:看電影的人02
- 異鄉人
- 當代台灣文學光譜
- 當代思潮
- 當神成為機械人
- 疑神
- 發現陰陽道
- 白先勇
- 白先勇細說紅樓夢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
- 百萬小說家的職人必修課:從出道、生存到名利雙收,從選題、佈局到活化角色,小說大賣就要這樣寫!
- 皮埃爾·盧內爾
- 盂蘭的故事
- 盛唐美學課
- 盛唐美學課:七種主題,教你做個唐朝文化人
- 監控資本主義時代
- 盧因
- 目宿媒体
- 目宿媒體
- 眷村
- 眷村雜誌
- 矢泽丰
- 矢澤豐
- 知識分子論
- 石雯雯
- 砂拉越
- 社會
- 社會科學
- 社會科學文獻
- 社會議題
- 祁立峰
- 神社動物圖鑑
- 神社動物圖鑑:隱藏在神社動物之中的秘密,以及這些動物能帶來的庇佑又是什麼呢?
- 神話
- 神話學
- 神魔鬼怪
- 秀威資訊
- 私札與私語:三顧張愛玲
- 種族
- 種族關係
- 穆勒—艾貝林
- 究竟
- 章晉唯
- 筧裕介
- 簡體
- 紀實
-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 約翰·伯格
- 約翰·薩德蘭
- 紅樓夢
- 結界
- 絣織紅縷:《紅樓夢》與乾隆的十三道陰影
- 絣织红缕:《红楼梦》与乾隆的十三道阴影
- 經典
- 經典代表作
- 經典文學
- 緣起香港:張愛玲的異鄉和世界
- 繁体
- 繁體
- 繪畫
- 續‧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紛擾年代,七十則包山包海、愛鄉愛土的冷知識
- 續集
- 经典
- 羅勃·穆尚布萊
- 羅士庭
- 羅斯•皮特拉斯
- 羅蘭巴特
- 羅馬
- 羅鵬
- 美國文學
- 翁德明
- 翻譯
- 翻譯小說
- 翻譯文學
- 耶路撒冷三千年
- 联经
- 联经出版
- 聯合文學
- 聯經
- 聯經出版
- 肖莎娜·祖博夫
- 胡人說書
- 胡培菱
- 胡從經
- 胡晴舫
- 胡欣
- 胡毓華
- 胡炎松
- 臺灣商務
- 臺灣女鬼:民俗學裡的女鬼意象
-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
- 臺灣沒說你不知道:生活在這塊土地的你可以拿來說嘴的七十則冷知識
- 臺灣與世界文學的匯流
- 與電影過招
- 艾德華·薩依德
- 英國
- 英國文學
- 茂木貞純
- 莊仲黎
- 莊子
- 莊子思想散步
- 莊安祺
- 華文
- 華文世界首度全譯版
- 華文創作
- 華文文學
- 華文文學研究
- 華文現代詩
- 華特·班雅明
- 華美
- 華美:華美及離散華文文學論文集
- 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
- 華語語系
- 華語語系十講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
-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
- 菲利浦·泰爾
- 菲力普·普曼
- 萊斯蕾·布蘭琪
- 葛兆光
- 蒲實
- 蔡傳宜
- 蔡惠伃
- 蔡益懷
- 蔡蕙光
- 蔡詩萍
- 蔡诗萍
- 蔣連根
- 蕉風
- 薩依德
- 薩依德訪談集
- 藝林探微
- 藝術
- 藤森照信
- 蘇東坡
- 虛詞
- 蜂鳥出版有限公司
- 行人
- 行人文化实验室企画
- 行人文化實驗室企畫
- 街角遇見哲學
- 街角遇見哲學:從ABC到DNA,生活中35個改變現實的偉大思想
- 衛城出版
- 衣若芬
- 裙底下的劇場
- 裸
- 裸體日本
- 裸體日本:混浴、窺看、性意識,一段被極力遮掩的日本近代史
- 裸:劉黎兒的日本情色文化觀察
- 西方哲學
- 觀看的方式
- 解讀新自由主義之下的舊大陸與新秩序
- 記錄
- 許地山
- 許維賢
- 評論
- 評論集
- 詩
- 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
- 詩國革命新論
- 詩歌
- 話說文學編輯
- 詹正德
- 談寫作
- 論傑作:拒絕平庸的文學閱讀指南
- 論小說與小說家
- 論文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
- 論文寫作完全求生手冊:「精準表達,以理服人」的技藝
- 諸神的起源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
- 諸神的起源:四萬年的信仰、信徒與信物,見證眾神世界史(Living with the Gods: On Beliefs and People)
- 謝征達
- 謝金魚
- 譯者:方祖芳
- 譯者:謝珮琪
- 讀出中國繪畫的內心戲:十大主題劇透時代風尚、熱議奇人軼事,解讀畫作背後的文化和美學密碼
- 讀古文撞到鄉民
- 讀古文撞到鄉民:走跳江湖欲練神功的國學秘笈
- 谷蕾
- 賈寶玉
- 賈德‧戴蒙
- 賴俊雄
- 賴明珠
- 賴芊曄
- 賴詩韻
- 賽門·梅森
- 賽門·蒙提費歐里
- 赤瀨川原平
- 越過人生的刀鋒
- 越過人生的刀鋒:金庸筆下的女子:人生有三件事最難越過:面對誘惑、面對委屈、面對執念。金庸寫女人,比英雄更動人
- 跨領域靈光出現的時代(台灣80年代文化狂潮集錦之作)
- 路上觀察學入門
- 身體上的世界史
- 身體上的世界史:馬丁路德的腸子、秋瑾的小腳、華盛頓的假牙,他們的身體如何改變歷史?
- 迪兒德芮.麥斯葛
- 逗點
- 逗點文創結社
- 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
- 通俗與經典
- 遊目騁懷
- 過剩消費
- 道德
- 達米恩·魯德
- 遠流
- 遠足文化
- 邁可·桑德爾
- 那些所有一切的並存
- 邱振瑞
- 邱瑞鑾
- 郝譽翔
- 郭凡嘉
- 鄒玟羚
- 鄭毓瑜
- 里仁書局
- 野人
- 金庸
- 金庸小說中的佛理
- 金庸的江湖師友
- 金庸的江湖師友:作家良朋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師友同業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明教精英篇
- 金庸的江湖師友:金學群豪篇
- 金瓶本色
- 金瓶本色:你爱的是耽溺,还是沉沦
- 鐘怡雯
- 鐘穎
- 門牌下的真相
- 開學文化
- 阿蘭‧柯爾本Alain Corbin
- 陪你去看蘇東坡
- 陰陽
- 陳三平
- 陳丹青
- 陳信宏
- 陳嫻若
- 陳思穎
- 陳怡君
- 陳栢青
- 陳榮強
- 陳煒舜
- 陳玠安
- 陳秀華
- 陳黎
- 陳鼓應
- 陸潤棠
- 隱喻與實現
- 雅筑安・梅爾
- 雲影天光
- 電影
- 電影評論
- 電腦人文化
- 非凡出版社
- 韓翔中
- 音樂
- 音樂評論
- 風雲時代
- 风云时代
- 风流浪子的男友
- 食托邦
- 食物
- 飲食
- 飲食文化
- 饮食
- 香港
- 香港中和
- 香港中文大學人類學系學者
- 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
- 香港文學
- 香港文學館
- 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
- 香港武俠名家名作大展(上下)【書衣收藏版】: 上-金庸/前後左右 下-黃易/前濤後浪
- 香港遺美:香港老店記錄
- 馬丁·勃克哈特
- 馬以工
- 馬來西亞
- 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
- 馬華
- 馬華文學
- 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
- 駱以軍
- 马以工
- 马华文学与文化读本
- 高全之
- 高嘉謙
- 高嘉谦
- 高詹燦
- 魏浊安
- 魏茹冰
- 麥德文
- 麥田
- 麥田出版
- 黃亞歷
- 黃啟方
- 黃建宏
- 黃心村
- 黃淑嫻
- 黃煜文
- 黃秀玲
- 黃詩婷
- 黄锦树
- 黎漢傑
- 黑體文化
- 齊格蒙·包曼
【預購】文本張愛玲◎張小虹
Regular price $40.00而是想讓她們與他們湊個八仙過海,給張愛玲賀壽來著。
【預購】文學概論(第三版)◎徐志平、黃錦珠
Regular price $26.00【三版主要的修改為】
第五章文學思潮部分 。首先依據朱光潛的《西方美學史》改寫了浪漫主義以及自然主義的特徵; 其次在「現代主義」思潮部分從後期象徵主義、未來主義和超現實主義都做了局部的修改和補充,表現主義增加了卡夫卡小說的介紹,荒誕派戲劇增加了尤奈斯庫作品的分析,新小說派和黑色幽默文學也各增加了一倍的篇幅;最後在後現代主義部分,主要改寫了鮑德里亞有關後現代「仿真」現象的說明。
第七章西方文學理論及批評方法。作者本版進行大幅度的補充、修正或改寫。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紀之初文學(理論)界對於上個世紀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做了深切的反思,對於地球層出不窮的災難深感憂心,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潮流因而洶湧了起來,因此這次修訂在這個領域也新增了相當的篇幅。
徐志平
台灣桃園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曾任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兼系主任、人文藝術學院院長、嘉義大學教務長、主任秘書、副校長,現任嘉義大學中文系教授。曾獲教育部文藝奬散文貳奬、嘉義市桃城文學奬散文佳作。著有《續玄怪錄研究》、《明清小說敘事研究》、《明清小說•明代卷》、《晚明話本小說石點頭研究》、《清初前期話本小說研究》、《五色石主人小說研究》,編有《中國古典短篇小說選注》、《中國古代神話選注》、《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社會類》。
黃錦珠
台灣嘉義人,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博士,現任中正大學中文系教授。著有《女性書寫的多元呈現:清末民初女作家小說研究》、《晚清小說中的新女性研究》、《晚清時期小說觀念之轉變》、《明清小說•清代卷》、《吳梅村敘事詩研究》、《白居易:平易曠達的社會詩人》、《一字之差:相似詞與相反詞(上)》、《傷心的姊妹:相似詞與相反詞(下)》,編有《中國古典短篇類型小說選•言情類》。
此書初版於2009年9月,並於2011年元月修訂再版,此後就一直沒有再加以修訂,至今也快要十年了。十年來,這本書得到一些大學採用,但書中有待訂正、補強的地方卻未能及時處理,甚覺不安。這次修訂,改動最多的是第七章,次多的是第五章。值得一提的是,新世紀之初文學(理論)界對於上個世紀以「人」為中心的思維做了深切的反思,對於地球層出不窮的災難深感憂心,生態文學和生態批評的潮流因而洶湧了起來,因此這次修訂在此一領域新增了相當的篇幅。
其他各章(包括黃錦珠教授負責編寫的第六章)也都做了大小不等的修訂,該註明的資料來源及引文出處也大致補齊了。作為一本大學用書,我們希望至少能夠做到在觀念上減少錯誤;作為一本認識文學的入門書,我們希望能夠做到深入淺出,以免讓讀者望而卻步。
文學能夠柔軟人心,在這紛雜擾攘的時代,文學實為一帖處世之良方。認識文學是一件多麼美好的事,然而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樂之,光認識是遠遠不夠的,最好能夠透過認識而喜好文學,並時時涵泳其中、樂在其中,共同為這個紛雜擾攘的世界播撒一些清涼散。
序於嘉義大學中國文學系
2020年6月22日
【預購】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賴俊雄
Regular price $42.00「文學理論」是評價或者研究文學的各式詮釋方法。文學理論不僅是文學閱讀經驗的粹煉與論述化,更是開展文本意義與藝術品鑑的思考徑路;它不僅是文學創作的延伸,更是讓文學創作不斷向前邁進的動力之一。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深入淺出地帶領讀者掌握與當代文學批判相關的基礎理論與知識,並在每一章節尾聲提出幾個問題與思辨,激發讀者運用文學理論提升文學文本分析和解決現實問題的能力。賴俊雄以介紹當代各種文學理論或主義為出發點,引領讀者向外延伸,拓展至對個人生命經驗與當前現實世界與文學批判理論之間的多樣思辨。
賴俊雄
英國諾丁漢大學批判理論及英國文學博士,現任國立成功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特聘教授。曾任成功大學文學院院長、臺南哲學學會會長、蘇雪林基金會總幹事以及成大思沙龍創會執行長等。研究專長為西方當代哲學、批判理論與當代英文文學。專書作品有《晚期解構主義》、《他者哲學:回歸列維納斯》、《傅柯與文學》、《列維納斯與文學》、《回應他者:列維納斯再探》、Deconstructing Boundaries: Critical Essays on Contemporary Theory等。本書為作者在高教二十年對西方當代理論研究與教學的累積成果,可搭配磨課師(MOOCs)雲端十二週課程《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閱讀。
人文宇宙,理論星子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是賴俊雄教授為華語文學界所撰寫的專著。這本書縱論當代文學研究主要的理論現象、大師巨作,以及最重要的,文學理論與其他人文學科的互動方向。賴教授是台灣英美文學領軍者之一,致力理論研究多年,在新作裡他不僅介紹晚近西方學界眾聲喧譁的流派,同時思考立足臺灣的我們與世界理論對話的可能。全書分為十二章,每章包括「批判思考」單元、「問題與思辨」單元、並搭配雲端十二週MOOCs課程的QR Code動畫影片。賴教授的敘述深入淺出,論證面面俱到,所設計的問題與動畫創意十足。此書稱稱多年來僅見的大型文學理論範本。
理論作為當代文學研究的項目,可以溯及上個世紀六○年代。理論的興起,一方面代表文學研究對思想、方法的重視,一方面也與歐美學院日趨專業的取向息息相關。相對於此前文學研究以審美、歷史、或品味的追求,理論強調將文學納入廣義人文語境、社群甚至自然生態,思考種種破與立的可能。這一訴求隨著六○年代末西方學院與政治的互動不斷產生火花。我們今天所熟悉的後現代、後殖民研究,性別研究,新馬克思主義研究,無不發源於此。
但理論與學院體制的關係也不無弔詭之處:理論的興起其實有批判與實踐的訴求,曾幾何時,成為學院之內的學術項目,甚至重複操作學術資本;理論的發展原本基於跨科際的憧憬,但在術業有專攻的學院體制內,每每遭遇知易行難的考驗。而理論與文學科系鉤,似乎暗示修辭、言說是其最後的歸宿。
針對這些弔詭,賴教授反覆說明理論如何擺動在思想與實踐之間,辯證其間的張力,爭取最大的爆發點。理論的越界行動也許不能為每一領域帶來立竿見影的效應,但在傳播過程中,改變已經發生。而文學不應被視為理論僅有的棲居之處;恰恰相反,正因為文學包羅萬象,才成就理論「思接千載,視通萬里」(《文心雕龍》)的無限可能。今天社會許多朗朗上口的話題, 從 「眾聲喧譁」 到後殖民批判、性別平權,從離散、創傷、記憶到生態、唯物,無不來自文學與理論的交相為用。這些話題早已滲入我們日常生活的肌理。
而文學理論必須與當代接軌,才能產生最大的辯證性。「當代」不只意味當下此刻,你我感同身受的時間現場。用阿岡本 (Giorgio Agamben) 的話來說,當代更指向我們尚未及親臨、卻已經一閃而過的時刻,或多重時間軸線錯位的交集。真正具有當代意識者拒絕視眼前的現實為當然,並不斷在其中看出裂縫與皺褶。她直視時代,穿透光明,反而看見「黑暗的光束」(beam of darkness)撲面而來。當代永遠是反當代。
《批判思考:當代文學理論十二講》全書始自形式主義及新批評及結構主義,探討四、五○年代後文學研究由批評轉換成為理論的契機。那是西方啟蒙運動、人文主義思潮最後的轉折點。之後「人」與「人文」的定義與實踐不斷受到挑戰。據此,賴教授介紹精神分析,後結構主義,解構學說,後殖民、後馬克思、後現代主義,女性主義、性別理論、以及二十一世紀以來的後人類研究、生態批評,以及新唯物論。賴教授出入各家學說,旁徵博引,如數家珍。不僅作出縱向考掘,也力求各章之間相互呼應。如精神分析一章介紹佛洛依德和拉岡(Jacques Lacan) 學說之間的傳承與背離,繼以紀傑克 (Slavoj Žižek)的左翼拉岡式心理分析;而紀傑克的論述又和解構學者德希達(Jacques Derrida)的「馬克思的幽靈」論、後馬克思主義諸家如詹明信(Fredric Jameson)的晚期資本主義論產生既聯合又鬥爭的關聯。又如賴教授注意當代「他者」的討論崛起,而且見仁見智、精彩紛呈,包括收編性他者(如各種身分認同)、邊緣性他者(如動物研究)、心理學他者(如拉岡的大小他者)、內在性他者(如德勒茲, Giles Deleuze)、與先驗性他者(如列維納斯Emmanuel Lévinas)等。凡此都說明當代理論不是鐵板一塊,而是彼此之間相互串聯或逆反,形成龐大的思辨網絡。
【預購】故事如何說再見:作家的創意、靈感和寫作歷程(LIGHT THE DARK: Writers on Creativity, Inspiration, and the Artistic Process) ◎喬·法斯勒主編(Joe Fassler)(譯者:林佳芳、胡培菱)
Regular price $28.0044位當代文壇名家組成的夢幻寫作團隊,各自分享讀過的作品如何改變了自己,
探討創作、認同,以及故事與文學的力量。
既是私密的閱讀回憶錄,也是精闢的文學評論,更是大師級的寫作課。
強納森・法蘭岑 卡勒德・胡賽尼 尼爾・蓋曼
史蒂芬・金 大衛・米契爾 朱諾・狄亞茲
麥可・謝朋 艾瑪・唐納修 柳原漢雅 瑪麗蓮・羅賓遜
李翊雲 譚恩美 羅珊・蓋伊 伊莉莎白・吉爾伯特
44位名家寫下點亮他們的44本書 也寫下改變他們人生的關鍵話語
佳句摘要
★我得小心限制自己的網路使用。我必須確保我仍擁有屬於私底下的自我。因為這私人自我是寫作的泉源。抽離自我的次數越多,我越發只是另一只拾人牙慧的擴音器而已。──強納森.法蘭岑 Jonathan Franzen
★聽著,你不能靠著愛活下去,你也不能只靠開場白來撐起一個寫作生涯。──史蒂芬.金 Stephen King
★世界上沒有規則。只有:你是否游刃有餘?是否泰然自若?你能獨創一格嗎?你寫得開心嗎?如果以上皆是,那麼你能拿十六世紀繪製地圖當研究主題,把一篇論文寫成短篇故事,一切仍會水到渠成。──尼爾.蓋曼 Neil Gaiman
★在讀《寵兒》之前,我絕對無法想像一本由一個被歷史所壓垮的族群寫給自己這個族群的書,居然可以進一步成為一個療癒傷口的出路。──朱諾.迪亞茲 Junot Díaz
★所以我很努力將所見一切收進眼底,看盡所有微小的細節。這個過程就是我寫作模式的縮影,一個仔細觀察、審慎端詳的過程,探索意想不到之處,並接受挖掘出來的種種。──譚恩美 Amy Tan
★世界上有好幾位厲害的作家很殘忍,拿筆下人物的弱點開刀毫不手軟。他們在面對普天人性的缺陷時也維持著一貫的冷血無情。──麥可.謝朋 Michael Chabon
★我試著盡我所能縮小我真正想說的與最後寫在書頁上的,這兩者之間的差距,但中間還是有落差,永遠都有。創作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它會讓你學會謙卑。──卡勒德‧胡賽尼 Khaled Hosseini
★我們或許可以說,變化與不變是所有小說主題的預設值―― 伴隨著記憶和身份認同。小說內容要跟變化毫無瓜葛是不可能的任務。──大衛.米契爾 David Mitchell
★我真的很愛寫作,我不是那種視寫作為苦差事的作家。這不是說我總是能譜出優美的字句,但我很喜歡這行,可以憑空想出前所未有的新奇事物,然後無止盡的調整文字,直到一切恰如其分。──艾瑪・唐納修 Emma Donoghue
★我們需要勇氣來正視自己,來看清世事無畏無懼,來讚嘆在生活及創作中恐嚇我們的事物。我們傾向於將能給我們安全感的事物環繞在側,但那也會讓我們成井底之蛙。──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Elizabeth Gilbert
名人推薦
台灣新生代最活躍的創作群齊聲推薦
吳妮民(作家)、邱常婷(小說家)、林孟寰(《通靈少女》共同編劇)、
游善鈞(作家、編劇)、張馨潔(作家、國文作文補習班負責人)、
郝妮爾(作家、向予書苑負責人)、馬翊航(詩人、幼獅文藝主編)、曹馭博(詩人)、
羅士庭(小說家)、鍾旻瑞(作家)、陳又津(小說家)、許閔淳(作家)
好評推薦
★這些有著不同的背景、品味和創作歷程的作者們,揭示引導他們寫作的靈感泉源;讚揚文字之美與創作奧義,同時激勵讀者。本書是文字創作者的必備寫作指南。──美國圖書館協會《書單》(Booklist)雜誌
★如同日記一樣可親的論述。──《歐普拉》(Oprah)雜誌
★探討與藝術的高強度邂逅,激發、塑造創作過程的各種方式。──《詩人與作家》(Poets & Writers)雜誌
★滿滿的好文章……這些文章的多樣性及體現出來的創作者內心與才智的結合,構成這本有價值的好書。──《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對於需要創意構思的藝術家來說,這本書與上帝賜予的靈感一樣好。──《書頁》書評網站(Bookpage)
★你是否好奇伊麗莎白.吉爾伯特讀過、最重要的一本書是什麼?是哪本書啟發了年輕的朱諾.迪亞茲?或者,你是否需要羅珊.蓋伊的話語來激勵自己的創作?拿起這本書來讀就對了。這本書匯聚了當今世上最重要的作家們的創作軼事和良心建議,他們肯定懂你。──《Hello Giggles》時尚生活網站
★這是一本值得珍藏、一讀再讀的好書。──《匠心》文學雜誌(CRAFT)
喬.法斯勒 Joe Fassler
現居布魯克林的作家。他在《大西洋月刊》(The Atlantic)的「用心」(By Heart)系列專欄中定期訪問不同的作家。他畢業於愛荷華作家寫作坊,所著小說散見於《波士頓評論》(Boston Review)、《電子文學》(Electric Literature)等刊物。二〇一一年時,他為 TheAtlantic.com 所做的報導入圍「詹姆斯比爾德基金會大獎」新聞寫作獎的決選名單。目前他於「新食品經濟」(The New Food Economy)新聞室擔任資深編輯。
譯者簡介
林佳芳
台灣師範大學英語系碩士、日本筑波大學現代語現代文化博士。目前從事翻譯。
胡培菱
美國羅格斯大學英美文學博士。於大學任教、於媒體寫文、並有譯作些許。專論當代美國文學與文化社會,評論文章見於博客來 OKAPI、開卷 Openbook 及各大報章雜誌。現定居美國。
【預購】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心法篇)◎朱宥勳
Regular price $26.00【預購】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套書1(技術篇)◎朱宥勳
Regular price $28.00【預購】作家生存攻略+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套書(一套兩本不拆售)◎朱宥勳
Regular price $53.00表面上看起來玄之又玄的「文壇」,實際上是有運作模式的產業,朱宥勳以自己實際「闖蕩江湖」的經驗,和自己觀察歸納的體會,為每個想要了解這個環境的讀者,和想要闖關的創作者,提供補血能量和破關祕笈。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
靠筆吃飯,可能嗎?
想以文學創作為業的人,應該都會自問或被親朋好友逼問:「做這一行會不會餓死?」文學創作者是一個社會創作力的代表,但這個工作卻總是有著職場資訊不清、業界生存法則難辨的狀況。如果想從事寫作工作,想靠寫作維生,但卻沒有這個職業該有的職場資訊,求職網站上也沒這個選項,那該怎麼辦?
文字創作者以職場術語來說是「自雇者」,沒有工會、沒有太多同事、沒有法規規範,最重要的是沒有職場生存回報資料讓後進者了解。《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便是針對想了解文字創作領域職場狀況的人所做的田野觀察成果,給想嘗試文學創作的人、給想評估寫作環境的人、給對創作出版運作有興趣的人的第一手生存攻略,揭開種種隱而不宣的業界眉角。
本書的寫作起源於對於許多創作者如流星般消逝的惋惜,朱宥勳說:「從我高中開始寫作到現在,我見過幾十位比我更有才華的創作者。他們橫跨各個世代,無論比我年輕還是比我年長,都曾在某一瞬間,展現了我從未能及的光芒。但是,他們大多沒能繼續寫作。除了『另有人生規劃』以外,大多數的秀異創作者,都是被業界各種『俗務』給磨掉了。就連我自己,也有過好幾次放棄的念頭。我能夠繼續寫下去,並不是因為我比別人優秀。我回報這份幸運的方式之一,就是把我所知的這些江湖訣竅說出來。」
《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是難得的針對文學、文字創作職場的田調與生存者回報,也是寫作職涯眉角大公開,所有以往認為不可捉摸的、用「天分」、「靈感」、「才華」等虛幻詞彙架起來的上層結構,其實都有經濟運作收支損益的下層結構。透過揭露這些業界資訊,讓創作與出版成為有脈絡可供新手依循的產業,讓創作生態有清晰的面目讓新手參考。這本書寫給想要成為作家的新人:它可能會成為實用的技術手冊,讓你讀了之後充滿創作決心;也可能會成為勸退之書,讓你稍微考慮一下自己的文學夢。
《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
歹勢,敝圈真的好亂
就算不是從事寫作者,或多或少也都聽過「文壇」,但到底「文壇」是什麼?它是怎樣的江湖?這個詞,大概是最常被直覺地說出來,但又難以定義的詞彙之一。
在《作家生存攻略》中細細說明過寫作職場運作的眉角,朱宥勳將創作生涯十年來實際闖關經驗的具體細節毫不保留地提供給讀者後,《文壇生態導覽——作家新手村2 心法篇》則提供更為宏觀層次的文壇生態,它的結構、階級、意識形態與價值偏好,提供大家關於「文壇」這個環境的廣域地圖。
關於這系列文壇的生態觀察,以朱宥勳自己的話來說是:「『文壇』並不像某些說話玄之又玄的寫作者宣稱的那樣,只是一個幻覺;從社會學的角度,我看到了一個確實存在的社會場域。這個社會場域有自己的物質基礎,有自己的組織慣性,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也當然有在這些結構裡面,努力求存或掠奪資源的人。文壇生態看多了之後,就會明白:作家不過是一種職業,並不特別玄妙或抽象,只是這些『從業人員』通常喜歡含糊其詞,才讓外人霧裡看花。⋯⋯在這本書裡,我不會談太多文學理論、寫作心法。我希望可以平實地告訴你,我看到的『文壇』是怎麼運轉的。以及,它如何吸引一代代的文學青年前仆後繼。」
這本書,就是試著將「作家」外圍的形象拆掉,試著將其還原成可理解的「職業」邏輯。希望在這樣的描述裡,可以幫助有志於寫作的人,去理解文壇運作常規,特別是那些隱而不說、高來高去的精神密碼。
近來人們流行用「玻璃心」來形容動不動自尊就會受傷的人,如果套用這種比喻,文學人大概滿滿都是「地雷心」吧。當每個文學人心裡面都安裝了幾百個地雷,又都在一個小小的圈子裡面擠來擠去的時候,可以說比戰後那些未清除的雷區更加危險,新手寫作者都還沒登壇大展身手,就被詭雷爆得慘不忍睹。拆雷不如避雷,縱使隱雷處處險象環生,本書心法讓前人的踩雷經驗當作你的漫遊文壇導覽指引,穩當地踏在前人清除出來的安全道途上前行。
名人推薦
王聰威(小說家)
李屏瑤(作家)
林達陽(詩人、作家)
封德屏(《文訊》總編輯)
胡采蘋(財經網美)
馬翊航(作家)
楊佳嫻(詩人、作家)
朱宥勳
台灣桃園人,一九八八年生,國立清華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畢業。耕莘青年寫作會成員,曾獲林榮三文學獎、國藝會創作補助、全國學生文學獎與台積電青年文學獎。
出版過小說集《誤遞》、《堊觀》;長篇小說《暗影》以職棒簽賭案來探索台灣社會的面貌;長篇小說《湖上的鴨子都到哪裡去了》摸索學校教育體制的權力結構問題;散文集《學校不敢教的小說》,藉經典作品解讀來分享學校教育裡不會探觸,但卻是許多年輕心靈期待理解的作品;《只要出問題,小說都能搞定》分析如何用小說技術來解析世界、說服他人、洞悉讓人混淆的資訊洪流;與朱家安合著的《作文超進化》,教學生培養思辨能力,只要知道人們如何思考、大腦如何運作,就能把文章寫得又快又好。
與黃崇凱共同主編《台灣七年級小說金典》,介紹新世代的小說創作者。與愛好文學的朋友創辦電子書評雜誌《秘密讀者》,曾持續三年不間斷出版當下台灣僅見的文學評論刊物。朱宥勳目前於「深崛萌」擔任高中國文課本執行主編,並於聯合報鳴人堂、蘋果日報等媒體開設專欄。
除魅之書
楊佳嫻
一個在文學場域(即文壇/貴圈)內被認可的作家,回溯起得到這個位置之前的經歷,通常會跟什麼有關呢?作文比賽、校刊社、國文老師,以及第一次參加文藝營/寫作班,第一次參加全國性質的文學獎,第一次遇到心儀的作家(幻滅或不),第一次投稿重要文學刊物或大報副刊(被退稿或不),第一次出書⋯⋯,幾乎是一連串操演與建設的積累。當中比如寫作班、文藝營、文學獎,在台灣戰後淵遠流長,是橫跨好幾世代作家的共同回憶。
老一輩作家會回憶他們參加官方反共文學體系下的「復興文藝營」、見到令人如沐春風口才一流的瘂弦;上世紀八十年代中葉以降開始邁入自覺創作的作家們,可能參加過《聯合文學》舉辦的全國巡迴文藝營(是不是依然見到了瘂弦?他是該文學雜誌的創刊總編輯),而得以見到不少聯文出版過的作家們,或許就從中找到了學習的典範。新世紀以來,有沒有可以與之前兩種文藝營抗衡的營隊出現?
