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預購】印刻文學生活誌(3月號/2023)(第235期)

Regular price $21.00
/
Shipping calculated at checkout.

Only 1 items in stock!

封面主題:蔡康永的異想世界

蔡康永擁有多重身分,可以在其中穿梭自如,
不論拾起哪個身分,總能獲得廣大的認同與回響,
前不久他辦了「蔡康永創作展 - 我一直替你好好收著」,
來看畫的人潮更是從藝廊排到捷運站,
展覽雖已落幕,但在本期封面專輯,他延續其創作的討論,
並找來「國師」唐綺陽,從辦展的初衷談起,
接著深聊關於「信念」、「服務」、「人生引導」,
他希望將這些說出來,讓那些恰好看到這些文字的人可以作為人生參考。

本期收錄:
●蔡康永畫作選
●蔡康永VS.唐綺陽對談(18000字)
●蔡康永專訪(4000字)
●創作技術夥伴鄭以琦的心路
●評述:李桐豪、張禮豪、蕭紫菡、謝盈盈

  每當提起蔡康永,總會想起他時尚的著裝、在肩上相伴的烏鴉、知性的談話與恰到好處的幽默。他主持過數檔知名節目,以既精準又聰慧的說話方式備受肯定。他曾是影評人、專欄作者、深夜電台DJ、雜誌總編輯;後來是家喻戶曉的主持人、演說家、電影導演、暢銷書作家。他在各種身分中穿梭自在,而在本期封面專輯中,他是藝術創作者,剛辦完個人創作展的他,延續著關於這次創作的討論。他說這些不是為了展現自己,而是為了文字本身、也是為了「剛好看到這段文字的你們」。推動他去實踐的力量是信念,是關於服務和人生引導的方法,這也是他在本輯與唐綺陽對談的核心。「把期望放在為別人所做的事情上,會得到很多驚喜和回報,最終它還是會回到自己身上的。」他如是說。

【編輯室報告】
伏流
執行主編 蔡俊傑

  知道要做這次的專輯,找時間看了在白石畫廊舉辦的「我一直替你好好收著」蔡康永創作展。平日的下午展場已經擠滿了人潮,進到裡面看到一撥撥的人圍著牆上或大或小的畫作,畫上簡潔的字句襯著強弱的色彩,或鮮明顯現,或模糊隱匿。用創作者自己的話來說,就彷若召喚靈魂的符咒般,觀看的人們各自找到屬於自己的文字,並且默默在心裡繼續完成屬於自己的句子。原來整個展覽本身,是要誘引一場獨屬於「你」的創作,也點醒每一個你的記憶中,最私密貼己的心事。
所以我在想,怎麼樣才可以用一個開始,去開啟另一個開始?

  這時我還是想到我自己。剛開始編雜誌時,一進來就被編輯前輩交託了當期雜誌的介紹文字,當時對於要面對著所謂他人的說明介紹,即便是使用文字,我也根本毫無經驗與準備。問了前輩是否有什麼訣竅,或者應該注意的地方?他聽完我的問題後,馬上拉開了一臉的微笑,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的表情,就差沒伸手拍拍我的肩膀,他說:「都可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真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想想要怎麼跟你朋友說,你這個月都在忙什麼。放輕鬆一點,加油。」我當時心想,眼前這人有說等於沒說啊。後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回過頭再把手邊的內容再看過一次,再多想一下,轉換了角度,才看到許多在忙碌急促的過程中,沒注意到的有趣之處。

  其實我很感謝當時前輩的不說,他的「不說」使得我得去多想,才會跳出預設的前提,更自在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在執行的角色上,作為一個介質去轉換、協調,疏導引流接收到的內容,再把這些訊息和資訊傳遞給更多人,卻又往往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再一次獲取了更多的,那些早已知曉,卻又被日常損毀模糊的最基本的事情。雖然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面對著螢幕敲打著鍵盤上的方塊,但實際上整件事情背後,真正得越過想像去面對的,是更多殊異的創作者和讀者,或者說,更多的別人。要怎麼樣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要如何才可以讓別人理解想說的,怎樣才能讓別人願意聽下去。

  後來我慢慢理解,有些事的發生和深入,重點不在於誰開始了什麼,而是開始這件事只要被啟動了,就會有持續進行的機會。我想到以前在大學的小說創作課堂上,我的小說家老師花了好幾堂課的時間,跟還留在座位上,那些打瞌睡之外的倖存者們,說著關於文字,甚至是語言陌生化的必要性。要重新觀看、想像,關於文字和語言本身,及其延伸展現出來的,置於日常之外的可能性,還有被相異理解的間隙,與觸及到個人經驗記憶深處的意涵。