除了形制與聯文十分類似的印刻(出版社+文學雜誌)也出動旗下作家,以文藝營方式讓文學愛好者認識以外,當屬由許榮哲、高翊峰、王聰威等人組成的「小說家讀者8P」擔任導師的「搶救文壇新秀再作戰」文藝營。導師制度固然沿襲自過往大型文藝營,但是,也出現新的運作模式,可能與主事者許榮哲在耕莘寫作會的經驗有關,更為表演化、綜藝化,也更為目的化(以獲取文學獎為目標來調整作品)。我真正認識宥勳是不是在這個場合?某一年,「8P」某位小說家太忙,我曾經擔任代打,擔任「搶救」文藝營的導師。那時候,宥勳和其他耕莘寫作會的年輕人就在營內擔任輔導員。
匆匆十餘年過去,除了已經成為獨當一面的小說家與文學評論家、熱心介入教育與政治事務之外,宥勳也花費很大精力,希望能「除魅」──「如何成為作家」,這在無數作家自述中總閃耀著命運與靈光的歷程,其實一點都不神祕。天分當然不可或缺,可是「作家」不只牽涉到創作,發表、出版以及其他生涯發展中的事務,它們都是具體現實的一部份,不是有才華就會自動靠攏生成的,而往往還依賴勤勞、自律,也得做出判斷和選擇。於是,誕生了《作家生存攻略》技術篇和《文壇生態導覽》心法篇的寫作計畫。
閱讀《作家生存攻略──作家新手村1 技術篇》時,確實頻頻點頭,寫得好清楚,又坦白,每個相關環節都觸及,甚至連工時分配(假設你是一個沒有固定正職、完全依賴稿費演講費評審費補助計畫過活的作家,你必須衡量你能完成而不會擺爛或降低水平的工作量)都討論了。
其實,提出「技術」二字,已經非常牴觸一般對於文學的想像。一九三三年,章克標寫了一本《文壇登龍術》,諷刺文壇怪象,魯迅拿此書做引子,寫了〈登龍術拾遺〉,嘲笑說此「術」即做女婿之術,「要登文壇,須闊太太,遺產必需,官司莫怕」,影射當時文壇特定人士。而宥勳此書明擺著談「生存之技術」,分析「作家」的「職業生涯」之所需,也許會引來「術士」譏嘲?無論如何,在「除魅」工作底下還含藏著一顆愛護的心,期望讓後來者看清楚要走的道路,勿懷抱不切實際的幻想,或更直白的說吧,養活自己,累積戰力,不要被騙,也不要自欺。
宥勳在本書〈後話〉中說,學習社會科學教導他「精神創造都奠基在物質基礎與社會制度上」,因此,他認為有志於文學者,不能拿文學清高的神話來自誤。魯迅談女性處境時很直接說就是要有錢,作家生涯亦如此;張愛玲把第一筆稿費拿去買了唇膏,母親說怎麼不留著紀念,但祖師奶奶頭腦清明不浪漫,錢就是要用。在我看來,文學相關研究的典範與方法持續變化中,社會科學觀念的引入,確實可以讓人不再「有系統的天真下去」(張愛玲語)。
不過,如此強調「技術」,並不意味著認為技術解決一切。宥勳提到,認知現實難堪後仍保有的「奮力追求的意志之光」,才是「真正的美善」──我想起宥勳和我都心愛的郭松棻小說,〈雪盲〉裡頭,幸鑾在海拔五千公尺沙漠中的警察學校裡教魯迅,頹唐氣息與意志之光共存,粗糙現實與敏緻心靈的角力……。
常聽到感嘆,說當前台灣文學環境很差──當真如此嗎?一方面,文學獎層級與數量都很豐富,有心通過此一管道循序發展的寫作者,練筆機會相當充足;同時,獎助項目也不算太少,縣市文化局、文化部、國藝會,甚至是以作家、社團之名募款集資成立、以協助出版為目的的獎項,林林總總,提供了專注創作、減輕謀生壓力的可能性;大學校園中,文學創作學位以及各種寫作課程,只有增加不曾減少。過去曾聽說,在文學黃金年代,哪個報社哪個出版社提供作家「基本薪資」之類待遇,寫得普通也容易成名,或書如何好賣等等,但是,追懷不可再來的社會文化條件是徒勞的,我這一代、下一代,也早不是在那樣的條件下長成。宥勳強調作家作為一份事業,應當「現在就開始」,而非「玉在匱中求善價,釵於奩內待時飛」,彰顯出一份活在當下的猛進精神。
最後,我想起從「搶救」文藝營到前幾年聯文文藝營都玩過的,把文壇知識變成遊戲,考驗你對場域熟悉到什麼程度──你能分清楚「王德威」、「王浩威」和「王聰威」嗎?你能說出「張耀升」、「張耀仁」和「張耀」的創作有什麼差別嗎?好了,即使搞清楚這些且如數家珍,認真看待每一樁來到眼前的機會,「戲棚底下站久了就是你的」,確實場域內占了個位置,也未必能夠成為偉大的作家(這個詞彙是否太古老?但我仍信仰),視野、教養、品味、氣度,介於天生氣質與自我培力之間,難以說清楚卻又確實存在、決定了創作者高度的那些,恐怕仍是「技術」之外、值得看重的關鍵面向。
宥勳《作家生存攻略》替有志於文學視野者廓清想法,打下基礎,之後,不妨再讀一讀至今仍然難以取代的高階文學教養書楊牧《一首詩的完成》,內外兼備,天地合補。
推薦序
文學也是一門生意,而你責無旁貸應該升官發財
胡采蘋
這本書真是太好看了,我邊看邊哈哈大笑。我多次向別人提及,朱宥勳簡直就是一個賣文學的生意人,這套書再一次證明這件事情。
我對文學只能說是外行,但卻看了很多日本小說,尤其是直木賞和芥川賞的作家。在許多描述作者與編輯關係的電影或日劇中,我隱約窺見那是一個有序的文學產業機制,直木賞、芥川賞只是其中一環,整個產業機制穩定向市場供應高質量的作品,養成了龐大的讀者群。可以想見,日本成名作家的生活品質,會比台灣作家好上不少。
這就是「產業化」的差別。華人社會受到儒家教育的影響,講到讀書人的詞語幾乎都很窮酸,安貧樂道、不為五斗米折腰、十年寒窗無人問,生活已經夠慘,文人之間還彼此相輕,最是負心讀書人。當一個文學家好像生活注定很窮,還要被同行討厭,終究走向心理變態的道路(笑)。到底誰想要過這種生活呢。
時序進入現代,事實上,行動網路的發展拆解了大眾媒體的影響力,懂得溝通的人才是這個時代的決定者。大量新型內容透過手機傳送給每個個人,網路貼文、搞笑影片、推播訊息,內容產業到了百花齊放的時代,一個短篇貼文或者一個迷因圖,所能發揮出的病毒傳播效應,才真正是洛陽紙貴,一字千金。
無論在政治上、在商業上、在各種領域,數位內容的重要性與日俱增,而懂得用內容溝通的人,就掌握了下一個世代的傳播權力。喜愛文學的你,當然是其中最有機會的人。我在中國生活十年,前六年是財經新聞記者,然而後四年卻因為行動網路的革命,成為了數位事業部門的主管,這是真實發生在我身上的轉變。
這也是我喜歡朱宥勳的原因,他非常缺乏一個傳統儒家讀書人的窮酸氣息,深知文學也可以是一門生意。我非常著迷於他告訴我的一切生意經,沒想到現在他把這些生意經系統化的整理出來,幫助每一個人瞭解,如何將對文學的喜好發展成一門生意。你可以選擇成為一個作家,或者有更多元化的事業可以經營,未來無限。
宥勳將這套書寫得像是一本電玩通關密笈,從最基礎的文學入門工作開始細談,你該怎麼「踏入文學這一行」,該如何計算自己的薪水,怎麼安排自己的工作,去哪裡找尋客戶與現金流來源。這套書讓一個喜歡寫作的人,能夠系統化的理解,該怎麼將單純的寫作喜好,轉化為一部「職場機器」,精益求精,更上層樓。從技術層面到心態準備,幾乎是一部文學產業分析了,書中的舉例尤其讓人哈哈大笑,帶有宥勳個人對台灣文壇的針砭,那也是一種文學評論。
我是一個資深的財經內容主編,在財經新聞中,有一種「職場分析」是深受讀者歡迎的文類,例如「建立你的人脈存摺」、「如何爭取加薪」、「怎麼向上管理」,這類問題幾乎是點閱率保證,因為每個人都渴望在職場中更上層樓。這套書在我眼中,就像是一份「文學天分者的職場分析」,是完全合格的財經報導,我希望它也能受到歡迎,因為我並不那麼認同每個人都要活得川端康成、芥川龍之介。事實上我相信善於文學者,能在下一個世代的每個領域發光。
內容永遠打動人心,而你得有更豐富的生活資歷,才能不斷深入人心,獲得共鳴。現在就開始吧,各位作家。
推薦序
在完整地圖解鎖之前
李屏瑤
《仙劍奇俠傳》是我人生第一個沉迷的遊戲,當時的電腦應該是龐大的486主機,開機就需要一段時間,至於遊戲的畫質跟解析度,完完全全是時代的眼淚。玩家藉由主角李逍遙的視角,學劍求仙、斬妖除魔,在花花世界遊歷了一遭。
多年後我看見ptt上有一則笨版貼文,談自己的遊戲經驗,此篇被傳頌萬千,原貼文者最後被尊稱為「十里坡劍神」。沒有玩過《仙劍奇俠傳》的人,可能不太懂此文的奧妙。十里坡位於遊戲初始的村莊外,玩家因為找不到出發的船,一直沒有成功觸發遊戲點,誤以為村莊這區域就是遊戲的全部。於是玩家每次開遊戲,就到十里坡努力打怪,等到發現有船可搭,已經在初始區域練到71級、練成了「劍神」。
在讀《文壇生態導覽》時,我突然想起十里坡劍神的故事。如果在起步之前,或是在困頓之時,能夠先讀過理想的攻略/導覽書,也許不必要的損傷會小一點。
小時候出門郊遊都要提前一天收包包了,何況是考慮一場終生的志業?
我從二〇一一年開始獨立接案,範圍挺廣,寫採訪、接文案,也一邊寫劇本跟小說,第一版本名片的稱謂是「文字工作者」。相較起許多早慧的作者,我出版第一本書《向光植物》已經是二〇一六年的事,剛過三十歲。當時的總編輯夏民對我說,他覺得三十歲之後才出書是好事,雖然稍晚,但人會比較成熟。
我不知道三十歲後才出書的自己有沒有比較成熟,優勢是,好歹出過社會,遇過一些難解之事,知道組織裡的無所施力。從組織離開,成為個人接案者後,在生涯各種明面暗面的擦撞中,能夠努力避免折損到自身的核心,讓書寫繼續。
總之,在出書前我有過幾年時間,能夠用採訪者的角度觀察各種現場。場合眾多,也許是一對一的人物專訪,也許是擔任對談紀錄,或者是公開座談、書展現場。偶爾還會想起一些令人印象深刻的創作者,他們漸漸不再寫了。近似於宥勳在《作家生存攻略》裡的提到的,他一路見過幾十位秀異有才華、橫跨不同世代的創作者,可能另有人生規劃,或是被俗務所拖磨,最後沒能繼續寫作。
不再寫的原因我未能確知,我嘗試打撈一些片段。例如剛出版第一本書的作者,很緊張地跟我說,他覺得文壇很可怕。或者有個更常出現的提問:文壇到底是什麼?也有一個作者,認為新書發表會結束後,好像就結束了,書就跟丟進深井的小石頭一樣。或者是,另一個新作者,告訴我他天天都會google自己的名字好幾次,想知道大家都怎麼討論他。
以前我會安慰對方,沒有文壇。你所恐懼之物,比較像是都市傳說。
後來我慢慢發覺,欸,好像有。但這個壇並非想像中的虛無飄渺,而是一個看似扁平、卻又立體,像是一個橫看成嶺側成峰的組織圖。宥勳在書中有段精準的歸納:
「從社會學的角度,我看到了一個確實存在的社會場域。這個社會場域有自己的物質基礎,有自己的組織慣性,有自己的意識形態,也當然有在這些結構裡面,努力求存或掠奪資源的人。文壇生態看多了之後,就會明白:作家不過是一種職業,並不特別玄妙或抽象,只是這些『從業人員』通常喜歡含糊其詞,才讓外人霧裡看花。」
倘若早點有這本書,在已經過去的許多難以深入談話的現場,我便可以推薦給慌亂的寫作者。讓他們更理解「作家」這個職業,應該可以降低一些轉職率,少去許多無謂的碰撞。
此書是給正在初始台地的新手們,關於未來地圖的揭示。遊戲剛起步,許多區域尚未解鎖,至少可以看出版塊的雛形。憑藉著這場導覽,新手們可以知道旅途的可能方向,往某處走有路,或者是此處可轉彎,而非東南西北不堪行。
至於書中提到的生態,我想簡單補充一些女性視角(當然又不完全那麼女性,畢竟以我的外型已經避開了一些狀況),作家是一個職業,在職場中會遇到各形各色的人,可能會聽到奇怪的傳聞,或是遭逢某些難以脫身的情勢。創作者當然不乏性情特異之人,作家就是一個職業的選項,若遇奇人,那是性格問題,不用冠以作家的光環。在一般社會中該開啟的警覺心跟判斷力,請記得還是要開啟。
看了再多攻略跟導覽,就像看遊戲直播,最重要的,還是自己下海走一遭的體驗。在某些人眼中這個生態可能像是《飢餓遊戲》,即便如此,你也需要理解遊戲邏輯,原著告訴我們的其中一個啓示是,不能將所有人視為敵人,你需要真正的朋友。我也見過將文壇視為一切,眼裡只看得見長輩跟資源,睥睨同輩之人。我不覺得那是唯一解,規則也不見得如此單一,只能說,祝福。
我其實很欽佩十里坡劍神的毅力,他把單一技巧跟空間玩到極致。面對未知的地圖,每個人有每個人的玩法。除了傳統的RPG世界,現在更多的是像《薩爾達傳說》那樣的開放空間,任務在走,升等規矩也有,但你依舊可以拋開主線,去做你覺得新奇有趣的探險。我也還記得玩《最後生還者》的過程,最感動的一幕是走在荒蕪的鬼鎮,抬頭看見非常美的夕陽。
創作終究是很個人的事,初始的武器,不,應該說,直到最後,你的武器就是你的文字。以文字前進補血加心升等,文字是你立足的一切。請抱持初心,活到最後。
【預購】屈原◎浦江清
Regular price $23.002、「清華雙清」之一浦江清的作品
3、簡易扼要地考證出屈原的時代與其人事跡
4、從詩歌中去還原屈原的人生和心理
5、附有張渥、陳洪綬、蕭雲從、任熊等元明清畫家所繪屈原及作品圖
屈原是戰國時期楚國的一位大詩人,也是一位具遠見、堅貞,但又悲劇的政治家。他為後人留下了詩歌與人格的不朽遺產。
在本書中,浦江清解說了屈原的家世與出身,屈原的時代及其政治主張,放逐與自沉,還有他的代表作《離騷》與《哀郢》。從歷史和詩歌入手,為讀者簡要地考證出屈原的事跡及其所處時代的史實,展現了屈原的思想與人格。
本書附有張渥、陳洪綬、蕭雲從、任熊等元明清畫家所繪屈原及作品圖。
浦江清
一九○四--一九五七,著名古典文學研究專家。浦江清與朱自清合稱「清華雙清」。主要論文包括《八仙考》《花蕊夫人宮詞考證》《詞的講解》《詞曲探源》等。其作品先後結集出版了《浦江清文錄》《浦江清文史雜文集》《清華園日記西行日記》《無涯集》《中國古典詩歌講稿》等。
【預購】崩壞國文:長安水邊多魯蛇?唐代文學與它們的作者◎謝金魚(繪者:燕王WF)
Regular price $27.00PTT八卦版高票當選「最廢的課」──崩壞解密
★祁立峰、陳茻、黃震南、陳怡蓁、馬雅人、普通人──古人94廢.激推
一本為中學師生補充課內教材
替成人補充國學常識的重磅級神書
我們從小在國文課本上看到的一代文壇宗師、傑出的詩人、宰相、書法家,他們若不是道貌岸然,就是憂國懷鄉,似乎生來就負有崇高的使命,連他們的挫折失意,都是為了更長遠的理想所做出的犧牲或伏筆。
但,真的是如此嗎?
事實上───
有一種留名青史,叫古人的廢文玻璃心
唐代的名人宗師跟你想的差很大!
他們除了有才,生活上或酸、或魯、或廢、或憨,
比我們也好不到哪裡去!
▷「調以鹹與酸,芼以椒與橙」
「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的韓愈遭貶謫,只好苦情大啖蒸蛙肉和燙蟾蜍皮。
▷「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
「詩聖」杜甫受贈皇帝的護唇膏,雙手捧著龍禮感動大喊:「媽~我在這裡!」
▷「飽暖飢寒何足道,此身長短是空虛」
寫下《琵琶行》《長恨歌》等曠世傑作的白居易,原來是一個常在同溫層發廢文的朋友呢。
▷「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
有一種情史,叫始亂終棄。中唐文學神主牌元稹一生劈腿連連,堪稱天(龍國)字第一號軟爛渣男。
▷「一搔皮膚,塵垢滿爪」
唐宋八大家柳宗元一年洗不上一次澡、左遷十年吃檳榔,還總向故舊寫信哭哭:「肥宅我好想娶妻啊~」
這群文壇宗師們有的惱人、有的憨直,但他們在個人成就和情感需求,其實和今人並無兩樣。對生命熱情不減,困厄和不遇時偶爾碎念;對社會滿懷理想,貶斥世俗也不忘抵抗現實。書中以輕鬆活潑的文字和敘事,揭開了一張張古人的真實面貌。他們不再是國文課中那樣遙不可及的形象,而更像是我們身旁的可愛朋友。
名人推薦
祁立峰(作家、國立中興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陳茻(國文老師、地表最強國文課沒有之一版主)
黃震南(活水來冊房主人、《臺灣史上最有梗的臺灣史》作者)
陳怡蓁(趨勢教育基金會執行長)
馬雅人(PTT資深鄉民、FB粉絲團「馬雅國駐臺辦事處」負責人)
普通人(《非普通三國:寫給年輕人看的三國史》作者)
書中所引述的事蹟,有趣、張狂卻人味十足,以前的國文課多半讀不到。期盼有朝一日更多普及寫作者投入古典文學、歷史的介紹,於是乎國文課、歷史課,就能更被還原成接近無限真實的模樣。──祁立峰
我喜歡金魚這種自書信資料扎實考證的寫作方式,讓我們看見了文人真實的一面。本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正在於此:嘗試還原那個時代的腳步與呼吸、血肉與靈魂,將古文背後的生命,真正帶給現代讀者──陳茻
每個文學作品最吸引人的地方,除了優美的文句外,還有作者如何與自我人生及生長時代對話的模樣。這些讓我們擺脫了惱人的註釋、燒腦的默寫,由本書帶我們回到文學創作者與其長年關注的粟特研究,從人的悲歡離合,重新閱讀我們熟知的文學作品。──馬雅人
謝金魚
「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網站共同創辦人。
致力於歷史普及的穿越者,一流的吐槽家、二流的美食家、三流的小說家跟不入流的史學家。
FB:謝金魚
繪者簡介
燕王WF
本名王非,1984年6月生,現為動畫工作者,兼職插畫家。
作品有《吃一場有趣的宋朝飯局》(封面、內頁插畫)《過一個歡樂的宋朝新年》(台版封面、內頁插畫)《明朝正德年間的囧人囧事》《唐代穿越指南》《唐代定居指南》(封面、內頁插畫)《宋朝娛樂頻道》(封面)《秦朝穿越指南》(封面)《大明官》(台版封面)《清代穿越指南》(封面、內頁插畫)《紫禁城裡話當年:明清宮中人的故事》,並曾與《國家旅遊雜誌》《中華遺產》等合作。
歡迎收看古代狂新聞 文/祁立峰
雖然這樣說好像有點肉麻,但我和謝金魚貌似有些相逢恨晚的感覺。我初次知道其名是她的歷史小說《拍翻御史大夫》,也就此際聽聞了她的另一個封號—「古典BL教母」。大家也知道我當年還算是以鄉民、蛇蛇、肥宅自居,畢竟是踩在一個阿宅的位置上,有一種「哎唷那種有腐腐的我不要」情結,於是就錯失了進一步成為金魚粉絲的機會。
更熟識金魚後才知道她專長是唐代史,尤其研究中唐、敦煌學,以及粟特族這幾個極專業的學門。且親身與金魚合辦活動才發覺,她文獻閱讀量非常巨大且扎實,外加思路清晰口才便給,反應更是電轉心念,我不禁想若她來大學開這類普及的通識課,恐怕是幾百人的階梯教室都得為之爆滿的程度。
我們雖常說「文史不分家」,但事實是歷史出身的學者,對古籍之解讀考據與訓練,那更是拳拳到肉絲毫不馬虎。人家說歷史求真,文學求美,但反身來說文學難免耽溺輕豔、流連光景,什麼詩有可解、不可解、不必解的,鏡花水月、出水芙蓉,反正我是信了。
其實歷史的普及書起源甚早,我印象中自己看的第一本歷普大概是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或許對嫻熟新歷史主義和年鑑學派等理論基礎的讀者早就司空見慣,但我初讀此書,竟然以四海昇平無事的一年作為切入點,其震撼難以言喻。後來我又讀了幾年書,不敢說什麼眼界遂大,但逐漸發現以前我們以史傳,以文謅謅的冷筆,以「隱公元年春正月」之類的《春秋》書法所記載的事蹟,雖然並非贗造,卻只是現實的一個側面。就像王力宏那首歌,歷史浮游之光可鑑人湖面的底層,還有多的是我們不知道的事。
看金魚的文章,會有一種充盈與飽滿的知識幅度快速閃爍的畫面,換成鄉民的說法就是「哏哏相連到天邊」;而換成《中華一番》裡的情境就是吃到大熊貓魔術豆腐、飛龍與仙女齊飛那麼繽紛不暇給的橋段。我想這也就是「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所強調的知識含金量。
我覺得就像《崩壞國文》這本書的定位,普及寫作者的意欲原本就不是將這些古代聖賢拉下神壇,而是讓聖賢與我們的生活更為貼近。他們就如同現代人,有日常的言行,有口腹的貪慾,有現世的情慾糾結。換言之,這些名流史傳,課文裡「作者介紹」寫得道貌尊尊,旁邊的作者畫像偉岸莊嚴(卻總被同學塗鴉複寫)的大文豪、大作家、大詩人,就如同我們是一般人。他們吃喝拉撒,有愛有恨,既有刎頸交,也有好基友(我在說什麼)。
至於《崩》書中的知識量就更不消說了,像韓愈柳宗元的蝦蟆肉大餐,像杜甫收到護唇膏的雀躍少女心,或中唐渣男元稹的情史⋯⋯各種陸離迷幻的史實被金魚給召喚了出來,都讓我讀後頗有收穫。
《崩》書中所引述的事蹟,樁樁件件皆有所本,都真到不能再真。只是以前的國文課多半讀不到。老師不能教、課本不敢寫當然有其背景因素,或許是趕課時數壓力,或許也可能礙於教忠教孝文化傳承、繼往聖而開太平的使命。
當然說實話,這幾年的教學現場、國文課程變革甚大,從教師到主事者都在力圖變革,第一線的老師們也早不再搞那些造神的教材教法了。只是我有時與中學教師座談,教學的困境、考試的領導仍然牽扯轇葛著我們這一代的國語文教育。因此,即便金魚以《崩壞國文》為書名,看似要搞翻案鬧革命,但說到底,《崩》仍是非常適合作為社會成人補充國學常識、中學師生補充課內教材的神書。
這麼一想,其實也沒什麼真正崩壞的地方。有時候我們為了形塑出一個文學偶像,必須將他變成他本來不是的樣子。但一個人又豈僅有單一面向?於是金魚在《崩壞國文》替我們補充了這些有趣、張狂卻又人味十足的史料。而我期盼這僅是一個開端,有朝一日更多的普及寫作者投入了這樣古典文學、歷史的介紹,於是乎我們的國文課、歷史課也就可以更被還原成接近無限真實的模樣。
推薦序
那些偉大而平凡的事 文/陳茻
前些日子讀孟郊詩,云:「到此悔讀書,朝朝近浮名。」
此孟郊登終南山後作,不過有感而發,我便也想起蘇軾「人生識字憂患始」。
許多年前,我不明白這些,或者說如我這般人,都曾無知過很長一段時期,擁抱著粗淺的文字與思潮。那些個稚嫩而美好的日子,我們也讀了一些詩或文章,也曾想像過舊時代的人們。
直到很後來,才慢慢明白這歷史上沒有什麼聖人,只有聖人的影子,由後人重重疊疊細細勾勒出來的影子,巨大而不可跨越。這個影子罩在每個讀書人身上,成了揮之不去的擔子。
那擔子好重,重到有太多人因此顛簸離散。
初見金魚本人,是在國家圖書館的休息室裡,為了即將開始的演講準備著。當時祁立峰學長和我主講《詩經》,金魚是主持人。
《詩經》非我二人之專長,臨陣磨槍讀了許多資料,也勉強過關講完這場。和金魚僅粗粗聊過幾句,多少對她的文字有點好奇。
為這書寫序是緣分,或說我近來覺得諸事都是緣分,該來的該走的,可惜或不可惜的,大抵如此。
金魚這本書,有扎實的學術考證,一般文史普及寫手未必皆有此根基,此其一大長處。我喜歡這種自書信資料細細考察的方式,這讓我們可以看見文人真實的一面。你我皆凡人,塵世一粒塵埃罷了。
可若是不真正細細看過一回,這些古人的面貌畢竟模糊,畢竟遙遠。有時那些距離,會讓我們忘記了他們身上的掙扎,會以為他們是完美的人。或者,我們開始對那些評價感到莫名。
這本書有個很重要的價值正在於此。嘗試還原那個時代,還原那個時代的腳步與呼吸,還原血肉與靈魂,才更能讓我們了解文字背後的真實生命。
還原一個時代之所以重要,是因為如此才能真正確立這些材料的價值。
某些讚揚古文的說法,習慣把古代比作當代,處處都要證明在古文中有當代價值,或是認為某些行為值得仿效。事實上,這樣的做法捨棄了舊時代的細節,反而弱化了古典文獻中展示的脈絡,只能吸引一時的目光,並不能真正挖掘舊材料的價值。
又或者,我們把古人放在廟堂之上供著,以之為絕對的效法對象,如此造神,也無益於對材料進行適切而有機的解讀。
古典的文獻之所以有價值,正因為其時代性,這是讀歷史的價值。時代與時代之間不是斷裂的,是血脈相連的有機體,許多文化現象中都蘊藏著這些變化的過程,我們與過往的世界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不只是某些特定精神的傳承。
傳承一說,只是某些人的文化想像,真正的傳承沒有那麼單純,更絕非表面形式的複製或模仿。每個時代都有類似的人,卻也因環境不同,呈現出各種姿態。
但還原時代並不是件容易的事,將還原過的時代再轉述給眾人,又更加困難。
我尤其喜歡這本書裡對於一些器物細節的描寫,這樣的書寫比較踏實,視角親切真實。同時也非常深刻地提醒我們,古人一樣需要吃喝拉撒,一樣有哭有笑,有瀟灑也有不堪。
這幾年,我們可以嗅到風向正在改變,過往的教育與思維被一波一波的新浪拍打著,蛻變正在發生。
成長是會痛的,自有其悲與喜。教育是百年大計,這個時代讓許多新的對話成為可能,同時也抹去很多溝通的機會。許多事並不是在學校中學會的,也不該在學校中就被學會。
有時我們只是偶然撿拾起那把鑰匙,卻未必知道即將打開的門後面長什麼樣子,或者,根本沒有那扇門、根本錯拿了鑰匙。
我們對世界的了解與再了解,將會是一輩子的事。我的意思是,如果願意的話,它理應持續一輩子。了解有縱有橫、有空間與時間兩個軸線需要開展。
關於橫向的,世界給了我們太多媒介,千里一線牽,我們已有足夠的能量想像當代的多數角落,已能輕易感受天涯共此時;關於縱向的,繼往與開來,源自於鑑往與知來。說起來容易,實踐起來卻無止境。
這也是過去的國文教育一直缺乏的部分—缺乏有系統、有組織的時代還原,缺乏歷史方法,也缺乏讀這些資料時應有的眼光。
當然,這本書,或任何一本書,永遠都是不足的。我們不能指望看這樣一本書,就想看清大唐帝國的全貌。這不只是知識面的問題,更是多元觀點的問題。同樣一段史料,用不同的眼光與角度去詮釋,結果可能就大不相同。
金魚在書裡展現的正是這樣的一個過程,這是很基本的史學方法具體應用,但手法越是簡單,就越見其取材之功力與切入角度之巧思。
有時我覺得讀書是幸福的,有時亦折磨。我們可以慢慢看見許多幸與不幸,也慢慢去思索這一切。
關於歷史的再書寫,我相信所有看似輕鬆的筆調後面,都有其深刻憂慮,那是對時代的關懷與思索。
所謂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
江山留勝跡,我輩復登臨。
我們的過往,人們的過往,是一座巨大的江山,我們會一步一步慢慢攀緣而上,看看前人走過的路,量一量那些腳印。
說故事的人是渺小的,但他述說的是天地的偉大,是時間的偉大。
偉大而平凡,很多事都是如此。
自序
國文永遠都在崩壞
在文言文跟白話文之爭剛落幕的時候推出這本書,許多朋友或許會以為這是有預謀的,不過這本書完全是個意外。
《崩壞國文》的第一篇文章出現在二○一五年。當時,「故事:寫給所有人的歷史」還在草創期,所有的創辦人多少都要承擔編輯和撰稿的工作,我經手的「深夜食堂」系列連載到一個段落時,作者們表示需要暫時休刊取材去,其中大約一個月左右的空窗期,我只好自己補位。
四個星期、四篇文章,要如何串成一個小系列?既不偏離主題又自成體系呢?我正在傷腦筋時,有一位長輩請客吃飯,設宴在海鮮餐廳。我在這種場合通常就是負責貢獻歷史趣聞,作為談資的角色。於是,我說起了韓愈吃海鮮的故事,就在那一瞬間,我找到了可寫的題材,既然有了韓愈,何不韓柳元白都說一遍呢?
於是,就先從韓愈打頭陣,開始了第一篇文章,而後慢慢發展成了一本書。它並不是很有組織、有架構地要說什麼大道理,除了最後一篇〈安祿山與沒有聲音的胡人〉之外,其他是每個人物生命中的片段,由此照見他們的困境。
也有人認為,呈現出這些古聖先賢脆弱的那一面,是一種「除魅」(Disenchantment),而《崩壞國文》的書名似乎又更加深了這樣的印象,好像這本書試著在摧毀某些不傳下去,會連著開台祖一起下地獄的偉大道統⋯⋯事實上,我要說的是,所謂的「國文」究竟是哪個國的國文本身就是個問號,而不管是哪國的文學,全都是在崩壞中獲得新生。
比如,在六朝的宮體詩被創造出來的時候,當時的保守派崩潰了,他們甚至跑去向皇帝告御狀,指責帶頭寫作這些詩的太子不務正業。然而在往後的一百年內,宮體詩成了主流。我們所熟悉的唐宋八大家、古文運動,更是崩得好壞壞;而且不只是八大家那八隻在崩壞,從盛唐開始,有人看不慣流行的文體,認為要用文章傳揚道德,然後把這個想法寄託到更久遠的古代來尋求正當性,為了堅持這個理念,戰神韓愈到處和人打筆戰,甚至一時腦衝上書罵皇帝、戰佛教。連佛陀躺著都中槍,被說是個沒受過「華夏」教育的野蠻人,如果活著叫進來皇宮見一面就可以打發走了,現在都死了,不過就是個不吉利的髒東西⋯⋯如此這般的偏激言論。
當然,這在唐帝國中也是個特立獨行的狀況,但若沒有這樣的衝撞和革新,文學就無法翻出新意。
換言之,這本書試圖還原那些文學作品被寫作出來的現場,而各位將透過書頁直擊所謂「國文」崩壞的那一瞬間,當然,也包含作者在那個時代的困難與掙扎。他們的人生困境,有時距離我們很遙遠,但有時也很近。我不贊成單純地背誦或記憶文學,透過閱讀與理解,這些文學作品才有可能進入心中,在人生的不同時期從心底浮現,我們才能隔著時光的長河照見與自己相似的身影。
在本書的最後,我寫了一篇與文學並不是那麼相關的文章。熟悉我的朋友可能知道,我真正的研究領域是絲路上的異民族,這些被稱為「胡人」的人們,是中國史上重要的推進力,但是由於他們本身的紀錄文獻不多,所以如何從漢文史料中找到他們活動的資訊,就是我多年研究工作的主軸。但是,這些胡人大多沒有聲音,他們被當成長安的異國情調,成為唐帝國兼容並續、華夷一家的佐證。事實上,他們有自己的語言、組織、信仰,甚至曾試圖在唐帝國北方建立屬於自己的國度,而他們的皇帝就是安祿山—一個曾經一無所有的混血窮小子。
安史之亂,是唐帝國極為重要的事件,它甚至影響了整個歐亞大陸。它的成因有著複雜的族群問題,它的後果導致了世界史的進程。這麼重要的事,卻是由一大群沒有聲音的胡人所發起,而他們的敵人、唐帝國的軍隊中竟也有大量的胡人。如果我們可以更關注族群的議題,我們對於唐代史,甚至是整個中國史、東亞史,都會有不同的觀察。
這是我私心希望傳達的觀點,所以,雖然不完全是文學,但還是硬塞進去了。很抱歉這篇序寫得正經八百、不太有趣,因為哏都被前面的祁老師和陳老師講完了~
最後,這本書逗趣的插圖是由才華洋溢的燕王所繪製,我們從來沒見過面,但他深厚的歷史知識賦予了史料新的生命。最後要感謝圓神編輯團隊的怡佳與奕君,我是個惡名昭彰的拖搞王,若沒有她們的鼓勵與拍打,這本書是不可能出得來的。如果這本書帶給各位讀者任何的歡樂,請誠摯地感謝她們。
【預購】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12位最強男神女神,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宋怡慧
Regular price $28.00 出題上榜率最高的12位潮人物;
戰勝學測,108課綱多元選修必讀!
那些被追捧的古人,在暨定的形象之下,還有哪些不同的姿態、不同的「潮」
十二位最潮的古人物、十二篇最潮的生命故事,有趣有料的潮閱讀
※隨書附贈 古代潮人物精美插畫 明信片2張(12款隨機出貨)
廣大年輕學子、教師最喜愛的中學名師——宋怡慧
結合多年教學經驗、專業國學知識及風趣生動的文筆,引領我們一探古代名人的生命流轉、處世風範,幫助我們增進爆表的求知信心,學習滿滿的生存智慧。
全書除了十二位名人精采爆棚的人氣故事,還附有他(她)們重要的代表作,以及十二星座與這些人物性格的對照閱讀,一次擁有兼具知識與趣味的人文學習。
特別推薦——
吳家德(唯賀國際餐飲總經理/作家)、祁立峰(《讀古文撞到鄉民》作者)、胡川安(中央大學中文系助理教授)、凌性傑(建中國文教師)、陳志恆(諮商心理師/作家)、張明文(新北市教育局局長)、張曼娟(作家/教授)、許榮哲(《故事課》作者)、敏鎬的黑特事務所(《人生自古誰不廢》作者)、番紅花(親職/飲食作家)、黃震南(「活水來冊」藏書家)、厭世國文老師(《厭世廢文觀止》作者)、鄭俊德(粉絲團閱讀人創辦https://www.facebook.com/read.life/)、歐陽立中(丹鳳高中國文教師/暢銷作家)(依姓氏筆劃)
暨108位國內外專業名人、校長、主任、教師
地表最強的國際學校總裁——孔子是教師界的網紅(水瓶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孔子?)
他靠輸贏得人生的勝局——異次元空間書寫者蒲松齡(雙魚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蒲松齡?)
他並不完美,卻是好感度最高的潮男——第一名的圈粉高手蘇東坡(牡羊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蘇東坡?)
在世界的喧囂之外——安靜做自己的司馬遷(金牛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司馬遷?)
戰國奇葩說盟主——予豈好辯哉的孟子大大(雙子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孟子?)
因詞而生的佛系雅痞皇帝——官三代的模範生李煜(巨蟹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李煜?)
如何讓老闆離不開你?——李斯的說話術讓你贏得主管緣(獅子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李斯?)
史上最萌的國民女神——李清照的美麗與哀愁(處女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李清照?)
厭世隱者養成記——陶潛做自己的勇氣(天秤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陶潛?)
熱門雜劇手藝人的職人路——東方的莎士比亞關漢卿(天蠍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關漢卿?)
搞熱它!不怕冷場的社交男神——白居易好人緣的吸引力法則(射手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白居易?)
宅男不壞卻惹人愛——歸有光的安靜魅力(魔羯座的你會愛上這樣的歸有光?)
孔子的跨國教育學校為何可以圈粉三千?那些慕名而來、拋家棄子的海內外留學生,有的出身寒門,有的可是富二代,孔子有什麼魅力,能讓這些迷弟們愛得七暈八素?
孔子的國際素養學校最重視公民意識x道德力。這個跨國國際學校把道德教育擺第一,奠定中國後代對士階級的標準是文德兼備,為學利他的重要價值觀,也讓他和蘇格拉底並稱東西方教育圈最閃亮的超級明星。
一個曾被山東學界稱為最會考試的學霸蒲松齡,第一次參加科舉考試,便大膽地在八股文的格式中,瀟灑地寫出近乎記敘體的文章,並獲得主考官施閏章破格替他獨樹一格的文章背書,讓他成為名滿天下的寫作天才。但學霸頭銜讓蒲松齡的好運來得太早也太急促,這次的榮耀加身彷若用罄未來顯達的可能。終其一生,蒲松齡沒有再領過任何一張八股考試錄取的合格書,只有不斷在科舉考試的奔波中,安頓自己落榜的傷心、失落的惆悵。
蒲松齡七十多年的人生,努力不懈地追求一個難圓的科舉夢,上天沒給他機會實現,反給他一個窮困潦倒的生命出口——從失敗中發揮天馬行空的故事力,完成一部充滿異次元空間想像的《聊齋誌異》。《聊齋誌異》在中國文學史稱霸一方,甚至衝出國際,影響後世甚鉅,讓《聊齋誌異》在中國的地位,猶如《一千零一夜》之在西方的文學成就。
堪稱史上最會生活的藝術家——蘇東坡,他「以詩撩妹」?這首「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濃裝淡抹總相宜」寄託蘇軾初遇紅粉知己朝雲時,怦然心動的畫面;蘇軾對生命中的三位重要的女性,有情有義,除了為朝雲寫下大量詩文,還曾寫《江城子》悼念王弗,也寫過《蝶戀花》紀念閏之夫人……。我們都知道,蘇東坡的一生,是用自己所謂的「自由」去生活的,即便「被別人討厭」了,哥還是活得很瀟灑、很自在。這麼威的一個人,讓他的作品連續榮登好幾個朝代好感度第一,無論你是厭世派,也想替他點個讚;無論你是戀世派,你也想替他貼個愛心。這位潮男界大名鼎鼎的奇男子,活脫就是每個人心中想要活出的模樣。
讀萬卷書也要行萬里路,除了累積豐富的知識,父親司馬談送給弱冠之年司馬遷的生日禮物,就是讓他真實地大江南北走一回,實行一趟全國的「Gap Year壯遊」。司馬遷不只玩得有深度,還帶回寫史的任務:他從遊歷的過程獲取當地人口口相傳的故事,最重要的是,驗證書中知識的真偽。哥的「背包客Online」不是到風景景點自拍上傳,炫富討讚,他所遊歷的足跡,都是他完成史記的重要素材……。《史記》一如司馬遷的一生,追求的是「其文直、其事核、不虛美、不隱惡」的社會實錄精神,身為一位具有批判反抗精神的史官,司馬遷思想比同代人站得更高,綻放的生命光彩比帝王更亮,一代史聖安靜寫史,不計個人榮辱毀譽的悲壯人生,讓我們在喧囂之外,尋回生命初始的美麗與安靜。
你會花錢做SPA、吃大餐、買車、買包?還是會花錢買仁、買義、買美德?戰國時代有個人,他不管國君懂不懂,每天抓著他們不放,說仁道義,不只臉不紅氣不喘,還優雅得很。他相信人生一切難題,唯有「仁」可以給你答案。他更是推銷王道的超級業務員。他究竟是何方神聖?他是孟子,戰國時代思想家、政治家,更是當代舌戰群雄的儒家代表。別人談的是名和利,他反其道而行,和你談仁說義?且看他如何從零說到最後,竟變成戰國奇葩說擂台賽的盟主!
生於浪漫七夕的李煜,此生彷彿為愛情所生,也為多情而死。雅痞皇帝親手打造的南唐時尚,風靡一時,曾幾何時,他還是一舉手一投足都有質感的時尚之王?酒過三巡,他提起筆寫下《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詞中之帝李煜,因才華而生,因才華而死,七夕既是李煜的生日,也是他的忌日。他的愛情是一場又一場回不去的傷悲悔很,他的國家是一個又一個的曇花哀愁……
南唐小國,因李煜的忍辱,沒有生民塗炭的戰火,李煜沒有在逐鹿中原中成為叱吒風雲的王者,卻成了換取黎民片刻平安、且在詞壇掀起士大夫詞的一代詞聖。「國家不幸詩家幸,賦到滄桑句便工」,李煜人生的成敗得失,端看你從哪個面向來思量了……
中國歷史上,有一位名人,他靠說話術贏得主管緣,並且讓老闆離不開他,這個人是誰?——他是李斯。李斯曾面對一次狠狠被炒魷魚的窘狀,在秦王下令驅逐異國客卿時,以〈諫逐客書〉解決他和老闆的心結與矛盾,讓自己瞬間變身為職場紅人;他有效的溝通,蒐集好所有的資料與情報,展現自己對話中對老闆與工作的尊重,靠這次掏心的談判,不只被秦王政所採納,還在不久後官至廷尉。他創造了歷史上逆轉勝的說話高績效,李斯的作法可作為我們職場溝通術的不敗指標。
翻開中國文學史,能有「國民女神」封號的,能讓18~80歲男女都喜歡、念念不忘的,就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永遠萌妹李清照了。
李清照偶爾填個詞、唱個歌,發張美圖,人氣就爆棚。她的每一闕詞都在文學史上佔有一席之地,闕闕都榮登宋詞婉約派經典首選,但不要以為她只會寫些閨房小事,憂國憂民的女神,對政治的見識一點都不輸給男性。她不只做自己,還能引領時尚風潮;她置身在男性詞壇中,仍傲然地綻放亙古耀眼的光芒;她面對感情,從少女時代的天真浪漫,戀愛時大膽示愛的傻萌呆,到婚後的忠誠堅忍……在宋代禮教至上的社會,女性看似是男性的附庸,她卻掙脫了這樣的束縛,因才情而取得思想的制高點,創下宋詞的輝煌歲月,成就了自成一家的詞壇翹楚。
陶淵明在中國文學史上,可算是個不當官比當官還紅的魯蛇界奇蹟。陶潛哥雖是厭世隱者,但他任性辭官後的隱逸詩,卻帶給後代努力生活的文壇弟弟們,滿滿的心靈雞湯。蘇軾還邊讀邊看到淵明哥跳出來對他握拳說:東坡,今天也要加油!哥知道你的苦悶,讀首〈歸園田居〉,解放禁錮的靈魂。喝杯好酒,消消悶氣,你可以和哥一樣當個有型有格的厭世隱者——人生不是只能當失語症的上班族,你還可以選擇當開心農場的老闆。哥也曾想在官場認真打拚,闖出自己的事業。身為一個落魄的官三代,哥也是滿腔俠氣,想要濟世救民。只是東晉「上品無寒門,下品無士族」社會階級與士庶界限嚴格規範讓他像猛龍困淺灘。閱讀陶淵明詩作要帶著厭世隱者濾鏡,你才讀得出至清至淡背後濃濃的超凡隱者味,你得夠犀利,才能發現陶淵明不是在無病呻吟。不說謊、不做作,不做則已,一做就能做到位的,唯有陶淵明。
關漢卿是落魄儒生變身為編劇一把手的典範,也是戲曲界最閃亮的明星。他不只把前代未完成的戲曲加以改革,甚至完成元雜劇的體裁,作品雅俗兼收,每部作品、每齣戲都給閱聽人耳目一新的驚喜。不只搶下戲曲創作祖師爺的名號,還被西方戲劇界稱之「東方的莎士比亞」。關漢卿寫戲愛戲,以「說故事」為職志,是當時產出好故事的正字標記,只要海報印上了他的名字,大家就開始沒天沒夜地追戲。他人緣好,組編劇團,栽培新人,創作不輟;只要他在,編劇班學員爆滿,一堆讀書人都想當小編劇,都想跟著他學習寫劇爆紅的技巧。
他催激出全民的戲劇魂,讓填詞譜曲不再是上流社會的專利。他寫的劇呈現元曲特有的思想性與獨特的藝術性,不僅書寫痛斥黑暗腐敗社會的輓歌,也勾勒筆下小人物溫暖明亮的High歌。關漢卿讓知識分子走出書房,走進庶民的社交聚會,你不用一輩子都為了榜上有名而讀書,放心做自己就對了。
唐代還沒有互聯網,有人就懂社交紅利的重要。這個人懂得用社交傳播個人理念,掌握文壇火紅話題。他懂得:誰掌握了社交,就擁有了人脈,誰掌握了人脈,就能讓自己在居不易的長安「安身立命」。這個人就是——白居易!
他是點播率最高、改編率爆量的作品〈琵琶行〉的作者,他擁有地表最強的「控場力」,他的群組,不是你按個讚,發個好友邀請就能進圈。白哥不只懂得外交手腕,對身邊的好友圈,也是講求「門當戶對」的。他活躍中唐社交圈,更是中唐當之無愧的流行歌王。
中國第一宅男歸有光,背後有四個重要的女人力挺著,不只是阿宅生命溫柔的陪伴,也是他面對命運挑戰的堅強後盾。因為宅,反而凸顯他讀書的天賦,也讓他走過顛簸坎坷的科舉路。六十歲才中進士,但光哥相信成功是留給努力的人,即便運氣一直不站在他這邊,他仍是堅毅地走出一條正直善良的宅男之路。歸有光就像好老公市場不斷攀升的潛力股,後來逆勢攀升為「明文第一」。歸有光實踐了「世上沒有絕望的處境,只有對處境絕望的人」。擺脫考你千遍也不厭倦的悲情,化身為教人如何寫出好文章的犀利導師!
12位古名人,12篇潮閱讀。本書是高中國文科名師宋怡慧,為新課綱傷腦筋的學生師長、為喜歡中國國學的大眾讀者,精心撰寫的一本兼具趣味與知識的新潮國學書。
全書收錄12位在中國歷史上,占有舉足輕重的名人的生命故事。這些人選,精選自中學必選的古文作家,時代橫跨先秦到清朝,所選人物都是當朝最火且最具現代借鑑特色的名家。有大家最喜愛的「男神女神」蘇東坡、李清照,「公關高手」李斯、白居易,「敢於做自己」的司馬遷、陶淵明,「生活藝術家」關漢卿……等。每一篇文,宋怡慧以她多年的教學經驗及深厚的國學涵養,用時下年輕人喜愛的時潮用語,融入人物獨特的性格描寫,並且在適當的橋段,援引該篇人物的重要代表作原文,隨後自然融入白話解讀,讓全篇可以讀到人物的性格特質、作品的特色,並且點出可供現代人學習的要點精華。可謂雅俗共賞,新潮又有內涵。每篇開頭並有對該位古人的性格分析,與十二星座作參照,更添閱讀樂趣;真正引導讀者發掘國學鑑古知今的樂趣與價值。
宋怡慧
師大國文系畢業、政大國文教學碩士班畢業。目前擔任新北市立丹鳳高中圖書館主任、聯合線上專欄作家、《親子天下》翻轉教育網站駐站作家、新北市立圖書館真人圖書、2019年教育部圖書館事業諮詢委員、文化部第39次線上主題書展策展人、文化部第41次中小學生讀物選介評審。
推動閱讀經歷豐厚完整,曾受邀台灣各大報章雜誌及電視節目進行閱讀教育議題之專訪,被媒體譽為「閱讀傳道士」。
獎項與殊榮
教育部第一屆閱讀磐石獎閱讀推手獎、教育部表揚高中職圖書館暨推動閱讀優秀人員、第六、七、八屆世界華語學校圖書館論壇論文發表人、教育部服務學習獎勵計畫課程教案高中職組特優、106年國文學科中心種子教師培訓工作坊成果發表最佳演示獎、新北市三級社群貢獻平台領導人、新北市閱讀衛星教師特優、新北市貢獻平台團隊領導人、《親子天下》翻轉教育創意教師、2018年《親子天下》教育創新100得獎人、2019年未來教育台灣100、新北市國中小學閱讀行動研究特優、新北市語文競賽教師組作文第一名、新北市閱讀服務特色學習教案特優獎、學習楷模王社團指導老師。
著作
《愛讀書──我如何翻轉8000個孩子的閱讀信仰》、《大閱讀──讓孩子學會27種關鍵能力》、《療癒26顆破碎的心──怡慧老師的閱讀課》、《說個好故事,讓世界記住你!TEDxTaipei行動夢想家教你用8分鐘散播好點子,改變全世界!》、《見字如晤──那些古人書信中最美麗的想念與遇見,帶領我們跨越千年,重拾未曾遺忘的感動》、《星讀物語──怡慧老師十二星座的閱讀配對處方箋》、《用書脫魯──一生的閱讀術》。
Facebook追蹤:宋怡慧
Facebook粉絲專頁:怡慧老師~我們「愛讀書」
相關著作:《國學潮人誌,古人超有料——12位最強男神女神,成敗起伏的生命中,有哪些與眾不同的求生姿態、不同的「潮」(獨家限量親簽珍藏版)》
我和怡慧老師不見已兩年餘,我最不能忘懷的,是她的背影。
「敏鎬,你是不是不知道怎麼開頭,所以想亂掰?」編輯冷冷地看著我。
「沒……沒有,絕對沒有。」因為被罵了,迫不得已,要正經推薦了。
其實我跟怡慧老師並沒有見過面(之前去高雄玩可能有看到背影),但拜緣分所賜,我無意間拜讀了老師(我跟編輯間都稱呼為怡慧女神) 不少著作,那時便知道老師很擅長以溫柔婉約卻不失詼諧幽默的口吻去探索每一個人生的艱難主題。
而開啟這些主題討論的鑰匙,就是「閱讀」。
古文閱讀的推廣一直都受困於「時空」、「詞語」,我們沒辦法體會幾千年前古人的真正心態(當你帶著現在價值觀去解讀,你已經錯過事情的原貌了呀!)、也被大量的文言文詞彙語法整得七葷八素(萬惡的訓詁!) 漢初古今文爭尚且如此,現代人又怎麼能避免「誤讀」這種尷尬處境呢? 但「誤讀」這種尷尬並不是什麼壞事,也正因為這種「美好」的尷尬,閱讀這種「小小的叛逆」才在強調服從、紀律的人類生活中顯得彌足珍貴。
我很喜歡看電影跟Youtube,前者可以用兩個小時讓你沉浸在一個夢裡,後者則是能用幾分鐘讓你獲得超乎意料的資訊跟娛樂。而閱讀往往要花上一兩個晚上,感覺貌似CP值不高。
那為何還要閱讀?閱讀對我們有甚麼用?
原因無他,就是怡慧老師曾提到的:「讀懂人的元素,然後去讀自己。」
「項羽本紀」是我很喜歡的史傳文章,起先看到項羽見秦始皇出巡高呼:「彼可取而代之!」我心想這傢伙是在跩屁?人家一統六國你不過就一個鄉下沒落貴族,這勇氣是梁靜茹給你的嗎?到後來在鉅鹿之戰破釜沉舟、以寡擊眾,我看過不少楚漢相爭電視劇,但沒有一部能像司馬遷文章中描述得如此令人震撼。「項羽最得意之戰,太史公最得意之文。」看完當下我久久不能言語,因為相比懦弱的諸侯、混亂的年代,項羽的霸氣實在太耀眼、沉重!讓身為凡人的我只能一旁掩卷屏息。
再就司馬遷的身世結合起來,就不難明白他為何在項羽這個「失敗者」身上投注如此心力。從少懷大志到獲罪入獄,一生受盡屈辱 (至於有多屈辱,怡慧老師書裡有介紹,小弟就不暴雷了) 這些經歷,讓他比起成功者更能看出失敗者身上有多少可貴之處。項羽優柔寡斷、喜怒無常,卻又豪氣過人、霸氣無雙,細觀項羽本紀,直到烏江自刎的最後一幕,司馬遷依舊滿懷呵護看著這個自己筆下的英雄。正因為他和自己有很多相似之處,對命運的無奈、對自己的不甘,一樣的躊躇滿志,到頭來卻又一樣面臨挫敗。
「失敗者的璀璨,只有同為失敗者的人才懂。」縱使相差了幾千年,我們依舊能感受到太史公伏案的激動,這就是閱讀的趣味。擺脫正常思維的閱讀,讓我們除了接收資訊時,更會投入對主角的幻想、作者的了解、自己的反思。而比起電影跟網路影片,閱讀能給我們更多時間,更多和自己對談的時間。
從古人叛逆、創意的生活方式中,找到屬於自己的生活方式,就是我在怡慧老師這本《國學潮人誌》裡所看見的生存要訣。
「但古人離我們那麼遠?那些思維都過氣了吧?」這是另一個我常聽到的問題。
「過氣個屁,是你沒有重新感受。」我翻著白眼回答。
人類總是在進步,但某些部分仍不知長進,所以古人曾有的惆悵、困擾,現代人也無可避免。但在怡慧老師妙筆下,這本書除了教你用不同方式去解讀文本,更會深入去剖析古人的人格特質、生平經略、思想著述。十二位「文學潮牌」的生平傳奇,被精鍊地以星座跟時代串聯起來! 更精采的是,許多古人的一言一行,無形中都牢牢契合住現在人的價值觀。讀完這本書,你可以去重新在眼前建構一個嶄新的古人。而親切又飽富生活感的譬喻,能讓閱讀者彷彿身歷其境,親自感受古人當下的思考掙扎、心路歷程,卻又不失趣味性。
想像一下,一個溫柔細膩的聲音,正向你娓娓道來,古今男女的悲歡離合、命運糾葛…… (怎麼有點像八點檔旁白?)