  文字和話語的存在,因為需要而被造就,也因此它不僅僅是主觀的陳述說明,還需要被理解之後,才能算是完成。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給予更多的線索去理解,卻忽略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察覺、判斷,多依賴自己,試著找出更多的感受。
話語的伏流潛藏在語氣中,說話的聲響如同潮浪,來去之間激起的都是情緒的起伏,而碎花潑濺,之後仍續沉浸回水平之下,語意波瀾,心流迴繞,每個人都是一片大海。而文字是相對精準的提取,也因為準確,所以我們會挑選,會知曉有更多藏匿在深處的,那些不想說、不與人說,不知如何說的東西被掩蓋在日常人情的維繫表面,之下。這次蔡康永的創作,藉由文字的伏流,去接連起心底那些深藏的記憶和情感,那些曾經被摁掉的燭心還是被找了出來,再一次點上,有時候還是得伸手接過了火,放心裡來暖亮自己。

  以上大概就是,我想說的,這個月都在忙些什麼。這時我還是想到我自己。剛開始編雜誌時,一進來就被編輯前輩交託了當期雜誌的介紹文字,當時對於要面對著所謂他人的說明介紹,即便是使用文字,我也根本毫無經驗與準備。問了前輩是否有什麼訣竅,或者應該注意的地方?他聽完我的問題後,馬上拉開了一臉的微笑,我至今仍記得他當時的表情,就差沒伸手拍拍我的肩膀,他說:「都可以,你想怎麼寫,就怎麼寫。要真不知道怎麼下手,你就想想要怎麼跟你朋友說,你這個月都在忙什麼。放輕鬆一點,加油。」我當時心想,眼前這人有說等於沒說啊。後來沒辦法,只好自己回過頭再把手邊的內容再看過一次,再多想一下,轉換了角度,才看到許多在忙碌急促的過程中,沒注意到的有趣之處。

  其實我很感謝當時前輩的不說,他的「不說」使得我得去多想,才會跳出預設的前提,更自在地從不同的角度思考。有時候會覺得,在執行的角色上,作為一個介質去轉換、協調,疏導引流接收到的內容,再把這些訊息和資訊傳遞給更多人,卻又往往在不經意時,發現自己從這個過程中,再一次獲取了更多的,那些早已知曉,卻又被日常損毀模糊的最基本的事情。

  雖然很多時候坐在辦公室,面對著螢幕敲打著鍵盤上的方塊,但實際上整件事情背後,真正得越過想像去面對的,是更多殊異的創作者和讀者,或者說,更多的別人。要怎麼樣才會引起別人的興趣,要如何才可以讓別人理解想說的,怎樣才能讓別人願意聽下去。

  後來我慢慢理解,有些事的發生和深入,重點不在於誰開始了什麼,而是開始這件事只要被啟動了,就會有持續進行的機會。我想到以前在大學的小說創作課堂上,我的小說家老師花了好幾堂課的時間,跟還留在座位上,那些打瞌睡之外的倖存者們,說著關於文字,甚至是語言陌生化的必要性。要重新觀看、想像,關於文字和語言本身,及其延伸展現出來的,置於日常之外的可能性,還有被相異理解的間隙,與觸及到個人經驗記憶深處的意涵。

  文字和話語的存在,因為需要而被造就,也因此它不僅僅是主觀的陳述說明,還需要被理解之後,才能算是完成。我們總是希望別人可以給予更多的線索去理解,卻忽略了,其實我們自己可以察覺、判斷,多依賴自己,試著找出更多的感受。
話語的伏流潛藏在語氣中,說話的聲響如同潮浪,來去之間激起的都是情緒的起伏,而碎花潑濺,之後仍續沉浸回水平之下,語意波瀾,心流迴繞,每個人都是一片大海。而文字是相對精準的提取,也因為準確,所以我們會挑選,會知曉有更多藏匿在深處的,那些不想說、不與人說,不知如何說的東西被掩蓋在日常人情的維繫表面,之下。這次蔡康永的創作,藉由文字的伏流,去接連起心底那些深藏的記憶和情感,那些曾經被摁掉的燭心還是被找了出來,再一次點上,有時候還是得伸手接過了火,放心裡來暖亮自己。

  以上大概就是,我想說的,這個月都在忙些什麼。

【INK印刻文學生活誌】

  《印刻文學生活誌》於二○○三年創刊以來,致力搜羅所有能指向心靈的創作,以文學為主軸,涵蓋藝術、電影、攝影、音樂、表演等領域;內容有作家特集(新作發表、深度訪問、作品析論)、新人推介、藝術評論及文學教育等內容,並持續報導國際文壇動態,引介國外作家作品。作品永遠是文學的重點與中心,期予認真的作家一個最好的發表平台,並提供文學愛好者閱讀的最佳管道。