「我就是不想照你們的陳腐方式寫考卷!」一個拒絕科舉的叛逆書生正振筆疾書。
「我爸是你的死敵,但無奈我愛上了你。」宋朝版羅密歐跟茱麗葉悄悄上演。
「因為非本國籍要被公司開除,看我加倍奉還!」咸陽朝廷中,一場腥風血雨的官場鬥爭才剛拉起序幕…… (古人的生平,真的比八點檔還離奇。)
在這本書中:孔子不再是教科書上遙遠的聖賢偉人,搖身一變成為「跨界思考」、「全人教育」、「領先業界幾千年」的超級教師;李煜也不僅是詩詞中悲催的亡國之君,而是走出華麗宮殿,找回自我的一介凡人;歸有光與他的神秘書齋,在平凡的家庭生活背後竟藏著字字血淚;蒲松齡多年應試不第,原因竟是他的才氣天賦和骨子裡的叛逆性格,一堆國文課本不會寫的事,通通都齊聚在此。
「原來奼紫嫣紅開遍,似這般都付與斷井頹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賞心樂事誰家院?」經典裡中的各種思想激盪、人生百味,無奈被升學主義跟枯燥背誦幽禁,令人拒之門外,像《牡丹亭》的麗娘般花樣年華卻只能枯坐大宅子裡發愁,而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輕輕敲開那扇門,用嶄新的心態去面對佳人,譜出和他人截然不同的戀曲。
倘若你厭倦了課本跟考卷? 翻開這本《國學潮人誌》,絕對能幫助你撥開與古人之間的那層迷霧!
【預購】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Bird by Bird: Some Instructions On Writing and Life)◎安·拉莫特(Anne Lamott)(譯者:朱耘)
Regular price $29.00拯救上百萬人的「寫作求生聖經」!
TED百萬點閱、《紐約時報》熱情盛讚
★★★★專治靈感便祕|絕對有效!★★★★
★克服各種寫作障礙的必備指南!★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這是一部絕佳的寫作指導,不只意趣橫生、實用,更發人深省。」
★殿堂級寫作雜誌《The Writer》精選「十大寫作指導經典」
【適 用】✔小說寫作 ✔劇本寫作 ✔專欄寫作 ✔文字編輯
【各界好評】✔作家 ✔文案寫手 ✔記者 ✔資深編劇 ✔研究生 ✔創意寫作教師 ✔各大媒體
◆幽默破解寫作12大技巧障礙 ╳ 克服寫作心魔的5大竅門
◆暢銷書作家不藏私分享應建立的6項寫作日常習慣 ╳ 寫書前要了解的4個出版迷思
幾乎沒有一本教寫作的書,像這樣令人時而捧腹大笑,時而感動落淚,並且如同小說般,讀畢竟令人依依不捨。
安.拉莫特是現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寫作導師,在本書中,她道出了所有出色的寫作指南都沒提到的關鍵要點,並針對4大創作面向:「技巧」、「心理」、「日常」、「出版」,給予最私房的經驗傳承。不管你寫的是小說、報導、評論,還是文案,她都能讓你寫得更加自然流暢,且深刻動人!而且,寫作本身已經夠孤獨、折磨人了,所以你更需要這位極具幽默感的老師!
‧|寫作技巧 On Skill|
▍如何寫出好的初稿?
→初稿應該很爛!寫初稿不能有所顧忌,你可以放肆耽溺,因為許多引人入勝的部分,無法靠理性、成人的方式獲得。
▍怎麼寫出有節奏感的對話?
→離開你的書桌,去偷聽別人實際上如何聊天。然後,學習將五分鐘的言談濃縮成一個句子,同時保留原汁原味!
‧|心理困境On Mind|
▍我經常半途而廢,寫了一段時間就失去興致和信心
→這是因為你缺乏衷心相信的信念,因此無力推動你的故事。一個優秀的作家,不只要多寫,還必須擁有核心理念!
▍我非常嫉妒那些明明寫得很爛,卻登上暢銷書排行榜的作家!
→這真的會讓人想上吊。唯一能緩解妒意的辦法,是把它當成寫作題材,用你的幽默感,把可悲的嫉妒變得好笑!
‧|寫作日常On Life|
▍陷入靈感枯竭狀態,和嚴重的信心危機時,該怎麼辦?
→寫作就像開夜車,你只要能看清前方兩、三英尺的範圍即可。如果真的什麼都寫不出來,就寫自己有多恨寫作吧!
▍需要讓別人讀讀我的稿子嗎?
→必須!一定要!只要是寫作者,都難免會陷溺在自己的主觀意識裡,你需要有人用客觀的角度來審視你的作品!
‧|出版迷思On Publish|
▍我很熱愛寫作,但內心真正渴望的是出書
→寫作本身才是最可貴的獎賞。若你心裡想的是名聲和財富,出書這件事會讓你抓狂,因為書稿被採用的機率真的很低。
「三十年前,我的哥哥十歲,第二天得交一篇鳥類報告。雖然他之前有三個月的時間寫這份作業,卻一直沒有進展。當時他坐在餐桌前,周圍散置著作業簿、鉛筆和一本本未打開的鳥類書籍。面對眼前的艱鉅任務,他不知如何著手,簡直快哭出來了。後來身為作家的父親在他身旁坐下,把手放在他肩上說,『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夥伴。只要一隻鳥接著一隻鳥,按部就班地寫。』」
多年來,拉莫特把這個故事謹記在心:
你只要一個字一個字地將你想到的寫下,靈感便會來敲門。
各路名家‧盛情推薦
李崇建 (親子教育工作者、「千樹成林」與「快雪時晴」創意作文創辦人)
林立青 (監工、《做工的人》作者)
郝譽翔 (作家、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教授)
陳又津 (小說家)
陳栢青 (作家)
楊富閔 (小說家、《花甲男孩轉大人》作者)
鍵人聖 (《每天來點負能量》作者、【文案的美】公司負責人)
好評推薦
【一隻鳥接著一隻鳥‧一致好評】
紐約時報(New York Times)
「這是一部絕佳的寫作指導……不只意趣橫生、實用,更發人深省。」
西雅圖時報書評(Seattle Times)
「這本書對於所有從事寫作或渴望寫作的人來說,是一個恩賜……裡頭充滿令人捧腹大笑的幽默、明智審慎的諄諄指導、另類的奇思妙想,以及溫暖的善意,能敦促我們開始動筆寫作!」
洛杉磯時報 (Los Angeles Times)
「這本充滿溫情、毫無保留、引人入勝的指南,深入探索了作家的世界,以及其中艱險的困境。」
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瑪麗‧溫(Marie Winn)
「我把這本書看了兩遍,還打算一有需要就再次細讀。我也向其他作家大力推薦這本書……這位女士真的非常了不起。」
《國家》雜誌(The Nation)
「這是由一位傑出的小說家兼散文作家撰寫的一本奇特、辛辣、充滿私房經驗,又切合實際的小說寫作指導書。拉莫特讓寫作看起來像一件真的能讓你樂在其中的工作!」
美國國民作家 安‧拉莫特(Anne Lamott)
★《紐約時報 The New York Times》暢銷作家
★ TED百萬點閱
★ 美國古根漢獎(Guggenheim Fellowship)小說領域得主
現今美國最具影響力的寫作導師。她曾任教於加州大學,目前巡迴全美多個寫作班擔任講師、坐鎮多項文學獎評委,憑藉著獨特的黑色幽默和深刻洞見,協助超過百萬名讀者和學生克服各種寫作障礙,因此獲得「國民作家」的稱號。1994年出版的本書《寫作課: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寫就對了》,正是她四十年來的寫作心得精華集全。近期出版的多本書也是各大暢銷排行榜的常客,包括:《Help, Thanks, Wow》、《Stitches》、《Hallelujah Anyway》,後者還曾登上紐約時報暢銷榜第2名。
2010年,拉莫特更以文學方面的卓越成就,與臉書創辦人馬克‧祖克伯(Mark Zuckerberg)共同入選美國加州名人堂(California Hall of Fame)。她的寫作人生也感動了奧斯卡及艾美獎最佳紀錄片得主佛萊坦‧李‧墨克(Freida Lee Mock),以她為主角拍攝了一部同名紀錄片《Bird by Bird with Annie》。
※Anne Lamott 臉書:www.facebook.com/AnneLamott/
※Anne Lamott 破百萬TED演講影片《我從生命與寫作中學到的12項真理》:goo.gl/FGcMGi
譯者簡介
朱耘
輔仁大學英國文學系畢業,法國巴黎現代藝術高等學校肄業,曾任《ELLE》雜誌國際中文版執行主編、太雅出版社國外旅遊書系主編。譯作包括《死亡解剖檯》、《無子女浪潮》、《風格一身》、《關於寫作:一隻鳥接著一隻鳥》、《天空的四個角落》、《創新致富:從2萬到20億的創業之路》等。
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100%解謎◎ 原善(譯者:賴明珠)
Regular price $26.00村上春樹超短篇小說隱藏之謎──
◆《發條鳥年代記》、《1Q84》創作源起
◆「沒意思的話」隱含的謎語
◆曲名變成書名的關鍵
◆如何描述和文壇的訣別
◆序文中洩漏了什麼秘密?
村上春樹一方面創作嚴肅的長篇小說,一方面撰寫名為「村上朝日堂」的輕鬆隨筆,和讀者的幽默問答系列也達六集之多。此外,村上春樹還擁有頑皮的童心,出版過《またたび浴びたタマ》、《村上かるた》等難以翻譯的迴文和字卡書;呈現村上春樹長篇以外明朗一面。
這些猛一看像文字遊戲般的超短篇之中,其實也解讀了出身為長篇作家的村上春樹相同的嚴肅主題。井上廈曾說過:「村上春樹是能將困難的主題以容易懂的語言表達,而快樂的事情又能認真寫出的作家」。
本書對準明朗的春樹,也映照黑暗的春樹,是理解村上文學不可或缺的重要讀本。
作者以前所未有的、全新的角度,揭示了村上春樹文學的魅力!──賴明珠(本書譯者)
【預購】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卡爾·榮格(Carl G. Jung)(譯者:莊仲黎)
Regular price $28.00☆榮格經典之作,亦是最佳入門原典
☆德文版完整直譯,繁體中文界首次出版
一九〇二年,榮格在一位患有夢遊症的年輕女病患身上,發現了人類心靈中「無意識的自主性」存在的可能性,由此展開對這個課題的探索。一九一六年,他舉行了一場名為「無意識的結構」演講,並將講稿發表於期刊。但由於這個主題太過複雜,直到十二年後,榮格才正式將修改並擴充的論述成果出版成書。
在這本書裡,榮格探討了無意識對意識人格的反應及行為方式所造成的種種影響。和佛洛伊德的觀點不同,榮格認為,無意識是獨立自主的系統,而把無意識區分為個人無意識和集體無意識,也是榮格心理學思想的本質之一。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會顯現在一些古老而原始的意象和神話(即所謂的「原型」)裡,原型既是人類不斷重複出現之經驗的載體,也是全人類——即使分屬於不同文化——的共有物。
透過本書,我們可以總覽榮格所開創的分析心理學最重要的觀點、基本概念和理論脈絡。其論述範圍涵蓋心理學、神話學、宗教學、文學、哲學等,讀者得以深入淺出地一窺這位分析心理學大師的思想洞見。
卡爾・榮格Carl G. Jung
瑞士精神病學家、心理學家,分析心理學(Analytische Psychologie)始祖。一八七五年生於瑞士凱斯韋爾(Kesswil),二十歲開始在巴塞爾大學(Universität Basel)學醫,並旁聽法律和哲學課程,一九○○至○九年,於蘇黎世大學(Universität Zürich)的附設醫院繼續其學業和研究工作,一九○五至一九一三年,擔任蘇黎世大學的講師,一九三三至一九四三年,於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ETH Zürich)與巴塞爾大學授課,一九四八年,榮格於蘇黎世邦的庫斯納赫特(Küsnacht)創立榮格學院(C. G. Jung-Institut Zürich),作為分析心理學的人才培育與研究中心,一九六一年逝於當地。
榮格和精神分析學家佛洛伊德(Sigmund Freud, 1856-1939)與個體心理學家阿德勒(Alfred Adler, 1870-1937)同為現代深層心理學(Tiefenpsychologie)的三大先驅。一九一三年,他與亦師亦父且為工作伙伴的佛洛伊德決裂之後,開創了自己的學說「分析心理學」,其對意識、集體無意識等提出的深刻洞見,至今仍極具影響力與啟發。
譯者簡介
莊仲黎
一九六九年生,女,德國漢堡大學民族學碩士、博士候選人。目前從事英、德語譯介工作,譯筆簡明流暢、清晰易讀,譯有《榮格論心理類型》、《心理韌性訓練》、《機械複製時代的藝術作品:班雅明精選集》、《盛會不歇:最屈辱的年代、最璀璨的時光,納粹統治下的巴黎文化生活》、《德國文化關鍵詞:從德意志到德國的64個核心概念》、《柏林:歐洲灰姑娘的重生與蛻變》、《想像之城:與二十三位經典人物穿越柏林五百年》、《德意志領導:足球場的哲學家-勒夫,德國足球金盃路》、《帶著兩隻大象翻越阿爾卑斯山》、《七天學會用哲學思考》、《達爾文密碼》、《香料之王:胡椒的世界史與美味料理》、《看懂了!超簡單有趣的現代藝術指南》、《守護者的凝視:八個不放棄生命的動人故事》、《怎麼有人研究這個?》、《讀書別靠意志力 : 風靡德國的邏輯K書法》等書。
這部篇幅不長的著作起初濫觴於本人那場標題為「無意識的結構」(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的演講,一九一六年十二月,我還將講稿發表在《心理學檔案》(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十六卷第一百五十二頁起)這份法國心理學期刊。此外,我還把這場演講的內容擴充為論文,並收錄於《分析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這本我在一九一七年出版的英文著作裡,論文標題則改為〈無意識的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我之所以提起這個過程,是因為我希望藉此指出,本書的內容其實不是經由單次的撰述所完成的,而是我數十年來致力於理解、並至少依據某些主要特徵而把人們「內在戲劇」(drame intérieur)的特性和發展過程——即無意識心靈(unbewußte Seele)的轉變過程——呈現出來的成果。
早在一九〇二年,當我在處理一位患有夢遊症的年輕女性的心靈發展史時,「無意識的自主性」這個觀念便在我的心裡萌芽滋長。後來在蘇黎世市政廳那場以「精神異常的內容」(Der Inhalt der Psychose)為主題的演講裡,我則改由另一個面向來探討無意識的自主性。到了一九一二年,我在〈力比多的轉變與象徵〉(Wandlungen und Symbole der Libido)這份論文中,曾以某個案例作為例證,說明無意識心靈轉變過程有哪些主要部分,同時我還指出,人類顯然普遍存在的心理活動在歷史與族群文化層面裡,仍有哪些類似的情況。在前面已提到的〈無意識的結構〉這篇發表於一九一六年的講稿裡,我首次試著總結無意識心靈的整個轉變過程。然而,這卻只是一個嘗試,因為我當時心裡很清楚,自己的論述仍不夠充分!由於相關的材料相當錯綜複雜,我當時根本不認為,僅僅透過一篇文章的撰寫就可以對這個主題有合宜允當的闡述。我那時只將那份講稿「暫時發表在期刊上」,而我之所以這麼做,當然有明確的用意—我希望留待日後再重新探討這個關於無意識的主題。到了一九二八年,我又累積了十二年的診療經驗,因此,我已有能力全面而仔細地修改〈無意識的結構〉這篇文章,而相關的論述成果就集結在本書裡。
我在本書所試圖闡述的內容,主要是自我意識(Ichbewußtsein)和無意識過程(unbewußtes Prozeß)的關係。依據這個研究目的,我特別討論意識人格(bewußte Persönlichkeit)如何回應無意識作用的那些現象,並由此而嘗試探索人類真實的無意識過程。當然,這些研究仍未取得令人滿意的成果,因為至今我依舊無法回答關於無意識過程的性質和本質這個主要問題。在竭盡所能地累積最大量的經驗之前,我還不敢貿然展開這項格外艱難的任務,因此只能留待日後再完成。
或許我可以請求讀者在閱讀本書時,以諒解的態度將本書視為我本人在這個嶄新的、尚未被研究的經驗領域裡,所進行的一場鄭重而認真的探索。因為本書所涉及的,並不是已構思完備的思想體系,而是對人們的綜合心理體驗(psychische Erlebniskomplexe)的闡述,更何況這些心理體驗從來不是學術研究的對象。由於心靈(Seele)是非理性的東西,因此,我們絕不可依照舊的思維模式,把它和或多或少比較卓越的理性相提並論。還有,當我們在心理經驗(psychologische Erfahrung)裡極其頻繁地碰到某些不合乎我們的理性預期,因而被我們理性傾向的意識所摒棄的心理發展過程和體驗時,其實大可不必為此感到訝異!畢竟我們的理性傾向往往沒有科學根據,所以不適合進行心理方面的觀察。這就好比我們如果想觀察大自然如何在不受干擾的情況下運作,就不該對大自然懷有先入之見一樣。
我當然不認為,本書已呈現二十八年來自己在心理學和精神醫學領域裡累積的一切經驗。不過在撰寫本書時,我的確試圖依據長年的診療經驗,提出一些概括性結論,因此,本書應該受到讀者認真看待。此外,讀者不妨把《太乙金華宗旨》這部中國道教內丹學經典,當作本書末章的續篇。我和已故摯友德國漢學家衛禮賢(Richard Wilhelm, 1873-1930)曾以「金花的祕密」(Das Geheimnis der goldenen Blüte)為名,共同發表《太乙金華宗旨》的德譯本,由衛禮賢負責翻譯和注釋,我則針對內容撰寫評論。我在這裡必須提到這份出版品,因為,東方哲學早在好幾百年前,便已探討人類內在心靈的發展過程,而這部中國道教經典正好為我們提供了不可缺少的跨文化比較材料,因此,對我們的心理學研究著實具有無法估量的價值!
卡爾.榮格
一九三四年十月
【推薦專文】
似曾相識燕歸來:一部榮格原典的前世今生
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學系副教授‧榮格分析師 洪素珍
《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一書雖然短小輕薄,但卻是榮格心理學的濃縮精華,為榮格學派入門最重要的原典之一。
本書(或者更精準地說,是篇論文),出於一九一六年榮格在蘇黎世對分析心理學派同道的演講,同年先以法文譯出,題為「無意識的結構」(La structure de linconscient)刊登在《心理學期刊》(Archives de Psychologie,第XVI卷,一五二到一七九頁)。英語版本明顯的是根據一份隨後卻遺失的德文手稿所翻譯的,以「無意識概念」(The Conception of the Unconscious)為題,刊登在《分析心理學合輯》(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一九一七年)。而現在被收錄於榮格全集中通行的英語首版,則是從法文版英譯出來的。
一九六一年榮格過世後,題為「關於無意識及其內容」(Über das Unbewusste und seine Inhalte)的德文手稿,才又重見天日。作者本人曾根據自己手稿,進行過一次修訂和增補,內容大部分都被囊括在一九二八年題為「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Die Beziehungen zwischen dem Ich und dem Unbewussten)的修訂與擴充版本當中,也就是我們現在將要讀到的這本書的初版。然而,德文抄本並未包括一九二八年所增添的新內容。
《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是榮格對自己畢生戮力建構的心理學理論,所進行的第一次完整論述,將與佛洛伊德學派精神分析理論的關係作出理論與實務經驗的區別。他與佛洛伊德同樣重視無意識對意識的影響力,但榮格認為:無意識並不僅止於佛氏所主張的個人層面,集體無意識對個人發展的影響力,甚至可能有過之而無不及。它會促使人必須走上從集體中脫穎而出,以彰顯個體性的個體化歷程,也就是熟悉榮格心理學讀者常謂之以「英雄之旅」的心靈征途。
而本書的結構就是在個體化理論假設架構下所進行的,它分成上下兩篇,上篇標題為「無意識對於意識的作用」。重點在於從意識到個人與集體無意識後,發現阻隔在個人與集體無意識間的那層隔膜就是「人格面具」,能夠區別屬於集體的「personality」與屬於個體的「individuality」是不同的,才有辦法正確處理人格面具,繼而有機會碰觸到集體無意識的層面,與在個人與集體交界間的情結遭遇;接下來面質原型、擴張意識層面,甚至獲取不可思議的巨大集體能量。
嚴格而言,《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一書的故事僅僅說了一半,如果說這部分是分析心理學理論的「今生」,那麼還有個「前世」的部分,其重要性也不遑多讓。
榮格在一九一三年與佛洛伊德徹底決裂前,在一九一二年就於《Rascher瑞士藝術年鑑》(Rascher’s Jahrbuch für Schweizer Art und Kunst)以〈心理學的新途徑〉(Neue Bahnen der Psychologie,蘇黎世,一九一二年)為題發表論文,概述了新心理學研究由「生理的」到「心理的」的轉折,進而觸發深度心理學的歷史過程,並初步提出集體無意識與個人無意識是不同存在的論證,進而闡述兩者在研究進路、治療實務上的取向,以及關注的問題有所不同。該文之後英譯為〈心理學的新途徑〉(New Paths in Psychology),收錄進《分析式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初版,倫敦,一九一六年)一書之中。隨後經過校訂與擴充,內容擴張超過三倍之多,再以「無意識過程運作心理學」(Die Psychologie der unbewussten Prozesse,蘇黎世,1917)為題,以德文出版。隨後英譯為〈無意識過程運作心理學〉(The Psychology of the Unconscious Processes),收錄於《分析式心理學論文集》(Collected Paper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第二版,倫敦,一九一七年;紐約,一九二〇年)。這份論文在進一步修訂與擴充後,最後成為《無意識心理學》(Ueber die Psychologie des Unbewussten,蘇黎世,一九四三年)一書面世。
〈無意識心理學〉與〈自我與無意識的關係〉日後被同時收錄進《榮格全集》的第七卷當中,加上歷年來榮格自行修訂、增刪、改寫,或者新出土的本人手稿資料等,合編成為著名的《分析心理學二論》(Two Essays on Analytical Psychology),是為最完整的榮格心理學入門經典。
《榮格全集》分別有德文版與英文版,內容大致相同,部分行文、論述稍有出入,但經歷多年來,包括榮格本人的修正後,基本上已經沒有版本優劣的大問題存在。然而,有鑒於英文是最通行的國際語言,大多數人入門榮格,還是通過英語,不免在文化思維上愈形「美式」,積久成習,「美國榮格」隨「偉大的美國」國際揚威,將來若定於一尊,未免可惜。榮格在世時就強調自己是榮格,而非「榮格學派」。他早就預知到他的思想將來一定會開枝散葉,愈形紛雜,至於是好、是壞?也很難說。因為思想是發展的,而不是「標準答案」。
本書的價值在於由德文翻譯,相較於英譯本氾濫,當然是華文市場的珍本,有可能更接近以德文為母語的榮格本來的想法。然而,這是不是就表示和其他譯本存在著爭執「對錯」的問題?這就仁智互見了。畢竟,翻譯是門大學問,不可能有一個文本可以全然對等轉譯成另一個語言,當中所涉及的,不僅是文字意涵,還有文化脈絡、思維方式、環境指涉、存在意境……等諸多問題,錯綜複雜,根本難以完全解決。對於不顧文化背景,執著於文字的完美主義者,只能抱歉地說,一說就是錯,若恐誤入文字魔障,還不如乾脆一開始就放棄文字相。其實,深度心理學的價值在於「心領神會」,而非「蟲魚之學」,過於執著文義精準,恐怕只會落入另一個阻礙進步的迷思陷阱當中。比如有榮格基本教義派學者主張,榮格心理學在榮格死後就已經定調,他本人所制定的理論結構與內涵,都不能加以改變。這樣的論調,令人不寒而慄。他們似乎完全忘記榮格說過的,他所探究的心靈是不可言說的,歷史上從來沒有任何一段文字可以表達於那種心靈實相於萬一者,當然也包括他自己殫心竭力所完成的這一切。
榮格心理學還在發展當中,就華文讀者而言,與其囫圇吞棗,遍閱二手糟粕,倒不如扎扎實實地由原典入手,如果能讀德文當然最好,次求英文亦非不可。若限於語言,一定得從中譯本入手,那就真的得找到一本好譯本。商周出版的這本《榮格論自我與無意識》,源自榮格最重要的原典之一,雖為迻譯,惟譯筆流暢,文義足夠精準,加上對心理學敘事脈絡掌握具一定水準,堪為信達雅之作,凡有志於榮格心理學者,在目前相關書海氾濫的本地市場中,本書無疑地,是必選的口袋名單之一。
【預購】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許維賢
Regular price $47.00以及處於離散與反離散間距中的不即不離
電影研究一直比較偏重以從敘事、影像或美學等幾個層面進行文本和理論分析,華語電影中的土腔、語言等聲音元素,卻少有研究觸及。《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土腔風格、華夷風與作者論》探討一批在馬來西亞出生成長的電影導演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如何在國內外催生一組揉合土腔風格、華夷風或作者論的華語電影。結合近年在全球興起的土腔電影和華語語系,此書探討當代馬來西亞土腔電影文化中的華語、方言和多語現象,這些交織著各種土腔、多元聲音和多元拼字的揉雜化語言景觀,如何在離散和反離散的邊界內外進行去疆界化和再疆界化的同時,也在全球化的大都會主義和本土第三世界後殖民的雙重語境下,操演諸種涉及本土、國族、文化、階級和性╱別的身分認同?這些離散電影和反離散電影又是如何在後馬來西亞語境下運用華夷風的聲音和土腔去回應或超克「國家失敗」的預兆?
作者許維賢指出,無論是從蔡明亮到廖克發不時重返馬來西亞歷史現場的離散電影,抑或從阿牛到黃明志對離散去疆界化的土腔電影,再回到本土雅斯敏、陳翠梅和劉城達對國族叩問的反離散電影,馬華的離散論述不盡然是反本土化的書寫;馬華的反離散論述也不必然就是對國家仰慕和充滿願景的國族主義。
《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同時收錄作者走訪多位導演和歐洲影展選片人的第一手資料,對華語電影在馬來西亞內外的生產、消費和傳播進行田野調查,從而更深入理解華語電影在後馬來西亞的崛起。
名家推薦
◆許維賢教授的新書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力作。本書資料詳實、理論嚴謹、視野開闊,極大地幫助人們了解在南洋乃至全球範圍內的華語、華人、和華語電影這些當今學術界的關鍵問題。──魯曉鵬╱美國加州大學戴維斯校區比較文學系教授及系主任
◆本書的最大貢獻,是以歷史的材料與東南亞的視角,回應並補充華語語系此一顯學的研究。馬來西亞新銳電影導演的作品,應當得到更大的關注。──林松輝╱香港中文大學文化及宗教研究系教授
◆本書將華語語系文化與電影的論述,推進到大馬與新加坡的史前史。聚集了中文、英文、馬來文等豐富的在地資料,本書跨出了主流華語語系論述被限制在北美與大中華圈內的視角。──林建國╱國立交通大學外文系副教授
◆本書不但從跨國、跨族、跨語言、跨文化和跨類型的角度鉅細靡遺敘述華語語系電影製作在馬來西亞電影歷史上的存在,並以新穎的理論和關鍵術語來探討和闡明馬來西亞電影多方面在美學與社會評論提出的尖銳議題,以及這些電影跟其他後殖民電影在主題上的共振回響。作者展示個別不同的電影作者如何創意性地跟國家保持不即不離的間距,以「後馬來西亞」的概念對馬來西亞電影提出極其重要的質詢,從而富有成效地質疑國屬分類的使用。──Brian Bernards╱美國南加州大學東亞語言文化與比較文學系副教授
許維賢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專任助理教授、美國傅爾布萊特研究基金得主兼哈佛大學訪問學者、英國倫敦大學國王學院電影系訪問學者。其他學術著作有《從豔史到性史:同志書寫與近現代中國的男性建構》(國立中央大學出版中心和遠流出版社)和即將出版的《重繪華語語系版圖:冷戰前後新馬華語電影的文化生產》(香港大學出版社)。與Brian Bergen-Aurand, Mary Mazzilli合編Transnational Chinese Cinema: Corporeality, Desire, and Ethics of Failure(Los Angeles: Bridge21 Publications, 2014)。與柯思仁合編《備忘錄:新加坡華文小說讀本》(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中華語言文化中心和八方文化創作室)。國立臺北電影資料館客座主編《電影欣賞學刊》(新馬電影專題)。在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Queer Sinophone Culture, Frontiers of Literary Studies in China,《二十一世紀》、《東方文化》、《文化研究》、《藝術學研究》、《中外文學》、《臺灣社會研究季刊》、《當代電影》和日本《野火》等書刊發表有關電影研究和性別研究的論文。
◆作者電子信箱:heews2000@msn.com
本書採納魯曉鵬在〈華語電影研究的四種範式〉的說法:「華語語系電影這一術語基本上是能與華語電影互換使用的」。正如魯曉鵬也已指出,「華語語系電影指涉了與華語電影所指相同的區域和範圍」,兩者之間的不同僅在於華語語系電影「對諸如離散、身分構成、殖民主義和後殖民性等問題保持了特殊的敏感性」。誠哉斯言,「華語語系電影」只是「華語電影」四種範式中的其中一種而已,兩者之間在本書的從屬關係也接近如此。
華語語系電影被理解為那些在中國大陸以外的離散華人社群以及在中國境內生產的多元語言、多元方言和多元土腔的電影。這些多語元素是多種華語和外語、方言和土腔(accent)的交織和共響,形成華語語系電影的混語化(creolized)語言景觀。這是語言學和人類學意義上的「語言馬賽克」(linguistic mosaic)現象,它是全球化進程下的「文化馬賽克」(cultural mosaic)現象,尤其發生在語言生態非常多元的亞洲。語言學家估計至少有一千五百種語言在亞洲被言說,從語言的譜系來看,至少有六大語系共存於亞洲社會中。語言馬賽克指涉主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夾雜著少許客體語言的詞彙或詞組,形成一種多語並用、混成一體的特殊口語。馬華電影正體現了大馬社會的語言馬賽克現象。馬華電影從文本延伸到導演多元的語言能力,均展現這些多語並用的元素。因此馬華電影在本書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系電影」或「馬來西亞華語電影」的簡稱,它包含由大馬導演以華語方言拍攝的獨立電影和商業電影。張錦忠近年著書《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持見認為「馬華文學」後可以是「馬來西亞華語語系文學」的另一簡稱,而不一定是過去「馬來西亞華人文學」的簡稱而已。這賦予馬華文學新的意涵,讓馬華文學擺脫其族裔文學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deterritorialized)的生產空間。馬華電影更可以作如此觀。本書把馬來裔導演雅斯敏也納入華夷風的視野就是要讓馬華電影擺脫其族裔電影範疇,進入多語和去疆界化的生產空間。雅斯敏那些跨語際的電影大量再現華語和方言,為日後的大馬各族導演樹立了去疆界化的華夷風典範,其影響不可小覷。大馬語境的土腔正是包含了華夷風,華夷風是大馬土腔中的本土再現之一。
根據彭麗君〈馬華電影新浪潮〉的描述,馬華電影近年「造就了洶湧的馬國新浪潮,攻占了全球主要的電影節,贏了掌聲也摘了獎項」。馬華導演至今在國際影展的得獎影片,以大馬華語和方言的多元土腔作為主要媒介語,再夾雜英語、馬來語等外語。其多元土腔再現了大馬現實中南腔北調的華語和方言,構成了馬華電影的多元口音特色。「土腔」被界定為在區域上或社會裡能辨識一個人從哪裡來的發音特質,因而所形成的聽覺效果,說話人著重使用的某個詞彙或音節在言說流程中顯得突兀。不同的土腔有不同的社會成因,這除了涉及到發言者的第一語言和第二語言之間在發音上的互相滲透,也通常包含其他同等的社會成因,例如社會和階級出身、宗教背景、教育程度和政治分類。從語言學的角度來看,所有土腔都具有平等的重要性,但是所有土腔在社會屬性和政治層面上,卻往往沒有在價值上得到平等對待。人們不但傾向於從發言者的土腔,評估其社會地位,也從中評估其人格。依賴於土腔的評估,一些人在口音上很可能被看成是土包子、下流的或醜陋的,而其他不同口音的人卻被看成具有教育水準、上層階級和美麗的。這不幸導致土腔成為其中一種最能分辨身分認同組別和其一致性的強大標籤工具,甚至也包含個人差異和其人格的評估。
【預購】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謝征達
Regular price $24.00吳岸(丘立基,1935-2015),從1962年《盾上的詩篇》便開始其半個世紀的創作,在砂華文學擔任先鋒者的角色。「現實主義」與「本土性」在吳岸文學作品中是兩大無法忽視的文學特色。
本書以吳岸作為砂華文學底下的個體,從本土出發,以書寫的獨特性,展示砂華文學的自主文學場域的一種可能。吳岸創作中本土與現實主義的融合,促成思想與空間的交織,形成土地與世界兩面維度的接軌,展示具「本土世界觀點」的文學。本書將砂拉越華文文學(砂華文學)從國家文學的概念中抽離,透過作品觀察砂華文學的定位,以一個 「自成體系」的文學主體視角進行檢視。作者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更以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向讀者揭示了吳岸最全面而深入的自述。
本書特色
1.以馬來西亞砂拉越詩人吳岸其人其詩研究為主體,俯瞰整體砂華文學發展。
2.李瑞騰、游俊豪等文學研究名家,專序推薦。
3.原作論文獲臺灣第一屆周夢蝶詩獎評論組三獎。
4.收錄詩人吳岸訪談實錄,揭示詩人最全面且深入的自述。
‧名家專序推薦‧
李瑞騰(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游俊豪(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李瑞騰
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游俊豪
從吳岸俯瞰砂華文學
李瑞騰
從上世紀末以來,我一直關注砂拉越華文文學的發展, 進行過專題研究,去過幾趟,也寫過幾篇論文,但不足以成書,常引以為憾。對於被稱為拉讓江畔詩人的吳岸,讀了他許多作品,也曾幾次想好好討論他,卻都被諸多因素干擾而未成。
2015年8月,吳岸於北上中國南返砂拉越途中,因肺部感染而病逝於西馬霹靂州曼絨。隔年,我曾擬妥〈古晉•砂拉越•婆羅州—吳岸詩中的鄉疇〉的寫作計畫,摘要如下:
吳岸(1937-2015)是砂拉越最具代表性的華文詩人,出生於古晉。15歲時就開始寫詩,處女詩集《盾上的詩篇》於1962年出版。1966年,吳岸因參加砂拉越獨立運動,入獄十年;後繼續創作,已出版詩集《達邦樹禮贊》、《我何曾睡著》、《旅者》、《榴連賦》、《生命存檔》、《破曉時分》及多部評論文集,在海峽兩岸都出版有詩之選集。
古晉是東馬來西亞砂拉越州的首府,砂拉越是馬來西亞在婆羅洲島上的一個州,從古晉到砂拉越、到婆羅洲,空間不斷擴大。本文將從吳岸之書寫古晉、砂拉越、婆羅洲,來看他詩中的鄉疇,進一步看他不同層次的鄉情。
「鄉疇」具空間性,通常是足跡所至,可織綴而成一張輿圖;而個別詩文本的寫作,必有特定的時點,可連成屬於個人的詩之史脈,鄉情因之而層層疊疊。我私想,這是討論吳岸最好的方式。
我後來沒能寫成這篇論文,常感遺憾。等於說,我在吳岸的研究上一無所成,所以,當我應邀參與首屆周夢蝶詩獎的評論類決審,發現《本土的現實主義―馬來西亞砂拉越吳岸的文學理念與作品研究》時,一方面是深感慚愧,一方面則大為嘆服後生可畏。
論文的作者是來自新加坡的謝征達,他是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學士、碩士,現於香港中文大學中文系攻讀博士學位。在讀碩士班的時候即曾以《方修的現實主義系譜及其爭議研究》榮獲方修文學獎的文學評論獎,《本土的現實主義》是他的碩士論文,從該論文長達20頁的附錄〈吳岸訪談〉看來,征達對於吳岸是下過工夫的,且這訪談文稿,很可能是吳岸最深入而全面的自述。
征達從現實主義與本土性的兩個重點屬性來論吳岸, 不只彰顯了吳岸文學的整體性,也舖陳了吳岸所從屬的砂拉越華文文學,這正是他所說的「以吳岸為個案研究,俯瞰砂華文學的整體發展」。我從這裡看到了征達的學術趣味與企圖,他把砂拉越視為一個文化空間,通過吳岸的詩之示例, 以證成砂華文學的獨特性。寫實既是態度,也是方法,其獨特性是否即他筆下所紀之所見與所在?是否即地誌與記憶之書寫?當他從觀察他者返身映照自我本土,他如何描繪這個斜斜掛在赤道上的美麗的盾?如何敘寫失所依歸的伊班等原住民族,乃至於日漸遭到破壞的雨林?
在凝視空間、族群、文學的互動中,征達有了一個很好的起點。吳岸被稱為拉讓江畔的詩人是有道理的,他屬於全砂拉越,北寫姆鹿山,南繪古晉和砂拉越河;他堅持本土的現實主義,以此信念並勇於實踐,征達追蹤他的體驗,抵達了砂華文學的核心地帶。
本文作者: 中央大學中文系教授,文學院院長,人文研究中心主任。
推薦序
在場的現實
游俊豪
在南洋理工大學,我開設的華人研究與離散文學課程, 來上課的同學當中,謝征達是表現優異的一位。他願意投入原始文獻的考究,主動開拓理論與概念的學習,能夠提出創新的角度與框架。他的本科畢業論文分析馬華文學史專家方修,結果拿了「方修文學獎」評論獎。本科將要畢業的時候,有一天在人文學院走廊擦肩而過,他回頭說要修讀碩士學位,我說沒問題。當然能夠,他那樣努力認真。他跟我讀碩,選了吳岸與現實主義為課題,如期完成,也就是現在出版的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基礎,榮獲「第一屆周夢蝶詩獎」。
他前往香港中文大學攻讀博士學位,比較香港與新加坡兩地的文學,也是如期完成。他非常善於規劃,你跟他熟絡了,就會像我一樣,不會訝異於他的按部就班,穩打穩扎。然我經常對他仍有好奇:到底是怎樣的理念與精神,讓他致力於東南亞文學的研究,以至於學有所成?像他這樣一位新加坡土生土長的年輕人,視野涵蓋東南亞華文書寫,實屬不容易。所以我不得不感動,那樣的在場現實,始終是他心靈的關懷。
東南亞場域,多元而龐雜,非當今流行的「馬華文學」、「華語語系」所能概括。在這不停變動著的空間裡, 華人與其他種族長久互動,建構自己的主體性,也構建共同的體制。按歷史脈絡來說,土著政權、歐洲殖民、外來移民、現代國族、地理政治等概念與勢力,相繼湧現,相互衝擊。如此錯綜複雜,唯有把握在場的話語,視察內部性質如何接連外部元素,研究才不偏離,立論才不偏頗。
《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聚焦吳岸的行為事跡與文學書寫,檢閱現實主義如何落地行走,探討砂華文學如何起立發展。謝征達的論析,線條清晰,架構合理,通過整理「現實主義」的發展軌跡,採用「空間」與「地方」的審視角度,呈現兩個重要題旨。其一,現實主義傳播到砂拉越,反映「此時此地」的任務雖然不變,但再現的周圍元素已然轉向。其二,「現實主義」轉向所及,砂華文學因此而生,有別於中國文學,馬華文學。為何如此,何以如此,這本論著在理論上、實證上都進行了深入的討論。
Monica Ali在2003出版的著名小說Brick Lane(磚塊的巷弄),挪用後殖民的詞語,採取現實主義手法,再現孟加拉婦女在倫敦的境遇。學者Alistair Cormack 評議這部小說,指出現實主義不夠尖銳:「現實主義未必等同於文化保守主義,但它似乎阻攔更為激進的主體性概念,而這概念對後殖民的認識論事關重要。」雖然如此,卻也確認了寫實主義的價值,在於取得控制:「現實主義不只關於模擬,也關於動作與運動、歷史的進程 ……這種演進,是個別的發展 ……從歷史勢力的被動客體,轉變為在一個控制的位置上。」
謝征達《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就是將砂華文學與現實主義妥當安置,放回該放的地方,不讓它們被控制、被擺布。
──2017年9月寫於新加坡
本文作者: 南洋理工大學中文系副教授,中文系主任、華裔館館長、中華語言文化中心主任。
後記
這本《本土的現實主義:詩人吳岸的文學理念》的很大部分是我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的碩士論文。這也是我個人的第一本書。按理說,出書是一件需要非常謹慎和膽量的事,但這次出書的決定並非早有規劃,而是一次意外驚喜。因為周夢蝶詩獎的認同,讓我有了這個機會,將我的碩論加以修改,然後出版成書。
在以砂華詩人作為主要研究對象的時候,很多人對於我的選擇相當不解,常聽到不同的疑問。「你確定你知道砂拉越在哪裡嗎?」、「你一個新加坡人怎麼會想要做砂華作家啊」、「吳岸的詩歌足夠寫成碩論?」可以誠實地說,在寫說論之前,這些提問我並沒把握回答。然而,在寫到目前為止,我自己總算是對吳岸以及他身處地地方有更多的理解, 至少,對我個人而言,我對砂華文學也更感興趣,也瞭解到當地仍有一批文人努力地以文字留下砂拉越的美麗事物。這層理解對我而言是個好事。
去到砂拉越是二○一二年的事。當時與魏月萍老師帶領一群師生到了古晉與詩巫,短暫地體驗了當地的文化與生活。多虧了雁妮與田思先生的穿針引線,那一次的行程中也包括前往吳岸住家訪問的行程。見到吳岸先生時,他完全顛覆了我想像一位患病了的長者的形象,他見到我們聲音雄厚,也笑聲不斷,待人親切、真實。吳岸先生的訪問一共將近兩個小時,他有問必答,整個訪問輕鬆愉快,他當時雖然也有七十幾歲,但訪問過程完全不顯疲態,提起詩歌時總精神奕奕。
關於這本書的序,我邀請的兩位老師在中文學界都是舉足輕重的人物,能夠讓他們幫忙寫序是非常榮幸的,他們的序文讓本書生色不少。勞煩兩位老師幫忙寫序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促成此書的關鍵人物。第一位是李瑞騰老師。李老師在我獲得周夢蝶文學獎以前素未謀面。然而,這一次能獲得周夢蝶詩獎的殊榮,李老師的認可對我而言至關重要。李老師對東南亞文學有長期的關注與深入的見解,這在臺灣研究者當中並不多見。此外,老師對東南亞文學的熱情與研究的深度絕對也是身為後輩的我需要加以學習的楷模。第二篇序文則是我的碩士論文導師游俊豪教授。游老師在論文指導的過程中提供了很多的幫助,但是,他對我而言絕對不只是一位導師那麼簡單。第一次見到游老師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這十年來,他對於我的學術學習,甚至是人生提供許多寶貴意見,也總在鼓勵著我,對這位老師,我很難以一段文字或謝詞來說足心中感謝。
這一路的學習上我也遇到了許多幫助過我的老師與朋友,許多正面的動力讓我繼續學習成為可能。學習的路途上我較為幸運,本科的指導老師魏月萍老師總能讓我了解到做學術應有的堅持與理念。在香港念書時,導師危令敦老師對我也耐心有加,更讓我認識到做研究應該有的謹慎與細膩。家人毫無疑問地是這段時間中提供最大且持久支持與援助的力量。筱雯在我這段顛簸的人生階段帶來了平靜與歡樂。
出版成書一事也逢博士論文最後截稿、口考、完成的過程,時間上相當緊湊。雖然深知碩論中仍有許多部分有待加強,但卻也在很多時候無法抽出更多時間做出細部改善。若說這本書有什麼特別的意義,我想,這本書記錄的是對於一位認真創作的詩人的故事,也是一位後輩研究者對前輩及其所處場域的再解析。冀望此書也能讓讀者開始對於砂拉越這塊土地、砂華文學、吳岸的詩歌等面向有所初步認識,也希望透過這本書讓更多的人對砂拉越的詩歌與詩人研究上更感興趣。
──2017年12月寫於新加坡
【預購】這是愛女,也是厭女:如何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王曉丹主編
Regular price $32.00為何這座牆比我們想像的更牢不可破?厭女又如何以愛女的面貌現身?
厭女,是全球女性主義共同面臨的最新課題。本書是首部完整論述台灣厭女現象之作,剖析了厭女網絡的成因與運作機制,以及那些關於困惑、猶疑、折損的故事,並尋找可能的突圍之道。
為何時至今日,厭女仍然是問題?或許有人認為隨著女性地位的提高,厭女已經不再是問題,然而當代持續存在的厭女現象告訴我們:在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之後,反而引發厭女網絡的反撲與懲戒。厭女不僅依然存在,而且更為頑強。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在傳統父權體制透過流行文化不斷傳播、變形的同時,女性主義也必須提出新的策略與論述。
厭女不是少數人個人的極端情緒,厭女也並不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厭女比我們所看見的更幽微、更複雜,也比我們想像的更根深柢固,厭女的機制與邏輯滲透到人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進入性、身體與情感連結之中,造就了厭女網絡。
厭女網絡採取兩手策略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並分而治之,透過拉攏「好女人」、懲戒「壞女人」,使女性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因為被拉攏而得意;拉攏與懲戒更可能產生相互加乘的效果,進而鞏固厭女網絡。
本書的重要論點在於,厭女有另一個面向,那就是愛女,厭女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這種不將對方視為主體的單向度的愛,其實就是──厭女。愛女,並非厭女的解方,互為主體的協商與成長,才是克服厭女的良藥。
本書分為上、中、下三篇,上篇「單一結構」解析厭女網絡中透過關係界定他人、控制他人、將他人視為客體的各種機制、邏輯與論述;中篇「兩難困境」書寫厭女網絡之中的個體處境,追問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為何╱如何讓女性難以看穿、無法站出?下篇「多元協商」則論述多層次、多面向、嘗試突破厭女網絡的突圍行動。
厭女,正從現實與網路、小說文本與社會事件無孔不入地襲捲而來。全書分析的厭女案例包括:父權家庭中的女性角色、反同運動、性暴力受害者、女性從政者、族群與性別,PTT母豬教、性私密影像與報復式色情、解放乳頭自拍,以及《水滸傳》、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八里雙屍案與《黑水》。
理解與拆解厭女現象,正是告別厭女的第一步!
■ 本書重要焦點如下:
──父權家庭如何懲戒「不合格」的妻子、「失職」的母親、「不孝」的女兒、不進入家庭的女性、以及多元性別的女性?反同運動如何忌性、恐同、厭女?
──女性政治人物為何面臨在性別角色和政治角色間進退失據的困境?中性化是不是一個好的策略?在性別與族群的愛厭交織中,媒體如何展現能動性,促發性別平權?
──「母豬教」和「報復式色情」如何將女性客體化、工具化?「解放乳頭」的倡議,要將乳房去情慾化或是再情慾化?
──《水滸傳》為何是一個厭女文本?林奕含與《房思琪的初戀樂園》指出了哪些權勢性交受害者的困境,以及受害者自我的複雜與兩難?八里雙屍案的報導與判決書顯露了什麼樣的厭女情結?與《黒水》又該如何對讀?
──新時代需要什麼樣的情感教育?如何以「主體愛」補充「匯流愛」?
名人推薦
成令方╱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官曉薇╱台北大學法律學系副教授
陳宜倩╱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教授
畢恆達╱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教授
游美惠╱高雄師範大學性別教育研究所教授
楊芳枝╱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系教授
——齊力推薦
作者簡介
王曉丹
嚮往兒時與表姊妹的鄉下生活,標準都市人,近來遷居山林。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英國華威大學法學博士,紐約哥倫比亞大學訪問學者,女學會前任理事長。研究領域為法律、文化與性別。分析性別規範何以被遵守、何以形成系統、何以複製與延續,討論性別結構的法律化形態、法律的性別化特徵,也探索個人在其中的法意識包括建構自我認同與能動性。生活中驚嚇於愛女/厭女的一體兩面,學著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在與受害者互動的經驗中,看見自己的生命課題,因此充滿了感激之情。深信性別研究能夠協助反思的深度與廣度,為了可以聆聽、可以理解、可以分享,活著,讀書,寫作。
余貞誼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所助理教授,台灣大學社會學博士。研究領域為資訊社會學和性別研究,近期踏入資料科學或曰計算社會科學的陣地,嘗試領略其中的藝術,因而在研究方法上混雜了敘事與數據,雖看似分裂,卻仍有其共通之處。近期主要關注社群媒介與人的關係,人們如何將生涯的想像挹注到社群媒介的使用中,而使用的歷程又造就了什麼社會效果,我們究竟是更孤獨還是更連結?更民主還是更激化?從事此項研究最無可抹滅的足跡,就是在Google搜尋的自動完成功能中,我的名字永遠跟「母豬」連結在一起。在還不確知此篇文章能帶來什麼平權的社會效應前,我率先擁有了這樣一個科技認證的身分,也是謂一種成就。
方念萱
政治大學傳播學院新聞系副教授,美國紐約州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傳播博士。身為嬰兒潮世代末代弄潮人,同輩漸次退休,自己轉而研究數位世界裡外厭女現象,也藉由擔任不同部會性別平等委員,分辨攸關性平的公共資源能或不能產生綜效。報紙電視裡厭女愛女的地景仍在變化,虛實未定的性別暴力場景也在數位世界裡搬演。找不到搖控器,就直接走進兔子洞,行動。
姜貞吟
小時候家住圖書館旁,長大後躲進圖書館就成了生活,平時熱愛徜徉在動、植物與山林懷抱中。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學系副教授,法國巴黎第八大學女性研究博士,婦女新知基金會副董事長。研究領域為性別與族群、性別與政治參與、客家研究。主要分析性別參與公共事務的社會結構脈絡為何,特別是當性別、族群跟社會文化間相互鑲嵌為在地結構時,女性如何與之協商跟突破,如何展現行動的能動性。作為一個女性主義者,隨著理論拓展、法律修正、社會倡議到行動的實踐,了解到支配日常生活的社會慣習深層地影響著我們。力求在說、寫、思考跟行動之間作些事情,為這未竟之業,盡點棉薄之力。
韓宜臻
台灣大學戲劇學系與社會工作學系畢業,政治大學法律科際整合研究所碩士生。曾任公民監督國會聯盟政策部專員、人權公約施行監督聯盟執行秘書、同志諮詢熱線專案研究員、女學會兼任助理。沒有稱得上專長的才能,僅希望透過粗淺的書寫,為性少數社群盡一份心力。雖深知惡意之真實、溝通之困難,仍希望台灣終能成為一個自由平等的國家。
胡錦媛
美國密西根大學比較文學博士,政治大學英國語文學系教授,政治大學教學特優教師。曾任政治大學翻譯與跨文化中心主任、《文山評論》與《文化越界》主編。主要研究領域為旅行文學、書信文學、文化研究、禮物與倫理╱經濟交換。著有《在此╱在彼:旅行的辯證》、Seemingly Close, Really Distant: Kafka’s Letters to Felice、Gift and Economy of Exchange in The Wings of the Dove、Translating the other: Classical Chinese Poetry, Pound-Fenollosa, Modern Taiwan Graphic Poetry、Writing the Self: Epistolary Form in Lettres portugaises, Pamela and Letters of T’an-lang,並主編《臺灣當代旅行文選》。
黃囇莉
台灣大學心理學博士,現為台灣大學心理學系教授。從小搭著國家教育體制的順風車成長,年輕時因讀太多五四運動時代的作品,受愛國熱血激勵,總把大我放在小我之前。進入台灣大學心理學系,主修人格╱社會心理學,也以本土心理學為主要研究取徑,想要擺脫西方的學術殖民。1994年女學會成立,有幸參加幾次婦運界的研討會、工作坊,受啟迪而看到了影響個體的父權結構之存在,因而毅然認同女性主義。除了在本土心理學持續學術耕耘外,也投身女性主義者的實踐工作,多聚焦在性別平等教育及性侵害╱性騷擾之調查工作。目前與性別相關之論文約三十多篇,曾任女學會第八屆理事長,清華大學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副主委。2010年獲教育部友善校園傑出貢獻獎。
楊婉瑩
政治大學政治學系教授,專注於「性別政治」之研究,從直覺式地的「性別即政治」出發,擺盪於「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兩套知識論的對立之間。性別研究帶著實踐批判性的視角,和政治科學預設的價值中立,兩者之間存在巨大鴻溝;即使在寫作時有意識地傾斜╱揀選,仍會不自覺地在語言使用與論述風格中滲出其中的不一致性。性別研究與政治科學的學科知識的不協調感,其實也正是現實的某種對照隱喻。考察女性政治菁英所經歷的厭女處境,女性與權力的矛盾連結,立刻清楚地浮現出來──當女性逼近權力,即可逼視出權力的反撲,如此赤裸,毋需矯飾,也就暴露出既有的權力部署,是如何被視為理所當然地存在。
孫嘉穗
現任東華大學民族語言與傳播學系教授,英國伯明罕大學文化研究與社會學系博士(媒體與傳播組)。在美國研究四大報紙社論如何呈顯性別議題後,開啟性別研究的興趣,近年發表論文與研究領域含括傳播與文化、性別新聞學、性別與原住民傳播、族群新聞、文化創意產業與文化政策、全球化傳播與文化、媒體素養與數位人文等面向。現任婦女救援基金會董事與女學會理事。曾任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研究員及《自由時報》藝術文化版記者。在日常生活中體驗愛女厭女的多重交織,並持續思索如何透過媒體展現性別平權與進行性別教育的可能途徑。
陳惠馨
現任政治大學法律學系專任教授,德國雷根斯堡大學法學博士。曾任中國法制史學會理事長(2015-2019),女學會會長(1998年),現為中國法與歷史國際學會理事、女學會會員。研究專長為民法親屬與繼承、清代法制史、德國法制史、性別關係與法律,著有《法學概論(修訂十五版)》、《民法繼承編──理論與實務》、《向法規範回歸之清代法制研究》、《德國近代刑法史(二版)》、《民法親屬編──理論與實務》、《性別關係與法律──婚姻與家庭》、《多元觀點下清代法制》等多本法學專書。在女性主義的滋養下茁壯、行動,持續在法學研究與教學中融入性別觀點,探究性別與法律的相關議題;並長期投入婦女運動,曾主持《性別平等教育法》之研擬,關注社會實踐中的性別意涵,以及關係中的權力結構。
康庭瑜
高雄生,世界長,七年級生。政治大學新聞系副教授,牛津大學地理學博士。研究領域為性別、跨國流動與傳播科技。分析跨國移動的女人怎麼使用傳播科技來刻劃她們生命的軌跡,也討論在地不動的女人怎麼用傳播科技來接收全世界的聲音。愛女不厭女。研究性別起初是為了理解自己的生命經驗,但讀了書以後開始時不時擔心自己的日常生活實踐「不夠女性主義」,為了搞懂這點只好把書繼續讀下去。聯絡方式:tykang@nccu.edu.tw。
導論
告別厭女──在情感與關係中琢磨自我(摘錄)
王曉丹(本書主編、政治大學法律學系特聘教授)
我們很容易以為,厭女(misogyny)只是少數人的極端情緒,但過去的研究成果告訴我們,事實並非如此。本書要強調的是,厭女遠比我們想像地還要根深柢固,厭女早已滲透到我們的自我、關係與社會網絡之中。
日本社會學者上野千鶴子指出,厭女是一種症狀,除了憎恨、嫌惡女性的態度之外,也形成男性將女性當成客體的一套機制,例如:證明自己不是或不像女人,是「男同性社交」的前提,產生排除女人的效果。厭女也包含對於性的男女雙重標準,以及將女人區分為聖女與妓女,進行分化統治。此種機制並且已經滲透到欲望之中,表現於外在社會現象,例如:在情感關係中將對方視為玩物、難以察覺的性騷擾與性侵害、色情影片中的性別暴力、意圖控制對方的恐怖情人等等,這些都是厭女症的外在表現。美國學者凱特.曼內(Kate Manne)以倫理學重新定義厭女,她主張厭女就是以倫理規範評價女人,形成類似警察的強制力,用來懲戒失格的女人。此種邏輯或系統的效果就是:合理化男人「獲取」,而女人「提供」的性別經濟,同時將厭女情緒正常化,將之稱為人性,並原諒男性加害者,懷疑女性被害者。
上述兩本書分析了厭女的分化機制與倫理邏輯,並且呈現出這個世界的樣貌,但這些討論不足以捕捉厭女與內在自我的動態關係,尤其是厭女機制與邏輯如何滲透於性、身體與情感連結,同時造就了厭女網絡。
本書主張,厭女不只是分化機制或倫理邏輯,厭女是人際網絡中的陽剛控制,在厭女網絡中,具有厭女情結的人以陽剛之姿,將定義他人、決定他人事務視為理所當然,甚至會利用社會論述合理化其行為,聲稱這是在為對方著想。生活在厭女網絡的人,經常欠缺適當的語彙、理論以描繪自身經驗,於是,社會各界難以辨識權勢性侵、無法理解慰安婦的多元主體、欠缺反思社會汙名惡女的傷害,許多人被困在愛厭交織的控制與保護之中,欠缺能動性(agency)的資源與行動指引。此時,受困於厭女網絡的人,很容易會產生自我困惑,甚至折損,以至於無法做出突圍的思考與行動。這樣的厭女網絡並非某個個人「有意識」的策略,而是透過文化建構,在人們的自我認知層次產生影響,甚至滲透到自我與他人關係的界定。為了抵抗此種厭女網絡,唯有釐清厭女網絡的社會過程,才有可能發展改變的行動與策略。
有趣的是,當代的厭女現象並未因為女性主義的崛起而停止,卻反而因為媒介、溝通與社群模式的轉變,被特定媒體建構而風行的女性主義(popular feminism),同時使得厭女現象因而風行起來(popular misogyny),二者都是搭著新自由主義的列車,彼此互相加乘。如今台灣的網際網路上開始出現汙衊女性的流行語,包括:女權迫害男性的「女生不想當兵就是女權自助餐」、嘲笑女性總是破壞社會秩序安全的「馬路三寶」、諷刺女性只重錢財與外貌的「鮑鮑換包包」等。這些現象或許並不代表女性主義毫無進展,相反的,反而是女性主義已經具有影響力,引發厭女網絡的懲戒效果。
新的情況,需要新的應對方式。台灣的女性主義在新的情勢之下,應該開始論述早已存在於社會各個角落、各種近身搏鬥的抵抗與協商。事實上,已有越來越多女人採取不同的因應方式,或者不願被動接受統治內化厭女而自我嫌惡,或者不再默默服膺規範而懲戒其他失格女人;現今的受害者不同於以往全然失語,拒絕一聲不吭地隱身於社會角落;現在的男人也並非受制於陽剛氣概動彈不得,甚至開始挑戰主流對其人生的界定。換句話說,不管女人或男人,或多或少地,正在上演「告別厭女」的進行式。目前的新劇碼是,這些告別厭女的社會變化,並非僅僅是厭女的相對面,一如厭女也不只是女性主義的反挫而已。事實上,社會變化與厭女網絡盤根錯節,彼此互相建構,厭女對不同人有不同的強制力,有些人受到較大壓制,另外一些人可能享受變化成果,但享有較大權力的同時,也可能受到更多的關注與制約,形成既被要求陰柔又必須陽剛、彼此矛盾、進退失據的雙重束縛。
告別厭女網絡,最難的是對抗厭女的另外一面,也就是愛女。愛女是對於女人的愛的宣稱與行動。愛女具有我們嚮往的特質,溫暖、相互、成長、禮物,可以拉攏我們,讓我們卸下心防,用力付出。然而,厭女網絡經常以愛女的樣貌表現──「我是為妳好」、「我是因為太愛妳」、「我是不能沒有妳」、「我是為了我們的未來努力」、「我是……」──要拆解這些以「我是」開頭的句子,絕非易事。愛女關係中經常帶著厭女的特質,兩者愛厭交織的網絡不易被揭露,個體也經常受苦於是否被背叛的感受,甚至進入一種自己與對方是否「病理化」的猜測。其實,愛女/厭女是人我關係的反覆協商、定位自我認同的探問,是在情感中不斷反思、尋找適當位置的練習,是自我的持續琢磨、鍛鍊最佳能動性的旅程。
弱勢者(包括女人與男人)往往在愛女/厭女的雙面性中感到迷惑,經歷著感受與認知的新任務:何謂抵擋厭女歧視心理、拒絕厭女兩性二元體制、反抗厭女懲戒網絡?這本書就是要論述這些努力翻轉的足跡,研究個體在拉攏與懲戒之間的自我琢磨,如何在情感與關係中不斷進行主體建構,因此得以看穿這世界拉攏與懲戒女人的兩手策略。為了告別厭女,為了開拓改變的路徑,本書試圖揭露厭女網絡的單一結構,如何嚇阻、幽禁、挫傷與排除弱者(上篇),並指出在厭女網絡處境中的兩難困境,挖掘受害者的內在自我、失落綑綁、雙重束縛與愛厭情結(中篇),最終更探索各種可能的多元協商路徑,包括發聲、行動、連結與對話,試圖阻斷厭女網絡的運作(下篇)。〔…〕
辨識厭女:拉攏與懲戒的兩手策略
厭女,是否意味著占一半人口的男性憎恨女性?答案是否定的。厭女並非所有男性的普遍特質,甚至,人們往往從反面認識厭女,例如,當一位男性被褒獎並不厭女時,厭女才似乎有可能被看見。厭女,遠比表面所呈現的更細緻、更幽微、更複雜。
曼內認為厭女不僅僅是一種憎厭的心理狀態,而是系統性現象背後的倫理邏輯。厭女的心理狀態就是因為對方是女人,社會不由自主貶抑她、覺得她是弱者、認為她就是不好──曼內稱之為天真(naive)的厭女概念。實際上,厭女的心理狀態,經過操作,構成了整體政治與社會結構。曼內將厭女的政治分配的社會功能,視為父權秩序的警察執法。她的貢獻在於,提出區別於性別歧視(sexism)的厭女概念,性別歧視比較接近意識形態,其功能在於正當化與理性化父權的社會秩序;而厭女則比較是維護此社會秩序的強制力,其功能為懲戒失格女人。
兩手策略就是厭女網絡的操作方式,區分「好」女人與「壞」女人的分而治之手法。這種區分源自於道德上的男女二分體制,也就是厭女邏輯中的「道德與社會勞動性別經濟」(gendered economy of moral and social labor)──女性提供順從、良善、關注、崇拜,而男性獲取榮譽、尊重、資源、權力。在此種提供者/獲取者動態(giver/taker dynamic)的邏輯下,男女分別承載各自的社會期待、分別扮演分化的社會角色,分別遵守不同的社會規範。厭女成為系統的理由就是,這一套合格/不合格的道德透過強制力,強化了女性的被宰制,鞏固了男性霸權。
如果反過來指責此種兩手策略,厭女者會回覆,人的喜好或厭惡的情緒,出於自然情感,這是無法被強迫,也不可以用外力改變的。以下就是合理化憎厭情緒的說法:
我不喜歡吃甜食,就算端到我桌上我也不會吃。但我本身並沒有歧視甜食,而甜食也並沒有錯,所以在點菜時開宗明義就說了,我不吃甜食,難道錯了嗎?……我何德何能改變你的本質,我們井水不犯河水,我想也是我對交友和平的最大讓步了吧?
然而,厭女不只是個人喜好而已,而是將部分女人切割為「比較不好的女人」的社會網絡,厭女網絡靠著拉攏「好」女人,同時懲戒「壞」女人的兩手策略,取得權力。凡是女人的行為不符合規範,她的「失敗」、「逃避」或「拒絕」都被賦予道德責難,或者輕忽,或者無情,或者背叛,都是失格女人。那些沒有被懲戒的女人,即可暗自欣喜,慶幸自己站在較佳的道德位置,比下其他人。這一切,因為被懲戒而神傷,或者因為被拉攏而得意,都鞏固了道德規範,以及設定道德規範的父權體制。就像是胡蘿蔔與棒子:「溫言在口,大棒在手,你可以走得更遠」(Speak softly and carry a big stick, and you will go far.)。
厭女的兩手策略,並非個人「有意識」的行為,不只是上野千鶴子或曼內所談的分而治之,還包括內外並進,尤其建構女性自我內在的機制──女性自我厭惡與自我客體化──而服膺於父權社會角色,在關係中產生既拉攏又懲戒的效果。此種兩手策略通常潛藏在文化慣習,鑲嵌於女人與男人內在的自我認同,甚至滲透至兩性互相吸引的通則之中,形成文化建構。女性的自我客體化表現為自尊低落、身體羞恥感、對外表感到焦慮等脫離現實的社會規範。這反映在權勢性侵案件中,受害者在受到貶抑或責罰的同時,還可能渴望讚賞、回饋,甚至自以為的成長。
拉攏與懲戒有一種特殊的合作方式,產生互相加乘的效果。控制者會訴諸受控制者的心理恐懼、擔憂與孤單,使得控制者可以扮演保護者的角色,反之,受控制者則期待一個強而有力的領導。因為之前的拉攏,厭女者反而強化其強勢者的地位,使得懲戒成為自然且無法抵抗;另外一面,之前受過懲戒的弱勢者心理上害怕,讓厭女者反而變成弱勢者的渴望、甚至生存動力,期待得到讚賞。拉攏與懲戒二者互相加乘,構成一個讓人驚訝的結果──被懲戒者反而會渴望對方,因而努力改變自己,被懲戒者為了得到讚賞,可能會放棄自我,甚至更迎合對方。〔…〕
打破愛女/厭女:協商自我與他者關係
許多人因為現實中女人的強勢或積極主動,懷疑女性主義早已沒有必要性,轉而同情部分男人,看見男人依舊受困於必須陽剛的社會角色。這是對女性主義的偏狹看法,事實上,女性主義並非只是發起一場讓女性取得權力的運動,女性主義的願景是打破社會權力結構,反對有權力的人欺負沒有權力的人。
為了要突破性別二元體制道德懲戒的厭女網絡,女性主義論述必然要進入情感與關係之中。亞當.朱克思(Adam Jukes)在《為何男人憎恨女人》(Why Men Hate Women)這本書中研究暴力男性(家暴者、性侵者等),以心理分析的視角討論男性的欲求──支配女性、控制女性──背後就是對女性的憎惡與恐懼。他以臨床精神分析的許多案例證明,憎女具有普遍性,在不同人身上只有程度的不同,沒有本質的不同。這本書僅僅研究男人,並沒有討論陽剛氣質與陰柔氣質對立的社會建構,也沒有涉及男女性別特質並非固定不變的討論,女性也可能陽剛,男性也可能陰柔,雙方皆受困於二元對立的結構。〔…〕
或許,拒絕陰柔的下一步應該不是陽剛,陽剛的解決方案也不應該是陰柔。真正的關鍵應該是,面對生命中曾經重要的人,有沒有協商的可能。
我想起來協商是怎麼一回事。協商是在對立的視角使勁強化自己的力量,以氣勢先把對方壓下去,然後就有機會彰顯自己,讓自己被聽見。氣勢的取得很重要,或者眼觀四面,看看對方最在意的自我形象,然後以上位姿態評價對方,讓她嚇到,讓她自責,讓她退讓。協商也可以訴之以情,強調為對方著想的愛,如果自己有錯,就是愛得太深,太急,所以野蠻。〔…〕
要到很久以後我才想起,真正的協商原來不以氣勢為解方。那些日子當我們面對彼此而有著突來的困惑時,並不曉得變得陽剛或盡量陰柔都不能解決問題。我以為自己正一點一點踏上能動主體的康莊大道,卻不知陽剛之氣只能協助我拒斥與壓制美好生命,陽剛只是給我自大的鴉片,蒙蔽了我面前隱晦的種種。而又是在更久以後我明白,那些捉摸不定的模糊感,原來是易感、易受傷的脆弱性為我張開的解方。
女性主義反對陽剛與陰柔的對立,反對前者比後者優越所衍生的不平等。瑞溫.康諾(Raewyn W. Connell)在提出霸權陽剛氣質理論(hegemonic masculinity theory)時,雖然強調男性內部因為種族、階級、性傾向的不同,並非每個男性都具有同等的競爭、攻擊、堅毅特質,但是基本上她還是認為相對於女性來說,男性具有較優勢的地位。安娜.亞若史密斯(Anna Arrowsmith)在研究厭女時,修正了康諾的說法,她研究兩性交往的案例,女性已經不是永遠處於弱勢,因為種族、階級或者性傾向等因素,女性可能會取得陽剛的位置,但是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仍然是困擾的主軸,只是男性面對女性的權力,衍生更多厭女的情緒與懲戒行動。
告別厭女,不只是破除好女人/壞女人或者男/女的邏輯,還要打破陽剛/陰柔的二元對立。答案不在於超越,而是在其中,在巴特勒所稱的「一個人的自陳」(giving an account of oneself)中不斷提問與顯示自身,作為一種協商自我與他者關係的過程。在打破厭女網絡的社會過程,最重要的在於「為什麼是我」的提問,這個提問幫助我們理解,臣服與自由之間主體建構的困境,也強調了重建倫理關係的努力,這樣的提問引導出,個體踏出每一步,都是謙卑地回應過去被拒斥的、被排除的、被壓制的片段。
【預購】木心1989-1994 文學回憶錄套書◎木心、陳丹青
Regular price $109.50 《文學回憶錄》,從古代至二十世紀、從西方到東方,攏聚文學花果,是開啟世界文學之門的叩門磚,是航向世界文學的引路燈塔。
古代、中世紀、近代,在每個時代裡都能找到精神血統、藝術親人。
我們講文學史課,勝於讀書,就好在可以講私房話。
要守住:公開場合,正式發表,不能講私房話。將來出我的講稿,私房話出不出?思考題。
其實很簡單,把「不能講的」,也講出來。
藝術,是光明磊落的隱私。
講完後,一部文學史,重要的是我的觀點。── 木心
或曰:木心的觀點是否獨斷而狂妄?嗚呼!這就是我保有這份筆錄的無上驕傲。──陳丹青
●1989-1994文學回憶錄--古代之卷
涵蓋希臘羅馬神話、希臘史詩、希臘悲劇、《聖經》、釋迦牟尼、印度史詩、《詩經》、《楚辭》、中國古代歷史學家、先秦諸子(老子、孔子、墨子、孟子、莊子、荀子、韓菲子)、魏晉文學到五世紀初的陶淵明。
勞動是苦的,做愛是悄悄的,為戰爭勝利是大規模的、開放的,故有聲,聲有歌,歌有詩。
神話,是大人說小孩的話,說給大人聽的。多聽、多想,人得以歸真反璞。中國神話,好有好報、惡有惡報,太現實。
從藝術的價值判斷,耶穌是「成了」,從人生的價值判斷,耶穌愛世人是一場單方面的愛。
任何各國古典抒情詩都不及《詩經》。整個《詩經》是悲苦之聲。
《道德經》是老子的絕命書,也是老子的情書。
●1989-1994文學回憶錄--中世紀—十七世紀之卷
涵蓋五世紀─十五世紀,及至中國十六世紀時期,介紹唐詩、宋詞、波斯文學、阿拉伯文學、中國古代戲曲、中國古代小說、日本文學、文藝復興、莎士比亞,以及十七世紀英國文學、法國文學。
知道了古典,現代就拿到了。不通古典,無所謂現代。
讀天才的作品,自己也好像是天才一樣。
莎士比亞能退遠是非善惡,故能惡中有善,善中有惡。
同樣寫飲酒,東方是借酒而忘憂、消愁,西方的酒神卻是創造極樂、狂歡。
《金瓶梅》,更容易誤解,太像性書,英國性文學大師D.H. 勞倫斯看了也要張口結舌。此書最妙是淫穢下流的地方,亦暴露人性。
●1989-1994文學回憶錄--十八—十九世紀之卷
涵蓋此一時期的英國、法國、德國、南歐、北歐、中國、俄國、波蘭、丹麥、挪威、瑞典、愛爾蘭、日本各國文學。
大家看《紅樓夢》,戳穿了講,是看故事,看花姑娘,看排場,看細故。怎麼讀才好?從空中鳥瞰。
《少年維特的煩惱》、《簡愛》、《茶花女》、《冰島漁夫》,這幾部愛情小說,如果看不懂,不愛看,那是愛情的門外漢門外婆。而且我可以判斷他是個壞人,沒出息。
哈代,你要純性地讀;狄更斯,充滿友情去讀;托爾斯泰,可以苛求地讀。可是我讀巴爾札克,完全放棄自己。用北方話說,豁出去了。由他支配,我沒意見。
我講課,是要你們自立,自成一家,自成一言。
●1989-1994文學回憶錄--二十世紀之卷
介紹影響二十世紀文學的哲學家,從各種文學流派介紹作家及其作品。流派包括:象徵主義、意識流、未來主義、表現主義、意象主義、存在主義、新小說、原樣派、荒誕劇、垮掉的一代、黑色幽默、魔幻現實主義。
尼采的書宜深讀,你淺讀,驕傲,自大狂,深讀,讀出一個自己來。羅曼‧羅蘭的書宜淺讀,你若深讀,即迷失在偉大的空想中。
《道德經》若淺讀,就會講謀略,老奸巨猾,深讀,會煉成思想上的內家功夫。
五年來(1989年元月-1994年元月),我們的課遭到許多嘲笑。一件事,有人嘲笑,有人讚賞,那就像一回事了,否則太冷清了。假如連續五年研究一個題目,不謀名,不謀利,而且不是傻子,一定是值得尊重的,欽佩的。五年研究下來,可以祝大家大器晚成。
五年文學遠征,這是樂趣,你知道了:要誰,不要誰。
作者簡介
木心
1927年生,原籍浙江烏鎮。上海美術專科學校畢業。1982 年移居紐約,2006年返回浙江,2011年辭世。
木心家學根柢正統扎實,自幼讀書習文學琴,熟習希臘神話、舊約新約,與儒釋經典同為必修課程。少年期間在茅盾的藏書中,飽覽世界文學名著。文學、哲學、歷史、藝術、音樂,一貫做世界性範疇的探索。
1946年,在杭州辦第一次個展。1985年,在哈佛大學辦第二次個展。
1950年,辭去教職,獨上杭洲莫干山,讀書寫作。
1982年,移居紐約,鬻畫營生。散文一出驚豔文壇,小說《溫莎墓園日記》深得美國學界喜愛;加州大學校長閱《溫莎墓園日記》兩頁,便說:「能不能請這位先生來我校講課。」哈佛大學、加州大學的邀約,木心一概婉拒,致力於讀書、寫作、繪畫。
寫作文章近千萬字,但大部分都自毀了。著有散文、詩、小說:《西班牙三棵樹》、《我紛紛的情欲》、《巴瓏》、《偽所羅門書》、《雲雀叫了一整天》、《詩經演》、《愛默生家的惡客》、《瓊美卡隨想錄》、《即興判斷》、《素履之往》、《哥倫比亞的倒影》、《溫莎墓園日記》、《魚麗之宴》。
【預購】創作者的日常生活(Daily Rituals: How Great Minds Make Time, Find Inspiration, and Get to Work)◎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譯者:莊安祺)
Regular price $26.00
村上春樹的小說是怎麼寫出來的?
畢卡索、梵谷的名畫是怎麼畫出來的?
莫札特、貝多芬的交響樂是怎麼譜出來的?
偉大的心靈究竟如何規劃時間,創作不懈?
他們真的是天才嗎?還是具有與眾不同的人格特質?
161位古往今來最偉大的哲學家、作家、作曲家、建築師和藝術家……
在《創作者的日常生活》裡,作者柯瑞一一敘述他們的日常工作習慣,
激勵你建立自己的創作儀式!
柯瑞書寫過去四百年來161位偉大創作者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
創作者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本書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現實的挑戰,說明了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知名創作者的工作習慣
例如:
只要我能讓每一個新作品都比上一個有進步,讀者就不會在乎我究竟是採取什麼樣的生活型態。身為小說家,那豈不才是我的義務和我的第一優先嗎?
村上春樹在寫小說時,總是凌晨四點起床,連續工作五、六個小時。下午他則用來跑步或游泳(或者兩者都做)、辦雜事、閱讀、聽音樂,晚上九點上床。
你們今早來的時候先按了門鈴,但你們得等電梯,在你們來到我門口之前,已經過了幾秒鐘。而在等你們的這段時間,我就在思索我要寫的新作。
就算沒有自由的時間,安伯托‧艾可說他依舊能在一天當中的「隙縫」中,發揮生產力。
當我在寫書或故事時,總是一見黎明就立刻振筆疾書。那時沒有任何人會打擾你,天氣可能或涼或冷,而你開始工作,邊寫就邊暖和起來。
海明威成年之後,天天都很早起,早上五點半或六點,曙光一現就醒來,即使前一晚爛醉如泥依舊如此。
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
1908年,卡夫卡在布拉格的勞工意外保險局找到一份差事,……但卡夫卡依舊覺得自己受到束縛。當時他和家人住在一間狹窄的公寓裡,唯有在深夜大家都熟睡之後,才能專心寫作。
規範熱情最可靠的方法,就是規範時間。
詩人奧登認為像軍事行動般精準的生活,對他的創造力有其必要,是馴服他自己時間表靈感繆思的方法。
我先喝茶,然後大約十點時開始工作,一直到下午一點。接著我拜訪朋友。等到下午五點,我再回頭工作,直到九點。接續上午的工作對我毫無困難。
波娃在工作上很少有困難,恰巧相反──每當她休年假,要消磨兩三個月的假期時,卻常在放下工作幾週後,覺得無聊而不自在。
……我不用電,自己燒火開爐。到晚上,我點起舊油燈。這裡沒有自來水,我從井裡打水來用,自己砍木頭,煮食物。這些簡單的動作讓人簡單;而要簡單是多麼困難!
在整個1930年代,榮格以波林根塔樓為遠離都市塵囂的隱居之所,他在那裡過著工作狂的生活。
我一定很像咬著骨頭的狗,牠們偷偷摸摸的溜走,接著大概有半個小時,你看不到牠們的身影,然後牠們鼻子上沾著泥回來,一副不自在的模樣。
阿嘉莎‧克莉絲蒂在自傳中坦承,即使在她寫了十本書之後,依然不覺得自己是「真正的作家」。
我會吃巧克力奶昔和四、五、六、七杯咖啡──加很多糖,巧克力奶昔裡也有很多糖,是很濃的奶昔,裝在銀色的高腳杯裡。我會因為攝取這麼多糖而興奮莫名,腦中一下湧上許多點子!
大衛‧林區另一個想點子的方法是他自1973年以來天天都做的超覺靜坐。
隨著你的身心習慣每天晚上固定的睡眠──六個小時、七個小時,甚至睡滿醫師推薦的八個小時,你也同樣能訓練清醒的心智充滿創意地睡眠,並且創作出充滿想像力的清醒的夢,而那就是成功的小說作品。
史蒂芬‧金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天天寫作,包括他的生日和假日,而且他從不讓自己在達到每天兩千字的字數限額之前停筆。
媒體推薦
本書值得推薦之處在於,它以精薄短小的傳記綱要彰顯了創意人日常作息的無限多樣、難以捉摸的愚蠢瘋狂和不變永恆。──《華爾街日報》
一頁接著一頁,我們可以由數十甚至數百年把才華發揮得淋漓盡致的創意人工作習慣中,得到不少啟示……要是你對古往今來最知名的作曲家、作家,和畫家的工作習慣感到好奇,或者想要尋找方法提升你的創作習慣,那麼本書就能給你莫大的啟發。──《今日美國報》
《創作者的日常生活》對創意人來說,是令人鼓舞的讀物,而我們其他人,則能夠藉此一探那奧妙的創作世界。──羅娜‧布林利(Rona Brinlee),書籤書店(The BookMark),為全美公共廣播電台(NPR)作評。
作者簡介
梅森‧柯瑞(Mason Currey)
生於美國賓州,畢業於北卡羅萊納大學艾許維爾分校(Asheville)。是美國知名的部落格作家(dailyroutines.typepad.com)。多年來一直在自己的部落格撰寫一些近400年來知名歐美藝文人士及其他領域才華洋溢者的日常生活與工作習慣,引起許多網友的共鳴。自2007年起,他終日埋首於網路搜索和飽讀書籍,試圖了解自己所鍾愛的藝文名人如何安排他們的生活?一天裡的哪段時間是他們的創作高峰?他們通常依循什麼樣的習慣維持創作?
他的作品也常見於《石板》(Slate)、《大都會》(Metropolis),和《印刷》(Print)等雜誌。柯瑞現居紐約。
譯者簡介
莊安祺
台大外文系畢業,印地安那大學英美文學碩士,譯有《西藏的故事》、《托爾金傳》、《翁山蘇姬》等書。
導言
一年半以來,幾乎每週一到週五的早上,我都五點半就起床,刷牙洗臉,泡杯咖啡之後,就坐下來寫過去四百年來一些偉大的心靈如何面對這時間的要務──也就是他們每天怎麼分配時間,運用自己最大的能力,如何安排他們的作息,發揮創意和生產力。藉著撰寫這些人物日常生活平凡的細節──他們什時候睡覺、吃飯、工作、憂慮,我希望能夠提供新鮮的角度,來看他們的個性和生涯,描繪出這些藝術家在習慣驅使之下有趣而細微的肖像。「告訴我你吃什麼,我就能說出你是什麼樣的人。」這是法國美食大師布里亞‧薩瓦航(Jean Anthelme Brillat-Savarin)的名言,而我要說,告訴我你什麼時候吃,還有接下來睡不睡午覺。
就這方面而言,這是本看似蜻蜓點水的書,談的是創作活動的背景,而非其產品;內容是製造,而非意義。
但難以避免的是,這也是一本相當私人的書(小說家約翰‧契佛認為,即使寫一封商業書信,也不可能不流露出一點你的自我,可不是嗎?)在本書背後,我所關懷的主題正是我在自己生活中所奮鬥的問題:怎麼才能一邊在賺錢餬口之餘,又能創作出意義深遠的作品?是該完全把自己奉獻給某個計劃,還是每天撥出一小部分時間?要是沒有足夠的時間做你想要完成的每一件事,那麼你是否非得放棄一些事物(睡眠、收入、整潔的房屋),還是可以濃縮你的活動,以更少的時間完成更多的事物,像我爹經常訓我的「要工作得聰明一點,而不是辛苦一點」?更廣義的說,舒適和創造力是否互不相容,抑或正好相反:日常生活的基本舒適是持久創意工作的先決條件?
在下面的篇章裡,我不假裝能解答這些問題,其中有些或許根本不能回答,或者只能依不可靠的個人狀況作個別的回答。但我努力提供各種例子,說明形形色色各種聰穎而成功的人物如何面對這許多同樣的挑戰。我希望能說明許多宏大的創作憧憬如何轉譯為每日少量的工作;人的工作習慣如何影響工作本身,反之亦然。
本書的書名雖然是《創作者的日常生活》,但我寫作的重點其實卻在於人們工作的規矩、習慣。這樣的詞彙雖然聽來平凡,甚至缺乏思考,遵循日常的作息,就像自動駕駛一樣。但日常作息其實也是一種選擇,或者是一整體系列的選擇。如果做得對,就可以當作精確測定的機制,得以運用許多有限的資源:時間(最有限的資源)以及意志力、自我紀律、樂觀的態度。固定而實在的作息就能為人的心力刻劃出可靠的溝槽,阻擋起 伏不定的情緒。這是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William James)最愛的主題。他認為人刻意讓部分人生成為自動駕駛模式。他說,養成好習慣就能讓我們「解放心智,達到真正有趣的行動領域。」諷刺的是,詹姆斯本人卻有拖延的毛病,永遠不能堅持規律的作息。
巧的是,正是因為一番拖延,反倒使我創作出本 書。那是2007年7月一個週日下午,我正獨自坐在我 所工作的那家小建築雜誌灰撲撲的辦公室裡,想要趕出次日截稿的稿件。只是我非但沒有全力以赴,趕緊努力,反而卻瀏覽《紐約時報》網路報,清掃我的辦公空間,在小廚房裡泡咖啡,總之就是在浪費時間。這是再熟悉不過的困境,我本是「早起型」的人,在早上可以十分專注,但一過午餐時間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那天下午,為了要讓我對自己這種頗為不方便的偏好(誰會想每天大清早五點半就起床?)釋懷,我就在網際網路上搜尋其他作家的工作習性,這種資料並不難找,而且非常有意思。我不禁想到該有人把這些軼事收集起來──因此當天下午我就成立了「日常作息」(Daily Routines)部落格(我那篇雜誌稿到次日早上趕在最後一分鐘驚險交卷),如今就成為這本書。
這部落格原是無心插柳;我只是把我由傳記、雜誌側寫、報紙訃聞等等文章上看來名人的作息貼在部落格上。至於本書,我搜羅了更廣泛、資料也更深入的作品,同時也儘量維持文章的簡短和多樣,以保持其吸引力。
我儘可能讓我的人物自己發言,用引述自他們的信件、日記,和訪問中的言語。我也由二手資料搜羅了他們作息的摘要,如果有別的作家精彩的說明了主題人物的習慣,那麼我就引述其大作,而不再重寫。我要在此說明的是,若非採用數百位傳記作家、新聞記者,和學者的研究與作品,本書根本無法成書。 在匯整本書的各個條目時,我也一直謹記V. S. 普瑞契特(V. S. Pritchett)在1941年寫的一段話。普瑞契特在寫到英國歷史學家愛德華‧吉朋(Edward Gibbon,著有《羅馬帝國衰亡史》)時,提到這位偉大 史學家極其勤勉,即使在服兵役時,吉朋依舊找出時間來作學術研究,他行軍時還隨身帶著羅馬抒情詩人賀拉 斯(Horace)的作品,在帳篷裡則讀異教徒和基督教神學書籍。普瑞契特寫道:「這些偉大的人物遲早都會變成一個模樣,他們從不停止工作,絕不浪費一分鐘,這真教人沮喪。」
哪一個有抱負的作家或藝術家會沒有這樣的感慨呢?看到過往偉人的成就一方面具有啟發性,一方面卻又教人洩氣。但是當然,普瑞契特還是錯了。因為在每一位孜孜不倦、從不停止工作,也絕不自我懷疑或出現信心危機,教我們這些凡人自嘆不如的吉朋身邊,同樣也會有一個威廉‧詹姆斯或者法蘭茲‧卡夫卡這種虛擲光陰的偉大心靈,他們徒然的等待靈感降臨,體驗到瓶頸和文思枯竭的折磨,因為懷疑和不安而焦慮痛苦。在現實中,本書描繪的大部分人物則都介於其中──他們全心投入日常的工作,但卻永遠對自己的進展沒有完全的信心;永遠小心翼翼,生怕有朝一日前功盡棄。所有的人都找出時間完成他們的工作,但究竟他們怎麼架構自己的生活,達到這樣的目標,則有無盡的變化。
本書談的就是這樣的變化,而我希望各位讀者能夠覺得受到鼓舞,而非沮喪打擊。在寫作期間,我常 想到卡夫卡在1912年寫給戀人菲利絲‧包爾(Felice Bauer)信中的一段話。他對自己狹隘的居住環境和呆板的日常工作感到洩氣,不由得抱怨:「時間很短,我的精力有限,辦公室是一團混亂,公寓則喧鬧不休。要是我們不能輕易得到愉快的生活,那麼就只好想些巧妙的辦法迂迴前進。」可憐的卡夫卡!然而我們之中又有誰能期望過著輕鬆愉快的生活?對大部分的人而言,大半的時候都是寸步難行,而卡夫卡巧妙的迂迴前進與其說是破釜沉舟,不如說只是個理想。而接下來的篇章則告訴你該如何迂迴前進。
【預購】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 但唐謨
Regular price $22.00
最恐怖的東西,不是別人,而是你自己。
「為何要花錢被嚇,自找罪受?」如果你問。
「想要戰勝恐懼,你必須成為恐懼本身。」
忍者大師(連恩.尼遜飾)會這樣答。
恐懼能有多深,陰影能有多沉?為了尋求答案,影評人但唐謨化身恐怖電影神農氏,人驚己驚,忍受心頭七上八下之苦,終於完成人生第一本恐怖電影研究專書。《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是絕佳的「恐怖電影選片指南」,更是一本能量充沛的「人生指南」。
在這本字字珠璣,令人智性成長的書中,你將不會得到:
1.鎮退(躲在電視、黑色垃圾袋,或是爬在人肩膀上的)女鬼的符咒。
2.逃脫(比任何一家KTV隔音設備都要好的)奪魂密室的鑰匙。
3.跑贏(在你背後用走的都比你用跑的還快的)殺人魔的速度。
相反的,你將一面驚呼「這什麼鬼」,一面學到:
1.倖存是最好的復仇──弱勢者求生指南。
2.污染力就是我們的超能力──如何與危險的蔬菜、核能、動物、網路相處。
3.讓好人不用提早下場領便當的小撇步──吃人夠夠、土地正義、拒絕歧視……
「生命中所有的不安全感全部加起來,那絕對不是自以為堅強的你可以負擔的。還好我們還有恐怖電影。恐怖片中那些可怕的、變形的、令人髮指的怪東西,都是在投射你心底的恐懼,就像一面鏡子,你看恐怖片,你被嚇到了,但是在深邃的心底,你所看到的,也是你自己的恐懼。」∕但唐謨現在就打開書本,按圖索驥,重新定位恐懼所在!(不准遮住眼睛!讓恐怖電影洗去我們的恐懼!)
本書特點
羞:影評人但唐謨的第一本電影書!
酷:直探恐怖電影中的象徵含意與隱藏訊息!
放:可文藝、可搞笑、可批判。一本好看,好玩,好猛的書!
作者簡介
但唐謨
台北出生,念過三次台大,拿到戲劇碩士。喜歡小狗,喜歡洛杉磯的墨西哥社區,喜歡做菜給朋友們吃。當過唱片公司企劃、端過咖啡、幹過金馬獎評審,翻譯過《猜火車》。現任《破週報》每週影評撰述,以及OKAPI網站專欄作者。
喜歡看電影,看恐怖片。曾經在LA和NYC廝混,考察七零年代午夜戲院的遺址;最愛逛沒落的錄影帶出租店。熱愛研究死亡與人性暗影,但卻怕黑。
《約會不看恐怖電影不酷》是我的第一本書。
【預購】画哲學:三十個哲學家和他們腦子裡的怪奇東西◎朱家安
Regular price $36.00哲學書才不可能那麼美!哲學才沒有你以為的那麼難!
剖開30個大師腦袋,搭配超現實風格插畫,
精華思想化繁為簡,好入口又不礙胃!
網路節目製作人 囧星人
沃草執行長 林祖儀
台灣大學物理系教授 高涌泉
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陳瑞麟
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 林靜君
熱烈推薦!
柏拉圖:「你看到的黃色就是黃色本身嗎?」
齊諾:「所有的移動都是幻覺!你其實拿不到就在眼前的布丁!」
塔斯基:「『這句話是假的』這句話,到底是不是假的?」
羅素:「理髮師必須死!」
集合30位哲學大師最令人腦袋冒煙青筋亂爆的怪奇思考
讓你打從心底相信蘇格拉底真的是因為太愛問問題而被處死(X)
這次,面無表情的哲學推廣者朱家安
要以幽默拆解哲學經典
搭配最天馬行空、比哲學還刁鑽的超現實風格插畫
只要你仍對世界充滿好奇,就絕不會空手而回
但小心,一旦讀過本書
植入腦中的怪奇思想將有擴大感染的高度可能!
★除了朱家安,沒有任何哲學家在本書製程中受到傷害★
本書特色
- 或許是全台「最美的」哲學普及書。
- 適合中學生以上、對世界保有好奇心的讀者。
- 除了精美圖文,各篇章更準備了自我提問,引導讀者進入邏輯思考的世界。
作者簡介
朱家安/作者
多年來面無表情地致力於哲學教育,雖然人稱「雞蛋糕腦闆」但其實不受兒童喜愛。著有簡單易懂的哲學書《哲學哲學雞蛋糕》以及同性婚姻爭論的論點分析書《護家盟不萌?》。
●「哲學哲學雞蛋糕」站長
●「簡單哲學實驗室」創辦人
●「Phedo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協會」常務理事
●「沃草烙哲學」主編
●「Readmoo讀墨電子書・閱讀最前線」專欄作家
●「Udn鳴人堂」專欄作家
● Anchr簡報與視覺設計師
SUMMERISE 夏紹智/插畫
自我感覺良好的插畫創作者,除了愛畫畫也喜愛哲學,覺得哲學應該更普及且生活化。
在創作上常會有鑽牛角尖逼死自己的堅持,但仍會緩慢地用畫來填滿人生,曾多次入圍英國WIA及美國3X3等國際插畫獎項。
目錄
【作者序】這本書是什麼?如何閱讀?
【繪者序】近「朱」者赤?我的画哲學之路
01. 蘇格拉底和概念的定義:什麼是勇敢?
02. 柏拉圖和他的觀念論:你看到的黃色就是黃色本身嗎?
03. 齊諾和悖論:所有的變化都是幻覺嗎?
04. 奧古斯丁和上帝:邪惡苦難從何而來?
05. 安瑟姆和本體論論證:無中生有的上帝!
06. 阿奎那和最終的原因:上帝和無限,你寧願接受哪一個?
07. 霍布斯和自然狀態:契約?什麼契約?
08. 笛卡兒和心靈:「我思故我在」一點也不勵志
09. 巴斯卡的賭注:好上帝,不信嗎?
10. 洛克和自由意志:你的行動真的是你決定的嗎?
11. 巴克萊的外在世界:存在即是被感知
12. 休姆和理性:人這麼理性到底要幹嘛?
13. 萊布尼茲和最好的世界:對自己有點信心!
14. 康德和普遍原則:你不該依循你不意願它成為普遍原則之原則來行動(什麼@@)
15. 邊沁和快樂:道德是客觀的,而且可以算
16. 彌爾和快樂的品質:不是所有爽都一樣爽
17. 弗列格和語言哲學:「意義」是從哪裡冒出來的?
18. 羅素和禿頭的法國現任國王:不存在的東西沒那麼簡單
19. 莫爾的開放問題論證:罵別人不道德,到底是什麼意思?
20. 波普和否證:科學理論必須「可能被推翻」
21. 伯林和兩種自由:你有可能既自由又不自由
22. 塔斯基和說謊者悖論:「這句話不為真」到底為不為真?
23. 艾耶爾和認知意義:把形上學丟掉吧!
24. 斯馬特和行為效益主義:你談的效益是規則的效益還是行為的效益?
25. 羅爾斯和正義:忘掉一些東西,會讓你更公平
26. 普特南和孿生地球:有些意義在你腦子外面
27. 蓋提爾問題和知識論:若你只是矇到,就不算是知道
28. 法蘭克福和二階慾望:自由就是去做你想要自己想要去做的事情
29. 傑克森和黑白瑪麗:心靈只是物質嗎?
30. 哈斯藍爾與自以為的客觀:猜猜誰得了便宜還賣乖?
如果讀到這你還不滿意:書單來了!
好評推薦
這是一本內容豐富的書,搭配插圖使內容不「硬邦邦」,適合作為哲學入門,也很適合作為進行各類廣而深的議題討論之前準備的談資。「對於某件事物,你的觀點是如此,我就舉例證明它不適用的情況,你又要如何反駁呢?」——哲學思考的有價值之處就在於,我們可以通過不斷的辯證試圖接近真理或最大利益化的結論,儘管最後我們可能還是無法達成完全的共識。除引述各哲學家的觀點外,作者精簡描繪的每一段推導過程必定令讀者獲益巨大,宛如一段驚奇的時空探索之旅。
——囧星人(網路節目製作人)
看完《画哲學》,過程中讓我哈哈大笑了好多回,覺得哲學好有趣。我也曾嚴肅地盯著書發呆了半天,書中的論點或例子與我個人的生命經驗碰撞,產生各種火花。我認為本書兼顧了有趣、容易理解;深度、刺激思考,讓我在很短的時間之內,似乎與30位哲學家交了朋友,我了解他們在想什麼,更重要的是,我發現書中內容對於我的生活有所幫助。《画哲學》將看似深奧困難的哲學門檻悄悄地降低了,快點一起來和30位哲學家當朋友吧!
——林祖儀(沃草執行長)
當看到這本書的初稿時,第一眼就被那精緻華麗的插畫所吸引,畫家 Summerise 採用我最喜歡的繪本圖畫風格,過去只曾在大師名作繪本托爾斯泰的作品〈多少地才夠〉中看過。很高興看到這樣精緻華麗的畫風搭配精緻華麗的思想,絕配!
哲學的部分,朱家安再度以他「人人都吃得起雞蛋糕、而且都會喜歡吃」的功力為大家介紹三十位哲學家的核心思想。就像你的書櫃上可能有一套大師名作繪本,它一定有空間多容納這本「哲學大師思想繪本」的《画哲學》。
——陳瑞麟(中正大學哲學系教授)
朱家安擅長以輕快的節奏,犀利拆解哲學中晦澀難懂的概念。讀者很容易在他幽默的語調以及令人莞爾的例證中接近哲學。但,畢竟是偉大哲學家們想了那麼久的真知灼見,總是需要點時間好好參透,本書達利風格般的裝飾插畫正好提供了思考的天行空間。讀者可以悠遊在圖畫的線條與佈局中,細細咀嚼剛剛所閱讀的文字,滿足了再翻到下一頁。
什麼?「我思故我在」一點也不勵志?噢我需要一點時間想想。
——林靜君(台灣高中哲學教育推廣學會副理事長、台北市立南港高中人文實驗班哲學課規劃與教學)
【預購】與電影過招:華語武俠類型電影論◎塗翔文
Regular price $27.00從「俠女」到「刺客聶隱娘」,從「一代劍王」到「一代宗師」
十八部經典,有的像隱晦含光的暗器,有的是熠熠鋒利的刀劍
華人獨有的俠文化,非看不可的武俠電影論
陳儒修、聞天祥、鍾孟宏、藍祖蔚 聯袂推薦(按姓氏筆畫排序)
火燒紅蓮寺、三鳳震武林、大醉俠、獨臂刀、龍門客棧、一代劍王、俠女、流星蝴蝶劍、猛龍過江、醉拳、蝶變、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東邪西毒、臥虎藏龍、武俠、一代宗師、刺客聶隱娘、師父……
武俠片是二十世紀才開始的產物,也是華語電影獨有的類型
讀完此書就能走遍江湖,打通武俠片的任督二脈!
電影史上第一部「武俠片」是?武俠小說跟武俠電影的關係如何?張徹、胡金銓兩位導演誰是武俠片盟主?從李小龍到成龍,武俠片演員經歷了怎樣的流變?三次高峰分別在什麼時候?臥虎藏龍之後,又如何翻出新境界?
第一招 類型:從俠文化到武俠片
要了解及認識武俠片,就得先回溯「俠」的源起,它從民間而來,進入文學流傳,終成所謂的「俠文化」,深植所有華人心中。
第二招 歷史:刀光劍影一世紀
三〇年代的《火燒紅蓮寺》帶起神怪武俠片狂潮,六〇年代的新派武俠片,以及九〇年代的再復興;三次高潮起落、來去銀幕的刀光劍影。
第三招 經典:非看不可18部
面對浩瀚廣大的武俠電影,作者與作品的解讀亦是不可或缺的一環。精選18部逐一分析,一窺武俠類型發展的典型與變化。
作者簡介
塗翔文 Tu Hsiang-Wen
1974年生於台北。輔大中文系、淡江大學大眾傳播碩士,主修中國武俠片研究。
影評人、編劇、策展人、製片人。曾任自由時報、蘋果日報電影線記者,台北電影節策展人、金馬獎評審等,長期從事與電影相關文字寫作與影展活動,現為台灣藝術大學電影系兼任講師。著有《電癮A咖開麥拉》一書,曾以電影編劇作品《第四張畫》(與鍾孟宏合編)入圍第47屆金馬獎最佳原著劇本獎。首部監製電影為《德布西森林》。
目錄
變與不變:類型的法則
俠的文化:悠久的基礎
華人獨有:江湖與俠客
第二招 歷史:刀光劍影一世紀
武俠片的起源
《火燒紅蓮寺》燒出一把火
第二次高潮興起之前
張徹、胡金銓港台爭輝
李小龍與成龍
九〇年代旋風再起
《臥虎藏龍》及其後
第三招 經典:非看不可18部
1.《大醉俠》:客棧與女俠的開端
2.《獨臂刀》:陽剛美學的確立
3.《龍門客棧》:胡氏美學的揮灑
4.《一代劍王》:工整的浪頭之作
5.《三鳳震武林》:台語片代表作
6.《俠女》:由武俠到禪的境界
7.《猛龍過江》:李小龍傳奇
8.《流星.蝴蝶.劍》:奇情懸疑計中計
9.《醉拳》:成龍的功夫喜劇
10.《少林三十六房》:硬橋硬馬真功夫
11.《蝶變》:求新求變的徐克
12.《笑傲江湖II東方不敗》:大膽改編與性別越界
13.《東邪西毒》:成為高手之前
14.《臥虎藏龍》:打開西方武俠之眼
15.《武俠》:反叛與致敬
16.《一代宗師》:歷經風霜,才見新境
17.《刺客聶隱娘》:選擇不殺的俠客
18.《師父》:銀幕裡外的武學傳承
好評推薦
陳菊(高雄市市長)
「俠」在中國象形文上的解讀,可以說是一個大人帶著兩個人,有人說是「承擔」。武俠文化在中華文化的歷史淵源非常悠久,行俠仗義,打抱不平,在西方文化來說,是騎士的精神。在我個人的生命歷程,對於社會的苦難者感受非常深刻,一路走來,可以說是用生命在實踐「俠」的文化內涵。而不管是李小龍還是成龍,詠春拳還是八段掌,對於「勤於鍛鍊自己,並學習承擔他人苦難的人」,最終必能獲得世人的尊敬。
尹立(高雄市文化局局長)
塗翔文為臺灣少數鑽研武俠類型之電影職人,高雄市電影館此次邀請翔文撰寫《與電影過招》一書,此書不僅內容嚴謹,運筆亦同武學的招式有法有度,是研究武俠電影最好的教材。
劉秀英(高雄市電影館館長)
知名電影人塗翔文從電影類型的角度出發,深入淺出的介紹兩岸三地武俠電影的導演作品以及武俠文化,是台灣少數論述武俠電影的專書,若要進一步瞭解華語電影獨有的俠文化與武俠類型,《與電影過招》絕對是非看不可!
藍祖蔚(影評人)
展讀塗翔文的這本《與電影過招》時,看著他逐一點名武林影史上的每一部經典時,昔日俠客英姿就生龍活虎似地眼前快速閃過,昨日的迷戀,依舊在胸口彈跳著……江湖遼闊,從肉身到衣著,從兵器到機關,從哲理到招式,有太多風景可以大書特書,很期待鑽研武俠電影頗有心得的翔文日後再寫續篇,肯定會讓讀者更呼過癮。
聞天祥(影評人)
類型電影,人人都能說上幾句;成一家之言,可大不容易。塗翔文很早就寫成這本武俠專論,給予了學理的架構;近期補以多部影片為例,降低影迷親近的門檻。華語電影論述很需要這方面的耕耘。
陳儒修(政大廣電系教授)
放眼今日江湖,每位華語電影導演都需要拍一部武俠片,以證明自己的宗師地位。李安、王家衛、侯孝賢,莫不如此。欲知原因,就要讀《與電影過招》。本書正好用來說明並補足武俠片歷史發展與流變過程,有如打通讀者的任督二脈,完全掌握這個獨特又精彩的類型。
鍾孟宏(導演)
塗翔文不只是我的好朋友,他還是一個我非常敬重的影評人,很高興他在台灣出了一本討論類型電影的書……這是一本不管是電影從業者或是對電影有興趣的觀眾應該要看的書。
【預購】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平裝)◎紀大偉
Regular price $47.00《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看見完整建構台灣同志文學史發展!
「同志文學」是「讓讀者感受到人事物的文學」
「同志文學史」是「立基於同志文學的公眾歷史」
公眾歷史就是有別於主流史觀的另類記憶
紀大偉的論著《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爬梳長達一甲子的台灣公眾歷史,從美國主導冷戰的1950年代,一路細數到「後冷戰」的21世紀初期,各類型台灣同志文學作品,包括長、中、短篇小說,散文、詩、劇戲等。
《同志文學史》有別於主流歷史的另類文化史論著,頻頻探問:
1950年代如何早在白先勇進入台灣文壇之前就打造了「識讀」同性戀的「想像共同體」?
1960年代白先勇大放異彩之際,他的文壇前輩、平輩怎樣在作品裡描繪其他同志的主體效果?
1970年代台灣文學中,女性嘗試和同性配對的時候,同時期的男性怎樣獨闖「內在」的美國?
1980年代,新興的「核心家庭霸權」怎麼和人道主義協力催生同志的悲情?
世紀末的「愛滋」、「同志」、「酷兒」等等外來語進入台灣之後,如何與本土語境互相激盪、彼此改寫?
到了21世紀,台灣同志又怎麼過渡到「液體現代性」?
一甲子以來,台灣同志文學裝滿了被恐懼、被排擠、被侮辱、被摧毀、被偷偷祝福的種種難言之隱。紀大偉的《同志文學史》就是貓一樣踮腳起來,回顧難言之隱的旅程。本書選取文本討論對象的「積極策略」是「求多不求精」,而不是「求精不求多」:書中每一章大致對應了每個年代(每個十年,例如1960年代),每一章都避免聚焦在那個年代極少數、極菁英的兩、三種台灣同志文學,反而盡可能納入同一個年代內十種以上的文本,才能呈現每一個年代的眾聲喧嘩風貌。
《同志文學史》引用的台灣本土文獻可以上溯至20世紀初期,下探至21世紀初期。在超過一百年的時光中,「呈現同性戀」的台灣印刷品文本(包括「被視為文學作品」的美文,也包括「不被視為文學作品」的報上社會新聞)幾乎不曾在任何一個年代缺席。呈現同性戀的印刷品享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本書細數一甲子的歷史(六個年代;六個十年),包括(1)1950年代;(2)1960年代;(3)1970年代;(4)1980年代;(5)世紀末;(6)21世紀初,橫跨三個時期,依序是(1)冷戰之前時期(從20世紀初期至1940年代,也就是日本統治台灣時期),(2)冷戰時期(從1950年代以降,也就是國民黨統治台灣時期),以及(3)後冷戰時期(從20世紀的世紀末直至21世紀初期)。
本書共分8章,第1章〈緒論──台灣的發明〉簡單扼要指出:「同志文學史就是台灣的發明」,強調「同志文學」不僅僅可以視為一種「文類」,更可以視為「領域」:這個領域需要在重視作者之餘承認讀者的貢獻,需要營造眾聲喧嘩的文本對話環境。同時,這一章也說明「同志文學史」是一種和「主流歷史」互別苗頭的「公眾歷史」。
第2章〈白先勇的前輩和同輩──從20世紀初至1960年代〉指出,白先勇雖然是台灣同志文學史的先驅之一,但先驅畢竟也自有前輩和同輩。早在白先勇之前就有各種前輩投入同性戀的呈現。
第3章〈愛錢來作伙──1970年代女女關係〉指出,台灣女同志文學要等到1970年代才密集出現。雖然早在日本時期、戰後初期的報紙就已經不時披露女同性戀新聞,但是女同志文學風潮要到70年代才浮現。這個文學界的風潮呼應了現實生活中女性經濟地位的改變:多虧冷戰全球布局之「福」,台灣變成美國的代工廠,因而在70年代體驗「經濟起飛」。本土女性紛紛進入工廠、職場,爭取到較多的經濟自主,可以開始想像女女作伙的生活。
第4章〈誰有美國時間──一九七○年代男同性戀者〉發現「美國」在台灣文學中千呼萬喚始出來:雖然戰後台灣長期受到美國宰制、1960年代文學早就展現了美國式「現代主義」痕跡,但是要等到70年代本地文學才開始明確寫出「美國」:將「另類的人」(男同性戀者)和「另類空間」(美國)連結在一起,暗示「另類之人」要在「另類之國」才得以倖存。
第5章〈罷家做人──1980年代〉主張「同性戀罷家」現象在1970年代末畫下了分界線:分界線之前,台灣文學裡的同志幾乎不和家庭衝突;分界線之後,台灣文學裡的同志和家庭決裂則幾乎成為鐵律。
第6章〈翻譯愛滋、同志、酷兒──世紀末〉經歷了從「冷戰時期」進入「後冷戰時期」的歷史轉折,強調,「同志文學在二十世紀末蔚然成風」的現象除了可以歸諸於1987年的解嚴,還可以更往前推一點,歸諸於「愛滋」字詞與相關脈絡的「翻譯遭遇」。
第7章〈固體或液體的同志現代性──二十一世紀初期〉借用社會學家鮑曼(Zygmunt Bauman)的「液體現代性」(liquid modernity)觀念,解釋同志文學面臨的變局:「去中心」的液體現代性崛起,以既有體制為中心的固體現代性則持續失勢。
〈後記──中國在哪裡〉與其是要議論「同志文學」和「中國文學」的關係,不如說是要指陳一個較少為人談論的事實:同志文學史幾十年來的發展剛好見證了「中國」隨著時代變化的「有/無」。
作者簡介
紀大偉
國立政治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助理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比較文學博士。著有學術專書《同志文學史》、小說集《膜》(已有日文翻譯版、法文翻譯版)等,雜文集《晚安巴比倫》等。
目錄
《台灣與東亞》叢刊發行旨趣/陳芳明
看待台灣文學史的另一個方法──《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序/陳芳明
自序
第1章 緒論──台灣的發明
一、本土文學的「同志現代性」
二、作為「公眾歷史」的同志文學史
三、取決於讀者感受──而不只取決於作者意圖
四、扼殺「雙性戀」與「異性戀」的「是非題」
五、定義,特徵
六、研究方法:歷史怎麼做
七、章節安排:年代、時期
第2章 白先勇的「前輩」與「同輩」──從二十世紀初至一九六○年代
一、先有讀者,才有作者
二、追認冷戰之前的資產
三、1950年代:同志文學史的關鍵十年
四、白先勇作品內外的眾聲
五、《重陽》有資格嗎?
六、早熟:初中生也堪稱同志主體嗎?
七、為歐陽子翻案
結語
第3章 愛錢來作伙──1970年代女女關係
一、自由的幻影
二、「工作讓人自由」
三、強調經濟,「不強調」情慾
四、歐陽子和白先勇的女女情仇
五、李昂筆下的「性知識」
六、玄小佛和郭良蕙遇到「大家」
七、值不值得被紀念的過去
結語
第4章 誰有美國時間──1970年代男同性戀「者」
一、外在美國,內在美國,美國時間
二、外在的美國
三、內在的美國之一,野人咖啡室
四、內在的美國之二,新南陽戲院
五、內在的美國之三,醫生診所
六、「否寫美國」的王禎和劇本
結語
第5章 罷家做人──1980年代
一、作為公眾平台的《孽子》
二、罷家,做人,告白
三、在人道主義的王國裡
四、墮落的核心家庭
五、出國決勝負的「朝聖」
六、女子家庭代工
七、男子家庭代工
結語
第6章 翻譯愛滋,同志,酷兒──世紀末
一、從「解嚴」還是從「愛滋」開始算起?
二、翻譯遭遇
三、愛滋:從國外到本土
四、同志:哪一種公共?
五、酷兒:在人道主義的王國外
結語
第7章 固體或液體的同志現代性──21世紀初期
一、詩:從難以指認之苦,到不必發現之樂
二、長篇小說:蒼蠅與膏油
三、跨性別時間
四、原住民:從僵化的客體到軟化的主體
結語
後 記 中國在哪裡
一、今昔之比
二、「同時存在」之謎
三、冷戰的小孩
四、視覺至上主義之外
參考及引用書目
附錄 作家年表
索引
序(節錄)
看待台灣文學史的另一個方法
一
文學史,在一定的意義上,也是一種文學批評史。從來沒有一種歷史,都是以單一的價值在發展。依照傅柯(Michel Foucault)的觀念,沒有一種歷史是連續不斷的。也沒有一種歷史,只能容納一種觀點。他認為所有的歷史都是複數的,各種不同的價值觀念,都同時在進行。因為不是連續 的,在時間發展過程中,往往充滿了縫隙與裂痕。身為歷史學訓練出來的學生,我曾經也以單一的觀念在回望歷史。尤其是接受中國歷史的教育,總是以為中國歷史最悠久,而且連綿不斷。這種錯誤的觀念,曾經主導著我的前半生。新歷史主義的觀念浮現之後,才漸漸發現自己曾經接受過嚴重的誤導。中國歷史是男性史,是異性戀史,是漢人史。凡是沒有寫進歷史紀錄的性別、族群、階級,從此就從歷史地平線消失。這種史觀非常粗暴,尤其是以儒家的立場來寫歷史,更是粗暴。由於史家都是男性,都是異性戀者,都擁有當權派的地位,他們習慣於偏向自己所堅持的理念。這種史家,擅長以二分法的方式,來區別這個世界。而且也擅長以審判的語氣,來看待他們眼中的異類。凡屬邊疆民族,便被劃入野蠻的領域。凡屬女性,就輕易被貶低身分。更可怕的是,傳統史家總是堅持 萬世一系的觀念,他們堅持著長子繼承制的閉鎖態度。一個父權的、統治者的、貴族的中心史觀,便如此建構起來,而且牢不可破。如今我們已經發現,所謂主流歷史都是發明出來的。主流史觀一旦誕生,其他支流的脈絡必然遭到湮滅。這說明了為什麼,我們後代在看待歷史時,都只發現一條歷史主軸,其他都消失不見。
不見,其實就是偏見。我們只看到傾斜的、歪了一邊的歷史。在戒嚴時期,歷史教育可以說非 常成功,都只容許看到中國、男性、漢人、異性戀史。新歷史主義特別強調,人類歷史的發展並非只依賴一條主軸,而是以多軸的線索持續延伸。從來沒有一種歷史是連續不斷的,而是充滿了太多的缺口、縫隙、斷裂,並且是以多軸的形式持續發展。歷史學家慢慢發現,在縫隙與斷裂之處,就是可以填補不同的歷史記憶進去。由於歷史是多軸的,就不可能有所謂的主流或支流之分,而是同時並排進行。所謂歷史主軸,其實是一種二分法、兩元論的觀念。把男女分別放在主客的位置,也同樣把黑白膚色區隔開來。從世界史的角度來看,白人歷史總是優先於有色人種。從中國史來看,漢族總是優先於邊疆民族。白人的重要性,或漢人的重要性,便是不斷把不同人種遮蔽起來,而彰顯了白人或漢人的優越位置。這種偏頗的歷史觀,無法讓後人看到過去的全貌。從而也使歷史舞台上的主要人種,壟斷了文化解釋權。
如果我們接受歷史多軸的觀念,則曾經受到遮蔽的種族、性別、階級,又可以重新登上歷史舞台。從這個角度來看,紀大偉所寫的同志文學史,應該可以視為台灣學界值得大書特書的事件。把這本書的出版,視為一個事件,並不過於誇張。長期以來,我們一直抱持著偏見來看待同志族群,也一直以扭曲的態度來解釋同志文學。紀大偉有意撥開歷史迷霧,讓被遮蔽的同志文學撥雲見日。身為《台灣新文學史》的作者,我無法掩飾內心的喜悅。縱然在自己所書寫的文學史也討論了同志文學,卻只能以極小的篇幅讓台灣同志文學被看見,無法讓讀者發現同志文學的全貌。一部台灣文學史,必須由集體的力量來共同撰寫,才有可能讓受到蒙蔽的文學書寫展現真貌。
我也深深相信,在未來新的文學史一定會誕生。不僅是同志文學史,還包括女性文學史、原住民文學史,都有可能問世。身為異性戀的文學史家,我無法深入同志文學的世界。同樣的,身為男性文學史家,我也不能窺見女性文學的全貌。身為漢人文學史家,我也必須承認,對於原住民文學傳承的真相,我還停留在皮毛之見。如果要建構一部完整的台灣文學史,就有必要讓女性、原住民、同志的文學史家共同合作來撰寫。當代台灣文學史可能時間稍短,但是內容卻相當龐大而豐富,絕對不是依賴一個人的力量就可容納全部。這也是為什麼看到紀大偉所寫的《同志文學史》完成時,我不只是喜悅而已,也已經預見了一個更開闊的史觀就要誕生。
二
在這本書裡,紀大偉企圖突破線性的史觀,借用新歷史主義,來重建台灣同志文學史的發展軌跡。具體而言,他並不依賴連續不斷的時間感,而是利用歷史發展過程中所顯露出來的縫隙、斷裂、空白,填補了同志文學的記憶。他所遵循的是複數歷史觀,讓同志文學與一般的文學類別並列。借用所謂並置(juxtaposition)的觀念,使多軸的歷史發展平行陳列出來。這種並置的發展論,既可與所謂的主流歷史軸線相互參照,也容許了同志文學的獨立發展。這使得整本書更為豐富而精采,尤其他透過細讀(close reading)的方式,讓同志作品再次浮出歷史地表。他的挖掘與鉤沉終於讓讀者看見了從前所未見的史事。
對於異性戀讀者而言,許多文本往往輕易瀏覽過去就好。但是,紀大偉則重新詳細穿越許多被忽略的文本與作品,發現字裡行間所暗藏的同志傾向。在同志文學的文本正式誕生之前,前輩作家早就有過閱讀同志文學的經驗。這是非常了不起的解釋,他把同志文學史往前延伸到一九五○年代,並特別指出,更早的前行代作家已經有過閱讀同志文學的經驗。紀大偉雖然是在寫文學史,卻為讀者提供了一個閱讀範式。在文本底層,其實是潛藏許多未能定義的流動情感。
紀大偉的史觀應該可以成立,也就是把「閱讀史」納入文學史的一環。眾所周知的台灣文學史家葉石濤,他早年從事文學創作時,也曾經耽溺在法國作家紀德(André Gide)的唯美文學裡。紀德的詩與小說,也曾經是西川滿的模仿對象。如果沿著這一條軸線去挖掘,當可發現台灣社會的同志文本閱讀,應該還更深遠。身為西川滿學徒的葉石濤,早年所寫的唯美小說,乾淨而透明,幾乎直追紀德的耽美。作品閱讀史,在不知不覺之間,為文學發展埋下一定程度的暗示。這也是為什麼紀大偉在第二章第一節揭示「先有讀者,才有作者」。這是相當睿智的解釋,也是使同志文學史的源流找到線索。
性別差異往往也會導出閱讀差異,這正是文學史精采之處。對於同志文本或酷兒文本,紀大偉在閱讀之際,總是採取游移、流動、跨界的態度。以白先勇的《孽子》為例,就可分辨出《台灣新文學史》的解讀,與他的解讀非常不一樣。身為異性戀的作者如我,把小說中父子決裂的那一幕,認為是對儒家傳統的背叛。在書中特別強調,「這個場景是台灣文學的一個經典:那位憤怒的父親,可能是傳統歷史的最後投影;那位被驅逐出走的兒子,則正要開啟一個長路漫漫的新時代。兩條取向完全不同的歷史長河,從此就要改流。」換言之,我的閱讀是把小說文本置放在儒家傳統的歷史脈絡裡,仍然沒有擺脫大敘述的史觀。紀大偉的解讀,則是把離家出走的阿青,視為一種「罷家」的行動者。這兩種不同的解讀,正好彰顯阿青的被動轉換為主動。離開了父權的家庭,阿青便獲得了喘息甚至新生的機會。這種文本閱讀的差異性,正好可以證明一部同志文學史的建構有其必要。等於把同志小說的文本,從傳統文學史觀拯救出來。同時,也讓同志文學獲得獨立自主的空間。
捧讀這本書之際,或許讀者對於紀大偉所建構的歷史分期會有意見。因為他劃分的方式,仍然是以一九六○、一九七○、一九八○年代的模式來劃分,似乎太過於異性戀男性的觀點,也太過於強調歷史的線性發展。但是,如果考察戰後的台灣歷史,就可以發現台灣的政治經濟結構每十年就發生一次變化。例如一九六○年代台灣社會首次開放外國資本家投資,一九七○年代加工出口區開始普遍成立,一九八○年代新竹工業園區正式完成。整個社會的發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資本主義衝擊。在這種經濟發展的浪潮下,文學生產在一定程度上也受到強烈影響。具體而言,同志文學可能也與其他文類的發展,都同樣被編入資本主義的共構。整個大環境的變化,自然而然就反映在文學生產裡。
這本書的重要意義,在於標誌著台灣同志運動的漫長道路,也在於彰顯台灣社會風氣如何從封閉走向開放。任何一部小說或散文,都可視為一個時代的墊腳石。面對一個非常不寬容的社會,同志文學的書寫正好代表了一股不滅的意志,不僅在文學上開花結果,也在文化上開枝散葉。確切而言,同志文學史的出現,意味著戰後台灣歷史從來都是以多軸的形式在發展。
台灣民主運動走到這麼遙遠,也等同了同志運動所開創的格局。當整個社會陷入「婚姻平權法」的爭議之際,這本書的誕生,等於提出了相當雄辯的歷史證詞。在爭議的硝煙高漲之際,紀大偉引導我們重新去回顧文學史是如何發展的。其中的起伏跌宕,都在他的歷史敘述中歷歷可見。身為他的文學同伴,身為他的教學同事,我以嚴肅但揉雜著喜悅的心情,向街頭對抗的人們呼籲,請大家靜下心來,好好捧讀這部《台灣同志文學史》。
【預購】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席德進
Regular price $21.00本我是多奇怪的人啊!我愛同性勝於愛異性,我對於我所感到的人恰適合我心的標準時,我會熱情地表達我的愛,我的極純真的情感和一些別人認為很危險的感情……,而這些都出於天性,我不能把持它們,任其狂蕩。這些奇特的感情,曾給我最幸福、最愉快的剎那,也曾給我無盡的傷心和憤恨,惱悔和苦痛。(席德進)
本書主要收錄席德進四○年代上海美專求學階段開始,迄六○年代遠赴巴黎、英美與歐洲現代藝術接軌的私密日記。日記中除記錄青年席德進在創作道路上一路摸索與尋覓的過程,展現藝術大師自我養成與內在的成長與自省。此外,本書更透露出他私人情愛上的掙扎與渴求,在兩性之間反覆求索,尋找停泊的港灣,不管是對同性猛烈而帶著毀滅性質的愛慾,或者與女性那種纖柔卻無法完足的缺憾之愛。在席德進筆下,我們彷彿看到一個上身赤裸的男孩,在愛慾之間略帶羞赧而猶豫不定的姿態。
作者簡介
席德進,一九二三年生於四川省南部縣城外鄉村,杭州國立藝專畢業。一九四八年隨軍隊來台,任教嘉義中學。一九五二年辭去教職,以插畫維生。後曾赴美考察,亦曾走訪英國、義大利、西班牙、希臘、土耳其、泰國等國,並曾定居巴黎。出版畫集《席德進的世界》、《席德進素描集》、《席德進畫集》、《席德進紀念全集》(五冊)等多種。除畫作外,亦從事畫論創作,著有《席德進看歐美藝壇》、《席德進的回聲》、《台灣的民間藝術》、《改革中國畫的先驅者──林風眠》、《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曾獲中山文藝創作獎。
編者簡介
鄭惠美,中國文化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曾任台北市立美術館學術編審,現為實踐大學兼任講師。曾獲行政院新聞局人文類最佳書著作「小太陽獎」,並獲「書寫的可能性」美展創作獎,參加「苗栗文藝季藝術展」、「墨潮書會二十週年展」。著有《漢簡文字的書法研究》、《陳澄波新樓研究》、《山水‧獨行‧席德進》、《探險‧巫師‧劉其偉》、《藝術探險‧探險藝術──劉其偉口述歷史》、《畫壇拾荒老人鄭善禧》;編著有《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孤飛之鷹──席德進七○至八○年代日記選》等。其他相關台灣現代美術、當代書法及美術館文化等專文論述七十篇,發表於《現代美術》、《雄獅美術》、《藝術家》、《典藏》、《聯合文學》等藝文雜誌。
評論
台灣同志文學簡史◎紀大偉
台灣最早的同性戀名人應是畫家席德進。席在1981年過世,《席德進書簡──致莊佳村》隨即在1982年出版,書中七十二封信展現了一位男同性戀畫家的現身說法。雖然台灣早在1980年代之前就有同性戀文學,也早就流傳各界聞人的同性戀八卦,但是一直沒有同性戀者「公然地」(而非私底下地)坦承「自己的」(而非小說角色的)欲望與心事。席的書開了第一槍。
寫信人是席,收信人是莊佳村。席比莊年長18歲,在1962年初見青春壯碩的莊:當時席38歲,莊20歲。席發現莊的眼睛「有點台灣高山人的野性」,熱情邀莊擔任模特兒,畫出席最有名的肖像畫:「紅衫」(通稱「紅衣少年」)。「紅衣少年」也是台灣最具男同性戀想像的畫作;如,曾秀萍研究白先勇的專書《孤臣,孽子,台北人》 就採用此圖為封面。
莊在《書簡》的代序(1982年)中寫到,書簡首次在報紙公開時,就被編輯加上「席德進致『戀人』信簡」為副題,可見得當年媒體就已經知曉席的同性戀情慾並且有意加以炒作。
嚴格來說,當時莊的身份是席的習畫學徒,並不是席的男朋友也不是跟席「勢均力敵的」朋友;如果剝去「長幼有序的」師徒關係,這兩人就不會有交集。席在信中並沒有說「我想你」「我愛你」也沒說想要跟莊發生性關係。莊透露,席曾要求跟莊上床而莊不從;但,這段插曲畢竟發生在日常生活中,而沒有寫在信裡。席在《書簡》故意多次採取輕描淡寫欲言又止的口吻提及他在國外的同性戀艷遇,有可能是要為了向莊挑逗或示威,到底不算他信中的主要內容。
如,他在歐洲寫信寄到台灣,「有晚,我遇見一位法國軍人,二十歲,很美,到我這兒,我為他畫了一張像,他是里昂人,我們玩到午夜,他才回營。當然,以後也不會再見到他了,外國人不像中國人,可以保持著往來,這種偶然相遇的朋友,只有一次!」
該說明的是,席所說的「中國人」是指在台灣的人。他出身中國大陸,但在冷戰時期他對中國大陸死心,一心想要深掘台灣的既有鄉土傳統。生為中國人,死為台灣魂。席當時一個人在歐美旅行,跟「中國人」的來往有限。信中提及,1960年代的「中國人」赴歐易發生脫隊跳機的情況,所以上層管得很嚴。
在1963年寫到1966年的《書簡》中,席採取兄長對小弟弟的態度, 由上對下向莊說教。席一再要求莊用功讀書(如,讀羅曼羅蘭的《約翰克里斯朵夫》,他認為文學教育跟美術教育是不能切割的),加強英文(他認為台灣藝術家必需跟外國人互動不然就別無出路),並勤於回信(可以推知席去信殷切但莊回信散慢)。《書簡》讀起來更像博雅教育的講義而不像情書,愛就藏在愛之深責之切的情意後面。席跟莊說,演《洛可兄弟》的亞蘭德倫和希區考克《驚魂記》主角演員是同性戀,還說《阿拉伯勞倫斯》是男人愛男人的故事,但這種自嗨情境在《書簡》中有限。《書簡》的愛並不是棋逢對手的。席在等待莊進化,進化成功之後才可以跟席平起平坐。這種不平等的愛對今日讀者來說可能很刺眼,但不平等的愛其實是古往今來的常態。
《書簡》的附錄也有趣味。收錄黃榮村所寫<席德進致莊佳村書簡心理分析>(引用佛洛伊德),讓人聯想起光泰《逃避婚姻的人》附錄的心理專家諸文(也倚重佛洛伊德)。文中說,同性戀不再是精神疾病,理性的人對同性戀的態度應是「隨它去」。在那個年代,同性戀意味濃重的書好像非要附上心理專家的剖析不可。以畫荷花出名的畫家張杰在<我所了解的席德進>說:席曾表示去過龍山寺萬華市場「裡面」,得過「無心柳」(似指花柳病);張自稱對同性戀場所見怪不怪,去過台北市的「馬德里」「七七」等地(似指男同志酒吧),覺得平常;張曾在朋友聚會慫恿席多談同性戀,但席不置可否,很低調。
除了《書簡》之外,《上裸男孩:席德進四○至六○年代日記選》,《孤飛之鷹:席德進七○至八○年代日記選》和《獻祭美神:席德進傳》(鄭惠美著)也頗有參考價值。
【預購】 人物速寫◎林文月
Regular price $19.00◎2003台灣誠品好讀出版人愛讀本
◎誠品2003年度最滿意的出版及編輯作品
愛爾蘭詩人葉慈(W.B.Yeats)在他的詩作〈一九一六復活節〉中,將一些人的名字載記,如同鐫刻於金石,所有發生過的以及應該被記憶的,都因之而閃閃發光,不隨時間之落塵而髒污。
從一九九七至二○○三年,林文月陸續完成了散文多篇,追記自己與他人在生命行旅的際會因緣,有情而殷殷為之銘記——讓我們不禁心動於那些美好與悲傷,生命因為書寫而奏出悲欣交集的前奏曲。
作者簡介
林文月
一九三三年生於上海,台灣彰化縣人。一九五九年至一九九三年任教於台灣大學中文系,曾於美國華盛頓大學、史丹佛大學、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及捷克查理大學擔任客座教授。現為台灣大學名譽教授。已出版學術論著有《中古文學論叢》等多種,傳記《謝靈運傳》等多種,散文集《京都一年》、《遙遠》、《午後書房》、《擬古》、《作品》、《飲膳札記》等多種,翻譯《源氏物語》等多種。
【預購】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新版)◎夏志清
Regular price $24.00《夏志清文學評論集》收錄作者研究現代文學重要的十二篇論文,論題兼及中國與西方,時空上下一百年。評論對象計有羅素、艾略特、奧威爾、曹禺、端木蕻良、彭歌、李渝、蔣曉雲、梁錫華等人的文學世界,是接續《中國現代小說史》的力作。
作者論旨向兼顧西洋文學與我國固有文化傳統,故其評析作品、探討問題,見解獨具,引人深思。其行文優美而不艱澀,簡潔明暢,讀來趣味盎然。
作者簡介
夏志清
原籍江蘇吳縣,1921年出生於上海浦東。
美國耶魯大學英文系博士。曾任教美國密西根大學、紐約州立大學、哥倫比亞大學等校。2006年7月當選中央研究院院士。
夏志清學貫中西,中英文著作皆極具分量,且影響深遠。著有《中國現代小說史》、《中國古典小說》等學術名作,文學評論集《愛情?社會?小說》、《文學的前途》、《人的文學》、《新文學的傳統》等。
序
《夏志清文學評論集》這個書名是「聯合文學叢書」的一位負責人代我擬的。我不反對,甚至可說很歡喜:面對一本文學評論集,內行讀者主要看作者是誰,書名的漂亮與否實在是沒有多大關係的。十七年前我為我第一本集子擬書名,原就有意稱之為「志清文存」,這樣以後的集子,直接了當稱之為「文存」二集、三集,也就不必再為書名花心思了。但這部最後定名《愛情、社會、小說》的集子問世以來,我已出了五種書名各別的文集,一本選集(香港出版的《印象的組合》),一本《四海集》(我同林以亮、余光中、黃國彬三友的合集),現在再來一種《夏志清文學評論集》,可能會引起讀者的誤會。我得說明一聲:這不是一本自選集,把幾篇已結集的文章湊在一起,當新書出版;它更非一巨冊所有我已發表文學論文的合集。它同我其他文集一樣,只把已發表而尚未結集的文章,彙合成一本書,供自己和他人參閱之方便而已。這本《文學評論集》收了討論二十世紀的作家和作品的文章凡十二篇。
憑作家地區之不同,這十二篇顯而易見歸納成三輯。第一輯三篇講英美的作家和作品。首篇〈羅素與艾略特夫婦〉,嚴格說來,應屬於「傳記考證」這一類的文學研究,而非文學評論。但我們若對艾略特的婚姻生活有所瞭解,讀起他的詩篇和詩劇來,一定也會得到些更真切的感受。〈重讀《一九八四》〉這一篇則是道地的文學評論。好久沒有機會評析一部西洋名著,一九八三年寒假我為奧威爾小說作評,自己性情是很愉快的。《莫斯科的寒夜》是四○年代後期另一部揭露極權政治真相的小說。我為該書寫篇新序,主要期望這部先兄濟安的譯作由大地出版社重排發行之後,要比香港初版擁有更多的讀者。
本書第二輯四篇講我國大陸地區的作家和作品。〈《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導言〉總論一九四九年以前的新小說。另三篇則討論曹禺、端木蕻良這兩位還在寫作的老作家。一九八○年三月下旬曹禺訪哥大,我本無意寫他,但《聯副》主編亞弦、丘彥明打電話來要我寫篇訪問,不知如何逗發了我的興趣,竟當起新聞記者來,寫了一篇〈曹禺訪哥大紀實〉的報導,且為《北京人》這部劇本,認真寫了一節長評。「曹禺」這一篇,同「羅素」那一篇一樣,對我來說,都是考驗我寫作能力的新嘗試。我寫文學評論,一向注重作品本身。這兩篇長文卻逼我去寫人、敘事,但效果的確不算太壞。「曹禺」一文《聯副》連載了四天,事後亞弦打越洋電話來,告訴我台北青年讀者群的熱烈反應。我獲悉不免感到驚訝,但也很高興。
曹禺同時代的兩位名作家──沈從文、丁玲──也都訪問過哥大,我沒有寫他們,因為同他們接觸機會不多,也實在抽不出時間來寫新聞報導。一九八三年六月我從韓國飛大陸訪親,見到了張天翼、吳組緗、端木蕻良、師陀這四位老作家,也同錢鍾書、楊絳,沈從文、張兆和這兩對恩愛夫婦在北京重晤。但我見到的張天翼已是只會張口而不會說話的啞巴了。果然相別不到兩年他即於一九八五年四月二十五日長離人間了,我連悼文也沒有寫一篇。我重晤的沈從文,也早已行動不方便,躺在床上接見客人了。沈老早已託香港三聯書店陸續寄我十二冊《沈從文文集》,張天翼、沈承寬夫婦接見我時,也贈我不少張老的舊作新集和研究資料。憑這些新藏的書籍,我真應再寫兩篇沈、張長論,以補充《中國現代小說史》之不足。但三、四○年代小說家之間,本集有專文討論的就只有端木蕻良一人,討論他的小說也就只有《科爾沁旗草原》這一部長篇。未完成的端木評傳英文稿,以及好多參考資料,都放在一只紙盒子裡,不知何年何月再開工,把評傳寫完。六十六歲了,自己想寫的東西太多,但時間不敷,精力有限,未完成的計畫也就愈積愈多了。
本書第三輯收了討論台港文學的評論五篇。其中一篇──〈時代與真實──雜談台灣小說〉──原是我在一個台灣小說研討會上隨口講的一段「結語」,事前未作充分準備。另一篇──〈真正的豪傑們〉──也是急就章,為祝賀《聯合文學》創刊而寫的。但二文重讀,覺得言之有物,內容相當充實,也就決定把它們收入本集了。另三篇長文個別討論彭歌、蔣曉雲、梁錫華的小說,但彭、梁二人不止寫小說,我也把他們多方面的寫作生涯略作檢討。一般台港報章雜誌載有看不完的雜文、散文、小說,較有深度的書評、當代文藝評論不受歡迎,也就很少有人去寫。彭歌勤奮寫作將近四十年。真正用心把他長短篇小說看了大半而寫總評的,就只有〈志士孤兒多苦心〉這一篇,不免讓人感到有些驚訝。蔣曉雲、梁錫華創作年資很淺,當然沒有評家為他們寫了比我〈蔣曉雲小說裡的真情與假緣〉(一九八○)、〈梁錫華的才子書〉(一九八五)這兩篇更早、更長、而更面面俱到的評論了。不管我的評論是否允當,若有人想認真研讀蔣、梁二人的作品,我想他總不會忽略我的意見的。
十二篇文章,倒有六篇初刊《聯副》,一篇載《聯合文學》創刊號,我得向亞弦、丘彥明深深道謝。《聯合文學》發行人張寶琴不僅有時親自索稿,且真有誠意為我出書,我也感激不盡。七篇之外,兩篇刊於《中國時報》「人間」副刊,一篇刊於《現代文學》,〈重讀《一九八四》〉這一篇同時刊於《中華日報》副刊、《聯合月刊》,我得向諸位編輯──高信疆、金恆煒、白先勇、蔡文甫、陳曉林──致謝。十二篇中,也有三篇刊於胡菊人、董橋任職總編輯時期的《明報月刊》,一篇刊於劉以鬯主編的《香港文學》,我也得向這三位香港文友表示謝意。
十二篇文章,九篇是中文寫的。近年來我寫中文很用心,希望本書讀者讀那九篇也覺得文字清通易解,讀來一點不吃力。另三篇原文英文,假如讀來也很通順,主要歸功於杜國清、歐陽子這兩位譯者。杜國清譯過波特萊爾的《惡之華》、艾略特的詩和詩評,譯我那篇〈端木蕻良的《科爾沁旗草原》〉,雖然花掉他不少時間,只能說是大材小用,委屈了他。其實,一九八三年六月同遊韓國之前,我同國清交情不深,「端木」一文由他譯出,可說全是白先勇的功勞。杜白二人同事聖白蓓拉加州大學多年,情同手足,先勇要為《現代文學》出一期抗戰文學專號(復刊第二十一期),國清也就樂意出力,配合專號的需要而譯了我那篇長文。
大家知道,歐陽子也是先勇的摯友。她人太好,有求必應,不知哪年開始,我也動她的腦筋,請她翻譯我的文章了。本書所集〈《中國現代中短篇小說選》導言〉、〈時代與真實〉這兩篇翻譯起來,不太困難。但我懇請她另譯一篇〈《玉梨魂》新論〉(已收入《四海集》),文章太長,民初舊派小說又非歐陽子所專長,這個苦差事實在消耗了她不少腦力和視力。林以亮為《四海集》寫的那篇代序〈秀才人情〉,用喻之妙,直追蘇、莎二翁,堪稱當代奇文。但寫的既是「奇文」,他就不便遵守俗例,像我這樣在序末謝東謝西了。我在這裡叩謝歐陽子為我譯文之高誼,也代林以亮補謝一聲,並祝她視力逐漸恢復,保持今後寫文、讀書、看報的樂趣。
──紐約,一九八七年三月二十九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